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氣溫飆升,台電供電捉襟見肘,昨晚經濟部找台電召開「電源不足時期協商應變會議」,預計今天增加需量競價收購,同意出價每度最高10元向工業大戶借電。並對簽約工商業實施計畫性減少供電,合計可省下逾50萬瓩供電量。若供電仍短缺,迫不得已將進行民生用電分區停電。
台電主管強調,周三供電情況已逼近亮起須準備限電的黑燈,因沒有通知工業大戶做限電準備,所以周三一旦發生臨時供電不足情形,將不是對工業先限電,是依照《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直接實施「民生分區輪流停電」。由全台六個電力調度中心,依據事先排好的分區順序停電,每次50分鐘。停完如仍不足,再依序第二輪排定地區停50分鐘。
至於向企業借電的需量競價制度,主要是前一天由參加的工商業用戶報價,台電依需求與價格認購,然後在下次電費扣減。因這2天供電吃緊,台電幾乎都用高價收購,今天標售價已經用到最高上限每度10元。
台電說,企業可將工廠作業疏散到離峰時段進行,每度電價才1到2元,尖峰時段省下的電賣給台電,可倒賺不少電費,因此有不少企業有興趣。
另外,台電預計實施「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針對簽約用電大戶,主要是鋼鐵、水泥與紡織等,要求在尖峰時段減少用電,估計這方面可減少數十萬瓩,加上實施需量競價後,合計可多出50萬瓩用電餘裕。
台電主管強調,周三供電情況已逼近亮起須準備限電的黑燈,因沒有通知工業大戶做限電準備,所以周三一旦發生臨時供電不足情形,將不是對工業先限電,是依照《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直接實施「民生分區輪流停電」。由全台六個電力調度中心,依據事先排好的分區順序停電,每次50分鐘。停完如仍不足,再依序第二輪排定地區停50分鐘。
至於向企業借電的需量競價制度,主要是前一天由參加的工商業用戶報價,台電依需求與價格認購,然後在下次電費扣減。因這2天供電吃緊,台電幾乎都用高價收購,今天標售價已經用到最高上限每度10元。
台電說,企業可將工廠作業疏散到離峰時段進行,每度電價才1到2元,尖峰時段省下的電賣給台電,可倒賺不少電費,因此有不少企業有興趣。
另外,台電預計實施「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針對簽約用電大戶,主要是鋼鐵、水泥與紡織等,要求在尖峰時段減少用電,估計這方面可減少數十萬瓩,加上實施需量競價後,合計可多出50萬瓩用電餘裕。
台電供電吃緊,工商企業界再次呼籲政府,在綠能能夠穩定供電前,不應輕言放棄放現有的供電系統,特別是核能發電,若供電持續吃緊,核一、二、三廠應延役,否則,「大家就來面對沒有電的日子吧」!
對新政府的能源政策,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向來認為,「方向」是正確的、非核家園的目標,也是對的,但是,在綠能、在替代能源沒有發展完全,在能夠穩定供電前,不能、也不應任意停用核電。
他說,現在核能發電還在運作,就已經要面對限電的供電吃緊狀況,明年開始核一、二、三逐年除役後,恐怕就要直接面對缺電的現實,因此,在供電已經吃緊、核四不可能商轉的現實下,政府應慎重考慮核一、二、三延役而不是除役,否則,大家可能都要面對沒有電的日子了。
商總理事長賴正鎰也認為,還沒到酷暑,核電還在運作,就已供電吃緊,一旦核電逐一除役,台灣會更缺電,所以,考慮到民生需要、經濟發展,核一、二、三應延役,而不是除役,除非核四能商轉。
「不然,大家是要等到面對沒有電的日子,才要覺醒嗎?」他直言,台灣海峽的對面就有很多核電,一樣會對台灣也會造成危害,而民眾對核能安全的疑慮其實都是技術上可以克服的問題,況且,日本在福島事件後,還是重啟核能發電,因此,在其他替代能源能夠穩定供應前,核能發電應列入重要選項之一。
對新政府的能源政策,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向來認為,「方向」是正確的、非核家園的目標,也是對的,但是,在綠能、在替代能源沒有發展完全,在能夠穩定供電前,不能、也不應任意停用核電。
他說,現在核能發電還在運作,就已經要面對限電的供電吃緊狀況,明年開始核一、二、三逐年除役後,恐怕就要直接面對缺電的現實,因此,在供電已經吃緊、核四不可能商轉的現實下,政府應慎重考慮核一、二、三延役而不是除役,否則,大家可能都要面對沒有電的日子了。
商總理事長賴正鎰也認為,還沒到酷暑,核電還在運作,就已供電吃緊,一旦核電逐一除役,台灣會更缺電,所以,考慮到民生需要、經濟發展,核一、二、三應延役,而不是除役,除非核四能商轉。
「不然,大家是要等到面對沒有電的日子,才要覺醒嗎?」他直言,台灣海峽的對面就有很多核電,一樣會對台灣也會造成危害,而民眾對核能安全的疑慮其實都是技術上可以克服的問題,況且,日本在福島事件後,還是重啟核能發電,因此,在其他替代能源能夠穩定供應前,核能發電應列入重要選項之一。
昨(30)日全台各地高溫,加上適逢周一上班日,上班族不堪揮汗辦公紛紛把冷氣「催」下去,導致下午2時17分,全台用電量來到今年最高的3,408萬瓩,尖峰備轉容量率2.7%,創下史上第3低記錄。
台電發言人蕭金益表示,據統計,國內歷年用電備轉容量率最低記錄,出現在去年7月2日,當天尖峰備轉容量率僅1.90%;其次依序是去年7月1日的2.46%,以及昨天下午出現的2.7%。而最令人的擔心的是,現在才不過只是5月而已。
依據台電「供電警戒」分級,昨天國內供電備轉容量率2.7%、備轉容量92.05萬瓩,已屬橘燈等級,且距離90萬瓩以下的紅燈限電警戒,僅剩下一部大甲溪水力電廠天輪分廠機組的發電量,顯示供電吃緊,幾乎已到岌岌可危的程度。
蕭金益說,國內供電吃緊是事實,但台電也不致於完全束手無策。他說,目前台電至少有4套因應對策,包括:第一、持續要求各電廠提高警覺,維持各供電機組的可靠度;第二、依能源局規定,供電備轉容量率達6%以下時,台電可提升汽電共生收購量;第三、啟用需量競價制度,以抑制高壓用電戶的契約容量;第四、設法讓占台電供電量5%的核一廠1號機及核二廠2號機,盡早重啟運轉,納入供電系統。
他不諱言,在上述4大對策中,台電最沒有把握的就是核電廠機組的重啟運轉,原因是國內核電機組運轉的問題,除了專業考量,還摻雜太多的政治角力!更甚者,部分環保團體非理性的阻撓,也為台電力求維持供電正常的努力,頻添許多變數。
台電發言人蕭金益表示,據統計,國內歷年用電備轉容量率最低記錄,出現在去年7月2日,當天尖峰備轉容量率僅1.90%;其次依序是去年7月1日的2.46%,以及昨天下午出現的2.7%。而最令人的擔心的是,現在才不過只是5月而已。
依據台電「供電警戒」分級,昨天國內供電備轉容量率2.7%、備轉容量92.05萬瓩,已屬橘燈等級,且距離90萬瓩以下的紅燈限電警戒,僅剩下一部大甲溪水力電廠天輪分廠機組的發電量,顯示供電吃緊,幾乎已到岌岌可危的程度。
蕭金益說,國內供電吃緊是事實,但台電也不致於完全束手無策。他說,目前台電至少有4套因應對策,包括:第一、持續要求各電廠提高警覺,維持各供電機組的可靠度;第二、依能源局規定,供電備轉容量率達6%以下時,台電可提升汽電共生收購量;第三、啟用需量競價制度,以抑制高壓用電戶的契約容量;第四、設法讓占台電供電量5%的核一廠1號機及核二廠2號機,盡早重啟運轉,納入供電系統。
他不諱言,在上述4大對策中,台電最沒有把握的就是核電廠機組的重啟運轉,原因是國內核電機組運轉的問題,除了專業考量,還摻雜太多的政治角力!更甚者,部分環保團體非理性的阻撓,也為台電力求維持供電正常的努力,頻添許多變數。
氣溫直直升,屢創今年新高,用電量跟著水漲船高,昨(29)日最高尖峰用電出現在晚間9時許,為2,955萬瓩,較預期高出逾100萬瓩,亮起供電吃緊的黃燈。
台電預期未來一周上班日用電量更大,備轉容量率恐將低於6%以下,亮起「供電警戒」的橘燈。
台電主管無奈表示,氣象單位預期今夏異常炎熱,核一1號機與核二2機若持續無法加入供電,7、8月恐就等著跳電!
時序才步入夏季,全台氣溫便不斷升高,上周五用電創今年新高,尖峰用電量達3,312萬瓩,備轉容量率僅剩3.85%,是10年來第7低,台電調度處長籃宏偉用「驚濤駭浪」來形容當天狀況。
由於台電調度用電,不會納入試運轉電廠,但上周五的備轉容量率是納入林口電廠試運轉的80萬瓩,若扣掉這不確定能供電的機組,只剩1.25%,低於去年7月2日創下的1.9%、近10年最低紀錄。
籃宏偉說,所幸當天林口電廠機組測試順利,銜接上來,如工期延宕,後果不堪設想。上周五備轉容量剩118.46萬瓩,逼近紅燈「限電警戒」,若扣除試運轉機組容量,便進入最危急的黑燈「限電準備」。
他直言,很多時候,就是賭一把,但也不是每次都賭贏,所以每次外界要求預測用電量時,自己常常「無語問蒼天」。
為避免未來一周氣溫再飆高,供電更吃緊,台電與民間電廠紛紛透過周末假日檢修機組,包括民營的嘉惠、台電南部火力都在前2天檢修。但台電主管強調,今夏供電狀況更嚴峻,除了氣象局預期天氣更炎熱,去年7月備轉容量率締造10年新低紀錄時,核二2號機仍在供電,但截至目前台電基載機組,同時少了核一1號機與核二2號機,亦即如這2部機組無法即時加入供電,7、8月民眾要有隨時可能跳電、限電的心理準備。
台電預期未來一周上班日用電量更大,備轉容量率恐將低於6%以下,亮起「供電警戒」的橘燈。
台電主管無奈表示,氣象單位預期今夏異常炎熱,核一1號機與核二2機若持續無法加入供電,7、8月恐就等著跳電!
時序才步入夏季,全台氣溫便不斷升高,上周五用電創今年新高,尖峰用電量達3,312萬瓩,備轉容量率僅剩3.85%,是10年來第7低,台電調度處長籃宏偉用「驚濤駭浪」來形容當天狀況。
由於台電調度用電,不會納入試運轉電廠,但上周五的備轉容量率是納入林口電廠試運轉的80萬瓩,若扣掉這不確定能供電的機組,只剩1.25%,低於去年7月2日創下的1.9%、近10年最低紀錄。
籃宏偉說,所幸當天林口電廠機組測試順利,銜接上來,如工期延宕,後果不堪設想。上周五備轉容量剩118.46萬瓩,逼近紅燈「限電警戒」,若扣除試運轉機組容量,便進入最危急的黑燈「限電準備」。
他直言,很多時候,就是賭一把,但也不是每次都賭贏,所以每次外界要求預測用電量時,自己常常「無語問蒼天」。
為避免未來一周氣溫再飆高,供電更吃緊,台電與民間電廠紛紛透過周末假日檢修機組,包括民營的嘉惠、台電南部火力都在前2天檢修。但台電主管強調,今夏供電狀況更嚴峻,除了氣象局預期天氣更炎熱,去年7月備轉容量率締造10年新低紀錄時,核二2號機仍在供電,但截至目前台電基載機組,同時少了核一1號機與核二2號機,亦即如這2部機組無法即時加入供電,7、8月民眾要有隨時可能跳電、限電的心理準備。
《台電月刊》641期出刊了!今年是台電成立的第70年,在歡慶70周年這個特別具有意義的時刻,台電以一連串的精采活動,向大家宣告將傳承過去,展望未來,共同為美好的願景努力。
台電70周年的系列活動,以「經營變革」、「企業人文」、「綠色環保」三個面向為主軸,充分展現過去台電人勤勞、樸實和勇於承擔的特質與未來更加努力的方向與決心。從4月16日在日月潭的「齊心振鼓響七十」活動,揭開了70周年慶典的序幕,而本期封面故事精選慶祝大會、「齊心振鼓響七十」、「POWER2050迎向電力大未來」國際高峰論壇及「台電70周年特展及聯展」四大亮點作報導,將感恩和喜悅傳達給台電員工和民眾,更希望藉由舉辦和參與活動的過程,一起學習身心靈的提升。
熱鬧且溫馨的慶祝台電70活動,代表台電將從此刻起,展開蛻變的航向,傳承前人堅定奮鬥的毅力、展望幸福光明的未來,台電人必定會不斷充實自我,持續成長,與大家守護台灣的美好。讓我們舉杯祝福:「生日快樂!台灣電力公司!」更多台電月刊精采詳情請到《台電月刊641期》官網(tpcjournal.taipower.com.tw/default/index/index/ver/641)查詢。
台電70周年的系列活動,以「經營變革」、「企業人文」、「綠色環保」三個面向為主軸,充分展現過去台電人勤勞、樸實和勇於承擔的特質與未來更加努力的方向與決心。從4月16日在日月潭的「齊心振鼓響七十」活動,揭開了70周年慶典的序幕,而本期封面故事精選慶祝大會、「齊心振鼓響七十」、「POWER2050迎向電力大未來」國際高峰論壇及「台電70周年特展及聯展」四大亮點作報導,將感恩和喜悅傳達給台電員工和民眾,更希望藉由舉辦和參與活動的過程,一起學習身心靈的提升。
熱鬧且溫馨的慶祝台電70活動,代表台電將從此刻起,展開蛻變的航向,傳承前人堅定奮鬥的毅力、展望幸福光明的未來,台電人必定會不斷充實自我,持續成長,與大家守護台灣的美好。讓我們舉杯祝福:「生日快樂!台灣電力公司!」更多台電月刊精采詳情請到《台電月刊641期》官網(tpcjournal.taipower.com.tw/default/index/index/ver/641)查詢。
根據氣象局預估,本周氣溫將持續偏高,北部仍會出現36度的高溫。預估本周不只出現供電吃緊,上半周更會出現供電警戒,今(30)日備轉容量率估為4.77%。
台電預估未來一周電力,今天起至周三備轉容量率皆低於6%,處於「供電警戒」,尤其今日備轉容量率也僅有4.77%,明日為4.56%,周四至周日則預估在6.43%~6.81%之間,仍屬於供電吃緊。
台電上周因氣溫預估差距影響,下修備轉容量率至4.52%,是今年備轉第三低。據台電統計,今年5月用電量與去年同期相較,已增加1.2%。
目前除因歲修、環保限制等因素能未能發電的機組外,還有疑因避雷器故障而仍未運轉的核二廠二號機組,夏季供電頗具挑戰。
台電發言人蕭金益表示,目前仍在協調中,希望核一廠一號機能啟動,至於核二廠二號機則是還有幾位專家在做檢討與檢查,希望找出短路原因。核一廠一號機在2014年12月歲修時,發現反應爐燃料把手鬆脫,進行檢修停機至今已經一年半,因應暑假為用電高峰,台電向原能會申請6月重啟一號機。
此外,昨日下午台電大林發電廠更新工程發生意外,蕭金益表示,電力不會受到影響,同時會加強督促承攬商落實安全管制,同時全面稽查類似設備安全,雙管齊下遏止工安意外。
新政府宣布2025年要達成非核家園,再生能源占比要達20%,台電調度處長籃宏偉說,現在天候影響用電量,未來也會影響發電量,電力對氣象的依賴度會更高。
籃宏偉說,除了非核家園,降低PM2.5的禁燒生媒政策,以及燃油機組相繼淘汰,除了天然氣,剩下風力、太陽能、水力,三個都要靠老天。
台電預估未來一周電力,今天起至周三備轉容量率皆低於6%,處於「供電警戒」,尤其今日備轉容量率也僅有4.77%,明日為4.56%,周四至周日則預估在6.43%~6.81%之間,仍屬於供電吃緊。
台電上周因氣溫預估差距影響,下修備轉容量率至4.52%,是今年備轉第三低。據台電統計,今年5月用電量與去年同期相較,已增加1.2%。
目前除因歲修、環保限制等因素能未能發電的機組外,還有疑因避雷器故障而仍未運轉的核二廠二號機組,夏季供電頗具挑戰。
台電發言人蕭金益表示,目前仍在協調中,希望核一廠一號機能啟動,至於核二廠二號機則是還有幾位專家在做檢討與檢查,希望找出短路原因。核一廠一號機在2014年12月歲修時,發現反應爐燃料把手鬆脫,進行檢修停機至今已經一年半,因應暑假為用電高峰,台電向原能會申請6月重啟一號機。
此外,昨日下午台電大林發電廠更新工程發生意外,蕭金益表示,電力不會受到影響,同時會加強督促承攬商落實安全管制,同時全面稽查類似設備安全,雙管齊下遏止工安意外。
新政府宣布2025年要達成非核家園,再生能源占比要達20%,台電調度處長籃宏偉說,現在天候影響用電量,未來也會影響發電量,電力對氣象的依賴度會更高。
籃宏偉說,除了非核家園,降低PM2.5的禁燒生媒政策,以及燃油機組相繼淘汰,除了天然氣,剩下風力、太陽能、水力,三個都要靠老天。
要缺電?還是多付電費?核一、二廠廢燃料棒冷卻池爆滿遲未解決,明夏限電危機在即。台電近日研擬出核電廠「分時運轉」備案,預計讓核一、二廠只於夏月用電高峰運轉4個月(最多5個月)。但付出的代價是,以天然氣等其它他較貴燃料取代,為此電價須調漲,每戶一年恐要為此多付190元。
核一、核二反應爐旁的高放射性廢核燃料棒冷卻池逼近全滿,下一批退出的使用過核燃料棒無處可放。台電估算,核二1號機今年11月要被迫停止運轉,核一與核二的2號機明年6、7月休爐,核一1號機估計只能運轉至明年10月,形同2座核電廠提前除役。
兩核電廠發電量占全台總發電量9∼12%,先後停機後,等於明夏備用容量率僅剩1∼2%,台電已預告若不改善,鐵定限電。能夠存放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核一乾式貯存場,因新北市長朱立倫不願發給水土保持完工證明,無法啟用。核廢送往海外方案預算又遭立院凍結,兩條路卡死,讓限電危機迫在眉睫。
台電絞盡腦汁,終於想出「分時運轉」備用方案。台電內部說,該方案研擬讓核一、二只在夏月(6~9月)運轉,最多再加1個月的非夏月調度,一年只運轉4到5個月,其餘7到8個月休息,「核電廠估計可以再多用2到3年。」
台電主管說,核燃料棒發電18個月後就要退出,既然沒有池子可放,就是盡量讓它放在反應爐中不要退出,「也只有這個方法了。」
但是台電主管說,核電是基載電力,每年除了歲修外,都是24小時運轉,現在驟然停掉,就是得改用較貴的天然氣、燃油替代。一年7到8個月的替代燃料成本,初估要多花近百億元。
這些錢勢必攤提在電價上,以浮動電價公式計算,每戶一年要為此多付190元電費。
對於是否違反蔡英文總統不漲基本電價立場,台電內部人員表示,「分時運轉」是台電已無計可施下的替代方案,否則限電的損失恐更大!經濟部官員說,這項備案不須報部同意,台電可視供電狀況自行啟動。至於電價可能因此上漲,只能依照電價公式核算,該反映就反映。
核一、核二反應爐旁的高放射性廢核燃料棒冷卻池逼近全滿,下一批退出的使用過核燃料棒無處可放。台電估算,核二1號機今年11月要被迫停止運轉,核一與核二的2號機明年6、7月休爐,核一1號機估計只能運轉至明年10月,形同2座核電廠提前除役。
兩核電廠發電量占全台總發電量9∼12%,先後停機後,等於明夏備用容量率僅剩1∼2%,台電已預告若不改善,鐵定限電。能夠存放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核一乾式貯存場,因新北市長朱立倫不願發給水土保持完工證明,無法啟用。核廢送往海外方案預算又遭立院凍結,兩條路卡死,讓限電危機迫在眉睫。
台電絞盡腦汁,終於想出「分時運轉」備用方案。台電內部說,該方案研擬讓核一、二只在夏月(6~9月)運轉,最多再加1個月的非夏月調度,一年只運轉4到5個月,其餘7到8個月休息,「核電廠估計可以再多用2到3年。」
台電主管說,核燃料棒發電18個月後就要退出,既然沒有池子可放,就是盡量讓它放在反應爐中不要退出,「也只有這個方法了。」
但是台電主管說,核電是基載電力,每年除了歲修外,都是24小時運轉,現在驟然停掉,就是得改用較貴的天然氣、燃油替代。一年7到8個月的替代燃料成本,初估要多花近百億元。
這些錢勢必攤提在電價上,以浮動電價公式計算,每戶一年要為此多付190元電費。
對於是否違反蔡英文總統不漲基本電價立場,台電內部人員表示,「分時運轉」是台電已無計可施下的替代方案,否則限電的損失恐更大!經濟部官員說,這項備案不須報部同意,台電可視供電狀況自行啟動。至於電價可能因此上漲,只能依照電價公式核算,該反映就反映。
台電內部供電調度評析報告,今年7到8月天氣酷熱,用量恐再創新高,供電面臨嚴峻考驗。台電指出,日前已將停擺1年半的核一廠1號機重啟申請案提送原能會,希望能在6月1日讓發電量占全台1.5%的機組加入供電行列。
核一廠1號機在2014年12月大修時,發現反應爐燃料把手鬆脫,進行檢修即停擺至今。台電表示,把手已修復,但遲遲未獲原能會核准重啟。
雖然這因為先前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決議,要求核一1號機重啟前須向該會報告,但原能會遲遲未跟立院協調報告日期,使的1號機組一停就近1年半。
台電主管強調,核一1號機組經檢驗已無問題,希望原能會盡快同意,如需跟立院報告,請盡快安排。否則這個會期又快結束,到9月開議,炎炎夏日的用電高鋒已近尾聲,無助解決機組容量吃緊困境。
台電調度單位說,氣象局已提出,今年是聖嬰後的一年,夏季颱風少,會是一個酷暑年。預計到7至8月時,會面臨「供電大考驗」。尤其是只要連續3天酷熱,沒有午後雷陣雨,用電量一定飆高。「所以核一1號機回來(加入發電),絕對是大加分。」
核一廠1號機在2014年12月大修時,發現反應爐燃料把手鬆脫,進行檢修即停擺至今。台電表示,把手已修復,但遲遲未獲原能會核准重啟。
雖然這因為先前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決議,要求核一1號機重啟前須向該會報告,但原能會遲遲未跟立院協調報告日期,使的1號機組一停就近1年半。
台電主管強調,核一1號機組經檢驗已無問題,希望原能會盡快同意,如需跟立院報告,請盡快安排。否則這個會期又快結束,到9月開議,炎炎夏日的用電高鋒已近尾聲,無助解決機組容量吃緊困境。
台電調度單位說,氣象局已提出,今年是聖嬰後的一年,夏季颱風少,會是一個酷暑年。預計到7至8月時,會面臨「供電大考驗」。尤其是只要連續3天酷熱,沒有午後雷陣雨,用電量一定飆高。「所以核一1號機回來(加入發電),絕對是大加分。」
雖然十年後才要廢核,但蔡英文政府上任後第一道能源難題,就是核一、二冷卻水池今、明兩年即將放滿,核一、二恐被迫提前關廠。台電內部提出警告,此問題不儘快解決,明年夏天「鐵定」缺電,且以北部優先限電。
核一、核二表定除役日期是2018與2021年,但因反應爐旁的高放射性廢核燃料棒冷卻池已滿,面臨用過燃料棒無處可放危機。台電核能主管說,核一廠雖蓋了乾式貯存場可放廢燃料棒,但因新北市政府以水保問題卡住執照,以致無法使用。另一條路,將核廢料直接運往海外再處理,但預算也遭立法院凍結。
這位核能主管說,如無法解決,核二1號機今年11月就要停擺,核一、二2號機明年6、7月也將停機,核一1號機則是在明年10月收攤。
台電內部主管直指,2017年備用容量率為10%,明年少掉2座核電廠4部機組、323萬瓩,也就是9%機組裝置容量,「鐵定限電」。
之所以這麼篤定,這位台電主管說,因為歷史上,備用容量率低於7.4%,沒有一次不限電,「從無例外!」且原定明年加入發電的通霄火力電廠更新機組,是否能如期於7月加入也有變數。這還未算上氣候變遷因素,氣溫升高,發電及輸配電都會產生折減,折減幅度高達9%。
即便核一、二躲過提前除役危機,3座核能電廠照表定正常除役,後續也難逃缺電危機。依去年「10年電源開發方案」中預測,2018年備用容量率約4.8%,甚至恐出現負值,雖然台電改口,表示因經濟成長不如預期而有所調整,至於最新、更精準供需預測6月才會出爐。但不論如何,台電主管說,都很難保證核電廠退役後備用容量率可以高於不須限電的7.4%。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說,原本電廠興建並未考慮4座核電廠提前除役或不用問題,現在要蓋新電廠需要8到10年,根本來不及。像台積電等晶圓廠,即使僅停電1小時,損失都無法估計,供電無法讓產業界放心,必影響廠商投資意願,甚至因而外移。
但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認為,只要民進黨大力推動智慧電網與需量競價(向工商業借電措施),擴大節電成效,加上核電廠高放射性廢核燃料棒冷卻池陸續貯滿,台電可提備用方案解決,且後續火力電廠更新機組照原定時程加入發電,是可以不用缺電。
經濟部能源局官員則沒那麼樂觀,認為去年整年智慧節電方案,參與的18縣市無一達標。這也意味,新政府若無妥善配套,非核後,台灣難逃缺電命運!
核一、核二表定除役日期是2018與2021年,但因反應爐旁的高放射性廢核燃料棒冷卻池已滿,面臨用過燃料棒無處可放危機。台電核能主管說,核一廠雖蓋了乾式貯存場可放廢燃料棒,但因新北市政府以水保問題卡住執照,以致無法使用。另一條路,將核廢料直接運往海外再處理,但預算也遭立法院凍結。
這位核能主管說,如無法解決,核二1號機今年11月就要停擺,核一、二2號機明年6、7月也將停機,核一1號機則是在明年10月收攤。
台電內部主管直指,2017年備用容量率為10%,明年少掉2座核電廠4部機組、323萬瓩,也就是9%機組裝置容量,「鐵定限電」。
之所以這麼篤定,這位台電主管說,因為歷史上,備用容量率低於7.4%,沒有一次不限電,「從無例外!」且原定明年加入發電的通霄火力電廠更新機組,是否能如期於7月加入也有變數。這還未算上氣候變遷因素,氣溫升高,發電及輸配電都會產生折減,折減幅度高達9%。
即便核一、二躲過提前除役危機,3座核能電廠照表定正常除役,後續也難逃缺電危機。依去年「10年電源開發方案」中預測,2018年備用容量率約4.8%,甚至恐出現負值,雖然台電改口,表示因經濟成長不如預期而有所調整,至於最新、更精準供需預測6月才會出爐。但不論如何,台電主管說,都很難保證核電廠退役後備用容量率可以高於不須限電的7.4%。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說,原本電廠興建並未考慮4座核電廠提前除役或不用問題,現在要蓋新電廠需要8到10年,根本來不及。像台積電等晶圓廠,即使僅停電1小時,損失都無法估計,供電無法讓產業界放心,必影響廠商投資意願,甚至因而外移。
但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認為,只要民進黨大力推動智慧電網與需量競價(向工商業借電措施),擴大節電成效,加上核電廠高放射性廢核燃料棒冷卻池陸續貯滿,台電可提備用方案解決,且後續火力電廠更新機組照原定時程加入發電,是可以不用缺電。
經濟部能源局官員則沒那麼樂觀,認為去年整年智慧節電方案,參與的18縣市無一達標。這也意味,新政府若無妥善配套,非核後,台灣難逃缺電命運!
蔡英文非核政策的第二道難題,是攸關民生的「電價」。即便所謂「10年不漲電價」說法,新政府不斷在修正,但不使用核電後,替代發電成本,帶動電價上漲問題,絕對無法回避。根據台電內部研析,如果再生能源占比2成、未來成長的新電力都以天然氣替代,電價至少要漲2成5以上。
不管是準原能會主委謝曉星接受訪問時說非核要有漲電價準備,或是台電董事長黃重球日前在立院指出,未來電價很難不漲,皆反映電價上漲問題,都是未來新政府與民眾要有的心理準備。
台電內部私下估算,以最低用電年成長率1%來說,到2025年,全年用電量仍達2,500億度電,比現在多出300億度。如以再生能源占比2成分析,剛好就是新政府綠電年發500億度目標,較現在再生能源供電多出400億度。
屆時3座核電廠都已除役,少掉的400億度電,就是由再生能源新增量填補。台電說,以去年再生能源平均每度3.6元,比核能貴2.6元估計,僅這部分每年成本就要多花1,000億元。
另新成長的300億度電,依照準經濟部長李世光提出的「以氣代核」政策(即核四不商轉改由天然氣取代),天然氣每度發電成本須3.2元,也較核能貴,估算發電成本較現在增600億元,合計非核的代價時,發電成本1年大增1,600億元,以目前每度平均電價2.5488元計算,屆時每度電將大漲2成5。
台電內部說,雖太陽光電等成本會持續走跌,但以上都還不計入再生能源不穩定,還需投入數百億元蓋儲能設備成本、及未來油煤天然氣價可能從低點反彈在內。
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指出,即使太陽光電價格走跌,也不會太大。依他的算法,2025年核一、核二、核三3座電廠除役後,以天然氣取代,加上較貴的再生能源收購費用,電價每度至少漲3成以上。他強調,「電價不漲,是絕對做不到的事。」
對環團來說,低電價並不利於節能推動。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認為,雖然他認為新任政務委員張景森阻擋電價調降,手法過於粗糙,但現行電價公式只有漲幅上限,沒有降幅下限,應修正。且目前電價公式中已有稅捐與規費設計,可將汙染等外部成本反映進去。
不管是準原能會主委謝曉星接受訪問時說非核要有漲電價準備,或是台電董事長黃重球日前在立院指出,未來電價很難不漲,皆反映電價上漲問題,都是未來新政府與民眾要有的心理準備。
台電內部私下估算,以最低用電年成長率1%來說,到2025年,全年用電量仍達2,500億度電,比現在多出300億度。如以再生能源占比2成分析,剛好就是新政府綠電年發500億度目標,較現在再生能源供電多出400億度。
屆時3座核電廠都已除役,少掉的400億度電,就是由再生能源新增量填補。台電說,以去年再生能源平均每度3.6元,比核能貴2.6元估計,僅這部分每年成本就要多花1,000億元。
另新成長的300億度電,依照準經濟部長李世光提出的「以氣代核」政策(即核四不商轉改由天然氣取代),天然氣每度發電成本須3.2元,也較核能貴,估算發電成本較現在增600億元,合計非核的代價時,發電成本1年大增1,600億元,以目前每度平均電價2.5488元計算,屆時每度電將大漲2成5。
台電內部說,雖太陽光電等成本會持續走跌,但以上都還不計入再生能源不穩定,還需投入數百億元蓋儲能設備成本、及未來油煤天然氣價可能從低點反彈在內。
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指出,即使太陽光電價格走跌,也不會太大。依他的算法,2025年核一、核二、核三3座電廠除役後,以天然氣取代,加上較貴的再生能源收購費用,電價每度至少漲3成以上。他強調,「電價不漲,是絕對做不到的事。」
對環團來說,低電價並不利於節能推動。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認為,雖然他認為新任政務委員張景森阻擋電價調降,手法過於粗糙,但現行電價公式只有漲幅上限,沒有降幅下限,應修正。且目前電價公式中已有稅捐與規費設計,可將汙染等外部成本反映進去。
民進黨政府規畫綠能發電占總量須達2成目標,並搭配《電業法》修正,終止台電壟斷,藉由電業供應彈性,解決電力短缺問題。但學者與能源官員認為卡在土地、抗爭,再生能源目標根本難以達成。環保團體更指電業自由化須有配套,「否則會是大災難」。
截至去年為止,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1%,2025年達到2成目標,等於10年內要多出16%。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直指:「時間太短了!」
以新政府要推動太陽能裝置2025年要2,000萬瓩,梁強調,將會需要3萬多公頃土地,但農委會盤點,可供應土地不到3,000公頃,且有「與農搶地」問題。
至於風力發電,陸上風機已蓋314幾座,但居民都在抗爭。離岸風機10年後要達到300萬瓩,大約需600座風機,目前僅有3座在試建,「做到的可能性很低。」
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如萍不認為2成達不到,「要看社會共識、政府決心。」說離岸風力因漁民反對不能做,都是傳統能源邏輯。為何不思考透過漁業觀光,帶來利益,「有沒有跟在地好好討論這種願景。」
「不是做不到,但確實考驗新政府的治理能力。」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認為,例如有無開徵能源稅決心,這攸關推動綠能與節電措施成效。
至於新政府將《電業法》修法視為希望,讓民間業者參與發電、售電(台電只握輸配電權),藉電業自由化,提升能源效率與彈性。對此洪申翰持審慎態度說,自由買電在帳面上,還是以燃煤與核能價格最低,可想見社會大眾不太會買綠能,「如果沒有配套,屆時會是大災難。」
經濟部能源局主祕李君禮指出,再生能源要達2成目標確實有很大挑戰。綜觀主客觀因素,不說先天上土地不足問題十分嚴重,其他可先著手處理的事務,須中央跨部會協商,甚至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如何讓非核家園政策不再淪於空談,考驗新政府智慧。
截至去年為止,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1%,2025年達到2成目標,等於10年內要多出16%。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直指:「時間太短了!」
以新政府要推動太陽能裝置2025年要2,000萬瓩,梁強調,將會需要3萬多公頃土地,但農委會盤點,可供應土地不到3,000公頃,且有「與農搶地」問題。
至於風力發電,陸上風機已蓋314幾座,但居民都在抗爭。離岸風機10年後要達到300萬瓩,大約需600座風機,目前僅有3座在試建,「做到的可能性很低。」
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如萍不認為2成達不到,「要看社會共識、政府決心。」說離岸風力因漁民反對不能做,都是傳統能源邏輯。為何不思考透過漁業觀光,帶來利益,「有沒有跟在地好好討論這種願景。」
「不是做不到,但確實考驗新政府的治理能力。」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認為,例如有無開徵能源稅決心,這攸關推動綠能與節電措施成效。
至於新政府將《電業法》修法視為希望,讓民間業者參與發電、售電(台電只握輸配電權),藉電業自由化,提升能源效率與彈性。對此洪申翰持審慎態度說,自由買電在帳面上,還是以燃煤與核能價格最低,可想見社會大眾不太會買綠能,「如果沒有配套,屆時會是大災難。」
經濟部能源局主祕李君禮指出,再生能源要達2成目標確實有很大挑戰。綜觀主客觀因素,不說先天上土地不足問題十分嚴重,其他可先著手處理的事務,須中央跨部會協商,甚至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如何讓非核家園政策不再淪於空談,考驗新政府智慧。
經過1個多月歲修,全台最大發電機組核二廠2號機前天進行併聯測試,發電機卻突然跳脫,為確保安全,只好停機解聯。台電核能發言人林德福昨(17)日表示,核二廠2號機跳脫,是因為電流接地保護訊號出現,至於電流為何不走管線,卻跑到地上,正是台電專案小組需要花時間查明的重點。
核二廠2號機自4月12日開始歲修,原預定在5月20日加入併聯發電,並於本月16日在原能會同意下,進行併聯測試;不料測試才進行35分鐘,發電機就因接地保護訊號出現跳脫,廠內人員只好以手動停機解聯,宣告測試失敗。林德福解釋,為確保調查的專業性及公正性,由台電火力電廠、變電所等非核能單位組成的專案調查小組,昨天一早即前往核二廠現場,勘查2號機相關設備及參數,「但電看不到、摸不著,要查明是從何處開始,以及何故導致2號機發出的電流未走管線,卻跑到地上,還需要一段時間。」
國內用電量不斷創新高,各界原本期待裝置容量達98.5萬電瓩的核二廠2號機,能紓解今夏即將面對的用電吃緊情況,如今測試出包,供電問題如何解決?林德福說,台電會很努力地設法解決,不會拖!
另即使核二廠2號機順利修復併聯發電,以核二廠現有燃料池空間,依客觀評估,恐怕也只能運轉13個月,屆時國內電力供應若出現缺口,又該怎麼辦?林德福強調,針對核廢料的處理,台電有許多方案在討論,包括興建乾式貯存場、送往國外再處理等,但目前尚未定案。
核二廠2號機自4月12日開始歲修,原預定在5月20日加入併聯發電,並於本月16日在原能會同意下,進行併聯測試;不料測試才進行35分鐘,發電機就因接地保護訊號出現跳脫,廠內人員只好以手動停機解聯,宣告測試失敗。林德福解釋,為確保調查的專業性及公正性,由台電火力電廠、變電所等非核能單位組成的專案調查小組,昨天一早即前往核二廠現場,勘查2號機相關設備及參數,「但電看不到、摸不著,要查明是從何處開始,以及何故導致2號機發出的電流未走管線,卻跑到地上,還需要一段時間。」
國內用電量不斷創新高,各界原本期待裝置容量達98.5萬電瓩的核二廠2號機,能紓解今夏即將面對的用電吃緊情況,如今測試出包,供電問題如何解決?林德福說,台電會很努力地設法解決,不會拖!
另即使核二廠2號機順利修復併聯發電,以核二廠現有燃料池空間,依客觀評估,恐怕也只能運轉13個月,屆時國內電力供應若出現缺口,又該怎麼辦?林德福強調,針對核廢料的處理,台電有許多方案在討論,包括興建乾式貯存場、送往國外再處理等,但目前尚未定案。
東部規模5.8強震,震撼北台灣,經濟部轄下工業區昨(12)日回報,並無災情傳出。三大科學園區管理局也依據廠商提供資料表示無嚴重損失,晶圓雙雄台積電、聯電也回應營運未受影響。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杜啟祥表示,園區內無災情傳出,也沒有廠商向管理局報備請求協助。一般來說,強震發生,搖晃過於劇烈,機台會自動設定停機校調,待震後恢復,這部分損失由各家廠商進行個別盤點。
工業局官員指出,此次地震震央位於宜蘭,搖晃時間不算短,應該會有物品傾倒,將陸續彙整相關災情資料,並拜訪廠商後逐一確認災損。
科技傳產無重大損失,不過量販等通路卻傳出零星災情,如大潤發內湖一店紅酒、醬油掉落滿地,業者表示,已在第一時間傾全力收拾整理,並於昨日下午清理完畢,恢復原先購物環境。
台電則在強震發生第一時間,即清查全台電廠運作情形,其中北部核一廠廠內發出微震警報、核二廠有地震警報,但並無降載情形。台北市立法院、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台大校友會館一帶,則因輸電饋線保險絲受地震影響燒毀,發生跳電,停電55分鐘。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杜啟祥表示,園區內無災情傳出,也沒有廠商向管理局報備請求協助。一般來說,強震發生,搖晃過於劇烈,機台會自動設定停機校調,待震後恢復,這部分損失由各家廠商進行個別盤點。
工業局官員指出,此次地震震央位於宜蘭,搖晃時間不算短,應該會有物品傾倒,將陸續彙整相關災情資料,並拜訪廠商後逐一確認災損。
科技傳產無重大損失,不過量販等通路卻傳出零星災情,如大潤發內湖一店紅酒、醬油掉落滿地,業者表示,已在第一時間傾全力收拾整理,並於昨日下午清理完畢,恢復原先購物環境。
台電則在強震發生第一時間,即清查全台電廠運作情形,其中北部核一廠廠內發出微震警報、核二廠有地震警報,但並無降載情形。台北市立法院、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台大校友會館一帶,則因輸電饋線保險絲受地震影響燒毀,發生跳電,停電55分鐘。
離岸風電正式啟動!台電昨(10)日公開展示上月完工、位在彰化外海的離岸風電氣象觀測塔,為明年4月海上風機開始設計、進場架設做準備。台電更研議花千億元,在外海建造2座海上變電站,將當地風機發電收集升壓後,送回台灣。除可少鋪設約8成的海底電纜,減輕生態衝擊,更能當包租公,賺民營風力電廠併網的錢。
台電在台布局2大離岸風電場,主力放在彰化外海,預計裝置容量到160萬瓩,架設300支風機,其次為澎湖外海,會有20萬瓩,約20到30支離岸風機。未來全部完工後,年可發65億度電,估占2030年時用電量的2.6%。
台電位於芳苑王功漁港外海6公里的離岸風力海氣象觀測塔昨日首度對外亮相,其塔高97公尺,耗資1.45億,是彰化離岸風機架設前最重要前置工程。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說,觀測塔將花1年收集當地風向、波浪與水文資料。
負責觀測作業的成大機械系特聘教授林大惠說,觀測塔具有未來風機施工與營運2大重要性。其所收集氣象資訊,一可為施工節省效率,二可在營運後,以資料庫對風機運作做調度,如風過大就可提前停機。
陳一成說,觀測塔明年4月收集完整年資訊後,風機製造工程將展開,後年開始立起風機,2019年第一期22支將可商轉。預計到2030年,架設300支風機。另外一個澎湖風場,則時程點會較晚,「要到2018年才會提出可行性評估。」
陳一成也強調,這次海象觀測塔是國內首座MIT產品,結合中鋼、成大等全本土團隊,從工程設計、製造及施工都是自己人完成。他不諱言,海上氣象變化萬千,進入海域施作實際只有26天(工期1年多),每天只能施做3小時,約有60到70人生活在海上,運補也是大工程,極其艱辛。
台電在台布局2大離岸風電場,主力放在彰化外海,預計裝置容量到160萬瓩,架設300支風機,其次為澎湖外海,會有20萬瓩,約20到30支離岸風機。未來全部完工後,年可發65億度電,估占2030年時用電量的2.6%。
台電位於芳苑王功漁港外海6公里的離岸風力海氣象觀測塔昨日首度對外亮相,其塔高97公尺,耗資1.45億,是彰化離岸風機架設前最重要前置工程。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說,觀測塔將花1年收集當地風向、波浪與水文資料。
負責觀測作業的成大機械系特聘教授林大惠說,觀測塔具有未來風機施工與營運2大重要性。其所收集氣象資訊,一可為施工節省效率,二可在營運後,以資料庫對風機運作做調度,如風過大就可提前停機。
陳一成說,觀測塔明年4月收集完整年資訊後,風機製造工程將展開,後年開始立起風機,2019年第一期22支將可商轉。預計到2030年,架設300支風機。另外一個澎湖風場,則時程點會較晚,「要到2018年才會提出可行性評估。」
陳一成也強調,這次海象觀測塔是國內首座MIT產品,結合中鋼、成大等全本土團隊,從工程設計、製造及施工都是自己人完成。他不諱言,海上氣象變化萬千,進入海域施作實際只有26天(工期1年多),每天只能施做3小時,約有60到70人生活在海上,運補也是大工程,極其艱辛。
台電與工研院日前共同舉辦一場「需量競價措施研討會」,正式對外發布需量競價用戶資訊平台。讓需量反應競價措施的執行更有彈性,今年5月至12月,參與台電需量競價措施的用戶在上班日都可透過資訊平台進行投標競價。
台電業務處副處長黃美蓮從台電推展需量反應措施的回顧與檢討進行深談,讓與會人員瞭解過去40年來推動需量反應措施之時空背景與歷程。
為突破需量反應的推動瓶頸,台電去(104)年對措施做了大幅度的調整,整併複雜的方案,放寬參與門檻,提高誘因提升參與量及執行率,並配合高壓用戶智慧電表系統(AMI)布建,導入用電基準線機制,明確計算抑低用電量的成效,讓用戶獲得合理的回饋。
去年實施的需量競價措施,是台電在需量反應措施上的重大創新,從傳統供給端(台電)決定回饋價格轉變為需求端(用電戶)報價競標,賦與用戶更多自主權。去年參與此方案的用戶數單月最高達到161戶,最大抑低契約容量超過了10萬瓩,對於降低系統調度風險頗有助益。
積極推動需量競價措施的應用,台電今年度將需量競價的用戶參與容量目標,調高五倍達到50萬瓩,將報價周期由每周報價縮短為每日報價,大幅提升參與用戶的報價彈性。
讓參與用戶獲得足夠資訊決定適切的報價金額,台電更公開揭露未來一周電力備轉容量率的預測,以及發電機組過去五日邊際價格的平均值。透過台電與工研院合作開發的用戶資訊平台網站,需量競價參與用戶得以瀏覽各項資訊,快速完成線上報價,及時獲知得標訊息。
台電發布的需量競價新措施以及用戶資訊平台上線應用,與國際電業需量管理的主流趨勢同步,可望促成用戶對電業更多的互動,對於我國未來的電力穩定運轉也非常重要。
台電業務處副處長黃美蓮從台電推展需量反應措施的回顧與檢討進行深談,讓與會人員瞭解過去40年來推動需量反應措施之時空背景與歷程。
為突破需量反應的推動瓶頸,台電去(104)年對措施做了大幅度的調整,整併複雜的方案,放寬參與門檻,提高誘因提升參與量及執行率,並配合高壓用戶智慧電表系統(AMI)布建,導入用電基準線機制,明確計算抑低用電量的成效,讓用戶獲得合理的回饋。
去年實施的需量競價措施,是台電在需量反應措施上的重大創新,從傳統供給端(台電)決定回饋價格轉變為需求端(用電戶)報價競標,賦與用戶更多自主權。去年參與此方案的用戶數單月最高達到161戶,最大抑低契約容量超過了10萬瓩,對於降低系統調度風險頗有助益。
積極推動需量競價措施的應用,台電今年度將需量競價的用戶參與容量目標,調高五倍達到50萬瓩,將報價周期由每周報價縮短為每日報價,大幅提升參與用戶的報價彈性。
讓參與用戶獲得足夠資訊決定適切的報價金額,台電更公開揭露未來一周電力備轉容量率的預測,以及發電機組過去五日邊際價格的平均值。透過台電與工研院合作開發的用戶資訊平台網站,需量競價參與用戶得以瀏覽各項資訊,快速完成線上報價,及時獲知得標訊息。
台電發布的需量競價新措施以及用戶資訊平台上線應用,與國際電業需量管理的主流趨勢同步,可望促成用戶對電業更多的互動,對於我國未來的電力穩定運轉也非常重要。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台灣電力系統成為盟軍轟炸目標,當時占全台發電能力近四成、有台灣工業動力心臟之稱的日月潭電廠,更是首要攻擊目標。
戰爭結束後,全台各處電廠被炸的千瘡百孔,供電能力只剩一成。當時負責移交的日本人預估,三個月後,台灣可能就會黑暗一片。
1946年5月1日,台灣電力公司成立,時任機電處長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帶領40名大陸技師、台電工業人才朱江淮(後任台電協理)等人,以及一群還在省立台北工業職業學校(現在北科大)、台灣省立工業院(成大)三、四年級學生,四處拼湊零件,邊修邊學,五個月內復原八成的供電系統。
走過70個年頭,台電每次遭遇經營危機,就會把這段「孫老總」(孫運璿日後擔任台電總經理)的故事拿來勉勵後人。
黃金20載
年年都賺錢
1946年10月,前總統蔣中正伉儷首次來台,並視察日月潭電廠,當下將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更名為「大觀」,日月潭第二發電所更名為「鉅工」,並分別題字。
近來各界為「缺不缺電」而爭論不修,事實上,戰後台灣經濟逐漸修復,工商業逐漸繁榮後,早年的台灣是嚴重缺電。
台電文史工作者、朱江淮之子朱瑞庸表示,台灣缺電問題一直持續,1968年時,向美國貸款建成的林口電廠一號機建成併聯發電後,30萬瓩的裝置容量是當時最大的發電機組。此後台灣火力發電量超越水力發電量,工業申請新設供電也就不再受阻。
朱瑞庸說,在此之前,工業用電的申請量一直處在「打折」狀態,是名符其實的「缺電」。1970年代起,台電四處蓋電廠,也帶動台灣工業起飛,從1980年代到2000年左右,台電年年賺錢,被稱為「黃金20年」。
核四是台電經營的一大紛擾。基於能源多元化,1977年底核一廠一號竣工並併聯系統供電,台灣進入核電時代,接著核二廠、核三廠相繼完工,核電成為台灣穩定供電的基載電力。受惠於核電成為台灣能源組成的一環,降低發電成本,自1984年7月至2006年7月,台灣電費曾經出現連11降。
強化內控
中止連八虧
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工商業繁榮,為因應愈來愈多的用電需求,當時政府規劃興建核電廠,但一直遭受阻力。雖然1999年3月動工興建,但第一次政黨輪替後,2000年10月27日行政院宣布停建核四,但隨即於2001年大法官520號解釋文後復建。
隨著工期延宕,及各項補強工作帶來追加款,這座花費全民納稅錢2,838億元建成的核四廠,即使幾乎通過所有安全檢查,仍因2014年林義雄的絕食抗議,引發反對商轉的聲浪,國民黨考量政治不利因素,決定自2015年7月起「封存」三年。
現在,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堅持2025非核家園,封存狀態下的核四廠將「核去核從」,眾說紛紜,勢將考驗新政府智慧。由於電價無法合理反映營運成本,2006年起,台電開始累積巨額虧損,最高一度逾2,300億元。
但台電是國營事業,是獨占售電公司,倒閉非全民之福,政府開始推動電價合理化,以及改革。至於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由經濟部指派原本分管國營事業的次長黃重球接任台電董事長,有改革意識的前大同大學校長朱文成接任總經理。
時任經長張家祝也構想出,在盡量不調漲民生電價,又兼顧督導台電改革的二階段電價調漲辦法,減少台電虧損。
二人上任後,台電加強內部控管,壓低燃料囤積成本,減少非必要的工程修繕。
黃重球更親自召開46次協調會,最終成功向九家民營電價重新商議購電合約,降低購電成本186億元等。
台電改革也搭上國際燃料價格的順風車,包括煤價隨國際需求減少而降低,天然氣價隨油價大跌而陡降,對燃料成本占總成本約四成的電力公司,燃料降低無疑有如神助,台電終於在2014年終止「連八虧」,順利轉盈。
戰爭結束後,全台各處電廠被炸的千瘡百孔,供電能力只剩一成。當時負責移交的日本人預估,三個月後,台灣可能就會黑暗一片。
1946年5月1日,台灣電力公司成立,時任機電處長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帶領40名大陸技師、台電工業人才朱江淮(後任台電協理)等人,以及一群還在省立台北工業職業學校(現在北科大)、台灣省立工業院(成大)三、四年級學生,四處拼湊零件,邊修邊學,五個月內復原八成的供電系統。
走過70個年頭,台電每次遭遇經營危機,就會把這段「孫老總」(孫運璿日後擔任台電總經理)的故事拿來勉勵後人。
黃金20載
年年都賺錢
1946年10月,前總統蔣中正伉儷首次來台,並視察日月潭電廠,當下將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更名為「大觀」,日月潭第二發電所更名為「鉅工」,並分別題字。
近來各界為「缺不缺電」而爭論不修,事實上,戰後台灣經濟逐漸修復,工商業逐漸繁榮後,早年的台灣是嚴重缺電。
台電文史工作者、朱江淮之子朱瑞庸表示,台灣缺電問題一直持續,1968年時,向美國貸款建成的林口電廠一號機建成併聯發電後,30萬瓩的裝置容量是當時最大的發電機組。此後台灣火力發電量超越水力發電量,工業申請新設供電也就不再受阻。
朱瑞庸說,在此之前,工業用電的申請量一直處在「打折」狀態,是名符其實的「缺電」。1970年代起,台電四處蓋電廠,也帶動台灣工業起飛,從1980年代到2000年左右,台電年年賺錢,被稱為「黃金20年」。
核四是台電經營的一大紛擾。基於能源多元化,1977年底核一廠一號竣工並併聯系統供電,台灣進入核電時代,接著核二廠、核三廠相繼完工,核電成為台灣穩定供電的基載電力。受惠於核電成為台灣能源組成的一環,降低發電成本,自1984年7月至2006年7月,台灣電費曾經出現連11降。
強化內控
中止連八虧
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工商業繁榮,為因應愈來愈多的用電需求,當時政府規劃興建核電廠,但一直遭受阻力。雖然1999年3月動工興建,但第一次政黨輪替後,2000年10月27日行政院宣布停建核四,但隨即於2001年大法官520號解釋文後復建。
隨著工期延宕,及各項補強工作帶來追加款,這座花費全民納稅錢2,838億元建成的核四廠,即使幾乎通過所有安全檢查,仍因2014年林義雄的絕食抗議,引發反對商轉的聲浪,國民黨考量政治不利因素,決定自2015年7月起「封存」三年。
現在,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堅持2025非核家園,封存狀態下的核四廠將「核去核從」,眾說紛紜,勢將考驗新政府智慧。由於電價無法合理反映營運成本,2006年起,台電開始累積巨額虧損,最高一度逾2,300億元。
但台電是國營事業,是獨占售電公司,倒閉非全民之福,政府開始推動電價合理化,以及改革。至於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由經濟部指派原本分管國營事業的次長黃重球接任台電董事長,有改革意識的前大同大學校長朱文成接任總經理。
時任經長張家祝也構想出,在盡量不調漲民生電價,又兼顧督導台電改革的二階段電價調漲辦法,減少台電虧損。
二人上任後,台電加強內部控管,壓低燃料囤積成本,減少非必要的工程修繕。
黃重球更親自召開46次協調會,最終成功向九家民營電價重新商議購電合約,降低購電成本186億元等。
台電改革也搭上國際燃料價格的順風車,包括煤價隨國際需求減少而降低,天然氣價隨油價大跌而陡降,對燃料成本占總成本約四成的電力公司,燃料降低無疑有如神助,台電終於在2014年終止「連八虧」,順利轉盈。
1968年竣工起用的林口電廠,是台灣最早的燃料發電機組,半世紀以來,一面見證台灣工業起飛,經濟繁榮,也眼睜睜的看著人類過度發展擴張,剝奪大自然生存空間,給環境帶來汙染。
前年夏天度過用電高峰後,台電將林口電廠三部機組陸續拆除,並導入高效率的超超臨界機組,每度電排碳量比舊機組減少近二成。
只有減碳還不夠,台電要更藉生態復育,將林口電廠廠區打造成「生態電廠」,因此已種下7,000株鐵炮百合,清明前後到5月的花季盛開時,台電歡迎民眾入廠賞花,共同找回半個世紀前林口人記憶中的百合花。
林口電廠也不是台電惟一的「生態電廠」。2013年,大甲溪水力發電廠也轉型為生態電廠,並啟用馬鞍壩生態公園。
水力發電廠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攔河擋水,會阻擋魚兒迴遊,如今在遊人如織的谷關風景區,除想到谷關溫泉、八仙山及白冷圳,遊客也可在電廠攔河壩上看到「魚道」,更可實地到「魚道觀景台」看大甲溪魚類在魚道內爬樓梯。
遊客在馬鞍壩生態公園入口斜坡處的「觀景平台」,就能一覽大甲溪美景,從日式木造屋改造的「發呆亭」遠眺鷺鷥島,透過「水輪機」了解水力發電方式。
而濁水溪上游的萬大水力發電廠,台電在四年前成功復育珍貴的台灣原生種大豆,去年更成立「萬大生態電廠環境教育站」,廠區屬於中低海拔闊葉林帶,富有多種植物林相及各類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無論是火力、水力或是太陽能,在設備製造或是發電過程,難免帶來汙染;但藉由「生態電廠」,台電希望能幫助大家在「大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求取平衡。
前年夏天度過用電高峰後,台電將林口電廠三部機組陸續拆除,並導入高效率的超超臨界機組,每度電排碳量比舊機組減少近二成。
只有減碳還不夠,台電要更藉生態復育,將林口電廠廠區打造成「生態電廠」,因此已種下7,000株鐵炮百合,清明前後到5月的花季盛開時,台電歡迎民眾入廠賞花,共同找回半個世紀前林口人記憶中的百合花。
林口電廠也不是台電惟一的「生態電廠」。2013年,大甲溪水力發電廠也轉型為生態電廠,並啟用馬鞍壩生態公園。
水力發電廠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攔河擋水,會阻擋魚兒迴遊,如今在遊人如織的谷關風景區,除想到谷關溫泉、八仙山及白冷圳,遊客也可在電廠攔河壩上看到「魚道」,更可實地到「魚道觀景台」看大甲溪魚類在魚道內爬樓梯。
遊客在馬鞍壩生態公園入口斜坡處的「觀景平台」,就能一覽大甲溪美景,從日式木造屋改造的「發呆亭」遠眺鷺鷥島,透過「水輪機」了解水力發電方式。
而濁水溪上游的萬大水力發電廠,台電在四年前成功復育珍貴的台灣原生種大豆,去年更成立「萬大生態電廠環境教育站」,廠區屬於中低海拔闊葉林帶,富有多種植物林相及各類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無論是火力、水力或是太陽能,在設備製造或是發電過程,難免帶來汙染;但藉由「生態電廠」,台電希望能幫助大家在「大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求取平衡。
近來無論國人對能源選項的意見有哪些分歧,低碳環保幾乎是最大共識。台電董事長黃重球表示,世界在變、社會在轉,氣候環境也持續變遷,台電在推動綠能的道路上,要有更積極主動的態度,這也是台電作為國營電業該有的責任與勇於承擔。
黃重球說,台電會積極發展綠能,並輔以多元能源使用,為社會尋找可以陪伴民眾、繼續照亮台灣下一個70年的最好方式,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台電目前對綠能(再生能源)的政策、規劃與進度?
答:台電身為電力政策執行者,除遵循政府綠能政策,發展至今在綠能發展與推廣上扮演兩個要角:一個是再生能源(如風力發電)的投資開發設置者角色;另一個是協助建構平台、帶動綠能產業鏈的串聯推廣角色,例如協助太陽光電綠能併入電網以提供給民眾使用,或是從用戶需求端推廣綠色電力認購。
過去15年台電已完成六項風力發電計畫,共興建169部風力發電機。也完成太陽光電第一期計畫、16個場址共18.2百萬瓦(MW),風力與太陽光電合計裝置容量約為300MW。
下一個15年,台電將在綠能投入超過4,000億元預算,推動陸域及離岸風力、太陽光電及地熱發電,總計裝置容量達3,500MW,相當於囊括全國目標近四成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
問:風力發電設置進度及未來規劃方向?
答:台電投入風力發電發展達15年,累計發電量已超過60億度,發展步調與國際同步。台灣地狹人稠、陸域風機設置空間有限,因此大力投入離岸(海域)風力發電開發,努力成為國內最大的海上風場經營者,積極以國營事業角色帶動全國綠能發展。
預估五年後離岸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可達110MW,十年後達920MW,15年後(2030年)累計達1,800MW,相當於設置超過200隻離岸風力發電機,屆時台電離岸風電容量將可達到政府離岸風電總體目標容量的一半。
今年初已完成用於海上測風,以決定風機最佳位置的海氣象觀測塔,今年也將設立海域風電施工處,專責投入離岸風電規劃設置。
問:太陽光電發展進度及未來規劃?
答:台電在太陽光電綠能領域,持續努力創造友善併網環境,提高民營業者與一般民眾設置太陽光電的意願及容量,例如去年7月推出陽光屋頂輕鬆併網措施,針對一般建物屋頂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實施申請裝置容量50瓩(kW)以下免收「併網工程費」,與2014年相比,40至50瓩的案件數即成長逾三倍。
另外,為避免設置者負擔龐大併網費用、並提升設置意願,也與能源局檢討既設電網以外新設線路,或光電專區的費用分攤方式及法規細節等。
黃重球說,台電會積極發展綠能,並輔以多元能源使用,為社會尋找可以陪伴民眾、繼續照亮台灣下一個70年的最好方式,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台電目前對綠能(再生能源)的政策、規劃與進度?
答:台電身為電力政策執行者,除遵循政府綠能政策,發展至今在綠能發展與推廣上扮演兩個要角:一個是再生能源(如風力發電)的投資開發設置者角色;另一個是協助建構平台、帶動綠能產業鏈的串聯推廣角色,例如協助太陽光電綠能併入電網以提供給民眾使用,或是從用戶需求端推廣綠色電力認購。
過去15年台電已完成六項風力發電計畫,共興建169部風力發電機。也完成太陽光電第一期計畫、16個場址共18.2百萬瓦(MW),風力與太陽光電合計裝置容量約為300MW。
下一個15年,台電將在綠能投入超過4,000億元預算,推動陸域及離岸風力、太陽光電及地熱發電,總計裝置容量達3,500MW,相當於囊括全國目標近四成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
問:風力發電設置進度及未來規劃方向?
答:台電投入風力發電發展達15年,累計發電量已超過60億度,發展步調與國際同步。台灣地狹人稠、陸域風機設置空間有限,因此大力投入離岸(海域)風力發電開發,努力成為國內最大的海上風場經營者,積極以國營事業角色帶動全國綠能發展。
預估五年後離岸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可達110MW,十年後達920MW,15年後(2030年)累計達1,800MW,相當於設置超過200隻離岸風力發電機,屆時台電離岸風電容量將可達到政府離岸風電總體目標容量的一半。
今年初已完成用於海上測風,以決定風機最佳位置的海氣象觀測塔,今年也將設立海域風電施工處,專責投入離岸風電規劃設置。
問:太陽光電發展進度及未來規劃?
答:台電在太陽光電綠能領域,持續努力創造友善併網環境,提高民營業者與一般民眾設置太陽光電的意願及容量,例如去年7月推出陽光屋頂輕鬆併網措施,針對一般建物屋頂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實施申請裝置容量50瓩(kW)以下免收「併網工程費」,與2014年相比,40至50瓩的案件數即成長逾三倍。
另外,為避免設置者負擔龐大併網費用、並提升設置意願,也與能源局檢討既設電網以外新設線路,或光電專區的費用分攤方式及法規細節等。
《台電月刊》640期出刊了!從1888年(清光緒14年)劉銘傳點亮台灣第一盞電燈開始,台灣電力事業歷經時代的淬鍊,至今多元能源的電力發展,已有128年的歷史。欣逢台電公司成立70周年,此期的封面故事特別從「回首來時路」的角度,與您分享1946年(民國35年)台灣電力公司成立前,台灣電業篳路藍縷擘建的歷程。
您或許不知道,台灣電力事業初由官方經營,後來才開放民營。曾有多達13家電力企業,直到1944年合併為官民合資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次年的5月1日「台灣電力公司」正式成立,全力修復二次大戰中遭戰爭及水災損毀的電力設施,承擔起台灣電力發展的重責。
除了精采封面故事講述電業歷史,此期的電力與生活專欄,您還可看見原本像鐵甲武士般的台電鐵塔,華麗變身成色彩繽紛的「快樂農夫」,呈現電力與在地風情共生的美好。
此外,位於羅斯福路的台電總管理處,以公共藝術結合溫州街、汀州路的藝文特質,熱情的邀民眾共享一系列「給新溫羅汀一道不一樣的光」的藝術饗宴。迎接成立70周年的台電,從古至今堅持與社會共存共榮的心念始終如一,期待與大家攜手共創美好的生活。更多台電月刊精采詳情請到《台電月刊640期》官網(tpcjournal.taipower.com.tw/default/index/index/ver/640)查詢。
您或許不知道,台灣電力事業初由官方經營,後來才開放民營。曾有多達13家電力企業,直到1944年合併為官民合資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次年的5月1日「台灣電力公司」正式成立,全力修復二次大戰中遭戰爭及水災損毀的電力設施,承擔起台灣電力發展的重責。
除了精采封面故事講述電業歷史,此期的電力與生活專欄,您還可看見原本像鐵甲武士般的台電鐵塔,華麗變身成色彩繽紛的「快樂農夫」,呈現電力與在地風情共生的美好。
此外,位於羅斯福路的台電總管理處,以公共藝術結合溫州街、汀州路的藝文特質,熱情的邀民眾共享一系列「給新溫羅汀一道不一樣的光」的藝術饗宴。迎接成立70周年的台電,從古至今堅持與社會共存共榮的心念始終如一,期待與大家攜手共創美好的生活。更多台電月刊精采詳情請到《台電月刊640期》官網(tpcjournal.taipower.com.tw/default/index/index/ver/640)查詢。
綠電認購推動3年,成效不佳,台電昨天被立法院猛釘,要求今年除原定認購目標外,需加碼多賣2億度綠電。台電表示會努力,今年將鎖定宗教團體與宮廟,爭取認購綠電,讓「神明也愛綠電」。台電透露,今年將派員拜訪慈濟、佛光山與中台禪寺三大宗教龍頭,望以環保為念,認購綠電。
經濟委員會昨天審查台電預算,對台電去年開放認購7億8400萬度綠電,實際認購量卻僅1億5636億元不滿意。而台電竟然今年更只編列8085萬度、4000戶目標,度數比去年還少,遭立委蘇震清等人批台電「自我設限」。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當場清查,出席台電主管有無認購綠電,在場專總、副總等台電高階主管紛紛舉手,表示都有認購。最後經委會決議,在台電的綠電認購量目標,要再增加2億度電,比原本多出2.5倍。
為了支持較貴的再生能源發展,經濟部2014年推動自願性綠電認購,綠電每度比原來電價加價1.06元,每人認購從1單位(100度)以上起跳。但台電主管無奈說,因為綠電較貴,去年1.5億度已幾乎是「全公司動員」推銷結果,且最後有台積電出面認購1億度,今年台積電在台南地震後是否願續購買,還不得而知。
台電表示,將從企業端與用戶端兩方面力拚綠電。
經濟委員會昨天審查台電預算,對台電去年開放認購7億8400萬度綠電,實際認購量卻僅1億5636億元不滿意。而台電竟然今年更只編列8085萬度、4000戶目標,度數比去年還少,遭立委蘇震清等人批台電「自我設限」。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當場清查,出席台電主管有無認購綠電,在場專總、副總等台電高階主管紛紛舉手,表示都有認購。最後經委會決議,在台電的綠電認購量目標,要再增加2億度電,比原本多出2.5倍。
為了支持較貴的再生能源發展,經濟部2014年推動自願性綠電認購,綠電每度比原來電價加價1.06元,每人認購從1單位(100度)以上起跳。但台電主管無奈說,因為綠電較貴,去年1.5億度已幾乎是「全公司動員」推銷結果,且最後有台積電出面認購1億度,今年台積電在台南地震後是否願續購買,還不得而知。
台電表示,將從企業端與用戶端兩方面力拚綠電。
與我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