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達生技醫藥公司新聞
漢達以高技術門檻學名藥、505(b)(2)新藥,做為營運雙引擎,受 惠胃食道逆流(HND-002)用藥在美國市占率逾30%,帶動去年EPS衝 上5.41元新高,轉虧為盈;漢達今年前四月營收為2.89億元,雖然年 減26.3%,不過第一季EPS仍有0.83元的亮麗表現。
漢達原本預計6月轉上櫃,承銷價138元,惟因HND-002出現新的競 爭者,加上已兩項孤兒藥認證的抗癌藥HND-033處於美國FDA要求補件 狀態,波及股價下修,跌破承銷價。漢達上周五(24日)興櫃成交均 價為135.66元。
法人認為,漢達的HND-033已獲FDA同意補件期限展延6個月,將以 Light Fat Food(低脂)進食條件下進行藥物動力學試驗,應能於展 延期限內遞交補件資料,卻遭櫃買中心退回上櫃審議委員會重新審議 。由於重審通過可能需要不少時間,也讓未來股價走勢充滿變數。
另藥華藥因FDA再度建議修改P1101新藥三期臨床試驗主要療效指標 ,主動向大陸藥監局申請暫時撤回P1101用於早前期原發性骨髓纖維 化或低至中度風險一級的明顯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第三期臨床試驗計畫 。
法人認為,藥華藥第一季本業開始獲利,EPS以1元改寫年度獲利新 高,近期撤回大陸三期臨床試驗,推斷是為了要保有今年獲利優勢和 現金流,因此股價僅反應一天利空旋即上攻,而外資已連買14天。
法人表示,大陸慢性骨髓新藥三期臨床試驗漫長,如果執行,藥華 藥今年的營業費用可能會超過公司希望水準,且現金水位下降,利息 收入也會減少。此外,獲利持續正數,也有利維持藥華藥股價,明年 上半年出來的私募股比較能順利出場。
**漢達前景光明 上櫃在望**
本土生技大廠漢達生技(6620)傳出好消息,2023年營收達11.06億元、每股純益5.41元,創下歷史新高。公司預計擇期轉上櫃,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的領先者。
漢達生技由一群藥物劑型開發專家於2014年成立,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市場經驗。2016年登錄興櫃,今年已通過櫃買中心之上櫃審議,即將邁入上櫃市場。
漢達採取輕資產營運模式,專注於新藥授權,享有99%的高毛利率和66%的淨利率。每位員工平均創造超過3,000萬元的營收,在生技產業中表現亮眼。
董事長劉芳宇表示,漢達將台灣作為研發中心,在505(b)(2)新藥和高門檻學名藥領域積極發展。目前已跨入美國和中國等全球前兩大藥物市場,朝國際化研發型製藥公司邁進。
劉芳宇指出,漢達擁有優異的劑型研發能力、豐富的市場行銷經驗和完善的專利分析,縮短產品開發時間、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加速產品上市和創造營收。
隨著漢達即將上櫃,市場預期公司將持續成長,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的明日之星。
翻開漢達的2023年營運成果,營收11.06億元,每股純益5.41元, 均創下歷史新高。公司專注新藥授權,不涉及製造及販賣,輕資產投 入但高授權金的經營模式,享有極高之毛利率99%、淨利率亦高達6 6%、每位員工更平均可貢獻3,000萬以上營收,在台灣生技產業中獨 樹一格。
漢達創辦人暨董事長劉芳宇帶領公司以台灣作為全球營運及研發中 心,以優異的劑型開發實力,展開追求夢想的翅膀,帶領漢達在505 (b)(2)新藥與高技術門檻學名藥的開發領域中前進發展,並跨入 世界前二大藥物銷售區域(美國、中國),成為國際化之研發型專業 製藥公司。
目前公司股本14.1億元,董事長劉芳宇是美國普渡大學工業與物理 藥學博士,在藥物研發及商業開發上擁有深厚的能量,曾擔任Anche n Pharmaceuticals, Inc.營運長及副總裁,總經理陳俊良亦擁有約 30年生技業經驗,曾擔任華瑞生技董事長和東生華製藥總經理。領導 階層與主要幹部,學經歷均十分堅實。
劉芳宇指出,回想最初與原廠合作開發505(b)(2)新藥時,原 藥廠肯定了漢達的研發技術,漢達也因此奠定研發能量。而漢達如今 的成長雙引擎分別為:高門檻學名藥、505(b)(2)新藥。產品開 發過程中,漢達具有優異的劑型研發能力、豐富的市場行銷經驗、完 善的專利分析與全方位的法規策略規劃,可大幅縮短產品開發時間、 並降低研發成本與風險,有利於加速產品進入市場,獲得豐沛營收。
**生醫產業營收回溫!「漢達生技醫藥」營收衰退仍居前三**
生醫產業今年第一季表現亮眼,上市櫃公司中營收超過 10 億元的公司增至 23 家,顯示台灣生醫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其中,連鎖藥局大樹以 42.02 億元稱霸營收王,外銷學名藥廠美時以 41.98 億元緊追在後。上市櫃公司中,營收成長最快的為藥華藥,年成長 86.2%,軒郁則以 58.2% 的年成長率排名第二。
不過,保瑞藥業首季營收衰退 40.2%,成為表現最差的生醫公司。儘管如此,其營收仍達 28.5 億元,排名第三。
若納入興櫃生技公司統計,晨暉生技以 106.36% 的年成長率表現亮眼。生策會統計發現,2024 年第一季,上市、上櫃及興櫃生醫公司共 223 家,其中 128 家營收成長,81 家衰退,另有 1 家持平,還有 13 家尚未有營收。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中,營收超過 10 億元的公司有 11 家,較去年增加四家;上櫃公司中,營收超過 10 億元的公司有 12 家,較去年增加一家。這凸顯台灣生醫產業營收破 10 億的家數正逐漸增加。
有趣的是,上櫃公司的表現優於上市公司。興櫃生技股的營收則普遍低於 3.5 億元。
在上市生醫公司中,營收年增超過 15% 的公司有六家;衰退超過 15% 的公司有四家。上櫃公司則分別有兩家營收年增超過 15% 和衰退超過 15%。興櫃公司中有五家營收年增超過 15%,三家營收年減超過 15%。
其中,漢達生技醫藥的營收雖然衰退,但仍居上市生醫公司營收前三名,顯示其在產業中的地位仍然穩固。
```這些公司中,首季營收王是連鎖藥局大樹的42.02億元,其次是外銷學名藥廠美時的41.98億元,其餘上市櫃公司首季營收都低於30億元。今年首季上市櫃(不含興櫃)生醫企業營收成長動能最強的是藥華藥,年成長86.2%,成長表現排名第二的公司是軒郁,首季營收年增58.2%;今年首季業績衰退幅度最大的是保瑞藥業,首季營收年減40.2%,但在整個營收排名中仍居第三、達28.5億元。若把興櫃生技公司納入統計,其中晨暉生技首季營收年增106.36%,表現相對亮眼。
生策會統計2024年首季生醫上市、上櫃及興櫃共223家公司的營收,其中有128家較去年同期成長,衰退的有81家,另有一家公司營收持平,尚未有營收的公司達13家。
生策會分析,今年首季生醫上市公司營收前20名的公司中,營收超過10億元以上的公司共11家,較去年增加四家;生醫上櫃公司營收前20名的公司中,營收超過10億元以上的公司共12家,較去年增加一家。凸顯台灣生醫產業營收破10億的家數已愈來愈多,有趣的是上櫃公司表現勝過於上市公司,至於興櫃生技股各家營收都不足3.5億元。
在今年第1季的上市生醫公司中,營收年增逾15%的公司共六家,分別為藥華藥、視陽、望隼、神隆、台耀及晶碩;上市公司營收衰退超過15%的公司共四家,包括保瑞,泰博、佐登-KY及承業醫等;上櫃公司營收年增逾15%的公司僅有兩家,分別是軒郁、及聯合骨科;上櫃公司營收衰退逾15%的公司僅有大江一家公司。
興櫃公司營收年增逾15%的也有五家,分別為晨暉生技、友霖、醫影、立弘、及優你康;興櫃公司營收年減逾15%的公司則包括漢達、泰宗及麗彤三家公司。
漢達現增股價破底 上櫃計畫恐生變 AI熱潮讓資金湧向科技股,生技股慘遭排擠,不僅股價表現不佳,募資也受影響。漢達生技醫藥(4174)現增價跌破138元承銷價,恐面臨調降掛牌價的考驗。 除了漢達,圓祥、瑞磁等生技股也跌破現增價。興櫃龍頭圓祥,現增價已從65元下修至60元,但目前股價仍低於60元,現增價可能再度下調。 圓祥是浩鼎的子公司,專注於雙特異性抗體新藥。重點標的是授權給信達治療溼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新藥IBI302,臨床試驗已收案。IBI302若順利上市,圓祥可獲得里程碑金和銷售分潤。 另一方面,已募資完成的中裕,與現增價僅差1元,股價面臨保衛壓力。中裕重點在愛滋病新藥TMB365/380合併療法的臨床試驗,預計5月中旬收案完成,年底將有初步數據。法人預測,明年營收和獲利都將大幅成長。 儘管生技股近期表現不如預期,但市場仍關注授權題材。有授權利多的昱展和國邑,曾帶動上櫃生技股的比價行情,但國邑股價已跌破承銷價。 市場分析師表示,生技股面臨AI熱潮的資金排擠效應,但長期仍有其投資價值,尤其是具有創新技術和授權潛力的公司,值得長線投資人關注。
**生技股吸金潮再起 漢達、中裕等22家搶錢**
台灣生技股掀起新一波募資潮,統計至四月底,已有22家公司宣布募資,總金額粗估超過百億元。其中,漢達生技醫藥、中裕新藥、泰福生技-KY、圓祥生技等,募資金額均破十億元。 **漢達生技醫藥轉上櫃募資** 漢達生技醫藥為轉上櫃掛牌,採取現增方式募資。而圓祥生技、台寶生醫、禾生技、永立榮、晶鑽生醫、安特羅、華上生技、三鼎生物、浩宇生技、新穎生技、路迦生醫、普惠醫工、元樟生醫、瀚醫等14家興櫃公司,也加入募資行列。 **中裕新藥重啟現增 投資愛滋新藥** 中裕新藥自2015年以來首次辦理現增,顯示公司將加速愛滋新藥開發及營運布局。而麗豐生技-KY在IPO後首次加入募資,董事長陳碧華表示,是為投資做準備。 **仁新子公司獲國際資金挹注** 除了本土募資外,仁新醫藥的子公司Belite獲得國際大型生技基金挹注2,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8億元)。明基醫也規畫以普通股或發行海外存託憑證方式,向海外吸金。 **TBMC募資破紀錄 海外資金加持** 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在確任董事長楊育民及執行長張幼翔上任後,原預計A輪募資45億~60億元,結果卻超額認購數倍,改寫台灣生技募資紀錄。此外,還吸引了美、日、新加坡等海外資金,提升國際知名度。 **景凱、台寶規畫募資** 尚未提出申請的景凱生技規畫募資1.5億元。台寶生醫為拓展營運版圖,董事會已通過辦理私募3萬張,以充實營運資金。被視為有機會與有授權利多的昱展和國邑,一度帶動上櫃生技股的 比價行情,不過因生技股今年以來走勢不佳,3月26日掛牌的國邑, 已跌破65元的承銷價。
興櫃股中,今年募資金額居冠的圓祥,則因近期股價直直落,每股 現增價已由65元調降至60元,惟26日收盤價58.4元仍低於60元,現增 價面臨二度下修壓力。
圓祥是浩鼎的小金雞,專攻雙特異性抗體新藥。目前最受關注的是 授權信達(蘇州)治療溼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新藥IBI302,三期臨床試 驗首位受試者完成收案,未來若順利上市將享有里程碑金和銷售分潤 。此外,若IBI302再授權美、歐、日等市場,圓祥將可獲可觀的授權 分潤。
已完成募資的中裕,26日收盤價83元,與現增價82元僅1元之差。 中裕最受關注的題材是愛滋病新藥TMB365/380合併療法I(b)/II (A) 的的臨床,該臨床預計收案20人,採開放式設計,由於收案的 進度超乎預期,5月中旬可望完成收案,最快年底即有初步數據後, 明年接續II(B) 臨床,並啟動授權,加上Trogarzo銷售已擴展至中 東、北非以及亞洲港澳地區的行銷,法人看好明年起營收、獲利都將 進入高速成長。
除在本土募資外,仁新子公司Belite獲國際大型生技基金挹注資金 2,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8億元);明基醫也規畫以普通股或發行海 外存託憑證方式,向海外吸金。
生技募資市場上就屬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在確任董事 長將由楊育民(美國韌力創辦人)出任、曾任羅氏製藥副總裁的張幼 翔擔任執行長後,TBMC原預計A輪募資45億∼60億元,結果是超額認 購數倍,改寫台灣生技募資紀錄,且吸引美、日、新加坡等海外資金 ,有助提升國際知名度。
就初步統計,今年生技業募資案,以興櫃股最積極,除漢達為了轉 上櫃掛牌現增外,圓祥、台寶、禾生技、永立榮、晶鑽、安特羅、華 上、三鼎、浩宇、新穎、路迦、普惠醫工、元樟和瀚醫等14家興櫃公 司都加入募資行列,吸金家數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尚未提出申請的景凱則規畫募資1.5億元;台寶為拓展營運版圖, 董事會已通過將辦理私募3萬張充實營運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生技業的吸金潮,也出現新面孔,中裕是自2 015年以來首度辨理現增,突顯公司將加速愛滋新藥開發和營運布局 ,且因經營階層也加碼增加持股宣示看好營運前景。
麗豐則是IPO後首次加入募資行列,董事長陳碧華說,「廣積糧」 備妥銀彈是為了投資做準備。法人認為,麗豐近年低調布局台灣市場 ,除入股普生和永立榮外,持股100%專攻直銷市場的「慷碩生醫」 ,已陸續推出天然鹼性水、普生具專利的P113+口腔護理系列和與永 立榮合作的 「原生肌秘」系列保養品,此次擬募資4.8億元,不排除 是建立生產基地。
**漢達生技轉虧為盈,三箭齊發搶攻新藥授權**
台北訊
漢達生技醫藥(6620)受惠於胃食道逆流學名藥在美國高達 4 成市占率,帶動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來到 5.41 元,改寫新高紀錄,正式轉虧為盈。隨著公司近期即將上櫃掛牌,法人看好將帶動生技股比價行情。
總經理陳俊良表示,漢達今年將聚焦於胃食道逆流高技術門檻學名藥(HND-002)、多發性硬化症新藥(HND-020)、以及抗癌新藥(HND-033)的取證與授權。這三顆藥品的齊發將挹注今年營運成長的動能。
漢達去年營收達 11.06 億元,年增幅高達 459.66%,毛利率和營業利益率分別為 99.9% 和 62.7%,EPS 達到 5.41 元,成功轉虧為盈。在彌補累積虧損後,公司公告每股配息現金 1 元,剩餘盈餘分配比例高達近 8 成。
陳俊良指出,漢達以「高技術門檻學名藥」和 505(b)(2) 新藥為營運雙引擎,在穩定現金流的基礎上力拚新藥獲利極大化,並目標每年都有新藥授權。
陳俊良進一步說明,美國藥物許可的途徑有新成份新藥、505(b)(2) 新藥和學名藥。其中,505(b)(2) 新藥包含新劑型、新複方和新劑量等,主要成分為 FDA 已核准的藥物。漢達自 2016 年起轉向 505(b)(2) 發展,並且透過獨特的營運模式,專注於開發 505(b)(2) 新藥授權,賺取藥品分潤金和里程碑金,不涉及製造、販賣和行銷。
這種輕資產而高授權金的經營方式,反映在 2023 年的財報上。漢達的負債比率僅有 9.3%,且無舉債,平均每位員工貢獻達 3,000 萬元以上的營收,成果豐碩。
2023 年漢達營收大幅成長,主要是因胃食道逆流(HND-002)用藥在美國的市占率約達 40%,預期將持續貢獻穩定的現金流。儘管有競爭對手取證,但目前評估對漢達的影響尚屬有限。
**漢達生技強勢上櫃,藥品三劍客攜手攻城掠地!**
興櫃生技股漢達(6620)宣布,上櫃申請案已經獲得櫃買中心董事會核准,將於近期正式掛牌上櫃。漢達表示,今年將著力於胃食道逆流高階學名藥HND-002、多發性硬化症新藥HND-020,以及抗癌新藥HND-033的取證及授權,三款藥品齊發將成為今年營運成長的強勁動能。 漢達日前公告的去年財報顯示,2023年營收達11.06億元,年增幅驚人,毛利率高達99.9%,營業利益率也有62.7%,每股純益為5.41元,成功轉虧為盈。此外,漢達還宣布擬配發每股現金股利1元,盈餘分配率接近八成,以目前的興櫃參考價164.5元計算,現金殖利率約為0.6%。 漢達總經理陳俊良表示,公司將「高階學名藥」和「505(b)(2)新藥」列為雙引擎,在穩健的現金流基礎上,全力衝刺新藥授權的獲利最大化,期許每年都能有新藥授權成為營運目標。 自從2016年開始,漢達專注於505(b)(2)新藥授權,著重於賺取藥品分潤金和里程碑金,而不涉入製造、販賣或行銷業務。這種輕資產、高授權金的經營模式,在2023年的財報中展露無遺。漢達的負債比率僅有9.3%,且無任何舉債,平均每位員工產生的營收更是超過3,000萬元,充分展現漢達以精簡團隊創造豐碩成果的能力,堪稱是生技業的IP領先者。 陳俊良指出,HND-002是2023年漢達營收三級跳的主因,該藥物在美國市場的市占率約為40%,今年預計持續貢獻穩定的現金流,儘管有競爭對手取證,但漢達評估對自身影響有限。 此外,HND-020是漢達改進自諾華製藥暢銷藥品Gilenya Capsules的藥物,將原本難以吞嚥的膠囊劑型改為口溶的速崩劑型,並提供病患支持照顧計畫。透過改善劑型和加強用藥服務,HND-020的使用人數持續穩定成長中。至於抗癌新藥HND-033,目前正在積極準備補件作業。 漢達的股本為14.1億元,董事長劉芳宇擁有美國普渡大學工業與物理藥學博士學位,在美國生技產業深耕多年,近年來也深化與台灣產業的合作。總經理陳俊良則擁有超過30年的生技業經驗,曾任華瑞生技董事長和東生華製藥總經理,將帶領漢達立足台灣,放眼全世界。漢達表示,今年有胃食道逆流高技術門檻學名藥HND-002、多發性硬化症新藥HND-020,並力拚抗癌新藥HND-033取證及授權,三項藥品齊發將挹注今年之營運成長動能。
漢達日前公告去年財報,2023年營收11.06億元,年增459.66%,毛利率99.9%、營業利益率62.7%,每股純益5.41元,已轉虧為盈。漢達並已公告擬配發股息現金1元,盈餘分配率近八成,依上周五興櫃參考價164.5元計,現金殖利率0.6%。
漢達總經理陳俊良表示,公司以「高技術門檻學名藥」、「505(b)(2)新藥」,做為雙引擎,在穩定現金流基礎上力拚新藥獲利極大化,並期待每年都能有新藥授權為營運目標。漢達自2016年開始專注開發505(b)(2)新藥授權,賺取藥品分潤金與里程碑金,不涉及製造、販賣、行銷。輕資產而高授權金的經營方式,反應在2023年財報上,負債比率只有9.3%且無舉債,另平均每位員工更可貢獻3,000萬元以上營收,可見漢達係以精簡團隊創造豐碩經營成果,堪稱是生技業的IP領先者。
陳俊良指出,2023年能讓漢達營收三級跳的是HND-002,該年度達美國市場市占率約40%,今年將繼續貢獻穩定現金流,雖有競爭對手取證,但目前評估對漢達之影響尚屬有限。
漢達另一項藥物HND-020,是改自諾華製藥的暢銷藥品Gilenya Capsules,將原本吞嚥困難的膠囊改為口溶的速崩劑型,並有病患支持照顧計畫,透過改良劑型及更加的用藥服務,使用藥病患數逐月穩定成長中;抗癌新藥HND-033,正在積極準備補件作業中。
漢達股本14.1億元,董事長劉芳宇是美國普渡大學工業與物理藥學博士,長期於美國生技業深耕且近年亦深化與台灣產業合作,總經理陳俊良擁有約30年生技業經驗,曾任華瑞生技董事長和東生華製藥總經理,將帶領漢達立足台灣放眼全世界。
總經理陳俊良表示,漢達今年有胃食道逆流高技術門檻學名藥(H ND-002)、多發性硬化症新藥(HND-020)、並立拚抗癌新藥(HND- 033)取證及授權,三顆藥齊發將挹注今年之營運成長動能。
漢達去年營收11.06億元,年增459.66%,毛利率99.9%、營業利 益率62.7%,EPS 5.41元已轉虧為盈。在彌補累積虧損後,該公司已 公告每股配息現金1元,剩餘盈餘分配比例高達近8成。
陳俊良表示,漢達以「高技術門檻學名藥」、505(b)(2)新藥,做 為營運雙引擎,在穩定現金流基礎上力拚新藥獲利極大化,並期待每 年都能有新藥授權為營運目標。
陳俊良說,美FDA申請藥物許可有三種途徑,分別是:新成份新藥 、505(b)(2)新藥、學名藥。其中505(b)(2)新藥,包含新劑型、新複 方、新劑量等,主要成份為FDA已核准藥物。漢達自2016年起轉往50 5(b)(2)發展,並以獨特之營運模式,專注開發505(b)(2)新藥授權, 賺取藥品分潤金與里程碑金,不涉及製造、販賣、行銷。
該輕資產而高授權金的經營方式,反映在2023年財報上,負債比率 只有9.3%且無舉債,平均每位員工貢獻達3,000萬元以上營收,成果 豐碩。
2023年漢達營收三級跳,主要是胃食道逆流(HND-002)用藥,該 年度在美國市占率約40%,將繼續貢獻穩定現金流,雖有競爭對手取 證,但目前評估對漢達之影響尚屬有限。
台灣生技醫藥領域再迎新軍!近日,櫃買中心將於7日對漢達生技醫藥(6620)的申請上櫃案進行審議。這家以科技事業為主的企業,專注於高技術門檻学名藥及505(b)(2)新藥的研發,董事長劉芳宇領軍,選擇了第一金證券、凱基證券、宏遠證券及永豐金證券作為推薦證券商,申請時的資本額高達14.11億元。 漢達生技醫藥近來在興櫃市場的股價表現十分亮眼,自3月份以來,股價已經上漲了9.46%,市場對其行情預期十分看好。雖然漢達在2022年的每股虧損為0.32元,但隨著2023年營運的顯著改善,前三季營收達到8.06億元,稅後純益則達6.4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更是一躍至4.83元,成功轉盈。這一連串亮眼的數字,讓市場對漢達生技醫藥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上櫃市場即將迎接新血!根據櫃買中心公告,將於7日召開會議審議漢達生技醫藥(6620)的上櫃申請案。這家以科技事業為主的漢達,專注於高技術門檻學名藥及505(b)(2)新藥的研發,由董事長劉芳宇領軍。此次申請上櫃,漢達的推薦證券商包括第一金證券、凱基證券、宏遠證券和永豐金證券,申請時的資本額達到14.11億元。 近期,漢達在興櫃市場的股價表現相當亮眼,自3月份以來,股價已經上漲了9.46%,讓投資者們興奮不已。而漢達的財報也顯示出積極的轉變,2022年雖然每股虧損0.32元,但到了2023年,營運狀況明顯改善。前三季度的營收達到了8.06億元,稅後純益更是高達6.4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為4.83元,這一成績顯示了漢達已經成功轉盈。
漢達近期在興櫃市場股價表現亮眼,3月來勁揚9.46%,慶賀行情 預先開演;關注其財報,漢達2022年每股虧損0.32元;不過2023年營 運明顯轉佳,前三季營收達8.06億元,稅後純益6.4億元,每股稅後 純益(EPS)4.83元,較前年轉盈。
台灣生技新軍團再添強將!日前,櫃買中心宣布將於7日對漢達生技醫藥(6620)上櫃案進行審議。漢達生技是一家專注於高科技門檻學名藥及505(b)(2)新藥研發的公司,由董事長劉芳宇領軍。此次申請上櫃,漢達生技選擇了第一金證券、凱基證券、宏遠證券及永豐金證券作為推薦券商,申請時的資本額達到14.11億元。 在財務表現方面,漢達生技在111年度的營收為1.98億元,但稅後淨損達到4,001.1萬元,每股虧損0.32元。然而,到了112年,公司的營運表現明顯提升,前三季營收激增至8.06億元,稅後淨利則達到6.4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更是達到4.83元,成功由虧轉盈,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
諾貝兒上櫃引預期,漢達生技醫藥即將加盟
各位觀眾,今日要報導一則讓市場矚目的新聞,那就是諾貝兒公司即將在8日上櫃掛牌,這可是今年第三家上櫃的公司呢!諾貝兒的承銷價定在170元,而1日的興櫃均價已經飆到了215.53元,差價不小,讓股價表現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另外,櫃買中心也預計在3月7日審議漢達生技醫藥的上櫃案,這家公司將成為今年第六家獲得審議的公司。諾貝兒這家公司的董事長是張振興,推薦證券商則是台新證券和國票證券,他們在申請時的資本額高達3.5億元,其中私募普通股就有5,000萬元。
諾貝兒公司在2022年的年度營收為42.0億元,稅後淨利達到3.6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為12元;而在2023年的前三季,營收為27.4億元,稅後淨利則是1.6億元,EPS為5元。
再來,我們來聊聊漢達生技醫藥。這家公司是透過科技事業申請上櫃的,主要從事高技術門檻學名藥及505(b)(2)新藥的研發。漢達的董事長是劉芳宇,推薦證券商則包括第一金證券、凱基證券、宏遠證券和永豐金證券,申請時的資本額是14.1億元。
漢達生技醫藥在2023年的前三季合併營收達到8億元,稅後淨利更是驚人的6.4億元,EPS則是4.83元。
這兩家公司的上櫃,無疑將為台灣股市帶來新的活力,我們也將繼續關注他們的發展。
漢達111年度營收1.98億元,稅後淨損4,001.1萬元,每股虧損0.3 2元;而112年營運明顯轉佳,前三季營收達8.06億元,稅後淨利6.4 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4.83元,由虧轉盈。
此外,櫃買中心預計3月7日審議漢達上櫃案,是今年第六家獲得審議的公司。
諾貝兒主要從事連鎖藥妝及藥局的經營,董事長為張振興,推薦證券商是台新證券及國票證券,申請時資本額3.5億元(含私募普通股5,000萬元)。
諾貝兒2022年度營收為42.0億元,稅後淨利為3.6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為12元;2023年前三季營收為27.4億元,稅後淨利為1.6億元,EPS為5元。
漢達是以科技事業申請上櫃,主要從事高技術門檻學名藥及505(b)(2)新藥的研發,董事長為劉芳宇,推薦證券商有第一金證券、凱基證券、宏遠證券及永豐金證券,申請時資本額14.1億元。漢達2023年前三季合併營收為8億元,稅後淨利為6.4億元,EPS為4.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