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元科技公司新聞
這項認證將能鞏固能元科技在航空、航太和俗稱飛天計程車的eVTOL-空中電動飛行器產業中扮演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地位,能元科技生產的INR-21700-P45B電池在全球eVTOL市場也已達到市占第一名的領先地位。
能元科技表示,AS9100認證旨在驗證企業在批量生產中,能否始終如一地達到安全和性能標準,這些對於應用於航空、航太和國防工業的嚴格要求至關重要。透過取得AS9100:D認證,代表能元科技具備提供尖端超高功率電池的能力,能夠為未來的電動航空業提供動力。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表示,在全球安全與公共安全至關重要的產業中,AS9100認證代表Molicel對最高品質標準的承諾。並強化能元科技在eVTOL產業中的競爭力,推動電池技術的進一步突破,特別是在能量密度、容量與安全性等關鍵領域,為eVTOL技術的成功奠定基石。
能元科技的合作夥伴、已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批准進行eVTOL商業測試的Archer Aviation公司執行長Adam Goldstein表示,該公司選擇能元科技的超高功率電芯,作為Archer Midnight空中電動飛行器的動力來源,因為其在安全性、可靠性與性能上均達到最高水準。期待雙方攜手創新,將電動推向市場,實現無限潛力。
已順利完成原型機VX4第一階段駕駛測試的Vertical Aerospace執行長Stuart Simpson指出,全球運輸變革需要安全、可靠且擁有卓越性能的電池系統。能元科技的AS9100認證,彰顯了其對最高航太標準的承諾。
台泥集團再傳佳音,旗下轉投資的能元科技宣布,該公司生產的超高性能三元鋰電池成功獲得國際航空航天業的AS9100:D認證,成為台灣首次取得此項「航太級認證」電芯的企業。這項重要成就預示著能元科技在航空、航太以及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機)產業中,將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
能元科技生產的INR-21700-P45B電池已在全球eVTOL市場佔據領先地位,市場佔有率第一。AS9100認證的取得,意味著能元科技在批量生產中能夠持續達到安全和性能的嚴格標準,這對於應用於航空、航太和國防工業來說尤為關鍵。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強調,AS9100認證不僅是對最高品質標準的承諾,更將加強公司在eVTOL產業中的競爭力。他提到,在能量密度、容量與安全性等關鍵領域,能元科技將不斷突破,為eVTOL技術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能元科技的合作夥伴,如已獲得美國FAA批准進行eVTOL商業測試的Archer Aviation公司執行長Adam Goldstein,對能元科技的超高功率電芯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選擇能元科技的電芯作為Archer Midnight空中電動飛行器的動力來源,是因為其在安全性、可靠性與性能上均達到最高水準,並期待與能元科技攜手創新,共同開拓市場。
Vertical Aerospace執行長Stuart Simpson也對能元科技的AS9100認證表示肯定,他指出,全球運輸產業的變革需要安全、可靠且性能卓越的電池系統,而能元科技的認證正體現了對最高航太標準的承諾。
**台灣電芯產業蓄勢待發,5座超級電芯廠將量產**
隨著能源轉型的趨勢,全球電動車需求持續攀升。這波商機也讓台灣電芯產業動起來,預計今年將有5座超級電芯廠陸續量產,包括能元科技、鴻海、台塑、格斯和輝能。
其中,台泥旗下能元科技於高雄廠全面量產,鴻海頭份廠也將於第4季投產,而台塑新智能更設定在7月1日生產出第一顆電池。
這波產業熱潮也吸引了許多曾在大陸發展的電池產業菁英回流台灣,他們帶回在大陸累積的實戰經驗,為台灣電池產業注入新的能量。
然而,台灣電池芯產業也面臨挑戰。全球電池芯市場因擴廠過度而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對此,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認為,台灣必須發展自有電芯產線,才能確保電力安全和產業競爭力。
儘管目前產業面臨逆風,但台灣電芯業者仍看好長期趨勢。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強調,能源轉型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電池扮演關鍵角色,台灣不能缺席這個產業。
張安平表示,能元科技採用獨特的商業模式,與客戶建立長期供貨關係,避開價格波動的風險。雖然全球電芯市場產能過剩,但能元科技的產品卻不受影響。
雖然台灣電芯產業在全球市場占有率僅約0.3%,但台灣業者仍以小搏大,以最佳技術和產能配比,力求在供應鏈中掌握主導權。
**能元科技獨攬1%頂尖客戶 打造台灣電池芯新格局** 台灣電芯產業近期熱鬧非凡,包括台泥、台塑、鴻海等大咖紛紛加碼投資。而早在台灣電芯產業萌芽之際就投入的能元科技,以獨特「1%策略」異軍突起,成為業界新亮點。 能元科技董事長張安平表示,傳統電池產業追求經濟規模,然而能元瞄準全球1%頂尖品牌客戶,專注生產高性能動力電池。這種全新商業模式,讓能元在競爭激烈的產業中開拓出一條新路。 能元研發的高能量密度21700原型電池芯,品質深獲頂尖客戶認可。總經理薛人禎透露,歐美等先進國家幾乎都已有能元的客戶。 值得一提的是,能元科技不僅提供高品質電池,更積極推動減碳。薛人禎表示,過去燃油車輛難以減碳,但現在搭載能元電池的電動飛機和大型貨車,正在改變這一切。 目前,能元科技除南科廠外,高雄廠第一條產線已全量產,第二條產線也陸續裝機。加拿大廠預計於2024年動工,屆時能元總產能將達6.1GWh。薛人禎強調,能元將持續貫徹「1%策略」,專注服務最頂尖的客戶,為台灣電池芯產業帶來全新氣象。 業界觀察人士指出,能元科技獨特的商業模式,不僅讓台灣電池芯產業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更為同業樹立了難以複製的標竿。
台灣電芯產業捲土重來 能元科技挑大樑
台灣電芯產業曾居世界第二,但因缺乏政策支持和內需市場小,產業發展受挫。近年,隨著電動車產業崛起,電芯需求激增,台灣電芯產業捲土重來。
台灣大學教授張家欽表示,台灣電芯技術曾僅次於日本,但後來中斷發展,人才流失。如今,台灣政府大力扶持電池產業,電芯產業也獲得重生。
1998年成立的能元科技,是台灣電芯產業的先驅。2000年,能元科技以19億元併購加拿大的Moli電池廠,成為全球第三大鋰電池品牌。當時,能元科技、興能高科技和台灣超能源是台灣電芯產業的領頭羊。
然而,由於缺乏政策支持和內需市場小,台灣電芯產業發展受挫。不少廠商轉型或關閉,人才外流。
張家欽指出,電池產業資本高、技術門檻高,但利潤低。台灣缺乏鎳鈷錳等原礦,原材料運輸成本高,導致競爭力下降。
近年來,中國大陸大力發展電芯產業,不少台灣人才流入大陸,協助中國大陸電芯產業崛起。
隨著電動車產業崛起,全球對電芯的需求大幅增加。台灣政府也意識到電芯產業的重要性,開始大力扶持。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台灣電芯產業正加速發展,能元科技等企業正挑起大樑,重振台灣電芯產業的榮光。
看好能源轉型發展前景,台灣有五座超級電芯廠今年將量產,產業鏈開始動起來…
台塑集團的超級電池芯工廠(1GWh規模等級以上)位於彰濱工業區6.1公頃土地上,有如旱地拔蔥,不到一年就從一片荒地快速蓋出5GWh台灣最大電池芯基地;鴻海則是從0到1,一年半造出第一條自有電池試產線,他們在跟時間賽跑,要在最快時間投產,追上快速成長的需求。
1GWh對台廠的意義是什麼?根據廠商估算,相當於1.2萬台特斯拉電動車的電池需求,《經濟日報》盤點2024年台灣將有五座超級電芯廠量產,業界不約而同動起來。
規模最大的台泥集團旗下能元科技高雄廠正全面量產,鴻海位於頭份的神祕電池研發中心,超過20名碩博士帶著團隊穿梭產線中,為高雄廠第4季量產待命,台塑新智能內部設下7月1日第一顆自製電池產出的絕對命令。
不少在十年前奔赴中國大陸的電池產業老將,更傳出近兩年紛紛返台加入台灣電池芯量產行伍,台灣熱鬧滾滾正處於電池芯產業的上坡。
「這不是壞事,對我們來講剛好,這些人在大陸用他們(陸企)的錢練了一身功夫,剩下就是我們台灣怎麼配套,把人才跟能量好好展現。」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教授張家欽說。
這群人身懷在中國大陸積累的實戰經驗,碰上台灣今年下半年將有五座GWh超級電芯廠放量投產,台灣的鋰芯復興大業正要捲土重來。
但台灣電池芯隊伍高亢前行時,產業正發生變化,中國電芯產業在十年間快速崛起,囊括全球八成以上供應量,2023年因汽車產業需求不如預期,陸企擴廠過速,電池芯供過於求價格崩跌。
台灣此時投入這個高資本密集的電芯產業,今年預估台灣電芯總產能超過5GWh,推算到2027年總產能達12~13GWh,占全球總產量3300GWh規模不到
0.3%,台灣企業打的是什麼算盤?
能源轉型 關鍵角色
「未來世界的經濟體系裡面,很大一塊是能源轉型,能源轉型不可能沒有電池,台灣工業可以不參與能源轉型嗎?」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談到決心發展電芯產業時,慷慨激動地強調電池芯的重要性。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從產業的角度來看,「電池芯只要沒有自有產線,電網或電動車拿不到電芯,競爭力就會變弱,未來會變成台灣重要的國安問題,美國也發現這個風險」。
除了台泥、輝能,即將加入量產行列的超級電芯廠還有鴻海、台塑、格斯。有量則是到泰國設廠,評估也要在台灣設1GWh產能。
當台灣電芯廠大量產,國際局勢也正丕變,中國電池原料碳酸鋰價格從高峰直線崩盤,2022年高峰碳酸鋰每噸價格人民幣60萬元,到2024年初已經跌破人民幣9.5萬元,價格在一年半內是腰斬再腰斬,然後再打六折。
過剩的產能跟快速崩落的價格,中國目前已有至少70家中小型電芯廠倒閉。大陸電池芯市場洗牌,上游材料價格也因庫存過高走跌,「碳酸鋰價格降低,對台灣電池芯業者而言並不是好事。」Infolink儲能助理分析師陳禹碩表示,原因在這兩年陸企已經完成更上游的原物料布局,而台廠仍仰賴進口,在成本上,先天有一段差距。
產能大開 布局未來
台廠此時新產能大量開出, 會不會擔心時機不佳?劉慧啟坦然表示,台塑產業規劃時看的是長期趨勢,台灣布局新能源的路不能搖擺,「不論大陸電芯廠洗不洗牌,未來全世界都會朝全年3,000GWh的需求量走,台灣絕對不可以缺席」。
「大陸在大洗牌,但不影響我們(能元科技),他們(電池價格)腰斬,我們只下滑10∼15%」,台泥企業團做的是高密度鋰三元電池,走不一樣的道路,張安平信心滿滿表示,能元跟客戶是保證長期供貨合作關係,做的是台灣沒有做過的新商業模式。
儘管電池產能現階段供過於求,產業吹逆風,但是,台灣電池芯業者今年正全力拚量產,認為這只是短期效應,放眼五到十年產業趨勢樂觀,並不放慢擴廠腳步,即便台廠在全球電芯版圖中只有0.3%的存在,以小搏大,以最佳技術產能配比取回供應主導權。
台泥企業團旗下能元科技Molicel鎖定服務全球1%頂尖品牌客戶,走出一條全新道路,總經理薛人禎表示,高科技製造讓電池芯業量變跟質變,此時加入意味有參與改變世界、迎接下一個十年高成長機會。
兩大特性 吸引超跑採用
能元科技不僅是台灣第一波投入鋰電池的先行者,也是台灣第一家投資並具GWh等級電池芯廠量產經驗者,目前專注大動力(高能量)電池研發生產,由於電池高功率及快充放電特性,獲得美國Archer、英國VA等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業者合作,產品更放入頂級超跑及大型貨卡車上奔馳。
能元知名的「1%策略」,指鎖定全球1%頂級品牌客戶,而非衝規模經濟,讓能元科技走出一條全新商業模式之路。
「這是全新的商業!台灣沒有人做這個,我們一路發展往前走,這不是簡單的事情,說實話,做水泥的來做這個事情,辛苦嗎?要不要做?我個人來講實在是有點累,可是台灣在能源轉型上缺席,好像有點不大對。」能元董事長張安平說。
能元專注生產高能量密度21700原型電池芯,電池同業私下透露,曾拿過能元的電池模組去測,效能是頂級水準,也因產品質量保證,薛人禎透露,歐美幾乎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的國家,能元都有客戶。
每顆電池 都能幫助減碳
「有一個客戶是做十輪的大卡車,過去動力是燃油,現在放我們的電池,小小的就能拖得動20~30噸貨物。」薛人禎表示,航空業過往也是一個完全沒機會減碳的領域,因為只有燃油可以把機體頂得上去往上飛,現在已經看到從150公里到500公里載人的電動飛機,這兩年就要飛起來,能元希望所做的每一顆電池都能夠幫助客人減碳。
透過提供高能量電池,能元跟這些跨國頂尖品牌合作開發次世代交通工具,這種能改變未來世界的機會跟舞台,也成為吸引許多年輕世代工程師與科學家加入能元的動機。
能元除南科廠外,最新的高雄廠第一條產線已在2023年12月全能量產,每月產出數百萬顆電芯,然而客戶還持續追更多量,第二條產線也已經在裝機,隨加拿大廠2024年動工,能元在加拿大也有一個百人以上的實驗室,目前能元台灣跟加拿大的團隊交流也日趨頻繁。
在未來加拿大廠量產後,能元總產能將達6.1GWh,仍將貫徹服務1%頂級客戶策略,「我們相信現在的1%是五年後的30~40%。」薛人禎指出,能元專注服務滿足這群最頂尖的客戶,而不是在此時衝規模量,是根據經驗,市場充斥不可預測性,因此選擇先發展質而非量的規模。
無論是量產進度還是回收技術發展,能元持續走在台灣電芯產業第一線,能元科技所創造的獨特商業模式正幫台灣電池芯產業點亮新方向,而同業難以複製。
了。
曾在能元科技服務,又到大學教書,張家欽在台灣電池芯界是少數兼具業界與學界經驗的專家,目前也是「鋰電池產學聯盟」召集人,熟悉產學界現況。
在2000年前,台灣電芯產業發展正起步,1997年興能高科技成立,是台灣第一個鋰電池量產能力的廠商,當時專攻小型電池產能,一度是藍牙耳機電池一線供應大廠,產能居前十大。1998年能元科技成立,2000年更出手以19億元併購加拿大的Moli電池廠,一度是全球第三大鋰電池品牌,跟興能高及後來結束營業的台灣超能源都是最早的開路先鋒。
台灣早期在上游材料也蓬勃發展,立凱電能科技2005年成立,2010年躍居成為全球正極材料龍頭,長春石化是負極材料電解銅箔龍頭,雖然台灣電池芯技術一度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業界不諱言指出,因內需市場太小,缺乏政策支持,最後不少廠商發展受挫,導致人才出走。
「電池產業是高資本、高技術但低利潤的事業」,張家欽指出,這正是產業的致命傷,台灣缺乏天然鎳鈷錳等原礦,所有材料要運輸到台灣,成本提高導致競爭力下降,又要面對各國政府將電芯列為戰略產業加以扶持。
後來正逢中國大陸有意發展電芯產業追趕技術,不少人才就流入大陸,中國大陸電池芯產業的崛起,台灣產業人才的協助也可說曾是一股推力。
台泥綠能布局有成,台灣公司創新發展再攀高峰!昨日(28日),台泥公司宣佈,旗下高雄小港的高階三元鋰電池廠已正式投入量產。這一里程碑的達成,標誌著台泥在綠能產業上的布局開始收割成果。同時,台泥在國內外的储能項目也陸續完工,預計將為公司帶來穩定的業績增長。 台泥子公司台灣通運在電動運輸領域也取得重要進展,旗下純電動貨車已成功加入台積電的绿色運輸鏈。未來,台灣通運計劃進一步擴大純電動貨車的規模,並在今年的商用電動運具市場推出更多新產品,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自2018年上任以來,帶領公司進行低碳轉型,積極投入储能、綠能及三元鋰電池等新興產業。目前,台泥在全球13個國家擁有11種產業,已經實現了跨國公司的夢想。 值得一提的是,台泥子公司能元科技在小港打造的世界級「超級電池廠」自去年底正式量產,專門生產高鎳電池,這種電池被用於電動飛行器(eVTOL)、電動超跑、電動重機等高階應用,每年可生產足以應對約2.4萬輛電動汽車的長程電池需求。 此外,台泥全台最大的100MW E-dReg储能系統也已在去年下半年完工並全數併入電網。台泥在歐洲的子公司NHOA Energy在全球的储能事業也正迅速發展,在多個國家展開業務。
台泥子公司台灣通運旗下純電動貨車,更已成功打入台積電綠色運輸鏈,未來台灣通運將進一步擴大純電動貨車規模,今年也將推出其他商用電動運具,為客戶提供客製化方案。
台泥表示,董事長張安平自2018年上任以來,近六年時間帶領整個台泥企業團展開低碳轉型,投入儲能、綠能及三元鋰電池等新產業,目前已經在全球13個國家擁有11種產業,成為名符其實的跨國公司。
台泥子公司能元科技在小港打造的「超級電池廠」自去年底前已正式量產,生產高端客戶所需的高鎳電池,鎖定電動飛行器(eVTOL)、電動超跑、電動重機等高階應用,年產約2.4萬輛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而台泥儲能建置全台最大的100MW E-dReg儲能系統,也已在去年下半年完工並全數併入電網;台泥歐洲子公司NHOA Energy在全球建置的儲能事業也正在多個國家開展業務。
【台灣鋰電池市場春暖花開,能元科技成為新亮點】近期,全球鋰電池市場遭遇了價格下跌的寒潮,但台灣的能元科技卻在這波調整中逆勢上揚。該公司專注於高價值的三元高鎳電池生產,主要面向歐美高端市場,因而未受低價競爭的影響。隨著台泥旗下能元科技新產能的陸續布建,市場預期其營收將在今、明兩年呈現跳躍式成長。對於這一點,TrendForce的研究報告也給出了佐證,顯示車用軟包三元動力電芯的價格在1月份下跌了7.3%,而能元科技所專注的市場卻能保持穩定,甚至有所上漲。
雖然中低階電池價格跌跌不休,預期第一季整體電芯價格市場均線仍持續下行,但對於以高階利基型三元高鎳電池為主的台泥影響微乎其微,先前關閉南科舊廠區超過20年以上生產低鎳以及高鈷電池老產線,原本服務的客戶為飛利浦等品牌,三元、能元轉至更高單價之三元高鎳鋰電池,以高雄小港超級電池工廠為主體,生產高端客戶亟需的高鎳電池。
另外,去年下半年宣布於加拿大興建綠色電池廠廠房產線,投資金額高達255億元,預計2024年動土,2028年投產,產能為2.8GWh,每年生產1.35億顆的圓柱型三元鋰電池。法人指出,台泥旗下高端高鎳電池與中國市場形成市場區隔,影響層面小,預料今年電池營收規模可望出現倍數成長。
<摘錄財訊快報>
台灣水泥業龍頭台泥(1101)與亞泥(1102)不僅積極推動低碳水泥生產,更在減碳道路上不遺餘力。台泥推出全台最低碳混凝土和高強度防火储能櫃,預計可協助建築與工程減碳達15~20%,並已獲得相關專利。另一方面,亞泥今年兩項低碳水泥產品逐漸增產,法人預估2025年將達到25%~30%,進一步改善產品組合與獲利能力。 台泥推出的高強度防火储能櫃,除了具有防火耐燃等特性,還能減少2成碳排量。公司更斥資266億元增加歐洲水泥廠持股,預計於2024年第一季度結束前完成交易程序,此後生產的水泥排碳量將減少至傳統水泥的三分之一,助力台泥達成2030年的減碳目標。 隨著歐盟電池法於今年8月上路,台泥投資255億元打造加拿大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並宣布子公司能元科技(Molicel)將在加拿大溫哥華投資,預計2024年下半年啟用,有利未來台泥產品銷售。 儘管中國水泥需求不振,亞泥在台灣水泥市場穩定支撐下,前三季獲利數字大幅領先同業,累計EPS為2.88元,優於台泥的0.82元。亞泥表示,亞東預拌業績大幅成長、以及轉投資遠傳產生金融評價利益,是支撑獲利的關鍵。 此外,亞泥陸續推出墁砌水泥與石灰石水泥,已通過台灣認證並開始小量銷售,主要降低熟料使用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墁砌水泥可降低16%溫室氣體排放,石灰石水泥可降低13%溫室氣體排放。
台泥推出的高強度防火儲能櫃,除了具防火耐燃等特性,也減少2 成碳排量,公司也斥資266億元增加歐洲水泥廠持股,預計於2024年 第一季結束前完成交易程序,此後生產的水泥排碳量能減少至傳統水 泥的三分之一,有助台泥達成2030年的減碳目標。
基於歐盟電池法於今年8月上路,聚焦電池碳排,未來只有環保低 碳電池才能 進入歐盟,台泥投資新台幣255億打造加拿大最大的高性 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宣布子公司能元科技(Molicel)將在加拿大溫 哥華投資,預計2024年下半年啟用,有利未來台泥產品銷售。
儘管中國水泥需求不振,亞泥在台灣水泥市場穩定支撐下,繳出前 3季獲利數字大幅領先同業的好成績,累計EPS為2.88元,優於台泥的 0.82元。亞泥表示,亞東預拌業績大幅成長、以及轉投資遠傳產生金 融評價利益,為撐住獲利的主因。
亞泥陸續推出墁砌水泥與石灰石水泥,已通過台灣認證並開始小量 銷售,主要降低熟料使用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墁砌水泥可降低16% 溫室氣體排放,石灰石水泥可降低13%溫室氣體排放。
台泥企業團近年來持續在海外擴張版圖,投資重點以綠色能源及儲能事業為主,台泥企業團今年11月中旬曾宣布,在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見證下,台泥企業團子公司能元科技(Molicel)將在加拿大溫哥華投資新台幣255億元,打造該國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
新廠預計2024年動土,2028年投產,產能2.8GWh,每年可生產1.35億顆圓柱型三元鋰電池,也是全球首座100%綠電的低碳高動力電芯廠。
此外,台泥更在今年9月宣布,旗下NHOA專責發展電動車快充基礎設施的子公司Atlante,獲歐盟4990萬歐元(約新台幣17億元)資助,總計兩年取得近7,300萬歐元;Atlante也提出Atlante4All計畫,預計要在歐洲建置407座充電站。
這是Atlante繼去年9月取得歐洲設施連接基金(CES Fund)2300萬歐元、於歐洲四國興建215個純綠電充電點後,再獲歐盟青睞。
台泥宣布,旗下能元科技(Molicel)將在溫哥華投資255億元,打造加拿大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這座電芯廠將於明年動土,2028年正式投產,預計產能達到2.8GWh,每年可生產1.35億顆圓柱型三元鋰電池,並成為全球首個「100%使用綠電」的低碳高動力電芯廠。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也在台灣時間15日清晨4時宣布,加拿大政府將透過「淨零加速器」(NZA)計畫中的戰略創新基金(SIF),資助能元科技近48億元,以支持廠房建設。此外,當地電力公司BC Hydro也將特別興建輸配電網,將水力發電導入能元科技加拿大廠使用。
台泥表示,隨著歐盟實施聚焦產品碳足跡的電池法,全球多個指標電芯廠如LG、寧德時代等紛紛規畫生產純綠電電池。杜魯道在訪問能元科技溫哥華基地時,強調「氣候政策就是經濟政策」,並表示支持能元科技建立電芯廠,不僅能強化加拿大作為全球潔淨科技領導者的角色,也能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並維持清新空氣。
除了加拿大政府的資助,台泥企業團也自籌100億元,其他經費則將透過銀行貸款及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參與。目前能元科技與當地政府仍在洽商其他補助案。
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強調,在電池產業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提升「碳競爭力」是關鍵,並要善用國際人才和資源。因此,台泥旗下的能元科技選擇在加拿大投資低碳電池產業,以應對全球跨國碳關稅的發展趨勢,並期待未來降低成本。近期,能元科技在加拿大設廠的消息不斷傳出,該廠將成為全球第四個能提供純綠電電池的指標品牌。
張安平表示,台泥過去三年來一直在向能元科技招手,並吸引多個歐陸國家投資,但最終能元科技選擇加拿大,是因為加拿大擁有豐富的鋰、鎳、鈷礦產,減少原物料運輸對減碳有顯著貢獻。此外,廠區附近的水力發電也能提供穩定的綠電供應。
未來,能元科技將在台灣、加拿大共設三廠,總產量達6.1GWh,並主打「針對新產品快速發展的Artisan market客製市場」,著眼於全球1%的頂級電池客戶。該公司主力客戶包括電動超跑與賽車品牌,如McMurtry、Strix、Stark future、Ducati等,甚至有品牌為其唯一指定使用電池供應商。
除了電動車輛,能元科技的三元鋰電池也用於無人機及雲端資料備援中心BBU,特別是英美正競相發展的零碳空中載具eVTOL,該公司產品在這一領域也受到矚目。
台泥企業團子公司能元科技(Molicel)昨(15)日宣布了一個震撼的投資案,就在加拿大總理杜魯道的見證下,這家台灣公司在溫哥華投資新台幣255億元,要打造加拿大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這個新廠預計在2024年動土,2028年正式投入生產,規模龐大,產能將達到2.8GWh,每年能生產1.35億顆圓柱型三元鋰電池,而且這將是全球首座100%使用綠電的低碳高動力電芯廠。 總理杜魯道在加國科學及工業部部長商鵬飛、英屬哥倫比亞省省長尹大衛的陪同下,親臨能元科技溫哥華基地,與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共同為這項投資案揭幕。杜魯道強調「氣候政策就是經濟政策」,並表示加拿大支持能元科技建立電芯廠,這不僅能創造工作機會,還能保持空氣清新,並強化加拿大在全球潔淨科技領導者的角色。 這個電芯廠將獲得加拿大政府以淨零加速器(NZA)計畫中的戰略創新基金(SIF)補助近二成,約新台幣48億元。除了政府的挹注,台泥企業團自籌款100億元,並將透過銀行貸款及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參與,以完成這項投資。能元科技也將與當地政府洽商其他補助案。 台泥表示,加拿大當地電力公司BC Hydro特別為這個工廠興建輸配電網,將水力發電導入此工廠使用。這座電芯廠將生產的「次世代高效能三元鋰離子電池」,將比目前多數亞洲生產的電池減碳近50%,同時兼具高能量密度與高放電功率。 目前已有近百位能元研發與行銷團隊進駐廠區,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溫哥華作為加國境內科技業的集中點,吸引了亞馬遜、三星、微軟等大廠在此設廠,知名車廠如賓士、Volvo也在此進行氫燃料電池研究。 張安平表示,Molicel作為全球第一個商業化鋰金屬電池公司,一直以創新、創意和社會價值觀為己任。他很高興能重返Molicel的起源地溫哥華,將這裡作為Molicel綠色能源計劃的新中心。台泥也強調,加拿大政府自2020年起推動淨零加速器(NZA)計畫,希望吸引前瞻企業參與加拿大的減碳工程,實現2030年減少40%至45%溫室氣體排放,並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
台泥企業團旗下的能元科技(Molicel)即將在加拿大打造一座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這將讓台灣的產能大增,並在全球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據悉,這將是台泥企業團的第三座廠房,與台南與高雄的兩廠相輔相成,總產能將達到6.1GWh。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在公佈這項重大投資計劃時表示,未來的三大廠房將專注於快速發展的精緻化客製市場,目標是吸引全球1%的頂級電池客戶。能元科技雖然目前位於台南,但近年來在台灣的發展速度飛快,透過全資子公司三元能源科技在高雄小港成功打造了全台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 這座高雄超級電池廠的產能目前為3.3GWh,預計年底時產能利用率將達到100%。而能元科技此次在加拿大新建的「次世代電芯廠」,將結合過去兩年在高雄建立超級電池廠的經驗,並與已在溫哥華的百人班底共同打造新廠。 值得注意的是,能元科技自三年前便開始評估海外建廠的可行性,並曾經收到歐陸國家的招手。但最終,該公司選擇了加拿大作為新廠的所在地。這主要是因為加拿大擁有豐富的鋰、鎳、鈷礦產,減少了原物料運輸的碳足跡。此外,新廠附近還有大量水力發電,可以提供穩定的綠電供應,對於綠色能源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幫助。
新廠預計2024年動土,2028年投產,產能2.8GWh,每年可生產1.35億顆圓柱型三元鋰電池,也是全球首座100%綠電的低碳高動力電芯廠。
杜魯道在加國科學及工業部部長商鵬飛、英屬哥倫比亞省省長尹大衛陪同下,造訪能元科技溫哥華基地,與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共同宣布這項投資案。杜魯道表示「氣候政策就是經濟政策」,加拿大支持能元科技建立電芯廠,也強化了加拿大作為全球潔淨科技領導者的角色,創造工作機會、保持空氣清新。
能元科技三元鋰電池電芯廠獲得加拿大政府以淨零加速器(NZA)計畫中的戰略創新基金(SIF)補助近二成、約新台幣48億元。除了加國政府挹注之外,台泥企業團自籌款100億元,其他將透過銀行貸款及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參與,能元科技也將與當地政府洽商其他補助案。
台泥表示,加拿大當地電力公司BC Hydro特別興建輸配電網,將水力發電導入此工廠使用。這座電芯廠產出的「次世代高效能三元鋰離子電池」,將比目前多數亞洲生產的電池減碳近50%,且兼具高能量密度與高放電功率。
目前已有近百位能元研發與行銷團隊進駐廠區。溫哥華為加國境內科技業集中點,包括亞馬遜、三星、微軟皆在此設廠,知名車廠如賓士、Volvo也在此進行氫燃料電池研究。
張安平表示,Molicel作為全球第一個商業化鋰金屬電池公司,致力於創新、創意和社會價值觀。很高興重返Molicel的起源地溫哥華,作為Molicel綠色能源計劃的新中心。
台泥表示,加拿大政府於2020年起推動淨零加速器(NZA)計畫,希望吸引前瞻企業參與加拿大的減碳工程,實現加拿大2030年減少40%至45%溫室氣體排放,並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