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寮汽電(未)公司新聞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指出,距離2025年還有12GW要達成,剩下四年平均每年要完成3GW,政府有信心可以達標。
事實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臺中管理處,因應中央政府再生能源政策推動農業水域型太陽光電,今年5月委由子晶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建置,容量為1,372.8kW,各部門積極推動,讓有限空間發揮無限利用,創造多元效益。
在政府的大力推廣之下,企業興建太陽能電廠、架設太陽能屋頂,並將生產的電力投入自用,或連結至市電網路向台電售電已蔚為風潮,子晶綠能總經理張慶義說,太陽能屋頂不但美觀且能解決漏水問題,還可以降低室內溫度,節省空調用電,更對工業大廠減少碳排量有著實質的效益。
子晶綠能成立於民國105年3月,定位為專業的EPC太陽能系統工程廠商,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裡,工程實績多達數十個,包括台達化、東和鋼鐵、協欣金屬、亞力電機、金澤金屬、台灣聯合物流、岦陞、堡喬科技及鄉鎮農會、農畜場所等,都看得到子晶綠能的足跡,無論是地面型太陽能發電站或是屋頂型太陽能發電系統抑或是農業大棚太陽能發電系統,子晶綠能都能全方位滿足客戶的需求。
經濟部近年積極推動風力發電布局,台塑麥寮廠區因電力自主,且有電網等基礎,售電支援台電調度;一旦麥寮風力發電獲准推動,將對台灣本土風力發電及供應鏈建置主導能力,增添強心針,提升產業高值化布局。
台塑集團透露,日商先前主動向麥寮汽電表達,邀請合作於麥寮廠區架設風力發電機組之評估計畫。根據在麥寮廠區所設置測試基地收集的資料,發電時間超過3,000小時/年,超過陸域風電平均發電時間2,500小時/年,具有發展潛力,促成本次「麥寮風力發電機組計畫」合作。
原先規劃,在麥寮廠區西北角區域,架設陸上風力發電機組,架設10支風機(含台塑轉投資台朔重工原有的4支風機汰舊換新改為3支風機),單支發電容量4.2MW(為當前全球陸上風電單支風機最大規模),合計總發電量42MW;粗估包括整地、道路及相關設備建置,投資規模約25億元。
不過,在台朔重工決定將自行主導更新風機,且原評估1支風機土地不合宜後,整體計畫改為於麥寮工業區西北方新建6部風力發電機,藉由麥寮地區強勁東北季風,發電引接至台塑麥寮廠區電力系統,提升國內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減少能源耗用。
因應綠色能源趨勢,台塑集團目前除建置風力發電機組外,早已長期耕耘鋰電池相關供應鏈一貫布局,擴大碳纖維銷售應用、推動集團相關廠區之太陽光電系統投資,台塑還投入染料敏化電池廠。
督導台塑集團創新事業的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文潮認為,綠能發展是一項全球性且持續性的重大議題,台塑擬以「節能」、「創能」、「儲能」、「智能」四領域規劃,期望在台灣打造儲能產業鏈,以儲能為中心,將風光儲能加以結合,扮演台灣綠能產業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
受疫情影響,台塑四寶去年合計稅後純益729.64億元,年減42.7% ,連帶壓縮股利配發空間。為兼顧穩健經營、穩定回饋股東,台塑四 寶仍在70∼75%配發原則下,盡力採高標發放方案。
台塑化、台化已公布股利政策,各配發現金0.59元及2.5元,配發 率達75%,但仍為近八年、六年新低。
雖然去年獲利大縮水,但在全球疫苗持續接種、兩岸經濟活絡升溫 ,加上歐美石化事故影響,第一季油價、石化行情步步高升,台塑四 寶今年首季營運淡季不淡,獲利更有機會展現倍增躍進,改寫同期新 高記錄。
台塑麥寮AN及MMA廠已於2月初完成歲修,近期石化供需吃緊,報價 漲幅達10∼56%,其中PVC創歷史新高,EVA創近九年新高、PP為近六 年新高。台塑不僅3月營收將比2月明顯成長,並上修第一季營收會比 去年第四季成長,本業獲利有機會創單季歷史新高,挑戰百億元。
此外,台塑持股22.66%的台塑美國公司2/20州政府電力解禁,開 始進行管線洩漏及設備故障檢視及修復,但因缺工嚴重,影響復工時 程,目前PP、VCM及PVC等廠已開車,其餘各廠預計3月中旬前復工。 下半年台塑大陸寧波丙烷脫氫(PDH)廠60萬噸新產能完工,有助強 化成本競爭條件。
而台電昨天也強調,大潭電廠新建燃氣機組預計明年起陸續上線發電,從時程上來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為「目前唯一可行方案」。
媒體報導指出,蔡總統2日接見八大工商團體代表時,向工總理事長、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詢問台塑蓋天然氣接收站一事,王答覆「政府怎麼說,他們就怎麼配合」,蔡總統也要求經濟部加速推動。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澄清,蔡總統當日是向王文淵關心麥寮電廠能否「以燃氣代替燃煤」,響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與三接案無關;他強調,基於「距離太遠、工程難度高、無法解決南電北送、時程來不及」四原因,麥寮電廠並非三接的合適替代方案。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指出,麥寮、大潭電廠相距逾180公里,若採此案,需另建180公里新管線,保守評估環評需至少六年以上,無法配合北部供電需求,也無助解決南電北送問題,該案「不是也不會」成為三接替代方案或備案。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於立法院表示,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是好事,但和三接是兩回事。
經濟部長王美花受訪時直言,該案「不是也無法」成為三接備案,麥寮電廠增建燃氣電廠,可行性評估、環評等時程,最快也需六年。
不過她認為,麥寮電廠若能夠蓋成,可取代現有燃煤電廠,對減煤及減少中部空汙都有幫助,因此經濟部樂觀其成。
王美花也說明,台塑雲林麥寮電廠現有三部燃煤機組,其IPP(獨立發電廠)租約2025年到期,因此正在思考改成燃氣電廠,但麥寮電廠主要是供電給中、南部,與大潭觀塘第三接收站沒有關係。
台電以新聞稿說明,從時程上來看,三接為「目前唯一可行方案」。
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昨日受訪指出,台電與麥寮電廠購電合約將在2025年到期,台塑集團已規劃麥寮電廠轉型為天然氣發電多時,主要是配合政府推動節能減碳,以及六輕減碳任務,和三接毫無關係。
環保署預計今年3月將正式公佈《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修法草案,其中將引入碳費機制,影響將達290家排碳大戶。從已揭露的2019年排碳大戶資料來看,台塑、中鋼、台積電等企業名列前茅,這些企業預計將採取循環再生、使用綠電等策略來降低排碳量。
根據溫管法規定,年排碳量超過2.5萬噸的企業需每年進行盤查登錄。2019年的排碳大戶前十大名單中,台電、台塑石化、中鋼、麥寮汽電等企業赫然在列。未來環保署徵收碳費後,對於發電業、石化業、鋼鐵業、積體電路製造業等行業的影響將是最大的。
不過,環保署強調,徵收碳費的目的是促進官民共同減碳,而非為了增加政府財源。若企業能夠達到減碳目標,還會得到減免碳費或獎勵補助。
以台電為例,2019年約排放9,12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是各企業中排放量最多的。雖然環保署徵收碳費可能對電價產生影響,但由於溫管法修正草案提供了公用事業供電排碳可減除的優惠,預計對台電的影響會大幅縮小。
同屬台塑集團的台塑石化、麥寮汽電等企業,排碳量也不容小覷。近年來,這些企業積極推動循環經濟,例如回收過剩燃料氣取代燃煤使用,以及將燃煤、燃油鍋爐改為燃氣鍋爐,以降低排碳量。
中鋼集團也積極響應減碳,並投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綠能項目,以期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依據現行溫管法相關規定,年排碳逾2.5萬噸的排碳大戶需每年進行盤查登錄,環保署目前揭露的最新資料至2019年,據統計,2019年排碳大戶前十名,依序為台電、台塑石化、中鋼、麥寮汽電、中龍鋼鐵、台化、台塑、中油、台積電、和平電廠。
近年來,排碳大戶的排名變化不大,多為熟面孔,未來環保署開徵碳費後,預計將會鎖定排碳大戶,排碳量大的發電業、石化業、鋼鐵業、積體電路製造業等,衝擊最大。不過環保署也已表態,徵收碳費是期待官民共同減碳,不是為了充實政府財源,若企業減碳達到一定程度,也會給予碳費減免或獎勵補助。
根據申報資料,台電2019年約排放9,12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冠居各事業,且排碳量遠遠超越其他企業,原本外界預期環保署徵收碳費後,對於電價成本衝擊大,但溫管法修正草案提供公用事業供電排碳可減除的優惠,初估台電僅約自用的一成左右需徵收碳費,影響大幅縮小。
至於同屬台塑集團的台塑石化、麥寮汽電等,排碳量也頗多,未來徵收碳費後,恐將會是衝擊最大的企業。不過近年台塑企業也積極推動循環經濟,響應綠能、減碳,包括回收過剩燃料氣取代燃煤使用量,以及將燃煤、燃油鍋爐改為燃氣鍋爐,例如台化麥寮、新港等合成酚廠、聚合廠就逐步汰換為燃氣鍋爐。
中鋼近年也積極響應減碳,並投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綠能。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近日對於台灣15家用電大戶的綠電使用情況提出批評,指出其中多達8家企業在綠電使用上表現不佳,甚至有企業完全沒有參與再生能源的推廣。然而,在這些批評聲中,台塑集團卻展現了積極的綠能布局。該集團將與日本豐田合作,在雲林麥寮推廣風力發電,並在嘉義新港廠區加碼建置太陽能系統,展現了對綠電储能的積極投入。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在立法院舉行的記者會上強調,目前預告的用電大戶條款尚未公佈,交易不透明,質疑綠電的社會檢驗效果。能源局官員則表示,用電大戶條款法規內容仍在討論中,預計年底前公告,目前只能透過社會企業責任道德勸說來推動綠電使用。
該聯盟還提到,台積電是唯一加入RE100的企業,承諾到2030年全公司生產廠房25%、非生產廠房100%使用綠能。而台灣化纖則設置了1,500kW的自發自用太陽光電,實際使用率僅為0.07%。其他如台泥、亞泥、中油、群創、友達等五家企業,綠電使用率也僅在0.05%以下,但在全國企業中仍屬於領先族群。
對於台塑石化、大連化工、南亞塑膠等未參與再生能源的企業,台塑集團表示,將與豐田合作在麥寮廠區建置風力發電,並在嘉義新港廠區設置太陽能系統。南亞董事長吳嘉昭也提到,公司將在嘉義、新港等地加速擴大再生能源的建置。
對此,台塑集團指出,將加速布局綠能與儲能領域,透過結盟日本豐田於雲林麥寮推展風力發電、加碼建置嘉義新港廠區最大太陽能系統,作為電池供應鏈推進「綠電儲能」前鋒。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27日在立法院舉行「用電大戶綠能使用比一比」記者會時指出,正在預告的用電大戶條款,並沒有公開用電大戶資訊,相關交易不透明,質疑綠電無法受到社會大眾檢驗。
能源局官員解釋,用電大戶條款法規內容還在討論中,預計年底前公告,現環團指用電大戶買綠電不足並未進入法規階段,只能用社會企業責任道德勸說,無法有正式法源依據。
該聯盟指出,台積電是15個用電大戶中唯一加入RE100的企業,承諾至2030年全公司生產廠房25%,非生產廠房100%使用綠能。而台灣化纖為設置自發自用太陽光電最多共1,500kW,惟實際使用只有0.07%。台泥、亞泥、中油、群創、友達等五家企業,只使用0.05%以下綠電,雖在這次排名算中段班,但在全國企業已屬領先族群。
針對台塑石化、大連化工、南亞塑膠三家企業被點名完全沒有參與任何再生能源,台塑集團表示,麥寮汽電擬與豐田合作在麥寮廠區建置風力發電,預計布建七支風機,台朔重工也將建置三支風機,單支發電容量約4.2MW(百萬瓦),合計新建10台風機,投資約25∼30億元,預計第四季送出環評。
太陽光電的部分,除既有高雄仁武廠、台宇汽車大肚廠區、台亞加油站太陽光電系統外,台塑集團將加碼在嘉義新港廠區斥資逾億元,設置1,500kW的太陽能系統,預估完工後所發電力以自用為主,並為集團對太陽能投入最大筆的投資。
南亞董事長吳嘉昭則說,公司除新港廠區已有太陽能建置,麥寮資源回收廠區也將規劃;後續會請南亞光電協助優先在嘉義、新港,加速擴大建置再生能源。
台塑四寶昨日再次強調,他們對第三季營收將優於第二季的預測持續有效,但對於疫情可能再次爆發的憂慮依舊存在,並認為當前石化市場的復甦進度較為緩慢。在這樣的背景下,台塑集團不僅沒有放慢腳步,反而積極尋求新領域的發展機會。 旗下台塑汽車貨運與電信業巨頭台灣大合作,共同搶攻工業及商用自駕車市場,並計劃打造一個基於5G技術的工業用及商用自駕車生態系統。這項計劃首站將在長庚養生文化村進行試行,並將逐步擴展至台塑集團的其他場域。 在台塑集團的本業方面,由於台塑化第三套輕油裂解設備進行歲修,相關的生產線也跟進進行配套的歲修工作。對此,台塑董事長林健男預告,由於歲修廠數的增加,台塑在8月和9月的營收都將比7月份有所下滑。同時,南亞主力產品乙二醇(EG)由於生產線原本就有歲休計畫,加上成品與原料價差不佳,也將進行減產,預計8月份的營收將略低於7月份。 此外,台塑化麥寮六輕在7月中旬發生火災,復工時間尚不確定,這將對下半年造成負面影響。台化副董事長洪福源指出,雖然日本、新加坡、香港、越南等地的第一波疫情已得到控制,但現在都面臨第二波疫情的挑戰,這對經濟的恢復造成很大打擊,石化需求和價格的恢復也變得困難。 林健男認為,製造業的景氣已經從谷底反彈,但疫情是否會再次爆發仍然是一個未知的隱憂。
台塑四寶近況亮麥,7月營收逆勢上揚!隨著全球多國陸續解封,並推出各種振興措施,台灣製造業的產銷活動逐漸回穩,台塑四寶也受惠於此,連續兩個月營收逆勢上揚,其中台塑衝上157.16億元,創近八個月來新高。7月合計營收達914.53億元,雖然比去年同期衰退27.3%,但較6月成長4.5%,顯示營運逐漸脫離谷底。
台塑7月營收157.16億元,年減10.2%,但較6月增加6.4%,成為台塑四寶中成長動能最強勁的子公司。董事長林健男指出,7月銷售量、價格都有上揚,以主力產品PVC為例,客戶積極回補庫存,帶動亞洲地區價格上漲,該公司7月PVC價格比6月上漲10%。
南亞7月營收217.52億元,年減11.4%,但較6月成長4.6%。南亞董事長吳嘉昭表示,7月除EG(乙二醇)、BPA(丙二酚)因為停車定檢影響銷售量外,其他產品營收均有成長。台化7月營收204.52億元,年減23.4%,月增3.1%,主要受ARO-3(芳香烴三廠)及SM麥寮廠定檢結束所帶動。
不過,台塑化7月營收約335.33億元,月增4.5%,但比去年同期縮水41.2%,是四寶當中7月營收年減幅最大者。主要原因是疫情導致國際油價下跌,加上油品需求疲弱,7月原油平均每日煉製量僅37.7萬桶,比去年同期的49.5萬桶大幅減少。
總結來說,隨著全球防疫與經濟並重的政策推動,台塑四寶逐漸走出谷底,預計第3季營收可望優於第2季,但還需時間才能回到去年疫情發生前的正常水準。
即便石化市場緩步復甦,台塑集團積極布局新領域的腳步不停歇,旗下台塑汽車貨運昨天與電信業者台灣大合作,搶進工業及商用自駕車領域,架構5G工業用及商用自駕車生態系。首波在長庚養生文化村試行,將擴及台塑集團不同場域。
本業方面,配合上游台塑化第三套輕油裂解設備歲修,台塑、南亞有部分配套的生產線也跟著歲修。
台塑董事長林健男提醒,因為歲修廠數增加,台塑8、9月營收都將比7月下滑。南亞主力產品乙二醇(EG)除了生產線原本就有歲休計畫,因為成品與原料價差不佳大,也隨之減產,南亞8月營收將略遜7月。另外,台塑化麥寮六輕7月中發生火災,復工時間未定,下半年負面影響仍在。
台化副董事長洪福源說,第一波疫情控制良好的日本、新加坡、香港、越南現在都面臨第二波挑戰,這個發展使重新開放以恢復經濟的力道大大折損,石化需求、價格恢復困難。
林健男指出,製造業景氣已從谷底反彈。但疫情是否捲土重來,仍是隱憂。
台塑四寶合計7月營收914.53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27.3%,但較6月成長4.5%,連兩個月營運反彈,顯示營運逐漸脫離谷底。
其中,台塑7月營收157.16億元,年減10.2%,但較6月增加6.4%,創下近八個月來營收新高,為台塑四寶中成長動能最強勁。
台塑董事長林健男表示,台塑7月銷售量、價都比6月上揚,以主力產品PVC為例,7月客戶積極回補庫存,帶動亞洲地區價格上漲,該公司7月PVC價格比6月上漲10%。
台塑四寶7月營收成長動能的第二名為南亞,單月營收217.52億元,年減11.4%,但較6月成長4.6%。南亞董事長吳嘉昭表示,7月除EG(乙二醇)、BPA(丙二酚)因為停車定檢影響銷售量外,南亞其他各項產品營收均有成長。
台化7月營收204.52億元,年減23.4%,月增3.1%。台化副董事長洪福源說,台化ARO-3(芳香烴三廠)及SM麥寮廠定檢陸續結束,帶動PX、SM對外銷售量及萃餘油回售台塑化增加,推升7月營收較6月成長。
台塑化7月營收約335.33億元,月增4.5%,但比去年同期縮水41.2%,是四寶當中,7月營收年減幅最大。主因疫情造成國際油價下跌,加上油品需求疲弱,台塑化7月原油平均每日煉製量僅37.7萬桶,比去年同期的49.5萬桶大幅減少。
整體而言,隨著時間進入後疫情時代,世界各國從一開始的封城管制,多改採防疫與經濟並重的政策,有條件解除封鎖,並推出振興措施,努力挽救經濟頹勢,帶動民間消費與製造業產銷活動略有恢復。
台塑四寶7月營收皆連續第二個月成長,逐漸走出谷底,重申第3季營收可望優於第2季。不過,要回到去年疫情發生前的正常水準,還有一段距離。
台塑集團近年來積極布局綠能市場,旗下台塑化子公司麥寮汽電近期與日本汽車大廠豐田攜手合作,計畫投資七支風機,總投資金額預計達20億元。這項合作將結合台塑化與豐田的技術與資源,共同開發風能產業。麥寮汽電與豐田的合作已經進入細部規畫階段,並將邀請專業顧問公司進行環評。此外,台塑集團原有四支風機將進行汰舊換新,增加綠能發電量。隨著全球對節能與綠色能源的關注度提升,台塑集團的這項投資將對台灣的綠能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全球吹起節能風,綠色能源成為新潮流,台塑集團近來悄悄佈局綠能相關領域。其中,台塑化旗下的麥寮汽電與日本汽車大廠一年多前就討論要攜手合作,豐田過去多次到麥寮進行測風塔的投資,並進行風場發電相關數據的收集,近期報告已經出爐,證實麥寮廠區適合做風場來進行發電,雙方開始進行細部的規畫。
根據適合發電的面積來推估,該場域共有十支的風電機的容量,由於台塑旗下的台朔重工早就已經投資四支小型的風機,還有七支的風機的空間,這七支將由台塑化與日本豐田汽車一起合作,未來會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來共同開發,至於持股比例的部分,目前尚未細談。
隨著歐、美、日都積極推動綠能,也推動這個台塑化與豐田的合作案再向前一大步,相關規畫內容,單支發電容量規劃約4.2MW(百萬瓦),共將新建七台風機,雙方投資細節已進入最後階段,未來會邀集專業的顧問公司後,正式送出環評申請,待過關後,再成立合資公司。
至於台塑轉投資的台朔重工,目前四支舊型的風機,則由台朔重工自行更新,台朔重工正提出汰舊換新的申請,需在進行環差對照等,未來不會加入麥寮汽電及豐田汽車的合作案,會自行發電自用或賣回去給台電。
台塑化麥寮六輕煉製二廠的RDS#2設備昨日(15日)發生火警,導致全廠停工,有三名人員受輕傷。該事件讓雲林縣長張麗善震怒,依空汙法對台塑化重罰500萬元,並勒令停工,限期三天提交調查報告。由於當前煉油價差偏低,台塑化廠的開動率並不高,法人分析認為,此次工安事件對公司營運影響有限。 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和總經理曹明在得知消息後,立即南下坐鎮指揮。公司發布新聞稿指出,RDS#2單元於上午9時因胺液吸收區異常發生火災,已進行洩壓緊急停車,並啟動緊急應變機制。詳細原因及停工時間將待火場鑑識結果出爐後才能評估。 台塑化在麥寮六輕共有三座煉製廠,總產能每日達54萬桶,相當於每年2,500萬噸原油。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場對汽柴油、航空燃油等成品油的需求未完全恢復,導致煉油利差偏低,全球各國煉油廠利用率普遍不高。以日本為例,利用率約六成,歐美則為七成。 中油桃園煉油廠因7月計畫性大修,預計要到8月才會重新上線,目前開動率僅五成左右。此外,中油近期罕見向外採購汽油,進行30萬桶95無鉛汽油的公開招標。台塑化第二季煉油廠平均開動率為75.8%,第三季預計為79%,雖然在同業中算是較高的開動率,但產能並未全開。 法人預估,此次工安事件對台塑化影響不大,公司仍有大量產能空間可以調度,甚至可能會順勢稍微降低開動率,從營運角度來看,預計對公司整體影響有限。
台塑石化麥寮一廠的煉製二廠近期發生了一起重大事故,引起廣大關注。該廠的「胺液吸收區」出現異常,結果導致火災發生,造成三名工人受輕傷。雲林縣長張麗善迅速做出反應,對該事件採取了一系列嚴肅的處理措施。
根據報導,張麗善縣長要求在調查報告出爐前,對該廠的RDS#2單元進行停工,並依據空污法第32條文對台塑化煉製二廠處以500萬元的重罰。同時,她還要求成立專門的事故調查小組,在三天內查明事故原因和真相,並對廠區進行全面的工安總體檢查。
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和總經理曹明在事故發生後,立即前往現場了解情況。曹明表示,已啟動緊急應變機制,並對事故單元進行洩壓緊急停車。他還提到,第二套重油加氫脫硫單元的日產量達8萬桶,儘管事故對營運造成一定影響,但產能操作率預計將從原先的79%下滑至75%,對第三季度的產量影響不致於太大。
雲林縣消防局長林文山表示,火勢已在昨天上午11時得到控制,起火燃燒物質為重油和氫氣,偵測到無毒性物質。而環保局長鄭育麟則強調,該事故並非毒化物運作場所,相關局門已經進行稽查和監測作業。
不過,這起事故對台塑化的財務狀況也造成影響。該公司今年上半年已經出現186.5億元的税後淨損,每股虧損達1.96元。由於事故單元廠需要進行停車檢修和調查,這可能會對台塑化第三季度的獲利復甦帶來阻礙。陳寶郎強調,儘管日煉製量有所下降,但對營運的影響不會太大。
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總經理曹明昨天一早得知消息,隨即搭乘高鐵南下坐鎮指揮。
台塑化發布新聞稿表示,麥寮一廠(煉製二廠)的RDS#2單元昨天上午9時因胺液吸收區異常、發生火災。已洩壓緊急停車,並啟動緊急應變機制處理中。該事件造成三名人員受到輕傷,至於詳細發生原因及可能停工時間或其他影響等,將待火場鑑識結果出爐才能評估,目前已由相關部門調查中。
此次發生工安意外為台塑化位在麥寮六輕的煉製二廠。台塑化位在六輕總共有三座煉製廠,整體的煉油產能為每日54萬桶,相當於每年2,500萬噸原油。
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包括汽柴油、航空燃油等成品油,目前市場需求並沒有完全恢復,導致煉油的利差偏低,各國煉油廠目前利用率都不高,以日本為例,大約只有六成,歐美則是七成。
中油因為汽油日產量達5萬桶的桃園煉油廠7月計畫性大修,一直要到8月才會重新上線,這段期間煉廠的開動率更是只有五成左右。且評估對外採購比自己煉油還便宜,因此中油最近罕見向外採購汽油,公開招標30萬桶95無鉛汽油。
至於台塑化第2季煉油廠平均開動率僅75.8%,公司原先規劃第3季的開動率也只有79%,雖然在同業中算高,但產能並沒有全開。法人認為,此次煉製二廠發生事故,台塑化仍有很大的產能空間可以調度,甚至可能順勢稍微降低開動率,從營運面來看,預料此次事件對公司影響不會太大。
事故發生後,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總經理曹明立即搭高鐵,趕往六輕麥寮現場了解狀況。曹明表示,事故單元廠已洩壓緊急停車,並啟動緊急應變機制處理,詳細發生原因相關部門調查中。
曹明指出,第二套重油加氫脫硫日產量8萬桶,營運衝擊不致過大,但若此單元直到9月無法復工,將使第三季煉油事業產量稍有縮減,推估產能操作率將由原先預估的79%下滑至75%。
雲林縣消防局長林文山表示,經確認後,煉製二廠RDS#2單元製程起火燃燒,高壓冷卻系統泵浦軸封洩漏,燃燒物質為重油、氫氣,偵測無毒性物質,起火面積約2,000平方公尺,昨天上午11時許火勢已獲控制。
張麗善聽取該起火災簡報後要求,一、在調查報告出爐前,煉製二廠RDS#2單元事故發生範圍內,勒令停工;二、成立事故調查小組,三天內提出發生的原因與真相。三、要求六輕進行工安總體檢,提出具體相關策進工程。四、依空污法第32條文,重罰500萬元。五、鄰近漁塭民宅等如有損害,由六輕負起修復賠償全責。
雲林縣環保局長鄭育麟表示,發生事故的台塑石化煉二廠重油加氫脫硫處理程序(M06),經查事故地點,非毒化物運作場所,該局接獲通報後的第一時間,已前往稽查及進行監(檢)測作業,將針對上下風處、廢水執行採樣,及持續監控作業。
台塑化今年上半年稅後淨損186.5億元,每股虧損1.96元。事故單元廠停車檢修、調查,恐對台塑化第三季獲利復甦推進,增添阻力。陳寶郎指出,目前原油平均煉製量約每日44萬桶,此次事故發生後,日煉製量降至約40萬桶,營運衝擊也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