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寮汽電(未)公司新聞
麥寮電廠延役引爭議 環保部:未來仍需能源開發
麥寮六輕工業區內的麥寮燃煤電廠1號機近日傳出延役至2025年底的計畫,引發環保團體及當地居民抗議。環境部長彭啟明28日表示,能源政策由經濟部主管,環保部不會干涉,但現階段電力供應無虞,仍需持續開發新電源。
彭啟明指出,麥寮電廠涉及與台電的合約問題,若要支持新的能源開發,電廠仍有其必要性。他強調,國內電廠正逐步從燃煤轉為燃氣,以降低碳排放,並將持續朝綠能發展的方向邁進。
彭啟明表示,台灣要達到2025年20%綠能目標較為困難,預計將延後一年。不過,未來三年綠能發展將顯著加速,並以2035年能源每度電碳排量下降為目標。
儘管彭啟明未直接提及「以煤養綠」政策,但他強調,發展新電源的同時,電廠仍有其必要性,將持續從燃煤轉為燃氣發電,並加速綠能發展。麥寮電廠延役的爭議,將持續受到各界關注。
麥寮燃煤電廠1號機原定今年5月底到期,不過台電主張為達到合約 內發電目標,將申請延役至2025年底,引發南投、雲林等當地居民不 滿與抗議,且揚言將發動國內首宗煤電氣候訴訟。
彭啟明在出席活動時,被問及政府是否「以煤養綠」?彭表示,麥 寮電廠延役是台電與電廠間的合約問題,環境部沒有參與,不過他個 人認為,未來若要支持發展新的能源開發,這個有其必要性。
彭啟明說明,國內電廠的發電方向,是以污染較多的燃煤,逐漸轉 為相對乾淨的燃氣過渡階段,轉為燃煤都能夠讓排碳顯著降低,不過 最好的方式仍是開發綠能。要達到2025年20%綠能的目標有困難,大 概需要延後一年,但未來三年綠能也會顯著加速前進,並以2035年能 源每度電碳排量往下降為目標。
台塑化受油價波動影響,第二季獲利放緩,但仍優於預期
台塑四寶今(10日)公布上半年自結獲利數字,台塑化第二季受油價下跌及成品油需求淡季影響,獲利推進動能承壓,但得益於油價回升、新台幣升值及轉投資收益,力保連三月盈餘。
法人預估,台塑化第二季獲利較首季下滑,但上半年稅前盈餘約90億至100億元,較去年上半年翻倍回穩。
後市展望,台塑化認為,第三季油價預計在80至87美元區間波動,加上夏季需求旺季,煉油價差回升,帶動營運向上。目前汽油每桶煉油價差已回升至7.8至8美元,柴油、航空燃油價差約為15.7美元和15.3美元。
此外,第二季塑化行情緩步回升,台塑、南亞、台化營運改善,轉投資收益持穩,台化因芳香烴營運進步,有望拿下第二季獲利冠軍和上半年亞軍。
南亞透露,第三季電子材料接單能量增加,加上美國EG廠重啟營運,收益可望加速成長。
法人推估,台塑化第二季獲利較首季趨緩,但一掃去年同期虧損陰 霾,上半年稅前盈餘約90億∼100億元,較去年上半年的34億元翻倍 回穩,獲利延續領先表現。
此外,第二季塑化行情緩步回升,台塑、南亞、台化營運改善,台 塑美國、台塑化、麥電及南電等轉投資收益持穩貢獻,南亞科虧損包 袱縮減,台塑、南亞、台化第二季獲利可望交出明顯季增表現。台化 因芳香烴營運進補、股本較小等條件支撐,有機會名列第二季獲利冠 軍、上半年亞軍。南亞、台塑居後。
展望後市,台塑化認為,第三季油品進入夏季旅遊需求旺季,OPE C+將加強減產紀律,油價預期每桶80∼87美元區間波動,加上因高溫 災難考驗,過往部分煉廠因故停工事件恐再現,搭配沙國調降8月外 銷亞洲官訂油價、夏季用電等收益支撐,營運蓄勢更上層樓。
目前汽油每桶煉油價差回升至7.8∼8美元,柴油、航空燃油每桶價 差各約15.7美元、15.3美元。
南亞也透露,6月明顯感受第三季電子材料接單能量,加上美國EG 廠也重啟營運貢獻,第三季收益動能可望加速衝刺。
第二季油價高檔大幅拉回,4月杜拜原油均價每桶89美元,5月跌至 84美元,台塑化在途、庫存原料跌價損失壓力攀升,月虧損包袱10億 元。
不料,成品油市場因歐洲冬季需求結束,歐洲內陸受洪水影響難以 運輸,柴油難往內陸移動,庫存維持高檔,加上中東倒貨亞洲,導致 煉油價差出現急速重挫走勢;汽油煉油價差最低一度下探至每桶2美 元,其後回升6美元,柴油、航空燃油也從高檔拉回至12美元。
為因應極端氣候與能源轉型,台塑集團積極拓展旗下麥寮汽電的汽電共生發電事業,並擴大太陽能、風力、水力等綠能布局。麥寮海水淡化廠受疫情影響,預計今年完工、明年運作,將強化台塑對水電資源的掌控力。
此外,台塑導入AI技術提升經營績效,累積至去年底已完成1,225項專案,年效益約62億元;預估完成後再創24億元年效益。台塑將持續推動AI、AI模擬和數位轉型,以提升生產效率和能源使用率,目標每年增加200億至300億元效益。
台塑多年來開發太陽能、小水力及風力發電,已建置21.3MW太陽光電設施,未來將加碼建置122.2MW,預計每年可減少11.8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麥寮六輕與豐田通商合作建置6支風機,台塑重工也將麥寮廠區陸上風機汰換為3部4.2MW機組,預計9月商轉。
此外,麥寮六輕透過減量、回收和降低蒸發損失的方式降低用水量,全區用水回收率超過92%,日節水達30.9萬噸;加上冷卻水循環量回收率,已達98.9%以上。台塑化也在麥寮六輕興建海水淡化廠,日產量10萬噸,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民營海淡廠。
此外,為提高經營績效,台塑企業積極導入AI在智能生產、製程優 化、品質檢測、保養檢修及工安預測等,累計至去年底已完成1,225 項專案,年效益約62億元;另有745件專案進行,預估完成後可再創 24億元年效益。將持續加強推動AI、AI+Simulation(模擬)及數位 轉型,強化生產效率及能源使用率,目標朝向每年增加200億∼300億 元效益。
台塑企業表示,多年來開發太陽能、小水力及風力發電等案場,並 成立「台塑企業ESG推動組織」,規劃建置再生能源及儲能設備、購 買綠電憑證及碳權,關注包括節能改善、燃料轉型、能源轉換、綠色 再生能源開發及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等最新技術。目前已建置21.3M W(百萬瓦)太陽光電設施,未來將加碼建置122.2MW,每年發電148 ,786千度,減少11.8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台化沙鹿第二座小水電、台塑化雲林鹿場課圳預計明年完工發電, 可提高綠能自用比率,減少化石能源使用量。風力發電除麥電與豐田 通商合作在六輕建置6支風機,單支發電容量4.2MW;台塑持股32.92 %台塑重工將麥寮廠區陸上風機汰換為3部4.2MW機組(合計12.6MW) ,預估9月商轉。
此外,台塑企業六輕麥寮園區藉由製程用水減量、水資源回收再利 用及降低蒸發損失等措施降低用水量,全區用水回收率超過92%,日 節水已達30.9萬噸。麥寮園區用水加計冷卻水循環量回收率已達98. 9%以上,換算每滴水使用達12.9次。
除用水「節流」,台塑化在雲林麥寮六輕園區著手興建海水淡化廠 ,日產量10萬噸,成為台灣規模最大、也是唯一民營的海淡廠。
【環保新聞】明年開始碳費將正式徵收,環境部首度曝光512家排碳大戶名單,其中麥寮汽電名列其中!這次的盤查結果,讓我們看到了不少熟面孔,像台積電、台塑四寶、中鋼等,還有因為高用電而入列的日月光、大立光、環球晶等公司。環境部每年都會公布企業盤查登錄情況,這次公布的2022年資料,共有512家廠家完成盤查,他們將成為首波被課徵碳費的對象。不過,最終的課徵基準還是要以2024年的排碳量來定。
環境部從2016年開始,就對特定行業強制進行碳盤查,包括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等,以及每年製程排碳達2.5萬噸CO2e的企業。自從2016年以來,每年強制碳盤查的排碳大戶都在200至300家左右,大多數都是我們熟悉的企業。
去年環境部公告了第二批強制碳盤查登錄對象,這次納入了製程排碳雖少,但用電量大的製造業,像電子零組件、化學材料、紡織等製造業,也必須強制辦理碳盤查。由於這次的盤查範圍擴大,2022年的盤查資料揭露的排碳大戶增加至512家。
這512家廠家中,屬第一批應盤查登錄對象的共有292家,直接排放量約220.9百萬噸CO2e,第二批對象共220家,直接排放量約2.35百萬噸CO2e。從產業別來看,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排放量最大,占總排放57.1%,其次是化學材料及肥料製造業,占13.4%,第三名是基本金屬製造業,占比12.9%。其他占比較高的產業還有石油、紙業、電子零組件等。
將直接、間接排碳加總,並將同公司、不同廠合併計算,2022年前十大排碳大戶依序為台電、台塑化、中鋼、台積電、麥寮汽電、中龍鋼鐵、台化、台塑、和平電廠及台灣中油,與前一年排名大致相同,看來減碳壓力還是存在的。雖然台電仍然是碳排最大戶,但與前一年相比,在推動再生能源和用電量減少下,總排碳量也略有下降。
環境部已經多次表示,從2024年起將開徵碳費,實際收費將在2025年開始。這意味著排碳將正式進入有價時代,許多被列入排碳大戶的企業都已經開始布局,準備應對這一挑戰。
環境部每年都會公開企業盤查登錄情況,近日公布2022年資料,共包含512家廠家完成盤查,最可能是首波被課徵碳費對象,不過最終仍要以2024年排碳量為課徵基準。
環境部(當時為環保署)在2016年公告,包括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等特定行業,以及全廠每年製程排碳達2.5萬噸CO2e(二氧化碳當量)者,列為首批應強制碳盤查登錄對象。
自2016年起,每年強制碳盤查的排碳大戶多在200至300家左右,多數為老面孔。
而去年環境部公告第二批強制碳盤查登錄對象,納入直接加間接排碳達2.5萬噸的業者,也就是製程排碳雖少、但用電量大的製造業,涵蓋電子零組件、化學材料、紡織等製造業,也必須強制辦理碳盤查。由於納入第二批對象,2022年盤查資料揭露的排碳大戶增加至512家。
根據盤查結果,512廠家中,屬第一批應盤查登錄對象共292家,直接排放量約220.9百萬噸CO2e,第二批對象共220家,直接排放量約2.35百萬噸CO2e。
若以產業別來看,仍以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排放量為最大宗,占總排放57.1 %,其次則為化學材料及肥料製造業,占13.4%,第三名為基本金屬製造業占比12.9%。其餘占比較高的產業含石油、紙業、電子零組件等。
統整2022年盤查資料,一併加總直接、間接排碳,並將同公司、不同廠合併計算,前十大排碳大戶依序為台電、台塑化、中鋼、台積電、麥寮汽電、中龍鋼鐵、台化、台塑、和平電廠及台灣中油,與前一年排名大致相同,減碳壓力有增無減。
台電雖持續是碳排最大戶,但與前一年盤查資料比較,在推動再生能源、2022年用電略減下,台電總排碳量也略為減少。
環境部已多次表示,2024年起將開徵碳費,實際在2025年收費,正式進入排碳有價時代,多數被列入排碳大戶的業者都已展開布局。
台灣製造業的領航者麥寮汽電,近年來在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領域的表現格外亮眼。這家公司不僅在節能減排上創下驚人的紀錄,更在循環經濟、數位轉型等多個面向展現出領先業界的實力。以下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麥寮汽電如何將永續發展落實於日常營運之中。
從30年前的開始,麥寮汽電就積極推動永續發展,並將其分為六大階段。2006年,公司率先成立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推動組織,總裁親自坐鎮,展現對此議題的極端重視。至今,台塑集團在永續領域的投入已達404億元,每年效益約374億元,實現了節能效益的顯著提升。
在節能方面,麥寮汽電的成就令人驚艷。每年節能效益超過300億元,一滴水在園區內循環使用近13次,這些數字堪稱製造業的奇蹟。以麥寮園區為例,每日可收集雨水達1.6萬公噸,這些水可以供應1.3萬名員工三星期的生活用水,效益相當驚人。
黃溢銓副總表示,麥寮汽電的永續發展策略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5S時期,當時公司秉持「勤勞樸實、止於至善」的理念,全力推動5S管理。之後,公司又逐步推動三點不漏、節能減排、循環經濟、AI導入等各階段,不斷提升營運效率與環保性能。
在數位轉型方面,麥寮汽電也展現了領先業界的決心。2020年,公司宣示全力推動數位轉型,運用AI、大數據、雲端等數位科技進行製程優化,提升營運效能。至2023年3月底,全企業AI專案已立案1,659件,預計投入32.9億元,年效益預估79.5億元。
除了在內部推動數位轉型,麥寮汽電也積極參與綠能推動。與日本豐田合作在麥寮推風力發電,並在台化推小型水力發電,目標2025年商轉。此外,台塑化則進行綠色氫能、碳封存研究,展現出對綠能技術的投入與支持。
總結來說,麥寮汽電在ESG領域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在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更在數位轉型、綠能推動等方面展現出領先業界的實力。這家台灣製造業的領航者,未來將繼續為全球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六階段成就典範
30年來,台塑集團在永續領域累積了一部「永續學」範例。
2006年,台塑企業率先成立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推動組織,由總裁王文淵親任召集人、台塑四寶董事長一同參與,並且王文淵定期主持開會檢討,由上而下採一條鞭式、全力推動,充分顯示集團對此議題重視的程度。到2023年6月底,台塑總投入404億元,每年效益約374億元;從2007年到2021年,台塑年排碳量已減少逾千萬噸,成果斐然。
台塑總管理處安全衛生環保(安衛環)中心副總黃溢銓表示,台塑企業發展永續的方向與策略,可以初略分為六個時期。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推動5S時期,當時延續二位創辦人的精神,秉持「勤勞樸實、止於至善」的理念,全力推動5S管理: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
第二階段則是1999年開始推動三點不漏:不漏汽、不漏水、不漏油。這個階段致力於友善環境並增加雨水回收之目的。黃溢銓透露,初期因雨水還不夠乾淨,僅能用於澆灌;不過時至今日,台塑對於水資源的利用情況已經完全大不相同。
以麥寮園區為例,因所回收的雨水已無汙染物,可進一步供應製程使用,且一滴水可循環使用7.3次,至2021年更提高至12.7次。另,2022年平均每日可收集雨水16,090噸,折合水價達每日21.7萬元,約為該園區1.3萬名員工三星期的生活用水量,效益相當驚人。
接下來的第三階段是2006年開始推動的節能減排。黃溢銓表示,當年成立全企業「節能減排推動小組」,也成為後續循環經濟的基礎。
推動製程智能化
2016年時,永續行動進入第四階段,台塑集團更進一步依原物料、水資源、能源及廢棄物等四大循環面向,納入了「循環經濟」的觀念來思考,推動跨廠區、跨公司的能源、資源整合,達到節能減排及能源使用率提升的效益。緊接著2017年開始,導入AI(人工智慧)是永續發展的第五階段。台塑捐助中研院3,000萬元協助成立AI學校,同仁們開始受訓,將AI用在工安管理及製程優化上,不但實際提升生產效率,更將能源使用率最大化。
第六階段是數位轉型。2020年9月24日,台塑總裁王文淵宣示:「正式全力推動數位轉型。」也就是運用AI、大數據、雲端、IoT、5G等所有的數位科技,進行製程優化、提升營運效能。
2021年7月,台塑已開始將AI加上電腦模擬。黃溢銓指出,因為要考慮到製程風險,所以透過AI大數據來演算,並且模擬用化工理論或是化工的實驗數據資料來優化製程。
像是台化公司開發芳香烴模擬工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但實際提升生產效益,又能減少產業溫室氣體排放,往永續發展又邁進一大步。
時至今日,台塑集團的永續之路不曾停歇,除了在各企業屋頂加裝太陽能發電之外,並與日本豐田結盟於麥寮推風力發電。值得一提的是,集團各公司在綠能推動上也有專精,例如台化推小型水力發電,目標2025年商轉;台塑化則進行綠色氫能、碳封存研究。
事實上,台塑推動製程智能化AI帶來可觀的收益,黃溢銓透露,截至2023年3月底,全企業AI專案已立案1,659件,預計投入32.9億元,年效益預估79.5億元,已完成958件,實際投入18億元,年效益53億元。未來目標則是年效益200至300億元。
【環保新聞】環保署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共有289家廠家完成了碳盤查登錄,其中麥寮汽電等知名企業名列前茅。這些廠家合計直接排碳量達到234百萬公噸CO2e,佔全國總排放量的八成二。在這份排碳大戶名單中,電力業排放量最大,約1.27億公噸CO2e,佔總排放量的54.3%,其次是鋼鐵業和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環保署也透露,未來將有超過500家廠家進行強制碳盤查,並預計明年開始課徵碳費。
環保署指出,電力業的排放量之所以高,主要因為台電等大型電力公司的運作。而麥寮汽電等企業的排碳量也相當驚人,這些企業在產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環保署還強調,未來將進一步強化碳盤查制度,要求更多廠家參與,並鼓勵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以降低碳排放。
環保署已公告第二批強制碳盤查對象,主要針對用電加製程達標的業者。這些企業須在8月底前完成登錄,未來將超過500家廠家納入課徵碳費對象。環保署預計年底前完成碳費徵收法制,並在明年送交碳費審議會決定費率後開始收費。碳費徵收將採取先大後小、分階段徵收的方式,對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達到目標的企業,將享有優惠費率。
環保署的這些措施,旨在促進企業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並鼓勵企業採取行動減少碳排放。隨著碳費的實施,預期將對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市場策略產生影響,同時也將推動台灣向綠色經濟的轉型。
環保署統計,289廠家合計直接排碳量累計234百萬公噸CO2e,占全國八成二;以行業別而言,電力業排放量為最大宗,累計約1.27億公噸CO2e,占總排放54.3 %;其次為鋼鐵業,占比13.8%;第三名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占比10.9%。環保署去年公告第二批強制碳盤查對象,為用電加製程達標業者,今年8月底前完成登錄,未來預計將超過500廠家,都會納入課徵碳費對象。
針對碳費規畫,環保署預計年底前完成碳費徵收法制,明年送交碳費審議會決定費率後開始收費,碳費徵收方式,希望對象先大後小、分階段徵收,業者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達到目標,可享優惠費率。
麥寮汽電設立的天然氣接收站,預計開發37公頃燃氣複循環發電機組兩部,總裝置容量240±10%萬瓩的燃氣複循環發電機組,在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方面,面積共37公頃,預計興建四座16萬至18萬公秉儲槽及氣化設施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以穩定天然氣源。
另外,位於麥寮工業專用港南公用碼頭區45公頃的液化天然氣卸收碼頭,可容納液化天然氣容量26萬m3等級船舶,包含卸料平台等設施,並規劃以管線送至工業園區液化天然氣儲槽。
麥寮汽電計畫顯示,更新改建後各空氣汙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下降,空氣汙染物減量34%至66%。在第二次初審會中,麥寮汽電承諾將氨氣排放濃度限值2ppm納入修正、土壤液化潛勢分析、保育類鳥類及候鳥相關影響預測及保育對策。
台塑集團表示,綠能事業推動將衍生許多包括「節能」、「創能」 、「儲能」、「智能」等發展契機。為此,台塑集團綠能事業布局區 分「節能」、「創能」、「儲能」、「智能」四大領域,期望在台灣 打造儲能產業鏈,以儲能為中心,扮演台灣綠能產業供應鏈中的關鍵 角色。
台塑集團結合企業內鋰鐵正極材料、電解液、銅箔,與國產材料如 負極材料、隔離膜等,應用於車、船用啟動電池;發展工業用大型儲 能及電信基地台備用電源等各領域應用。近期規畫開發電動卡車,支 援地方政府垃圾車環保升級,並自主研發電動車控制器(VCU),將 馬達與電池模組國產化。
看好「儲能調頻輔助服務(AFC)」發展,台塑汽車貨運自主研發 高充放電倍率電池模組及電池管理系統,已推動包括桃園沙崙物流園 區、明志科技大學及華亞觀音廠三地,分別1.5MWH、2.1MWH及3MWH儲 能櫃建置計畫。
台塑生醫開發大功率(1.5MW)鋰鐵電池儲能貨櫃系統,與工研院 、大同公司合作,順利導入政府前瞻計劃中大型儲能系統「彰濱儲能 示範案場」上線運作。
此外,南亞光電跨入太陽能領域,在桃園長庚、麻豆台亞石油、明 志科大、長庚科大等地,合計十案場完工併網。台塑企業盤點台灣廠 區可建置場址,啟動百億元太陽能自建大投資。
麥電與豐田通商的風力發電投資合資案已送出環評申請,預估202 3年第二季取得環評許可;2024年第四季完工併網,屆時會由麥寮汽 電與台灣豐田共同出資新成立合資公司負責營運。
整起事件,因台電2006年12月起陸續調漲發電用天然氣價格,向九 家電廠提出合約當中的燃料成本按即時價格反映調整機制,雙方雖在 2007年9月達成協議,但2008年9月、10月、12月等3次「購電費率隨 利率浮動調整機制協商」會議都無法達共識,台電報請政府介入,2 012年9月第四次會議仍協商破局
公平會指出,2013年3月,因九家民營電廠共同串聯,「拒絕」調 整與台電的購售電費率協商,影響到發電市場供需功能,公平會認定 為是「聯合行為」,重罰九家業者共新台幣63.2億元,創下史上最高 罰鍰紀錄。
結果,九家電廠不服向行政院提出行政訴願,同時也向高等行政法 院提起「否定聯合行為」的訴訟。全案纏訟九年,九家電廠從一審到 更二審均獲判勝訴,但公平會不滿,再提上訴。
行政院訴願部分,公平會指出,雖認定業者有聯合拒絕行為,但就 罰款部分卻兩度要求公平會「重為適法之處分」,第一次因九家業者 聯合行為期間,跨越公平法新法與舊法適用期,當時公平會是依新法 對業者開罰,在「釐清爭議點」後,直接扣除舊法罰款上限新台幣2 ,500萬元,並再「善意」針對每家酌量各減500萬元,也就是每家各 減3,000萬元後,共罰60.5億元。
第二次,因九家業者的運轉期間、電價結構、參與會議次數、獲利 能力、違法期間、還有同意修約時間等都不同,卻採一律裁減罰鍰, 是沒有考量各家電廠不同之處,為此,公平會再度依要求調整為裁罰 新台幣60.07億元。
最終,各家罰鍰分別為,麥寮汽電18億1,300萬元、和平電力13億 2,000萬元、長生電力6億1,000萬元、新桃電力5億4,800萬元、森霸 電力4億8,900萬元、星能電力3億9,200萬元、國光電力3億7,100萬元 、嘉惠電力3億6,400萬元、星元電力1億元。
不過,辛志中指出,截至昨晚為止僅收到麥寮汽電股份有限公司的判決結果,尚未收到其它八家,但由九家民營電廠屬「聯合行為」,因此判決結果應屬一致。
九家民營電廠,分別是麥寮、長生、新桃、嘉惠、國光、和平、森霸、星能、星元。2013年3月,因九家民營電廠共同串聯,「拒絕」調整與台電公司的購售電費率,影響到發電市場的供需功能,公平會認定為是「聯合行為」,重罰九家業者共新台幣63.2億元,創下當時最高罰鍰紀錄。
但,九家電廠不服向行政院提出行政訴願,同時也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否定聯合行為」的訴訟。
公平會指出,行政院訴願會雖認定業者有聯合拒絕行為,但就罰款部分卻兩度要求公平會「重為適法之處分」。第一次是因九家業者的聯合行為期間,跨越了公平法新法與舊法適用期,當時公平會是依新法對業者開罰,因此,在釐清爭議點後,直接扣除舊法罰款上限的新台幣2,500萬元,並再善意的對每家酌量各減500萬元,也就是每家各減3,000萬元後,共罰60.5億元。
第二次則是因九家業者的運轉期間、電價結構、參與會議的次數、獲利能力、違法期間、還有同意修約時間等都不同,卻採一律裁減罰鍰,是沒有考量各家電廠不同之處,為此公平會再依要求調整為共60.07億元。
全案纏訟九年,九電廠從一審到更二審均獲判勝訴,但公平會不滿,再提上訴,最高行政法院認為九電廠聯合行為已影響市場供需功能,認定公平會裁罰無誤,判決九電廠抗罰敗訴。
針對接收站選址「卡」在雲林縣府推動的國際商港計畫,雲林縣建設處長李俊興回應說,並沒有「卡不卡」的問題,全案仍在與交通部溝通爭取中,未來一旦通過,國際商港各碼頭都有其使用規劃。
麥寮電廠三部共1,800MW(百萬瓦)燃煤電廠執照將分別於2024、2025年到期。台塑在2017年與當時民進黨執政的雲林縣政府簽署MOU,預計花六年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及更換機組,讓2,400MW燃氣機組可以在2023年接替上線。豈料,雲林縣政府2018年由綠翻藍,雲林縣長張麗善更在選舉期間拋出要把麥寮港改為雲林國際商港的政見,雖然該案在2019年公投未成立,但雲林縣府仍未放棄,也讓麥寮「煤轉氣」牛步。
經濟部1995年開放民間設立發電廠,麥寮電廠拔得頭籌,並於1999年、2000年完工,與台電簽約25年,合約將於2024年到期。從麥電之後,台電迎來IPP換約潮,至2028年以前幾乎每年都要重新議約。
據悉,台電已與台塑公司開過一次會議討論,台塑提出修正燃料費率調整機制,由台電公司前一年燃料成本反映,改為按台電公司當年度燃料成本的即時反映。據台電網站,今年4月燃煤購入電力價格為每度2.25元。據此,麥電盼續約電價比此高,台電則想要降低。
近期台塑四寶董座接連對低電價開砲,對此,市場解讀是台塑與台電合約購電價格戰提前開打,以期2024年重新議約時談到更好的價格。但台塑集團對此予以駁斥,認為兩者毫無關係。
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吳進忠昨(13)日說,因當年契約簽定時市場利率較高,反映於電廠建置成本的「容量費率」亦較高,故過去IPP電廠議得的購電費率較高。
他補充,近年燃料成本大漲,能量費率也會隨之調漲,但電廠建置成本早在過去25年已攤提完畢,重新議定續約價格時,僅會包含電廠為延長運轉年限須投資的設備更新成本,不太可能像是之前新建電廠成本一樣高;換言之,台電態度是,未來向IPP電廠購電費率都將調降。
台塑化董座陳寳郎則說,電價連八凍後,即使是夏季用電,每度也僅2.6元。電費這樣便宜,民眾不容易有省電觀念。身為一個企業經營者,有必要把所面臨的困難讓政府知道。若真的沒有共識,當年(跟台電)合約內容走完。「大家好聚好散」,沒有什麼好爭執的。
台灣目前僅有兩座接收站,分別為高雄永安第一天然氣接收站及台中港第二天然氣接收站,兩個接收站負載率為115%,嚴重超載。為了分擔兩座天然氣接收站負載率,且供氣給北部天然氣電廠發電,桃園觀塘三接原訂於今年底完工,但政府去年面對藻礁公投,最終決定外推455公尺,預計要2025年才能供氣。
除了上述已運轉及施工的接收站,台電也規劃在基隆協和電廠旁興建四接,目前仍在環評階段,但已有當地市議員出面反對,有意比照三接公投案,舉辦「基隆護海公投」由民意來決定是否接受四接。而計畫在台中港新建五接,也因白海豚南北迴游路徑議題,仍在環評審議。
雖然我國天然氣總供應量受限於天然氣接收站興建緩慢而無法在短期內提升,但能源局官員透露,台灣已確定朝向2050淨零排放,天然氣需求只會愈來愈多;部分廠商已看到轉型商機,有意向政府申請天然氣進口許可,與中油分食天然氣進口事業的利潤。
據悉,台塑集團若完成麥寮港天然氣接收站,除了可以供氣給麥寮電廠,也可以對外販售天然氣。
另外,部分業者也看準工廠燃煤、燃油鍋爐轉型燃氣鍋爐須使用到天然氣,而有意透過小規模氣罐車協助運補,如此就可以避免拉設天然氣管,讓輸氣更加靈活。
能源局指出,台灣現有台中及高雄永安二座天然氣接收站,依目前新建或擴建接收站的規劃,未來全台將有五座LNG接收站,包括基隆台電協和、桃園中油三接、台電台中港擴建,屆時天然氣可滿足該年度用氣需求,以達成燃氣發電占比50%目標。
為保證天然氣供應,經濟部已修正《天然氣事業法》 ,明定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2025年要達11天、2027年達14天,儲槽容積天數則是2025年為20天,2027年達24天,以因應進口中斷及天候等偶發性事件之影響。
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文潮透露,繼麥寮風力發電投資後,將全 面啟動台灣基地太陽能自建大投資。已盤點廠區可建置太陽能發電設 施場址共277處,規劃採「公司+廠區」原則,分二階段進行施工, 合計裝置容量共170MW;亦評估在麥寮廠區閒置空地裝設太陽能發電 裝置。
據台塑企業規劃,第一階段將優先推動發電量≧500kW的20個案場 ,裝置容量共137MW,預計於2024上半年完工;第二階段為發電量< 500kW的案場,裝置容量共33MW,合計約170MW。以當前屋頂型太陽、 戶外型太陽能1KW投資費用約4萬元、8萬元推算,台塑企業此番太陽 能自建計畫,投資金額將達100∼136億元。
台塑企業表示,企業在2007年排碳達最高峰6,148萬噸,因此以20 07年為減碳基準年,2020年已降至5,183萬噸,較基準年降低15.7% ;短期至2025年目標降至4,918萬噸,減碳20%;中期至2030年目標 降至3,996萬噸,減碳35%;長期規劃2050年朝「碳中和」目標邁進 。
為此,台塑企業已積極規劃建置再生能源及儲能設備、購買綠電憑 證及碳權,以因應未來國內外課徵碳費或碳關稅之法令,並引進國際 最先進減碳技術,研議使用無碳燃料之可行性。
台塑集團指出,麥電與豐田通商合資風力發電案已申請環評,預估 2023年第二季通過,2024年第四季完工併網;預計架設六支4.2MW機 組,亦評估麥寮廠區是否還有可架設風機位置。如今,伴隨企業基地 太陽能二階段建置投資開跑,進一步完善綠能減排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