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人壽昨(9)日公布自結數,8月稅後純益27.10億元,在已公布8月自結數的國泰、富邦、新光等壽險公司中,8月獲利與富邦人壽旗鼓相當,累計前八月稅後純益達198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為1.98元。
南山人壽公布自結8月份新契約保費,也擠入前三名,新契約保費收入(FYP)為148億元,累計前八月新契約保費達1,135億元,比起去年同期年增率為9.6%。
南山人壽財務長許妙靜表示,受惠於新台幣8月份明顯貶值,南山人壽在外匯上獲利亮眼,8月份外匯準備金也增提12億元。
瑞信論壇邀請上市櫃公司舉行的法說會密集登場,由股王大立光、晶圓龍頭台積電領銜,市場預期、台積電持平,配合近百家上市櫃公司近兩日齊步舉行國內外說明會,將為台股多頭增添動能。
全曜財經資深分析師陳唯泰表示,瑞士信貸證券邀請鴻海、大立光等舉辦法說會,大和國泰也邀請美律、東元等舉辦海外投資論壇(Road Show),加上櫃買中心、國票證券 、元富證券分別舉辦業績發表會,昨(9)日與今日共計有62家上市櫃公司的說明會齊步登場。
其中,大立光、台積電仍是主要焦點,昨日二家公司的股價均強勢走高,大立光大漲9.6%,台積電也上漲超過4.8%,市場預期兩大廠法說內容將「一喜、一持平」。
大立光8月營收僅微幅成長,但受惠於蘋果新機效應,第4季成長幅度將加大,長多格局不變,且在營運加溫下,預期股價後市將重掌多頭。
台新投顧協理黃文清指出,大立光先前股價修正,主要是反映蘋果iPhone新機銷售可能不佳的影響,但研判大立光的基本出貨成長仍在,且非蘋訂單也將重新加溫,勿過度擔心營運狀況。
至於台積電,由於市場需求疲弱導致客戶調節庫存速度不如預期,台積電第3季、第4季庫存調整仍將持續,預期第3季傳統旺季將呈現略為成長,但旺季不旺,預估營收介於2,070至2,100億元間,季增0.7%至2.2%。黃文清認為,2016年蘋果新款手機AP將沿用16奈米製程,台積電訂單比重有機會最高。
台北市財政局前(8)日深夜臨時發布,擬調降建商持有期間未出售而空置的囤房稅,由3.6%降為2%。房仲業者表示,對於去年7月後完工的豪宅建商最有利,在調降囤房稅後,建商每一戶一年可省下約百餘萬元的稅負支出,豪宅建商可以暫時鬆一口氣。
以豪宅聞名的建商有國泰建設、華固、元利建設等業者。
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若是台北市新建的豪宅產品,因標準單價大幅調升與豪宅稅的數倍加乘效應,建商省下的房屋稅相當可觀。以位於台北市精華區路段率300%、坪數122坪的一戶豪宅試算,建商持有一年的房屋稅約可從296萬元降為164萬元,大約減少100多萬元,相當於房屋總價的0.5%~1%。
住商不動產企畫研究室主任徐佳馨則認為,北市府還有「一年」的時間限制,要建商趕快賣掉,不要讓庫存變成事實,這對口袋較淺的建商而言,因為稅金差了一倍,確實會產生一定的壓力,也有助於「銷庫存」。不過若希望藉此讓房價「有感下修」,幅度應不會太大。
台灣電子業面對大陸紅色供應鏈的競爭與挾擊,合併與收購以增加互補性,已經成為電子業突圍,並提高競爭門檻與布局新市場的重要策略。這一波電子產業的整併,若能整合成功進而擴大市場,將有希望拉動台灣的經濟成長。但是,產業整併需要主併公司有謀略與風險管控、被併公司大股東與管理者的「捨得」之外,政府也應該扮演催化及促成的角色,
日前聯發科宣布以每股195元現金公開收購立錡股票,最低收購數量為立錡35%股權,最高收購數量為51%。本次公開收購完成,聯發科預計進一步取得立錡100%股權。未來物聯網產品要求低耗能與聯網,電源管理及無線晶片是關鍵環節,聯發科與立錡在這兩方面互補性高,立錡加入聯發科技後,可以有效優化電源管理解決方案,而聯發科透過此次併購將可加快布局物聯網市場,因此這一併購案獲得市場投資人青睞,股價連兩天大漲就是證明。
其實藉由併購以增強競爭力,早已是聯發科的策略之一。聯發科2012年先合併電視晶片大廠晨星,之後併購網通晶片廠雷凌,今年一連進行多起併購案,先由晨星宣告收購影像處理半導體公司曜鵬,再由晨星的子公司晨發合併奕力,推出驅動整合觸控IC晶片,同時聯發科收購常憶科技,強化記憶體相關矽智財(IP)與人才。上述的併購主要著眼於現有產品以及市場的擴展,而日前宣布併購立錡則著眼於布局新巿場。
為何聯發科要如此積極思變?當然是中國大陸智慧手機成長趨緩,與大陸業者的狹擊。大陸市場趨於飽和,對以大陸市場為主的聯發科形成不利影響,聯發科已下修全年手機晶片出貨目標約11%,讓聯發科今年第2季稅後淨利幾乎腰斬;此一態勢也讓聯發科股價從6月下旬的434元,二個月內大跌至最低的229元,跌幅達47%。再者,在大陸展訊、小米來勢洶洶的衝擊下,聯發科的生存空間恐遭壓縮。展訊背後有中國政府與英特爾撐腰,在3G 市場以低價與聯發科競爭,而小米自製晶片將用於低階的紅米機,直接取代聯發科。
不僅聯發科,日前半導體封裝大廠日月光公開收購同業矽品25%股權,而金融業也有元大金控合併大眾銀的案例。這一波併購案完全是由企業發動,政府並未扮演角色,然而政府應有積極的政策,讓台灣的產業、金融業整併得更有競爭力。
首先,我們建議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出產業整併基金。為了提升基金運作效能,此整併基金屬於公共私營合作制(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而政府出資低於一半,交由民間專業團隊經營,政府以政策協助相關併購案的進行。此基金可透過參股併購案,以利主併公司有充裕的資金進行,並且協助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壯大整併後公司的競爭力。當然,整併基金亦可提供專業諮詢,協助併購案進行得更順利。政府同時可以修訂企業併購法、金融併購法做更大幅的開放,提高產業整併的誘因。當然整個併購案的參與人士必須恪守法律,避免內線交易;此次聯發科收購立錡,先前就有風聲傳出,立錡股價在8月下旬就大漲,這種情況應避免,以免壞了好事。
其次,不僅產業需要整併,台灣金融業更需整併。然而在政府擁有控制權的銀行,占台灣銀行業資產的一半,如果政府沒有作為,銀行業如何整併?雖然金管會研擬提高資本適足率的要求,逼小型民營銀行大股東賣出股權,但在一體適用下,公股銀行同樣有增資壓力,而政府又無預算參與增資,可能讓鼓勵金融業整併的政策無法落實。我們建議在明年大選後,政府應積極規劃金融整併,至少先讓具有國際布局的泛公股銀行合併,整合戰力打亞洲盃,拉開金融業整併的序曲。
台灣電子業面對大陸紅色供應鏈的競爭與挾擊,合併與收購以增加互補性,已經成為電子業突圍,並提高競爭門檻與布局新市場的重要策略。這一波電子產業的整併,若能整合成功進而擴大市場,將有希望拉動台灣的經濟成長。但是,產業整併需要主併公司有謀略與風險管控、被併公司大股東與管理者的「捨得」之外,政府也應該扮演催化及促成的角色,
日前聯發科宣布以每股195元現金公開收購立錡股票,最低收購數量為立錡35%股權,最高收購數量為51%。本次公開收購完成,聯發科預計進一步取得立錡100%股權。未來物聯網產品要求低耗能與聯網,電源管理及無線晶片是關鍵環節,聯發科與立錡在這兩方面互補性高,立錡加入聯發科技後,可以有效優化電源管理解決方案,而聯發科透過此次併購將可加快布局物聯網市場,因此這一併購案獲得市場投資人青睞,股價連兩天大漲就是證明。
其實藉由併購以增強競爭力,早已是聯發科的策略之一。聯發科2012年先合併電視晶片大廠晨星,之後併購網通晶片廠雷凌,今年一連進行多起併購案,先由晨星宣告收購影像處理半導體公司曜鵬,再由晨星的子公司晨發合併奕力,推出驅動整合觸控IC晶片,同時聯發科收購常憶科技,強化記憶體相關矽智財(IP)與人才。上述的併購主要著眼於現有產品以及市場的擴展,而日前宣布併購立錡則著眼於布局新巿場。
為何聯發科要如此積極思變?當然是中國大陸智慧手機成長趨緩,與大陸業者的狹擊。大陸市場趨於飽和,對以大陸市場為主的聯發科形成不利影響,聯發科已下修全年手機晶片出貨目標約11%,讓聯發科今年第2季稅後淨利幾乎腰斬;此一態勢也讓聯發科股價從6月下旬的434元,二個月內大跌至最低的229元,跌幅達47%。再者,在大陸展訊、小米來勢洶洶的衝擊下,聯發科的生存空間恐遭壓縮。展訊背後有中國政府與英特爾撐腰,在3G 市場以低價與聯發科競爭,而小米自製晶片將用於低階的紅米機,直接取代聯發科。
不僅聯發科,日前半導體封裝大廠日月光公開收購同業矽品25%股權,而金融業也有元大金控合併大眾銀的案例。這一波併購案完全是由企業發動,政府並未扮演角色,然而政府應有積極的政策,讓台灣的產業、金融業整併得更有競爭力。
首先,我們建議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出產業整併基金。為了提升基金運作效能,此整併基金屬於公共私營合作制(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而政府出資低於一半,交由民間專業團隊經營,政府以政策協助相關併購案的進行。此基金可透過參股併購案,以利主併公司有充裕的資金進行,並且協助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壯大整併後公司的競爭力。當然,整併基金亦可提供專業諮詢,協助併購案進行得更順利。政府同時可以修訂企業併購法、金融併購法做更大幅的開放,提高產業整併的誘因。當然整個併購案的參與人士必須恪守法律,避免內線交易;此次聯發科收購立錡,先前就有風聲傳出,立錡股價在8月下旬就大漲,這種情況應避免,以免壞了好事。
其次,不僅產業需要整併,台灣金融業更需整併。然而在政府擁有控制權的銀行,占台灣銀行業資產的一半,如果政府沒有作為,銀行業如何整併?雖然金管會研擬提高資本適足率的要求,逼小型民營銀行大股東賣出股權,但在一體適用下,公股銀行同樣有增資壓力,而政府又無預算參與增資,可能讓鼓勵金融業整併的政策無法落實。我們建議在明年大選後,政府應積極規劃金融整併,至少先讓具有國際布局的泛公股銀行合併,整合戰力打亞洲盃,拉開金融業整併的序曲。
國際股市勁揚,台股昨(9)日齊步大漲,外資回頭在期現貨同步做多,尤其大手筆買超現貨高達213.8億元,為今年第四大買超規模,因而激勵指數大漲285點,單日漲點為今年新高;漲幅3.57%,則是今年次高。
分析師指出,連續11個交易日台股期現貨呈逆價差,昨日轉成正價差45點,然而空方籌碼尚未開始清洗,軋空手、軋期貨空單、軋券單的三軋行情將持續上攻8,500點。
台股昨日收8,286點,站上月線8,004點,成交量放大至1,188億元;台指期上漲360點,收8,332點,漲幅4.5%,成交口數19.4萬口。
法人動態上,外資買超213.8億元,投信買超8.5億元,自營商買超41.8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買超264.2億元;八大公股行庫則趁勢調節,賣超41.7億元。
外資交易室主管透露,昨日外資不論長線共同基金或短線套利基金,都在全球股市大漲的壓力中搶補持股,其中,短線的外資基金又因金管會禁空令,在市場無法借到券交易,特別是昨日期貨價差由逆轉正後,立即對手上部分期貨平倉,進場搶進現股。
這也使得昨日短線的外資基金買盤暴衝,占整體外資買盤由以往二成增加到約三成,進一步推升外資買超金額。外資交易室主管預估,未來國際股市如能持穩,台股期現貨能維持正價差,外資在昨日大買超後,可能持續加碼到800億至1,000億元間,焦點仍集中在台灣50等大型權值股、蘋果供應鏈上。
從期貨估算,外資在8月24日台股期現貨高達200點的少見的逆價差下,在台指期最低點最低7,010點收足恐慌便宜籌碼,挾著布建2.4萬口淨多單龐大氣勢,截至昨日為止台指期收8,334點,已有1,300點的反彈,估計大賺65億元,這還不涵蓋選擇權收權利金的獲利。
永豐期貨副總經理廖祿民表示,目前外資台指期淨多單仍有2.49萬口,加上昨日外資回補213.8億元現貨,依照外資操作慣性,一旦趨勢已成,短期難以扭轉局勢,研判將一路拉高至下周三台指期結算,8,500點將很快攻到。
台新投信董事長吳火生表示,台股多頭再度掌握優勢,展望後市,首先是看今日登場的蘋果新品發表會,由於iPhone 6s是否成為蘋果史上最暢銷的iPhone產品為最新熱門話題,要留意發表會後是「利多續強」還是「利多出盡」。
看好「下一顆蘋果在中國」前景,致力於中國產品線的匯豐中華投信,將於9月14日開始募集「匯豐中國科技精選基金」,瞄準大陸科技產業的龐大商機。
匯豐中國科技精選基金於日前取得證期局核准,募集上限新台幣200億元,此基金係匯豐中華投信繼2月募集成立的匯豐中國多元資產入息平衡基金(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且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後,再次以中國為主題推出聚焦中國科技相關產業的基金。
看好中國市場長期趨勢,投信業者紛紛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不同基金產品。其中,匯豐中華今年一口氣推出兩檔中國主題的基金,聚焦中國產品線之企圖明顯。
匯豐中華投信指出,中國科技業正朝向「中國製造2025」的三步策略發展,亦即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2035年穩居製造強國,2049在中國建國百年,居製造強國領導地位;中國對於科技產業發展的決心不容小覷,於市場大幅回檔之際,正是逢低參與中國科技股的成長契機。
匯豐中國科技精選基金經理人韋音如指出,對照美國在搜尋引擎有Google、線上購物有Amazon、社群網站有Facebook,及智慧手機有Apple;中國科技趨勢大未來(BAT-X)已經成型,即是百度(B)、阿里巴巴(A)、騰訊(T)及小米(X),這些科技公司無論是在創新、行銷、市占率等各方面,都占有舉足輕重角色。
韋音如進一步強調,中國的科技產業是民間創新,國家帶頭,所以科技產業充滿活力;騰訊發展的首家創新互聯網金融「微眾銀行」,即獲得政府的支持創造便利條件;除此之外,當中國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時,亦已設立400億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2,030億)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
台灣高鐵公司明(10)日舉行股東臨時會,高鐵公司擔心出席股權數不足,財改案破局,董事長劉維琪昨天呼籲股東踴躍出席。他強調,財改案可立即改善高鐵財務結構,仲裁緩不濟急,被減資六成的股東,在未來53年特許期屆滿後可以回本,也可從未來股票上市後股價變高,賣出攤平現在虧損的金額。
劉維琪說,臨時股東會討論高鐵財改案,通過後與交通部簽署的合約增修協議書才會生效,這對高鐵未來營運與發展非常重要。他向各股東說明,也理解股東有不同的想法,但希望股東站在公司未來發展的立場思考。
有關台糖、中鋼等公開徵求委託書取得多少股權、臨股會當天能否成會、財改案能否順利通過等,都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劉維琪表示,他沒問股東徵求的委託書比例,也不方便代股東說明;臨股會能否開會、討論案能否通過,他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劉維琪指出,有小股東刊登廣告,希望高鐵公司先與交通部打仲裁再來處理財改案。他認為,這不是對公司最有利的方案,因為仲裁結果不確定,但只要臨股會通過,與政府簽署的合約增修協議書就生效。
他說,仲裁時程曠日費時,屆時公司如有現金流量問題,加上18年內要償還銀行團3,600億元融資,龐大的資金壓力無法支應,將形成違約,股票就變壁紙。
高鐵苗栗、彰化、雲林新增三站預定12月1日通車,高鐵將進行大改點。台灣高鐵公司執行長鄭光遠昨(8)日表示,規劃每周從954班增為964班,北高直達車仍維持96分鐘車程,全部11座車站若是都停,北高行車時間將從目前八站120分鐘變成138分鐘。
高鐵因應新增三站的旅客需求,規劃未來每小時開出一班11站皆停的列車。因應立委與商務客要求,現在一早從左營開往台北的列車,會從每周一班增為每天一班,停靠站有台南、嘉義、台中、桃園、台北,方便中南部旅客到桃園搭機和到台北洽公。
鄭光遠說,12月大改點後,將有七種行車模式,包括台北到高雄直達車維持96分鐘,現行八站都停120分鐘的班次,規劃每小時有一班列車營運。新增三站後11站皆停的班次也會每小時安排一班,由於多停一站要多6分鐘,11站皆停,行車時間需138分鐘。
高鐵也會排定部分車站停靠的營運模式,以北上列車為例,左營出發後將停靠台南、嘉義、台中後可直達板橋和台北,嘉義和台南旅客搭乘,比每站都停的班次減少10分鐘車程。
高鐵公司董事長劉維琪說,新增三站已竣工檢查完畢,9月1日向交通部提出履勘申請,三站在12月1日通車。
票價部分,劉維琪說,現規劃財改案通過後,會降回未漲價前價格,但是否與新增三站啟用同步調降,或到明年初高鐵完成增資再降,要等股東臨時會財改案通過後,才會有BOT合約生效和降價做法,目前無法確定。
遊戲龍頭廠智冠董事長王俊博昨(8)日指出,智冠將攜手中國第三大通路商百度與當地遊戲研發商,以三方合作方式,強攻亞洲遊戲市場,最快明年初將會有產品上線。這也是國內遊戲商與大陸通路商結盟的首例。
王俊博昨日受邀出席Digital Taipei 2015(台北國際數位內容交流會),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面對全球遊戲市場競爭,唯有展開全面性合作,才能突破重圍,因此日前已和百度達成協議,將從智冠旗下80款IP中優選數款做為手機遊戲,做為未來搶占市場的關鍵武器。
王俊博指出,百度的通路具備大數據篩選能力,將可為智冠找到合適的第三方遊戲開發商研發遊戲產品,智冠將提供免費IP,百度負責通路、發行、營運,以三方合作的商業模式,鋪天蓋地進擊中、港、台、澳、東南亞等亞洲市場。
據悉,智冠與百度的結盟是國內遊戲業者正式與大陸通路商合作首例,未來智冠除將提供免費IP給大陸遊戲開發商外,也會藉由旗下子公司智樂堂投資美術製作資源,未來遊戲產品上市後,將可收取權利金;大陸市場由百度負責,台、港、澳、東南亞市場則由智冠負責。
王俊博認為,目前一款手機遊戲開發時間約三至六個月,公司預計每款遊戲投資至少1,000萬元做為美術支援,目前公司已成立IP合作處、IP商務處,未來分別將配置10個研發人員,藉此與百度、大陸遊戲開發商維繫緊密合作關係。
此外,智冠也預計在近期於台灣市場陸續推出新款手機遊戲,包括台灣輕小說改編的《二分之一王子》、《吾命騎士》等,將在9月、11月陸續上市,而《霹靂傳奇》則是10月上線。
展望未來,王俊博表示,有了百度這強力奧援後,再加上集團旗下子公司網龍、智樂堂、遊戲新幹線、智凡迪等,年底前營運表現均有望改善,明年智冠營運表現有望爆發性成長,重拾台灣遊戲王國美譽。
台灣保經業龍頭永達耕耘大陸有成,經過四年累虧人民幣4,100萬元後,今年前八月盈餘人民幣600萬元、全年估賺人民幣1,200萬~1,500萬元,創台灣保險相關行業登陸最快虧轉盈速度。
永達復康巴士聯合捐贈記者會昨(8)日舉行,永達保經董事長吳文永會後指出,永達參股24.9%的大陸永達理保經公司,明年可賺人民幣5,000萬元、後年賺1億元沒問題,2017年獲利將會超過台灣。
吳文永說,目前規劃,2018年把台灣與大陸的保經事業合併上市。至於在哪個市場掛牌,要看台股、陸股或港股的本益比表現。
永達理目前股本人民幣8,000萬元,永達持股24.9%,吳文永個人投資公司持股51.1%,另為大陸合作夥伴,北京厚鑒科技持股24%。
永達理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已有六間分公司,今年底將申設天津分公司、蘇州支公司,及上海浦西支公司。
吳文永說,永達理獲利將要邁入快速成長期,可預見的未來,不必增資,靠盈餘轉增資就夠了。
永達理目前幫華夏人壽,中意人壽、信泰人壽、陸家嘴國泰人壽賣保單,幾乎全是長年期增額終身壽險,繳費10年期以上件數占96%,顯示大陸退休養老需求強烈。
吳文永說,永達理今年前八月銷售保費人民幣1.4億元,全年預估2.5億元。目前主管880位,含新進業務員1,200位,今年底主管將增至1,200位,含新進業務員共1,600位。
近期大立光、可成等高價股頻傳違約交割,相當異常,券商坦言,是金管會祭出盤下禁止融券放空「禁空令」,卻未同步限縮現股當沖所造成。由於國安基金大喊護盤,以及金管會此時鼓勵投資人進場沖沖樂,若個股波動劇烈,當日現股當沖虧損情況難以預料。
金管會昨(8)日表示,初步了解這跟禁止平盤以下放空無關,主要是當沖交易量增加,引發的券商風控問題,金管會與證交所會進一步調查券商風控是否有缺失,一旦違規將處分。
大立光周一(7日)驚爆違約交割,是投資人在9月3日現股當沖大立光60餘張,交易總金額近3億元,但虧損900餘萬元,8日並未實現交割,遭券商申報違約交割,該名投資人信用破產。
8月24日台股也有一筆2.42億元的違約交割,大立光、可成也名列其中,而當時違約交割則是一對戴氏兄弟申報違約為第一金證券。
券商表示,金管會在8月24日宣布盤下禁止融券賣出,但現股當沖的先買後賣、先賣後買(禁止改類為券單)並未同步調整,才會引爆近期大額違約交割。
券商表示,投資人操作先賣後買,若個股當日上漲,投資人被軋,在禁空令前,投資人可將先賣後買的交易單,改類為券單,但禁空令實施後,投資人盤中先賣後買虧損,只能認賠殺出,才會因此有違約交割的情況發生。
同時,國安基金高喊護盤,也吸引投資人進場先買後賣,但遇上股價當日重挫,往往容易遭致鉅額虧損。
券商建議,金管會能夠將禁空令解禁,多空雙向暢通,股市交易機制恢復常態。
台股昨(8)日成交量能約663億元,是今年以來新低,散戶占市場的成交比重由過往的七、八成,一路溜滑梯般下降,今年平均已降至50%,散戶漸漸離場,台股即將進入法人時代。
根據證期局、證交所等單位的最新統計至7月底資料,顯示散戶逐漸退場的跡象,在今年前七月曾有交易的投資人數,僅247.2萬人,是近年的歷史新低,交易金額的比重占整體約52.7%。
同時,在三大法人方面,外資、自營商在今年前七月的交易金額比重已達28.3%、7.8%的歷史新高,自營商在7月單月的交易比重甚至一度達9.3%。
根據CMoney系統,統計今年以來至9月8日為止,平均投資人占市場的成交比重則僅在50.4%,不僅較去年平均的58.8%持續下降、並與過往七、八成比重相去甚遠,是台股的歷史新低。市場解讀,散戶占比一旦跌破五成門檻,意味法人占市場成交比重升高,台股進入由法人主控的時代。
法人機構指出,若是加計四大基金委外代操的部分,實際上,投資人占市場的成交比重,可能已降破五成。
業內人士指出,國內投資人退場速度,從遠因來看,受到近年來包括證交所、股利稅制制度調整,包括大戶、中實戶陸續出走海外,連帶台股對一般投資人的吸引力也逐漸降低。
近因來說,則是國內經濟成長率、進出口等經濟數據不佳,加上蘋果新機效應等雜音,造成投資人持續退場觀望。
受到8月全球股匯動盪、台股重挫衝擊,已公布獲利的十家金控公司,8月單月獲利僅兩家較前月成長,旗下證券部門更幾乎都虧損。累計前八月每股純益(EPS)仍由富邦金穩坐冠軍寶座,公股獲利王兆豐金則暫居亞軍。
8月受到以陸股為震央的全球股災,以及人民幣重貶的衝擊下,台股受創,導致金控公司旗下證券或創投部門,幾乎九成以上出現單月虧損,以投資見長的保險子公司獲利,也在股息收益減少或操作不利下銳減。若以單月獲利衰退幅度來看,元大金衰退逾六成最多,富邦金則是衰退五成多,其他獲利領先的金控,也不乏單月獲利較7月減兩三成狀況。
金融股王富邦金8月自結稅後純益43.22億元,是今年來單月獲利最低,累計前八月稅後純益558.71億元,EPS5.46元。富邦金解釋,主因富邦人壽實現資本利得及股息收益較少,但富邦壽前八月賺384.92億元,貢獻富邦金獲利年增兩成多,北富銀累計前八月賺135.6億元,比去年小幅衰退8%。
中信金資深副總高麗雪表示,金控8月稅後純益較7月減少5.5億元,因市場盤整影響,中信人壽8月獲利較7月減少3.6億元,中信證券也減少1億多元虧損。
電價審議委員會昨(8)日以些微票數差距,決定台電今年一次提列71.44億元公保年金,影響最終電價降幅。能源局長林全能強調,不論電價公式或公保年金提列皆是依法行政,對維持電價公式公平性、透明度深具意義。
為解國營事業員工為「公保孤兒」問題,立法院上會期三讀通過《公教人員保險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台電依法要在今年底編列71.44億元公保年金。經濟部不願證實其對電價的影響幅度,外界估算,若能改為分三年提列,今次電價降幅可望達3.1%。
電價審議委員會昨天討論提列公保年金議案時,分成今年一次提列及分三年提列兩派。主張應今年一次提列者認為,在今年底認列完畢是「依法行政」,且趁國際能源價格走跌時認列完畢,可減緩未來衝擊;主張分三年提列者,認為公保年金影響頗大,一次反映恐影響民眾福祉。最終支持今年一次提列者以八票比七票險勝。
此外,中油日前調降天然氣牌價為每立方公尺11.06元,比原估計單價低。
經濟部昨(8)日公布10月1日電價將調降2.33%,每度平均電價降為2.8181元。對每月用電400度左右的家庭而言,約節省27元,相當於可多買三顆茶葉蛋。
雖然這次調降幅度不大,但4月降幅十分「有感」,台電計算全年累計調降幅度為9.66%。簡言之,因這波國際能源價格走跌,家戶用電成本約省下一成,去年每月繳1,000元電費的家庭,今年10月以後可省下約100元、大概一個大雞腿便當。
以台電去年售電2,190億度估計,相當於全台灣家庭、小商家、製造業,因為電價調降,省了約650億元。
經濟部次長沈榮津表示,由於能源價格調降效果多數已在4月1日反映,這次電價降幅並不顯著,對刺激內需效果有限;同樣的,電價調降也不致造成通縮危機。
能源局長林全能表示,10月1日電價調降遵循照顧弱勢及鼓勵能節減碳原則,平均降幅2.33%,但家庭每月用電在120度以下、小商家每月用電量在330度以下者,降幅可望拉大,外界推估降幅或可達5%。
為免電價調降反而不利節能減碳,每月用電量1,001度以上的家庭,每度電維持原價5.28元;每月用電量1,501度以上的小商家,每度電也維持原價5.31元。
林全能說,這次電價得以繼續調降,除受惠國際能源價格走跌,也與台電經營績效改善有關,其中又以利息費用節省、高薪資深人員加速離退貢獻最大。
沈榮津表示,這次電價費率審議會爭議最大的成本有三項,分別是核四封存費用約38億元,蘇迪勒颱風災損4.65億元,以及台電依《公教人員保險法》部分條文修正案,需在今年底提列71.44億元退休金。
最終經各委員投票,核四封存費用、風災損失剔除,原本有意分三年提撥的公保年金,最終則以八票比七票,決定統一在今年提撥。
台灣高鐵即將在明天(9月10日)召開股東臨時會,小股東的抗議聲越來越大,其中主要的爭議在於減資六成及增資私募的合理性。
綜觀交通部所提交立法院認同的「高鐵財務解決方案」,其提出的減資比例,僅單純從財務報表顯示:截至上年底待彌補虧損466.41億元,超過普通股股本651.32億元的60%,所以就減資390.79億元,用來彌補累計虧損。
高鐵股東臨時會議事手冊在減資彌補虧損的討論議案中,是以「高鐵財務解決方案」為主軸,完全沒有述明減資比例的理由,不顧41%原始小股東及五大上巿公司股東的權益,甚且另提議採用指定特定人認股的現金增資方式,取得超過50%股權的經營控制權。
通常一家公司產生相當高比例的累積虧損,而有辦理現金增資需求時,為了核實淨資產(NetAssetValue)---重新評估後的企業隱含價值(EV,EmbeddedValue),以有利現金增資發行新股價格能訂在面額每股10元以上,也為了避免在未來年度有盈餘時,要先彌補累積虧損,減弱未來公司配息能力。因此,規劃現金增資前的減資彌補虧損程序,確有必要。現金增資前的股本隱含價值與其後的新股發行價格,兩者息息相關,相互參照。
沒有計算隱含價值,隱藏「魔術數字」。
筆者贊成高鐵必須減資再增資,但高鐵是特許行業,絕對不能用財報上表面的虧損數字來減資,而是要先計算隱含的價值。至於考慮影響減資金額的因素有三項:
1.重置成本。因為高鐵的建設期相當長,所以有建設期間的隱含價值。雖然高鐵的建設投資資產是以「營運特許權資產」列為無形資產來攤銷,但仍然不能漠視有重估增值的事實存在。
2.具有遞延性的試營運成本。現在新的投資者已不用經歷試營運期間的投資,所以這也是隱含價值的一部分。
3.高鐵前幾年大幅虧損的原因,是用35年特許年限的營運量的攤銷金額計入成本所導致,顯然原始股東的帳面負擔成本比較重。現在既然要變更延長為70年,就應該將原始股東多攤提的金額以虛擬方式回沖,讓新舊股東站在同樣70年的立足點上。否則,新股東享受70年的攤銷,舊股東就過去的期間承擔35年攤銷成本,顯然不公。同樣一批貨,老客戶賣10元,新客戶賣5元,這樣合理嗎?
這些因素都應該考慮先請財務專家精算過,算出高鐵的真正價值,而非草率喊說打六折,更不能用不透明的興櫃市場價格作為高鐵訂價參考,否則政府是在欺負41%的小股東。
增資為何只洽特定人?為何不願公開募集?
這項由立委認同的財務解決方案,爭議的是:立委或交通部不是股東,豈可擅自專斷的決定採取私募的議題?似乎是以延展特許經營權期間來要求高鐵董事會採用私募以方便洽特定人?是「先射箭再畫靶」,先想好誰來投資,再規劃這個案子。而且這些增資的特定人大多是上市公司,包括兆豐銀、一銀、華南銀等,總共有上百萬名民間股東,政府怎麼可以公然違反公司治理,置這些公開或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於不顧。
政府表面上的理由是怕募資困難。實際上,藍的怕圖利財團,綠的怕圖利中資。若是如此,公開募集或全民認股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政府又不願給原始五大股東認股,還不斷影射他們包工程牟利。事實上關鍵不在於高鐵發包工程及採購設備的關係人交易,而是實質作業及程序合不合法,若有不法的特定圖利,政府不是早就應該辦了,不應倒果為因。
增資發行價格,不應只有10元。
一旦隱含價值算出,筆者肯定高鐵每股價值不只10元,至少要加計隱含股東權益價值。政府不能以延長高鐵特許權為誘因來犧牲舊股東的權益,讓新股東來占盡便宜。
投資是在買未來價值,新股發行價格計算應包括隱含未來的潛在利益。高鐵財務解決方案有延展特許權期間的龐大利益在,卻早就設定好圖利泛公股這些特定人,圖利泛公股就不是圖利嗎?殊不知老百姓才是政府的老闆。
筆者在此特別呼籲政府:為了解決高鐵財務困境,千萬不能採取這種犧牲小股東權益,又犧牲全民利益的「高估減資幅度又採私募方式增資」的作法!官股民營從來就是虛幻的經營理念。
經濟部昨(8)日拍板今年10月電價平均降幅2.33%,每度平均電價由每度2.8852元降至2.8181元,平均調降0.0671元,小家庭以120度以下降幅最大。若以每月用電400度來看,可降約27元,相當三顆茶葉蛋,對刺激內需效果有限。
經濟部表示,影響電價調整主因包括國際燃料價格續跌,反映成本達181億元,公保年金採一次認列約需71億元,至於核四封存與災損屬營業外支出,不列入公式計算。
經濟部次長沈榮津坦言,相較於4月降幅逾7%,此次降幅不大,對內需之刺激效果,相當有限。若以本次電價調降幅度2.33%估算,每度平均電價約降約0.0671元,以小家庭每月用電400度來看,約可降26.84元。
經濟部表示,若加上今年4月調降,全年電價降幅達9.66%,影響台電年營收近600億元。此次降價若以住宅、工業及商業用電量各占20.6%、55.7%、15.5%試算,調整前每度電價為2.7790元、2.7235元、3.5741元,調整後各為2.7143元、2.6601元、3.4908元。
能源局長林全能指出,委員們討論重點包含國際燃料價格下跌所反映的燃料成本變動、核四封存與災損費用,以及公保年金的認列方式,後兩項內容討論時,大家都充分表示意見。
考量妥善照顧民生且節能減碳,台電總經理朱文成表示,小商家及家庭用戶級距在1,500度、1,000度以上者不予調整,且120度以下的降幅最大,但因台電還要精算,暫時無法對外公布。
高鐵新增三站已經完工,票價何時可調降?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劉維琪昨(8)日表示,新增三站預計12月1日通車,至於票價問題,則須等到明日股東臨時會通過財改案之後,才能決定新票價能否與新增三站通車一起實施。
立法院通過高鐵票價將降回原價,劉維琪指出,票價究竟是12月是要與新增三站同步降價,或是明年初再降,要等到股東臨時會財改案通過後,才會有BOT合約生效和降價做法,目前無法確定何時降價。
台灣高鐵年底將增加苗栗、彰化與雲林三站,台灣高鐵執行長鄭光遠表示,已向交通部申請新增三站履勘,也已遞交新增三站後的新班表,未來行車規劃將從每周954班增至964班次,將有北高直達車、站站停及跳蛙式停靠等行車模式。
鄭光遠說,高鐵列車時刻表改點後,不但停靠班次增加,還增加北上的半直達車,原本只有每周一有一班,未來天天都有一班,運行時間從原本上午6時24分,提前到6時18分,上午8時12分就可到台北,預估台南及嘉義民眾受惠最大。
依據台灣高鐵規劃,新增3站以12月1日通車為目標,高鐵公司1日已向交通部提出履勘申請,待政府履勘通過後才能確定通車時程;高鐵表示,估計9月到11月有足夠時間履勘,期盼履勘能夠順利,按預定目標通車。
另外,劉維琪進一步說明,最近有一組新車剛到台灣,未來高鐵新班表將有34組車輛同時運行,但如果財改案通過,加上需求持續增加,也能考慮加購新車投入營運。
高鐵財改案即將走完「最後一哩路」。台灣高鐵公司明(10)日將召開股東臨時會,提出財改七大案,引發小股東強力反對;對此,高鐵董事長劉維琪表示,按目前淨值股東原本要虧損九成,若不財改將走上破產之路,股票恐變成「壁紙」,對通過財改案「審慎樂觀」。
交通部日前提出高鐵第3代財改案「高鐵國有民營版」,在立法院過關斬將、闖關成功,台灣高鐵明天將通過原始股東減資六成,再全由公股和泛公股增資300億等財改案,未來政府持股將達63.9%,走向國有民營新時代。高鐵財改案一波三折,隨著股東臨時會逼近,官民股角力逐漸白熱化。小股東不滿被減資六成發起自救會,將在當天動員,要求財改案各自分開表決,贊成延長特許期、董事競業條款二案,其他案則投反對票,並提出「先仲裁、再財改」的訴求。
劉維琪表示,高鐵財務困難,先走仲裁恐曠日廢時,而且仲裁結果難以確定,因此選擇對公司未來發展最好的做法,爭取股東支持高鐵財改案,強調未來財改過關,高鐵將可上市,小股東藉由買賣股票,仍有機會從資本利得中「回本」。
對於明天的股東臨時會,劉維琪說,本來在議程設計上,可將高鐵財改視為一案來表決,以免逐案表決只要有一案被反對,財改就會破局,但劉維琪表示,為求慎重,高鐵將堅持七大案分開討論。
對於小股東抱怨減資後僅剩四成,劉維琪強調,以目前高鐵的淨值來看,股東理應減資九成,透過財改案爭取到減資六成,希望讓小股東減少損失,若財改案不過,高鐵要天天忙於應付銀行還款問題,再虧損下去股東損失會更大。
高鐵表示,如果財改破局,以負債3600億元來算,未來18年營運期平均每年要還200億元,高鐵目前現金流量無法支應,無法還款將面臨違約和政府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