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生醫(未)公司新聞
保瑞董事長盛保熙指出,全球人口高齡化以及民眾對於保健養生的 習慣養成,保健營養產品每年需求超過百億美元,更以7%∼8%的年 複合成長率,持續增加,預期整體市場產值將於2032年達到千億美元 規模。
為搶食保健品商機大餅,生技業除布局國內市場,海外市場則紛紛 採取打群架策略,攜手拓展美國和東協市場。
已將美國視為重磅戰場的大江,在2021年收購美國NewAge位於猶他 州的生產基地代工銷售業務,經二年整頓,已有三∼四個主力客戶, 新品項同步擴增,受惠新增美國高速機將在第三季上線,在產速增加 逾5倍、人員成本降低一半下,將帶動業績走高。
大江除了美國廠之外,也與台塑生醫合組生技大聯盟,並入股和康 生,攜手進軍保健、美膚、醫材領域,同步挹注資本與技術,將台灣 生技產業推向全球。
台塑生醫不僅和大江合作,今年也與大樹成為策略夥伴,旗下系列 保健美容品,將透過大樹馬來西亞子公司銷售至東協市場。
葡萄王則是以兵分二路方式,繼引進統一集團斥資約20億元入股, 雙方開啟全方位生產、銷售、產品線拓展等方向合作,前進大陸等海 市場外,也與全宇合資創立GK BIO,布局東協保健品每年高達逾50億 美元的商機。
生達集團旗下生展,去年大賺逾一股本,成為保健品族群獲利王, 今年上半年EPS達5.45元,繼續領先。生展先前以2.73億元入股金穎 ,取得逾3成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後,今年也與全球保健食品廠商We ider合作進入全家等新通路,並推五款新品搶市。
亞洲生技大展27日盛大開幕,吸引了眾多產官學研醫界人士前來參與,展現台灣生技產業的創新與活力。其中,台塑生醫展區成為焦點,展出超過13項新創研究,展現其在領域內的領先地位。
總經理劉慧啟在展會上表示,台塑生醫自主開發的「新冠/流感病毒二合一快篩」將進軍日本市場,同時,應用外泌體技術在神經退化疾(如阿茲海默病與帕金森)治療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果。
經濟部技術處長邱求慧在展會上強調,為推動生醫產業發展,經濟部過去4年投入百億元進行前瞻技術研發,包括核酸藥物、細胞治療、數位醫療等四大領域,目標是將台灣打造為「創新生物製造基地」。
展會中,經濟部設置技術處專館,展出九項前瞻技術,其中,針對前列腺癌開發的蛋白質降解新療法,以及「新穎肌理化植物肉技術」引起廣大關注。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公司邁入第20年,將「預防醫學」理念融入企業發展,展會主軸為「守護健康.永續人生」,展現台塑生醫在六大領域的研究成果。
劉慧啟透露,台塑生醫的「新冠/流感病毒二合一快篩」臨床驗證準確度達98%以上,已申請日本上市許可,預期近期將有好消息。
【台灣新聞】大江生技上半年營運翻倍成長,EPS挑戰8元大關!
台灣大江生技(股票代號:8436)在上半年交出亮眼成績單,稅後純益達3.72億元,EPS高達3.19元,比去年同期翻倍成長。法人預測,隨著美國高速機上線及歐美新客戶、新訂單的加入,今年EPS有望挑戰8元,重回生技股高獲利行列。
去年第二季,大江因認列從大陸匯回利潤帶來的高額所得稅費用,導致單季業績從稅前盈餘2.49億元轉為稅後純損8,820萬元,每股淨損0.75元,創近十年新低。但今年上半年,在去年基期偏低的情況下,獲利年增126.82%,帶來榮景。
法人分析,大江去年下半年營運急起直追,全年EPS達6.06元;今年在美歐市場拓有成,大陸業績回溫,預期全年獲利將優於去年。然而,要恢復過去大賺一股本實力,則要看大陸市場臉色,估計可能還需1~2年的時間調整。
大江董事長林詠翔表示,營運最壞時候已過,在市場環境雖然充滿雜音,但全年營運將力拚雙位數成長,整體毛利率也將優於去年。
大江生技也瞄準疫後保健品商機,今年再度參加生技展,一口氣包下50個攤位,展現與台塑生醫的大江生技聯盟力量,並展示保健和美容保養品的研發能量。旗下的大江基因投入的基因定序檢測技術,也積極招商引資。
大江指出,大陸客戶趨向分散,不過新產品動能不錯,業績轉為正成長;歐洲除大客戶LV出貨重回高峰外,也拿到很多新客戶;美國則有3~4個主力客戶。受惠新增客戶、新品項同步增長,成長力道將延續。新增美國高速機預計第三季上線,將帶動運走揚。
亞洲生技大展熱鬧登場,台塑生醫帶來驚喜!
【台北訊】昨天(27日),亞洲生技大展在台北盛大開幕,吸引了眾多業界人士和消費者參與。在這場盛會中,台塑生醫首次展出13項生醫技術,從預防醫學、利基醫材到民生領域的保健產品,一應俱全,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為慶祝公司成立20周年,特別擴大展出規模,以「守護健康.永續人生」為主軸,整合公司在「生活、生物、生化、醫學、藥物、醫材」六大領域的研究成果,設置九大主題專區,超過13項的首次發表新創研究成果。
王瑞瑜強調,今年公司重點放在「預防醫學」,並將此視為一個里程碑和新的起點。台塑生醫在創辦人王永慶的鼓勵與見證下成立,至今正好20周年。她表示,公司一直以來對預防醫學的追求不遺餘力,並希望能在未來進一步突破,以回應父親的期許。
在預防醫學與細胞治療方面,台塑生醫與長春藤及長庚大學合作,針對外泌體對於神經退化疾(如阿茲海默病與帕金森病)的治療應用和神經保護作用進行研究,有望實現「延緩與預防失智」,幫助人們健康老化。
展場還展示了新冠、流感二合一快篩試劑,近期將獲日本許可上市,台灣正在申請藥證中。總經理劉慧啟表示,這項試劑能夠同時檢測流感與新冠,避免民眾因為篩檢不出來而錯過治療時機。
此外,台塑生醫還推出了「微光眼鏡」,透過光照調節睡眠節律、褪黑激素分泌,從而改善睡眠品質。該產品預計第4季上市,科技大廠已證實對輪班人員的睡眠有所幫助,價格將會壓在5,000元以下,預計可售出1萬支以上。
王瑞瑜指出,台塑生醫的產品雖然是「民生用品」,但卻是「醫療等級」,這是台塑生醫的特色,也是它「較真」的原因。
台塑生醫在亞洲生技大展中展現了其創新的廢水處理技術,利用微藻技術創造循環經濟新模式。這家台灣企業展示的技術能夠有效處理不同來源的廢水,降低COD、氨氮及重金屬含量,實現低汙染、低汙泥的永續發展。這項技術在碳中和領域具有顯著的效益。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強調,微藻碳捕捉是循環經濟中極為關鍵的一環,公司將全力整合集團資源,以達到最大的綜效。總經理劉慧啟則指出,微藻是全球固碳效率最高的生物,1公噸微藻能夠吸收2公噸二氧化碳。 近期,台塑生醫投資了成大新創團隊澄灝科技,該公司擁有優秀的微藻碳培育技術,適用於化妝品業廢水處理,大幅降低COD,並可用於石化產業、半導體業等高濃度CO2排放的場域。目前,集團內已有六家企業下單,並收到外部企業的試單,計劃近期陸續安裝設置。 劉慧啟還提到,微藻生長迅速,內含油脂量達40至50%,可用於生質燃料製造,有助於生產負碳生質燃料,降低企業排碳量。雖然目前微藻碳捕捉技術的減碳成果尚未納入碳權計算,但公司已提出相關計算方法,期待未來能被納入碳權交易中。
台塑生醫因應20周年慶,擴大展出規模,董事長王瑞瑜表示,本次參展以「守護健康.永續人生」為主軸,整合台塑生醫於「生活、生物、生化、醫學、醫藥、醫材」六大領域上豐碩的研究量能,現場設置九大主題專區,超過13項的首次發表新創研究成果。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說「預防醫學」是今年重點,她強調,這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台塑生醫在台塑集團創辦人之一的王永慶鼓勵與見證下成立,迄今正好20周年。王瑞瑜說,一路以來,台塑生醫對預防醫學的追求不遺餘力,期許能更近一步突破,似乎在回應父親的期許。
在預防醫學與細胞治療上,台塑生醫整合長春藤及長庚大學專案研究,針對外泌體對於「神經退化疾(阿茲海默病與帕金森病)的治療應用和神經保護作用」進行研究,可望在未來實現「延緩與預防失智」,落實預防醫學,幫助人健康老化。
此次展場還展示新冠、流感二合一快篩試劑,近期將獲日本許可上市,台灣正在申請藥證中。總經理劉慧 啟表示,新冠疫情趨緩後,近日不少民眾有疑似症狀,卻篩(新冠)不出來,後來才知道是流感,卻已經錯失施用克流感的最佳時機。台塑早投入二合一試劑開發,左邊檢測流感、右邊檢測新冠,近期會取得日本的許可證,會先於日本開始販售,也會加速台灣申請流程。
另在新創研究部分,則推出「微光眼鏡」,透過光照調節睡眠節律、褪黑激素分泌,從而提振精神改善睡眠品質,預計第4季會上市,科技大廠已證實對輪班人員的睡眠有所幫助,或是長途飛行調時差、冬季憂鬱要照光者也都很需要,價格將會壓在5,000元以下、預計可售出1萬支以上。
至於民生產品,王瑞瑜指出,台塑生醫的產品,雖是「民生用品」卻是「醫療等級」,可能只有台塑生醫這麼「較真」。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微藻碳捕捉是循環再利用相當重要的一環,將傾全力整合集團上中下游資源、期以發揮最大綜效。
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表示,微藻是全球固碳效率最高的生物,養殖1公噸微藻就可吸收2公噸二氧化碳。而今年2月投資的成大新創團隊澄灝科技,擁有優異的微藻碳培育篩選技術,不僅可用於化妝品業的廢水處理、大幅降低COD(化學需氧量),還可用於石化產業、半導體業的煙道氣、製程廢氣等具高濃度CO2的場域,因此目前集團內部已有六家企業下單,亦接獲外部企業試單,近期將陸續安裝設置。
劉慧啟指出,微藻不僅生長速度變快,而且其內含40至50%的油脂,之後還可以做生質燃料;兩者加成後,更有助於生產「負碳」的生質燃料,可大幅降低企業排碳量。
只不過目前微藻碳捕捉所產生的減碳成果,尚未納入碳權計算當中,目前已提出相關計算方法,期盼未來微藻碳捕捉技術產生的減碳成果,能被納入碳權交易中。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部在展會上設技術處專館,整合工研院、生技 中心、食品所三大法人,共展出九項前瞻技術。展館的兩大亮眼成果 ,包括針對前列腺癌開發的蛋白質降解新療法,和「新穎肌理化植物 肉技術」。
經濟部技術處長邱求慧表示,經濟部為推動生醫產業發展,4年投 入百億元進行前瞻技術研發,包括核酸藥物、細胞治療、數位醫療、 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等四大領域,希望透過科技專案打造台 灣成為「創新生物製造基地」,從藥物原料、製造、設備,甚至是居 家健康取向的替代食材,均能完整布局。
像是去年鎖定眼科,打造出全球首創的雙標靶青光眼藥物,及眼滴 劑型黃斑部病變眼藥水,已技轉信力生技,技轉後青光眼已進入臨床 試驗一期、濕式黃斑部病變進入臨床二期。在眼藥開發上,除青光眼 和黃斑部病變外,現能針對更多眼疾,包括葡萄膜炎、乾眼症、角膜 血管新生等疾病,協助業者研發眼藥。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台塑生醫邁入第20年,這是一個里程 碑,也是一個新的起點!「預防醫學」的理念不僅是對全人的照顧、 更將落實於對土地的守護!此次生技展以「守護健康.永續人生」為 參展主軸,整合台塑生醫於「生活、生物、生化、醫學、醫藥、醫材 」六大領域上豐碩的研究量能,現場設置九大主題專區,超過13項的 新創研究,首次發表!透過研究數據、影像紀錄、試穿試戴等實際體 驗,讓民眾親身感受預防醫學各個面向在生活中的落實。
劉慧啟表示,台塑生醫已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試劑製造大廠,此推 出的「新冠/流感病毒二合一快篩」,一次採檢可同時檢測新冠及流 感病毒,臨床驗證準確度達98%以上,已申請日本上市許可,預期近 期即有好結果。
大江去年第二季因認列從大陸匯回利潤帶來的高額所得稅費用,衝 擊單季業績從稅前盈餘2.49億元,轉為稅後純損8,820萬元,每股淨 損0.75元,創下近十年新低,累計上半年稅後純益縮水至1.64億元, 每股僅小賺0.57元。在去年基期偏低下,造就今年上半年獲利年增1 26.82%的榮景。
法人認為,大江去年下半年在營運急起直追中,帶動全年EPS達6. 06元;今年在美歐市場拓有成,大陸業績回溫,看好全年獲利將優於 去年,惟要恢復至過去大賺一股本實力,則要看大陸市場臉色,估可 能還要1∼2年的時間調整。
大江董事長林詠翔表示,營運最壞時候已過,在新市場、新客戶和 新產品三引擎持續發威下,儘管大環境還有很多雜音,但全年營運將 力拚雙位數成長,整體毛利率也將優於去年。
瞄準疫後保健品商機,大江在睽違4年後,今年再度參加生技展, 並一口氣包下50個攤位,除了宣告攜手台塑生醫的大江生技聯盟加馬 力外,也展示保健和美容保養品的研發能量,旗下的大江基因投入的 基因定序檢測技術,也積極在招商引資。
大江表示,大陸客戶趨向分散,出貨時程較難預估,不過新產品動 能不錯,目前業績轉為正成長;歐洲除大客戶LV出貨重回高峰外,也 拿到很多新客戶;美國有3∼4個主力客戶。受惠新增客戶、新品項同 步擴增,成長力道也將延續,新增美國高速機也如預期希望第三季上 線,在產速增加5倍以上,人員成本降低一半下,將帶動運走揚。
台灣生技產業再創佳績!「2023 Taiwan BIO Awards傑出生技產業獎」頒獎典禮盛大舉行,13家優秀公司榮獲殊榮。其中,長聖與轉投資長佳智能分別奪得金質獎和潛力標竿獎,成為本次頒獎典禮的焦點。正瀚開發的Radiate NEXT更因為其減碳、提升品質和增加產量的優異性能,獲得產業創新獎。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強調,這個獎項的設立旨在挖掘潛力新秀,帶動產業發展,讓世界看見台灣生醫產業的進步。
今年參賽廠商超過40家,最終13家機構及產品技術脫穎而出,涵蓋生技新藥、CDMO、免疫/細胞療法、再生醫療、創新醫材、高端醫材、醫療人工智慧、農業生技、健康食品等多元領域。其中,保瑞、中裕、葡葡王等公司表現亮眼,分別在市場營收、產品開發、技術創新等方面展現卓越成就。
獲得金質獎的保瑞,2022年合併營收突破百億元,名列國內上市櫃生技股營收、獲利及市值前五大。長聖則在免疫細胞與幹細胞療法領域擁有三間符合衛福部認可的細胞製劑廠區,其免疫癌症治療項目佔衛福部核定項目的32.4%。啟新則專注於微生物檢驗試劑,應用於醫學與產業檢驗,市佔率超過50%。利統則在功能性食品市場表現亮眼,營收逐年成長。
在「潛力標竿獎」方面,中裕新藥專注於生物醫藥的臨床開發與法規核准,安基則聚焦創新小分子新藥開發。長佳智能則以臨床醫療資料庫和數據處理為核心,創造市場定位與差異化。和康生則與大江生醫、台塑生醫合作,建立第三等級醫材產開發、生產及國際認證的核心能力。
亞果生醫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平台技術於再生醫療產業應用」、晉弘科技的「赫羅斯拋棄式鼻咽內視鏡」、博晟的「舒效切自體脂肪前驅細胞收集套組」、正瀚的「永續型農化產品 - Radiate NEXT」、葡萄王的「機能性植物乳桿菌 GKM3」等產品,則因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卓越表現,獲得產業創新獎。
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吳忠勳表示,每年舉辦「傑出生技產業獎」, 就是要挖掘具潛力的明日之星,藉此帶動生技產業能量,讓國際看見 台灣生醫產業發展趨勢。
獎章委員會召集人、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張文昌指出,今年參賽廠 商超過40家,最終共13家機構及產品技術脫穎而出,得獎名單涵蓋生 技新藥、CDMO、免疫/細胞療法、再生醫療、創新醫材、高端醫材、 醫療人工智慧、農業生技、健康食品,足見產業多元發展及研發能量 。
拿下「金質獎」的四強中,保瑞2022年合併營收突破100億大關, 名列國內上市櫃生技股營收、獲利及市值前五大;長聖主攻免疫細胞 與幹細胞療法,擁有三間符合衛福部認可細胞製劑廠區,衛福部核定 139件免疫癌症治療中,該公司高達45件 (占所有核定項目的32.4% )。
另外,啟新專攻微生物檢驗試劑,應用於醫學與產業的檢驗用培養 基市佔率超過50%,鎖定醫學感染性疾病診斷、生技製藥品管管制及 食品安全三大領域;利統則從事功能性食品,切入亞健康市場,在疫 情洪流中營收逐年成長。
『潛力標竿獎』四家公司中,中裕新藥專注於生物醫藥(Biologi cs)的臨床開發與法規核准以創造價值;安基聚焦創新小分子(Nrf 2 活化劑 AJ201、HDAC6 抑制劑 AJ302/303、以及次世代雄性激素降 解促進劑 AJ202)三大主軸的新藥開發,擅長新藥選題、轉譯醫學及 藥品開發規劃,創造出高市場價值併購效益。
長佳智能經營主軸環繞臨床醫療資料庫,及基於醫療醫學專業知識 的數據處理,創造市場定位與差異化;和康生在大江生醫、台塑生醫 入股策略合作後,已建立第三等級醫材產開發、生產及國際認證的核 心能力。
「產業創新獎」則由亞果生醫「超臨界二氧化碳平台技術於再生醫 療產業應用」、晉弘科技「赫羅斯拋棄式鼻咽內視鏡」、博晟「舒效 切自體脂肪前驅細胞收集套組」、正瀚「永續型農化產品 - Radiat e NEXT」、葡萄王「機能性植物乳桿菌 GKM3」獲選。
台塑企業,這個在台灣深植根柢的石化能源龍頭,正悄悄地進行著一場大膽的轉型。隨著全球對碳中和、綠能、電動車的熱潮,台塑也開始透過石化升級、電子加碼,以及創新事業的成立,展開多軌轉型的大計劃。其中,台塑新智能公司,這個由台塑四寶和台塑生醫合資成立的子公司,成為了集團在電池、儲能、水資源等新能源領域的衝刺先鋒。 總經理劉慧啟強調,台塑企業的發展版圖從來不是一成不變,從煉油石化到電子材料、DRAM、矽晶圓,再到鋼鐵、生醫生技、UVLED,甚至到台塑新智能,這一切都是該公司求新求變企業文化的自然延伸。他提到,企業的「細胞分裂」法則,在集團的穩健支持下,是創新公司能夠快速發展的關鍵。 劉慧啟認為,在這個地緣政商角力、科技快速翻轉的時代,具有建立企業內創業模式,推動組織細胞分裂的集團,才能讓員工有足夠的創新、堅持、抗壓、大膽作夢的底氣。 對於能源產業,劉慧啟認為無論是傳統石化能源還是新能源,都是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的必要。他強調,新能源與傳統石化能源的最大不同在於其打破地域限制,產業多元發展,但也因此競爭更加激烈。 台塑企業自2008年投入鋰鐵正極材料生產,這是跨足新能源布局的重要轉捩點。台塑生醫過去12年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基礎,特別是掌握BMS、EMS等關鍵核心技術及國際安規認證布局,使得台塑新智能公司得以全方位展開新能源發展布局。 台塑新智能以節能、儲能、新能源及回收再利用為發展主軸,以關鍵材料、規模化電芯產能、產業鏈整合能力為三核心焦點,積極爭取勝出機會。公司策略不僅限於電池,而是涵蓋新能源生態圈(循環經濟)、產業鏈整合(國際盃、國家隊概念)的多元發展定位。 當前,台塑新智能的重點布局在電芯量產前市場布建、UPS、大型儲能、居家儲能、電動載具需求開發等,以及電池芯廠興建投資。彰化觀光工廠的1.2MW/1.3MWh s-Reg電力服務系統已正式上線,成為台灣首座,而後續的電動大巴應用及建立自有廢電池回收產線等計畫,都是公司營運逐步扎根後,蓄勢延伸、推進的目標。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一位從台化清潔劑組出身的化工專才,自1995年加入台塑企業以來,已走過近28年的職涯旅程。作為台塑企業的「100%寶寶」,劉慧啟在台塑生醫的保養品和生醫事業中展開了他的多元創新之路。從投入台塑離鐵正極材料的開發,到如今掌舵台塑新智能與台塑水科等創新公司,劉慧啟的職業生涯可謂是跨足新能源和水資源處理領域的精彩篇章。
劉慧啟表示,他一直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不怕挑戰新事物,並利用企業的廣度來擴大視野。他珍惜在集團穩健支持下,能從大企業的事業發展評估角度參與和體驗「企業內創業」的經歷,這讓他的職業生涯更加豐富多元。
劉慧啟強調,組織的創新與多元發展,關鍵在於人才,特別是資深員工和中階幹部。他認為,整合企業資源,尤其是產醫學資源,導入新觀念和新人才,對於新技術、新業務、新客戶和新市場的開拓至關重要。
對於工作職場,劉慧啟認為不僅僅是關於收入,若能將興趣與職業發展結合,找到長期學習和發揮的機會,將能夠豐富職場生涯。他鼓勵持續學習,跨領域輪調,並參與國際化業務,這是企業和員工共同追求的目標。
在當前台塑新智能對新能源領域的長期、多元及產業串連發展規劃中,劉慧啟認為,透過技術扎根和廣泛合作,能夠讓組織成長得更快,並提升國際化程度,為發展帶來更多契機。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環顧台塑企業一路至今的發展版圖 ,從煉油石化延伸至電子材料、DRAM、矽晶圓,其後跨界鋼鐵、生醫 生技、UVLED,到台塑新智能等事業領域,本就是該公司企業文化中 ,鼓勵求新求變基因,逐步多元開展的結果。其中,運用企業人力、 資源推動的「細胞分裂」法則,是讓創新公司能在集團合力穩健支持 下,全力開展事業版圖的關鍵要素。
劉慧啟強調,大企業絕非只有僵固、遲緩之刻板缺陷。在大環境的 地緣政商角力、科技快速翻轉及財務波動劇烈之際,具有建立企業內 創業模式,推動組織細胞分裂之集團,更能讓員工有更為充足之創新 、堅持、抗壓、大膽作夢等文化支援底氣。
劉慧啟認為,能源產業不管是傳統石化能源或是新能源,都是國安 、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的必要,其特徵包括政策主導、高資本、產業 鏈龐大,但新能源與傳統石化能源最大不同之處,是其打破地域的限 制,產業多元發展,更容易遍地開花,相形而言競爭也更激烈。台塑 企業2008年投入鋰鐵正極材料生產,是跨大新能源布局的一個重要轉 捩點;其後,憑藉台塑生醫過去12年在新能源領域建構的發展基礎, 特別是掌握BMS、EMS等關鍵核心技術及最完整國際安規認證布局,成 立「台塑新智能公司」,全方位展開新能源發展布局。
台塑新智能以節能、儲能、新能源及回收再利用四個領域為發展主 軸。面對當前諸多企業及創新公司積極切入耕耘,將以關鍵材料+規 模化電芯產能+產業鏈整合能力三核心焦點,爭取勝出機會。亦即透 過掌握包括能源產業基礎延伸;掌握核心技術(如關鍵材料、固態電 池技術等);人才養成(三校+外部人才);台灣新能源產業生態系 建構(彰化新能源基地/明志科大新能源研發基地);本土產業鏈串 接發展等條件,發揮集團合作、產業策略結盟的加乘效果。
劉慧啟指出,台塑新智能策略不只有電池,而是囊括新能源生態圈 (循環經濟)、產業鏈整合(國際盃、國家隊概念)的多元發展定位 。當前電芯量產前市場布建,UPS、大型儲能、居家儲能、電動載具 需求開發等,及電池芯廠興建投資,是該公司第一階段布局重點。
電力交易平台部分,彰化觀光工廠1.2MW/1.3MWh已正式上線,為 台灣首座s-Reg電力服務系統。後續電動大巴應用及建立自有廢電池 回收產線等計畫,都是營運逐步扎根後,蓄勢延伸、推進的目標。
從最初台化清潔劑組轉進投入台塑生醫保養品、生醫事業開拓,並 因台塑生醫投資台塑離鐵正極材料,切入過往學校主學習之正極材料 領域;到如今,肩責台塑新智能公司、台塑水科等創新公司推展,跨 入新能源、水資源處理領域。隨時保持開放學習、不怕挑戰新事物, 並利用企業廣度,放寬自身視野,是劉慧啟讓自己工作得以持續保持 樂趣,獲得成就感的關鍵因素。
劉慧啟透露,工作職場期間,有多次機會,可與朋友一同創業,目 前朋友事業發展也頗為順利,但自己十分珍惜,也享受在集團穩健支 持下,得以從大企業開闊的事業發展評估角度,一路參與、體驗特殊 的「企業內創業」經歷,讓自身職場發展,得以豐富多元能量及樂趣 。
劉慧啟指出,組織求新求變、跨領域多元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 於人,特別是資深員工與中階幹部;因此讓企業資源、特別是產醫學 資源整合很重要,導入新觀念、新人才。對新技術、新業務、新客戶 、新市場,保持熱忱,才能夠克服困難、開拓新版圖。
劉慧啟認為,工作職場不單僅看收入,若能將自身有興趣的領域、 項目,找到長期學習、發揮機會,更能豐富職場生涯。持續學習;鼓 勵跨領域輪調,歷練不同領域專業職能;參與國際化業務,是企業、 員工都需雙向期許的目標。
正如當前台塑新智能對新能源領域之長期、多元及產業串連發展規 劃,正需求人才多元;透過技術紮根、合作面向廣,讓組織細胞分裂 更多更快,強化國際化程度,勾勒發展契機。
台塑企業近期再加碼加速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特別是與台塑四寶、台塑生醫合資成立的台塑新智能,由王瑞瑜常委主導,全力推動新能源生態圈的發展。這個新計畫將在彰濱、彰化、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台南微藻等地設立四大專區基地,全面展開應用版圖,預計總投資將達200億元。 彰濱基地將著重於電芯、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發展;彰化基地則將聚焦於自動化模組產線,包括家用儲能和中大型電池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將負責固態電池試量產線和智慧載具開發;台南微藻基地則將推廣微藻量產線。這四大基地的設立,不僅是台塑新智能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也是對台灣新能源產業的強力支持。 台塑新智能在兩年前已投資韓國電池回收廠,並計劃明年啟動廢電池回收廠的投資,第一期預計投資10億元。此外,該公司也與政府商討,廢電池回收廠將不僅限於企業合作聯盟回收,更將支援台灣電池市場,以擴大國家與產業的整體發展能量。 對於新能源的發展,台塑新智能認為,除了電動車的發展外,還包括光風熱氫等新能源及充電、電力能源產業所構建的新能源產業鏈。他們強調,新能源車的成功關鍵在於穩定充足的電源來源,因此新能源生態圈的布建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為了提升關鍵材料、規模化電芯產能及產業鏈整合能力,台塑新智能不僅僅發展電池,還將推動新能源生態圈(循環經濟)的發展,並串聯產業鏈整合(國際盃、國家隊概念)。未來,中大型儲能案場布建、3S技術精研(BMS/EMS/PCS)、電動載具開發、智慧充電與微電網技術發展、風光熱氫能研發,以及產業、國際策略結盟合作都將是台塑新智能持續推動和布局的項目。
據台塑新智能規畫,彰濱基地聚焦電芯、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 料及零組件;彰化基地為自動化模組產線(含家用儲能、中大型電池 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責固態電池試量產線、智慧載具開 發;台南微藻基地訴求微藻量產線放量推廣。四大基地合計總投資額 ,約需200億元。
台塑新智能繼兩年前投資韓國電池回收廠後,將和明志科大環資學 院、綠能中心合作,規畫明年啟動廢電池回收廠投資,第一期電池回 收產線預估投資10億元。台塑新智能更與政府商討,廢電池回收廠將 不單局限企業合作聯盟回收,表態可支援台灣電池市場為主軸,擴大 國家、產業整體發展能量。
台塑新智能表示,國際對加速推動新能源來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共 識已成,除電動車活絡發展外,包括光風熱氫各類新能源及充電、電 力能源產業所構建的新能源產業鏈也成形,跨過基本經濟規模化門檻 。然而,新能源車成功關鍵在於「穩定充足的電從哪裡來?」,新能 源生態圈布建是重點。
有鑑新能源發展在於關鍵材料、規模化電芯產能及產業鏈整合能力 ,台塑新智能策略不單只有發展電池,而是推展新能源生態圈(循環 經濟),串聯產業鏈整合(國際盃、國家隊概念),因而擬定彰濱、 彰化、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台南微藻四大專區基地的新作戰布局,全 面快速開展應用版圖。
此外,中大型儲能案場布建、3S技術精研(BMS/EMS/PCS)、電動 載具開發、智慧充電與微電網技術發展、風光熱氫能研發,及產業、 國際策略結盟合作都是將持續推動、布局的項目。
台塑生醫在罕見疾病治療領域再下一城!旗下新藥「諾健生」針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以每劑4,900萬元的健保價格進入市場,為台灣新藥產業帶來新希望。近期來,罕病藥和基因/細胞治療在國際市場上成為熱門話題,台灣廠商也把握這股趨勢,不斷推出新藥,爭奪世界市場的席次。 根據初步統計,台灣已有至少30家藥廠旗下新藥獲得歐美孤兒藥或罕見兒科疾病認證。例如,上周國邑治療肺動脈高壓的新藥L606,以2.2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0億元)的價格將北美市場授權給Liquidia公司;今年3月,安基治療罕病甘迺迪氏症的小分子新藥AJ201,以2.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5億元以上)的價格授權給美國Avenue新藥公司,創下國內罕病新藥授權金紀錄。 專家指出,罕病新藥因為市場缺口大、成功率與投報率高,吸引國際藥廠爭相投入。台灣廠商如中橡治療龐貝氏症的Myozyme、智擎胰臟癌新藥安能得、藥華藥療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的Besremi/P1101等,都已在罕病新藥市場上取得亮麗成績。 此外,新興的基因與細胞治療領域也備受關注。隨著再生醫療雙法預計今年通過,全球再生醫療市場規模預計將達3,800億美元,這個巨大的商機吸引了廠商們的布局。除了育世博、長聖、基亞、訊聯、向榮、台寶、宣捷等生技公司外,大型集團如佳世達與大江基因、宏碁AI與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C」篩選等,也紛紛加入戰局。 在這股熱潮中,台塑生醫更是搶先一步,以7.55億元取得長春藤51%股權。長春藤專注於「CIK自體免疫殺手細胞醫療技術」,已完成治療晚期肝、肺癌的臨床一期人體試驗,證明其安全性。而台塑生醫與多家生技公司的合作,也讓其在新藥開發和CDMO代工生產上取得重要進展。 在創新藥物和治療技術的發展上,台灣廠商正積極爭取全球市場的話語權,台塑生醫的「諾健生」只是開始,未來將有更多台灣新藥登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