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銀投信公司新聞
【金融新聞】原油期貨價格驚見跌至負數,瑞銀投信鍾君長:市場信心受衝擊大於經濟實質影響
近期原油期貨市場出現驚人變化,5月原油期貨價格竟然跌至每桶18美元的負數,這一消息讓市場陷入恐慌。瑞銀投信優質精選收益基金經理人鍾君長對此表示,由於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對原油的需求大幅減少,導致油價走勢疲軟。
鍾君長強調,儘管油價跌至負數對市場信心造成衝擊,但實際上這一衝擊比對經濟實質影響要來得大。他指出,全球市場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各國政府實施鎖國、封城,以及禁止人民外出活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相當明顯,預期受衝擊較大的產業包括航運業、服務業、娛樂性產業以及觀光飯店業,短期內違約率恐將攀升。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政府也相繼推出救市政策,並且許多國家的新增確診人數也有趨緩的跡象,這可望為市場帶來信心提振。鍾君長建議,投資人可以逢低進場布局一些防禦性較高的標的,例如投資級公司債等,來應對當前波動度較大的市場,同時也不至於錯過市場潛在的上檔行情。
鍾君長還提到,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各國央行都動了起來,以美國聯準會為例,它已經把利率降到零,預期未來收益率會持續降低。因此,投資人若能在這段時間提前進場布局,鎖定較高的收益率,將有助於未來一段時間獲取較高的報酬。
瑞銀優質精選收益基金預定於5月4日展開募集,保管銀行為臺灣銀行。鍾君長進一步表示,這檔基金的投資策略採取靈活操作,當市場處在動盪的環境下,投資團隊會提高投資級債券的部位,以及提高整體信評的配置。等到市場平復後,投資團隊將會擇機布局高收益債券和新興市場債券,以提高整體投資組合的收益率。
對於金價後市預估,法人都提高預估預估值。如花旗之前的報告指出,在美國就業數據不佳,且政策利率降至零,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超過10兆美元等因素將支撐金價,未來一至三個月黃金目標價每盎司1,700美元,六至12個月目標價為每盎司1,900美元。
渣打銀行報告即提到現貨金價在1,650美元獲得支撐,整體宏觀背景有利金價表現,史無前例的貨幣及財政政策,以及負利率環境,將吸引避險需求轉進黃金,預期第二季黃金均價為每盎司1,725美元。
荷銀則認為,在第二季的大宗商品中,黃金可能是表現最為強勁的商品,預期第二季黃金均價為每盎司1,700美元,未來一季可能挑戰2011年的歷史高點1,921美元。
瑞銀也認為,目前投資者需要重新考慮投資組合中債券和現金的配置。期權策略、動態配置策略和私募市場等多元化策略,需要在投資組合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黃金和美國通膨掛鉤債券(TIPS)亦能發揮相同的作用,還可能抵禦通膨率升高的風險。
負實質利率環境將帶動黃金中長期表現,但值得留意的是,法人表示,近來曾出現期貨和現貨價差出現史上少見的大幅正價差情,短線投資需留意期現貨價差收斂風險。
鉅亨買基金總經理張榮仁則認為,目前經濟有衰退的風險,黃金的避險價值可適時發揮作用,建議投資人在投資組合中納入黃金等相關投資商品作避險部位,最高不宜超過10%。
鍾君長指出,全球市場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可以看到各國政府實施鎖國、封城,以及禁止人民外出活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且預期受衝擊較大的產業,航運業、服務業,以及娛樂性產業,還有觀光飯店業的衝擊相對較大,短期內違約率恐將攀升。
不過,在此同時,由於各國政府相繼推出救市政策,加上許多國家的新增確診人數也有趨緩的跡象,這可望為市場帶來信心提振的效果。在這樣的環境下,鍾君長建議,投資人可以逢低進場布局一些防禦性較高的標的,例如投資級公司債等趨吉避凶的投資策略,來因應當前波動度較大的市場,但又不至於錯失市場潛在的上檔行情。
鍾君長強調,如今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其實看到各國央行都動了起來,就以美國聯準會為例,基本上它已經把利率降到零,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預期未來收益率會持續降低,所以投資人若能在這段時間提前去進場布局,鎖定較高的收益率,有利於投資人在未來一段時間獲取較高的報酬。
瑞銀優質精選收益基金預定於5月4日展開募集,保管銀行為臺灣銀行。鍾君長進一步表示,這檔基金的投資策略基本上是採取靈活操作,當市場處在動盪的環境下,投資團隊就會提高投資級債券的部位,以及提高整體信評的配置。一旦等到市場平復後,投資團隊就會擇機去布局高收益債券,以及新興市場債券,以提高整體投資組合的收益率。
中美貿易戰雖然帶給2019年投資波動,但美股卻頻創新高,陸股雖然沒跑贏美股,陸股基金卻是2019年跨國基金績效中最閃的族群。對於陸股2020年表現,法人認為,陸股在新年度「投資機會大於風險」。
晨星基金統計,至12月24日止,跨國基金績效前50檔級別中,有30檔基金級別中都是屬於中國基金或大中華基金,前20檔基金級別全年投資報酬率都逾45%,不難看出中國基金績效火紅程度,這些績效突出的中國基金主要出自於統一、安聯、保德信、群益、匯豐、摩根、復華、瑞銀等投信。
中國相關基金績效最突出的統一投信強漢基金,這檔基金投資標的橫跨大中華─台股、中國A股、港股。強漢基金經理人林鴻益說,2020年大中華股市看法是「投資機會大於風險」,中國A股、港股、台股,都還有上漲空間,但2020年需關注大陸通膨,是投資主要風險所在。
未來看好的產業方面,林鴻益說,2020年全球景氣穩健成長,美元偏弱勢有利原物料類股,尤其是大陸的大型油礦相關類股有很大補漲空間。整體而言,中期看好原物料類股,長線看好趨勢明確的5G、AI與物聯網相關。
安聯中國策略基金經理人蘇泰弘則指出,大陸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穩」是2020年經濟關鍵任務,預期大陸政府將繼續使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來支撐成長。陸股表現一直較為波動,2020年大盤指數仍將持續震盪,但在結構轉變下,有很多產業及標的都具有成長潛力,投資人可定期定額以降低選擇進場投資的風險。
保德信中國品牌基金經理人許智洋表示,今年以來,陸股已從熊市逐漸轉到牛市,然而貿易衝突打打停停,股市波動加劇,基金操作難度增加。
展望2020年,隨陸股政策持續擴大結構改革,大陸經濟企穩向上,加上外部寬鬆環境支持下,陸股依然被看好,除政策扶植5G產業,可留意內需相關消費類股,望隨經濟好轉料會有所表現,建議以定期定額或是分批買進的方式布局,掌握陸股投資機會。
瑞銀投信總經理焦訢指出,瑞銀集團其實早在2009年便於國際上發行目標到期債券基金,擁有逾十多年發行管理經歷,管理資產類型橫跨歐美到亞洲暨新興市場,主權債到公司債、投資級到高收益券,客戶從私人銀行客戶、法人到一般零售投資人皆有,操作管理資歷市場有目共睹。
此次,瑞銀投信引用集團的國際資源,以私人銀行規格,首次為國人打造目標到期債券基金。且此次的發行,更與國內百年的民營銀行巨擘上海商銀合作,為投資人提供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
上海商銀資深副總經理林志宏則表示,瑞銀是全球極具影響力的私人銀行之一,在財富管理領域已經累積相當豐富的經驗,而瑞銀投信更是在集團當中扮演商品提供的重要角色,而上海銀行則是超過百年歷史的績優銀行,擁有質優且精的優良客戶,2家企業的合作,推出瑞銀2023至2025年機動到期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定能發揮所長,為客戶提供所需要的理財商品。
瑞銀2023至2025年機動到期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經理人鍾君長表示,全球經濟增長將在2020年初溫和加速,且偏低的美元借貸成本也預示著新興市場金融狀況將出現重大改善,這也將有利於新興市場債券的投資前景。這檔基金的一項特色,就是擁有提前出場的機制,在基金成立滿3年開始啟動,每半年便會檢視是否觸發機動到期機制;當基金達到特定價格目標(年均報酬達5%)時便會提前結算,而最長則為5.5年基金到期時結算出場,大幅提高投資人資金調度的彈性。
瑞銀資產管理將在台灣推出第一檔目標到期債券基金,這檔基金五大特色:專注美元債、近七成主權債、分散風險布局、具備提前出場機制、投資期間為3-5.5年,發行幣別為美元、人民幣與南非幣等,透過債券的方式,以期為投資人掌握新興市場的成長的同時亦能兼顧收益。
今年陸股在貴州茅台帶動下,消費板塊表現強勁,此外,受惠美中貿易戰影響,國產化議題發酵,包含半導體在內的電子股今年表現也相當優異;隨著5G發展延續,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創新,這些今年表現強勢的龍頭電子股,基本面有機會持續到明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來陸股大漲,不少股票評價超過合理水位,目前估值仍偏低,且明年趨勢向上的產業,將會以金融、地產為主。
其中,中國部分銀行業轉型有成,開拓私人銀行客戶,並且善用金融科技,達到低成本、高效率,使得業務結構轉佳,基本面轉好。
至於地產部分,明年中國經濟成長「保6」下,政府勢必需要透過房地產增長,來維持GDP表現,但又為了防止房地產泡沫化危機,因此預期政府對於房產政策會偏向「時而緊、時而鬆」的策略。
整體來看,2020年中國的經濟成長大部分仍來自於內需消費,總體指摽不會有大幅度的變化,像是連續兩年負成長的汽車,短期內不易反轉,反觀成長幅度超過平均水準的電商,明年仍有機會出線。
舉例來說,中國電商推出的化妝品品牌價格便宜,質量又與國際品牌相當,儘管全球經濟不景氣,但這些品牌仍出線大啖小資市場,這就是電商增長超過水平的原因之一。
另外,近年來5G趨勢也備受市場關注,但我的觀點是,5G最終取決於運用,「誰能從運用中獲取利益」才是關鍵,像是教育可以從新的技術中獲取效益,所以我看好教育概念股未來。
儘管近期新應用頻頻浮出檯面,不過在投資布局上,仍秉持著「不是唯一,就是第一」選股方式,我不願意去押注尚未經歷過考驗的中小型股,也就是說,我會選擇實際能駕馭的公司,那些短期受益,但長期競爭實力仍不敵龍頭廠者,增長速度最多只會維持一至兩年。
中國精選總持股共55檔,近年來不斷縮小持股數量,主要是因為產業龍頭愈來愈明顯,只有競爭力很強的公司,才能表現好,目前的投資組合主要還是以消費族群為主,儘管這一兩年來,科創板塊、獨角獸企業引領風騷,但我認為這些公司還未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考驗,還不能輕易放入投資組合中。
展望2020年,偏多看待大陸股市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中,干擾市場長達22個月的美中貿易戰,已達成初步協議,兩國願意回到談判桌,將有助於促成第二階段協議;其次,外資在陸股的持股比重還在低水位,隨著A股入摩、地緣政治好轉,預期未來會有更多資金流入陸股;第三點則是,經過2018年去槓桿政策操之過急下,中國政府將維持穩定發展,2020年去槓桿將不再影響中國股市。
瑞銀投信昨(24)日舉辦新基金募集記者會,焦訢表示,目前全球主要央行採取寬鬆政策,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達到14兆,市場資金持續尋找收益。
著眼於此,瑞銀投信將目光瞄準新興市場債,並推出2023至2025機動到期新興債券基金,有別於市場上的目標到期基金,當基金滿三年起,只要年均報酬達5%,便啟動提前出場機制,讓投資人擁有更高資金調度彈性。
瑞銀2023至2025機動到期新興債券基金經理人鍾君長也表示,相較於成熟國家經濟成長不到2%,新興國家成長動能4%~5%,新興亞洲動能更是強勁,即使面臨經濟下行風險,但通膨也下滑,有利新興國家央行降低利率刺激經濟。
此外,新興市場債券殖利率更為誘人,美歐投資等級債殖利率僅約0.4%~2.9%間,亞洲和新興國家主權債卻有3%∼5.6%,新興公司更達到7.1%,亞洲高收益債則有7.2%;明年負利率陰霾仍持續籠罩債市,新興市場債券將會是投資人不可或缺的資產之一。
鍾君長也提到,隨著地緣政治風險減弱,中國經濟增速止穩,以及全球寬鬆的貨幣政策遞延效應將傳至需求側,這也將有利於新興市場的投資前景。
該檔基金除了專注美元債券,不受新興市場匯率波動影響,且擁有提前出場機制,在基金成立滿三年,團隊每半年會檢視是否觸發機動到期機制。
當基金達到特定價格目標、年均報酬達5%時,便會提前結算,而最長則為5.5年基金到期結算出場;目前,新興市場估值相當合理,將使得相關債種更受到投資人追捧。
柏瑞投信表示,全球主要央行已透過寬鬆的貨幣政策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撐,經濟衰退機率偏低,在投資策略方面,著眼於特別股具備「利率風險低、殖利率具吸引力、信用品質良好」三優勢,仍具有投資價值,投資人可持續將特別股做為資產配置的一環。
柏瑞特別股息收益基金經理人馬治雲表示,受惠於消費者支出穩健增長,美國2019年第3季年化經濟成長率為2.1%,較前季的2%略高,表現優於市場預期,亦顯示出美國經濟在貿易戰干擾下,仍具有相當的韌性。
特別股信用品質方面,10月總計有4件特別股信評被調升、1件遭調降,整體升降評比值明顯回升,顯示整體特別股發行企業的信用體質依然穩健。整體特別股市場平均信評維持於BBB,信用品質維持於投資等級,信用風險程度較低。
特別股的投資價值持續吸引資金流入,10月約有8.1億美元的資金流入特別股ETF。而資金持續流入下,使得特別股的殖利率於10月回落7.1個基本點至5.09%,不過在當前的低利率環境下,特別股超過5%的殖利率仍優於多數固定收益資產,評價面仍相對合理。
基金操作方面,馬治雲指出,短期將保留部分現金,以伺機加碼部分固定轉浮動利率證券或新發行特別股。並且因應美國公債殖利率曲線狀況,將持續增加投資組合之存續期,並謹慎挑選信用品質較好的證券,以提升整體投資組合的平均信用評級。(李佳濟)
瑞銀投信總經理焦訢指出,瑞銀集團其實早在2009年便於國際上發行目標到期債券基金,擁有逾十多年發行管理經歷,管理資產類型橫跨歐美到亞洲暨新興市場,主權債到公司債、投資級到高收益券,客戶從私人銀行客戶、法人到一般零售投資人皆有,操作管理資歷市場有目共睹。
上海商銀資深副總經理林志宏表示,瑞銀是全球極具影響力的私人銀行之一,在財富管理領域已經累積豐富經驗,而瑞銀投信更是在集團當中扮演商品提供的重要角色;上海銀行則是超過百年歷史的績優銀行,擁有質優且精的優良客戶,兩家企業合作推出瑞銀2023至2025年機動到期新興市場債券基金,能各自發揮所長,為客戶提供所需要的理財商品。
瑞銀2023至2025年機動到期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經理人鍾君長表示,相較成熟國家經濟成長不到2%,新興國家成長動能4∼5%,新興亞洲動能更是強勁,即使面臨經濟有下行風險,但通膨也下滑之際,有利新興國家央行降低利率刺激經濟。
新興市場債券相對成熟國家誘人,相較於美歐投資級債券殖利率在0.4∼2.9%間,亞洲和新興國家主權債則是3∼5.6%,新興公司債券殖利率可達7.1%,而亞洲高收債收益率還可達7.2%。
當前全球低利率、中美貿易戰暫歇,成熟國家負利率債券多達14兆美元下,2020年全球資金積極覓尋出處,新興債市牛氣沖天,鍾君長認為,2020年新興債券會是投資人不可或缺的核心資產之一。
鐘君長進一步強調,隨著地緣政治風險減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止穩,以及全球寬鬆貨幣政策的遞延效應將傳導至需求側,全球經濟增長將在2020年初溫和加速。且偏低的美元借貸成本也預示著新興市場金融狀況將出現重大改善,這也將有利於新興市場債券的投資前景。
鐘君長表示,該基金的一項特色,就是擁有提前出場的機制,在基金成立滿三年開始啟動,每半年便會檢視是否觸發機動到期機制;當基金達到特定價格目標(年均報酬達5%)時便會提前結算,而最長則為5.5年基金到期時結算出場,大幅提高投資人資金調度的彈性。
瑞銀投資銀行亞太股票策略師麥可里德(Niall MacLeod)表示, Fed 繼今年三次降息後,預計2020年上半年將再降息三次。主要是因為明年上半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可能只有0.5%、非農就業人口增長將降至5萬人,Fed最早在明年1月29日可能就再度降息。
瑞銀預估今年第4季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為1.2%,高於市場平均預估值。亞特蘭大和紐約Fed對第4季成長率預估值分別只有0.4%和0.7%,遠低於Fed的1.8%隱含預估值。
瑞銀看好亞股五大投資主題。一是價格合理的景氣循環股,二是成功調整庫存的族群(如中國零售╱傳媒╱網路╱資本財類股、台灣材料股、日本汽車股),三是配發現金股利的公司,四是不貴的成長股,五是資本支出受惠股。
中美兩國都身處於貿易戰的震央,但是對陸股負面影響遠超過美股,不少法人正在觀察陸股的投資機會。富達多重投資團隊亞洲區投資團隊表示,中美貿易談判的進展,持續牽動大陸境內市場走向,市場波動增加,然而大陸基本面改善,中美貿易談判若帶來任何的意外驚喜,都是順風。激勵政策也將逐步發揮作用,因此,大陸股市前景持正面看法。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中國人行透過進一步降準來繼續維持目前寬鬆的流動性環境,希望藉此壓抑實體經濟與企業之資金成本。除了擴張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大陸近來政策方向也明顯有些轉變,如匯率制度更有彈性度,這些政策都有助舒緩美中貿易衝突帶來的衝擊。
即使中美貿易戰未獲完全解決,大陸官方下透過對基礎建設投資、國企的改革與政策扶持民間企業支持大陸經濟發展。
瑞銀資產管理也相對看好陸股,瑞銀投信表示,近期官方持續釋出利多政策如人行再度啟動降準,擴大貨幣寬鬆力道即可以增加中小企業的流動性。此外,大陸官方也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可望加速提高外資法人占A股比重。由於恒指與A股本益比還低於五年平均,估值具投資吸引力。
摩根投信指出,大陸與亞洲具政策發揮空間,在新興市場國家紛紛祭出刺激政策支撐經濟,可望支撐新興市場資產近一年的疲弱表現,新興國家經濟若回穩,有機會將帶動新興股市反彈,投資人或可留意反轉契機。
野村投信則看好亞股,尤其是印度股市,主要原因是印度市場在今年前三季表現較為落後,預期未來在利多匯聚下,可望有較明顯的補漲行情。
上述業者自10月1日起的一年期間,可享有一至兩項優惠措施,蔡麗玲指出,聯博符合六項評估指標,安聯、施羅德、景順及瑞銀資產管理集團分別符合五項評估指標,可適用兩項優惠措施。
其中,聯博、安聯、施羅德及景順於符合境外基金管理辦法的範圍內,引進新類型的境外基金,或與同類型投信基金投資規範不符的境外基金;
聯博還可獲得境外基金申請案得加速審核;安聯及瑞銀資產管理集團其總代理人申請代理境外基金每次送件基金檔數上限為三檔;施羅德、景順及瑞銀資產管理集團的單一境外基金投資大陸地區有價證券總金額上限永久放寬為該境外基金淨資產價值的40%。
至於摩根、富達、富蘭克林及NNIP資產管理集團分別符合四項評估指標,可適用一項優惠措施,據悉,這四家選的優惠是「符合境外基金管理辦法範圍內,引進新類型的境外基金,或與同類型投信基金投資規範不符的境外基金」。
九家業者者在台募集銷售的境外基金國內投資人投資比率上限均得放寬為70%,優惠措施有效期間為一年,自108年10月1日至109年9月30日。
蔡麗玲指出,這九家除符合深耕計畫「提高境外基金機構在台投資」及「增加台灣資產管理規模」相關指標,並分別符合「提升對台灣資產管理人才培訓」或「其他對提升台灣資產管理業務經營與發展有具體績效貢獻事項」的評估指標。
蔡麗玲表示,未來金管會將持續推動並鼓勵境外基金業者依深耕計畫提出申請,以結合境內外基金業者資源,增進台灣資產管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表示,今年「鼓勵境外基金深耕計畫」認可名單共九家,包括聯博、安聯、施羅德、景順、瑞銀、摩根、富達、富蘭克林及NNIP,比去年多二家。
聯博、安聯、施羅德以及景順可在符合境外基金管理辦法的範圍之內,引進新類型的境外基金,或者與同類型投信基金投資規範不相符的境外基金;聯博境外基金申請案得加速審核。
安聯及瑞銀其總代理人申請代理境外基金的每次送件基金檔數上限為三檔;施羅德、景順及瑞銀的單一境外基金投資大陸有價證券上限,永久放寬為該境外基金淨資產價值的40%。
蔡麗玲表示,這是符合深耕計畫者,投資陸股上限放寬到40%後,首度有業者適用。有二種選擇,包括一年內所有基金投資陸股上限可到40%,或選單一基金可永久到40%,今年全部都選後者。
此外,這九家在我國募集銷售的境外基金,國內投資人投資比率上限均放寬到70%。這些優惠有效期間一年,從今年10月1日到明年9月30日。
在躍進計畫方面,今年金管會認可國泰、元大、復華以及富邦等四家投信事業。在優惠措施方面,四家投信均選擇送審投資海外的投信基金,申報生效期間得由30個營業日縮短為12個營業日。
另外,元大投信第二項選擇優惠為放寬每次送審的投信基金檔數上限,國泰投信第二項選擇優惠措施為在符合相關法令規範下,可再提出其他優惠或便利措施,金管會將視所提具體內容再予准駁。
躍進計畫的優惠措施有效期間為一年,從今年10月1日至明年9月30日止。
深耕計畫是金管會鼓勵境外基金機構增加對台投入,共同參與發展我國資產管理市場推動的計畫。躍進計畫是金管會為提升國內資產管理人才與技術,擴大資產管理規模並朝國際化發展所推動的計畫。
【台灣金融新聞】 上市櫃公司年報全數出爐啦!這次我們聚焦在國內38大投信的獲利情況。大家知道嗎?因為境內外資產管理規模的成長,這38家投信總獲利竟然高達64億元,比去年多出5%,這是個不小的成長呢!而且,賺逾億元的投信從14家增加到16家,其中元大以10億元的獲利蟬聯冠軍。 去年境內基金增加了2,534億元,這是近九年來最大增額,境外基金雖然從3.5兆元降至3.2兆元,但加上代操等整體投信管理的資產規模,還是近4.5兆元,比去年多了9%。在這38家投信當中,有19家獲利成長,其中不乏獲利跳增的大投信,讓總獲利提升。 來看看獲利排行,元大、安聯、國泰、野村、復華、貝萊德、群益、聯博、統一、瑞銀、瀚亞、富邦、摩根、保德信、柏瑞、及第一金這些投信,他們的獲利都在1億元到10億元之間,成為了「億元俱樂部」的成員。特別是元大,它因ETF的發展而獲利超過10億元,已經連續三年稱霸。安聯和國泰也表現亮眼,分別從前年的4.9億和4.3億元激增至7.7億和6.4億元,排名快速攀升。 安聯去年境內基金規模減少,但境外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大熱賣,一年狂吸1,548億元,成為境外基金吸金王,這對總獲利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國泰則是通過強化ETF和退休金管理等,營收從前年的17億元增至24億元,增幅達37%,獲利也因此激增。 另外,瑞銀、柏瑞、第一金這些投信去年獲利均達到億元,而富蘭克林華美則獲利滑落至億元以下。在每股純益排行方面,有八家投信的EPS超過5元,其中安聯的EPS更是高達25元,成為EPS王。瑞銀的EPS也有6.89元,排名不錯。 獲利增幅方面,瑞銀和柏瑞的獲利倍增,路博邁成長386%,台新則是279%,這些都表現得非常出色。而虧轉盈方面,宏利和富達兩家投信表現亮眼;相反地,凱基、德銀遠東等則是盈轉虧,中國信託、德信、鋒裕匯理、國票華頓、大華銀及安本標準等六家投信則是持續虧損。
【台北訊】近來,台灣投信業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去年獲利前五名中,有兩家是國內投信,一外資投信,其中元大投信以10億元的獲利蟬聯冠軍寶座。這次元大投信的表現相當亮眼,不僅在2018年再度獲利10億元,而且獲利水準依然高居各投信之冠。 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去年前五名獲利的投信中,除了元大投信外,還有安聯投信、國泰投信和野村投信,分別獲利7.8億元、6.4億元和6.4億元。而第五名則是復華投信,獲利5.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國內投信的獲利名次有顯著提升,這與ETF規模的爆發有著密切的關係。 碁石智庫即將發表的2018年台灣投信投顧產業經營及獲利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體投信投顧共管理近4.5兆元資產,成長9.1%。不過,由於境外基金規模受到市場下跌影響,去年總規模增加了613億元,成長僅0.8%。 報告中提到,在39家國內投信中,有19家是外資、12家金控及8家獨立經營。2018年,31家投信獲利,8家賠錢,整體投信獲利為64.7億元,比2017年增加5.4%。其中,安聯投信、國泰投信、瑞銀投信、貝萊德投信和柏瑞投信的稅後淨利分別增加2.84億元、2.18億元、1.71億元、0.98億元和0.74億元,瑞銀投信的獲利成長尤其引人注目。
去年境內基金增加2,534億元,為近九年最大增額,境外基金雖由3.5兆元降至3.2兆元,不過計入代操等整體投信管理的資產規模近4.5兆元,仍較前年的4.1兆元增長9%。38大投信中,共計19家、一半獲利都成長,尤其多家大投信獲利跳增,使總獲利提升。
以獲利金額排行,包括元大、安聯、國泰、野村、復華、貝萊德、群益、聯博、統一、瑞銀、瀚亞、富邦、摩根、保德信、柏瑞、及第一金等依序賺入1億元至10億元不等,是晉升「億元俱樂部」的16家投信。
其中,ETF壯大的元大是唯一賺逾10億元,已連三年稱冠,安聯、國泰為大黑馬,分由前年的4.9億、4.3億元激增至7.7億、6.4億元,排名從第四、七,快速竄至二、三。
安聯去年境內基金規模減,但境外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大熱賣,一年狂吸1,548億元、是境外基金吸金王,提振總獲利躍進。國泰強化ETF、退休金管理等,營收由前年的17億元增至24億元,增幅達37%,連帶獲利激增。另外,貝萊德、統一、瑞銀、柏瑞、第一金等,獲利也有雙位數增幅。
與前年比較,瑞銀、柏瑞、第一金前年獲利均不及億元,但去年達到億元,而富蘭克林華美獲利滑落至億元以下。
若以每股純益排行,有八家賺逾5元,包括獲利跳升的安聯EPS高達25元,比下常居EPS王的野村,再次有貝萊德17.9元、復華9元、瑞銀6.89元、統一6.83元、聯博6.32元、及摩根5.42元。
獲利增幅部分,除瑞銀、柏瑞倍增,路博邁成長386%、台新279%,也繳出一倍增幅。
而虧轉盈方面,有宏利、富達兩家投信;盈轉虧包括凱基、德銀遠東;持續虧損則有中國信託、德信、鋒裕匯理、國票華頓、大華銀及安本標準等六投信。
元大投信2018年再度賺進10億元,雖平2017年水準,然獲利水準依然居各投信之冠。第二名是安聯投信,稅後盈餘是7.8億元,第三名及第四名分別是國泰投信和野村投信,同為6.4億元,第五名則為復華投信的5.4億元。而國內投信去年獲利名次竄升和ETF規模爆發有相關大的關聯性。
根據碁石智庫即將於近期出版的2018年台灣投信投顧產業經營及獲利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年底止,全體投信投顧共管理近新台幣4.5兆元資產,相較2017年年底的4.1兆成長9.1%,惟境外基金規模因受到市場下跌影響由2017年年底的3.5兆元下跌8.9%至2018年年底的3.2兆元,換算全體市場規模在2018年增加613億元,較2017年成長僅0.8%。
碁石智庫負責人陳如鈊指出,在39家國內投信中有19家外資、12家金控及八家獨立經營。2018年有31家投信獲利8家賠錢,整體投信獲利為64.7億元,相較2017年的61.4億元增加5.4%,換算每家投信平均獲利為1.66億元。
而各投信公司去年獲利成長來看,安聯投信、國泰投信、瑞銀投信、貝萊德投信、柏瑞投信則分列前五名,各家去年稅後淨利分別淨增加2.84億元、2.18億元、1.71億元、0.98億元及0.74億元,其中瑞銀去年獲利大跳升。
台灣新聞記者報導:近期,美國生技股在併購題材的推動下,表現相當亮眼。由於大型製藥公司面臨專利到期的問題,市場預期今年內生技與製藥業的併購熱潮將持續,為生技股股價帶來強有力的支撐。 瑞銀投信分析,專利懸崖的問題迫使大型製藥公司透過併購策略來補充新藥,以確保產品線的完整性。目前美國生技股的市盈率僅約12倍,這一比率遠低於過去5年的平均值,也低於S&P 500指數的13倍。在基本面佳、併購題材持續,以及未來三年獲利趨勢明確的情況下,這些低估值的公司將更顯其投資價值。 安聯全球生技趨勢基金經理人許志偉指出,2018年FDA新藥核准創下新高,這一趨勢在未來還將持續。美國政府對新藥研發的支持,對生技產業基本面有利。此外,生技類股的預估市盈率相對於美股大盤及大型製藥股偏低,具有明顯的投資吸引力。 許志偉進一步分析,2018年生技製藥業的併購案數量和平均金額均超過2017年,今年初美國藥廠必治妥施貴寶收購Celgene的消息也顯示了併購動能的強勁。群益全球關鍵生技基金經理人蔡詠裕則認為,過去十年醫療保健產業的成長,以及大型企業尋求併購中小型利基生技公司,都將推動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大型醫保公司的併購,將帶動整個醫療保健類股的表現。未來,免疫療法、基因療法、手術機器人、微創手術等次產業都值得關注。
瑞銀投信指出,所謂專利懸崖(Patent Cliff)指當大型製藥公司 的專利藥到期後,營收及獲利無法再依賴專利保護,因此這些公司通 常會透過併購的策略,達到補足更多新藥的目的,讓產品線更完整。
瑞銀投信表示,美國生技股目前本益比僅約12倍,是美股少數低於 過往5年均值的族群,同時也低於S & P 500指數的13倍。如今在基 本面佳、併購題材延續,以及未來三年獲利趨勢明確下,估值便宜的 優勢可望更顯出其投資價值,容易受到資金的青睞。
安聯全球生技趨勢基金經理人許志偉表示,2018年美國食品藥物管 理局(FDA)新藥核准創1990年以來新高、達59件,中長期而言,FD A繼續寬鬆審藥態度、支持審藥流程簡化,推升新藥和學名藥發展, 從美國政府支持新藥研發的態度來看,有利生技產業基本面,而生技 類股的預估本益比相對美股大盤及大型製藥股偏低,亦明顯低於長期 平均水準,深具投資吸引力。
許志偉分析,根據瑞士信貸統計,2018年生技製藥業主要併購案1 9件,平均金額60.24億美元、一個月溢價平均95%,均超越2017年; 今年一開年,生技產業傳出重大併購消息,美國藥廠必治妥施貴寶宣 布收購美國生技大廠Celgene,顯示2019年併購動能依舊向前衝。
群益全球關鍵生技基金經理人蔡詠裕表示,過去十年醫療保健產業 有著成長股的業績成長,價值股的評價,尤其經過去年第四季的市場 全面修正後,評價更相對便宜,另一方面,為追求成長和強化競爭力 ,大型企業亦尋求併購中小型利基生技公司,使得生技醫療產業併購 活動維持熱絡,不僅產業得以朝正向發展,相關類股表現也因此受惠 。
特別是大型醫保公司的併購有助於產生比價效應,有如2013∼201 5年併購金額逐年擴大下,帶動醫療保健類股本益比同步拉升,整體 而言,生技醫療類股之後市投資前景仍值得期待,次產業方面,包括 免疫療法、基因療法、手術機器人、微創手術等都可持續關注。
其實當前金融情勢與趨勢潮流變化相當快速,如AI人工智慧或替代能源等各類主題,都容易隨著科技高度發展而出現改變。
瑞銀資產管理表示,對於想要掌握當代主流趨勢的投資人來說,最好的方式是透過一檔能全方位掌握全球趨勢變化的基金,才能有利於投資人在追蹤新投資趨勢的同時,又不致漏掉其他投資主題的機會。
瑞銀(盧森堡)全球多元關鍵趨勢基金就是一檔囊括20個重要投資主題的基金,包括肥胖管理、AI人工智慧、智能車等全球新趨勢與投資機會。更重要的是,投資團隊還會依據社會的變遷,機動的增減投資主題,避免因單一主題退去流行熱潮而陷入投資瓶頸的困境,因而成為近期在國際間很熱門的投資商品。
瑞銀投信以運動休閒這個趨勢為例指出,近年來在全球蔚為一種風潮,背後有著多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肥胖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在西方世界,這已被歸類為流行病(epidemic)。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有超過19億人口為過重,其中又有6.5億人達到肥胖標準。據WHO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過重人口比率約25%,預估到2030年將大幅提升至40%。
瑞銀投信表示,肥胖問題可說是都市化發展下的一個文明病,包括新興市場的肥胖隱憂也已開始擴散,這讓肥胖管理成為一個重要議題,許多肥胖管理預防與治療快速崛起,包括食品飲料、瘦身運動、醫療保健等,成為防胖管理與預防的重要一環,這一切的經濟成本已占全球GDP約3%,影響力與日俱增。
就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抬頭下,目前全球肥胖預防市場規模遠高於肥胖治療。瑞銀投信指出,包括健康保健食品與飲料、運動鞋類與服飾這兩個版塊,在全球的投資商機已分別超過8千億及3千億美元,且成長速度很快,相當具投資吸引力,是當前各類新趨勢投資中,不容忽視的一個新興趨勢主題,因此廣受投資人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