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油(公)公司新聞
中油宣布6日凌晨零時起汽、柴油每公升各調降0.1、0.2元。中油 表示,受俄國通往波蘭的輸油管道無預警停供,及大陸2月官方製造 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續創新高等因素影響,導致國際油價上漲 ,惟因啟動雙重平穩機制,汽、柴油每公升各吸收1.5及2.2元,調整 後,中油參考零售價格為92無鉛汽油每公升28.9元、95無鉛30.4元、 98無鉛32.4元、超級柴油27.1元。
政府本月將決定是否調漲電價,由於台電與中油因凍漲電價虧損嚴重,調漲電價已是跨部會共識,待確認的是漲多少以及哪些族群要漲。目前各界評估,產業用電與用電大戶調漲電價機會最大,要不要擴及民生用電,意見仍分歧,由於今年景氣不若去年,此時調漲電價對一般民眾及產業界的衝擊均大,政府必須妥善規劃且不能重蹈過去倉促調整電價的覆轍。
今年冬天若有去歐洲旅遊的國人會發現,因為俄烏戰爭導致大漲且力推節能措施,從旅館到一般家庭都降低暖氣使用頻率甚至停用,以德國為例,去年天然氣發電比重從前年的18%降至12%,降幅顯著。德國人在面臨寒冷冬天的同時力行節電,雖然生活舒適度不若往年,但確實在節省用電與節省用氣上發揮效果。
德國嚴厲推動節能方案,除了要擺脫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地緣政治考量,另一個關鍵是德國近年能源價格飛漲,去年漲幅高達六成,企業到庶民都承受極大的能源負擔壓力,想要降低支出,就必須積極參與節能。在節能的同時,德國政府也預期今、明兩年能源價格仍承壓,預計動用2,000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6兆元的超高額補貼,寄望在節能與補貼雙管齊下,度過十多年來最嚴峻的能源供應考驗。
回過頭來看台灣,因應能源價格高漲的方式,也只有節能和補貼兩種,但這兩件事在台灣都面臨執行上的困境。首先,近年國內電價頻頻凍漲,即便去年好不容易調漲,也排除掉多數民生用電戶;國內電價與其他國家電價波動幅度差異大,在電價相對偏低的情況下,國人普遍缺乏投資節能設備的誘因。另一方面,政府對補貼電價一事猶豫不決,除了財源問題,也擔心外界質疑政府補貼用電大戶,缺乏公平性。
目前政府規劃的電價補貼方案,預計從超額徵收的稅收中編列預算補貼台電或中油,規模最多就是500億元,相較德國的6兆元規模,這樣的補貼規模偏小,且以台電和中油4,500億元的鉅額虧損來看,若今年4月僅小幅調漲電價,要靠500億元補貼撐過能源上漲考驗,恐怕是太過樂觀。
上半年電價調高的機率高,除了台電與中油的虧損已大到無法不處理,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明年1月要總統大選,下半年電價調整的機率不高,如果上半年不調,等於要再等一年才能處理,台電與中油將為此各虧損數千億元,這個財務黑洞已超乎兩家公司可以處理的規模。然而,上半年調漲電價有另一個難以忽視的缺點,就是夏月電價分別在5月與6月上路,如果4月確定調漲電價,緊接著實施的夏月電價會讓產業與一般用電戶有連漲兩次電價的壓力,政府必須有彈性因應作法。
綜合來看,政府今年調漲電價不能以「撐過今年」為假設前提,必須有至少兩年的中期規劃,不論是電價調漲幅度與補貼金額,都應從最悲觀的角度來計劃,並明確讓國人與產業界知道未來兩年國內電價的預估走勢,讓各界提早因應,不論是投資節能設備或預作財務規劃,都可以讓各界有更充裕的時間做準備。
更深層的問題是,蔡政府是否還要堅持現有的能源配比不做調整?以2011年福島核災後兩個反核最積極的國家德國與日本為例,前者讓僅存的核電廠有條件延役,日本則是放寬核電廠除役標準,允許核電廠運轉超過60年。德、日的政策調整代表他們務實的面對俄烏戰爭與淨零碳排的需要,重新執行包括核能在內的多元能源使用計畫,這不只是有助能源安全,也能降低電價上漲壓力,值得我國借鏡。
今年冬天若有去歐洲旅遊的國人會發現,因為俄烏戰爭導致大漲且力推節能措施,從旅館到一般家庭都降低暖氣使用頻率甚至停用,以德國為例,去年天然氣發電比重從前年的18%降至12%,降幅顯著。德國人在面臨寒冷冬天的同時力行節電,雖然生活舒適度不若往年,但確實在節省用電與節省用氣上發揮效果。
德國嚴厲推動節能方案,除了要擺脫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地緣政治考量,另一個關鍵是德國近年能源價格飛漲,去年漲幅高達六成,企業到庶民都承受極大的能源負擔壓力,想要降低支出,就必須積極參與節能。在節能的同時,德國政府也預期今、明兩年能源價格仍承壓,預計動用2,000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6兆元的超高額補貼,寄望在節能與補貼雙管齊下,度過十多年來最嚴峻的能源供應考驗。
回過頭來看台灣,因應能源價格高漲的方式,也只有節能和補貼兩種,但這兩件事在台灣都面臨執行上的困境。首先,近年國內電價頻頻凍漲,即便去年好不容易調漲,也排除掉多數民生用電戶;國內電價與其他國家電價波動幅度差異大,在電價相對偏低的情況下,國人普遍缺乏投資節能設備的誘因。另一方面,政府對補貼電價一事猶豫不決,除了財源問題,也擔心外界質疑政府補貼用電大戶,缺乏公平性。
目前政府規劃的電價補貼方案,預計從超額徵收的稅收中編列預算補貼台電或中油,規模最多就是500億元,相較德國的6兆元規模,這樣的補貼規模偏小,且以台電和中油4,500億元的鉅額虧損來看,若今年4月僅小幅調漲電價,要靠500億元補貼撐過能源上漲考驗,恐怕是太過樂觀。
上半年電價調高的機率高,除了台電與中油的虧損已大到無法不處理,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明年1月要總統大選,下半年電價調整的機率不高,如果上半年不調,等於要再等一年才能處理,台電與中油將為此各虧損數千億元,這個財務黑洞已超乎兩家公司可以處理的規模。然而,上半年調漲電價有另一個難以忽視的缺點,就是夏月電價分別在5月與6月上路,如果4月確定調漲電價,緊接著實施的夏月電價會讓產業與一般用電戶有連漲兩次電價的壓力,政府必須有彈性因應作法。
綜合來看,政府今年調漲電價不能以「撐過今年」為假設前提,必須有至少兩年的中期規劃,不論是電價調漲幅度與補貼金額,都應從最悲觀的角度來計劃,並明確讓國人與產業界知道未來兩年國內電價的預估走勢,讓各界提早因應,不論是投資節能設備或預作財務規劃,都可以讓各界有更充裕的時間做準備。
更深層的問題是,蔡政府是否還要堅持現有的能源配比不做調整?以2011年福島核災後兩個反核最積極的國家德國與日本為例,前者讓僅存的核電廠有條件延役,日本則是放寬核電廠除役標準,允許核電廠運轉超過60年。德、日的政策調整代表他們務實的面對俄烏戰爭與淨零碳排的需要,重新執行包括核能在內的多元能源使用計畫,這不只是有助能源安全,也能降低電價上漲壓力,值得我國借鏡。
中油提升自有油源占比再跨一大步,宣布以全資子公司OPIC Aust ralia名義,與澳洲Carnarvon公司簽署「澳洲西北海域Dorado油田及 鄰近探勘礦區買賣契約」,取得Dorado油田(WA-64-L生產礦區)及 其鄰近的四個探勘礦區各10%工作權益,全案尚待澳洲政府核准後生 效。
中油表示,依開發計畫,Dorado油田2027年將投產,尖峰生產階段 油田每日可產原油8萬桶。組合取得的鄰近四個探勘礦區深具油氣潛 能,將續進行探勘佐證計畫,增加礦區經濟效益。
中油提升國家自有油源占比,多年來致力拓展國內外油氣探採業務 ;這次參與的Dorado油田位於澳洲西北海域Roebuck石油盆地,離岸 約110公里、水深約95公尺,2018年鑽探發現原油,經佐證證實蘊藏 量規模後,於去年獲頒為WA-64-L生產礦區。
中油指出,目前油田開發計畫及前端工程設計均已完成,相關細部 工程、採購及建設由礦區經營人—澳洲能源巨擘Santos公司籌備中, 預估今年第四季完成最終投資決策。
中油表示,依開發計畫,Dorado油田2027年將投產,尖峰生產階段 油田每日可產原油8萬桶。組合取得的鄰近四個探勘礦區深具油氣潛 能,將續進行探勘佐證計畫,增加礦區經濟效益。
中油提升國家自有油源占比,多年來致力拓展國內外油氣探採業務 ;這次參與的Dorado油田位於澳洲西北海域Roebuck石油盆地,離岸 約110公里、水深約95公尺,2018年鑽探發現原油,經佐證證實蘊藏 量規模後,於去年獲頒為WA-64-L生產礦區。
中油指出,目前油田開發計畫及前端工程設計均已完成,相關細部 工程、採購及建設由礦區經營人—澳洲能源巨擘Santos公司籌備中, 預估今年第四季完成最終投資決策。
3月又到電價審議委員會召開的時間,電價該凍漲或適度合理反映 成本?引發社會關注。從台電連兩年累計虧損將超過5,400億元來看 ,毫無懸念該適度反映成本,4月起的電價如何調漲,應只是調漲方 案的搭配選擇題而已,不該過度政治考量。
立法院21日表決通過疫後特別條例,行政院很快要提出特別預算案 ,其中彌補台電虧損撥補就高達500億,不難看出行政團隊知道台電 財務黑洞的急迫性,但台電去年累虧達2,675億元,今年預算編列虧 損為2,785億元,合計為5,400多億元,撥補500億,連填虧損的1/10 都不到,實是杯水車薪。
台電代理事長曾文生年初表示,依照國際做法,減緩債務都是採取 混合式多元解法,由政府補貼電費、增資、或持有更多電力公司股票 ,最重要還有調整合理電價。
正如曾文生形容的:「台電、中油兩家國營事業就像消波塊,替台 灣抵擋物價通膨,為經濟穩定做出一定程度貢獻。」去年在國際通膨 壓力如巨浪吞噬全球之下,倘若沒有油電兩家公司的犧牲,央行四度 升息豈只2.5碼?今天坐立難安的恐怕就是央行總裁楊金龍,還有行 政團隊,要花更大力氣、更多政策工具去抑制物價通膨及經濟衝擊, 因此楊總裁公開肯定油電二家公司對去年通膨發揮很大穩定力量。
面對國際燃料價格飆漲,去(2022)年各國電力公司都面臨財務壓 力,依據台電收集國際電業資訊顯示,包括法國、日本及南韓等使用 核電較多國家紛調漲電價,英國調幅73%,美國住宅、工業電價分別 調漲19%、34%,日本住宅和工業也各調漲3成、5成。
觀察我競爭對手的韓國,韓電去年虧損逾7,000億元,遠大於台電 ,2020∼2022年住宅和工業都各漲逾2成,因為撐不住,南韓產業通 商資源部去年底宣布,消費者和工業電費在今年第一季每度調漲13. 1韓元(0.01美元),韓電也據此宣布相同漲幅,愈調愈多。韓電今 年第一季再調漲後,韓電住宅和工業電價都比台灣現行電價民生每度 2.69元,工業每度2.76元,高出35%以上,台灣的電價相較亞鄰國家 算相對低。
全球各國都挺不住國際能源高漲壓力,儘管去年底以來,國際能源 價價包括油價、天然氣及煤價均有下跌,但仍處在相對高檔,台電今 年依然擋不住巨大虧損壓力,執政者不能視若無睹。
以台電目前巨額虧損狀況,虧掉未增資前一個資本額(3,300億元 ),要是民間公司早就宣布破產清算了,在國際上恐怕也沒啥債信評 等可言。台灣是9成倚賴進口能源的國家,有什麼本錢一直凍漲,坐 享低廉電價?光台積電一年用電約占台電發電量6∼7%,倘若持續凍 漲,豈不是拿全民納稅錢補貼台積電等特定工業大戶?
又大S與前夫離婚糾紛爆出其豪宅平均一個月用電逾6,000度,二個 月電價繳費9.4萬元,令所有人瞠目結舌,豪宅大戶用電竟如此不眨 眼。台電日前甫公布,去年7月豪宅電價調漲9%,8∼12月反而抑低 用電1.6億度,占同期整體減少用電6.3億度的25%,顯見以價制量產 生明顯效果。因此,若政府持續凍漲,就是拿節電戶變相補貼豪宅戶 ,有違社會公平,更是扭曲能源價格機制。
受矚的是,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日昨主張電價若調漲,幅度不宜過大 ,建議可將高收入族群納入調漲對象,但避免衝擊底層民生經濟;工 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也說,若核電廠延役電價漲幅可能會小一點; 有的企業大老則表達不希望政府只挑工業界大戶,民生或商業用電也 應合理反映。顯見,工商團體已體認電價不得不調漲的事實。
馬英九政府在2008年為健全油電二家公司財務,分別於2008、201 0年底兩次執行「油電雙漲」,造成民怨沸騰,民調驟降。雖然電價 與執政黨支持度密切關聯,只要電價一漲,民調就滑落,但各執政黨 「電價魔咒」的政治學難題無可逃避,執政者必須負責任扛起壓力, 才能建立「使用者付費」的公平正義原則,進而達成減碳淨零的目標 。
立法院21日表決通過疫後特別條例,行政院很快要提出特別預算案 ,其中彌補台電虧損撥補就高達500億,不難看出行政團隊知道台電 財務黑洞的急迫性,但台電去年累虧達2,675億元,今年預算編列虧 損為2,785億元,合計為5,400多億元,撥補500億,連填虧損的1/10 都不到,實是杯水車薪。
台電代理事長曾文生年初表示,依照國際做法,減緩債務都是採取 混合式多元解法,由政府補貼電費、增資、或持有更多電力公司股票 ,最重要還有調整合理電價。
正如曾文生形容的:「台電、中油兩家國營事業就像消波塊,替台 灣抵擋物價通膨,為經濟穩定做出一定程度貢獻。」去年在國際通膨 壓力如巨浪吞噬全球之下,倘若沒有油電兩家公司的犧牲,央行四度 升息豈只2.5碼?今天坐立難安的恐怕就是央行總裁楊金龍,還有行 政團隊,要花更大力氣、更多政策工具去抑制物價通膨及經濟衝擊, 因此楊總裁公開肯定油電二家公司對去年通膨發揮很大穩定力量。
面對國際燃料價格飆漲,去(2022)年各國電力公司都面臨財務壓 力,依據台電收集國際電業資訊顯示,包括法國、日本及南韓等使用 核電較多國家紛調漲電價,英國調幅73%,美國住宅、工業電價分別 調漲19%、34%,日本住宅和工業也各調漲3成、5成。
觀察我競爭對手的韓國,韓電去年虧損逾7,000億元,遠大於台電 ,2020∼2022年住宅和工業都各漲逾2成,因為撐不住,南韓產業通 商資源部去年底宣布,消費者和工業電費在今年第一季每度調漲13. 1韓元(0.01美元),韓電也據此宣布相同漲幅,愈調愈多。韓電今 年第一季再調漲後,韓電住宅和工業電價都比台灣現行電價民生每度 2.69元,工業每度2.76元,高出35%以上,台灣的電價相較亞鄰國家 算相對低。
全球各國都挺不住國際能源高漲壓力,儘管去年底以來,國際能源 價價包括油價、天然氣及煤價均有下跌,但仍處在相對高檔,台電今 年依然擋不住巨大虧損壓力,執政者不能視若無睹。
以台電目前巨額虧損狀況,虧掉未增資前一個資本額(3,300億元 ),要是民間公司早就宣布破產清算了,在國際上恐怕也沒啥債信評 等可言。台灣是9成倚賴進口能源的國家,有什麼本錢一直凍漲,坐 享低廉電價?光台積電一年用電約占台電發電量6∼7%,倘若持續凍 漲,豈不是拿全民納稅錢補貼台積電等特定工業大戶?
又大S與前夫離婚糾紛爆出其豪宅平均一個月用電逾6,000度,二個 月電價繳費9.4萬元,令所有人瞠目結舌,豪宅大戶用電竟如此不眨 眼。台電日前甫公布,去年7月豪宅電價調漲9%,8∼12月反而抑低 用電1.6億度,占同期整體減少用電6.3億度的25%,顯見以價制量產 生明顯效果。因此,若政府持續凍漲,就是拿節電戶變相補貼豪宅戶 ,有違社會公平,更是扭曲能源價格機制。
受矚的是,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日昨主張電價若調漲,幅度不宜過大 ,建議可將高收入族群納入調漲對象,但避免衝擊底層民生經濟;工 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也說,若核電廠延役電價漲幅可能會小一點; 有的企業大老則表達不希望政府只挑工業界大戶,民生或商業用電也 應合理反映。顯見,工商團體已體認電價不得不調漲的事實。
馬英九政府在2008年為健全油電二家公司財務,分別於2008、201 0年底兩次執行「油電雙漲」,造成民怨沸騰,民調驟降。雖然電價 與執政黨支持度密切關聯,只要電價一漲,民調就滑落,但各執政黨 「電價魔咒」的政治學難題無可逃避,執政者必須負責任扛起壓力, 才能建立「使用者付費」的公平正義原則,進而達成減碳淨零的目標 。
中油表示,國際油價持穩墊高,惟經平穩雙機制啟動,汽、柴油每 公升各吸收1.3及1.9元,因此20日凌晨零時起汽、柴油售價各調降0 .1元。調整後,中油參考零售價格為92無鉛汽油每公升29.1元、95無 鉛汽油30.6元、98無鉛汽油32.6元、超級柴油27.4元。
受俄國宣布3月起每日減產50萬桶原油及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上調全 球石油需求預估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上漲。影響所及,中油本周浮 動油價調整原則的調價指標7D3B周均價上漲1.97美元,新台幣兌美元 匯率貶值0.231元,國內油價依公式計算漲幅應為2.56%,中油按浮 動油價機制調整原則,國內汽、柴油原應每公升各調漲1.2及1.8元,
但為維持亞鄰最低價,汽、柴油價每公升各吸收1.1及1.7元,吸收 後95無鉛汽油價仍超出30元,中油進一步啟動油價平穩措施,吸收2 5%調幅後四捨五入,使本周國內汽、柴油實際價格每公升各調降0. 1元。
受俄國宣布3月起每日減產50萬桶原油及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上調全 球石油需求預估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上漲。影響所及,中油本周浮 動油價調整原則的調價指標7D3B周均價上漲1.97美元,新台幣兌美元 匯率貶值0.231元,國內油價依公式計算漲幅應為2.56%,中油按浮 動油價機制調整原則,國內汽、柴油原應每公升各調漲1.2及1.8元,
但為維持亞鄰最低價,汽、柴油價每公升各吸收1.1及1.7元,吸收 後95無鉛汽油價仍超出30元,中油進一步啟動油價平穩措施,吸收2 5%調幅後四捨五入,使本周國內汽、柴油實際價格每公升各調降0. 1元。
俄國1月出口至亞洲的海運原油大增及美國商業原油庫存大增414萬 桶,國際油價趨緩下跌;中油宣布經雙重平穩機制啟動,汽、柴油各 吸收0.3元及0.7元,6日凌晨零時起汽、柴油售價每公升各調降0.1及 0.3元。
調整後,中油92無鉛汽油每公升29.5元、95無鉛汽油31.0元、98無 鉛汽油33.0元、超級柴油27.9元。
調整後,中油92無鉛汽油每公升29.5元、95無鉛汽油31.0元、98無 鉛汽油33.0元、超級柴油27.9元。
從基層一路做起,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我們這行業是高風險產業。所以有很多的SOP要遵守,絲毫馬虎不得。但在這樣高壓、剛性的企業裡,愈需要有人文軟性的東西來中和,才能形成安定的力量,所以我們台北中油大樓的中庭裡有微楷的全本《紅樓夢》。」
「面對壓力,每個人的作法都不太一樣。有的人是運動、去唱歌,我的話則是看書。」李順欽表示,自己書架上有一本永不落架的書《弘一大師傳》。
紅學到弘學 學習轉換心情
從紅學到弘學,看似不相關,但其實這中間是必須學會的轉折、柔軟與轉化,尤其是碰到大事件,這時候心情就要懂得轉換、要有穩定的力量,不然你會不知道第一時間該怎樣來處理。
李順欽指出,中油在全台有數千個據點,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油車行駛在路上,要落實公安就必須每人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真正是要嚴守紀律才行。
但若是不幸發生事故時,更要學會當下轉念,柔軟檢視調整每個環節,然後才可能浴火重生,避免再犯。
在管理方面,李順欽則推薦《OKR實現淨零排放的行動計畫》一書,並表示,這幾年剛好中油正在積極轉型,所以閱讀此書時感觸特別多。
像書中詳列多個產業如何減少碳排放的方法,也指引眾人如何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包括如何訂定10個目標、55個細節等,講得都是如何行動,真的獲益良多。
李順欽指出,書中一開始是從跟女兒的一個餐會說起,作者透過女兒說出「氣候變遷問題是你們這一代造成的」,進而反思到「我們是可以解決氣候問題的最後一代」,因為我們這一代,已經耗盡解決全球氣候危機的時間,大氣中的碳含量早就超過上限,難以繼續保持氣候穩定。為了避免災難發生、拯救地球,我們現在就要馬上行動,而且過程中不能犯錯,必須要有一個有效可靠的行動計劃。
「保護自然、搶救地球不能只是口號,運動必須化為行動。」李順欽表示,失控的暖化所造成的影響,如今已然歷歷在目,像是毀滅性颶風、世紀大洪水、野火肆虐、熱浪逼人,還有極端的乾旱。但其實,依據現有的技術是無法達成2050年淨零的終極目標,所以一定要有技術的突破,如果不能創新那就只能等死,因此一定要加速研發、轉型。
危機是轉機 創造永續未來
面對全球淨零趨勢、能源危機、通膨升溫、經濟轉弱等各項挑戰,李順欽認為,危機就是轉機,「Transformation or Fade away」,各國能源政策已朝向綠能、低碳方向發展,台灣亦將透過產業創新轉型升級,帶動國家經濟成長,為下一代創造淨零永續未來。
最後,李順欽透露,每年都會買一本書給中油的高階主管,最近送的是《恆久卓越的修練》一書,希望能掌握永續藍圖,厚植營運韌性,在挑戰與變動中持續躍升。
「面對壓力,每個人的作法都不太一樣。有的人是運動、去唱歌,我的話則是看書。」李順欽表示,自己書架上有一本永不落架的書《弘一大師傳》。
紅學到弘學 學習轉換心情
從紅學到弘學,看似不相關,但其實這中間是必須學會的轉折、柔軟與轉化,尤其是碰到大事件,這時候心情就要懂得轉換、要有穩定的力量,不然你會不知道第一時間該怎樣來處理。
李順欽指出,中油在全台有數千個據點,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油車行駛在路上,要落實公安就必須每人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真正是要嚴守紀律才行。
但若是不幸發生事故時,更要學會當下轉念,柔軟檢視調整每個環節,然後才可能浴火重生,避免再犯。
在管理方面,李順欽則推薦《OKR實現淨零排放的行動計畫》一書,並表示,這幾年剛好中油正在積極轉型,所以閱讀此書時感觸特別多。
像書中詳列多個產業如何減少碳排放的方法,也指引眾人如何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包括如何訂定10個目標、55個細節等,講得都是如何行動,真的獲益良多。
李順欽指出,書中一開始是從跟女兒的一個餐會說起,作者透過女兒說出「氣候變遷問題是你們這一代造成的」,進而反思到「我們是可以解決氣候問題的最後一代」,因為我們這一代,已經耗盡解決全球氣候危機的時間,大氣中的碳含量早就超過上限,難以繼續保持氣候穩定。為了避免災難發生、拯救地球,我們現在就要馬上行動,而且過程中不能犯錯,必須要有一個有效可靠的行動計劃。
「保護自然、搶救地球不能只是口號,運動必須化為行動。」李順欽表示,失控的暖化所造成的影響,如今已然歷歷在目,像是毀滅性颶風、世紀大洪水、野火肆虐、熱浪逼人,還有極端的乾旱。但其實,依據現有的技術是無法達成2050年淨零的終極目標,所以一定要有技術的突破,如果不能創新那就只能等死,因此一定要加速研發、轉型。
危機是轉機 創造永續未來
面對全球淨零趨勢、能源危機、通膨升溫、經濟轉弱等各項挑戰,李順欽認為,危機就是轉機,「Transformation or Fade away」,各國能源政策已朝向綠能、低碳方向發展,台灣亦將透過產業創新轉型升級,帶動國家經濟成長,為下一代創造淨零永續未來。
最後,李順欽透露,每年都會買一本書給中油的高階主管,最近送的是《恆久卓越的修練》一書,希望能掌握永續藍圖,厚植營運韌性,在挑戰與變動中持續躍升。
經濟部2022年四大國營事業獲利揭曉,呈現「兩黑、兩紅」。台電全年虧損達2,675億元,是去年油、電、糖、水四家中虧損最大者,從2021年獲利狀態一瞬間「紅翻黑」;中油去年同樣虧損達到2,123億元,「油電兄弟」2022年都不好過。幾家歡樂幾家愁,台糖去年獲利24.5億元;台水稅前盈餘為1.4億元,甩掉連續二年負成長。
台電去年因天然氣、燃煤價格飆漲,加上電價無法如實反映成本,全年虧損達2,675億元,較前年獲利256億元衰退近3,000億元,年減1,144.9%,一年間就從四大國營事業「營利王」變「虧損王」。而台電前年底累積虧損為434億元,去年底累積虧損一口氣突破3,000億元大關,達到3,091億元,負債比率高達93.6%。
政府為救台電,去年底已通過1,500億元增資預算,今年也將要把1,000億元的超徵稅收撥補給台電;台電預估今年將再虧2,785億元,相當於兩年虧掉5,400億元,財務黑洞不樂觀。
中油去年虧損2,123億元,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去年底受訪說,中油為配合政府照顧民生與工業用戶、穩定物價持續吸收汽柴油、LNG及液化石油氣產品價格,中油累計虧損也將突破2,000億元,達歷史新高。
此外,台糖去年營收達288.7億元、稅前淨利24.5億元,維持正成長。各事業部中,油品、砂糖、商品行銷、休閒遊憩及生物科技等五個事業部均有獲利。
然而,台糖精緻農業事業部去年因航運塞港影響旺季供貨時程,導致蘭花淘汰損耗增加;畜牧事業部則因去年推動豬場改建計畫影響毛豬銷售,雙雙出現虧損。
台水過去幾年因負擔稻作休耕補償費,及疫情期間針對工業用水及商業用水的紓困措施出現政策性虧損,去年終於由虧轉盈,稅前淨利為1.4億元。
台電去年因天然氣、燃煤價格飆漲,加上電價無法如實反映成本,全年虧損達2,675億元,較前年獲利256億元衰退近3,000億元,年減1,144.9%,一年間就從四大國營事業「營利王」變「虧損王」。而台電前年底累積虧損為434億元,去年底累積虧損一口氣突破3,000億元大關,達到3,091億元,負債比率高達93.6%。
政府為救台電,去年底已通過1,500億元增資預算,今年也將要把1,000億元的超徵稅收撥補給台電;台電預估今年將再虧2,785億元,相當於兩年虧掉5,400億元,財務黑洞不樂觀。
中油去年虧損2,123億元,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去年底受訪說,中油為配合政府照顧民生與工業用戶、穩定物價持續吸收汽柴油、LNG及液化石油氣產品價格,中油累計虧損也將突破2,000億元,達歷史新高。
此外,台糖去年營收達288.7億元、稅前淨利24.5億元,維持正成長。各事業部中,油品、砂糖、商品行銷、休閒遊憩及生物科技等五個事業部均有獲利。
然而,台糖精緻農業事業部去年因航運塞港影響旺季供貨時程,導致蘭花淘汰損耗增加;畜牧事業部則因去年推動豬場改建計畫影響毛豬銷售,雙雙出現虧損。
台水過去幾年因負擔稻作休耕補償費,及疫情期間針對工業用水及商業用水的紓困措施出現政策性虧損,去年終於由虧轉盈,稅前淨利為1.4億元。
預期大陸全面解封可望帶動用油需求,國際油價持穩上漲,中油宣 布,經雙重平穩機制啟動,汽、柴油各吸收1元及1.3元,30日凌晨零 時起汽、柴油各調漲0.5及0.4元,調整後參考零售價格為92無鉛汽油 每公升29.6元、95無鉛汽油31.1元、98無鉛汽油33.1元、超級柴油2 8.2元。
中油表示,本周於春節方案後恢復浮動油價機制,國內汽、柴油原 應每公升各調漲1.5及1.7元,為維持價格低於亞洲鄰近國家(日、韓 、港、星),汽、柴油各吸收0.6元及0.9元。不過吸收後95無鉛汽油 每公升售價仍高於30元,進一步啟動油價平穩措施,第一階段吸收2 5%調幅後四捨五入,汽、柴油每公升再各吸收0.4元。
中油表示,本周於春節方案後恢復浮動油價機制,國內汽、柴油原 應每公升各調漲1.5及1.7元,為維持價格低於亞洲鄰近國家(日、韓 、港、星),汽、柴油各吸收0.6元及0.9元。不過吸收後95無鉛汽油 每公升售價仍高於30元,進一步啟動油價平穩措施,第一階段吸收2 5%調幅後四捨五入,汽、柴油每公升再各吸收0.4元。
為了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經濟部預計在風電光電、氫能、前瞻 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等五大項目,預計投入1,783億元,確 保2030、2050年等目標如期達成。其中,中油將成氫能推動重要支柱 ,預計今年規劃第一座示範加氫站,推出氫能車加氫服務。
能源局表示,為減少電力排碳,需大量發展低碳及無碳電力,再生 能源必須快速且大量建置,其中太陽光電最終裝置容量要達到40至8 0GW(百萬瓩),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選商才剛完成,將一路規劃至20 35年,經濟部預估投入經費分別為14.75億元及219.63億。
除此,氫氣未來為終極潔淨能源,因應2050年淨零碳排,國際氫應 用以發電、工業、運輸等市場為主,據國際能源署(IEA)資料顯示 ,全球氫氣供應量將超過每年5.3億噸,綠氫生產需大量再生能源電 力,預期2040年後供應將大增。
能源局規劃三階段帶動氫能,2022年起開始第一階段進行環境消防 級安全盤點,以及混氫示範規劃。2025年起第二階段陸續進行間歇性 供氫燃燒,且裝置容量要大於100MW(百萬瓦),混氫比例要達到5% 。2030年第三階段達到氫能發電廠試燒,混燒比例要達到5%。
值得注意的是,中油在氫能發展將扮演關鍵角色。經濟部規劃,2 023年中油建置國內第一座示範加氫站,先推出氫能車加氫服務,未 來逐步發展氫能商業模式,吸引氫能需求車輛交通網,創造更多低碳 運具。
另氫能燃料電池也是重要選項之一,中油研究著重在天然氣重組產 氫技術,搭配電池堆系統,建構完整氫能燃料電池系統,規模容量可 為家用型1kW(千瓦)。同時也將利用廠區價格較低廉的餘氫,進行 250kW以上高溫燃料電池規劃。
至於前瞻能源,經濟部將積極推動地熱發電、生質能、海洋能等。 地熱分三階段推動,透過示範獎勵辦法,擴大調查地熱潛在區域,預 計2025年裝置量達到20MW,2030年達到56至192MW。
此外,再生能源大量併網後,有部分能源有間歇特性,需強化電網 及發展儲能,讓電網達到穩定平衡,因此,台電將先強化再生能源併 網點及輸電路線架設,減少區域電網間傳輸問題,加寬線路容量的同 時,會新設直接供應電力到科學園區及產業園區的線路。
能源局表示,為減少電力排碳,需大量發展低碳及無碳電力,再生 能源必須快速且大量建置,其中太陽光電最終裝置容量要達到40至8 0GW(百萬瓩),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選商才剛完成,將一路規劃至20 35年,經濟部預估投入經費分別為14.75億元及219.63億。
除此,氫氣未來為終極潔淨能源,因應2050年淨零碳排,國際氫應 用以發電、工業、運輸等市場為主,據國際能源署(IEA)資料顯示 ,全球氫氣供應量將超過每年5.3億噸,綠氫生產需大量再生能源電 力,預期2040年後供應將大增。
能源局規劃三階段帶動氫能,2022年起開始第一階段進行環境消防 級安全盤點,以及混氫示範規劃。2025年起第二階段陸續進行間歇性 供氫燃燒,且裝置容量要大於100MW(百萬瓦),混氫比例要達到5% 。2030年第三階段達到氫能發電廠試燒,混燒比例要達到5%。
值得注意的是,中油在氫能發展將扮演關鍵角色。經濟部規劃,2 023年中油建置國內第一座示範加氫站,先推出氫能車加氫服務,未 來逐步發展氫能商業模式,吸引氫能需求車輛交通網,創造更多低碳 運具。
另氫能燃料電池也是重要選項之一,中油研究著重在天然氣重組產 氫技術,搭配電池堆系統,建構完整氫能燃料電池系統,規模容量可 為家用型1kW(千瓦)。同時也將利用廠區價格較低廉的餘氫,進行 250kW以上高溫燃料電池規劃。
至於前瞻能源,經濟部將積極推動地熱發電、生質能、海洋能等。 地熱分三階段推動,透過示範獎勵辦法,擴大調查地熱潛在區域,預 計2025年裝置量達到20MW,2030年達到56至192MW。
此外,再生能源大量併網後,有部分能源有間歇特性,需強化電網 及發展儲能,讓電網達到穩定平衡,因此,台電將先強化再生能源併 網點及輸電路線架設,減少區域電網間傳輸問題,加寬線路容量的同 時,會新設直接供應電力到科學園區及產業園區的線路。
報復性出國潮發威,三年不出國,國人開始啟動出國度假熱潮,2 022年12月信用卡「刷爆」,因刷機票、旅行社等金額都呈現倍數成 長,加上國內旅遊及黑五、雙12購物節等,單月刷卡近3,337億元, 創同期新高、也是12月首次刷卡破3,000億元。
2022年全年信用卡總刷卡量達3兆4,903億元,亦是歷年新高,較2 021年成長12.3%,一年的刷卡金額可蓋出58棟台北101大樓。
國泰世華、中信、玉山、台新、台北富邦銀、花旗、永豐及聯邦銀 等前八大信用卡發卡行,2022年12月單月刷卡量都創其同期新高,八 家銀行信用卡刷卡量共達2,713億元,占所有信用卡刷卡量逾81%, 亦代表國人常用的信用卡已相對集中在前八大發卡行。
國泰世華銀12月刷卡量576億元,主要就是航空刷卡同比成長八倍 、旅行社刷卡成長400%,海外消費刷卡成長90%,全年國泰世華銀 亦以5,800億元,超車中信銀,拿下2022年全年「刷卡王」。
中信銀12月刷卡量549億元,全年以5,775億元,5億元差額居全年 刷卡量亞軍;玉山銀12月刷卡量446億、全年4,825億元,都居第三名 ;北富銀12月刷出352億元,拿下單月第四,主要就是旅遊相關刷卡 成長180%,全年刷卡量3,501億元,排名第五,與全年刷卡量第四名 的台新銀行,僅差324億元,2023年北富銀有新量販店卡助攻,即可 能挑戰全年刷卡量擠進前三名,台新銀12月刷卡337億元排第五,全 年是3,825億元,2023年亦看好旅遊刷卡潮,預估刷卡量會持續成長 。
另外如永豐銀行全年刷卡量1,295億元、聯邦銀1,125億元,亦都創 全年新高,分排第七與第八大,花旗銀信用卡全年刷出2,154億元, 雖未創新高,但亦排名第六強。
2023年信用卡可能有新的戰局,如國泰世華銀未能續發COSTCO聯名 卡,在2022年12月一口氣新發近86.8萬新卡,就是將COSTCO卡轉為C UBE卡;中信銀亦不再續辦國旅卡專案,轉換為中信商旅鈦金卡,加 上中油卡及LINE Pay卡續熱,單月亦新發卡逾22.2萬張,因此2022年 12月信用卡新發卡張數近147.3萬張,創單月最大新發卡量。
2022年全年信用卡總刷卡量達3兆4,903億元,亦是歷年新高,較2 021年成長12.3%,一年的刷卡金額可蓋出58棟台北101大樓。
國泰世華、中信、玉山、台新、台北富邦銀、花旗、永豐及聯邦銀 等前八大信用卡發卡行,2022年12月單月刷卡量都創其同期新高,八 家銀行信用卡刷卡量共達2,713億元,占所有信用卡刷卡量逾81%, 亦代表國人常用的信用卡已相對集中在前八大發卡行。
國泰世華銀12月刷卡量576億元,主要就是航空刷卡同比成長八倍 、旅行社刷卡成長400%,海外消費刷卡成長90%,全年國泰世華銀 亦以5,800億元,超車中信銀,拿下2022年全年「刷卡王」。
中信銀12月刷卡量549億元,全年以5,775億元,5億元差額居全年 刷卡量亞軍;玉山銀12月刷卡量446億、全年4,825億元,都居第三名 ;北富銀12月刷出352億元,拿下單月第四,主要就是旅遊相關刷卡 成長180%,全年刷卡量3,501億元,排名第五,與全年刷卡量第四名 的台新銀行,僅差324億元,2023年北富銀有新量販店卡助攻,即可 能挑戰全年刷卡量擠進前三名,台新銀12月刷卡337億元排第五,全 年是3,825億元,2023年亦看好旅遊刷卡潮,預估刷卡量會持續成長 。
另外如永豐銀行全年刷卡量1,295億元、聯邦銀1,125億元,亦都創 全年新高,分排第七與第八大,花旗銀信用卡全年刷出2,154億元, 雖未創新高,但亦排名第六強。
2023年信用卡可能有新的戰局,如國泰世華銀未能續發COSTCO聯名 卡,在2022年12月一口氣新發近86.8萬新卡,就是將COSTCO卡轉為C UBE卡;中信銀亦不再續辦國旅卡專案,轉換為中信商旅鈦金卡,加 上中油卡及LINE Pay卡續熱,單月亦新發卡逾22.2萬張,因此2022年 12月信用卡新發卡張數近147.3萬張,創單月最大新發卡量。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昨(12)日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祭出六大穩定物價措施,包括油價在1月16日至29日「不調漲、只調降」,水、電、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價格1月底前凍漲,也責請相關單位密切監控各類農漁畜及應節商品、重要民生物資市場供需狀況,確保供應量充足,讓民眾可以過好年。
春節物資需求,容易引發物價波動,尤其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71%,較11月漲幅再擴大,去年全年CPI年增率為2.95%,創14年新高。尤其又以食物類漲幅影響占五成,年前物資採購需求,恐讓物價通膨蠢蠢欲動,行政院不敢輕忽。
行政院指出,春節前農產品需求旺盛,針對毛豬、土雞、雞蛋等需求,已加強業者橫向調度,並釋出進口或庫存物資,以充足供應市場需求。
面對十天連假,國營事業中油、台水及台電公司,除了水、電外、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價格1月底前維持不調整外,油價在16日至29日也不漲價,將比照往年「上漲不調、下跌調」,且民眾春節期間至中油直營站洗車也維持優惠價不調漲。
台糖民生商品價格在1月31日前的春節期間也不調漲。此外,政府也持續延長重要原物料稅負減徵措施至今年3月底,減輕業者負擔。
經濟部也針對超市、量販等連鎖通路及北部傳統市場販售佛跳牆、雞湯、蘿蔔糕等應節商品價格進行訪查;連鎖通路於春節前有推出促銷優惠活動,近期相關應節商品價格大致維持穩定。
針對量販、超市、超商等十大通路,行政院表示,業者已自去年底或今年1月起配合年節檔期加強促銷力道,設置平價專區或提供平價商品專區。
公平會也提醒業者尊重市場競爭機制,切勿有共同決定價格等違反公平交易法規定情事,並宣達檢舉聯合行為獎金制度,檢舉獎金從5萬元起跳,最高可達1億元,鼓勵民眾檢舉不法行為。
春節物資需求,容易引發物價波動,尤其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71%,較11月漲幅再擴大,去年全年CPI年增率為2.95%,創14年新高。尤其又以食物類漲幅影響占五成,年前物資採購需求,恐讓物價通膨蠢蠢欲動,行政院不敢輕忽。
行政院指出,春節前農產品需求旺盛,針對毛豬、土雞、雞蛋等需求,已加強業者橫向調度,並釋出進口或庫存物資,以充足供應市場需求。
面對十天連假,國營事業中油、台水及台電公司,除了水、電外、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價格1月底前維持不調整外,油價在16日至29日也不漲價,將比照往年「上漲不調、下跌調」,且民眾春節期間至中油直營站洗車也維持優惠價不調漲。
台糖民生商品價格在1月31日前的春節期間也不調漲。此外,政府也持續延長重要原物料稅負減徵措施至今年3月底,減輕業者負擔。
經濟部也針對超市、量販等連鎖通路及北部傳統市場販售佛跳牆、雞湯、蘿蔔糕等應節商品價格進行訪查;連鎖通路於春節前有推出促銷優惠活動,近期相關應節商品價格大致維持穩定。
針對量販、超市、超商等十大通路,行政院表示,業者已自去年底或今年1月起配合年節檔期加強促銷力道,設置平價專區或提供平價商品專區。
公平會也提醒業者尊重市場競爭機制,切勿有共同決定價格等違反公平交易法規定情事,並宣達檢舉聯合行為獎金制度,檢舉獎金從5萬元起跳,最高可達1億元,鼓勵民眾檢舉不法行為。
受到戰爭影響全球能源價格高漲,台電虧損嚴重。台電代理董事長 曾文生10日表示,台電去年累積虧損達2,675億元,今年預計會再虧 損2,785億元,光這二年累計虧損逾5,400億元,面對龐大債務壓力, 不能只有單一解方,除了補貼、政府1,500億元增資外,也會適時向 電價審議委員會爭取電價調整空間。
曾文生表示,台電中油兩家國營事業扮演重要角色,是避免國內遭 受嚴重通膨衝擊的第一線消波塊,吸收漲幅揹負一定債務壓力,讓政 府有餘裕可以處理國內狀況。面對不斷台電虧損,曾文生說,處理帳 務會需要時間,因為兩家國營事業做出貢獻,相信政府一定會給予支 持。
曾文生指出,由於2022年因燃料價格造成虧損,累積虧損達2,675 億元,預估今年還會再虧損2,785億元,至2023年底累計虧損逾5,40 0億元。他說,國際做法大多是混合式做法,無法光靠單一解方解決 債務。
他指出,行政院已編列1,500億的特別預算用來增資,台電會再發 行500億特別股,並且最後還是要因應國際能源價格,今年在3月在電 價審議委員會中,提出相關電價成本,希望爭取委員支持合理反映成 本。另稅收超徵1,000億,部分拿來作為電價補貼,但實際金額由行 政院分配,能否平抑電價,目前還未討論細節。
此外,台電也展望再生能源發展,台電統計,2022年再生能源總共 發出215億度電力,佔整體發電占比8.6%,預估2023年發電量上看3 00億度,發電占比可以提升到10%以上。
曾文生表示,台電中油兩家國營事業扮演重要角色,是避免國內遭 受嚴重通膨衝擊的第一線消波塊,吸收漲幅揹負一定債務壓力,讓政 府有餘裕可以處理國內狀況。面對不斷台電虧損,曾文生說,處理帳 務會需要時間,因為兩家國營事業做出貢獻,相信政府一定會給予支 持。
曾文生指出,由於2022年因燃料價格造成虧損,累積虧損達2,675 億元,預估今年還會再虧損2,785億元,至2023年底累計虧損逾5,40 0億元。他說,國際做法大多是混合式做法,無法光靠單一解方解決 債務。
他指出,行政院已編列1,500億的特別預算用來增資,台電會再發 行500億特別股,並且最後還是要因應國際能源價格,今年在3月在電 價審議委員會中,提出相關電價成本,希望爭取委員支持合理反映成 本。另稅收超徵1,000億,部分拿來作為電價補貼,但實際金額由行 政院分配,能否平抑電價,目前還未討論細節。
此外,台電也展望再生能源發展,台電統計,2022年再生能源總共 發出215億度電力,佔整體發電占比8.6%,預估2023年發電量上看3 00億度,發電占比可以提升到10%以上。
2022年國內公司債發行統計出爐。櫃買中心統計顯示,台灣電力公司全年發行977.7億元、近千億元規模,奪下公司債發行量冠軍寶座;其次為「護國神山」台積電,全年發債654億元;與台電同為國營事業的中國石油,全年發債400億元,為2022年的發債季軍。
櫃買中心提供資料指出,2022年公司債發行前十大公司裡,囊括國營事業、電子業與金控業,除台電、台積電與中油外,鴻海精密發債236億元,中信金控發債140億元,名列2022年發債量第四與第五大。
2022年發債前十大公司裡,還包括元大金控、台達電子、富邦金控、和潤企業與華南金控,全年發債金額依序為135、116、105、100和92億元。
進一步與前一年度2021年相較,2022年公司債發行前十大排名有明顯變化。櫃買中心統計顯示,回顧2021年,公司債發行前十大企業裡,絕大多數都是電子業,其中,台積電狂發債、全年發債規模高達1,146億元,奪下「發債王」寶座;其次則是台電,全年發債621億元,第三名則是鴻海精密,全年發債396億元。
與台電同為國營事業的中油,全年發債232.5億元,開發金控發債190億元,分居發債第四與第五大。
櫃買中心提供資料指出,2022年公司債發行前十大公司裡,囊括國營事業、電子業與金控業,除台電、台積電與中油外,鴻海精密發債236億元,中信金控發債140億元,名列2022年發債量第四與第五大。
2022年發債前十大公司裡,還包括元大金控、台達電子、富邦金控、和潤企業與華南金控,全年發債金額依序為135、116、105、100和92億元。
進一步與前一年度2021年相較,2022年公司債發行前十大排名有明顯變化。櫃買中心統計顯示,回顧2021年,公司債發行前十大企業裡,絕大多數都是電子業,其中,台積電狂發債、全年發債規模高達1,146億元,奪下「發債王」寶座;其次則是台電,全年發債621億元,第三名則是鴻海精密,全年發債396億元。
與台電同為國營事業的中油,全年發債232.5億元,開發金控發債190億元,分居發債第四與第五大。
經濟部宣布自2月1日起,針對單月用水量超過9,000度的大用水戶開徵耗水費。對此,台積電、聯電強調,持續提升再生水使用率,降低營運成本;中鋼、中油等公司均表示,已開始使用再生水、循環水等,評估對於整體營運影響不大。
水泥業者則強調,近年已配合環保製程,高度循環充分用水,用水量真的較過去少很多。
台積電指出,廠區水回收已達一滴水使用3.5次的成效,為更精進用水效率,更投入再生水技術發展,開發符合自來水供水標準的民生廢水再生流程及工業廢水回收技術。聯電表示,計劃逐步提高再生水用量,去年再生水使用率達20%,2025年將達25%,2030年進一步達到40%。
中鋼表示,該公司高雄廠區一天用水量約為12至13萬公噸,針對節約用水課題一直是跑在前面;其中,以用水回收和引用再生水為兩大運作主軸,目前一滴水可循環使用近五次。因前三年耗水費減半徵收,以此估算,在枯水期六個月(當年11月至隔年4月)期間,共須繳約231萬元,平均每個月約38.5萬元。
中油表示,用水成本雖不是最主要的考量,但在配合政府政策以及符合ESG趨勢下,近年不斷提升優化廢水處理,同時也開始使用再生水,因此可以符合經濟部減免的條件,初估每月耗水費約莫落在1,200至2,000萬元間,對於營運不會產生影響。
經濟部昨(6)日宣布2月1日起徵收耗水費,水利署也同步公布「用水回收率行業基準區間」。其中,晶圓代工業的「積體電路製造業」用水回收率為50%至85%。
水泥業者則強調,近年已配合環保製程,高度循環充分用水,用水量真的較過去少很多。
台積電指出,廠區水回收已達一滴水使用3.5次的成效,為更精進用水效率,更投入再生水技術發展,開發符合自來水供水標準的民生廢水再生流程及工業廢水回收技術。聯電表示,計劃逐步提高再生水用量,去年再生水使用率達20%,2025年將達25%,2030年進一步達到40%。
中鋼表示,該公司高雄廠區一天用水量約為12至13萬公噸,針對節約用水課題一直是跑在前面;其中,以用水回收和引用再生水為兩大運作主軸,目前一滴水可循環使用近五次。因前三年耗水費減半徵收,以此估算,在枯水期六個月(當年11月至隔年4月)期間,共須繳約231萬元,平均每個月約38.5萬元。
中油表示,用水成本雖不是最主要的考量,但在配合政府政策以及符合ESG趨勢下,近年不斷提升優化廢水處理,同時也開始使用再生水,因此可以符合經濟部減免的條件,初估每月耗水費約莫落在1,200至2,000萬元間,對於營運不會產生影響。
經濟部昨(6)日宣布2月1日起徵收耗水費,水利署也同步公布「用水回收率行業基準區間」。其中,晶圓代工業的「積體電路製造業」用水回收率為50%至85%。
航空地勤醞釀春節罷工,交通部長王國材3日表示,近日有跟長榮 航勤及桃園航勤討論,希望集團可以協助子公司,讓員工過好年,也 盼勞資雙方理性協商,讓紛爭趕快落幕避免影響旅客權益。至於是否 會在春節期間罷工造成航班大亂?他說,交通部不會讓此事發生。
長榮航勤元旦發動請假潮,接著擁有桃園機場地勤工作量高達七成 的華航子公司桃園航勤也向資方提出六大訴求,包括薪資提高4%、 夜間津貼從50元調整至75元、操作津貼增加1,000元、技術津貼增加 2,000元、重新訂定薪資結構、員工職等10年常態晉升改善方案等。 3日機場運作已恢復正常,但爭議仍未落幕。
王國材3日在台灣燈會主題發表會後受訪表示,長榮航勤、桃園航 勤兩家公司都是因為疫情下航班減少而面臨虧損。但這屬於外部因素 導致營收減少,並非員工是否認真做事;因此若是在集團有賺錢的狀 況下,母公司可以協助子公司讓員工好過年,特別是子公司員工薪資 普遍不高。
他舉國營企業為例,例如台電、中油發放年終、績效獎金,不會用 虧損來算,因為有政策性因素要納入考量,這些不是員工可以左右的 。他說,雖然仍要從公司治理角度考慮,但如果發放年終獎金有困難 ,集團可以協助。
桃園航勤預定4日再度召開勞資協商會議,若協商破裂,不排除6日 發動春節罷工投票。王國材強調,他已經跟長榮航空董事長林寶水以 及中華航空董事長謝世謙溝通多次,並表明交通部態度。他說,已經 跟華航討論初步方案,詳細內容不便透露、要交由勞資討論,但大方 向是朝集團能力範圍下讓員工好過年努力。
至於是否會在春節期間罷工造成航班大亂?王國材說,交通部不會 讓此事發生;次長祈文中說會要求航空公司做好因應計畫。
長榮航勤元旦發動請假潮,接著擁有桃園機場地勤工作量高達七成 的華航子公司桃園航勤也向資方提出六大訴求,包括薪資提高4%、 夜間津貼從50元調整至75元、操作津貼增加1,000元、技術津貼增加 2,000元、重新訂定薪資結構、員工職等10年常態晉升改善方案等。 3日機場運作已恢復正常,但爭議仍未落幕。
王國材3日在台灣燈會主題發表會後受訪表示,長榮航勤、桃園航 勤兩家公司都是因為疫情下航班減少而面臨虧損。但這屬於外部因素 導致營收減少,並非員工是否認真做事;因此若是在集團有賺錢的狀 況下,母公司可以協助子公司讓員工好過年,特別是子公司員工薪資 普遍不高。
他舉國營企業為例,例如台電、中油發放年終、績效獎金,不會用 虧損來算,因為有政策性因素要納入考量,這些不是員工可以左右的 。他說,雖然仍要從公司治理角度考慮,但如果發放年終獎金有困難 ,集團可以協助。
桃園航勤預定4日再度召開勞資協商會議,若協商破裂,不排除6日 發動春節罷工投票。王國材強調,他已經跟長榮航空董事長林寶水以 及中華航空董事長謝世謙溝通多次,並表明交通部態度。他說,已經 跟華航討論初步方案,詳細內容不便透露、要交由勞資討論,但大方 向是朝集團能力範圍下讓員工好過年努力。
至於是否會在春節期間罷工造成航班大亂?王國材說,交通部不會 讓此事發生;次長祈文中說會要求航空公司做好因應計畫。
中油宣布1月份液化石油氣價格調整方案;2日起,1月份家庭用液 化石油氣(桶裝瓦斯)、工業用丙烷、丁烷、混合丙丁烷及車用液化 石油氣價格皆不調整。
中油表示,液化石油氣類之價格依「台灣中油公司液化石油氣價格 每月檢討調整機制」辦理。依液化石油氣計價公式計算結果,112年 1月份液化石油氣每公斤應調降2.8元。
不過,自108年10月至111年12月為配合政府政策及減輕民眾負擔, 累計未調足之吸收金額達19.9元/公斤,因此,112年1月份液化石油 氣價格不調整,先回補部分吸收金額;另尚未回補之吸收金額17.1元 /公斤,將於日後國際價格跌價時再行回補。
中油表示,液化石油氣類之價格依「台灣中油公司液化石油氣價格 每月檢討調整機制」辦理。依液化石油氣計價公式計算結果,112年 1月份液化石油氣每公斤應調降2.8元。
不過,自108年10月至111年12月為配合政府政策及減輕民眾負擔, 累計未調足之吸收金額達19.9元/公斤,因此,112年1月份液化石油 氣價格不調整,先回補部分吸收金額;另尚未回補之吸收金額17.1元 /公斤,將於日後國際價格跌價時再行回補。
受俄羅斯表示不排除減產原油以因應制裁、中國宣布解除入境隔離 措施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攀揚上漲。中油宣布,經雙重平穩機制啟 動,汽、柴油各吸收0.3元及0.8元;2日凌晨零時起汽油調漲0.4元、 柴油調降0.1元。
調整後,中油參考零售價格為92無鉛汽油每公升29.5元、95無鉛汽 油每公升31.0元、98無鉛汽油每公升33.0元、超級柴油每公升27.8元 。
中油表示,本週浮動油價調整原則之調價指標7D3B周均價上漲1.9 8美元,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升值0.001元,國內油價依公式計算漲幅為 2.03%。按浮動油價機制調整原則,原應每公升各調漲0.7元及0.7元 。
不過,為維持價格低於亞洲鄰近國家(日、韓、港、星),汽、柴 油各吸收0元及0.5元;吸收後95無鉛汽油超出30元,進一步啟動油價 平穩措施,第一階段吸收25%調幅後四捨五入,汽、柴油每公升再各 吸收0.3元。
調整後,中油參考零售價格為92無鉛汽油每公升29.5元、95無鉛汽 油每公升31.0元、98無鉛汽油每公升33.0元、超級柴油每公升27.8元 。
中油表示,本週浮動油價調整原則之調價指標7D3B周均價上漲1.9 8美元,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升值0.001元,國內油價依公式計算漲幅為 2.03%。按浮動油價機制調整原則,原應每公升各調漲0.7元及0.7元 。
不過,為維持價格低於亞洲鄰近國家(日、韓、港、星),汽、柴 油各吸收0元及0.5元;吸收後95無鉛汽油超出30元,進一步啟動油價 平穩措施,第一階段吸收25%調幅後四捨五入,汽、柴油每公升再各 吸收0.3元。
配合凍漲 中油今年吞虧2,173億 董事長李順欽表示,2023年轉盈關鍵在油氣價格,目前看來有難度
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30日表示,為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政策,苦吞 油氣成本雙吸收虧損壓力下,預估2022年累虧恐上攀至2,173億元; 2023年轉盈的關鍵在於油氣價格,惟目前看來「希望不是那麼大!」
李順欽表示,碳定價時代已經來臨,「中油公司準備好了」,在積 極尋求轉型中,除了透過優油、減碳、潔能等路徑與策略以外,202 1年即已要求環保處主導,透過氣候變遷因應小組執行碳定價,年底 已經完成3個事業部、21項產品碳盤查,未來兩年內完成400多種產品 碳足跡盤查,製定碳價,以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
扮演政策穩定物價指標的中油,2022年在疫情、俄烏戰爭肆虐,國 際能源價格高漲中,受到油價平穩機制與亞鄰最低價的限制中,持續 吸收汽柴油、天然氣(LNG)及液化石油氣(LPG)的產品價格,導致 虧損越滾越大。
截至11月底,累積虧損2,033億元,12月底將再虧160元∼170億元 ,全年累虧恐上攀至2,173億元。
李順欽表示,中油因負擔穩定物價任務,加以日本政府砸大錢高額 補貼,讓國內油價平穩機制因亞鄰最低價限制而失真,2022年截至1 1月底,政策吸收金額已達2,865億元;其中,天然氣在售價仍大幅落 後於成本下,吸收金額高達2,304億元居冠,而汽油吸收也達242億元 、柴油吸收205億元、LPG吸收114億元,總計全年政策吸金額收恐達 3,000億大關。
至於2023年能否轉盈?李順欽坦言,為穩定民生,中油無法反映國 際價格,目前關鍵在於油氣價格,2022年原油均價為每桶101美元, 2023年預測價格落在每桶84.5美元。
近期天然氣現貨價格相較俄烏戰爭明顯走緩,2023年營業利益會轉佳。
整體看來,稅前虧損有機會收斂為700億元,會持續滾動檢討,並 視各項因素檢討各類產品定價機制,合理反映成本,並爭取政府增資 計畫支援。
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30日表示,為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政策,苦吞 油氣成本雙吸收虧損壓力下,預估2022年累虧恐上攀至2,173億元; 2023年轉盈的關鍵在於油氣價格,惟目前看來「希望不是那麼大!」
李順欽表示,碳定價時代已經來臨,「中油公司準備好了」,在積 極尋求轉型中,除了透過優油、減碳、潔能等路徑與策略以外,202 1年即已要求環保處主導,透過氣候變遷因應小組執行碳定價,年底 已經完成3個事業部、21項產品碳盤查,未來兩年內完成400多種產品 碳足跡盤查,製定碳價,以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
扮演政策穩定物價指標的中油,2022年在疫情、俄烏戰爭肆虐,國 際能源價格高漲中,受到油價平穩機制與亞鄰最低價的限制中,持續 吸收汽柴油、天然氣(LNG)及液化石油氣(LPG)的產品價格,導致 虧損越滾越大。
截至11月底,累積虧損2,033億元,12月底將再虧160元∼170億元 ,全年累虧恐上攀至2,173億元。
李順欽表示,中油因負擔穩定物價任務,加以日本政府砸大錢高額 補貼,讓國內油價平穩機制因亞鄰最低價限制而失真,2022年截至1 1月底,政策吸收金額已達2,865億元;其中,天然氣在售價仍大幅落 後於成本下,吸收金額高達2,304億元居冠,而汽油吸收也達242億元 、柴油吸收205億元、LPG吸收114億元,總計全年政策吸金額收恐達 3,000億大關。
至於2023年能否轉盈?李順欽坦言,為穩定民生,中油無法反映國 際價格,目前關鍵在於油氣價格,2022年原油均價為每桶101美元, 2023年預測價格落在每桶84.5美元。
近期天然氣現貨價格相較俄烏戰爭明顯走緩,2023年營業利益會轉佳。
整體看來,稅前虧損有機會收斂為700億元,會持續滾動檢討,並 視各項因素檢討各類產品定價機制,合理反映成本,並爭取政府增資 計畫支援。
台灣中油公司響應國家減碳政策與因應全球氣候風險趨勢,擬定淨零轉型策略,推動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再利用路徑,在煉油廠內建置「二氧化碳捕捉與轉化甲醇」試驗設施,以進行技術之驗證,其中的第一階段「製程尾氣之二氧化碳捕捉系統」已經完成。
台灣中油指出,此試驗設施之建置,除展現向民眾宣示推動減碳工作的決心之外,也希望透過累積實場技術經驗,有利於後續CO2氫化觸媒研究及製程開發,對於台灣中油2030年規劃建置每年捕捉百萬噸級二氧化碳工場,亦可提供製程技術支援。
「二氧化碳捕捉及轉化甲醇」試驗設施是利用化學吸收法,以胺液吸收劑捕捉工廠製程尾氣中的二氧化碳,再與煉廠自產氫氣反應轉化為甲醇產品。
為獲得技術驗證、觸媒開發及製程最適化研究等效益,台灣中油自今(2022)年起開始建置,預計明年12月完工,今年底已完成第一期捕捉系統建置任務。
台灣中油表示,氣候變遷已是全球最關注的議題,更是台灣中油不可迴避的挑戰,內部已設立2030年階段性減碳目標,並以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為長期努力目標,持續審慎評估氣候變遷的風險與機會。
「二氧化碳捕捉與轉化甲醇」試驗設施源自經濟部技術處以及工研院開發的科技專案計畫技術,結合「二氧化碳捕捉」和「轉化再利用」二大系統,以建構完整的碳循環經濟模式。
台灣中油期待試驗設施未來全面建置完成啟動之後,能進一步推動CO2取代石油料源,讓國內石化產業建立起低碳的塑料產業鏈,以因應歐美品牌商的低碳產品或歐盟碳關稅需求。
台灣中油指出,此試驗設施之建置,除展現向民眾宣示推動減碳工作的決心之外,也希望透過累積實場技術經驗,有利於後續CO2氫化觸媒研究及製程開發,對於台灣中油2030年規劃建置每年捕捉百萬噸級二氧化碳工場,亦可提供製程技術支援。
「二氧化碳捕捉及轉化甲醇」試驗設施是利用化學吸收法,以胺液吸收劑捕捉工廠製程尾氣中的二氧化碳,再與煉廠自產氫氣反應轉化為甲醇產品。
為獲得技術驗證、觸媒開發及製程最適化研究等效益,台灣中油自今(2022)年起開始建置,預計明年12月完工,今年底已完成第一期捕捉系統建置任務。
台灣中油表示,氣候變遷已是全球最關注的議題,更是台灣中油不可迴避的挑戰,內部已設立2030年階段性減碳目標,並以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為長期努力目標,持續審慎評估氣候變遷的風險與機會。
「二氧化碳捕捉與轉化甲醇」試驗設施源自經濟部技術處以及工研院開發的科技專案計畫技術,結合「二氧化碳捕捉」和「轉化再利用」二大系統,以建構完整的碳循環經濟模式。
台灣中油期待試驗設施未來全面建置完成啟動之後,能進一步推動CO2取代石油料源,讓國內石化產業建立起低碳的塑料產業鏈,以因應歐美品牌商的低碳產品或歐盟碳關稅需求。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