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油(公)公司新聞
台達電昨天啟用位於南科的全台首座百萬瓦(MW)級水電解製氫與氫燃料電池測試平台「台達淨零科學實驗室」,宣示集團揮軍氫能領域。鄭平強調,邁向淨零碳排已是國際共識及政策推動方向,氫能提供關鍵減碳路徑,台達電會逐年擴大投資,助力台灣氫能技術創新。
台達電規劃,未來業務涵蓋製氫及燃料電池技術在零組件及系統的測試驗證,實現氫能本土供應鏈目標,預計2026年小量試產,估計每年燃料電池產能可達10MW、固態氧化物水電解製氫(SOEC)一年可達30MW。
據估計,實驗室完成,台達電已在氫能發展投入7,000萬美元,後續量產五年內,擬再投入3億美元。
鄭平表示,氫能源低碳排放特性,非常適合應用於交通、工業製造、長期儲能、低碳燃料及分散式電網等場景,台達電投入研發的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技術,已經參與微電網測試,結合再生能源、儲能設備和電力管理系統,協助客戶打造低碳高效的分散式電網應用及能源管理解決方案。
同時,固態氧化物水電解製氫技術,可結合工業製程熱回收,以水蒸氣生成的氫氣應用在不同製程,結合工業製程的廢熱回收,用於產生水蒸氣,生成氫氣可應用於鋼鐵業、製氨和合成燃料等產業,作為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替代能源。
台達電將攜手台電、中鋼及中油等組建氫能國家隊,並助力相關夥伴達到碳中和目標。分工上,中鋼集團負責回收、結合中鋼、鑫科、鋇泰、漢泰、百德的技術,中鋼、鑫科、鋇泰的材料,台達、百德負責製造、中鋼集團集成,應用於中鋼、中油及台電等場景。
以中鋼為例,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約1,900萬噸,為達淨零目標,預計2030年需要4.2萬噸氫氣、2050年大增至24萬噸氫氣才能達成碳中和,中鋼將是台達電發展氫能源重要夥伴,台達電將在中鋼內部工廠建立概念驗證(POC)產線。
鄭平強調,台達電結合電力電子、控制、散熱等關鍵技術,開發完整的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及水電解製氫系統(SOEC),透過與台灣數十家堅強的產業夥伴攜手合作,逐步推動材料的本土化,從製氫電源、電池堆到系統整合技術開發,未來除了電池材料本土化外,台達電除了可生產銷售燃料電池外,也可提供解決方案給客戶。
台達電昨(12)日發表重大消息,宣佈未來五年內將投資百億新台幣,與台電、中鋼及中油等重量級企業攜手打造氫能國家隊。這一決策象徵著台達電在氫能產業的領先地位,並將推動台灣在氫能技術上取得全球競爭優勢。
台達電董事長鄭平在記者會上強調,集團將積極領軍氫能產業,並與相關產業鏈深入合作,打造本土化的材料供應鏈。他提到,台達電已啟用全台首座百萬瓦級水電解製氫與氫燃料電池測試平台「台達淨零科學實驗室」,這是集團在氫能領域的重要布局。
鄭平表示,面對全球對淨零碳排的追求,氫能成為關鍵的減碳途徑。台達電計劃逐年增加投資,以促進台灣氫能技術的創新發展。他透露,未來台達電的业务將涵蓋製氫及燃料電池技術在零組件及系統的測試驗證,並努力實現氫能本土供應鏈目標。預計到2026年,小量試產將開始,並計劃每年燃料電池產能達到10MW,固態氧化物水電解製氫(SOEC)達到30MW。
根據估計,台達電在氫能發展上的投資已經達到7,000萬美元,並計劃在後續五年內再投入3億美元。鄭平指出,氫能源的低碳排放特性使其適用於交通、工業製造、長期儲能、低碳燃料及分散式電網等多種場景。台達電研發的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技術已參與微電網測試,並與再生能源、儲能設備和電力管理系統結合,提供客戶低碳高效的能源管理解決方案。
在工業製程方面,台達電的固態氧化物水電解製氫技術可以與工業製程熱回收結合,利用水蒸氣生成氫氣,應用於鋼鐵業、製氨和合成燃料等產業,作為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替代能源。
為了達到碳中和目標,台達電將與台電、中鋼及中油等企業攜手合作,分工合作,共同推動氫能技術的發展。例如,中鋼集團將負責技術回收和材料提供,而台達電和中鋼集團將共同負責製造和應用於實際場景。中鋼集團預計到2030年需要4.2萬噸氫氣,到2050年則需要24萬噸氫氣,這將使中鋼成為台達電在氫能發展上的重要夥伴。
鄭平強調,台達電將結合電力電子、控制、散熱等關鍵技術,開發完整的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及水電解製氫系統(SOEC),並與台灣多家產業夥伴合作,逐步推動材料的本土化。未來,台達電除了生產銷售燃料電池外,還將提供客戶完整的解決方案。
配合政府2050淨零轉型政策及高雄市政府減煤脫碳的目標,中油肩 負擴大並穩定供應國內天然氣的責任,充份供應南部用氣需求及備援 永安接收站之能力,規劃興建洲際接收站及輸儲設施,以滿足下游產 業改燃氣使用需求及降低空氣污染物燃燒排放。
中油表示,洲際接收站完成後,可就近供應天然氣予台電大林電廠 ,更關鍵的是,未來岡山以南的電業、工業、民生及汽電共生等用戶 ,才有足夠的供氣量能,讓燃煤轉燃氣的工程加速啟動,改善當地的 空氣品質。
洲際接收站若於2031年如期興建完成,預估每年可供應600萬公噸 的天然氣,不僅有助大林電廠增氣減煤,更有利於支援高雄當地工業 鍋爐煤改氣,減少相同熱值的燃煤或燃油使用,每年可減少粒狀物約 2.1萬公噸(減量約99.3%)、硫氧化物約9.5萬公噸(約100%)、 氮氧化物約5.0萬公噸(78.9%)等排放量,並降低二氧化碳約624萬 公噸CO2e/年(約51.3%),對改善環境品質及淨零排放具有正面之 效益,是兼顧南部用電用氣成長,與脫煤減碳的關鍵基礎設施。
中油指出,對於洲際接收站興建本身所衍生的空污增量,絕對會信 守「在地抵換」的承諾,例如將大林煉油廠內的公務車輛全數換為電 動車,將抵換量全部應用於當地,不會用在外縣市,以降低當地的空 污負擔。
根據各銀行揭露數據,前十月簽帳金額前二大的中信銀、國泰世華 銀分別達6,656億元、6,266億元,玉山銀以5,177億元拿下第三,北 富銀4,973億元、台新銀4,307億元各居第四、第五名,光前五大合計 已達2.74兆元。
龍頭中信銀長期策略是「強強聯手」,鎖定各產業領導品牌合作, 目前經營客群與社群平台的LINE PAY,交通的台灣中油及和泰集團、 百貨購物中心全台10家75個以上營業點、行動通訊、線上電商、飛航 旅遊,OTA旅遊訂房平台,也結盟各團體組織,今年搶下SOGO聯名卡 發卡權,明年將是主力卡,預計首年目標衝50萬卡,最終發卡100萬 張。
國泰世華銀經營持續專注深度經營客戶關係,一是以CUBE信用卡結 合CUBE App開創1+N權益模式的回饋型態,將回饋主導權交還給客戶 ,創造每一權益方案各等同一張卡片的經營模式;二是經營高端客群 ,在世界卡等高端卡的權益設計上,由個性化信用卡商品、高品質的 服務切入,回應富裕客群對於理想生活的期待,並規劃專屬尊榮的體 驗活動滿足富裕客群對新奇事物的追求。
玉山銀主打玉山Unicard、U Bear卡、熊本熊卡,經營行動支付及 旅遊等高速成長的領域經營客群外,並穩健經營聯名卡市場,如星宇 聯名卡及Pi卡,強化與既有聯名團體之合作,並持續與關鍵電子支付 合作。
北富銀鎖定「百萬級神卡」續衝,目前富邦Costco聯名卡發卡量已 突破240萬卡、momo卡將破110萬張、 J卡發卡量已突破210萬卡,都 是明年續推的主力卡。
台新銀採分群經營,除信用卡回饋,也強化附加服務,像是居家清 潔服務、機場快速通關禮遇、機場停車/接送、旅遊平安/不便險等 ,以差異化價值吸睛。
全球創能科技執行長黃介平表示,SAF的來源多元,可以取自廢食用油、動物脂肪、農林業廢棄物、藻類生物油、回收二氧化碳與氫合成燃料或廢塑料熱解轉化為燃料等。
由於廢食用油回收量有限,經常供不應求,而全球SAF生質能源年需求量上看500萬噸。民航局預估,台灣航空業一年約消耗400萬噸航空燃油,其中一定比例要用SAF。推算至2030年,SAF年需求將達20萬噸。台灣人口不多,廢食用油一年回收量約7至8萬噸,必須積極尋找其他新生質油供應開發SAF。
黃介平表示,臺灣各縣市來自人為修枝及風倒枯木的數量每年超過千萬公噸,目前大多以焚化或其他低度利用的方式處理。以台南市為例,每年編列7,500萬元用以清除樹枝、木材及家具,廢棄物去化管道與量能也明顯不足。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規劃在北中南成立生質燃料製造廠,朝BOO、BOT模式運作,希望引進民間廠商投資設置。南部場尚未定案,之前曾徵詢南部縣市意願,近期將公告開放民間申請;據了解,台南有民間業者表達有投資意願,可節省處理廢棄物成本,不必擔心廢棄物無處可去。
黃介平表示,生質燃料製造廠將廢棄木材轉為液體再生燃料再發電,未來發電收益可以分潤回饋地方政府,或精煉為SAF料源。台灣每年可供應SAF料源,其中,廢食用油20萬噸主要來自中油+承德油脂、台塑化+永瑞實業;樹枝廢木共1,000萬噸,全球創能積極與各縣市政府合作。此外是藻油,已知兩大團隊分別是台塑新智能+成大+東海,及美國Frank Chen研究所的海神計畫積極投入。
第四季百貨周年慶及電商雙12即將陸續登場,這波消費熱潮帶動了信用卡刷卡動能,台灣國營銀行在今年前十月已經創下3.8兆元的刷卡額,最後一個月更是全力冲刺,預計全年刷卡額將挑戰去年的4.2兆元,甚至有望上看4.6兆元。
從各銀行的揭露數據來看,中信銀和國泰世華銀在前十月簽帳金額方面分別位居前兩名,中信銀簽帳金額達6,656億元,國泰世華銀則是6,266億元。玉山銀以5,177億元排在第三,而北富銀和台新銀分別以4,973億元和4,307億元位居第四和第五。前五大銀行的簽帳金額總計已達2.74兆元。
中信銀長期採取「強強聯手」的策略,與各產業領導品牌合作,並與LINE PAY、台灣中油及和泰集團、全台10家75個以上營業點的百貨購物中心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此外,中信銀還結盟行動通訊、線上電商、飛航旅遊和OTA旅遊訂房平台,並與各團體組織合作。今年中信銀搶下SOGO聯名卡的發卡權,預計明年將成為主力卡,目標首年發卡50萬張,最終發卡量達到100萬張。
國泰世華銀則著重於深度經營客戶關係,推出CUBE信用卡並結合CUBE App,創造了1+N權益模式的回饋型態,將回饋主導權交給客戶。同時,國泰世華銀也注重重高端客群,設計個性化信用卡商品和高品質服務,滿足富裕客群對理想生活的期待,並規劃專屬尊榮的體驗活動。
玉山銀則主打玉山Unicard、U Bear卡和熊本熊卡,除了經營行動支付和旅遊等高速成長領域的客群外,還穩健經營聯名卡市場,如星宇联名卡及Pi卡,並與關鍵電子支付合作。
北富銀則聚焦於「百萬級神卡」,目前富邦Costco联名卡的發卡量已突破240萬卡,momo卡將破110萬張,J卡的發卡量也已突破210萬卡,這些都將是明年續推的主力卡。
台新銀則採取分群經營策略,除了信用卡回饋外,還強化了附加服務,如居家清潔服務、機場快速通關禮遇、機場停車/接送、旅遊平安/不便險等,以差異化價值吸引顧客。
台灣航空業在全球範圍內積極響應減碳趨勢,面對日益嚴格的航空燃油排放標準,台灣中油公司(以下簡稱「中油」)扮演著關鍵角色。根據最新政策,自2025年起,飛機必須使用至少2%的永續航空燃油(SAF),這一規定不僅對歐盟有效,新加坡也將在後年開征SAF稅,這股SAF風潮正在全球蔓延。 中油公司對此表示,SAF的來源相當多元,包括廢食用油、動物脂肪、農林業廢棄物、藻類生物油、回收二氧化碳與氫合成燃料,甚至是廢塑料熱解轉化為燃料。由於廢食用油的回收量有限,往往供不應求,全球對SAF的年需求量預計將達500萬噸。 台灣民航局預估,台灣航空業每年約消耗400萬噸航空燃油,其中一部分需要使用SAF。到了2030年,SAF的年需求量預計將達到20萬噸。雖然台灣人口不多,但廢食用油的年回收量約在7至8萬噸,這意味著必須積極開發其他新生質油來源。 台灣各縣市每年產生的修枝及風倒枯木超過千萬公噸,目前多數以焚化或其他低度利用方式處理。以台南市為例,每年編列7,500萬元用以清除樹枝、木材及家具,處理廢棄物的管道與量能顯著不足。 為此,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規劃在北中南地區成立生質燃料製造廠,並採取BOO(Build-Own-Operate)或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吸引民間廠商投資。南部場地尚未確定,近期將公告開放民間申請。據了解,台南已有民間業者表達投資意願,這將有助於節省處理廢棄物的成本,並解決廢棄物去化問題。 黃介平執行長表示,生質燃料製造廠將將廢棄木材轉化為液體再生燃料進行發電,未來的發電收益可以分潤回饋地方政府,或者精煉為SAF料源。 台灣每年可供應的SAF料源中,廢食用油主要來自中油與承德油脂、台塑化與永瑞實業;樹枝廢木則有1,000萬噸,全球創能正積極與各縣市政府合作。此外,藻油方面,台塑新智能、成大、東海大學與美國Frank Chen研究所的海神計畫也積極投入其中。
台灣中油,作為國營事業的重要成員,積極響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不僅在傳統石油天然氣業務上深耕不辍,同時也在新能源領域展開多元化發展。在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昨日的專題演講中,強調台灣將以再生能源和低碳天然氣為主軸,進行電力系統的脫碳工作,這一過程中,台灣中油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李君禮副署長在「2024能源願景高峰論壇—新能源 永續淨零」上提到,台灣能源依賴進口,且以高碳排化石燃料為主,因此,首次能源轉型已著手將高碳排電力結構轉為低碳排,其中再生能源發揮了主力作用。目前,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已超過一成,台灣發展綠電也取得了顯著的阶段性成果。
在風電方面,台灣的設置量已躍居世界第七,五座離岸風場的完工,以及總裝置容量的不斷增加,預計將超越比利時,躍升至第六。而在光電領域,併網量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單年度完成量創下歷年新高。
面向未來,台灣將進入第二次能源轉型,即從低碳走向零碳。李君禮副署長提到,到2050年,台灣仍將使用20%至27%的天然氣發電,並搭配碳捕捉技術。此外,再生能源占比將達到60%至70%,這就需要依靠儲能系統來穩定電網,並強化電網的韌性。
台灣中油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承擔著傳統石油天然氣的供應責任,還在新能源領域展開了積極探索。例如,在宜蘭員山深層地熱示範案中,中油已開始進行25MW的開鑽工作,這將為台灣地熱能源的發展開創新篇章。
在氫能方面,台電、中油及中鋼將帶領民間企業推動氫能示範驗證,規畫未來的發展路徑。經濟部也成立了氫能推動小組,研議相關發展策略和應用布局。
此外,台電和中油在碳捕捉及封存方面也取得了進展,分別在台中發電廠和苗栗鐵砧山建置了相關試驗場域。經濟部還在節能方面加強推動,預計至2030年節電量將提升至420億度電。
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昨日南下高雄,參與中鋼主辦的螺絲產銷聯誼會,並對傳統產業的轉型進步展開強烈支持。在會議中,郭智輝強調,他將全力以赴,幫助台灣的傳統產業實現進步與升級。中鋼董事長黃建智則表示,中鋼生產的盤元線材已符合歐洲的CBAM減碳要求,不僅不需繳納碳費,還有盈餘,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
郭智輝對中鋼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台灣重要的產業龍頭,對許多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他寄望於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中鋼能重回過去的輝煌時期。回憶起當年,大學畢業生們都夢想能夠進入中鋼、台電、中油這些公司工作,因為這些公司當時都非常賺錢。雖然現在獲利能力有所下降,但這些公司仍承擔著國家的重任,需要大家攜手努力,共同推動發展。
郭智輝還提到,台灣企業普遍受到世界經濟情況的影響,過去的疫情對產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隨著疫情的好轉,產業面臨著新的挑戰,經濟部也必須隨時應變。他透露,自己在71歲以前一直擔任董事長,今年520之後才成為經濟部長,因此他對產業的轉型和進步有深刻的了解。他提醒大家,未來的「大健康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企業應該及早布局。
黃建智則對郭智輝的來源感到敬佩,稱其為來自產業界的人才,既是企業董事長,又是博士級教授。他強調,台灣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差異化競爭優勢,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經濟日報昨日舉辦「2024能源願景高峰論壇—新能源 永續淨零」,李君禮以「能源轉型新趨勢」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李君禮強調,在現有能源轉型基礎下,經濟部致力提升自產能源占比,強化電力系統韌性,推動穩定供電,兼顧淨零碳排和能源安全。
李君禮表示,我國能源高度依賴進口,且以高碳排化石燃料為主,第一次能源轉型(2016年至2025年)是將高碳排電力結構轉為低碳排,亦即以無碳再生能源及擴大使用低碳天然氣,逐步降低燃煤發電占比為方向,可說是「低碳轉型」,其中再生能源是政府推動主力,目前再生能源占發電比重已超過一成。
台灣發展綠電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李君禮指出,我國風電設置量為世界第七,現已有五座離岸風場完工,累計至今年11月已完成374座風機,總裝置容量達3百萬瓩(GW),預計將超越比利時,排名上升至第六。
光電累計至今年9月併網量達13.7GW,為2016年的11倍,其中2023年單年度完成2.7GW創歷年新高。
他表示,自2024年第二次能源轉型,則是要由低碳走向零碳,依目前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到2050年仍會使用20%至27%天然氣發電,須搭配碳捕捉技術。此外當再生能源占比達60%至70%,須靠儲能系統穩定電網,強化電網韌性則可避免導致大規模事故。
太陽光電發展以屋頂型優先,並將規範新建物裝設太陽光電;地面型則著重促進土地多元利用兼顧環境生態,例如漁電共生。隨科技進步,未來可能大幅提高發電效率,即便是相同面積,太陽光電發電量可望提升。
離岸風電方面,經濟部持續協助區塊開發風場順利建置,盤點離岸風電可開發場域及配套基礎設施,發展離岸風電新技術,同時提高本土產業技術能量進入國際市場。
地熱方面,李君禮指出,現已併網7.49千瓩(MW),將由國營事業來帶頭,例如中油宜蘭員山深層地熱示範案25MW已於10月開鑽。
氫能方面,李君禮表示,台電、中油及中鋼將帶領民間企業推動氫能示範驗證,規畫2025年混氫、2030年混氨示範。
經濟部已成立氫能推動小組,研議我國氫能發展策略、布局氫能應用、氫氣供應及基礎設施三大面向。
至於碳捕捉及封存,李君禮表示,台電在台中發電廠建置碳捕集廠及封存試驗場域;中油則在苗栗鐵砧山建置封存試驗場域。另外,經濟部完善節能機制,透過深度節能加強推動節能服務業(ESCO)及住宅節電,預計至2030年節電量提升至420億度電。
郭智輝表示,中鋼是台灣非常重要的產業龍頭,影響很多產業發展,希望在大家努力下,中鋼能回到過去的輝煌時代,當時大學畢業第一個想要進去公司就是中鋼、台電、中油,因為都很賺錢,現在獲利沒有以前好,但仍肩負著國家的責任,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推一把。
郭智輝指出,台灣企業多數都受到世界景氣影響,過去疫情對產業造成很大衝擊,現在疫情過去產業面臨新的產業的挑戰,經濟部也一樣。
他說,自己71歲前都在做董事長,今年520以後才做經濟部長,「所以我最能了解產業如何轉型、進步」,並提醒未來「大健康產業」很有發展潛力,可以提早開始布局。
黃建智說,部長來自產業界,是企業董事長、又是博士級教授,他強調台灣要有自己品牌與差異化競爭優勢。
華城電機集團的執行長兼華城電能董事長許逸晟,今年45歲,充滿活力且勤奮不懈,他是家族企業的第三代傳人。對於企業經營,許逸晟秉持著一套獨到的哲學,強調公司必須保持彈性和靈活,時刻激發員工的創意,以創造企業的活力。
華城電機集團作為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現今由許逸晟的父親三兄弟分別擔任總裁、董座、副董事長,把持著公司的大方向。而許逸晟與他的堂哥許逸德則承擔起開拓新天地的重任,兩人分工合作,在父祖輩的基礎上,為華城電機帶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許逸晟從早年就加入集團進行實習和磨練,近年來正式成為公司領導核心。2014年,華城集團成立了電動車充電事業部門,並創建了相關公司。當時雖然電動車市場尚未成熟,但許逸晟及其團隊看準未來趨勢,決定投入資源,積極經營。作為當時的董事長特助,許逸晟親身參與了這個大趨勢的發展。
華城電能作為業界第一個投入充電營運的企業,面臨了許多挑戰。許逸晟認為,公司要成長,必須具備彈性和靈活度,並且要時刻保持創新。他本人則身先士卒,每天與員工一同在第一線奮戰。
早期,由於電動車的普及率不高,許逸晟和他的團隊面臨著一個惡性循環:電動車少,充電站點少,導致消費者不願意購買電動車。為此,華城電能決定跳出傳統框架,成為充電樁的營運商,推動產業發展。隨著電動車市場的逐年增長,以及淨零碳排趨勢的影響,電動車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產業也進入了正向循環。
許逸晟在華城電能的成長過程中,不僅是創始者,也是實踐者。他對公司的使命感和家族傳承的「蘋果樹理論」深信不疑,認為從種子篩選做起,才能種出好吃的蘋果。華城電能的成功,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
如今,華城電能已成為業界唯一一家以一條龍模式經營的充電營運商,充電樁站點全台市占率最高,並與多個車廠建立合作關係。許逸晟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希望華城電能能夠成為車輛充電領域的「台灣中油」,為電動車的普及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遇上問題 會直球對決
華城電機集團是個典型的家族企業,如今,上一代的父輩三兄弟分別擔任總裁、董座、副董事長,掌握大方向;而繼承開疆闢土重責的,就是許逸晟堂兄弟。
許逸晟從年輕時就進入集團歷練,一直到近年才正式掌舵。他的堂哥許逸德則擔任華城總經理,兩人明確分工、合作無間,在父祖輩的基礎上,為華城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對於企業經營管理,許逸晟自有策略、節奏,遇上突如其來、直球對決的問題,他都能條分縷析,說清楚、講明白,不會含糊其詞。
2014年,華城集團成立電動車充電事業部門,之後又創建公司,當年雖然電動車數量還未上升,但集團認為電動車世代即將來臨,因此規劃投入資源持續經營,當年許逸晟擔任董事長特助,七年前正式接手,可說是親身見證此一個大趨勢成型。
華城電能成為第一個跳進來做充電的營運商,過程面臨諸多挑戰,但許逸晟深知公司要成長茁壯,必須夠靈活、有彈性,有別於傳統企業,每天都要腦力激盪,他表示,自己的角色就是串連各部門、組織的鏈子,每天都在第一線,跟著同仁一起打仗。
許逸晟表示,早期大家對新能源車有很大的疑問,使用者也並不多,初期進入一個惡循環,因為電動車數量太少,導致沒有業者想做充電樁,而消費者又因為充電站點少,更不願意購買電動車,後來公司想說,既然已經在做設備了,那就乾脆跳進來做營運商,讓這個產業的齒輪可以轉動起來。幸運的是,電動車的比例逐年成長,且在淨零碳排趨勢下,電動車的確成為未來的主流,產業已經進入正向循環。
著重實際 親上第一線
從華城電能創立到成長,許逸晟無役不與,對於這家相對年輕的公司,他笑稱「員工也都很年輕」,可能數他最資深,但他也是充滿鬥志與幹勁,不曾懈怠。
每天都在第一線指揮擘劃的許逸晟,重實踐而輕空談,但他也有一套經營哲學,這一套哲學是來自家族傳承的精神理念的「蘋果樹理論」。
許逸晟透露,家族對企業的使命感很強,而且整個家族都服膺「要種出好吃的蘋果,就要從種子篩選做起」。進一步說,企業經營與發展,不僅從根源開始,創始的起點更是關鍵。華城電能成立迄今營運不斷壯大,就是這個理念的具體成果。
如今華城電能已經成為業界唯一一家以一條龍模式經營的充電營運商,目前充電樁站點為全台市占率最高,也是最多車廠合作的廠商。許逸晟明確地表示,華城電能的中期目標是做車輛充電領域的「台灣中油」。
連錦漳也向銀行喊話,希望多多支持民間業者的綠能開發融資,未來更期待民間業者投入深層地熱開發。
連錦漳昨日出席活動時表示,過去台灣積極發展光電、風電、小水力等再生能源,近來也積極投入地熱發電,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演說中強調,為落實台灣2050淨零目標,將推動二次能源轉型,經濟部也持續發展多元綠能政策,包括風力、光電、地熱和小水力等,預估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達六至七成。
連錦漳提到,經濟部積極發展地熱,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成立地熱推動小組,中油近期在宜蘭啟動全台首口深層4,000公尺地熱井,預計明年6月完成,另也已責成中油、台電等,規劃明年將約有20個團隊啟動深層地熱鑽探計畫,地熱發電力拚在2027、2028年達到1GW目標。
連錦漳表示,去年台灣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七,為全球少數突破2GW的國家,截至今年8月,裝置容量達2.7GW。
台灣中油新任董事長方振仁昨日正式就任,他在就職典禮上表示,面對財務壓力,中油將積極向經濟部爭取合理的油氣價格反應。方振仁強調,即將延續前董座李順欽所提出的「優油、減碳、潔能」三大主軸,並逐步調整煉製結構,加大對永續航空燃油(SAF)、地熱、氫能、負碳技術及材料等新事業的投入。
方振仁在會中提到,雖然國際機構預測明年國際油價將下跌,但由於國際情勢變化莫測,中油仍將努力爭取汽油、天然氣價格能夠適當合理地反映市場實際成本。他強調,目前中油油價雖有公式,但受到「平穩措施」與「亞鄰最低價」雙重約束,這對中油造成不小的財務壓力,因此中油希望爭取更多調整空間。
經濟部對於鬆綁油價「亞鄰最低價」的緊箍咒已有討論,並考慮將其他國家補貼政策排除在外,以計算合理的油價。全案將在適當時機向行政院報告。此外,經濟部也將評估適當的時間點進行調整,以避免對物價產生衝擊。
「亞鄰最低價」現階段對中油造成每年逾40億元的油價壓力,而日本及南韓近年來政府補貼油價,導致中油油價難以上調。中油積極爭取將「亞鄰最低價」調整為「亞鄰均價」,並且了解經濟部目前的方向是將其他國家補貼政策排除在外,但仍然會維持一定的價格天花板。
至於「油價平穩」機制,中油尚未提出具體計畫,而經濟部也尚未決定是否進行討論。在氣價方面,除了民生部分受到限制外,經濟部已同意中油調整工業及電業氣價,從去年起,中油不再分擔台電虧損。最近一個月,工業氣價漲幅為3%,而電業氣價則維持不變。
昨日經濟部長郭智輝未出席布達典禮,由次長連錦漳代表致詞。連錦漳在致詞中對中油董總上任後的三大任務表示期許,首先是減碳目標,他認為當前的減碳目標還未達到預期,希望中油能再加油;其次是善用AI科技,降低工安、環保事件的發生率;最後是推動綠電,包括多元的氫能、地熱等技術及綠能發電。
中油董事長方振仁強調,面對國內油品、天然氣、石化品穩定供應的挑戰,中油不斷加強天然氣供應韌性,以確保民生經濟發展不受影響。他指出,天然氣作為低碳排的能源,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橋接角色。
為此,中油積極擴增北、中、南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卸收、儲存及輸送量能。方振仁透露,桃園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將在2029年完成整體計畫,並已經經濟部授命,明年3月底前完成第一階段供氣工程,滿足大潭電廠的天然氣需求。
此外,高雄洲際接收站已通過第一次環評小組審查,預計年底前完成環評意見回覆並進行第二次審查。中油也計劃在永安、台中接收站進行增建和擴建,以完善天然氣卸收、儲存等設施,確保供氣不斷。
中油不僅如此,還將持續關注核心研發技術,投入永續航空燃油(SAF)、地熱、氫能、負碳技術及材料等新事業。方振仁表示,地熱和氫能是淨零轉型的重要方向,近期內將在高雄完成首座可移動式加氫示範站的建置,並選擇宜蘭仁澤-土場地熱區作為地熱探勘及發電場址。
面對淨零排放、能源轉型、天然氣供應韌性、石化產品供需不平衡及財務不佳等重大議題,方振仁指出,中油將延續前任董事長李順欽訂下的「優油、減碳、潔能」三大主軸,逐步調整煉製結構,並投入新事業發展。目前,中油已在宜蘭土場、員山開始建置、探測地熱,預計明年4月土場地熱電廠將併網,員山探測井則將在明年7月達到目標的4,000公尺,開發深層地熱潛力。
台灣中油公司昨日舉行新任董事長方振仁及總經理張敏的布達典禮,由經濟部次長連錦漳監交。新任董事長方振仁在典禮上表示,將繼承前董座李順欽所提出的「優油、減碳、潔能」三大主軸,逐步調整煉製結構,並積極投入新興事業,如永續航空燃油(SAF)、地熱、氫能、負碳技術及材料等。
方振仁在會中提到,中油目前面臨財務上的嚴峻挑戰,並希望經濟部能夠向政府爭取,讓油氣價格能夠合理反映成本。雖然國際機構預測明年國際油價將下跌,但由於國際情勢的不確定性,中油仍將努力爭取汽油和天然氣價格的合理調整。
目前中油的油價雖然有公式,但受到「平穩措施」和「亞鄰最低價」的雙重限制,這使得中油每年需自行吸收逾40億元的油價成本。為此,中油積極爭取鬆綁「亞鄰最低價」,甚至提出將其改為「亞鄰均價」的建議。據了解,經濟部正在討論這一方案,並計劃在適當時機向行政院報告。
此外,經濟部也正在評估時間點,以避免對物價造成衝擊。對於「亞鄰最低價」的鬆綁方向,經濟部考慮將其他國家的補貼政策部分扣除,從而維持一定的價格天花板。
至於「油價平穩」機制,中油尚未提出具體計畫,而經濟部也尚未表態是否會進行討論。在氣價方面,經濟部已同意中油調整工業及電業氣價,其中工業氣價已實施市場機制,而電業氣價方面,自去年起,中油已獲得同意調漲售給台電的氣價,從而不再分擔台電的虧損。
經濟部長郭智輝昨日未出席布達典禮,由連錦漳次長代表致詞,他對新任董總方振仁和張敏表示期許,並提出三大任務:減碳、善用AI科技降低工安和環保事件頻率,以及推動綠電和多元的氫能、地熱等技術及綠能發電。
國家品牌玉山獎
提升國家競爭力
「國家品牌玉山獎」為全國最具指標性、最具公信力的企業品牌獎項,評審會議9月21日於台北福華飯店召開。評審總召集人由前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林財源出任,邀集產、官、學界專家共同評選,以審慎、公正的態度從研發、設計、品質、行銷、管理等多面向評估,並以產業的發展、就業機會及公益回饋做考量,甄選出最具競爭力之傑出企業、最佳產品、最佳人氣品牌、傑出企業領導人等,表彰其傑出表現,以提升國家企業競爭力。
國家品牌玉山獎報名踴躍,參選作品大幅成長,經過相關單位專家學者詳閱參選資料,選拔「傑出企業類」、「最佳產品類」、「最佳人氣品牌類」、「傑出企業領導人」等共選出377件得獎作品,國家品牌玉山獎將「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國際化、科技化」及「傳統產業特色化」等三大主軸積極推動,以「品質、品牌、品味」多面向審核,肯定優質企業及產品,也帶領企業重視永續發展,塑造國家品牌優良形象,此次獲獎知名企業如台灣人壽保險、永豐金證券、台灣中油、六角國際事業、京元電子、第一商業銀行、凱基商業銀行、中華電信、宏佳騰動力科技、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宏致電子、關貿網路等,玉山獎重視企業營運管理、品質要求、顧客服務,以及產品創新研發,整合未來趨勢,並兼顧環保綠能概念,全面提升國家品牌競爭力,讓臺灣品牌成為國際指標。
優良建商營造商
購屋最佳依據
「國家優良建商營造商認證標章」以「生態、綠發展、環境共生」來規畫建築環境,由詳閱工程檢測證明與相關資料進行審核,鼓勵優良建商、營造商創造絕佳居住品質與完善生活空間,已有100多家廠商通過授證,都符合「專業管理、追求創新、注重品質及服務、公平交易、信譽良好且穩健踏實」的標準,有了中華民國國家企業競爭力發展協會的嚴格把關,成為消費者購屋參考的最佳依據,繼續推動臺灣向前邁進。
頒獎典禮盛大隆重,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國家企業競爭力發展協會邀請立法院院長韓國瑜、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監察院副院長李鴻鈞、考試院考選部部長劉孟奇、內政部政務次長董建宏、經濟部部長郭智輝、勞動部政務次長許傳盛、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李怡德、國土署署長吳欣修親臨致詞頒獎,並代表政府給建築營建及企業最大的支持與鼓勵,肯定所有得獎者的成就是台灣的驕傲。
菁英中的菁英
躍上全球市場發光
立法院院長韓國瑜表示,非常榮幸受邀出席國家級建築金質獎及品牌玉山獎的頒獎典禮。所有到場的獲獎者,甚至評審團隊都是國內建築界菁英中的菁英,說是「達摩祖師爺」等級也不為過,得獎作品都掌握屬於台灣的特色,很多建築成品在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亞洲甚至全世界之光。
韓國瑜指出,雖然台灣總面積3萬6,000平方公里,只有全世界萬分之三,總人口2,350萬人,只占全球79億人口的千分之三,但這麼多優秀企業所生產的工業產品,卻可以達到全球將近百分之三,希望各界應該對台灣這個品牌有信心,堅定地相信台灣人的生命韌性。而且舉凡手上的麥克風、現場的燈光、服務、桌椅,身上穿的衣服、鞋子還是假髮,全世界第一名的產品與服務,很多都來自台灣,這是很不可思議的。除了台灣之光台積電,其實許多進到千家萬戶的各類商品菁英,都是各個行業的隱形冠軍。
引領產業提升
建立國家品牌形象
主任委員鍾佳濱致詞指出,目前政府持續推動的「5+2」產業創新,無論是資通訊、智慧機械,或生技醫療,都展現台灣優勢產業的高度競爭力,政府將持續與產業界攜手合作開創新局,讓台灣產業在國際大放異彩,產品行銷全世界。國家品牌玉山獎激勵台灣企業勤奮打拚,致力建立國家品牌形象,甄選最具競爭力的傑出企業、最佳產品、最佳人氣品牌、傑出企業領導人等獎項,肯定企業濃厚的台灣文化內涵,鼓勵企業重視服務品質與研發創新,促使台灣產業更加蓬勃發展,把台灣品牌推向國際。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表示,「國家建築金質獎」與「國家品牌玉山獎」是國內規模最盛大的建築及企業獎項,深受各界重視。建築金質獎已舉辦26年,品牌玉山獎則有21年之久,每年參與廠商都大有成長,足見這個獎項能榮耀企業形象,知名度已深植國人心中。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國家企業競爭力發展協會」每年秉持專業為消費者把關,選出優良產品,深受各界信賴與重視,各個獲獎人能獲得評審肯定,顯示在建築美學、產品研發、企業管理及品牌經營等方面,用心專業且品質絕佳,她也表達誠摯恭賀與肯定之意。
對於郭智輝近日提及赴菲律賓設立特區,將我國低階封裝、高耗能的石化、鋼鐵業移到菲律賓,陳嘉麟昨日表達憂心。他強調,經濟部若要布局海外,大家都樂觀其成,但台灣無論是電力或石化業,一定要有自己的能力,尤其石化業的原料供給,攸關許多親密伙伴的供應。
陳嘉麟強調,石油工會非常反對新四輕移往菲律賓,中油公司不僅是一家國營事業,也不只背負著政策任務,身為決策者,更要照顧到石化業的工作權。
經濟部回應,中油是否赴國外投資,仍應回到公司可行性評估,郭部長最關切的是中油花錢投資之後,可否維持產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