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公)公司新聞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分析,主要是今年6月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對實體通路消費衝擊大,銀行局觀察多家發卡量大的銀行刷卡金額減少10∼30多億元不等。
受疫情衝擊,國人「非現金支付」2021年第二季也較第一季銳減。據銀行局統計,2021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從第一季的12.67億筆掉到第二季的10.69億筆,少了1.98億筆;非現金支付交易金額從1.28兆元掉到1.26兆元,總計2021年上半年非現金支付交易交易筆數達23.36億筆、交易金額達2.54兆元。
林志吉分析,「非現金支付」在筆數、金額第二季比第一季銳減,主要是疫情衝擊下,大家去實體通路消費減少,還有電票也減少相當大,主要是悠遊卡、一卡通在交通用途上捷運、公車的刷卡還有小額交易都減少很多。
至於在台灣信用卡也占有一席之地的花旗銀行要撤離台灣消費金融市場,轉售現有的消金業務,金管會將緊盯兩件事。林志吉表示,一是交易過程中,花旗銀必須充分保障客戶與員工權益;二是確保營運、服務正常運作,及內部控制持續有效。
花旗銀行在台灣有285萬多張流通信用卡,有逾215萬張近半年都有使用紀錄的有效卡片,這些信用卡卡友未來將面臨轉換卡片,目前累積的紅利點數或其他回饋權益,林志吉強調:「這也是客戶權益的一部分,已有提示花旗銀行,過程中銀行局也會特別注意」。
【台灣商業銀行新聞】 哇塞,大家有聽說嗎?美系銀行花旗今年初決定要退出消費金融市場,這個大 news 一下子讓許多人眼睛為之一亮。不過,這次花旗要退場,誰會是接手的大贏家呢?答案是澳洲國民銀行(NAB)啦!他們竟然要以將近9億美元的價格,把花旗在澳洲的消金業務全給拿下! 這次交易可大了,包含90億澳元的存款、43億澳元的無擔保放款、79億澳元的住宅房屋貸款,還有800名花旗員工,真的是一手包辦了。但是,要注意的是,這筆交易不包括企業金融和技術平台哦。 接下來,這一買一賣,讓澳洲國民銀行在信用卡市場的份量更重了,他們現在可是澳洲第二大的信用卡發卡行呢!澳洲國民銀行的執行長麥克文(Ross McEwan)也對這筆交易頗為高興,他說這將為他們帶來無擔保放款業務,尤其是信用卡部分的規模和專業度。 話說回來,花旗的執行長佛雷瑟(Jane Fraser)在今年3月上任後,就立馬要大刀闊斧,為了提升獲利,她在4月就宣佈將退出海外13個消金市場。這下好了,大家都在猜,誰會是這些市場的新主人呢? 這筆交易還得經過競爭主管機關的批准,預計要在2022年3月完成。澳洲競爭事務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的席姆斯(Rod Sims)表示,他們會嚴格檢查這筆交易,特別是信用卡部分。 佛雷瑟也說,這筆交易對花旗的客戶、同事和公司都是個好結果。她表示,花旗已經重新調整了策略,將會專注於他們具有規模和競爭優勢的領域,這樣才能夠創造成長和提升收益率。她還說,花旗會把交易獲得的資金用於策略優先投資項目,並持續將資金回饋給股東,同時對澳洲與亞太地區的企業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在台灣的消費金融業務出售進度緊湊,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報名」程序,進入到第二階段的「實地查看」。根據消息人士透露,國內各家銀行都紛紛報名參與,且已有部分銀行完成實地查看。未來將進入最後的「出價階段」,預估起跳價格將在600億元新台幣,甚至可能上漲至800億元新台幣。 分析銀行消金市場的專家指出,中大型國銀積極參與購買花旗消金,主要目的是想超越其他競爭對手,例如中信和國泰世華等都有可能成為購買者。富邦因為近期剛合併日盛金控、台新金控併購保德信人壽,出價機會較低。另一方面,中小型銀行也期望透過這次機會,從落後地位一舉翻身,其中公股銀行的機會較高。同時,外資銀行如星展、渣打或匯豐等也有可能加入競爭。 根據花旗在澳洲消金業務的成交價格,以8.8億美元(約246億元新台幣)賣給澳洲國民銀行為例,專家推估花旗在台灣的消金業務規模超過澳洲的一倍以上。與本國銀行相比,花旗的消金戶長期來具有較高的業務貢獻度,特別是財管戶的高資產,被普遍認為一旦購買成功,將為新銀行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 目前市場傳出的行情顯示,起價將在600億元新台幣,最高可能達到800億元新台幣。但由於花旗提供的資料較為概略,確定出價數額並非易事。銀行消金主管表示,花旗信用卡的活卡率和簽帳金額雙雙領先,獲利率高達7%以上,但這種獨特的作業模式不易被複製。此外,品牌轉換可能導致客戶流失,財管業務的轉移可能引發大量高階客戶轉向其他外資銀行,影響層面較大。
澳洲國民銀行與花旗周一共同宣布此項資產交易訊息,包括90億澳元存款、43億澳元的無擔保放款、79億澳元的住宅房屋貸款與800名花旗員工,但不包括企金與技術平台,收購金額約8.82億美元。
澳洲國民銀行買下花旗澳洲消金銀行後,代表澳洲九成信用卡市場掌控在澳洲前四大銀行手中,澳洲國民銀行信用卡客戶增加100萬,躋身澳洲第2大信用卡發卡行。
澳洲國民銀行執行長麥克文(RossMcEwan)表示,「此一收購案為我們在無擔保放款業務,特別是信用卡部分,帶來規模與專業的深度,信用卡仍是消費者一個重要的支付方式。能取得更多的支付與交易資訊有助於帶動我們個金業務產品與服務的創新。」
今年3月上任的花旗女執行長佛雷瑟(JaneFraser)為了提升獲利,隨即在4月發布重訊,宣稱將退出海外13個消金市場,外界關注這些市場可能接手的買家。
交易案仍需經競爭主管機關審核通過,預計將於2022年3月完成。
澳洲競爭事務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表示,審查重點將擺在銀行部門大型業者的進一步整併部分,ACCC主委席姆斯(RodSims)指出,「在審查澳洲國民銀行收購花旗澳洲消金一案,我們將會嚴加檢視信用卡部分。」
花旗執行長佛雷瑟則表示,「此一交易對我們的客戶、同事與公司來說都是好的結果,如同交易所透露,我們已重新調整策略,公司將專注於我們具規模與競爭優勢的領域,以創造成長與提升收益率。」
佛雷瑟還說,「我們非常滿意交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將把交易獲取的資金用於策略優先投資項目,並持續將資金回饋給股東,同時將透過全球四大中心對澳洲與亞太地區的企業客戶繼續提供服務。」
銀行消金主管預期,中大型國銀想透過買下花旗消金,主要是想一舉甩開其他銀行,例如中信和國泰世華都有這種可能性;至於富邦因為才剛合併日盛、台新併了保德信人壽,出價機率相對較低;另一種則是中小型銀行想從落後一舉翻身衝進領先群,其中又以公股銀機率偏高。此外,也不排除同為外銀的星展、渣打或?豐出手。
銀行消金主管表示,以花旗在澳洲消金業務最新成交價,即8.8億美元(約新台幣246億元)賣給澳洲國民銀行來看,粗估花旗在台消金業務,超過澳洲規模的一倍以上,且相較於本國銀行,花旗的消金戶長期以來具有高業務獻度,尤其財管戶業務相對優質的高資產,「大家都預期,只要一買下花旗消金,等於掛了超跑引擎,直接拿金牌,至少也可衝至前面的領先群」。
「根據目前傳出的行情,應該就是600億元起跳,如果搶得太凶,甚至可能飆破800億元」,銀行消金主管指出,若用新台幣匯率目前約27.8元上下估算,將是21∼28億美元之間。但以目前花旗提供查看的資料,內容非常的概略,並沒有預期中的相對詳細資訊,其實要決定出價多少並不容易。
以信用卡及財管二大消金業務來說,銀行消金主管認為,花旗信用卡的活卡率及簽帳金額雙高,但獲利主要是來自將循環餘額,透過一套獨有的作業模式,轉換至信用貸款,平均獲利應有7%以上,但卻是國內銀行難以複製的模式,這是國銀買下來後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另外,從花旗品牌轉換成國銀品牌,也難免出現流失潮,就算少三成也很平常。
銀行消金主管強調,影響更大的是財管業務,花旗以全球的超大型跨國金融集團,外幣成本低的優勢,是國銀絕對沒有的條件,也代表財管戶相關的外幣獲利率必將明顯下降,不排除大量高階財管戶可能大量出走至其他外銀,有多少會留下來,實難預估。
近日歐洲、中國鄭州等地暴雨橫行,打破百年紀錄,氣候變遷成為21世紀全球人類與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花旗(台灣)商業銀行自去年開始,就積極攜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TWYCC)推出了一系列關於氣候變遷的培力行動,希望透過這些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氣候變遷的重要性。
就在昨天(22日),花旗(台灣)銀行與TWYCC一起發佈了「花旗青年氣候培力指南」,這本指南匯集了「花旗台灣青年氣候培力行動」活動中提供的各種氣候變遷知識、國際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及氣候議題的趨勢,並且串連了國內外專家的洞見。
花旗(台灣)銀行的政府事務暨公共事務長潘玲嬌表示,「花旗青年氣候培力指南」是台灣年輕一代面對氣候變遷時必備的知識庫,裡面收錄了來自花旗集團永續長Valerie Smith與國外專家分享的國際ESG與氣候議題的趨勢,還有氣候變遷與數位媒體、外交及聯合國等多元議題的關聯;同時,這本指南也帶領讀者進入國際氣候談判的脈絡與操作,並教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對抗氣候變遷的方法。
除了發佈的「花旗青年氣候培力指南」,花旗(台灣)銀行還舉辦了「青年氣候外交培力論壇」、「氣候模擬聯合國」活動,以及推動「千人響應計畫」,至今為止,這些活動的總受益人數已經接近37萬人次。
近日歐洲、中國鄭州等地降雨成災,打破百年紀錄,氣候變遷這個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人類與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為了幫助台灣年輕一代了解並應對這個挑戰,花旗(台灣)商業銀行自去年開始,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TWYCC)攜手合作,推出了一系列「花旗台灣青年氣候培力行動」。這項活動旨在普及氣候變遷相關的知識和資訊,讓更多年輕人成為未來環境保護的領軍者。
昨日(22日),花旗(台灣)銀行與TWYCC共同發佈了「花旗青年氣候培力指南」。這本指南匯集了「花旗台灣青年氣候培力行動」中的各種氣候變遷知識,包括國際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及氣候議題的趨勢,並串連了國內外專家對於這些議題的洞見。花旗(台灣)政府事務暨公共事務長潘玲嬌表示,這本指南是台灣年輕世代面對氣候變遷時必備的知識庫,內容涵蓋了來自花旗集團永續長Valerie Smith與國外專家的國際ESG與氣候議題趨勢分析,以及氣候變遷與數位媒體、外交及聯合國等多元議題的關係。指南還帶領讀者進入國際氣候談判的脈絡,並教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
除了發佈指南,花旗(台灣)銀行還舉辦了多項活動,如串連多元議題的「青年氣候外交培力論壇」,訓練年輕人參與國際氣候談判的「氣候模擬聯合國」,以及推動實際氣候行動的「千人響應計畫」。截至目前,這些活動已經吸引了近37萬人次參與,對於提升台灣年輕一代的環境意識和行動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花旗(台灣)銀行與TWYCC昨(22)日發佈「花旗青年氣候培力指 南」,集結「花旗台灣青年氣候培力行動」活動中提供的氣候變遷知 識、國際ESG及氣候議題的趨勢及串連國內外專家洞見。
花旗(台灣)政府事務暨公共事務長潘玲嬌指出,「花旗青年氣候 培力指南」是台灣年輕世代面對氣候變遷所需具備的知識寶典,收錄 來自花旗集團永續長Valerie Smith與國外專家分享國際ESG與氣候議 題的趨勢,以及氣候變遷串聯數位媒體、外交及聯合國等多元議題; 同時也帶領讀者進入國際氣候談判的脈絡與操作,及如何在日常生活 落實對抗氣候變遷。
除了發佈的「花旗青年氣候培力指南」,還包括串連多元議題的「 青年氣候外交培力論壇」、訓練國際氣候談判的「氣候模擬聯合國」 ,以及推動氣候行動的「千人響應計畫」等,截至目前為止活動總受 益人數已經近37萬人次。
【台灣金融新聞】 金管會大刀闊斧修法 放寬外銀在台經營環境 為了吸引外商銀行在台灣市場發展,金管會昨(20)日宣布進行重大改革,針對外國銀行在台灣的經營環境進行三大措施放寬,這對31家國銀與八家外銀在台分行來說是一大利好消息,從今日起正式生效。 「這次修法對外銀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將能夠更有效益地運作在台灣的業務。」銀行局主任秘書童政彰在記者會上這樣表示。他進一步解釋,這三大措施將提升外銀在台灣子行或分行的通路效益,擴大與海外總行的交易額度與範圍,並滿足國銀在海外籌資與發行新商品的需求。 不過,近年來外銀撤台風潮不斷,童政彰也提到,瑞士信貸銀行、南非標準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以及澳盛銀行等已經相繼離開台灣市場。面對這一現象,金管會積極應對,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財委會上已經承諾將會「依法審慎」地審查花旗銀行消費金融業務撤台案,並嚴禁花旗銀行將台灣高資產客戶轉介到海外。 金管會此次修法的重點如下: 1. 放寬外銀分行提列備抵呆帳及保證責任準備金額,50%可計入外國銀行分行淨值,以利風險控管。 2. 放寬銀行兼營債券自行買賣部位限額,不再適用券商管理規則,以銀行「核定基數」計算,提高交易績效。 3. 放寬取得海外子行發行之公司債限制,結合集團資源滿足客戶需求,提升銀行業競爭力。 以花旗銀行為例,過去兼營證券商指撥營運資金需達15億元,但未來限額放寬後,花旗銀行在台灣的交易額度將可大幅提升。童政彰指出,這將有助於花旗銀行與海外總行或香港、新加坡分行的交易額度擴大,進而提升其經營績效。
【金融新聞】 近日,為了提升外商銀行在台灣的經營環境,金管會宣布了三大修法措施,並於昨日正式上路。這項新政策對31家國銀與八家外銀在台分行來說,將帶來顯著的好處。 金管會主任秘書童政彰表示,這三大措施將有效提升外銀在台灣子行或分行的經營效益,擴大與海外總行的交易額度與範圍,並滿足國銀在海外籌資與發行新商品的需求。 不過,近年來,包括瑞士信貸銀行、南非標準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以及澳盛銀行等外銀陸續撤離台灣,讓人擔心未來還會有更多外銀離開。對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曾經在財委會上承諾,將依法審慎審查外銀撤台案,特別是嚴禁外銀轉介台灣高資產客戶到海外。 為了改善外銀在台灣的經營環境,金管會進行了「銀行申請兼營債券、受益證券、資產基礎證券承銷及自行買賣業務應遵循之規定」的修正,以下是修正的重點: 1. 放寬外銀分行提列備抵呆帳及保證責任準備金額50%計入外國銀行分行淨值,有利於外銀在台灣子行達到風險控管標準。 2. 放寬銀行兼營債券自行買賣部位限額,不再適用券商管理規則,而一律以銀行「核定基數」計算。放寬後,與單一海外關係企業的買賣及交易總餘額不得超過銀行核算基數10%,所有交易總餘額不得超過20%。 3. 放寬取得海外子行發行之公司債限制,結合集團資源滿足客戶需求,得透過自營買賣方式提供海外子行發行之結構債予高資產客戶,提升我國銀行業者的競爭力,並進一步促進我國金融市場之國際化。 以花旗銀行為例,過去兼營證券商指撥營運資金需15億元,比台銀8億元多出近倍。花旗銀行向海外總行或新加坡分子行交易有價證券時,為擴大額度需列很大部位指撥營運資金,但未來限額放寬後,兼營自行買賣部位依核算基數計算,可提高至96億元,花旗銀行指撥營運資金不必那麼多,可跟總行或香港、新加坡分行的交易額度擴大,交易對象大幅鬆綁後,可有效提升其經營績效。
銀行局主任秘書童政彰表示,放寬三大措施可望提升外銀在台子行或分行通路經營的效益、擴大與海外總行交易額度與範圍,同時也滿足國銀在海外籌資與發行新商品的需求。
外銀近年接連撤台,包括瑞士信貸銀行、南非標準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之後還有澳盛銀行等。
今年花旗銀行宣布將撤離包括台灣在內亞太區13個消費金融市場,立委憂心未來會有更多外銀撤離台灣;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日前財委會承諾將「依法審慎」審查花旗消金業務撤台案,尤其嚴禁花旗銀轉介台灣高資產客戶到海外。
金管會也積極修法,改善外銀在台經營環境,完成「銀行申請兼營債券、受益證券、資產基礎證券承銷及自行買賣業務應遵循之規定」修正,主要有以下重點。
一是放寬外銀分行提列備抵呆帳及保證責任準備金額50%計入外國銀行分行淨值,有利外銀在台子行達到風險控管標準。
二是放寬銀行兼營債券自行買賣部位限額,不再適用券商管理規則,而一律以銀行「核定基數」計算。放寬後與「單一」海外關係企業的買賣及交易總餘額不得超過銀行核算基數10%,所有交易總餘額不得超過20%。
童政彰以花旗銀為例,過去兼營證券商指撥營運資金需15億元,比台銀8億元多出近倍,花旗銀向海外總行或新加坡分子行交易有價證券時,為擴大額度需列很大部位指撥營運資金,但未來限額放寬為核算基數10%後,兼營自行買賣部位依核算基數(960億元)計算,可提高至96億元,花旗銀指撥營運資金不必那麼多,可跟總行或香港、新加坡分行的交易額度擴大,交易對象大幅鬆綁後,可有效提升其經營績效。
三是放寬取得海外子行發行之公司債限制,結合集團資源滿足客戶需求,得透過自營買賣方式提供海外子行發行之結構債予高資產客戶,提升我國銀行業者競爭力,並進一步促進我國金融市場之國際化。
【台灣金融新聞】 台灣的債券市場在6月份再掀波瀾,其中「元大」集團再次成為焦點,不僅在買超榜上蟬聯冠軍,賣超榜上也位居第一。根據櫃買中心最新統計,元大銀行在6月買超台債金額達82.47億元,而元大證券則賣超達167.5億元,成為賣超王。
在買超方面,除了元大銀行外,其他前四大買超機構分別是遠東銀行、新光銀行、中華郵政與台北富邦銀行,顯示公股銀行對台債的興趣並不如民營銀行熱烈。這四家銀行在6月的國債買入金額介於39.68至53.47億元之間。
至於賣超方面,除了元大證券外,永豐金證券、元富證券、群益金鼎證與凱基證券分別位列賣超前五名,賣超金額介於66.48至85.3億元。而在銀行方面,華南銀行是唯一一間進入賣超前十名的銀行,單月賣超金額達49.64億元。
分析指出,銀行之所以會有資金去化需求,通常是為了滿足資金調度需求;而證券商賣超較大的原因則是因為在次級市場進行公司債交割。銀行財務主管還提到,銀行賣債的原因通常與獲利了結、入袋為安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的買賣超統計中,還有花旗(台灣)銀行等國際銀行參與其中,展現了台灣債券市場的國際化趨勢。
櫃買中心統計顯示,6月債券買超前五大機構,依序為元大銀行、遠東銀行、新光銀行、中華郵政與台北富邦銀行,其中,除「綠巨人」中華郵政外,其餘前四大金融機構清一色為民營銀行,顯示相較於民營銀行,公股銀行6月並無大舉加碼台債的意願。
資料指出,遠東銀行、新光銀行、中華郵政與台北富邦銀行,6月加碼國內債券金額介於39.68至53.47億元。
另外,6月買債第六至第十大依序為渣打銀行、臺灣銀行、農業金庫、花旗(台灣)銀行與華泰銀行,單月加碼債券金額介於13.01至32.41億元。
相較於元大銀行6月登上國內債券買超王,元大證券單月賣超167.5億元,為金融機構賣債冠軍。
對於債券買超與賣超冠軍均為「元大」奪下,銀行財務主管分析,銀行因有資金去化需求,通常都是站在債券買超方,證券商因經營債券承銷業務,會在次級市場進行公司債交割,是證券商賣超金額較大的主因。
櫃買中心統計指出,除元大證券外,賣超前五大依序為永豐金證券、元富證券、群益金鼎證與凱基證券,賣超金額介於66.48至85.3億元。
6月賣超債券第六至第十名,依序為富邦證券、兆豐證券、華南銀行、統一證券與合庫證券,賣超金額介於33.5~62.85億元。
觀察6月賣超債券前十大金融機構裡,排名第八的華南銀行單月賣超債券49.64億元,為唯一一家擠入賣超前十大的銀行,銀行資調主管分析,銀行賣債的原因通常是獲利了結、入袋為安。
中央銀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台灣銀行業表現亮眼,全體38家銀行合計税前淨利達到903.39億元,年成長11.12%。這個成長率不僅超過了2020年同期,也顯示了銀行員工的貢獻度在這一季有顯著提升,平均每名員工貢獻達到193.1萬元,年增長15.5%,這一成長主要得益于去年疫情的基期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因應純網銀「樂天國際商銀」的營運,銀行家數從37家增加至38家。在這38家銀行中,有19家每名員工的獲利貢獻超過200萬元。在這些銀行中,京城銀行以每名員工平均貢獻1,153.93萬元位居第一,上海商銀以618.82萬元排名第二,台北富邦銀行則以329.96萬元蟬聯第三。
與去年相比,第一季商業銀行的每名員工獲利貢獻前十名出現了變動。中信銀行從上一季的第三名躍升至第四名,兆豐銀行則從第三名降至第五名。而花旗銀行則被?豐銀行取代,成為唯一進入前十的外資銀行,排名第六。
對於這一季的成績,銀行主管表示,去年第一季疫情對經濟造成衝擊,因此基期較低,今年第一季的成長主要得益於去年低基期的影響。雖然5月本土疫情升至三級,但主管們預計,隨著政府啟動紓困4.0計劃和疫苗的加速接種,下半年銀行業的獲利可望重返成長軌道。
國銀家數原為37家,因純網銀「樂天國際商銀」營運,增為38家,第一季平均每一行員獲利貢獻,共有19家逾200萬元,排除輸出入銀行的473.03萬元及農業金庫的659.16萬元之外,其他36家商業銀行中,第一名是京城銀行的1,153.93萬元,第二名是上海商銀的618.82萬元,台北富邦銀行以329.96萬元拿下第三名。
第一季商業銀行每一行員獲利貢獻前十強出現大洗牌,除前二名不變,台北富邦銀行躍居第三。中信銀行以302.03萬元前進一名至第四名,上一季第三名兆豐銀行為294.69萬元、倒退二名至第五名。
至於?豐銀行以285.69萬元,取代花旗銀行成唯一進榜外銀,居第六名。第七名的國泰世華為274.81萬元、退後一名。第八名仍是一銀259.83萬元。第九名台銀251.65萬元及第十名永豐銀行249.39萬元,雙雙均是新進榜。
觀察第一季台灣疫情控制仍良好,經濟成長表現佳,國銀獲利動能續強,員工平均貢獻度也回復長期以來的水準。銀行主管表示,由於去年第一季疫情大爆發,產生的基期低效應,因此今年第一季在38家國銀,共有29家明顯成長,其中多數年成長均達到二位數,甚至有六家達到三位數。
前十強員工平均貢獻度也有八家成長,其中四家年成長二位數,三家達三位數。至於十強中公股銀行增至三家,即台銀、一銀、兆豐,外商銀行僅剩?豐銀行獨撐,另六家都是民營銀行。
銀行主管認為,5月本土疫情升至三級,國銀獲利難免受影響,預料第二季國銀員工平均貢獻度將受創下滑;但隨政府啟動紓困4.0,且疫苗多方引進並加速接種,6月下旬及7月以來疫情顯現緩和,若疫苗覆蓋率提升達到群體免疫,下半年國銀獲利可望重返成長軌道。
台灣疫情緩和,銀行業運營迎來春風!玉山、花旗、星展、彰化四大銀行率先恢復分行營業時間,為業界注入強心針。花旗銀行與星展銀行合計已有十間分行恢復正常營業,玉山銀行則恢復土城分行營業,彰化銀行則恢復晴光及南港科學園區兩家分行營業。銀行業者預計,若疫情持續走低,將有更多銀行加入恢復正常營業時間的行列。國泰世華銀行則在第三級警戒未解除前,維持原訂開戶時間不變。此外,多家銀行如聯邦銀、台中銀、京城銀、凱基銀、王道銀等,目前並無調回正常營業時間的規劃,將視疫情及警戒等級進行評估。公股行庫方面,彰化銀行及玉山銀行已恢復部分分行正常營運。星展銀行則宣布恢復五家分行正常營業,僅剩兩間分行縮短營業時間。花旗銀行自本周二起,五家分行全部恢復正常營業。
今年5月中旬以來,新冠疫情爆發,國內至少14家以上銀行,縮短分行營業時間;銀行業者表示,如果未來單日確診案例持續走低,勢必有更多銀行加入恢復正常營業時間的行列。
國泰世華銀行則是表示,三級警戒未解除前,還是繼續維持原訂開戶時間不變。
國泰世華銀日前宣布,6月21日起至第三級以上警戒尚未解除期間,彈性調整全台分行受理一般實體帳戶開戶時段,調整後為每日上午9時至10時30分受理未成年人、外籍人士或需要實體存摺的民眾辦理開戶,業務分流提供客戶與行員安全的服務環境。
國泰世華銀表示,原因是為了保障客戶與員工安全、降低面對面接觸風險,自第三級以上疫情警戒期間,除了分行人力降載,管控入行人數流量,亦針對多數需臨櫃或面對面辦理的金融服務開放運用數位、自動化設備等方式進行。
聯邦銀、台中銀、京城銀、凱基銀、王道銀等,都有部分分行縮短營業時間,這些銀行昨日均表示,目前並沒有調回正常營業時間的規劃,主要先看三級警戒是否在7月12日屆期後,會否再延長,倘若疫情趨緩,三級警戒如期結束,防疫警戒降級,到時候再評估是否部分分行調整回原來的正常營業時間。
公股行庫方面,彰化銀行晴光分行及南港科學園區分行,因為兩家分行的人員,居家隔離期滿,人力恢復正常,已於6月14日恢復正常營運時間;玉山銀行也在6月21日恢復土城分行正常營運時間。
原本有七家分行縮短營業時間的星展銀行,則在本周宣布恢復五家分行正常營運,僅剩下位於新北市板橋的新站與板橋兩間分行縮短營業時間。
據了解,星展銀評估標準為,該區是否連續七天確診數字小於十例。
花旗銀自本周二開始,五家原本縮短營業時間的分行全部恢復正常營業時間,包括板橋分行、襄陽分行、永和分行、敦化分行、天母分行。(記者楊筱筠、陳芝瑄、葉憶如、夏淑賢)
【台北訊】近期疫情不斷蔓延,各大銀行紛紛作出應對措施,其中花旗銀行率先在台灣金融界展開行動。根據金管會銀行局的統計,截至6月22日,已有包括京城銀、凱基銀、台中銀、星展銀等多家國銀對旗下分行營業時間進行調整。在這其中,花旗銀行更是特別受到矚目。 花旗銀行在6月1日率先對雙北五家分行進行營業時間縮短,將其營業時間縮短至下午1點半。隨後,凱基銀也宣布將八家分行僅提供上午服務,並有三家分行延後至中午開始營業。京城銀行則是為了保障客戶與員工的健康,特別對新北市四家分行進行營業時間調整,縮短時間1到1.5小時。 不僅如此,其他銀行如新光銀、高雄銀、(ㄏㄨㄟˋ)豐銀等也紛紛加入縮短營業時間的行列。銀行局指出,這些調整並非僅限於疫區,而是根據各分行附近是否有可相互支援的分行、來客數明顯減少等綜合因素考慮後的結果。 總結來說,在疫情持續蔓延的背景下,各大銀行為了保障客戶與員工的健康,以及確保金融營運不中斷,紛紛作出相應的調整。而花旗銀行作為台灣金融界的領頭羊,其行動也引發了業界對此的關注。
其他調整營業時間的還有花旗銀(三家)、新光銀(三家)、高雄銀(一家)、(ㄏㄨㄟˋ)豐銀(三家)。
銀行局指出,疫情期間有縮短營業時間的還有聯邦銀、彰銀、台銀,但聯邦銀行調整後的時間是在銀行業共同營業時間內(原本周一至周五早上9點至下午4點,提前到3點30分打烊),所以不計入在縮短營業時間的銀行。另外,彰銀在6月14日後、台銀6月15日後都沒有再申請調整營業時間,也不計入。
台灣進入三級警戒後,花旗銀行6月1日開出第一槍,針對疫情嚴重的雙北五家分行營業時間縮短到1點半;凱基銀行之後也宣布,八家分行只有上午營業、另有三家分行每日延後至中午才開始營業。
京城銀行董事會也緊急決議,因應疫情變化,為保障客戶與員工健康,同時確保金融營運不中斷,調整位於疫情熱區新北市四家分行的營業時間,包含板橋、新莊、雙和與蘆洲分行,縮短營業時間1到1.5小時。
銀行業者指出,會選擇縮短時間的分行以及如何調整時間,主要會依據該分行附近是否有鄰近可相互支援服務的分行及來客數明顯縮減、來客縮減的主要時段等,而不一定是位在疫區,而是以綜合評估下才會縮減業務或縮短營業時間。
受近期本土疫情影響,台灣信用卡市場經歷波動。根據最新數據,花旗、匯豐、星展以及渣打銀行在5月的信用卡簽帳金額均出現下滑。其中,花旗銀行5月的簽帳金額較4月衰退達10.44%,成為四家外銀中跌幅最大的銀行。此外,花旗銀行5月的發卡量也大幅減少,單月發卡量較4月減少了8,143張,僅發出1.7萬張卡。 在這波市場變動中,匯豐銀行表現亮眼。該行推出的「匯鑽卡」主打網購、叫餐外送、行動支付等優惠,正好迎合了防疫期間的消費需求。因此,匯豐銀行5月單月有效卡數逆勢微幅成長479張,總計有效卡數達42.9萬張,成為四家外銀中唯一5月有效卡數成長的銀行。 然而,花旗集團在4月中旬宣布將出售包括台灣在內的13國市場消費金融業務,這導致花旗銀行在5月流失了一部分卡友。該月花旗銀行的有效卡數減少了8,690張,降至218萬張,成為前六大發卡行中唯一一家5月單月有效卡數減少的銀行。同時,花旗銀行在5月也出現了3.1萬張的停卡量,高於匯豐銀行的9,018張、星展銀行的5,080張以及渣打銀行的3,078張。 金融業者分析,儘管信用卡簽帳市場受到疫情衝擊,但消費者在網路購物、叫餐外送等方面的需求仍然存在。如果銀行能夠提供相關刷卡優惠,仍有機會鞏固刷卡市場。未來,信用卡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銀行們需要不斷創新,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