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公)公司新聞
花旗銀行決定撤離亞太地區13個消費金融市場,其中也包括了我們的寶島台灣。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立法院財委會上承諾,將會依法、審慎地對花旗消金業務撤台案進行審查,確保員工的工作權、客戶的權益,以及後續經營的穩健,同時也會嚴格禁止花旗銀行將台灣的高資產客戶介紹到香港、新加坡等地。
花旗台灣銀行於21日發表聲明,指出亞洲13個市場的消費金融業務出售過程剛剛開始,需要時間來確定特定買家。花旗強調,他們的立場與金管會的指導意見一致,在評估買家時,將會把保障客戶權益以及員工工作權與發展前景,作為最重要的考量。
在財委會的會議上,多位立委關心花旗消金業務撤台是否代表對台灣市場的不信任,以及未來是否會有更多外資銀行撤離。黃天牧回應表示,確實有其他外商銀行申請進入台灣市場,但程序還未完成。他強調,這些外資銀行的撤離並非台灣的問題,而是全球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後重新調整策略的結果,有些是母國總部的經營問題,需要尋找新的增長策略。
黃天牧還提到,外資銀行撤離的原因還包括法規遵從成本的提高、數位化發展的趨勢,以及各國市場當地銀行的競爭力提升。花旗銀行也表示,在這13個市場中,它們並不具規模經濟,因此離開的並不只有台灣市場,還包括印尼等其他國家。黃天牧強調,台灣銀行的競爭力也在提升,他不認為台灣的消金市場會被看衰。
對於立委們要求嚴加把關花旗消金撤台案,黃天牧表示,他們會依法進行審慎的審查。
這位新上任一個月的花旗集團執行長芙瑞瑟(Jane Fraser)領導的經營團隊所做成的決定,不僅影響花旗,更促使其他國際金融集團也會重新檢討其營運發展策略,並可能帶動國內一連串金融整併及板塊移動。
其實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此種大量型的業務,在營運成本及高度競爭的狀況下,只有少數達成經濟規模的金融機構才有獲利,再加上「支付業務」受到電子支付或第三方支付業者以低費率高效率產品的強力競爭,更使國際金融業受到內外夾擊。近年來已有如RBS、澳盛銀行等數家國際金融機構先後退出海外消費金融業務,而花旗在2017年便先行處理其海外信用卡收單(特約商店)業務,在業界早已周知,只是此次正式公開宣示其未來發展策略。
基於過去30年參與國際信用卡機構在台設立、移轉及退場的歷程,提出接手消金業務值得深思的三項議題。
一、Over-banking?Over-lending?我國有過多的銀行家數,但業務重疊性甚高,造成利率及費率高度競爭;加以國內超額儲蓄造成長期低利的現象,使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業務經營獲利愈發困難。但為發展財富管理及交互行銷保險、證券等業務等戰略性考量,許多金融集團必須保有此種業務,所以此種消金業務的價值,對於不同型態的金融機構,有不同的戰略思考及意義。
二、金融科技對於銀行支付及中介功能的影響:支付服務(Payment service)早非銀行獨享,Paypal、Ali-Pay等第三方支付業者,也可完成境內及跨境支付。此外,利用手機載具的行動支付,使信用卡或金融卡逐漸成為一個綁定的帳號,而非支付工具,參考2016年星展買下澳盛包括台灣在內五個市場消金業務的前例,此次併購規格及金額更鉅。在取得花旗業務後,雖有217萬有效卡但同樣要面對同業及支付業的競爭,以及循環信用餘額遞減的情形,除了口袋深度外,接手者運用金融科技維繫客戶使用意願的能力也是關鍵。
三、客戶權益維護等法遵事項:此次花旗的決定,在台灣約有逾200萬個帳戶受影響,已有報導消費者擔心其優惠權益受到影響。依筆者30年來處理信用卡機構設立、併購及退場的經驗,主管機關銀行局依法有權准駁信用卡機構轉讓予第三人,其中最主要的審查重點之一即是消費者權益保障計劃是否完整,連同接手機構的適格性 、消費者保障及爭議處理機制均納入審查,未獲銀行局核准前,不會同意業務移轉。
此次花旗業務移轉的帳戶數量之大,且涉及13個國家或地區,有能力接手者,除國內金控、銀行外,不排除國際性及區域性銀行。將另外涉及到與外國企業結合,需向反托拉斯主管機關的申報及核准,在我國則是公平交易委員會審查。
依過去經驗,也會耗時甚久,審查結果會視申請結合的對象其市場地位而定,可能會有:不准、附條件許可、許可等結果,也將是本案未來的法律風險之一。
黃天牧昨(21)日出席財委會時指出,花旗銀行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就受到美國政府支助,那時便調整公司營運的策略,逐步減少了消金業務,像是現任執行長Jane Fraser曾在2015年負責管理拉丁美洲時,也就賣掉巴西和阿根廷。
跨國金融機構在經營布局策略受到的因素眾多,包含消費金融成本變高、數位化發展、母國經營問題,而本國銀行競爭力逐步提升,引起外銀在台經營壓力也是因素之一。黃天牧認為,花旗對消金業務的退出為全球布局的未來發展策略、獲利和股價等考量,不需特別定位與著墨針對台灣市場,而外銀自有其經營策略,也不需要特別做預估。至於為何僅保留香港與新加坡市場,黃天牧則認為是兩地過去在高端財管的市場長期發展且有一定的穩定性。
立委曾銘宗昨日質詢時說,花旗宣布退出台灣消金業務時,是在宣布前一天才告知金管會,相當不尊重我國主管機關,要求金管會對花旗退出市場相關業務要「慢慢依法審慎審查」。
【2021-04-22/經濟日報/A12版/金融】
花旗台灣銀行21日表示,亞洲13市場消金業務出售的過程才剛開始,將需要一些時間,尚未確定特定買家。且花旗強調立場與金管會指導意見一致,在評估買家時,「必定將保障客戶權益以及員工工作權與發展前景,列為最重要考量之一。」
財委會多位立委關心花旗消金業務撤台,是否對台灣市場投了不信任票,未來是否有更多外銀撤走?黃天牧回應,也有其他外商銀行要申請進入台灣市場,只是程序還沒有完成。他強調這些外銀撤離台灣,並不是台灣的問題,是有四大原因,第一是金融危機後,全球跨國金融機構都在重新調整策略,包括保險公司與銀行,有些是母國總部經營問題,所以要調整布局,尋找增加長期獲利及挹注股價的策略。
二是法遵,尤其是消金法遵成本提高;三是數位化發展;四各國市場的當地銀行提升競力,即外銀優勢下降,同時花旗銀是表示在13市場不具規模經濟,離開的不是只有台灣市場,印尼等其他國家亦同時撤離。黃天牧強調,台灣銀行競爭力也提升,「我不認為要看衰台灣消金市場」。
對於立委要求一定要嚴加把關花旗消金撤台案,黃天牧回應,一定會依法審慎審查。
根據統計,在台灣的四大外銀子行信用卡張數的3月排名,花旗銀信用卡仍是外銀第一高、流通卡數達285萬張,?豐銀第二為62萬張,星展銀第三為60萬張,渣打銀為41萬張。
3月四家外銀子行信用卡的單卡單月簽帳金額,?豐銀最高,達1.1萬元,渣打銀第二為1萬元,星展銀為9,000元,花旗銀最低為7,700元。
匯豐銀1月推出新卡「匯鑽卡」,提供指定通路3%現金回饋,並加碼推出持卡人若同時持有?豐銀行帳戶,且平均往來資產餘額達10萬元以上,便能透過專屬兌換平台,用點數折抵信用卡帳單,成為卡友刷卡金額為在台外銀最高的重要原因。
國內繳稅月的刷卡戰,近年來競爭愈趨激烈,現金回饋是最大的吸引力,今年刷卡繳稅的現金回饋比率,多落在0.2%到5%之間,花旗銀行提供回饋屬於中間值,但仍算不無小補。
花旗銀行指出,即日起至5月24日前申辦並核卡的新卡友,最高可享綜所稅款2%現金回饋,每位正卡人限回饋一次,最高回饋3,000元。
花旗銀行撤出台灣消金市場,雖不是首家外銀撤離台灣的消金市場,但花旗這個台灣人熟悉的外銀品牌,撤台意義絕對不同於2017年的澳盛消金業務離台,此事件對台灣市場也帶來三大警訊。
第一,花旗這次也撤離中國大陸市場,但保留了香港,明眼人都知道,即便這幾年香港面臨國安法等政治動盪的衝擊,但花旗仍未放棄,看的就是大陸的財管市場大餅。換言之,在兩岸消金市場中,花旗實質上並未撤離大陸市場,但卻放棄了台灣。
大陸財管市場大餅吸引國際銀行,原本在大陸市場相對具有優勢的台灣金融業,這幾年來在政治因素干擾下,卻面臨層層障礙,無緣參與龐大商機,這是政府該深思的。
第二,即便這次台灣的大型民營金控有機會吃下花旗的財管肥肉,但這些高端客戶能否跟著留下來,恐怕不無變數。如果留不下來,顯示台灣的銀行業在商品或服務上,無法在滿足這些跨境高端客戶的需求,台灣在發展財管業務上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台灣的金融業必須提升國際競爭力」,官員說,如果花旗能提供客戶的服務,國內銀行卻無法滿足,或是必須經過層層管道才能提供,對客戶來說,須付的手續費等成本相對高,也等於沒有競爭力。
業者要爭氣,但政府也得從旁拉一把,銀行業者說,實際上現在有些民營銀行交易室的人都很厲害,商品設計不是問題,但台灣的資金進出及稅負不具優勢,也讓業者很困擾。
銀行業者常抱怨,提供客戶的商品,需要避險,但央行能提供的資金進出額度,根本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稅負更是無法跟香港等市場競爭。
第三,台灣金融市場仍是過度競爭,over banking(銀行太多)問題依舊存在。
從金管會資料可以看出,這幾年來,花旗等外銀在台子行的表現已經沒有以前突出,知情官員說,原因之一就是,台灣市場太小、太競爭,人才、技術很容易就被複製,優勢很難被彰顯。
美商花旗集團近期宣布,將出售全球13個市場的個人金融業務,其中台灣市場也在這個名單之中,這起交易被視為台灣銀行界「世紀大案」。據估計,這筆交易的金額將超過新台幣500億元,對台灣金融市場來說,無疑是震撼彈。 這次交易涉及的「老花旗人」包括台北富邦銀行董事長陳聖德、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董事長利明?、國泰世華銀行董事長郭明鑑,這三位都是出身台灣花旗的銀行家,對商業銀行與併購業務頗具心得。這次交易,不僅是金錢的遊戲,更是這些銀行家們的競爭與挑戰。 作為台灣外商銀行龍頭,花旗(台灣)銀行近年來的獲利表現一直不錯。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其信用卡手續費淨收益仍大幅減少,但整體銀行稅後淨值報酬率(ROE)仍達7.98%,稅後資產報酬率(ROA)也有1.02%。 分析人士指出,花旗集團若將13個市場的個金業務打包出售,由於買家有限,價格可能不會太理想。事實上,上周五(16日)新加坡市場就有消息指出,花旗集團欲出售的13個市場,其財富管理與信用卡、房貸、信貸等消費金融業務,13地合計損益兩平。 對台灣市場來說,花旗(台灣)銀行是個「金雞母」,若單獨出售,將會引發國內三大民營銀行——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的激烈競爭。這次交易,對「老花旗人」來說,無疑是個難得的機會,也是一場不容錯過的金融大戲。
花旗本次撤出13個消金市場的決定是由花旗集團新任執行長范潔恩 (JaneFraser)宣布,第一時間引起13個相關市場震驚和不解,但 才三天時間,主流社群平台LINKEDIN、Twitter已出現支持范潔恩決 定的新風向,認為被點名的13個市場地理位置分散、短期和長期利益 都不存在,在疫情期間要調配人力十分沒有效率,且范潔恩也是在逐 步落實2020年美國聯邦機構對花旗集團要求的風險管理系統大改造。
花旗集團總部的簡化與改革計畫去年下半年就持續討論,由於疫情 隔離因素,花旗台灣管理高層一直無法親自赴美說明,花旗(台灣) 銀行董事長莫兆鴻、總經理張聖心等高階主管,靠著密集的視訊會議 和美方溝通,亦持續說明花旗在台灣近60年來的營運表現「成功亮眼 」,應維持台灣的消金和企金雙引擎獲利模式。但集團最後還是作出 出售台灣消金業務的決定,僅保留法金和企金業務。莫兆鴻強調,出 售業務「目前還沒有確定的時間表」,在此期間,對於消費金融營運 沒有任何變動,同仁的工作權不會有立即的影響。
美商花旗集團上周四(15日)宣布將出售包含台灣在內的13個市場個人金融業務,大型民營銀行高層昨說,花旗(台灣)銀行資產品質不錯,倘若台灣市場可以單獨出售、不必跟其他市場綁在一起,P/B比料將高於國內上市銀行股目前的1.1到1.2倍,可用1.5倍來算。
花旗台灣去年底淨值約1,051億元,個金業務約占該行去年獲利45%,概算下,花旗台灣個金業務帳面值709億元,民營銀行高層表示,只要實地查核(D.D.)後品質不離譜,保守估算聘金將超過500億元。
美商花旗集團宣布將出售13個市場的消費金融業務,又說將在新加坡、香港等地成立財富中心經營亞洲消費金融事業,因為使用「消費金融」字眼,訊息不清,多家本地大型金控聞訊後表示,最關心兩件事情。
首先、花旗台灣的財富管理業務出售情況,會不會保留部分高端理財不賣;其次,台灣市場可否單獨出售。
中信金、國泰金、富邦金等,為何最關心花旗台灣的財富管理業務?最新財報顯示,財富管理才是花旗在台灣最賺錢的個人金融業務,而且隨著新冠疫情下,資金派對推升資本市場榮景,銷售共同基金、債券、結構型商品等信託業務,已超越保險與信用卡,躍升花旗台灣最賺錢的個金商品線。
花旗台灣的手續費淨收益明細表顯示,該行去年信託業務手續費收入約34.6億元,保險佣金收入約21.9億元,信託與保險這兩大財管線,合計為該行帶進56.5億元的手續費淨收益,遠高過信用卡的13.8億元。
針對本次潛在買家關心議題,記者昨日詢問花旗台灣,該公司表示,台灣市場要出售的個金業務包含財富管理在內,而且,並未聽聞母集團要把台灣的財管業務分割成高端或非高端來出售。
至於台灣市場能否單獨出售,花旗台灣表示不曉得,但會向集團轉達台灣市場的關切,同時強調客戶權益不變,金管會也不會允許其任意變更。
REITs揮別去年疫情的低迷,隨著拜登上任後會加速疫苗施打進度 ,加上1.9兆美元經濟刺激方案助攻,美國經濟將加速復甦,今年來 REITs基金大放異彩。
近三個月國內58檔REITs基金全面正報酬,其中有12檔REITs基金近 三個月大賺一成以上,投信法人表示,目前美國REITs股利率水準3. 2%與公債利差高達160bp,遠高於歷史平均130bp,將有利REITs展開 補漲行情,未來二年美國REITs可望走出長多行情。
台新北美收益資產證券化基金經理人李文孝指出,在美國新冠肺炎 疫情持續下降,加上新冠疫苗施打加速,以及國會順利通過拜登提出 的1.9兆振興紓困法案,美國REITs指數3月上漲3.87%。展望4月,雖 美債利率急速彈升到1.7%水準,不過,美國經濟數據持續正向,且 聯準會主席表示將維持低利率寬鬆環境至2023年,預期今年美國REI Ts在低利率環境以及經濟逐季復甦下,表現將較去年為佳,許多產業 在疫情受控後將持續反彈,短期整理後股市仍將往正向發展。
產業表現上,美國2020年第四季租金收取狀況持續改善,旅館因年 底節慶而住房率上升,零售業租金收取平均在90%以上,其餘產業皆 在95%以上,已跟疫情前差異不太大。工業類持續在景氣高峰上,高 階物流中心需求持續,2020年第四季新約租金持續提升10∼15%,承 租率也提高;數據中心受惠企業外包與雲端應用大幅增長下而獲利大 幅成長;5G加速應用對基礎通訊業者有成長動能。目前美國REITs市 場整體NAV折價1%,股利率達3.3%,仍具吸引力,在產業基本面改 善利多下,REITs長多行情可期。
根據花旗研究公司(Citi Research)最新調查報告,法人樂觀看 待REITs未來一年走勢,認為至少有10∼20%漲幅,其中最被看好的 行業普遍受惠疫後經濟復甦題材,如市中心住宅、飯店、購物中心和 養老院。
元大全球不動產證券化基金研究團隊指出,REITs表現與新冠病毒 疫情有高度關聯,因此在區域配置上,以疫苗施打進度較快的國家為 優先,不僅經濟復甦將更為快速、產業恢復力亦將更為全面,亦可望 帶動企業擴大股東回饋計畫。目前較看好區域包含美國、英國、日本 和香港等,產業類型上,則更看重零售、辦公室和飯店等,這類產業 與疫苗普及的連動性較高。2021年經濟可望於疫後復甦並站穩腳步, REITs補漲態勢明確,建議可逢低加碼。
所謂「老花旗人」,包括:67歲的台北富邦銀行董事長陳聖德、65歲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董事長利明?、60歲的國泰世華銀行董事長郭明鑑,這三個人都出身台灣花旗,熟悉商業銀行與併購,都是令人尊敬的銀行家,並且受國內三大民營金控家族中蔡家與辜家的倚重。
花旗(台灣)銀行是台灣的外商銀行龍頭,長年來獲利都表現不錯,以去年為例,即便遭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信用卡手續費淨收益大幅減少,整體銀行稅後淨值報酬率(ROE)也都還有7.98%,稅後資產報酬率(ROA)也有1.02%。
大型民營金控人士分析,美商花旗集團出售13個市場的個金業務,如果為了方便,採包裹出售,因為買得起的人有限,價格肯定不會好。例如上周五(16日)新加坡市場就傳出一份資料,花旗集團欲出售的13個市場,其財富管理與信用卡、房貸、信貸等消費金融業務,13地合計差不多損益兩平。
台灣是美商花旗集團獲利良好的海外市場,屬「金雞母」,若單獨出售,料將可賣到好價格,因為此舉將牽動國內三大民營銀行,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的競爭力消長,「老花旗人」都有輸不得的壓力。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近日傳出重大策略轉變,決定將亞洲、歐洲、中東及非洲的全球消費金融業務,整合至四個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同時對亞洲及歐洲、中東及非洲兩大區域的消費金融服務據點進行精簡。其中,尋求出售台灣消費金融業務的消息,成為外界關注焦點。這項策略轉變背後,是花旗全球策略從過去的消費金融,轉向強調「贏在財富管理」的轉向。
對於員工來說,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但對於長期成長至關重要。花旗亞太區執行長將於16日下午4點舉行亞太區員工大會,回應員工的相關疑問。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發布聲明強調,對台灣市場的承諾堅定不變,將致力成為本地及跨國企業客戶、金融機構和公營事業的最佳銀行夥伴。總部的公告不會立即對營運造成影響,也不會對員工產生立即影響。
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莫兆鴻表示,集團對13個市場消費金融策略的調整,絕對不會動搖花旗對台灣及亞太區的長期承諾。透過重新定位發展策略,花旗將能將更多資源進一步投資發展在台灣的機構客戶業務。
花旗集團表示,將退出在澳洲、巴林、中國大陸、印度、印尼、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泰國、越南、波蘭及俄羅斯的消費者金融業務。該公司說,這些市場投資銀行業務將持續營運,該公司將繼續在這些市場提供商品給其機構集團客戶。花旗的機構集團包括私人銀行、現金管理部門及投資銀行和交易事業等。
這項措施是上月接任花旗執行長的芙瑞瑟(Jane Fraser)檢討公司經營策略的一環。她在一項聲明中說,儘管13個市場有出色業務,「但我們沒有競爭所需的規模」,「我們相信我們的資本、投資資金和其他資源都可用更好方式部署,以因應亞洲財富管理和機構業務的更高報酬機會。」她並表示,花旗將繼續在亞洲投資財富管理及與企業客戶合作的事業。
花旗集團是華爾街的巨人,但在美國消費者金融業務營運卻相對較小,這種組合一直成為分析師和投資人批評的對象。芙瑞瑟1月曾表示,該銀行將重組為富人客戶管理資金的業務,目標是能提前接觸並留住客戶。
花旗15日也公布第1季財報,上季獲利優於分析師預期,主因是投資銀行營收及釋出了高於預期的貸款損失準備金。該銀行上季獲利79.4億美元或每股盈餘3.62美元,高於一年前的1.06美元,以及路孚特(Refinitiv)訪調分析師預估的2.60美元;上季營收217億美元,扣除利息的淨營收193億美元,低於一年前的207億美元,但超過分析師預期的188億美元。
花旗集團表示,上季釋出39億美元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對獲利貢獻20.6億美元,這段期間的信用損失為17.5億美元。 分析師之前預估上季貸款損失準備金為3.934億美元。
花旗股價15日早盤小漲0.41%,今年以來漲幅達18%,高於標普500指數的10%。
花旗銀向金管會報告,消金業務希望在台灣找新買主,退場時間尚未決定。莊琇媛說,金管會基本上尊重其商業考量,但要求保障客戶和員工權益,要對內對外溝通,也要跟客戶說明,員工士氣問題也需處理,也不准把客戶轉介到其他地方(如香港),客戶到香港交易出問題,將涉及消費者保護問題。
銀行局之前統計,2012年以來,有瑞士信貸銀行、南非標準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和澳盛銀行等五家外銀撤台。
2017年星展銀行收購澳盛銀行在台灣、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及印尼等個人金融與財富管理業務,接收澳盛在這五大市場近130萬客戶數,即使花旗銀行賣出在台灣消金業務,也算有先例可循。
外界分析,台灣金融銀行業過度競爭、有37家銀行、利差低、法規限制嚴格、中小企業往國外移動。「over banking一直是老問題」。
加上數位浪潮衝擊,國銀實體分行分支機構據點持續減少到九年低點。
金管會銀行局3月公布最新統計,截至2020年底,國銀分行數降到3,403家、比2019年底再少二家,回到2018年的九年新低紀錄。
去年本土銀新增了七個據點,但趕不及外銀撤據點速度,包括星展銀裁減五家、花旗銀少三家。
金管會銀行局15日晚間證實,近日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莫兆鴻 已至銀行局報告此事,確定將出售台灣消金業務,這是花旗全球的策 略,與台灣的業務、獲利能力或展望都沒有關係。
花旗銀目前在台灣同時有子行和分行,金管會表示,關於退場時程 、將保留分行或子行,花旗目前都還沒有具體計劃,但金管會特別緊 盯兩點,一是要保障「客戶及員工權益」,二是不得將客戶轉介到香 港,以免有消費者保護問題。
澳盛銀行2017也曾出售台灣、新加坡、香港、大陸以及印尼等地的 個金與財富管理業務,最終由星展銀行接手。本次花旗要關閉亞洲1 3地的消金,市場也傳出星展銀可能再出手承接。
銀行局則指出,花旗新的執行長今年初上任,重新調整全球發展策 略,基於全球性策略布局,花旗在台消金業務會開始找買家,但「不 會是立刻,仍需要一段時間」。
花旗銀來台逾50年,還曾在台併購華僑銀行,銀行局統計,2021年 前兩月花旗(台灣)稅前獲利12.06億元,目前有6,553億元的存款、 3,090億元的放款,信用卡首季刷卡量504億元在台排名第六大。
銀行局表示,花旗在台已經營出極大規模的高資產客戶,且在國人 心中已是美國企業的代表,很多人講到美企,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花旗 銀行,對花旗出售消金業務,金管會覺得可惜,且花旗總部目前尚未 指示之後要以子行還是分行模式留在台灣。
花旗集團15日也發布最新財報,第一季獲利與營收雙雙優於預期, 第一季獲利79億美元,每股獲利3.62美元,遠勝數據供應商FactSet 訪調分析師預估的每股盈餘2.6美元;也較去年同期花旗季度獲利25 億美元,或每股1.05美元明顯好轉。
花旗同時宣布要關閉橫跨亞洲、歐洲、中東市場共13處據點的消金 業務,受到此消息影響,花旗集團股價15日早盤下跌0.4%,報72.5 9美元。(相關新聞見A5)
換言之,花旗的策略是放棄較普羅的消費金融,致力較高端的財管 業務。花旗(台灣)的員工信形容「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但對長 期成長至關重要。員工信也提及,花旗亞太區執行長則將於16日下午 4點舉行亞太區員工大會,回答員工相關問題。
花旗(台灣)15日也發布聲明,表示將維持對台灣市場的堅定承諾 ,致力成為本地與跨國企業客戶、金融機構和公營事業的最佳銀行夥 伴;總部的公告不會立即對營運有任何改變,也不會立即對員工產生 影響。
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莫兆鴻表示,集團關13個市場消費金融策 略調整,完全不會動搖花旗對台灣及亞太區的長期承諾;透過重新定 位發展策略,能將資源更進一步投資發展花旗在台灣機構客戶業務。
即日起至4月30日,花旗卡友到全台遠傳直營及加盟門市,申辦iP hone 12 Pro/12 Pro Max系列,搭配遠傳5G 999/1399資費綁約24個 月方案,可獨享分期零利率、半年後免違約金、下一代iPhone萬元購 機折扣、花旗分期滿額禮以及遠傳3期分期帳單刷卡金回饋等五大優 惠。花旗卡友先拿iPhone 12,半年後即可輕鬆換購下一代最新iPho ne。
活動期間申辦iPhone 12 Pro Max 512GB、搭配「遠傳心5G 999」 綁約24個月方案為例,手機價40,800元,花旗卡友可享刷卡分期13期 0利率,每月平均應繳3,138元,至花旗活動網頁登錄活動即可享分期 滿額禮刷卡金回饋1,650元,使用半年且下一代iPhone上市後,於今 年底前,可帶著手機回遠傳直接升級換購下一代iPhone新機,不但提 前解除「iPhone 12 Pro搶得先機」合約免付違約金,換購手機者, 遠傳更將回饋花旗卡友三個月的分期帳單金額共9,414元的信用卡刷 卡金,連同花旗分期滿額禮合計共回饋11,064元刷卡金。
此外,花旗銀行還提供只想購買空機的持卡人於Apple直營店及On line Store最高12期分期0利率,優惠期間至6月30日,或是於CitiT hankYou Rewards點數兌換平台,將信用卡所累積的花旗點數,含紅 利點數、現金紅利、花旗哩程及聯名紅利點數兌換Apple系列商品。
【金融新聞】 疫情加速企業數位化轉型,花旗台灣推出CitiDirectBER行動版網路銀行,帶來便捷金融服務 在這個數位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時代,花旗台灣商業銀行也緊跟潮流,推出了全新CitiDirectBER行動版網路銀行(CitiDirectBERAPP),讓企業客戶能夠更加便捷地管理金融服務。 由於台灣市場對於數位金融服務的開放程度較低,花旗銀行在推出此項服務時,經過了多次與監管機構的溝通與爭取,並加強了多層資安防護措施,如動態密碼卡的認證機制和應用行動裝置的生物辨識功能,確保了企業客戶的資金安全。 花旗銀行財資暨貿易金融事業群負責人毛偉麟表示,疫情發生後,客戶對數位化的需求與日俱增,而CitiDirectBER行動版網路銀行的推出,正是為滿足這一需求而生的。據花旗銀行內部統計,亞太地區企金客戶在手機上使用網路銀行的數量,2020年就成長了200%,顯示行動金融服務的巨大潛力。 與此同時,星展銀行(台灣)也在疫情期間積極部署數位化產品與服務,以幫助企業客戶優化營運流程,降低人力成本。星展銀行(台灣)企業及機構銀行負責人羅綸有強調,星展的數位金融服務已在印尼、印度等市場取得顯著成效,為企業帶來便利與效益。
近期美元走勢強勁,台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創新低,讓民眾對於外幣存款的興趣大增。渣打銀行、花旗銀行和(ㄏㄨㄟˋ)豐銀行看準市場脈動,紛紛推出第二季外幣優利活動,總額度擴大到等值新台幣30億元或1億美元,提供客戶各種外幣存款優惠方案。其中,花旗台灣商業銀行推出美元高利定存專案,吸引新客戶存款,而渣打銀行則主推美元活存加碼,提供更高的年利率優惠。另外,(ㄏㄨㄟˋ)豐銀行則提供外幣定存,適用美元和人民幣,並提供較高的年息。以下為詳細報導:
渣打銀行推出美元活存加碼活動,客戶在完成登錄後,美元活存新增資金最高可享加碼0.8個百分點的優惠年利率。若成為渣打銀行合格優先理財貴賓,還可享額外加碼0.1個百分點的優惠年利率。透過線上換匯達等值新台幣50萬元,也可再享額外加碼0.1個百分點的優惠年利率,年利率優惠加碼合計最高可達1%。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則推出美元高利定存專案,6個月天期的定存,可享年息0.8%。參加此次活動的資金需為活動期間內自他行匯入或新存入的新增金額,也就是新客戶、新資金才符合條件。
(ㄏㄨㄟˋ)豐銀行則提供換匯優利定存,適用美元和人民幣,7天期可享最高年息6%。對於卓越理財及運籌理財客戶,該行還提供美元優利定存,如定存三個月可享年息0.6%,最低承作金額1萬美元。
這些優惠活動吸引了大量客戶參與,外銀主管表示,美元仍是市場主流貨幣,相關優利存款專案的客戶詢問度一直居高不下。這也顯示出在美元走勢強勁的背景下,台灣民眾對於外幣存款的需求日益增加。
美國各項經濟數據良好與疫苗接種進度順利,推升美元走勢持續看漲,眼看台幣對美元匯率距離破28元的歷史低點愈來愈遠,民眾認為有必要加快補充美元部位,外商銀行剛推出的第二季外幣優利組合,成為換匯美元暫時停泊的好去處,外銀主管認為,美元仍是市場主流貨幣,相關優利存款專案的客戶詢問度一直居高不下。
渣打銀行、花旗銀行和(ㄏㄨㄟˋ)豐銀行4月初公布第二季外幣優利活動,今年3月逆勢走升的美元成為主角,雖然加總各項優惠利率最高到1%,但銀行估測民眾閒置資金龐大,對於專案活動總額度擴大到等值新台幣30億元或1億美元,以每一客戶在此次專案中最高承作總限額12∼50萬美元來計算,各銀行可服務客戶的範疇驚人。
不同於花旗、(ㄏㄨㄟˋ)豐的美元優利定存三∼六個月,渣打銀行主推美元活存加碼,即日起至6月30日止,渣打銀行客戶完成登錄後,美元活存新增資金最高可享加碼0.8個百分點的優惠年利率,若成為渣打銀行合格優先理財貴賓,享額外加碼0.1個百分點的優惠年利率;透過線上換匯達等值新台幣50萬元,可再享額外加碼0.1個百分點的優惠年利率,年利率優惠加碼合計最高可達1%。
花旗台灣表示,即日起到6月底之前,在花旗銀行新開立存款帳戶,首次成為財富管理或私人財富管理的客戶,可以參加美元高利定存專案,6個月天期的定存,可享年息0.8%;而參加此次活動的資金,需為活動期間內自他行匯入或新存入的新增金額,也就是新流入資金,等於是新客戶、新資金才符合條件。
類似的新資金可享優惠利率,(ㄏㄨㄟˋ)豐銀行提供換匯優利定存,美元和人民幣均適用的「外幣」定存,7天期可享最高年息6%。(ㄏㄨㄟˋ)豐銀行表示,每一客戶「沒有」最高承作總限額,單筆最低承作金額則是等值1千美元。
若是(ㄏㄨㄟˋ)豐銀行卓越理財及運籌理財客戶,也就是財富管理客群,可使用該行的美元優利定存,如定存三個月可享年息0.6%,最低承作金額1萬美元,加上銀行原本就有提供的少許網銀匯換的優惠,加總起來,遠高於美國聯準會接近零的政策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