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油(公)公司新聞
交通部主導下,華航、長榮航、星宇航空、中油和台塑等企業攜手,於23日於桃園、松山和高雄小港三大機場盛大啟動SAF(永續航空燃料)元年儀式。交通部長陳世凱在儀式上強調,這個啟動儀式不僅是一個里程碑,更是追求2030年航空器使用5%SAF的開始,並將不斷推進,以達成2050年的國際航空淨零目標。
陳世凱表示,推動SAF的過程雖然艱難,但必須堅持不懈。他對於SAF生產端的中油和台塑,以及使用端的華航、長榮航、星宇航空等企業表示感謝,並強調這是為了共同邁向航空減碳的願景。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航空業的減碳工作顯得格外重要。台灣作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積極響應行政院將SAF列為減碳旗艦行動計畫之一。交通部已成立專門工作平台,與經濟部跨部會合作,由民航局和能源署共同推動SAF的使用與供應。
民航局指出,台灣中油和台塑石化兩大油品供應商,已於去年12月和今年2月分別取得CORSIA國際認證。今年,這兩家公司分別進口了400噸和自產了5,500噸SAF,除了23日的添加航班外,後續也將持續供應給國籍航空公司使用,預計今年的減碳效益可達1.5萬噸。
民航局長何淑萍強調,國際航空減碳必須遵循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規範。在全球機場導入SAF成為趨勢的背景下,民航局目前採取鼓勵而非強制的方式,期望各國籍航空公司能夠以2030年的SAF使用量達到總航空燃油使用量的5%為目標,並將持續鼓勵國內航空公司支持採購國內供應的SAF。
隨著台灣電動車的普及,充電網絡的建設也日益受到關注。近期,源點科技旗下的EVOASIS與台北市政府攜手,於22日宣布全面進駐北市公有停車場,這一重要行動將為全市八大行政區帶來超過300支AC(慢充)充電樁,標誌著台灣電動車充電環境的再提升。
根據報導,今年內,EVOASIS將不斷拓展其充電網絡,無論是快充(DC)還是慢充充電樁,都將實現倍增,其中慢充樁將突破1,500支。源點科技副董事長鄭旭捷表示,公司已在3月份接近損益兩平,並預計今年內有望轉盈。
EVOASIS此次進駐北市公有停車場,不僅是為了提供更便捷的充電服務,更是為了打造一個智慧充電生態圈。這將是全台第一家「AC隨插即充」的充電站,車主只需首次註冊,未來即可實現插上充電槍即自動啟用充電,充電完成後自動付款,大幅簡化充電流程,提升使用便利性。
在充電網絡的布局上,EVOASIS已迅速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第三方充電站之一。去年,全台已設置了400支快充充電槍及600支慢充充電槍,今年底目標將翻倍至800支及1,500支以上。鄭旭捷指出,為滿足車主各種充電需求,EVOASIS將繼續推進快慢充並行布局,以大型快充站為主,慢充為輔,以達到充電網絡的全面覆蓋。
對於電動車市場的未來發展,鄭旭捷表達了樂觀的態度。雖然成長速度有所放慢,但整體電動車規模仍在持續擴大,這一趨勢不會改變。因此,EVOASIS將繼續加大布局力道,滿足市場對充電服務的需求。
除了進駐公有停車場,EVOASIS也推出了「SUPER OASIS 超級綠洲」大型快充站,並與中油、台糖、統一等加油站以及家樂福、微風、禮客等大型百貨商場合作,進一步擴大快充網絡,為台灣電動車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後盾。
為響應世界地球日,台灣中油公司於4月19日(周六)上午9時起,在全台100處中油直營加油站展開「中油綠行動愛你愛我(2025)愛地球」贈樹苗活動。民眾只要持發票或回收廢電池,就能至指定加油站兌換樹苗,共同參與綠色永續的行動,為地球留下美好的環境。
這是台灣中油地球日贈樹苗活動的第17年,每年都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迴響。今年,公司準備了超過兩萬株樹苗,種類包括圓葉椒草、嫣紅蔓、薄荷、山蘇及羅勒等,每個參與的加油站限量提供200株,每人限領一株,送完為止。
台灣中油表示,民眾有三种方式可以兌換樹苗:一是當日在指定的100處直營加油站加油,並持有不限金額的發票;二是自行收集當期(114年3至4月)不限金額發票五張;三是收集廢電池五個。民眾可選擇其中一種方式參與活動。
為支持綠色生活環保,活動鼓勵民眾自備提袋,減少使用塑膠袋,共同保護地球。此外,台灣中油也於台北市中油大樓發起捐發票兌換樹苗的活動,鼓勵員工參與,捐出的發票將全數贈予「華山基金會」,將愛心分享給社會,關懷獨居長者。
台灣中油長期以來積極投入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工作,參與各項綠色行動,並在向潔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不忘實踐ESG企業社會責任。每年響應「422世界地球日」,發起贈樹苗活動,從一株樹苗開始,擴大影響力,鼓勵大眾加入植樹行列,共同打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有關活動資訊及指定站點,民眾可上台灣中油全球資訊網(www.cpc.com.tw/News_Contentaspx?n=30&sms=8967&s=110810 )進行查詢。
台灣中油地球日贈樹苗活動至今已舉辦17年,每年都受到民眾熱烈響應,今年共準備超過兩萬株樹苗供民眾兌換,包括圓葉椒草、嫣紅蔓、薄荷、山蘇及羅勒等,提供兌換的加油站每站皆限量200株,每人一株,送完為止。
台灣中油表示,兌換樹苗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為當日在指定的100處直營加油站加油,持不限金額發票一張即可兌換;第二是自行收集當期(114年3至4月)不限金額發票五張,第三為收集廢電池五個。
民眾可選擇任一種方式前往各活動地點兌換,另為支持綠色生活環保行動,請民眾自備提袋,減塑護地球。
除了中油直營加油站,台灣中油也同步在台北市中油大樓發起捐發票兌換樹苗的活動,鼓勵員工捐發票,捐出的發票將全數贈予「華山基金會」,將愛分享於社會,共同關懷獨居長者。
台灣中油長期投入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等工作,積極參與各項綠色行動,在邁向潔淨能源轉型的同時,不忘實踐ESG企業社會責任,每年皆響應「422世界地球日」發起贈樹苗活動,希望從一株樹苗開始擴大影響力,鼓勵人人加入植樹行列,家家從事綠藝美化,一同打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活動資訊及指定站點可上台灣中油全球資訊網(www.cpc.com.tw/News_Contentaspx?n=30&sms=8967&s=110810 )查詢。
對於中油將採購阿拉斯加LNG,藉此降低航程風險,提升台灣天然 氣供應的可靠性,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政府當然會考量合理的商業 條件,讓中油去投資,同時掌握穩定的供貨來源,且今日、未來對L NG的需求是不同的,會請經濟部及台電合理評估分析,有利於台灣的 當然會爭取。
郭智輝補充,就商業上來講,以他自己的經驗,如果只買一定的量 ,恐不具有談判籌碼,但若可以買更多的量,大概可以分享給其他國 家。至於中油未來要投入多少資金,這並不是台灣想投就可以投,仍 須視美方評估。
依據經部能源統計月報,2024年我國自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占比 達9.8%,郭智輝先前指出,若增加採購阿拉斯加LNG,自美國進口的 液化天然氣占比可能擴增至3成。不過,先前中油與美方所簽的只是 投資意向書而非採購合約,除了台灣之外,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 等國都有意購買。
中油表示,美國過去限制阿拉斯加州液化天然氣開採,但美國總統 川普上任後有所突破;目前尚未敲定購買量,未來可視台灣需求購買 。此外,中油也爭取投資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參與權,如此將成為除 了卡達及澳洲外第三個LNG氣源供應國。
郭智輝指出,國營事業未來十年可對美採購2,000億美元,當中包 括能源、科技、國內需要的產品等,但占比多少是由談判小組做規劃 ,經濟部只是提供一些資訊給談判小組。其中2,000億美元的說法, 是他依據過去的經驗,認為是值得參考的數字。
台灣中油公司昨(20)日與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公營公司AGDC締結了一項重要的能源合作意向書,標誌著台美能源合作關係將迎來新的里程碑。根據協議,中油將購買液化天然氣(LNG),並積極爭取上游投資參與權,以確保天然氣供應的穩定性。預計在未來三至四年內,這項合作將為台灣帶來穩定的天然氣供應。 在簽署儀式上,中油總經理張敏與AGDC總經理Frank Richards代表雙方進行了意向書的簽署,並由經濟部長郭智輝及阿拉斯加州長Mike Dunleavy見證。這次合作的達成,反映了台灣政府對美國能源政策的支持,以及對美國天然氣資源的興趣。 自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美國的能源政策發生了顯著變化,從重視再生能源轉向石化能源,並鬆綁了阿拉斯加天然氣的開採限制。台灣政府已明確表示將擴大對美國天然氣的採購,而中油作為台灣的主要能源供應商,已向全球14個國家採購天然氣,去年進口量達2,000萬公噸,其中美國供應量佔約10%,主要來自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 目前,中油與美國已簽署了三個長達20至25年的長期合約,若與阿拉斯加的氣源相比,航程將從約27天縮短至10至11天,這將有效降低運送風險,並提升天然氣供應的可靠性。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計畫是AGDC與主要開發商Glenfarne合作推動的出口專案,該計畫將加速開發,預計三至四年後即可開始供應天然氣,為台灣的能源市場帶來新的選擇。
這份意向書是由中油總經理張敏及AGDC總經理Frank Richards代表簽署,並由經濟部長郭智輝、阿拉斯加州長鄧利維(Mike Dunleavy)見證。
中油表示,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能源政策由再生能源轉向石化能源,也鬆綁阿拉斯加天然氣開採;政府已宣示會擴大採購美國天然氣,中油已向包含美國在內的14個國家採購天然氣,去年共進口2,000萬公噸,前三大國家是澳洲、卡達和美國。
其中,美國供應量占約10%,氣源分別來自德州和路州,目前已有三個20至25年長期合約,若比較美國現有氣源,航程較遠者約要27天,阿拉斯加氣源航程可望縮短至10、11天,能降低運送風險,提升天然氣供應可靠性。
而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計畫為AGDC與主要開發商Glenfarne合作積極推動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專案,後續將加速開發,約三至四年即可開始供應天然氣。
中鼎集團近期宣佈,將與日本商社IHI集團旗下子公司IPC共同攜手,成功獲得台灣中油「洲際LNG儲槽統包工程」的合約。該工程總金額約達266億元,計劃興建四座地上式雙層圓拱頂式LNG低溫儲槽,預計於2030年下半年完工。
這項重要的工程位於高雄,是台灣第七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同時也是中油「高雄港洲際貨櫃二期大林石化油品儲運中心投資計畫」的關鍵部分。中鼎集團董事長楊宗興強調,此項工程的完成將極大地提升中油的LNG儲存能力,確保南部供氣的穩定性,並透過完善的輸氣管網,增強國內各接收站之間的備援調度,從而提升台灣能源供應的整合與優化。
楊宗興進一步表示,該項工程不僅能夠保障電廠、工業及民生用戶的穩定氣源,還能幫助政府實現能源政策及淨零目標。中鼎與IHI集團在過去超過20年的合作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專案團隊對於能夠利用這些經驗,以及全球LNG實績和專案管理能力,順利完成全案充滿信心。
這項「洲際LNG儲槽統包工程」的實施,將採用環保的「綠色工程」概念,並運用智能創新技術,以加速節能減排,為地球的永續發展贡献力量。同時,中鼎集團在發布去年財報時,顯示出優異的表現,營收達1,199.24億元,年增率15.8%,稅後純益達19.42億元,較前一年增加約2.7%,每股純益(EPS)達2.43元,優於2023年的2.39元。公司還計劃配發2元現金股利,根據昨日收盤價計算,現金殖利率約達4.7%。
中鼎指出,中油位於高雄「洲際LNG儲槽統包工程」是台灣第七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也是中油「高雄港洲際貨櫃二期大林石化油品儲運中心投資計畫」的重要項目之一。
中鼎董事長楊宗興表示,中鼎表示,「洲際接收站LNG儲槽興建統包工程」完成後,不僅可協助中油提升整體LNG儲存能力,確保南部的供氣穩定,更可透過完善的海陸輸氣管網,強化國內北、中、南各接收站相互備援調度,增強台灣的能源供應整合與優化,同時保障電廠、工業及民生用戶的穩定氣源,幫助政府達成能源政策及淨零目標。
中鼎表示,中油「洲際LNG儲槽統包工程」是中鼎集團與日商IHI集團旗下子公司IPC(IHI Plant Services Corporation)共同承攬,中鼎與IHI集團有超過20年的合作經驗,專案團隊有信心以豐富的全球LNG實績,及專案管理經驗,圓滿完成全案。
中鼎攜手日商IHI集團旗下子公司IPC所拿下的「洲際LNG儲槽統包工程」,全案工程總金額約達266億元,將興建四座18萬公秉之地上式雙層圓拱頂式LNG低溫儲槽,預計2030年下半年完工;兩大工程團隊將以友善環境的「綠色工程」,以及智能創新技術,加速節能減排成效,為地球永續作好把關。
中鼎先前公布去年財報,去年營收達1,199.24億元、年增率15.8%,稅後純益達19.42億元,較2023年18.91億元增加約2.7%,每股純益(EPS)達2.43元、優於2023年的2.39元;公司擬配發2元現金股利,依昨(4)日收盤價42.55元計算,現金殖利率約達4.7%。
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方振仁近期表示,隨著天然氣發電需求的不斷上升,該公司在去年的總營收中,天然氣收入已佔據超過三成的比重,達到34.06%。在今年的總營收預算中,天然氣營收預計將達到4,447.74億元,佔比37%,顯示天然氣在台灣能源結構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強。
為確保天然氣供應的穩定性及調度彈性,台灣中油正在積極推動四座接收站及輸氣管線的擴建和新建計畫。這四座接收站分別是永安、台中、觀塘和洲際,計畫將提升天然氣供應的韌性並建立備援機制。其中,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預計於3月底開始測試運轉,其營運量可達300萬噸/年。
除了上述計畫,台灣中油還規劃了洲際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永安至通霄第二條海底輸氣管線、永安廠增建儲槽及台中廠港外擴建(四期)等項目。這一系列的天然氣布局投資總額將達到3,500億元,顯示台灣中油在天然氣市場上的重範投資。
台中廠的發展也相當迅速。該廠的二期投資計畫已進行LNG船的試靠卸作業,預計完成後營運量可達800萬噸/年。而三期投資則將增建兩座18萬公秉儲槽、1,600噸/時的氣化設施及相關設施,預計2026年底完成,營運量可達1,000萬噸/年。
方振仁還提到,洲際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投資計畫將在高雄港洲際二期新建四座18萬公秉儲槽、1,600噸/時的氣化設施、港灣設施及聯外輸氣管線,預計2029年第三季初期供氣,整體計畫於2031年底完成,營運量為600萬噸/年。
此外,永安至通霄第二條海底輸氣管線的投資將興建一條長約233公里的36吋海底輸氣管線,與既有陸上輸氣幹線系統銜接,預計2028年底完成,將提升供氣可靠度及調度彈性與韌性。
永安廠增建儲槽的投資計畫則計劃增建兩座地下型薄膜式儲槽及氣化設施,雖然因技術規格特殊導致投標成本大漲,但台灣中油將依替代方案辦理計畫修正。
台中廠港外擴建(四期)的投資將興建四座18萬公秉儲槽、1,600噸/時的氣化設施、建築物及相關附屬設施,目前正進行環評作業,預計完成後營運量可達1,300萬噸/年。
中油董事長方振仁強調,面對美中石化產業的激烈競爭,台灣中油不僅將推動雙環戊二烯(DCPD)與電池材料等高價值項目,更計劃啟動煉化轉型產業升級投資計畫。該計畫預計將產出年產規模達到100萬噸的乙烯,並投資約1,062億元,通過新製程和應用,穩定供應石化基本原料。
為加強產業升級,中油將與下游業者共同評估投入高值化或特用化學品項目的可行性,並著力於減排、循環經濟以及高價值的升級能量。
在高值化項目方面,中油將推動雙環戊二烯(DCPD)及軟碳材料、鈦酸鋰(LTO)等項目。DCPD用於5G高頻基板、風電葉片及光學鏡片之樹脂材料(黏著劑)及p-DCPD工程塑膠等,對半導體產業關鍵材料的需求提供支援。
為提升自有原料的附加價值,中油規劃建設年產8噸純度>95%DCPD的試量產工場,並積極與潛在下游廠商洽談,以確認品質性能及市場需求,評估商業化可行性。
方振仁指出,軟碳材料可用於電動車與小型储能系統的負極材料。中油計劃興建千噸級示範級軟碳工場,並已於去年9月推動台南市電池實證計畫,將研發的先進軟碳材料應用於國產電動機車電池,並提供換電服務。換電系統已通過CNS認證並取得BSMI證書,於台南市已建置22站。
中油與合作夥伴三陽正進行電動機車補助審查,預計最快第一季通過,審查通過後將配合機車生產同步上線換電服務。
新四輕計畫獲得行政院有條件同意,要求與高雄市政府就排碳量達成共識。高雄市政府要求林園石化廠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基準年(2005年)減少20%。
方振仁表示,新四輕將優先引進製程節能設計,降低工場操作能耗;裂解爐混燒自產氫氣,降低範疇一碳排放量;工場使用綠電,降低範疇二碳排放量。此外,將與林園廠製程節能改善及鍋爐碳捕捉等措施搭配,逐年降低林園石化廠的碳排量。
台灣中油面臨重壓:連續五年虧損,財務結構引發關注
【台灣新聞報導】近年來,台灣中油(以下簡稱中油)受制於油氣政策吸收,財務狀況不斷下滑,連續五年虧損,累計虧損包袱已達691億元,超過其半個股本。從2020年的2941億元縮水至2024年的843億元,財務結構的危機不時引發社會關注。
中油董事長方振仁表示,去年公司因政策性吸收金額達736.65億元,年底付息負債約7300億元,預計今年利息費用將達143億元。儘管今年預算營收為1.21兆元,稅後盈餘預計為63.5億元,但若油氣吸收政策繼續大幅偏離市場合理狀態,公司恐難以避免虧損的窘境。
為此,中油已向主管機關陳報自2026年起增資的請求,旨在改善目前93%的高負債比財務結構。同時,公司也積極開源節流,包括積極爭取合理反映油氣成本的調整,並對汽柴油、天然氣及液化石油氣的現行價格機制提出排除亞洲鄰國政策補貼因素的調整修正,以期獲得部會補貼,緩解沉重的負債和虧損壓力。
方振仁指出,近年來中油積極執行多項策略,包括增加多邊貿易、提升多角化毛利與產銷效益、活化土地資產、提高轉投資效益,以及工場節流、費用節約等。2022至2023年,這些措施使公司效益較預算數增加約150億元,去年增加效益約53億元。此外,公司也全面審視投資計畫,將部分項目延後推動,以降低資金支出壓力。
然而,中油在2020至2024年間,天然氣政策性吸收金額達4,063億元,油品及液化石油氣政策性吸收1,515億元。方振仁強調,爭取合理調整並適時反映進口成本,是減緩虧損惡化的關鍵。
方振仁還提到,亞鄰國家為平抑油價漲幅,採取補貼及降稅等政策,導致稅前批售價偏低。中油已向經濟部建議「汽、柴油浮動油價機制」調整方案,維持「亞鄰最低價」及「油價平穩措施」,但應排除其他國家政府補貼因素。
對於天然氣市場,中油也建議應該檢討桶裝瓦斯、液化石油氣的多年凍漲現象,進行相關的調整。
循環經濟與淨零碳排,成為石化產業的重要轉型挑戰。台灣中油積極布署AI科技、創新高值產品及新能源應用,其中氫能建置成為當前焦點。董事長方振仁強調,公司將在高雄楠梓打造台灣首座加氫示範站,並計劃於第二季送主管機關審查後開始營運。此站將與交通部「氫燃料電池大客車示範運行計畫」合作,提供氫能巴士服務。同時,中油也在評估台北的接棒計畫,希望善用全台加油站網絡,為加油站經營帶來新契機,並解決加氫站用地難題。
在氫能供應方面,中油採取灰氫、藍氫、綠氫三階段策略。目前灰氫主要通過天然氣重組產氫技術(SMR)生產,成本較低。中油煉油廠已有SMR產氫工場,用於油品加氫脫硫,並將評估轉供國內氫能應用。
對於油價石化景氣,中油預期Brent油價將隨著中東地緣政治、美國對伊朗制裁及對大陸貿易關稅等發展,與去年區間震盪相似,並偏向疲弱走勢。公司年度預算油價為75.5美元/桶,並預計石化價格將保持平穩震盪。
在淨零轉型方面,中油積極推動潔淨能源、生質燃料、負碳排技術及電池負極材料鈦酸鋰(LTO)等計畫。預計3月宜蘭土場將完成建置4MW地熱發電廠,並規劃深層地熱探勘。此外,永續航空燃油(SAF)預計第二季將首次為國籍航空提供,並目標年中前完成neat SAF摻配測試。
在氫能布局方面,中油投入氫氣三領域應用,包括工業、運輸及發電。工業方面,專注於碳捕捉再利用(CCU)技術,運輸方面,已在高雄建置加氫示範站,發電方面,則開發SOFC氫燃料電池之重組器技術。
近期,台灣公司債市場出現明顯的萎縮現象。根據櫃買中心統計,今年前兩個月台灣公司債合計僅發行56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6.7%。其中,1月指標公司債僅有鴻海的92億元,可轉債有325億元;2月發債大咖台電、中油均無發行,僅富邦金發行72億元,整體發債量縮小至241億元。
券商主管分析,今年前兩個月公司債籌碼減少,主要原因是企業等待新財報出爐後再發行新債。不過,第一季新台幣資金相對浮濫,加上公債額度不夠、券源稀少,近期不少新發公司債都算熱銷,普遍有超額認購跡象。
在利率方面,1月鴻海發行的十年券票面利率回升至2.05%,5年券也升至1.98%;富邦金2月發行的七年和十年新券利率均破2%。券商主管預期,企業發債成本確實已增加,其餘廠商發債可能還是先暫緩,至少上半年都會先觀望市場利率走向,全年發行量預料繼續萎縮。
值得注意的是,綠色債券的發行則逆勢熱絡。根據櫃買統計,綠色債券今年累計已有6檔發行、合計達230億元;去年發行32檔、共1,161億元。其中,台積電因滿手現金,且明年獲利能見度高,短期內沒有發債計畫,去年發行的343億元全都是綠債,今年預期還是以綠債為主軸,綠債總發行額有機會超越去年。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台灣企業在發債策略上顯得更加謹慎。隨著全球降息步伐放緩,市場不確定性增加,企業債發行顯現相對觀望。不過,綠色債券的發行熱度仍保持穩定,顯示市場對環境永續投資的關注度不減。
石化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中美兩國石化新產能的持續增加,加上能源和內需市場的優勢,亞洲石化行情陷入低谷。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的石化企業不得不尋求新的策略來提升競爭力。
台塑集團作為台灣石化業的領軍企業,近年來積極推動廠內製程改善、循環經濟、AI技術應用以及數位轉型,從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生產效率。截至2023年底,台塑集團已立案AI專案1,970件,預計投入34.68億元,年效益預估達85.8億元,並已完成1,225件,實際投入22.84億元,年效益為61.96億元。未來目標是將年效益提升至200至300億元。
在AI技術的應用方面,台塑企業擴大了AI+模擬策略的執行,通過大數據和化工理論來優化製程,並考慮製程風險。例如,台塑化丙烯回收單元AI操作優化模組和台化芳香烴模擬工廠的開發,都是為了提升生產效益。數位轉型則是利用AI、大數據、雲端、IoT和5G等數位科技進行製程優化和提升運營效能。
台塑化透過AI完成了241個項目,並持續進行187個項目,預估年效益達11.7億元。此外,台塑化還運用量子計算技術開發VCM製程用抑制劑,大幅縮短了研發時間。台塑化還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布建智慧工廠,以最適化生產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價值,2023年共完成58項專案,年效益約為1.81億元。
台化則運用「數位孿生」技術,全面建置「台化模擬工廠」,2023年年效益為13.3億元,2024年年效益預計為16.9億元。AI項目包括「模擬工廠」和「營運動態管理」,預計2030年將達到年效益22.2億元。
中油公司也不甘落後,導入新興科技應用於智慧工安、設備異常預測、環境保護、製程改善及節能減碳等方面,預計至2025年底將持續導入216件智能專案,以提升操作穩定性、降低能源成本與碳排放。
台聚集團的「華運倉儲公司」則運用AI偵準系統提升安全管理,石化廠也打造AI偵準系統,建構AI智慧工廠,同步偵測煙火、化學品外漏、溫度異常,提升石化運作和安全管理效率。
台灣中油在國發會公布的「深度節能推動進展」報告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去年,台灣全年新增節電量達到48億度,超過了原先設定的45億度目標,達成率達到106%。這一成績的取得,其中公民營企業的貢獻佔了近5成,而台灣中油正是這些企業中的佼佼者。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在報告中指出,今年台灣的節電目標將進一步提高至55億度,而台灣中油等公營事業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他強調,台灣中油等十大公營事業將率先示範,建立節能輔導模型,並由經濟部等九大部會接力推動,最終達到全社會參與的節能成效。
劉鏡清還提到,促進ESCO(節能服務公司)產業的發展是達到深度節能目標的關鍵。政府將繼續推動ESCO專案貸款信用保證,並提供50億元信保額度,以確保業者資金流暢。未來,政府還將推動大型ESCO專案開發,通過大公司承攬、中小企業施作的方式,擴大並整合國內ESCO業者。
為維持ESCO產業的發展動能,政府也將評估研議相關業者的獎勵機制,希望透過公私協力,共同邁向淨零排放,並推動產業的綠色成長。
在行政院深度節能推動架構中,台灣中油等公營事業在設備效率基準管理方面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國發會指出,將提升我國冷氣機、電熱水器及馬達等設備的能效基準,並推廣分級標示制度及節能標章。在建筑與地方節能治理方面,台灣中油等企業也將推動建築節能、縣市共推節電,關懷弱勢群體,並輔導偏鄉地區,共同打造公正轉型的社會。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表示,今年節電目標將更進一步提升至55億度, 公民營企業將進一步扮演重要角色,共同朝向2027年預估累計206億 度的節電大目標,將持續透過公營事業帶頭,同時導入ESCO產業。
國發會規劃,由台大醫院、北榮、三總、中油、台電、台糖、台水 、中鋼等十大公營事業,先帶頭示範,建立節能輔導模型,再由經濟 部等九大部會接力串連並進,最後擴散至整個民間參與,協助企業展 現節能成效。
劉鏡清進一步指出,落實深度節能的過程中,促進ESCO產業發展不 可或缺,政府除延續去年推出的ESCO專案貸款信用保證,提供50億元 信保額度,讓業者資金不斷炊外,未來更將推動大型ESCO專案開發, 大公司承攬、中小企業施作的以大帶小方式,擴大並整合國內ESCO業 者。
為維持ESCO發展量能與動能,後續也將評估研議相關業者獎勵機制 ,期許透過公私協力邁向淨零,同時推動產業綠色成長。
行政院深度節能推動架構,包含公民營企業節能改善、家電汰舊換 新補助、設備效率基準管理及建築與地方節能治理等四大面向。
其中,在設備效率基準管理方面,國發會指出,將進一步提升我國 冷氣機、電熱水器及馬達等設備能效基準,並推廣分級標示制度及節 能標章;建築與地方節能治理方面,則推動建築節能、縣市共推節電 ,同時關懷弱勢、輔導偏鄉,打造公正轉型。
面對產業景氣此波超乎預期、漫長的L低檔整理走勢,石化業者因 減產救市策略,導致過往隨規模經濟強化的單一成本優勢不復存在, 而差異化、高值化產品部署、開源推展也需時間發酵,透過科技、A I應用,進一步提升環保、工安品質,提振自身節流、製程、能源等 運作效率,儲備長期抗戰之能量,也是業者加速改革要項。
台塑集團近年推動廠內製程改善、循環經濟、AI、AI+模擬及數位 轉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生產效率,運用AI+模擬及數位轉型技術 ,推動製程智能化。截至2023年底,全企業AI專案已立案1,970件, 預計投入34.68億元,年效益預估85.8億元,已完成1,225件,實際投 入22.84億元,年效益61.96億元。未來目標為年效益200~300億元。
其中,台塑企業擴大執行AI+模擬策略。AI是用大數據來優化製程 ,模擬是用化工理論或是化工的實驗資料來優化製程,因要考慮製程 風險,所以將這兩個合併在一起。如台塑化丙烯回收單元AI操作優化 模組、台化開發芳香烴模擬工廠提升生產效益。數位轉型則是運用所 有的數位科技(AI、大數據、雲端、IoT、5G)進行製程優化、提升 營運效能。
台塑已透過AI完成241個項目,並持續進行187個項目,預估年效益 可達11.7億元;更運用量子計算開發VCM(氯乙烯)製程用抑制劑, 大幅縮短9成研發時間。
台塑化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布建智慧工廠,以最適化生產來提高生產 效率及產品價值,2023年共完成58項專案,年效益約為1.81億元。
台化運用「數位孿生」技術,全面建置「台化模擬工廠」,2023年 年效益為13.3億元、2024年年效益為16.9億元。AI項目包含「模擬工 廠」及「營運動態管理」,其中「台化模擬工廠」第一階段預計202 5完成,第二階段將整合新興技術、持續精進及整合模擬工廠,預估 2030年將達到年效益22.2億元。
中油導入新興科技,應用於智慧工安、設備異常預測、環境保護、 製程改善及節能減碳等面向,預計至2025年底將持續導入216件智能 專案,提升操作穩定性降低及能源成本與碳排放。
台聚集團供應石化原料和運輸倉儲的「華運倉儲公司」運用AI偵準 系統,提升安全管理,石化廠也打造AI偵準系統,建構AI智慧工廠, 同步偵測煙火、化學品外漏、溫度異常,提升石化運作、安全管理效 率。
經濟部旗下四大國營事業在2024年的財報陸續揭曉,結果讓人意外。台電與中油因應國際燃料價格未能回復俄烏戰爭前的水平,加上民生用電用油價格的凍漲,去年分別出現411億元和355億元的虧損。而台水則因投入自來水工程,虧損41億元。相反地,台糖獨樹一幟,去年稅前淨利達到57億元。
截至去年底,台電的累計虧損已經高達4,229億元。由於政府撥補的2,000億元預算恐將落空,經濟部將在3月的電價審議會上討論4月的電價。此外,國內水價已經31年未調整,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指示經濟部啟動合理檢討,未來電價、水價的走勢引發外界關注。油價檢討也已在規畫中。
中油的油價雖然有公式,但還受到「平穩措施」與「亞鄰最低價」兩個緊箍咒的制約。中油積極爭取合理反映成本,經濟部已在討論鬆綁「亞鄰最低價」,以給予中油更多的調整空間。然而,具體的討論時間還未確定。
中油去年為了配合政府穩定物價,吸收民生、產業油氣價格,結果造成税前虧損355億元,累計虧損達到691億元,超過資本額的一半,負債比近93%,財務狀況堪憂。若今年油氣價格無法得到合理反映,估計還將虧損300億元。
台水在2024年的虧損為41億元,與2023年的虧損42億元相當。近年來,台水投入自來水工程,這些工程都是透過自行借貸來完成的,如今借款已經高達1,000多億元,每年都必須支付利息費用。隨著這些工程陸續完工,財產要入帳,就會衍生出折舊攤提。此外,台水從今年開始投入「持續推動降低漏水率計畫」,預計在八年內再投入807.7億元,目標是將2031年的漏水率降至10%。這意味著台水還需要舉借更多的債務來應對,虧損情況難以改善。
截至去年底,台電累虧仍高達4,229億元,因政府撥補台電2,000億元預算恐落空,經濟部將在3月電價審議會討論4月電價;國內水價31年未調整,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指示經濟部啟動合理檢討。未來電價、水價走勢受外界關注。
油價檢討亦有規畫。中油油價雖有公式,但仍有「平穩措施」與「亞鄰最低價」雙緊箍咒,中油積極爭取合理反映成本,經濟部已在討論鬆綁「亞鄰最低價」,讓中油多一點調整空間,惟何時端上檯面討論則未定。
中油因配合政府穩定物價,吸收民生、產業油氣價格,去年稅前虧損355億元、累積虧損達691億元,超過資本額一半,負債比近93%,財務狀況堪憂;今年若油氣價格無法合理反映,估再虧損300億元。
台水2024年虧損41億元,與2023年虧損42億元接近。台水近年投入自來水工程,都是自行借貸,如今借款已高達1,000多億元,每年都須支付利息費用;其次,這些工程陸續完工,財產要入帳,就會衍生出折舊攤提。此外,台水今年起投入「持續推動降低漏水率計畫」,八年再投入807.7億元,達成2031年漏水率降至10%。這代表著台水還得舉更多債支應,虧損很難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