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元科技公司新聞
在此之前,台泥去年2月董事會也曾通過將發行高達300億元的無擔保普通公司債;另外,去年9月台泥董事會通過首度發行綠色或社會責任無擔保普通公司債,額度不超過新台幣150億元(或等值美元)。
台泥主管表示,此次發債計畫並非針對特定投資案,籌資目的是為充實中長期營運資金,或轉投資國內或海外事業,或償還債務或強化財務結構;去年9月是為展開綠色投資計畫,以及其他有助於提升及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使命且具社會正面效益用途。
台泥此次發債規模以不超過200億元(或等值之美元)為限,於國內發行新台幣或美元計價的永續發展債券及或一般無擔保普通公司債、或於海外發行美元計價之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或一般無擔保普通公司債,可擇一或並行,且得一次或分次發行。
另外,台泥持續投入各項減碳投資,昨天董事會也通過投下11.4億元的資本支出,計劃將蘇澳廠的水泥磨預磨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以減少電力耗用,達到減碳目的,並提升產能。
台泥除在水泥本業方面啟動大探索時代,2018年底與土耳其最大水泥集團OYAK合作,共同揮軍歐非中東市場,目前版圖已經擴展到土耳其、葡萄牙,以及非洲的象牙海岸和喀麥隆等地。台泥也投入綠能方面布局,透過子公司全力發展太陽能、風電、地熱、儲能等各種再生能源建置。此外,看好電動車在內的移動式電源,台泥今年3月加碼旗下子公司能元科技,在台泥高雄小港紙廠舊址設立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
張安平2017年初接下台泥董座,並於2018年台泥董監改選中出線,完成第一個完整任期,接下來正式進入第二任。
張安平昨天表示,面對巴黎協定設下2050年全球要達到碳中和目標,水泥業是全球第三大工業能源消費行業,也是工業部門第二大CO2排放行業,約占全球排放量的7%。對於碳中和的問題無法迴避。
他揭示台泥未來發展的三大主軸將包括水泥、能源及廢棄物處理。
在水泥本業方面,台泥持續投入技改,發展各種水泥製程的替代原料、燃料,以台泥2019年進軍非洲象牙海岸為例,台泥在當地打造的環保水泥廠已經開始運轉,比起一般水泥廠的熟料,可減少70%的二氧化碳路徑。
台泥也利用水泥窯高溫特性協同處理生活廢棄物,2020年分別在北京、杭州、廣西成立環保科技公司和資源再生公司,發展垃圾衍生燃料技術,協助處理當地廢棄物。另外台泥也在大本營花蓮和平廠啟動「再生資源利用中心」計畫,目前興建大,將利用水泥窯高達1,300度的高溫協同處理花蓮縣每日150噸的生活垃圾,成為台灣第一例。廢棄物處理將是台泥2030年減碳計畫的重要解決方案。
另外,「碳中和」議題成為熱門顯學,台泥除了已在西非象牙海岸打造完成環保水泥廠,另外也插旗喀麥隆,在當地建置的環保水泥新廠目標明年上線。張安平呼籲台灣政府應該與時俱進,鬆綁對水泥成份的限制。
至於能源部分,台泥透過子公司全力投入太陽能、風電、地熱等各種再生能源建置,投入儲能發展,最近也正在與經濟部洽談海洋發電的可能性,各種綠電計畫全面進行中。
張安平認為能源是全球賽局,必須放眼世界,台泥4月宣布收購入主歐洲儲能公司ENGIE EPS,目前各相關單位正在審查中,交易案預計最快本月可以完成,台泥在台灣、歐洲兩地將同步發表能源方面的未來計畫。
在水泥本業上,張安平表示,水泥業是全球第三大工業能源消費行 業,台泥不能迴避,已提出解決方案,積極投入發展各種水泥製程的 替代原料和燃料。
水泥業「碳中和」是趨勢,台泥已在象牙海岸廠,生產最新的環保 水泥,比起一般水泥廠的熟料,可減少70%的二氧化碳路徑。另外台 泥也複製相關經驗,正在喀麥隆打造新的環保水泥廠。
台泥也與工研院合作發展碳捕捉技術,在花蓮和平廠導入後,能捕 捉水泥燃燒過程中的二氧化碳,預計2030年將幫助台泥達到減碳30% ,2050年達成預拌混凝土碳中和的目標。
在能源的發展上,張安平表示,目前集團投入多項綠能發展產業, 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海洋等等再生能源發電,這些新興能源共 通點都需要儲能設備系統,集團在4月收購歐洲儲能企業Engie EPS公 司約六成股權,預計7月中旬可完成交割。
另外,集團旗下能元科技在台泥高雄小港紙廠舊址,打造台灣首座 超級電池工廠,主要生產三元電池,台泥指出,目前全力進行中,未 來該廠生產電池可廣泛應用於電動車、儲能系統等。
在廢棄物處理領域的努力,張安平表示,台泥和平廠的再生資源中 心,將透過水泥窯協同處理(Co-processing)技術,以1300度高溫 可分解焚化爐無法處理的戴奧辛,將大多數廢棄物無害化成為再生資 源,以替代水泥原料和燃料。
台泥2021年度的資本支出約在2億美元至2.5億美元間,總經理李鐘 培表示,隨著電池、儲能等投資展開,預估2022年開始,資本支出會 明顯增加。
台泥5日的股東會也進行了董監改選,新的董事會也選出張安平為 新任的董事長。
台泥(1101)業團董事長張安平近期強調,面對氣候變遷與廢棄物處理這兩大現代社會課題,台泥將積極投入電力與儲能事業,以減少碳排並朝向穩定財務結構、國際化及多角化發展。雖然台泥取消了原定於昨日舉行的法說會,但已經以書面形式對外發布了今年營運概況。 張安平指出,台泥今年第一季大陸水泥銷售價格偏低,導致毛利率下滑,但自4月起銷售價格上揚,毛利率已恢復至正常水準。台泥本業持續聚焦於水泥、廢棄物處理與能源三大核心事業。對於水泥市場,台泥看好各地基礎建設、工廠擴建與房地產新建案帶動的水泥需求,預計第二季水泥價格將陸續上揚。 張安平強調,台泥將朝向能源事業的多角化與國際化發展,並認為企業界應該積極減少汙染廢棄物及二氧化碳排放,並主動修復過去對大自然造成的傷害。他認為,綠能是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台泥於2021年3月宣布投入100億台幣興建一座1.8GWh的超級電池工廠,這將成為台灣最大的電池廠。此外,台泥企業團旗下台泥綠能與能元科技在台泥綠能彰濱基地啟動了全台首座AFC智慧儲能系統,設置容量達5MW,對於提升供電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台泥還在2021年4月中宣布收購義大利儲能公司ENGIE Eps 60.48%的股權,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讓集團在儲能業務的所有技術上更加完備,並拓展至電動車快充、智慧電網及氫能等領域。 根據最新數據,台泥第一季合併營收達220.37億元,稅後純益33.19億元,年增10.6%,每股稅後純益0.57元。台泥對於4月起大陸水泥銷售價格上揚持續看好,預計營收與獲利將有更大成長空間。
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台泥)在首季獲利方面表現亮眼,受惠於歐洲市場及台灣本土水泥需求的增長,台泥首季稅後淨利達33.19億元,成長10.6%,EPS為0.57元。面對未來,台泥將持續深耕水泥、廢棄物處理及能源三大核心事業,以提供持續的成長動能。 由於疫情影響,台泥原定於5月17日舉行的法說會被迫改為線上進行。不過,隨著雙北地區進入三級警戒,台泥最終決定取消法說會。 在水泥本業方面,台泥表示將在兩岸市場持續推動國際化,並加強減碳及減排措施,以維持穩定的獲利。海外市場方面,土耳其及葡萄牙的銷量與價格均呈現成長,為台泥帶來可觀的獲利貢獻。 在廢棄物處理方面,台泥積極參與社會環保工作,2020年在台灣處理廢棄物約123萬噸,中國大陸則處理833萬噸。這些廢棄物中,一部分被用作水泥製程的替代原燃料,減少了碳排放。 對於能源事業,台泥表示將持續開發再生能源,包括風力、太陽能及地熱。公司先前投資的高雄小港超級電池廠,以及欲收購義大利儲能公司ENGIEEps的股份,都顯示了台泥在能源事業上的雄心。 降低碳排是當前國際議題,台泥強調其储能系統使用自製電池及電池管理系統,未來將提供完整的再生能源及充電储能方案。台泥企業團子公司台泥綠能及能元科技也將持續發展储能設備、智慧電網及高端電池生產。
台泥雖然取消昨日法說,但仍以書面形式對外說明今年營運概況。台泥表示,今年第1季大陸水泥因銷售價格偏低,毛利率下滑,但4月起大陸水泥銷售價格上揚,台泥毛利率已恢復至正常水準。
本業的部分,台泥持續專注於三個核心事業包括水泥、廢棄物處理以及能源,其中,在台泥事業的部分,看好各地的基礎建設、工廠擴建產能及房地產新建案所推動的水泥需求,2021年第一季台灣水泥需求持續成長,2021年也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中國基建投資具有較強支撐,第二季開始各地水泥價格可望陸續上揚。
台泥朝能源事業的多角化發展與國際化,張安平分析,未來企業界不但要快速且大量的減少汙染廢棄物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須主動的幫助地球去修復人類過去幾百年來對大自然所造成的傷害,綠能是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因為如果讓二氧化碳繼續增加的話,氣候變遷會造成人類的大災難,所以減碳是最重要的、綠能是重要的、儲能也是重要的,台泥2021年3月宣布將投入100億台幣興建一座1.8GWh的超級電池工廠,這將會是台灣最大的電池廠。
今年4月,台泥企業團旗下台泥綠能以及能元科技在台泥綠能彰濱基地,共同啟動了全台首座 AFC 智慧儲能系統(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設置容量高達 5MW,是台灣第一個大型儲能專案。AFC投入併聯運轉,將有助於台電擴大儲能系統電力輔助服務,持續提升供電穩定。
此外,台泥於2021年4月中宣布收購義大利儲能公司 ENGIE Eps 60.48%的股權,成為該公司最大的股東,讓集團發展儲能業務所有的技術都完備,並跨入電動車快充、智慧電網及氫能等領域,讓集團未來能提供更完整的儲能系統及服務。
台泥第1季合併營收220.37億元,受惠於歐洲及台灣地區水泥獲利增加,稅後純益33.19億元,年增10.6%,每股稅後純益0.57元,看好4月起大陸水泥銷售價格上揚,毛利率已恢復至正常水準,營收、獲利成長空間會加大。
台泥指出,水泥本業將在兩岸市場持續發展國際化、加強減碳及減排措施、維持穩定的獲利;至於海外水泥市場獲利貢獻持續成長,土耳其2020年銷量成長近30%、價格成長約25%;葡萄牙2020年銷量成長約12%,水泥價格持續優於其他地區。
在廢棄物處理業務,台泥指出,將致力於協助社會妥善處理廢棄物,並利用替代原燃料於水泥製程中以減低碳排放。
台泥2020年在國內共處理約123萬噸廢棄物,包括營建業的工程廢棄土、鋼鐵業的煉鋼還原渣、半導體製造業的氟化鈣污泥、半導體封裝業的廢壓模膠及垃圾焚燒頁的再生粒料等。
此外,2020年台泥在中國大陸處理833萬噸廢棄物,包括冶煉業的石灰渣、造紙業的白泥、及化工業的硫磺渣及硫酸渣等等。一部分的廢棄物成為替代原燃料。
統計下來,台泥2020年替代燃料使用量達90萬噸,替代原料達160萬噸,替代熟料達568萬噸,用於預拌混凝土的替代水泥使用量達91萬噸。
對於能源,台泥指出,將持續開發再生能源發電包括風力、太陽能、及地熱。台泥企業團非常重視能源事業的發展,先前公告的高雄小港超級電池廠的投資,及欲收購義大利儲能公司ENGIEEps的股份,充分展現台泥對此目標的企圖心。
另外,降低碳排已是國際議題及主流,而從傳統發電轉成使用再生能源發電勢在必行,但再生能源要成為基載電力支持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儲能系統,從這次大停電中,就可看出儲能所發揮穩定電網的超高功效。台泥強調,台泥的儲能系統使用自製電池及電池管理系統,未來可望提供完整的再生能源及充電儲能方案。台泥企業團子公司台泥綠能及能元科技也會持續發展儲能設備、智慧電網、以及高端的電池生產。
氣候變遷的威脅讓全球都在尋找綠色未來的解決方案,而台灣的電池芯產業正是迎來了春暖花開的好時節。近期,全球氣候高峰會的召開,讓台灣的電動巴士電芯國產化成為關鍵話題,預示著台灣能源轉型的重大步伐。 电池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部件,實則是整個电池產業鏈的命脈。它不僅決定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品質,更代表著產業的附加價值。在進入電動車和储能的新時代,動力電池產業的商機無處不在,雖然目前市場主要由中、日、韓大廠主導,但台灣電芯產業正以不錯的技術能力與人才,迎頭趕上。 面對內需市場的發展,台灣的電芯廠家如能元科技、有量、格斯等,已經積極投資數十億元,甚至百億元台幣,來建置高達1GWh以上的產能規模,展現出企業放手一搏的決心。 對於台灣電芯廠而言,雖然在產能規模上還有提升空間,但已經能夠掌握從材料設計到製程技術的整個產業鏈。他們不僅向上整合上游關鍵材料,還向下整合模組和系統,推出各種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快充放、長壽命、低溫特性佳的電芯產品。 這個月,政府宣布電動巴士國家隊正式成軍,為了落實電動巴士電芯國產化,產業界積極與政府機構交流洽商,希望能夠在政策的支持下,讓台灣的電芯產業更上一層樓,打造出台灣的另一座「護國神山」。
電池芯是電池產業鏈的核心,電池芯基本上決定了整個電池系統的安全、性能、品質,它是電池產業鏈附加價值最高的部分,缺少了電池芯,電池產業頂多只能算是組裝業,創造的整體產業價值是有限的。
進入電動車、儲能新時代,動力電池產業迎來了創能、節能、儲能爆發新商機,雖然現今中、日、韓電池大廠主導全球電池市場,但是由於電池產業具有的戰略性地位,美國、歐洲,甚至印度等國家都宣示要投入大量國家資源,建立自主的電池芯產業鏈;台灣電芯產業歷經二十年發展來已具備不錯的技術能力與人才,面對國內大力推動發展電動車、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環境下,也為台灣電池芯產業帶來大量應用測試的良好契機。
近年國內新興的電動車、儲能應用市場,不論是電動機車、電動巴士、台電大型儲能備用電源等應用上,受限於產能規模、成本因素,台灣電芯廠並沒有太多的在地優勢;為建立經濟規模競爭力,近年能元、有量、格斯等電芯廠家先後規劃投入數十億元,甚至百億元台幣,建置1GWh等級以上產能規模,一定程度向外展現企業放手一搏的決心。
相較於中、日、韓電芯大廠,儘管台灣電芯廠產能規模不及前者,但台廠已有能力掌握相關材料設計、製程技術,不僅從電芯向上整合上游關鍵材料,也向下整合模組、系統,包括高階三元、高性能磷酸鐵鋰、長壽命與快充放LTO等不同材料電芯製造技術,開發出16800、21700及40138圓柱型,方型大容量,40Ah、25Ah大容量軟包等多款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快充放、長壽命、低溫特性佳的電芯產品,以客製化、特殊、利基應用切入市場。
今年2月政府宣布電動巴士國家隊正式成軍,為協助政府將資源有效運用,落實電動巴士電芯國產化,近期國內電池芯產業界積極拜會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交通部、國發會、立委林政憲等行政立法機構,參與產官研交流洽商會,大力催生電動巴士示範補助計畫納入電芯國產化方案,致力完善政府能源轉型之綠能產業政策,電芯產業界盼能在政策支持下,繼續作優、作大、作強,再造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台灣水泥公司(台泥)近來在國際市場上展開了大膽的布局,19日宣布以1.32億歐元收購歐洲EngieEPS储能公司60.48%的股權,正式成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這項重要動作不僅是台泥拓展海外市場的一大步,也象徵著台灣在綠能科技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台泥企業團董事長張安平表示,與EngieEPS的專業團隊攜手,將共同投入全球市場,強調「要走到世界市場,一定要與世界的人才合作。能源布局不能只看台灣,必須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EngieEPS是一家義大利設立、法國上市的储能公司,在BESS(電池储能系統)、電動車快充裝置、智慧電網及氫能等領域擁有先進技術和產品。
張安平指出,收購EngieEPS股份後,台泥將持續增資,與EngieEPS的專業團隊攜手投入全球市場。這項收購對於台泥近年來積極布局再生能源、储能及電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使台泥成為台灣首家進入歐洲電池與储能市場的企業。
EngieEPS執行長Carlalberto Guglielminotti則表示,台泥的加入象徵著EngieEPS全球領先技術及成長動力受到高度認可,透過台泥的加入,EngieEPS將進入世界級的供應鏈與亞洲市場,並具備更雄厚的財務實力,發展成為系統整合方案及移動式電源的領導品牌。
此外,EngieEPS將重新命名為NHOA(New HOrizons Ahead),寓意帶領人類開創新世紀。
台泥過去在太陽能、風電、地熱及海洋溫差發電等領域已有深厚基礎,現今啟動全台首座AFC智慧储能系統,使用自身電池技術,進一步強化綠能發電的穩定性。張安平強調,台泥未來將透過各種投入,成功轉型為低碳環保的綠色工程公司。
台泥積極推動綠色企業轉型,旗下子公司台泥綠能不斷深耕太陽能、風電、地熱等再生能源,在市場上已佔有一席之地。同時,另一子公司能元科技則是国内鋰電池電池芯的領頭羊。近期,台泥再次展開行動,收購歐洲ENGIE EPS,這意味著台泥在智慧電網、儲能、電動車等關鍵技術上進一步補強,整體新能源布局更加完整。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強調,21世紀減碳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議題,綠能是未來發展的唯一選擇。他認為,台灣要永續發展,必須倚靠綠能,並強調創能與储能同等重要。由於綠能發電不穩定,储能技術的發展成為穩定供電的關鍵。 近期,台泥綠能與能元科技聯手,在彰濱工業區啟用全台首座AFC智慧儲能系統,有效利用太陽能、風電等再生能源,並與特斯拉、三星等國際大廠並駕齊驅。然而,在技術上仍需外購PCS(電力轉換裝置/系統)、EMS(能源管理系統)等先進技術。 此次收購的ENGIE EPS,團隊中三分之一以上具有儲能及電力相關的碩博士學歷,主要來自義大利頂尖的米蘭理工大學。ENGIE EPS在充電樁與快充樁方面具有強項技術,能實現雙向饋電V2G,讓電動車也能成為行動電源。這對台泥集團未來在電動車相關的重要搭配系統與設備方面,將有著重要的影響。
台泥集團近日大動作,為了強化其儲能布局,決定與法國天然氣蘇伊士集團旗下儲能公司ENGIE EPS簽署了一份買賣合約。根據合約內容,台泥將以每股17.1歐元,總計投資1.32億歐元(約新台幣44.7億元),收購ENGIE EPS 60.48%的股權。這次合作不僅將為台泥帶來先進的電池儲能系統(BESS)、電動車快充裝置、智慧電網及氫能等專利及技術,還將讓台泥在電動車及儲能等應用市場上佔得先機。
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表示,能源布局不能只限於台灣市場,必須要有國際競爭力。此次收購ENGIE EPS六成股權,將有助於台泥掌握未來科技與市場,並與該公司專業團隊攜手投入全球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ENGIE EPS公司在義大利設立,並在法國上市,其與全球第四大汽車公司Stellantis(原飛雅特+克萊斯勒+標緻)的合作,更是為其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潛力。Stellantis在全球汽車市場佔有9%的市占率,年產量達770萬輛汽車,預計到2025年歐洲區將全部轉生產電動車,預計四年後每年需要高達169億顆電池。這對台泥來說,意味著無限的商機。
而台泥集團對此也不遺餘力,今年3月已經通過董事會,計劃投資百億元加碼旗下子公司能元科技,在台泥高雄小港紙廠舊址設立台灣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新廠規劃產能達1.8GW(10億瓦),這將使台泥在鋰電池生產上更上一層樓。
能元科技作為國內最大的鋰電池電池芯生產商,其重要客戶包括Dyson等知名品牌。此次與ENGIE EPS的合作,將讓能元科技如虎添翼,雙方將在未來的電動車與儲能市場上展開更深度的合作。
張安平強調,「要走到世界市場,一定要與世界的人才合作。能源布局不能只看台灣,必須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ENGIEEPS為座落義大利並於法國上市的儲能公司,在先進的BESS(電池儲能系統)、電動車快充裝置、智慧電網及氫能皆擁有各式專利及產品,案場遍布歐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
歐洲在綠能及儲能發展是世界先驅,為了掌握未來科技與市場,張安平表示,台泥在收購ENGIEEPS股份後,將持續增資,與ENGIEEPS的專業團隊攜手投入全球市場。台泥指出,此次收購股權案,對於近年積極布局再生能源、儲能及電池發展的台泥企業團,能源布局將更全方位,並成為台灣首家進入歐洲電池與儲能市場的企業。
ENGIEEPS執行長CarlalbertoGuglielminotti指出,像台泥如此有願景且在市場居領先地位的集團,併購案代表ENGIEEPS全球領先技術及成長動力被高度認可。透過台泥,ENGIEEPS將進入世界級的供應鍊與亞洲市場,也將具備更雄厚的財務實力,發展成為系統整合方案及移動式電源的領導品牌。據了解,在台泥加入後,ENGIEEPS將重新命名為NHOA(NewHOrizonsAhead),品牌取諾亞方舟中的諾亞,帶領人類開創新世紀的寓意。
台泥過去在太陽能、風電、地熱及海洋溫差發電的投入,在台灣再生能源市場已經是領先者,但綠能發電不穩定,必須搭配儲能才能穩定供電。因此台泥企業團所屬台泥綠能及能元科技,共同啟動了全台首座AFC智慧儲能系統(AutomaticFrequencyControl),使用的即是能元本身的電池,然其中的PCS仍需外購。
張安平表示,台泥未來的能源轉型與減碳布局清晰,包括水泥生產時使用替代原料與燃料達到減碳、升級碳捕獲技術、發展綠能、儲能及電池、降低交通工具的碳排,這些投入,都將使台泥企業團成功轉型為低碳環保的綠色工程公司。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人類的歷史發展以能源為基礎,在不同的時代使用不同能源往前邁進,進入21世紀,減碳成為最重要的議題,因為二氧化碳若是持續在地球上增加,氣候變遷就會造成人類大災難,但人類生活又不能沒有能源,因此綠能就成為未來唯一的選擇。
他指出,台灣需要綠能才能永續發展,而再生能源的「創能」與「儲能」同樣重要。因為綠能發電不穩定,必須搭配儲能才能穩定供電。
台泥旗下兩家子公司台泥綠能與能元科技最近聯手組成「國家隊」,剛在彰濱工業區啟用全台第一座AFC智慧儲能系統,可以協助太陽能、風電所產生的再生能源進行有效儲能及運用,如同一座「虛擬電廠」,4月已併聯運轉,與特斯拉(Tesla)、三星等國際大廠並駕其驅。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台泥發現其中的PCS(電力轉換裝置╱系統)、EMS(能源管理系統)等先進技術還是必須外購,等於拼圖缺了一角。
台泥表示,此次收購的ENGIE EPS,其團隊有三分之一以上具有儲能及電力相關的碩博士學歷,團隊成員主要來自義大利頂尖的米蘭理工大學,ENGIE EPS在充電樁與快充樁有強項技術,一般電動車充電都是G to V(G2V),但ENGIE EPS可以做到充電系統雙向饋電V2G,讓電動車也可以成為行動電源,也讓台泥集團未來在電動車相關的重要搭配系統與設備方面,有機會扮演關鍵角色。
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說:「能源布局不能只看台灣市場,必須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歐洲的綠能及儲能發展是世界先驅,為掌握未來科技與市場,收購ENGIE EPS六成股權後,將持續增資,與該公司專業團隊攜手投入全球市場。
台泥入主,ENGIE EPS昨(20)日也提出更名為「NHOA」,品牌意涵取自諾亞方舟中的諾亞人名(NOAH),雖然拼法不同,但發音相同;諾亞是開創新世紀的代表人物,NHOA品牌識別符號中一條線,象徵新的視野,O代表希臘字母Ω,造型近似升起的太陽,Ω在與電力相關的歐姆定律裡是電阻單位,面對新綠色能源領域,NHΩA將賦予品牌全新的開始與使命。
ENGIE EPS公司在義大利,並於法國上市,為一家儲能公司,其最具未來市場潛力的是今年與全球第四大汽車公司Stellantis(原飛雅特+克萊斯勒+標緻)共組合資公司,Stellantis在全球汽車市場有9%市占率,年產770萬輛汽車,今年3月宣布,到2025年歐洲區將全部轉生產電動車(約338萬輛),若以每輛汽車需要5,000顆電池,預計四年後每年需要高達169億顆電池;加上全歐洲適用的充電樁及快充樁等設備安裝,潛在商機可期。台泥可望成為台灣首家進入歐洲電池與儲能市場的企業。
台泥今年3月董事會通過擬投資百億元加碼旗下子公司能元科技,在台泥高雄小港紙廠舊址設立台灣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生產高階高容量高充放電功率的鎳三元電池,新廠規劃產能1.8GW(10億瓦),而目前台南廠年產能為1.5GW。
能元科技為國內最大的鋰電池電池芯生產商,重要客戶包括Dyson等知名品牌,此次加上ENGIE EPS,兩項計畫將相互輝映、如虎添翼。
據了解,Engie EPS為法國天然氣蘇伊士集團旗下公司,在法國掛牌,業務涵蓋電動車、儲能等,預料台泥將藉此強化在電池方面的布局。
在此之前,台泥3月董事會,才通過將間接投資百億元,加碼旗下子公司能元科技在台泥高雄小港紙廠舊址,設立台灣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主要生產高階高容量高充放電功率的鎳三元電池,產能1.8GW,相當於一年可以生產出2.4萬輛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目前能元科技台南廠的年產能為1.5GW,預料兩者相關。
據了解,台泥在董事長張安平主導後,即有計劃的投入永續領域,並且把集團轉型列為首要目標。張安平曾指出,台泥經 SBTi 公告承諾 2025 年要減碳 10%,因為他認為,台泥作為指標企業,對社會、地球有責任,這過程很辛苦,但當得到成果時會更有感覺。業界認為,投入新能源是台泥集團深耕永續的關鍵,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動作。
鋰電池將是台泥集團未來重點發展事業;日前,為深化集團鋰電池 事業發展,台泥宣布,全資子公司台泥循環能源科技將與中橡子公司 能元科技進行股份轉換。
能元主要業務為鋰電池製造,台泥循環能源科技則為電子零組件、 電池製造;台泥、中橡將提升鋰電池產業合作關係,同步對台泥循環 能源科技現金增資10.5億元,並併購國際中橡子公司能元科技,二合 一後,下一步將搶攻國際接單。
綠能事業也是台泥集團積極投資的能源事業一環;台泥目前投入的 綠能事業,主要是在彰濱工業區的第一期2MW太陽光電廠及第二期10 .1MW,以及陸域型風力發電機組共21.6MW。
根據台泥所規劃的收成時間表,第一期2MW太陽光電廠,從2018年 底陸續已有成果,第二期在今年6月底完工。另外,台泥的陸域風電 電廠一期7.2MW,在今年第三季前完工,預估首年發電量1,907萬度, 明年收成。法人估,台泥能源事業的產值,在今年以前營收占比極小 ,2019年起到未來的5年,每年幾乎都可以有翻倍的成長。
亞泥則對轉投資的嘉惠電力擴大發電力度,嘉惠現正規畫二期擴廠 50萬千瓦的新機組,完成後總發電量可達117萬千瓦。
能元主要業務為鋰電池製造,台泥循環能源科技則為電子零組件、電池製造。台泥表示,未來兩家公司進行股份轉換後,不管是業務拓展或策略經營上,都將更有彈性。此股份轉換案尚待能元科技股東會通過。
目前中橡持股55%能元科技,不過,未來股份轉換完成後,台泥和中橡都將透過台泥循環能源科技掌握能元。
中橡主管表示,此舉是希望由台泥與中橡一起合作,共同推展鋰電池產業部門的國際化腳步、及兼顧長期發展競爭力。
為讓中橡繼續對能元有主要經營權,台泥指出,兩家公司股份轉換前,中橡將同步增資,並擴大持有台泥循環能源科技股權。也就是說,未來中橡將是台泥循環能源科技的最大股東,並依舊是能元最大股東。
為此,台泥循環能源科技進行現金增資,以每股10.5元的價格發行10萬張普通股,其中中橡將以特定人身份,認購6萬7600張股,相當於67.6%,合計投入金額達10.5億元。台泥則擬以原有股東身份認購3萬2400股,相當於32.4%。
由於戴森先前喊出計畫開發電動車,使能元備受看好。能元科去年下半年開始積極擴廠,原本規劃產能要在短短一年多「倍增再倍增」。不過今年5月舉行的台泥集團上半年法說會,台泥暨能元董事長張安平宣布,「由於產品沒到位,能元二階段擴廠計畫已暫緩。」
張安平坦承,客戶的要求沒有生變,但我們的能力還不到位,關鍵的P12A電池芯產品開發計畫比原先晚了6、7個月。由於現在電池業的製程像半導體一樣,包括製程的濕度、乾淨度等都要高度掌控, 未來能元要好,必須打造新廠,投資金額至少百億元起跳。據了解,此次台泥與中橡共同加碼投資,就是為了替能元充實營運資金,讓集團的鋰電池產業可以繼續前進發展。
此外,國際中橡昨天董事會也決議高層人事異動,由董事長、辜啟 允長子辜公怡兼任總執行長。辜公怡自三年前銜命進入台泥集團,陸 續主導台泥國際下市,並接下中橡、信昌化董事長等職位。台泥董事 長張安平與辜公怡將主導台泥循環能源科技和能元科技二合一,攜手 力拚鋰電池事業的國際版圖。
台泥副總黃健強表示,台泥及國際中橡共同對台泥循環能源科技現 增10.5億元。其中,台泥擬以原股東身份認購32.4%的增資股,國際 中橡則擬以特定人身份認購67.6%的增資股。他指出,鋰電池將是集 團未來重點發展事業。
台泥循環能源原本是台泥100%持股,股本56.63億元;能元科技則 由國際中橡持股58.65%、台泥集團綜合持股28.11%,其他股東持有 約13.24%。經台泥循環能源透過併購換股,新的台泥循環能源股本 將擴大為66.64億,國際中橡持股59.98%,台泥集團則持股28.76% ,其他股東持股比例約為11.26%。
中橡總經理黃柏松昨天說明,主要是歐盟很多國家並不接受仲裁,因此雖然是歐洲專利,但在美國提請仲裁。
目前可能受影響的權利金包括去年3月後已支付部分約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5億元),以及今年以後的權利金收入。
黃柏松強調,Synpac的權利金收取是依據雙方專利授權合約而為,合約是採「包裹授權」模式,約定即便部分授權內容失效,也不影響其他有效專利權,以及整體權利金之收取。
Synpac目前孤兒藥專利在歐美均各有三項有效專利存在,得依授權合約收取權利金並無疑義,未來中橡還是可認列相關收入沒有問題。
中橡直間接合計持股99.42%的子公司Synpac Venture,掌握治療龐貝氏症孤兒藥的專利,2000年與美國生物製藥公司健贊簽訂授權合約,一開始在美國銷售,之後賣到歐洲,原本歐洲專利權的授權金認列到2021年。
不過,該專利在歐洲遭到第三人異議,歐洲專利局2013年2月書面裁決異議成立,中橡依法提起訴願,但2018年3月又遭歐洲訴願會駁回上訴。之後健贊仍持續支付權利金,並未提異議。
最近Synpac接獲被授權人健贊對歐洲專利權及權利金提出疑義,請求無需再支付此部分費用,由於雙方協商後未能達成共識,健贊決定向美國仲裁協會提請仲裁。
中橡主要包含三大事業,除本業碳煙,以及重要轉投資能元科技切入鋰離子電池芯外,生技事業則以孤兒藥權利金的收入為主,多年來貢獻一直相當穩定。除孤兒藥專利,中橡也委託研究機構進行相關新藥開發,希望蓄積下一波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