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大投信(公)公司新聞
【新聞報導】 台灣投資市場近期掀起一波油價反彈的熱潮,紐約輕原油期貨價格重返52美元大關,讓國內的元石油正2(00672L)、華頓S&P布蘭特正2等相關產品開年來兩周內大漲28%、25%,讓投資人興奮不已。 近期油價的翻漲,主要來自於美中貿易談判的樂觀轉向,以及全球經濟放緩壓力的減輕。此外,產油國組織頻繁釋出減產消息,沙烏地阿拉伯自去年12月起開始減產,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自今年1月起實施每日減產120萬桶,共同推升油價。 元大投信的元石油ETF投資團隊指出,這波油價的漲勢有望持續到農曆新春。而從去年第4季開始,元石油正2的成交量從八、九千張一度放大到八、九萬張,華頓S&P布蘭特正2的成交量也從數十張增加到百張,顯示市場對於油價漲勢的信心。 在油價底部的確立下,法人認為油價有機會續漲至55美元以上,且一波到底的機率高。統計顯示,投資人若以槓桿ETF參與,期間在50美元以下買進,並持有六個月和一年,最高報酬率可達15.3%、29.7%。 目前油價徘徊於50-52美元區間,投資人可分批買進,若油價跌破50美元,則可擴大加碼。元石油ETF投資團隊還指出,現在正值冬季用油旺季,過去三年紐約輕原油期貨價格在旺季各上漲14%、4%、15%,去年底到今年初的利空狙擊導致價格回軟,近三月油價才漲1.5%,仍有不少空間。 野村證券則指出,油價反彈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油期倉位大翻多,大量採用電腦自動交易的CTA(絕對報酬基金)積極了結空倉、建置多倉,使油價上演大反彈。
全球股市近來波動不斷,但東協股市卻顯得相對穩定,這讓許多投資者眼睛為之一亮。根據市場分析,新興亞洲國家貨幣正在回穩,加上多國即將舉行大選,政策上多偏向於支持市場,這讓2019年的東協股市顯得相當有看頭。東協五國(菲、泰、馬、越、印尼)因為通膨穩定、外匯存底充裕、GDP持續高增長,再加上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多維持在50以上,讓國際資金紛紛回流。 元大投信指出,雖然全球經濟成長預期放緩,中美貿易戰雖已暫時停火,但全球貿易回升仍待觀望。美聯儲的升息周期已經結束,市場預期資金將流入新興市場,其中東協市場因評價較低、匯率低估,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自去年12月以來,印尼和菲律賓股市已經吸引大量外資回流。 印尼和菲律賓即將在2019年第2季舉辦大選,這將刺激消費,並出台更多支持政策,企業獲利可望持續增長,進一步吸引外資。復華東協世紀基金經理人許家(王皇)預測,東協企業獲利將維持6%的成長,2019年可望達到8%。儘管外資先前處於賣超態勢,但整體來看,股市評價已經接近低檔,預期整體東協股市已經接近底部。 群益東協成長基金經理人高浩偉則強調,投資東協市場時,要關注國際經貿關係、匯率走勢以及東協國家總經和企業獲利表現,因為投資機會將來自於個別國家產業契機。目前股市評價處於過去五年平均值或平均值以下,下檔風險相對較低。
2019年春節假期來臨,許多人都在為這段長假做著精心的規劃。但是,在享受假期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我們的投資。這時,專家們就來給我們一些建議,讓我們的投資既能安心度假,又能穩定增長。 「元大投信」的研究團隊就提醒我們,對於長期理財目標,比如退休規畫,我們應該將眼光放遠,並且運用資產配置的方法,將避險功能的標的加入我們的投資組合,這樣才能追求中長期的穩健增長。 在市場上,我們常以美股S&P500指數作為全球股市的代表,而美國長天期公債、黃金、美元指數、日圓匯率等,因為與S&P500的相關係數偏低,所以常被用來作為避險工具。不過,如果對這些避險工具的差異和運用時機不太了解,我們也可以透過組合來達到效果。 「元大投信」的ETF-AI智能投資平台就提供了這樣的多元投資組合,比如將ICE美國20年+公債指數、黃金現貨價格、美元指數、日圓匯率這四種工具分散投資,各持有1/4,組成「黑天鵝避險投資組合」。這個組合在過去的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大陸股災期間,都曾發揮抗震效果,有機會抵銷美股下跌的衝擊。 另外,群益產業型投資等級公司債ETF傘型基金經理人張菁惠也給我們一個建議,那就是在目前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聚焦於美國三大產業債,為我們的投資組合奠定相對穩健的基石。 以美國電信、科技與金融三大產業債指數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在金融風暴後的任一天進場,半年後的平均報酬率在4.6~6.3%不等,且正報酬率機率高達七成以上。所以,對於那些既想穩健又想有風險概念的投資人來說,適時布局美國產業債ETF,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元石油正2、華頓S&P布蘭特正2最近不但反彈,成交量也快速放大,最熱門的元石油正2從去年第4季約八、九千張,一度放大到八、九萬張,華頓S&P布蘭特正2也從數十張增加到百張。
元大投信元石油ETF投資團隊表示,這波油價翻漲,來自美中貿易談判轉趨樂觀,全球經濟急速放緩壓力看減,另一方面,產油國組織頻釋減產消息,沙烏地阿拉伯12月開始減產,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也在1月起實施每日減產120萬桶,助陣油價上行。
紐約輕原油期貨最低在去年底來到42.5美元,此波上漲已超過兩成,在供給看減、需求穩定下,法人認為,可參考2013年來類似情境,油價曾三度跌落50美元,隨後若反彈破50美元,皆會續漲到55美元以上,且一波到底機率高。
進一步統計,投資人若以槓桿ETF參與,期間在50美元以下買進,並持有六個月和一年,最高報酬率達15.3%、29.7%。
目前油價徘徊於50-52美元區間,投資人可分批買進,跌破50美元時擴大加碼。
元石油ETF投資團隊指出,現在正值冬季用油旺季,統計過去三年,紐約輕原油期貨價格在旺季各上漲14%、4%、15%,去年底到今年初因利空狙擊油價導致價格回軟,近三月油價才漲1.5%,反映還有不少空間。
野村證券日前發布一則油價反彈評析,另外指出油期倉位大翻多,也是支撐油價關鍵。
大量採用電腦自動交易的CTA(絕對報酬基金),因感測到油價接近底部,積極了結空倉、建置多倉,使油價上演大反彈。
由於東協五國(菲、泰、馬、越、印尼)由於通膨穩定、外匯存底厚實、GDP均保持在5%以上,加上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多維持在景氣榮枯分水嶺50上方,國際資金正陸續回流。
元大投信表示,2019全球經濟成長預期放緩,中美貿易戰雖停火,但仍難即刻達成協議刺激全球貿易回升。Fed亦對經濟成長轉趨保守,反應升息周期已告終。預期市場資金將流入仍具成長性的新興市場,其中又以評價較低、匯率亦被顯著低估的東協市場最具吸引力,自2018年12月起資金已顯著回流印尼、菲律賓市場。
印尼、菲律賓在Fed停止升息後匯率回升,股、債齊漲,反映外資回流。元大投信指出,由於兩國於2019年第2季將舉辦大選,消費刺激政策已陸續出台,企業獲利高成長性可望持續吸引外資回流推升股市。
復華東協世紀基金經理人許家(王皇)表示,東協景氣維持穩定成長中,2018年企業獲利成長維持成長6%,預估2019年獲利維持成長8%,儘管先前外資近九個月都處賣超態勢,但由於近12個月累積外資賣超幅度占市值比超過0.9%,已經是非金融風暴的低檔,加上股市評價也維持在長期平均以下水準,預期整體東協股市已接近落底。
群益東協成長基金經理人高浩偉表示,在東協市場投資方面,由於股市評價處於過去五年平均值或平均值以下,下檔風險較低,整體而言,仍需持續關注國際經貿關係演變、匯率走勢以及東協國家總經和企業獲利表現,因此,投資機會將來自於個別國家產業契機。
市場一般以美股S&P500指數作為全球股市代表,而美國長天期公債、黃金、美元指數、日圓匯率因為與S&P500相關係數偏低,是市場常見的避險工具選擇,在不同情境與條件下,有時各自有不同表現。若不了解各避險工具差異及運用時機,也可以透過組合來達到效果。
元大投信研究團隊指出,聯準會2018年已四度調升聯邦基準利率區間至2.25∼2.5%,投資人可以考慮納入避險工具為投資組合買保險。目前台灣已經有美國長天期公債、黃金、美元指數與日圓匯率等ETF選擇,投資人透過證券交易帳戶就能將資產輕鬆配置到股票、債券、商品、外匯等領域,透過持有不同資產的方式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
元大ETF-AI智能投資平台則提供多元投資組合,例如將ICE美國20年+公債指數、黃金現貨價格、美元指數、日圓匯率4種工具分散投資,各持有1/4組成「黑天鵝避險投資組合」,此避險組合根據模擬績效試算,在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大陸股災期間,這個投資組合發揮抗震效果,有機會抵銷美股下跌衝擊。
群益產業型投資等級公司債ETF傘型基金經理人張菁惠指出,自2010年以來,儘管高收益與新興市場債頗獲投資人青睞,但期間也曾歷經市場洗禮,包括2013年5月之後的QE縮減議題與2014下半年至2016年初的油價崩跌,都曾讓新興市場與高收益債受到重創。
去年開始這兩種高利率債券再度回溫,但不可諱言的是其評價面目前都已到相對高昂的水位(利差已無明顯收斂的空間),投資人此時不妨聚焦於美國三大產業債,為投資組合奠定相對穩健的基石。
以美國電信、科技與金融三大產業債指數為例,根據統計,若於金融風暴後的任一天進場,半年後的平均報酬率分別在4.6∼6.3%不等,且正報酬率機率高達七成以上,持有時間若拉長至一年以上,平均報酬率與正報酬機率更逐年遞增。
再以2011年8月初美債降評的事件為例,假若投資人在事件發生的前半年至前三年進場布局,即便當下遭遇此系統性風險,累積報酬率依舊為正,且持有期間愈長累積報酬率愈高,但若當時持有的是股票等風險性資產,相信投資人便能感受到錐心刺骨的痛楚,因此建議穩健型又具備風險概念的投資人可適時布局美國產業債ETF。
台灣證券交易所最近公布了一項重要數據,去年券商的獲利狀況讓不少投資人關注。由於行情的波動和交易量的變化,整體券商的獲利比2017年少了117億元,總計294億元,減幅超過28%。這個數字讓人不禁想問,台灣券商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呢? 根據證交所的統計,去年12月,台股的成交量比11月減少了16%,大盤月線也下跌了1.6%,這對券商的手續費收入和自營評價收益都造成了影響。當月,70多家券商的獲利為7.8億元,比11月減少了49.6%。整年來,券商的累積獲利為294億元,比前年減少了117億元。 儘管整體經紀手續費仍有成長,日均量成長了24%,放大到1,300億元,從前年的271億元增加到304億元,增幅達到10.8%,但這並不能抵銷自營及承銷業務獲利的下滑。自營和承銷業務的獲利從前年的183億元和33億元,分別降至62億元和15億元,這讓整體累積獲利比前年大減。 在這個數據中,綜合證券商的獲利為243億元,比前年衰退約31%;經營兩種業務的證券商獲利25億元,比前年少2億元,減幅為8.6%;專業經紀商獲利13億元,年減11%;銀行兼營證券商獲利13億元,較前年增長23%;而期貨經營證券商則由盈轉虧,從前年的淨利1億元轉為虧損1億元。 去年賺逾10億的券商共有六家,分別是元大證券的88億元、凱基證券的37億元、富邦證券的20億元、日盛和群益金鼎證券的14億元及統一證券的12億元。其中,元大證券以88億元的獲利高居榜首,顯示了其在市場上的強大實力。
熱錢湧入ETF市場,元大投信成為最大受惠者!彭博最新統計顯示,元大投信在2018年12月的ETF規模成功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04.5億美元,榮登亞洲第七大ETF資產管理業者,並成為台灣唯一進入前十大的投信公司。根據投信投顧公會昨日公布的數據,元大投信旗下基金規模達到4,327.6億元,其中ETF規模更是高達3,335.4億元,創下雙新紀錄,並在國內市場佔據絕對優勢。這次亞洲ETF市場的突破,讓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台灣的金融競爭力。過去,亞洲ETF市場多集中在日、韓、港等地,而元大投信的崛起,與台灣市場的國際化和當地投資者的積極參與密不可分。元大投信在過去十五年不斷努力下,成功帶動債券ETF市場的發展,規模大幅攀升,吸引了更多國際目光。不僅如此,元大投信還積極開發槓桿、反向、期貨信託型乃至債券ETF等創新產品,旗下多檔基金規模亮眼,成為國內ETF發展的標竿。
【金融新聞】2018年台灣投信市場逆勢增長,元大投信規模衝破4000億大關!
雖然2018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不斷,但台灣投信市場卻逆勢增長,整體共同基金規模達到2兆7,719億元,創近九年來新高紀錄。其中,元大投信的基金管理規模更是衝破4000億元,成為市場焦點。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的資料統計,去年投信整體共同基金規模增加2,534億元,增幅達10.9%,主要成長動能來自ETF的暴增,顯示被動式基金的市場需求驚人。
在投信公司方面,元大、國泰、群益、復華、富邦五大公司分別成長,其中元大投信規模增加26%,達到4,000億元,而群益投信的規模則以61%的成長率領先群雄,復華投信則以43%的成長率居次。
第一金投信指出,雖然全球市場面臨美中貿易戰、美國升息、地緣政治事件及景氣觸頂等干擾,但國人投資意願依然強烈。展望2019年,市場對全球股市的看法逐漸悲觀,葉菀婷經理人預測行情將進入多頭末升段,投資人應加強投資紀律。
總結來說,2018年台灣投信市場表現亮眼,元大投信的成長尤其引人注目。在市場波動中,投信公司仍能逆勢增長,這也反映了台灣投資者的信心和投資智慧。
證交所統計,去年12月,台股成交量較11月減少16%,大盤月線收跌1.6%,使券商手續費收入及自營評價收益都比11月下滑。單月70多家券商獲利7.8億元,月減49.6%;全年累積獲利294億元,比前年實績大減117億元。
證交所分析,去年整體經紀手續費仍成長,由於日均量成長24%、放大到1,300億元,券商手續費收入從前年的271億元,增加到304億元,增幅10.8%。
不過,經紀業務獲利的成長,抵銷不了自營及承銷業務獲利大減,兩個項目各從前年的183億元、33億元,降到62億元、15億元,因此整體累積獲利比前年大減。
當中,綜合證券商獲利243億元,較前年的356億元,衰退約31%;經營二種業務證券商獲利25億元,比前年少2億元,減幅8.6%;專業經紀商獲利13億元,年減11%;銀行兼營證券商獲利13億元,較前年11億元增長23%;期貨經營證券商則由盈轉虧,從前年淨利1億元,轉為虧1億元。
去年賺逾10億的券商共六家,分別為元大證88億元、凱基證37億元、富邦證20億元、日盛和群益金鼎證14億元及統一證12億元。
投信投顧公會昨(15)日公布去年12月統計數據,內容顯示,元大投信旗下基金規模達4,327.6億元,包括ETF達到3,335.4億元,雙創新高,而且都是國內市占最大,穩坐多項寶座。
彭博統計亞洲資產管理業者的ETF規模,元大投信截至去年底,ETF規模換算美元約104.5億美元,首次晉升亞洲前十,更讓全球進一步看到台灣的競爭力。
業者表示,過去亞洲ETF大型業者,多集中日、韓、港,與當地投資人習性和市場高度國際化不無關係。
台灣經歷15年的努力,到去年債券ETF爆發,規模大幅攀高,吸引更多國際目光。元大投信除了受益其中,過往元大更致力於槓桿╱反向、期貨信託型乃至債券ETF的創新產品開發,旗下有多檔基金規模亮麗,更是國內ETF發展的代表。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統計,截至2018年12月底,投信整體共同基金規模為2兆5,719億元,較前一年底增加2,534億元,增幅10.9%。前一次規模快速成長是在2009年,一年內增加4,036億元。
若按類型區分,以跨國指數股票型、跨國一般債券型與國內指數股票型基金的規模增加最多,分別增長3,500億、956億與411億元;減少最多的則是國內貨幣市場型、跨國股票型與高收益債券,各減994億、734億與433億元。
若以投信公司基金管理規模來看,前五大公司分別是元大、國泰、群益、復華、富邦,其中元大投信在去年規模突破4,000億元大關;國泰、群益則陸續衝過2,000億元。但觀察成長率,以群益投信規模飆升61%最驚人,復華投信成長43%居次,國泰投信也增加38%;元大、富邦則各增26%、25%。當中成長規模動能不乏來自債券ETF推升,進而吸引其他投信跟進。
第一金投信指出,2018年全球遭逢美中貿易戰、美國升息、地緣政治事件及景氣觸頂等因素干擾,股市陷入多空分歧狀態,不過,整體投信基金規模仍逆勢增長,反映國人投資意願仍高。
展望2019年,第一金全球大趨勢基金經理人葉菀婷表示,市場對全球股市的看法有愈來愈悲觀的傾向,認為行情進入多頭末升段,離空頭愈來愈近。加上走了十年的多頭行情,在眾多亂流干擾下,股價漲多必然出現修正。尤其,若缺乏獲利成長支撐,或高債務、高槓桿堆砌的行情,將禁不起市場考驗。
但拉到現在的市場來觀察,今年經濟成長預期或許疲弱些、企業獲利成長減緩,但主要國家的金融槓桿倍數偏低、企業帳上現金豐厚,同時,科技業創新大幅領先,未有債務或本夢比泡沫的危機,待股價合理整理後,反而有利市場長期表現。因此,建議投資人未來更應加強投資紀律。
金融市場波動不斷,投資人如何應對?元大投信推出4x4多元投資工具,助投資人控制波動、找尋契機!
近來,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指數波動也越發激烈,讓投資人情緒起伏不定。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元大投信早已準備好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即「4x4多元投資工具」,透過這套工具,投資人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波動,並尋找獲利機會。
元大投信總經理劉宗聖表示,過去投資人常採取傳統的股票重押個股模式,但這種模式在市場變化快速的今天已不再適用。元大投信推出的多元投資工具,旨在幫助投資人不再害怕波動,而是能夠控制波動、駕馭波動。
劉宗聖進一步指出,隨著國際政經趨勢的轉變,金融市場進入新常態,投資人的思維也在轉變。過去10年來,金融市場的更迭和投資人年齡結構的變化,導致了不同的理財投資需求。而隨著各種ETF標的陸續加入,從股票、債券、外匯到商品類標的,可以形成各種投資組合,台灣的財富管理業也來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元大投信以「投信2.0」之姿迎戰市場變化,並利用AI新技術串接營運面前中後台環節,提供更完善、更效率的服務。劉宗聖觀察到,近期市場新聞事件或趨勢明顯時,一些交易型標的,如原油、陸股槓桿型ETF及台股反向型ETF,往往成為交投熱絡的標的,這反映了投資人已經學習利用各類資產的相關性表現,搭配槓桿、反向型工具來控制市場波動並尋找獲利契機。
元大投信也參考國外投資平台發展以ETF為元件的潮流,規畫了ETF AI智能投資平台,服務近38萬受益人數,提供ETF投資組合、資產配置建議服務。投資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長期配置型、收益分配型等多種組合,透過客製化解決方案,來控制市場波動的影響。
自2003年推出第一檔ETF以來,元大投信已經歷過多年的時間,讓市場接受指數投資觀念,認同分散、透明、合理報酬的理念。如今,隨著ETF連結基金的出現,元大投信有信心進一步推動資產配置觀念,協助投資人做好理財規畫。
元大投信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發展中,不僅是領先的投信公司,更是創新與卓越的象徵。近日,元大投信再度榮獲BENCHMARK《指標》台灣年度基金七大獎項,這是對其在ETF領域深耕不斷的肯定。從2003年推出台灣第一檔ETF「元大台灣50」開始,元大投信就持續在ETF市場中領軍,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如高股息ETF、槓桿/反向ETF,以及黃金、白銀、原油等商品ETF,以及美債、中國債、外匯ETF等,寫下了ETF發展的里程碑。
元大投信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金融海嘯、美股長期牛市等國際環境的考驗,以及國內主管機關政策開放的支持。截至2018年11月,台灣ETF規模已達6,500億元,占公募基金規模的三成,檔數逼近150檔,受益人數突破62萬人,創下新高。這些數字不僅顯示了ETF市場的蓬勃發展,也反映了元大投信在產品創新與市場推廣上的成功。
元大投信深知,創新產品推出時,投資人權益的保護是關鍵。因此,公司在積極推動產品創新的同時,也注重投資人教育,確保投資人能夠在了解產品特性和風險後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此外,元大投信還積極導入AI智能營運,提升服務效率,並在品牌形象推廣上不遺餘力,獲得了眾多國內外獎項的肯定。
面對激烈的市场競爭,元大投信始終堅守崗位,不斷進行產品創新和服務提升。在優異的追蹤績效、產品創新服務、投資人教育、AI智能營運、品牌形象推廣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次榮獲七大獎項,對元大投信來說,是對過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發展的鼓舞。
BENCHMARK《指標》台灣年度基金得獎名單公布,元大投信再度榮獲七項大獎,除了元大S&P石油(00642U)ETF、元大S&P原油正2(00672L)、元大台灣金融ETF(0055)、元大台灣50正2(00631L)四項ETF獲獎,並再度蟬聯年度品牌大獎、投資人教育大獎、產品創新三大獎,凸顯元大投信深耕ETF領域的多面向努力,獲得評審團的注意與肯定。
在厚實的基礎上,元大投信借力新興AI技術輔助,導入AI智能營運,積極轉型投信2.0,邁向全方位投資解決方案提供者。
元大投信自2003年推出國內第一檔ETF:元大台灣50(0050),16年來,在國際環境上,走過金融海嘯,也經歷美股走出最長牛市;在國內市場方面,主管機關政策開放,元大投信持續在ETF領域致力與國際接軌,同時引領業界創新,在0050之後陸續推出元大高股息(0056),尤其2014年之後同樣領先業界推出槓桿╱反向ETF,商品ETF(黃金、白銀、原油)以及債券ETF(美債、中國債)、外匯ETF(美元指數、日圓)等,一再寫下ETF發展里程碑,並成為市場代表作品,帶動國內ETF發展進入引爆點。
截至2018年11月,國內ETF規模來到新台幣6,500億元,占總體公募基金規模約三成,檔數逼近150檔,ETF受益人數突破62萬人,都是新高水位,近來有愈來愈多家業者加入ETF發行行列,顯示ETF蓬勃發展盛況方興未艾。其中ETF受益人數較2017年底成長43%,若再跟2014年底(元大投信於當年10月底發行台灣╱大中華區第一檔槓桿╱反向型ETF)14.6萬人相比,則成長幅度高達3倍,由受益人數持續大幅成長顯示ETF受到投資人廣泛的應用與注意。
其中0050與0056兩檔受益人數達18萬,約占所有受益人數的三成,奠定元大ETF的品牌形象。
在國內資產管理業界天際線與地貌的改變過程,元大投信始終堅守崗位,累積多年的發行經驗,讓元大投信特別注意投資人權益保護,深知創新產品推出更需要適當的投資人保護措施,才能使受益人數持續增加,進而推動規模成長、流動性提升,形成正向循環,也是ETF產品永續發展的基石。
在市場先行者的基礎上,面對市場產品同質性高的紅海中,元大投信也不敢鬆懈,同仁們在優異的追蹤績效、產品創新服務、投資人教育、導入AI智能營運、推展品牌形象等環節一步一腳印,獲得國內外眾多獎項肯定,可謂實至名歸。
從2018年下半年以來,金融市場就充滿不確定性,指數波動加劇,牽引投資人情緒起伏。元大投信已經準備好4 X4 (4種資產類別X4種報酬型態)的多元投資工具,近期智能投資平台投資組合服務也上線,目前密切注意金管會核准投信發行ETF連結基金,預期ETF共同基金化的機制將引導證券族轉向銀行族與基金族,將再次改變未來台灣金融業財富管理生態。
元大投信總經理劉宗聖指出,以往投資人往往採取傳統的股票重押個股模式,即使台灣出現共同基金之後,很多投資人還是將共同基金當成股票來交易,沿襲股票投資習慣追求波段操作的思維邏輯,業者也習慣於看好某個市場就鼓勵客戶進場,遇到市場轉折就出場並轉向另一個潛力標的,但是市場變化快速,傳統的操作模式已不再適用。而過去投資工具選項少,遇到市場步入修正階段,投資人往往追高殺低,又進一步造成市場更大的波動。現在元大投信提供多樣工具及選項,目標在於協助投資人不再害怕波動,而能控制波動、駕馭波動。
面對國際政經趨勢轉變,金融市場進入新常態,投資人思維也在轉變。回顧近10年來金融市場更迭、投資人年齡結構變化,產生不同的理財投資需求,同時各種態樣ETF標的陸續加入,從股票、債券、外匯到商品類標的,足以搭配形成各類投資組合,台灣財富管理業又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元大投信也以投信2.0之姿迎戰市場變化,以AI新技術串接營運面前中後台環節,提供更完善具效率的服務。
劉宗聖觀察,近期在市場新聞事件或趨勢明顯時,一些交易型標的,例如原油、陸股槓桿型ETF及台股反向型ETF往往成為交投熱絡標的,說明投資人已經學習利用各類資產的相關性表現,搭配槓桿、反向型工具來控制市場波動並找尋獲利契機。
元大投信也參考國外投資平台發展以ETF為元件的潮流,挾著多年發展ETF產品的優勢,規畫ETF AI智能投資平台,服務元大投信近38萬受益人數,提供ETF投資組合、資產配置建議服務,投資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長期配置型、收益分配型等多種組合,透過客製化解決方案,來控制市場波動的影響。
元大投信自2003年推出第一檔ETF以來,歷經多年的時間,才終於讓市場接受指數投資觀念,認同分散、透明、合理報酬的理念。元大投信深感對的產品,還需要搭配對的投資方式,未來ETF連結基金出現,可望分眾引導,開啟銀行族、基金族也能夠參與ETF市場管道。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來看,元大投信有信心在此時進一步推動資產配置觀念,協助投資人做好理財規畫。
【台灣金融新聞】近期,台灣投信業界在基金產品發展上,除了積極推動AI基金外,還有更多新興產品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的資料顯示,許多知名投信公司如施羅德、大華銀行等,都已開始籌備目標日期基金,而永豐、中信等則在規劃債券ETF產品。其中,中國信託投信總經理張浴澤透露,目前還有超過20檔債券ETF正在排隊等待上市。 在這波新產品潮中,元大投信也展現了強勁的市場競爭力。該公司表示,今年債券ETF將繼續成為募集熱點,並已準備好多項產業型債券產品。此外,元大投信還將在5月份推出首檔連結ETF基金,顯示其在創新產品上的積極布局。 另一家知名投信公司安聯投信則以主動型基金為主,其產品首席蔡明潔預測,2019年市場將呈現三大趨勢:以「收益為主」的核心投資理念,以及關注「破壞式創新」的投資領域,如大數據、AI人工智慧等。同時,她也看好「亞洲成長潛力」相關機會,預計將成為另一主流投資方向。
台灣金融市場近期熱鬧非凡,各大投信公司紛紛搶發新商品,其中,元大投信的AI相關基金尤其受到矚目。根據最新資料,元大投信、安聯、第一金、富邦等四家投信業者在1月份已經推出新基金,ETF搶攻市場,合計單是第一季的境內基金募集金額上限已達800億元。這股AI熱潮,背後是對未來市場的巨大期待。 元大投信推出的ETF基金,與其他三家投信的共同基金不同,主要投資於AI相關的科技或工業產業。不僅如此,富邦投信還主打AI與新能源車,合庫投信則聚焦於特定產業,如醫療、電動車等。境外方面,安聯AI人工智慧股票基金也獲准引進,目前持股以大型企業為主,未來將增加中型企業的比重。 法人預估,全球AI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0.13兆美元,成長到2025年的3.06兆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43%,成為未來十年爆發潛力最強的行業之一。這也讓AI相關基金成為投資圈關注的焦點。 在這波AI熱潮中,元大投信等投信業者都表示,AI是不可逆的新趨勢,較不受景氣影響,有信心可以創造好成績。此外,AI發展相對不受美中貿易大戰影響,也是投信業者對AI相關基金抱持信心的原因之一。在這波市場潮湧中,元大投信等投信業者將透過多種通路銷售,包括直效部隊、銀行、證券等,積極拓展市場。
2019年投信業開春最熱門產品莫過於人工智慧(AI)相關基金,元月有元大、安聯、第一金、富邦等四家推出新基金、ETF搶市,緊接著,合庫投信也將在3月加入戰局,合計單是第1季境內基金募集金額上限便達800億元。
法人預估,全球AI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0.13兆美元,成長到2025年的3.06兆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43%,是未來十年爆發潛力最強的行業之一,成為投資圈關注焦點。
新趨勢就是新商機,據相關資料顯示,近期部份新獲准募集或新引進且以AI為主要訴求的境內境外基金,在境內基金方面,多為新募集的基金,確定推出的有元大、第一金、富邦、合庫等四家,其中,元大投信的是ETF,其他三家是共同基金,投資方向大多偏向以AI本身相關的科技或工業產業為主要布局項目,而富邦投信主打AI以及新能源車,合庫投信是瞄準特定產業如醫療、電動車等為主,較聚焦在特定主題。境外基金方面,則是稍早獲准引進的安聯AI人工智慧股票基金,目前持股以大型企業為主,但未來將增加中型企業的比重,除科技產業外,並擴及通訊及非核心消費。
目前各家投信都在緊鑼密鼓作業中,將透過直效部隊、銀行、證券合作通路銷售。除安聯是境外基金外,其他四檔的募集上限都申請200億元,按照基金業過往慣例,雖然不見得基金成立時便可募滿,但投信業者私下表示,AI是不可逆的新趨勢,較不受景氣影響,有信心可以創造好成績。
原因除AI為新趨勢外,還有一個原因是AI發展相對比較不受美中貿易大戰影響。投信分析,貿易戰主要針對商品,並非技術與服務,如同電腦或智慧手機,關稅從10%提高到25%,售價會跟著提高,進而影響產品銷量,但軟體與技術服務卻不會受到太多影響,因為企業可能暫時不會購買電腦,但軟體會持續購買並升級,以提高作業效率,所以貿易戰實質影響有限。
再者,美中貿易戰表面打的是商品關稅,關鍵在於美國要保護AI、機器人等新技術,所以談論重點在於智產權與技術的保護,而非封鎖不要中國市場,而當前中國非常依賴美國晶片、半導體技術之奧援,AI相關產業不會受到太多波及。
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顯示,施羅德、大華銀等都有募集目標日期基金計畫,永豐、中信等都規劃債券ETF產品,近日正在募集債券ETF的中國信託投信總經理張浴澤表示,投信圈目前還有20幾檔債券ETF排隊中。元大投信則表示,今年債券ETF仍是募集熱點之一,像元大投信美國公債、投資等級債都已具備,會往產業型債券邁進。另外,最快5月將推出首檔連結ETF基金。
安聯投信以主動型基金為主力,產品首席蔡明潔認為2019年有三大趨勢,核心是「收益為主」,另一類是「破壞式創新」標的,如大數據、AI人工智慧等,而「亞洲成長潛力」相關機會也有機會成為另一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