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大投信(公)公司新聞
【台灣金融新聞】 近來,台灣投信投顧公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去年底,債券ETF的受益人數最多的前三名全都是美債ETF,其中,年增人數最多的則是元大美債20年。從投資類型來看,產業債佔比最高,達到28%,其次是美債,佔比21%,中國債則佔比20%。 元大投信的美債ETF研究團隊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美國公債市場規模龐大,達到15兆美元,是全球最大的政府債券市場,其殖利率在主要成熟國家中是最高的,且流通性良好。當地緣政治升溫或全球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不利於股票市場時,資金往往會轉向債券市場以规避風險。 對於美國公債市場未來的展望,團隊提出了三個重點:首先,市場普遍認為2019年聯邦儲備銀行升息次數將降低,這意味著進入升息周期的末段,鴿派立場將有助於緩解美債殖利率的上升壓力,對美債價格也將提供一定的支撐。其次,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性仍存在,市場避險資金持續流入公債市場,這將有助於美國公債價格的上升。最後,美國的連續升息將導致企業成本上升,獲利可能不如去年,在經濟復甦趨緩的背景下,這將有利於債券市場形成多頭格局。 在產業債方面,群益15年IG科技債ETF基金經理人張菁惠表示,從殖利率和題材來看,美國產業型投資級債在殖利率表現上更優於傳統投資級債。在題材上,科技業基本面穩健,創新題材不斷出現,在AI自動化、雲端化轉型的背景下,企業對於軟硬體設備的需求穩健,科技債也成為台灣投資人參與美國科技業長期趨勢的工具。 中國信託多元收益債券ETF傘型基金經理人張勝原則認為,隨著景氣進入趨緩階段,信用風險較高的風險性資產出現反轉的機率增加,而具有較高信評的債券則出現投資機會。2018年,投資級債指數大幅修正,主要受到升息下美元避險成本上升的影響,但從投資級債利差來看,目前已高於歷史平均水準,顯示投資級債已呈現低估。此外,去年12月的發債量僅約50億美元,不及過去平均的八分之一,預期今年第1季發債量將可能增加。 至於中國債ETF,群益10年期以下中國政策金融債券ETF基金經理人張菁惠表示,隨著中國債市日漸開放,外資持有中債規模持續增長,若中債未來能全面納入國際債券指數,有望吸引約2,650億美元的資金,表現可期。中國政策金融債不僅具有高信評和高債息優勢,與國際資產的相關性低,受國際資產波動程度相對低,也是一種另類避險選擇。
元大投信近期榮獲亞洲資產管理雜誌頒發的「台灣最佳ETF管理公司」、「台灣年度最佳發行基金」以及「台灣最佳FINTECH軟體」三大獎項,這是對該公司長期以來在ETF產品創新、管理技術及投資經驗上的極大肯定。元大投信自2004年開始耕耘ETF市場,至今已累積15年的豐富經驗,其ETF產品規模市占率領先,產品種類多元,從2010年起,連續10年獲得台灣區最佳ETF管理公司殊榮。 在FinTech領域,元大投信也不遑多讓,積極推動「生活理財」概念。公司推出的「貨幣基金交易系統」和「基金消費方法與系統」分別獲得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為貨幣市場基金提供一系列串接服務。此外,元大投信還成功開發了基金貨幣通APP,讓投資人能夠輕鬆在手機上進行貨幣市場基金的轉換,參與外匯市場。與華南銀行合作的「優利通」服務,則是為了讓民眾能以低成本、便利的方式進行現金管理和即時支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大投信2018年中發行的「元大MSCI中國A股國際通ETF基金」獲得「台灣年度最佳發行基金」殊榮。該基金針對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讓台灣投資人能夠參與A股入摩機會,募集金額達1.9億美元,受益人數超過萬人。 元大投信不僅在ETF市場表現亮眼,更在指數投資領域領先創新,與國際最新潮流保持同步。公司致力于為一般投資人和機構法人提供完整的投資解決方案,並以成為ETF投資解決方案提供者為目標。未來,元大投信計畫以新開放的ETF連結式基金方式,將ETF「共同基金化」,並將業務服務範圍擴展至銀行財富管理和基金族群,為投資人帶來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
在FinTech布局上,元大投信主打「生活理財」,其中「貨幣基金交易系統」獲得新型專利,「基金消費方法與系統」取得發明專利,針對貨幣市場基金做一系列串接服務。元大投信成功開發基金貨幣通APP,投資人目前可使用手機在台幣級別的貨幣市場基金輕鬆轉換到人民幣、澳幣、美元級別,參與外匯市場。
另外元大投信本身的「薪資理財」服務及與華南銀行合作的「優利通」,都是希望透過與FinTech、電商、行動網路的重新整合,以貨幣市場基金為基石,讓民眾能用低成本及便利的方法達到現金管理、即時支付的目標,讓「基金就是現金,現金就是基金」訴求,開拓資產管理業務新篇章。
此次以2018年中發行的「元大MSCI中國A股國際通ETF基金」獲得「台灣年度最佳發行基金」肯定,元大投信鎖定百分百動態掌握A股入摩行情的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讓投資人可在台灣參與A股入摩機會,寫下募集金額達1.9億美元、受益人數破萬的好成績。
頂著台灣最佳ETF管理公司光環,元大投信在指數投資領域一路領先創新,致力與國際最新潮流接軌,為一般投資人、機構法人不同投資需求提供完整解決方案,以成為ETF投資解決方案提供者為目標。未來更計畫以新開放的ETF連結式基金方式,進一步將ETF「共同基金化」,並將業務服務範圍延伸至銀行財富管理與基金族群。 (黃英傑)
元大投信美債ETF研究團隊分析,由於美國公債市場規模達15兆美元,為全球最大政府債券市場,在主要成熟國家公債中,具最高殖利率,而且流通性佳,在地緣政治升溫或是全球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不利於股票市場時,資金多會流入債券市場以規避風險。
展望後市,美國公債市場今年有三個觀察重點:
首先,目前市場認為2019年聯準會升息次數降低,顯示進入末升段,鴿派態度有助紓解美債殖利率走揚壓力,對美債價格也將有一定支撐性。
其次,美中貿易戰仍存在不確定因素,市場避險資金持續湧入公債,有助美國公債價格彈升。
第三,美國陸續升息造成企業成本提高,獲利可能不如去年亮眼,在經濟復甦趨緩的情境下,將有助債券市場形成多頭格局。
在產業債方面,群益15年IG科技債ETF基金經理人張菁惠表示,從殖利率和題材角度來看,美國產業型投資級債在殖利率表現上,更優於傳統投資級債,題材上,科技業基本面穩健且創新題材不絕,且在全球企業營運模式往AI自動化、雲端化轉型的浪潮下,企業對於軟體和硬體設備具穩健的需求,科技債也提供台灣投資人參與美國科技業長期趨勢之工具,可滿足投資人同時想把握收益、波動管理、產業布局等等需求。
中國信託多元收益債券ETF傘型基金經理人張勝原表示,由於景氣進入趨緩階段,信用風險較高的風險性資產出現反轉的機率升高,具有較高信評的債券則浮現投資機會。
回顧2018年,投資級債指數大幅修正,主要受到升息下美元避險成本提高影響,但從投資級債利差來看,目前已高於歷史平均水準,顯示投資級債已呈現低估。此外,從發債狀況來看,因市場修正抵銷對價格支撐的利多因素,去年12月發債量僅約50億美元,不及過去平均的八分之一,預期今年第1季發債量將可能增加。
中國債ETF方面,群益10年期以下中國政策金融債券ETF基金經理人張菁惠表示,隨著中國債市日漸開放,官方再祭稅賦減免措施下,外資持有中債規模持續增長,加上中債未來若全面納入國際債券指數,有望迎來約2,650億美元的資金,表現可期。中國政策金融債不僅具高信評和高債息優勢,其與國際資產的相關性低,受國際資產波動程度相對低,也是一另類避險選擇。
全球經濟不穩定,投資風險增加,台灣元大投信提出「AI+ETF定存股」新投資策略,強調應對波動的新觀念。該公司全球人工智慧ETF研究團隊指出,AI產業發展前景看好,市場上AI相關產品紛紛出現,投資者應選擇高關聯度、成分透明的商品。元大全球人工智慧ETF以STOXX全球人工智慧指數為基礎,是市場上代表性強的指數。元大投信積極推動智能化發展,投資者可透過智能化投資平台和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升級為結合AI的智能化投資法。此外,元大投信也提醒投資者應注意分散風險,避免集中在特定商品,並建議選擇ETF作為定存股標的,如元大台灣50 ETF和元大高股息ETF,以降低個股波動風險。
全球指數化投資熱潮不斷升溫,台灣ETF市場也隨著元大投信發行的第一檔ETF「元大台灣50」(0050)而蓬勃發展。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在迎接2019年時,給投資人兩個寶貴建議,同時適用於組織管理:一是積極拥抱新科技,二是推廣組合投資,取代單打獨鬥的傳統方式。
在這兩大原則的指导下,元大投信不僅在投資服務上積極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還在內部管理上進行全面整合。作為台灣ETF市占率最高的資產管理公司,公募基金規模排行第一,總資產規模逾4,000億元,元大投信的這種轉型被劉宗聖形容為「AI 2.0」。他強調,元大不僅投資AI,更將AI應用於自身服務,從投資平台到後台管理,全方位整合AI技術。
劉宗聖提到,元大投信去年初便與歐洲最大的指數編製公司STOXX簽署AI指數授權,並積極推廣AI投資的必要性。這種「AI投資AI」的模式,讓元大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劉宗聖觀察到,美國的AI發展是競爭對抗,而歐洲則是競合模式,元大正借鏡這種模式,將AI應用於投資管理、基金結算管理等方面,大幅提高效率和精準度。
在分散風險方面,元大投信也推出了多元化的ETF產品,並建立了「元大ETF AI智能投資平台」,為投資人提供多種投資組合方案。劉宗聖指出,組合式基金和組合式DTF是未來的趨勢,他認為這是組合的時代。通過這些產品,元大投信不僅在IPO募集上努力,更致力于為投資人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劉宗聖強調,未來的AI將會在金融市場中扮演關鍵角色,元大投信正努力將自身轉型為「AI公司」,並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給投資人。在這個AI時代,元大投信將繼續秉持創新精神,為投資人帶來更多價值。
元大投信榮獲亞洲資產管理雜誌頒發三項大獎,成為台灣資產管理界的明星!這家在台灣耕耘15年的公司,憑藉其創新ETF產品、卓越管理技術和豐富投資經驗,成功奪得「台灣最佳ETF管理公司」、「台灣年度最佳發行基金」以及「台灣最佳FINTECH軟體」三項殊榮。從2010年起,元大投信已經連續十年獲得台灣區最佳ETF管理公司的榮譽,這次獲獎可謂實至名归。
元大投信在FinTech領域的布局也不容小覷,他們主打「生活理財」,並成功開發了獨特的「貨幣基金交易系統」和「基金消費方法與系統」,這兩項專利技術為貨幣市場基金帶來了便利的串接服務。此外,元大投信還推出了基金貨幣通APP,讓投資人能夠輕鬆在台幣、人民幣、澳幣、美元之間進行轉換,參與外匯市場。
為了讓民眾能夠更便捷地進行現金管理,元大投信還推出了「薪資理財」服務,並與華南銀行合作推出「優利通」,透過與FinTech、電商、行動網路的整合,讓「基金就是現金,現金就是基金」的理念得以實現,開拓了資產管理業務的新篇章。
此次獲獎的元大MSCI中國A股國際通ETF基金(Yuanta MSCI China A ETF)於2018年中發行,其獲得「台灣年度最佳發行基金」的榮譽,再次證明了元大投信在ETF市場的領先地位。
元大全球人工智慧ETF研究團隊指出,看好AI產業發展,今年也有許多投信業者紛紛推出AI商品,在選擇AI相關標的時,建議挑選時應優先選擇具有AI高關聯度、成分透明的商品。
以元大全球人工智慧ETF為例,其所追蹤的STOXX全球人工智慧指數以人工智慧相關產業營收來源為篩選指標,為市場上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慧指數。
元大投信更全面導入AI,積極推動智能化發展轉型,在投信2.0時代,投資人只要善用智能化投資平台,並搭配投資組合分散風險,便能升級為結合AI的智能化投資法。
元大投信研究團隊也建議,今年波動加劇,若投資人仍沿襲舊有的投資習慣,鎖定特定產品標的、透過投資單一、特定投資商品,買低賣高,從中賺取價差,風險將大幅提高。
今年應特別留意如何「分散風險」,避免集中在特定商品,投資配置時應盡可能分散再分散,建議可選擇ETF做為定存股標的,如元大台灣50 ETF(證券代碼:0050)、元大高股息ETF(證券代碼:0056)都是合適標的,ETF投資多檔股票,有機會避免個股波動引發的風險。(黃英傑)
擁抱新科技 滿足顧客群
事實上,近來元大投信從投資服務到內部管理,便積極落實兩大原則。元大投信是國內ETF市占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公募基金規模也排行第一,旗下管理的總資產規模逾4,000億元,正積極導入人工智慧(AI)於金融服務,並致力開發ETF導向的投資組合。
劉宗聖表示,去年基金募集的關鍵字,少不了AI,本土大型金控旗下像國泰、富邦、第一金投信皆發行AI基金,部分業者更延伸發展智能車基金,可稱為「AI 1.0」,也就是幫投資人網羅AI浪潮下的潛力股。
元大早在去年初,宣布與歐洲最大的指數編製公司STOXX簽署AI指數授權,同樣是早期進軍的資產管理業者,不過直到今年,才正式募集AI ETF。期間除了投注宣傳資源,推廣AI投資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元大本身也進行導入AI的「大船轉彎式」改造,從投資平台到後台管理,全面整合AI。
劉宗聖指出,元大做這番努力,目的是讓投資人不只投資AI,當他們接受元大服務時,還能感受到這家公司「不一樣」,從裡到外都結合AI。
這是元大發行新基金之前,實地考察全球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發展AI基金及機器人顧問服務的心得,「要做AI,就應該導入AI」,劉宗聖說。
他稱這種做法是「AI 2.0」,當元大本身也導入AI,就不只投資AI,還有AI投資,結合出「AI投資AI」的模式。
他觀察,同樣是導入AI,美國訴求人和AI競爭,人不行會被機器淘汰,但歐洲是人和AI競合,元大正借鏡這類模式,例如投資管理由AI彙整關鍵資訊,經理人工作轉為分析數據、優化績效,不像過往花費大量心力寫報告。基金結算管理,也簡化到一兩個按鍵,就能完成一天工作,而且AI還幫助主管更快找到問題癥結,某個流程出錯,不像以前要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檢討。
劉宗聖認為,AI的最大效益,是降低訊息傳遞的摩擦成本,特別在大數據當道,講求最快最精準的傳播模式。他直言,「未來的AI會硬碰硬,AI跟AI PK」,屆時AI會廣泛普及,大家都知道一定要有AI,有AI績效就是比較好;元大正期許轉型為「AI公司」。另一方面,元大多年走訪國際資產管理公司,還獲得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賣基金不只是賣產品,更重要的是提供解決方案。
日前曾有立委質疑,台灣ETF為何收取比國外更高的管理費?事實是,海外ETF能降低管理費,源自資產管理公司還收取顧問費,歐美投資人慣於諮詢投資組合時,另外付費,但台灣並不普及。
分散風險 推廣組合投資
隨著元大導入智能化,更有競爭力發展全方位解決方案,而在全球金融市場高度波動,分散化的投資組合也更受重視。元大擅長ETF,正是一種經過分散的投資工具(一檔ETF通常投資數十檔到數千檔證券),非常適合打造多元組合。
劉宗聖指出,單一基金IPO(募集),是基本工作,元大仍然會衝刺,但未來將更積極推廣組合式基金、組合式DTF,「這是組合的時代。」猶如很多台灣50的投資人,同時買境外基金、買定存股,他也不認為應該單買台灣50,而這樣的觀念值得進一步推廣。
目前元大已針對旗下多元ETF,建立「元大ETF AI智能投資平台」,不定期針對市況發布投資建議。他舉例,元大ETF廣布四類資產(股票、債券、外匯、商品),至少五個市場,10檔ETF,可設計出200種投資組合;每檔ETF又不只投資一支證券,「組合會非常分散」,還需要擔心下一輪美中貿易談判談什麼嗎?
在FinTech佈局上元大投信主打「生活理財」,其中「貨幣基金交易系統」獲得新型專利,「基金消費方法與系統」取得發明專利,針對貨幣市場基金做一系列串接服務。
元大投信成功開發基金貨幣通APP,投資人目前可使用手機在台幣級別的貨幣市場基金輕鬆轉換到人民幣、澳幣、美元級別,參與外匯市場。另外元大投信本身的?薪資理財?服務及與華南銀行合作的?優利通?,都是希望透過與FinTech、電商、行動網路的重新整合,以貨幣市場基金為基石,讓民眾能用低成本及便利的方法達到現金管理、即時支付的目標,讓?基金就是現金,現金就是基金?訴求,開拓資產管理業務新篇章。
此次也以2018年中發行元大MSCI中國A股國際通ETF基金(YuantaMSCIChinaAETF),獲得「台灣年度最佳發行基金」肯定。
元大投信積極拓荒ETF銷售新天地,與台中銀證券等多家券商締結策略聯盟,預計將推出組合式DTF和智能投資服務,為台灣市場帶來全新的合作模式。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透露,公司正與台中銀證券等約二到三家券商進行合作洽谈,未來將以全方位、智慧化的經營策略,颠覆傳統銷售模式。 目前投信基金銷售多倚重銀行、投信等傳統平台,隨著證券業財富管理業務的擴大開放,券商代銷基金的模式逐漸興起。元大投信則是另辟蹊徑,結合自身已建立的ETF AI投資平台,提供客製化服務。知情人士透露,元大投信與台中銀證券合作後,後者的銷售通路將完全融入元大,初期合作將推出台灣50、高股息、美債20年、S&P 500及MSCI A股等組合式商品,提供定期定額扣款服務。 與現行富邦投信及富邦證券等合作模式相比,元大投信的ETF由券商評估客戶喜好決定,而非投信自主選配。此外,元大ETF AI投資平台集結國際資產管理與機器人投顧經驗,能推出避險、增益、價差等交易策略,傳出已有券商欲與元大建立「策略」導向合作。 劉宗聖表示,過去券商銷售ETF的模式有限,而元大將開創一次買多檔、多次買多檔的新模式,並與交易策略共同行銷,使全方位解決方案更普及。今年,元大投信還將在銀行推創新策略,傳出金管會已通過發行連結ETF的共同基金(Feeder Fund),初期以台股ETF為標的,元大台灣50、高股息兩檔大規模ETF有望先發。
元大投信近年來不斷尋求突破,最新一波的轉型策略令人注目。未來,元大投信將擴大與券商、銀行的合作,積極拓寬銷售渠道。業界普遍認為,元大投信此次轉型由於內外部三股力量的推動,若成功將為ETF市場和基金通路帶來新契機。
從2017年底推出的「ETF AI智能投資平台」開始,元大投信便展現了力圖轉型的決心。近期與台中銀證券的合作,以及加大銀行銷售力度的動作,都顯示出元大投信不斷前進的腳步。
元大投信力求突破,不僅在策略上尋求創新,還在規模和獲利上追求成長。這種急切轉型的態度,背後有三股強大的推力。
首先是智慧轉型的需求,隨著國內ETF市場的變化,尤其是債券ETF的興起,元大投信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雖然其資產規模穩定成長,但市場的傾向卻對元大投信不利。
其次是銷售策略的轉變。由於股票ETF成長放緩,元大投信必須尋求新的銷售途徑,並更迫切地需要銀行的支援。
第三是內部人事變動。去年多名經理人和高階主管離職,以及銀行端法業人才的跳槽,讓元大投信的人事布局變得格外關注。
業界普遍認為,元大投信資產規模龐大,若此次轉型成功,將為基金銷售帶來新的機會。
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指出,元大確實正與台中銀證券等,約二到三家券商洽談合作。
不過,礙於法令規範,業者不便透露過多,但他強調,元大投信未來銷售模式將顛覆傳統,走向更全方位、更智慧化的經營架構。
投信基金目前銷售大多依靠銀行、投信或基富通一類的銷售平台,證券業財富管理業務擴大開放後,開始興起券商代銷基金的型態。就被動式DTF而言,主要是ETF定期定額業務開放,推動發行投信與券商更緊密合作。
元大近來雖同樣開發證券通路,但採取不同於以往的類「客製化」服務,結合該投信已建立的ETF AI投資平台發展多元解決方案。
知情人士指出,元大投信與台中銀證券合作後,後者銀行及證券銷售通路將完全納入前者,據傳初步合作以元大旗下台灣50、高股息、美債20年、S&P 500及MSCI A股等組成組合式商品,提供定期定額扣款服務。
與現行富邦投信及富邦證券等合作模式比較,上述ETF皆由券商評估客戶喜好決定,非投信自主選配。
另方面,元大ETF AI投資平台集結國際資產管理與機器人投顧經驗,可推出避險、增益、價差等交易策略,傳出也有券商欲與元大建立「策略」導向合作,發揮互補功效。
劉宗聖表示,過去券商銷售ETF,限於一次買一檔、多次買一檔(定期定額),前述模式另外開創了一次買多檔、多次買多檔,再加上交易策略共同行銷,可讓其所開發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更普及,並彌補投信平台無法直接交易ETF的缺點。
元大今年將同步在銀行推創新策略,先前金管會通過發行連結ETF的共同基金(Feeder Fund),由於初期限制台股ETF為標的,傳出元大台灣50、高股息兩檔大規模ETF最有機會先發。
事實上,元大投信近年轉型不斷,2017年底率先業界推出「ETF AI智能投資平台」,當時特別取經國際資產管理經驗打造高含金量的智能投資服務,便展現其力拚轉型的企圖。近期再傳元大結盟台中銀證券,並兩路並行、加大銀行銷售,更見未來的元大是「不突破、不罷休」。
元大此刻力求突破,不只是策略上尋求創新,更求規模甚至獲利上的成長,這也是所有投信的共同目標。然而元大轉型顯得更為急切,在於其內外在三股推力有不得不然的需要。
首先是其推動智慧轉型之際,國內ETF市場正發生巨變,特別是債券ETF興起,讓競爭者更有機會彎道超車。雖然元大資產規模仍穩定成長,並以其均衡發展(股債並重)的產品組合為傲,但仍不可否認同業壓力,而且當整個市場成長傾斜於債券產品,縮限股票基金發展,也為股票ETF占總規模過半的元大形成相對不利的趨勢。
其次是投信基金銷售受制於銀行,ETF費率不高,是銀行長期不易推廣的關鍵。元大過去並非不在此處尋求突破,然而隨著倚賴券商的股票ETF成長放緩,加上債券ETF更講求貼近法人的服務,元大除開拓券商銷售新策略,也比過往更迫切尋求銀行支援。
第三是元大內部人事出現意料之外的異動。去年多名經理人與高階主管離職,據傳擅長銀行端的法業人才也跳槽,成為關切焦點。
業界分析,元大資產規模龐大,已能發揮不錯的經濟效益,大船轉彎需要時間,最後若能取得成功,其策略將為基金銷售帶來新機會。
【台灣金融新聞】 近日,櫃買中心公布了2018年下半年度優良中央公債造市商名單,其中,元大證券等12家債券自營商榮獲殊榮。這份名單的公佈,不僅肯定了這些公司在公債市場上的積極參與,也對台灣金融市場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這份名單中,我們看到了元大證券的身影。作為台灣知名的金融機構,元大證券在市場上一直表現出色。它不僅擁有豐富的金融產品,還有著完善的服務體系。此次獲得優良中央公債造市商的稱號,對元大證券來說,無疑是對其業務能力的肯定。 此外,統一證券的「漲升股利150報酬指數」也成功通過上櫃ETN標的指數資格認可。這個指數由台灣指數公司編製,選取了最近三年連續發放現金股利,且符合股利成長與品質指標的150檔上市股票。這個指數的出現,將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全新的投資選擇。 櫃買中心表示,活絡的公債市場對於降低市場參與者的交易成本,以及降低政府的發債成本,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評選優良中央公債造市商,旨在鼓勵債券自營商積極參與公債市場的報價與交易,從而活絡整個市場。 總結來說,這次的評選結果,不僅對獲獎的企業是一個榮耀,對整個台灣金融市場來說,也是一個鼓舞。相信在這些優秀企業的帶領下,台灣的金融市場將會更加健康、發展迅速。
櫃買中心公布2018年下半年度優良中央公債造市商名單,計有永豐金證券、凱基證券、元大證券、元富證券、台北富邦銀行、康和證券、全國農業金庫、?豐(台灣)銀行、國票證券、台新銀行、兆豐證券,以及永豐銀行等12家債券自營商經評選為優良中央公債造市商。
櫃買中心2018年下半年度優良中央公債造市商的評選,是由74家參與債券等殖成交系統的債券自營商中,按2018年7月至12月止,統計該系統買賣斷交易市占率最大的前12名,評選為2018年下半年度優良中央公債造市商。
櫃買中心表示,活絡的公債市場不僅有助降低市場參與者的交易成本,也有助於降低政府的發債成本。因此,為鼓勵債券自營商積極參與公債市場的報價與交易,特於每半年評選積極造市的優良中央公債造市商,予以表揚鼓勵,肯定其活絡債券交易的努力。
此外,統一證券的「漲升股利150報酬指數」通過上櫃ETN標的指數資格認可,櫃買中心上周五召開ETN標的指數資格認可審查會議,審議通過統一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台灣指數公司漲升股利150報酬指數」資格認可一案,該指數由台灣指數公司編製,以現金股利為主要篩選條件,選取最近三年連續發放現金股利,且符合股利成長與品質指標之150檔上市股票,並以財務指標因子配置權重,表彰兼具流動性、股利成長與品質之成分股組合。
櫃買中心表示,證券商取得標的指數資格認可同意後,須再檢具相關書件向主管機關及櫃買中心申報發行上櫃ETN,最快預計在今年4月底於櫃買市場上櫃掛牌交易。
元大投信董事長黃古彬將退休,新任董事長由劉宗聖接棒,並增設副董一職,由鄭玉蘭擔任。同時,黃昭棠將成為元大投信新任總經理。近年來,元大投信積極轉型,成為國內ETF產品線最齊全、規模最大的投信公司。為迎接新階段,公司計畫將智能化元素全數導入前中後台業務,並為資產管理運營與技術的世代轉移預做準備。
元大投信近年來積極轉型,自2003年推動台灣發行第一檔ETF(0050)以來,逐漸朝被動式市場發展,且在產品、服務、營運等三大面向不斷創新,順利推升成為國內ETF產品線最齊全、規模最大的投信公司。
去年起元大投信開始結合電子支付與貨幣基金,推出智能投資平台,計畫將智能化元素全數導入前中後台業務,為資產管理運營與技術的世代轉移預做準備。
隨著元大投信轉型進入新階段,原董事長黃古彬申請退休,由原任總經理劉宗聖接任董事長,繼續元大投信走入「AI智能化」發展的新世代,而帶領投研部門的原執行副總黃昭棠,將接任元大投信總經理職位。
另外,許久未設置副董職位的元大投信,這次高層人事異動中同時公告將由元大證券副總鄭玉蘭接任元大投信副董一職,顯見元大金控對於旗下各子公司業務整合的高度期待。
台灣的金融市場龍頭之一,元大投信,近日再度展現其創新與前瞻性,推出全新ETF基金——元大全球人工智慧ETF。這款ETF基金緊扣當前全球AI產業的發展趨勢,透過精選STOXX全球人工智慧指數,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專注於AI領域的投資工具。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數據已經成為最寶貴的資源。2017年,經濟學人雜誌曾提出,數據的價值已超越石油。在這樣的背景下,元大全球AI ETF研究團隊強調,數據洪流是未來企業運行的重要環節。他們認為,在AIoT、工業4.0及智慧製造的時代,數據分析對企業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分析品質更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 元大全球人工智慧ETF基金,聚焦於AI產業三大關鍵主軸:演算法、大數據和運算力。演算法方面,基金挑選了像Facebook、Alphabet這樣的商業模式領先企業;在大數據方面,則是選擇了營收來自資料儲存解決方案或數據服務商的企業,如希捷;而在運算力方面,則是選擇了營收來自生產或設計AI晶片的企業,如NVIDIA、英特尔。 為了確保投資者的投資品質,元大投信特別選擇了那些在AI產業中具有領先地位,且能夠引領市場潮流的公司。這就像淘金時代人人都必須使用的鏟子和十字鍬一樣,這些企業不僅具有「純度」,也具有「高含金量」。這款ETF基金,無疑是投資者追蹤AI產業發展,並從中獲益的理想選擇。
全球經濟環境不穩定,投資風險增加,這個時候,我們的台灣金融市場也感受到不小的壓力。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元大投信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投資策略,就是要讓投資人「戰勝波動」,他們推薦的關鍵策略就是「AI+ETF定存股」。 這個策略裡頭,元大投信強調AI的趨勢無可阻擋。他們的研究團隊指出,AI技術的發展不僅能夠降低企業成本,還能夠大幅提升生產力。根據Gartner的預測,AI市場規模將在未來四年內從300億美元成長到3000億美元,這個成長速度相當驚人。 那麼,如何實現這個策略呢?元大投信建議投資人要挑選那些與AI高度相關、成分透明的商品。舉例來說,元大全球人工智慧ETF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追蹤的是STOXX全球人工智慧指數,這個指數以人工智慧相關產業的營收來源為篩選標準,是市場上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慧指數。 當然,除了AI之外,元大投信也提醒投資人,在波動加劇的2019年,分散風險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建議投資人可以選擇ETF作為定存股的標的,像是元大台灣50ETF和元大高股息ETF都是很好的選擇。這樣的投資配置可以讓投資人避免集中在特定商品上,進而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