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油(公)公司新聞
經濟部長王美花、李順欽、自來水公司董事長李嘉榮昨日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進行113年營業預算報告。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質詢表示,台灣氫能車發展已經落後日韓,南韓現在氫能車登記已有3萬輛、加氫站已有300座,台灣現在才剛要開始。民進黨籍立委陳明文也要求經濟部要當領頭羊,推動氫能車發展。
經濟部長王美花、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自來水公司董事長李嘉榮昨日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進行113年營業預算報告。多位立委關注中油虧損情況。
中油去年稅前虧損2,144億元,今、明兩年營運狀況似有好轉。王美花表示,今年上半年油價相對回跌,因此中油今年虧損較去年明顯縮小。只要油價更穩定,明年就會有27億元盈餘。
李順欽說明,去年因俄烏戰爭推升油價高漲、國際油價每桶為99美元,今年油價預估回落至84.5美元,不過中油為了穩定物價持續配合政策吸收國際原油漲幅,因此截至10月虧損約153億元;今年3月天然氣價格開始走跌,10月又因以巴衝突爆發而微幅上升,緊接著將進入天然氣旺季,預估價格維持相對高檔,因此預估今年全年虧損300億元,無法達到預算淨利1.79億目標。
相較於台電明年獲經濟部1,000億元增資,立委也關切中油是否有機會獲得增資。對此,王美花表示,政府是中油唯一股東,須思考如何讓中油和台電穩定經營,最後是同意台電增資,中油LNG是賣給台電發電,讓中油以市價賣給台電,藉此方式舒緩中油虧損。她強調,經濟部會持續關注台電、中油,務必讓這兩家國營事業穩定經營,會在中油和台電之間做一些協調。
台灣中油積極布局再生能源,為淨零轉型貢獻一份力!經濟部能源署長游振偉表示,今年9月台灣再生能源累計裝置容量已達17GW,其中光電與風電裝置容量更是大幅成長,達14.1GW,相比2016年的1.9GW,成長了七倍之多。未來,台灣將更積極發展地熱、海洋能、生質能及氫能等前瞻能源,以實現能源轉型與淨零轉型的目標。
為促進新能源發展,經濟部將於12月7日舉辦「2023能源願景高峰論壇-綠能2.0 催速淨零碳排」,邀請政府高層與企業領袖共同探討淨零碳排的轉機與未來發展。游振偉將以「能源轉型,啟動淨零永續新世代」為題,發表專題演說,強調台灣在能源轉型上的努力與成果。
自蔡政府推動能源轉型以來,台灣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再生能源發電量預計今年將達275億度,發電占比將達10%;台電空汙排放量也從2016年的10.7萬噸減少至2022年的4.2萬噸,減幅達61%。這些成果的背後,是面對各種困難與挑戰,逐一克服後的成果。
在氫能領域,台灣中油積極與澳洲等氫氣供應國進行技術交流。此外,台電與西門子合作,計畫於2025年在興達電廠完成燃氣混氫5%示範計畫,並與中研院共同推動「去碳燃氫」發電技術驗證,以提供穩定多元的電力供應。
為達到供電穩定與淨零目標,經濟部已訂定能源轉型再生能源目標,並將極力發展光電、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領域。同時,也將搭配多元儲能、強化電網韌性等措施,加速落實能源轉型工作。能源轉型需要公私協力共同推動,經濟部將以務實積極的態度,逐步達成能源轉型目標。
經濟日報將於12月7日舉辦「2023能源願景高峰論壇-綠能2.0 催速淨零碳排」,邀請政府首長、企業領袖共同探討淨零碳排的轉機與未來新能源發展,期待在邁向淨零路徑中取得先機,打造永續發展的未來。游振偉將以「能源轉型,啟動淨零永續新世代」為題,發表專題演說。本論壇由經濟部能源署、台電、台達電、工研院、永豐餘、台泥儲能等協辦。
蔡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已獲階段性成果,游振偉表示,再生能源發電量由2016年約127億度,至今年預估可達275億度,屆時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約達10%;另台電空汙排放量由2016年10.7萬噸減至2022年4.2萬噸,減幅達61%。
游振偉表示,能源轉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風光發展的背後,是面對諸多困境、逐一克服,才能有此佳績,像是太陽光電面對土地、饋線及程序議題,於不利農業區及漁電共生等方式多元導入來突破瓶頸;離岸風電則是從零開始、排除開發困難,到現在已領先亞太各國。
此外,游振偉亦提及氫能是淨零轉型關鍵戰略之一,中油積極與澳洲等重要氫氣供應國技術交流;台電公司與西門子合作,預計2025年於興達電廠完成燃氣混氫5%示範計畫,並與中研院力推「去碳燃氫」發電技術驗證,提供穩定多元電力。
游振偉強調,為朝供電穩定及淨零目標邁進,經濟部已訂定能源轉型再生能源目標,將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同時搭配如多元儲能、強化電網韌性等措施,以加速落實能源轉型工作。能源轉型需靠公私協力共同推動,經濟部也會以更務實積極的態度,逐步達成能源轉型。
台灣中油與台船(2208)合作新里程碑!一艘全新5萬噸級油品化學品輪將於11月中旬舉行龍骨安放典禮,預計2024年底前完成造船,標案總價值達15.7億元。這艘新油輪的順利建造,將為台船帶來營運表現的提升。台船表示,這次與中油的合作是繼2016年底交付的4萬公噸級成品油輪「鴻運輪」、「盛運輪」後,雙方再次展開的合作。新油輪自今年開工以來,工程進度一帆風順,龍骨安放典禮將於本月中旬舉行,接著將進行下水和試航作業,預計明年年底前交船。此外,中油為應對油品運輸船的汰舊換新,計劃再興建2萬噸級和5萬噸油輪,台船將積極參與投標,以延續與中油的造船合作關係。
台船表示,中油先前委託該公司所建造的4萬公噸級成品油輪「鴻運輪」、「盛運輪」,於2016年底完成交付後,雙方在去年7月上旬重啟合作,由台船以15.7億元得標中油舉辦的一艘5萬噸級油品化學品輪建造採購案。
新油輪自今年開工後,相關工程進度順利,預計本月中旬將舉行龍骨安放典禮;接續完成下水和試航作業後,可望於明年底前交船。
台船並指出,中油因應油品運輸船汰舊換新,規劃再興建2萬噸級和5萬噸油輪,該公司將會進一步參與投標,以延續雙方造船合作關係。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總經理方振仁代表接受副總統賴清德及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顏久榮頒獎表揚,感謝各界肯定及鼓勵,也承諾會持續精進本業、深化產業合作,以研發為驅動,邁向淨零轉型。
中油獲得的11座獎項是傑出企業獎及傑出企業獎全國首獎,六座最佳產品獎包括「航空加油AI即時監控系統」、「加油站及供油中心地下汙染綠色檢測創新技術-移動式精密環境鑑識車」、「改質瀝青」、「脫芳香烴環保溶劑D50」、「AI圖像辨識應用於轉動機械電流頻譜預知保養」、「光學酬載複材圓筒」等。
其中,「改質瀝青」獲得最佳產品獎全國首獎,並以「洗可麗環保洗劑」、「國光牌賽車級機油」得到兩座最佳人氣產品獎。
國家品牌玉山獎是國內產業界重要獎項,中油已連續第五年獲獎,今年獲獎數刷新歷年紀錄,再度獲得國家品牌認證。
中油除獲得「傑出企業獎」,更在該獎項中拿下全國首獎,代表中油推動「優油、減碳、潔能」的淨零轉型策略,力抗氣候變遷,堅持淨零永續之企業核心價值,賡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並致力提供國人安全、多元、低碳的能源服務,深獲評審團肯定。
中油表示,以致力成為多元、創新、永續之國際能源公司為願景,導入數位科技於設備維護、人員操作、環境管理,提升靈活應變能力,持續致力於環保友善產品研發,為消費者提供高性能與綠色環保的新穎選擇。
中油強調,此次獲得11座獎項,對中油轉型之路來說是莫大肯定,未來將持續秉持立足台灣、接軌國際的精神,洞悉發展契機,開創產品品牌價值,穩健邁向淨零轉型目標。
台灣中油成龍頭,力拚能源轉型,打造綠氫計畫藍圖!
台灣中油作為台灣能源與石化產業的領軍企業,近日展現了對能源轉型的決心,積極發展氫能技術,並計畫構築自產藍氫、綠氫的藍圖。這項重大的策略轉向,將對台灣的能源結構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在「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的展前記者會上,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中油將積極推動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技術,並著手開發自產的藍氫和綠氫,以降低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
根據最新的數據,全球再生能源投資預計將在2023年達到1.7兆美元,其中太陽能投資總額將首度超過石油上游產業。台灣中油也將把握這股趨勢,通過提升綠能使用和降低碳排,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此次展會的規模創下了歷史新高,共計350家能源業者展出,攤位數量達到1,275個,成長28%。這些參展商將集結資源,為產業帶來「綠實力」及「淨爭力」,並打造一站購足的綠色能產管理及淨零解決方案展示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會還吸引了包括英國、芬蘭和比利時等六個國家館的參與,展現了國際社會對台灣智慧能源和淨零目標的支持。
台灣中油這次的大膽嘗試,不僅將對公司自身產生顯著的影響,也將對整個台灣的能源發展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的推動作用。
智慧能源周即將於10月18日至20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盛大開幕,這是台灣最大規模的跨再生能源領域產官學研交流平台,也是國際智慧能源周的台灣版本。其中,國營事業台灣中油積極布局氫能市場,與產業界攜手建構「氫能供應鏈」,展現對淨零生態系統的堅定承諾。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公司被賦予氫能供應者的重任,近期將引進可移動式加氫站,並希望逐步建立起台灣氫能供應鏈。李順欽強調,中油氫能是達成淨零碳排的關鍵步驟,短期目標是引進能夠滿足未來氫能載具需求的加氫站。
中油將採取「先藍氫、後綠氫」的策略,先進行藍氫示範計畫。目前正評估以天然氣為原料,透過重組製程產製藍氫的小型製氫工廠,並計劃搭配二氧化碳封存與再利用技術,幫助台灣邁向淨零排放的「氫淨家園」。
此外,台塑集團、台泥、台肥、聯華等企業也積極參與智慧能源周的活動,展示各自在氫能運輸、混氫發電、工業應用等領域的布局。聯華氫能布局以「氫能驅動.低碳經濟」為主軸,提出符合氫燃料產品與加氫站建置能力的ISO國際最高標準,展現全方位氫能應用。
台電方面,去年與西門子能源司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目標2025年興達電廠3號機達到5%混氫發電。台電預計年底完成混氫設備改造,並將在此次展覽中揭露最新規劃。
台肥董事長李孫榮表示,「乾淨能源產業」將成為台肥第五大產業。李孫榮指出,利用液氨製氫不僅安全,還可直接在本地生產,是台灣氫源、綠氨的最佳選擇。
中油透露,將與台灣產業界攜手建構「氫能供應鏈」,引進移動式加氫站是第一步,最終目標是生產出「綠氫」。業內預期,將牽動汽車、線纜、重電、化工等產業質變,迎來爆發性成長動能。
智慧能源周將於10月18日至20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登場,是台灣最大跨再生能源領域產官學研交流平台,全名為「Energy Taiwan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周」與「Net-Zero Taiwan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由外貿協會與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旗下產業聯盟─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GESA)共同主辦。
對於氫能,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指出,台灣中油被賦予氫能供應者的重責大任,近期將配合氫能載具,引進可移動式加氫站,盼能建立起台灣氫能供應鏈。並強調,中油氫能是達成淨零碳排的必要路徑,台灣中油短期目標就是引進符合未來氫能載具需求的加氫站。
展望未來,將以「先藍氫、後綠氫」的順序,先進行藍氫示範計畫,目前正評估以天然氣為進料,透過重組製程產製藍氫的小型製氫工廠,再搭配二氧化碳封存與再利用(CCUS)技術,協助台灣邁向淨零排放之「氫淨家園」。
聯華氫能布局,以「氫能驅動.低碳經濟」主軸,展現在氫能運輸、混氫發電、工業應用等布局;並將提出包含符合氫燃料產品與加氫站建置能力的ISO國際最高標準,包含氫氣生產、純化、液化、儲運和應用等,展現全方位氫能應用。
台電方面,去年4月台電與西門子能源司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MOU),目標2025年興達電廠3號機達到5%混氫發電。台電指出,興達電廠預估年底完成混氫設備改造,可正式混氫試燒驗證示範,可望2024年提前達標。此次展中也會揭露最新規劃。
至於台肥,董事長李孫榮明白表示,「乾淨能源產業」將是台肥第五大產業。並強調,氫能所使用的氫氣,目前尚有運送等技術問題需克服,但若利用液氨(NH3)製氫的話,不僅安全、還可直接在本地生產,可說是台灣氫源、綠氨最佳選擇。
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強調,去年有137個國家承諾 淨零碳排,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5.8%,其中127個國家承諾於 2050年達成淨零目標,在2060年達成則有10國。世界各國發展再生能 源腳步快速,據統計,今年全球新增的再生能源產能將飆升107GW至 逾440GW,台灣科技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接軌國際淨零趨勢,提升 綠能使用、降低碳排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
貿協秘書長王熙蒙表示,今年能源週與淨零展有三大亮點,一是整 體規模較去年成長28%,其中有20%為首度參展,將集結350業者, 整合資源為產業帶來「綠實力」及「淨爭力」,打造一站購足的綠色 能產管理及淨零解決方案展示平台;二是歐洲企業踴躍參與,包括英 國、芬蘭和比利時等六個國家館;第三,策展多元、且攤位裝潢低碳 化,現場也提供減碳服務顧問團隊。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2023年全球能源投資報告」指出,今年全球再 生能源投資可望增至1.7兆美元,相較2021年成長24%,太陽能全年 投資總額將首度超過石油上游產業的預估新投資額。經濟部統計也指 出,近五年台灣各項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比重皆逐年攀升,其中太陽光 電占比68.9%貢獻最大,離岸風電成長率達7.4%、陸域風電5.5%及 慣常水力13.5%。
台泥儲能科技副總經理黃義協指出,台泥儲能此次結合母公司低碳 建材技術與優勢,推出全球首創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儲能櫃EnergyA rk,將打造最安全且保證滅火的儲能櫃。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中 油作為台灣能源與石化產業龍頭,力拚轉型氫能,發展碳捕捉封存與 再利用技術,構築自產藍氫、綠氫計畫藍圖。
交通部全力推動2030年客運公車全面電動化,預計十年內將帶動國內產值達1,700億元。為把握這波電動巴士商機,台塑集團與中油公司不遺餘力地推展電池材料研發,並積極與台灣多家電動巴士製造商及儲能案場接觸,展開多方位合作。台灣中油更在去年開始興建試量產工場,年產量達一千噸的鈦酸鋰材料,預計年底完工,將對高雄電動車產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為達成2030年市區公車電動化目標,台灣目前還有9,400輛燃油公車需要汰換。未來七年,每年約需汰換1,300輛燃油公車,這對客運業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時刻。台塑新智能與日本三井化學合資的大陸寧波電解液廠,主銷售電動汽車及電動大巴電池廠,並與歐洲廠商合作開發高端車用電池。此外,台塑新智能也與多家廠商洽談合作,目標明年第四季能夠支援電巴國產化量產需求。
中油公司去年開始興建的試量產工場,將年產一千噸鈦酸鋰材料,這不僅可以供應下游廠商測試製作儲能電池,還將對高雄電動車產業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北基則在台南永康加油站建置了CCS1與CCS2兩樁四槍200kW電動車快充站,並由旗下三地能源子公司「特爾電力」完成全台環島設置30個站點、111槍充電服務設施,同時取得MODEL T電動巴士的獨家經銷權。
在這波電動化浪潮中,台灣企業不僅積極投入電動巴士市場,還在電池材料、充電設施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布局,展現出強大的國內產業鏈整合能力。
台灣2030年要達成市區公車電動化目標,目前全台仍有9,400輛燃 油公車需汰換,接下來七年,每年約需汰換1,300輛燃油公車,「燃 油巴士電動化」成為各客運業者近年首要目標。
台塑與日本三井化學合資的大陸寧波電解液廠,主銷售電動汽車及 電動大巴電池廠;南亞開發鋰電池用銅箔等,切入電動車市場,也與 歐洲廠商合作開發高端車用電池等新應用版圖。
為掌握台灣電動大巴的政策商機,台塑新智能目前已有六家廠商進 行接洽,規劃測試,目標明年第四季能支援電巴國產化量產需求;電 動商用車項目也設定2.5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進行電池模組開發中。
中油去年開始興建試量產工場,年產量一千噸鈦酸鋰(LTO)材料 ,預計年底完工;除可供應下游廠商測試製作儲能電池,更有助高雄 電動車產業發展。
北基除在台南永康加油站建置設置CCS1與CCS2兩樁四槍200kW電動 車快充站,旗下三地能源子公司「特爾電力」已完成全台環島設置3 0個站點、111槍充電服務設施,並取得MODEL T電動巴士獨家經銷。
台灣2030年要達成市區公車電動化目標,目前全台仍有9,400輛燃 油公車需汰換,接下來七年,每年約需汰換1,300輛燃油公車,「燃 油巴士電動化」成為各客運業者近年首要目標。
台塑與日本三井化學合資的大陸寧波電解液廠,主銷售電動汽車及 電動大巴電池廠;南亞開發鋰電池用銅箔等,切入電動車市場,也與 歐洲廠商合作開發高端車用電池等新應用版圖。
為掌握台灣電動大巴的政策商機,台塑新智能目前已有六家廠商進 行接洽,規劃測試,目標明年第四季能支援電巴國產化量產需求;電 動商用車項目也設定2.5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進行電池模組開發中。
中油去年開始興建試量產工場,年產量一千噸鈦酸鋰(LTO)材料 ,預計年底完工;除可供應下游廠商測試製作儲能電池,更有助高雄 電動車產業發展。
北基除在台南永康加油站建置設置CCS1與CCS2兩樁四槍200kW電動 車快充站,旗下三地能源子公司「特爾電力」已完成全台環島設置3 0個站點、111槍充電服務設施,並取得MODEL T電動巴士獨家經銷。
南台灣一家化學大廠主管回憶起去年303大停電時的驚心動魄,還是心有余悸。當時高雄整個區域陷入停電,儘管該廠有自備燃煤發電,但對於整體生產來說,還是得仰賴台電供電。主管指出,雖然台灣裝置容量保持在50GW,理論上不缺電,但最擔憂的是瞬間供需缺口,特別是政府規劃兩年後燃氣占比達50%,公共建設常遲到,萬一氣沒接上來,將會造成極大風險。 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表示,現在許多企業都在努力自建電廠、做儲能,以及建立不斷電系統。他指出,電網最大的挑戰在於再生能源比重高,具有間歇性,並受土地面積限制。此外,氣候變遷也成為一個變數,極端氣候發生對電力業者是一大挑戰。 今年7月21日,中油台中接收站因安全儀控系統故障,導致台電大潭電廠電力減發、民營海湖電廠解聯,幸好台電極力調度,讓全台「閃過」大停電危機。當晚,鄭智文也收到了電力調度動員令,強調在大燃氣時代,油氣水要互相支援,嚴防天然氣儲運風險。 同時,長春集團、奇美實業與台聚三家石化化工業者合組綠電團購公司「化盟」,為了應對政府要求用電大戶自備10%的再生能源,以及未來政策可能提高的要求,這三家企業決定團結力量,購買200MW綠電。化盟再生能源總經理趙煥章指出,購買綠電雖然急迫,但不能躁進,因為與風電業者簽約就是20年,決策壓力相當大。 趙煥章也建議政府推出「綠電版」的實價登錄,以提升綠電價格的透明度,對企業決策有所幫助。他還提到,未來碳費的開徵將對企業行為產生深刻影響,目前環境部預計明年初開徵碳費,2025年實際收費,未來費率將漸進式調高。
該主管說,業者也明白,這幾年台灣的裝置容量都保持在50GW,最高用電量不過40GW,「理論上」不缺電,最怕就是瞬間供需有缺口,尤其政府說兩年後燃氣占比要達50%,現在政府努力蓋燃氣機組、接收站,別忘了,政府公共建設常遲到,萬一到時氣沒接上來,該怎麼辦?
電力是企業重要生產要素,沒有電,工廠就無法運作,近年積極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觀察,眼下有不少企業努力自建電廠、做儲能,與做不斷電系統,「現在電網最大挑戰是再生能源比重高,它有間歇性,也受限土地面積;還有一個變數是氣候變遷,以前大家很難想像香港、內華達州會淹水,現在極端氣候發生了,這對電力業者來說,是很大挑戰。」
今年7月21日周五晚間,中油台中接收站(二接)因廠區內安全儀控系統故障,導致台電大潭電廠電力減發、民營海湖電廠解聯,所幸台電極力調度,讓全台「閃過」大停電危機。當晚,鄭智文也收到了電力調度動員令,他說,在大燃氣時代,油氣水要互相支援,一個小地方出問題就會波及整個系統,台灣更要嚴防天然氣儲存不夠或沒辦法運送,這真的是比較大的風險!
嚴防天然氣儲運風險
同樣在7月,長春集團、奇美實業與台聚,這三家老字號石化與化工業者,合組一家綠電團購公司,名叫「化盟」,取意「石化同盟」。化盟再生能源總經理、長春環安衛部經理趙煥章說,之前長春為了買綠電,初步盤算要買50MW,結果因為量太少,被風電業者委婉拒絕,現在三家企業團結力量大,初步算出要買的團購量是200MW,「這段期間有很多風電業者前來報價,也有其他同業想要『加1』。」
趙煥章觀察,國內現在急著買綠電的,除了是備受國際品牌催促要用綠電的供應鏈者,在石化產業中,因為很多都是用電大戶,政府這幾年要求用電大戶要自備10%的再生能源,「10%的要求,現在看起來不是太為難,但是很多同業『未雨綢繆』,認為未來政策要求一定會提高,所以現在就得布建一條綠電之路。」
趙煥章說,長春估算自己一年需要的綠電,差不多是2億度,如果把最近這些前來探聽的業者算進來,「以他們現在ESG報告揭露的用電量『抓』個十分之一,又是好幾億度的電」。不過,他認為,買綠電雖然急,但是不能躁進,畢竟要買的量這麼多,跟風電業者一簽約就是20年,「這個決策壓力很大,老闆一定會來問我,有沒有買到合理價?大家都是用幾塊錢買的?」
盼催生綠電實價登錄
他認為,現在的綠電價格不夠透明,既然很多人買房子都會上實價登錄網站比價,法規也要求買賣方要做售價揭露,如果政府可以推出「綠電版」的實價登錄,相信會對企業決策有幫助,「有了透明的價格,大家不用擔心買貴,交易量自然會上來!」
最近,另一個讓全台用電大戶揪心的事,還有環境部宣布明年初開徵碳費、2025年要實際收費,未來費率還將漸進式調高。儘管目前費率尚未公布,不過,不少業者估算時,都還是以先前環境部委外調查建議的每噸10美元,預估未來碳費。
一家近期參加環境部說明會的用電大戶說,其實過去幾年的減碳支出,早就超越未來一年可能要繳的碳費,每家公司耐受度不同,環境部打算針對不同行業的既定排放量,算一個開徵前三年的排放平均值做基準量。有的人就抱怨,為什麼這個行業減碳要求這麼高,那個行業低;還有這三年剛好籠罩在不正常的新冠疫情期間,有人生意突然大好,有人大壞,這樣的基準客觀嗎?
的確,一碗水很難端平,尤其此刻正處能源轉型關鍵期,不論傳統電價,還是綠電價格,都與碳費環環相扣,深刻影響企業行為。
台灣中油台中天然氣接收站儀控插槽故障,北部電廠受影響
7月21日晚間,台灣中油台中天然氣接收站發生儀控插槽故障,導致供氣中斷,北部大潭和民營海湖兩座電廠共計340萬瓩的電力供應受影響。幸運的是,這場供電危機發生在周五晚上,已過尖峰用電時刻,台電緊急啟動水力、備用氣渦輪,並向民間調電,最終順利解除了警報。
儘管此次事件沒有造成大規模無預警大停電,但它突顯了天然氣在發電過程中的脆弱性。在這次斷氣事件前的兩個禮拜,反對台電在基隆協和電廠附近興建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的團體,在立法院議事會場外進行抗議活動,強烈反對該計畫。
隨著台灣進入燃氣大建設時代,台電正積極推動多個燃氣建設計畫,包括基隆協和、桃園大潭、苗栗通霄二期、台中電廠、高雄興達,及大林的更新計畫。台電發言人蔡志孟表示,這些計畫預計在2030年以前增加1,600萬瓩的容量。
然而,這些計畫面臨著環評問題的挑戰。例如,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就因環保人士和基隆市長的反對而受阻。此外,台電還面臨著缺工、缺土地等問題,使得這些計畫能否如期完成成為未知數。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預警,如果三接、四接、五接無法如期完成,將導致供電不足。他還指出,台電採購民營電廠發電進度落後,以及尚未招標等問題,也可能影響燃氣發電供電。
針對未來的電源供給規畫,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將逐年檢視、擬定因應策略及調度措施,以確保電源供給的穩定性。
台灣中油面臨天然氣價格波動與地緣政治挑戰
近日,台灣中油面臨著天然氣價格波動與地緣政治的雙重挑戰。隨著俄烏戰爭的進行,國際燃料價格大幅上漲,煤與天然氣價格飆升至令人難以想像的水準。台電發言人蔡志孟指出,過去天然氣價格每立方公尺不到10美元,如今市場最高時甚至要70美元才能購買。這對中油來說,進一船天然氣的價格等於是平常好幾十船的契約價。
過去兩年中油虧損嚴重,不過國內天然氣價格每月還能根據公式進行調整。然而,台電去年因天然氣價格飆漲,多支出了新台幣3,000億元,今年預計還會增加3,000億元。這引發了公眾對於國內過半電力仰賴天然氣時,政府能否保證電價不漲的關注。
KPMG綠能產業主持人陳文正強調,天然氣最怕的就是戰爭。去年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時,中共進行大規模軍演模擬封鎖台灣,讓各界開始關注天然氣存量能否支撐戰爭時的需求。根據政府規劃,目前中油的天然氣存量天數約11天,預計到2027年將增加到至少14天。
不過,台電發言人蔡志孟表示,儲存量不應只有目前的八到11天或14天,未來還會慢慢增加。這將與各地接收站的興建以及儲油槽的增加相結合,以提升天然氣發電的韌性。然而,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策略顧問許博涵提醒,儲存大量天然氣同時也帶來了工安顧慮,戰爭時儲存槽可能成為攻擊目標,這些都要進行風險評估。
此外,虛擬電廠整合商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也指出,2025年天然氣發電佔比達五成的風險很大,因為天然氣供應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一旦供應源斷鏈或運輸出問題,將會導致供電危機。
站的儀控插槽故障,導致供氣中斷,北部大潭和民營海湖兩座電廠340萬瓩的電
力,就這麼消失了,接下來三小時的供電危機,全靠台電緊急啟動水力、備用
氣渦輪,同時也向民間調電,「幸好」當時是周五晚上,已過尖峰用電時刻,
警報順利解除。
這場斷氣危機,雖然沒有釀成這幾年「既視感」極強的無預警大停電,但足以
凸顯天然氣在發電過程中的脆弱性。
就在「斷氣事件」前的兩個禮拜,7月4日在立法院議事會場外,「反四接(第
四座天然氣接收站)」團體在環保署大門口搭起舞台,以超高分貝演說,強烈
反對台電在基隆協和電廠附近的外木山海域填海造陸、興建四接。
隨著台灣進入燃氣大建設時代,一座座待擴建、新建的天然氣機組、接收站、
儲氣槽,正盤據台灣西半部與海域,隨大建設而來的民眾抗爭場景,也將更頻
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當電網裡的再生能源愈來愈多,要看老天爺臉色發電的風與光,間歇性很強,
也令電網慣性沒有以前好,台電只好靠可以盡快啟動的水力和天然氣來補強。
用台電的術語,這叫「燃氣橋接」,「天然氣機組還可混燒氫氣,降低排碳,
以後氫能發電成熟後,還可專燒氫氣,這筆(燃氣)投資,不會浪費。」台電
發言人蔡志孟說。
台電推估,2025年全國用電需求約3,000億度,發電量將成長至3,175億度,屆時
一半的發電量、約1,500億度,要靠天然氣。
蔡志孟細數,現在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台電至少有六個燃氣建設計畫,包括基
隆協和、桃園大潭、苗栗通霄二期、台中電廠、高雄興達,及大林的更新計
畫,「至少在2030年以前,這六大計畫可增加1,600萬瓩的容量!」
只是,天然氣機組繼續蓋、蓋、蓋,對照今天缺工、缺土地的台灣,政策能否
如期兌現?兩年後,發電配比過半仰賴燃氣的台灣,保證能用電無虞?答案只
有一個「難」字。
興建設施常卡在環評
首先,光是環評問題就難解。大燃氣時代,要蓋的不只是燃氣機組,還有接收
站、儲氣槽、輸送管線;這些設施,每個都需要環評,而且,不少正在卡關
中。
舉例來說,台電亟欲推動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但不只環保人士反對,
基隆市長謝國樑也有意見。台電為此調整了協和電廠規畫,想兼顧生態保育,
地方似乎仍不買帳。蔡志孟說,「還是希望大家共體時艱,讓整個國家未來供
電能更穩定」,語氣顯得無奈。
再看看大潭電廠8號機,原定去年6月完工上線,卻因疫情管控、缺工與工程複
雜,延至今年7月才併網;扮演穩定南科電力的民營電廠九崴,遭台南議會打槍
不准設立,下一步環評仍在未知數;另一家老牌民營電廠森霸,則因準備沿用
舊管線輸氣,被議員質疑管線經過人口稠密區,讓地方很不安心。
與天然氣機組向來是「生命共同體」的接收站,環評挑戰亦有過之而無不及。
曾任中油總經理的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寳郎說:「在台灣蓋接收站很辛苦,辛苦
的不是工程,而是民眾接受度。」
從房地產轉投資天然氣電廠的中佳電力董事長王應傑直言,他全台走透透,看
了四、五十處地點,最後選址台中港區,就是因為那裡三面環海,不擔心有民
眾抗爭,就近又有台中港的中油接收站,省去了新設接收站問題。
學者示警明年恐缺電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說:「現有的一接、二接已經超負載營運,設備
利用率都超過120%。」不可能再透過既有接收站進口天然氣。如果三接、四
接、五接無法如期或延後完成,將導致怎樣的後果?
梁啟源指出,三接因藻礁問題工期再延宕,預計2024年減少203.6萬瓩供電;協
和四接環評問題將影響2027年的130萬瓩;台中的五接環評問題,則影響2025至
2026年每年的130萬瓩。
「一旦天然氣供氣不足,就會影響該年度的淨尖峰供電能力。其他影響燃氣發
電供電的因素,還有台電採購民營電廠發電進度落後,與尚未招標等問題。」
梁啟源說。
如果以台電六大燃氣計畫工程時間延後一年作為推估基礎,梁啟源以當前最受
重視的「夜間淨尖峰備轉容量率」推算,明年就會進入缺電區間。他說:「這
還是最保守的估計。」
針對「五三二」能源配比能否彈性調整,經濟部能源局回應,短期至2025年
「以氣換煤」,燃氣占比目標為50%,長期至2050年間占比將下調,並搭配碳
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打造無碳電力。而在長期電源供給規畫方面,為避免環評
及工程延宕風險,已寬列2026年後未來備用容量;面對燃氣規劃期程可能延後
情況,能源局將逐年檢視、擬定因應策略及調度措施。
影響到燃氣發電的穩定性,例如天然氣價格的波動性,及地緣政治因素。
台電發言人蔡志孟坦言,俄烏戰爭造成國際燃料價格大幅上漲,煤與天然氣價格
都飆到無法想像的地步,過去天然氣每立方公尺不到10美元,市場賣最貴時就算
70美元都要買,「大家都在搶,中油那時進一船的天然氣價格,等於是一年平均
好幾十船(契約價)的錢。」
這兩年中油虧損嚴重,但至少國內天然氣價還能每月隨公式調整;台電去年為了
天然氣飆漲,多花了新台幣3,000億元,今年再多花3,000億元。一旦國內有過半電
力要仰賴天然氣,政府能否保證牽一髮動全身的電價不漲?
KPMG綠能產業主持人陳文正認為,「天然氣最怕的就是戰爭」。去年美國眾議
院前議長裴洛西來台訪問,中共大動作模擬封鎖台灣軍演。各界開始關注,一旦
中共付諸行動,台灣的天然氣存量可以支撐幾天?
依照政府規劃,目前中油的天然氣存量天數約11天,2027年要增加到至少14天。
但蔡志孟說,「我們的儲存量不能只有現在的八到11天,或14天,未來會慢慢往
上升,」搭配各地接收站蓋起來,以及儲油槽增加,可讓天然氣發電的韌性更堅
強。
不過,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策略顧問許博涵說:「安全存量不是愈多愈好,儲存這
麼多天然氣,也有工安顧慮,戰爭時儲存槽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這些都要
納入風險評估。
虛擬電廠整合商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也說,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五成風險很
大,不僅天然氣供應完全掌握在別人手上,如果供應源斷鏈或運輸出問題,就會
有供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