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灣電價調漲衝擊產業營運!半導體電費增15%至25%
台灣產業電價昨(30)日拍板調漲,半導體產業漲幅達14%,高於平均調幅。半導體大廠台積電、聯電、日月光投控、環球晶等首當其衝,面臨成本提升、毛利率縮小的壓力。
傳產也難逃衝擊!中鋼每年向台電購電25億度,電價調漲後,預估年增電費9.4億元,將全力展開節電措施因應。
為降低電價調漲的負面影響,各大廠紛紛啟動「節電大作戰」。外資預估,產業電價調漲後,台灣晶圓代工廠電費將增加15%至25%。
聯電將分散產能、導入再生能源
聯電坦言電價調漲將導致成本增加,但影響程度仍在評估中。聯電表示,將致力於提升再生能源使用,並同步分散產能。目前聯電旗下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已達11.1%,預計2025年達到25%,2030年則提升至50%。
日月光積極管理能耗、環球晶開發綠電
日月光投控的電費占總成本低,公司已導入智慧電網,並要求製造廠區每年節電2%。本土半導體矽晶圓一哥環球晶表示,電價調漲對台灣廠區生產成本有影響,將繼續節約用電,並積極開發綠電,以降低影響。
面板雙虎、鴻海動態待明
友達強調持續投入節能、創能、儲能,2023年已達成節能3.3%的成效。群創則積極設立減碳節能目標,推動低碳營運模式。鴻海尚未回應電價調漲的影響程度。
```**台電漲電價,產業用電平均調幅12.5%** 經濟部昨日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台灣電力公司(台電)提案產業用電平均調漲14%,經審議後決議平均調幅為12.5%。 受影響的產業用戶逾50萬戶,實施日期為10月16日起。 為穩定物價,此次漲價排除住宅及小商家等民生用戶,僅針對工業用電調整。審議會考量個別產業狀況,除「用電量」外,還加入「產值」和「銷售額」作為衡量指標。 民生內需產業,如食品加工、攤販市場、量販店、超市和超商等,電價凍漲。 產業用電成長產業,如半導體、資料中心等,電價調幅最高達14%。 用電衰退5%以上,且產值(銷售額)衰退15%以上者,電價凍漲。 用電衰退5%以上,或產值(銷售額)衰退15%以上者(擇一符合),減半調幅為7%。 台電預估,此次電價調漲可為台電帶來740億元收入。目前台電每賣1度電虧損0.4元,經濟部表示,電價調整是為讓台電持續投資建設,確保供電穩定。
此外,華城昨日同步公告,取得私募基金,標的物之名稱為飛躍拓展有限合夥,交易總金額1億元,交易人為飛拓投創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目的為財務性投資。
重電設備需求持續擴大,為了因應產能,各業者皆積極擴廠,而華城也不例外,加上公司為國內外銷變壓器大廠,除了國內的強韌電網計畫外,亦大幅受惠美國兆元基建計畫,從去年底就開始實施產線優化、增加三班制、能化管理等以增加生產效率與減碳工作。
在擴廠計畫上,華城今年5月曾公告,斥資8.8億元興建觀音三廠,該廠從小型變壓器到中大型變壓器都有在做,為了將產能發揮到最大效率,昨日公告增大廠房面積,建廠預算提高到11.5億元,華城指出,該廠預計明年第1季完工、第2季投產,至於原先的觀音二廠維持產能不變,專注生產161kv到345kv之變壓器,但產值可以提升。
另,中壢廠持續優化產能,該廠佔地約4,000坪,以往最高產能在8-10億元,但去年產能超過42億元,今年已經逾60億元,力拚未來兩年可以產能到80億元以上。
華城位在台中港、專注生產特大型500kv變壓器的廠房,也擴大投資設廠,從承租4公頃土地提高5公頃,該廠所生產的500kv變壓器主要以供應美國市場為主,由於電力需求持續成長,因此亦擴廠投資。
整體而言,未來華城將有四個廠能專注於變壓器的生產,預期在新廠開出後,整體產能可以增加100億元,預期今年產能則可成長至少三到四成以上。
展望未來,華城指出,電力產業受到2050年淨零排放議題發酵及AI等新科技爆發,綠電建設、電力建設及電力品質改善等循環需求下,綠能、台電電網強韌計畫及國外電力基礎建設外銷市場,已成為華城目前及未來三個主要成長動能。
工業電價因持續調漲,與住宅電價差距持續擴大。這波工業電價調整後,工業電價已經超過台電目前發電成本3.9元,而民生電價仍維持在每度2.77元,與工業電價價差達逾1.5元。
經濟部昨(30)日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因台電目前電價仍未足額反映成本,審議會綜合考量照顧民生及穩定物價,決議這次住宅、小商店約1,452萬戶(占95.2%)累進電價各級距不調整,未調足部分由政府編列預算撥補。農漁、學校(幼兒園至大學)及社福團體漲幅部分,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循年度預算程序編列支應。
因政院2024年編列千億元追加預算要撥補給台電,但現卡在立法院。對此,經濟部次長連錦漳在記者會上表示,尊重立法院。若千億元撥補能獲立法院通過,將用來彌補台電在民生用電凍漲的虧損。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表示,近三年台電補貼民生電價已有2,300多億元,一年平均要虧800億元。
據了解,會中有審議委員關切,國際油價有下滑走勢,是否有助於減少發電成本。對此,王耀庭表示,台電虧損主要是俄烏戰爭後,國際燃料價格飆漲所致。他表示,2021年時國際煤價平均每公噸為110美元,現在則為每公噸130至150美元,仍高於俄烏戰爭之前;國際天然氣價格也大致類似,發電成本尚無法明顯下降。
原先,台電和經濟部樂觀預期在千億元追加預算落袋,台電今年可望達到損益兩平,今年下半年電價可望凍漲。行政院2025年總預算案中,亦編列千億元撥補給台電,用來打銷台電累虧,隨著台電改善財務,經濟部規畫2025年可望繼續凍漲電價。
因此,儘管預算仍未獲立法院通過,經濟部原先規畫在電價審議,做出「假設性的共識」,亦即有千億元撥補下將凍漲電價。惟避免意外,台電希望將「但書」放到審議會共識,但如何寫出「但書」,使決策有所彈性,也有很大難度,一度頗令經濟部傷腦筋。在此階段,千億撥補預算與電價是綁在一塊。
不過,電價審議決策急轉直下,關鍵轉折時間點是十天前、亦即9月20日藍白聯手將預算案退回程序委員會。經濟部及台電意識到,在朝小野大的政局下,未來要寄望預算來撥補,解救台電,顯然已不切實際。
再看看台電財務,今年7月在夏月電價助攻下,台電7月出現單月盈餘,今年前七月台電仍累計虧損529億元。但到今年7月止,台電負債比已高達93.2%。如果不撥補、又不漲電價,台電今年全年還要再虧1,000億元。加計至2023年底累虧3,818億元,等於到年底累虧4,800億元,瀕臨破產的刀口邊緣。
經濟部官員表示,苦等不到預算,而且財務惡化到「淹到鼻子了」,最後還是自救最可靠。於是在短短幾天內,決策大翻盤,從凍漲,改成要調漲電價。此時決策定調:漲電價與預算是分開處理、是兩件事。
同時為避免影響民生,這波電價鎖定工業電價,仿照南韓大幅調漲工業電價來打消累虧作法。這波調漲工業電價,可使台電明年740億元營收穩定入袋,不必依賴預算撥補,雖是險招,但卻明智。
傳產業也難逃衝擊,中鋼每年向台電購電達25億度,預期電價調漲後,年增電費約9.4億元。為降低電價調升的負面衝擊,各大廠紛紛擴大「節電大作戰」。
外資預估,產業電價調漲後,台灣晶圓代工廠電費將增加15%至25%。至截稿前未取得台積電回應。
主攻成熟製程的聯電也坦言,電價調漲會導致成本增加,惟影響程度有待進一步評估。
聯電強調,公司尊重政府政策,將致力於提升再生能源,並同步分散產能。聯電統計,旗下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在2023年達11.1%,相較於2022年的5.1%翻倍增長,同時,於台灣簽訂裝置容量達181MW(百萬瓦)的再生能源採購合約,已自2024年起供電,以穩健的腳步向2025年25%和2030年50%的目標推進。
封測龍頭日月光投控方面,電費占公司總成本約低個位數百分比,公司早已在廠房導入智慧電網,為有效管理能源使用效率,除了要求製造廠區每年節電比率須達當年需求電力2%以上,也針對非再生電力密集度與高耗能設備電力密集度進行監控並要求減量。
本土半導體矽晶圓一哥環球晶表示,電價調漲確實影響台灣廠區生產成本,以集團的合併財報來看,對毛利率影響約0.5到0.7個百分點,將繼續節約用電,並積極開發綠電,希望可以將相關影響降到最低。
面板雙虎也緊盯電價動態。友達董事長彭双浪強調,友達成立之初,就認知面板是耗電及耗水的產業,因此持續投入節能、創能及儲能。他舉例說明,以友達如此大的能源使用企業,2023年就達成節能3.3%的成效。
群創強調,公司在ESG永續的耕耘上,持續朝向淨零碳排生態系邁進,以落實低碳營運模式,形成永續共融生態圈。群創並積極設立明確減碳節能目標,全力支持各項節能減碳及低碳創新方案推動,具體落實企業永續理念。
電子代工龍頭鴻海並未回應電價調漲影響程度。業界人士分析,相較半導體、光電業都是用電大戶,受電價調升影響較大,鴻海為組裝廠,不是用電大戶,而且鴻海集團主要的組裝工廠都在中國大陸、越南與印度等地,受台灣電價波動影響不大。
傳產業也因電價大漲大喊吃不消,中鋼預期電價調漲後,年增電費約9.4億元,將積極展開大動員,為減少電價調漲衝擊,集團內持續執行節電方案,如更換主軋機為高效率馬達、增設風機變頻控制、及製程控制模式優化等。
在加大產線善用離峰電力方面,透過生產排程降低尖峰時段用電量,如安排中班計劃性停機進行換輥作業、中班檢修完延後起機等方式因應。中鋼加強節能、省電、減碳措施,預估可減少近10億元電力支出,對沖漲價的不利因素。
經濟部表示,這波工業電價調升後,我工業電價由目前平均每度3.81元,來到4.29元,仍低於我國主要出口競爭國家南韓今年上半年4.65元。台電預估,這波電價調漲,一年可挹注台電740億元收入。
這波電價調漲,一開始就排除住宅及小商家,亦即民生電價凍漲,只鎖定工業電價。經濟部常務次長連錦漳在會後記者會表示,台電提出平均調升14%方案,但委員們認為,不應齊頭式漲,須考量個別產業狀況,因此除了「用電量」之外,又加了「產值」(製造業)及「銷售額」(非製造業)等衡量指標,因此有部分產業減半調、或者凍漲。
審議會昨日決議,考量民生內需產業與國內物價關係密切,如食品(含加工及零售)、攤販集中市場、量販店、超商及超市等,也就是民生內需產業,電價凍漲。
製造業方面,委員並認為,產業電價調幅可再分類考量,務實反映產業復甦情形,因此決議產業用電成長者,例如半導體、資料中心等,電價適用最高調幅14%。
至於「用電衰退5%以上、且產值(銷售額)衰退15%以上者」,亦維持凍漲。至於用電衰退逾5%以上、或產值(銷售額)衰退15%以上者,只要擇一符合,就減半調幅為7%,以緩和電價調整對產業影響。
台電副總蔡志孟表示,物價影響分有直接及間接影響。因這次民生電價凍漲,只調產業電價,且部分內需與食品加工產業也凍漲,因此間接影響全年物價0.151個百分點,因是自今年10月16日起漲,對今年CPI年只影響0.03個百分點。
經濟部表示,目前台電公司每賣1度電就虧損0.4元,須逐步透過電價合理反映,以使台電公司持續開發建設及穩定供電。
經濟部指出,台電目前電價仍未足額反映成本,審議會綜合考量照 顧民生及穩定物價,決議本次住宅及小商店累進電價各級距不調整, 未調足部分由政府編列預算撥補;民生內需產業如食品、攤販集中市 場、量販店、超商及超市凍漲;農漁、學校及社福團體漲幅部分由目 的事業主管機關循年度預算程序編列支應。
此外,為落實使用者付費,並維持產業國際競爭力,本次產業用電 平均漲幅12.5%,平均每度4.29元;此外依照「用電量」及「產值/ 銷售額」設置兩項「打折門檻」,用電量較去年同期衰退5%以上, 且產值/銷售額衰退15%以上的產業,本次電價凍漲;用電量較去年 同期衰退5%以上,但產值/銷售額衰退不足15%,或是用電量較去 年同期衰退不足5%,但產值/銷售額衰退15%以上的產業,漲幅約 7%;未符合以上條件的產業,則調漲14%。
由於調漲條件關於產值與銷售額,哪些產業屬於哪一類的漲幅,須 等待經濟部提供清單給台電。經濟部次長連錦漳表示,例如運輸類的 汽車、自行車等產業,應該都在僅調漲7%或凍漲的範圍內。經濟部 表示,目前台電每賣1度電就虧損0.4元,須逐步透過電價合理反映, 以使台電持續開發建設及穩定供電,這次調價有照顧民生及穩定物價 與兼顧產業競爭力兩大原則,調漲後平均每度4.29元,仍低於日韓工 業電價。(相關新聞見A4)
為此,9月30日召開的「電價費率審議會」做出同意台電調整電價 的決議,其中民生用電凍漲,工業用電則調漲12.5%,這也是俄烏戰 爭開打兩年多以來的第四次電價調漲,實施起始日期為10月16日。預 估台電至今年底的營收可因此增加150億元,但今年全年仍將延續前 兩年情況,以虧損作收。
根據台電財務報告,111年在「電價穩定準備金」回補404億元後, 虧損金額為2,272億元;112年接受政府捐助500億元,仍虧損1,977億 元。依據行政院規劃,今年除透過追加預算撥補1,000億元,以避免 民生電價調漲;也於明年公務預算中編列1,000億元,用以改善台電 眼前的財務結構。
本次電價調漲雖僅以工業用電大戶為對象,排除民生用電,但先前 三次工業電價調整的累積漲幅已達46%,時隔半年電價再度調漲,引 發工商企業齊聲反彈,除了質疑此舉是變相「懲罰」用電大戶,也咸 認終將導致民生物價隨之波動。工商協進會更直言,電價與能源政策 、電力供需結構息息相關。
令人不解的是,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日前受訪才公開宣布,公司在今 年7月終於出現稅前盈餘。在國際化石燃料價格逐步下滑之際,電價 何以仍非漲不可?事實上,即使經濟部一再重申台電虧損與非核的能 源政策無關,但其根本原因不僅是國際燃料價格高漲,除了政府的能 源政策脫不了干係,台電現行的購電作法也有可議之處。
能源政策方面,在非核家園的能源轉型規劃下,發電成本最低且燃 料價格最穩定的核電被逐漸排除,取而代之的是躉購費率高昂的再生 能源電力;火力發電占比居高不下,燃氣與燃煤發電成本卻受制於「 易升難降」的國際燃料市場價格。尤有甚者,氣電占比依規劃必須從 去年的4成提高至明年的5成,而氣電成本又明顯高於煤電成本,勢必 因此進一步加重台電的財務負擔。台電營運成本增加是政策使然,平 均售電價格若一直低於發電成本,則台電將不可能達成經濟部長郭智 輝要求的「自負盈虧」。
根據台電最新的數據,每度平均電價為3.37元,核電成本為所有發 電方式中最低,每度僅1.13元,再生能源每度自發成本為2.49元、購 入成本則為5.39元。截至今年7月,台電於再生能源的發購電量為17 3.5億度,其中自發為27.5億度,結算後的再生能源額外支出為270億 元。再生能源必須持續發展,但高價躉購明顯加重台電的財務負擔, 其開發擴充方式有必要檢討。
其次,統計至7月為止的火力發電成本,自發電力中的燃煤每度為 2.55元、燃氣為2.98元,購入電力中的燃煤為3.16元、燃氣為3.66元 ,過往因燃料成本飆漲而出現的4元以上發電成本,已不復見。而相 較於前述的平均電價,台電此期間自發火電904.6億度,確實已足以 創造出盈餘。
不過,除再生能源的額外支出,高價購電也是台電虧損原因之一。 台電資料顯示,前八個月每度售電成本為3.67元,其中來自購電的燃 料與運維支出分別為0.47元與0.76元,占比為33.5%;其次,自發電 力每度成本為2.73元,雖已較前年的3.21元及去年的3.30元為低,但 因購電每度為3.90元,致使每度售電成本仍高於每度平均電價的3.3 7元。此外,過往購電量皆占總發購電量的2∼3成(去年為28.9%、 前年為24.9%),價高量少的購電作為是售電成本居高不下的主因, 成為台電無法忽視的財務負擔。
台電是國營事業,雖因配合國家政策腳步,可以暫時不計盈虧,也 不在電價中完全反映營運成本,但此舉終非長久之計。台電今日的財 務困境,並非來自領導階層的經營不善或是近3萬名基層員工的怠惰 不努力,而是現行能源政策明明出現錯誤,執政者卻毫無作為的結果 。
能源政策不調整,不論是撥補或調漲電價都只能收治標之效。環顧 全球,核綠同行已是潮流,拋棄了燃料價格穩定且發電成本低廉的核 能,不僅淨零無望,也會讓台電的財務深坑無法填平,當今政府必須 慎思。
台電表示,2022年到2024年的三年期間,對民生用電的補助逾2,3 00億元,平均每年800億元,由於這次民生用電全面凍漲,維持平均 每度2.77元,與售電成本3.9元有每度超過1元的差距,台電仍是「開 門就虧損」,目前在立法院排審的1,000億元特別預算,以及明年的 1,000億元預算,主要都是作為穩定民生用電電價所用。
與此同時,產業用電方面也未因電價再次調漲「轉虧為盈」。台電 指出,產業用電雖調整後每度平均達到4.29元,超過售電成本3.9元 ,但2022年到2024年間,台電在產業用電方面的虧損高達4,000多億 元,這次調漲後,對於今年最後2.5個月可挹注150億元。
經濟部次長連錦漳指出,本次電價費率審議會上,並未對立院審查 預算深入討論,他強調,電價調整方案主要針對台電整體財務結構的 成本分析來設算。
台電也指出,雖然國際原物料價格不再飆漲,但是比起俄烏戰爭前 的2021年,成本仍明顯提升。以煤為例,2021年平均每噸110美元, 今年震盪幅度則在每噸130美元∼150美元;天然氣漲幅更高,約較2 021年增加4成到5成。
重電廠供應鏈指出,除了國內電價調漲蠢蠢欲動外,近期美國電廠 因應電力輸配轉型,加上美國政府上兆美元基建計畫,相關零組件直 接對台採購,也將持續推升重電股營收;政府加速推動強韌電網計畫 ,希望能十年的計劃能提早四年完成,未來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法人指出,士電變壓器產品較國際大廠交貨期間更短,取案及價格 上具優勢及競爭力,今年上半年重電事業群成長17%,主要受惠於政 府綠能政策、台電電網強韌計畫、北美綠能與電網改造商機挹注,需 求持續擴大。
法人分析,士電現階段的國內外的毛利率拉升至差不多水準,近來 外銷比重提高到15∼20%
亞力在手訂單維持百億元以上,下半年營運展望仍審慎樂觀。受惠 AI半導體、需求帶動IDC機房等商機,營運可望持續成長。
亞力位於楊梅廠的變壓器二廠今年已開始投產,前期以半導體客戶 訂單為主,目前正在進行台電的驗證流程,在驗證完成後,預期最快 明年可填滿新廠產能。
為達成目標,國科會自2023年起推動「淨零科技方案」,布局「永 續及前瞻能源」、「低(減)碳」、「負碳」、「循環」與「人文社 會科學」等5大科技領域,以跨部會協作方式,協助社會、產業、生 活及能源等4大面向系統轉型。
吳誠文赴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報告時表示,淨零科技方案已展現初步 成果,包括:擴大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能源大戶平均年節電率、 研發碳捕捉再利用前瞻技術、推動資源循環資訊平台,以及促進部會 、企業與公民團體三方公私協力,擴大公民參與,落實淨零綠生活。
吳誠文指出,永續發展為國家面臨的重要議題,國科會規劃淨零科 技方案,從科研的角度,與相關部會達成淨零目標,將以「國家淨零 科技研發與落地實證場域」概念,推動潛在減碳旗艦行動計畫。
立委關注能源議題,詢問是否擔心能源供應及配比?吳誠文說,當 然會擔心,並表示經濟部正努力開拓綠能。
也有立委質疑,台灣到2028年火力發電(燃煤加燃氣)占比將超過 80%,是否與淨零碳排政策目標背離?吳誠文僅說,這是經濟部的業 務。
另有立委關注工業電價調漲,而台灣科學園區每年總用電量約447 億度,是否擔憂科技公司用電成本增加?吳誠文表示,在開發園區時 ,會就電力需求與台電協商,確保電力供應無虞才會進行開發,包括 設立資料中心亦是如此。
尤其,獲利較佳的企業,不妨率先響應採購綠電,並搭配種樹,或 認養山林,以實際行動,展現降低地球暖化現象或「溫室效應」的決 心。
換言之,所有企業應增加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包括採購綠電,或設 置太陽發電、小型風力發電並行,再搭配種樹、造林,這不僅對公司 推動ESG有加分效果,也可趁機教育員工愛護地球。
ESG永續報告書前身,為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直到2021年 由金管會更改名稱為「永續報告書」,主要揭露企業在「環境」、「 社會」及「治理」三大ESG重點內容。
以豐泰企業2023年ESG做法為例,在永續治理、永續價值鏈、環境 保護、員工關係,及社會關懷等重點項目,都有著墨。其中,豐泰2 023年環境保護執行,已有顯著成果,包括集團回收水占比達41.8% ,臭氧消耗物質排放總量,較前一年減少27%、總廢棄物量較前一年 減13.4%,2023年已完成集團總部溫室氣體盤查與外部查證。
其中,豐泰集團2023年度綠電採購量9,300萬度、太陽能發電量達 262萬度,及再生能源使用比率達16.8%。再如豐泰印度廠當地回饋 社區做法,透過「Beyond」計畫,協助工廠鄰近的公共保健中心建築 修繕、擴建,及設置RO淨水設備,讓社區居民能有更完善的醫療保健 服務,同時亦協助鄰近社區學校,在基礎設施、教學環境及課程,做 全面改善,都是企業可學習之處。
除各公司自我推動ESG外,不少企業也結合供應鏈一起推動。以大 立光為例,為建立企業永續供應鏈,各合作夥伴也要遵守供應鏈的社 會責任,包含綠色環保、勞工人權與道德、衛生與安全、風險管理及 禁用衝突區的礦產。
在水資源方面,大立光主要是健全水資源管理措施,降低缺水危機 ,實施水管理及減量,提升回收再利用,並依用水特性,主要區分為 冷卻水塔、製程廢水,及民生用水等類別,進行廢水回收利用,建立 起企業的典範,值得業界效法。
大立光還訂立「採購作業管理程序」,用以確保提供原材料、零件 供應,為合格供應商,以期建構永續供應商關係。
**台電大幅調漲電費 產業用電漲幅14%**
經濟部今(30)日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台電提出漲價方案,建議產業用電一律調漲14%,但台積電以及資料中心等產業的調幅不會超過14%。民生用電部分全面凍漲,包括食品相關產業、小商鋪和小賣場。不過大型百貨公司可能無法排除,仍需調漲14%。此外,上半年用電衰退5%的產業,漲幅將減半為7%。新電價預計10月16日實施。
根據了解,經濟部將撥補1千億元給台電的追加減預算案。這筆撥款與電價調漲方案脫鉤,與立法院何時審議無關,將視為補貼民生用電。至於電價調漲幅度為14%,經濟部表示尊重審議委員會的決定。
此次調漲以產業用電為主,漲幅統一為14%。調漲後,平均每度電價為4.34元,接近韓國的4.53元,但與日本的5.17元仍有差距。預估這波電價調整,台電一年將增加收入840億元,但受限於年底只有3個月,實際只能增加210億,全年仍虧損約800億元。截至7月底,台電累計虧損已達4,348億元,負債比高達93%。
台電表示,為照顧部分產業,上半年用電年減超過5%,將享有漲幅減半的優惠,僅調漲7%。符合資格的產業包括自行車、汽車零件以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等。
此外,為了穩定物價,與民生有關的產業,如食品、小型生鮮超市和超商等,只要使用表燈營業用電,都視為小商家,全面凍漲。但大型商場,如百貨公司、大潤發和好市多等,使用高壓用電,將與工業用電一併調漲14%。
經濟部原定10月1日調整電價,但因來不及調整電價表,將爭取審議會給予2週時間,與產業夏月電價結束銜接,預計10月16日調漲。
**半導體產業復甦,童子賢樂觀看待今年景氣**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今年產業景氣應比去年樂觀,半導體產值預估提升,將成為後端產品發展的基礎。他強調,電價穩定對百工百業至關重要,若電價過高將影響成本。
**科技創新帶動商機,AI應用前景看好**
童子賢指出,科技領域必須不斷創新,才能吸引消費者。他看好AI應用在未來三年將持續帶來商機,成熟度也會提高。
**看好印度、東南亞市場潛力**
童子賢表示,在印度和東南亞建立根基後,將吸引不同客戶接洽,包含筆電、手機和網路通訊等產品。他看好這兩個地區不只是重要的製造基地,也是重要的消費市場,未來將有超出想像的產品發展。
**鼓勵並鞭策台電**
童子賢重申,電是百工百業的基礎,台電多年來壓低電價,同時照顧民生,值得鼓勵。但他也表示,台電需要鞭策,以確保電價穩定和避免過度上漲。
**台灣智慧能源展登場 綠能重電股受惠**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淨零永續展將於 10 月 2 日登場,展示涵蓋太陽能、風能、智慧電網、電池儲能等技術。業界看好華城、雲豹能源等綠能、重電股受惠。 摩根士丹利看好華城,預期股價可達 1,035 元。國泰證期顧問也看好雲豹能源與世紀鋼,分別給予「買進」評等,目標股價分別為 270 元和 271 元。 法人認為,華城在變壓器市場具優勢,包括台電替換計畫、提高北美出口比重、風機產能擴展等。世紀鋼則看好生產大風機提升獲利,並預估今年每股獲利達 11.14 元,明年再增至 16.93 元。 雲豹能源將受益於漁電光電案場開工、海外光電開發、儲能案場開工,以及企業綠電需求提升,預估 2025 年每股獲利可達 13.49 元。
台電電網升級計畫 惠及士電中興電營收
因應台電電網韌性計畫,士電(1503)與中興電(1513)的營運表現受到矚目,法人預期兩家公司未來業績將大幅成長。
士電的重電事業群受惠於綠能政策、台電電網強韌計畫等因素,上半年已成長17%。士電變壓器交貨時間較短,在市場上具競爭優勢,外銷比重提升至15%至20%。未來,士電將注重國內外訂單並重,海外營收占比預計達兩成。
中興電8月營收創歷史新高,累計前8月營收年增13.47%。台電電網強韌計畫為中興電主要動能,預計2024年至2025年,台電在變電設備標案金額將分別增加22%和26%。目前中興電在手訂單約410億元,訂單能見度達2026年,除台電訂單外,統包工程及美國重電市場也是重要的業務來源。
看好士電與中興電的業績展望,權證發行商建議投資人可透過長天期的相關權證進行操作,例如「士電兆豐44購01」、「士電統一45購02」、「中興電兆豐43購03」、「中興電國泰42購01」等。
**台灣電力攜手綠能先鋒,打造文化藝文界「虛擬電廠」** 民間電力交易合格交易者安瑟樂威,專注於再生能源解決方案,近年更取得綠電售電執照,搶進綠電交易量領先群組。日前,安瑟樂威與擁有全亞洲最大管風琴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衛武營」合作,讓藝文空間加入虛擬電廠行列,不僅強化電網可靠度,更擴大衛武營的ESG行動實踐。 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指出,衛武營龐大的空間和管風琴耗能驚人。透過合作,衛武營將成為國內首座加入虛擬電廠的藝文場域,讓電力與文化藝術產生新火花。他強調,虛擬電廠讓民間資源共同參與電力市場,不分產業,「勿以善小而不為」。 此外,考量電動車將成未來交通主流,安瑟樂威與綠樹科技合作,整合分散式能源,打造智慧永續的能源管理系統。鄭智文表示,不僅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更讓民眾參與能源市場,實現雙贏局面。 安瑟樂威目前已建置超過100MW的虛擬電廠,規模超越國內最大單台水力機組,同時擁有綠電售電執照,年轉供近3億度綠電,成為國內用電大戶的能源顧問和專家,為台灣電力產業再添綠能生力軍。**
**和碩印度擴產不只筆電 童子賢:不同領域客戶詢問合作**
先前傳出和碩有意在印度製造筆電,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今(29)日表示,和碩在印度已有代工iPhone的經驗,目前已陸續接觸到不同產業的客戶詢問合作,顯示和碩在印度的製造經驗備受肯定。 童子賢指出,印度人口約14億,東南亞地區也超過6.7億人,龐大的人口基數不僅提供重要的製造基地,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快速成長,也會成為重要的消費市場,因此看好印度與東南亞地區的製造趨勢。 **台電調漲電價 童子賢:追求穩定、高品質、經濟實惠** 關於國內電價調漲議題,童子賢表示,電力追求穩定、經濟、高品質。他認為,有些產業對於電壓穩定有更高的需求,且綠能發電受天候和區域差異的影響較大。 童子賢指出,台電多年來壓低電價確實照顧了民生,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台電持續調漲電價,以確保電力穩定、高品質且經濟實惠。不過,童子賢強調,自己並非電價審議委員,無法預測台電的調漲幅度,但期許台灣電力能朝向這些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