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華投信(公)公司新聞
復華投信建議,台股較震盪但評價具支撐,建議投資人無須因短期 消息而過度恐慌,若擔心波動,建議透過定時定額或選擇具有日日扣 款、逢低加碼、自動停利等加值定時定額機制來提高投資效率;穩健 型投資人則可選擇平衡型基金,以較低的波動度來追求長期隨漲抗跌 的表現。
復華中小精選暨台灣好收益基金經理人沈萬鈞指出,台股企業以外 銷為主,較受國際需求左右,儘管短期部分電子業因長短料問題出現 雜音,但著眼新科技應用如電動車、AIoT技術等,持續創造半導體新 需求,加上台灣科技產業為全球核心供應鏈,支持台股長期走多,若 因消息面干擾使市場修正,建議可逢低布局業績能見度較佳之矽晶圓 、晶圓代工等上游電子原物料及關鍵零組件,及相關半導體供應鏈、 車用電子、電動車趨勢概念族群。
第一金電子基金經理人張正中表示,疫情蔓延下,各種遠距服務、 電子商務等需求興起,而這些都仰賴科技幫助,顯示出科技產業價值 。反之,若未來疫情得到改善,無論製造、傳產或金融業,都能迅速 回歸營運軌道,帶動企業獲利復甦,更沒有理由不看好台股。
兆豐萬全基金經理人陳彼得表示,2021年台灣企業獲利創下亮眼成 績,台股經過第三季股市修正後,本益比下降,目前已低於十年平均 ,估值仍低,具備投資價值,台灣基本面展望正向,預期台股指數將 有機會震盪走高,建議可分批布局台股基金,若想降低直接台股的波 動風險也可關注台股平衡型基金。
目前基金風險報酬等級(RR)按波動程度由小到大區分為RR1∼RR 5共五個等級,RR1波動程度最小、RR5波動程度最大;投信發行之股 債平衡組合型基金風險屬性多為RR3,透過布局不同類型、相關性較 低的資產類別以降低組合之波動,操作相對較股票型基金穩健。
復華奧林匹克全球優勢組合基金經理人朱展志指出,股債組合平衡 型基金操作藉由涵蓋全球各主要金融資產提供多元收益來源,輔以投 研團隊兼具基本面的全球景氣循環判斷及數量化動能趨勢模型調整配 置、汰弱留強,賺取長期金融市場合理報酬率,並利用分散或基金配 置自我管理機制,控管一定程度的下跌風險。
復華全球戰略配置強基金經理人劉明滄表示,短期金融市場可能受 多空消息面影響出現波動,但只要經濟維持正向發展、企業獲利成長 ,股市仍將延續中長期多頭趨勢。
盤點第3季境內基金、ETF表現,規模增加最多的基金、受益人數增加最多的基金、規模增加最多的ETF都是投資台股市場,顯示雖然台股寫下新天價後震盪拉回、成交量能退潮,但投資人對後市表現還是具有一定信心;在績效部分,則是由投資印度股市的商品表現突出。
第3季以來規模增加最多的基金為安聯台灣科技,本季以來規模增加41.46億元、而受益人數增加最多的則為復華中小精選,本季受益人增加1,873人。
績效成長最多的是野村印度潛力,第3季以來基金報酬達12.9%,主要受惠於逐步放寬防疫措施,供應瓶頸及通膨將進一步得到舒緩,推升印度股市衝高。
在ETF市場方面,ETF績效表現最突出的為富邦印度正2,本季以來上漲23.5%;而規模增加最多ETF仍是老字號的元大高股息,本季以來,規模增胖111.49億元。
展望後市,安聯台灣科技基金經理人廖哲宏表示,台股持續有投資機會,但布局應趨吉避凶,聚焦疑慮較低的類股、由下而上投資台股會是現階段較好的策略,留意長期成長趨勢,如AI、車用電子、雲端伺服器高速傳輸。
在風險觀察方面可留意上游缺貨與庫存水準、終端電子產品需求、各國疫情變化;在國際情勢上則建議持續關注美國聯準會升息進度、美國總統拜登刺激方案進度、電子公司法說及2022年展望。
復華投信指出,第3季台股較震盪,但評價具有支撐,因此建議投資人無須因短期消息而過度恐慌,可以透過定時定額或加值定時定額機制來提高投資效率。
法人認為,市場持續關注資金動向,定期定額規律投入市場,是面對市場動盪的最佳策略。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8月全體投信基金定期定額扣款金額58.79億元、筆數逾100萬筆,扣款人數58.95萬人,三項數據都較7月微幅增加1%,保持在高檔水位;與去年同期相比,單月扣款金額、筆數及人數分別有25%、26%、16%的高成長。
扣款規模前十大基金公司,仍是由統一投信穩坐三冠王寶座,8月扣款金額9.45億元、筆數16.55萬筆,扣款人數9萬人,較前月增長,並且再創該公司歷史新高,單月扣款金額與筆數都有三成以上的年成長率,扣款人數則有超過兩成的年成長率。
定期定額金額第二到第五名則是復華投信、國泰投信、安聯投信、群益投信,金額分別是6.67億元、6.53億元、6.43億元以及5.98億元。
統一投信旗下股票型基金績效長期表現穩健,經常推出讓投資人節省成本的各項優惠。例如,不定時推出的全系列定期定額終身零手續費,沒有時限的長期扣款優惠,贈送累積紅利折抵手續費等,以及進階版定期定額的日日扣功能,零接觸的線上核印開戶服務等,都是受到基金投資人喜愛的主要原因。
安聯投信表示,隨著數位化、網路平台下單的便利性等,相關業者紛紛推出許多更多元、有彈性的定期定額方式,供投資人選擇,目的就是希望能讓更多民眾願意加入長期投資的行列,應該要有更多聰明的方式,不會因為一時的停利、出場,就錯失了更多參與其他市場的機會。
復華投信建議,第3季台股較震盪但評價具支撐,建議投資人無須因短期消息而過度恐慌,若擔心波動,建議透過定時定額或選擇具有日日扣款、逢低加碼、自動停利等加值定時定額機制來提高投資效率。
穩健型投資人則可選擇平衡型基金,以較低的波動度來追求長期隨漲抗跌的表現。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至8月底,主動式台股基金整體規模3,587.9億元,旗下主動式台股基金規模前五名的投信,分別是安聯、元大、國泰、復華及統一,名列一、二的安聯和元大規模都突破500億元;合計這五家主動式台股基金規模合計逾2,000億元,占同類型基金規模比重56%。
進一步觀察這五家在主動式台股基金定期定額扣款金額,8月單月在5.4~2.6億元不等,定期定額金額表現大致維持往常水平,並未因下半年來盤勢波動較大而出現大量贖回,顯示民眾愈來愈願意利用定期定額方式參與台股長期的成長。
基本面看台股,安聯投信台股團隊表示,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十個月在60之上,預期數字將放緩、回歸常態。長期來看,製造業PMI正常數據約55至60,接下來仍可望持續處於擴張趨勢;主計總處近期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5.88%,預測明年仍有3.69%成長率。
後市上,安聯台灣大壩基金經理人蕭惠中分析,台股步入成長換檔期,選股至上;其中科技產業明年延續正成長,但傳產金融可能出現衰退;疫後解封,電視、筆電等消費性產品面臨終端需求下修,矽晶圓、ABF載板等供應持續吃緊,客戶積極簽訂2022年產能;東南亞疫情蔓延,短期影響汽車及紡織等供應鏈。
復華中小精選基金經理人沈萬鈞指出,台股中長期來看,隨全球經濟好轉帶動整體產業復甦,加上電子上游供需仍吃緊,有利漲價獲利提升,推升台股2021年企業獲利有望維持兩位數成長,持續看好受惠科技創新之產業發展,並使台股維持偏多格局,若遇回檔修正建議可逢低分批布局,或透過定時定額方式參與後市行情。
復華投信國內股票部主管暨復華台灣好收益、中小精選基金經理人 沈萬鈞表示,短線台股受電子下游需求雜音而出現修正,但國際市場 對資通訊產品需求仍強、存銷比偏低;此外籌碼面凌亂使成交量下降 ,但多屬消息面影響,整體經濟基本面仍正向,近期盤勢震盪以短空 長多視之,等待籌碼沉澱。
沈萬鈞認為,電子/成長股投資題材多元,著眼未來獲利成長潛力 且本益比相較其他市場同類型個股低,有機會重新扮演市場主流,看 好車用電子、半導體、伺服器、5G、AIoT、雲端、高速運算/高速傳 輸等較具成長性產業獲利表現機會。
上市櫃企業半年報繳出亮眼成績單卻未能激勵行情,沈萬鈞表示, 主因基期墊高後,下半年增速減緩,以致短期內轉為觀望。目前推估 台股今(2021)年全年獲利增速上看50%、明年約成長5%,及考量 美國聯準會將縮減購債等因素影響,預估台股本益比從15∼18倍下修 至14∼17倍,推估2022年大盤指數合理區間介於16,000∼20,000點。 選股將是勝出關鍵,注重公司長期競爭力及獲利年增率。
復華投信台股研究團隊指出,根據歷史經驗顯示,台股以多頭為主 ,過去15年僅4年下跌,透過主動操作選股賺取超額資本利得來分紅 ,成功機率高,建議可透過具分紅機制之台股基金。
復華投信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央行持續維持貨幣寬鬆政策,資金行情繼續延燒,再加上歐美各主要國家疫苗施打覆蓋率大幅提升,低迷已久的消費市場開始翻揚,台股在半導體產業、5G、車用電子需求大增,以及航運、塑化、鋼鐵等傳統產業景氣翻揚帶動下,台股指數不斷的刷新歷史新高,截至6月30日止,台股加權指數的收盤指數為17,755.46點,投資人大都獲利豐厚。
近期台股有多檔主動式與被動式的ETF基金開始配發股息,今年1月才成立的復華台灣好收益基金也於成立滿半年之後(8月11日)開始分配第一次股息,與一般配息的台股ETF基金不同的是,復華台灣好收益基金的配息機制為每半年評估一次分紅機制,有獲利且停利落袋才分紅,不配本金避免掉入本金過小、長時間難回本的風險,並將創造報酬的一半進行分紅。
據統計,該基金在收益期間報酬率為21.9%(淨值12.9),拿獲利的一半出來分配,因此每單位分配1.095元,換算當期配息率為8.77%、預估年化報酬率為17.53%;由於該分紅來自基金的資本利得不是配發股息,所以免計入個人綜合所得稅,也沒有健保補充費的問題。
投信業者表示,近年台股脫胎換骨,加上企業獲利持續成長,有望延續多頭走勢,加上就過去歷史經驗顯示,台股過去15年僅4年下跌,以多頭為主,若以主動操作賺取超額資本利得來分紅,成功機率高,建議可納入做為掌握台股成長題材同時兼顧被動收入的新選擇。(李佳濟)
復華投信台股研究團隊指出,經驗顯示,台股以多頭為主,過去15年僅四年下跌,透過主動操作選股賺取超額資本利得來分紅,成功機率高,建議可透過具分紅機制的台股基金,同步掌握產業投資機會,並藉由每半年有機會實現的資本利得之回饋,滿足退休理財等需求。
復華投信國內股票部主管暨復華台灣好收益、中小精選基金經理人沈萬鈞表示,短線台股受電子下游需求雜音而出現修正,但國際市場對資通訊產品需求仍強、存銷比偏低。此外,籌碼面凌亂使成交量下降,但多屬消息面影響,整體經濟基本面仍正向,近期盤勢震盪以短空長多視之,等待籌碼沉澱。
沈萬鈞認為,電子/成長股投資題材多元,著眼未來獲利成長潛力且本益比相較其他市場同類型個股低,有機會重新扮演市場主流,看好車用電子、半導體、伺服器、5G、AIoT、雲端、高速運算/高速傳輸等較具成長性產業獲利表現機會。
上市櫃企業半年報繳出亮眼成績單卻未能激勵行情,沈萬鈞表示,主因基期墊高後,下半年增速減緩,以致短期內轉為觀望。目前推估台股2021年全年獲利增速上看50%、明年約成長5%。
基於獲利增速趨緩,以及考量美國聯準會將縮減購債等因素影響,預估台股本益比可能從15∼18倍下修至14∼17倍,推估2022年大盤指數合理區間介於在16,000∼20,000點。選股將是勝出關鍵,注重公司長期競爭力及獲利年增率。
在有主場及主動操作優勢下,根據理柏資訊統計,截至8月16日,主動式台股基金整體平均報酬率為21.5%,優於加權報酬指數的16.6%。
盤點市面上台股配息基金,配息頻率有月配、季配、半年配、年配及年終配等,有別於大部分基金是以股息做為主要配息來源,復華台灣好收益基金則是以停利的資本利得來分紅配息,且近一次配息率達8.7%;而元大台灣優質龍頭高股息基金的規模最大。在被動式基金則以元大高股息(0056)最具知名度,去年成立的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成為人氣指標。
復華投信表示,上市櫃半年報出爐整體獲利近2兆元,創下新高紀錄,代表台股基本面佳,加上新科技題材助攻,將有利主動操作的台股基金報酬表現,以停利的資本利得來分紅,成為創造現金收入的新選擇,由於該分紅不是配發股息,將免計入個人綜合所得稅,也不會有健保補充費的問題。
國泰台灣高股息基金經理人林耕億表示,近期因台股震盪加劇可能降低持股比重,屆時將視市場狀況優先加碼高殖利率股票,持續關注高股息、基本面佳的半導體類股以及汽車供應鏈將重啟拉貨需求。隨著台股指數逐步墊高也增加投資難度,建議投資人可以定時定額布局高股息基金,參與下半年的台股利多。
日盛投信台股基金團隊表示,日盛日盛基金布局著重趨勢選股,加上以短期動能,另配置高殖利率個股,追求資本利得兼有收息機會。建議想存台股的投資人,可透過配息台股基金,不僅有專業團隊操盤幫助分散持股爭取總報酬表現,同時具有長期掙股息的機會。
台股近年掀起存股、高股息ETF熱潮,投信業者看準趨勢,也跟進陸續發行具配息機制的主動式操作台股基金,亦成為市場熱門投資標的。
其配息頻率有月配、季配、半年配、年配,以及年終配等多元選擇。
比較特別的是,有別於大部分基金是以股息做為主要配息來源,復華台灣好收益基金則是以停利的資本利得來分紅配息。
復華台灣好收益基金的配息機制為每半年評估一次分紅機制,有獲利且停利落袋才分紅,不配本金避免掉入本金過小、長時間難回本的風險,並將創造報酬的一半分紅。
據統計,該基金在收益期間報酬率為21.9%(淨值12.9),因此每單位分配1.095元,換算當期配息率為8.77%、預估年化報酬率為17.53%。
由於該分紅來自基金的資本利得,不是配發股息,免計入個人綜合所得稅,也沒有健保補充費的問題。
復華投信表示,近年台股脫胎換骨,加上企業獲利持續成長,有望延續多頭走勢,加上就過去歷史經驗顯示,台股過去15年僅4年下跌,以多頭為主,若以主動操作賺取超額資本利得來分紅,成功機率高,建議可納入做為掌握台股成長題材同時兼顧被動收入的新選擇。
展望後市,復華投信指出,台股在第三季可能因主流類股轉換出現震盪整理,提高操作難度,但也是尋找新機會的時機。
有鑑於台股評價面不貴,加上新科技應用帶動,許多優質成長股尚未受到資金簇擁,建議投資人可在第三季逢低布局掌握後市契機,或透過布局具分紅機制的台股基金,投資人不必煩惱判斷何時應該落袋為安,同時保留部分資金以創造再投資收益,讓長期累積停利的總報酬有機會比累積配息高,作為長線布局累積投資收益、為退休金作準備的理財工具。
曾是台積電工程師一員的他,為何當初會想轉至證券業,擔任基金經理人呢?沈萬鈞的回答是,他很喜歡投資,投信投顧業不但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有資深的前輩教他,加上研究團隊的支持,令他如魚得水。
學習能力強的沈萬鈞,吸收了別人的經驗,隨著時間的磨鍊,也成為基金操盤高手。但沈萬鈞仍持續學習,回到校園讀EMBA,一方面吸收新知,一方面擴展跨領域的人脈。目前不只是他,也有其他基金經理人重拾課本,回學校再進修,已形成一股新潮流。
也因為操盤績效優異,復華投信今年推出力作─復華台灣好收益基金,也是由他操盤,該檔基金是市場上唯一訴求以賺取的資本利得,做為配息分紅來源的基金,目標每半年若有獲利,一半停利作為免稅的分紅,另一半再投入市場,賺長期再投資的錢,提升退休理財等投資效率。
沈萬鈞說,目前處於低利環境、各項年金改革持續,如何選擇退休理財工具,是國人重要課題,且準備退休理財愈早愈好。
基金理財的重點在於「增值」,假設一個人每月存3萬元,一年存36萬元,10年只能累積約360萬元;若改投資基金,以每年預估報酬率10%推算,10年後將可提升至約600萬元,兩者相差甚大,透過長期投資及複利效果,將小錢滾為大錢。
另外,國泰台灣高股息、元大台灣高股息優質龍頭基金等近一期配發之年化配息率也有約3%。
投信法人表示,台股多頭格局持續,加上產業復甦百花齊放,盤面投資機會不虞匱乏,透過經理人嚴選持股提升超額投資報酬及其分紅配息表現,配息型台股基金是掌握台股資本利得及兼顧被動收入的新選擇。
有別於大部分配息型台股基金是以股息為主,復華台灣好收益基金其分紅配息機制則是以每半年所創造報酬的一半來進行分紅,據統計,該基金在收益期間報酬率約21.9%,因此每單位分配金額逾1元;由於該分紅來自基金的資本利得不是配發股息,將免計入個人綜合所得稅,也不會有健保補充保費的問題。
復華投信認為,台股今年來屢創新高,雖然近期出現震盪,加上類股輪動快速,增加操作難度,不過台股獲利能力仍佳且評價具吸引力,若能嚴選持股及掌握趨勢題材,仍能有突圍機會,建議可透過具分紅機制之台股基金,同步掌握產業投資機會,並藉由每半年有機會實現之資本利得之回饋,滿足退休理財等需求。
看準投資人對台灣企業殖利率的認同,元大投信去年打造元大台灣高股息優質龍頭基金,搭配月配、年終配、收益平準金等機制,讓投資人不用自己挑選存股標的,能藉由專業團隊操盤、規劃,達到每月固定收益,作為退休規劃一環。
該基金去年3月成立,配息級別自10月開始配息,每月每單位固定配發0.0337元,對於募集期間投入的投資人約當每月約4%配息率,而首度年終配息於今年1月15日發放,當次月配息與年終配息之合計配息金額達0.8512元,配息率約9.25%,讓投資人有感參與台灣企業成長。
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至今年6月底為止,投信整體基金規模為4兆8,606億元,達歷史新高,今年以來增加3,374億元,增幅7.46%。從個別產品增長金額來看,增加前三名依序是台股ETF、台股基金,以及增加454億元的跨國多重資產基金;而失血最多的是國內貨幣市場基金,大減634億元,接下來是跨國債券ETF的194億元、跨國債券基金的101億元。
從資金挪動方向推斷,台灣人的投資資金顯然不耐低率商品,大舉往風險性資產移動,而受惠最大的是台股。
看個別投信表現,今年大舉推出台股相關基金、ETF產品的元大、國泰等投信都是受惠者,元大投信合計增加1,021億元,再來是國泰投信增加317.4億元、富邦投信增加221.6億元,而以主動基金為主力的復華、安聯兩家亦雙雙增逾百億元。當中,元大投信上半年台股基金、台股ETF增加金額各為144億、877.8億元,雙雙高居同業之冠,國泰、富邦的台股ETF各增261、212億元。
第一金臺灣工業菁英30ETF基金經理人曾萬勝表示,從上半年基金規模消長反映,景氣快速復甦,資金因此加速流向風險性資產,特別是以出口製造為導向的台股,受惠消費買氣提升、製造業訂單湧現,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光電等企業,營收獲利都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吸引投資人青睞。
反觀,過去二、三年受到資金追捧的債券ETF、貨幣市場型基金,在全球政府寬鬆救市下,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的考驗,收益空間遭到壓縮,投資人偏好度降低。
隨著疫苗大量施打,經濟復甦動能逐漸轉強,全球將迎接40年來最大的需求爆發潮,包括短期的供應鏈庫存回補、中期的財政擴張措施、長期的數位升級需求,將同時嘉惠台灣出口製造業與全球創新科技產業,業績具爆發潛力。
投資操作上,法人建議投資人以定期定額、逢回加碼方式,增持股票型基金,如以電子、傳產為核心持股的主被動台股基金,或是鎖定數位升級關鍵技術的AI人工智慧、機器人、精準醫療、金融科技等創新產業基金。
根據最新統計,上半年國內有元大、國泰、富邦、復華與安聯等五 家投信台股相關基金規模增加超過百億元。
元大投信除了有ETF最早卡位的優勢,近年重返台股主動型基金戰 場,去年推出的元大高股息優質龍頭基金,在6月底規模突破404億元 ,穩居台股基金規模第一名寶座。據了解,若加計銀行、證券通路的 數據,約定元大高股息優質龍頭基金扣款的戶數高達27萬,每月扣款 金額來到18億元,是規模持續成長的主要原因。
被動型ETF方面,元大投信是台灣最早發行ETF的投信業者,今年已 經邁入第18年,截至6月底台股ETF來到3,663億元,今年以來就增加 846億元,也將整體ETF管理規模推升至6,207億元。
根據證交所資料,旗下的元大台灣50與元大高股息ETF透過證券商 承作定期定額的交易戶數,分別達103,733戶和84,840戶,為國人ET F定期定額扣款前二名,較5月份繼續成長,再創新高,因此推升整體 規模得以大幅超越其他投信。
上半年台股基金規模成長逾千億推動下,元大投信旗下公募基金規 模抵7,716億元新高水準,若加計7月份全委代操部位、ETF成長,以 及基金定期定額的挹注,推估目前整體規模已達8千億元,突破歷史 關卡。
國泰、富邦投信今年上半年台股基金整體規模也增加超過200億元 ,復華、安聯投信也因績效優異受益人數持續增加,年來規模增加超 過百億元;中信、永豐投信則以黑馬之姿靠新基金商品分別增加96億 元、50億元,擠進上半年增加規模前十大投信公司之列。
台股基金規模5月底來到3,302億元的高峰,隨著近期指數創高,今 年很有機會突破上一次2010年3,320億元的高點。
以個別投信來看,今年台股基金規模增加排名分別為復華、元大、 野村、統一、安聯、國泰、群益與保德信,都是老字號中大型投信公 司,其中復華、統一、安聯在績效上表現相對出色,國泰、群益、保 德信穩健成長,元大投信則因新基金特色鮮明吸引投資人進駐。
投信業者分析,近年來退休議題發燒,投信業者努力推廣基金定期 定額適合儲備退休金、推出網路停利與日日扣等投資機制、投信投顧 公會廣推台股定期定額優勢、基富通等基金平台優化交易流程,加上 台股高點震盪下投資人難以掌握進出時點,多項利多發酵才能讓台股 基金再展雄風。
隨台股指數逼近萬八,投信業者預期台股基金買氣仍可望持續,尤 其許多投資人多以中長線定期定額方式介入,震盪之下搭配投資機制 更可望有效提高投資效益。
例如統一投信考量許多基金投資人反應有降低扣款門檻的需求,7 月1日起調降股票型系列基金定期定額與日日扣最低申購金額為2,00 0元,讓小資族扣款更輕鬆,對於資本較雄厚採取每月多日扣款的投 資人來說,可以拆分為更多扣款日或不同基金來分散布局。
台灣金融市場再掀一波創新風潮,由於疫情帶來的影響,機器人理財市場不僅沒有受到打擊,反而迎來了爆炸性的成長。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數字,截至2021年4月底,台灣已有13家金融機構開辦了機器人理財業務,吸引了超過10萬名投資客戶,總規模達到32.98億元,今年以來,人數與規模分別成長了15%和32%。這其中,復華投信等知名投信公司扮演著重要角色。
回顧過去,2017年6月機器人理財業務開放之初,市場反應並不熱烈。2018年12月底,參與投資人數僅21,390人,資產規模也只有5.7億元,當時只有6家業者提供這項服務。然而,到了2019年12月底,投資人數增加至32,608人,資產規模也攀升至10.39億元,業者家數也增加到九家。
從2020年起,機器人理財市場開始呈現顯著的成長。2020年,開辦家數增加到13家,投資人數達86,833人,資產管理規模也來到25.04億元,較2019年同期都實現了翻倍成長。到了2021年,每月的投資人數與資產管理規模也以穩定的速度穩步上升。
目前,台灣共有13家金融機構提供機器人理財服務,其中投信公司有三家,分別是復華投信、野村投信和群益投信;投顧公司有四家,包括鉅亨投顧、富蘭克林投顧、中租投顧和阿爾發投顧;此外還有六家銀行,包括王道銀、兆豐銀、華南、國泰世華、永豐和一銀。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銀和北富銀提供的自動化服務設備屬於「受託人有運用決定權」的方式,因此被劃分為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不屬於機器人理財法規範圍。金管會去年12月宣布再鬆綁法規,計畫協助投信投顧發展機器人理財業務,讓這項技術更加靈活,進一步促進市場發展。
金管會證期局觀察,機器人理財業務在2017年6月開放後,初期乏人問津,2018年12月底參與投資人數僅21,390萬人,資產規模5.7億元,只有6家業者開辦該業務,但隔年(2019年12月底)投資人數成為32,608人,資產規模增加至10.39億元,開辦家數為九家。
2020年起,機器人理財開始出現爆發性成長,除開辦的家數增加到13家,投資人數達86,833人、資產管理規模也來到25.04億元,較2019年同期都呈現翻倍成長。至於2021年成長狀況也很顯著,前四月每月以3∼5,000的人數穩定增加,資產管理規模每月也以1∼2億元的速度穩健成長。
證期局統計,目前國內有13家金融機構開辦機器人理財業務,投信有三家,包括復華投信、野村投信、群益投信;投顧則有鉅亨投顧、富蘭克林投顧、中租投顧、阿爾發投顧四家,另有六家銀行,包括王道銀、兆豐銀、華南、國泰世華、永豐和一銀。
中信銀、北富銀則是用自動化服務設備提供投資組合,屬於「受託人有運用決定權」的方式,被劃分為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不屬於機器人理財法規範圍。為了「讓機器人更靈活」,金管會去年12月宣布會再鬆綁法規,在金管會發布的「資本市場藍圖」中計畫協助投信投顧發展機器人理財業務。
台灣經濟第一季度成長亮眼,突破8%的成長率讓人驚艷,這背後的功臣有產能擴增、積極投資以及商品出口的增長。不過,市場對於本土疫情的關注也不容忽視,這對於台股來說,雖然是短期的干擾,但並非結構性的利空。投信法人普遍看好未來,認為這是逢低買進的好時機。 陳思銘經理人認為,美國經濟復甦確立,加上聯準會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國際股市資金充沛,這對多頭行情來說是個好兆頭。不過,他同時提醒,本土疫情仍是市場最大的疑慮,台股震盪整理後,還是會有向上攻堅的機會。 復華投信的沈萬鈞副總則表示,本土疫情對台股是短期的干擾,長期來看,都是逢低承接績優個股的好機會。他持續看好5G、IoT、資料中心、高速運算、半導體等產業發展,建議可以分批布局台股基金。 曾萬勝經理人則提到,中美衝突加深,台灣科技業扮演關鍵角色,訂單大進補,基本面動能強健。他預期,今年台股上市櫃公司獲利將成長29.5%,企業獲利有望強勁成長。 張圭慧經理人則指出,半導體產業占台股市值高達四成,近期雖因產業雜訊導致股價相對弱勢,但對長線投資人來說,這是短期低接的機會。 詹祖光經理人則提醒,台股基本面無虞,但有四大訊號可能影響未來表現,包括當沖比率、台股與美股動能減緩、通膨疑慮以及半導體重複下單問題。
日盛精選五虎基金經理人陳思銘指出,美國景氣復甦確立,以及美國聯準會(Fed)維持寬鬆基調不變,國際股市資金充沛,有利多頭行情延續。短線上市場買盤仍相對謹慎,本土疫情仍為目前市場最大的疑慮,台股震盪整理後仍將有向上攻堅機會,對於今年台股仍看好多頭表現。
復華投信國內股票部副總沈萬鈞表示,本土疫情對台股屬短期干擾因素,並非結構性利空;回顧過去一年疫情爆發的負面消息雖對國際股市帶來波動,但時間拉長來看,都是逢低承接績優個股的良好機會,持續看好5G、IoT、資料中心、高速運算、半導體等產業發展及相關供應鏈成長趨勢,或可逢低分批布局台股基金掌握類股投資機會。
第一金臺灣工業菁英30ETF基金經理人曾萬勝表示,中美衝突加深,台灣科技業扮演關鍵要角,上游半導體、PCB、面板、電子零組件訂單大進補,整體基本面動能強健;台股上市櫃公司今年獲利將成長29.5%,企業獲利有望強勁成長,或遇漲多回吐賣壓阻礙,但預期未來緩步盤堅格局不變。
中信關鍵半導體ETF經理人張圭慧表示,半導體產業占台股市值高達四成,近期半導體由於財報公布、重複下單等產業雜訊,導致股價相對弱勢,也是大盤動盪的主因。對於長線投資人來說,以本益比投資的觀點,修正不失為短期低接的機會。
施羅德台灣樂活中小基金經理人詹祖光指出,台股的基本面無虞,但有四大訊號可能影響台股接下來表現,第一是當沖比率;第二是隨著基期墊高,台股、美股的動能在第二季開始減緩;第三是原物料漲導致通膨疑慮可能影響美國聯準會提前升息;第四是市場普遍擔心半導體有重複下單的問題。
台灣基金界盛事——2021理柏台灣基金獎於昨日(28日)揭曉得獎名單,摩根資產管理以14項大獎榮獲冠軍,施羅德投信則以11項獎項緊追在後。在眾多優秀的基金公司中,富邦投信、富達國際、野村投信與復華投信共同榮獲團體大獎,其中復華投信更是以整體表現獲得最高榮譽。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去年底,台灣註冊可銷售的基金總數達2,013檔,此次共有76檔基金獲獎。其中,野村鴻利基金、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等六檔基金同時榮獲3年期、5年期及10年期獎項,可謂是基金界的明星產品。
在得獎公司方面,除了摩根和施羅德外,貝萊德獲得10項獎,安聯投信與野村投信各獲7項,駿利亨德森獲得6項,安本標準投資管理及復華投信則都取得5項。復華投信此次榮獲整體團體大獎,顯示其在整體投資表現上的卓越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理柏台灣基金獎已邁入第13個年頭,13年來基金數量大幅增加,市場變動莫測,今年得獎名單也發生了一輪大洗牌。能夠在嚴謹的篩選條件下,持續五年以上獲得同一獎項,實屬不易。例如,施羅德新興歐洲基金連續六年獲得10年期獎項,首域盈信印度次大陸基金則連五年獲得10年期獎項。
從績效來看,資訊科技股票基金在10年期獎項中表現最亮眼,累計漲幅高達478%,美國股票基金也以449%的累計漲幅獲得殊榮。在10年期獎項中,台灣股票基金競爭激烈,共有83檔基金參與角逐,環球股票及美國股票基金則分別有81檔及53檔基金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