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政府將擬訂「綠電」、「低碳電力」及「一般電力」3種電力價格,以應對不同用戶的需求,使電力供應多元化。南方電力表示,「低碳電力」的可驗證機制尚未建立,如何取得與現階段綠電申辦是否有差異,都將影響綠電交易的發展。綠能電力來源已開放二及三型自用發電設備售予售電業,但大量綠電申辦轉供仍卡在流程繁複、辦理時間冗長,難以即時供應市場需求,是待迫切解決的難題。
南方電力認為,政府應審視各種方案,朝價格公開透明、轉供機制便利與民營業者的溝通三大方向努力,助益電力市場自由化。該公司在淨零碳排和綠能轉型提供全面性服務,包括多元靈活的綠電解決方案及「綠電通交易平台」,買賣雙方可自訂購售電價格,並通過銀行信託,在公開、公平的交易環境下,確保交易安全性和透明度。
此外,南方也提供用電分析模擬服務,只需台電電費帳單,即可針對企業的用電習慣及多對多買賣方綠電占比來評估,建議量身訂製的購電策略,並且同步提供自建自發自用案場評估服務。在電力交易平台代理資源服務,南方電力也深獲市場好評,從調頻備轉延伸至補充備轉服務,既設已代理總容量合計多達300MW,還有大約200MW已簽約待上線,市占居合格交易公司之冠。南方電力承諾,將持續提升企業綠電需求及電力交易平台服務,以實現企業與環境雙贏為目標。
台灣為AI、半導體產業重鎮,能源政策及電力供給對台積電、聯發科等大廠的營運影響甚巨。台積電在6月Computex展後擴大資本支出,NVIDIA也要設置AI運算中心,預估2030年僅AI產業的電力需求成長就高達12%。國際大廠如GOOGLE、NVIDIA、AMAZON等都宣告2030年100%使用綠電,各縣市政府爭取大廠設廠,綠電供給是招商引資的重要關鍵。
各國拚淨零,賴政府上任後也提出淨零轉型五大策略,全面進行能源轉型,協助企業升級,強化競爭力,以對應AI智慧、電動車產業發展及ESG永續發展趨勢。以半導體產業用電量現況來看,112年總用電量380億度電,占全國用電16.31%。許俊吉表示,再生能源發電量267.09億度電,若全部綠電供應半導體產業,可滿足其70.29%需求,但將對中小企業及其他產業造成排擠。
國際氣候組織能源總監、再生能源倡議「RE100」主席金明斯(Sam Kimmins)來台參加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表示,鴻海成為RE100會員後,台灣共有34個會員,合計用電占比超過10%。綠電持續供不應求,卻是護國神山的重要後盾。許俊吉表示,系統公會成員包括EPC施工、系統維運、設備商、融資及投資商,過去太陽光電的成績是所有從業人員的汗水堆積出來,當電力使用無虞時,應不忘給予辛苦的從業人員掌聲。
台灣作為AI伺服器、先進半導體重鎮,電力需求直線上升,在綠電推廣之餘,更要積極建置,兼顧經濟發展與企業減碳,攜手為國家電力建設貢獻一己之力。
理事長廖禎松致詞,就市場討論度最高的綠電呼籲,政府應針對企業宣告RE100的時間表、未來企業擴廠及國際大廠新設資料中心帶動的綠電需求,詳加盤點並公告,讓廠商有所因應,避免影響投資甚至導致出走,不利經濟成長及就業。完成調查後,也要提出有效對策來彌補供給缺口。
廖禎松強調,加強社會溝通具有急迫性,若迫於輿論壓力導致再生能源建置停滯不前,台灣為國際品牌的製造供應鏈,面對客戶宣告逐步100%使用綠電,壓力只會愈來愈大,應積極因應。政府為達2050年淨零,也應及早規畫設立涵蓋企業及家庭綠電轉供的交易平台。
儲能攸關電動車及微電網,與再生能源應並行發展,能源署有必要針對既定的目標、過去的執行成效及錯誤認真檢討。電池成本下降是建置儲能的好時機,也可思考AFC電力交易平台改為固定價的可能性,依不同建置時期的電池成本訂出不同費率。
公會過去一年除了執行經濟部工業局南區及中區工業區管理處委辦112年工業用地太陽光電推動計畫、112年中區工業區屋頂太陽光電推動計畫,及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中小企業納管工廠優化及完善用地規畫計畫」等專案計畫,也舉辦7場教育訓練課程及6場研討會,成果豐碩。
黃允巍表示,虛擬電廠概念建立在先進的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上,技術含量高。通過即時監控和預測分析,實現對能源生產、調度、儲存和耗用的動態控制,解決電力調度的問題。另外,表後儲能的多元發展也是虛擬電廠的重要環節,大同智能積極投入虛擬電廠,技術團隊能協助客戶規畫建置表後儲能系統,不僅優化能源管理,也可投入資源參與台電的電力調度,對於緩解跳電有正面的助益,利己利人。
虛擬電廠在國內尚在起步階段,電力調度相關運作目前僅有台電電力交易平台,未來還有許多發展空間,黃允巍建議,主管機關可參考國外經驗,研擬推出企業投資表後儲能及虛擬電廠的獎勵政策,在產官學界通力合作下,推升台灣能源發展至全新的世代。
台電2022年巨虧2265億,監院轟經濟部:怠失責任,改善措施不明
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通過監委調查報告,直指台電遲未向社會說明虧損主因,有怠失責任。報告指出,台電去年巨額虧損主因是燃煤發電燃料成本激增,而非再生能源購電成本。經濟部與台電對外說明不足,造成外界誤解。
監委調查發現,台電去年發購電燃料成本暴增至6166億元,相較前年增加一倍以上,主要是受到國際燃料價格飆漲的影響。台電公司結構中,火力發電占比8成,且97.3%發電燃料仰賴進口,因此受國際能源情勢衝擊嚴重。
報告指出,台電公司2022年底累積虧損超過2063億元,已超過實收資本額的一半。監委認為,台電公司負債比率過高,去年利息費用高達205.78億元,每度電供電成本約增加0.0833元。經濟部與台電應積極研擬改善財務結構對策。
報告同時強調,台電公司前年再生能源購電支出僅占總支出6%,並非虧損主因。監委認為,經濟部與台電對外說明澄清不力,導致外界誤會再生能源是造成虧損的原因。
監察院要求台電與經濟部採取以下改善措施:
- 改善對外說明與澄清,避免外界誤解
- 妥善研擬有效配套方案,降低燃料成本影響
- 積極研謀改善財務結構,降低負債比率與利息費用
**台電缺工引進移工爭論 「雙長」看法不同**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近期面臨缺工問題,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倡議引進移工彌補人力缺口,以維持供電穩定。然而,勞動部長何佩珊建議,台電應從技職教育體系著手,培養長期人才,並改善承攬勞動條件,吸引並留住優質人選。
台電預估未來4至8年配電外線工程的外包商將出現1,000名的缺口,急需增補人力。郭智輝表示,目前國內找不到合適人選,且現有員工年齡偏長,引進移工是解決缺工問題的替代方案。
何佩珊則認為,單純引進移工並非長久之計。她指出,台灣面臨少子化、技職教育長期被忽視等問題,許多技術性工作都出現人力短缺。因此,她建議台電從國內培育人才,與技職學校合作,提早布局未來缺工隱憂,預計首年可補充100至200名新血。
此外,何佩珊強調,改善承攬勞動環境也至關重要。她指出,承包商層層下包後,提供的勞動條件不佳,難以吸引人才。勞動部將協助媒合,並與台電合作,提供技術培訓和就業保障,以吸引並留住優秀技職人才。
郭智輝回應何佩珊的建議,表示台電目前缺工主要來自外包人力,經濟部將協助台電補充缺乏的人才。他強調,會尊重勞動部的想法,但經濟部認為引進移工是解決供電妥善率問題的必要手段。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助攻 線纜業上半年營收攀升**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推動強韌電網計畫,釋出大量訂單,帶動線纜產業收益成長。各家線纜業者紛紛斬獲高壓、超高壓線纜標案,訂單金額達30億元至百億元不等。 在銅價上漲的助漲下,各線纜廠6月營收普遍年增。其中,華新、宏泰和大山6月營收創同期新高。大亞、大山和合機上半年營收也創同期高峰。 台電釋出的高壓、超高壓線纜標案,由華電、華新、華榮、大亞、宏泰、大山、億泰、合機、大東電和大同等業者拿下。 分析師將大亞視為人工智慧產業用電孔急的綠能受益股,看好其電線電纜事業受惠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大亞上半年電費收入穩健,帶動合併營收創同期新高。 大亞董事長沈尚弘表示,大亞線纜銷售表現良好,國際銅價上漲也提供了動力,對今年營運審慎樂觀,全年營收有望優於去年。
**【台灣電力釋放負擔!遠傳 AI 助攻電力穩定】** 台灣電力公司近年來面臨供電壓力,而遠傳電信利用 AI 技術,協助舒緩供電吃緊的狀況。 遠傳電信負責国内「班班有冷氣」監控,維運超過 1,000 所學校、4 萬多間教室、約 10 萬台冷氣的能源管理系統。利用 AI 自動調整溫度,協助台灣電力減輕負擔。 此外,遠傳也將汰換後仍堪用的電動機車電池,設置於台北市路口號誌不斷電系統。避免區域性跳電或停電時,導致交通號誌停擺,強化城市交通韌性。 遠傳電信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部協理張文津表示,企業達成淨零減碳目標,首要建立能源管理系統,了解耗能之處。「找出如何優化設備、減少製程能耗,才能有效減碳。」 以遠傳電信為例,全台超過 1.3 萬座基地台每年使用超過 6 億度電。透過電信大數據分析人潮出沒地點,將基地台建在最熱鬧的地方,優化網路並降低能耗。張文津強調,在人潮較少時段,將基地台調整至低功率即可省下大量電力。
此外,遠傳也用電動機車淘汰、但質量仍不錯的電池,在台北市建置路口號誌不斷電系統,避免區域型跳電或停電時導致交通號誌停擺的問題,打造城市交通韌性。
他並呼籲,企業要達成淨零減碳目標,必須先做碳盤查,並建立能源管理系統,了解所有產生能耗之處,「知道到底用了多少電,並找出如何優化設備、減少相關製程減碳」。
張文津以遠傳所屬的電信產業為例指出,電信業為了讓手機運作通暢,要蓋很多基地台,遠傳現於全台有超過1.3萬座基地台,每年共使用超過6億度電,遠傳知道用了消耗了多少電,就開始思索如何優化,降低能耗。
張文津舉例,在熱鬧的地方,12時後基地台不用全開,可以省掉不少的電,將基地台的位置最佳化, 透過電信大數據收集常態性人潮出沒的地方,最熱鬧的地方建滿基地台,同時優化網路。
報告指出,台電公司2022年度鉅額虧損,是因台灣電力結構8成電 源為火力,且97.3%發電燃料仰賴進口,受俄烏戰爭爆發,國際燃料 價格急遽飆升影響,導致當年度發購電燃料成本大增為6,166億元, 是前年度2倍以上。
監委認為,因國際燃料價格大漲致電業虧損,台電公司並非特例, 無論電源結構是核電占比高的法國、韓國,亦或與台灣相同,以火力 發電為主的日本均有類似狀況,此外,該公司前年再生能源購電支出 589億元,僅占總支出6%,並非虧損主因,但卻一再因再生能源購電 成本上升,造成外界誤解,足見經濟部及台電公司對外說明澄清不力 ,尚待加強。
監委表示,台電公司2022年底帳列累積虧損達2,063億906萬餘元, 已逾實收資本額3,300億元之二分之一,引發外界質疑公司經營效能 欠佳,更傷害基層員工的辛勞付出及政府形象,實有未妥。
監委還指出,台電公司仰賴舉債籌措重大投資資金,2022年度負債 比率94.52%,預計2024年底負債比率將達97.25%,財務狀況呈現持 續惡化趨勢,利息費用更居高不下,以2022年度利息費用205.78億元 ,換算平均每度供電需負擔0.0833元,約占售電價格2.7246元之3% ,須待經濟部及台電公司積極研謀有效改善財務結構對策。
台電未來4∼8年承攬配電外線工程的外包商有1,000名人力缺口, 希望獲得補充性人力,「因為現在真的就找不到人,而且年紀比較大 。」然何佩珊接受媒體訪問坦承,有與郭智輝會面討論,經濟部與勞 動部雙方也已建立工作對口。
何佩珊指出,郭智輝需要的是技術層次的移工,要有證照、語言溝 通能力,並非單一引進移工就能解決,且台灣因為少子化、技職體系 長年被忽視等,許多技術性工作都有類似問題。因此,她建議,台電 缺工要長遠來做,第一是從國內向下綁人,長期培養技職體系人才, 勞動部協助媒合,預計首年即可補充100到200人。台電可以與國內技 職學校合作,提早布局未來缺工隱憂。
第二是改善承攬文化下的勞動就業環境,吸引好的人才留下。何佩 珊說,承包商在層層下包後,能提供的勞動條件相對不好,就很難吸 引到人才。
郭智輝晚間出席活動時獲知何佩珊的說法後,先是回了「謝謝建議 」,隨後表示,基本上台電目前缺工皆為外包人力,經濟部會設法協 助台電補足這部分缺乏的人才。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釋單,華電(1603)、華新(1605)、華榮 (1608)、大亞、宏泰(1612)、大山(1615)、億泰(1616)、合 機、大東電(1623)、大同(2371)等業者先後拿下台電69KV高壓、 161KV或345KV超高壓線纜標案,累積接單金額從30多億元至百億元不 等。
各線纜廠6月營收係依據LME 5月銅均價10,129.07美元,年增23.0 1%計算,除華電、合機6月出貨受台電工程進度影響,造成6月營收 下滑外,其他線纜廠6月營收全面年成長,華新、宏泰及大山6月營收 還創同期新高;大亞、大山以及合機上半年營收,則締造同期新高。
市場將大亞視為AI產業用電孔急的綠電受益股,法人給予買進的評 等,將目標價訂為64元,17日帶頭助攻線纜股,連生產漆包線而無緣 參與台電強韌電網計劃的榮星,股價也全面上漲開出,可惜合機臨收 盤前,獲利回吐賣壓湧現,終場下跌0.50元而以58.5元收盤。
大亞指出,電線電纜事業因台電強韌電網計劃而受益,太陽能光電 案場建置容量212MW,已認列電費收入,推升上半年合併營收創同期 新高。大亞董事長沈尚弘表示,大亞線纜銷售不錯,國際銅價又上漲 ,大亞對今年營運審慎樂觀,全年營收有望優於去年。
**大亞積極佈局綠能目標500MW 太陽能、儲能成未來重心** 台灣電纜龍頭大亞集團(1609)加速綠能腳步,宣布長期目標將太陽能建置容量提升至500MW,並考慮未來將太陽能、儲能等綠能事業獨立成立能源控股公司。 大亞日前與八家銀行簽約完成39.2億元聯合授信案,資金將投注於台中市首座100MW儲能案場建設,為南科提供穩定電力。此外,大亞也取得台南七股綠電直送南科的161KV超高壓訂單,總金額約20億元。 大亞電線電纜董事長沈尚弘表示,台中龍井儲能案場預計2025年3月完工,屆時每日儲電量可達20萬度,等同於供應2萬戶家庭一日用電。保守估計,每年收益約9億元,加上電能服務費,可達10億元。 至於太陽能布局,大亞已擁有超過200MW掛表,今年可望取得台南漁電共生約35MW建照。儲能方面,目前有36MW,加上台中龍井案場,長期目標為180MW。 沈尚弘對今年營運保持審慎樂觀,認為漆包線表現平穩,電線電纜受益於國際銅價上漲及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銷售狀況良好。大亞創投也積極尋找有潛力的AI產業投資機會,看好其未來發展前景。
大亞集團昨日與永豐銀行、台新銀行、凱基銀行、高雄銀行、安泰銀行、國際票券金融公司、中華票券金融公司、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共八家銀行簽約完成聯合授信案,簽約39.2億元聯合授信案,資金將用於建設台中市首個輸電級E-dReg 100MW儲能案場。
另外,大亞持續取得綠能大單,扮演科技業電能最大助力。
沈尚弘昨日透露,大亞獲得台南七股綠電直送南科的161KV超高壓訂單,全案超過16萬米,總訂單金額約20億元,目前第一期7萬多米已經交貨。
據悉,台電為確保南科穩定供電,推動再生能源加強電力網工程,在七股施作「161KV七股至南科線」工程,採潛盾工法穿越曾文溪,讓七股的綠電可以直送南科。
對於此次聯貸案,大亞集團旗下智璞儲能科技,打造台中首個裝置容量100MW的增強型動態調頻備轉(E-dReg)案場,未來每日儲電量將達20萬度,約等同於供應2萬戶一日家庭用電,預計2025年3月完成,5月加入台電交易平台。
沈尚弘指出,台中龍井儲能為E-dReg案場,目前市場價格都還在天花板,若以現階段最高價估算,預計一年收益約9億元,加上電能服務費可達10億元。
綠能布局上,沈尚弘表示,太陽能建置容量以500MW為長期目標,目前已有超過200MW掛表,今年可望取得台南漁電共生約35MW建照。
儲能方面,目前有36MW,台中龍井儲能案場明年可望完成,長期以180MW為目標。
談到今年營運狀況,沈尚弘表示,維持審慎樂觀的看法,對於業外投資部分,去年因為保瑞營運與股價雙成長,推升大亞持股獲利成長幅度較大,今年保瑞股價持續向上、表現不錯,對大亞轉投資業務加分。
本業方面,漆包線表現普通,但不會更糟,電線電纜則是受惠國際銅價上漲、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等銷售狀況佳。
大亞創投方面,沈尚弘指出,AI產業會像當初20世紀網路興起一樣,一定會產生衝擊,而AI相關產業正蓬勃發展,因此大亞也一直在找尋有潛力的投資機會,會瞄準AI相關應用的新創公司。
台電強韌電網推動重電產業
受惠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及美國政府推動基礎建設,今年前四個月,台灣發電、輸電及配電機械業產值大幅提升,其中,電力電壓器貢獻最多。產業專家預估,今年總產值將突破千億元,推動重電「四雄」手訂單全面超過百億元,產業能見度可望延續至2030年。
士電、中興電、亞力和華城等「四雄」今年業績可望創新高。華城在美國電網公司需求帶動下,6月營收年增37.26%,上半年營收年增65.47%,皆創同期新高。華城表示,未來至2040年為能源轉型關鍵期,看好在手訂單充足。
士電生產變壓器及配電盤,6月營收年增13.05%,上半年營收年增8.65%。法人看好公司訂單能見度至2027年,預估今年成長幅度將高於去年20%。
中興電6月營收年增31.84%,上半年營收年增13.94%。公司表示,已接獲403億元在手訂單,目標今年爭取300億元新訂單。亞力6月營收年增1.31%,上半年營收年增3.41%,接獲金門變電所、高雄興達及台中天然氣廠等訂單,累積訂單金額超過10億元。
重電產業受惠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及全球能源轉型的趨勢,未來需求可望穩健成長。重電「四雄」預期今年產值將再突破新高,展現產業強勁發展動能。
隨著科技進步,人工智慧(AI)的應用日益廣泛,對用電需求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根據經濟部最新的「112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估,AI相關產業在2023年用電需求為24萬瓩,預計到2028年將飆升至224萬瓩,足足成長8倍!
能源署署長游振偉指出,隨著AI重大投資案陸續上馬,台電已收到不少用電申請。為了做好電力供應規劃,能源署與科技大廠定期會商,交換用電量預測和建設時程等資訊。經過綜合評估,預估AI將為台灣增加200萬瓩的用電需求。
對於整體電力供應,游振偉表示,截至2023年底,台灣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將達1,241.8萬瓩,離岸風電容量則為176.3萬瓩。目前太陽光電已能滿足白天尖峰時段的用電需求,因此電力調度重心將轉移到夜間3小時的尖峰時段。
再生能源方面,受疫情影響,離岸風電和太陽光電的建置進度稍有延宕,但仍朝預定的完工時程邁進。其中,離岸風電目標於2025年併網容量達5.6至5.7GW;太陽光電原本預計於2025年達成20GW裝置容量,但受部分工程延誤影響,將延至2026年全數完成。
游振偉強調,為滿足未來用電需求,政府必須同步進行三項工作:一是新增電力建設,包括發電機組和配電系統;二是提升電網韌性,更新或新建變電所等設施;三是建置儲能系統,以整合再生能源並提升使用效率。唯有及時推進這三項工作,才能確保台灣未來的電力供應無虞。
隨著今夏氣溫飆高,用電問題浮上檯面,電力相關企業股價也跟著「加溫」,中興電(1513)股價再創新高,每股來到 235.5 元,外資更連續 5 日買超 3 萬張。
除了台電投入超過 5,000 億元的「強韌電網計畫」外,美國因基礎建設和 AI 資料中心需求,預估 2024 年至 2027 年間電力需求將成長 65%,加上超過七成變壓器、輸電線路使用超過 25 年,使得美國本土對重電產品需求大增。
不過,受材料、設備和人力等因素限制,全球變壓器製造商的產能在 2026 年前不太可能大幅擴增,導致變壓器等產品交貨時間延後至 2 到 4 年。
專家指出,中興電今年產能已於第二季啟動,在手上訂單充足的情況下,第三季的新產能預計可以滿載運作,主打超高壓、高壓氣體絕緣開關等產品,此類產品的優化有助於提升毛利率。
經濟部昨日通過「2023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估未來10年(2024年至2033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2.8%。本次報告新增考量AI發展帶動的用電需求,經濟部估計,未來5年,AI用電將從2023年的24萬瓩增長至2028年的224萬瓩,成長約8倍。 經濟部能源局長游振偉強調,因應AI用電成長,以及核二廠乾貯設施持續進展,外界關注核電廠是否可能延役。游振偉指出,核電廠延役須考量核能安全、核廢料處理和社會共識。若核電延役修法通過,核電廠仍需進行安全檢查取得合法執照。 游振偉表示,在預測用電需求時,考量了經濟情勢、主計總處預估2024年GDP成長率為3.94%,以及AI、半導體產業擴廠、電動車推動等因素。預估前5年(2024至2028年)全國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2.5%,未來十年全國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為2.8%。 游振偉透露,半導體部分是用每年30萬瓩至50萬瓩增量估算;AI用電則預計從2023年的24萬瓩增長至2028年的224萬瓩,成長約8倍,之後每年以35萬至45萬瓩增量成長。 對於外界好奇能源局如何推估AI用電,游振偉表示,能源局與大廠有定期討論會議,產發署、技術司也有資訊掌握。加上廠商向台電提出用電申請時,能源局可以得知用電時程規劃,綜合考量後得知上述預估結果。 至於有多少家申設數據中心或算力中心,游振偉僅表示廠商規模不一,但能源局已做好因應。
台電推強韌電網,電力產業商機無限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蓬勃發展,台灣用電需求預估將在 2030 年大幅成長 12~13%。為因應此龐大電力需求,經濟部提出「三及時建設」規劃,包括新機組建設、電網更新建設與儲能系統建設,以確保電力供應穩定。
重電業者是電力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包括華城、士電、中興電、亞力及大亞等業者,預計將扮演台灣電力後勤部隊,大啖年度千億元商機。
經濟部指出,去年國內發電、輸電及配電機械業產值已突破千億元,今年前四月更成長 15%。隨著 AI 科技帶動電力需求持續攀升,電力產業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重電業界表示,除了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綠能浪潮興起外,全球淨零碳排趨勢與國內對儲能、太陽能的需求增加,都將推動電力設備的需求成長。加上 AI 技術的發展,未來電力需求勢必有增無減,為相關產業帶來無限商機。
除了台電10年超過5,000億元的強韌電網計畫外,美國因為基礎建 設和AI資料中心的需求,預估2024年到2027年電力需求成長率達到6 5%,以及超過七成的變壓器、上輸線路使用超過25年,使得美國本 土對重電產品的需求大增。
然而,在材料、設備、人力等限制下,全球變壓器製造廠的產能不 太可能在2026年前擴張,使得變壓器等產品交貨時間延後到2至4年。
法人指出,中興電今年產能已在第二季開出,在手訂單暢旺,第三 季新產能就可以滿載,超高壓、高壓氣體絕緣開關等,是主要產品, 產品優化將有助於提升毛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