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泰產物保險(公)公司新聞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五月的593.3億元,合計這波防疫雙險、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709.7億元,增資額則已達1,575億元。
市場預料,6月底幾乎所有保單全數屆滿,估近2,800億元,換言之,過去近三年抗疫史,讓業者付出上千億元的天價理賠金、吃掉了產險業逾20年來的獲利。
金管會公布5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
據統計,2023年5月單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6萬47件、理賠額僅剩26.54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23.54億元、疫苗險理賠3億元,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額各月減29%及20.5%。
累計今年前五月理賠件數146萬3,575件、理賠金額593.3億元。產險業者說,隨6月底防疫險保單將全部到期結束,後續將僅剩前期遞延理賠件,理賠潮將告終。
理賠潮告終,但增資潮可能要到今年底。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說,今年截至6月6日止,六家產險業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增資額將達530億元,但到6月底的產險業半年報,仍會有一家產險業者RBC和淨值比,兩大財務指標均尚未達法定標準。
據了解,該家產險業者是和泰產險,因其需賣地,時間較久,預估今年底前,財務指標才能達標。
若以這波防疫險增資潮,從去年至今,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南山產等七家產險業增資額已高達1,575億元。
其中以新安東京增資400億元最多、富邦產310億元次之、和泰產305億元、中信產205億元、國泰產200億元、兆豐產140億元、南山產15億元,合計1,575億元。
今年3月20日起新冠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加上5月起新冠肺 炎病症降級,原本今年1、2月防疫雙險的月理賠金額還在200億元以 上,到3月開始大幅度下降,5月防疫雙險理賠金額不到30億元,預估 之後也將呈下降趨勢。
保險局6日公布防疫險最新理賠情況,5月防疫險理賠件數5.3萬件 、理賠金額23.5億元,比起4月減少18%;疫苗險理賠件數5月下降到 剩約9,000張、理賠金額僅剩3億元,比起4月減少高達65%。
就今年以來的數據來看,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呈現每月下降,今年1 、2月的月理賠金額約在200億元左右,最高是1月份的220億元,到4 月大幅下降只剩下33.4億元,5月更只有26億元。
官方統計,今年前5月防疫雙險理賠金額為593.3億元,加計去年的 理賠金額2,116.3億元,整體產險業在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已來到2, 709.6億元。因還有先前已確診的保戶還未申請理賠,預估之後還陸 續會有理賠金額的增加,但增加趨勢估計持續向下,單月理賠應不會 超過30億元。
防疫雙險理賠超過2,700億元,等於產險業過去近30年獲利歸零, 也迫使去年產險業拿出1,125億元的增資款填補缺口,及至去年底仍 有5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各家產險業今年持續增資; 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產險業已拿出1,655億元增資,目標於6月底前將 資本適足率回到法定標準200%之上。
據保險局統計,今年及至6月6日,已完成增資的有3家產險公司、 增資300億元,包含兆豐產6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80億元、富邦產 160億元,另還有4家產險預計在6月底前完成增資,其中新安東京海 上產正在進行今年的第二次增資120億元,和泰產增資45億元、南山 產增資15億元、中信產增資50億元。
保險局表示,6月底各家產險公司增資完成後,將會只剩1家產險公 司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還未達法定標準,預計將會再次啟動增資, 希望在年底所有產險業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都能達標。
揮別了疫情的陰霾,和泰汽車集團旗下的和泰產物保險今年開始展現強勁的獲利能力,為集團帶來正向的貢獻。近期,和泰產險在第一季就實現了2.27億元的獲利,而和泰汽車也於5日代為和泰產險發布新聞,宣佈以13.27億元將北市忠孝西路大樓的資產進行處分,預計帶來8.5億元的處分利益。 雖然和泰車指出,當時購買蘇黎世產險(和泰產險的前身)時已進行資產價值重估,與當時持有成本相抵消,因此和泰產險的處分利益不會直接反映在和泰車的合併報表中,但這並不妨礙和泰產險正向獲利的實際情況。市場法人普遍看好,和泰產險在第一季獲利後,將繼續為母公司帶來積極的影響。 除了和泰產險的表現亮眼,和泰汽車本身的業務也表現出色。今年,和泰汽車旗下的雙品牌TOYOTA及LEXUS在國產車和豪華車市場中穩坐銷售冠軍寶座。特別是LEXUS,今年前五個月的新車銷售量達到了近1.4萬輛,同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60.6%。由於LEXUS的單價和毛利較高,這也為和泰汽車的獲利帶來了顯著的提升。 根據和泰汽車提前公告的4月財務資訊,累計前四月已經實現了一個資本額,每股稅後純益達到了10.61元,這一數字也顯示了和泰汽車良好的財務狀況。
不過,和泰車也說明,由於當時購入蘇黎世產險(和泰產險前身) 時已進行資產價值重估,將與當時持有成本沖銷,因此和泰產險雖可 認列處分利益,但按照會計原則,不會認列在和泰車的合併報表。
儘管如此,隨著和泰產險正向獲利,法人看好,和泰產險在第一季 獲利2.27億元後,後續對母公司將續有正向挹注。
事實上,和泰車今年業內外皆美,本業部分,旗下雙品牌TOYOTA及 LEXUS穩居國產、豪華車銷售冠軍,其中LEXUS今年前五月新車銷售近 1.4萬輛,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60.6%,由於LEXUS單價及毛利皆較高 ,因此也推升和泰車獲利明顯成長。
根據和泰車已提前公告4月財務資訊,累計前四月已賺進一個資本 額,每股稅後純益達10.61元。
和泰車股息、獎金大方送!雖然和泰產險去年因防疫險受重創,大虧逾190億元,讓母公司和泰車也受影響,虧損逾3個股本,但董事會決定大方送出2.2元股利,讓股東們感受到公司的實力。雖然去年大虧,影響到今年無法發出獲利1%的員工酬勞,但和泰車仍堅持傳統,維持高額績效獎金,預計每位員工在6月底、7月初可領到平均6~7個月的年中獎金。
去年和泰車主要受轉投資損失衝擊,但本業表現實際上還是不錯,且在排除產險一次性影響後,今年公司獲利也迅速恢復穩定。董事長黃南光表示,即使去年大虧,公司還是會發出年中獎金,感謝員工一年來的付出。按照和泰車的傳統,每年6月底至7月初都會發放年中獎金,主要來源是上年稅前盈餘1%的員工酬勞,以及由本業提撥的績效獎金。
近年來,和泰車獲利表現佳,獎金發放也逐年增加。去年稅後純益高達162億元,每位員工在6月底都拿到平均逾10個月的年中獎金,加上農曆年前發出的3個月年終獎金,獎金總額甚至比薪水還高,讓外界對和泰車的員工福利相當羡慕,常被稱為「做一年領兩年」。
去年和泰車受轉投資和泰產險的防疫險重創,出現史上罕見虧損,讓員工對今年的年中獎金不抱太大期待。但讓人意外的是,公司仍將維持正常發放,且平均高達7個月的績效獎金,這比許多賺錢的公司還要慷慨。這也得益于和泰車長年穩定的獲利基礎,今年第一季單季就賺逾50億元,每股純益9.27元,幾乎賺進一個股本,讓和泰車更具底氣。
此外,上市車廠三陽去年獲利亮眼,也按照公司章程發出稅前盈餘1%的員工酬勞,據了解已在3、4月間發放,由於獲利創高,每位員工也都拿到比以往更高的獎金,平均約在1.77萬元。
後疫情時代,民眾對旅遊保險的關注度不斷上升。為了讓消費者在旅途中享有更全面的保障,眾多產險公司紛紛推出各種旅行保險產品。其中,華南產險推出的「旅行綜合保險」便是一個亮點。該保險僅需103元保費,便可以享有包括旅行平安保險、傷害醫療、海外突發疾病住院保險金等多項保障,並提供旅程取消、班機延誤、旅程更改等6項旅行不便險。 泰安產險也提醒民眾,規畫旅遊時,旅平險是基本保障,但若要涵蓋完整的旅遊突發事故,則建議加保「旅行綜合保險」。該公司提供的「海外樂暢遊」旅行綜合保險,不僅保障意外、疾病,還能應對天災導致班機延誤等不便情況。 兆豐保險的國外旅行綜合保險專案,則承保內容廣泛,包括旅行平安保險、海外旅行不便保險等,並提供智慧理賠、行李延誤補償、旅程更改或取消的費用補償等多項服務。 面對疫情後大量增加的旅遊人潮,新光產險則提供網路投保和「班機延誤快速理賠」服務,讓保戶在出發前一小時即可完成投保,並在班機延誤時快速獲得理賠。 除了旅遊保險,和泰產險也推出「通勤專案」,保障民眾在大眾交通工具上的意外身故或失能,並提供意外身故或失能保險金、傷害醫療保險金等多項保障。 此外,地震保險基金建議民眾投保住宅火災及地震基本保險,以降低天災人禍造成的財損風險。而臺灣產物保險則推出《租事大吉》保險商品,為租屋家庭提供客製化的保單商品,以應對租屋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 總之,產險業者的商品不斷推陳出新,為民眾提供更多元化的保障選擇。無論是旅遊、通勤、租房還是居住,消費者都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最合適的產險產品,轉嫁風險,保障自身安全。
華南百元保費
享有6項不便險
以線上投保華南產險「旅行綜合保險」為例,國外旅遊五天四夜,保障內容包含:旅行平安保險意外身故及失能100萬元、傷害醫療5萬元、海外突發疾病(不含法定傳染病)住院保險金5萬元、個人責任保險10萬元、信用卡盜用損失補償、旅行期間居家竊盜、食物中毒慰問金、家屬看護費用、劫機事故等多項內容,以及旅程取消、班機延誤、旅程更改等6項旅行不便險,保費僅103元。
泰安旅綜險
安心海外樂暢遊
泰安產險提醒民眾,規畫國內或出國旅遊時,旅平險是基本保障,未涵蓋完整的旅遊突發事故,建議加保「旅行綜合保險」有保無憂。泰安產險「海外樂暢遊」旅行綜合保險,提供海外期間無論發生意外、疾病或旅遊不便等突發狀況,例如遇天災導致班機延誤達4小時以上,提供定額給付且保期內最高給付2次為限;又如發生意外事故須協助搜救,可啟動緊急救援服務,讓旅途無後顧之憂。
兆豐國外專案
承保內容廣泛
兆豐保險的國外旅行綜合保險專案,承保內容廣泛,含旅行平安保險,保障旅遊期間遇意外傷害事故所致損失;海外旅行不便保險,出國旅遊遇班機延誤智慧理賠,投保時提供航班資訊,結合區塊鏈,延誤4小時主動通知理賠;若因航空業失誤,託運行李延誤超過6小時理賠;若遇突發事件導致旅程更改或取消,提供費用補償,另有海外急難救助費用,專案亦含遇劫機或食物中毒、遭竊,甚至導致第三人損失保障等。
新光輕鬆投保
班機延誤快速賠
面對疫情後大量增加的旅遊人潮,各國機場因人力不足造成航班大亂的事件頻傳,因此出國投保旅遊不便險更顯其重要性。新光產險網路投保在出發前一小時可輕鬆完成投保並提供「班機延誤快速理賠」加值服務,一旦旅程中發生班機延誤達4小時(含)以上,免向航空公司申請班機延誤證明,也免提供紙本申請書,保戶只要在收到通知簡訊上,將銀行帳戶、登機證拍照上傳,後續保險公司就會啟動班機延誤的快速理賠服務,快速又方便。
和泰通勤專案
大眾運輸開心搭
隨著大眾運輸網絡日愈完善及便利,民眾通勤、旅遊選擇更多;不過大眾交通工具存在著許多意外風險,和泰產險網路投保意外傷害險「通勤專案」即是民眾的好夥伴。
該專案內容包含了不限場域的意外身故或失能保險金、實支實付傷害醫療保險金,另外附加特定事故保險,提供搭乘大眾運輸、出入或乘坐電梯、遭逢車輛交通事故時意外身故或失能的增額給付,意外身故或失能保險金最高賠付新台幣150萬元。「通勤專案」進階型年保費僅1,180元,還額外增添了個人綜合保障保險,讓民眾以小額保障外出時的人身財產安全。
住宅多元保險
天災人禍降財損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國住宅建築物屋齡中位數已超過30年,這些大量老舊建築,讓居民遭遇地震、颱風洪水、火災等災害時,面臨更多財損風險。
地震保險基金建議,民眾不論有無房貸、不論住宅新舊,都應持續投保住宅火災及地震基本保險,以獲得火災、第三人責任、玻璃、颱風洪水、地震等基本保障。以住宅地震基本保險為例,可保障已投保房屋達到「全損」理賠標準時,獲得保險金額最高150萬元,臨時住宿費用20萬元。若想提高保額或替住宅內動產投保,也歡迎洽各產險公司。
臺產租事大吉
租賃客製化保單
臺灣租屋家庭約87.6萬戶,實際租屋人口超過245萬人,常見租屋糾紛如:契約爭議讓房客想終止契約、房東未經告知多次侵入住處、鄰屋為凶宅、房客拖欠租金、及租約到期,房客拒絕搬離或遺留滿堆雜物落跑等爭議。有租屋就會有糾紛,臺灣產物保險新推出業界唯一保險局核准的《租事大吉》保險商品,提供房東與房客個別客製化的保單商品,讓雙方都能在風險規畫上獲得更全面的保障。
整體而言,產險業者的商品持續推陳出新,民眾不論安排國內外旅遊,或是通勤、租房、居住,不妨多比較,善用產險、轉嫁風險。
和泰車去年主要受認列轉投資損失衝擊,本業其實仍有相當不錯的 表現,且在產險一次性影響排除後,今年公司獲利也很快恢復穩定, 董事長黃南光證實,即使去年大虧,但還是會發出年中獎金,以感謝 員工一年來的付出。按照和泰車傳統,每年6月底至7月初皆會發放年 中獎金,主要構成來自於上年稅前盈餘1%的員工酬勞,以及由本業 提撥的績效獎金。
近年和泰車獲利在業內外俱佳挹注下,獎金發放亦逐年同比攀高, 以去年為例,隨前年稅後純益高達162億元,去年每位員工在6月底都 拿到平均逾10個月的年中獎金;若再加上農曆年前發出的3個月年終 獎金,光是獎金就比薪水還高,因此常被外界稱羨為「做一年領兩年 」。
不過,和泰車去年受到轉投資和泰產險的防疫險重創,出現史上罕 見虧損,在公司沒有賺錢的情況下,員工原本對今年的年中獎金不抱 太大期待,沒想到公司仍將維持正常發放,且平均高達7個月的績效 獎金,比起許多賺錢的公司還好。
事實上,和泰車在去年大虧之後仍可維持高額績效獎金傳統,還是 來自於長年穩定獲利的根基上,尤其今年第一季單季就賺逾50億元, 每股純益9.27元幾乎賺進一個股本,也讓和泰車更添底氣。
上市車廠中,三陽去年獲利亮眼,同樣按照公司章程發出稅前盈餘 1%的員工酬勞,據了解已在3、4月間發放,由於獲利創高,每位員 工也都拿到比以往更高的獎金,平均約在1.77萬元。
台股龍頭和泰汽車(2207)近來股價表現亮眼,連日來創下新高,昨日(18日)盤中最高觸及870元,終場收於865元,漲幅達6.27%。和泰車在台股排名中不斷攀升,目前位列第12名,市值也衝高至4,724億元,超越台化(1326)及統一(1216),並在上市傳統產業中市值僅次於台塑集團的台塑化(6505)、南亞(1303)及台塑低(1301)。 和泰車在17日創下「四大紀錄」後,股價持續上漲,市值也同步飆升。此外,汎德永業(2247)昨日股價收於319.5元,上漲7.21%,成為上市汽車類股中漲幅最大的公司;中華車(2204)股價收於86.1元,漲幅也超過5.26%;三陽(2206)則繼續強勁,股價持續戰於72元天價,終場收於68.6元,漲幅達3.47%。 去年,和泰車及中華車都受到轉投資產險公司的防疫險重創,但今年第一季業績表現從谷底躍升,和泰車一季賺逾50億元,每股純益創下9.27元的高價,法人對第二季的表現持樂觀態度。中華車MG熱賣推升毛利率成長,法人預期6月產能將擴大,將對業績有所挹注。三陽則因汽機車本業銷售佳,加上轉投資農林(2913)具有碳權交易題材,持續受到投資人青睞。
台灣產險業近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2022年爆發的「防疫險之亂」導致累計至今年4月底,防疫雙險理賠金額接近2,683億元,這一數字幾乎消費了產險業20年來的獲利。為了讓資本適足率(RBC)達到法定標準200%,產險業積極進行增資,總額已突破千億元。其中,富邦產險的第二次增資160億元已在昨日(18日)到位,接下來中信產險、新安產險、和泰產險也將陸續完成增資,目標是6月底前將資金全數到位。 儘管增資力度不輸於過去,但產險業者預估,近3,000億元的鉅額理賠損失恐怕要花上30年才能彌平。2022年全年理賠額達2,116.4億元,加上今年前四月的566.75億元,產險業已賠付了2,683.2億元。市場預測,5至6月保單全數屆滿後,理賠額可能達到2,800億元左右,這近三年的抗疫歷史讓產險業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根據保險局統計,從去年到今年4月底,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等公司已完成現金增資1,125億元,創下產險業史上最大增資潮。然而,金管會近期宣布,有五家產險公司2022年底資本適足率低於法定200%的門檻,這五家公司分別是富邦產、兆豐產、和泰產、新安東京及中信產,其RBC分別為負37.25%、負8.8%、負321.06%、負1,078.76%及負1,680.92%,皆低於50%的資本嚴重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兆豐產險在3月完成增資後資本適足率已達標,富邦產險的第二次增資也將於5月底前完成,RBC將恢復並高於法定標準。中信產險去年三次增資共計155億元,並計劃在5月進行第四次增資約50億元。和泰產險則將進行45億元的現增,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將啟動120億元的現金增資,目標是6月底前將資金全數到位。
台灣汽車產業龍頭和泰汽車(2207)近期股價表現亮麗,不僅再創歷史新高,更榮獲傳產股新股后殊榮。昨日(18日),和泰汽車股價上漲51元,收在865元,漲幅逾6%,顯示市場對其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和泰汽車接連兩日股價強勁上漲,已超越傳產股股后保瑞,在傳產領域股價僅次於亞德客。 根據法人分析,和泰汽車今年第一季稅後純益創單季新高,達50.6億元,年增長17.9%,每股純益(EPS)達9.27元,一季大賺近一個股本。這不僅顯示和泰汽車獲利成長,也意味著配息穩定,吸引長期性資金進場布局。市場普遍認為,和泰集團轉投資的和泰產險損失已全數認列完畢,對母公司短期影響已結束,今年營運將揮別陰霾,迎來新機遇。 除了看好和泰汽車本業汽車銷售外,法人還關注和泰集團汽車產業的多角化發展。能源布局的效益即將發酵,透過旗下關係企業,不斷擴大汽車產業周邊價值鏈。集團配合電動車市場的布局,同時朝著「光、儲、充」全方位發展,這一策略也受到許多投資機構的看好。
和泰車昨天接續前天的強勁氣勢,直接超車傳產股股后、生技股王保瑞,在傳產領域股價僅次於亞德客,亞德客昨日股價微漲,收1,070元。
法人分析,和泰車今年第1季稅後純益創單季新高,來到50.6億元,年增17.9%,每股純益(EPS)達9.27元,一季大賺近一個股本,獲利成長,配息穩定,會吸引長期性資金進場布局。
市場認為,和泰集團轉投資的和泰產險損失為一次性事件,去年已全數認列完畢,對母公司短期影響已結束,今年營運揮別陰霾,營運將戰高。
法人不只是看好和泰汽車本業汽車銷售,還著眼和泰集團汽車產業多角化發展,能源布局的效益即將發酵,透過旗下關係企業,持續擴大汽車產業周邊價值鏈,集團配合電動車市場的布局,也同時朝著「光、儲、充」全方位發展,這是許多投資機構看好的領域。
不過即便如此,近3,000億元的鉅額理賠的損失,有產險業者預估,恐怕要花30年才能彌平。
據統計,2022年全年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四月的566.75億元,合計這波防疫雙險、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683.2億元。市場預料,後面5至6月到保單全數屆滿,理賠額估上探2,800億元左右,換言之,過去這近三年的抗疫史,讓產險業者付出近3,000億元的天價理賠金、吃掉了產險業逾20年來的獲利。
據保險局統計,從去年至今年4月底為止,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已完成現金增資1,125億元,創下產險業史上最大增資潮。
但即便如此,金管會日前仍宣布有五家產險公司2022年底資本適足率低於法定200%門檻,包含富邦產、兆豐產、和泰產、新安東京及中信產,其RBC分別是負37.25%、負8.8%、負321.06%、負1,078.76%及負1,680.92%,皆低於50%資本嚴重不足。
其中,兆豐產險3月完成增資後資本適足率已達標,富邦產險第二次增資160億元,也將於5月底前完成,屆時RBC將恢復且高於法定標準,而中信產險去年三次增資金額共155億元,規劃5月第四度增資約50億元。和泰產險則將進行45億元現增,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將啟動120億元現金增資,目標趕在6月底前將資金全數到位。
和泰車17日一舉締造「四大紀錄」後,18日股價再漲至865元,市 值也同步續衝高至4,724億元,繼前一日超越台化(1326)及統一( 1216),18日繼續超車中信金(2891)及中鋼(2002),在上市傳統 產業當中,市值也僅較台塑集團的台塑化(6505)、南亞(1303)及 台塑低(1301)。
另汎德永業(2247)18日股價收319.5元,上漲7.21%,漲幅居上 市汽車類股之冠;中華車(2204)股價收86.1元,漲幅也逾5.,26% ;三陽(2206)同樣繼續走強,股價續戰72元天價,終場收68.6元, 漲幅也達3.47%。
其中,和泰車及中華車在去年皆受到轉投資產險公司的防疫險重創 ,不過走過去年陰霾,兩家公司今年第一季業績表現從谷底躍升,和 泰車一季賺逾50億元、每股純益創9.27元高價,法人對第二季不看淡 。
中華車MG熱賣推升毛利率成長,法人認為,6月產能將擴大,也將 挹注業績攀高。三陽則是汽機車本業銷售佳,且轉投資農林(2913) 具有碳權交易題材,持續獲投資人青睞。
產險業春天來了!首季營運逆勢上漲,和泰產險領軍轉虧為盈
近年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產險業的營運狀況受到嚴重打擊。不過,隨著防疫保單陰霾逐漸散去,產險業在第一季逐漸走出困境,帳面損益轉為正向成長。其中,和泰產險表現亮眼,成功帶領產險業逆勢上漲。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承保防疫保單最多的六大產險公司中,和泰產險和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在今年的第一季分別獲利2.27億元和7.58億元。這與去年全年虧損369億元和470億元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和泰產險在去年下半年即開始執行財務改善計畫,包括調整業務體質等措施,這些努力在第一季的獲利成果中得到了體現。為了進一步強化財務結構,和泰產險在最近一次的股東會議上通過了減資45億元,並計劃在一年內辦理私募現金增資45億元。
另一方面,新安東京海上產險首季的轉盈也相當引人注目。這是因為公司去年多提列了賠款準備金,預估今年虧損金額沒有原先預估那麼高,加上營運逐漸回歸正常,使得首季的稅後盈餘達到7.5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1.28元。
不僅如此,泰安產險也成功轉虧為盈,稅後盈餘達到2.48億元,每股盈餘為0.83元。而其他四家去年因防疫保單出現鉅幅虧損的產險公司,首季虧損金額也明顯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華南產險作為五大金控旗下唯一不受防疫保單影響的產險公司,其近兩年的營運可維持正常,去年稅後盈餘達到4.58億元,首季稅後盈餘為1.78億元。
和泰產物保險近期表現亮眼,帶動股價上漲!上周五(12日)和泰車(2207)股價大漲,成功站上700元大關,昨日(15日)更是繼續攻城掠地,以705元作收,創下歷史新天價,超越2020年6月的703元高點。這股強勢表現,讓市場對和泰車的未來獲利能力充滿期待。 雖然去年和泰車的投資產險業務因防疫險的巨額虧損,市場原本預期短期內股價可能因利空而走弱,但結果卻讓人驚艷。不少股東原本準備好「銀彈」準備增加持股,結果股價只是小幅下跌後就立刻回彈,近期甚至因本業轉強而進一步強勢。 法人分析,和泰車第一季獲利表現優異,目前LEXUS品牌仍有可觀的待交車訂單,而TOYOTA RAV4的訂單也超過4,000張,商用車TOWN ACE的累積訂單也超出預期。組車廠國瑞汽車今年將擴增產能,增加商用車供應量,這些都顯示和泰車未來的獲利能力相當可觀。
和泰車投資產險業務去年因防疫險鉅額虧損後,市場原先預期短線將因利空而導致股價弱勢,不少股東備好銀彈待增加持股,結果股價僅小跌即回彈,近期甚至因本業轉強而轉強。
法人指出,和泰車Q1獲利大好,目前LEXUS仍有可觀待交車訂單,TOYOTA RAV4也有超過4,000張訂單待交,甚至連商用車TOWN ACE累積的訂單都超出預期,組車廠國瑞汽車今年將擴增產能,擴增商用車供應量,顯示和泰車接下來的獲利能力都相當看好。
承保防疫保單最多的六大產險公司中,和泰產險和新安東京海上產 險今年第一季分別獲利2.27億元、7.58億元;和泰產險去年全年虧損 369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去年也大賠470億元。
今年首季帳上轉虧為盈,和泰產險表示,主要因去年下半年即執行 財務改善計畫,包含調整業務體質等措施,第一季獲利是預期中的成 果,為進一步強化財務結構、充實營運資金及提升資本適足率,股東 會上周已通過將會再減資45億元,並在一年內辦理私募現金增資45億 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首季由虧轉盈,據了解是因為去年多提列賠款準 備金,預估今年虧損金額沒有原先預估高,因此,在會計師同意下將 賠款準備金回沖,再加上營運已回歸正常合理利潤,使得首季稅後盈 餘可達7.5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來到1.28元。
泰安產險去年同樣是因理賠防疫保單全年出現虧損9.84元,每股虧 損3.31元;然而第一季已轉虧為盈,稅後盈餘2.48億元、每股盈餘為 0.83元。
因防疫保單去年出現鉅幅虧損的另四家產險,首季虧損金額也明顯 下降。富邦產險首季虧損42.36億元、去年全年虧損則達399.6億元; 國泰產險首季虧損5.75億元,去年全年則是虧損196億元;中信產險 首季小虧9.7萬元,去年全年虧損金額是215億元;兆豐產險首季虧損 6.5億元、去年全年虧損金額是95億元。
五大金控旗下產險公司中唯有華南產險因防疫保單張數不多,近一 、二年營運可維持正常營運不受干擾,去年稅後盈餘4.58億元,稅後 盈餘2.29元;首季稅後盈餘為1.78億元,每股盈餘0.89元。
台灣產險業市場在今年的前四個月交出亮麗成績單,簽單保費總額達80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億元,年成長率達8.7%。在這波成長中,有九家產險公司的簽單保費成長率都超過1成,其中比利時商裕利安宜產和法國巴黎產分別以51%和27%的成長率,奪得冠軍和亞軍。
儘管近一年來產險業界不斷有高層人員異動,且防疫保單的「核爆型」影響,讓產險承保業務變得更加謹慎,但市場的成長勢頭依舊強勁。統計顯示,航空險保費成長最為驚人,在國境解封後,海外旅遊市場的復甦帶動航空險保費暴增,前四個月保費來到2.1億元,去年同期僅0.6億元,成長242%。
商業火險保費也有顯著增長,前四個月保費近58億元,去年同期為45億元,年成長率近28%。產險業者指出,去年3月台灣連發工廠大火,以及再保費率的提高,都是火險保費調升的原因。
在簽單保費增長的細節中,任意車險和火險的增長貢獻最大,其中任意車險保費342億元,富邦產險以67億元、占比19.6%的優異成績,依然保持領先地位。在車險市場,國泰世紀產、新安東京海上產、和泰產、華南產等四家產險公司的車險成長率都超過12%,其中和泰產的成長率更是高達28%,顯示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台灣產險、中國信託產險等公司的車險成長率也高於同業平均水準。
產險業近期來可說是風雲變幻,尤其是防疫保單的問題,讓許多產險公司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不僅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已經突破2,600億元,還有13位董事長或總經理在一年內換人,這個數字創下了產險業的新紀錄。從去年4月開始,防疫保單風暴席捲了產險業,其中和泰產險前總經理莊瑞德成為第一位因防疫保單請辭的產險高層。接著,兆豐產險前總經理游建烽也請辭,由副總經理顏思齊、翁英豪代理,並在這一年升任為總經理。富邦產險前董事長陳伯燿申請退休後,由富邦財險總經理許金泉接任。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在經過這場風暴後,日方股權已超過50%,董事長陳忠鏗、副董事長陳潤智退休,日方代表志摩昌彥成為新董事長,裕隆集團的許國興則成為副董事長。總經理林榮泰也在5月3日因防疫保單事件請辭,賴麗敏接任。中信產險則在5月11日聘請前富邦產險資深副總經理林承斌擔任總經理。不僅如此,泰安產險總經理郭鴻文及第一保總經理呂秋敏等退休,新任總經理分別有原公司副總經理王修德、陳信坤升任;中再保總經理鄭靜芬轉任長榮其他公司任職,該公司總經理也由副總經理鍾志宏升任。而外商產險分公司近一年也有兩家更換在台負責人,新加坡商美國國際產物總經理林建忠退休,改由廖曉俐接任;比利時商裕利安宜產物則由原財務長游振東升任台分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