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泰世紀產物(公)公司新聞
產險公司近期陸續先揭露2023年自結獲利,華南產險2023年稅後盈 餘達9.16億元,每股稅後盈餘來到4.58元,創下歷史新高,較2022年 4.58億元,年成長率100%;臺灣產險去年累計稅前淨利為11.78億元 ,稅前每股盈餘為3.25元,較2022年8.5億元,成長38.59%,創下2 016年來新高。華南產險和臺灣產險均表示,因投資收益和核保利潤 同步成長,使去年獲利來到新高水準。
國泰產險,因2022年底已提存相關準備金餘額為93.8億元,隨後在 去年第一季再進一步增提準備金,使得去年第二季累積損益已轉正並 擺脫防疫保單大理賠陰霾,自結2023年稅後盈餘為13.3億元,每股稅 後盈餘為6.64元。
兩大金控旗下產險的富邦產和兆豐保險去年仍是虧損,但虧損金額 已大幅縮小,富邦產自結虧損23.68億元、兆豐保為負14.67億元,虧 損金額均遠低於2022年虧損400.1億元及負95.24億元。
儘管兆豐保險去年12月單月獲利6,000萬元,但至去年11月底,防 疫保單累積理賠金額近64億元,使得2023年全年仍虧損,但虧損已縮 小至14.67億元。
富邦產險2023年12月稅後淨損2.35億元,累計全年稅後淨損23.68 億元。富邦產險表示,去年12月單月虧損,主因提列防疫險再保攤回 呆帳準備及匯兌損失影響,保險本業收入則維持穩健,反映業務品質 與風險控管之成效。
在產險各類網路投保的項目中,汽車險和機車險投保金額占比依然 是前二大,去年網路投保金額分別是15.49億元、13.26億元為總網路 金額占比達39.94%、34.19%,網投占比第三即是旅行平安險(含旅 行綜合險)從111年的1.11億元提高至去年的8.48億元。
但住宅火險去年網路投保金額只有4,942萬元,少於前一年的5,35 7萬元;防疫險在去年已成絕響,網路投保總件數整年只剩下28件、 網路投保金額約只有1萬元,2022年網路投保防疫險件數高達122.75 萬件、投保金額為6.63億元。此外,被列入「其他險」的寵物險,因 損失率高及改版,各家寵物險在去年下半年陸續下架,也使得「其他 險」件數及投保金額逐月萎縮中,去年12月單月網投件數還不到千件 (973件),較2022年12月2843件,衰退66%。
對於今年網路投保成長幅度,產險業者持續樂觀。國泰產險表示, 疫情期間市場對於網路投保方式接受度日益增高,受惠今年新車領牌 數大增,皆為2024年網路投保之潛在量能;即使去年下半年已再現旅 遊高峰,但仍未回歸疫情前水準,預期2024年海外旅遊需求仍會較去 年增加,預估2024年整體網路投保市場成長率約10%。
除旅綜險是網路投保主攻項目外,產險業者還會搭配其他險種,如 富邦產險即會在今年會重新推出寵物險並列入今年推廣網路投保險種 。富邦產說,因寵物沒有健保,如生病或發生意外,飼主可能要支付 高額的醫療費用,因此,該產險會推廣「先保大損失(如手術、住院 )、再保小損失(如門診)」的投保原則,讓飼主在挑選寵物保險應 重視手術及住院費用的保障。
新台幣升值使金控旗下壽險營運去年12月再度承壓,但單月虧損金控家數減少,整體金控12月單月獲利虧轉盈,小賺54.22億元,優於2022年12月的大虧266億元。
中信、兆豐、第一、永豐、華南、玉山等六家金控去年全年獲利創歷史新高,元大金為歷史次高,金控雙雄富邦金與國泰金12月續虧,但全年獲利仍有高成長,開發金也有雙位數成長,僅合庫、台新、新光三家金控衰退,新光金並虧損。
富邦金2023年12月自結稅後淨損30.2億元,全年稅後純益661.37億元, 每股純益(EPS)4.81元,仍居獲利王,獲利年增約41%。旗下台北富邦銀去年全年獲利創新高,富邦證券是歷年次高。
富邦金12月虧損主因富邦人壽12月稅後淨損27.32億元。北富銀去年累計稅後純益246.9億元,年增3%,若排除前一年一次性轉投資廉價購買利益,則獲利年增約15%;富邦產險12月稅後淨損2.35億元,累計全年稅後淨損23.68億元,主因提列防疫險再保攤回呆帳準備及匯兌損失影響,保險本業收入維持穩健。
國泰金去年12月稅後淨損48.2億元,全年稅後純益515億元,年成長36%,EPS為3.24元。國泰金旗下國泰世華銀及國泰投信獲利創新高。
國泰世華銀12月稅後純益4.2億元,全年稅後純益289.7億元,年成長13%,國泰產險12月稅後純益0.12億元,全年稅後純益13.3億元,擺脫去年虧損局面。
中信金去年12月稅後純益10.94億元,月減21.5%,全年稅後純益560.81億元,不僅改寫新高,也竄升到金控累計獲利第二名, EPS為2.82元,年成長66%。
子公司中信銀也創歷史新高,惟因年底認列相關業務支出,單月獲利下滑至25.45億元,全年稅後純益413.33億元,年增11%。
開發金自結去年12月小賺1.01億元,主因壽險虧損,證券端獲利倍增挹注下,全年累計獲利189.62億元,年增16%,EPS為1.13元。
台灣火災頻發,損害嚴重,國泰世紀產物提醒民眾重視居家安全與保險保障
近期,台灣火災事件頻繁發生,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2023年1至8月全國火災次數已達12,798次,造成129人死亡及167人受傷。許多火災發生在民眾的住家,造成不小的財產損失。為了降低火災發生風險,國泰世紀產物提醒民眾要從「事前預防機制」和「事後填補措施」兩個面向著手。
國泰世紀產物強調,事前預防是關鍵。他們建議民眾規劃逃生動線,安裝火災警報器和滅火器,使用耐燃建材,加強用電安全,建立求生觀念,並落實居家管理。此外,購買火災保險也是重要的後盾。民眾在投保時應注意避免保險中斷,並規劃充足的保障。
國泰世紀產物推出專屬的「住家保戶傘」保險商品,除了承保受損機會較高的裝潢和動產外,還包括停放在住家50公尺內的機車。該保險還擴大了承保範圍,包括工作場所、租賃處所等地點。此外,住家保戶傘還涵蓋了因日常活動意外造成他人財物損失或傷亡的賠償責任。
國泰世紀產物呼籲民眾,居家安全是每天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們應該小心謹慎地用火和用電,做好風險預防,並購買適足的保險,以保障全家人的居家安全。
「事前預防機制」是減少損害的不二法門,在面對居家風險管理議題,保險商品的損害填補功能屬於最後一道防線,我們更優先思考災害可能帶來何種風險並於事前進行預防。對於住家的火災風險管理,國泰產險歸納多年來損害防阻的經驗,提醒民眾可依六大面降低居家火災風險。
包括一、規劃逃生動線:保持逃生動線暢通,若有鐵窗應確保有安全逃生口。二、降低火災損失:建議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與滅火器,以利在火災發生時即時應對。三、使用耐燃建材:木造裝潢雖然溫馨但卻容易助長火勢,室內裝修建議盡可能以耐燃性材料為主。
四、加強用電安全:選購具有商品檢驗合格標章及過載安全裝置的延長線;使用電器應避免線路過載或是在夜間及無人時充電,因而造成電氣火災。五、建立求生觀念:平時建立正確火場求生及避難的觀念,提升災害來臨時保命機會。六、落實居家管理:火源及電器用品周圍不放置易燃物品,並保持家中環境整潔。
火災對生活帶來的影響,除了本身的財產損失與人員傷亡以外,甚至還有鄰屋賠償責任。民眾可透過購買火災保險作為「事後填補措施」,來減緩這些災後所造成的衝擊;讓民眾在勞心重建家園時,不需還要煩惱資金來源。在投保火災保險時應留意下列兩項重點。
一、避免保險中斷:民眾在購屋申請房屋貸款時,銀行均會要求需投保住宅火災保險,提醒大家在貸款清償後別辦理退保。因退保是以短期保費計算的緣故,所能退回的保費並不多。更重要的退保後一旦發生火災,則對家庭帶來的衝擊將十分巨大。此外,因現在的火險保單保期均為一年,故每年當火險保單即將到期時,也要留意是否已辦理續保,以避免住家保障出現空窗期。
二、規劃充足保障:投保一般型的住宅火險涵蓋保障可能不夠,民眾可選擇加購居家綜合型保險商品提升保障。以國泰產險獨家商品住家保戶傘為例,主要承保受損機會較高的裝潢和動產,並增加納入停放在住家50公尺內的機車。在承保處所的部分,考量個人動產有隨身攜帶的需求,故除住家保障外,並擴大承保工作場所、其他租賃處所等地點。
此外,民眾因日常活動意外造成他人財物損失或傷亡而衍生的賠償責任,例如遛狗寵物咬傷鄰居、小孩在外不小心撞壞他人物品等,也都屬於住家保戶傘的賠付範圍。建議可同時投保一般型住宅火險及住家保戶傘綜合保險,讓居家及生活保障一次到位。
居家安全之風險控管是每位民眾每天都須面對的課題,提醒民眾用火或是用電都應小心謹慎,做好事前的風險預防並購買適足的保險,以保障全家人的居家風險。
臺灣金融界近期對黃金市場的走向進行了深入分析,針對2024年的黃金價格趨勢提出了多種預測。由於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溫,多國總統大選將至,以及美國聯準會的降息動向不明,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價值逐漸受到關注。
國泰世紀產物分析師指出,2023年黃金價格的波動主要受到聯準會升息預期的影響。年初,市場預期通膨降溫,聯準會升息步伐放緩,黃金價格一度上漲。然而,隨著聯準會官員發表鷹派談話,黃金價格又回落至每盎司1,800美元左右。
3月份,矽谷銀行與瑞士信貸的危機引發了避險資金的湧入,黃金價格一度衝破2,000美元。但隨著市場對危機的擔憂消退,黃金價格又開始回落。到了第二季和第三季,金價依然震盪不斷,直到10月哈衝突爆發,地緣政治風險升高,黃金價格再度上漲。
展望2024年,市場普遍預測聯準會可能於3月提前降息,這將對黃金價格產生正面影響。不過,由於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等地緣政治風險持續,以及台灣、美國、俄羅斯等地的總統大選,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黃金價格預計將會較為動盪。
儘管如此,由於美國通膨仍然具有黏著性,聯準會可能延後降息時間,這將對黃金價格造成壓力。但另一方面,新興國家為脫鉤美元,預計將持續購買黃金,這對黃金價格將提供一定的支撐。
國際黃金市場的主要機構和銀行預測,黃金價格在2024年有機會攀升至2,150美元,甚至創下新高,但也可能回落至1,825美元。國泰世紀產物提醒投資者,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理性投資和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會何時降息未定,都帶來變因。臺銀認為,黃金2024年 將獲避險資金青睞,但聯
準會動向不確定因素,金價可能承壓且缺乏 上行動能。
臺銀分析報告指出,2023年初因市場預期通膨降溫,減緩聯準會升 息步伐,
一度激勵金價上漲,但在聯準會官員陸續發表鷹派談話後, 下探至每盎司1,800美
元左右。3月矽谷銀行與瑞士信貸接連引爆銀行 業危機,避險資金湧入,金價漲
破2,000美元,卻又隨著擔憂消退而 回落。
2023年第二季及第三季金價如同第一季般震盪,主要受聯準會是否 持續升息
的預期影響,一直到10月以哈衝突爆發,中東地緣政治風險 急遽升高,吸引避險
資金大量湧入金市,加上聯準會官員出現鴿派談 話,金價再度衝破2,000美元;11
月避險買盤雖然消退,但市場開始 樂觀預期升息週期已結束,並將啟動降息,帶
動金價上漲至2,035美 元;12月以哈衝突升溫,金價一度漲至2,135.4美元、創歷史
新高。
展望2024年,臺銀強調,市場對聯準會可能提前於2024年3月降息 的推測,
美元和美債殖利率走低,金價也相對受益,但預計將是較為 動盪的一年,畢竟俄
烏戰爭及以哈衝突等地域政治風險仍持續中,且 台灣、美國、俄羅斯等先後進行
總統大選,結果將牽動全球情勢,市 場紛紛將目光投注於此,面對經濟與地緣政
治風險的高度不確定,黃 金將獲避險資金青睞,可望續有表現空間,未來一年偏
向樂觀。
但美國通膨仍具高度黏著性,經濟表現較大部分國家強韌,導致聯 準會可能
延後降息時間,使美元及美債殖利率轉強,金價可能因此承 壓而缺乏上行動能。
臺銀表示,其他正面因素如新興國家為脫鉤美元,2024年將持續購 金,金價
帶來一定支撐,國際黃金市場主要機構和銀行預測,有機會 攀高至2,150美元、再
創新高,也可能回落低至1,825美元。
【台灣產險業旅綜險興旺,國泰世紀產物領先成長】
近期,台灣的產險業旅行綜合險市場可說是熱鬧非凡,根據保發中心的統計數據,今年的旅行綜合險業務呈現「十倍數成長」。這個驚人的成長率,讓產險業者都相當驚艷,並預計未來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國泰世紀產物就表示,隨著各國出入境限制逐漸解封,今年掀起了一股報復性出遊潮。從滑雪、賞櫻花到暑假的熱門旅遊地點,再到賞楓季,許多民眾在今年都已經出國超過一次。觀光局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至10月的出境人次,已經恢復至疫情前(108年同期)的將近7成,更是111年同期的近12倍。
這樣的海外旅遊盛況,自然也帶動了旅綜險的投保需求。國泰世紀產物透露,今年前11月海外旅綜險業務增加近13倍,同期理賠賠件數也成長超過300%。不僅如此,依保發中心資料顯示,產險業旅行綜合險前10月的總金額達8.86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了1,263%;網路投保旅綜險金額也成長了1,085%。
由於出國人數尚未完全恢復,產險業者普遍認為,未來旅綜險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將成為未來銷售的主力產品。此外,由於「班機延誤」和「行李延誤」的補償條件相對嚴格,各產險公司也開始轉向其他方面宣傳,如網路投保或自家旅綜險的特色服務。
例如,安達產險就推出了優惠活動,只要在2024年元月底前投保該公司的旅綜險,就有機會獲得Dyson吸塵器、好禮即享券5,000元等好禮。這些優惠措施,無疑將進一步推動旅綜險的銷售。
國泰產險表示,隨著各國出入境解封後,今年掀起報復性出遊潮, 經過滑雪、賞櫻、暑假跟賞楓季,不少民眾在今年都已經出國超過一 次。依觀光局統計資料,今年1∼10月出境人次較疫情前(108年1∼ 10月)恢復至將近7成,更是111年同期的近12倍,這樣的海外旅遊盛 況也反映於旅綜險投保需求,與去年同期相比,國泰產險今年前11月 海外旅綜險業務增加近13倍,同期理賠賠件數較111年成長超過300% 。
依保發中心資料顯示,產險業旅行綜合險前10月8.86億元,較去年 同期0.65億元,成長率高達1,263%;網路投保旅綜險金額前10月6. 99億元,也較去年同期0.59億元同樣成長1,085%。因此,各家產險 旅綜險今年投保件數及金額都大成長。
由於出國人數尚未回到疫情前,產險業者表示,預期未來還有相當 大成長空間,旅綜險仍是未來重點推廣產險項目。由於以往各產險競 爭的項目「班機延誤」和「行李延誤」,目前都得依公版旅綜險條款 規定,也就是「班機延誤」須較預定出發時間超過四小時以上、「行 李延誤」也要延誤六小時以上才可獲得補償金。因此,各產險改以其 他方面宣傳網路投保或自家的旅綜險。
安達產險也表示,只要於2024年元月底投保該公司旅綜險,有機會 抽Dyson吸塵器、好禮即享券5,000等。
雖然防疫保單的風波已經平息,但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截至11月底,六大主要產險公司的防疫保單理賠金額已經達到520億元以上。其中,富邦產險以154億元領先,國泰產險以107億元次之,和泰產險近80億元,中信產險74億元,兆豐產險64億元,而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約41億元。這些數字反映了防疫保單對產險業的影響,但與原先預估的損失相比,實際上並未那麼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在11月的理賠件數甚至出現了負數,單月理賠金額降至81萬元,成為六大產險公司中最早脫險的公司。這一點也反映了防疫保單風波的逐漸平息。
金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防疫保單的理賠件數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達1,693億元;疫苗保單的理賠件數則超過101萬件,理賠金額423.3億元。加上2023年前11月的理賠金額,總計雙保單的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這場風暴雖然讓產險業賠掉了一部分盈餘,但並未對整體產業造成太大衝擊。
在這次巨災後,包括國泰產險、和泰產險和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等公司,前11月份的防疫保單理賠金額雖然高達百億元,但前三季度的財報中,這三家公司的稅後盈餘都相當亮眼,分別是9.71億元、29.1億元和26.54億元。
國泰產險高層解釋,這是因為在2022年底已提存相關準備金93.8億元,並在2023年第一季度實際賠款超過預期賠款,增提準備金,所以第一季度的損益還是負的,但到了第二季度,損益已經轉正。
產險業界普遍認為,儘管防疫保單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產險業已經從這次風波中走出,整體前三季度的稅後盈餘已經回到了百億元以上。這也反映了產險業的強韌和抗風險能力。
六產險公司中除富邦產險在11月理賠千餘件防疫險外,其餘五家產 險都已降至數百件以下,新安東京海上產更因「調帳」而出現-313理 賠件數,單月理賠金額降至81萬元,成為六產險最早脫險公司。
總計六產險前11月防疫保單理賠金額,富邦產154億元最多、國泰 產107億元次之、和泰產近80億元、中信產74億元、兆豐產64億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約41億元。
據金管會統計資料,2022年全年12家防疫保單理賠超過410萬件、 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 .3億元,總計全年雙險理賠達2,116.4億元。若再加計六產險2023年 前11月理賠逾2,636億元,顯示這場防疫險風暴代價雖沒有原先預估 3,000億元∼3,500億元那麼高,但還是賠掉30年來累積的盈餘。
經過這次巨災後,國泰產、和泰產、新安東京海上產前11月份防疫 保單理賠金額多者逾百億元、少者至40億元,但前三季財報中,三家 產險稅後盈餘都相當漂亮,分別是9.71億元、29.1億元及26.54億元 。
國泰產險高層表示,主要因2022年底提存相關準備金餘額93.8億元 ,2023年第一季實際賠款超過預期賠款增提準備金,所以到第一季仍 是虧損,但第二季累積損益轉正。
產險業者指出,數家產險2023年財報獲利數字佳,絲毫看不出防疫 保大失血的傷痕,除年核保利潤及投資收益不錯外,與去年多提列準 備金回沖有關。但不管如何慘賠,產險業確定從防疫保單傷痛走出, 整體前三季稅後盈餘已經又回到百億元以上。
【產業新聞】 近期,台灣產險業界搖盪起伏,富邦產險和兆豐產險前11月累積虧損,分別達21億元和16億元,成為今年至今僅有的兩家虧損的本國產險公司。不過,其他產險公司則已成功轉虧為盈,其中國泰產險和華南產險前11月累積盈餘分別為13.2億元和8.1億元。 富邦產險在11月繼續承擔防疫保單的理賠責任,當月理賠千件防疫保單,理賠金額達3,340萬元。儘管如此,自3月起,富邦產險每月都有獲利,11月因新台幣升值產生匯損,導致當月稅後盈餘僅1.03億元,為3月以來單月最低。前11月累積虧損已縮小至21.33億元。 兆豐產險則在11月繼續呈現虧損,當月理賠防疫保單420件,理賠金額超過1,300萬元。11月稅後虧損達500萬元,前11月累積虧損為15.26億元。為了強化財務結構,兆豐金控正辦理3.5億股現金增資,預計2024年1月底前完成募集,但增資款項的具體使用還未確定。 相比之下,國泰產險和華南產險表現亮眼,前11月累積盈餘分別達13.2億元和8.1億元。即使面對防疫保單的理賠壓力,國泰產險和中信產險在今年上半年都已成功轉虧為盈,中信產險前九月的稅後盈餘已達0.59億元。
另外還有一家外商產險出現虧損,其他產險公司在9月時都已轉虧 為盈。
儘管富邦產今年持續理賠防疫保單,11月還在理賠千件防疫保單, 11月單月防疫保單理賠金額為3,340萬元,但自從3月起,月月都有獲 利,11月因新台幣升值,產生匯損,使11月稅後盈餘1.03億元,是3 月以來單月最低,前11月累積虧損已經縮小到21.33億元。
兆豐產今年來每月幾呈虧損,11月單月理賠防疫保單420件,理賠 1,300多萬元,11月稅後虧損500萬元,前11月累積虧損為15.26億元 。兆豐金控為充實兆豐保險的營運資金暨強化財務結構,正辦理3.5 億股現金增資。兆豐產表示,預計2024年1月底前可完成募集,惟兆 豐金增資款項入那一帳目前尚未確定。
其他金控產險的國泰產以及華南產,前11月累積盈餘已經來到13. 2億元、8.1億元。即使國泰產險和中信產險在防疫保單理賠中也受了 「重傷」,但兩家產險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都已轉虧為盈,中信產前九 月稅後盈餘已來到0.59億元。
產險業界近來的網路投保業務表現亮眼,前11個月的網路投保金額已經達到35.3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超越去年整年的33億元,顯示產險網路投保市場的強勁增長勢頭。預計,若12月的業績保持良好,今年整年的產險網路投保保費將有機會突破40億元,年增率可達到2成。這一成長速度,顯示了產險業者在網路投保市場上的積極進攻。 根據產險業的統計數據,汽車險在網路投保市場中仍居於領先地位,其保費金額達13.92億元,其次是機車險的12.20億元,旅綜險則以7.74億元位居第三。在件數方面,旅綜險以257萬件居首,機車險132萬件次之,汽車險則有82萬件。 國泰產險對於車險及旅綜險的網路投保成長表現持續看好,預計新車領牌數量的增加將帶動車險市場的增長。國泰產險表示,隨著金融科技和場景行銷的發展,網路投保業務將繼續擴大,明年將著重研發新商品或新服務,以搶佔市場商機。 富邦產險則計劃在2024年推出「寵物險」,看好這一市場的潛力。富邦產險強調,由於寵物沒有健保,因此飼主在面對寵物生病或發生意外時,可能需要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用。為此,富邦產險將推出「先保大損失、再保小損失」的投保原則,並強調飼主在選擇寵物保險時應重視手術及住院費用的保障。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則認為,疫情解封後,國外旅平險的投保熱度急速攀升,但預計明年的情況將會更好,因此對於2024年國外旅平險的成長表現抱有期待。
台灣金融業11月獲利報告出爐,其中,國泰世紀產物表現亮眼,旗下子公司表現穩健,為整體金控帶來正面影響。在市場環境變動不斷的背景下,國泰世紀產物如何應對挑戰,我們來一探究竟。
根據最新數據,台灣14家上市金控11月的獲利情況逐漸明朗。其中,受新台幣強升衝擊,有壽險子公司的金控中,只有一家子壽險11月沒有虧損,其餘八家則重演去年11月的單月虧損,拖累了整體金控單月虧損達48.1億元。然而,累計前11月整體金控的稅後純益仍達3,598億元,年增率在基期較低下再擴大至16.1%,獲利超越去年全年的金控也增至11家。
在這些金控中,國泰世紀產物表現尤其值得關注。該公司11月的稅後淨損為89億元,較前月減少147.2億元,衰退252.92%。這主要是由於台幣大幅升值,導致匯兌損益波動較大,特別是旗下國泰人壽的稅後淨損達98.3億元。儘管如此,今年來各子公司核心業務動能穩健,國泰世華銀行及國泰投信的獲利已超越去年全年並創歷史新高。
國泰世紀產物表示,面對市場變動,公司已積極調整策略,以應對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在國泰人壽方面,公司強化了產品結構,並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以降低匯率變動對業務的影響。同時,國泰世華銀行和國泰投信則通過擴大業務範圍和提升服務品質,成功帶來穩定的獲利成長。
此外,富邦金控的11月自結合併稅後淨損為26.71億元,較10月衰退67.18億元,但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仍達691.57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5.04元,維持在5元之上,年成長11.17%,穩坐獲利王寶座。富邦金指出,11月虧損主要來自旗下富邦人壽,但台北富邦銀行和富邦產險的獲利均創歷年同期新高。
總的來說,雖然台灣金融業在11月面臨了新台幣升值帶來的壓力,但國泰世紀產物等金控公司通過積極的策略調整和業務擴展,成功應對了這些挑戰,並為整體業績帶來正面影響。
【產業新聞】產險業金光閃閃!國泰世紀產物獲利領先,車險、新種險表現亮眼
最新公布的產險業11月獲利情況來說,整體產業表現亮眼,其中國泰世紀產物以13.2億元的獲利穩坐第一把交椅。這次公布的四家金控旗下產險公司中,除了兆豐產險小虧0.05億元外,其他三家都錄得正獲利,合計11月共賺進3.07億元。
在車險方面,國泰世紀產物和富邦產險都表現出雙位數成長,同時新種險的表現也非常亮眼。國泰世紀產物11月的稅後純益達1.1億元,累計稅後純益更是高達13.2億元,而簽單保費也達到28.8億元,累計295億元,年成長率16%,可見其業務發展十分穩健。
富邦產險則在11月獲得1.03億元的稅後純益,但累計還是處於虧損狀態,累計虧損21.3億元。華南產險的表現也不錯,11月的稅後純益為1.02億元,前11月累計純益達8.1億元,年增長率高达84.1%,每股純益4.05元,穩定成長。
然而,兆豐產險則因數件商業火險理賠案,11月出現0.05億元的稅後虧損,前11月累計虧損則達15.26億元,每股稅後虧損3.03元,對公司整體財務狀況造成影響。
去年11月同樣有八家子壽險虧損,拖累五家金控當月虧損,使得11月整體金控大虧169.6億元,今年11月也同樣八家子壽險單月虧損,僅合庫金旗下壽險有賺錢,但母金控單月虧損家數較少為三家,造成11月整體金控虧損48.14億元,惟虧損程度較去年同月輕微,因此累計前11月整體金控獲利年成長幅度放大至16.1%。
富邦金11月自結合併稅後淨損26.71億元,較10月衰退67.18億元、月減166%,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691.57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5.04元,維持在5元之上,年成長11.17%,累計獲利與EPS仍穩坐獲利王寶座。
富邦金指出,11月虧損主要來自旗下富邦人壽單月淨損56.34億元,因匯兌損失影響,但台北富邦銀行11月單月與累計前11月獲利均創歷年同期新高。北富銀11月稅後純益18.14億元,累計稅後純益239.93億元,年增3.92%,若排除去年一次性轉投資廉價購買利益,則獲利年增約15%。
富邦產險11月小賺1.03億元,累計稅後淨損21.33億元,11月單月獲利較上月略降,主因台幣升值、產生匯兌損失影響,保險本業收入則維持穩健,主要反映業務品質與風險控管成效,自4月起已連續八個月獲利。
國泰金11月稅後淨損89億元,月減147.2億元、衰退252.92%,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563.2億元,年成長14%,累計EPS為3.58元。
國泰金旗下國泰人壽、國泰世華銀、國泰產險獲利都較上月減少。國泰金指出,11月台幣大幅升值,致匯兌損益波動較大,衝擊國壽稅後淨損達98.3億元,因此單月虧損,但今年來各子公司核心業務動能穩健,國泰世華銀行及國泰投信獲利已超越去年全年並創歷史新高。
開發金11月自結稅後純益0.29億元,較前月大幅衰退約97%,主因核心子公司中國人壽11月單月虧損11.3億元,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188.61億元,EPS 1.13元。
國泰產險11月稅後純益1.1億元、累計稅後純益13.2億元,11月簽單保費28.8億元,累計簽單保費達295億元,年成長16%。
富邦產險11月稅後純益1.03億元,累計稅後虧損21.3億元。
華南產險11月稅後純益1.02億元;前11月累計純益8.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3.7億元,年增84.1%,每股純益4.05元,穩定成長。
兆豐產險11月因數件商業火險理賠案,導致單月稅後虧損0.05億元,前11月累計稅後虧損15.26億元,每股稅後虧損3.03元。
依產險業統計,產險前11月網路投保金額35.3億元,較去年同期3 0.40億元,年成長逾16%。若依投保金額排序,汽車險仍居冠、機車 險次之,旅綜險保費排第三,分別是13.92億元、12.20億元、7.74億 元。若以件數排序,旅綜險的257萬件最多,其次是機車險的132萬件 ,汽車險約有82萬件。
產險網路投保具成長潛力保單,產險業者續看好車險及旅綜險成長 力道,今年前11月車險網路投保的保費較去年同期成長近20%。國泰 產險表示,因新車領牌數大增,預估明年車險動能仍將持續增長,隨 金融科技及場景行銷的發展,消費者於網路中接觸車險及旅遊險的機 會及討論度皆日益蓬勃,有助於網路投保業務之擴大,故明年網路投 保重點將放在車險及旅綜險等研發新商品或新服務,期能搶佔市場商 機。
產險網路投保佔比高的富邦產險,除繼續推廣原有網投項目外,2 024年還會再推出「寵物險」。富邦產險指出,隨各國航空公司航班 及航線逐漸恢復並且擴張,2024年國際旅遊成長看好,且旅平險已成 民眾出國剛性需求,未來該公司將會持續推廣網投海外旅遊不便險。
富邦產並看好寵物險市場潛力,富邦產說明,因寵物沒有健保,如 生病或發生意外,飼主可能要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因此,該公司會 推廣「先保大損失(如手術、住院)、再保小損失(如門診)」的投 保原則,飼主挑選寵物保險應重視手術及住院費用的保障。
網路投保同樣名列前茅的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認為,雖然疫情解封後 ,有帶來今年國外旅平險投保熱度的急速攀升,但從多方數字來看, 出國旅遊的量仍未回到疫情前,預估明年的情況應該會更好,所以2 024年國外旅平險的成長表現是值得期待的。
【台灣產業新聞】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突破2700億,產險業進入新階段 近期,台灣的防疫保單理賠已經宣告結束,這一數字看起來相當驚人。今年上半年,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的理賠金額已經達到600億元,加上去年整年的2,116.3億元,整體防疫雙險的總理賠金額高達2,716.3億元。這一數字反映了台灣防疫策略從「清零」轉向「共存」的過程。 產險業去年承受了防疫保單風暴的衝擊,五家產險公司面臨再保拒攤回的問題。不過,近期已有產險公司陸續拿回一部分的再保攤回款項,但還未全數回收。金管會表示,目前與再保公司協商的爭議主要在於住院部分,由於後來開放居家照護,核保條件是否放得太寬成為再保的主要疑慮。 雖然防疫險理賠已結束,產險大股東增資也陸續到位,但還有部分產險公司未能完全收回再保攤回款項。保險局局長施瓊華指出,產險公司與再保公司雙方仍在協商中,主要是針對核保與理賠的標準進行討論。 施瓊華進一步解釋,再保條件是根據直接簽單契約約定,保單明確寫出確診就理賠,並非爭議主因。目前主要爭議在於住院給付部分,因後來確診從住院改為居家照護,爭論當初核保條件是否放得太寬。 根據金管會統計,富邦產、兆豐產、中信產、國泰產、泰安產等產險業者,再保金額約331億元,相當於防疫雙險2,700億元理賠的12%有再保。 富邦金旗下富邦產險的再保理賠金額約220億元,第三季已再收到16億元的國際再保理賠,再保尚未賠付約165億元。針對居家照護也可申請住院日額理賠,富邦產險持續與國際再保協商中,今年底將針對超過期限未賠付部分增加提存,約再提存6億元至7億元。 中信金孫公司中信產險應獲得再保攤回1億2,000萬元,至第二季底還剩約7,000萬元。中信金表示,因中信產的再保比例小,對於剩餘金額有信心全數攤回。 國泰金子公司國泰產險方面,旗下防疫險有分出給兩家再保公司承保,從再保公司應攤回的賠款總數約33億元,至第二季底未攤回款項約12億元,目前持續討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