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邦產險(公)公司新聞
【台灣保險業新聞】
近來,台灣保險業的財務狀況受到廣泛關注。根據去年底各家保險業的財報,資本適足率低於200%和連兩期淨值比低於3%的保險公司共有七家,其中兩家為壽險業,五家則是產險業。金管會表示,這五家產險業預計最晚在今年底前達到標準,意味著自2022年4月防疫險理賠風暴以來,將結束這段不穩定的時期。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將於今日(11日)向財委會提交專案報告,報告內容將涵蓋國內保險業的資本適足率、淨值比、營運狀況以及改善計畫。報告顯示,去年底共有七家保險業的財務比率未達法定標準,金管會已要求這七家公司在一個月內提出增資和財務業務改善計畫。
在這五家產險業中,兆豐產險已在2月底完成60億元的增資,資本適足率回升至200%的法定標準。而富邦產險、新安東京產險和中信產險預計在6月底完成增資後,也能達到標準。和泰產險則因賣地事宜,預計今年底前才能達標。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啟動增資潮的六家主力銷售防疫險的產險業,總計增資金額已超過1,450億元。在壽險業方面,三商美邦人壽已進行增資、賣地、引進其他投資人等措施,宏泰人壽也計劃賣地以提升適足率。
產險業在2022年因防疫保單的鉅額理賠,虧損達1,905億元,這一年的虧損相當於過去20年的獲利。對此,金管會表示,為應對國際經濟金融情勢的劇烈變動及疫情影響,已採取六項措施協助保險業,包括對產險業的防疫險理賠情況進行重大事故準備金沖抵、減輕增資壓力等,並對壽險業實施外匯準備金新制、放寬附條件賣回債券種類等措施,以穩定獲利和现金流。
富邦金累計獲利率先突破200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1.76元蟬聯獲利王,國泰金4月獲利較前月翻倍成長,累計EPS 0.86元。
受惠4月新台幣兌美元貶值,挹注匯兌利益,有利壽險獲利,壽險型金控幾乎獲利都較前月成長,不僅使整體金控4月獲利續增至336億元,月增12%,整體金控前四月獲利也跨越千億關卡,縮小衰退幅度。不過,4月單月獲利比去年同月衰退逾17%,顯示升息與通膨、經濟景氣放緩等變數,與資本市場高檔震盪,仍考驗金控旗下各子公司營運。
富邦金4月稅後純益78.85億元,月增19.2%、年減46%,前四月累計稅後純益218.68億元,年減64%,EPS為1.76元。子公司中北富銀前四月創歷年同期新高;富邦證前四月創歷年同期次高;富邦產4月單月獲利是自去年5月以來首度虧轉盈。
國泰金4月稅後純益59.6億元,月增1.2倍、年減37.7%,累計稅後純益128.4億元,年減70.8%,EPS為0.86元。國泰金指出,4月各子公司獲利持續提升,今年以來核心業務動能穩健,國泰人壽4月獲利月增十倍之多,不僅令其累計稅後轉虧為盈,也是母金控累計獲利排名上升主因。國泰世華銀累計純益續創新高,國泰證券及國泰投信累計純益亦創歷史次高。
開發金4月稅後純益7.09億元,月減63%、年減54%,累計前四月稅後純益42.11億元,年減62%,EPS為0.25元。四大子公司4月獲利均較前月下滑。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11)日將赴財委會對「國內保險業資本適足率、淨值比及營運情形和改善計畫」做專案報告。
據報告指出,去年底共有七家保險業財務比率低於法定標準,金管會已在今年3月底請這七家公司,需在一個月內提增資、財業務改善計畫。
五家產險業中,兆豐產2月底完成60億增資後,已讓資本適足率回升到200%的法定標準,富邦產、新安東京和中信產也預期6月底完成增資後,都可達標,和泰產則因有賣地,時間較久,預估今年底前將達陣。
六家主力銷售防疫險的產險業,從去年啟動一波增資潮至今,總計增資金額已上看至少1,450億元。
另兩家壽險業部分,據了解,三商美邦人壽已增資、賣地、引進其他投資人,宏泰人壽也規劃賣地,以提升適足率達法定標準。
產險業則因防疫保單鉅額理賠,2022年大虧1,905億元,一年吃掉了產險逾20年的獲利。
金管會表示,因應國際經濟金融情勢劇烈變動,及疫情影響,已採取六項協助保險業措施。
三項是協助產險業,包括允許產險業可視防疫險理賠情況,做重大事故準備金沖抵、可一次全額認列遞延所得稅資產,及居家照護融通額可減計提安定基金,以降低增資壓力、減輕虧損。
另三項是幫助壽險業,包括實施外匯準備金新制、准發行10年以上債券、放寬壽險業附條件賣回債券種類,藉以緩解壽險業現金流壓力、穩住獲利。
保險業努力自救,金管會亦承諾協助,即壽險業將在2026年接軌I FRS17與ICS2.0,金管會表示,將研議相關「在地化及過渡化措施」 。ICS部分,將依保險業實務現況,在股票、不動產、公共建設等提 出因應措施,預計今年底前對外公布。
黃天牧11日將赴立法院財委會報告「國內產壽險公司資本適足率、 淨值比、營運情形暨改善計畫」,金管會明確指出,有個別保險公司 財務比率低於法定標準,已在3月31日發函要求一個月內提增資、財 務或業務改善計畫,保險公司皆已提出改善計畫。
兩家壽險去年底財務比率未達法定標準的,是三商美邦人壽、宏泰 人壽。三商美邦人壽去年底資本適足率(RBC)為155.83%,低於法 定標準200%,淨值比也連續兩期低於法定標準3%,屬於「資本不足 」;宏泰人壽則是淨值比連續兩期低於2%以下,宏泰人壽去年上半 年淨值比1.64%,去年底再掉到1.13%,屬於「資本顯著不足」。
金管會指出,三商美邦人壽已增資及持續規劃增資外,也將搭配出 售不動產、引進其他投資人,改善財務;宏泰人壽對則是規劃出售不 動產,以提升資本等級至符合法定標準。
另受到防疫險衝擊,有五家產險業財務比率未符法定標準,均屬於 「資本嚴重不足」,包含富邦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和泰產險、 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去年底五家產險業資本適足率皆已轉為負數, 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中信產險淨值比也轉為負數。
五家產險各提出改善計畫,包含辦理減資、增資及持續規劃增資, 新安東京產已辦理減資並規劃再增;兆豐產已在首季增資達標;富邦 產、新安東京產、中信產預期6月底前增資後可達標;和泰產規劃6月 底前先現增45億元,淨值比將轉正,後續再處分不動產或其他規劃, 預期12月底達標。
台灣保險業界近期公布的財報顯示,在疫情影響下,五家上市再保險和產險公司第一季全數獲利,其中中再保險以6.51億元的絕對金額蟬聯冠軍,而新光產險則以每股稅後純益1.43元蟬聯EPS冠軍。這些數字背後,是保險業在防疫保單風暴後的復甦與成長。
根據最新財報,中再保險的稅後盈餘高達6.51億元,新產險以4.53億元緊追其後,台產險、旺旺友聯產險和第一保險的稅後盈餘分別為2.43億元、1.99億元和0.7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再保險去年進行了現金增資,每股盈餘被稀釋,但以每股稅後盈餘來看,新產險的1.43元仍高居不下。
去年大量承保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第一季雖然還是虧損,但虧損金額逐月減少。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產險業因防疫保單已賠付2,683.2億元,防疫保單的理賠已接近尾聲。
在這波防疫保單風暴中,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保險和中信產險等銷售量前六大的產險公司,自去年起已進行多次增資計畫,以符合主管機關的要求,並逐步改善虧損情況。例如,富邦產險第一季累計稅後虧損42.54億元,但已逐月減少;國泰產險第一季稅後淨損5.8億元,兆豐產險則為6.5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產險由於銷售防疫保單不多,去年和今年第一季都有獲利,3月稅後盈餘達0.88億元,第一季稅後盈餘則為1.79億元。
走出防疫保單風暴,五家上市的再保或產險公司第一季全部獲利, 以絕對金額來看,中央再保險第一季賺6.51億元居冠,若以每股稅後 純益比較,仍以新光產險每股1.43元最高。
上市再保或產險近期陸續公告第一季財報,以獲利金額來看,第一 名是中再保稅後盈餘6.51億元,其次是新產的4.53億元,台產稅後盈 餘有2.43億元,旺旺友聯產稅後盈餘有1.99億元,第一保稅後盈餘為 0.75億元。由於中再保去年辦理現金增資提高資本額,使每股盈餘被 稀釋,若以每股稅後盈餘比較,新產的1.43元最高,其他依序是旺旺 友聯的0.89元、中再保的0.83元、台產0.67元以及第一保0.25元。
去年承保大量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第一季依然虧損,但虧損金額 正逐月減少中。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產險業因防疫險已 賠付2,683.2億元,因疫情定義更改,防疫險理賠已接近尾聲。
面對如此鉅額理賠金額,防疫保單銷售量前六大的產險公司,包含 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保險 、中信產險,自去年起迄今紛紛進行多次不同金額的增資計畫,以符 合主管機關對保險業者所要求的法定標準,虧損情況也漸漸改善中。
依富邦金控先前公告,產險業龍頭的富邦產險3月稅後虧損18.07億 元,第一季累計稅後虧損42.54億元;國泰金控子公司國泰產險3月稅 後淨損9.5億元、首季稅後淨損則為5.8億元;兆豐金控子公司兆豐產 險,3月稅後虧損為7.19億元,第一季稅後淨損則為6.51億元。至於 華南金控下的華南產險因銷售防疫保單並不多,因此不管是去年或者 今年第一季都有獲利,3月稅後盈餘是0.88億元,第一季稅後盈餘1. 79億元。
台灣產險業近期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國際再保公司(漢諾威)對台灣防疫險的理賠提出疑慮,導致多家台灣保險公司,包括富邦產險、國泰產險、兆豐產險、泰安產險等,在理賠過程中遭遇困難。漢諾威再保險公司於3月底向承保的保險業者發出信件,要求提供更多文件,並表示將保留拒絕付款或部分付款的權利,直到台灣防疫政策的爭議問題得到解決。 根據新聞稿透露,漢諾威再保目前需攤賠的防疫險金額達331億元,而除了上述提到的幾家產險公司外,還有其他業者表示,去年只收到一期攤賠,第二期就遭卡住了,意味著漢諾威至今的所有賠付款都已暫停。 面對這一情況,台灣產險公會已採取兩項行動。首先,向金管會求援,金管會將協助發公文釐清漢諾威拒賠的疑慮,並提供公版函文給業者參考。其次,提醒業者注意兩年的請求權時效,並研擬採取中斷請求權時效的可行性。 漢諾威再保險公司在信中指出了四大疑慮,包括居家照護視同住院治療做理賠、接受數位健康證明做理賠依據、允許重複投保,以及允許保戶可同時領確診和隔離理賠金等。為了釐清這些疑慮,漢諾威要求業者提供八大資訊,包括政府要求的承保與理賠政策、與政府要求理賠政策的理賠流程、保戶投保、核保和理賠文件等。 業界人士表示,這些要求實際上是要求對帳,而去年9月漢諾威已派人來台查過帳,業者也早已提供相關資料。如今,漢諾威再度要求這些資訊,可能只是拖延戰術。業者們正在研擬採取中斷請求權二年時效的可行性,以應對這場風暴。
目前漢諾威再保需攤賠防疫險331億元,除富邦產、國泰產、兆豐產、泰安產等被卡外,也有其他業者說,去年只收到一期攤賠,第二期就遭卡了,等於漢諾威至今所有賠付款全部暫停。
產險公會已採取兩大行動,一、向金管會求援,金管會將協助發公文釐清漢諾威拒賠疑慮,公會也提供公版函文給業者參考,二、提醒業者注意二年的請求權時效,並研擬採取中斷請求權時效的可行性。
一旦漢諾威拒絕賠付、或僅賠付部分,又或是走向曠日廢時的仲裁,都將讓產險業獲利前景再蒙上陰霾。
漢諾威再保險公司3月底一紙來文,指出台灣保險業者就承保、理賠防疫險的處理程序,有些並不符合其原始保單、或再保險合約的條款。
漢諾威點出四大疑慮,包括居家照護視同住院治療做理賠、接受數位健康證明做理賠依據、允許重複投保、及允許保戶可同時領確診和隔離理賠金,及其他內部風險控制問題。
漢諾威要求業者需再提出八大資訊藉以釐清承保、理賠是否合理,一、政府要求的承保與理賠政策,二、與政府要求理賠政策的理賠流程,三、要求提供保戶投保、核保和理賠文件。
業者說,前兩項都是釐清政府理賠政策,例如居家照護視同住院的政策,衍生多少理賠額、數位健康證明的理賠流程等;第三項則是為了比對重複投保,但因涉及保戶個資,多數業者呈保留態度。
四、需提供實質性證據和資訊,證明業者已履行依照自留額的定義。業者說,例如A業者自留額比率是50%,需提供證明的確是自留50%,主要是漢諾威擔心業者動手腳,把壞的(賠率高者)丟進合約、好的自留,導致理賠額攀升。
五、提供已完成理賠、和未決理賠的保單,六、完整的保單,包括保單條款、除外責任、政府理賠政策的條件,七、提供理賠應備齊的文件,八、投保表格、保單期限、核保和理賠檔案。
業者說,後面這四項就是要求「再詳細對帳」,事實上,去年9月漢諾威就已派人來台查過帳了,業者也早已因應漢諾威要求提供相關資料供查,漢諾威再度要求這些資訊,恐只是「拖延戰術」,業者已研擬採取中斷請求權二年時效的可行性。
台灣金融龍頭富邦金控在ESG(環境、社會、治理)領域的深耕成果,近日再獲國際認可,榮獲「綜合績效金融保險業-楷模獎」。這是富邦金控自2015年底啟動「永續經營ESG願景工程」以來,第四度獲此殊榮,充分顯示其在ESG領域的領導地位。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表示,公司持續以「正向力量 成就可能TM」的品牌精神,不斷推進ESG發展,並期待能夠引領台灣走向淨零社會。 蔡明興強調,自從2015年啟動ESG願景工程以來,富邦金控在ESG評比中屢創佳績,不僅在台灣,還在全球範圍內都受到矚目。作為全台唯一加入世界經濟論壇(WEF)的金融業者,富邦金控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簽署並揭露WEF的「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矩陣」框架,並參與Business Agenda on Climate Adaptation倡議。蔡明興本人更是台灣唯一在「世界經濟論壇」官網發文倡議ESG的企業董事長。 在核心業務方面,富邦金控的子公司台北富邦銀行積極打造多元化永續金融服務,並支持太陽能及漁電共生等綠能產業。富邦產險作為台灣最大的綠色保險業者,其業務涵蓋太陽能、陸上風力發電、離岸風電廠等保險計畫。富邦證券則在美股下單平台揭露ESG評分,並積極輔導對環境永續有益之企業。 在減碳承諾方面,富邦金控於2022年底正式加入RE100,承諾至2040年全營運據點百分之百使用綠電,並通過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審查,預計至2030年減碳42%。此外,富邦金控還將運用金融影響力,對自身投資部位及融資部位的減碳目標設定覆蓋率逾五成,成為亞洲覆蓋率最高的金融機構。 除了金融業務,富邦金控還運用其強大的品牌力,在非金融領域引領趨勢。2021年發起的「Run For GreenTM奔向綠色」ESG倡議計劃,目標在五年內為台灣種下十萬棵樹,預估可減碳近4,000公噸。截至2022年10月,已種下7.3萬棵樹,顯示富邦金控在ESG領域的領航作用。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表示,富邦金控自2015年底啟動「永續經營ESG願景工程」,積極落實品牌精神「正向力量 成就可能TM」,永續經營願景工程歷經七年發展與精進,成果有目共睹、屢創國內外永續評比佳績,期盼富邦持續扮演永續領航者的角色,引領台灣奔向淨零社會。
近年來,富邦金控持續接軌國際,為全台唯一加入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金融業者,簽署並揭露World Economic Forum SCM (Stakeholder Capitalism Matrix)框架,參與該組織發起的Business Agenda on Climate Adaptation倡議,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更是台灣唯一發文登上「世界經濟論壇」官網倡議ESG之台灣企業董事長。
富邦金控於核心職能面,積極發揮金融影響力,在「產品創新」上,子公司台北富邦銀行積極打造多元化永續金融服務,同時支持太陽能及漁電共生等綠能產業發展,為再生能源專案融資的領導者;富邦產險為台灣最大綠色保險業者,業務涵蓋太陽能、陸上風力發電、離岸風電廠等保險計畫;富邦證券於美股下單平台揭露ESG評分面向,讓投資人隨時掌握個股ESG評價,並積極輔導對環境永續有益之企業。
在「減碳承諾」上,富邦金控於2022年底正式成為RE100成員,承諾至2040年富邦金控海內外全營運據點百分之百使用綠電,並通過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審查,預計至2030年減碳42%。此外,更將運用金融影響力,針對自身投資部位,及對發電、商用不動產、石化油氣、電子製造業等融資部位的減碳目標設定覆蓋率逾五成,是亞洲覆蓋率最高的金融機構。
富邦金控同時運用強大的品牌力,在非金融面積極引領趨勢,2021年發起「Run For GreenTM奔向綠色」ESG倡議計劃,期許在五年內為台灣種下十萬棵樹,預估可減碳近4,000公噸,截至2022年10月,富邦金控已種下7.3萬棵樹。
富邦產險迎來防疫保單理賠潮退潮,業績穩定可期
近日,隨著疫情逐步受控,台灣的防疫保單理賠金額逐月下降,其中富邦產險的防疫保單理賠也逐漸減少。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的最新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防疫雙險(防疫險與疫苗險)單月理賠金額已從上月的115.9億元減少至33.3億元,減幅達71.22%,理賠件數也從上月的24.9萬件減少至8.5萬件,減幅高達71.56%。
富邦產險作為台灣重要的產險公司,在防疫保單的銷售和理賠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然而,隨著指揮中心宣布今年3月20日起新冠肺炎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和件數也開始逐月下降。據統計,今年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已從1月的220.52億元降至4月的33.37億元,月減幅逾7成。
由於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大增,對產險業的獲利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據金管會統計,去年至今年4月底的防疫雙險理賠金額達2,683.2億元,幾乎吃掉了產險業過去近30年的獲利。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多家產險公司不得不進行增資,以填補理賠缺口。
在這其中,富邦產險也不例外。據了解,去年以來,富邦產險已向金管會申請現金增資150億元,並已獲得批准。此外,富邦產險還計劃進行第二度增資160億元,以確保公司資金充足,應對未來的風險。
隨著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逐月下降,富邦產險的業績也逐漸穩定。未來,隨著保單陸續到期,理賠金額將進一步降低,富邦產險的業績可期。
【台北訊】近期金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台灣產險業在防疫雙險的壓力下,已經稍微喘了口氣。根據統計,4月份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的理賠件數和理賠額都有顯著下降,這主要歸功於3月20日開始,防疫險僅賠付中重症確診者的政策調整。雖然如此,過去這近三年的抗疫史,讓產險業付出了近3,000億元的天價理賠金,對業者的獲利造成不小的影響。 具體來看,4月份防疫雙險的理賠件數為8萬5,242件,理賠額僅剩33.37億元,與前月相比,件數和理賠額都大減七成。而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的理賠額為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四月的566.75億元,整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683.2億元。市場預測,5至6月保單全數屆滿,理賠額可能會再上升至2,800億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衛福部自5月1日起將COVID-19降級,並且僅對中重症確診者理賠,這將進一步降低防疫雙險的理賠額。然而,由於COVID-19降級對四家產險業者有利,對於減緩業者後續提列準備金缺口的效果有限。 此外,金管會也公布了各家產險業的增資狀況。截至現在,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共1,125億元。其中,新安東京產險增資280億元最多,和泰產險260億元次之,國泰產險200億元、中信產險155億元、富邦產險150億元,兆豐產險80億元。 然而,即使這六家產險業完成了1,125億元的增資,還有富邦產險、新安東京產險、和泰產險和中信產險等四家業者的資本適足率或淨值比仍未達法定水準。這對產險業的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四月的566.75億元,合計這波防疫雙險、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683.2億元。
市場預料,後面5至6月到保單全數屆滿,估上探2,800億元左右,換言之,過去這近三年的抗疫史,讓業者付出近3,000億元的天價理賠金、吃掉了產險業逾20年來的獲利。
金管會昨公布4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
據統計,2023年4月單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8萬5,242件、理賠額僅剩33.37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24.75億元、疫苗險理賠8.6億元,防疫雙險理賠額均月減七成左右。
累計今年前四月理賠件數為140萬3,528件、理賠金額為566.75億元。
衛福部5月1日起再將COVID-19降級,再搭配中重症確診才理賠,這兩大利多將讓防疫雙險理賠額5月可望續降。
但業者指出,COVID-19降級僅對四家產險業者有利,加上防疫保單最晚6月底就全數到期結束了,對減緩業者後續提列準備金缺口助益有限。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2023年依舊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都不受理個人投保。
據統計,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至今已完成增資共1,125億元,其中新安東京產增資280億元最多,和泰產260億元次之,國泰產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兆豐產80億元。
但就算這六家產險業完成了1,125億元增資,仍包括富邦產、新安東京、和泰產和中信產等四家業者,去年底資本適足率或淨值比仍未達法定水準。
隨著指揮中心宣布今年3月20日起新冠肺炎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 染病後,防疫險理賠終將進入尾聲。據金管會統計,今年防疫險理賠 已逐月下降,失血量減緩,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從今年1月的220.52億 元、降至2月的196.92億元、3月再降至115.94億元,4月一舉降至近 33.37億元、月減幅逾7成,顯示新冠肺炎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 ,已為防疫雙險理賠止血,業者估5月後保單陸續到期理賠金額會再 降。
統計並顯示,去年至今年4月底的防疫雙險理賠金額達2,683.2億元 ,幾乎吃掉產險業過去近30年的獲利,也迫使國內產險業者必須增資 逾千億元來填補缺口。
保險局說明,去年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防疫險銷售前六大產險均 向金管會申請現金增資獲准,合計完成增資近1,125億元。六家產險 分別為國泰世紀產險二度增資合計200億元、中信產險三度增資合計 155億元、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三度增資合計近 280億元、和泰產險二度增資合計260億元、兆豐產險二度增資合計8 0億元。
保險局進一步指出,目前已核准、但尚未完成增資者,為富邦產險 第二度增資160億元,增資完成後,RBC與淨值比都可達標。由於防疫 險保單是一年定期險,後面已經沒有承保案件,理賠會逐漸減少;因 為防疫政策從3月20日已經改為因為中重症才會有理賠,等於後續的 理賠都是遞延申請,因保單理賠期限為2年,保險局將持續關注,但 預計防疫險理賠統計也將退場不再公布。
【台北訊】今年台灣金控業界掀起一波董監改選的風潮,其中以富邦金控的董事提名名單最受矚目。董事長蔡明興的獨子蔡承儒首度入列董事名單,這一舉動象徵著富邦金控第三代接班大戰序幕正式拉开。而玉山金控則是另一個焦點,創辦人黃永仁未入名單,市場普遍預測總經理黃男州將接棒成為新一代領袖。 富邦金控在董事提名名單上展現了接班布局的成熟度。蔡承儒取代了原董事法人代表陳聖德的席次,這意味著富邦金控在準備迎接新的一代領導者。蔡承儒自2019年起已陸續擔任富邦媒、台哥大等公司董事,並成為富邦育樂董座,如今正式進入富邦金控董事會,顯示接班計劃已進入實際執行階段。 此外,富邦產險也發生了一項重要的人事變動。董事長陳伯燿申請退休,由現任董事長許金泉接替。這一變動讓市場對富邦金控的未來布局更加期待。 在獨立董事方面,富邦金控邀請了三位新面孔加入,包括花旗銀行前董事長莫兆鴻、前Novell台灣網威公司東亞區總經理陳學智以及前高雄市政府副市長葉匡時,他們將取代原來的賴祥蔚、張榮豐與湯明哲。 玉山金控方面,創辦人黃永仁未見於董事提名名單,這讓市場對黃男州接棒的可能性高度關注。玉山金控表示,相關人事變動將在6月9日的股東會和董事會後正式公佈。 兩家金控的董監改選,不僅是公司內部人事變革的象徵,也代表著台灣金融業的世代交替,未來將如何發展,引人期待。
台灣產險業在新冠肺炎影響下,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隨著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於5月1日解編,新冠肺炎降級,產險業的防疫險亂象也將正式畫下句點。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的統計數據,去年至今年3月底,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高達近2,650億元,對產險業帶來不小的壓力。 過去一年,產險業累積虧損達1,905億元,而今年至3月底,虧損仍未轉正。為了彌補虧損,銷售防疫險最多的前六大產險公司大股東多次進行增資,總計增資金額已超過千億元。其中,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均已完成現金增資。 儘管千億元增資後,仍有五家產險公司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必須進行再增資。其中,富邦產險再度啟動160億元現金增資,和泰產險將進行45億元現增,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將啟動120億元現金增資。目前,產險業正在進行最後的增資工作,目標是於6月底前將資金到位,讓資本適足率回到疫情前、法定標準200%以上。
根據保險局統計,去年整體產險業理賠防疫險共1,693億元、疫苗 險理賠423.3億元,今年以來至3月底防疫險理賠416.4億元、疫苗險 理賠117億元,防疫雙險從去年以來到今年第一季底理賠金額已高達 近2,650億元。
鉅額理賠的衝擊,拖累產險業獲利長達11個月。據保險局資料顯示 ,產險業從去年5月開始稅前淨利正式轉為負數,去年累積產險業稅 前虧損1,905億元,今年1月雖短暫轉為正數,但到2月又再度轉為負 數,前三個月累積稅前虧損來到32億元。
為彌補虧損大洞,銷售防疫險最多的前六大產險公司大股東多次拿 錢增資,據保險局統計,從去年至今年4月底為止,富邦產險、國泰 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已完 成現金增資1,125億元,創下產險業史上最大增資潮。
千億元增資後,仍有五家產險公司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皆屬於「 資本嚴重不足」狀態,依法必須再啟動增資。兆豐產險3月完成增資 後資本適足率已達標,已核准未完成的,富邦產險再度啟動160億元 現金增資,和泰產險將進行45億元現增,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將啟動 120億元現金增資。
在疫情理賠告一段落後,產險業正在進行最後的增資工作,目標趕 在6月底前將資金到位,讓資本適足率回到疫情前、法定標準200%以 上。
今年共有六家上市金控公司將進行董監改選,其中富邦金控、玉山 金控先行公告的董事提名名單,引發市場聚焦兩家金控世代交替話題 。
富邦金董事長蔡明興獨子蔡承儒首度入列董事名單,取代原董事法 人代表陳聖德,顯示第三代接棒布局漸趨成熟,且陳聖德因身兼北富 銀董事長,也引發高層異動的聯想。玉山金名單中未見創辦人黃永仁 入列,市場盛傳他可能退下董事長職位,改由現任總經理黃男州接棒 。
富邦金第三代的接班布局近年已開始布局,最先進入集團的是蔡承 儒,2019年起就陸續擔任富邦媒、台哥大等公司董事,後來更接下富 邦育樂董座;蔡明忠的兒子蔡承道也在學成後進入集團的銀行、產險 歷練,並擔任富邦產董事。這次富邦金董事提名名單,首度有第三代 名列其中,也顯示接班態勢趨近成熟,預期世代交替的話題將增溫。
富邦金這次董事名單引人關注,主要是蔡承儒取代原陳聖德的席次 ,由於去年市場盛傳北富銀董事長可能在董事任期屆滿後不再續任, 這次名單的變動,加深未來北富銀高層異動的可能。另原本富邦產險 董事長陳伯燿的董事席次,在他申請退休,改為現任董事長許金泉。
富邦金這次獨立董事有三位新面孔,花旗銀行前董事長莫兆鴻入列 ,及前Novell台灣網威公司東亞區總經理陳學智、前高雄市政府副市 長葉匡時,取代原來的賴祥蔚、張榮豐與湯明哲。
再看玉山金方面,長期以來董事結構向來穩定,但今年董事提名名 單中,創辦人黃永仁並未入列,市場預期將是世代接班的前奏,黃永 仁退休後由金控現任總經理黃男州接任董事長的機率甚高。對此玉山 金回應,將在6月9日股東會、董事會後公布。玉山金這次公告的七席 董事包括玉山金總經理黃男州、昇陽建設董事長麥寬成、年興紡織董 事長陳威翰、上立汽車董事長吳建立、玉山金財務長陳美滿、玉山金 策略長陳茂欽、玉山金副總林隆政。
富邦產險在面對防疫保單後遺症帶來的財務壓力下,展開了一系列的資本調整措施。根據最新消息,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董事會於28日通過了一項重要的決策,先將資本減資99.9%,再進行現金增資120億元,這一步棋旨在提升公司的資本適足率(RBC)至法定標準之上。 過去一年中,不少產險公司的RBC未能達到200%的標準,其中富邦產險的RBC更是低至-37.25%。為了達到金管會的要求,富邦產險積極尋求改善,而此次的現金增資案,正是為了提升公司的資本適足率。 這項增資案已獲得日本東京海上及裕隆集團的支持,預計在6月底前完成,將使富邦產險的RBC回升至20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富邦產險第四次進行現金增資,前三次增資總計近400億元,顯示了公司對於市場風險的積極應對。 此外,富邦金控旗下的富邦產險也於4月7日決議進行私募現增,計劃增資160億元,股數10億股,每股溢價16元。這次增資將使富邦產險的RBC超越法定標準,並且總增資額將達到310億元。 和泰產險也在4月7日的董事會上通過了減資45億元,並計劃進行私募現金增資4.5億股,以彌補防疫保單的虧損。同時,和泰產險也計劃提高短期借款額度,以應對防疫保單的理賠壓力。 總結來說,這些產險公司的資本調整行動,不僅反映了對於市場環境變化的敏銳感知,也展現了其在面對挑戰時的決心與實力。
增資120億元,以拉升公司RBC達法定水準。
據各產險公司公告,在去年下半年有五家產險RBC未達200%,分別 是兆豐
產險的-8.8%、富邦產險的-37.25%、和泰產險的-321.06% 、新安東京海上
的-1078.76%及中信產險的-1680.90%。這五家產險 都被金管會要求需要積極改
善,使RBC達到200%以上,在兆豐產2月 已先完成現金增資案。
為拉升資本適足率達到法定水準,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表示,已獲日 本東京海
上及裕隆集團兩大股東支持,28日董事會通過辦理120億元 現金增資案,預計將
在6月底前完成作業,屆時資本適足率(RBC)將可 回升到200%以上,以符合法定
標準。該現金增資案將報請主管機關 核准後辦理,此已是該公司第四次辦理現金
增資案,之前已完成三次 現金增資案,為了防疫保單理賠,總計新安東京海上產
險辦理四次現 金增資,金額共近400億元。
截至3月底為止,新安東京產由於在第一季已完成增資案,該公司 資本額已
回52.99億元,之前外界一直盛傳該公司股本只剩下3000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表
示,這是減資再增資過程中,減資後再辦理現金 增資時的「過度期」。然而第一
季時該公司稅後淨損為470.79億元, 去年同期則是6.33億元。
除了富邦產董事會在4月7日已決議辦理私募現增160億元,股數10 億股,每
股溢價暫訂16元,富邦金表示,將以自有資金認購160億元 ,資金預計5月底前到
位,屆時富邦產RBC將高於法定標準200%,富 邦產因防疫險增資二次共310億
元。
和泰產險在4月7日董事會也已通過減資45億元,消除股份4.5億股 以彌補虧
損,另再辦理私募現金增資4.5億股,同時和泰產董事會已 通過在經金管會同意
後,將提高短期借款額度,以因應防疫保單鉅額 理賠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