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邦產險(公)公司新聞
富邦金表示,此案是首例由金控整合旗下多家子公司共同規劃、統 一採購且同步轉供的綠電導入案,也寫下台灣金融機構單次採購綠電 覆蓋據點及電表數量最多紀錄,落實2040年海內外營運據點百分百使 用綠電承諾。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說,本案凸顯富邦金控已邁開大步跨過綠電 導入「深水區」,由「單點購電」邁入「全面部署,分批實現」的嶄 新階段,更顯示富邦金控履行國際減碳及綠能倡議承諾的決心。未來 將偕同旗下子公司依循減碳及灰電減降目標路徑,持續擴大提升自身 營運據點的再生能源覆蓋率。
商業據點導入綠電需兩大要件,即換裝智慧電錶、申請綠電轉供。 目前金融業多以總部大樓單點購電,以單一據點申請導入綠電,作業 難度較低;相較富邦跨子公司、多據點同步導入綠電,需克服挑選據 點、評估採購電量、跨區域申請換裝智慧電錶、節點執行管理及審核 作業,到備妥大量轉供作業文件等諸多難關。
富邦金去年9月通過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審查(SBT),並成為RE100 百分之百再生能源倡議會員,以國際高規格執行營運減碳,穩健朝2 040年海內外據點全使用綠電目標邁進。面對碳排減量目標,富邦金 強調,將持續透過「節能」、「創能」及「購能」三面向,逐步減降 自身營運灰電用量,持續共促永續環境,響應台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 ,並將持續發揮投融資力量,導引價值鏈綠色轉型。
台灣保險業為迎接新挑戰,近期來進行了一系列的資本增強行動。其中,壽險和產險業界都在拚命增資、發債,以提升資本適足率並準備迎接國際標準的挑戰。 由於去年底財務指標未達法定標準,或是今年前五月出現百億元虧損,三商美邦人壽、宏泰人壽、新光人壽等三家壽險公司須進行增資。其中,三商壽已完成三次現金增資,共112.51億元,並在尋覓私募策略性投資人。新光金則表示,其子公司新壽去年已增資3億美元,並規劃新的增資計劃。宏泰人壽則計劃公開標售不動產,預計增資80億元。 另外,為了接軌2026年的新清償能力指標(ICS2.0),壽險業掀起了一股發債潮。台壽、中壽、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等公司已公告發債,規模達980億元。 在產險方面,由於需要支應防疫保單的理賠,六大產險至今已增資1,500億元。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四次增資近400億元,資本適足率(RBC)可達200%以上。富邦產險、和泰產險、中信產險、國泰產險及兆豐保險分別增資310億元、305億元、205億元、200億元及80億元,RBC均超過200%。和泰產險正處分不動產,預計年底前將RBC提升至20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台銀人壽也於4月底通過辦理60億元現金增資,由台灣金控股全數認購。這項增資案將在金管會核准後進行董事會討論,確定實際定價日及價格。
三家壽險因去年底財務指標未達法定標準,或今年前五月虧損百億 元,需進行增資,保險局指出,今年到本月21日,只有三商壽3月有 增資約25億元,其他增資計劃都尚未到位。
三商壽表示,去年至今完成三次現金增資共112.51億元,目前仍在 尋覓私募策略性投資人;新光金則表示,子公司新壽去年已增資3億 美元,強化資本,新的增資計劃正規劃中;宏泰人壽指出,已規劃公 開標售不動產,預計增資80億元。
壽險業也因2026年要接軌新清償能力指標(ICS2.0)掀起發債潮, 金管會4月中開放保險業可發行10年期以上、具到期日的資本債券, 已有台壽、中壽、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等公告發債,合計 規模達980億元。
產險至本月20日止,防疫保單市占前六大產險共增資1,500億元, 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四次增資共近400億元,資本適足率(RBC)可 逾200%。富邦產、和泰產、中信產、國泰產及兆豐保分別增資310億 元、305億元、205億元、200億元及80億元後,RBC都在200%以上。
和泰產險則正處分不動產,在處分資金入帳後,預估年底前將RBC 提升至200%以上。
台銀人壽4月底通過辦理60億元現金增資,由台灣金控股全數認購 ,將於金管會核准後另開董事會訂定實際定價日及價格。
【台灣產險業界動態】 台灣產險市場近期再創佳績,今年前五月簽單保費已經突破1,011億元,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年成長率更是超過8%。在這波熱潮中,前五月簽單保費成長率皆雙位數的產險公司有十家,其中前五名分別是比利時商裕利安宜產、法國巴黎產險、明台產、台產及中國信託產,同比去年成長超過14%。 汽車任意險、傷害險及商業火險成為產險簽單保費金額前三名,分別達到429億元、92億元及74億元,成長率也都在10%以上。業內人士分析,汽車任意險保費的二位數成長與車市活絡密切相關,而商業火險保費的增長則是因企業保額提高和費率上升。 今年前五月新車銷售達19萬2,477輛,這一數字不僅明顯優於去年同期,更是近十年來次高銷售量,僅次於2021年的19萬3,879輛。新車銷售的增長直接帶動汽車任意險保費的成長,加上進口車銷售增溫,車主對第三人責任險及超額責任險的關注度提升,都對保費成長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商業火險方面,前五月簽單保費成長近3成,其中富邦產、明台產、新光產及國泰產等前承保商火險較多的產險公司,火險總額簽單保費都超過10億元。業內人士指出,住火險保費增加主要因投保件數增加,而商業火險保費上升則與保額和費率上升有關,再保成本提高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就市占率而言,富邦產險以248.76億元的簽單保費,雖然年成長率只有3%,但市占率依然高達24.6%,穩坐產險業龍頭寶座。而市占率第二的國泰產險,年成長率為8.69%,高於產險業平均成長率;排名第三的新光產險,簽單保費逾百億元,成長率與產險業平均數持平。
產險前五月產險簽單保費金額前三名是汽車任意險、傷害險及商業 火險,簽單保費分別是429億元、92億元及74億元,成長率各為10% 、10%及28%。產險業者表示,汽車任意險保費出現二位數成長依然 和車市活絡有密切關係;至於商業火險成長則因企業保額提高、費率 上升有關。
產險業者指出,根據監理處統計,今年前五月新車銷售19萬2,477 輛,其銷售情況不但明顯優於去年同期,更是近十年次高,僅次於2 021年的19萬3,879輛。只要新車銷售多,汽車任意險保費一定會成長 ,尤其近年進口車銷售情況更好加上有些車費率調高,以及車主更重 視第三人責任險及超額責任險等,都是造成汽車任意險簽單保費成長 主要原因。
商業火險前五月簽單保費成長近3成,前承保商火險較多的產險公 司分別是富邦產、明台產、新光產及國泰產等,前五月火險總額簽單 保費都超過10億元。產險業者說明,住火險的保費增加主要是因投保 件數增加,但商業火險保費的上升則和保額及費率走高有關,除了個 別因素外,再保成本提高更是關鍵因素。
各產險業者前五月簽單保費,就絕對數字來看,富邦產險248.76億 元,雖較去年同期成長3%,市占率依然高達24.6%,產險業龍頭地 位無法被撼動;市占率第二的國泰產險125億元,年成長8.69%,且 高於產險平均8.04%;排名第三的新光產險逾百億元,成長率為8.0 4%,等於產險業平均數。
【台灣金融新聞】14家金控5月獲利全數出爐,富邦產險逆勢成長,帶動整體獲利穩步回升!近期,台灣金融市場的14家金控集團的5月獲利數字終於揭曉,結果顯示,雖然整體獲利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衰退幅度已經從年初的6成縮小至4成以下,顯示台灣金融市場正在逐步恢復活力。 在這14家金控中,富邦金控的表現特別亮眼。5月份,富邦金控的稅後純益達到了37.5億元,前五個月的累計稅後純益更是高達256.2億元,蟬聯上市金控獲利冠軍。這其中,富邦產險的表現尤其值得關注。在經歷了防疫保單的陰影後,富邦產險已經連續兩個月出現獲利,顯示其業務正在逐步回穩。 此外,國泰金控也表現出色。5月份,國泰金控的稅後純益為39.6億元,累計前五個月的稅後純益則為168億元,超車兆豐金控,躍升為第三名。國泰產險也成功走出防疫險的陰霾,月賺2億元,回復正常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升息及台美利差擴大,銀行獲利大增,14家金控共13家銀行,前五月稅後賺近1,136億元,占金控獲利的近84%。這也為整體金控的獲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總的來說,雖然台灣金融市場面臨著多種挑戰,但14家金控的表現仍然值得肯定。在富邦產險等公司的帶動下,整體獲利正在穩步回升,為台灣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台灣金融業界近期公布的5月份獲利數據顯示,雖然整體上市金控的獲利較前月下滑,但累計前五月的獲利仍呈現逐漸翻轉的趨勢。其中,富邦金控表現亮眼,不僅在單月獲利上有所回升,累計前五月的獲利也創下同期新高。 根據數據,上市金控5月份的單月稅後純益為241億元,較前月減少了28%。然而,累計前五月的獲利則是1,356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幅度縮小至35%。在每股稅後純益(EPS)方面,富邦金控以2.07元位居前三名,兆豐金控以1.18元,國泰金控則突破1元,達到1.13元。 在富邦金控的具體表現上,5月份的稅後純益為37.52億元,較前月減少。累計前五月的稅後純益為256.2億元,年減60.7%。其中,富邦人壽的獲利下滑是主要因素,5月份的稅後純益為13.73億元,月減73.5%,累計前五月的稅後純益為137.8億元,年減73.3%。這主要是因為市場狀況調整部位,以及新台幣僅微貶且人民幣等亞幣普遍走貶,產生兌換損失。 不過,富邦產險雖然累計前五月仍虧損,但已連續兩個月獲利,5月份的稅後純益為3.12億元。而台北富邦銀行前五月的稅後純益則突破100億元,創下歷來同期新高。另一子公司富邦證券前五月的稅後純益也創歷年同期次高紀錄。 總的來說,富邦金控在面對市場變動時,仍能保持穩定的獲利表現,尤其在台北富邦銀行和富邦證券的帶動下,整體表現值得期待。
【台北訊】近期,台灣產險業的財報陸續揭曉,其中,華南產險和台產險表現亮眼,而富邦產險則在防疫險理賠方面接近尾聲。根據統計,華南產險累計前五月每股稅後純益達1.51元,台產每股稅前盈餘為1.45元。華南產險5月合併稅前盈餘0.74億元,合併稅後純益為0.62億元;累計合併稅前盈餘3.63億元,合併稅後純益為3.02億元,每股稅後純益為1.51元。對於防疫險理賠,國泰產險5月單月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降至1.4億元,而富邦產險則表示,由於防疫險理賠已接近尾聲,加上公司陸續調整業務結構,5月持續獲利。兆豐產險5月稅後純益為0.39億元,累計稅後淨損5.64億元,累計每股稅後純益負1.21元。台產自結5月營收5.53億元,單月稅前盈餘為0.98億元,1至5月營收27.59億元,累計稅前盈餘5.25億元,稅前每股盈餘為1.45元。另外,近期產險費率調整引發關注,新產副總兼發言人葉日進表示,公司將按照過往各險種的損失經驗及主管機關訂定的費率檢測機制,評估各商品費率是否需要調整。
從前五月累計稅後純益來看,上市金控累計獲利逐漸翻轉為正成長的家數增加,至5月累計獲利,僅剩下旗下有大型壽險的五家金控獲利較去年同期仍處衰退,其餘銀行為主或證券、票券為主體的九家金控,獲利均較去年正成長,且除合庫金外,其餘八家金控累計獲利年增率均為雙位數,並以兆豐、台新達一倍多最佳。在後續步入股息入帳高峰,展望下半年金控獲利或有機會愈來愈好。
富邦金自結稅後純益37.52億元,較前月腰斬,累計前五月稅後純益256.2億元,年減60.7%,EPS為2.07元。富邦金獲利衰退主因旗下富邦人壽獲利下滑,富邦產險累計仍虧損,但台北富邦銀前五月稅後純益突破100億元,來到105.4億元創歷來同期新高,另一子公司富邦證券前五月稅後純益歷年同期次高,表現優異。
富邦金表示,富邦人壽5月稅後純益13.73億元、月減73.5%,累計前五月稅後純益137.8億元、年減73.3%,單月獲利下滑主因依市場狀況調整部位,以及新台幣僅微貶且人民幣等亞幣普遍走貶,產生兌換損失所致。去年因防疫險理賠受重創的富邦產險,今年4月起已連續兩個月獲利,自結5月稅後純益3.12億元,累計前五月稅後淨損35.62億元。
國泰金5月稅後純益39.6億元,月減33.6%,累計前五月稅後純益168億元,年減63.7%,EPS為1.13元。國泰金子公司國泰人壽5月稅後純益較4月下滑73.8%,原因為5月避險成本高於4月,台幣對美元貶幅縮小,主要獲利來自實現股票資本利得。其他子公司包括國泰世華銀、證券及投信等累計獲利則創歷史新高、次高紀錄。
開發金5月稅後純益7.71億元,較前月略增,前五月累計稅後純益49.83億元,年減逾56%,EPS為0.3元。開發金5月獲利主力來自凱基證券,凱基證受惠台股5月量增價揚,單月稅後純益5.94億元,今年前五月累計獲利為28.6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率逾五成。
華南產險5月合併稅前盈餘0.74億元、合併稅後純益為0.62億元;累計合併稅前盈餘3.63億元、合併稅後純益為3.02億、每股稅後純益為1.51元。
國泰產險5月稅後純益2億元,累計稅後虧損1.7億元,每股稅後純益為負0.24元;國泰產險表示,防疫險理賠申請件數已大幅減少,5月單月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降至1.4億元,5月底相關賠款準備金餘額尚有4億元,預估足以因應未來賠付需要,第1季增提準備金所致的年度累積虧損,已逐月縮小,資本適足率持續維持在330%以上。
兆豐金控子公司兆豐產5月稅後純益為0.39億元,累計稅後淨損5.64億元,累計每股稅後純益負1.21元。
富邦產險5月稅後純益3.12億元,累計稅後虧損35.62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為負6.36元;富邦產險表示,由於防疫險理賠已接近尾聲,加上公司陸續調整業務結構成效展現,5月持續獲利,增資160億亦已於6月完成,資本適足率超過法定標準要求,有效強化公司資本水準與營運資金。
台產自結5月營收5.53億元,單月稅前盈餘為0.98億元,1至5月營收27.59億元,累計稅前盈餘5.25億元,稅前每股盈餘為1.45元。
另外,近期產險費率恐將調整引發外界關注,新產副總兼發言人葉日進在9日法說會表示,公司會按照過往各險種的損失經驗,及主管機關訂定的費率檢測機制,藉此評估各商品費率是否需要調整。而每個險種風險性不同,公司也會依據各險種特性,去做再保險的安排,充分將風險進行分散。
金控雙雄之一的國泰金控5月稅後純益39.6億元,是近七個月來, 國泰金重新拿回金控單月獲利王,富邦金控5月稅後賺37.5億元緊追 在後。前五個月累計稅後純益,以富邦金以256.2億元蟬聯第一,國 泰金前五月則以168億元,超車兆豐金,躍升第三名。中信金控5月單 月稅後純益34.23億元居第三名,前五月稅後賺197.75億元則維持亞 軍。
若以前五個月獲利年增率來看,兆豐金的147.75%、台新金140.8 5%,翻倍成長,居獲利成長王及成長率亞軍,第三則是玉山金控的 近32%。前五月成長率20%以上的金控,都是以銀行為主體,且沒有 壽險或壽險子公司規模不大者,另外還有第一金控、華南金控、永豐 金控。
因為升息及台美利差擴大,銀行獲利大增,14家金控共13家銀行, 前五月稅後賺近1,136億元,占金控獲利近84%,隨著台股攻萬七, 交易量放大,證券及保險子公司獲利回穩,證券子公司前五月稅後賺 近165億元,占率已約12%。
富邦金今年來獲利減幅有逐月縮小趨勢,且累計獲利與每股盈餘仍 居上市金控之冠。子公司北富銀受惠手續費淨收益成長逾2成以及海 外授信動能成長,累計前五個月獲利首度突破百億元,達105.4億元 ,富邦人壽也因股票獲利,前五月稅後賺137.8億元;富邦產險逐步 擺脫防疫保單陰影,已連續兩個月出現獲利。
國泰金下的國泰世華銀因手續費收入增加,5月稅後賺28.7億元, 累計前五個月稅後純益148.9億元,年成長超過3成、續創歷史新高; 其次國泰產走出防疫險陰霾,月賺2億元,回復正常水準。國泰人壽 因避險成本仍高影響,當月僅小賺7.5億元。
【台灣新聞】 夏日將至,許多家長為了帶孩子出國度假,卻發現手頭的累計喪葬費用保險金額已達到61.5萬元的限額,無法再投保具有喪葬費用保障的傷害保險,讓出國計劃受阻。不過,隨著「簡易人壽保險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的通過,這個問題有望獲得解決。 根據新聞報導,行政院於近期通過了這項修正草案,其中明文規定未滿15歲的保險被保險人於身故時,死亡給付以喪葬費用為限。此外,也刪除了被保險人因戰爭或其他變亂致死者,保險公司不負給付保險金額責任的規定。這項修正對於有小孩的家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保障。 由於市面上旅平險的「傷害醫療保險」大多以喪葬費用保額為基準,不少家長在面對保額限制時,只能放棄出國的機會。但現在,有保險業者嗅到這個商機,推出了不包含喪葬費用的旅遊傷害醫療保險,或是補足喪葬費缺額的旅平險。 例如,富邦產險就推出了兒童旅平險保障專案,不僅提供海外意外、疾病就醫的保障,還包含旅遊不便險。而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推出了適合兒童的旅平險,提供0.5至61.5萬元不等額度的旅遊意外傷害喪葬費用保險金保障,確保家長們能夠安心出遊。 這些保險公司的措施,對於有出國計劃的家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不僅如此,這也反映了台灣保險業者在面對市場需求時,能夠快速作出反應,提供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現行保險法107條規定,未滿15歲小朋友若不幸意外死亡,保險公司最高給付61.5萬元的喪葬費用,然傷害醫療保險、健康保險之投保並不受上開限額規範,金管會建議,針對小朋友因意外傷害或疾病造成之住院或手術等醫療保障需求,家長可透過投保傷害醫療保險及健康保險等商品作為因應。
如今暑假將至,不少家長已經計劃好要帶小孩出國,但卻苦於小孩的累計喪葬費用保險金額已達上述61.5萬元限額,無法投保具喪葬費用保險金額的傷害保險包含旅行平安保險,最後只好放棄出國的機會。
據了解,市售旅平險針對未滿15歲孩童的旅遊「傷害醫療保險」保額,大多採「喪葬費用保額」的固定比率,舉例來說,若父母已幫子女購買30萬保額的壽險,旅平險的身故保障金只能買到31.5萬元,假設主約和附約的固定比例為100:1,則子女在海外的就醫額度僅為3,150元,嚴重不足。
但如今在全民報復性出國的氛圍下,有保險業者嗅到商機,針對15歲以下的孩童,推出「無喪葬費用的旅遊傷害醫療保險」或「在61.5萬內補足喪葬費缺額保障的旅平險」。就市售提供15歲以下孩童的旅遊保障來看,目前包含富邦產險、南山人壽、國泰人壽、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等皆有提供。如富邦產險就推出兒童旅平險保障專案,其不含喪葬費,具有海外意外、疾病就醫的保障,也包含旅遊不便險。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推出兒童適用的旅平險,提供未滿15歲孩童0.5至61.5萬元不等額度的旅遊意外傷害喪葬費用保險金的保障,確保補足61.5萬元喪葬費用保障。
富邦產險再創紀錄,6月力拚資本適足率回歸法定標準!近期防疫雙險理賠金額逐月下降,5月份理賠金額不到30億元,相比今年1月份的220億元,下降了88%。雖然累計去年起至今年5月,產險業在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已突破2,700億元,但產險業仍須努力回歸正常運作。為此,富邦產險積極進行增資,並預計在6月底前將資本適足率提升至法定標準200%以上。根據保險局統計,截至目前,已有3家產險公司完成增資,總額達300億元,其中富邦產險增資160億元。此外,還有4家產險公司預計在6月底前完成增資,包括新安東京海上產、和泰產、南山產、中信產等。保險局預計,6月底增資完成後,將會只剩1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未達法定標準,將再次啟動增資,努力讓所有產險業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都能達標。
台灣產險業界近期處於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的理賠潮尾聲。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數據,2023年5月,防疫雙險的理賠件數和金額都有顯著下降,理賠件數為6萬47件,理賠金額則是26.54億元,這與上個月相比,件數和金額都減少了超過兩成。這主要是因為從5月起,COVID-19的風險降級,只有中重症確診者才能獲得理賠,導致防疫險的理賠金額大幅減少。整體來看,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的理賠額達2,116.4億元,加上今年前五月的593.3億元,整個產險業已經賠付了2,709.7億元,增資額則達1,575億元。 市場預測,6月底將會是防疫險保單全數到期的時刻,預計理賠金額將近2,800億元。這意味著近三年的抗疫歷史,讓產險業界付出了上千億元的理賠金,損失了超過20年的獲利。 金管會也公布了5月份各家產險業的防疫雙險理賠情況和增資狀況。其中,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南山產險等七家產險業的增資額已經達到1,575億元。其中,新安東京產險增資400億元最多,富邦產險增資310億元位居第二,和泰產險增資305億元,中信產險增資205億元,國泰產險增資200億元,兆豐產險增資140億元,南山產險增資1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理賠潮即將結束,但增資潮可能還會持續到年底。例如,和泰產險因為需要賣地,預計要到年底前才能達到財務指標的法定標準。此外,根據保險局主秘古坤榮的說法,截至6月6日,已有六家產險業完成了或正在進行增資,總額達530億元,但還有一家產險業的兩大財務指標尚未達標。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五月的593.3億元,合計這波防疫雙險、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709.7億元,增資額則已達1,575億元。
市場預料,6月底幾乎所有保單全數屆滿,估近2,800億元,換言之,過去近三年抗疫史,讓業者付出上千億元的天價理賠金、吃掉了產險業逾20年來的獲利。
金管會公布5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
據統計,2023年5月單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6萬47件、理賠額僅剩26.54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23.54億元、疫苗險理賠3億元,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額各月減29%及20.5%。
累計今年前五月理賠件數146萬3,575件、理賠金額593.3億元。產險業者說,隨6月底防疫險保單將全部到期結束,後續將僅剩前期遞延理賠件,理賠潮將告終。
理賠潮告終,但增資潮可能要到今年底。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說,今年截至6月6日止,六家產險業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增資額將達530億元,但到6月底的產險業半年報,仍會有一家產險業者RBC和淨值比,兩大財務指標均尚未達法定標準。
據了解,該家產險業者是和泰產險,因其需賣地,時間較久,預估今年底前,財務指標才能達標。
若以這波防疫險增資潮,從去年至今,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南山產等七家產險業增資額已高達1,575億元。
其中以新安東京增資400億元最多、富邦產310億元次之、和泰產305億元、中信產205億元、國泰產200億元、兆豐產140億元、南山產15億元,合計1,575億元。
今年3月20日起新冠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加上5月起新冠肺 炎病症降級,原本今年1、2月防疫雙險的月理賠金額還在200億元以 上,到3月開始大幅度下降,5月防疫雙險理賠金額不到30億元,預估 之後也將呈下降趨勢。
保險局6日公布防疫險最新理賠情況,5月防疫險理賠件數5.3萬件 、理賠金額23.5億元,比起4月減少18%;疫苗險理賠件數5月下降到 剩約9,000張、理賠金額僅剩3億元,比起4月減少高達65%。
就今年以來的數據來看,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呈現每月下降,今年1 、2月的月理賠金額約在200億元左右,最高是1月份的220億元,到4 月大幅下降只剩下33.4億元,5月更只有26億元。
官方統計,今年前5月防疫雙險理賠金額為593.3億元,加計去年的 理賠金額2,116.3億元,整體產險業在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已來到2, 709.6億元。因還有先前已確診的保戶還未申請理賠,預估之後還陸 續會有理賠金額的增加,但增加趨勢估計持續向下,單月理賠應不會 超過30億元。
防疫雙險理賠超過2,700億元,等於產險業過去近30年獲利歸零, 也迫使去年產險業拿出1,125億元的增資款填補缺口,及至去年底仍 有5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各家產險業今年持續增資; 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產險業已拿出1,655億元增資,目標於6月底前將 資本適足率回到法定標準200%之上。
據保險局統計,今年及至6月6日,已完成增資的有3家產險公司、 增資300億元,包含兆豐產6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80億元、富邦產 160億元,另還有4家產險預計在6月底前完成增資,其中新安東京海 上產正在進行今年的第二次增資120億元,和泰產增資45億元、南山 產增資15億元、中信產增資50億元。
保險局表示,6月底各家產險公司增資完成後,將會只剩1家產險公 司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還未達法定標準,預計將會再次啟動增資, 希望在年底所有產險業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都能達標。
近日來,隨著疫情逐漸受控,許多民眾開始瘋狂出國旅遊,準備迎接暑假的旅遊旺季。然而,出遊時若遇到班機延誤或取消等意外情況,該如何保障自身權益呢?以下將介紹台灣產險公司的相關保障措施,幫助民眾安心出遊。 首先,以星宇航空近期滯留超過300名旅客夜宿成田機場的事件為例,這類班機延誤事件若事先投保旅遊不便險,憑「延誤證明」即可向產險公司申請理賠。例如,國泰產險便表示,只要在出國前投保旅遊不便險,遇到原定航班起飛延誤超過4小時,即可啟動班機延誤的定額補償。 另外,中信產險也提醒民眾,旅遊不便險是旅平險的加購選項,用於補償因突發情況導致旅行計劃受阻而造成的損失。在出國旅遊前,投保旅平險並附加旅遊不便險,可以享有全面的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旅遊不便險的班機延誤險、行李損失險等,只能在「產險公司」投保。因此,建議旅客在產險公司一次購足所需的保額保障。 而富邦產險則提醒民眾,大多數信用卡附加的旅平險是有條件式的贈送,保障範圍有限。因此,出國前仍應選擇投保符合自身需求的旅遊保險,以確保整段旅程中的人身風險得到充分保障。 總結來說,投保旅遊保險是保障出遊時權益的重要手段。旅客在規劃旅遊行程時,不妨提前了解各產險公司的保障內容,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險方案,讓旅程更加安心、順利。
【台灣產險新聞】 近來,旅遊平安險的理赔方式引起廣大消費者的關注。許多人在投保時,會遇到「定額給付」與「實支實付」兩種理赔方式,分別適用於不同情境。針對這兩種理赔方式,台灣的產險公司如國泰產險、中信產險以及富邦產險等,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與建議。 首先,我們來看看國泰產險的解釋。該公司表示,當旅客自行投保旅行平安險附加不便險時,若遇到班機延誤,保險公司會根據約定給付固定金額,這就是所謂的定額給付。而實支實付則是在保險給付條件下,由保險公司負擔旅客因班機延誤產生的額外食宿交通費用。 中信產險則認為,定額給付和實支實付各有其優缺點。定額給付簡單易懂,理賠快速,保費較低,但可能無法完全補償實際損失。相反,實支實付能夠提供較高的賠償金額,但保費較高,且理賠手續可能較為複雜。因此,中信產險建議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旅行計畫和需求來選擇合適的保險方案。 富邦產險則針對近期星宇班機事件提出看法。該公司表示,如果旅客的理賠事故沒有造成額外開支,採實支實付型保險可能無法理賠。但如果是定額給付型保險,則無需相關支出單據即可申請「定額保險金」。 總結來說,消費者在選擇旅遊平安險時,應該詳細了解保險條款,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理赔方式,以確保旅行時的權益得到保障。
另外,實支實付的部分,在達成保險給付條件下由保險負擔必要開銷,如班機延誤所產生額外的食宿交通費用,因為並非直接理賠一定金額,因此僅有進行實際消費的旅客才得於限額內以額外開銷的單據申請理賠。
中信產認為,旅平險中的「定額給付」與「實支實付」各有優缺點,「定額給付」的優點是簡單易懂,理賠快速,保費較低,缺點是賠償金額可能無法完全補償實際損失;相反地,實支實付的優點是賠償金額較高,多數可完全補償旅客損失,但保費較高且理賠手續可能較為繁瑣。
中信產險建議,民眾在購買旅遊不便險時,可根據實際情況與賠償需要來選擇投保方案,若民眾旅行計畫比較固定,風險較低,又或者參加旅行社所安排的旅遊團體出國旅遊,那可以選擇定額給付,保費較低。如果旅行計畫較為彈性,又或者採自助行,建議選擇實支實付,享有高保障,維護自己的權益。
富邦產險表示,星宇班機事件而言,若民眾所發生之理賠事故並未造成額外開支,保障理賠方式若是採實支實付型,因無衍生額外費用恐怕無法理賠;若理賠方式是採定額給付,則無需相關支出單據即可申請「定額保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