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泰產物保險(公)公司新聞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本周累積至1,786億元,下周將衝1,800億元。金管會保險局昨(6)日傍晚公布防疫保單最新數據,近一周防疫險理賠件數增加超過12萬件,理賠金額增加54億元;疫苗險近一周理賠件數增加2.8萬件,理賠金額增加11億元。合計今年以來廣義防疫險理賠已達1,786億元。
至於產險業增資則新增三家,六產險累計已達885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表示,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348萬件、理賠金額逾1,416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89萬件,理賠金額370.4億元,防疫雙險總理賠件數逾437萬件,理賠金額共1,786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1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5倍以上,總計防疫險加疫苗險總有效保單共730萬件。
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者完成增資,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增資90億元且已完成二次增資、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和泰產險20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六家合計707億元,林志憲說,最新進度是再增加新安東京海上再增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 中信產65億元,三家皆已獲准,總數相加增資金額邁入885億元。
另外,先前已對外公告,國泰世紀產也正規畫進行二度增資100億元,若後續核准,這波增資金額累計已突破900億元,達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四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以支應鉅額理賠金。
隨著疫情趨緩,目前多家產險業者已宣布住院日額理賠回歸保單條款,也就是必須要住院才能申請理賠,對於壽險業防疫保單是否也應比照產險業取消居家融通措施?對此林志憲表示,目前沒有接獲壽險公司反映要比照產險業防疫保單,「壽險公司當然可以考量實務作業情形判斷是否融通給付。」
至於產險業增資則新增三家,六產險累計已達885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表示,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348萬件、理賠金額逾1,416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89萬件,理賠金額370.4億元,防疫雙險總理賠件數逾437萬件,理賠金額共1,786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1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5倍以上,總計防疫險加疫苗險總有效保單共730萬件。
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者完成增資,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增資90億元且已完成二次增資、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和泰產險20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六家合計707億元,林志憲說,最新進度是再增加新安東京海上再增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 中信產65億元,三家皆已獲准,總數相加增資金額邁入885億元。
另外,先前已對外公告,國泰世紀產也正規畫進行二度增資100億元,若後續核准,這波增資金額累計已突破900億元,達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四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以支應鉅額理賠金。
隨著疫情趨緩,目前多家產險業者已宣布住院日額理賠回歸保單條款,也就是必須要住院才能申請理賠,對於壽險業防疫保單是否也應比照產險業取消居家融通措施?對此林志憲表示,目前沒有接獲壽險公司反映要比照產險業防疫保單,「壽險公司當然可以考量實務作業情形判斷是否融通給付。」
金融業股東今年「掏錢」增資創史上新高。因為廣義防疫保單理賠 金額破1,700億元,股債雙跌重創金融業淨值,據金管會最新統計, 銀行、壽險、產險及金控公司扣掉重複計算後,今年合計現金增資金 額逼近2,000億元,創金融史上新高紀錄。
今年到11月底,已有四家金控申請現金增資,金額共655億元,包 含國泰金、台新金、新光金及國票金,但因國泰金原申請450億元, 最後將募資525億元,將多出75億元,等於金控今年是現增730億元, 創2019年以來的近四年新高,但低於2018年金融海嘯時的971億元。
金控現增主要都是用來再增資子公司,今年銀行共有六家辦理現增 ,即新光銀、陽信銀、遠東銀、華泰銀、連線銀行及上海商銀,共募 資318.26億元,用來強化資本結構,因應未來業務發展需求。
壽險業今年共有六家現增,含年底前要完成的國泰人壽現增350億 元的話,共587.03億元,創近三年新高,另外還有新光人壽、第一金 人壽、安達人壽及三商美邦人壽今年都有現增,其中三商壽已完成二 次共87.26億元,但尚未計算正在進行的私募20億股的現增,若年底 前完成,今年壽險現增金額可能近700億元,就會是2018年之後的單 年新高。
今年最慘的還是產險業,因為防疫險理賠爆表,六家承保防疫險最 多的產險公司,有三家都已宣布二度增資,即和泰產、新安海上產、 國泰世紀產,中信產更是宣布今年第三度現增,加上富邦產及兆豐產 ,六家公司今年合計要增資985億元,創史上新高。
今年因為股債雙跌,壽險業出現淨值大量蒸發,壽險增資原因大多 是強化資本適足率(RBC)及拉高淨值比,國泰人壽則是強調為接軌 IFRS17等提早啟動增資,產險業就是彌補因防疫險高額理賠後,造成 資本適足率下降。
扣除掉金控轉增資子公司的部分,金控、本國銀行、壽險及產險公 司確定年底前到位的現金增資金額就逾1,995億元,創史上新高金額 ,可說今年金融業大股東相當「破費」。
今年到11月底,已有四家金控申請現金增資,金額共655億元,包 含國泰金、台新金、新光金及國票金,但因國泰金原申請450億元, 最後將募資525億元,將多出75億元,等於金控今年是現增730億元, 創2019年以來的近四年新高,但低於2018年金融海嘯時的971億元。
金控現增主要都是用來再增資子公司,今年銀行共有六家辦理現增 ,即新光銀、陽信銀、遠東銀、華泰銀、連線銀行及上海商銀,共募 資318.26億元,用來強化資本結構,因應未來業務發展需求。
壽險業今年共有六家現增,含年底前要完成的國泰人壽現增350億 元的話,共587.03億元,創近三年新高,另外還有新光人壽、第一金 人壽、安達人壽及三商美邦人壽今年都有現增,其中三商壽已完成二 次共87.26億元,但尚未計算正在進行的私募20億股的現增,若年底 前完成,今年壽險現增金額可能近700億元,就會是2018年之後的單 年新高。
今年最慘的還是產險業,因為防疫險理賠爆表,六家承保防疫險最 多的產險公司,有三家都已宣布二度增資,即和泰產、新安海上產、 國泰世紀產,中信產更是宣布今年第三度現增,加上富邦產及兆豐產 ,六家公司今年合計要增資985億元,創史上新高。
今年因為股債雙跌,壽險業出現淨值大量蒸發,壽險增資原因大多 是強化資本適足率(RBC)及拉高淨值比,國泰人壽則是強調為接軌 IFRS17等提早啟動增資,產險業就是彌補因防疫險高額理賠後,造成 資本適足率下降。
扣除掉金控轉增資子公司的部分,金控、本國銀行、壽險及產險公 司確定年底前到位的現金增資金額就逾1,995億元,創史上新高金額 ,可說今年金融業大股東相當「破費」。
今年來受美國升息、俄烏戰、通膨、疫情、地緣政治等五大利空罩頂,股債市崩跌、防疫險更掀理賠海嘯,讓金融業啟動史上最大增資潮。據金管會與各業者公告初估,光以今年底資金到位的增資額就高達1,995億元,又以產險業增資額占了半數、逼近千億元最高。
金管會昨(1)日公布統計,至今共有四家金控辦現金增資,包括國泰金、台新金、新光金與國票金共730億元,其中僅國票金30億元及國泰金75億元留在金控帳上,其餘都轉增資給子公司。
六家銀行業辦現增者,包括上海商銀、新光銀、陽信銀、遠東銀、華泰銀和連線商銀(LINE Bank)共318.3億元,除新光銀是母金控增資外,其餘五家都是獨立銀行。
六家壽險辦現增者,包括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台新人壽、三商美邦人壽、第一金人壽及安達產,合計587億元,其中僅三商美邦是獨立壽險,估算兩次現增合計約87億元左右。
六家產險業辦現增者,包括富邦產、國泰世紀產、中信產、兆豐產、和泰產和新安東京產,合計985億元,除富邦產、兆豐產是屬一次增資外,國泰世紀產、和泰產和新安東京產三家都是二度增資,中信產則是三度增資。
換言之,今年至今22家金融業辦現金增資,再剔除母金控現增給子公司的重複計算後,總增資規模已高達1,995億元創金融史上最大增資潮,其中又以產險業增資占了近五成居冠,壽險業也占了三成。
若再將今年增資需求、遞延到明年的永豐金與兆豐金估350億元,這一波金融市場五大利空,讓各大金融業者增資潮已上探2,345億元。
據金管會數據顯示,僅2015年至2016年金控和銀行業有約1,000億元左右的增資規模,其餘都落在數百億元之譜,壽險業則是2018年現增764億元規模較大,換言之,2022年金融業破天荒、近兩千億元增資潮是歷年首見。
金管會昨(1)日公布統計,至今共有四家金控辦現金增資,包括國泰金、台新金、新光金與國票金共730億元,其中僅國票金30億元及國泰金75億元留在金控帳上,其餘都轉增資給子公司。
六家銀行業辦現增者,包括上海商銀、新光銀、陽信銀、遠東銀、華泰銀和連線商銀(LINE Bank)共318.3億元,除新光銀是母金控增資外,其餘五家都是獨立銀行。
六家壽險辦現增者,包括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台新人壽、三商美邦人壽、第一金人壽及安達產,合計587億元,其中僅三商美邦是獨立壽險,估算兩次現增合計約87億元左右。
六家產險業辦現增者,包括富邦產、國泰世紀產、中信產、兆豐產、和泰產和新安東京產,合計985億元,除富邦產、兆豐產是屬一次增資外,國泰世紀產、和泰產和新安東京產三家都是二度增資,中信產則是三度增資。
換言之,今年至今22家金融業辦現金增資,再剔除母金控現增給子公司的重複計算後,總增資規模已高達1,995億元創金融史上最大增資潮,其中又以產險業增資占了近五成居冠,壽險業也占了三成。
若再將今年增資需求、遞延到明年的永豐金與兆豐金估350億元,這一波金融市場五大利空,讓各大金融業者增資潮已上探2,345億元。
據金管會數據顯示,僅2015年至2016年金控和銀行業有約1,000億元左右的增資規模,其餘都落在數百億元之譜,壽險業則是2018年現增764億元規模較大,換言之,2022年金融業破天荒、近兩千億元增資潮是歷年首見。
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29日公布最新防疫險理賠統計,截至今年11月 28日為止,防疫雙險(防疫險加疫苗險)理賠金額達1,721億元,單 周理賠仍持續增加約68.5億元,理賠案件單周仍破15萬張,至於產險 業增資金額原本六家已核准的有707億元,若加計已自行公布待核准 的達920億元。
據保險局統計,今年以來統計至11月28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 336萬件、理賠金額逾1,362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86萬件,理賠金 額359.3億元,防疫雙險總理賠件數逾422萬件,理賠金額共1,721億 元。
就單周來看,11月22日至11月28日防疫險理賠件數增加超過12.7萬 件、理賠金額增加57.3億元;疫苗險近一周理賠件數增加2.6萬件、 理賠金額增加11億元。
林志憲表示,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1月28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 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29.9倍以上; 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 費收入的35倍以上,總計防疫險加疫苗險總有效保單共730萬件。
由於廣義防疫險理賠超乎預期,金管會已核准六家產險業者增資, 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增資90億元且已完成二次 增資、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和泰 產險20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六家合計707億元。
林志憲指出,新安東京產險已送件二度增資53億元,和泰產險日前 董事會也決議辦理第二次私募總金額60億元,加上國泰世紀產也規劃 二度增資100億元,這一波產險業增資金額累計將達920億元。
據保險局統計,今年以來統計至11月28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 336萬件、理賠金額逾1,362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86萬件,理賠金 額359.3億元,防疫雙險總理賠件數逾422萬件,理賠金額共1,721億 元。
就單周來看,11月22日至11月28日防疫險理賠件數增加超過12.7萬 件、理賠金額增加57.3億元;疫苗險近一周理賠件數增加2.6萬件、 理賠金額增加11億元。
林志憲表示,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1月28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 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29.9倍以上; 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 費收入的35倍以上,總計防疫險加疫苗險總有效保單共730萬件。
由於廣義防疫險理賠超乎預期,金管會已核准六家產險業者增資, 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增資90億元且已完成二次 增資、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和泰 產險20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六家合計707億元。
林志憲指出,新安東京產險已送件二度增資53億元,和泰產險日前 董事會也決議辦理第二次私募總金額60億元,加上國泰世紀產也規劃 二度增資100億元,這一波產險業增資金額累計將達920億元。
兩大車廠拚谷底翻升,裕隆、和泰兩大車廠均規畫,今年把轉投資產險的損失提前認列完畢,預計本季繼續認列,但虧損幅度可望縮小,今年將正式揮別產險噩夢,邁向疫後車市新紀元。
法人認為,兩大車廠近期新車一發表就接獲滿手訂單,此舉等同宣告,明年不僅訂單紅利爆發,也沒有轉投資產險的衝擊,一消一長之間,和泰、裕隆有望雙雙開啟營運的新契機。
裕隆與和泰兩大集團今年都因轉投資產險公司提列防疫險轉投資損失,因此造成兩家公司第3季財報不僅不好看,甚至出爐後,都呈鉅額虧損。
但出乎市場預料的是,裕隆、和泰的上季財報公布後,股價不跌反漲,市場解讀,除了這兩家公司體質都不錯外,防疫險的衝擊已經在預期內,所以財報出爐等於利空出盡,反而吸引投資者進場。
裕隆集團上周舉行法說會,其中,裕隆與中華車兩家主力車廠都因轉投資「新安東京海上」而造成虧損,但兩家公司也都透露明年會發放股息,今年即使虧損,但只要在董事會與股東會的同意下,還是會發放股息。
和泰車情況也相同,和泰車總經理蘇純興強調,雖然轉投資和泰產險造成的業外損失認列金額很可觀,甚至導致今年和泰車虧損,前三季每股淨損24.99元,不過,和泰車明年仍會發放股息。
和泰車指出,和泰產險明年3、4月防疫險將全數到期,但集團今年底前就會先預估損失金額,提前認列轉投資損失,換言之,本季就會把轉投資和泰產險的損失認列完畢,明年和泰車財報將不再受到產險因素影響。
事實上兩大集團今年的本業表現都相當突出,裕隆若不含轉投資產險的因素,前三季EPS近4.9元,中華車則是6.96元,和泰車則是強調今年的本業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以和泰車近年獲利持續成長評估,今年和泰車如果拋開產險因素,獲利有機會創新高。
至於提列轉投資的虧損金額,業者指出,裕隆在第2季已經認列絕大部分,第3季認列虧損的金額已經大幅縮減,和泰集團則是把虧損提列集中在第3季,預估後續認列的虧損金額會有感收斂。
法人認為,兩大車廠近期新車一發表就接獲滿手訂單,此舉等同宣告,明年不僅訂單紅利爆發,也沒有轉投資產險的衝擊,一消一長之間,和泰、裕隆有望雙雙開啟營運的新契機。
裕隆與和泰兩大集團今年都因轉投資產險公司提列防疫險轉投資損失,因此造成兩家公司第3季財報不僅不好看,甚至出爐後,都呈鉅額虧損。
但出乎市場預料的是,裕隆、和泰的上季財報公布後,股價不跌反漲,市場解讀,除了這兩家公司體質都不錯外,防疫險的衝擊已經在預期內,所以財報出爐等於利空出盡,反而吸引投資者進場。
裕隆集團上周舉行法說會,其中,裕隆與中華車兩家主力車廠都因轉投資「新安東京海上」而造成虧損,但兩家公司也都透露明年會發放股息,今年即使虧損,但只要在董事會與股東會的同意下,還是會發放股息。
和泰車情況也相同,和泰車總經理蘇純興強調,雖然轉投資和泰產險造成的業外損失認列金額很可觀,甚至導致今年和泰車虧損,前三季每股淨損24.99元,不過,和泰車明年仍會發放股息。
和泰車指出,和泰產險明年3、4月防疫險將全數到期,但集團今年底前就會先預估損失金額,提前認列轉投資損失,換言之,本季就會把轉投資和泰產險的損失認列完畢,明年和泰車財報將不再受到產險因素影響。
事實上兩大集團今年的本業表現都相當突出,裕隆若不含轉投資產險的因素,前三季EPS近4.9元,中華車則是6.96元,和泰車則是強調今年的本業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以和泰車近年獲利持續成長評估,今年和泰車如果拋開產險因素,獲利有機會創新高。
至於提列轉投資的虧損金額,業者指出,裕隆在第2季已經認列絕大部分,第3季認列虧損的金額已經大幅縮減,和泰集團則是把虧損提列集中在第3季,預估後續認列的虧損金額會有感收斂。
和泰車總經理蘇純興昨(23)日表示,車用原物料缺料情形相當嚴重,鋼材、晶片、電池等重要零組件成本從源頭就不斷上漲,除了之前已宣布調漲的五款新車之外,預期明年旗下兩大品牌車款將全面漲價。
蘇純興表示,TOYOTA已經漲價的五款車,主要是接單已多、交期相當長的車款,其餘的車款漲價幅度未定,目前和泰車正在與原廠爭取,希望降低調漲幅度。但以目前的情況看來,應該會全面漲價。
和泰車前三季獲利受到和泰產險鉅額理賠金侵蝕而轉為赤字,第3季稅後虧損達73.8億元,不過,蘇純興信心滿滿地指出,防疫保單為一次性事件,公司已做好萬全準備,營運資金與借款額度充裕,營運不受影響,明年仍規劃發股利。
對於外資指出,車用晶片已供過於求、出現砍單的現象。蘇純興說,目前並未接到原廠有這種說法,預期車用晶片短缺的問題到明年年中之前都不會改善。
蘇純興解釋,先前豐田體系缺晶片、缺車的問題較其他品牌不嚴重,是因為日本311地震之後,原廠調整策略,提高庫存量,但隨著各類原物料缺料的時間拉長,庫存量已消化殆盡,加上晶片荒遲未解決,豐田體系的供車問題才愈來愈明顯。
特別的是,和泰車昨日發表LEXUS RX改款新車,實際售價比預售接單價降了一點,依級距不同,實際售價較接單價各降了3萬到10萬元不等。蘇純興說,主要是和泰車與原廠爭取有成,雖然仍比舊款貴,但配備卻提升了。
對於車價漲跌,蘇純興強調,依和泰與原廠議定的訂價基礎來說,除非匯率波動過大,若是一般性匯差原則上由廠家吸收,所以,近期車價變化主因還是成本變動劇烈的影響。
漲價關鍵在原物料,蘇純興指出,今年以來,車用原物料缺料情形相當嚴重,鋼材、晶片、電池等重要零組件成本從源頭就不斷上漲,再加上人力成本、運輸物流、海運價格等費用堆疊,使得造車整體成本大幅攀升,日本原廠與總代理已無法吸收多重變數及壓力。
蘇純興也強調,和泰近期一直盡力向原廠爭取,希望少漲甚至不漲,但很無奈的是,成本過高的問題無法解決,只能朝漲價方向走,建議想買車的顧客不要再猶豫。
蘇純興也說,不只和泰代理的品牌,國內其他車商都面臨共同的壓力,只能盡量透過增加配備、擴大促銷策略讓消費者埋單。
蘇純興表示,TOYOTA已經漲價的五款車,主要是接單已多、交期相當長的車款,其餘的車款漲價幅度未定,目前和泰車正在與原廠爭取,希望降低調漲幅度。但以目前的情況看來,應該會全面漲價。
和泰車前三季獲利受到和泰產險鉅額理賠金侵蝕而轉為赤字,第3季稅後虧損達73.8億元,不過,蘇純興信心滿滿地指出,防疫保單為一次性事件,公司已做好萬全準備,營運資金與借款額度充裕,營運不受影響,明年仍規劃發股利。
對於外資指出,車用晶片已供過於求、出現砍單的現象。蘇純興說,目前並未接到原廠有這種說法,預期車用晶片短缺的問題到明年年中之前都不會改善。
蘇純興解釋,先前豐田體系缺晶片、缺車的問題較其他品牌不嚴重,是因為日本311地震之後,原廠調整策略,提高庫存量,但隨著各類原物料缺料的時間拉長,庫存量已消化殆盡,加上晶片荒遲未解決,豐田體系的供車問題才愈來愈明顯。
特別的是,和泰車昨日發表LEXUS RX改款新車,實際售價比預售接單價降了一點,依級距不同,實際售價較接單價各降了3萬到10萬元不等。蘇純興說,主要是和泰車與原廠爭取有成,雖然仍比舊款貴,但配備卻提升了。
對於車價漲跌,蘇純興強調,依和泰與原廠議定的訂價基礎來說,除非匯率波動過大,若是一般性匯差原則上由廠家吸收,所以,近期車價變化主因還是成本變動劇烈的影響。
漲價關鍵在原物料,蘇純興指出,今年以來,車用原物料缺料情形相當嚴重,鋼材、晶片、電池等重要零組件成本從源頭就不斷上漲,再加上人力成本、運輸物流、海運價格等費用堆疊,使得造車整體成本大幅攀升,日本原廠與總代理已無法吸收多重變數及壓力。
蘇純興也強調,和泰近期一直盡力向原廠爭取,希望少漲甚至不漲,但很無奈的是,成本過高的問題無法解決,只能朝漲價方向走,建議想買車的顧客不要再猶豫。
蘇純興也說,不只和泰代理的品牌,國內其他車商都面臨共同的壓力,只能盡量透過增加配備、擴大促銷策略讓消費者埋單。
防疫險龐大賠付損失,汽車業績優生和泰汽車今年恐出現史上第一 次虧損。和泰車總經理蘇純興信心喊話,認列虧損到今年為止,明年 照常配息,員工年終獎金、紅利照發,調薪態度不變。
和泰車去年每股大賺近30元,改寫上市車業新高紀錄,但今年卻因 為認列轉投資和泰產險防疫保單龐大損失,前三季稅後淨損73.8億元 ,每股淨損18.62元。
但蘇純興23日重申,防疫保單為一次性事件,公司已做好萬全準備 ,營運資金與借款額度充裕,營運不受影響,也會持續支持和泰產險 經營。
他表示,排除和泰產險的虧損,和泰車今年本業獲利是比去年成長 ,其他子公司如和潤分期、和泰興業等業務推展順暢,獲利均較去年 同期成長。
蘇純興信心喊話,會在今年底前將相關損失提前認列完畢,「明年 重新開始」。今年的虧損不會影響股東與員工權益,明年將照舊配發 股息,員工的年終獎金、紅利,以及加薪計畫不變。
他表示,已故集團總裁蘇燕輝經常提醒,「在最好的時候,做最壞 的打算」,因過往每年固定提列保留盈餘,目前和泰帳上有超過600 億元的保留盈餘,明年正常配息沒問題,要股東放心。
和泰車去年每股大賺近30元,改寫上市車業新高紀錄,但今年卻因 為認列轉投資和泰產險防疫保單龐大損失,前三季稅後淨損73.8億元 ,每股淨損18.62元。
但蘇純興23日重申,防疫保單為一次性事件,公司已做好萬全準備 ,營運資金與借款額度充裕,營運不受影響,也會持續支持和泰產險 經營。
他表示,排除和泰產險的虧損,和泰車今年本業獲利是比去年成長 ,其他子公司如和潤分期、和泰興業等業務推展順暢,獲利均較去年 同期成長。
蘇純興信心喊話,會在今年底前將相關損失提前認列完畢,「明年 重新開始」。今年的虧損不會影響股東與員工權益,明年將照舊配發 股息,員工的年終獎金、紅利,以及加薪計畫不變。
他表示,已故集團總裁蘇燕輝經常提醒,「在最好的時候,做最壞 的打算」,因過往每年固定提列保留盈餘,目前和泰帳上有超過600 億元的保留盈餘,明年正常配息沒問題,要股東放心。
據金管會今年到11月21日止統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金額達1,652.9億元續創新高,單周新增理賠額70.5億元與近月單周新增60億至75億元相當,顯示全台確診人數趨緩、但理賠仍屬高原期,未有減緩跡象。
雖然近期防疫措施不斷鬆綁,不過根據防疫指揮中心昨公布最新統計,本土新增1萬8150例個案,死亡38例,中重症66例,分別為中症34、重症32例。產險業者期待,防疫政策鬆綁後,理賠可望緩解的情形,目前並未發生。
一家產險業者坦言,事實上,防疫險的理賠率早已經打敗「大盤」(指全台確診率),主要原因是一個人的防疫險理賠包括了隔離、確診以及居家照護給付,甚至是一個人買了多家防疫險,自然理賠率會遠高於全台確診率。
據金管會到11月21日止統計,廣義的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729.8萬件、理賠407.3萬件,件數理賠率55.8%,但件數未歸戶,一人可能投保多張,加上可能是去年投保保單、今年才理賠,難估算整體理賠率。
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1652.9億元,單周增加70.5億元,與上周增加69億元相較,不減反小增,平均每件理賠金額4萬573元,理賠金額達保費收入(防疫險+疫苗險保費收入55.5億元)29.7倍。
保險局主秘蔡火炎昨(22)日說,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另外,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四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包括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及新增一家產險業者,申請短借以支應鉅額理賠金。
至於產險業者增資方面,目前依舊有六家產險業增資獲准,增資金額高達707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產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
蔡火炎說,日前新安東京產已送件52.9億元的二度增資,預估今年底前會完成,至於中信產則尚未看到第三次增資計畫。
和泰產險近日董事會也決議辦理第二次私募,發行6億股,每股認購價格10元,總金額是60億元,將由和泰車認購。
再加上先前已對外公告,國泰世紀產也規畫做二度增資100億元,這一波增資金額累計已突破900億元,達920億元,其餘兆豐產、及第三度增資的中信產,這波產險業增資潮勢必衝破千億元大關。
雖然近期防疫措施不斷鬆綁,不過根據防疫指揮中心昨公布最新統計,本土新增1萬8150例個案,死亡38例,中重症66例,分別為中症34、重症32例。產險業者期待,防疫政策鬆綁後,理賠可望緩解的情形,目前並未發生。
一家產險業者坦言,事實上,防疫險的理賠率早已經打敗「大盤」(指全台確診率),主要原因是一個人的防疫險理賠包括了隔離、確診以及居家照護給付,甚至是一個人買了多家防疫險,自然理賠率會遠高於全台確診率。
據金管會到11月21日止統計,廣義的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729.8萬件、理賠407.3萬件,件數理賠率55.8%,但件數未歸戶,一人可能投保多張,加上可能是去年投保保單、今年才理賠,難估算整體理賠率。
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1652.9億元,單周增加70.5億元,與上周增加69億元相較,不減反小增,平均每件理賠金額4萬573元,理賠金額達保費收入(防疫險+疫苗險保費收入55.5億元)29.7倍。
保險局主秘蔡火炎昨(22)日說,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另外,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四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包括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及新增一家產險業者,申請短借以支應鉅額理賠金。
至於產險業者增資方面,目前依舊有六家產險業增資獲准,增資金額高達707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產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
蔡火炎說,日前新安東京產已送件52.9億元的二度增資,預估今年底前會完成,至於中信產則尚未看到第三次增資計畫。
和泰產險近日董事會也決議辦理第二次私募,發行6億股,每股認購價格10元,總金額是60億元,將由和泰車認購。
再加上先前已對外公告,國泰世紀產也規畫做二度增資100億元,這一波增資金額累計已突破900億元,達920億元,其餘兆豐產、及第三度增資的中信產,這波產險業增資潮勢必衝破千億元大關。
本月7日起確診者同住家人已免隔離,但據保險局15日公布,到14 日為止,產險防疫險今年累計理賠金額已達1,245億元,單周增加55 .38億元,僅比前一周理賠少3億元;疫苗險累計理賠達337.21億元, 單周理賠13.6億元,亦僅比前一周少賠4千萬元左右。
即廣義防疫保單到本月14日為止,合計已理賠1,582.43億元,單周 增加68.98億元,雖是近四周的單周理賠新低,但仍未見明顯放緩, 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表示,防疫保單申請理賠會有延後情況,保險局 不預估免賠隔離後的影響,就由數字來呈現。
距離今年結束約還有近七周的時間,即便扣掉約3成的隔離理賠, 全年防疫險理賠金額仍是可能會破1,500億元,若加上疫苗險,廣義 防疫保單總理賠金額可能在1,900億∼2,000億元,是產險史上最賠錢 保單。
保險局表示,目前為止有六家產險公司因防疫保單增資,已完成注 資707億元,同時間還有國泰產險規劃第二度增資100億元、新安東京 海上產第二度增資75億元。
另外還有中信產評估第三度增資30億∼40億元、和泰產還有60億元 增資額度,兆豐產亦可能二度增資,今年亦是產險業增資金額最多的 一年,若全部來得及年底增資,恐上看千億元。
產險業今年共承保近487.76萬張,到14日為止,已理賠311.4萬張 ,從7月至今,已連續19周,每周以增加10萬∼19萬件的速度增加, 近一周是增加12.2萬件理賠,並未見放緩跡象,理賠件數已占今年承 保件數的63.8%,但有些理賠件應是去年下半年投保者,累計理賠金 額1,245.22億元,則已是今年已收保費45.41億元的27.4倍。
即廣義防疫保單到本月14日為止,合計已理賠1,582.43億元,單周 增加68.98億元,雖是近四周的單周理賠新低,但仍未見明顯放緩, 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表示,防疫保單申請理賠會有延後情況,保險局 不預估免賠隔離後的影響,就由數字來呈現。
距離今年結束約還有近七周的時間,即便扣掉約3成的隔離理賠, 全年防疫險理賠金額仍是可能會破1,500億元,若加上疫苗險,廣義 防疫保單總理賠金額可能在1,900億∼2,000億元,是產險史上最賠錢 保單。
保險局表示,目前為止有六家產險公司因防疫保單增資,已完成注 資707億元,同時間還有國泰產險規劃第二度增資100億元、新安東京 海上產第二度增資75億元。
另外還有中信產評估第三度增資30億∼40億元、和泰產還有60億元 增資額度,兆豐產亦可能二度增資,今年亦是產險業增資金額最多的 一年,若全部來得及年底增資,恐上看千億元。
產險業今年共承保近487.76萬張,到14日為止,已理賠311.4萬張 ,從7月至今,已連續19周,每周以增加10萬∼19萬件的速度增加, 近一周是增加12.2萬件理賠,並未見放緩跡象,理賠件數已占今年承 保件數的63.8%,但有些理賠件應是去年下半年投保者,累計理賠金 額1,245.22億元,則已是今年已收保費45.41億元的27.4倍。
和泰車昨(10)日公告第3季財報,在轉投資和泰產險防疫險理賠衝擊下,單季稅後淨損136.5億元,每股淨損24.99元,前三季由盈轉虧,稅後虧損101.7億元,每股淨損18.62元。
和泰車表示,雖財報受防疫保單衝擊,但身為和泰產險母公司,本於企業社會責任及保戶權益,共同承擔理賠造成的虧損,未來仍將支持和泰產險營運;防疫保單為一次性事件,雖全年獲利受此影響甚大,但和泰已做好準備,營運資金充裕,公司運作及業務均不受影響。
防疫保單造成鉅額虧損,除和泰車轉投資和泰產險造成損失,裕隆集團的裕隆與中華車也因轉投資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受到影響。在防疫保單造成虧損下,今年兩大汽車集團經營都很慘澹,出現非汽車產業因素造成兩大集團獲利重創局面。
其實統計三家車廠10月營收都不錯,和泰車10月營收207.5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3.2%,前十月營收197.2億元,較去年小幅衰退3.19%,主因新車供應不足。
裕隆10月營收67.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06%,前十月營收628.7億元,年減2.13%。
中華車10月合併營收26.5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16億元,年增18.6%。主要是轉投資的台灣英倫摩里斯汽車公司總代理MG車款9月重返台灣車市,推出HS 1.5T汽油與HS 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兩種不同動力休旅車,帶動整體生產線稼動率外,也帶動中華車10月營收表現。
和泰車強調,和泰集團其他子公司如和潤分期、和泰興業等業務推展順暢,獲利均較去年同期成長。和泰車本業營運亦穩健發展;前三季營收雖受缺車影響稍不如去年同期,但在市場需求依然旺盛下,車輛銷售折價空間縮減,且國產車較不受缺車影響,本業表現亮眼,還原防疫險認列相關損失後,和泰車整體獲利仍與去年同期相當。
和泰車指出,有信心在度過今年產險理賠風波後,能迅速回歸穩定獲利。
和泰車表示,雖財報受防疫保單衝擊,但身為和泰產險母公司,本於企業社會責任及保戶權益,共同承擔理賠造成的虧損,未來仍將支持和泰產險營運;防疫保單為一次性事件,雖全年獲利受此影響甚大,但和泰已做好準備,營運資金充裕,公司運作及業務均不受影響。
防疫保單造成鉅額虧損,除和泰車轉投資和泰產險造成損失,裕隆集團的裕隆與中華車也因轉投資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受到影響。在防疫保單造成虧損下,今年兩大汽車集團經營都很慘澹,出現非汽車產業因素造成兩大集團獲利重創局面。
其實統計三家車廠10月營收都不錯,和泰車10月營收207.5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3.2%,前十月營收197.2億元,較去年小幅衰退3.19%,主因新車供應不足。
裕隆10月營收67.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06%,前十月營收628.7億元,年減2.13%。
中華車10月合併營收26.5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16億元,年增18.6%。主要是轉投資的台灣英倫摩里斯汽車公司總代理MG車款9月重返台灣車市,推出HS 1.5T汽油與HS 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兩種不同動力休旅車,帶動整體生產線稼動率外,也帶動中華車10月營收表現。
和泰車強調,和泰集團其他子公司如和潤分期、和泰興業等業務推展順暢,獲利均較去年同期成長。和泰車本業營運亦穩健發展;前三季營收雖受缺車影響稍不如去年同期,但在市場需求依然旺盛下,車輛銷售折價空間縮減,且國產車較不受缺車影響,本業表現亮眼,還原防疫險認列相關損失後,和泰車整體獲利仍與去年同期相當。
和泰車指出,有信心在度過今年產險理賠風波後,能迅速回歸穩定獲利。
受到防疫保單鉅額索賠衝擊,汽車股績優生和泰汽車第三季稅後淨 損136.52億元,拖累公司前三季財報由盈轉虧,累積稅後淨損73.85 億元,每股稅後淨損18.62元。和泰重申,防疫保單為一次性事件, 公司已做好萬全準備,營運資金與借款額度充裕,營運不受影響,也 會持續支持和泰產險經營。
和泰強調,本業營運仍穩定發展,若扣除認列和泰產險投資損失2 18.1億元,及和泰產險商譽減損10.9億元,今年前三季的利益達127 .3億元,還比去年同期的126.7億元成長。
和泰10日召開董事會通過第三季財報,單季合併營收622.72億元、 年增8.97%;稅後淨損136.52億元,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單季每股 淨損24.99元。
和泰是獲利王,去年更締造每股大賺近三個股本的車業新紀錄,全 年稅後純益162億元,比其他五家上市車商獲利總和還多。
今年第一季和泰每股賺7.86元,不料第二季起轉投資和泰產險因防 疫保單鉅額賠付,拖累和泰第二季稅後淨損27.96億元;第三季本土 疫情升溫,保單賠付如搭上火箭般增速,導致和泰第三季稅後淨損擴 大至136.52億元,單季每股淨損24.99元。也由於第三季的重虧,和 泰今年全年轉盈確定無望,所幸企業底子夠厚,待相關損失認列結束 ,法人看好明年起又是「一尾活龍」!
和泰強調,本業營運仍穩定發展,若扣除認列和泰產險投資損失2 18.1億元,及和泰產險商譽減損10.9億元,今年前三季的利益達127 .3億元,還比去年同期的126.7億元成長。
和泰10日召開董事會通過第三季財報,單季合併營收622.72億元、 年增8.97%;稅後淨損136.52億元,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單季每股 淨損24.99元。
和泰是獲利王,去年更締造每股大賺近三個股本的車業新紀錄,全 年稅後純益162億元,比其他五家上市車商獲利總和還多。
今年第一季和泰每股賺7.86元,不料第二季起轉投資和泰產險因防 疫保單鉅額賠付,拖累和泰第二季稅後淨損27.96億元;第三季本土 疫情升溫,保單賠付如搭上火箭般增速,導致和泰第三季稅後淨損擴 大至136.52億元,單季每股淨損24.99元。也由於第三季的重虧,和 泰今年全年轉盈確定無望,所幸企業底子夠厚,待相關損失認列結束 ,法人看好明年起又是「一尾活龍」!
防疫險讓產險業今年增資金額創60年新高。中信金控8日已揭露台 灣人壽10月單月稅後虧損44億元,主要就是認列子公司中信產險的防 疫險賠款及相關準備共46億元,加計先前已認列的94億元,累計已認 列防疫險賠款損失及準備共150億元,吃掉台壽今年兩次增資共90億 元,年底前將再增資30億∼40億元以上。
據金管會統計,到11月7日為止廣義防疫保單,即防疫險加計疫苗 險累計已賠破1,500億元,且近三周仍是每周以逾70億元的速度理由 ,六家承保防疫險最多產險公司,即富邦、國泰、和泰、新安東京海 上、中信及兆豐產險,到目前已增資707億元,其中,中信產二次增 資共90億元,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產增資100億元,目前正進行 第二次增資10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已增資147億元,目前規劃第二度 要增75億元,和泰產增資200億元,還有60億元額度在評估中。
據金管會統計,到11月7日為止廣義防疫保單,即防疫險加計疫苗 險累計已賠破1,500億元,且近三周仍是每周以逾70億元的速度理由 ,六家承保防疫險最多產險公司,即富邦、國泰、和泰、新安東京海 上、中信及兆豐產險,到目前已增資707億元,其中,中信產二次增 資共90億元,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產增資100億元,目前正進行 第二次增資10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已增資147億元,目前規劃第二度 要增75億元,和泰產增資200億元,還有60億元額度在評估中。
近兩年疫情帶來生活型態的改變,讓企業看到了更多的需求與商機 ,更加快了數位化進展的腳步,數位轉型已成為各保險業者必修的課 題;去年工商時報舉辦首屆數位金融獎,給予致力於數位轉型的金融 保險業者很大的鼓勵,今年工商時報不畏疫情,續辦第二屆數位金融 獎,和泰產險以多元的數位服務規劃獲得此屆數位金融獎「數位創新 獎銀質獎」殊榮。
提升客戶體驗,友善操作介面是數位轉型重要的一環,和泰產險的 數位發展計畫著重於圖像化、簡單化和科技化方向執行,並以客戶為 中心,推出新興風險保障商品、提供人性化客戶服務及保險生態圈等 三大面向打造24小時客戶自主服務平台。
在新興風險保障商品方面,為保障民眾使用網路所可能遭受的資安 風險,和泰產險推出業界首張「個人資訊安全防護保障綜合保險」主 要包含三大承保項目「社交詐騙財務損失保險、網路霸凌費用損失保 險、身分盜用費用損失保險」,另針對保戶提供專屬的免付費網路問 題支援Call center 服務,遇到網路問題或保單所承保之事故將有專 職人員為保戶提供諮詢服務。
和泰產險為提升客戶體驗、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同時響應國家雙語 化政策又兼顧保障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同時進行中文版網站改版及英 文版網站建置並提供取得國家傳播委員會(NCC)無障礙網站2.0「A AA」等級標章認證之無障礙網站,以活潑鮮明的元素及RWD響應式網 頁進行設計,,並將線上服務分門別類,提供保戶簡易的操作介面及 快速方便的流程,一頁式的保單查詢功能,讓擁有多張保單的保戶, 可以更一目了然地查看自己的投保資訊,舒適的瀏覽環境,大幅提升 使用者操作滿意度。
客戶服務的提升也是和泰產險努力的目標,「即時真人文字服務平 臺」,提供聽障、語言障礙或其他以訊息文字作為主要溝通方式之保 戶,以OTP簡訊驗證身分,即可於平臺上提出保單查詢、批改、補發 等服務,客服人員接獲需求後即可直接於線上辦理,提供即時的保單 服務。
因應時代的潮流、新生活型態,和泰產險秉持以客為尊的服務基礎 ,運用數位創新科技,大數據應用與集團及結合異業合作等多方資源 ,規劃創建「活力生態平台」,透過數位轉型專案,部署未來各類應 用服務及創新發展需求,持續優化並提供多元服務,實踐數位創新及 永續經營。
提升客戶體驗,友善操作介面是數位轉型重要的一環,和泰產險的 數位發展計畫著重於圖像化、簡單化和科技化方向執行,並以客戶為 中心,推出新興風險保障商品、提供人性化客戶服務及保險生態圈等 三大面向打造24小時客戶自主服務平台。
在新興風險保障商品方面,為保障民眾使用網路所可能遭受的資安 風險,和泰產險推出業界首張「個人資訊安全防護保障綜合保險」主 要包含三大承保項目「社交詐騙財務損失保險、網路霸凌費用損失保 險、身分盜用費用損失保險」,另針對保戶提供專屬的免付費網路問 題支援Call center 服務,遇到網路問題或保單所承保之事故將有專 職人員為保戶提供諮詢服務。
和泰產險為提升客戶體驗、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同時響應國家雙語 化政策又兼顧保障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同時進行中文版網站改版及英 文版網站建置並提供取得國家傳播委員會(NCC)無障礙網站2.0「A AA」等級標章認證之無障礙網站,以活潑鮮明的元素及RWD響應式網 頁進行設計,,並將線上服務分門別類,提供保戶簡易的操作介面及 快速方便的流程,一頁式的保單查詢功能,讓擁有多張保單的保戶, 可以更一目了然地查看自己的投保資訊,舒適的瀏覽環境,大幅提升 使用者操作滿意度。
客戶服務的提升也是和泰產險努力的目標,「即時真人文字服務平 臺」,提供聽障、語言障礙或其他以訊息文字作為主要溝通方式之保 戶,以OTP簡訊驗證身分,即可於平臺上提出保單查詢、批改、補發 等服務,客服人員接獲需求後即可直接於線上辦理,提供即時的保單 服務。
因應時代的潮流、新生活型態,和泰產險秉持以客為尊的服務基礎 ,運用數位創新科技,大數據應用與集團及結合異業合作等多方資源 ,規劃創建「活力生態平台」,透過數位轉型專案,部署未來各類應 用服務及創新發展需求,持續優化並提供多元服務,實踐數位創新及 永續經營。
在台灣金融產業的所有分業業態中,產險公司堪稱2022年運營最辛 苦的一群,是受到反覆的疫情打擊最嚴重的金融機構,而誰擁有在困 境中突圍的韌性,也格外受到各界關注。剛揭曉的第二屆《工商時報 數位金融獎》的產險組獲獎名單顯示,國泰世紀產險拿下數位創新、 數位資訊安全和數位業務優化三項金質獎,堪稱本屆活動的最大贏家 。
值得注意的是,富邦產險與新安東京海上兩家產險業者,雙雙於數 位資訊安全和數位業務兩個獎項,取得優質獎肯定,兩家業者在疫情 之下,都能夠著眼於守護也重視商機開發,終能突圍而出,進一步奠 立它們在台灣產險業界的地位。而新安東京海上並為本屆數金獎參獎 的全體保險公司中,唯一一家在綠色數位金融獎項上,得到評審青睞 的機構。
本屆獲獎名單的另一特點是,兆豐產險與和泰產險雙雙取得數位創 新優質獎的肯定。其中兆豐產險更是本屆數金獎中,唯一獲獎的公股 保險機構,參選過程特別強調其防疫險的特色,以便民為主要訴求, 如以協助民眾利用保險商品,分散疫情下的風險並度過難關的角度來 看,兆豐產於此方面的努力,確實也發揮了相當的成效。
由於台灣的保險公司,於這個疫情肆虐的年度中,陸續挺身而出, 透過各式各樣的防疫商品,讓民眾容易購買並快速理賠,成為護佑台 灣的一股重要力量,為此,本年度的保險組評審,以及主要頒獎者金 管會主委黃天牧、保發中心董事長桂先農,均高度肯定以產險為主的 台灣保險公司,在架構社會安全網上的用心付出。
數位金融獎主辦單位工商時報表示,國泰世紀產險表現突出的同時 ,這次的評審也發現,許多產險公司在不同的數金領域上,都展現特 色,頗有挑戰龍頭霸主的架式,多項評鑑項目受評單位差距,都相當 的有限,為避免有遺珠之憾,評審們也在討論過程中密集交換意見、 提出各自的觀察。
由此來看,今年過後,已可預期下個年度的數金獎,將呈現競爭更 激烈的態勢,很可能從目前領先者相對集中的情況,進一步發展成百 花齊放的全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富邦產險與新安東京海上兩家產險業者,雙雙於數 位資訊安全和數位業務兩個獎項,取得優質獎肯定,兩家業者在疫情 之下,都能夠著眼於守護也重視商機開發,終能突圍而出,進一步奠 立它們在台灣產險業界的地位。而新安東京海上並為本屆數金獎參獎 的全體保險公司中,唯一一家在綠色數位金融獎項上,得到評審青睞 的機構。
本屆獲獎名單的另一特點是,兆豐產險與和泰產險雙雙取得數位創 新優質獎的肯定。其中兆豐產險更是本屆數金獎中,唯一獲獎的公股 保險機構,參選過程特別強調其防疫險的特色,以便民為主要訴求, 如以協助民眾利用保險商品,分散疫情下的風險並度過難關的角度來 看,兆豐產於此方面的努力,確實也發揮了相當的成效。
由於台灣的保險公司,於這個疫情肆虐的年度中,陸續挺身而出, 透過各式各樣的防疫商品,讓民眾容易購買並快速理賠,成為護佑台 灣的一股重要力量,為此,本年度的保險組評審,以及主要頒獎者金 管會主委黃天牧、保發中心董事長桂先農,均高度肯定以產險為主的 台灣保險公司,在架構社會安全網上的用心付出。
數位金融獎主辦單位工商時報表示,國泰世紀產險表現突出的同時 ,這次的評審也發現,許多產險公司在不同的數金領域上,都展現特 色,頗有挑戰龍頭霸主的架式,多項評鑑項目受評單位差距,都相當 的有限,為避免有遺珠之憾,評審們也在討論過程中密集交換意見、 提出各自的觀察。
由此來看,今年過後,已可預期下個年度的數金獎,將呈現競爭更 激烈的態勢,很可能從目前領先者相對集中的情況,進一步發展成百 花齊放的全新格局。
近兩年疫情帶來生活型態的改變,讓企業看到了更多的需求與商機 ,更加快了數位化進展的腳步,數位轉型已成為各保險業者必修的課 題;去年工商時報舉辦首屆數位金融獎,給予致力於數位轉型的金融 保險業者很大的鼓勵,今年工商時報不畏疫情,續辦第二屆《工商時 報數位金融獎》,和泰產險以多元的數位服務規劃獲得此屆數位金融 獎「數位創新獎優質獎」殊榮。
提升客戶體驗,友善操作介面是數位轉型重要的一環,和泰產險的 數位發展計畫著重於圖像化、簡單化和科技化方向執行,並以客戶為 中心,推出新興風險保障商品、提供人性化客戶服務及保險生態圈等 三大面向打造24小時客戶自主服務平台。
在新興風險保障商品方面,為保障民眾使用網路所可能遭受的資安 風險,和泰產險推出業界首張「個人資訊安全防護保障綜合保險」主 要包含三大承保項目「社交詐騙財務損失保險、網路霸凌費用損失保 險、身分盜用費用損失保險」,另針對保戶提供專屬的免付費網路問 題支援Call center服務,遇到網路問題或保單所承保之事故將有專 職人員為保戶提供諮詢服務。
和泰產險秉持以客為尊的服務基礎,運用數位創新科技,大數據應 用與集團及結合異業合作等多方資源,規劃創建「活力生態平台」, 部署未來各應用服務及創新發展需求,持續提供多元服務,實踐數位 創新及永續經營。
提升客戶體驗,友善操作介面是數位轉型重要的一環,和泰產險的 數位發展計畫著重於圖像化、簡單化和科技化方向執行,並以客戶為 中心,推出新興風險保障商品、提供人性化客戶服務及保險生態圈等 三大面向打造24小時客戶自主服務平台。
在新興風險保障商品方面,為保障民眾使用網路所可能遭受的資安 風險,和泰產險推出業界首張「個人資訊安全防護保障綜合保險」主 要包含三大承保項目「社交詐騙財務損失保險、網路霸凌費用損失保 險、身分盜用費用損失保險」,另針對保戶提供專屬的免付費網路問 題支援Call center服務,遇到網路問題或保單所承保之事故將有專 職人員為保戶提供諮詢服務。
和泰產險秉持以客為尊的服務基礎,運用數位創新科技,大數據應 用與集團及結合異業合作等多方資源,規劃創建「活力生態平台」, 部署未來各應用服務及創新發展需求,持續提供多元服務,實踐數位 創新及永續經營。
在電商平台販賣陽性快篩劑的人抓到了。金管會主委黃天牧3日在 立法院被質詢時透露,檢察官已找到在網路上販賣顯示陽性反應快篩 劑的賣家,將進行後續偵辦。一旦確定買家以此去請假、申請防疫險 ,賣家與買家恐都有刑責,即詐欺罪,可判刑5年以下或併科罰金50 萬元。
據金管會統計,防疫險到10月底理賠已逾1,131億元,疫苗險則已 賠309.6億元,兩者合計1,141億元,立委擔心若再有人透過買陽性快 篩試劑去申請保單理賠,理賠金額恐再快速增加;同時居家照護等同 住院等通融式作法,亦有產險公司反應再保公司以不在契約承保範圍 內,拒絕理賠,市場亦傳出明年產險費率會拉高等。
黃天牧則回應,的確接獲產險公司反應再保問題,而承保防疫險較 多的產險公司,已不只二次增資,連第三次增資都有,但股東都儘量 支持,目前增資應順利。
中信產險、國泰產、富邦產、兆豐產、新安東京海上產及和泰產等 六家產險公司,已因防疫險增資707億元,另外還有新安東京海上產 險規劃第二次增資75億元、國泰產險第二次增資100億元,兆豐產亦 評估二次增資,和泰產則是先申請200億元增資,還有60億元增資額 度正評估中,已二次增資共90億元的中信產險,正在評估年底前是否 進行第三次增資,若這公司都在年底前完成第二次及第三次增資,則 今年產險業者增資金額上看千億元,創史上最高紀錄。
據金管會統計,防疫險到10月底理賠已逾1,131億元,疫苗險則已 賠309.6億元,兩者合計1,141億元,立委擔心若再有人透過買陽性快 篩試劑去申請保單理賠,理賠金額恐再快速增加;同時居家照護等同 住院等通融式作法,亦有產險公司反應再保公司以不在契約承保範圍 內,拒絕理賠,市場亦傳出明年產險費率會拉高等。
黃天牧則回應,的確接獲產險公司反應再保問題,而承保防疫險較 多的產險公司,已不只二次增資,連第三次增資都有,但股東都儘量 支持,目前增資應順利。
中信產險、國泰產、富邦產、兆豐產、新安東京海上產及和泰產等 六家產險公司,已因防疫險增資707億元,另外還有新安東京海上產 險規劃第二次增資75億元、國泰產險第二次增資100億元,兆豐產亦 評估二次增資,和泰產則是先申請200億元增資,還有60億元增資額 度正評估中,已二次增資共90億元的中信產險,正在評估年底前是否 進行第三次增資,若這公司都在年底前完成第二次及第三次增資,則 今年產險業者增資金額上看千億元,創史上最高紀錄。
防疫險理賠持續擴大。金管會昨(25)日公布防疫保單最新數據,10月18日至10月24日近一周防疫險理賠件數增加超過15萬件,理賠金額增加63.9億元,為今年以來第三高;疫苗險近一周理賠件數增加3.6萬件,理賠金額增加14.8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表示,今年以來統計至10月24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273萬件、理賠金額逾1,071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70萬件,理賠金額295億元,防疫雙險總理賠件數343萬件,理賠金額共1,366億元。
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0月24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7萬件,保費收入45.3億,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23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1萬件,保費收入10.1億,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29倍以上,總計防疫險加疫苗險總有效保單共728萬件。
增資部分,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指出,目前已核准六家產險業者增資,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增資90億元且已完成二次增資、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和泰產險20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六家合計707億元。
張玉煇說,上述六家產險業者皆已完成增資程序,以及有四家業者申請短期融通借款,以支應防疫險鉅額理賠金。現售商品部分,有三家業者三張商品,分別是兩產險一壽險,各有一張商品,不過承保上有限制,其中一家產險僅承保6歲至18歲保險人為限;另一家為壽險業,僅受理團險、不受理個人投保。
日前新安東京海上公告將二次增資75億元,張玉煇表示,「目前沒有接到該公司申請,是否要申請二次增資要等到收到申請才確定,屆時股權是否會變動,也要看增資申請文件送進來,再看呈報內容才能判斷。」
此外,根據保險法第59條設有調整保費機制,例如房屋使用用途改變,使得火災險費率調整,或是不同職業,也會影響意外險的費率。若防疫險適用,則理賠條件不同,是否應退費,不過保險局官員認為,防疫險保單設計包含所有防疫措施如確診與隔離,與保險法第59條規定的不同,不影響保費變動。
針對下月7日起,確診者同住接觸者從可選擇「3+4居家隔離」改為一律實施「0+7自主防疫」,如此能否有效減緩產險業者增資壓力?張玉煇說明,目前防疫險的理賠都還在發展當中,是否增資還要看後續理賠發展,以及各公司評估對財務的影響後,才能再判斷。
金管會保險局表示,今年以來統計至10月24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273萬件、理賠金額逾1,071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70萬件,理賠金額295億元,防疫雙險總理賠件數343萬件,理賠金額共1,366億元。
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0月24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7萬件,保費收入45.3億,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23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1萬件,保費收入10.1億,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29倍以上,總計防疫險加疫苗險總有效保單共728萬件。
增資部分,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指出,目前已核准六家產險業者增資,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增資90億元且已完成二次增資、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和泰產險20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六家合計707億元。
張玉煇說,上述六家產險業者皆已完成增資程序,以及有四家業者申請短期融通借款,以支應防疫險鉅額理賠金。現售商品部分,有三家業者三張商品,分別是兩產險一壽險,各有一張商品,不過承保上有限制,其中一家產險僅承保6歲至18歲保險人為限;另一家為壽險業,僅受理團險、不受理個人投保。
日前新安東京海上公告將二次增資75億元,張玉煇表示,「目前沒有接到該公司申請,是否要申請二次增資要等到收到申請才確定,屆時股權是否會變動,也要看增資申請文件送進來,再看呈報內容才能判斷。」
此外,根據保險法第59條設有調整保費機制,例如房屋使用用途改變,使得火災險費率調整,或是不同職業,也會影響意外險的費率。若防疫險適用,則理賠條件不同,是否應退費,不過保險局官員認為,防疫險保單設計包含所有防疫措施如確診與隔離,與保險法第59條規定的不同,不影響保費變動。
針對下月7日起,確診者同住接觸者從可選擇「3+4居家隔離」改為一律實施「0+7自主防疫」,如此能否有效減緩產險業者增資壓力?張玉煇說明,目前防疫險的理賠都還在發展當中,是否增資還要看後續理賠發展,以及各公司評估對財務的影響後,才能再判斷。
繼中信產險、國泰產險已辦理或規劃今年第二度現增後,新安東京 海上產險公告將再次辦理75億元現金增資,以因應龐大防疫險理賠, 並強化資本結構。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先前已經辦理了一次現金增資147億元,同時, 董事會亦已決議辦理減資6.6億股,減資比率達44.9%,以沖銷虧損 ,現在又再度公告,將再現增75億元,用以強化資本結構。
新安東京海上產是由裕隆與日本東京海上兩大集團合資成立,今年 在第一輪現金增資後,日商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的持股比重已達5 0.18%,成為第一大股東。
據統計,今年已辦理現增、承保防疫險前六大產險業者,從4月至 9月累計理賠防疫保單金額已逾千億元,富邦產險共理賠近390億元居 冠,其次是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256億元、國泰產險167億元、和泰產 險102億元等,理賠金額都逾百億元。
由於六大產險防疫險每月理賠金額需要龐大的現金流,另外產險資 本適足率也需要再拉高200%以上,以符合主管機關要求。中信產在 9月董事會通過先減資48億元,再第二輪增資50億元,連同第一次共 增90億元。
國泰產險董事會20日決議辦理私募現增普通股,增資100億元,此 也是國泰產今年第二度現增,前次現金增資案是在今年6月,二次共 200億元。
截至目前為止,6家產險累計增資金額分別為國泰產200億元、中信 產的9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二次增資共222億元、富邦產險增資15 0億元、和泰產險增資200億元、兆豐產險增資20億元,共882億元, 已創產險史上單年最高增資金額。
至於理賠金額最高的富邦產未來是否會二度增資?
富邦產表示,已於8月31日完成增資150億元,挹注RBC增加超過10 0%以上,用積極的行動維持公司穩健經營、持續推動各項業務進行 ,未來將維持足夠的資本適足率。該公司會持續密切監控公司整體風 險胃納及每日、每月的現金流,搭配融資借款與適時處分金融資產, 確保資金流動性安全無虞,保障公司履行保單契約的能力。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先前已經辦理了一次現金增資147億元,同時, 董事會亦已決議辦理減資6.6億股,減資比率達44.9%,以沖銷虧損 ,現在又再度公告,將再現增75億元,用以強化資本結構。
新安東京海上產是由裕隆與日本東京海上兩大集團合資成立,今年 在第一輪現金增資後,日商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的持股比重已達5 0.18%,成為第一大股東。
據統計,今年已辦理現增、承保防疫險前六大產險業者,從4月至 9月累計理賠防疫保單金額已逾千億元,富邦產險共理賠近390億元居 冠,其次是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256億元、國泰產險167億元、和泰產 險102億元等,理賠金額都逾百億元。
由於六大產險防疫險每月理賠金額需要龐大的現金流,另外產險資 本適足率也需要再拉高200%以上,以符合主管機關要求。中信產在 9月董事會通過先減資48億元,再第二輪增資50億元,連同第一次共 增90億元。
國泰產險董事會20日決議辦理私募現增普通股,增資100億元,此 也是國泰產今年第二度現增,前次現金增資案是在今年6月,二次共 200億元。
截至目前為止,6家產險累計增資金額分別為國泰產200億元、中信 產的9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二次增資共222億元、富邦產險增資15 0億元、和泰產險增資200億元、兆豐產險增資20億元,共882億元, 已創產險史上單年最高增資金額。
至於理賠金額最高的富邦產未來是否會二度增資?
富邦產表示,已於8月31日完成增資150億元,挹注RBC增加超過10 0%以上,用積極的行動維持公司穩健經營、持續推動各項業務進行 ,未來將維持足夠的資本適足率。該公司會持續密切監控公司整體風 險胃納及每日、每月的現金流,搭配融資借款與適時處分金融資產, 確保資金流動性安全無虞,保障公司履行保單契約的能力。
防疫雙險 理賠近1,300億 六產險全數完成增資 合計707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18日公布,防疫險理賠突破千億元、疫 苗險理賠達新台幣280.12億元,防疫雙險合計已理賠1,288.04億元, 而承保防疫險前六大產險公司已全數完成增資,合計增資707億元, 融資借款則已核准四家。
金管會統計,今年至10月17日止,一般法定傳染病防疫險承保件數 達486.9萬件、保費收入45.31億元,理賠件數達258.13萬件、理賠金 額達1,007.92億元,今年防疫險累計理賠金額已逾所收保費收入22倍 。
由於疫情還在高原期,防疫險理賠案件增速不減,相較10月10日統 計,近一周防疫險理賠件數單周再增加12.36萬件、理賠金額單周增 加52.81億元。
至於疫苗險,今年至10月17日止,疫苗險承保件數達241.7萬件、 保費收入10.16億元,理賠件數67.12萬件、理賠金額280.12億元。今 年疫苗險累計理賠金額已逾所收保費收入27倍,理賠件數單周增加3 .39萬件、理賠金額單周增加13.97億元。
為應付龐大的防疫險理賠需求,張玉煇指出,承保防疫險的前六大 產險公司均已向金管會申請增資獲准,合計增資707億元,並全數完 成增資程序。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二度增資合 計90億元、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 和泰產險增資200億元、兆豐產險增資20億元。
短期融資借款方面,除金管會先前核准和泰產險、兆豐產險及新安 東京海上產險三家短期融通借款,再新增一家產險遞件,合計已有四 家產險申請短期借款以支應鉅額理賠金。
金管會也統計,至10月17日止,全保險業剩下三家公司銷售三張疫 苗險,其中兩家產險銷售兩張疫苗險、一家壽險銷售一張疫苗險,不 過張玉煇指出,現售的疫苗險均已沒有保障突破性感染。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18日公布,防疫險理賠突破千億元、疫 苗險理賠達新台幣280.12億元,防疫雙險合計已理賠1,288.04億元, 而承保防疫險前六大產險公司已全數完成增資,合計增資707億元, 融資借款則已核准四家。
金管會統計,今年至10月17日止,一般法定傳染病防疫險承保件數 達486.9萬件、保費收入45.31億元,理賠件數達258.13萬件、理賠金 額達1,007.92億元,今年防疫險累計理賠金額已逾所收保費收入22倍 。
由於疫情還在高原期,防疫險理賠案件增速不減,相較10月10日統 計,近一周防疫險理賠件數單周再增加12.36萬件、理賠金額單周增 加52.81億元。
至於疫苗險,今年至10月17日止,疫苗險承保件數達241.7萬件、 保費收入10.16億元,理賠件數67.12萬件、理賠金額280.12億元。今 年疫苗險累計理賠金額已逾所收保費收入27倍,理賠件數單周增加3 .39萬件、理賠金額單周增加13.97億元。
為應付龐大的防疫險理賠需求,張玉煇指出,承保防疫險的前六大 產險公司均已向金管會申請增資獲准,合計增資707億元,並全數完 成增資程序。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二度增資合 計90億元、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 和泰產險增資200億元、兆豐產險增資20億元。
短期融資借款方面,除金管會先前核准和泰產險、兆豐產險及新安 東京海上產險三家短期融通借款,再新增一家產險遞件,合計已有四 家產險申請短期借款以支應鉅額理賠金。
金管會也統計,至10月17日止,全保險業剩下三家公司銷售三張疫 苗險,其中兩家產險銷售兩張疫苗險、一家壽險銷售一張疫苗險,不 過張玉煇指出,現售的疫苗險均已沒有保障突破性感染。
防疫險本周理賠金額即將突破千億元。金管會11日公布,防疫險到 本月10日累計理賠金額已達955.1億元,單周增逾65億元,是近四周 理賠新高,依此理賠速度,本周光防疫險就將賠破1,000億元,若加 上疫苗險到10日累計已賠266.15億元,廣義防疫保單今年累計已賠1 ,221億元,本周就會突破1,300億元,持續「慘賠」中。
因防疫險理賠率超過國人確診率,前六大產險公司都已向金管會報 告,有些是已完成,有些則是正評估二度增資,目前已完成國泰產增 資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147億 元,正進行中的是和泰產200億元及兆豐產20億元,合計已達707億元 ,加上規劃中的二度增資金額,今年產險增資恐破1,000億元。
據保險局11日公布最新統計,防疫險到本月10日累計已理賠近245 .77萬件,占今年承保件數486.77萬件的50.49%,即已賠破一半,但 實際上今年理賠件數有極大部分是去年下半年投保,今年仍有效的保 單,因此理賠率會略低於50%,但高於國人目前確診率的30%。
產險業今年防疫險保費收入45.3億元左右,今年才到10月10日,理 賠金額就已是保費收入的21倍,即便加上去年全年防疫險保費收入7 1.56億元,理賠金額還是逾8倍。
理賠打疫苗後副作用或仍確診的疫苗險,今年累計已理賠近63.74 萬件,占今年承保件數241.64萬件的26.4%,理賠金額則是已收保費 10.16億元的26倍。
9月最後一周,產險公司可能因為市場波動劇烈,加上要結算季報 ,單周廣義防疫保單理賠金額降到64.71億元,但國人確診人數並未 明顯下降,因此10月第一周理賠金額立即回升到86.13億元,尤其防 疫險理賠明顯回升,單周就有65.07億元。
若以此速度理賠,且法定傳染病等相關定義未改變,則產險防疫保 單的理賠金額仍看不到頂。
因防疫險理賠率超過國人確診率,前六大產險公司都已向金管會報 告,有些是已完成,有些則是正評估二度增資,目前已完成國泰產增 資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147億 元,正進行中的是和泰產200億元及兆豐產20億元,合計已達707億元 ,加上規劃中的二度增資金額,今年產險增資恐破1,000億元。
據保險局11日公布最新統計,防疫險到本月10日累計已理賠近245 .77萬件,占今年承保件數486.77萬件的50.49%,即已賠破一半,但 實際上今年理賠件數有極大部分是去年下半年投保,今年仍有效的保 單,因此理賠率會略低於50%,但高於國人目前確診率的30%。
產險業今年防疫險保費收入45.3億元左右,今年才到10月10日,理 賠金額就已是保費收入的21倍,即便加上去年全年防疫險保費收入7 1.56億元,理賠金額還是逾8倍。
理賠打疫苗後副作用或仍確診的疫苗險,今年累計已理賠近63.74 萬件,占今年承保件數241.64萬件的26.4%,理賠金額則是已收保費 10.16億元的26倍。
9月最後一周,產險公司可能因為市場波動劇烈,加上要結算季報 ,單周廣義防疫保單理賠金額降到64.71億元,但國人確診人數並未 明顯下降,因此10月第一周理賠金額立即回升到86.13億元,尤其防 疫險理賠明顯回升,單周就有65.07億元。
若以此速度理賠,且法定傳染病等相關定義未改變,則產險防疫保 單的理賠金額仍看不到頂。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