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泰產物保險(公)公司新聞
和泰車昨(14)日董事會通過去年財報,2022年稅後虧損193.3億元,主要是投資和泰產險受到防疫險造成鉅額虧損所致,每股淨損35.39元 。
不過,面對去年巨額虧損,和泰車董事會昨日仍決議,擬每股配發2元現金股利加0.2元股票股利。
和泰車指出,由於和泰長年經營穩健獲利豐厚,雖經歷此次防疫險風波,但財務面未受影響,且長期經營績效佳,公司的盈餘並未充分配發,今年決議配發股利;盈餘分配後,發行總股數將從5.46億股,增加為5.57億股,資本額僅小幅增加1.1億元。
和泰車較前一年衰退原因是受子公司和泰產險防疫險虧損及提列理賠準備金之一次性影響,產險22年全年合計虧損為369.1億元;防疫保單之影響已接近尾聲,目前和泰產險營運已穩定成長中。
和泰車強調去年因防疫險造成和泰獲利大虧損,屬於一定性的問題。和泰車總經理蘇純興多次表示,過去75年和泰遭遇多次危機,都是先蹲後跳,而且跳的還更高。排除和泰產險的問題,去年和泰集團的表現甚至優於以往,今年和泰車對新車銷售與轉投資事業的表現相樂觀,可以預期今年和泰車將會再創下更多的歷史新高。
2022年受防疫險賠款影響,和泰認列和泰產險368.6億元投資損失,並另認列10.9億元商譽等減損,全年合計稅前虧損192億元,若排除和泰產險的相關因素,去年獲利仍達187.5億元。
2022年受疫情影響,零組件供應短缺,和泰車指出,旗下代理的兩大品牌全年銷售台數共142,761輛,年度緊小幅減少3%。不過,由於缺車的緣故,該公司在車輛銷售相關行銷成本也相對撙節,另外,經銷商也縮減銷售的折讓範圍,使該公司本業及經銷商獲利均增加。
和泰車的轉投資事業普遍都繳出好成績,和潤方面,受惠於中古車、機車分期業務雙位數成長及整體應收帳款淨額持續累積,去年全年獲利36.2億元,年增達15%。
不過,面對去年巨額虧損,和泰車董事會昨日仍決議,擬每股配發2元現金股利加0.2元股票股利。
和泰車指出,由於和泰長年經營穩健獲利豐厚,雖經歷此次防疫險風波,但財務面未受影響,且長期經營績效佳,公司的盈餘並未充分配發,今年決議配發股利;盈餘分配後,發行總股數將從5.46億股,增加為5.57億股,資本額僅小幅增加1.1億元。
和泰車較前一年衰退原因是受子公司和泰產險防疫險虧損及提列理賠準備金之一次性影響,產險22年全年合計虧損為369.1億元;防疫保單之影響已接近尾聲,目前和泰產險營運已穩定成長中。
和泰車強調去年因防疫險造成和泰獲利大虧損,屬於一定性的問題。和泰車總經理蘇純興多次表示,過去75年和泰遭遇多次危機,都是先蹲後跳,而且跳的還更高。排除和泰產險的問題,去年和泰集團的表現甚至優於以往,今年和泰車對新車銷售與轉投資事業的表現相樂觀,可以預期今年和泰車將會再創下更多的歷史新高。
2022年受防疫險賠款影響,和泰認列和泰產險368.6億元投資損失,並另認列10.9億元商譽等減損,全年合計稅前虧損192億元,若排除和泰產險的相關因素,去年獲利仍達187.5億元。
2022年受疫情影響,零組件供應短缺,和泰車指出,旗下代理的兩大品牌全年銷售台數共142,761輛,年度緊小幅減少3%。不過,由於缺車的緣故,該公司在車輛銷售相關行銷成本也相對撙節,另外,經銷商也縮減銷售的折讓範圍,使該公司本業及經銷商獲利均增加。
和泰車的轉投資事業普遍都繳出好成績,和潤方面,受惠於中古車、機車分期業務雙位數成長及整體應收帳款淨額持續累積,去年全年獲利36.2億元,年增達15%。
防疫險理賠高峰已過?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月理賠金額153.8億元,相較1月的180.9億元,理賠金明顯趨緩、減少幅度達14.9%,不過增資金額仍是突破千億元大關,總計共有六家產險業者增資達1,045億元,產險業者表示,最新一波理賠高峰落在今年1月,若確診數持續下降,理賠高峰確實已經收斂。
金管會昨(7)日公布防疫雙險理賠數字,2月一般法定傳染病防疫險理賠金額為153.8億元、理賠件數38.25萬件,理賠金額及件數相較1月雙雙下滑;疫苗險理賠金額為43.11億元、理賠件數10.07萬件,合計防疫雙險2月理賠金額196.92億元。
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表示,由於理賠數字仍在變動,理賠高峰是否已過還在觀察中。產險業者則表示,多數防疫險在今年4月到期,在此前當然都不能非常確定高峰已經過去,但若是觀察前波高峰落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初,理賠高峰遞延至今年2月,如今已經進入3月,理賠案量確實大幅降低。
該業者指出,現在看來上一波高峰已是最後一波,至於是否可放心不再有下一波?業者仍保守認為「不好說」,畢竟案量還在發展中,申請量雖已減少,但後續距離保單到期還有一至二個月,「還不能百分之百有把握確定地說,不過如果沒有再一波高峰,理賠金額應就會慢慢收斂。」
據保險局統計,目前已完成增資程序的產險業者有六家,分別是國泰世紀產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80億元,總計達1,045億元。另外,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董事會在去年12月23日通過80億元的三度增資計畫,已取得金管會核准,預計會在今年完成。
短期借款部分,目前核准五家產險公司申請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至於雙險市售情況,目前業界已無販售防疫險,全保險業剩二家公司銷售疫苗險,由一家產險及一家壽險提供商品,產險疫苗險以續保件為主,壽險疫苗險則是團險,無法受理個人投保。
金管會昨(7)日公布防疫雙險理賠數字,2月一般法定傳染病防疫險理賠金額為153.8億元、理賠件數38.25萬件,理賠金額及件數相較1月雙雙下滑;疫苗險理賠金額為43.11億元、理賠件數10.07萬件,合計防疫雙險2月理賠金額196.92億元。
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表示,由於理賠數字仍在變動,理賠高峰是否已過還在觀察中。產險業者則表示,多數防疫險在今年4月到期,在此前當然都不能非常確定高峰已經過去,但若是觀察前波高峰落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初,理賠高峰遞延至今年2月,如今已經進入3月,理賠案量確實大幅降低。
該業者指出,現在看來上一波高峰已是最後一波,至於是否可放心不再有下一波?業者仍保守認為「不好說」,畢竟案量還在發展中,申請量雖已減少,但後續距離保單到期還有一至二個月,「還不能百分之百有把握確定地說,不過如果沒有再一波高峰,理賠金額應就會慢慢收斂。」
據保險局統計,目前已完成增資程序的產險業者有六家,分別是國泰世紀產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80億元,總計達1,045億元。另外,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董事會在去年12月23日通過80億元的三度增資計畫,已取得金管會核准,預計會在今年完成。
短期借款部分,目前核准五家產險公司申請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至於雙險市售情況,目前業界已無販售防疫險,全保險業剩二家公司銷售疫苗險,由一家產險及一家壽險提供商品,產險疫苗險以續保件為主,壽險疫苗險則是團險,無法受理個人投保。
新產昨(7)日董事會通過每股擬配發2.54元現金股利,是目前首家宣布配息產險公司,以昨日收盤價51.4元計算,殖利率4.94%,董事會也通過將在5月25日舉行股東會及改選董事;和泰產昨董事會則決議不發放2021年度股利。
新產去年每股純益6.34元,董事會決議每股配發現金股息2.54元,雖不及去年的3.2元,不過配息率達四成,在產險業因防疫險理賠幾乎慘賠情形下,表現搶眼。
另外,台產昨日公布今年2月自結單月營收淨額為5.44億元,較1月增加0.27億元;2月單月稅前盈餘為1.59億元、較去年同期僅1,382萬元,及今年1月0.45億元,都呈現倍增,2月每股稅前盈餘0.43元;累計今年前二月稅前盈餘為2.05億元,每股稅前盈餘0.57元。
台產資深協理、發言人黃志傑分析,防疫險截至去年1月25日到期,拖累去年2月獲利,但今年排除此因素,加上今年2月多項企業險種業績大幅攀升,加上損失率控制得宜,拉升獲利表現。黃志傑表示,主要是「商業火險」成長比重拉高、保費收入年成長超過六成,除了受惠於業績提升、企業險種賠案少等因素助攻。
另一方面,台產今年2月稅前盈餘較上月增加1.14億元,黃志傑指出,2月新台幣兌美元貶值,出現匯兌利益,加上台股表現不錯,投資上有資本利得加上本業成長,整體獲利表現亮眼。
兆豐產險2月稅後純益0.23億元,較上月0.45億元進帳減少,每股稅後純益0.68元。據了解,2月獲利月減與防疫險無關,車險損失率較高是主因,加上多數大型保單在1月續保,因此業務結構有小幅度差距,導致與上月比較獲利減少。
新產去年每股純益6.34元,董事會決議每股配發現金股息2.54元,雖不及去年的3.2元,不過配息率達四成,在產險業因防疫險理賠幾乎慘賠情形下,表現搶眼。
另外,台產昨日公布今年2月自結單月營收淨額為5.44億元,較1月增加0.27億元;2月單月稅前盈餘為1.59億元、較去年同期僅1,382萬元,及今年1月0.45億元,都呈現倍增,2月每股稅前盈餘0.43元;累計今年前二月稅前盈餘為2.05億元,每股稅前盈餘0.57元。
台產資深協理、發言人黃志傑分析,防疫險截至去年1月25日到期,拖累去年2月獲利,但今年排除此因素,加上今年2月多項企業險種業績大幅攀升,加上損失率控制得宜,拉升獲利表現。黃志傑表示,主要是「商業火險」成長比重拉高、保費收入年成長超過六成,除了受惠於業績提升、企業險種賠案少等因素助攻。
另一方面,台產今年2月稅前盈餘較上月增加1.14億元,黃志傑指出,2月新台幣兌美元貶值,出現匯兌利益,加上台股表現不錯,投資上有資本利得加上本業成長,整體獲利表現亮眼。
兆豐產險2月稅後純益0.23億元,較上月0.45億元進帳減少,每股稅後純益0.68元。據了解,2月獲利月減與防疫險無關,車險損失率較高是主因,加上多數大型保單在1月續保,因此業務結構有小幅度差距,導致與上月比較獲利減少。
防疫險讓產險業獲利、淨值都好慘。據金管會統計,2022年全年產險業稅前虧損1,905億元,賠掉產險業長達逾20年來獲利,淨值則下探614億元,是2009年金融海嘯後的14年新低紀錄。損失慘重,獲利該如何自救?產險業內人士表示僅有四大方法。
產險業主管指出,防疫險的衝擊,讓產險業透過一、增資;二、處分金融資產,包含股債能賣都賣;三、賣大樓變現,業者說「賣樓可以收回較大資金,對現金流跟獲利都有幫助,賣樓可實現獲利、彌補虧損」;四、借款。短期借款支應理賠潮部分,目前金管會核准五家做短期融通借款,分別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業者指出,借錢是因為理賠的洞太大,處分資產可能不夠賠或是緩不濟急,增資金額亦有流程要走,只好先借錢將來再還,但跟銀行借錢還是得付利息,小型產險業者還得觀察將來有沒有能力還。業者坦言,這次防疫險虧損「洞不是很好補」,因為產險業不是暴利行業,獲利空間年年都很穩定,這次賠這麼多,不可能一時半刻補起來,每間產險業獲利都很穩定,獲利不會突然暴衝,不如電子業。「今年假設賠了10億,過去每年只能賺10億,那就要花十年才能賺回來。不可能一年就賺回來。」
至於今年4至5月多數防疫險都會到期,產險業主管不諱言,「從今年開始,股東們對於產險業的經營績效要求會更嚴格。」衝高獲利沒有特效藥,能做的就是「調整銷售策略、修改商品結構」,至於如何調整?業者說,「以前可能為了業績規模有些損益兩平,或是小幅虧損可以攤平的商品會承作,但如果要盡快提升本業獲利,改變策略就會更專注於賺錢的商品。
業者說,疫情仍在進行式,雖然現在看起來有逐漸和緩,政府有進行政策調整,促使理賠金額縮小,可之前尚未處理完的理賠金,多家慘賠業者還是免不了要持續增資,「借錢只是暫時措施,到時候錢還是要還,用你賺的錢還或是增資還。」
整體來說,產險業今年營運一定比去年好,若含防疫險一定比去年好,如果不含防疫險就不一定。產險業者說,首先,投資面去年不太好,今年還是很多挑戰,上市櫃公司發放股利明顯縮水,進損益表的股利一定會受影響,畢竟「股利是各保險公司很重要的一個損益表收入來源。」
他接著說,上市櫃公司的收入去年比前年差,所以今年的配息一定比去年差,業者自然有壓力。其次是,再保費率調整,包含資金成本,美國聯準會利率調升,加上近兩年天災人禍不斷,提升再保費率也合理。換言之,今年產險業務上不僅調整策略,營運上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
產險業主管指出,防疫險的衝擊,讓產險業透過一、增資;二、處分金融資產,包含股債能賣都賣;三、賣大樓變現,業者說「賣樓可以收回較大資金,對現金流跟獲利都有幫助,賣樓可實現獲利、彌補虧損」;四、借款。短期借款支應理賠潮部分,目前金管會核准五家做短期融通借款,分別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業者指出,借錢是因為理賠的洞太大,處分資產可能不夠賠或是緩不濟急,增資金額亦有流程要走,只好先借錢將來再還,但跟銀行借錢還是得付利息,小型產險業者還得觀察將來有沒有能力還。業者坦言,這次防疫險虧損「洞不是很好補」,因為產險業不是暴利行業,獲利空間年年都很穩定,這次賠這麼多,不可能一時半刻補起來,每間產險業獲利都很穩定,獲利不會突然暴衝,不如電子業。「今年假設賠了10億,過去每年只能賺10億,那就要花十年才能賺回來。不可能一年就賺回來。」
至於今年4至5月多數防疫險都會到期,產險業主管不諱言,「從今年開始,股東們對於產險業的經營績效要求會更嚴格。」衝高獲利沒有特效藥,能做的就是「調整銷售策略、修改商品結構」,至於如何調整?業者說,「以前可能為了業績規模有些損益兩平,或是小幅虧損可以攤平的商品會承作,但如果要盡快提升本業獲利,改變策略就會更專注於賺錢的商品。
業者說,疫情仍在進行式,雖然現在看起來有逐漸和緩,政府有進行政策調整,促使理賠金額縮小,可之前尚未處理完的理賠金,多家慘賠業者還是免不了要持續增資,「借錢只是暫時措施,到時候錢還是要還,用你賺的錢還或是增資還。」
整體來說,產險業今年營運一定比去年好,若含防疫險一定比去年好,如果不含防疫險就不一定。產險業者說,首先,投資面去年不太好,今年還是很多挑戰,上市櫃公司發放股利明顯縮水,進損益表的股利一定會受影響,畢竟「股利是各保險公司很重要的一個損益表收入來源。」
他接著說,上市櫃公司的收入去年比前年差,所以今年的配息一定比去年差,業者自然有壓力。其次是,再保費率調整,包含資金成本,美國聯準會利率調升,加上近兩年天災人禍不斷,提升再保費率也合理。換言之,今年產險業務上不僅調整策略,營運上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
好佳家不動產商仲部專案執行協理洪綱宣布,已受和泰產險委託進 行公開標售台北市中正區和泰產險大樓,此案位在台北車站忠孝西路 上,全棟樓高10層,土地面積184.53坪,使用分區為台北車站特定專 用區,建物部分面積為1,635.75坪。好佳家不動產商仲部表示,此案 預計於2月24日開標。
洪綱於日前舉辦「和泰產險大樓公開標售」說明會時表示,台北車 站商圈是未來十年內大型不動產開發案最密集的戰區,在五年內至少 有七大案完工、釋出商業面積上看20萬坪,預期可重啟西區開發引擎 。台北車站的多元產業結構,該案適合、旅館、辦公室、企業總部, 甚至是引進最近當紅的Co-working Spaces共享辦公室概念。
好佳家不動產企研室調查指出,台北車站商圈周圍多項重大工程, 多項大型公部門招商案與私部門開發案陸續到位,將翻轉東西軸線。 預計規劃或興建中的開發案將釋出超過20萬坪商用空間,在辦公室升 級需求方面,包括都更中的國泰襄陽大樓、皇翔台汽北站都更案、台 北市舊市議會地上權案都規劃有辦公空間;至於台北雙子星更有高達 15萬坪的樓地板面積,更可提供台北車站周圍辦公室租戶做多元化選 擇。「和泰產險大樓公開標售」相關訊息及標單購買可電洽:(02) 25154567,好佳家不動產商仲部黃騰毅、洪綱。
洪綱於日前舉辦「和泰產險大樓公開標售」說明會時表示,台北車 站商圈是未來十年內大型不動產開發案最密集的戰區,在五年內至少 有七大案完工、釋出商業面積上看20萬坪,預期可重啟西區開發引擎 。台北車站的多元產業結構,該案適合、旅館、辦公室、企業總部, 甚至是引進最近當紅的Co-working Spaces共享辦公室概念。
好佳家不動產企研室調查指出,台北車站商圈周圍多項重大工程, 多項大型公部門招商案與私部門開發案陸續到位,將翻轉東西軸線。 預計規劃或興建中的開發案將釋出超過20萬坪商用空間,在辦公室升 級需求方面,包括都更中的國泰襄陽大樓、皇翔台汽北站都更案、台 北市舊市議會地上權案都規劃有辦公空間;至於台北雙子星更有高達 15萬坪的樓地板面積,更可提供台北車站周圍辦公室租戶做多元化選 擇。「和泰產險大樓公開標售」相關訊息及標單購買可電洽:(02) 25154567,好佳家不動產商仲部黃騰毅、洪綱。
保險業去年賣六棟樓,根據統計,明台產險與三商美邦人壽均在去年賣樓,分別賣出四棟、二棟,合計六棟建物成交總金額約146.3億元,總建坪逾1.8萬坪,總地坪為3,270.5坪。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表分析,產險公司出售的台北、新北、台南等標的,目前都持續由產險分公司使用中,不排除是採「售後回租」的方式,讓買方可穩定收租,並吸引以長期收益為目標的金融業、投資公司等買家接手。
此外,保險業出脫的物件,不少屋齡都超過30年,具有危老或都更的重建可能性,加上全棟建物的土地持分大,多數物件占地都超過百坪,因此買方除了行庫外,也有建商乘機卡位。
據實價登錄,去年11月,台南安平區永華路二段的明台產險台南分公司辦公室,以總價9.74億元,賣給了台南在地的皇龍建設,創下台南史上總價最高的商辦交易。同月,明台產險位在台北吉林路分公司大樓,屋齡約53年的全棟辦公室,也被幼華集團焦家所屬的安宏公司,以總價6.28億元買下。
根據產險公司公告資料,明台產險11月以總價37.69億元售出台北市大安區的仁愛路舊總部大樓,以及以6.31億元售出新北市的板橋分公司大樓,等於去年11月明台產險就連賣四棟大樓,進帳約60億元。
壽險公司也有出脫不動產的案例,去年三商美邦人壽先在7月,將內湖精英電腦大樓以83.5億元,售予中國人壽;接著又委託商仲標售持有的環球世貿大樓資產,其中四樓部分,10月被相關企業三商電腦花2.83億元購入。
產險與壽險雖然都是保險業,但產險與壽險出脫不動產的背景因素不盡相同。陳定中說明,疫情下產險的防疫保單理賠金額爆量,根據金管會統計,光去年一整年,防疫險與疫苗險合計理賠總金額,就高達2,116.4億元,除了明台產險賣樓換現金,和泰產險去年也公告擬出售不動產,足見防疫保單理賠對產險業造成的強烈衝擊。
壽險方面,受到美國強勢升息影響,國內外的股市、匯市及債市「三市震盪」,使投資部位的價值減損,導致部分壽險業者賣樓挽救淨值。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表分析,產險公司出售的台北、新北、台南等標的,目前都持續由產險分公司使用中,不排除是採「售後回租」的方式,讓買方可穩定收租,並吸引以長期收益為目標的金融業、投資公司等買家接手。
此外,保險業出脫的物件,不少屋齡都超過30年,具有危老或都更的重建可能性,加上全棟建物的土地持分大,多數物件占地都超過百坪,因此買方除了行庫外,也有建商乘機卡位。
據實價登錄,去年11月,台南安平區永華路二段的明台產險台南分公司辦公室,以總價9.74億元,賣給了台南在地的皇龍建設,創下台南史上總價最高的商辦交易。同月,明台產險位在台北吉林路分公司大樓,屋齡約53年的全棟辦公室,也被幼華集團焦家所屬的安宏公司,以總價6.28億元買下。
根據產險公司公告資料,明台產險11月以總價37.69億元售出台北市大安區的仁愛路舊總部大樓,以及以6.31億元售出新北市的板橋分公司大樓,等於去年11月明台產險就連賣四棟大樓,進帳約60億元。
壽險公司也有出脫不動產的案例,去年三商美邦人壽先在7月,將內湖精英電腦大樓以83.5億元,售予中國人壽;接著又委託商仲標售持有的環球世貿大樓資產,其中四樓部分,10月被相關企業三商電腦花2.83億元購入。
產險與壽險雖然都是保險業,但產險與壽險出脫不動產的背景因素不盡相同。陳定中說明,疫情下產險的防疫保單理賠金額爆量,根據金管會統計,光去年一整年,防疫險與疫苗險合計理賠總金額,就高達2,116.4億元,除了明台產險賣樓換現金,和泰產險去年也公告擬出售不動產,足見防疫保單理賠對產險業造成的強烈衝擊。
壽險方面,受到美國強勢升息影響,國內外的股市、匯市及債市「三市震盪」,使投資部位的價值減損,導致部分壽險業者賣樓挽救淨值。
據金管會昨(2)日公布統計,2023年1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額220.5億元、月減44%,主因是1月春節十天長假、工作天數減少,理賠件遞延所致,產險業者坦言,2月除1月春節遞延理賠件外,春節旅遊潮恐讓確診人數飆升,2月理賠額恐再飆高,理賠高峰還沒過去。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1月單月的220.5億元,防疫雙險理賠額至今已達2,337億元。
至於產險業企盼的COVID-19降級、或是「新冠重症」才列法定傳染病,衛福部表態可能要等到5月至6月,業者大嘆,屆時防疫保單幾乎全數到期結束了,降級或改法傳定義對減緩理賠壓力根本無助,「變成一個假議題」。
據金管會2023年1月底統計,廣義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1,569件、理賠53.5萬件,理賠額220.5億元,較2022年12月單月理賠額約395億元、月減174.5億元或44%。
其中1月防疫險理賠額是180.9億元、疫苗險理賠額39.6億元,平均每件理賠額仍落在4萬1,200元左右。也因2023年僅剩下兩家還有銷售防疫險,承保件數僅1,569件、保費收入498萬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2023年依舊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都不受理個人投保。
包括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已在2022年底完成增資共985億元,其中除富邦產、兆豐做一次增資外,國泰、新安、和泰都做兩次增資,中信產做了三度增資。
蔡火炎說,2023年還有兩家增資核准中。據各公司公告,兆豐產將再增資60億元、新安東京再增資80億元,合計這兩波增資額已達1,125億元,據了解,後續仍有業者有增資計畫。
短期借款支應理賠潮部分,金管會仍核准五家做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蔡火炎也說,目前共15家產險業開賣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僅安達產和台產承保範圍包括法定傳染病,其中台產是2023年1月薪開賣,有20%做再保、等於80%自留,但因海外確診的最高理賠額僅20萬元,仍在可控範圍。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1月單月的220.5億元,防疫雙險理賠額至今已達2,337億元。
至於產險業企盼的COVID-19降級、或是「新冠重症」才列法定傳染病,衛福部表態可能要等到5月至6月,業者大嘆,屆時防疫保單幾乎全數到期結束了,降級或改法傳定義對減緩理賠壓力根本無助,「變成一個假議題」。
據金管會2023年1月底統計,廣義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1,569件、理賠53.5萬件,理賠額220.5億元,較2022年12月單月理賠額約395億元、月減174.5億元或44%。
其中1月防疫險理賠額是180.9億元、疫苗險理賠額39.6億元,平均每件理賠額仍落在4萬1,200元左右。也因2023年僅剩下兩家還有銷售防疫險,承保件數僅1,569件、保費收入498萬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2023年依舊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都不受理個人投保。
包括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已在2022年底完成增資共985億元,其中除富邦產、兆豐做一次增資外,國泰、新安、和泰都做兩次增資,中信產做了三度增資。
蔡火炎說,2023年還有兩家增資核准中。據各公司公告,兆豐產將再增資60億元、新安東京再增資80億元,合計這兩波增資額已達1,125億元,據了解,後續仍有業者有增資計畫。
短期借款支應理賠潮部分,金管會仍核准五家做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蔡火炎也說,目前共15家產險業開賣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僅安達產和台產承保範圍包括法定傳染病,其中台產是2023年1月薪開賣,有20%做再保、等於80%自留,但因海外確診的最高理賠額僅20萬元,仍在可控範圍。
和泰產險昨(2)日舉行股東臨時會改選九席董事,出現兩位新面孔,一是美國國際產險台灣分公司前總經理林建忠,出任和泰產獨立董事;另一是和泰汽車董事長黃南光的姪孫、和泰車黃家第四代黃思博,出任和泰產法人董事代表,這也是首次有大股東家族擔任和泰產董事。
董事長蔡伯龍則在任期屆滿後獲選續任。和泰車表示,和泰對產險的支持態度不變。和泰車並表示,此次和泰產險雖然因為防疫險遭遇相當大的損失,但和泰車對和泰產險的支持不變,仍為和泰多角化發展的重要環節。董事改選的人員變動也極少,大部分維持不變。
相關人士指出,黃思博的爺爺是和泰汽車前副董事長黃克銘,也就是和泰汽車集團創辦人黃烈火的長子。黃思博僅30多歲,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工商管理碩士,相當優秀,值此和泰產面臨防疫險龐大財務壓力之際,黃家第四代出任董事,頗有大股東深化經營、戮力永續發展的意味。
為了符合金管會對於九席董事至少要有三席專業董事的規定,和泰產董事長蔡伯龍昨日獲推舉續任董座,但從法人董事代表變成自然人董事,另外兩位專業董事包括林建忠,及擁有會計師資格的獨立董事黎昌州。
據了解,和泰產根據確診率約45%試算,去年至今年6月,整個防疫險大概要賠400億元,母公司和泰車已經合計注資和泰產260億元,但和泰產去年底的RBC(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離金管會要求的200%與3%法定下限,仍有一段不小距離,和泰產已備妥兩方式因應。
首先,減少承做損失率較高的商業責任險、工程險等業務,以減少風險資本;另外,和泰產董事會去年已決議出售台北分公司大樓,將持續接觸有意願的買家,另外也會全面盤點是否還有可以出售的不動產。
董事長蔡伯龍則在任期屆滿後獲選續任。和泰車表示,和泰對產險的支持態度不變。和泰車並表示,此次和泰產險雖然因為防疫險遭遇相當大的損失,但和泰車對和泰產險的支持不變,仍為和泰多角化發展的重要環節。董事改選的人員變動也極少,大部分維持不變。
相關人士指出,黃思博的爺爺是和泰汽車前副董事長黃克銘,也就是和泰汽車集團創辦人黃烈火的長子。黃思博僅30多歲,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工商管理碩士,相當優秀,值此和泰產面臨防疫險龐大財務壓力之際,黃家第四代出任董事,頗有大股東深化經營、戮力永續發展的意味。
為了符合金管會對於九席董事至少要有三席專業董事的規定,和泰產董事長蔡伯龍昨日獲推舉續任董座,但從法人董事代表變成自然人董事,另外兩位專業董事包括林建忠,及擁有會計師資格的獨立董事黎昌州。
據了解,和泰產根據確診率約45%試算,去年至今年6月,整個防疫險大概要賠400億元,母公司和泰車已經合計注資和泰產260億元,但和泰產去年底的RBC(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離金管會要求的200%與3%法定下限,仍有一段不小距離,和泰產已備妥兩方式因應。
首先,減少承做損失率較高的商業責任險、工程險等業務,以減少風險資本;另外,和泰產董事會去年已決議出售台北分公司大樓,將持續接觸有意願的買家,另外也會全面盤點是否還有可以出售的不動產。
防疫雙險理賠黑洞繼續擴大,金管會2日公布今年1月防疫險、疫苗 險理賠,一個月理賠金額破220億元,平均日賠逾7億元,比去年日賠 5.8億元還慘。但隨防疫政策調整為「0+7」,不再強制隔離「5+N」 ,可望讓確診人數大幅下滑,減少防疫保單的虧損。
產險業去年一整年都陷入防疫險理賠黑洞之中。據金管會統計,去 年全年12家防疫保單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 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 到2,116.4億元,等於產險公司平均每天(含假日)要賠上5.8億元鉅 額款項。
今年農曆春節後,確診人數不減反增。據金管會統計至1月31日止 ,1月再增加防疫保險理賠共43萬8,155件、理賠金額達180.92億元; 疫苗險保單理賠9萬7,107件,理賠金額39.6億元,合計防疫雙險總理 賠金賠金額仍有220億元之多,產險業繼續叫苦連天。
因為面臨鉅額理賠,產險業增資的增資、借款的借款。保險局副局 長蔡火炎指出,截至今年1月底止,已有6家產險公司完成增資共985 億元,包括國泰產險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 安東京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另二家產險公司已 核准增資但仍在進行中,融通借款則已核准五家申請案。
儘管產險業防疫險理賠黑洞尚未結束,但還是有業者看準國境解封 旅遊商機搶發行有保「法定傳染病」的「海外突發醫療險、海外旅行 不便險」。蔡火炎表示,全台有15家業者有銷售「海外突發醫療險」 ,其中「安達產險」與「台灣產物保險」有保新冠肺炎,台產這張保 單有2成由再保公司共同承擔,但8成賠款自留。「海外旅行不便險」 則有14家產險公司銷售,其中僅安達產險有承保含法定傳染病與檢疫 所致不便的保險事故。
產險業去年一整年都陷入防疫險理賠黑洞之中。據金管會統計,去 年全年12家防疫保單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 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 到2,116.4億元,等於產險公司平均每天(含假日)要賠上5.8億元鉅 額款項。
今年農曆春節後,確診人數不減反增。據金管會統計至1月31日止 ,1月再增加防疫保險理賠共43萬8,155件、理賠金額達180.92億元; 疫苗險保單理賠9萬7,107件,理賠金額39.6億元,合計防疫雙險總理 賠金賠金額仍有220億元之多,產險業繼續叫苦連天。
因為面臨鉅額理賠,產險業增資的增資、借款的借款。保險局副局 長蔡火炎指出,截至今年1月底止,已有6家產險公司完成增資共985 億元,包括國泰產險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 安東京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另二家產險公司已 核准增資但仍在進行中,融通借款則已核准五家申請案。
儘管產險業防疫險理賠黑洞尚未結束,但還是有業者看準國境解封 旅遊商機搶發行有保「法定傳染病」的「海外突發醫療險、海外旅行 不便險」。蔡火炎表示,全台有15家業者有銷售「海外突發醫療險」 ,其中「安達產險」與「台灣產物保險」有保新冠肺炎,台產這張保 單有2成由再保公司共同承擔,但8成賠款自留。「海外旅行不便險」 則有14家產險公司銷售,其中僅安達產險有承保含法定傳染病與檢疫 所致不便的保險事故。
和泰車(2207)總經理蘇純興昨(31)日表示,和泰車今年包括新車銷售、轉投資事業全面看好,今年營收目標要再創新高,而且要把去年轉投資和泰產險的虧損賺回來。
和泰車去年財報尚未出爐,但受到轉投資和泰產險遭到防疫險拖累,去年前三季虧損已達102億元。和泰車指出,已預先提列將未到期產險可能造成的虧損,在去年底前提列財報,預期去年全年虧損將進一步擴大。
去年因為產險造成的虧損,蘇純興有信心今年可以賺回來。蘇純興表示,對於轉投資產險造成公司鉅額損失一事,他沒有想過這件事情到底合不合理,和泰車能做的就是想辦法、盡可能有更好的表現,對員工與股東有所交待。
蘇純興指出,其實去年和泰車與相關轉投資事業的表現都很好,如果排除產險的部分,獲利表現甚至更勝以往。進入2023年,以目前情況來看,新車銷售還會有更好的表現,因為晶片問題會慢慢改善,LEXUS的新車供應更會大量增加,旗下三品牌(LEXUS、TOYOTA、HINO)今年設定的銷售目標,不只比去年大幅成長,甚至比2021年的15萬6,074輛更多,要挑戰歷史新高。
他說,包括和泰車、和潤、和運、車美仕等投資事業的營運表現都相當突出,和泰車今年整體獲利表現可望進一步成長,並挑戰歷史新高,有信心今年的獲利表現,可以把去年虧損的全部補回來。
蘇純興並強調,和泰車保留盈餘有800億元,即使轉投資產險虧損,仍有能力承擔,而且今年還是會配息,員工也會分紅。至於配息的數字、是現金還是股票,目前還不知道。過去和泰車配息控制在七成以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維持長期穩定,即使遭遇這次的考驗,也希望不要對股東造成衝擊。
經過這一次產險的衝擊,蘇純興感謝股東對和泰車的信任,更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和泰車恢復正常。蘇純興強調,要讓大家知道,和泰車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因應考驗。
和泰車去年財報尚未出爐,但受到轉投資和泰產險遭到防疫險拖累,去年前三季虧損已達102億元。和泰車指出,已預先提列將未到期產險可能造成的虧損,在去年底前提列財報,預期去年全年虧損將進一步擴大。
去年因為產險造成的虧損,蘇純興有信心今年可以賺回來。蘇純興表示,對於轉投資產險造成公司鉅額損失一事,他沒有想過這件事情到底合不合理,和泰車能做的就是想辦法、盡可能有更好的表現,對員工與股東有所交待。
蘇純興指出,其實去年和泰車與相關轉投資事業的表現都很好,如果排除產險的部分,獲利表現甚至更勝以往。進入2023年,以目前情況來看,新車銷售還會有更好的表現,因為晶片問題會慢慢改善,LEXUS的新車供應更會大量增加,旗下三品牌(LEXUS、TOYOTA、HINO)今年設定的銷售目標,不只比去年大幅成長,甚至比2021年的15萬6,074輛更多,要挑戰歷史新高。
他說,包括和泰車、和潤、和運、車美仕等投資事業的營運表現都相當突出,和泰車今年整體獲利表現可望進一步成長,並挑戰歷史新高,有信心今年的獲利表現,可以把去年虧損的全部補回來。
蘇純興並強調,和泰車保留盈餘有800億元,即使轉投資產險虧損,仍有能力承擔,而且今年還是會配息,員工也會分紅。至於配息的數字、是現金還是股票,目前還不知道。過去和泰車配息控制在七成以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維持長期穩定,即使遭遇這次的考驗,也希望不要對股東造成衝擊。
經過這一次產險的衝擊,蘇純興感謝股東對和泰車的信任,更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和泰車恢復正常。蘇純興強調,要讓大家知道,和泰車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因應考驗。
防疫險理賠爭議噩夢未歇,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統計,2022年共受 理41,460件防疫險爭議案,較2021年暴增219倍,平均每日湧進114件 爭議案,2023年以來噩夢持續,統計至1月18日止,已有2,411件爭議 案,平均每日有134件爭議案。但隨著防疫政策再度調整,這場惡夢 有機會進入尾聲。
去年產險業在防疫險上大栽跟斗,全年理賠衝破2,000億元大關, 連帶讓產險業大股東現金增資金額衝千億元,創史上新高。據金管會 保險局統計,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10萬件 、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 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隨著理賠件數的暴 增,爭議案量也一直居高不下。
但產險業兔年可望等到第一道曙光。衛福部已研擬將率先調整「確 診病例定義」改為只通報新冠「重症」,輕症者將不需通報,此政策 將可讓確診人數大幅降低、減輕防疫保單的理賠壓力,相關爭議也可 望大幅下降。
從防疫險的申訴案件來看,2021僅189件,2022受到變種病毒omic ron擴散,國內疫情大爆發,使得防疫險理賠也大舉攀升到4萬1,460 件,暴增到2021年的219倍。
今年以來目前統計至1月18日,申訴案件已高達2,411件,其中,保 險公司申訴處理中的有2,403件、紛爭已解決的僅6件、保險公司維持 原議有2件,也就是有99%的案件都還在處理中。
就個別產險公司的防疫險申訴案件,若以去年全年來看,富邦產險 遭申訴16,255件、占整體比重39%,位居第一名;申訴案件排名第二 是和泰產險為8,023件、占比率19%;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為4,826件、 占比12%,換言之,申訴案件前三大比重高達7成。而今年前三大申 請案量仍是富邦產險(675件)、和泰產險(446件)、新安東京海上 產險(378件)。進入評議的案件,2022年共有5,820件、做出評議的 案件數達1,685件、比重達29%,而2023年評議案件數達424件,其中 ,有415件還在審理中,尚未結案。
去年產險業在防疫險上大栽跟斗,全年理賠衝破2,000億元大關, 連帶讓產險業大股東現金增資金額衝千億元,創史上新高。據金管會 保險局統計,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10萬件 、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 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隨著理賠件數的暴 增,爭議案量也一直居高不下。
但產險業兔年可望等到第一道曙光。衛福部已研擬將率先調整「確 診病例定義」改為只通報新冠「重症」,輕症者將不需通報,此政策 將可讓確診人數大幅降低、減輕防疫保單的理賠壓力,相關爭議也可 望大幅下降。
從防疫險的申訴案件來看,2021僅189件,2022受到變種病毒omic ron擴散,國內疫情大爆發,使得防疫險理賠也大舉攀升到4萬1,460 件,暴增到2021年的219倍。
今年以來目前統計至1月18日,申訴案件已高達2,411件,其中,保 險公司申訴處理中的有2,403件、紛爭已解決的僅6件、保險公司維持 原議有2件,也就是有99%的案件都還在處理中。
就個別產險公司的防疫險申訴案件,若以去年全年來看,富邦產險 遭申訴16,255件、占整體比重39%,位居第一名;申訴案件排名第二 是和泰產險為8,023件、占比率19%;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為4,826件、 占比12%,換言之,申訴案件前三大比重高達7成。而今年前三大申 請案量仍是富邦產險(675件)、和泰產險(446件)、新安東京海上 產險(378件)。進入評議的案件,2022年共有5,820件、做出評議的 案件數達1,685件、比重達29%,而2023年評議案件數達424件,其中 ,有415件還在審理中,尚未結案。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金管會昨(17)日宣布,專案金檢發現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中信產及兆豐產等六家銷售產險保單量大者,因銷售防疫保單沒落實風控,每家處罰鍰180萬元,六家合計1,080萬元。
換言之,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已理賠超過2,116.45億元的同時,還要繳千萬元罰鍰;一家產險業者私下抱怨,罰鍰事小,金管會還要求各公司須提報「議處失職人員」這讓大家很難過年。
保險局長施瓊華直言,後續其他公司有相同情況,也會用相同標準評估(指另外六家也銷售防疫保單的業者);另外還有十家保經代通路部分,也被抓到「代客戶簽名」等疏失,也會做後續處分,換言之,罰完六家產險業,下一波將輪到十家保經代業者。
為何這次對這六家賣防疫險業者各裁罰180萬元?
施瓊華說,這次裁罰疏失,主要都是業者商品管理面問題,包括銷售前商品設計、銷售中風險控管和額度檢討、銷售後管理小組是否配合大環境變化做檢討,都是圍繞公司「銷售商品管理上」,核保、理賠爭議不在裁罰中、之後也不會再處理。
換言之,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已理賠超過2,116.45億元的同時,還要繳千萬元罰鍰;一家產險業者私下抱怨,罰鍰事小,金管會還要求各公司須提報「議處失職人員」這讓大家很難過年。
保險局長施瓊華直言,後續其他公司有相同情況,也會用相同標準評估(指另外六家也銷售防疫保單的業者);另外還有十家保經代通路部分,也被抓到「代客戶簽名」等疏失,也會做後續處分,換言之,罰完六家產險業,下一波將輪到十家保經代業者。
為何這次對這六家賣防疫險業者各裁罰180萬元?
施瓊華說,這次裁罰疏失,主要都是業者商品管理面問題,包括銷售前商品設計、銷售中風險控管和額度檢討、銷售後管理小組是否配合大環境變化做檢討,都是圍繞公司「銷售商品管理上」,核保、理賠爭議不在裁罰中、之後也不會再處理。
公發公司2022年公募、私募兩樣情,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1 7日公布2022年公發公司公私募情形,其中公募金額為7,036.74億元 、較2021年掉27.03%,主要受升息與台積電發債減少影響;私募金 額衝1,678.61億元,不只是2021年的2.66倍、也創近三年新高,主要 受到防疫險拖累金控增資子公司影響,這部份就占私募總金額7成。
張子敏表示,公募2022年較2021年掉近三成主要有二大因素:一是 美國、台灣央行升息、發債條件不利、籌資成本增加,影響企業發債 意願,導致發債規模縮減;二是台積電發的普通公司債銳減,從202 1年的1,422億元掉到2022年654億元,也是公募金額創近三年新低的 主因。
根據證期局統計,2019年時公募金額為5,737.67億元,但2020年、 2021年公募都相當熱絡,金額皆破1兆元。私募部分,2022年私募上 衝1,678.61億元寫下三年新高,較2021年的631.29億元、2020年的5 88.02億元都呈現倍數成長。
張子敏分析,主要是100億元以上大型私募案件較多所致,尤其20 22年有防疫險虧損導致金控子公司增資案較多。根據證期局統計,2 022年金融保險業辦理私募金額達1,178.39億元,包括國壽就私募普 通股350億元、和泰產200億元、國泰產260億元、富邦產150億元等。
證期局官員指出,一般公募市場不佳時私募就會比較好,因為私募 可洽特定人,比較容易募到資金。
2022年企業仍以國內募集資金為主。據證期局統計,2022年度公開 發行公司辦理國內募集金額占總募集金額的91.83%,海外募集金額 僅占總募集金額之8.17%。另外,就資金用途來看,公發公司去年辦 理國內現金增資及發行公司債主要以「償還債款」為大宗,金額達2 ,828.68億元、占逾4成。
張子敏表示,公募2022年較2021年掉近三成主要有二大因素:一是 美國、台灣央行升息、發債條件不利、籌資成本增加,影響企業發債 意願,導致發債規模縮減;二是台積電發的普通公司債銳減,從202 1年的1,422億元掉到2022年654億元,也是公募金額創近三年新低的 主因。
根據證期局統計,2019年時公募金額為5,737.67億元,但2020年、 2021年公募都相當熱絡,金額皆破1兆元。私募部分,2022年私募上 衝1,678.61億元寫下三年新高,較2021年的631.29億元、2020年的5 88.02億元都呈現倍數成長。
張子敏分析,主要是100億元以上大型私募案件較多所致,尤其20 22年有防疫險虧損導致金控子公司增資案較多。根據證期局統計,2 022年金融保險業辦理私募金額達1,178.39億元,包括國壽就私募普 通股350億元、和泰產200億元、國泰產260億元、富邦產150億元等。
證期局官員指出,一般公募市場不佳時私募就會比較好,因為私募 可洽特定人,比較容易募到資金。
2022年企業仍以國內募集資金為主。據證期局統計,2022年度公開 發行公司辦理國內募集金額占總募集金額的91.83%,海外募集金額 僅占總募集金額之8.17%。另外,就資金用途來看,公發公司去年辦 理國內現金增資及發行公司債主要以「償還債款」為大宗,金額達2 ,828.68億元、占逾4成。
防疫險堪稱史上最慘的保單!金管會17日宣布對新安東京海上產險 、國泰世紀產、富邦產、中信產、兆豐產及和泰產等六家公司,因開 辦防疫險未落實風控,各開罰180萬元,六家公司共1,080萬元,即廣 義防疫險理賠逾2,116億元的同時,6家業者還要繳千萬元罰鍰。
這六家產險公司是承保防疫險量最大的六家業者,保險局在抽查保 單及金檢後,確認其有六大缺失,一是防疫險銷售前未能充分辨識法 定傳染病的風險特性;二是沒有合理評估銷售限額與訂定預警值;三 是未落實對個別被保險人進行核保評估,即有些保戶一人投保多張且 極高額保障。
四是部分公司保費收取僅參考未發展完全損失經驗,未妥適建立與 執行風險控管機制;五是銷售中未能及時因應外部情勢變化,重新檢 討評估風險管理計畫及自留風險,並採取措施;六是保險商品評議小 組與管理小組會議未充分發揮評估控管風險功能。
保險局長施瓊華表示,這六家公司有做到三件事,一是提出具體內 控改善措施,並積極執行;二是持續依保險契約履行保險責任,維護 保戶權益;三就財務影響陸續增資,有發揮安定社會的功能,因此是 以最低罰鍰60萬元的三倍開罰。
根據保險局統計到2023年1月2日,產險業防疫險已理賠逾410.7萬 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另疫苗險已理賠逾101.7萬件,金額423 .3億元;若扣掉居家照護約賠100億元,確診的定額給付應也有300億 元以上,亦即產險業在廣義防疫險理賠上已承擔近2,000億元,且很 大部分都是自留,沒有再保公司分擔,損失創產險史上最大。
施瓊華指出,2022年1月及2月疫情就已出現傳染率高但多是輕症的 情況,防疫險原本設計以重症為主,若輕症居多,費率就應調整,或 由原先定額理賠改為實支實付。二是有些公司接到再保通知不再續保 或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再保,公司卻沒有評估風險胃納量及風險承受量 ,即外在有跡象時未能即時調整商品及停售,或對風險對稱性作檢討 。
因此,保險局是針對商品設計、及銷售前中後端風控開罰,並沒有 針對核保及後續理賠開罰。施瓊華強調,後續若沒有其他變化,將不 再針對防疫險開罰。
這六家產險公司是承保防疫險量最大的六家業者,保險局在抽查保 單及金檢後,確認其有六大缺失,一是防疫險銷售前未能充分辨識法 定傳染病的風險特性;二是沒有合理評估銷售限額與訂定預警值;三 是未落實對個別被保險人進行核保評估,即有些保戶一人投保多張且 極高額保障。
四是部分公司保費收取僅參考未發展完全損失經驗,未妥適建立與 執行風險控管機制;五是銷售中未能及時因應外部情勢變化,重新檢 討評估風險管理計畫及自留風險,並採取措施;六是保險商品評議小 組與管理小組會議未充分發揮評估控管風險功能。
保險局長施瓊華表示,這六家公司有做到三件事,一是提出具體內 控改善措施,並積極執行;二是持續依保險契約履行保險責任,維護 保戶權益;三就財務影響陸續增資,有發揮安定社會的功能,因此是 以最低罰鍰60萬元的三倍開罰。
根據保險局統計到2023年1月2日,產險業防疫險已理賠逾410.7萬 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另疫苗險已理賠逾101.7萬件,金額423 .3億元;若扣掉居家照護約賠100億元,確診的定額給付應也有300億 元以上,亦即產險業在廣義防疫險理賠上已承擔近2,000億元,且很 大部分都是自留,沒有再保公司分擔,損失創產險史上最大。
施瓊華指出,2022年1月及2月疫情就已出現傳染率高但多是輕症的 情況,防疫險原本設計以重症為主,若輕症居多,費率就應調整,或 由原先定額理賠改為實支實付。二是有些公司接到再保通知不再續保 或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再保,公司卻沒有評估風險胃納量及風險承受量 ,即外在有跡象時未能即時調整商品及停售,或對風險對稱性作檢討 。
因此,保險局是針對商品設計、及銷售前中後端風控開罰,並沒有 針對核保及後續理賠開罰。施瓊華強調,後續若沒有其他變化,將不 再針對防疫險開罰。
車業龍頭和泰汽車2022年風光達成「大四喜」,小型車、豪華車、 大型商用車、共享車業績均稱霸台灣市場,風光發出業界最高的三個 月年終獎金,4日並舉辦尾牙犒賞員工。和泰樂觀防疫險風暴過後可 以跳得更高,總經理蘇純興霸氣高喊2023年要創更多紀錄,讓世界看 見和泰!
度過疫情考驗後,和泰集團睽違三年後再度舉辦員工尾牙,大手筆 包下大直五星級飯店席開53桌,宴請所有員工與退休人員,並請來韋 禮安等知名歌手到場開唱同歡。
和泰董事長黃南光回顧,三年來和泰集團面對許多挑戰,包括新冠 疫情、缺車、防疫險理賠等大環境變化,對集團的營運及業務造成不 小衝擊,所幸在全體員工努力下,和泰能突破難關、否極泰來。
蘇純興表示,和泰成立75年來遭遇過不少難關,但每次總能順利度 過,之後跳得更高,他也期許2023年業績跳得更高。
和泰汽車2022年本業獲利持續成長,無奈受轉投資和泰產險鉅額防 疫保單賠付拖累,整體財報首現赤字,但和泰仍霸氣維持發放三個月 年終獎金傳統,並表達2023年加薪腳步不會停,持續留才、爭才,維 繫營運競爭力。
黃南光細數,2022年和泰汽車的大四喜成就,包括旗下豐田(Toy ota)品牌車在導入Town Ace車款後,成功切入輕型商用車級距,Co rolla Cross與RAV4仍蟬聯全市場銷售冠、亞軍寶座,豐田品牌市占 率也達到28.7%的近年新高;豪華品牌凌志(Lexus)汽車2022年新 車領牌1.93萬輛,再度成為豪華車總代理銷售NO.1;日野(Hino)品 牌也連二年稱霸台灣大型商用車市場。
MaaS(移動服務)相關業務上,共享汽機車品牌iRent累積超越百 萬會員,連莊共享交通市場冠軍;乘車派遣服務品牌yoxi,服務範圍 擴展至全台11縣市;另Hotai Pay、Hotai Points的推出,持續拓展 移動服務新領域。
展望來年,黃南光認為,缺車問題可望逐步減緩,憑藉著豐田、凌 志、日野強勢的品牌與商品,2023年表現令人十分期待。但他也不忘 提醒,汽車產業正面臨重大變革,電動化車款銷售占比已提升至五年 前的10倍,加上台灣政府訂下2050年停售燃油車的目標,顯示市場對 新能源車款的迫切需求,這是和泰集團要面臨的挑戰,必須更積極提 早準備。
度過疫情考驗後,和泰集團睽違三年後再度舉辦員工尾牙,大手筆 包下大直五星級飯店席開53桌,宴請所有員工與退休人員,並請來韋 禮安等知名歌手到場開唱同歡。
和泰董事長黃南光回顧,三年來和泰集團面對許多挑戰,包括新冠 疫情、缺車、防疫險理賠等大環境變化,對集團的營運及業務造成不 小衝擊,所幸在全體員工努力下,和泰能突破難關、否極泰來。
蘇純興表示,和泰成立75年來遭遇過不少難關,但每次總能順利度 過,之後跳得更高,他也期許2023年業績跳得更高。
和泰汽車2022年本業獲利持續成長,無奈受轉投資和泰產險鉅額防 疫保單賠付拖累,整體財報首現赤字,但和泰仍霸氣維持發放三個月 年終獎金傳統,並表達2023年加薪腳步不會停,持續留才、爭才,維 繫營運競爭力。
黃南光細數,2022年和泰汽車的大四喜成就,包括旗下豐田(Toy ota)品牌車在導入Town Ace車款後,成功切入輕型商用車級距,Co rolla Cross與RAV4仍蟬聯全市場銷售冠、亞軍寶座,豐田品牌市占 率也達到28.7%的近年新高;豪華品牌凌志(Lexus)汽車2022年新 車領牌1.93萬輛,再度成為豪華車總代理銷售NO.1;日野(Hino)品 牌也連二年稱霸台灣大型商用車市場。
MaaS(移動服務)相關業務上,共享汽機車品牌iRent累積超越百 萬會員,連莊共享交通市場冠軍;乘車派遣服務品牌yoxi,服務範圍 擴展至全台11縣市;另Hotai Pay、Hotai Points的推出,持續拓展 移動服務新領域。
展望來年,黃南光認為,缺車問題可望逐步減緩,憑藉著豐田、凌 志、日野強勢的品牌與商品,2023年表現令人十分期待。但他也不忘 提醒,汽車產業正面臨重大變革,電動化車款銷售占比已提升至五年 前的10倍,加上台灣政府訂下2050年停售燃油車的目標,顯示市場對 新能源車款的迫切需求,這是和泰集團要面臨的挑戰,必須更積極提 早準備。
2022年最「燒錢」的產業,應是保險業。據金管會3日公布,產險 業2022年共六家公司辦理理增,金額總計達985億元,創台灣產險業 60年來單年最高增資金額,壽險業因強化淨值或財務結構,2022年也 有六家公司現增,金額共587.03億元,是近三年來新高,合計保險業 股東2022年共增資逾1,572億元。
2022年有五家金控辦理現增,共計844億元,是近四年新高,其中 ,國泰金控現增525億元,有350億元增資國泰人壽、100億元增資國 泰世紀產;台新金控現增53億元,其中50億元是增資台新人壽;新光 金控現增122億元,其中93億元是現增新光人壽;國票金現增30億元 ,及永豐金年底申報生效要現增114億元,但資金應是2023年第一季 才會到位。
還有七家銀行辦理現增,即上海銀、連線銀、遠東銀、台中銀、新 光銀、華泰銀、陽信銀,共348億元左右,亦是近五年新高,合計金 融業2022年現增金額(扣除子公司重複部分),共近2,142億元,創 歷史單年新高。
產險業因防疫保單慘賠,六家承保防疫險最多的產險公司2022年都 有現增,其中和泰產二次現增共260億元,國泰產二次增資共200億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二次現增合計近200億元,中信產險是增資三次共 155億元,富邦產險是現增一次金額150億元,兆豐產僅先完成一次現 增20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從2017年到2022年,產險業2017年有一 家產險公司增資6.7億元,2021年也是一家現增,金額僅1.08億元, 2022年六家合計增資985億元。
壽險業2022年亦有六家公司現增,台新人壽50億元、新光人壽93億 元,第一金人壽增5億元、安達人壽增資1.04億元,後因債市波動, 不少壽險公司淨值減少,國壽為強化淨值及為未來接軌IFRS17等預作 準備,提早增資共350億元,三商美邦人壽則是完成二次增資共87.2 6億元,目前仍在進行5億股現增,預計2023年第一季才會完成。
2022年有五家金控辦理現增,共計844億元,是近四年新高,其中 ,國泰金控現增525億元,有350億元增資國泰人壽、100億元增資國 泰世紀產;台新金控現增53億元,其中50億元是增資台新人壽;新光 金控現增122億元,其中93億元是現增新光人壽;國票金現增30億元 ,及永豐金年底申報生效要現增114億元,但資金應是2023年第一季 才會到位。
還有七家銀行辦理現增,即上海銀、連線銀、遠東銀、台中銀、新 光銀、華泰銀、陽信銀,共348億元左右,亦是近五年新高,合計金 融業2022年現增金額(扣除子公司重複部分),共近2,142億元,創 歷史單年新高。
產險業因防疫保單慘賠,六家承保防疫險最多的產險公司2022年都 有現增,其中和泰產二次現增共260億元,國泰產二次增資共200億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二次現增合計近200億元,中信產險是增資三次共 155億元,富邦產險是現增一次金額150億元,兆豐產僅先完成一次現 增20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從2017年到2022年,產險業2017年有一 家產險公司增資6.7億元,2021年也是一家現增,金額僅1.08億元, 2022年六家合計增資985億元。
壽險業2022年亦有六家公司現增,台新人壽50億元、新光人壽93億 元,第一金人壽增5億元、安達人壽增資1.04億元,後因債市波動, 不少壽險公司淨值減少,國壽為強化淨值及為未來接軌IFRS17等預作 準備,提早增資共350億元,三商美邦人壽則是完成二次增資共87.2 6億元,目前仍在進行5億股現增,預計2023年第一季才會完成。
防疫雙險理賠持續失血,本周正式邁入2,000億大關。金管會昨(27)日公布,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26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02萬件、理賠金額逾1,65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0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18.8億元,總計雙險的理賠金額共計達到2,071.9億元,單周新增理賠69.5億元,增幅較前兩周趨緩。
產險業者表示,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無法過於樂觀。
金管會保險局統計,今年以來至12月26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6.3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02萬件。
觀察前兩周單周理賠金額皆破百億元,理賠金額增加、確診數下滑,產險業者分析,主因是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因此出現金額不斷攀升確診數下降的現象;此外,許多產險公司仍有尚未消化完的保單,加派人力處理。保險局也說,與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有關。
27日國內新增24,498例COVID-19確定病例,相較前一周增加約43%。死亡個案創5月5日以來新低。產險業者說,雖然目前疫情以輕症為多數,且多數防疫險保單截至明年4月將到期,但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跨年、農曆新年等假期,人潮南來北往,是否會出現更龐大理賠數字是未知,也因此目前仍無法過於樂觀。
商品部分,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昨日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林志憲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產險業者表示,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無法過於樂觀。
金管會保險局統計,今年以來至12月26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6.3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02萬件。
觀察前兩周單周理賠金額皆破百億元,理賠金額增加、確診數下滑,產險業者分析,主因是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因此出現金額不斷攀升確診數下降的現象;此外,許多產險公司仍有尚未消化完的保單,加派人力處理。保險局也說,與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有關。
27日國內新增24,498例COVID-19確定病例,相較前一周增加約43%。死亡個案創5月5日以來新低。產險業者說,雖然目前疫情以輕症為多數,且多數防疫險保單截至明年4月將到期,但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跨年、農曆新年等假期,人潮南來北往,是否會出現更龐大理賠數字是未知,也因此目前仍無法過於樂觀。
商品部分,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昨日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林志憲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持續大失血。金管會昨(20)日公布,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19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387萬件、理賠金額逾1,58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97.7萬件,理賠金額407億元,總計雙險的理賠金額共計達到1,990.6億元,單周新增理賠103.6億元,這已是連續二周單周理賠新增破百億元。
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19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4.8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0倍以上,防疫雙險總件數485萬件。
繼上周公布單周新增額暴增100.2億元,本周同樣理賠金破103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下該統計以來新高紀錄,估今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將上探2,000億元。
先前保險局分析,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但理賠金卻持續攀升,主因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商品部分,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產險業者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32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達985億元。
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19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4.8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0倍以上,防疫雙險總件數485萬件。
繼上周公布單周新增額暴增100.2億元,本周同樣理賠金破103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下該統計以來新高紀錄,估今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將上探2,000億元。
先前保險局分析,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但理賠金卻持續攀升,主因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商品部分,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產險業者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32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達985億元。
據金管會昨(13)日公布,今年截至12月12日止統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金額近1,887億元,單周新增理賠額更一口氣暴增100.2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該統計來新高紀錄,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可望上探2,000億元大關。
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連居家融通都回歸保單條款等三大利多,卻仍澆不熄理賠海嘯?金管會官員說,有三大主因,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
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官員說,一直要求業者須加派人力消化理賠件,加上若遞延15天理賠還得付延滯息,因此各業者開始加派人力處理。
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據金管會到12月12日止統計,廣義的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730.2萬件、理賠461.4萬件,件數理賠率63.2%,但件數未歸戶,一人可能投保多張,加上可能是去年投保、今年才理賠,難估算整體理賠率。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1,887億元,較上周增加100.2億元,其中防疫險單周增加81.8億元、疫苗險增加18.4億元,單周增額都改寫有該統計來的新紀錄;平均每件理賠金額4萬898元,理賠占保費收入(防疫險+疫苗險保費收入55.6億元)達34倍。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至於產險業者增資,目前依舊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707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
蔡火炎說,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已達985億元。
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連居家融通都回歸保單條款等三大利多,卻仍澆不熄理賠海嘯?金管會官員說,有三大主因,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
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官員說,一直要求業者須加派人力消化理賠件,加上若遞延15天理賠還得付延滯息,因此各業者開始加派人力處理。
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據金管會到12月12日止統計,廣義的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730.2萬件、理賠461.4萬件,件數理賠率63.2%,但件數未歸戶,一人可能投保多張,加上可能是去年投保、今年才理賠,難估算整體理賠率。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1,887億元,較上周增加100.2億元,其中防疫險單周增加81.8億元、疫苗險增加18.4億元,單周增額都改寫有該統計來的新紀錄;平均每件理賠金額4萬898元,理賠占保費收入(防疫險+疫苗險保費收入55.6億元)達34倍。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至於產險業者增資,目前依舊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707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
蔡火炎說,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已達985億元。
和泰車表示,由於2023年仍會有疫情、通膨俄烏戰爭等不確定因素影響,不利國內整體經濟表現,但在車市方面,和泰車現在缺車1.5萬輛,其中凌志約8,000輛,交期拉長至四個月,在原本訂單明年陸續交車及新車型釋出銷售後,預期明年車市表現應該不差。
和泰車昨(8)日舉行法說會,針對整體市場與和泰車的獲利表現,延續前一季法說釋出的基調,同樣是市場缺車嚴重,和泰車本業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手中仍有大量訂單待交,此次法說會主要是更新產險理賠的數字。
和泰車發言人劉松山指出,今年受到防疫保單影響,導致今年前三季由盈轉虧,稅後虧損101.72億元,每股虧損18.62元,若扣除防疫險,前三季本業獲利較去年成長8%。
由於和泰產險保單到明3月、4月結束,統計至12月1日,和泰產險已理賠60.7萬件,賠付金額303.4億元,而未理賠保單還有70.6萬件。
和泰車並對晶片短缺問題說明,晶片荒問題短期無法克服,主要為國外晶片廠過去因疫情因素,導致車輛需求減低,晶片訂貨需求大降,晶片生產廠商將產線調整到其他用途,現在車輛需求大幅回升,產線需要一至二年、甚至二、三年時間調整,預估2023年下半年才會緩和。
和泰車昨(8)日舉行法說會,針對整體市場與和泰車的獲利表現,延續前一季法說釋出的基調,同樣是市場缺車嚴重,和泰車本業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手中仍有大量訂單待交,此次法說會主要是更新產險理賠的數字。
和泰車發言人劉松山指出,今年受到防疫保單影響,導致今年前三季由盈轉虧,稅後虧損101.72億元,每股虧損18.62元,若扣除防疫險,前三季本業獲利較去年成長8%。
由於和泰產險保單到明3月、4月結束,統計至12月1日,和泰產險已理賠60.7萬件,賠付金額303.4億元,而未理賠保單還有70.6萬件。
和泰車並對晶片短缺問題說明,晶片荒問題短期無法克服,主要為國外晶片廠過去因疫情因素,導致車輛需求減低,晶片訂貨需求大降,晶片生產廠商將產線調整到其他用途,現在車輛需求大幅回升,產線需要一至二年、甚至二、三年時間調整,預估2023年下半年才會緩和。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