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邦產險(公)公司新聞
防疫險堪稱史上最慘的保單!金管會17日宣布對新安東京海上產險 、國泰世紀產、富邦產、中信產、兆豐產及和泰產等六家公司,因開 辦防疫險未落實風控,各開罰180萬元,六家公司共1,080萬元,即廣 義防疫險理賠逾2,116億元的同時,6家業者還要繳千萬元罰鍰。
這六家產險公司是承保防疫險量最大的六家業者,保險局在抽查保 單及金檢後,確認其有六大缺失,一是防疫險銷售前未能充分辨識法 定傳染病的風險特性;二是沒有合理評估銷售限額與訂定預警值;三 是未落實對個別被保險人進行核保評估,即有些保戶一人投保多張且 極高額保障。
四是部分公司保費收取僅參考未發展完全損失經驗,未妥適建立與 執行風險控管機制;五是銷售中未能及時因應外部情勢變化,重新檢 討評估風險管理計畫及自留風險,並採取措施;六是保險商品評議小 組與管理小組會議未充分發揮評估控管風險功能。
保險局長施瓊華表示,這六家公司有做到三件事,一是提出具體內 控改善措施,並積極執行;二是持續依保險契約履行保險責任,維護 保戶權益;三就財務影響陸續增資,有發揮安定社會的功能,因此是 以最低罰鍰60萬元的三倍開罰。
根據保險局統計到2023年1月2日,產險業防疫險已理賠逾410.7萬 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另疫苗險已理賠逾101.7萬件,金額423 .3億元;若扣掉居家照護約賠100億元,確診的定額給付應也有300億 元以上,亦即產險業在廣義防疫險理賠上已承擔近2,000億元,且很 大部分都是自留,沒有再保公司分擔,損失創產險史上最大。
施瓊華指出,2022年1月及2月疫情就已出現傳染率高但多是輕症的 情況,防疫險原本設計以重症為主,若輕症居多,費率就應調整,或 由原先定額理賠改為實支實付。二是有些公司接到再保通知不再續保 或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再保,公司卻沒有評估風險胃納量及風險承受量 ,即外在有跡象時未能即時調整商品及停售,或對風險對稱性作檢討 。
因此,保險局是針對商品設計、及銷售前中後端風控開罰,並沒有 針對核保及後續理賠開罰。施瓊華強調,後續若沒有其他變化,將不 再針對防疫險開罰。
這六家產險公司是承保防疫險量最大的六家業者,保險局在抽查保 單及金檢後,確認其有六大缺失,一是防疫險銷售前未能充分辨識法 定傳染病的風險特性;二是沒有合理評估銷售限額與訂定預警值;三 是未落實對個別被保險人進行核保評估,即有些保戶一人投保多張且 極高額保障。
四是部分公司保費收取僅參考未發展完全損失經驗,未妥適建立與 執行風險控管機制;五是銷售中未能及時因應外部情勢變化,重新檢 討評估風險管理計畫及自留風險,並採取措施;六是保險商品評議小 組與管理小組會議未充分發揮評估控管風險功能。
保險局長施瓊華表示,這六家公司有做到三件事,一是提出具體內 控改善措施,並積極執行;二是持續依保險契約履行保險責任,維護 保戶權益;三就財務影響陸續增資,有發揮安定社會的功能,因此是 以最低罰鍰60萬元的三倍開罰。
根據保險局統計到2023年1月2日,產險業防疫險已理賠逾410.7萬 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另疫苗險已理賠逾101.7萬件,金額423 .3億元;若扣掉居家照護約賠100億元,確診的定額給付應也有300億 元以上,亦即產險業在廣義防疫險理賠上已承擔近2,000億元,且很 大部分都是自留,沒有再保公司分擔,損失創產險史上最大。
施瓊華指出,2022年1月及2月疫情就已出現傳染率高但多是輕症的 情況,防疫險原本設計以重症為主,若輕症居多,費率就應調整,或 由原先定額理賠改為實支實付。二是有些公司接到再保通知不再續保 或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再保,公司卻沒有評估風險胃納量及風險承受量 ,即外在有跡象時未能即時調整商品及停售,或對風險對稱性作檢討 。
因此,保險局是針對商品設計、及銷售前中後端風控開罰,並沒有 針對核保及後續理賠開罰。施瓊華強調,後續若沒有其他變化,將不 再針對防疫險開罰。
富邦金控2022年獲利受到旗下子公司富邦產險防疫保單理賠衝擊, 表現較2021年衰退超過6成,也影響今年年終獎金發放。據了解,富 邦金控今年年終獎金平均較去年減少約3成左右,對此,富邦金控表 示,每年會視年度各公司整體營運狀況及個人績效表現核定年終獎金 ,同時會考量金融同業獎金發放水準,發放日同過往於農曆年前發放 。
富邦金控2022年稅後純益467.18億元,較前一年大幅衰退67%,每 股盈餘3.52元,也遠不如2021年12.49元,但整體表現仍居各金控之 冠。主要因12月旗下富邦人壽與富邦產險虧損影響,整體金控稅後淨 損154.92億元,不過子公司富邦銀行受惠升息收益增加與成本控管得 宜,全年稅後純益創下歷史新高紀錄,達226.47億元,較2021年成長 21%。
據了解,富邦人壽對內發布的年終獎金發放水準已出爐,相較去年 特優、優等、甲等不同等級的獎金發放月數來看,平均約較去年減少 2成至3成,例如優等表現的員工年終就差了三個月左右。不過,由於 各子公司營運狀況和個人績效表現都不同,例如今年旗下子公司雖產 險面臨巨大虧損,但台北富邦銀行的獲利卻創下歷史新高,因此預估 年終獎金的水準差異甚大。
2022年金融業整體獲利下滑,因此員工對年終獎金本來就沒有太高 的期待,富邦、國泰等金控獲利主要是受到防疫險保單理賠衝擊,這 屬於一次性賠付的損失,市場多預期2023年金控獲利可望在基期低下 有較高的成長,因此,員工們也多把年終寄望在明年的年終獎金發放 。
富邦金控2022年稅後純益467.18億元,較前一年大幅衰退67%,每 股盈餘3.52元,也遠不如2021年12.49元,但整體表現仍居各金控之 冠。主要因12月旗下富邦人壽與富邦產險虧損影響,整體金控稅後淨 損154.92億元,不過子公司富邦銀行受惠升息收益增加與成本控管得 宜,全年稅後純益創下歷史新高紀錄,達226.47億元,較2021年成長 21%。
據了解,富邦人壽對內發布的年終獎金發放水準已出爐,相較去年 特優、優等、甲等不同等級的獎金發放月數來看,平均約較去年減少 2成至3成,例如優等表現的員工年終就差了三個月左右。不過,由於 各子公司營運狀況和個人績效表現都不同,例如今年旗下子公司雖產 險面臨巨大虧損,但台北富邦銀行的獲利卻創下歷史新高,因此預估 年終獎金的水準差異甚大。
2022年金融業整體獲利下滑,因此員工對年終獎金本來就沒有太高 的期待,富邦、國泰等金控獲利主要是受到防疫險保單理賠衝擊,這 屬於一次性賠付的損失,市場多預期2023年金控獲利可望在基期低下 有較高的成長,因此,員工們也多把年終寄望在明年的年終獎金發放 。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整個2022年,鉅額的防疫險理賠金額,估計產險 業2022年稅前虧損恐逼近2千億元,讓國內產險公司度過史上最慘的 一年。
兩大壽險金控公告2022年獲利概況,旗下產險子公司的鉅額虧損成 為拖垮整體獲利的關鍵,其中富邦產險全年虧損400.14億元、國泰產 險則虧損195.8億元;另外,中信金也受到旗下台灣人壽防疫險理賠 拖累全年獲利衰退38%。
2022年最後一個月,主要承保防疫險的產險公司紛紛增提相關準備 ,虧損增加,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22年防疫險理賠金額,是保費 收入的37.2倍,整體產險業的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達2,116.4億元。 防疫險風暴不但壓垮了多家金控2022年獲利,也讓多家產險公司不得 不增資因應理賠壓力,目前共有六家產險公司完成885億元的增資, 若加計尚未核准的部位,總計全部產險業因應防疫風暴的增資金額高 達近千億元,也是前所未見。
產險龍頭富邦產險10日公告12月稅後虧損91.05億元,累計全年稅 後虧損400.14億元,其中單12月防疫險相關直接賠款金額為114.77億 ,核賠26.3萬件,自留賠款金額為110.95億;累計全年防疫險相關直 接賠款達733.24億,件數為161.7萬件,自留賠款達532.10億,對於 已發生但未報或未決的案件,已提存自留賠款準備63.49億(若不考慮 再保因素的直接賠款及準備約820億);國泰產險12月稅後淨損57.0億 元、全年稅後淨損195.8億元,12月單月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0億 元、全年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6.8億元(考量再保分出後自留賠款金 額為185.8億元)。
兩大壽險金控公告2022年獲利概況,旗下產險子公司的鉅額虧損成 為拖垮整體獲利的關鍵,其中富邦產險全年虧損400.14億元、國泰產 險則虧損195.8億元;另外,中信金也受到旗下台灣人壽防疫險理賠 拖累全年獲利衰退38%。
2022年最後一個月,主要承保防疫險的產險公司紛紛增提相關準備 ,虧損增加,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22年防疫險理賠金額,是保費 收入的37.2倍,整體產險業的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達2,116.4億元。 防疫險風暴不但壓垮了多家金控2022年獲利,也讓多家產險公司不得 不增資因應理賠壓力,目前共有六家產險公司完成885億元的增資, 若加計尚未核准的部位,總計全部產險業因應防疫風暴的增資金額高 達近千億元,也是前所未見。
產險龍頭富邦產險10日公告12月稅後虧損91.05億元,累計全年稅 後虧損400.14億元,其中單12月防疫險相關直接賠款金額為114.77億 ,核賠26.3萬件,自留賠款金額為110.95億;累計全年防疫險相關直 接賠款達733.24億,件數為161.7萬件,自留賠款達532.10億,對於 已發生但未報或未決的案件,已提存自留賠款準備63.49億(若不考慮 再保因素的直接賠款及準備約820億);國泰產險12月稅後淨損57.0億 元、全年稅後淨損195.8億元,12月單月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0億 元、全年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6.8億元(考量再保分出後自留賠款金 額為185.8億元)。
金控2022年獲利只剩單引擎衝刺。在升息趨勢下,多家金控下子銀 行獲利創新高,中信金控9日公告自結獲利,2022年12月中信銀單月 稅後賺37.65億元,累計全年稅後純益371.42億元,創中信銀獲利的 歷史新高,且較2021年大幅成長近24.7%。
但同時間台灣人壽因子公司中信產險防疫險理賠等,2022年12月單 月稅後大虧30.84億元,累計全年亦由盈轉虧,稅後虧損10.8億元, 亦是台壽近七年來首度虧損,且評估2022年防疫險已賠140億元的中 信產,2023年還要再賠50億元,第二季可能要再增資,即二年內的第 四度增資。
在銀行大賺、壽險大賠下,中信金2022年12月稅後賺5.92億元,累 計全年稅後純益336.06億元,比2021年自結數衰退38%,每股稅後純 益(EPS)為1.67元,比2021年每股少賺逾1元。
目前已有十家金控公告2022年全年自結獲利,十家金控12月稅後純 益合計83.88億元,比2021年同期少賺33%,剩下富邦金控、國泰金 控、開發金控及新光金控仍未公告,但這四家金控都有大型壽險子公 司,富邦金及國泰金還有產險子公司,12月獲利不容樂觀,即便這四 家金控獲利都與2021年持平,2022年14家金控稅後純益都難突破3,3 00億元,會比2021年大幅衰退逾43%,獲利創2019年以來、近四年新 低。
整體來看,14家上市金控2022年因升息及銀行放款持續成長,旗下 銀行獲利表現都不錯,除中信銀外,如第一銀2022年稅後203億元、 合庫銀191億元、永豐銀行逾146億元,都創新高,成為金控獲利推升 的主要引擎。
但若有產險子公司或孫公司且是承保防疫險較多者,如富邦產、國 泰世紀產、兆豐產、台壽子公司中信產等,2022年都因理賠暴增出現 大幅虧損,在金控成立20年來首度因產險獲利受影響。
另外是壽險子公司,2022年因資本市場波動,債券出現大量評價損 失,無法實現資本利得,股市亦波動,獲利不如2021年,再加上202 2年11月新台幣兌美元急速升值1.3元,壽險子公司多出現大額匯損, 2022年12月仍是有匯損問題。
但同時間台灣人壽因子公司中信產險防疫險理賠等,2022年12月單 月稅後大虧30.84億元,累計全年亦由盈轉虧,稅後虧損10.8億元, 亦是台壽近七年來首度虧損,且評估2022年防疫險已賠140億元的中 信產,2023年還要再賠50億元,第二季可能要再增資,即二年內的第 四度增資。
在銀行大賺、壽險大賠下,中信金2022年12月稅後賺5.92億元,累 計全年稅後純益336.06億元,比2021年自結數衰退38%,每股稅後純 益(EPS)為1.67元,比2021年每股少賺逾1元。
目前已有十家金控公告2022年全年自結獲利,十家金控12月稅後純 益合計83.88億元,比2021年同期少賺33%,剩下富邦金控、國泰金 控、開發金控及新光金控仍未公告,但這四家金控都有大型壽險子公 司,富邦金及國泰金還有產險子公司,12月獲利不容樂觀,即便這四 家金控獲利都與2021年持平,2022年14家金控稅後純益都難突破3,3 00億元,會比2021年大幅衰退逾43%,獲利創2019年以來、近四年新 低。
整體來看,14家上市金控2022年因升息及銀行放款持續成長,旗下 銀行獲利表現都不錯,除中信銀外,如第一銀2022年稅後203億元、 合庫銀191億元、永豐銀行逾146億元,都創新高,成為金控獲利推升 的主要引擎。
但若有產險子公司或孫公司且是承保防疫險較多者,如富邦產、國 泰世紀產、兆豐產、台壽子公司中信產等,2022年都因理賠暴增出現 大幅虧損,在金控成立20年來首度因產險獲利受影響。
另外是壽險子公司,2022年因資本市場波動,債券出現大量評價損 失,無法實現資本利得,股市亦波動,獲利不如2021年,再加上202 2年11月新台幣兌美元急速升值1.3元,壽險子公司多出現大額匯損, 2022年12月仍是有匯損問題。
《現代保險雜誌》6日舉行「全國保險三大獎十年英雄榜」頒獎典 禮,富邦金控榮獲「保險龍鳳獎-金冠軍」,富邦人壽、富邦產險雙 雙榮獲「保險龍鳳獎-金冠軍」、「保險品質獎-金冠軍」、「保險信 望愛獎-金冠軍」,富邦金控及子公司合計榮獲七項金冠軍,為表現 最佳的金融業者,優異表現深受肯定。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表示,2023年是產壽險公司非常挑戰的一年 ,儘管受大環境影響,富邦金控及子公司仍秉持「正向力量 成就可 能」的品牌精神,致力回饋社會、提供消費者及企業最專業且完整多 元的產品與服務,並持續深耕永續發展,在去年公布的DJSI評比中連 續六年入選最高等級世界指數成分股、連續七年入選新興市場指數成 分股,其中「社會面向」表現更名列全球保險業第一。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富邦金控及子公司不僅迅速做出反應, 積極開創相應的產品與服務,更發揮企業當責,協助地方政府及醫療 院所抗疫,截至2022年12月,已捐款逾3億元。
富邦人壽除專注本業,亦積極推動ESG永續經營,優良的企業品牌 形象深獲肯定,三度蟬聯保險信望愛獎「年度最佳壽險公司」、連續 12年奪下全國財金保險系所畢業生「最嚮往的壽險公司-內勤組、外 勤組」冠軍、連續七年於「保險品質獎」四項評比指標-「業務員最 優秀」、「理賠服務最好」、「知名度最高」、「最值得推薦」榮獲 特優殊榮!回顧過去十年,面對環境變遷及市場的考驗,富邦人壽始 終穩健前行、推動保險保障並持續進化,囊括全國保險三大獎十年英 雄榜三項「金冠軍獎」殊榮(第一名)。
富邦產險60餘年來始終以永續經營為目標,對外提供企業客戶專業 損害防阻及創新風險管理服務,積極投入綠色保險的研究與發展,為 全台最大的綠能保險業者;對內以完善的培育制度,提升員工專業競 爭力,以正向力量激發員工熱情,進而守護每一位客戶成為企業與畢 業學子最為推崇的產險公司,於本次獎項中榮獲三項金冠軍的大滿貫 榮耀。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表示,2023年是產壽險公司非常挑戰的一年 ,儘管受大環境影響,富邦金控及子公司仍秉持「正向力量 成就可 能」的品牌精神,致力回饋社會、提供消費者及企業最專業且完整多 元的產品與服務,並持續深耕永續發展,在去年公布的DJSI評比中連 續六年入選最高等級世界指數成分股、連續七年入選新興市場指數成 分股,其中「社會面向」表現更名列全球保險業第一。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富邦金控及子公司不僅迅速做出反應, 積極開創相應的產品與服務,更發揮企業當責,協助地方政府及醫療 院所抗疫,截至2022年12月,已捐款逾3億元。
富邦人壽除專注本業,亦積極推動ESG永續經營,優良的企業品牌 形象深獲肯定,三度蟬聯保險信望愛獎「年度最佳壽險公司」、連續 12年奪下全國財金保險系所畢業生「最嚮往的壽險公司-內勤組、外 勤組」冠軍、連續七年於「保險品質獎」四項評比指標-「業務員最 優秀」、「理賠服務最好」、「知名度最高」、「最值得推薦」榮獲 特優殊榮!回顧過去十年,面對環境變遷及市場的考驗,富邦人壽始 終穩健前行、推動保險保障並持續進化,囊括全國保險三大獎十年英 雄榜三項「金冠軍獎」殊榮(第一名)。
富邦產險60餘年來始終以永續經營為目標,對外提供企業客戶專業 損害防阻及創新風險管理服務,積極投入綠色保險的研究與發展,為 全台最大的綠能保險業者;對內以完善的培育制度,提升員工專業競 爭力,以正向力量激發員工熱情,進而守護每一位客戶成為企業與畢 業學子最為推崇的產險公司,於本次獎項中榮獲三項金冠軍的大滿貫 榮耀。
長榮航勤不滿年終僅有1個月,在元旦有151人臨時集體休假後,由 於桃園航勤不排除在春節連假期間發動大規模罷工爭薪資福利,產險 業者表示,只要符合理賠規範,旅綜險及旅行不便險將會理賠「罷工 」所造成班機延誤、行李延誤或者行李損失等;不過,長榮航勤元旦 期間是屬於「集體休假」,並非「罷工」。
即使長榮航勤這次不是「罷工」,國泰產險、新光產險均表示,海 外旅行不便險「班機延誤保險」項目,預定搭乘「定期航班」較預定 出發時間延誤4小時以上即符合理賠範圍,保戶可準備證明文件,經 確認符合條款且未屬特別不保事項即依約賠付。
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罷工」理賠規範,富邦產險說明,於罷工事 件發生前已完成投保者,或已在海外旅程中的被保險人,因罷工事件 造成預定搭乘班機延誤或因班機取消,且於賠償責任期間內繼續原預 定行程,仍搭乘「原訂」班機或改搭「其他」班機,延誤達4小時以 上者,將依承保項目的約定負賠償之責。
也有產險公司以「進入海關」起算,入關後延誤4小時以上,才會 啟動理賠機制,保戶要細看理賠條款。至於行李延誤,富邦產險表示 ,若被保險人已於海外旅行,其託運行李因航空業者處理失當,導致 被保險人抵達目的地6小時後仍未領行李,產險公司依約給付行李延 誤保險金。
行李毀損部分,富邦產險和安達產險均指出,「行李箱內」的個人 物品,若因航空業者處理失當導致毀損或滅失,將依約給付行李損失 保險金;但行李箱、手提箱本身毀損,不在理賠範圍。
即使長榮航勤這次不是「罷工」,國泰產險、新光產險均表示,海 外旅行不便險「班機延誤保險」項目,預定搭乘「定期航班」較預定 出發時間延誤4小時以上即符合理賠範圍,保戶可準備證明文件,經 確認符合條款且未屬特別不保事項即依約賠付。
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罷工」理賠規範,富邦產險說明,於罷工事 件發生前已完成投保者,或已在海外旅程中的被保險人,因罷工事件 造成預定搭乘班機延誤或因班機取消,且於賠償責任期間內繼續原預 定行程,仍搭乘「原訂」班機或改搭「其他」班機,延誤達4小時以 上者,將依承保項目的約定負賠償之責。
也有產險公司以「進入海關」起算,入關後延誤4小時以上,才會 啟動理賠機制,保戶要細看理賠條款。至於行李延誤,富邦產險表示 ,若被保險人已於海外旅行,其託運行李因航空業者處理失當,導致 被保險人抵達目的地6小時後仍未領行李,產險公司依約給付行李延 誤保險金。
行李毀損部分,富邦產險和安達產險均指出,「行李箱內」的個人 物品,若因航空業者處理失當導致毀損或滅失,將依約給付行李損失 保險金;但行李箱、手提箱本身毀損,不在理賠範圍。
防疫險理賠金額、案件量再度飆高,相關爭議申訴案件也衝破4.1 萬件。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統計,截至2022年12月28日止,已受理4 1,006件的評議案,是2021年全年的217倍,近二周,顯現周周破1,4 00件的高速成長。
防疫險已成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的惡夢,從整體申訴案件來看(防疫 險與非防疫險),近三年來,每年受理的金融消費爭議申訴案件平均 近1萬件、評議案件平均近2,800件,但2022年光是防疫險的爭議案就 已破4.1萬件,讓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爆紅。
防疫險爭議案量從2022年4月中開始爆發後,僅三個多月就累計破 1.3萬件,之後每月均以5,000∼6,000件的案量增加。截至2022年12 月28日,「申訴案件」的處理情況部分,「紛爭已解決」有8,402件 、「保險公司維持原議」為17,561件,「保險公司申訴處理中」為1 5,043件,可發現逾4成的案件為「保險公司維持原議」比重最高,糾 紛已解決的比重則比10月的18%再拉高至20%。
至於「評議案件」辦理情況,目前累計已有5,745件,其中2,769件 、48%還在審理中尚未結案,但比11月的72%下降許多,有518件撤 回及調處成立,作出評議的有1,366件(評議決定有理由65件、評議 決定全部無理由1,301件),另有1,092件不受理。
就個別公司來看,申訴案量最大的仍是富邦產險,2022年受理申訴 案件數已破萬,達16,172件、占39%,其次為和泰產險有7,893件、 占19%。
評議中心分析,申訴態樣從一開始不續保、醫護沒領到慰問金,到 現在是理賠爭議、限縮住院日額理賠爭議較多。呼籲民眾要先向保險 公司申訴,「評議中心無法幫插隊」,且至評議中心前要備妥文件、 不可口出惡言。
防疫險已成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的惡夢,從整體申訴案件來看(防疫 險與非防疫險),近三年來,每年受理的金融消費爭議申訴案件平均 近1萬件、評議案件平均近2,800件,但2022年光是防疫險的爭議案就 已破4.1萬件,讓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爆紅。
防疫險爭議案量從2022年4月中開始爆發後,僅三個多月就累計破 1.3萬件,之後每月均以5,000∼6,000件的案量增加。截至2022年12 月28日,「申訴案件」的處理情況部分,「紛爭已解決」有8,402件 、「保險公司維持原議」為17,561件,「保險公司申訴處理中」為1 5,043件,可發現逾4成的案件為「保險公司維持原議」比重最高,糾 紛已解決的比重則比10月的18%再拉高至20%。
至於「評議案件」辦理情況,目前累計已有5,745件,其中2,769件 、48%還在審理中尚未結案,但比11月的72%下降許多,有518件撤 回及調處成立,作出評議的有1,366件(評議決定有理由65件、評議 決定全部無理由1,301件),另有1,092件不受理。
就個別公司來看,申訴案量最大的仍是富邦產險,2022年受理申訴 案件數已破萬,達16,172件、占39%,其次為和泰產險有7,893件、 占19%。
評議中心分析,申訴態樣從一開始不續保、醫護沒領到慰問金,到 現在是理賠爭議、限縮住院日額理賠爭議較多。呼籲民眾要先向保險 公司申訴,「評議中心無法幫插隊」,且至評議中心前要備妥文件、 不可口出惡言。
2022年最「燒錢」的產業,應是保險業。據金管會3日公布,產險 業2022年共六家公司辦理理增,金額總計達985億元,創台灣產險業 60年來單年最高增資金額,壽險業因強化淨值或財務結構,2022年也 有六家公司現增,金額共587.03億元,是近三年來新高,合計保險業 股東2022年共增資逾1,572億元。
2022年有五家金控辦理現增,共計844億元,是近四年新高,其中 ,國泰金控現增525億元,有350億元增資國泰人壽、100億元增資國 泰世紀產;台新金控現增53億元,其中50億元是增資台新人壽;新光 金控現增122億元,其中93億元是現增新光人壽;國票金現增30億元 ,及永豐金年底申報生效要現增114億元,但資金應是2023年第一季 才會到位。
還有七家銀行辦理現增,即上海銀、連線銀、遠東銀、台中銀、新 光銀、華泰銀、陽信銀,共348億元左右,亦是近五年新高,合計金 融業2022年現增金額(扣除子公司重複部分),共近2,142億元,創 歷史單年新高。
產險業因防疫保單慘賠,六家承保防疫險最多的產險公司2022年都 有現增,其中和泰產二次現增共260億元,國泰產二次增資共200億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二次現增合計近200億元,中信產險是增資三次共 155億元,富邦產險是現增一次金額150億元,兆豐產僅先完成一次現 增20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從2017年到2022年,產險業2017年有一 家產險公司增資6.7億元,2021年也是一家現增,金額僅1.08億元, 2022年六家合計增資985億元。
壽險業2022年亦有六家公司現增,台新人壽50億元、新光人壽93億 元,第一金人壽增5億元、安達人壽增資1.04億元,後因債市波動, 不少壽險公司淨值減少,國壽為強化淨值及為未來接軌IFRS17等預作 準備,提早增資共350億元,三商美邦人壽則是完成二次增資共87.2 6億元,目前仍在進行5億股現增,預計2023年第一季才會完成。
2022年有五家金控辦理現增,共計844億元,是近四年新高,其中 ,國泰金控現增525億元,有350億元增資國泰人壽、100億元增資國 泰世紀產;台新金控現增53億元,其中50億元是增資台新人壽;新光 金控現增122億元,其中93億元是現增新光人壽;國票金現增30億元 ,及永豐金年底申報生效要現增114億元,但資金應是2023年第一季 才會到位。
還有七家銀行辦理現增,即上海銀、連線銀、遠東銀、台中銀、新 光銀、華泰銀、陽信銀,共348億元左右,亦是近五年新高,合計金 融業2022年現增金額(扣除子公司重複部分),共近2,142億元,創 歷史單年新高。
產險業因防疫保單慘賠,六家承保防疫險最多的產險公司2022年都 有現增,其中和泰產二次現增共260億元,國泰產二次增資共200億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二次現增合計近200億元,中信產險是增資三次共 155億元,富邦產險是現增一次金額150億元,兆豐產僅先完成一次現 增20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從2017年到2022年,產險業2017年有一 家產險公司增資6.7億元,2021年也是一家現增,金額僅1.08億元, 2022年六家合計增資985億元。
壽險業2022年亦有六家公司現增,台新人壽50億元、新光人壽93億 元,第一金人壽增5億元、安達人壽增資1.04億元,後因債市波動, 不少壽險公司淨值減少,國壽為強化淨值及為未來接軌IFRS17等預作 準備,提早增資共350億元,三商美邦人壽則是完成二次增資共87.2 6億元,目前仍在進行5億股現增,預計2023年第一季才會完成。
去年防疫雙險理賠金額統計數字完整公布。金管會昨(3)日表示,去年一整年防疫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換算全台2,300萬人,相當於產險業對每人發放振興券9,200元,恐怕比政府即將要發放的現金給的還要多。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表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單周雙險新增理賠金額44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過去每周統計數都是統計至周一,剛好上周僅四個工作天,天數較少,因此新增金額看起來增加比較少。是否能解讀為理賠高峰已過?蔡火炎強調,「理賠部分還是要看實際發生保險事故的情形。」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去年整年,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為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7.2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6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12萬件。
商品部分,蔡火炎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蔡火炎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產險業者分析,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目前仍有公司存在尚未消化完的保單,雖然防疫政策逐漸鬆綁,不過業者透露,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農曆新年假期,人潮南來北往,很有可能出現更多確診數、擴大理賠數字,對於理賠金不敢過於樂觀,仍是戰戰兢兢。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表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單周雙險新增理賠金額44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過去每周統計數都是統計至周一,剛好上周僅四個工作天,天數較少,因此新增金額看起來增加比較少。是否能解讀為理賠高峰已過?蔡火炎強調,「理賠部分還是要看實際發生保險事故的情形。」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去年整年,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為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7.2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6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12萬件。
商品部分,蔡火炎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蔡火炎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產險業者分析,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目前仍有公司存在尚未消化完的保單,雖然防疫政策逐漸鬆綁,不過業者透露,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農曆新年假期,人潮南來北往,很有可能出現更多確診數、擴大理賠數字,對於理賠金不敢過於樂觀,仍是戰戰兢兢。
防疫雙險理賠持續失血,本周正式邁入2,000億大關。金管會昨(27)日公布,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26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02萬件、理賠金額逾1,65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0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18.8億元,總計雙險的理賠金額共計達到2,071.9億元,單周新增理賠69.5億元,增幅較前兩周趨緩。
產險業者表示,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無法過於樂觀。
金管會保險局統計,今年以來至12月26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6.3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02萬件。
觀察前兩周單周理賠金額皆破百億元,理賠金額增加、確診數下滑,產險業者分析,主因是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因此出現金額不斷攀升確診數下降的現象;此外,許多產險公司仍有尚未消化完的保單,加派人力處理。保險局也說,與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有關。
27日國內新增24,498例COVID-19確定病例,相較前一周增加約43%。死亡個案創5月5日以來新低。產險業者說,雖然目前疫情以輕症為多數,且多數防疫險保單截至明年4月將到期,但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跨年、農曆新年等假期,人潮南來北往,是否會出現更龐大理賠數字是未知,也因此目前仍無法過於樂觀。
商品部分,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昨日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林志憲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產險業者表示,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無法過於樂觀。
金管會保險局統計,今年以來至12月26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6.3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02萬件。
觀察前兩周單周理賠金額皆破百億元,理賠金額增加、確診數下滑,產險業者分析,主因是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因此出現金額不斷攀升確診數下降的現象;此外,許多產險公司仍有尚未消化完的保單,加派人力處理。保險局也說,與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有關。
27日國內新增24,498例COVID-19確定病例,相較前一周增加約43%。死亡個案創5月5日以來新低。產險業者說,雖然目前疫情以輕症為多數,且多數防疫險保單截至明年4月將到期,但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跨年、農曆新年等假期,人潮南來北往,是否會出現更龐大理賠數字是未知,也因此目前仍無法過於樂觀。
商品部分,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昨日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林志憲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持續大失血。金管會昨(20)日公布,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19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387萬件、理賠金額逾1,58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97.7萬件,理賠金額407億元,總計雙險的理賠金額共計達到1,990.6億元,單周新增理賠103.6億元,這已是連續二周單周理賠新增破百億元。
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19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4.8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0倍以上,防疫雙險總件數485萬件。
繼上周公布單周新增額暴增100.2億元,本周同樣理賠金破103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下該統計以來新高紀錄,估今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將上探2,000億元。
先前保險局分析,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但理賠金卻持續攀升,主因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商品部分,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產險業者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32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達985億元。
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19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4.8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0倍以上,防疫雙險總件數485萬件。
繼上周公布單周新增額暴增100.2億元,本周同樣理賠金破103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下該統計以來新高紀錄,估今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將上探2,000億元。
先前保險局分析,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但理賠金卻持續攀升,主因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商品部分,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產險業者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32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達985億元。
公勝保經即將邁入30周年,以「夥伴運動,公司幫你捐款」為號召,展開健行、自行車、爬山、游泳、馬拉松等五大挑戰,里程數兌換成捐款金額,累計已經超過200萬元,15日舉辦「公勝30五大挑戰」捐贈儀式,總捐款數200萬元全數捐贈5家公益團體。
捐贈儀式邀請基督教芥菜種會執行長李肇家、熱愛生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方嘉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武庭芳、罕見疾病基金會主任陳虹惠、唐氏症基金會企畫專員柯光昱代表受贈,五大基金會代表除感謝公勝保經所有夥伴付出,更承諾明年將響應公勝保經的五大挑戰活動。
公勝保經總經理蔡聖威表示,公勝保經秉持著運動傳愛的企業新文化,舉辦首屆公勝30時尚野餐FUN夜跑,締造許多公勝夥伴第一次馬拉松的初體驗,更讓民眾響應「你跑步,公勝捐款」的善舉,明年將會持續擴大五大挑戰,讓民眾有機會一起參與。
蔡聖威說,公勝保經啟動溫馨的「存愛存未來,有愛超展開」的公益撲滿活動,攜手安聯、友邦、保誠、全球、遠雄、安達、新光人壽與富邦產物、華南產物等保險公司,聯手打造明年兔年公益撲滿,透過旗下5,000個業務夥伴一起揪保戶來做愛心,每筆捐款300元以上,公勝加碼捐出100元。
捐贈儀式邀請基督教芥菜種會執行長李肇家、熱愛生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方嘉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武庭芳、罕見疾病基金會主任陳虹惠、唐氏症基金會企畫專員柯光昱代表受贈,五大基金會代表除感謝公勝保經所有夥伴付出,更承諾明年將響應公勝保經的五大挑戰活動。
公勝保經總經理蔡聖威表示,公勝保經秉持著運動傳愛的企業新文化,舉辦首屆公勝30時尚野餐FUN夜跑,締造許多公勝夥伴第一次馬拉松的初體驗,更讓民眾響應「你跑步,公勝捐款」的善舉,明年將會持續擴大五大挑戰,讓民眾有機會一起參與。
蔡聖威說,公勝保經啟動溫馨的「存愛存未來,有愛超展開」的公益撲滿活動,攜手安聯、友邦、保誠、全球、遠雄、安達、新光人壽與富邦產物、華南產物等保險公司,聯手打造明年兔年公益撲滿,透過旗下5,000個業務夥伴一起揪保戶來做愛心,每筆捐款300元以上,公勝加碼捐出100元。
受新台幣強彈及防疫險理賠衝擊,富邦人壽及富邦產險11月雙雙虧損,連累富邦金11月虧損達160.9億元,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昨(14)日被媒體問及,頗有為股價抱屈,他表示,「我們二董(蔡明興)曾說過,防疫險理賠衝擊是很不幸的,但畢竟這是一次性的,所以股民要對我們長期的遠景要有信心。」
蔡明忠昨日出席富邦全球化講堂,會前受訪針對防疫險回應,「防疫險是很不幸,但是這畢竟還是一次性的one-time的charge(指一次性費用),所以我們要對長期的遠景有信心。」
提到央行今(15)日將召開理監事會議,外界預期將升息半碼,蔡明忠表示,基本上升息就是大家希望能夠降低通膨、減少通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我想我們台灣現在央行的目標就是希望把我們通膨固定在限制在2%以下,我相信央行一定有很充足的考量,才決定這樣子升息的步調。
蔡明忠致詞時提到,最近很多偉人都說全球化已經死了,「但我們要談的不是經濟的全球化,而是我們全球都應該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全人類的生存戰,所有台灣人是這個世界人類的一部分,我們能不盡一份心力嗎?」他說,現在面對的不只是氣候的變遷,變遷已經完全轉換成一個氣候的災難,這兩天非常寒冷,上周又非常炎熱,幾乎現在只剩下夏季跟冬季兩個季節,而且夏季是酷熱,冬季是酷寒。
蔡明忠說,人類雖一直思索如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地球暖化的速度,然而在已落幕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會議中,國際社會對於減碳目標與實際作為仍存在極大分歧,依當前的暖化速度,在未來五至十年因氣候問題造成的重大風險與影響,將可能為地球帶來難以承受的衝擊與社會崩潰。因此,邁向淨零將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共同實踐的終極目標。
蔡明忠昨日出席富邦全球化講堂,會前受訪針對防疫險回應,「防疫險是很不幸,但是這畢竟還是一次性的one-time的charge(指一次性費用),所以我們要對長期的遠景有信心。」
提到央行今(15)日將召開理監事會議,外界預期將升息半碼,蔡明忠表示,基本上升息就是大家希望能夠降低通膨、減少通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我想我們台灣現在央行的目標就是希望把我們通膨固定在限制在2%以下,我相信央行一定有很充足的考量,才決定這樣子升息的步調。
蔡明忠致詞時提到,最近很多偉人都說全球化已經死了,「但我們要談的不是經濟的全球化,而是我們全球都應該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全人類的生存戰,所有台灣人是這個世界人類的一部分,我們能不盡一份心力嗎?」他說,現在面對的不只是氣候的變遷,變遷已經完全轉換成一個氣候的災難,這兩天非常寒冷,上周又非常炎熱,幾乎現在只剩下夏季跟冬季兩個季節,而且夏季是酷熱,冬季是酷寒。
蔡明忠說,人類雖一直思索如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地球暖化的速度,然而在已落幕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會議中,國際社會對於減碳目標與實際作為仍存在極大分歧,依當前的暖化速度,在未來五至十年因氣候問題造成的重大風險與影響,將可能為地球帶來難以承受的衝擊與社會崩潰。因此,邁向淨零將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共同實踐的終極目標。
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14日受訪時表示,強調今年各國央行升息都 是為了對抗通膨,不希望通膨衝擊經濟及民生,蔡明忠強調物價上漲 對經濟的衝擊已經告一段落,預期經濟寒冬不會持續太久。代表蔡明 忠對未來景氣相對審慎樂觀。
面對全球不斷升息,對未來經濟衝擊,蔡明忠回應:「我相信升息 的作用主要就是降低通膨,希望能夠減少通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台 灣央行希望通膨固定或限制在2%以下,想必央行應有充足的考量才 決定這樣的升息步調。」至於影響這波升息最重要的通膨因子,蔡明 忠則說,「我相信經濟的寒冬,也就是這波來的又急又猛的物價上漲 ,應該不會持續太久了」。
另蔡明忠認為,現在一些企業面臨庫存調整的壓力,都是一時景氣 波動造成的,暗示經濟最差的情況已經進入尾聲。蔡明忠對於未來景 氣的審慎樂觀,和上月初富邦論壇中富邦金控總經理韓蔚廷對於明年 經濟有望「撥雲見日,翻轉逆勢」看法相互呼應。
富邦金控前11月累計稅後獲利622.1億元,雖仍是14家上市金控獲 利金額第一名,但比去年同期衰退55.8%,除了今年股債市表現不如 去年,子公司富邦產險今年因防疫險理賠,前11月虧損逾309億元, 是衝擊富邦金今年獲利主因。
對此蔡明忠指出,防疫險理賠慘重確實是不幸的事情,但畢竟是一 次性事件,明年保疫險保單就陸續到期,對於富邦產或富邦金之後營 運,不會有太大影響。
面對全球不斷升息,對未來經濟衝擊,蔡明忠回應:「我相信升息 的作用主要就是降低通膨,希望能夠減少通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台 灣央行希望通膨固定或限制在2%以下,想必央行應有充足的考量才 決定這樣的升息步調。」至於影響這波升息最重要的通膨因子,蔡明 忠則說,「我相信經濟的寒冬,也就是這波來的又急又猛的物價上漲 ,應該不會持續太久了」。
另蔡明忠認為,現在一些企業面臨庫存調整的壓力,都是一時景氣 波動造成的,暗示經濟最差的情況已經進入尾聲。蔡明忠對於未來景 氣的審慎樂觀,和上月初富邦論壇中富邦金控總經理韓蔚廷對於明年 經濟有望「撥雲見日,翻轉逆勢」看法相互呼應。
富邦金控前11月累計稅後獲利622.1億元,雖仍是14家上市金控獲 利金額第一名,但比去年同期衰退55.8%,除了今年股債市表現不如 去年,子公司富邦產險今年因防疫險理賠,前11月虧損逾309億元, 是衝擊富邦金今年獲利主因。
對此蔡明忠指出,防疫險理賠慘重確實是不幸的事情,但畢竟是一 次性事件,明年保疫險保單就陸續到期,對於富邦產或富邦金之後營 運,不會有太大影響。
據金管會昨(13)日公布,今年截至12月12日止統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金額近1,887億元,單周新增理賠額更一口氣暴增100.2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該統計來新高紀錄,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可望上探2,000億元大關。
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連居家融通都回歸保單條款等三大利多,卻仍澆不熄理賠海嘯?金管會官員說,有三大主因,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
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官員說,一直要求業者須加派人力消化理賠件,加上若遞延15天理賠還得付延滯息,因此各業者開始加派人力處理。
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據金管會到12月12日止統計,廣義的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730.2萬件、理賠461.4萬件,件數理賠率63.2%,但件數未歸戶,一人可能投保多張,加上可能是去年投保、今年才理賠,難估算整體理賠率。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1,887億元,較上周增加100.2億元,其中防疫險單周增加81.8億元、疫苗險增加18.4億元,單周增額都改寫有該統計來的新紀錄;平均每件理賠金額4萬898元,理賠占保費收入(防疫險+疫苗險保費收入55.6億元)達34倍。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至於產險業者增資,目前依舊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707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
蔡火炎說,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已達985億元。
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連居家融通都回歸保單條款等三大利多,卻仍澆不熄理賠海嘯?金管會官員說,有三大主因,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
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官員說,一直要求業者須加派人力消化理賠件,加上若遞延15天理賠還得付延滯息,因此各業者開始加派人力處理。
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據金管會到12月12日止統計,廣義的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730.2萬件、理賠461.4萬件,件數理賠率63.2%,但件數未歸戶,一人可能投保多張,加上可能是去年投保、今年才理賠,難估算整體理賠率。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1,887億元,較上周增加100.2億元,其中防疫險單周增加81.8億元、疫苗險增加18.4億元,單周增額都改寫有該統計來的新紀錄;平均每件理賠金額4萬898元,理賠占保費收入(防疫險+疫苗險保費收入55.6億元)達34倍。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至於產險業者增資,目前依舊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707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
蔡火炎說,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已達985億元。
近年詐騙猖獗,而依刑事警察局資料,詐騙金額有高達9成以上透 過金融機構進行,若金融機構可有效阻詐,將可降低詐騙犯罪。為此 ,富邦金控創台灣金融業之先,提出「金融安全數位轉型藍圖」,承 諾未來三年將深耕四大策略:廣納多元科技應用、持續前瞻投資、拓 展公私部門合作以及培育優質金融安全人才,期盼藉此帶動台灣金融 業全力投入金融安全議題。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表示,富邦於去年60周年時重新打造ESG目 標,以低碳、數位、激勵與影響為四大策略,在「數位」策略中,希 望結合最新科技運用,提供大眾更便利安全的金融服務;「影響」策 略,則希望透過金融的力量導引產業,擴大對台灣環境與社會的正向 影響力。
目前詐騙已是嚴重的社會議題,金融業身為防阻詐騙犯罪最後一哩 路的守門員,「我們責無旁貸」。為此,富邦金控創台灣金融業之先 ,提出「金融安全數位轉型藍圖」,宣示富邦捍衛民眾「金融安全」 之決心。更期盼能藉此倡議,帶動台灣金融業全力投入金融安全議題 ,並提升台灣於國際金融安全之地位。
富邦在反詐欺、反洗錢、反舞弊等「金融安全」領域近年來持續投 入。金控建立偽冒網站暨行動軟體APP偵測及防禦機制;北富銀與刑 事警察局自2021年底即首開業界先河,合作發展「AI智能防詐模型」 ,運用於北富銀臨櫃、網銀、行動銀行及ATM等各通路,目前有效準 確警示帳戶警示率已達近7成,且最快可以提早到兩周前即預警,相 比傳統人工比對準確警示率,AI智能防詐有效準確警示率足足是傳統 人工的875倍。另外,2022年1至9月台灣全體銀行警示帳戶數較去年 同期增加52.1%,但北富銀不增反減,與去年同期相比降幅達36.2% ,成效卓著。
富邦產險則運用數位科技推出「智能風險評估」,有效降低保險詐 欺;富邦證券、產險及人壽亦導入流程機器人進行反洗錢相關實務工 作。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表示,富邦於去年60周年時重新打造ESG目 標,以低碳、數位、激勵與影響為四大策略,在「數位」策略中,希 望結合最新科技運用,提供大眾更便利安全的金融服務;「影響」策 略,則希望透過金融的力量導引產業,擴大對台灣環境與社會的正向 影響力。
目前詐騙已是嚴重的社會議題,金融業身為防阻詐騙犯罪最後一哩 路的守門員,「我們責無旁貸」。為此,富邦金控創台灣金融業之先 ,提出「金融安全數位轉型藍圖」,宣示富邦捍衛民眾「金融安全」 之決心。更期盼能藉此倡議,帶動台灣金融業全力投入金融安全議題 ,並提升台灣於國際金融安全之地位。
富邦在反詐欺、反洗錢、反舞弊等「金融安全」領域近年來持續投 入。金控建立偽冒網站暨行動軟體APP偵測及防禦機制;北富銀與刑 事警察局自2021年底即首開業界先河,合作發展「AI智能防詐模型」 ,運用於北富銀臨櫃、網銀、行動銀行及ATM等各通路,目前有效準 確警示帳戶警示率已達近7成,且最快可以提早到兩周前即預警,相 比傳統人工比對準確警示率,AI智能防詐有效準確警示率足足是傳統 人工的875倍。另外,2022年1至9月台灣全體銀行警示帳戶數較去年 同期增加52.1%,但北富銀不增反減,與去年同期相比降幅達36.2% ,成效卓著。
富邦產險則運用數位科技推出「智能風險評估」,有效降低保險詐 欺;富邦證券、產險及人壽亦導入流程機器人進行反洗錢相關實務工 作。
六家產險業者公告,1日起新冠肺炎確診者居家照護,將不再通融 給付住院日額保險金。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說明,主要有二大因素, 一是當初是考慮保戶為了理賠,排擠到醫療量能,因此協調產險公會 給予通融措施,目前醫療量能已紓緩,二是防疫險理賠金額及確診率 超出預期,因此產險公司自行考量,取消通融措施。
國泰產險、富邦產險、中信產險、兆豐產險、明台產險及泰安產險 等六家產險在11月30日在其網站上公告,因疫情演變、輕症或無症狀 者達99.5%以上,加上政府防疫政策已日趨開放,如確診者同住家人 已不須再隔離,縮短確診隔離天數等,醫療量能恢復正常,因此從1 2月1日起,確診者住院日額保險金回歸保單條款約定辦理,即須入住 醫院進行治療者,按住院天數才有理賠。
林志憲強調,居家照護比照住院給付住院日額保險金,是今年4月 配合防疫政策輕重分流照護,與產險公會協調,居家比照住院日額辦 理,以避免保戶為了拿住院證明申請理賠,硬是輕症也要求住院,會 衝擊醫療量能,在產險公會問答集中亦有載明,各產險公司得考慮醫 療行為及實務作業等,給付理賠或融通給付,各家自行評估理賠方式 ,採取的理賠通融措施不必經金管會同意,取消亦不用保險局核准。
對於現在確診居家者可能就沒有住院日額保險金,林志憲表示,現 在只是回歸保單條款、契約精神,並無損及保戶權益的問題。
國泰產險、富邦產險、中信產險、兆豐產險、明台產險及泰安產險 等六家產險在11月30日在其網站上公告,因疫情演變、輕症或無症狀 者達99.5%以上,加上政府防疫政策已日趨開放,如確診者同住家人 已不須再隔離,縮短確診隔離天數等,醫療量能恢復正常,因此從1 2月1日起,確診者住院日額保險金回歸保單條款約定辦理,即須入住 醫院進行治療者,按住院天數才有理賠。
林志憲強調,居家照護比照住院給付住院日額保險金,是今年4月 配合防疫政策輕重分流照護,與產險公會協調,居家比照住院日額辦 理,以避免保戶為了拿住院證明申請理賠,硬是輕症也要求住院,會 衝擊醫療量能,在產險公會問答集中亦有載明,各產險公司得考慮醫 療行為及實務作業等,給付理賠或融通給付,各家自行評估理賠方式 ,採取的理賠通融措施不必經金管會同意,取消亦不用保險局核准。
對於現在確診居家者可能就沒有住院日額保險金,林志憲表示,現 在只是回歸保單條款、契約精神,並無損及保戶權益的問題。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本周累積至1,786億元,下周將衝1,800億元。金管會保險局昨(6)日傍晚公布防疫保單最新數據,近一周防疫險理賠件數增加超過12萬件,理賠金額增加54億元;疫苗險近一周理賠件數增加2.8萬件,理賠金額增加11億元。合計今年以來廣義防疫險理賠已達1,786億元。
至於產險業增資則新增三家,六產險累計已達885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表示,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348萬件、理賠金額逾1,416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89萬件,理賠金額370.4億元,防疫雙險總理賠件數逾437萬件,理賠金額共1,786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1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5倍以上,總計防疫險加疫苗險總有效保單共730萬件。
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者完成增資,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增資90億元且已完成二次增資、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和泰產險20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六家合計707億元,林志憲說,最新進度是再增加新安東京海上再增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 中信產65億元,三家皆已獲准,總數相加增資金額邁入885億元。
另外,先前已對外公告,國泰世紀產也正規畫進行二度增資100億元,若後續核准,這波增資金額累計已突破900億元,達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四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以支應鉅額理賠金。
隨著疫情趨緩,目前多家產險業者已宣布住院日額理賠回歸保單條款,也就是必須要住院才能申請理賠,對於壽險業防疫保單是否也應比照產險業取消居家融通措施?對此林志憲表示,目前沒有接獲壽險公司反映要比照產險業防疫保單,「壽險公司當然可以考量實務作業情形判斷是否融通給付。」
至於產險業增資則新增三家,六產險累計已達885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表示,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348萬件、理賠金額逾1,416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89萬件,理賠金額370.4億元,防疫雙險總理賠件數逾437萬件,理賠金額共1,786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1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5倍以上,總計防疫險加疫苗險總有效保單共730萬件。
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者完成增資,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增資90億元且已完成二次增資、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和泰產險20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六家合計707億元,林志憲說,最新進度是再增加新安東京海上再增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 中信產65億元,三家皆已獲准,總數相加增資金額邁入885億元。
另外,先前已對外公告,國泰世紀產也正規畫進行二度增資100億元,若後續核准,這波增資金額累計已突破900億元,達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四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以支應鉅額理賠金。
隨著疫情趨緩,目前多家產險業者已宣布住院日額理賠回歸保單條款,也就是必須要住院才能申請理賠,對於壽險業防疫保單是否也應比照產險業取消居家融通措施?對此林志憲表示,目前沒有接獲壽險公司反映要比照產險業防疫保單,「壽險公司當然可以考量實務作業情形判斷是否融通給付。」
金融業股東今年「掏錢」增資創史上新高。因為廣義防疫保單理賠 金額破1,700億元,股債雙跌重創金融業淨值,據金管會最新統計, 銀行、壽險、產險及金控公司扣掉重複計算後,今年合計現金增資金 額逼近2,000億元,創金融史上新高紀錄。
今年到11月底,已有四家金控申請現金增資,金額共655億元,包 含國泰金、台新金、新光金及國票金,但因國泰金原申請450億元, 最後將募資525億元,將多出75億元,等於金控今年是現增730億元, 創2019年以來的近四年新高,但低於2018年金融海嘯時的971億元。
金控現增主要都是用來再增資子公司,今年銀行共有六家辦理現增 ,即新光銀、陽信銀、遠東銀、華泰銀、連線銀行及上海商銀,共募 資318.26億元,用來強化資本結構,因應未來業務發展需求。
壽險業今年共有六家現增,含年底前要完成的國泰人壽現增350億 元的話,共587.03億元,創近三年新高,另外還有新光人壽、第一金 人壽、安達人壽及三商美邦人壽今年都有現增,其中三商壽已完成二 次共87.26億元,但尚未計算正在進行的私募20億股的現增,若年底 前完成,今年壽險現增金額可能近700億元,就會是2018年之後的單 年新高。
今年最慘的還是產險業,因為防疫險理賠爆表,六家承保防疫險最 多的產險公司,有三家都已宣布二度增資,即和泰產、新安海上產、 國泰世紀產,中信產更是宣布今年第三度現增,加上富邦產及兆豐產 ,六家公司今年合計要增資985億元,創史上新高。
今年因為股債雙跌,壽險業出現淨值大量蒸發,壽險增資原因大多 是強化資本適足率(RBC)及拉高淨值比,國泰人壽則是強調為接軌 IFRS17等提早啟動增資,產險業就是彌補因防疫險高額理賠後,造成 資本適足率下降。
扣除掉金控轉增資子公司的部分,金控、本國銀行、壽險及產險公 司確定年底前到位的現金增資金額就逾1,995億元,創史上新高金額 ,可說今年金融業大股東相當「破費」。
今年到11月底,已有四家金控申請現金增資,金額共655億元,包 含國泰金、台新金、新光金及國票金,但因國泰金原申請450億元, 最後將募資525億元,將多出75億元,等於金控今年是現增730億元, 創2019年以來的近四年新高,但低於2018年金融海嘯時的971億元。
金控現增主要都是用來再增資子公司,今年銀行共有六家辦理現增 ,即新光銀、陽信銀、遠東銀、華泰銀、連線銀行及上海商銀,共募 資318.26億元,用來強化資本結構,因應未來業務發展需求。
壽險業今年共有六家現增,含年底前要完成的國泰人壽現增350億 元的話,共587.03億元,創近三年新高,另外還有新光人壽、第一金 人壽、安達人壽及三商美邦人壽今年都有現增,其中三商壽已完成二 次共87.26億元,但尚未計算正在進行的私募20億股的現增,若年底 前完成,今年壽險現增金額可能近700億元,就會是2018年之後的單 年新高。
今年最慘的還是產險業,因為防疫險理賠爆表,六家承保防疫險最 多的產險公司,有三家都已宣布二度增資,即和泰產、新安海上產、 國泰世紀產,中信產更是宣布今年第三度現增,加上富邦產及兆豐產 ,六家公司今年合計要增資985億元,創史上新高。
今年因為股債雙跌,壽險業出現淨值大量蒸發,壽險增資原因大多 是強化資本適足率(RBC)及拉高淨值比,國泰人壽則是強調為接軌 IFRS17等提早啟動增資,產險業就是彌補因防疫險高額理賠後,造成 資本適足率下降。
扣除掉金控轉增資子公司的部分,金控、本國銀行、壽險及產險公 司確定年底前到位的現金增資金額就逾1,995億元,創史上新高金額 ,可說今年金融業大股東相當「破費」。
隨疫情趨緩,防疫政策自昨(1)日起大鬆綁,產險業也宣布防疫險住院日額理賠將回歸保單條款,統計共有六家產險公司,包含富邦產、國泰產、中信產、兆豐產、明台產險等陸續公告,自12月1日起防疫險保戶實際入住醫院接受診療,才可請領住院日額給付,另泰安產險則是從今(2)日開始實施。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昨表示,今年4月,為了配合輕重症的分流照護,居家照護融通給付,金管會跟產險公會協調,比照一般住院日額辦理,當時產險公會公布產險公司防疫保單理賠彈性處理方式的問答題中,也載明會員公司得考量醫療行為處置及實務上作業情形判斷,是否要理賠或融通給付。
住院日額理賠將回歸保單條款,林志憲表示,產險業者主要考量兩大因素。
一、醫療量能已獲紓緩;二、當初疫情發生,理賠上業者仍可承受,現在理賠金額每周擴大,與業者當初預估的確診率相差甚遠。
他說,當初產險業者願意融通給付並非金管會核准,而是各家產險業者達到善盡社會責任、自行審酌決定,因此公司現今決定回歸契約條款辦理,也不需要經過金管會的核准。「那時候如果不做調整,確實醫療量能可能受到衝擊。」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昨表示,今年4月,為了配合輕重症的分流照護,居家照護融通給付,金管會跟產險公會協調,比照一般住院日額辦理,當時產險公會公布產險公司防疫保單理賠彈性處理方式的問答題中,也載明會員公司得考量醫療行為處置及實務上作業情形判斷,是否要理賠或融通給付。
住院日額理賠將回歸保單條款,林志憲表示,產險業者主要考量兩大因素。
一、醫療量能已獲紓緩;二、當初疫情發生,理賠上業者仍可承受,現在理賠金額每周擴大,與業者當初預估的確診率相差甚遠。
他說,當初產險業者願意融通給付並非金管會核准,而是各家產險業者達到善盡社會責任、自行審酌決定,因此公司現今決定回歸契約條款辦理,也不需要經過金管會的核准。「那時候如果不做調整,確實醫療量能可能受到衝擊。」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