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證券交易所(未)公司新聞
台灣證券交易所榮獲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邀請,成為2021年「金融監管官員培訓計劃」(APECFRTI)的講師,於6月2日和4日,與來自亞太各國的金融主管機關代表進行交流。這次研討會聚焦於跨境上市和新金融產品,由亞洲開發銀行(ADB)與柬埔寨證券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而台灣證券交易所則擔任主角,成功吸引了超過150名來自亞太地區的金融機關代表參與,現場互動問答非常熱絡。
在研討會開幕時,證交所副總陳麗卿表示,台灣與APEC及亞洲開發銀行長期以來都秉持著包容性、永續性和區域合作的價值觀。她表示,證交所很高興能夠與亞太各國的金融主管機關分享台灣市場的成功經驗,並期待未來能夠在證券市場上有更多的合作與對話機會。
這次台灣證券交易所的參與,不僅展示了台灣金融市場的開放與進步,也顯示了台灣在金融監管與市場發展方面的領先地位。與亞太地區金融機關的交流,將對台灣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台股新聞】 近期部分上市公司廠區出現COVID-19群聚事件,臺灣證券交易所(證交所)7日強調,已積極聯繫相關公司,要求全力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有關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外籍移工的停工、隔離及檢疫,對於確診的本國籍員工,則進行疫調、匡列接觸者並進行隔離,其他員工則加強健康監控,並協助確診者就醫安置,同時配合降載復工等緊急應變措施。 由於疫情再度升溫,證交所也提醒上市公司,應該依照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企業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營運指引」來行動。這份指引建議上市公司從五大架構出發,包括依疫情情境評估風險及衝擊、制訂因應對策、建立應變組織或緊急聯繫網,以及確認企業持續營運計畫的可行性。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對上市公司造成重大影響,則應依規定發布重訊。 證交所的這一要求,旨在確保市場的穩定與透明,同時也顯示了對於公眾健康的關注。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證交所的行動不僅對上市公司是一個強有力的提醒,也對整個社會的防疫工作提供了支持。
台灣化纖廠受惠全球供應鏈變局,營收預計創高峰!近期來,由於印度疫情衝擊棉花供應,東南亞疫情升溫,品牌服飾廠訂單轉移,以及全球原物料價格上漲,台灣化纖廠如南紡、宏益、集盛、聯發紡等,營運表現大幅成長,預估全年獲利將創數十年來新高。 以宏益為例,5月合併營收達1.65億元,年增達230.31%;集盛5月營收則達9.34億元,年成長1.35倍;聯發紡5月營收1.93億元,年增149.66%。這些數字都顯示了三廠在市場上的強勁表現。 南紡和集盛表示,由於東南亞紡纖供應鏈封城、停工,導致訂單轉移,預期對第二季及下半年的接單成長將是正面。而棉紡產業景氣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回溫,加上美國對新疆棉的禁令,以及印度疫情嚴重,棉花供應吃緊,都推升了國際棉花價格大漲。 根據南紡應證交所公告申報的業績資料,今年前四月每股盈餘達0.92元,創數十年以來新高。宏益、集盛、聯發紡在客戶拉貨動能增強下,訂單能見度已看到第三季初的7月,加工絲、尼龍產品的稼動率都維持高水平。 市場分析指出,台灣紡纖廠去年受疫情影響營收萎縮,基期較低,今年在歐美解封、服飾消費市場回穩,以及東南亞供應鏈吃緊、原物料價格上漲的背景下,紡纖產品價格持續維持在高檔,預計今年營收將有大幅成長。
台股近期交易熱絡,當沖交易成為市場一大特色。5月份,當沖占比一度衝高至五成,上周當沖風潮依然盛行。台股總交易數戶數創新高,曾達100萬戶,買賣成交金額也穩定在四五千億元的高水位,當沖占比約在46~47%之間。今年來,台股日成交均值已突破4,000億元,當沖客群功不可沒,不僅為政府帶來豐厚的稅收,也推動證券商獲利創新高。對於投資人來說,現股當沖如同「無本生意」,不必留倉承擔風險,這也吸引了大量搶帽客湧入市場。根據證交所統計,上周當沖交易戶數每日都超過20萬戶,買賣金額則維持在四五千億元以上,當沖占比高達46~47%,四成以上的當沖占比已成為市場的常態。
臺灣證券交易所今(7日)宣布,依照「有價證券得為融資融券標準」第2條規定,上市有價證券得進行融資融券審查。在這項規定下,八貫實業(1342)自去(109)年11月24日上市後,已經滿足上市滿6個月的條件,並符合相關標準規定。因此,證交所正式公告,自明日(6月7日,週一)起,八貫實業將開放為融資融券交易對象。
台灣證交所最新統計,上周集中交易市場成交值達到2.48兆元,其中股票成交值為2.42兆元,成交量周轉率則是6.06%。今年前99個交易日,成交值已經突破40兆元,達到40.47兆元,日均值則是超過4,000億元,具體為4,087.83億元,股票成交量周轉率則是高達99.95%,日平均成交量周轉率為1.01%。
在股價指數方面,6月4日台灣加權指數為17,147點,相比前一周漲了276.55點,漲幅約為1.64%。其中,造紙類指數上漲14.21%表現最亮眼,而生技醫療類指數則下跌2.15%成為跌幅最大的類別。不過,傳產未含金融電子類指數則是上漲567.54點,漲幅約為3.5%。
在上市股票成交值方面,上周航運類以7,710.51億元的成交值,佔全體上市股票交易金額的31.87%位居第一;其次是半導體類,成交值為5,609.85億元,佔比23.18%;鋼鐵類則以2,408.17億元的成交值,佔比9.95%。
臺灣證券交易所即將在6月28日為投資者帶來新選擇!這次推出的新產品是小型電子期貨,交易標的與現行電子期貨相同,都是電子類指數。這個指數是由臺灣證券交易所編製的,專門表彰臺灣上市電子類股的整體表現,編製方法跟大家熟悉的「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一樣哦。 這個電子類指數的成分股,可是囊括了證交所產業分類裡面的「電子類」上市公司的股票。到2021年4月29日為止,已經有399檔上市股票被納入這個指數。其中,前十大成分股(權重)包括台積電(46.2%)、聯發科(5.6%)、鴻海(4.8%)、中華電(2.6%)、台達電(2.3%)、聯電(2.1%)、日月光投控(1.5%)、大立光(1.2%)、廣達(1.1%)及聯詠(1.1%),都是我們臺灣科技界的明星股呢! 透過交易小型電子期貨,投資者可以一網打盡所有臺灣上市電子精英,用小錢也能夠參與到一籃子股票的交易中,省去選股的麻煩,還能有效分散個股的投資風險,輕鬆掌握電子產業的行情波動。 小型電子期貨上市後,交易策略將更加豐富多元。除了基本的看漲、看跌操作外,當小型電子期貨與電子期貨價格出現價差時,交易者還可以透過這兩種商品進行策略性交易。而且,還可以和期交所的其他指數期貨商品,像是金融期貨和非金電期貨,進行跨商品策略性交易。 在指數資訊方面,交易者可以通過多種管道獲取電子類指數的報價資訊。不論是期交所的行情資訊網站、臺灣證券交易所及證券市場基本市況報導等網站,還是國內證券商、期貨商以及各大財經媒體的網站或下單軟體,都能提供即時或歷史指數資訊,讓交易者能夠更有效運用資訊。
【臺灣股市新聞】 下周一(7日),臺灣證券交易所將召開有價證券上市審議委員會,會中將會討論八方雲集國際(股票代碼:2753)的股票上市申請案。這家以食品加工和連鎖餐飲服務為主的公司,近期在興櫃市場表現亮眼。 根據最新資料,八方雲集在3日的興櫃股價收在17.7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漲了0.55%,興櫃成交均價則為177.56元。這個價格顯示出市場對八方雲集的股票有一定程度的看好。 八方雲集國際的董事長是林欣怡,公司的實收資本額高達6億元,可見其規模不小。公司的主要業務集中在食品加工和連鎖餐飲服務,這兩個領域在台灣市場上都有著相當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隨著上市申請案的進行,八方雲集若能成功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將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商機和發展空間。對於投資者來說,這也是一個關注的焦點,因為上市後的股票將會在台灣證券市場上流動,投資者將有機會參與其中。 我們將關注並報導八方雲集國際上市案的最新進展,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報導。
臺灣證券交易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前五月,證券商受託買賣權證總額累計已達3,083億元,這個數字相較於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了75.4%,展現出投資者對權證市場的高度興趣。其中,最受歡迎的權證連結標的,依序是臺股指數、中鋼、聯發科,分別在5月份穩居前三名。 不過,在5月份,台股市場表現出劇烈的上下震盪,終止了連續七個月的漲勢。這也導致權證交投明顯縮減,證券商單月受託買賣權證總額下滑至590億元,這是今年以來單月次低點,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增長了68.7%。在這個背景下,前五個月的累計成長率仍然十分亮眼。 具體來看,聯發科權證以94檔的數量位居第三,群創和長榮分別以86檔並列第四,國巨和友達則並列第五,都是84檔。而第六至第十名則依次是鴻海、萬海、大成鋼╱台積電、聯電、富邦金。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和鴻海這兩大科技股重返權證金額排名前四,而富邦金這家金融股能夠進入前十名,也是近年來不多見的案例。 證交所還統計了證券商5月份的權證發行情況,當月共發行了2,832檔權證,總額達208億元,這是連續第二個月呈現下降趨勢。這主要是因為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的升溫,對台股造成衝擊,使得5月上旬台股急速下跌,受託買賣權證金額大幅縮水至590億元,較4月的869億元高檔水準減少了32.0%。 儘管如此,累計前五月,證券商共發行了1.63萬檔權證,總額達1,329億元,雖然總額略有下降,但受託買賣金額則達到3,083億元,年增長率為75.4%。在5月份證券商受託買賣權證金額排名方面,元大證券以285億元穩坐第一,凱基證券以156億元奪得第二,而永豐金證券、群益金鼎證券和元富證券分別以140億元、120億元和63億元排在第三至第五名。 從累計前五個月的數據來看,元大證券的受託買賣權證金額進一步擴張至1,391億元,位居第一,接下來是凱基證券的827億元、永豐金證券的786億元、群益金鼎證券的632億元和元富證券的354億元。而統一、富邦、國票、國泰、兆豐等五家券商的受託買賣權證金額則在169億元至310億元之間不等。
臺灣證券交易所近日宣布了一項重要改革,為了提升投資者的警覺性,將對第一上市公司的董監事持股情況進行更嚴格的監督。根據新規定,若第一上市公司的董監事持股在最近月份較董事會選任時減少了超過20%,以及董監事、大股東設質比率超過七成,這些資訊都將在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財務重點專區進行揭露。 為了加強對第一上市公司的監理,證交所對公開資訊觀測站財務重點專區的資訊揭露處理原則進行了修正。新規定中,新增了一項董監持股異動指標(指標九之12),該指標要求第一上市公司的董監事持股在最近月份較董事會選任時減少達20%以上時,必須公佈。 此外,原先的指標五也進行了調整,將第一上市公司董監事及大股東設質比率的門檻從九成以上降低至七成以上,這樣的調整旨在加強預警效果。 證交所強調,財務重點專區將對公開資訊觀測站所揭露的資訊進行彙整,以便於投資者查詢和參考。這一措施的目的在於提醒投資者關注相關公司的財務狀況,並強化預警功能。然而,證交所也提醒投資者在進行投資前,仍應詳細閱讀各該公司公開資訊觀測站相關的財務業務資訊。
台灣創新板即將於第三季登場,未來台灣資本市場將呈現多層次架構,為讓投資者和證券商對創新板有更深入的了解,臺灣證券交易所(證交所)將展開一系列的宣導說明會。由於疫情影響,相關資料已上網供人查閱,內容主要針對創新板與科技事業的差異,以及創新板股票與未來改列一般股票交易的相關差異。 在市場位階上,科技事業上市於主板市場,而創新板則「等同於主板」。在企業屬性上,創新板與科技事業有較大差異,創新板主要面向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創新能力或創新經營模式的企業,而科技事業則需取得工業局核准函。 上市條件方面,創新板需符合市值、營收、產品臨床測試等條件,而科技事業則需符合資本額、淨值等條件。集保規定則為2年分4次領回。在承銷商協助法遵作業上,創新板上市期間均需承銷商協助,而科技事業則在上市年度及其後2年需承銷商協助。 承銷比率方面,創新板規定3%股份對外承銷,轉主板後再提撥10%股份對外承銷,科技事業則要求10%股份對外承銷。承銷方式上,創新板IPO全數詢價圈購,轉列上市股票則採相當比率公開申購,以及詢價圈購或競價拍賣,科技事業則採詢價圈購、競價拍賣。 證交所還解釋了創新板股票投資人資格,需為合格投資人以及公司依法買回其股份者。交易方式、交易時間均與一般上市股票相同,交易單位為1,000股,股價升降單位與一般上市股票相同,漲跌幅限制也是10%。但創新板則有限制不得當沖、信用交易、借券,零股交易只可盤後進行,若未來改列一般股票,則無上述限制。
【台北訊】今夏的台股市場可說是熱鬧非凡,而這股熱潮也讓權證市場發酵得更加活絡。據<臺灣證券交易所>於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權證發行檔數已經衝破16,352檔,年增長率達到43%,顯見市場投資者對於權證的興趣有增無減。不過,在發行金額方面,則有小幅的年減2%,總計13,29.85億元。 隨著台股量能創下新天量,權證成交量也隨之大爆發,前5月成交量達到3,083.6億元,年成長率驚人地達到75%。這一成長率,足見權證市場的活力。 市場專家分析,權證市場與台股市場之間的互動關係日益密切。隨著市場的熱絡,許多投資者,特別是喜歡以小博大、資金較為有限的「小資族」,紛紛將目光轉向權證市場,尋求價格較低的投資機會,這也帶動了券商在權證發行和交易上的熱絡。 具體來看,5月份申請發行認購(售)權證的檔數共有2,832檔,比去年同期的2,351檔增加了20.46%,但發行總金額則比去年同期的259.9億元衰退了19.89%,成交總金額則大增68.72%,達到590億元。 從整體來看,今年前5月證券商申請發行認購(售)權證的檔數合計16,352檔,比去年同期的11,392檔增加了43.54%,發行總金額為1,329.85億元,較去年同期小幅衰退2%,但成交總金額則激增75.42%。 在權證發行方面,前10名的發行證券商分別是元大證、凱基證、群益金鼎證、統一證、永豐金證、元富、國票證、中國信託證、兆豐證和富邦證。而這些券商發行的權證,大多以台積電、鴻海、臺股指數、聯發科、長榮、群創、友達、聯電、國巨和元大台灣50等台股熱門股票為標的,這些股票也是今年來台股市場上的當紅炸子雞。
台灣證券交易所再度成為市場焦點,特別是對於航運類股的動態。近期來,台股中航運族群表現亮眼,尤以長榮、陽明、萬海三大貨櫃航運公司為首,股價不斷攀升,讓投資者興奮不已。這三家公司加上台驊,共同組成了台股百元俱樂部成員,其中長榮更是在昨日以108元的新高收盤,成為外資「買超」第一名。 在昨日的外資買超前十名個股中,航運族群包辦了前四名,分別是長榮1.92萬張、陽明1.61萬張、益航1.02萬張。此外,解封概念股華航也入選外資買超榜,外資買超8,706張。 市場上,航運類股的多空交戰持續進行,這類股的成交量佔台股總成交量的27%。在盤中,長榮股價一度超越陽明,但最終陽明發揮買盤力量,與長榮、萬海一同以漲停收盤。而台驊則在貨櫃三雄的帶動下,拉出第五根停板,並被要求公布4月獲利自結數,每股純益達2.98元,讓市場驚艷。 全球海運市場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貨櫃業的獲利成長。台驊在股價飆漲後,證交所也要求其公布4月獲利,結果單月稅後純益為3.72億元,年增率達538.97%,每股純益2.98元;第1季稅後純益為3.98億元,每股稅後純益為3.16元;累計前四月EPS達6.14元。 台驊董事長顏益財表示,這是他從事航運業40年來從未見過的繁榮景象,預計今年賺得的錢將超過過去十年。他對航運產業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並表示不會賣出手中的長榮、陽明股票,與船東共同成長。顏益財還提到,根據目前市場變化研判,明年海運市場仍將保持良好的勢頭。
臺灣證券交易所與櫃買中心近日公布了2020年上市、上櫃公司的平均薪資費用,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在這份薪資榜單上,鴻準、永豐餘、愛山林這三家上市公司壓倒群雄,包辦了平均薪資排名的前三名。後面的崑鼎、祥碩、精成科、聯發科、原相、聯詠以及瑞昱,也分別佔據了第四到第十名的寶座。 根據證交所的統計,今年有34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薪資超過200萬元,這個數字比去年的22家明顯增加。其中,台積電的薪資也從去年的197萬元跳升至239萬元,排名第18,看來這家電子巨頭的員工福利也不錯。 來看詳細的排名,鴻準以419.2萬元的平均薪資壓倒群雄,永豐餘和愛山林分別以415.8萬元和394.0萬元緊隨其後。而祥碩、精成科、聯發科、聯詠、瑞昱、三商和聯華,則分別以370.7萬元、346.9萬元、341.5萬元、325.9萬元、324.5萬元、323.5萬元和320.5萬元的平均薪資名列第四到第十名。
台新金控昨日宣布,已取得金管會「有條件」核准併購台灣保德信人壽的核准函,並計劃在六年內以三種工具適時處分22.5%彰銀持股,以換取100%投資台灣保德信人壽。這項重大決策意味著糾纏逾15年的台新金入主彰銀案,終於迎來了解決方案。臺灣證券交易所成為了這場交易的重要舞台。
在證交所舉行的記者會上,台新金控總經理林維俊表示,公司已經召開臨時董事會,通過了金管會所要求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所有承諾書必須經過董事會核准,以及將彰銀股票交付給台灣銀行保管。林維俊強調,這些程序將在兩天內完成,並將股票撥交進去,由台灣銀行出具保管財產清單。
對於如何出脫彰銀持股,林維俊表示,台新金將持開放態度,並在六年內用三種工具、在適當時機處分22.5%彰銀持股,包括現股處分、交換特別股、交換債。他強調,這三種工具具有彈性,並相信不會對彰銀股價造成影響。
自2005年起,台新金控以每股26.12元,標下彰銀發行的14億股私募乙種特別股,總金額達365.68億元,成為彰銀第一大股東。目前,台新金控持股占彰銀股權22.5%。此外,台新金控也計劃在今年股東會討論事項中,提出發行8億股己種記名式交換特別股的規畫案。
林維俊進一步解釋,如果交換特別股獲得股東會核准通過,以及金管會備查同意,一股己特的特別股將交換一股彰銀股票。這意味著,即使正式轉換日期在七年後,台新金控已透過特別股方式處分彰銀股的事實不會受到影響。
臺灣證券交易所近期公布了一項重要的公司治理新規定,對於非金融業上市公司來說,這將是一項重要的改革。根據「上市公司董事會設置及行使職權應遵循事項要點」第20條規定,從今年6月30日起,實收資本額在20億元以上但未達100億元的上市公司,必須設立「公司治理主管」一職。對於實收資本額不足2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也應在2023年設立此職位。 由於疫情影響,禁止室內超過五人以上的集會,這也意味著董事會的召開將不得不採用視訊會議的方式進行。根據公司法第205條第2項規定,視訊會議參與的董事,視為親自出席,這樣的線上會議也將成為一種新常态。 若公司未按時設立公司治理主管,將會受到違約金的處罰。而擔任公司治理主管的人選,也必須符合一定的資格要求,包括取得律師、會計師執業資格,或是在相關機構從事法務、法令遵循等職務達3年以上。 公司治理主管的主要職責,主要是作為董監事與公司之間的法定聯絡窗口,並不涉及管理事務或對外簽約的權限。由於企業集團化經營的趨勢,公司治理主管也可能由集團公司其他職位人員兼任,但若發生利益衝突或違反內部控制制度,則禁止兼任。 綜觀整體規定,公司治理主管的設立不僅是法定職位,也是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一步。未來,這將對上市公司的運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台灣證券交易所積極參與抗疫,與同業共同捐助8500萬元支持醫療院所
在面對嚴峻的新冠疫情下,台灣證券交易所(證交所)不僅在市場監管上扮演著關鍵角色,更在社會責任上展現了企業公民的精神。金管會轄下的證交所、期交所、集保結算所及櫃買中心共同捐助8500萬元,用於支持抗疫工作。
其中,證交所與其同業捐助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000萬元,用於添購組合式負壓隔離艙,這些隔離艙能夠快速組裝,並符合居家檢疫、居家隔離的急診需求,對於醫護人員及病患的分流以及病毒過濾都有極大的幫助,有效提升了醫護人員的安全防護。
除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這筆捐助還包括了對台大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及三軍總醫院等五家醫療院所的捐助,每家醫院500萬元,總計捐贈金額達5,500萬元。這個行動旨在給予第一線醫療院所及醫護人員更多的支持,讓他們在抗疫前線能夠無後顧之憂。
此外,面對雙北地區防疫醫護能量需求大增,醫療體系面臨防疫物資短缺及人力緊繃的壓力,證交所與其他相關機構也決定捐助雙北五大醫療院所各500萬元,合計2,500萬元,用於醫療院所防疫所需的各項支出,包括醫療器材及設備的緊急添購、照護病患的醫療支出,以及對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慰問。
這次捐助行動充分展現了台灣金融機構在社會責任上的責任感和對醫護人員的尊重,證交所的這一舉動也將成為業界對抗疫情的一個典範。
台灣證交所將於本周四(6月3日)召開一場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將會審議一個讓市場關注的案件——永豐餘消費品實業(股票代號:6790)的股票上市申請。永豐實業在興櫃市場的表現不錯,1日收盤價為68.8元,雖然小跌了0.52%,但這並不妨礙它向台灣證交所進一步邁進。 永豐實業的負責人是何奕達先生,這家公司實收資本額高達24.491億元,主要生產家庭用紙和清潔用品。過去一年(109年),永豐實業的稅前純益達到了17.51億元,而今年(110年)第一季的稅前純益也有4.34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分別為6.12元和1.52元,這些數字都顯示了公司的強勁財務表現。 這次上市申請的通過,對永豐實業來說將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將從興櫃市場轉移到台灣證交所正式上市,這將不僅增加公司的知名度,也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的機會。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會議都將引發市場的廣泛關注。
台灣證交所今公布109年本國上市公司員工平均薪酬,結果讓人驚艷!鴻準和永豐餘分別以419.2萬元和415.8萬元的平均年薪,奪下冠、亞軍寶座,超過400萬元的年薪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不過,護國神山台積電卻以239.2萬元的平均年薪,位居第18名,甚至輸給了IC設計龍頭股聯發科的341.5萬元。
除了冠、亞軍的鴻準和永豐餘,第三至第十名分別是愛山林、祥碩、精成科、聯發科、聯詠、瑞昱、三商和聯華,年薪都超過300萬元,其中電子業公司佔了6家,傳產公司則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名中並沒有金控公司,與董事均酬形成強烈對比。4月中旬公布的上市公司去年董事均酬前十名中,金控公司竟然佔了4家。
在109年員工均薪前十名中,愛山林、祥碩和聯華的增長幅度令人驚艷,分別較108年增長七成、七成及三倍以上。而三商則因為去年疫情對內需消費的影響,成為唯一一個員工均薪年減三成的企業。
除了這些,還有24家公司的員工平均薪酬超過200萬元,包括和泰車、華固、南僑、威盛、志超、愛普、群光、台積電、鴻海、遠雄港、旭隼、創意、日月光投控、南帝、聯陽、台數科、矽創、長華*、晶豪科、揚智、國揚、冠德、致新及嘉威等。
根據證交所的公告,109年本國上市公司共有875家,其中員工平均薪酬200萬元以上的有34家,年薪百萬元以上的則有174家,包括敦泰、智易、群電、嘉澤、華立、神基、晶相光等。
員工均薪與董事均酬的不對稱現象,不僅出現在金控公司,去年獲利爆衝的貨櫃三雄——長榮、陽明及萬海,員工均薪都落在100萬元。其中,萬海去年董事均酬高達2,262萬元,但員工均薪只有177.9萬元,不到董事均酬的十分之一。陽明均薪149.7萬元,董事均酬560萬元;長榮員工均薪163.4萬元,董事均酬192萬元。
證交所表示,6月1日將於公開資訊觀測站揭露本國上市公司申報的109年全體員工薪酬資訊,並在6月底前彙總揭露「非擔任主管職務之全時員工薪資資訊」等相關資訊。
台灣50成分股將迎來新一波的變動,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長榮、陽明及萬海這三間貨櫃航運大企業。由於近期股價不斷攀升,這三家公司的市值也隨之飆漲,預計將在6月4日同步加入台灣50成分股的行列。 近期,由於貨櫃運價高漲,市場預期5月合併營收看俏,長榮、陽明及萬海股價均呈現強勁上漲。其中,長榮股價創下新高,收盤價達108元,陽明則為112.5元,萬海則是159.5元。根據CMoney資料統計,這三家公司的市值分別為5,639.3億元、3,748.5億元及3,538.2億元,市值排名則為13名、20名及21名。 由於台灣證券交易所與富時國際合編的台灣50指數成分股將有所調整,富時國際將在6月4日發布新增及剔除成分股,並在21日開盤生效。長榮、陽明及萬海已符合市值排前40名必入選的條件,雖然外界擔憂陽明有累積虧損恐遭排除在外,但根據審核條件,僅看市值及公眾流通量,財務狀況並不在考慮範圍內。 國內追蹤台灣50指數最大商品為元大台灣50ETF,1日淨資產價值為1,742億元,因牽動資金龐大,引起市場關注。預計成分股調整後,將牽動資金流向,但是否會出現利多出盡或鈍化,值得關注。 長榮、陽明及萬海今年第一季EPS分別為7.04元、7.49元、6.62元,光是第一季獲利的利多及第二季獲利預期,已推升三檔個股今年以來股價分別大漲165.36%、284.62%及201.51%。近期萬海進入分盤交易也無礙多方氣勢,著實成為疫情期間最亮眼的族群。 下周將進入五月營收發布高峰期,市場期待長榮、陽明及萬海5月合併營收將有突破性的成長。主要原因是進入美國線長約換約,運價成長一倍以上及現貨運價維持在高檔。同時,達飛海運7月1日起實施北歐及地中海新的FAK均一費率,市場認為第三季旺季可期。 業者認為,高運價、漲價成功,代表貨櫃海運市場仍由賣方市場主導,供需結構有利於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