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大投信(公)公司新聞
icash Pay昨(18)日宣布,與元大投信合作的電子支付買基金服務再添新血!新增十檔基金,讓選購選項從此前的幾檔增加到23檔,這種電子支付與基金結合的新模式,成為金融科技競爭的新戰場。不僅icash Pay搶先在年初與元大投信攜手,全支付和悠遊付也紛紛加入戰局,與好好證券、國泰投信合作,推出購買基金服務。業內人士分析,這種不須將銀行與投信綁定的服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大吸引點。 目前市場上有三家電子支付平台與投信合作,提供購買基金服務,分別是icash Pay、全支付和悠遊付。其中,icash Pay以最快速的上市時間獲得先機,年初便與元大投信合作,並在昨日宣布再度增加上架基金。icash Pay表示,他們選擇上架的基金主要針對那些原本就受到熱烈關注的產品,比如首推的0050 ETF連結基金,以及本次上架的元大日本龍頭企業基金等熱門主題基金。 除了icash Pay積極推進基金業務,全支付與好好證券也推出了一款創新的微金融商品「電支雞」,其中「零錢存」功能特別受到關注。在消費時,交易會自動記錄「十位數零頭」,累積到300元後,系統會自動從帳戶扣款,並按照設定的規則買進基金。此外,還有「定期投」功能,最低投資額只需900元。而悠遊付則與國泰證券合作,推出14檔基金,但與icash Pay和全支付的定期定額投資相比,悠遊付僅提供單筆申購,最低投資額為1萬元。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因為目標客群不同,悠遊付可能更鎖定於有一定存款、年齡層較高的族群,而全支付和icash Pay則更傾向於小資理財市場,從小额投資中積累資金。
安聯投信表示,持續釋出的經濟數據在過去一周牽動市場情緒,在 較高通膨數據使市場擔憂聯準會未來升息空間的同時,較強的經濟數 據則是緩解了市場對於景氣衰退的擔憂。
隨著美國10年期公債單周走高約七個基點來到4.3%左右水準,利 率連動性較高的政府債券與投資級債單周多走跌;非投資級債指數則 是表現較佳,單周多收紅。
債券布局上,安聯投信建議,目前信用債收益率仍明顯較公債為佳 、且信用面仍穩健,可布局在收益較高的券種,同時因未來景氣衰退 的疑慮仍未完全消除,配置信用債時宜聚焦評價相對較高的族群,也 可維持部分防禦性資產,如全球債與短債等,平衡潛在的經濟衰退風 險。
富蘭克林坦伯頓穩定月收益基金經理人愛德華.波克指出,美國通 膨的確已顯著下滑,但核心通膨仍黏著,離聯準會目標尚遠,加上就 業市場還是太強勁,預期將維持高利率較長一段時間,目前基金股票 產業配置相對多元分散,在追求品質與避免評價面風險下尋求投資價 值與機會,債券配置近期更偏好於投資級債,持續在投資級債有顯著 加碼,也同時提升基金的整體債信評等。
元大投信認為,今年以來股市漲多,評價面上檔壓力明顯,凸顯股 債平衡配置的重要性,特別是目前債券價格築底代表殖利率在高點, 所以有收益率的保護,另債券相對股票也有避險價值,讓債券在這兩 年來成為資產配置的標配,建議投資人透過債券部位配置平衡波動風 險。
目前市面上三家與投信業者合作,購買基金的電支分別為icash Pay、全支付及悠遊付,其中以icash Pay上線時間最快,年初便與元大投信合作,而昨日又宣布再度增加架上基金,icash Pay表示,上架標的的挑選主要針對原先就有熱度的基金,如最初推出的0050 ETF連結基金,或是較熱門的題材,如本次上架的元大日本龍頭企業基金。
除了icash Pay進軍基金,全支付與好好證券也推出微金融商品「電支雞」,提供「零錢存」的特殊功能,於全支付通路消費時,交易都會虛擬紀錄「十位數零頭」,累積達300元後,系統將依照設定從帳戶扣款、自動買進設定的基金,另外也有定期定額的「定期投」,最低900元。
悠遊付則與國泰證券合作推出14檔基金,不過相較電支雞最低300元不定期定額及icash Pay的1,000元起定期定額,悠遊付僅推出單筆申購,且最少1萬元,便有業者分析,主要是目標客群不同,悠遊付鎖定客群可能就不會是新鮮人,而是有一定存款、年齡層稍長的族群,而全支付及icash Pay則是走小資理財路線,從一筆一筆的小額投資中積少成多。
台股近期行情熱絡,高股息ETF成為市場焦點。隨著9月除息行情的來臨,加上上周加權指數成功測試半年線支撐,吸引大量投資人湧入市場。美國經濟狀況強韌,聯準會官員持續釋出維持高利率訊息,使得高股息和美債ETF受到投資人熱烈追捧。據CMoney統計,近一周ETF投資人增加前十強中,有八檔為台股高股息商品,兩檔為長天期美債,其中高股息ETF的受益人數增加幅度較大。 近期,高股息ETF市場競爭激烈,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單周受益人大增4.1萬人,復華台灣科技優息也增加3萬人,大華優利高填息30、凱基優選高股息30增加人數也在6,000人以上。這些ETF的熱門程度,主要因為投資人想把握除息機會。復華台灣科技優息總投資人數突破30萬人次,躍升為ETF人氣第四大;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則從第11大竄升至第八大,超越元大台灣高息低波、元大美債20年以及中信中國高股息。 在ESG基金方面,國泰永續高股息的受益人數達110萬人,為全台規模最大的ESG主題基金。目前,共有八檔ESG基金於證交所掛牌,資產規模合計達2,780億元,其中逾76%為國泰永續高股息貢獻。 在債市方面,美國8月CPI與PPI指數及零售銷售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強韌,油價上漲,導致公債殖利率再度揚升。由於美國公債作為投資組合中的無風險資產,其殖利率的攀高以及股市震盪的避險需求,吸引保守型買盤回流,統一美債20年、元大美債20年單周受益人數增加逾千人。 元大投信表示,今年股市漲多,升息預期放緩與AI題材的利多效應近期明顯減少,隨著股市指數拉升,評價面的上檔壓力也明顯出現。在此時,股債平衡配置的重要性更加顯著,特別是債券價格築底代表殖利率在高點,具有收益率的保護,同時也具有避險價值,讓債券在這兩年來成為資產配置的標配。
根據CMoney統計,截至15日,以近一周ETF投資人增加前十強來看,總共有八檔台股高股息商品、兩檔長天期美債;其中,受益人數增加的前五大都由高股息拿下。
近來高股息ETF市場競爭激烈,因本周ETF除息秀將登場,吸引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單周受益人大增4.1萬人、復華台灣科技優息也大增3萬人,大華優利高填息30、凱基優選高股息30增加人數也在6,000人之上,主因想參與除息的投資人把握機會上車。
復華台灣科技優息以及群益台灣精選高息人氣雙雙大幅躍進,復華台灣科技優息總投資人數跨過30萬人次關卡,以30.6萬人超車國泰台灣5G+的30.1萬人,成為ETF人氣四大;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則來到18.2萬人,從第11大竄升至第八大,超越元大台灣高息低波、元大美債20年以及中信中國高股息。
以總投資人數來說,國泰永續高股息的受益人達110萬人最多,且單周也再增加逾萬人,同時也是全台規模最大的ESG主題基金;目前共有八檔ESG基金於證交所掛牌,資產規模合計新台幣2,780億元,其中逾76%為國泰永續高股息貢獻。
至於在債市部分,因為美國8月CPI與PPI指數及零售銷售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強韌與油價上漲的影響,公債殖利率再度揚升,由於美國公債仍是投資組合中重要的無風險資產,隨著殖利率攀高,以及股市震盪的避險需求,吸引保守型買盤的回流,統一美債20年、元大美債20年單周受益人數增加逾千人。
元大投信表示,今年以來股市漲多,升息預期放緩與AI題材的利多效應近期明顯減少,隨股市指數拉升,評價面的上檔壓力也明顯出現,此時更顯股債平衡配置的重要性,特別是目前債券價格築底代表殖利率在高點,所以有收益率的保護,另外債券相對股票也有避險價值,讓債券在這兩年來成為資產配置的標配。
市場普遍預期明年全球經濟表現與今年相當,選對市場成為投資績效勝負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投信業對於中美日三大成熟市場的展望,特別是美國與日本股市第四季的表現,給予了較高的期待。對於大陸股市,則因製造業移出等因素,抱持較多疑慮,多數建議靜待落底。
葉家榮,保德信市場策略團隊主管,對股市前景持正面看法。他認為,市場雖然偶有震盪,但股市仍有上升動能。下半年獲利展望為正向,看好美國基本面、企業獲利表現有望好轉,以及日本企業獲利在日圓貶值之下大幅成長。第四季美股與日股在成熟市場中相對具有表現機會。
群益投信分析,美國市場潛在利多包括景氣溫和擴張、通膨下降、Fed降息等。從產業角度出發,投信業者認為,Nvidia與AMD帶動的AI潮流,以及央行升息循環今年可望結束,明年美國股債齊揚的機率高。
對於日股,群益投信指出,在弱勢日圓之下,日股企業獲利年增率大增,並吸引外資回流。今年來,對日本股市淨買超金額高達5兆4798億日圓。由於過去外資法人持有日股水位偏低,即使今年大幅回補,持股水位仍有增加空間。元大投信則看好下一波日股由金融業接棒製造業再創高峰。
至於大陸股市,多數投信法人持相對持平看法。外資資金短期持續流出,房地產市場低迷以及製造業供應鏈率續從大陸移出等因素,使得市場對陸股持保守態度。因此,靜待陸股落底成為第四季較穩當的因應策略。
投信法人第四季普遍聚焦獲利展望確定正向發展的美國與日本。保 德信市場策略團隊主管葉家榮表示,市場雖然時有震盪,但股市仍有 上升動能,下半年獲利展望為正向,看好美國基本面、企業獲利面表 現有望好轉,以及日本企業獲利在日圓貶值之下大幅成長,第四季美 股與日股是成熟市場中相對具有表現機會的市場,大陸則需靜待政策 托底、投資信心恢復。
群益投信分析,美國景氣溫和擴張、通膨下降、Fed降息都是未來 美國市場潛在的利多,加上企業獲利成長可期。另外也有投信業者從 產業角度出發,認為受惠於Nvidia與AMD帶動的AI潮流,與央行升息 循環今年可望結束,明年美國股債齊揚的機率高。
日股方面,在弱勢日圓之下,日股企業獲利年增率大增,並吸引外 資回流,推升日股持續創下33年來新高,今年來,對日本股市淨買超 金額高達5兆4798億日圓,然因為過去外資法人持有日股水位偏低, 即使今年大幅回補,持股水位仍有增加空間,且評價面相對美股便宜 ,目前日股本益比僅18倍,遠低於美股超過20倍,顯示日股價廉物美 ,後市仍相當看好。元大投信看好下一波日股由金融業接棒製造業再 創高峰。
大陸股市方面,多數投信法人持相對持平看法,主要因外資資金短 期持續流出,何時能止穩還需要觀察,加上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以及製 造業供應鏈率續從大陸移出,這些產業變動帶來的衝擊與後續效應須 再觀察,因此靜待陸股落底會是第四季比較穩當的因應策略。
台灣金融圈近期掀起人事地震,多間基金公司領導層發生重大變動。根據投信投顧公會公告,今年已有9家投信、投顧公司共12位董總出現異動,其中元大投信也加入了這股變革的潮流。 不僅元大投信,施羅德、野村、日盛、德銀遠東、復華、路博邁、中信等多家知名基金公司也陸續宣布董總更迭。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次人事異動背後是台灣資產管理市場的激烈競爭所導致。隨著境內ETF的迅猛發展,境外基金在境內市場的競爭壓力加大,市場份額難以維持,迫使基金公司領導層進行人事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人事異動中,退休成為一個關鍵因素。施德投信董座巫慧燕、中信投信董事長陳國世、野村投信董座馬文玲等重量級人物都因退休而離開了現職。這些退休的領導者大多由新生代接棒,例如施德投信由陳思伊接任,中信投信則由陳金榮接棒,品浩Pimco則由年紀不到40歲的唐佳志接任。 具體來說,中信投信自7月1日起,陳正華接任總經理,陳金榮則於9月8日接任董事長。路博邁投信則因原總經理陳正芳請辭,由黃忠雄接任。元大投信原總經理謝忠賢請辭後,由陳沛宇接任。復華投信聘任張偉智擔任總經理,日盛投信則由林麗珍董事擔任董事長,高福乾任總經理。德銀遠東投信新總座為黃釗盈,野村投信則由白曼德Eddy Belmans在今年1月1日就任總經理,施德投信董座則由董事陳思伊接任。 這次的人事變動,不僅反映了台灣資產管理市場的競爭激烈,也顯示了產業內部世代交替的趨勢。隨著新生代領導者的崛起,台灣基金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篇章。
【台灣金融新聞】近期市場對於債券ETF的興趣與日俱增,尤其是那些提供較高殖利率的投資級產業債ETF。以銀行債為例,這類債券的殖利率可達6%,成為追求穩定高債息投資者的理想選擇。元大投信指出,民眾對於金融股的喜好,讓銀行債也成為資產配置的關鍵部位,因為它們兼具安全性、獲利與配息穩定的特點。在去年股債雙殺後,2023年債券市場已經來到相對低點,預計今年升息循環將結束,明年則可能開始降息,這對於債券投資者來說是個布局的好時機。 以元大10年IG銀行債(00786B)為例,其除息月份為2、5、8、11月,目前殖利率高達6%,由摩根大通、高盛等知名金融業龍頭公司持有,這些企業長期穩定經營並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監控,從而確保整個產業的穩定性。此外,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處於相對高點,為投資者提供了進場的好機會。 瀚亞投信則強調,升息進入尾聲時,投資級債往往在升息停止後一年都會呈現上漲趨勢。無論是在升息停止當日、前二個月或前三個月進場,持有一年後達到正報酬的機率都是100%。瀚亞投信產品投資策略部主管黃韻潔表示,若聯準會停止升息,公債殖利率通常會觸頂並向下趨勢。自1993年以來,聯準會共經歷五次升息循環,其中三次公債殖利率觸頂日早於升息結束日。雖然當前公債殖利率處於相對高點,但仍有機會在升息結束前觸頂,提前啟動價格行情。 瀚亞投信-優質公司債基金研究團隊指出,由於當前市場不確定性較高,債市走勢可能受到消息面影響而走弱,但預計影響有限。
元大投信表示,民眾喜愛的金融股,常常是資產配置領息的重要部位,因其具備安全性、獲利跟配息穩定等多樣特點,銀行債也有相同優勢,加上去年股債雙殺後,2023年債券來到相對低點,本輪升息循環預計在今年告終,明年起則很有機會開始降息,現階段布局債券主要著眼高息及未來資本利得空間。
以元大10年IG銀行債(00786B)為例,除息月份為2、5、8、11月,目前殖利率高達6%,持債企業包括摩根大通、高盛等知名金融業龍頭公司,長年穩定經營且受各國政府高度監控,讓整個產業更加穩固。
美10年期公債殖利率處相對高點,提供投資人進場好時機。瀚亞投信表示,升息進入尾聲,投資級債往往在升息停止後一年,都會呈現上漲趨勢,且不論是在停止升息當日進場、前二個月進場或是前三個月進場,持有一年後達正報酬的機率均是100%;換言之,現在是正是入手優質公司債基金的好時機。
瀚亞投信指出,根據過去經驗顯示,在停止升息前二或三個月進場,持有一年與二年的報酬率接近;也就是說,不論年底前還會不會升息,只要是升息尾端進場投資級債,獲得亮眼報酬的機率相當高。
瀚亞投信產品投資策略部主管黃韻潔表示,若聯準會停止升息,往往伴隨公債殖利率觸頂向下趨勢。
自1993年以來,聯準會共經歷五次升息循環,其中有三次經驗,公債殖利率觸頂日明顯「早於」升息結束日。
雖然現在公債殖利率處相對高點,還是有機會在升息結束前觸頂,提前啟動價格行情。
瀚亞投資-優質公司債基金研究團隊表示,由於當前市場不確定偏多,債市走勢難免會受消息面影響走弱,但估計影響有限。
業界人士分析,台灣資產管理界競爭激烈,境內基金猛發ETF,境 外基金在境內ETF大軍夾殺下已無往日榮景,除用配息基金搶市,其 餘業績規模難維持,但基金公司總座從過去以來就異動頻繁,2018年 、2019年曾經一年就更換十多個總座。業界人士指出,人事異動一般 是個人健康或職涯考量、組織調整或輪調退休等因素。
今年異動發現世代交替現象特別多,多家董總都是申請退休,像施 德投信董座巫慧燕退休後由陳思伊接棒;中信投信董事長陳國世也是 申請退休,由陳金榮接棒;野村投信董座馬文玲則是申請退休後,轉 戰當永豐金獨董;而品浩Pimco總座王可華,據了解也是申請退休, 接棒的新任總經理唐佳志則是新生代,年紀甚至不到40歲。
根據投信顧公會公告,中信投信自今年7月1日陳正華接總經理、陳 金榮9月8日接董事長;路博邁投信原總經理因陳正芳請辭、黃忠雄接 任;元大投信原總經理謝忠賢請辭,陳沛宇接任;復華投信聘任張偉 智擔任總經理;日盛投信則由林麗珍董事擔任董事長、高福乾任總經 理;德銀遠東投信新總座為黃釗盈;野村投信原總經理馬文玲去年底 卸任總經理、白曼德Eddy Belmans在今年1月1日就任總經理;施德投 信董座由董事陳思伊接任。
近日,台灣金融市場對於日本股市的短線震盪表現出高度關注。儘管短期內有波動,但從基本面來看,日股的向上走勢仍具有持續性。元大投信的研究團隊指出,日本今年財年第一季企業財報整體表現超過市場預期,企業獲利率持續改善,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投資的良機。 兆豐日本優勢多重資產基金的研究團隊也強調,日本企業的獲利率持續上升,勞動市場的改善和政府的數位化政策都將對經濟成長產生正面影響。此外,大陸經濟的復甦動能逐漸減弱,這也促使海外投資者將資金轉向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 元大投信進一步分析,隨著晶片短缺問題的緩解,日本汽車業的營收和獲利創下了新高。特別是豐田汽車,作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汽車製造商,在新能源車領域的潛力不容小覷。除了油電混合車,豐田在固態電池、氫能源車等領域的研發投入,也將為其帶來長線的潛在價值。 日本央行持續實施寬鬆的货币政策,這對於日本企業的競爭力產生了積極影響。再加上報復性旅遊觀光人潮的湧入,日本經濟全面升溫,成為投資者「錢」進的佳選。 野村投信的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張繼文則認為,日本股市已經迎來了30年來的最佳表現,第二季的GDP大增,主要得益於海外資金的流入、觀光旅遊業的增長以及製造業出口的激增。他建議投資者選擇由在地日本團隊操盤的基金,這樣能更精準地把握具有爆發性、轉機和新創題材的企業,從而創造更多超額報酬。 瀚亞投資的日本動力股票基金研究團隊則預期,市場對日股未來的潛在上漲空間充滿信心,這主要基於當地經濟的轉向正循環、企業財務結構的重整以及股票估值的偏低。投資者可以伺機進場布局,以把握這波投資機會。
台灣元大投信近日針對疫情解封後的日本旅遊趨勢進行分析,指出隨著大陸旅客對日本旅遊的限制放寬,日本經濟有望迎來新一波成長。根據統計,赴日旅遊的外國觀光客中,韓國及台灣民眾佔了大頭,而大陸旅客的到訪人數雖然較疫情前有所減少,但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逐步回升。此外,日本旅遊的復甦將帶動當地的運輸、餐飲、旅遊、化妝品及零售等產業,預計將對日本國內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瀚亞投資的研究團隊也指出,國際旅客的到來將為日本各產業帶來順風及爆發性成長機會,預期將推動公司未來6至12個月的獲利成長。對於長期投資日本股票的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完備的投資情境。 元大投信進一步強調,日圓的貶值使得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以第二季GDP的表現來看,出口增速是日本GDP增長的主要動力。加上日本在技術上的優勢,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有重要地位。元大投信建議投資者可以挖掘關鍵製造領域的「JapanInside」,如半導體設備、手機製造等,這些領域的產品技術難以被取代,且擁有全球高市占率。 即使今年來日本企業股價已有顯著上漲,但股價淨值比成長仍未完全反映其獲利能力的提升。以全球最大車廠豐田為例,第二季營業利益創下單季紀錄,但目前股價淨值比僅約1.1倍,與蘋果、特斯拉等公司的股價淨值比相比,顯示出較高的投資價值。
日本股市近期震盪,從基本面看,股市向上走勢仍具可持續性。投 信法人認為,
日本今年財年第一季企業財報整體優於市場預期,日股 基本面持續改善,短線會
有所波動,回檔修正是進場日本的投資良機 。
兆豐日本優勢多重資產基金研究團隊表示,日本企業的獲利率普遍 持續改
善、勞動供需及工資的變化有利國內經濟成長,政府推動數位 化轉型等技術革
新,政策推動及企業獲利率提升將是中長期利多因素 ;大陸復甦動能疲弱,相關
風險系數調整後報酬低及地緣政治風險考 量,促使海外投資人將資金轉向日本及
其他亞洲國家。
元大投信分析,在晶片短缺緩解後,日本車好品質加上日圓貶值有 利出口報
價,推動汽車業普遍營收獲利創高。豐田為蟬聯多年全球銷 量第一的汽車業者,
豐田在新能源車領域長線潛力可期,目前除了是 油電混合車龍頭,更掌握關鍵技
術並採取多線並進策略,在包含固態 電池、氫能源車等研發能量不容小覷,有機
會爭奪全球新能源車龍頭 。
歐美庫存去化接近底部,有望轉為補庫存,日本央行續行寬鬆政策 ,弱勢日
圓將持續支撐日本企業的競爭力,日本製造業龍頭喜迎景氣 成長循環,再加上報
復性旅遊觀光人潮,日本經濟全面升溫,現在正 是「錢」進日本良機。
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張繼文指出,日本擺脫長年的通縮束 縛,日股
也迎來30年來最好的表現,第二季日本GDP大增,理由有三 ,包含海外資金動能
強勁流入日股、觀光旅遊業貢獻增長、製造業出 口激增。接下來推動日股行情上
漲要靠類股輪動,建議最好選擇基金 操盤人為在地日本團隊,投資需要在地化分
析,能精準把握具爆發性 、有轉機、新創題材的企業,為投資帶來更多加乘效
果,投資主動型 日本基金可創造更多超額報酬。
瀚亞投資日本動力股票基金研究團隊預期,市場對日股未來潛在上 漲空間仍
充滿信心,主要因素來自於當地經濟轉向正循環、企業財務 結構重整及股票估值
偏低,都有助於買盤挹注,投資人可逢修正伺機 進場布局。
股表現。投信法人表示,日本一向是觀光大國,疫後大陸 旅客再次開放,預期
將進一步帶動日本經濟成長,彌補日本薪資受通 膨縮水的不足。
根據高盛集團統計,截至6月底,赴日旅遊的外國觀光客以韓國、 台灣民
眾為大宗,大陸旅客到日本人數僅占所有旅客13%,距離疫情 前30%仍有一大
段差距,疫情之前陸客到日本消費金額約1兆7,000億 日圓,比重達36.8%,居
所有國家之冠;預估將隨時間拉長,在陸客 龐大的消費能力助攻下,日本經濟
有望進一步推升動能。
瀚亞投資日本動力股票基金研究團隊指出,國際旅客赴日觀光,將 帶動當
地運輸、餐飲旅遊、化妝及零售等產業順風及爆發性成長機會 ,預期將更進一
步推動日本國內經濟發展消費力道,並可推升公司未 來6至12個月的獲利成
長。
長期投資日本股票的情境與理由仍相當完整,儘管近期股市走勢稍 作休
息,但短期的回檔正是創造進場加碼時機,建議投資人可在每次 拉回整理時,
進一步增持手上日股基金的部位,並以較大規模、中長 期績效較亮眼的基金商
品作為主要入手商品。
元大投信認為,日圓貶值讓日本產品更具出口競爭力,以第二季G DP表現
來看,出口增速是現階段日本GDP增長最主要項目,加上日本 本身的技術優
勢,使其位居全球供應鏈安全的重要位置。挖掘關鍵製 造領域的「Japan
Inside」,如半導體設備所需的化工材料與精密零 組件、手機製造所需的工具
機及鏡頭感測元件等,日本掌握核心技術 難以被取代,擁有全球高市占率。
即使經過今年來大漲,日本企業股價淨值比成長仍未完全反映獲利 能力的
提升。
元大投信強調,全球最大車廠豐田(Toyota)第二季營業利益高達 1.1兆日
圓,創日本企業單季紀錄,但目前股價淨值比僅約1.1倍,相 比蘋果的46.4倍、
特斯拉的14.8倍,有顯著不同投資價值取向。
高股息台股ETF基金今年可是大放異彩,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投資產品!規模狂飆,已經超過2,300億元,比起去年底增加了超過6成,這個成長幅度遠超過整體台股ETF基金的36%。這股狂潮下,投信業者紛紛搶食高息ETF市場的蛋糕,讓整個市場排名也來了個大洗牌。 你說奇不奇?今年復華、群益、兆豐投信這三家「黑馬」突然冒出來,排名飛躍上升。其中,復華投信推出的月配息高息基金,規模竟然成長了將近40倍,真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群益投信也不甘示弱,規模翻揚了十倍以上,從去年的第七名一躍升至第五名。兆豐投信也是靠著多檔高息產品,從排名十名之外晉升至第八大。 這麼多投資者為什麼會對高股息ETF基金情有獨鍾呢?主要原因是兩個。一來,多檔ETF在9月份公布了令人滿意的配息率;二來,金管會將對收益平準金配息進行控管,未來的平準金啟動條件和運用情況將更加公開透明,這讓市場對這類基金更加有信心。 像國泰永續高股息這樣的ETF,就憑著8月中旬公告的配息,以及主動揭露未動用平準金的消息,就意外地刺激了買氣,受益人數直衝108萬人,創下新高。這家投信業者強調,收益平準金最大的目的是維持配息的穩定度,並且期待這項政策能帶來更多正面效益。 到了9月4日,台股ETF(包含槓反)總共有了53檔,規模從去年底的8,715億元增至1.19兆元,成長幅度達36.6%。其中,台股高股息ETF基金去年底規模為3,662億元,到了9月4日已經增至2,358.9億元,規模首次突破6,000億元,佔所有台股ETF基金的一半以上,真的是台股ETF規模增長的主力。 去年底台股ETF基金規模排名前三的元大、國泰、富邦三家投信,今年在高息基金的幫助下,依舊穩坐前三把交椅。復華、群益的躍升更是讓人驚艷,兆豐投信的崛起也不容小覷。
高股息ETF基金買氣增溫,二大主因一是多檔ETF9月公告不錯的配 息率,二是金管會將控管收益平準金配息,未來平準金啟動條件、運 用情況都將公開透明及受限,市場估現有平準金的基金應不溯及既往,更讓資金搶進。
擁有百萬受益人、亦是市場上首檔採平準金的高股息台股ETF國泰 永續高股息,8月中公告配息,主動揭露此次「完全」未動用平準金,意外刺激買氣更旺,受益人數達108萬人、創新高。
投信業者強調,收益平準金最大目的在維持配息穩定度,可配合金 管會規定公開相關配息資訊,且期待帶來更多正面效益。
統計至9月4日止,台股ETF(包含槓反)共53檔,總規模從去年底的8,715億元,增至1.19兆元,成長幅度36.6%,復華、群益、永豐、兆豐等投信,今年有相關基金募集,規模成長幅度皆優於整體平均。
若單看台股高股息ETF基金,去年底規模3,662億元,至9月4日已大 幅成長64%,增至2,358.9億元,規模首度突破6,000億元大關,佔所 有台股ETF基金中一半以上,可說是推升整體台股ETF規模的主力。
去年底台股ETF基金規模排名前三大的元大、國泰、富邦三家投信,今年有高息基金助陣,依舊穩坐前三大,復華投信則靠首檔月配息 高息基金帶動規模成長近40倍,群益投信也翻揚十倍以上,排名分別 從去年底的第十與第七,躍升至第四與第五,另外,兆豐投信因多檔 高息產品,快速從十名之外晉升至第八大。
財政部自民國98年度起公布申報股利所得人數,至110年度首度佔 總申報人數申報超過5成,等於每兩個受薪階級或是退休族,至少有 一個透過股息增加現金收入。
元大投信分析,在年增67.4萬領息族中,25至34歲區間新增21.6萬 人最為顯著,平均年領6萬等於每月約加薪5,000元,對照近年ETF的 投資人數成長,更可看出從存高殖利率股、金融股,逐漸轉向具備分 散風險、自動汰弱留強特色的高股息ETF。
元大投信表示,台股相較全球主要股市具有高殖利率優勢,上市櫃 企業透過股利發放定期分享獲利成果,從股利所得申報人數成長趨勢 ,搭配集保、證交所定期定額數據觀察,投資人更高比例透過台股E TF存股領息,也代表台人投資習慣改變由個股轉向布局ETF,同時也 開始透過不同特色商品進行個人資產配置客製化。
投信業者分析,除穩定的現金流吸引投資人外,ETF稅賦優勢也是 誘因之一。依據2023年綜所稅申報規定,股息股利所得算入54C項目 ,如果採用8.5%減應納稅額,每人可抵減金額以8萬元為限,反推減 免金額,等於股利收入可達約94萬元。
如適用稅率5%的小資族年收入48萬元、股利所得10萬元計算,扣 除一般單身小資族有9.2萬元免稅額、12.4萬元標準扣除額、20.7萬 元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後,可退稅850元,如果更積極存股,股利所 得增加至15萬元,可退稅2,400元。
近期,台灣ETF市場上的高息ETF產品,如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元大高股息(0056)等,成為投信業界競爭的焦點。這些產品的規模不斷擴大,讓投信公司們爭相瓜分這塊大餅。然而,隨著金管會對ETF配息規範的出手整頓,這場戰爭似乎將進入新階段。
根據新聞報導,台股高股息ETF的規模已經膨脹至5,944億元,受益人數達289萬人,相當於每八個台灣人中就有一人持有高息ETF。這些產品的配息殖利率成為投信業界攻防的終極武器,引來主管機關表態將出手整頓。
金管會已經表態要證交所、投信投顧公會協助訂定交易規範,但主要ETF業者都不願表態,強調現行ETF可配息來源包括股利收入、利息收入、資本利得、收益平準金等,未來也一定會遵守政策規定,制定配息規劃。
不具名業者分析,未來影響的恐怕是送審排隊等待被放行的高息ETF,尤其是有平準金機制的ETF進入停擺。而新規範出爐後,業者推測,過去高配息平準金的ETF不能再以此吸引投資人,但勢必也有部分尚未動用平準金機制的高息ETF將因此受惠。
此外,投信公司們在配息策略上的競爭也相當激烈。最近,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國泰永續高股息在第二階段公告配息時,因股利占比不足5%,引發業界議論。而後,這些投信公司火速公告配息組成,自清兩檔配大多數來源都是76W財產交易(國內)所得,非市場傳言的高配收益平準金。
投信業者表示,ETF納入收益平準金是為了講求公平,確保長期想領穩定現金流投資者的權益。過去,不乏投資人在ETF宣告配息至除息前這段時間搶進,導致ETF單位數增加,但ETF原有應配發的息值不變,使每人平均分配到的收益減少。納入收益平準金後,新進的投資人便需要提撥等比例息值至收益平準金的會計科目中,避免Free rider行為。
總之,隨著金管會對ETF配息規範的出手整頓,台灣ETF市場的競爭格局將發生變化。投信公司們必須重新思考配息策略,以應對新的挑戰。
對於金管會表態要證交所、投信投顧公會協助訂定交易規範,主要ETF業者都不願表態,強調現行ETF可配息來源包含股利收入、利息收入、資本利得、收益平準金等,未來也一定會遵守政策規定,制定配息規劃。
不具名業者分析,未來影響的恐怕是送審排隊等待被放行的高息ETF,尤其有平準金機制的ETF進入停擺,而在新規範出爐後,業者推測,過去高配息平準金的ETF不能再以此吸引投資人,但勢必也有部分尚未動用平準金機制的高息ETF將因此受惠。
統計至31日,台股高股息ETF共計14檔,規模已膨脹至5,944億元,受益人數289萬人,相當於每八個台灣人就有一人持有高息ETF,且人數還在持續增加中,人潮就代表錢潮,成為每家發行ETF的投信業者最想瓜分的大餅。
這次業界的平準金機制大戰引爆點,來自有業者透過資本利得來高配息,大量吸引市場資金,引發同業眼紅。
最近的例子是日前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國泰永續高股息在第二階段公告配息時,因股利占比不足5%,引發業界議論,而後群益及國泰投信火速公告配息組成,自清兩檔配大多數來源都是76W財產交易(國內)所得,非市場傳言的高配收益平準金。
另一是有業者將配息免稅的不能說祕密將成訴求重點,更是業界大忌,畢竟一旦引來財部注意,勢必被檢討、納入規管。
國內收益平準金制度最早由復華投信研擬使用,旗下ETF只要有配息就納入此機制,是投信中運用最為全面;隨後國泰、元大、群益等投信也跟進採用,通常被訴求是穩定配息的投資優勢,而現在有規劃配息的新成立ETF普遍也會納入收益平準金。
業者表示,ETF納入收益平準金是為了講求公平、最大優點就是後進者不會稀釋原有受益人權益,確保長期想領穩定現金流投資者的權益,過去不乏投資人在ETF宣告配息至除息前這段時間搶進,導致ETF單位數增加,但ETF原有應配發的息值不變,使每人平均分配到的收益減少。
納入收益平準金後,新進的投資人便需要提撥等比例息值至收益平準金的會計科目中,簡單來說是避免Free rider行為。
不過,平準金機制被部分聰明業者破解後,反成為吸金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