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泰產物保險(公)公司新聞
根據產險業統計,明台產、和泰產、旺旺友聯產、泰安產、台產、 中國信託產、美國國際產、比利時商裕利安宜產及法國巴黎等九家產 險,前四個月簽單保費成長率都超過1成,其中比利時商裕利安宜產 、法國巴黎產前四月簽單保費成長率分別達51%、27%,分居第一、 二名。
產險近一年雖有不少高層異動且因防疫保單受到「核爆型」震撼教 育,使各產險承保各項業務更加謹慎,已不見隨意殺價爭業績。
統計前四個月簽單保費成長率以航空險居冠,在國境解封後,海外 旅遊恢復過往忙錄,航空險保費暴增,前四個月保費來到2.1億元, 去年同期才0.6億元,成長242%;商業火險前四個月保費近58億元, 去年同期才45億元,年成長率近28%。產險業者表示,去年3月台灣 一連出現十起工廠大火,加上再保費率提高,火險保費自然也會跟著 調升。
若以絕對金額來看,前四個月增加的64億元簽單保費,主要來自任 意車險28億元、火險25億元。再就任意車險保費342億元中,富邦產 險以67億元、占比達19.6%仍居冠。另車險前四個月成長率,國泰世 紀產、新安東京海上產、和泰產、華南產等四家產險車險成長率都逾 12%,其中以和泰產成長率28%居冠;另台灣產險、中國信託產險等 車險成長率都逾10%,同樣高於同業平均的9%。
產險業從去年4月開始刮起一場防疫險風暴,六家主要防疫保單主 要產險公司中,和泰產險前總經理莊瑞德是第一位為防疫保單請辭的 產險高層,接著是兆豐產險前總經理游建烽請辭,分別由兩家公司副 總經理顏思齊、翁英豪代理,今年兩人都已正式升任為總經理;富邦 產險前董事長陳伯燿也申請退休後,由富邦財險總經理許金泉接任。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經過這場防疫保單風暴後,由於增減資後,日方 東京海上股權已過半,來到50.18%,董事長陳忠鏗、副董事長陳潤 智退休,4月11日董事會通過日方的志摩昌彥擔任董事長、裕隆集團 的許國興擔任副董事長;緊接著總經理林榮泰在5月3日為防疫保單事 件請辭負責,董事會並通過由賴麗敏接任。另外,中信產險董事會也 在5月11日通過聘前富邦產險資深副總經理林承斌擔任總經理一職。
產險公司中五家董事長或總經理因推出防疫保單造成重大虧損負責 ,即使有些公司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公司內部早已檢討聲四起、 炮聲隆隆,相關部門的主管或離職或調職或被記過,面對這一場產險 業大災難,少有公司「倖免於難」。
產險業高層13人換人只有6位是跟防疫保單巨額理賠有關,另7位是 其他因素去職,如泰安產險總經理郭鴻文及第一保總經理呂秋敏等退 休,新任總經理分別有原公司副總經理王修德、陳信坤升任;也有因 法人代表換人,如前中再保總經理鄭靜芬轉任長榮其他公司任職,該 公司總經理也由副總經理鍾志宏升任。
外商產險分公司近一年也有二家更換在台負責人,即新加坡商美國 國際產物總經理林建忠退休改換廖曉俐;比利時商裕利安宜產物內部 職務異動,台分公司負責人由原財務長游振東升任。
台灣車輛製造業龍頭裕隆集團旗下的和泰產物保險,近期在財務轉投資方面傳來重大好消息。去年因應疫情而遭遇財務壓力的和泰產險,今年第一季已見底回升,為了持續鞏固財務基礎,裕隆集團旗下的裕隆、中華、裕融,以及和泰車的子公司和展投資,於11日董事會上通過對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及和泰產險的增資案。這兩項增資案預計將在6月底前完成,將有效提升資本適足率(RBC)。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在4月底完成120億的增資,裕隆集團與日本東京海上兩大股東按照股權比例分別認列49.48%及50.18%。此外,裕隆、中華及裕融董事會也通過分別增資22.35億、28.9億及8.2億元,預計將使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RBC在6月底前提升至200%以上,恢復到法定資本適足水準。裕隆集團強調,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防疫險已於今年2月全數到期,防疫險事件對其是一次性影響,預期今年營運將恢復正常。 和泰產險方面,則預計在6月底前以私募方式,由和展投資認購45億元現金增資,並搭配不動產處分等規劃,預期將使資本適足率及淨值逐漸回復至法定標準。值得注意的是,和泰產險去年已分別增資200億及60億元,此次再增資45億元,累計現金增資已達305億元,顯示了裕隆集團對和泰產險的強力支持。
和泰產物保險在剛剛公布的第1季財報中,交出亮眼成績單!合併營收達679.7億元,年增長11.5%,稅後純益則達50.6億元,年增長17.9%,EPS更創下9.27元的歷史單季新高。這次的好成績,讓和泰產物保險在經歷了2022年防疫險賠款影響後,成功扭轉虧損,展現出強大的復甦力道。
去年因為防疫險賠款,和泰產物保險面臨368.6億元的投資損失,再加上10.9億元的商譽減損。不過,和泰集團內部已達成共識,要在兩年內努力把這些虧損賺回來。這項決策也實際反映在今年的獲利表現上,首季獲利就超過50億元,幾乎是一個資本額,預計今年全年獲利將再創新高。
和泰車去年全年財報時,公司高層曾經表示,若排除產險造成的損失,和泰車的獲利實際上是創下新高,並且連續幾年都在成長。但由於產險的損失,這個成長紀錄被迫中斷。如今,和泰車產險的損失已經提列,加上汽車供應鏈短缺問題得到改善,豪華車品牌LEXUS的供應量大增,都成了帶動和泰車獲利成長的關鍵。
和泰車指出,首季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的原因,首先是LEXUS配車增加,RX大改後接單暢旺、NX大量到港等因素,挹注獲利表現。另外,轉投資事業中國瑞在Hino及Town Ace等商用車販賣成長的帶動下,也增加了營收及獲利。和潤中古車、機車分期業務雙位數成長,整體應收帳款淨額持續累積;長源今年Q1車額充足,小商車及商旅車銷售成果豐沛。雖然大陸和通營收受晶片缺貨及RX新車尚未到貨影響,可販台數較少,略有衰退。
和泰產物保險預計在6月底前,將以私募方式,由和展認購45億元現金增資,並搭配不動產處分等規劃,預期資本適足率及淨值可逐漸回復至法定標準。各項財務改善措施將依計畫分階段執行,並根據營運狀況進行調整。
2022年受防疫險賠款影響,和泰認列和泰產險368.6億元投資損失,另又認列10.9億元商譽等減損,和泰集團內部有共識,計畫要在兩年的時間把產險虧掉的錢努力賺回來。這項共識也確實展現在第1季的獲利表現上,單季獲利逾50億元,將近一個資本額,今年和泰車全年獲利可望再創下歷史新高。
和泰車去年全年財報出爐時,公司高層即很惋惜地表示,若排除產險造成的損失,和泰車去年獲利實際上是創下新高,而且是連續幾年都成長,但因產險的鉅額損失使和泰的連續成長紀錄中斷。
和泰車產險的損失已於去年提列,去年之前因為汽車供應鏈短缺造成的供應嚴重不足的問題也獲得改善,豪華車品牌LEXUS今年的供應量大增,更是帶動和泰車獲利成長的重要因素。
和泰車指出,首季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原因,首先是LEXUS配車增加,RX大改後接單暢旺、NX大量到港等因素,挹注獲利表現。 另,轉投資事業中國瑞在Hino及Town Ace等商用車販賣成長的帶動下,增加營收及獲利。和潤於中古車、機車分期業務雙位數成長,及整體應收帳款淨額持續累積;長源今年Q1車額充足,小商車及商旅車銷售來豐沛成果。惟大陸和通營收受晶片缺貨及RX新車尚未到貨影響,可販台數較少,稍有衰退。
此外,和泰產險預計6月底前以私募方式,由和展認購新台幣45億元現金增資,另搭配不動產處分等規劃,預期資本適足率及淨值可逐漸回復至法定標準;各項財務改善措施皆依計畫分階段執行,將依營運狀況調整財務改善措施。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於4月底通過增資120億,裕隆集團與日本東京海 上兩大股東按股權比例49.48%及50.18%認列,裕隆、中華及裕融董 事會再通過分別增資22.35億、28.9億及8.2億元,將有助新安東京海 上產險6月底前提升RBC至200%以上,恢復到法定資本適足水準。裕 隆集團強調,新安東京海上產險防疫險已於今年2月全數到期,防疫 險事件為一次性影響,預期今年營運將回歸正常水準。和泰產險則預 計6月底前以私幕方式,由和展認購45億元現金增資,另搭配不動產 處分等規劃,預期資本適足率及淨值可逐漸回復至法定標準。和泰產 險去年已分別增資200億及60億元,加計此次45億,累計已現金增資 305億元。
保險業面臨財務壓力,金管會出手相助!近日,金管會在立法院提交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台灣有七家保險公司財務比率未達法定標準,需進行增資。其中,三商美邦人壽、宏泰人壽、富邦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和泰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均受影響。為協助保險業自救,金管會表示將研議相關措施,並預計今年底前公布。
黃天牧將於11日赴立法院財委會報告,對於個別保險公司財務比率低於法定標準的情況,金管會已於3月31日發函要求保險公司在一个月內提出增資、財務或業務改善計畫,並已收到各公司的改善計畫。
三商美邦人壽和宏泰人壽去年底財務比率未達法定標準,其中三商美邦人壽計劃增資並出售不動產,宏泰人壽則規劃出售不動產以提升資本等級。另一方面,受防疫險衝擊的五家產險業,包括富邦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和泰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去年底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均屬於「資本嚴重不足」。這五家產險業已提出各種改善計畫,預計今年底前可達標。
和泰產險規劃在6月底前先進行現增45億元,並預計12月底達標。金管會對保險業自救表達支持,並將研議相關措施,以確保保險業的穩定發展。
【台灣新聞】 去年底,台灣保險業界掀起了一股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的提升風潮。根據最新資料,當時共有七家保險公司財務比率低於法定標準,其中包括兩家壽險公司和五家產險公司。金管會對此表達關注,並要求這七家公司在一個月內提出增資和業務改善計畫。 在這五家產險公司中,兆豐產物保險在2月底完成60億元增資後,資本適足率已回升至200%的法定標準。而富邦產物、新安東京和中信產物保險則預計在6月底完成增資後,也能達到標準。值得注意的是,和泰產物保險因賣地等因素,預計今年底前才能達標。 從去年啟動增資潮至今,六家主力銷售防疫險的產險公司總計增資金額已上看至少1,450億元。另外,兩家壽險公司方面,三商美邦人壽已經通過增資、賣地、引進其他投資人等措施,而宏泰人壽也計劃賣地以提升適足率。 由於防疫保單的鉅額理賠,2022年產險業大虧1,905億元,這一來,一年的虧損就超過了產險業逾20年的獲利。金管會對此表示,已採取六項措施來協助保險業應對國際經濟金融情勢的變動和疫情影響。 這六項措施中,有三項是針對產險業的,包括允許產險業利用防疫險理賠情況做重大事故準備金沖抵、一次全額認列遞延所得稅資產,以及減計提安定基金以降低增資壓力。另外三項則是為壽險業設計,包括實施外匯準備金新制、准發行10年以上債券,以及放寬壽險業附條件賣回債券種類,以緩解壽險業的现金流壓力並穩住獲利。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11)日將赴財委會對「國內保險業資本適足率、淨值比及營運情形和改善計畫」做專案報告。
據報告指出,去年底共有七家保險業財務比率低於法定標準,金管會已在今年3月底請這七家公司,需在一個月內提增資、財業務改善計畫。
五家產險業中,兆豐產2月底完成60億增資後,已讓資本適足率回升到200%的法定標準,富邦產、新安東京和中信產也預期6月底完成增資後,都可達標,和泰產則因有賣地,時間較久,預估今年底前將達陣。
六家主力銷售防疫險的產險業,從去年啟動一波增資潮至今,總計增資金額已上看至少1,450億元。
另兩家壽險業部分,據了解,三商美邦人壽已增資、賣地、引進其他投資人,宏泰人壽也規劃賣地,以提升適足率達法定標準。
產險業則因防疫保單鉅額理賠,2022年大虧1,905億元,一年吃掉了產險逾20年的獲利。
金管會表示,因應國際經濟金融情勢劇烈變動,及疫情影響,已採取六項協助保險業措施。
三項是協助產險業,包括允許產險業可視防疫險理賠情況,做重大事故準備金沖抵、可一次全額認列遞延所得稅資產,及居家照護融通額可減計提安定基金,以降低增資壓力、減輕虧損。
另三項是幫助壽險業,包括實施外匯準備金新制、准發行10年以上債券、放寬壽險業附條件賣回債券種類,藉以緩解壽險業現金流壓力、穩住獲利。
保險業努力自救,金管會亦承諾協助,即壽險業將在2026年接軌I FRS17與ICS2.0,金管會表示,將研議相關「在地化及過渡化措施」 。ICS部分,將依保險業實務現況,在股票、不動產、公共建設等提 出因應措施,預計今年底前對外公布。
黃天牧11日將赴立法院財委會報告「國內產壽險公司資本適足率、 淨值比、營運情形暨改善計畫」,金管會明確指出,有個別保險公司 財務比率低於法定標準,已在3月31日發函要求一個月內提增資、財 務或業務改善計畫,保險公司皆已提出改善計畫。
兩家壽險去年底財務比率未達法定標準的,是三商美邦人壽、宏泰 人壽。三商美邦人壽去年底資本適足率(RBC)為155.83%,低於法 定標準200%,淨值比也連續兩期低於法定標準3%,屬於「資本不足 」;宏泰人壽則是淨值比連續兩期低於2%以下,宏泰人壽去年上半 年淨值比1.64%,去年底再掉到1.13%,屬於「資本顯著不足」。
金管會指出,三商美邦人壽已增資及持續規劃增資外,也將搭配出 售不動產、引進其他投資人,改善財務;宏泰人壽對則是規劃出售不 動產,以提升資本等級至符合法定標準。
另受到防疫險衝擊,有五家產險業財務比率未符法定標準,均屬於 「資本嚴重不足」,包含富邦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和泰產險、 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去年底五家產險業資本適足率皆已轉為負數, 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中信產險淨值比也轉為負數。
五家產險各提出改善計畫,包含辦理減資、增資及持續規劃增資, 新安東京產已辦理減資並規劃再增;兆豐產已在首季增資達標;富邦 產、新安東京產、中信產預期6月底前增資後可達標;和泰產規劃6月 底前先現增45億元,淨值比將轉正,後續再處分不動產或其他規劃, 預期12月底達標。
五家上市再保、產險Q1全獲利 中再保賺6.51億居冠,新光產EPS 1.43元最高走出防疫保單風暴,五家上市的再保或產險公司第一季全部獲利,以絕對金額來看,中央再保險第一季賺6.51億元居冠,若以每股稅後純益比較,仍以新光產險每股1.43元最高。上市再保或產險近期陸續公告第一季財報,以獲利金額來看,第一名是中再保稅後盈餘6.51億元,其次是新產的4.53億元,台產稅後盈餘有2.43億元,旺旺友聯產稅後盈餘有1.99億元,第一保稅後盈餘為0.75億元。由於中再保去年辦理現金增資提高資本額,使每股盈餘被稀釋,若以每股稅後盈餘比較,新產的1.43元最高,其他依序是旺旺友聯的0.89元、中再保的0.83元、台產0.67元以及第一保0.25元。去年承保大量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第一季依然虧損,但虧損金額正逐月減少中。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產險業因防疫險已賠付2,683.2億元,因疫情定義更改,防疫險理賠已接近尾聲。面對如此鉅額理賠金額,防疫保單銷售量前六大的產險公司,包含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保險、中信產險,自去年起迄今紛紛進行多次不同金額的增資計畫,以符合主管機關對保險業者所要求的法定標準,虧損情況也漸漸改善中。依富邦金控先前公告,產險業龍頭的富邦產險3月稅後虧損18.07億元,第一季累計稅後虧損42.54億元;國泰金控子公司國泰產險3月稅後淨損9.5億元、首季稅後淨損則為5.8億元;兆豐金控子公司兆豐產險,3月稅後虧損為7.19億元,第一季稅後淨損則為6.51億元。至於華南金控下的華南產險因銷售防疫保單並不多,因此不管是去年或者今年第一季都有獲利,3月稅後盈餘是0.88億元,第一季稅後盈餘1.79億元。
走出防疫保單風暴,五家上市的再保或產險公司第一季全部獲利, 以絕對金額來看,中央再保險第一季賺6.51億元居冠,若以每股稅後 純益比較,仍以新光產險每股1.43元最高。
上市再保或產險近期陸續公告第一季財報,以獲利金額來看,第一 名是中再保稅後盈餘6.51億元,其次是新產的4.53億元,台產稅後盈 餘有2.43億元,旺旺友聯產稅後盈餘有1.99億元,第一保稅後盈餘為 0.75億元。由於中再保去年辦理現金增資提高資本額,使每股盈餘被 稀釋,若以每股稅後盈餘比較,新產的1.43元最高,其他依序是旺旺 友聯的0.89元、中再保的0.83元、台產0.67元以及第一保0.25元。
去年承保大量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第一季依然虧損,但虧損金額 正逐月減少中。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產險業因防疫險已 賠付2,683.2億元,因疫情定義更改,防疫險理賠已接近尾聲。
面對如此鉅額理賠金額,防疫保單銷售量前六大的產險公司,包含 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保險 、中信產險,自去年起迄今紛紛進行多次不同金額的增資計畫,以符 合主管機關對保險業者所要求的法定標準,虧損情況也漸漸改善中。
依富邦金控先前公告,產險業龍頭的富邦產險3月稅後虧損18.07億 元,第一季累計稅後虧損42.54億元;國泰金控子公司國泰產險3月稅 後淨損9.5億元、首季稅後淨損則為5.8億元;兆豐金控子公司兆豐產 險,3月稅後虧損為7.19億元,第一季稅後淨損則為6.51億元。至於 華南金控下的華南產險因銷售防疫保單並不多,因此不管是去年或者 今年第一季都有獲利,3月稅後盈餘是0.88億元,第一季稅後盈餘1. 79億元。
近來,台灣產險業界可說是風雲變色,由於去年疫情爆發以來,防疫保單的賠付金額節節上升,至今已達2,600億元,這對產險公司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這個數字不僅讓許多產險公司損失慘重,還讓不少產險公司的高層人事異動。以和泰產物保險為例,去年7月,總經理莊瑞德在僅上任一年多後就離職,這對公司帶來不小的影響。而這股人事波動並未就此結束,兆豐產險總經理游建鋒也跟著離開了,接著富邦產險董事長陳伯耀宣布退休,由總經理許金泉接棒。3日,新安東京產險也證實總經理林榮泰請辭獲准,將由賴麗敏接任。這一連串的人事變動,無疑是對台灣產險業的一次嚴峻考驗。
防疫險理賠金額逐月下降,<和泰產物保險>等產險業增資填補缺口
最近,隨著疫情逐漸受控,我們的防疫雙險(防疫險與疫苗險)理賠金額也開始穩定下來。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的最新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防疫雙險的單月理賠金額已經從上月的115.9億元減少到33.3億元,降幅達到71.22%,而理賠件數也從上月的29.5萬件減少到8.5萬件,減幅達到71.56%。
這個結果實在讓人放心,因為自從指揮中心宣布從3月20日起,新冠肺炎輕症不再被視為法定傳染病後,防疫險的理賠終於進入尾聲。從金管會的統計數據來看,今年防疫險的理賠金額逐月下降,從1月的220.52億元,降至2月的196.92億元,再到3月的115.94億元,最後在4月降到33.37億元,月減幅超過7成。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至今年4月底,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已經達到2,683.2億元,這幾乎吃掉了產險業過去近30年的獲利,也迫使國內產險業者必須增資逾千億元來填補缺口。
保險局透露,去年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防疫險銷售前六大產險均向金管會申請現金增資獲准,合計完成增資近1,125億元。其中,和泰產險就完成了二度增資,總額達260億元。
雖然防疫險的保單陸續到期,理賠金額預計會繼續下降,但保險局將持續關注後續的理賠情況。不過,由於防疫政策已經從3月20日起改為因中重症才會有理賠,後續的理賠都是遞延申請,保險局預計防疫險理賠統計也將逐漸退場,不再公布。
【台灣保險新聞】 近期,台灣保險市場的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情況有了顯著變化。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4月份防疫雙險的理賠件數和理賠金額均較前月大減七成,這讓台灣的產險業稍微喘了口氣。具體來說,4月份防疫雙險的理賠件數達8萬5,242件,理賠金額僅剩33.37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24.75億元、疫苗險理賠8.6億元。這一結果,與3月20日開始實施的防疫險僅賠付中重症確診者的政策不無關係。 從全年來看,2022年防疫雙險的理賠額為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四月的566.75億元,整個產險業已經賠付了2,683.2億元。市場預測,5至6月保單全數屆滿時,理賠金額可能會再上升至2,80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近三年的抗疫史,讓台灣產險業付出了近3,000億元的天價理賠金,這對產險業的獲利造成了重大影響。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5月1日起,衛福部將COVID-19降級,並且只對中重症確診者理賠,這將對防疫雙險的理賠額產生降溫效果。然而,由於防疫保單最晚6月底就將到期結束,對於減緩產險業後續提列準備金缺口的效果有限。 在疫苗險方面,目前僅有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針對6至18歲青少年的產險業者,另一家是壽險業的團險疫苗險,都不受理個人投保。 至於產險業的增資狀況,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至今已完成增資共1,125億元。其中,新安東京產增資280億元最多,和泰產260億元次之,國泰產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兆豐產80億元。然而,即使這六家產險業完成了增資,還有富邦產、新安東京、和泰產和中信產等四家業者,去年底資本適足率或淨值比仍未達法定水準。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四月的566.75億元,合計這波防疫雙險、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683.2億元。
市場預料,後面5至6月到保單全數屆滿,估上探2,800億元左右,換言之,過去這近三年的抗疫史,讓業者付出近3,000億元的天價理賠金、吃掉了產險業逾20年來的獲利。
金管會昨公布4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
據統計,2023年4月單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8萬5,242件、理賠額僅剩33.37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24.75億元、疫苗險理賠8.6億元,防疫雙險理賠額均月減七成左右。
累計今年前四月理賠件數為140萬3,528件、理賠金額為566.75億元。
衛福部5月1日起再將COVID-19降級,再搭配中重症確診才理賠,這兩大利多將讓防疫雙險理賠額5月可望續降。
但業者指出,COVID-19降級僅對四家產險業者有利,加上防疫保單最晚6月底就全數到期結束了,對減緩業者後續提列準備金缺口助益有限。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2023年依舊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都不受理個人投保。
據統計,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至今已完成增資共1,125億元,其中新安東京產增資280億元最多,和泰產260億元次之,國泰產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兆豐產80億元。
但就算這六家產險業完成了1,125億元增資,仍包括富邦產、新安東京、和泰產和中信產等四家業者,去年底資本適足率或淨值比仍未達法定水準。
隨著指揮中心宣布今年3月20日起新冠肺炎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 染病後,防疫險理賠終將進入尾聲。據金管會統計,今年防疫險理賠 已逐月下降,失血量減緩,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從今年1月的220.52億 元、降至2月的196.92億元、3月再降至115.94億元,4月一舉降至近 33.37億元、月減幅逾7成,顯示新冠肺炎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 ,已為防疫雙險理賠止血,業者估5月後保單陸續到期理賠金額會再 降。
統計並顯示,去年至今年4月底的防疫雙險理賠金額達2,683.2億元 ,幾乎吃掉產險業過去近30年的獲利,也迫使國內產險業者必須增資 逾千億元來填補缺口。
保險局說明,去年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防疫險銷售前六大產險均 向金管會申請現金增資獲准,合計完成增資近1,125億元。六家產險 分別為國泰世紀產險二度增資合計200億元、中信產險三度增資合計 155億元、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三度增資合計近 280億元、和泰產險二度增資合計260億元、兆豐產險二度增資合計8 0億元。
保險局進一步指出,目前已核准、但尚未完成增資者,為富邦產險 第二度增資160億元,增資完成後,RBC與淨值比都可達標。由於防疫 險保單是一年定期險,後面已經沒有承保案件,理賠會逐漸減少;因 為防疫政策從3月20日已經改為因為中重症才會有理賠,等於後續的 理賠都是遞延申請,因保單理賠期限為2年,保險局將持續關注,但 預計防疫險理賠統計也將退場不再公布。
【台灣產險業防疫保險理賠近2,650億,產險公司全力增資回血】 疫情指揮中心將於5月1日解編,新冠肺炎降級,這意味著台灣產險業的防疫保險將正式走入歷史。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的統計,從去年到今年3月底,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已經高達近2,650億元,對產險業的影響相當巨大。 去年,台灣產險業累積虧損達1,905億元,今年至今雖然有轉正的月份,但整體還是處於虧損狀態。為了彌補這個虧損大洞,銷售防疫保險最多的前六大產險公司已經多次進行增資,累計增資金額達1,125億元,創下產險業增資新紀錄。 雖然增資金額如此龐大,但仍有五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必須進行額外增資。其中,兆豐產險已經完成增資並達到標準,而富邦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等公司也將啟動新的增資計劃。 在疫情理賠逐漸告一段落之後,產險業正在進行最後的增資工作,目標是將資本適足率提升至法定標準200%以上,並在6月底前完成資金到位。這對於恢復產險業的穩定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根據保險局統計,去年整體產險業理賠防疫險共1,693億元、疫苗 險理賠423.3億元,今年以來至3月底防疫險理賠416.4億元、疫苗險 理賠117億元,防疫雙險從去年以來到今年第一季底理賠金額已高達 近2,650億元。
鉅額理賠的衝擊,拖累產險業獲利長達11個月。據保險局資料顯示 ,產險業從去年5月開始稅前淨利正式轉為負數,去年累積產險業稅 前虧損1,905億元,今年1月雖短暫轉為正數,但到2月又再度轉為負 數,前三個月累積稅前虧損來到32億元。
為彌補虧損大洞,銷售防疫險最多的前六大產險公司大股東多次拿 錢增資,據保險局統計,從去年至今年4月底為止,富邦產險、國泰 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已完 成現金增資1,125億元,創下產險業史上最大增資潮。
千億元增資後,仍有五家產險公司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皆屬於「 資本嚴重不足」狀態,依法必須再啟動增資。兆豐產險3月完成增資 後資本適足率已達標,已核准未完成的,富邦產險再度啟動160億元 現金增資,和泰產險將進行45億元現增,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將啟動 120億元現金增資。
在疫情理賠告一段落後,產險業正在進行最後的增資工作,目標趕 在6月底前將資金到位,讓資本適足率回到疫情前、法定標準200%以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