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公)公司新聞
金管會昨(13)日對兩家外資銀行進行重罰,花旗台灣商業銀行和星展銀行因防制洗錢、打擊資恐相關缺失,分別被開出新台幣1,000萬元和600萬元的罰單。這次處分,讓花旗銀行成為國內銀行因違反防制洗錢規定,而被裁罰的最高金額案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花旗銀行被重罰呢?以下就來為大家詳細解析這起事件。
根據金管會的公告,花旗銀行在2017年到2019年間,以及星展銀行在2017年到2018年間,都因為在防制洗錢、打擊資恐方面存在缺失,未能有效執行相關規定,因此受到處分。其中,花旗銀行因為未將一人公司列為高風險客戶,導致監控機制失效,並且沒有對虛擬貨幣交易平台業者制定相關監控措施,還沒有將租稅規避、逃漏稅等情況納入交易監控,這些問題都導致許多應該為高風險客戶的人們,被錯誤地評估為中低風險,進而影響了可疑警示調查的效率。
而星展銀行則是因為對於相同地址、相同聯絡人的交易沒有進行金額評估,這也是其被處分的重點。金管會官員表示,雖然外資銀行的母集團有相關的防制洗錢政策,但這些政策還是必須符合當地法規,並考慮當地的風險狀況。
這次金管會的處分,再次提醒了我們防制洗錢、打擊資恐的重要性。官員強調,洗錢防制工作應以風險為主,並強調要根據風險來強化相關措施。花旗銀行和星展銀行在這次事件中,因為忽略了當地風險與母集團原機制的差異,直接引入母集團風險管理機制,結果導致低估客戶風險,甚至忽略了應該注意的交易。
總結來說,金管會對花旗銀行和星展銀行的處分,不僅是對其缺失的懲罰,更是對全體金融機構的警示。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的金融機構能夠引以為戒,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安全。
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近期對花旗(台灣)商業銀行及星展(台灣)銀行進行罰款,原因是這兩家銀行在防制洗錢與打擊資恐方面的工作未能達到規定標準。根據金管會13日的公告,花旗銀行因疏於防制洗錢措施,被處以新台幣1千萬元的罰款,創下單一銀行防洗錢的最高罰鍰金額;星展銀行則被罰新台幣600萬元。 金管會指出,花旗銀行在2017至2019年間的專案檢查與一般檢查中,以及星展銀行在2017至2018年的一般檢查中,都未能充分考慮台灣地區的相關規定。這兩家銀行在運用集團系統與政策時,未能增加在地化政策及情勢考量,例如台灣高風險地區主要來自大陸、港澳及部分東南亞國家,但花旗銀行僅納入美國的高風險地區指標,這導致許多異常交易被漏掉。 具體來說,花旗銀行和星展銀行各有四到五大項缺失。花旗銀行比星展銀行多出三項疏失,包括對境外一人公司密集註冊及開戶的風險評估不足、未依規定訂定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監控態樣,以及對大額現金交易的合理性評估不足。星展銀行則在客戶持續性審查、交易監控、客戶盡職審查以及可疑交易警示調查等方面存在缺失。 對於金管會的裁決,星展銀行表示尊重,並強調已於當時即時完成所有改善措施。花旗銀行也表示,在金管會宣布裁罰前,已加強洗錢防制風險管控,以確保符合相關規定。金管會對花旗銀行的五大缺失,以及對星展銀行的四項缺失都提出了具體的整改要求。
過去因防制洗錢缺失遭金管會裁罰的銀行有台北富邦銀行被罰600萬元、新光銀行被罰400萬元,第一銀行200萬元,2017年澳盛銀行被罰20萬元。
此次花旗銀被裁罰1,000萬元,為國銀因為違反防制洗錢規定,而被裁罰的最高金額案例,主要是未將一人公司列為高風險,導致監控機制失效,並且沒有訂定虛擬貨幣交易平台業者相關監控態樣,再加上沒有將租稅規避、逃漏稅態樣完整納入交易監控,導致許多應該為高風險客戶,卻被列為中低風險,所以不能盡速完成可疑警示調查。
星展銀行則是對相同地址、相同聯絡人沒有作金額評估而被裁罰。
金管會官員指出,雖然外銀母集團有防制洗錢政策,但集團規定還是必須符合當地法規、考慮當地風險狀況。
官員強調,洗錢防制以風險為主,風險在哪哪裡就要強化,兩次金檢,都發現花旗銀行和星展銀行這兩家外銀導入集團政策,卻忽略當地風險與母集團的原機制考慮點不同,直接引進母集團風險管理機制,就會造成低估客戶風險、或未發現防制洗錢該注意的交易。
銀行局表示,花旗銀是2017∼2019年的專案檢查與一般檢查結果;星展銀則是2017∼2018年的一般檢查,主要都是運用集團系統與政策,未增加在地化政策及情勢,例如不法所得來源,台灣高風險地區主要是大陸、港澳與部分東南亞國家,但花旗銀則只納美國的高風險地區指標,易漏掉很多異常交易。
兩家銀行各有四到五大項缺失,但台灣花旗銀比星展銀多出三項疏失,一是對境外一人公司密集註冊及開戶,花旗一開始就只列中或低風險,星展是一開始就列高風險,但兩銀行都疏於後續的追蹤檢視。
二是花旗未依規定訂定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監控態樣,三是自然人客戶以大額現金疑似從事租稅規避或逃漏稅時,花旗銀並沒有評估其合理性,如有客戶開設境外個人公司,將企業利潤留在此境外子公司,又設OBU個人帳戶,將境外子公司的利潤退回個人OBU帳戶,但花旗銀只申報大額交易,卻未評估合理性。
星展銀行(台灣)表示,尊重金管會裁決,這些是2017∼2018年期間的缺失,當時金檢時已即時完成所有改善措施;花旗(台灣)銀亦表示,在金管會宣布裁罰前,已強化洗錢防制風險管控,以確保符合相關規定。
金管會列出的花旗(台灣)銀五大缺失,一是未完善建立客戶風險評估機制;二是未完善建立客戶持續性審查機制;三是未完善建立交易監控機制;四是未實執行客戶盡職審查;五是未確實辦理或未儘速完成可疑交易警示的調查。
星展(台灣)銀行亦有四項缺失,一是未完善建立客戶持續性審查與姓名及名稱檢核機制;二是未完善建立交易監控機制;三是未落實辦理客戶盡職審查;四是未確實辦理或未儘速完成可疑交易警示的調查。
【陳碧芬/台北報導】五月來臨,正是大家為了繳稅忙得不可開交的時節。這個月,各大銀行也紛紛祭出刷卡繳稅的優惠方案,讓民眾在完成責任的同時,也能享受一點點的小確幸。其中,花旗銀行(台灣)的活動格外吸引人眼球,它不僅有刷卡免手續費的福利,還推出了前所未有的三重回饋方案,讓大家為繳稅辦新卡變得超划算。 首先,星展銀行(台灣)推出了一個從5月1日到6月2日的刷卡繳稅優惠活動。只要在這段時間內使用星展銀行(台灣)信用卡繳納綜所稅,並在Card+ app完成登錄,就能參加活動。這個優惠有兩種選擇,一是根據繳稅金額的不同,可以獲得100元、500元或1,000元的刷卡金回饋;二是繳稅金額超過3萬元的持卡人,可以選擇12期分期零利率,幫助客戶更靈活地運用資金。 接著,花旗銀行也不遑多讓,它將大量優惠集中在新申辦的卡友身上。只要在2021年5月24日前申辦指定花旗信用卡並核卡,就能獲得三重優惠:繳綜所稅款最高可獲得2%現金回饋、行動支付加碼回饋,以及消費分期3期零利率,總計最高可享4,000元現金回饋。 而?豐銀行則是針對刷卡繳稅的分期付款提供了免手續費的優惠,若一次付清則免費,若分期付款,稅金達1萬元(含)以上,可分3期、0%分期費率。對於卓越理財客戶,若稅金達50萬元(含)以上,更可以分12期享0%分期費率。 渣打銀行的「繳稅貸」則是另一個選擇,申辦者可以用綜合所得稅單或其他財力證明,加上身分證明文件和近三個月的撥薪存摺或扣繳憑單,申辦信貸。申辦成功後,帳管費只需2,000元,比一般信貸減免了7,000元,前三期年利率更是低至0.1%,但需綁約12個月。 看來,這個繳稅季節,各家銀行真的是用心良苦,為了吸引客戶辦卡,真的是動了不少心思啊!不過,大家辦卡時還是要仔細比對各項條件,選擇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哦!
5月繳稅熱季,花旗、星展、渣打、?豐四家外銀全部 祭出刷卡繳稅免手續費外,亦對新卡友加碼優惠,花旗銀還有史無前 例給予繳稅季三重回饋方案,為了繳稅新辦一張卡看來十分划算。
星展銀行(台灣)的刷卡繳稅優惠方案,5月1日到6月2日刷星展銀 行(台灣)信用卡繳納綜所稅,並於星展銀行(台灣)Card+ app完 成登錄,可參加此項優惠活動。持卡人有兩項優惠方案可以選擇,一 、繳稅金額達2萬元、10萬元或30萬元,分別可享100元、500元或1, 000元的刷卡金回饋;二、繳稅金額達3萬元以上的持卡人,則可選擇 12期分期零利率,協助客戶靈活運用資金。
花旗銀行亦把大量加碼的優惠,集中在新申請的卡友上,於2021年 5月24日前申辦指定花旗信用卡且核卡,可拿到三重優惠:1.繳綜所 稅款最高2%現金回饋;2.行動支付加碼回饋;3.消費分期3期零利率 ,合計最高可享4,000元現金回饋。
?豐銀行表示,若卡友刷卡繳稅一次付清,免手續費, 若分期繳納,稅金達1萬元(含)以上,可分3期、0%分期費率,卓 越理財客戶若達50萬元(含)以上、可分12期享0%分期費率。
渣打銀行的「繳稅貸」也是個人信貸的分期功能,申辦民眾可用最 新年度的綜合所得稅單、或銀行認可的其他財力證明,檢附身分證明 文件與近三個月撥薪存摺、或最新年度扣繳憑單,通過申辦者帳管費 台幣2,000元,較一般信貸帳管費台幣9,000元,減免了7,000元,優 惠利率為前三期年利率 0.1%,惟需綁約12個月。
對台灣的消費者來說,花旗銀行猶如美國國旗的分身,這次將要撤 出台灣消金業務,44家分行的花旗招牌大多將要消失,2百多萬張信 用卡也不再看得到花旗的Logo,情感上的衝擊極為強烈,可以想見。
但是,拋開感情的因素,我們更在意的是,從花旗銀行撤出台灣的 事件,可以看到對台灣金融產業發展極為重要的警告訊號。
花旗在今年3月換上年僅53歲的執行長佛瑞瑟(Jane Fraser),她 非常果決地在「Local vs. Global」的企業戰略上做了重大裁決,專 注在花旗具有競爭力的全球業務,核心就是企業金融、以及圍繞在企 業金融所衍生的富豪財富管理業務。相對的,消費金融業務是本地金 融服務業者的生意,花旗在亞洲與歐洲的消金沒有規模競爭力,品牌 效益只是情感的感受,無法扭轉虧損的事實,必須壯士斷腕。
金融業的核心,就是資本運用,從花旗集團去年的財務報表可以看 到,即將打包出售的13國消金業務,使用了70億美元的資本,營運高 達820億美元的資產,營收金額42億美元,結果卻得承受4,000萬美元 左右的虧損。亞洲與歐洲的消金業務對花旗來說是拖油瓶,多年來華 爾街的分析師幾乎人人呼籲花旗歷任執行長應該早點賣掉,花旗的競 爭者美國銀行、摩根大通早就不做這些業務,其他歐洲與日本的龍頭 銀行也沒有跨國消金業務。
提供信用卡、房貸、散戶存放款服務的消金業務耗用鉅額資本、聘 用大量員工、行政成本高昂、每個國家的金融監理要求都不同、而且 因為涉及千萬消費者權益,法令遵循複雜細緻且多變,在「普惠金融 」的政治口號下,利差與手續費不斷下滑,身後又有純網路銀行、以 及電商跨業免費服務的競爭,消費金融早已是變成利潤微薄的本地業 務。
消費金融業務當然還有利潤,花旗在美國的零售業務仍然龐大,去 年提存前的營業利益高達90億美元,所以關鍵就是消費金融屬於地頭 蛇的生意。強龍花旗壓不過地頭蛇,撤出台灣對於本地的商業銀行來 說當然是好消息,但是產業競爭態勢不會有實質改變,對38家本國商 業銀行、外加信用合作社、農漁會信用部、以及有1,300個據點的郵 局來說,過度競爭的消金市場還是一片紅海,而且越來越向擁有經營 規模的大銀行傾斜,幾家前段班吃掉市場八成的利益,而多數中後段 班的本地銀行則在損益兩平間勉強求存。
本國商業銀行必須憂慮的是,花旗放棄紅海業務丟給本國銀行,但 是本國銀行對於國際企業金融、跨國財富管理等具有資本效益的領域 ,競爭力卻越來越差。相較於企業的財務調度快速國際化,本國銀行 卻只能死守在島內,所設立的海外分行能量有限,花旗等跨國銀行在 Global的市場提供最尖端的金融服務,而本國銀行對於自己的台灣客 戶卻得拱手讓人。台灣的金控公司獲利去年創下新高,卻是股市與債 市上漲所帶來的金融資產評價增值,而非持續經營的利益,這是台灣 金融業者不能忽視的警訊。
另外值得我們警惕的是,跨國企業「合理決策」對本地產業帶來海 嘯般的衝擊,對花旗銀行來說,13個國家的消金業務去年帶來42億美 元的營收,只占花旗集團全年營收743億美元的5.6%,對花旗的執行 長Jane Fraser只是約5%的衝擊,但是對於台灣超過兩千名花旗消金 員工來說,卻是100%的變局。
我們當然相信在金管會的要求,以及花旗銀行作為全球金融龍頭的 內部規範,對於轉售台灣資產、員工保護上都會有符合法規、甚至更 為優惠的方案。但是我們必須警醒,死守「Local」的台灣金融產業 是全球的「末端」,不論是金融海嘯的災難、或是花旗銀行策略轉變 的合理決策,掌握Global話語權的跨國金融機構一個動作,身處尾端 的台灣金融業、以及為數龐大的從業人員都可能瞬間受害。
花旗銀行一個簡單明確的策略轉型決策,凸顯了台灣金融產業的致 命弱點,台灣電子科技產業征戰全球,多年努力已經掌握一定的Glo bal話語權,原本有強大實力的台灣金融業卻死守Local市場,該檢討 的清單很長,就留給金管會決策官員、與所有金融機構的負責人深夜 省思吧!
【台灣商業新聞】 哇塞,疫情這麼一來,亞太區的經濟居然還是領先全球,真是讓人刮目相看啊!根據全球法金調研機構Preqin的數據,亞洲創投市場在2020年下半年就復甦了,2021年第一季的交易金額竟然高達480億美元,是2019年季平均水平的兩倍,這讓人不禁想問,這是什麼魔力讓亞洲創投市場如此強勁呢? 這波復甦,除了因為疫情加速了現有科技趨勢的採用,還因為產業投資者對公司估值的接受度提高,加上更多新創公司願意接受創投的資金,讓創投交易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第一季全球創投交易金額達到1,260億美元,比2020年同期增長了114%,其中亞洲創投市場的480億美元,更是讓人驚艷。 雖然2020年第二季亞洲創投業還處於停滯狀態,但第三季和第四季就開始復甦,尤其是東南亞市場,受到南亞最大租車業GRAB的P RE-IPO活動帶動。Monk's Hill Ventures指出,雖然2021年第一季的交易案較少,但平均交易規模卻在增加,這表示投資案已經進入後期階段,新的投資正在積極尋找交易機會。 這麼一來,花旗台灣商業銀行自然也坐不住了,他們的私人銀行部門表示,創投業迅速恢復,顯示全球對創新的渴望超過了經濟停滯和業務中斷的風險。這對許多創投公司來說,是個真槍實彈的考驗,能夠通過考驗的創投公司,自然能吸引更多資金,尤其是那些專注於大陸或亞洲市場的公司。 而另一家跨國金融機構渣打銀行,旗下的渣打創投管理公司也投資了多家金融科技獨角獸,東南亞市場是他們的重點之一。渣打銀行表示,疫情讓他們學會了在非面對面的情況下也能評估投資案,並在疫情中看到了許多新興的投資標的,像是網絡資安、數位資產、企業技術基礎架構等,2021年來的SDGs、嵌入式金融、醫療健康議題也開始強勁發展,渣打集團自然會仔細評估這些可能投資的機會。
花旗銀行近期決定出售其在13個市場的消費金融業務,這一震撼性決策讓市場紛紛傳聞四起。然而,過去兩週來,尚未見到明確的買家浮出水面。在這段緊張的等待期間,花旗集團高層正努力安撫現有客戶,而花旗(台灣)銀行也在官網上發佈了明確的聲明,試圖平息外界的擔憂。 銀行官網首頁上,一則寫著「花旗秉持同樣的精神與熱忱,為消費金融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的聲明格外引人注目,佔據了整個首頁九成的空間。這是為了讓客戶知道,即便在這樣的變動時期,花旗依然堅守對客戶的承諾。 根據聲明,消費金融營運包括分行業務、信用卡、電話理財中心等,在評估買家的過程中,這些業務都將保持不變。花旗(台灣)銀行上周也對媒體發表正式聲明,強調在整個過程中將保障客戶的權益,並將員工的工作權與發展前景作為最重要的考量。 在這13個待售市場中,韓國和印度的反應尤其激烈。韓國花旗銀行自2012年開始整頓消金事業,分行業務已經關閉超過八成。而韓國花旗銀行將於27日召開董事會,面對工會與管理階層的火爆對峙,工會方擔心會出現大量失業,並威脅將發動全面大罷工。 相較於韓國的緊張氛圍,花旗銀行在台灣並沒有工會組織,目前各業務部門都暫時回到了正常運作狀態,對外也強調「business as usual」。這種穩定的態度,不僅讓花旗(台灣)銀行的員工心情較為平靜,也讓客戶對銀行的未來充滿信心。
「花旗秉持同樣的精神與熱忱,為消費金融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民眾或客戶近日上網到花旗(台灣)銀行網站、或打電話進到客 服中心,都會優先看到/聽到銀行方的聲明,像網頁上的聲明稿,張 貼大到把整個首頁占掉九成,「一定要讓客戶看到」。
內容主要說明,消費金融營運包括分行業務、信用卡、電話理財中 心,在評估買家這段期間,都沒有任何變動。該行上周也對媒體發出 正式的聲明,過程中必定將保障客戶的權益,員工工作權與發展前景 也列為最重要考量之一。
待售的花旗消金業務13市場中,根據外電的在地觀察,目前以韓國 、印度的反應最激烈,前者受到工會反制、後者則是當地金融科技獨 角獸搶食,兩種懸殊情境。韓國花旗銀行(Citibank Korea)自201 2年開始整頓消金事業,分行業務優先被處理,目前已關閉逾八成。
韓國花旗將於27日召開董事會,已成為該行工會與管理階層的第一 次火爆對峙,工會方擔心會出現大量失業,將針對資方的人力整頓措 施構想,也威脅將發動全面大罷工。
韓國之外,花旗銀行並沒有工會組織,台灣現在各業務部門暫時回 到BAU(business as usual, 如常運作),對外也一直強調BAU。
Preqin研究團隊統計,疫情除加速對現有科技趨勢的採用,也讓產 業投資者願意接受公司估值的提高,且有更多新創公司願意接受創投 的融資資金,帶動創投交易規模增長強勁,全球在2021年第一季達到 1,260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114%。其中,亞洲創投在同期間交 易金額達480億美元,是2019年季平均水平的兩倍。
2020年第二季亞洲創投業處於停滯狀態,但第三季和第四季活力就 回來了,東南亞的投資氛圍最為熱絡,受到南亞最大租車業GRAB的P RE-IPO活動牽動。Monk's Hill Ventures表示,儘管與2020年第四季 相較,2021年第一季的交易案較少,平均交易規模卻在增加,反映投 資案進入後期階段,新增的投資正在蘊釀交易。
花旗私人銀行(Citi Private Bank)表示,創投業迅速擺脫疫情 干擾,反映全球對創新的渴望超過經濟停滯、和業務中斷帶來的可知 風險。疫情對許多GP是真槍實彈的首次測試,能通過試鍊的創投業, 繼續把資金吸引到最精明的投資標的上,十分明顯,這些GP多因專注 於大陸或亞洲市場,得以證明可以保持一致的表現。
渣打銀行旗下的渣打創投管理公司,已投資多家金融科技獨角獸, 東南亞市場是重點之一。
渣打表示,2020年來的疫情工作方式,讓投資團隊懂得不在面對面 情況下也能評估投資案,也在疫中看到市場新投資標的,如網絡資安 ,數位資產、企業技術基礎架構等,2021年來的SDGs、嵌入式金融、 醫療健康議題也開始強勁發展,渣打集團都仔細評估可能投資機會。
消費金融的範圍,除了最常見的個人存款、信用貸款之外,亦包含 近期興起的財富管理,但也有銀行將消金與財管分開,消金較側重於 信貸、信用卡,客戶投資理財則交由財管部門負責,花旗看來較偏向 此類。
由於消金強調直接面對廣大的金融消費群眾,為了招攬客戶、營造 品牌認同,布建銷售通路、投放廣告行銷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投資。 另一方面,銀行內部與貸後管理、個資保護、客戶服務相關的資訊系 統,也都得相應完備。特別在金融消費保護意識高漲的今日,任何客 戶爭議或違失案件,不僅重創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信心,更可能因此 遭到主管機關裁罰。
換言之,消金業務在通路行銷、客戶管理、法令遵循本就存在高固 定成本,如今又面臨金融科技浪潮來襲,如何利用科技精準判斷客戶 需求、解讀客戶往來軌跡,提供業務所需關鍵資訊,儼然成為當代新 顯學。
各家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的投資宛如軍備競賽,也帶來更沉重的成 本負擔,趟若缺乏大量客戶,讓營收達到一定的競爭規模,精簡業務 不啻為一合理選擇。事實上依據花旗集團2020年報,總體營收約740 億美元,消金貢獻約40億,但在430億的支出中,消金部分竟達30億 ,從這角度來看花旗退出消金市場也就不令人意外。
消費金融特殊的成本結構,也反映在銀行機構的布局策略與設點模 式,可發現有實力經營海外消金市場的金融機構,多屬於規模較大的 跨國金融集團。且常以併購參股切入市場,透過收購在地原有的金融 機構,尋求儘速布建營銷通路、提高市場覆蓋率。譬如在國內擁有較 完整消金產品線的4家外資商銀:花旗、渣打、星展、? 豐,渣打係於2006年收購新竹國際商業、花旗2007年合併華僑商銀, 以及?豐2008年併購中華商銀、星展接手寶華銀行,而星 展在2017年接手澳盛銀行在台的消金業務,更被視為星展能躋身台灣 四大外銀之列的關鍵因素。
台資銀行經營海外消金市場其實也是採取類似策略,以近年正夯東 南亞市場為例,像是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印尼等地,皆有國內民 營銀行投資的子行,經營在地消金市場有成。至於公股行庫據點則仍 以分行為主,囿於據點、資源相對有限,多半逐台商、僑商或華商而 居,以企金、貿易匯兌為業務大宗。
如何擴張國銀海外版圖?其實多年來不乏藉由金融整併成立亞洲區 域銀行,從而開發在地化業務、融入當地市場之建議。此方向或為協 助國銀走向國際、化解國內過度擁擠的解方之一,但如今即使金融巨 擘如花旗,也必須修正經營策略以因應市場環境轉變,遑論規模最大 不過約花旗十分之一的台資銀行。擴大規模固然有其效益,惟金融整 併難度偏高,短期間恐難見具體成果,不妨思考在現有資源條件下, 怎樣發掘利基業務。尤其像是高固定成本的消金產品,靠台資銀行單 打獨鬥終非良策,且收購無非只是市場敲門磚,如能與當地券商、保 險業者結成策略夥伴,彌補自身在當地市場所有不足之處,在地經營 才能走得更長遠。
花旗銀行決定撤離亞太地區13個消費金融市場,其中也包括了我們的寶島台灣。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立法院財委會上承諾,將會依法、審慎地對花旗消金業務撤台案進行審查,確保員工的工作權、客戶的權益,以及後續經營的穩健,同時也會嚴格禁止花旗銀行將台灣的高資產客戶介紹到香港、新加坡等地。
花旗台灣銀行於21日發表聲明,指出亞洲13個市場的消費金融業務出售過程剛剛開始,需要時間來確定特定買家。花旗強調,他們的立場與金管會的指導意見一致,在評估買家時,將會把保障客戶權益以及員工工作權與發展前景,作為最重要的考量。
在財委會的會議上,多位立委關心花旗消金業務撤台是否代表對台灣市場的不信任,以及未來是否會有更多外資銀行撤離。黃天牧回應表示,確實有其他外商銀行申請進入台灣市場,但程序還未完成。他強調,這些外資銀行的撤離並非台灣的問題,而是全球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後重新調整策略的結果,有些是母國總部的經營問題,需要尋找新的增長策略。
黃天牧還提到,外資銀行撤離的原因還包括法規遵從成本的提高、數位化發展的趨勢,以及各國市場當地銀行的競爭力提升。花旗銀行也表示,在這13個市場中,它們並不具規模經濟,因此離開的並不只有台灣市場,還包括印尼等其他國家。黃天牧強調,台灣銀行的競爭力也在提升,他不認為台灣的消金市場會被看衰。
對於立委們要求嚴加把關花旗消金撤台案,黃天牧表示,他們會依法進行審慎的審查。
這位新上任一個月的花旗集團執行長芙瑞瑟(Jane Fraser)領導的經營團隊所做成的決定,不僅影響花旗,更促使其他國際金融集團也會重新檢討其營運發展策略,並可能帶動國內一連串金融整併及板塊移動。
其實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此種大量型的業務,在營運成本及高度競爭的狀況下,只有少數達成經濟規模的金融機構才有獲利,再加上「支付業務」受到電子支付或第三方支付業者以低費率高效率產品的強力競爭,更使國際金融業受到內外夾擊。近年來已有如RBS、澳盛銀行等數家國際金融機構先後退出海外消費金融業務,而花旗在2017年便先行處理其海外信用卡收單(特約商店)業務,在業界早已周知,只是此次正式公開宣示其未來發展策略。
基於過去30年參與國際信用卡機構在台設立、移轉及退場的歷程,提出接手消金業務值得深思的三項議題。
一、Over-banking?Over-lending?我國有過多的銀行家數,但業務重疊性甚高,造成利率及費率高度競爭;加以國內超額儲蓄造成長期低利的現象,使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業務經營獲利愈發困難。但為發展財富管理及交互行銷保險、證券等業務等戰略性考量,許多金融集團必須保有此種業務,所以此種消金業務的價值,對於不同型態的金融機構,有不同的戰略思考及意義。
二、金融科技對於銀行支付及中介功能的影響:支付服務(Payment service)早非銀行獨享,Paypal、Ali-Pay等第三方支付業者,也可完成境內及跨境支付。此外,利用手機載具的行動支付,使信用卡或金融卡逐漸成為一個綁定的帳號,而非支付工具,參考2016年星展買下澳盛包括台灣在內五個市場消金業務的前例,此次併購規格及金額更鉅。在取得花旗業務後,雖有217萬有效卡但同樣要面對同業及支付業的競爭,以及循環信用餘額遞減的情形,除了口袋深度外,接手者運用金融科技維繫客戶使用意願的能力也是關鍵。
三、客戶權益維護等法遵事項:此次花旗的決定,在台灣約有逾200萬個帳戶受影響,已有報導消費者擔心其優惠權益受到影響。依筆者30年來處理信用卡機構設立、併購及退場的經驗,主管機關銀行局依法有權准駁信用卡機構轉讓予第三人,其中最主要的審查重點之一即是消費者權益保障計劃是否完整,連同接手機構的適格性 、消費者保障及爭議處理機制均納入審查,未獲銀行局核准前,不會同意業務移轉。
此次花旗業務移轉的帳戶數量之大,且涉及13個國家或地區,有能力接手者,除國內金控、銀行外,不排除國際性及區域性銀行。將另外涉及到與外國企業結合,需向反托拉斯主管機關的申報及核准,在我國則是公平交易委員會審查。
依過去經驗,也會耗時甚久,審查結果會視申請結合的對象其市場地位而定,可能會有:不准、附條件許可、許可等結果,也將是本案未來的法律風險之一。
黃天牧昨(21)日出席財委會時指出,花旗銀行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就受到美國政府支助,那時便調整公司營運的策略,逐步減少了消金業務,像是現任執行長Jane Fraser曾在2015年負責管理拉丁美洲時,也就賣掉巴西和阿根廷。
跨國金融機構在經營布局策略受到的因素眾多,包含消費金融成本變高、數位化發展、母國經營問題,而本國銀行競爭力逐步提升,引起外銀在台經營壓力也是因素之一。黃天牧認為,花旗對消金業務的退出為全球布局的未來發展策略、獲利和股價等考量,不需特別定位與著墨針對台灣市場,而外銀自有其經營策略,也不需要特別做預估。至於為何僅保留香港與新加坡市場,黃天牧則認為是兩地過去在高端財管的市場長期發展且有一定的穩定性。
立委曾銘宗昨日質詢時說,花旗宣布退出台灣消金業務時,是在宣布前一天才告知金管會,相當不尊重我國主管機關,要求金管會對花旗退出市場相關業務要「慢慢依法審慎審查」。
【2021-04-22/經濟日報/A12版/金融】
花旗台灣銀行21日表示,亞洲13市場消金業務出售的過程才剛開始,將需要一些時間,尚未確定特定買家。且花旗強調立場與金管會指導意見一致,在評估買家時,「必定將保障客戶權益以及員工工作權與發展前景,列為最重要考量之一。」
財委會多位立委關心花旗消金業務撤台,是否對台灣市場投了不信任票,未來是否有更多外銀撤走?黃天牧回應,也有其他外商銀行要申請進入台灣市場,只是程序還沒有完成。他強調這些外銀撤離台灣,並不是台灣的問題,是有四大原因,第一是金融危機後,全球跨國金融機構都在重新調整策略,包括保險公司與銀行,有些是母國總部經營問題,所以要調整布局,尋找增加長期獲利及挹注股價的策略。
二是法遵,尤其是消金法遵成本提高;三是數位化發展;四各國市場的當地銀行提升競力,即外銀優勢下降,同時花旗銀是表示在13市場不具規模經濟,離開的不是只有台灣市場,印尼等其他國家亦同時撤離。黃天牧強調,台灣銀行競爭力也提升,「我不認為要看衰台灣消金市場」。
對於立委要求一定要嚴加把關花旗消金撤台案,黃天牧回應,一定會依法審慎審查。
根據統計,在台灣的四大外銀子行信用卡張數的3月排名,花旗銀信用卡仍是外銀第一高、流通卡數達285萬張,?豐銀第二為62萬張,星展銀第三為60萬張,渣打銀為41萬張。
3月四家外銀子行信用卡的單卡單月簽帳金額,?豐銀最高,達1.1萬元,渣打銀第二為1萬元,星展銀為9,000元,花旗銀最低為7,700元。
匯豐銀1月推出新卡「匯鑽卡」,提供指定通路3%現金回饋,並加碼推出持卡人若同時持有?豐銀行帳戶,且平均往來資產餘額達10萬元以上,便能透過專屬兌換平台,用點數折抵信用卡帳單,成為卡友刷卡金額為在台外銀最高的重要原因。
國內繳稅月的刷卡戰,近年來競爭愈趨激烈,現金回饋是最大的吸引力,今年刷卡繳稅的現金回饋比率,多落在0.2%到5%之間,花旗銀行提供回饋屬於中間值,但仍算不無小補。
花旗銀行指出,即日起至5月24日前申辦並核卡的新卡友,最高可享綜所稅款2%現金回饋,每位正卡人限回饋一次,最高回饋3,000元。
花旗銀行撤出台灣消金市場,雖不是首家外銀撤離台灣的消金市場,但花旗這個台灣人熟悉的外銀品牌,撤台意義絕對不同於2017年的澳盛消金業務離台,此事件對台灣市場也帶來三大警訊。
第一,花旗這次也撤離中國大陸市場,但保留了香港,明眼人都知道,即便這幾年香港面臨國安法等政治動盪的衝擊,但花旗仍未放棄,看的就是大陸的財管市場大餅。換言之,在兩岸消金市場中,花旗實質上並未撤離大陸市場,但卻放棄了台灣。
大陸財管市場大餅吸引國際銀行,原本在大陸市場相對具有優勢的台灣金融業,這幾年來在政治因素干擾下,卻面臨層層障礙,無緣參與龐大商機,這是政府該深思的。
第二,即便這次台灣的大型民營金控有機會吃下花旗的財管肥肉,但這些高端客戶能否跟著留下來,恐怕不無變數。如果留不下來,顯示台灣的銀行業在商品或服務上,無法在滿足這些跨境高端客戶的需求,台灣在發展財管業務上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台灣的金融業必須提升國際競爭力」,官員說,如果花旗能提供客戶的服務,國內銀行卻無法滿足,或是必須經過層層管道才能提供,對客戶來說,須付的手續費等成本相對高,也等於沒有競爭力。
業者要爭氣,但政府也得從旁拉一把,銀行業者說,實際上現在有些民營銀行交易室的人都很厲害,商品設計不是問題,但台灣的資金進出及稅負不具優勢,也讓業者很困擾。
銀行業者常抱怨,提供客戶的商品,需要避險,但央行能提供的資金進出額度,根本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稅負更是無法跟香港等市場競爭。
第三,台灣金融市場仍是過度競爭,over banking(銀行太多)問題依舊存在。
從金管會資料可以看出,這幾年來,花旗等外銀在台子行的表現已經沒有以前突出,知情官員說,原因之一就是,台灣市場太小、太競爭,人才、技術很容易就被複製,優勢很難被彰顯。
美商花旗集團近期宣布,將出售全球13個市場的個人金融業務,其中台灣市場也在這個名單之中,這起交易被視為台灣銀行界「世紀大案」。據估計,這筆交易的金額將超過新台幣500億元,對台灣金融市場來說,無疑是震撼彈。 這次交易涉及的「老花旗人」包括台北富邦銀行董事長陳聖德、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董事長利明?、國泰世華銀行董事長郭明鑑,這三位都是出身台灣花旗的銀行家,對商業銀行與併購業務頗具心得。這次交易,不僅是金錢的遊戲,更是這些銀行家們的競爭與挑戰。 作為台灣外商銀行龍頭,花旗(台灣)銀行近年來的獲利表現一直不錯。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其信用卡手續費淨收益仍大幅減少,但整體銀行稅後淨值報酬率(ROE)仍達7.98%,稅後資產報酬率(ROA)也有1.02%。 分析人士指出,花旗集團若將13個市場的個金業務打包出售,由於買家有限,價格可能不會太理想。事實上,上周五(16日)新加坡市場就有消息指出,花旗集團欲出售的13個市場,其財富管理與信用卡、房貸、信貸等消費金融業務,13地合計損益兩平。 對台灣市場來說,花旗(台灣)銀行是個「金雞母」,若單獨出售,將會引發國內三大民營銀行——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的激烈競爭。這次交易,對「老花旗人」來說,無疑是個難得的機會,也是一場不容錯過的金融大戲。
花旗本次撤出13個消金市場的決定是由花旗集團新任執行長范潔恩 (JaneFraser)宣布,第一時間引起13個相關市場震驚和不解,但 才三天時間,主流社群平台LINKEDIN、Twitter已出現支持范潔恩決 定的新風向,認為被點名的13個市場地理位置分散、短期和長期利益 都不存在,在疫情期間要調配人力十分沒有效率,且范潔恩也是在逐 步落實2020年美國聯邦機構對花旗集團要求的風險管理系統大改造。
花旗集團總部的簡化與改革計畫去年下半年就持續討論,由於疫情 隔離因素,花旗台灣管理高層一直無法親自赴美說明,花旗(台灣) 銀行董事長莫兆鴻、總經理張聖心等高階主管,靠著密集的視訊會議 和美方溝通,亦持續說明花旗在台灣近60年來的營運表現「成功亮眼 」,應維持台灣的消金和企金雙引擎獲利模式。但集團最後還是作出 出售台灣消金業務的決定,僅保留法金和企金業務。莫兆鴻強調,出 售業務「目前還沒有確定的時間表」,在此期間,對於消費金融營運 沒有任何變動,同仁的工作權不會有立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