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泰世紀產物公司新聞
國泰金控昨日(29日)正式公布2024年的股利政策,宣布每股將配發3.5元現金股利,這一數字創下了近三年來的新高紀錄,與2021年的最高水平持平。以昨日收盤價55.7元計算,現金殖利率高達6.2%,不僅刷新了國泰金自身的近年紀錄,也在已公布股利政策的12家金控中奪得現金殖利率的冠軍。
國泰金近年來在股利發放上一直採取現金股利的形式,這一做法顯示了其穩健的財務體質和優異的獲利表現。過去五年中,國泰金的股利發放情況如下:2020年每股配發2.5元現金股利,2021年則達到3.5元,創下歷史高點;2022年受景氣波動和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影響,僅配發0.9元,為近五年最低;2023年則回升至2元。而2024年的股利一舉回升至3.5元,超過市場預期的3元,給小股東帶來了一個大驚喜。
2024年,國泰金全年稅後純益達到1,111.9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為7.28元,創下歷史次高紀錄。這一獲利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旗下核心子公司,如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國泰證券及國泰投信等,這些子公司的稅後純益均創下了歷史新高,國泰人壽的獲利也達到了歷年次高水平。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在法說會中明確表示,今年公司的經營表現亮眼,將與董事會爭取讓投資人共享成果,並對今年配息前景表示信心。
此次公告的3.5元股利,不僅實現了對投資人的承諾,也超過了法人的預估水準,預計將成為市場與投資人關注的焦點。目前,在金控業的14家中,除了富邦金尚未公布2024年的股利政策,新光金決定今年不配發股利外,其餘12家已經揭露了股利分配情況。統計數據顯示,已公布的12家金控合計將發放現金股利總額達2,500億元,不僅遠高於2023年的水平,更一舉突破2021年創下的歷史紀錄。
若富邦金也加入配息行列,市場預期今年金控業現金股利總額將有望挑戰2,800至3,000億元的大關。富邦金2024年全年稅後純益達到1,508.2億元,創下國內金控業歷來單年最高獲利紀錄,每股稅後純益(EPS)高達10.77元,配息能力備受市場矚目。在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劇烈的背景下,高股息題材持續吸引資金關注。國泰金此次的大方配息,為投資人注入了信心,也再次凸顯了其在國內金控版圖中的獲利與股東回饋實力。隨著除息旺季的來臨,金控股配息行情可望持續發酵。
國泰世紀產物在2024年7月再創新猷,獲得金管會核准試辦「點數或電子票券折抵保費」的新服務模式。這項創新服務不僅為保戶帶來更多便利,也為業界開辟了新的服務領域。根據最新消息,國泰產險已成功完成試辦,並正式落地實施,金管會也對相關規定進行了修正,確保保戶能夠利用點數或保險票券折抵部分保費,不僅限於特定保險產品,但需進行本人身份驗證,因此並非全額折抵。 此次,國泰產險與神坊資訊(小樹生活)以及康迅數位(PayEasy)攜手合作,推出了業界首創的「點數或電子票券抵換保費」服務。該服務為客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繳費選擇。當客戶在國泰產險官網投保車險或旅遊險時,即可使用「小樹點」(首次使用需先進行綁定)或「PayEasy保險票券」來抵換保費,這樣的創新服務讓保戶在享受保障的同時,也能夠享受更多的便利。 此外,金管會此次也對壽險業網路投保的險種進行了擴展。除了原有的定期壽險、利變壽險、投資型年金險、傳統年金險、生死合險、小額終老和微型保單等七種險種外,新增了重大疾病險和定額型健康險兩大險種,使得壽險網路投保的險種總數達到了九種。 保險局副局長陳清源表示,目前重大疾病險只能透過基富通平台進行投保,並再導向到保險公司官網。但從即日起,民眾可以直接在官網進行投保,單一被保險人的投保金額上限為100萬元。同時,定額型健康險也因應市場需求而開放,新戶註冊時的最高保額為150萬元,而舊保戶的最高保額則為250萬元。 國泰世紀產物的這次創新,不僅提升了保戶的投保體驗,也顯示了該公司在產品創新和服務優化上的不斷努力。未來,國泰世紀產物將繼續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提供更多創新服務,為台灣保險市場帶來更多活力。
國泰產是攜手神坊資訊(小樹生活)、康迅數位(PayEasy),推出業界首創「點數或電子票券抵換保費」新型態服務模式。
客戶在國泰產險官網投保車險或旅遊險時,即可用「小樹點」(首次需先綁定)或「PayEasy保險票券」抵換保費,多一個繳費選擇。
金管會這次也新增壽險業網路投保的險種,除目前可投保定期壽險、利變壽險、投資型年金險、傳統年金險、生死合險、小額終老和微型保單等七種外,新增兩大險種,一、重大疾病險,二、定額型健康險,整體壽險網路投保險種達九種。
保險局副局長陳清源說,目前重大疾病險只能透過基富通平台再導向到保險公司官網,即日起,民眾可直接在官網投保,單一被保險人投保金額限100萬元。
其次,定額型健康險也因外界有此需求做放行,首次新戶註冊最高保額150萬元,舊保戶最高250萬元。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年輕人生活更加便捷,但也伴隨著價格不斷攀升的風險。為了保障愛機,許多年輕族群開始關注手機保險,也就是行動裝置險。根據保發中心統計,2024年手機險保費達到51.34億元,顯示手機險已逐漸成為高價電子產品的熱門保障選擇。
手機險的投保對象不僅限於年輕族群,中高齡族群投保率也持續上升,這與他們較穩定的經濟能力有關。富邦產險指出,40歲以下客戶的投保件數在2024年呈現增長,主要是因為購買新機時增加保險保障。該公司的手機保險業務主要通過台灣大哥大電信直營及加盟店進行,去年業績成長,除了營業據點增加,還因應了2024年9月iPhone推出的AI手機帶動的換機潮。
國泰產險則觀察到,45歲以下的族群一直是手機險的主要客群,佔比約7成。這個年齡層對手機的依賴度高,偏好高單價旗艦機型,隨著經濟能力的提升,風險意識也逐漸增強,手機險因此成為一種「剛需」。
保發中心統計顯示,行動裝置保單市場自2018年推出以來,年保費已從6.26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50億元以上,呈現穩定成長態勢。總理賠金額也逐年攀升,2024年達17.25億元,手機險已成為產險業的重要業務之一。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觀察到,隨著手機功能的升級和價格上揚,行動裝置維修費用也日益升高,投保手機險已經成為年輕人保護愛機的基本需求。
展望未來,富邦產險預期手機產品將持續推陳出新,帶動手機單價上揚,預計手機險市場仍將保持成長。然而,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保費成長幅度可能有限。國泰產險也認為,手機險的保費成長將受到行動裝置銷售市場的影響,隨著平均價格上升,消費者投保意願增加,將對保費成長起到推動作用。
手機價值不斷攀升,一不留神手滑摔落,可能得承受不菲的修理費。根據產險業者的統計,去年手機險的理賠案件中,摔機、螢幕問題以及受潮成為三大常見類型。為了降低意外發生後的經濟壓力,業內建議單價不菲的手機應該投保相關險種。
富邦產險的數據顯示,去年手機險理賠案件類型中,摔機、螢幕問題(如觸控不良、顯示異常等)及受潮分居前三名。國泰產險則依過往理賠資料分析,行動裝置的理賠申請主要集中於車禍、摔機造成的螢幕破裂或受潮泡水等情況。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內部資料也指出,去年手機險理賠案件前三原因為外力壓迫毀損、外殼及螢幕破損、入水受潮。
這些數據顯示,摔機、螢幕破裂、受潮等,都是造成手機故障的常見原因。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強調,手機險的平均理賠金額約近萬元,若民眾需自費維修或置換零件,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為此,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建議民眾,在購買新機或續約舊機時,可額外投保行動裝置保險,以應對手機發生意外事故時的損耗。國泰產險也提醒,購買新機並有投保手機險需求的消費者在投保前,應注意保險費與自負額、理賠範圍、每年意外損害賠償次數等四大事項。
其中,保險費與自負額是首要關注點,消費者需注意保費多少以及若無法修理需支付多少自負額來置換手機。其次,了解理賠範圍非常關鍵,特別是注意市面上的手機險是否包含遺失或無法識別的狀況。另外,每年意外損害賠償次數也是消費者需要詳加關注的,因為這部分會依照實際投保方案有所變動。
最後,國泰產險提醒,手機險的投保是線下僅能臨櫃進行,離櫃後即無法承保,且退保後也不能再加保。因此,消費者在購機當下把握投保時機,是保障自身利益的關鍵。
富邦產險表示,40歲以下客戶之投保件數2024年相較於2023年呈現 增加趨勢,投保手機保險主要原因是購買新機時安排保險可多一層保 障。而該公司手機保險業務主要通路為台灣大哥大電信直營及加盟店 ,去年手機險業績成長,除了受惠台灣大哥大營業據點增加,也因應 2024年9月iPhone推出AI手機帶動換機潮,進而推升業績。
國泰產險觀察指出,45歲以下族群過去一直是手機險的主要客群, 占比約7成,該年齡層對手機依賴度高,且偏好高單價旗艦機型,風 險意識也隨著經濟能力提升而增強,讓投保手機險成為一種「剛需」 。
保發中心統計,行動裝置保單市場在2018年推出時,年保費僅6.2 6億元,2020年躍升至36.39億元,2023年已達49.09億元,2024年更 突破50億元大關。隨著手機功能升級、價格上揚,手機險市場呈現穩 定成長態勢。
總理賠金額亦逐年攀升,2021年手機險總理賠金額為10.74億元, 2022年增加至13.68億元,2023年達17.15億元,2024年進一步成長至 17.25億元,顯示手機險已成產險業重要業務之一。去年手機險投保 件數相較前一年約成長5.88%,簽單損率33.6%,仍在產險業者可接 受範圍。
對於手機不離身、隨時隨地滑一下的「滑世代」,新安東京海上產 險觀察,行動裝置維修費用日益升高,為愛機投保手機險已是最基本 且必要的保障,年輕族群對手機險需求仍在穩步成長。
展望今年手機險市場,富邦產險表示,手機產品持續推陳出新,例 如具高規格攝影鏡頭、折疊螢幕、AI功能等新技術,相對帶動手機單 價持續上揚,預期手機險仍將有成長空間。不過,各電信業者及手機 銷售通路同時銷售智慧型手機搭配手機險,市場競爭激烈,保費成長 幅度應有限。
國泰產險同樣認為,手機險受行動裝置整體銷售市場影響,隨著平 均價格上升,進而增加消費者投保意願,應可為保費成長帶來助力。
富邦產險統計,去年手機險理賠案件類型前三名依序為摔機、螢幕 問題(觸控不良、顯示異常等)及受潮;國泰產險就過往理賠資料來 看,行動裝置理賠申請樣態主要以車禍、摔機造成的螢幕破裂或受潮 泡水等較為常見;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內部資料顯示,去年手機險理賠 案件前三大原因分別為外力壓迫毀損、外殼及螢幕破損、入水受潮。
由此可見,舉凡摔機、螢幕破裂、受潮等,都是導致手機故障的常 見原因,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指出,手機險平均每件理賠金額約近萬元 ,若民眾要全額自費維修或置換零件,動輒近萬元的維修費用,對消 費者而言絕對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建議,民眾可依據本身需求,在購入新機或舊機 續約時,為手機額外投保行動裝置保險,當手機發生不可預料的意外 事故,如意外碎屏、摔壞、落水及輾壓等導致損毀,就能省下可觀的 維修費用。
國泰產險提醒,購買新機、有投保手機險需求的民眾,在投保前務 必注意四大事項,首先是保險費與自負額,須注意保費及如果無法維 修需支付多少自負額置換手機;其次是要了解理賠範圍,針對何種意 外事故有進行理賠,另需特別留意市面上的手機險,針對遺失或無法 辨識的情況下,幾乎都無法進行理賠。
此外,還得看清楚手機險每年的意外損害賠償次數,目前市面上的 手機險大多提供一年三次意外損害的賠償次數,但會依照實際投保方 案變動,這部分需詳加注意;最後,線下僅能臨櫃投保,離櫃後即無 法承保,如中途退保後也不能再加保。
台灣金融業龍頭企業在首季表現亮眼,其中富邦金控與國泰金控分別以強大的獲利能力,在金控業界中領先群倫。富邦金控在3月份再創紀錄,累計稅後純益達411.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5%,每股稅後純益(EPS)3.01元,榮獲金控單月、首季、每股盈餘的「三冠王」。而國泰金控在國壽獲利的挹注下,首季稅後純益也突破300億元,達到321.2億元,EPS達2.17元,位居第二。
富邦人壽在股票投資部位的調節下,第一季獲利大幅成長。3月份稅後純益達91.8億元,累計稅後純益273.6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成長125%及57%。國泰世華銀行在3月份的稅後純益為40.2億元,第一季則達121.8億元,年成長17%,主要得益于放款成長動能強健以及資金成本的有效控管。
在產險子公司方面,國泰產險3月份稅後純益為3.1億元,累計稅後純益創同期新高達10.7億元,年成長23%。富邦產險3月份稅後純益為4.4億元,累計首季獲利16.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1%。
然而,雙雄的證券子公司在首季受到全球股市波動的影響,台股日均值年減6%,進而影響證券經紀收入及金融資產部位損益。
上市金控2025年第一季的獲利結果陸續出爐,雖然整體呈現年減8.6%,但其中仍有亮點。在這波市場波動中,富邦金控表現出色,每股純益(EPS)突破3元,創下歷史次高紀錄。另一方面,國泰金控則在面對市場壓力下,仍然保持穩健的獲利表現。
根據統計,14家上市金控第一季度的税後純益達1,436.1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8.6%。其中,富邦金控的EPS達到3.01元,表現十分亮眼。富邦金控子公司富邦人壽和台北富邦銀行的獲利也創下歷史新高,分別實現了91.8億元和30.7億元的稅後純益。
在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高的情況下,富邦人壽在3月實現部分國內外股票資本利得,並降低曝險,同時把握利率高檔時點增持債券部位。此外,美元對台幣走強也為公司帶來匯兌利益。北富銀3月的稅後純益則為30.7億元,累計稅後純益達101.2億元,年成長24%。
國泰金控方面,第一季的稅後純益為321.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4.5%,EPS為2.17元。旗下國泰人壽3月的稅後純益為56.8億元,累計稅後純益達182.4億元,雖然年減27.4%,但表現依然穩健。國泰世華銀的稅後純益為40.2億元,累計稅後純益121.8億元,年成長17%,主要受益於放款動能強健和外幣資金成本下降。
整體來看,在市場環境波動中,富邦金控和國泰金控均能保持良好的獲利表現,展現了強大的市場應對能力和穩健的經營策略。
3月台股崩跌逾2,300點,衝擊金控財務操作,證券端自營、承銷獲利受影響,而台幣貶值在部分壽險公司已實施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新制下,未能如過往當美元升、台幣貶即有匯兌利益,因此3月單月獲利各家金控表現不一。整體金控3月單月稅後純益386.1億元,比前月衰退18%,比去年同月減34%,累計第1季金控總獲利也年減8.6%。
富邦金自結3月稅後純益111.1億元,創下歷史次高,第1季稅後純益411.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5%,EPS為3.01元,為歷來同期第三高。子公司富邦人壽3月稅後純益創下歷史新高、台北富邦銀行3月及第1季稅後純益皆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富邦人壽3月稅後純益為91.8億元,累計稅後純益為273.6億元,年增近六成。富邦人壽基於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高,因此3月實現部分國內外股票資本利得、降低曝險,債市也把握利率高檔時點增持債券部位,而3月美元兌台幣走強,也產生匯兌利益。
北富銀3月稅後純益30.7億元,累計稅後純益101.2億元,年成長24%,累計獲利續創歷史新高,第1季利息及手續費淨收益均雙位數成長,富邦產險3月稅後純益4.4億元,累計稅後純益16.2億元,年成長21%。富邦證3月稅後純益3.7億元,累計稅後純益16.6億元,年減29%。
國泰金3月稅後純益98.4億元,第1季稅後純益321.2億元,年減14.5%,EPS為2.17元,子公司國泰世華銀、產險及投信首季稅後純益續創歷史同期新高。旗下國泰人壽3月稅後純益56.8億元,累計稅後純益達182.4億元,年減27.4%。單月獲利穩健,主要反映資本利得、經常性收益貢獻及避險操作得宜,掌握波段操作,逢高調節股票部位,且經常性收益持續挹注,以及3月新台幣貶值,有利外匯避險操作。
國泰世華銀3月稅後純益40.2億元,累計稅後純益121.8億元,年成長17%。受惠放款動能強健,外幣資金成本因降息影響下降,財富管理商品銷量亮眼,淨息收、手收均成長。
富邦人壽股票投資部位自年初持續調節,資本利得帶動第一季獲利 成長。3月稅後純益91.8億元,累計稅後純益273.6億元,分別較去年 同期成長125%及57%,是各壽險公司中唯一首季獲利較去年同期大 幅成者,對整體金控首季獲利貢獻度高達66%,獲利創歷年3月最高 及首季第三高紀錄;國壽今年來因應金融市場波動,投資操作平穩, 保險本業營運穩健,3月獲利56.8億元,累計首季稅後純益達182.4億 元,對金控貢獻度逾半達56%。
國泰世華銀行3月稅後純益40.2億元,第一季121.8億元,年成長1 7%,主因為放款成長動能強健,有效控管資金成本,另銷售保險、 基金等財富管理各項商品業績持續成長,信用卡消費亦穩定增加,累 計淨手收相較去年同期成長33%,稅後獲利續創同期歷史新高;北富 銀3月稅後純益30.7億元、首季獲利達101.2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成 長28%、24%。
產險子公司方面,國泰產險3月稅後純益3.1億元,累計稅後純益創 同期新高達10.7億元,年成長23%;富邦產3月稅後純益4.4億元,累 計首季獲利16.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1%。
雙雄證券子公司都受到全球股市因川普關稅政策震盪走跌波及,第 一季台股日均值年減6%,影響證券經紀收入、金融資產部位損益較 去年同期減少。
近期,川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的實施,對台灣股市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其中三檔上市產險股的現金股息殖利率卻逆勢上揚,創下新高水準。這三檔產險股分別是第一保、中再保和新光產,其現金股息殖利率分別達到7.69%、7.68%和7.08%。
國泰產險對此表示,川普的關稅政策對保險等相關行業的影響主要來自於成本上升、通膨增加、需求波動以及風險評估等方面。該公司將緊密關注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並根據市場狀況適時調整策略。
產險財務主管強調,產險業屬於純內需產業,與關稅高低無直接關係。由於產險業的投資配置相對保守,評價影響也不大。對於台灣取消進口車汽車關稅,對汽車市場可能帶來正面影響,但消費者可能因預期心理影響而不購買新車,進而影響汽車險保費成長率。至於美國進口關稅升高對其他險種的影響,則需進一步觀察,屬於中長期觀察範疇。總之,短期內產險業受到關稅的影響並不大。
對於中租控股等租賃業者的影響,目前尚不明确。中租控股表示,由於川普政府歡迎各國政府與美國協商,未來關稅稅率是否會調降,目前尚無確定信息。該公司正在積極了解不同產業客戶可能受到的影響,以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中租控股、日盛台駿等金融租賃股價在7日仍然跌停作收。由於中租控股每股配息6.1元,配股0.2元,以當日收盤價計算,現金股息殖利率已提高到5.6%。
國泰產險表示,川普關稅政策對保險等各相關行業可能影響,主要 來自於成本上升、通膨增加、需求波動、風險評估等方面。該公司將 密切關注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並根據市場狀況適時調整策略。
產險財務主管指出,產險業是純內需產業,跟關稅高低較無直接關 係,加上產險業的投資配置又比壽險業保守,評價影響也不嚴重。台 灣如果取消進口車汽車關稅,對汽車市場應該是正向,但就怕國內消 費受到預期心理影響,消費者不購買新車,汽車險保費成長率就會受 到些許影響。至於美進口關稅升高對於其他險種的影響,則需要再觀 察,但這些屬於中長期的觀察,總之,短期產險業受到關稅影響真的 不大。
另對等關稅對中租控股等租賃業者的影響並不明確。中租控股說明 ,因為川普政府歡迎各國政府與美國協商,所以之後未來關稅稅率是 不是會調降,目前尚未可知。
中租控股公司正積極了解不同產業的客戶可能受到的影響,以擬定 因應措施。
包括中租控股、日盛台駿等金融租賃股價7日依然跌停作收,由於 中租控股每股配息6.1元,配股0.2元,以7日收盤價,現金股息殖利 率已提高到5.6%。
產險業界今年度獲利佳績出爐,創下歷史新紀錄!根據保發中心統計,去年產險業的稅後純益高達221.3億元,不僅超越2021年的196.35億元,更展現出產險業在市場競爭與營運效率上的顯著提升。
在這一連串的耀眼數字中,新光產險以33億元的稅後純益榮獲「獲利王」寶座,顯示其市場競爭力和穩健的財務狀況。而國泰產險則以每股稅後純益(EPS)13.18元奪得頭名,展現其在業界中的領先地位。
具體來看,去年各產險公司的獲利排名中,富邦產險以30.1億元的稅後純益位居第二,國泰產險以26.3億元名列第三。新安產、和泰產、華南產、泰安產等公司也分別在排行榜上取得佳績。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雖然有一家產險公司法巴產陷入虧損,但整體產險業的EPS平均仍然保持在3元以上,顯示業界整體的穩健性。
在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方面,本土產險公司表現亮眼。台產、泰安產、兆豐產等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均高於600%,而第一產、明台產、旺旺友聯產、新光產等公司的資本適足率也都在400%以上,顯示業界整體的財務穩定性。
面對國內外政經環境的不確定性,產險業者仍保持樂觀態度。業內人士表示,在嚴控營運風險的同時,各公司積極深化數位應用與服務體驗,拓展異業合作機會,預估今年簽單保費仍有成長一成的潛力。
整體而言,2024年產險業的簽單保費收入達到2,702億元,首次突破2,700億元大關。產險公會預估,今年產險業整體簽單保費可望達到3,000億元,其中車險市場的發展尤其引人注目。預計新車銷售將微增46.2萬台,新能源車的占比將逐步提高,帶動產險業的發展。
根據保發中心統計,產險業去年獲利大爆發,稅後純益達221.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超越2021年稅後純益196.35億元。
就各產險公布的資料,去年獲利第一名由新光產以稅後純益33億元拿下,第二至第十名依序為富邦產稅後純益30.1億元、國泰產26.3億元、新安產20.4億元、和泰產18.8億元、華南產12.9億元、泰安產12.8億元、旺旺友聯產12.2億元、台產11.6億元及明台產9.5億元。但去年仍有一家產險未能擺脫虧損,即法巴產虧損1.6億元。
以EPS來觀察,則由國泰產險13.18元奪冠,第二至第五依序為新光產10.47元、富邦產10.06元、和泰產9.43元及華南產6.46元。而其他包含旺旺友聯產、泰安產、明台產、台產、第一產EPS皆達3元以上。
2024年19家產險業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也已公布,在本土產險公司中,台產RBC達716.71%、淨值比49.27%;泰安產RBC為613.54%、淨值比32.84%;兆豐產RBC為611.29%、淨值比37.31%,三家資本皆高於600%以上,第一產、明台產、旺旺友聯產、新光產的RBC則在400%以上,總計19家產險皆順利達標。
產險業者指出,儘管國內外政經環境,仍呈現不確定狀態,但在各業者在嚴控營運風險之下,亦深化數位應用與服務體驗,使網路投保商品多元化,同時拓展異業合作機會,樂觀預估今年簽單保費仍有成長一成的潛力。
2024年整體產險業簽單保費收入達2,702億元,為首次突破2,700億元大關,產險公會預估,今年產險業整體簽單保費年度可望達3,000億元,其中,在車險方面,車廠一般預期新車銷售將微增46.2萬的水準,在純電車、混合動力車及氫能車等選項增加,新能源車的占比可望逐步提高。
近日,飛安問題再度引起關注,英國倫敦希斯羅機場(Heathrow Airport)因附近變電廠發生事故,於3月21日全日關閉,造成多班航班受影響,包括台灣班機及旅客。對此,台灣的產險公司也提供了解決方案,以應對班機延誤或改降造成的旅行不便。
國泰產險公司指出,若民眾在出國前已投保旅遊不便險,並在保險有效期内,以乘客身分實際搭乘的定期航班,若出發時間延誤超過4小時,即可向產險公司申請班機延誤理賠。為此,旅客需提供實際搭乘的登機證及航空業者出具的班機延誤證明。
新光產險則針對此次事件,以新光產旅綜險為例,提供以下四種情況的理賠說明:
1. 若航班已起飛後返回原起飛機場,保戶需提供航空公司開立的取消證明及替代班機的登機證,若替代班機起飛時間比原定班機晚4小時以上,即可依約定金額獲得班機延誤保險金。
2. 若航班改降倫敦附近機場,保戶需提供航空公司開立的取消證明,以及替代班機的登機證,若替代班機起飛時間比原定班機晚4小時以上,也可獲得班機改降慰問保險金。
3. 若航班被取消或起飛時間延誤超過4小時,保戶需提供航空公司開立的取消證明及替代班機的登機證,依約定金額獲得班機延誤保險金。
4. 若從倫敦回台航班被取消或起飛時間延誤,保戶需提供航空公司開立的取消證明及替代班機的登機證,同樣依約定金額獲得班機延誤保險金。
值得注意的是,各產險公司的旅行不便險保障內容略有差異,保戶在申請理賠時,應詳閱保單內容,確保符合理賠條款。在面對飛安問題時,適當的保險保障將為旅客提供有力支持。
國泰產險表示,只要在出國前有投保旅遊不便險的民眾,於保險期 間內以乘客身分所實際搭乘之定期航班較預定出發時間延誤4小時以 上時,準備實際搭乘之登機證及航空業者所出具載有班機延誤期間之 證明,即可向產險公司申請班機延誤項目理賠,由產險公司依承保內 容進行審核。
各產險公司旅行不便險的保障不盡相同,即使同一產險公司推出保 單保障內容也不一,各保戶情況發生也不同,因此,那些情況可以被 理賠,各產險公司都較保留,產險業者中,只要符合理賠條款,保險 公司都會理賠。
新光產險指出,針對這個事件,以新光產旅綜險為例,情況一是若 從台灣出發,航班已起飛,之後再返回原起飛機場,保戶申請理賠時 ,需要2種證明文件,即航空公司開立的取消證明和搭乘的替代班機 較原定班機起飛時間晚4小時以上等可依約定的金額給付班機延誤保 險金。
情況二是航班改降倫敦附近機場-新光產險表示,理賠項目是班機 改降慰問保險金。理賠原因是因原定降落機場關閉,改降非原定降落 機場,定額給付班機改降慰問保險金。
情況三是若航班因此遭取消或者航班起飛時間延誤逾4小時以上, 均理賠班機延誤保險金。新光產險說明,這項也是需要航空公司開立 的取消證明及搭乘的替代班機,較原定班機起飛時間晚4小時以上, 依約定定額給付班機延誤保險金。
情況四是若要從倫敦回台,航班遭取消或者航班起飛時間延誤,理 賠項目也是班機延誤保險金,但需要航空公司開立的取消證明,及搭 乘的替代班機較原定班機起飛時間晚4小時以上的兩項證明。
台灣產險業界在2024年的表現驚艷,根據最新公布的財報,整體產險公司的稅後純益達到221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在這波熱潮中,新光、富邦、國泰三大產險公司分別以33億元、30億元、26億元的獲利表現,對整體產險業的貢獻最大,且這三家公司的獲利均超過了一個資本額。
除了這三大產險公司外,台灣、和泰、泰安、旺旺保、華南及新安東京海上等多家產險公司的稅後純益也均超過10億元。而兆豐、第一、南山等產險公司,即使去年獲利未達10億元,但仍然優於前一年。然而,在20家產險公司中,仍有6家的稅後純益略低於2023年,更有1家外商產險出現虧損。
在金控旗下產險中,富邦產險的表現尤其亮眼,其每股稅後純益(EPS)達到10.06元,成功擺脫了前兩年因理賠防疫保單帶來的陰霾,淨賺逾30億元,超過一個資本額。富邦產險表示,去年獲利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業務結構的調整和品質管控的強化,核保利潤持續增加,投資績效穩定,自留綜合率也較2023年有所改善。
國泰產險則以每股13.18元的EPS奪得冠軍寶座,其自留綜合率降至91.2%,顯示公司在市場競爭力上的增強。國泰產險指出,這些成就來自於對質量的堅守、經營理念的落實、營運風險的嚴控,以及法規遵循的深化。此外,公司還積極深化數位應用與服務體驗,提升客戶滿意度與黏著度,並在大陸拓展互聯網業務,同時在越南加強數位基礎建設,拓展異業合作機會。
華南產險在去年的表現也相當出色,稅後純益達到12.93億元,年成長率41.2%,EPS為6.46元,簽單保費總收入達140.25億元,均創下歷年新高紀錄。華南產險透露,公司已經開始上架多元化網路投保商品,如電動機車險、電動汽車險等,並成立了商品創新研發小組,加速各種新商品的開發,以提升競爭力。此外,華南產險還計劃在今年建置行動投保平台,以提升作業效率和投保便利性。
除三大產險外,台灣、和泰、泰安、旺旺保、華南及新安東京海上 等產險公司,多家稅後純益都逾10億元;兆豐、第一、南山等產險即 使去年獲利未逾10億元,也都優於前一年;但20家產險中仍有六家去 年稅後純益略低於2023年,更有一家外商產險為虧損。
金控旗下產險去年獲利大增,富邦產每股稅後純益(EPS)10.06元 ,完全擺脫前二年因理賠防疫保單的陰霾,淨賺逾30億元、超過一個 資本額。富邦產險說明,去年獲利主要受惠業務結構調整及強化品質 管控,核保利潤持續增加,投資績效穩健為5.18%,自留綜合率87% 也較2023年改善。
國泰產險去年EPS更來到13.18元拿下冠軍寶座,自留綜合率降至9 1.2%,自留綜合率越低者代表在市場競爭力愈大。國泰產表示,因 堅守質量並重經營理念,嚴控營運風險,落實法規遵循,深化數位應 用與服務體驗,提升客戶滿意度與黏著度,發展大陸互聯網業務;在 越南持續強化數位基礎建設、拓展異業合作機會。
華南產險去年因本業及資金運用收益增加,稅後純益12.93億元、 年成長41.2%,EPS有6.46元,簽單保費總收入140.25億元,均持續 改寫歷年新高紀錄。華南產險指出,順應市場趨勢,已上架eCover多 元化網路投保商品,如電動機車險、電動汽車險等,並成立商品創新 研發小組加速各險種新商品開發、強化保險商品差異化、提升整體競 爭力,另今年規劃建置行動投保平台,以提升作業效率及投保便利性 。
行動裝置險(俗稱手機險)去年投保金額突破50億元,再創新高紀錄。隨著AI手機的持續問世,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發布的智慧型手機報告預估,今年平均售價將上升5%。這一趨勢讓產險業者預測,2025年行動裝置險簽保費有望直接跳升至55億元。
根據產險業者的調查,民眾在購買高價新手機時,超過七、八成的人會選擇投保手機險。手機價格越高,投保手機險的比率也越高。因此,手機險的保費逐年增加。2023年手機險保費已經達到49億元以上,去年則是51.35億元。投保件數從2023年的164萬件,增加到去年的近173萬件,今年預計手機險投保件數和簽單保費將繼續創下新高。
國泰產險表示,這一數據反映出手機市場高階化的趨勢正在加速,這也將直接影響到維修費用。目前,一款手機的維修费用往往高達數萬元,加上功能複雜,原廠更多是只修不換。以iPhone 16 Pro為例,官方網站上顯示,若是其他損壞維修,費用可能超過2.1萬元,這幾乎是購買新機的5成。透過投保手機保險,可以有效地降低意外或故障發生後的經濟負擔。
儘管投保手機險的件數和金額逐年增加,但根據保發中心的資料顯示,近三年來手機險的理賠案件和金額也逐年上升。從2022年至2024年,理賠案件從12.11萬件增加到13.89萬件;理賠金額從13.27億元增加到17.59億元,平均每一理賠金額已經超過1.25萬元。這一理賠金額讓保戶感受到保障的實際效果,不過,由於投保案件數量眾多,損率仍低於35%,對產險業來說,手機險仍是一個有利潤的產品。
目前,產險業界有12家產險公司推出手機險,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富邦產以及美商安達產的市佔率超過7成。產險業者指出,由於這三家公司的承保件數多,其理賠率也低於平均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