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邦人壽(公)公司新聞
對於今年保單銷售前景,壽險業高層表示,今年元月新契約保費年增可望逾四成,主要是去年比較基期偏低,但整體業界業績回溫,同樣顯示「今年有個好的開始」。展望今年,壽險業高層認為,除新台幣匯率強弱外,保單宣告利率調整及聯準會降息時程,均為影響壽險業績的重大變數。
另一家壽險業高層分析,2023年下半年投資型保單禁令上路,導致相關商品銷售狀況轉冷,但預料今年傳統型、利變型保單銷售情況將優於去年,特別是今年下半年,若聯準會調降利率,並促使新台幣匯率升值,將成壽險業銷售美元保單的大利多,對今年壽險業保費收入成長樂觀看待。
富邦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117.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八成,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傳統型商品;受惠分期繳商品推動成效顯著,個人A&H(意外及健康險)商品1月新契約保費較去年同期成長近七成。
國泰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84.7億元,較前一個月成長14%、較去年同期成長5%,其中A&H(意外及健康險)商品銷售動能穩健提升,新契約保費較前一個月成長77%、較去年同期成長162%。另外,受惠金融市場回穩,理財型商品銷售動能提升,國泰人壽美元傳統理財型商品新契約保費較上月成長17%、投資型商品新契約保費較上月成長12%。
南山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83.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約二成。其中利變壽險躉繳商品業績表現亮眼,加上持續推出符合國人醫療照護需求商品,整體醫療險商品動能穩健。
台灣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46.6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24%;凱基人壽(前中國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38.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新光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31.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73%。
【台北訊】新年伊始,台灣金融業便交出亮麗成績單!14家上市金控集團全數公告1月自結獲利,結果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在壽險子公司逐漸回穩、銀行穩步前進以及證券子公司獲利攀升的幫助下,這14家金控集團合計實現税後淨利高達539.15億元,年增率驚人達到129.58%。其中,更有五家金控集團的獲利年成長率超過一倍至四倍不等。 在這波獲利狂潮中,富邦金控再次蟬聯獲利王寶座,其税後淨利達到140.7億元,每股税後獲利(EPS)為1.08元,均為金控之冠。國泰金控以94.1億元的税後淨利和0.65元的EPS位居第二,中信金控則以88.06億元的税後淨利和0.45元的EPS緊追後。若以獲利年增率來看,國泰金控以443.93%的成長率奪得第一,開發金以343.76%居次,中信金控以250.7%排名第三,富邦金控的獲利年增率也達到131.41%。 值得注意的是,新光金控雖然在1月出現22.49億元的虧損,但與去年同期相比,虧損縮小了38.5億元。在金控各子公司獲利方面,銀行子公司的獲利貢獻最大,13家子銀行合計實現税後獲利近303億元,占金控獲利的56%。在這之中,中信銀、國泰世華銀、兆豐銀及台北富邦銀單月稅後獲利都超過30億元。 壽險子公司方面,由於元月新台幣貶值和台股回升,獲利表現比去年同期好很多。九家壽險子公司合計實現税後獲利近173億元,獲利貢獻占率32%。其中,富邦人壽以90.8億元的獲利高居榜首,國泰人壽和台灣人壽也分別實現逾40億元的獲利。 在證券子公司方面,台股元月行情佳,帶動13家證券子公司實現税後獲利51.2億元,同比年增逾90%。元大證和凱基證分別以13.66億元和11.55億元的獲利分居前二名。 雖然2月因農曆春節和228假期,工作天數較短,但台股在金龍年開紅盤創下新高,預計金控2月的獲利也將保持旺勢。只要新台幣匯率不急升、獨強,金控前兩月的獲利有望維持倍增速度。
台灣壽險業元月開春,行情旺旺!新台幣貶值加上台股居高不下,讓六大壽險公司全數獲利,合計稅後獲利超過220億元,比起去年1月的虧損78億元,可說是「翻身大吉」。其中,<富邦人壽>以90.8億元的稅後盈餘壓軸出場,其他如南山人壽、國泰人壽、台灣人壽及凱基人壽(原中國人壽)也都分得一杯羹。
這次的獲利好成績,新台幣貶值功不可沒。元月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貶值近5.7角,若六大壽險對外投資完全沒有避險,將帶來超過1,900億元的兌換利益。雖然避險成本還在4%左右,但避險與增提外匯準備金後,六家公司淨匯兌成本還是超過200億元。
台股方面,從2022年底的1萬4千點到今年初的1萬7,890點,壽險公司手中的科技股都獲得不少增值利益。不過,由於債券殖利率反彈,債券及債券基金價格持續下跌,對公司造成一定壓力。
在這波獲利中,除了匯兌利益,台股的穩定表現也為壽險公司帶來近400億元的資本利得。而新台幣貶值1.8%,讓六大壽險增提127億元外匯準備金,這也成為了元月獲利的負擔。
避險成本方面,雖然1月有所下降,但仍需等到美國降息後才能真正降低。壽險業者表示,傳統避險CS成本從去年10月的4.4%下降到1月的3.9%,但傳統避險NDF成本仍偏高,去年底還有6%至7%。
台灣壽險業今年開年就交出亮麗成績單!在台股指數突破「萬八」以及新台幣匯率單月貶值的影響下,六大壽險公司在元月份的獲利都顯著回升。雖然新光人壽是唯一虧損的公司,但六大壽險公司的稅後合計賺進220.3億元,創下自2023年8月以來的半年新高紀錄。 富邦人壽在這波獲利高潮中表現亮眼,1月份的稅後純益達到90.7億元。這主要得益于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台股指數的上升讓富邦人壽抓住機會增加實現資本利得,加上新台幣匯率的貶值,對當月兌換利益有所貢獻。 南山人壽的保險本業表現穩健,經常性收益穩定成長。新台幣的回貶也幫助緩和了避險成本壓力,同時,該公司也掌握了市場波段,實現了資本利得,1月份的稅後純益達到55.4億元。 國泰人壽的1月份稅後純益為47.2億元,這主要是由資本利得及經常性收益帶動。美國經濟強韌,股市持續創高,國泰人壽也把握住這個波段,實現了資本利得。新台幣匯率的貶值對於匯兌利得有正面影響,加上經常性收益的挹注,讓獲利表現十分出色。
金控元月獲利王依舊由富邦金控蟬聯,稅後淨利140.7億元、每股 稅後獲利(EPS)達1.08元,都是金控第一;第二名是國泰金控的94 .1億元及EPS為0.65元;中信金控以88.06億元、EPS為0.45元緊追在 後。
若看獲利年增率,元月成長最大是國泰金的443.93%,開發金以3 43.76%居次,中信金成長250.7%排名第三名,元大金也有203.65% ,富邦金則為131.41%,獲利年增都翻倍。15日公布的新光金單月雖 虧損22.49億元,但較去年同期虧38.5億元,損失縮小。
元月金控各子公司獲利,仍是以13家子銀行合計稅後獲利近303億 元,貢獻金控獲利逾56%,為最大主力,年增近21%,在升息環境下 穩健前行,主要受益於股債投資收益、財管手續費成長等,中信銀、 國泰世華銀、兆豐銀及台北富邦銀單月稅後都賺逾30億元,居前四強 。
壽險則因元月新台幣貶值、台股回升,獲利明顯比去年1月好,九 家壽險子公司,僅新光人壽單月虧損,合計稅後獲利近173億元,獲 利貢獻占率32%,明顯較去年同期虧69億元,「回神」許多,重回開 門紅,富邦人壽賺90.8億元最多,其次是國泰人壽與台灣人壽都賺逾 40億元。
台股元月行情佳,帶動13家證券子公司元月稅後亦賺51.2億元,同 比年增逾90%,如元大證、凱基證稅後分別獲利13.66億元與11.55億 元,分居前二名,證券子公司獲利貢獻度近9.5%。
2月是農曆春節加上228假期,工作天數較短,但台股金龍年開紅盤 創新高,金控2月獲利亦有望續旺,只要新台幣匯率不急升、獨強, 金控前2月獲利仍有望維持倍增速度。
元月新台幣兌美元貶值近5.7角,六大壽險若國外投資完全不避險 ,將有1,900億元左右的兌換利益,因台美利差大,避險成本仍在4% 左右,在避險與增提外匯準備金後,六家公司淨匯兌成本逾200億元 。
但因台股行情仍居高檔,如台積電及AI相關高價股都「有利可圖」 ,六大公司元月實現近400億元資本利得,穩住開門紅,僅新光人壽 單月稅後虧損30.8億元,其他五家都獲利。
富邦人壽元月稅後賺90.8億元,拿下首勝,其次是南山人壽稅後淨 利55.45億元,國泰人壽以47.2億元暫居第三,台灣人壽則以41.67億 元緊追在後,凱基人壽(原中國人壽)亦有獲利15.8億元。
台股從2022年底的1萬4千點,到今年初仍在1萬7,890點左右,壽險 公司手中不少科技股都有增值利益可實現,元月亦賣掉不少,先「落 袋為安」,支應龐大的匯兌及經營成本,2月台股衝上萬八,壽險公 司仍有股票獲利可期,但因債券殖利率反彈,手中債券及債券基金價 格繼續下跌。
1月新台幣貶值1.8%,壽險公司出現匯兌利益,六大壽險單月增提 127億元外匯準備金,亦是元月獲利負擔,提存後,仍以國壽有223億 元外匯準備金最多,其次是富壽的125億元,新壽、南山壽及凱基壽 有逾百億元規模,但各家都已不在提存上限,因此每月都需增提外匯 準備金。
去年一直居高檔的避險成本,1月稍微下降,但仍要等美國降息, 成本才能真正降下來。壽險業者表示,傳統避險CS成本已不像去年1 0月高達4.4%,1月下降到3.9%,但傳統避險NDF成本仍偏高,去年 底還有6%∼7%,去年最後兩個月新台幣急升,壽險公司緊急拉高避 險比重,1月新台幣貶幅小,一籃子貨幣表現相對弱,因此傳統避險 成本較12月佳,但一籃子貨幣抵銷後,避險成本下降還不明顯。
據了解,包括富邦人壽、南山人壽、國泰人壽、台灣人壽與凱基人壽(前中國人壽),今年1月均伺機實現資本利得、入袋為安;另外,新台幣匯率1月貶值1.81%,有助緩和避險成本壓力,是壽險公司元月締造佳績的主因。
富邦人壽1月稅後純益90.7億元,主要投資收益來源為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1月台股加權指數突破「萬八」,富邦人壽伺機增加實現資本利得,加上台幣匯率貶值1.81%,貢獻當月兌換利益。
南山人壽保險本業表現穩健,且經常性收益穩定成長,同時受惠於新台幣回貶有助緩和避險成本壓力,及掌握市場波段實現資本利得,1月稅後純益增至55.4億元。
國泰人壽1月稅後純益47.2億元,主要反映資本利得及經常性收益挹注。1月受惠美國經濟維持強韌,激勵股市持續創高,國泰人壽掌握波段操作,伺機實現資本利得,另新台幣匯率貶值,匯兌利得有助緩和避險成本壓力,加以在經常性收益持續挹注下,獲利表現亮眼。
台灣金融市場再傳佳音!富邦金控旗下子公司表現亮眼,帶動整體獲利穩居上市金控之冠。本月,富邦人壽大獲全勝,單月大賺90.75億元,台北富邦銀行手續費淨收益創下1月歷史新高,衝出34.9億元。這一系列亮麗數字背後,是富邦金控在市場上的穩健布局和子公司間的良性互動。
富邦金控1月獲利成長率雖然略遜於國泰、開發、中信與元大等金控,但稅後純益140億元,遙遙領先第二名國泰金的94億元,與第三名中信金的88億元。其中,富邦人壽的年成長翻逾5倍,成為富邦金控獲利的關鍵推手。展望後續,富邦金控能否再創獲利新猷,富邦人壽的角色不容小覷。
富邦人壽1月主要收益來自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特別是台股衝破「萬八」點,帶動實現資本利得。在債市方面,美國GDP持續成長,帶動利率反彈後震盪整理,富邦人壽投資策略上保持充足流動性,並視市場機會適度增加債券部位。匯市方面,美國經濟表現穩健,市場調整降息預期,美元匯率反彈,新台幣貶值1.81%,貢獻當月匯兌利益。此外,1月初年度保費達117.92億元,年成長逾8成。
台北富邦銀行1月稅後純益創同期新高,年成長6%。其中,利息淨收益及手續費淨收益年成長分別為12%及73%,去年合併日盛銀及對Costco新客戶經營逐步顯現成效。財管方面,延續去年動能,年成長近7成;信用卡業務則因有效卡數市占率提升,簽帳金額年成長76%。
其他子公司方面,富邦產險徹底揮別防疫險陰霾,1月整體簽單保費創歷年單月新高,稅後純益5.45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08億元。今年主要因穩健承保業務表現及投資收益挹注。富邦證券受惠台股1月日均值年成長57%,帶動經紀及財管業務收入均較去年同期顯著提升,稅後純益6.28億元,年成長近3成。
台股指數元月衝破「萬八」大關,新台幣匯率也單月貶值1.81%,壽險公司因應此波好行情,出現兌換利益,讓壽險金控紛紛喜迎「開門紅」。其中,富邦金控就公布了亮眼的成绩單,2024年1月自結稅後純益為140.7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約131%,每股稅後純益(EPS)1.08元,蟬聯金控獲利王寶座。
在富邦金控的子公司中,台北富邦銀行1月的稅後純益創下了歷史單月新高,達到34.9億元,這是因為利息淨收益及手續費淨收益的年成長分別為12%及73%,信用卡業務的簽帳金額也年增長76%,存放款餘額也分別年增7%及11%。
而富邦證券則寫下了歷年1月同期次高紀錄,富邦人壽的1月稅後純益為90.75億元,主要來自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富邦人壽在股市方面,1月台股加權指數突破18,000點,伺機增加實現資本利得;在債市方面,則是保持充足流動性,並視市場機會適度增加債券部位,以提高整體經常性收益。
匯市方面,美國經濟表現穩健,市場調整降息預期,帶動美元匯率反彈,新台幣匯率1月貶值5.66角,貶幅達1.81%,對富邦金控的當月兌換利益有所貢獻。
不僅富邦金控表現亮眼,其他金控如國泰金控與中信金控的稅前盈餘也均突破百億元大關。國泰金1月稅後純益為94.1億元、EPS為0.65元,排名金控獲利亞軍,中信金控稅後賺進88.06億元、EPS為0.45元,拿下季軍。
其中,子公司台北富邦銀行1月稅後純益創歷史單月新高,富邦證券則寫下歷年1月同期次高紀錄。
富邦金指出,子公司富邦人壽1月稅後純益為90.75億元,主要投資收益來源為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
股市方面,1月台股加權指數突破18,000點,富邦人壽伺機增加實現資本利得;債市方面,美國去年第4季GDP維持成長動能,帶動今年初利率反彈後震盪整理,投資策略上保持充足流動性,並視市場機會適度增加債券部位,以提高整體經常性收益。
匯市方面,年初以來,美國經濟表現穩健,市場調整降息預期,帶動美元匯率反彈,新台幣匯率1月貶值5.66角、貶幅達1.81%,貢獻當月兌換利益。
富邦金除壽險子公司獲利回穩外,銀行也交出亮眼的獲利成績單。台北富邦銀行1月稅後純益34.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創歷年單月新高。其中,利息淨收益及手續費淨收益年成長分別為12%及73%;信用卡業務受惠有效卡數市占率持續提升,簽帳金額年成長76%。存放款餘額分別年增7%及11%。
富邦產險1月稅後純益5.45億元,主要受惠於穩健承保業務表現及投資收益挹注。業務表現方面,1月整體簽單保費69.68億元,創歷年單月新高佳績,不論在個人保險或企業保險皆有雙位數成長,帶動公司整體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30.1%。
除富邦金外,另外12家金控搶在農曆春節連假前公布2024年1月獲利,受惠新台幣匯率貶值、資本市場走揚,多家金控元月獲利表現亮麗,國泰金控與中信金控稅前盈餘均突破百億元大關。其中,國泰金1月稅後純益為94.1億元、EPS為0.65元,排名金控獲利亞軍,中信金控稅後賺進88.06億元、EPS為0.45元,拿下季軍。
公司獲利動能強,富邦人壽因台股攻「萬八」(18,000點) 加速實現資本利
得,單月大賺90.75億元,台北富邦銀行手續費淨收 益大增及財管業務成長近7
成,單月衝出34.9億元、創1月歷史新高紀 錄。
富邦金1月獲利成長率,雖然不及國泰、開發、中信與元大等金控 的2∼4
倍,但稅後純益140億元,則遙遙領先第二名國泰金的94億元 ,與第三名中信
金的88億元,主要就是富邦人壽年成長翻逾5倍居首 功,富邦金後續及全年獲
利能否續創新,富邦人壽仍將扮演關鍵角色 。
富邦人壽1月主要收益是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 全賴台
股衝破「萬八」所賜,順勢增加實現資本利得。債市部份,因 美國去年第四季
GDP維持成長動能,帶動今年初利率反彈後震盪整理 ,投資策略上保持充足流
動性,並視市場機會適度增加債券部位,以 提高整體經常性收益。匯市方面,
年初以來美國經濟表現穩健,市場 調整降息預期,帶動美元匯率反彈,1月新
台幣貶值1.81%,貢獻當 月匯兌利益。另加上1月初年度達保費117.92億元,年
成長逾8成。
北富銀稅後純益 同期新高
北富銀1月稅後純益創同期新高,且年成長6%,其中利息淨收益及 手續費
淨收益年成長分別為12%及73%,去年合併日盛銀及對Costc o新客戶經營逐步
顯現成效;財管方面也延續去年動能,年成長近7成 ;信用卡業務則受惠有效
卡數市占率提升,簽帳金額年成長76%。
富邦產險 甩防疫險陰霾
其他子公司,富邦產險徹底揮別防疫險陰霾,1月整體簽單保費69 .68億
元,創歷年單月新高,稅後純益5.45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 08億元,今年主
要因穩健承保業務表現及投資收益挹注;富邦證券受 惠台股1月日均值年成長
57%,帶動經紀及財管業務收入均較去年同 期顯著提升,稅後純益6.28億元,
年成長近3成。
台灣壽險業生態變遷,業務員人數三年內減少逾1.88萬人,富邦人壽逆勢增員
近期,台灣壽險業的生態變遷引起廣泛關注。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台灣壽險公司的登錄業務員人數為20萬8,534人,與2022年相比,減少了2,615人。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三年內壽險公司的業務員人數總計減少了超過1.88萬人。
不過,在這波業務員人數減少的背景下,保險經紀人的業務員人數卻逆勢增長。去年,保險經紀人的業務員人數增加了3,227人,總計達到8.93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若再加上保代業務員,總數已達16.73萬人,與壽險公司業務員的差距僅4.12萬人,創下史上最近的差距。這意味著,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保經代業務員人數可能會超越壽險公司業務員人數。
去年,由於升息、市場波動以及投資型保單新規定等因素,壽險新契約保費僅為6,714億元,創下了17年來的新低。這也對壽險公司的收入產生了影響,進而影響了業務員的就職意願。從2021年底開始,壽險公司登錄業務員人數已連續三年減少,去年底總人數創下八年新低。
保險經紀因為能夠代表消費者推介多家保險公司的保單,加上銀行賣保單多改設保經部,因此保經業務員人數逆勢增加,預計今年將突破9萬人。然而,由於2026年將接軌負債會計IFRS17與新清償能力ICS制度,以及保障型商品佣金率高但保費不高的因素,預計壽險業務員也難以實現大幅增長。
整體來看,台灣壽險業務員總登錄人數在2020年底曾一度接近40萬人,但由於疫情影響,從2021年開始,總人數一路下滑。2023年雖然疫情結束,業務員銷售恢復正常,但壽險公司業務員人數仍減少了2,615人,而保經人數增加3,227人,保代小幅減少34人。去年底總人數接近37.59萬人。其中,九家壽險公司登錄業務員減少,減少較多的是遠雄人壽和新光人壽,而國泰人壽雖然稍微減少42人,但人數仍維持在6.4萬人之上。相較之下,富邦人壽和安聯人壽則逆勢增員,富邦人壽去年登錄人數增加911人,安聯人壽增加224人。
【台北訊】近期壽險市場再掀一波轉變潮,傳統保經代與銀行通路競合格局逐漸成形。根據壽險公會統計,去年銀行通路貢獻2,477億元的新契約業績,傳統保經代則貢獻近1,03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安聯人壽和安達國際人壽分別以投資型保單獲得298億元和214.8億元業績,佔傳統保經代業績近50%的市占率。 本土壽險公司方面,國泰人壽依舊堅守自家業務員通路,去年貢獻1,040億元保費,占業績的78%。富邦人壽則以518億元業務員貢獻,佔自家業績近55%,位居第二。南山人壽雖然過去與傳統保經代合作較少,但去年業務員貢獻近447億元,佔率達72%。值得一提的是,富邦人壽去年還從傳統保經代獲得近34億元的業績。 然而,金管會對業務員的法定最低上課時數要求,以及壽險公司為培訓業務員所投入的大量成本,導致業務員數量減少。為此,不少壽險公司開始轉向與傳統保經通路合作,例如台新人壽今年將與保經公司簽約,並已有保經公司加入。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也表達了對保經代通路的重視,目前新壽約7成業績來自自家業務員,3成來自銀行通路與傳統保經代,其中銀行通路佔比較多。
富邦人壽不僅是台灣保險業的領軍者,同時也是培育未來人才的熱心企業。長期以來,公司積極推動「校園人才培育銜接計畫」,每年吸引超過百名學生加入實習,2024年這項計畫將迎來第九個年頭,預計將招募近百名實習生,為台灣保險業注入新鮮血液。 為了提升招募效率,富邦人壽在2024年實習生計畫中首度導入「HRDA雲端智慧面試系統」。這項創新技術讓參與面試的同學不必親自出勤,也能在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情況下進行,大幅節省了交通成本。透過「AI面試官」的初篩,公司在真人面試時能更專注於深入了解應徵者的專業能力和工作觀,從而縮短招聘和選用流程。 總經理陳世岳強調,對於「人才永續」這件事,富邦人壽看得很重。公司不僅重視人才的培育,還積極培養跨領域的人才,鼓勵協作和經驗傳承。據統計,每年有三成以上的實習生轉為正職,這充分說明了富邦人壽對人才培育的成效。 對於未曾接觸保險領域的同學來說,富邦人壽提供了完整的「新人學習旅程」,從保險價值、公司文化、保險法令到職場技能,都能讓同學們快速提升相關知識和技能。在實習過程中,每位實習生都會有專屬的師傅,從工作、生活到人際關係,都能得到全面的協助。 2024年的實習方案有三種類型:全年度職場實習、暑期實習和學分實習。下半年專業領域將以銀保通路和資訊服務為主。有興趣的學生可以至富邦人壽實習官網「遇見未來.富邦實習」查看詳細資訊,加入這個培育人才的大家庭。
但保險經紀人的業務員人數去年則「逆勢」增3,227人,人數達8. 93萬人,應是歷史新高,若加上保代業務員,總數已達16.73萬人, 與壽險公司業務員僅差距4.12萬人,創史上最近的差距,若持續「此 消彼長」,不排除會出現「死亡交叉」,即保經代業務員人數多過壽 險公司業務員。
升息、市場波動,加上投資型保單新規定,壽險新契約保費去年僅 6,714億元,創17年新低,加上壽險公司不斷改革業務制度及考核無 效人力,收入影響就職意願,壽險公司登錄業務員人數連三年減少, 去年底20.85萬人,創八年新低。
保險經紀因代表消費者,可推介多家保險公司的保單,加上銀行賣 保單多改設保經部,所以保經業務員逆勢增加,今年有望破9萬人。
但因為2026年要接軌負債會計IFRS17與新清償能力ICS制度,這二 年壽險新契約保費成長不易,且推介保障型商品,佣金率雖高,但保 費不高,估計壽險業務員也難大幅成長。
整體壽險業務員總登錄人數(即壽險公司、保經、保代合計)在2 020年底曾一度逼近40萬人,達39.6萬人,2021年就碰上新冠肺炎疫 情,業務員無法面對面銷售,壽險業務員總登錄人數從2021年一路下 滑,2022年跌到37.53萬人,比2021年大減超過1萬人。
2023年疫情結束、業務員銷售恢復正常,但壽險公司業務員仍減少 2,615人,保經人數增加3,227人、保代小幅減少34人,合計年增577 人,,但三年內依舊少了2萬人,去年底總人數近37.59萬人。去年有 九家壽險公司登錄業務員減少,減少較多的是遠雄人壽與新光人壽, 業務大軍最雄厚的國泰人壽稍微減少42人,但仍維持在6.4萬人之上 ;富邦人壽、安聯人壽增加較多,富壽去年登錄人數增加911人,安 聯也增加224人。
其中如安聯人壽自傳統保經代拿到298億元的業績,占其全年新約 業績量的62%,亦在傳統保經代業績中排名第一大壽險;第二是安達 國際人壽有214.8億元,占其全年新約業績的77.5%,兩家壽險以投 資型保單為主,兩家就占傳統保經代業績近50%的市占。外商壽險因 為成本或過去併購考量,不是沒有自家業務員通路就是自建人數並不 多。
本國壽險則多數仍自建業務員通路,如國泰人壽自家業務員去年貢 獻1,040億元保費,占其業績的78%,依舊是壽險最強業務員通路, 金額第二大是富邦人壽業務員貢獻的518億元,占自家業績近55%, 第三是南山人壽業務員貢獻近447億元,占率亦有72%,南山與國壽 過去幾乎沒有跟傳統保經代合作,富壽去年則從傳統保經代拿近34億 元的業績。
金管會規定業務員每年有法定最低上課時數,各壽險公司亦要花費 大量培訓成本,各壽險公司通常會定期考核靠行、無貢獻、銷量未達 到最低標準的業務員,造成業務員減少。
去年銀行通路轉賣美債,加上培養自家壽險大軍需要時間與成本, 不少壽險公司轉為加強與傳統保經通路合作,像台新人壽過去多是以 銀行通路與自家業務員為主,今年將與保經公司合作,近期已有保經 公司與台新人壽簽約。
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日前出席雄獅保經開幕時也表示,新壽將強 化與保經代通路的合作,目前新壽約7成業績是來自自家業務員,3成 來自銀行通路與傳統保經代,3成中還是以銀行通路較多。
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世岳表示,「人才永續」是企業經營的重要關鍵 ,富邦人壽長期致力於人才育成,積極培育跨領域的人才,鼓勵協作 與經驗傳承,年平均有高達三成的實習生轉為正職,將持續開辦創新 多元的專業課程,加強實務訓練、形塑風險控管與公平待客之工作意 識,期待學子在實習之中能夠學以致用,打造畢業生就業即戰力,無 縫接軌職場。
富邦人壽「校園人才培育銜接計畫」2024將邁入第九年,預計將招 募近百名實習同學,為提升招募效率,首度導入「HRDA雲端智慧面試 系統」,讓參與面試的同學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又能節省交 通成本,透過「AI面試官」招募初篩,讓公司對應徵者有初步認識後 ,在真人面試的有限時間內,可以更深入了解應徵者的專業能力與工 作觀,大幅縮短了招聘、選人、用人的時間與流程。
未曾接觸保險領域的同學不必擔心,富邦人壽提供完整的「新人學 習旅程」,幫助同學在保險價值、公司文化、保險法令、職場技能各 方面有完整的瞭解並能快速提升相關知識與技能。在實習單位裡,也 會安排專屬的師傅,提供工作、生活、人際與職涯上的協助,協助實 習生在短期內適應環境,發揮自身所長。
「2024校園人才培育銜接計畫」之實習方案有三種類型,包括全年 度職場實習、暑期實習及學分實習,下半年專業領域以銀保通路、資 訊服務為主,詳情可至富邦人壽實習官網「遇見未來.富邦實習」查 閱。
台灣保險市場近期出現一個亮眼的趨勢,那就是外溢保單的銷售成績亮眼,尤其是<富邦人壽>的表現令人矚目。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23年外溢保單的新契約保費總額達到207.48億元,這是自該保單推出以來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創下了新紀錄。其中,國泰人壽和南山人壽分別以105.6億元和61.2億元的保費收入,在保費和件數上均居冠軍,兩家公司的市占率超過8成,展現了「寡占」市場的態勢。 外溢保單是一種結合保障與健康促進的產品,它不僅能夠提供保障,還能透過保費折讓、現金回饋等方式鼓勵被保險人注重健康,從而減少出險機會,延長保戶壽命,同時也能降低保險公司的理賠成本。隨著壽險公司的大力推廣,2023年外溢保單的銷售量接近113萬件,雖然比2022年的123萬件減少了約8%,但新契約保費卻增長了33%,達到207.48億元。 在眾多外溢保單中,健走步數型、健檢指數型和混合型是最受歡迎的。國泰人壽和南山人壽在這三種型態的保單上競爭激烈,其中國泰人壽以105.6億元的保費收入稱霸,南山人壽則以61.2億元緊追其後。若將第三名的富邦人壽算進來,三大壽險公司的外溢保單市場佔率將超過9成。 在這波外溢保單的熱潮中,健走步數型保單的買氣最為熱烈。去年,這類保單的銷售量超過40萬張,年增長達52%,總保費收入達113.8億元,年增長率為61%。而健檢指數型保單也不遑多讓,去年共賣出27萬件,新契約保費收入達49.7億元,年增長率為30%。這些數據都顯示,外溢保單在台灣保險市場上正逐漸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台灣保險業網路投保熱潮不斷,2023年網路投保件數突破600萬件,其中旅平險成為焦點。根據金管會統計,去年網路投保件數為621.2萬件,年增47%,保費收入44.1億元,年增17%。產險業貢獻最大,投保件數達538.1萬件,年增36%,保費收入38.8億元,年增近10%。壽險業網路投保件數則暴增到83萬件,年增高達1.36倍,保費收入5.3億元,年增28%。
在業績排行上,壽險業方面,富邦人壽、台灣人壽、國泰人壽分居前三名;產險業則是富邦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國泰產險。熱賣的保險產品清一色都是旅平險,其中產險業的旅綜險(含旅遊不便險)網路投保熱賣101.4萬件,年增3.6倍,保費收入達5.09億元,年增7.5倍。壽險業網路投保最夯的前三名也全都是旅平險,保費收入年增率驚人。
去年,國人透過網路投保旅平險的件數高達181.9萬件,佔整體網路投保件數近30%,保費收入達7億元,約占整體網路投保保費收入的16%。其中,富邦人壽在壽險業網路投保市場中表現亮眼,展現其在網路投保领域的領先地位。
台灣壽險市場近年來經歷了不斷的變革,尤其在2023年,外溢保單市場的成長尤為亮眼。雖然整體壽險業的初年度保費收入有所衰退,但外溢保單卻逆勢增長,成為市場的亮點。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數據,2023年外溢保單的初年度保費達到了207.5億元,年增長率達33%,顯示了市場對健康保險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在眾多壽險公司中,國泰人壽以105.6億元的保費收入蟬聯「外溢保費王」寶座,而南山人壽則以59萬9,982件的件數成為「外溢件數王」。富邦人壽也表現出色,以25億7,811萬元的保費收入名列第三,這些壽險公司共同佔據了市場的九成以上。 外溢保單的種類繁多,包括健走型、健檢型以及其他促進健康的保單。其中,健走型保單在2023年的受歡迎程度最高,初年度保費收入達113.8億元,新契約件數約40.2萬件。健檢型保單的初年度保費收入為49.7億元,新契約件數超過27.1萬件。 此外,金管會已經核准及備查了實務給付型保險商品,2023年銷售件數年增長28%,達28.1萬件,初年度保費收入年增長11%,達到35.8億元。在這個領域,國泰人壽、全球人壽和台灣人壽的保費收入排名前三。 實物給付型保單則包括殯葬服務、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三種類型,其中以提供醫療服務的保單最為受歡迎,2023年銷售28.1萬件,初年度保費收入累計35.8億元。殯葬服務保單銷售96件,初年度保費收入177萬元;健康管理服務保單則尚未開始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