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泰世紀產物(公)公司新聞
【台灣金融新聞】 金控雙雄獲利大爆發,富邦金控6月稅後淨利173億元、國泰金控單月稅後大賺161億元,創下歷史同期新高!這兩大金控的獲利成績,讓市場驚艷不已。這麼好的成績,背後有哪些因素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首先,壽險子公司有匯兌、股利及資本利得挹注,銀行則有升息利益與換匯(SWAP)收益,這些都是金控獲利的關鍵。像是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國泰世華銀、台北富邦銀當月獲利也寫下史上同期新高。 富邦金控上半年稅後淨利429.2億元,每股稅後盈餘3.18元,穩坐金控獲利王。其中,富邦人壽6月大賺125.19億元,北富銀賺24.76億元,兩大子公司皆是最佳6月成績。 國泰金上半年稅後淨利329.1億元,旗下四大子公司6月獲利皆創同期新高,包括國壽6月賺117.6億元、國泰世華銀行賺26.6億元,國泰證稅後淨利3億元、國泰投信獲利1.6億元。 人壽獲利回穩,富邦金控的富壽6月因台股走高,股息收入加上實現資本利得,及新台幣貶值貢獻匯兌利益,6月貢獻富邦金獲利逾7成;國泰金控的國壽6月亦重新成為金控獲利主力,單月貢獻國泰金獲利達73%。 銀行部分,北富銀6月稅後獲利較去年成長逾3成,累計上半年稅後淨利130.16億元,主要因為利息淨收益穩定增加,手續費淨收益較去年同期成長27%,主要來自財管及信用卡收益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國泰世華銀累計上半年稅後淨利175.4億元,續創歷史新高,年成長超過3成,主要受惠於去年央行數次升息,放款成長及外幣有價證券等價量均增,累計淨利息收入年增近2成;信用卡累積消費金額增加,累計淨手續費收入持續成長。 兩大金控6月也走出防疫險陰霾。富邦產險6月稅後純益3.24億元,累計稅後虧損32.39億元,已連三個月出現獲利;國泰產險6月稅後淨利3.5億元、累計上半年稅後淨利1.8億元由虧轉盈,因防疫險於6月全數到期且賠款準備金已足以因應未來延後報案的賠款需求,正式宣告擺脫防疫險對損益的影響。 最後,富邦證6月稅後純益10.18億元,較上月成長1.5倍,上半年34.4億元為歷年來次高,年成長51%;國泰證6月稅後淨利3億元,上半年稅後淨利10.4億元,年成長41%。
富邦金累計上半年稅後淨利429.2億元,每股稅後盈餘3.18元,不 論單月獲利、上半年累積獲利,與每股盈餘均穩坐金控獲利王。獲利 動能來自於富邦人壽6月大賺125.19億元、北富銀賺24.76億元,兩大 子公司皆是最佳6月成績。
國泰金上半年稅後淨利329.1億元,旗下四大子公司6月獲利皆創同 期新高,包括國壽6月賺117.6億元、國泰世華銀行賺26.6億元,國泰 證稅後淨利3億元、國泰投信獲利1.6億元。
人壽獲利回穩,富壽6月因台股走高,股息收入加上實現資本利得 ,及新台幣貶值貢獻匯兌利益,6月貢獻富邦金獲利逾7成;國壽6月 亦重新成為金控獲利主力,單月貢獻國泰金獲利達73%。
兩大金控第二獲利引擎的銀行部分亦維持穩定獲利,北富銀6月稅 後獲利較去年成長逾3成,累計上半年稅後淨利130.16億元,主要是 因為利息淨收益穩定增加,手續費淨收益較去年同期成長27%,主要 來自財管及信用卡收益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國泰世華銀累計上半年稅後淨利175.4億元,續創歷史新高,年成 長超過3成,主要受惠於去年央行數次升息,放款成長及外幣有價證 券等價量均增,累計淨利息收入年增近2成;信用卡累積消費金額增 加,累計淨手續費收入持續成長。
兩大金控6月也走出防疫險陰霾。富邦產險6月稅後純益3.24億元, 累計稅後虧損32.39億元,已連三個月出現獲利;國泰產險6月稅後淨 利3.5億元、累計上半年稅後淨利1.8億元由虧轉盈,因防疫險於6月 全數到期且賠款準備金已足以因應未來延後報案的賠款需求,正式宣 告擺脫防疫險對損益的影響。
另受惠台股6月價量齊揚,富邦證6月稅後純益10.18億元,較上月 成長1.5倍,上半年34.4億元為歷年來次高,年成長51%;國泰證6月 稅後淨利3億元,上半年稅後淨利10.4億元,年成長41%。
【產業新聞】防疫保單理賠金額大減,國泰世紀產物等產險公司增資到位
近期來,隨著新冠病毒疫情趨緩,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也逐漸下降。根據金管會統計,6月份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僅有6.7億元,為首度跌破10億元以下,與4月份相比減少了7成。這一變化反映出防疫保單的理賠風暴即將告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總計達600億元,去年同期的理賠金額則為2,116.3億元。在防疫保單理賠金額大幅減少的同時,多家產險公司也陸續完成增資,以應對市場變化。
其中,國泰世紀產物在增資方面表現亮眼,增資金額達200億元。此外,中信產、富邦產、新安東京海上產、和泰產、兆豐產等產險公司也陸續完成增資,總計增資金額達1500億元。目前,南山產險的增資已獲保險局核准,預計增資金額為15億元。
保險局表示,隨著各家產險公司增資完成,將會只剩1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還未達法定標準,將會再次啟動增資。保險局期望在年底前,所有產險業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都能達標,以確保產險業的穩定發展。
【台北訊】近日,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6月,台灣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的理賠件數及理賠金額均大幅減少,顯示著防疫險理賠潮終於告一段落。具體來說,6月份的理賠件數為1萬8,140件,理賠金額則為6.65億元,這兩項數據均比上月減少了七成。這意味著,自2022年以來,全體產險業為防疫雙險已賠付了2,716.4億元,幾乎消耗了產險業逾20年的獲利,同時增資額也達到了1,515億元。 不過,這並不代表產險業的困境無法翻轉。根據金管會的數據,5月份產險業的稅前盈餘為27億元,連續兩個月呈現正增長,累計前五月賺取22億元。這主要得益於承保利益的顯著增長,累計前五月產險業承保利益達157億元,是去年同期11億元的14.3倍。市場預測,隨著防疫險理賠的結束以及去年下半年開始認列防疫險虧損造成的低基期,今年產險業下半年的獲利將會轉趨成長,對保險型金控的獲利穩定將有顯著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後續對獲利的影響,還需關注漢諾威再保需攤賠防疫險331億元的部分,這部分將視雙方協商結果而定。其中,兆豐產業的影響較大,依據兆豐產今年首季財報,目前與國際再保協商,應攤回再保賠款共約112.2億元。 此外,金管會昨日也公布了6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其中,六家產險業的增資額共1,500億元已全數到位,僅剩南山產的15億元仍在規劃中。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強調,南山產增資15億元並非僅針對防疫險,還有補強財務規劃的需求。近兩年來,新安東京、富邦產、和泰產、中信產、國泰產、兆豐產和南山產共增資1,515億元,為產險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台北訊】近日,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數據,我們得知2023年5月份,台灣的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為6萬47件,理賠金額則降至26.54億元,這一數字相比上個月減少了超過二成。這一現象顯示,隨著COVID-19疫情的降級,中重症確診病例的減少,防疫險的理賠金額也隨之驟減。預計到6月份,這一理賠潮將正式告一段落。 回首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的理賠額高達2,116.4億元,再加上今年前五月的593.3億元,整體產險業已經賠付了2,709.7億元。這一數字相當驚人,也讓我們看到了產險業在過去近三年的抗疫歷史中,所承擔的壓力和責任。 市場預測,到6月底,幾乎所有的保單將會到期,預計總金額將達到近2,800億元。這意味著,過去近三年的抗疫過程中,產險業已經付出了上千億元的理賠金,這一數字相當於產險業逾20年來的獲利。 金管會也公布了5月份各家產險業的增資狀況。其中,和泰產險因為需要賣地,預計今年底前才能達到財務指標的法定標準。至於其他產險業,如富邦產、國泰世紀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南山產等,他們的增資額已經高達1,575億元。其中,新安東京的增資額最多,達到400億元,其次是富邦產的310億元。 這一現象反映了產險業在面對疫情時的堅韌和韌性,也展示了它們在市場上的調整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無論是理賠金的支出,還是增資的投入,都體現了產險業對於社會責任的承擔。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六月的599.95億元,過去一年半,這防疫雙險讓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716.4億元,幾乎吃掉產險業逾20年的獲利,這兩年的增資額則達1,515億元。
據金管會統計,5月單月產險業稅前盈餘27億元,已連兩個月「翻正」,累計前五月賺22億元,主因是承保利益大增所致,累計前五月產險業承保利益157億元,是去年同期11億元的14.3倍,顯示產險業營運正從谷底翻揚,市場預料6月獲利將更趨樂觀。
法人指出,隨防疫險理賠告終、加上去年下半年因開始認列防疫險虧損造成低基期,這兩大利多將會讓今年產險業下半年獲利轉趨成長,有助保險型金控獲利穩定。
另一法人則說,後續對獲利較大變數,是漢諾威再保需攤賠防疫險331億元的部分,這部分則需視雙方協商結果而定,衝擊較大者如兆豐產。依兆豐產今年首季財報,目前與國際再保協商,應攤回再保賠款共約112.2億元。
金管會昨公布6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
據統計,2023年6月單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1萬8,140件、理賠額僅剩6.65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5.71億元、疫苗險理賠0.94億元,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額均同步月減約七成。
累計今年前半年理賠件數148萬1,715件、理賠金額599.95億元。產險業者說,6月底防疫險保單已全部到期結束,後續將僅剩前期遞延理賠件,理賠潮已邁向終點。
理賠潮邁向終點,增資款項也進入收尾。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說,去年截至7月4日止,六家產險業者增資額共1,500億元已全數到位,僅剩南山產15億元仍在規劃中,但林志憲強調,南山產增資15億元並未僅針對防疫險,還有補強財務規劃的需求。
若以近兩年增資款項來看,其中以新安東京共增資400億元最多、富邦產310億元、和泰產305億元、中信產205億元、國泰產200億元、兆豐產80億元、南山產15億元,合計七家產險業共增資1,515億元。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五月的593.3億元,合計這波防疫雙險、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709.7億元,增資額則已達1,575億元。
市場預料,6月底幾乎所有保單全數屆滿,估近2,800億元,換言之,過去近三年抗疫史,讓業者付出上千億元的天價理賠金、吃掉了產險業逾20年來的獲利。
金管會公布5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
據統計,2023年5月單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6萬47件、理賠額僅剩26.54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23.54億元、疫苗險理賠3億元,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額各月減29%及20.5%。
累計今年前五月理賠件數146萬3,575件、理賠金額593.3億元。產險業者說,隨6月底防疫險保單將全部到期結束,後續將僅剩前期遞延理賠件,理賠潮將告終。
理賠潮告終,但增資潮可能要到今年底。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說,今年截至6月6日止,六家產險業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增資額將達530億元,但到6月底的產險業半年報,仍會有一家產險業者RBC和淨值比,兩大財務指標均尚未達法定標準。
據了解,該家產險業者是和泰產險,因其需賣地,時間較久,預估今年底前,財務指標才能達標。
若以這波防疫險增資潮,從去年至今,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南山產等七家產險業增資額已高達1,575億元。
其中以新安東京增資400億元最多、富邦產310億元次之、和泰產305億元、中信產205億元、國泰產200億元、兆豐產140億元、南山產15億元,合計1,575億元。
3月20日起新冠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加上5月新冠肺炎降級 ,今年1、2月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單月還在200億元以上,到3月開始大 幅度下降,5月防疫雙險理賠金額不到30億元,6月更是降到僅剩5.7 億元,預估理賠即將進入尾聲。
據保險局4日公布最新理賠統計,6月防疫險理賠1.5萬件、理賠金 額5.7億元,比起5月減少76%;疫苗險理賠6月下降到剩約3,000件、 理賠金額僅剩1億元,比起5月減少67%。
今年來防疫雙險理賠額從3月起快速下降,理賠最高是1月的220億 元,4月下降只剩下33.4億元,5月只有26億元,6月跌破10億元以下 、僅剩6.7億元。
今年上半年防疫雙險理賠金額為600億元,加計去年的理賠金額2, 116.3億元,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5月突破2,700億元大關,去年至今 年6月底產險防疫雙險的總理賠金額為2,716.3億元。目前還有先前已 確診保戶還未申請理賠,預估之後還陸續會有零星理賠金額,但預期 單月理賠已不會超過10億元。
防疫險理賠到尾聲,多家產險增資款也陸續到位。據保險局統計至 7月3日,已有六家產險完成增資,包含國泰產增資200億元、中信產 增資205億元、富邦產增資31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增資400億元、 和泰產增資305億元、兆豐產增資80億元,整體產險業已完成增資達 1500億元。
目前剩下南山產險,增資已獲保險局核准但未完成,預計增資15億 元,整體產險業增資款去年至今達1,515億元。保險局表示,6月底各 家產險公司增資完成後,將會只剩1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 比還未達法定標準,將會再次啟動增資,希望在年底所有產險業的資 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都能達標。
【保險新聞】台灣保險業為強化資本,各路軍馬紛紛動作,不僅壽險、產險公司拚命增資、發債,還要應對防疫保單的理賠壓力。其中,三商美邦人壽、宏泰人壽、新光人壽因去年底財務指標未達標準或今年前五月虧損,亟需增資以提高法定資本適足率。不過,目前只有三商壽完成了一次增資,其他公司還在尋覓增資方案中。 三商壽去年至今已進行三次現金增資,總計112.51億元,目前正尋覓私募策略性投資人。新光金屬子公司新壽去年已增資3億美元,並在規劃新的增資計劃。而宏泰人壽則計劃公開標售不動產,預計增資80億元。 另一方面,為了準備2026年接軌新清償能力指標(ICS2.0),壽險業掀起了一股發債潮。金管會4月中開放保險業發行10年期以上、具到期日的資本債券,台壽、中壽、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等公司已公告發債,總規模達980億元。 產險方面,六大產險公司為應對防疫保單的理賠,至今已增資1,500億元。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四次增資近400億元,資本適足率(RBC)可達200%以上。富邦產、和泰產、中信產、國泰產及兆豐保也分別增資,RBC都在200%以上。和泰產險則正處分不動產,預計年底前將RBC提升至20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台銀人壽4月底通過辦理60億元現金增資,由台灣金控股全數認購。金管會核准後,將另開董事會訂定實際定價日及價格。
壽、新光人壽要拉升法定資本適足率需要增資,其他壽險公 司則為強化資本結構、為接軌國際制度預作準備,發債規模上看千億 元;而支應防疫保單理賠,六大產險至今已增資1,500億元。
三家壽險因去年底財務指標未達法定標準,或今年前五月虧損百億 元,需進行增資,保險局指出,今年到本月21日,只有三商壽3月有 增資約25億元,其他增資計劃都尚未到位。
三商壽表示,去年至今完成三次現金增資共112.51億元,目前仍在 尋覓私募策略性投資人;新光金則表示,子公司新壽去年已增資3億 美元,強化資本,新的增資計劃正規劃中;宏泰人壽指出,已規劃公 開標售不動產,預計增資80億
元。
壽險業也因2026年要接軌新清償能力指標(ICS2.0)掀起發債潮, 金管會4月中開放保險業可發行10年期以上、具到期日的資本債券, 已有台壽、中壽、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等公告發債,合計 規模達980億元。
產險至本月20日止,防疫保單市占前六大產險共增資1,500億元, 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四次增資共近400億元,資本適足率(RBC)可 逾200%。富邦產、和泰產、中信產、國泰產及兆豐保分別增資310億 元、305億元、205億元、200億元及80億元後,RBC都在200%以上。
和泰產險則正處分不動產,在處分資金入帳後,預估年底前將RBC 提升至200%以上。
台銀人壽4月底通過辦理60億元現金增資,由台灣金控股全數認購 ,將於金管會核准後另開董事會訂定實際定價日及價格。
【產業新聞】台灣產險業再創紀錄!前五月簽單保費達1,011億,車險火險成長亮眼
近期,台灣產險業發布了前五月的簽單保費數據,結果令人驚艷。根據統計,今年前五月台灣產險業的簽單保費已經達到了1,011億元,這一數字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年成長率更是超過了8%。其中,有十家產險公司的簽單保費成長率都達到了雙位數,顯示了整體產險市場的活躍度。
在這份亮眼的數據中,比利時商裕利安宜產、法國巴黎產險、明台產、台產及中國信託產等五家公司的簽單保費成長率都超過了14%,分別位居前五名。這些公司的成長,對於整體產險市場的推動起到了關鍵作用。
具體來看,汽車任意險、傷害險及商業火險的簽單保費分別是429億元、92億元及74億元,成長率則分別為10%、10%及28%。這其中,汽車任意險的保費成長與車市活絡密切相關,而商業火險的保費上升則是因為企業保額提高和費率上升,再加上再保成本的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五月新車銷售量達到了19萬2,477輛,這一數字不僅明顯優於去年同期,更是近十年來次高,僅次於2021年的19萬3,879輛。這也為汽車任意險的保費成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產險市場的競爭中,富邦產險、明台產、新光產及國泰產等公司表現突出。其中,富邦產險的簽單保費達到了248.76億元,市占率為24.6%,穩坐產險業龍頭寶座。而國泰產險的簽單保費為125億元,年成長率達8.69%,超過了產險業平均成長率。
總的來說,台灣產險業在今年的前五個月表現亮眼,不僅創下了歷史新高,還在汽車任意險和商業火險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長。這一結果,無疑為台灣產險業的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端午節快到了,大家準備好好出遊一番,但別忘了安全第一哦!這次,國泰世紀產物可是做了不少功夫,要讓大家出遊時能夠安心又放心。為了降低交通事故的風險,他們辦了一個超有趣的「發摯me,零事故」端午有獎問答活動,讓大家透過遊戲的方式,學習交通安全知識。 根據交通部高公局的數據,端午節連假時,國道的交通事故數量比平常多出近兩成,這讓我們不得不重視交通安全問題。國泰世紀產物不僅提供多樣化的保險商品,還積極推廣損害防阻的事前預防觀念,希望讓更多人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 從現在開始到6月30日,只要透過國泰世紀產物的智能客服「阿發」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7-11虛擬商品卡、小樹點、限量阿發滑鼠墊等豐富獎品。這個活動不僅有趣,還能讓大家在出遊時更加注意行車安全。 「零事故研究所」這個平台也提供了許多交通安全的教育資料,讓大家能夠透過多樣化的方式學習,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識。而且,當不幸發生車禍時,我們也不必手忙腳亂,因為「阿發」智能客服24小時都在線,能夠提供全方位的保險常見問題解答,還有車禍處理流程懶人包,讓我們能夠迅速且正確地處理事故。
根據交通部高公局統計,近三年端午連假期間國道平均肇事件數較 平日高出近兩成,顯見連假期間交通量大,事故件數相對增加。國泰 產險運用兩大核心職能「損害防阻」與「保險保障」,除提供客戶多 元的保險商品,同時也全面推廣「損害防阻」事前預防觀念、建立保 戶及社會大眾風險意識、預防事故發生及減損的具體作為,進一步善 盡企業社會責任並追求企業永續,更於2014年建立損害防阻教育網站 「零事故研究所」,為產險業首創的安全教育平台。
國泰產險表示,即日起至6月30日止,民眾於國泰產險智能客服「 阿發」完成指定任務,即有機會抽中7-11虛擬商品卡、小樹點、限量 阿發滑鼠墊等精美獎品,透過有趣遊戲提醒民眾在端午節連假出遊期 間,注意行車用路安全。
國泰產險指出,「零事故研究所」特別建置「文章專區」,透過多 元、有趣的方式,傳遞交通安全觀念,加深用路人道安意識與安全教 育,創造更友善的交通環境。
然而,台灣交通安全問題近來備受關注,交通事故時常在周遭上演 ,但許多人都認為這種事「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真的發生車禍 反而不知如何處理。
智能客服「阿發」已可提供24小時服務,解決客戶全方位的保險常 見問題,國泰產險強調,「阿發」提供完整詳實的車禍處理流程懶人 包,客戶可按照「阿發」上的步驟說明,妥善處理事故及後續理賠申 請。
產險前五月產險簽單保費金額前三名是汽車任意險、傷害險及商業 火險,簽單保費分別是429億元、92億元及74億元,成長率各為10% 、10%及28%。產險業者表示,汽車任意險保費出現二位數成長依然 和車市活絡有密切關係;至於商業火險成長則因企業保額提高、費率 上升有關。
產險業者指出,根據監理處統計,今年前五月新車銷售19萬2,477 輛,其銷售情況不但明顯優於去年同期,更是近十年次高,僅次於2 021年的19萬3,879輛。只要新車銷售多,汽車任意險保費一定會成長 ,尤其近年進口車銷售情況更好加上有些車費率調高,以及車主更重 視第三人責任險及超額責任險等,都是造成汽車任意險簽單保費成長 主要原因。
商業火險前五月簽單保費成長近3成,前承保商火險較多的產險公 司分別是富邦產、明台產、新光產及國泰產等,前五月火險總額簽單 保費都超過10億元。產險業者說明,住火險的保費增加主要是因投保 件數增加,但商業火險保費的上升則和保額及費率走高有關,除了個 別因素外,再保成本提高更是關鍵因素。
各產險業者前五月簽單保費,就絕對數字來看,富邦產險248.76億 元,雖較去年同期成長3%,市占率依然高達24.6%,產險業龍頭地 位無法被撼動;市占率第二的國泰產險125億元,年成長8.69%,且 高於產險平均8.04%;排名第三的新光產險逾百億元,成長率為8.0 4%,等於產險業平均數。
【金融新聞】 14家金控5月獲利全數出爐,總計稅後獲利241.36億元,前五月累計達1,356.41億元,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33.03%,但衰退幅度已從年初的6成縮小至4成以下,看來獲利漸入佳境。 金控雙雄之一的國泰金控5月稅後純益39.6億元,重新拿回金控單月獲利王寶座,富邦金控則以37.5億元緊追在後。前五個月累計稅後純益,富邦金以256.2億元蟬聯第一,國泰金則以168億元躍升第三名。中信金控5月單月稅後純益34.23億元居第三名,前五月稅後賺197.75億元則維持亞軍。 在獲利成長方面,兆豐金控以147.75%的年增率成為獲利成長王,台新金控以140.85%的成長率緊隨其後,玉山金控的近32%則位居第三。前五月獲利成長率20%以上的金控,都是以銀行為主體,並且沒有壽險或壽險子公司規模不大。 由於升息及台美利差擴大,銀行獲利大增,14家金控共13家銀行,前五月稅後賺近1,136億元,占金控獲利的84%。隨著台股攻萬七,交易量放大,證券及保險子公司獲利回穩,證券子公司前五月稅後賺近165億元,占率約12%。 富邦金今年來獲利減幅逐月縮小,累計獲利與每股盈餘仍居上市金控之冠。子公司北富銀受惠手續費淨收益成長逾2成以及海外授信動能成長,前五個月獲利首度突破百億元,達105.4億元;富邦人壽因股票獲利,前五月稅後賺137.8億元;富邦產險逐步擺脫防疫保單陰影,已連續兩個月出現獲利。 國泰金控下的國泰世華銀因手續費收入增加,5月稅後賺28.7億元,前五個月稅後純益148.9億元,年成長超過3成、續創歷史新高;國泰產出防疫險陰霾,月賺2億元,回復正常水準。國泰人壽雖然避險成本仍高,當月僅小賺7.5億元。
台灣產險業近來表現亮眼,各大產險公司逐漸走出防疫險的陰影,轉而關注長期發展。根據最新數據,華南產險、台產險等公司在今年前五月均實現盈餘,其中華南產險累計前五月每股稅後純益達1.51元,台產險每股稅前盈餘為1.45元。而國泰世紀產物在5月份實現稅後純益2億元,累計稅後虧損1.7億元,每股稅後純益為負0.24元。此外,兆豐產險、富邦產險等公司也在努力改善經營狀況,積極增資強化資本適足率。近期,產險費率調整引發外界關注,產險公司將根據損失經驗和主管機關訂定的費率檢測機制,評估各商品費率是否需要調整,並依據各險種特性進行再保險安排,以充分分散風險。
國泰金控再度榮獲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公布的第九屆公司治理評鑑大獎,以卓越的治理表現第七度蟬聯前茅,排名上市公司前5%。這家以創新與數位轉型為核心的金融集團,不僅在內部管理上展現卓越的實力,更在永續經營上領航台灣金融業。
國泰金控積極推動金融創新,董事長蔡宏圖去年在世界氣候高峰會上發表開場演說,成為該會13年來首位台灣代表,展現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國泰金控也成為首家取得BSI「ISO 22301營運持續管理系統」國際標準驗證的金控集團,強化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在數位轉型方面,國泰金控不斷推出創新服務,例如國泰人壽的「FitBack 健康吧」、國泰世華銀行的「CUBE App」、國泰證券App以及國泰產險的「理賠智能助手Smart Claim」等,這些都是國泰金控利用數據和技術,提供客戶更便捷、個人化的金融服務的具體表現。
面對疫情和地緣政治風險,國泰金控積極落實風險管理機制,包括智財風險管理、資安管理系統等,確保企業運作穩定,並獲得BSI在資訊韌性方面的四項大獎肯定。
國泰金控在投資人倡議方面也表現突出,成為台灣金融業首家RE100會員,承諾2050年達到100%再生能源使用,並實施「淨零碳排」目標,展現其在永續發展上的領導地位。
國泰金控的優秀表現不僅獲得內部認可,連續五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DJSI)世界指數成分股,並連八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確立其在保險產業的領先地位。
未來,國泰金控將持續推動公司治理的多元化和效能提升,並以「誠信、當責、創新」為核心價值,穩健成長,朝向「亞太地區最佳金融機構」的目標邁進。
華南產險5月合併稅前盈餘0.74億元、合併稅後純益為0.62億元;累計合併稅前盈餘3.63億元、合併稅後純益為3.02億、每股稅後純益為1.51元。
國泰產險5月稅後純益2億元,累計稅後虧損1.7億元,每股稅後純益為負0.24元;國泰產險表示,防疫險理賠申請件數已大幅減少,5月單月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降至1.4億元,5月底相關賠款準備金餘額尚有4億元,預估足以因應未來賠付需要,第1季增提準備金所致的年度累積虧損,已逐月縮小,資本適足率持續維持在330%以上。
兆豐金控子公司兆豐產5月稅後純益為0.39億元,累計稅後淨損5.64億元,累計每股稅後純益負1.21元。
富邦產險5月稅後純益3.12億元,累計稅後虧損35.62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為負6.36元;富邦產險表示,由於防疫險理賠已接近尾聲,加上公司陸續調整業務結構成效展現,5月持續獲利,增資160億亦已於6月完成,資本適足率超過法定標準要求,有效強化公司資本水準與營運資金。
台產自結5月營收5.53億元,單月稅前盈餘為0.98億元,1至5月營收27.59億元,累計稅前盈餘5.25億元,稅前每股盈餘為1.45元。
另外,近期產險費率恐將調整引發外界關注,新產副總兼發言人葉日進在9日法說會表示,公司會按照過往各險種的損失經驗,及主管機關訂定的費率檢測機制,藉此評估各商品費率是否需要調整。而每個險種風險性不同,公司也會依據各險種特性,去做再保險的安排,充分將風險進行分散。
國泰金控積極推動金融創新與數位轉型,落實永續經營理念,強化公司治理,不僅是首家取得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BSI)「ISO 22301營運持續管理系統」國際標準驗證的金控集團,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去年獲邀參與「世界氣候高峰會(WCS)」,更創WCS 13年來首位台灣開場講者,優秀公司治理績效與永續行動有目共睹。
國泰金控致力推動數位轉型,透過數位、數據、技術三大主軸,打造創新的數位體驗及商業模式。
如國泰人壽推出「FitBack 健康吧」以健康促進搭配大數據與保戶互動。國泰世華銀行以「CUBE App」整合集團資源提供彈性、自主、簡單、個人化的服務,並推出多項跨界金融商品,如「國泰人壽iSmart變額壽險」、「利即保」及「刷到保」等,提供跨界金融一站到位的服務體驗。
國泰證券App整合過往數位服務,完整客戶投資體驗。國泰產險則以數據賦能,開發「理賠智能助手Smart Claim」及「智能商險平台SmartBiz」,提供理賠人員一站式的作業平台及將數位數據應用融入商業險銷售流程。
疫情造成供應鏈斷鏈,以及美中衝突、烏俄戰爭衍生的地緣政治風險,加上數位科技普及後伴隨而來的資安議題,凸顯企業經營韌性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為此國泰金控積極落實各項風險管理機制,除建置智財風險管理、運用監督機制,落實智慧財產管理制度外,也持續建置資安管理系統,成立獨立資安專責單位及資安長,負責規劃、監控及執行資訊安全管理作業,為客戶、員工、股東、利害關係人架構起優質且安全的金融服務環境,日前獲得英國標準協會(BSI)「資訊韌性」四項大獎肯定,包含資安管理、個資管理、隱私框架標準,以及雲服務資安管理。
國泰金控積極參與各項投資人倡議,為台灣金融業首家RE100會員,承諾2050年全球營運據點達100%再生能源使用,並落實「淨零碳排」目標,在企業議合上更是亞洲最積極領先的金融業,為企業永續發揮正面影響力。
除續獲中華公司治理協會主辦「CG6013(2021)公司治理制度評量」的最高「特優等級」認證,更連續五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DJSI)世界指數成分股、連八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為保險產業入選時間最長的台灣金融業者。去年,董事長蔡宏圖更獲邀「世界氣候高峰會」進行專題演說,為13年來首位台灣開場講者,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金融業戮力邁向淨零的決心。
展望未來,面對不確定性日增的全球經濟及金融環境,國泰金控將持續接軌國際公司治理趨勢,落實董事會組成多元及效能提升,以期提高公司永續營運的韌性與競爭力,更秉持「誠信、當責、創新」核心價值,在風險控管下穩健成長,朝「亞太地區最佳金融機構」的願景邁進。
金控雙雄之一的國泰金控5月稅後純益39.6億元,是近七個月來, 國泰金重新拿回金控單月獲利王,富邦金控5月稅後賺37.5億元緊追 在後。前五個月累計稅後純益,以富邦金以256.2億元蟬聯第一,國 泰金前五月則以168億元,超車兆豐金,躍升第三名。中信金控5月單 月稅後純益34.23億元居第三名,前五月稅後賺197.75億元則維持亞 軍。
若以前五個月獲利年增率來看,兆豐金的147.75%、台新金140.8 5%,翻倍成長,居獲利成長王及成長率亞軍,第三則是玉山金控的 近32%。前五月成長率20%以上的金控,都是以銀行為主體,且沒有 壽險或壽險子公司規模不大者,另外還有第一金控、華南金控、永豐 金控。
因為升息及台美利差擴大,銀行獲利大增,14家金控共13家銀行, 前五月稅後賺近1,136億元,占金控獲利近84%,隨著台股攻萬七, 交易量放大,證券及保險子公司獲利回穩,證券子公司前五月稅後賺 近165億元,占率已約12%。
富邦金今年來獲利減幅有逐月縮小趨勢,且累計獲利與每股盈餘仍 居上市金控之冠。子公司北富銀受惠手續費淨收益成長逾2成以及海 外授信動能成長,累計前五個月獲利首度突破百億元,達105.4億元 ,富邦人壽也因股票獲利,前五月稅後賺137.8億元;富邦產險逐步 擺脫防疫保單陰影,已連續兩個月出現獲利。
國泰金下的國泰世華銀因手續費收入增加,5月稅後賺28.7億元, 累計前五個月稅後純益148.9億元,年成長超過3成、續創歷史新高; 其次國泰產走出防疫險陰霾,月賺2億元,回復正常水準。國泰人壽 因避險成本仍高影響,當月僅小賺7.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