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未)公司新聞
台灣車市今年來得格外火熱,各車廠紛紛掀起加薪潮。其中,三陽機車去年營收獲利創下新高,今年業績持續攀升,公司已經提出平均調薪3.5%的方案,預計將在董事長吳清源簽准後,從7月1日起實施,給員工們帶來實質的福利提升。
不僅三陽,和泰汽車、裕隆集團旗下的裕隆汽車、中華汽車及裕隆日產汽車等上市公司,也都計劃朝向加薪的方向前進。這股加薪風潮背後,是台灣車市今年來的蓬勃發展,讓企業有了更多盈餘,有能力回饋員工。
九年前,吳清源接任三陽董事長,提出「333目標」,帶領公司不斷成長。去年,三陽在台機車銷量奪得冠軍,至今已連續14個月保持領先地位。此外,現代汽車的全年新車銷量目標也上修至1.85萬輛,今年業績預計再創新高。
和泰汽車去年雖然因轉投資產險遭受損失,但基層人員的平均加薪仍達近3%。隨著公司第一季獲利創下歷年單季新高,預計今年將全面加薪,加薪幅度有望達到4%以上。據悉,和泰車將於8月董事會討論加薪案。
儘管去年和泰車沒有獲利,因此無法發放獲利1%的員工年中紅利,但公司仍維持高額績效獎金傳統,每位員工已領到平均6~7個月的年中獎金。今年以來,和泰車雙品牌豐田、凌志銷量亮眼,預計全年銷售目標將達17萬輛,加上轉投資獲利貢獻,確實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加薪。
裕隆集團各上市公司在經歷轉投資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防疫險的陰霾後,目前在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的帶領下,也將朝向加薪方向規畫。各公司將根據不同的營運狀況進行討論,預計8月底前將確定各公司的加薪方案。
除三陽之外,據悉,包括和泰汽車,以及裕隆集團旗下裕隆汽車、 中華汽車及裕隆日產汽車等上市公司,也都將朝向加薪方向規畫。
吳清源九年前上任三陽董座,喊出333目標後,業績一路成長,也 已連續八年為員工加薪。去年三陽在台機車銷量衝上冠軍後,至今已 連續14個月奪冠;6月也已上修旗下代理的現代(HYUNDAI)汽車全年 新車銷量至1.85萬輛,今年業績可望續戰新高。
和泰車歷經去年轉投資產險大虧損的打擊,仍針對績效表現不錯的 基層人員平均加薪近3%,一般預期,隨著和泰車第一季獲利飆歷年 單季新高,單季賺逾50億元、每股純益9.27元,今年可望全面加薪, 加薪幅度有望向公務人員看齊,平均加薪挑戰4%以上。據悉,和泰 車8月董事會就將討論加薪案。
事實上,儘管和泰車去年沒有賺錢,因此影響今年無法發出獲利1 %的員工年中紅利,但公司續維持高額績效獎金傳統,在去年沒有賺 錢的情況下,每位員工除6月底已經領到平均6∼7個月的年中獎金。
今年以來和泰車雙品牌豐田(TOYOTA)、凌志(LEXUS)銷量亮眼 ,6月底上修LEXUS全年銷售目標至3萬輛後,合計雙品牌今年銷售目 標也成長至17萬輛,再加上轉投資獲利貢獻同步成長,今年確實有大 幅加薪的本錢。
裕隆集團各上市公司,同樣在走過轉投資新安東京產險防疫險重創 陰霾後,據了解,目前在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定調「續強化員工福利 」原則下,也將朝向加薪方向規畫,將交由各公司董事會按照不同營 運狀況進行討論,預計8月底前各公司加薪方案就可底定。
台灣保險業的防疫保單理賠風暴即將告一段落。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數據,自4月份以來,防疫險與疫苗險的單月理賠金額大幅下降,6月份的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僅有6.7億元,首次跌破10億元,理賠件數與金額都減少了7成以上。這意味著防疫保單的理賠潮逐漸平息。 從3月20日起,新冠輕症不再被視為法定傳染病,加上5月新冠肺炎的降級,今年的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在1、2月份還高達200億元以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3月份開始大幅度下降。5月份的防疫雙險理賠金額不到30億元,而6月份更是降至僅5.7億元,預計理賠將進入尾聲。 保險局於4日公布的最新理賠統計顯示,6月份防疫險理賠1.5萬件,理賠金額5.7億元,相比5月減少了76%;疫苗險理賠則從約3,000件降至約3,000件,理賠金額僅剩1億元,相比5月減少了67%。 今年上半年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總計為600億元,加上去年的理賠金額2,116.3億元,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在5月時已經突破2,700億元。目前還有先前已確診但尚未申請理賠的保戶,預計之後還會陸續有零星理賠,但單月理賠金額預期不會超過10億元。 隨著防疫保單理賠的尾聲即將來臨,多家產險公司也陸續完成增資。保險局統計至7月3日,已有六家產險公司完成增資,包括國泰產增資200億元、中信產增資205億元、富邦產增資31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增資400億元、和泰產增資305億元、兆豐產增資80億元,整體產險業已完成增資達1500億元。 目前只剩下南山產險,增資已獲保險局核准但尚未完成,預計增資15億元,整體產險業增資款去年至今達1,515億元。保險局表示,6月底各產險公司增資完成後,將會只剩1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未達法定標準,將會再次啟動增資,希望年底所有產險業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都能達標。
【台灣保險業新聞】 台灣保險市場近來的動態,讓我們看到了產險業的復甦之路。根據金管會的最新統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的理賠潮終於告一段落。6月份,防疫雙險的理賠件數和理賠額均比上月減少了七成,整個月理賠件數為1萬8,140件,理賠額則是6.65億元。這意味著,防疫雙險的理賠高峰已經過去,對產險業的壓力也隨之減輕。 回顧2022年全年和今年前六個月的數據,防疫雙險的總理賠額已經達到2,716.4億元,這對產險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然而,這也讓產險業的獲利受到一定影響,但市場預期,隨著防疫險理賠的告終,以及去年下半年開始認列防疫險虧損造成的低基期,產險業的獲利將會轉趨成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它在前兩年的增資中,以400億元的規模領先於其他產險業。這不僅展示了新安東京的強大實力,也為產險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除了新安東京,其他產險業如富邦產、和泰產、中信產、國泰產、兆豐產和南山產,也陸續增資,總計增資金額達1,515億元。 在這波防疫雙險的理賠潮中,各產險業承保利益大增,累計前五月產險業承保利益達157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4.3倍。這一成績顯示了產險業正在從谷底翻揚,市場預期6月的獲利將更趨樂觀。 不過,後續的獲利變數還包括漢諾威再保需攤賠防疫險331億元的部分,這部分賠款將如何分攤,將會影響到兆豐產等保險公司的獲利。根據兆豐產今年首季財報,目前正與國際再保協商,應攤回再保賠款共約112.2億元。 總結來說,台灣產險業在經歷了防疫雙險的理賠潮後,正在逐步穩定回來。隨著防疫雙險的落幕和市場的復甦,未來的獲利前景看漲。
【台北訊】近期防疫雙險的理賠潮逐漸落幕,根據金管會的統計,5月份防疫雙險(防疫險加疫苗險)的理賠件數和金額都有顯著下降。具體來說,5月份的理賠件數為6萬47件,理賠金額則為26.54億元,這兩個數字都比上個月減少了超過二成。這一現象顯示,隨著COVID-19疫情降級,只有中重症確診者才能獲得防疫險的理賠,這也使得防疫險的理賠金額一路下滑,預計6月份的理賠潮將正式結束。 從整體來看,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的理賠額為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五月的593.3億元,整個防疫雙險和產險業已經賠付了2,709.7億元。此外,這波防疫雙險的增資額已經達到1,575億元。市場預測,6月底幾乎所有的保單都將到期,預計總金額將近2,800億元。 金管會也公布了5月份各家產險業的增資狀況。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的增資額達400億元,位居第一;其次是富邦產險的310億元;和泰產險的305億元;中信產險的205億元;國泰產險的200億元;兆豐產險的140億元;南山產險的15億元。這七家產險業的增資總額為1,57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防疫險保單的到期結束,後續將僅剩前期遞延理賠件,理賠潮將告終。然而,增資潮可能還會持續到年底。據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表示,截至6月6日,六家產險業已完成或進行中的增資額將達530億元。但仍有部分產險業者的財務指標尚未達到法定標準,預計需要到今年底才能達標。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六月的599.95億元,過去一年半,這防疫雙險讓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716.4億元,幾乎吃掉產險業逾20年的獲利,這兩年的增資額則達1,515億元。
據金管會統計,5月單月產險業稅前盈餘27億元,已連兩個月「翻正」,累計前五月賺22億元,主因是承保利益大增所致,累計前五月產險業承保利益157億元,是去年同期11億元的14.3倍,顯示產險業營運正從谷底翻揚,市場預料6月獲利將更趨樂觀。
法人指出,隨防疫險理賠告終、加上去年下半年因開始認列防疫險虧損造成低基期,這兩大利多將會讓今年產險業下半年獲利轉趨成長,有助保險型金控獲利穩定。
另一法人則說,後續對獲利較大變數,是漢諾威再保需攤賠防疫險331億元的部分,這部分則需視雙方協商結果而定,衝擊較大者如兆豐產。依兆豐產今年首季財報,目前與國際再保協商,應攤回再保賠款共約112.2億元。
金管會昨公布6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
據統計,2023年6月單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1萬8,140件、理賠額僅剩6.65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5.71億元、疫苗險理賠0.94億元,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額均同步月減約七成。
累計今年前半年理賠件數148萬1,715件、理賠金額599.95億元。產險業者說,6月底防疫險保單已全部到期結束,後續將僅剩前期遞延理賠件,理賠潮已邁向終點。
理賠潮邁向終點,增資款項也進入收尾。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說,去年截至7月4日止,六家產險業者增資額共1,500億元已全數到位,僅剩南山產15億元仍在規劃中,但林志憲強調,南山產增資15億元並未僅針對防疫險,還有補強財務規劃的需求。
若以近兩年增資款項來看,其中以新安東京共增資400億元最多、富邦產310億元、和泰產305億元、中信產205億元、國泰產200億元、兆豐產80億元、南山產15億元,合計七家產險業共增資1,515億元。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五月的593.3億元,合計這波防疫雙險、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709.7億元,增資額則已達1,575億元。
市場預料,6月底幾乎所有保單全數屆滿,估近2,800億元,換言之,過去近三年抗疫史,讓業者付出上千億元的天價理賠金、吃掉了產險業逾20年來的獲利。
金管會公布5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
據統計,2023年5月單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6萬47件、理賠額僅剩26.54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23.54億元、疫苗險理賠3億元,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額各月減29%及20.5%。
累計今年前五月理賠件數146萬3,575件、理賠金額593.3億元。產險業者說,隨6月底防疫險保單將全部到期結束,後續將僅剩前期遞延理賠件,理賠潮將告終。
理賠潮告終,但增資潮可能要到今年底。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說,今年截至6月6日止,六家產險業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增資額將達530億元,但到6月底的產險業半年報,仍會有一家產險業者RBC和淨值比,兩大財務指標均尚未達法定標準。
據了解,該家產險業者是和泰產險,因其需賣地,時間較久,預估今年底前,財務指標才能達標。
若以這波防疫險增資潮,從去年至今,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南山產等七家產險業增資額已高達1,575億元。
其中以新安東京增資400億元最多、富邦產310億元次之、和泰產305億元、中信產205億元、國泰產200億元、兆豐產140億元、南山產15億元,合計1,575億元。
3月20日起新冠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加上5月新冠肺炎降級 ,今年1、2月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單月還在200億元以上,到3月開始大 幅度下降,5月防疫雙險理賠金額不到30億元,6月更是降到僅剩5.7 億元,預估理賠即將進入尾聲。
據保險局4日公布最新理賠統計,6月防疫險理賠1.5萬件、理賠金 額5.7億元,比起5月減少76%;疫苗險理賠6月下降到剩約3,000件、 理賠金額僅剩1億元,比起5月減少67%。
今年來防疫雙險理賠額從3月起快速下降,理賠最高是1月的220億 元,4月下降只剩下33.4億元,5月只有26億元,6月跌破10億元以下 、僅剩6.7億元。
今年上半年防疫雙險理賠金額為600億元,加計去年的理賠金額2, 116.3億元,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5月突破2,700億元大關,去年至今 年6月底產險防疫雙險的總理賠金額為2,716.3億元。目前還有先前已 確診保戶還未申請理賠,預估之後還陸續會有零星理賠金額,但預期 單月理賠已不會超過10億元。
防疫險理賠到尾聲,多家產險增資款也陸續到位。據保險局統計至 7月3日,已有六家產險完成增資,包含國泰產增資200億元、中信產 增資205億元、富邦產增資31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增資400億元、 和泰產增資305億元、兆豐產增資80億元,整體產險業已完成增資達 1500億元。
目前剩下南山產險,增資已獲保險局核准但未完成,預計增資15億 元,整體產險業增資款去年至今達1,515億元。保險局表示,6月底各 家產險公司增資完成後,將會只剩1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 比還未達法定標準,將會再次啟動增資,希望在年底所有產險業的資 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都能達標。
【台北訊】近期來,台灣保險業為了強化資本,不僅壽險公司拚命增資、發債,產險公司也是毫不懈怠。根據最新資料,三商美邦人壽、宏泰人壽、新光人壽等壽險公司因去年底財務指標未達法定標準,或今年前五月虧損達百億元,急需進行增資以拉升法定資本適足率。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只有三商壽在3月完成了約25億元的現金增資,其他公司的增資計劃還在尋覓中。 三商壽表示,去年至今已經完成三次現金增資,總計112.51億元,並正在尋覓私募策略性投資人。新光金則透露,其子公司新壽去年已增資3億美元,並計劃進行新的增資。而宏泰人壽則計劃公開標售不動產,預計可增資80億元。 此外,壽險業為了迎接2026年新清償能力指標(ICS2.0)的實施,也掀起了一股發債潮。金管會在4月中旬開放保險業可發行10年期以上、具到期日的資本債券,台壽、中壽、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等公司已公告發債,總規模達980億元。 而在產險方面,由於要支應防疫保單的理賠,六大產險公司至今已增資1,500億元。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四次增資共近400億元,資本適足率(RBC)可達200%以上。其他如富邦產、和泰產、中信產、國泰產及兆豐保也分別增資,RBC都在20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和泰產險正處分不動產,預計年底前將RBC提升至200%以上。而台銀人壽則在4月底通過辦理60億元現金增資,由台灣金控股全數認購,預計將在金管會核准後進行實際定價日及價格的確定。
三家壽險因去年底財務指標未達法定標準,或今年前五月虧損百億 元,需進行增資,保險局指出,今年到本月21日,只有三商壽3月有 增資約25億元,其他增資計劃都尚未到位。
三商壽表示,去年至今完成三次現金增資共112.51億元,目前仍在 尋覓私募策略性投資人;新光金則表示,子公司新壽去年已增資3億 美元,強化資本,新的增資計劃正規劃中;宏泰人壽指出,已規劃公 開標售不動產,預計增資80億元。
壽險業也因2026年要接軌新清償能力指標(ICS2.0)掀起發債潮, 金管會4月中開放保險業可發行10年期以上、具到期日的資本債券, 已有台壽、中壽、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等公告發債,合計 規模達980億元。
產險至本月20日止,防疫保單市占前六大產險共增資1,500億元, 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四次增資共近400億元,資本適足率(RBC)可 逾200%。富邦產、和泰產、中信產、國泰產及兆豐保分別增資310億 元、305億元、205億元、200億元及80億元後,RBC都在200%以上。
和泰產險則正處分不動產,在處分資金入帳後,預估年底前將RBC 提升至200%以上。
台銀人壽4月底通過辦理60億元現金增資,由台灣金控股全數認購 ,將於金
管會核准後另開董事會訂定實際定價日及價格。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昨(20)日傳來重大喜訊,公司經過一番努力,成功完成第四次增資,金額高達120億元,這次的增資作業得到了日本東京海上集團與裕隆集團兩大股東的大力支持。這筆增資到帳後,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財務狀況已經完全恢復穩健,資本適足率預計將回到200%以上,達到法定水準,為公司的穩健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回顧過去,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在去年底因應資本適足率急遽下降,曾經進行三次增資,總計金額近280億元。今年3月,董事會更是通過減資方案,減資比率達到99.99%,股本僅剩3,000元。在這些努力下,公司如今終於完成第四次增資,資本適足率預計將回到200%以上。 面對去年底防疫險的理賠壓力,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表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截至今年5月底,該公司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已經達到496億元,賠付案件近101萬件。隨著防疫保單在2月中到期,公司已經徹底破除了防疫險的影響。 新安產發言人呂文泉表示,增資完成後,公司將重回正常營運軌道,按照既定營運計畫,實現穩健成長。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立基於匯聚日本東京海上集團的國際保險專業和裕隆集團在台灣汽車市場的深厚業務基礎,在車險領域具有顯著優勢。2023年第一季度的任意車險成長率就達到了11%,高居市場前三名。 未來,在董事長志摩昌二和新任總經理賴麗敏的領導下,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將與經營團隊攜手合作,加強既有優勢,開發更多創新性商品和服務,有效提升經營績效和穩健成長。公司還提到,將積極引進日本「東京海上集團」的全球保險專業經驗和國際風險控管能力,與裕隆集團進行深入交流,共同為客戶和社會提供更多元化的保險商品和服務。
挺過防疫險風暴,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昨(20)日表示,在日本東京海上集團與裕隆集團兩大股東支持力挺下,第四次增資120億元已完成繳款到帳,財務狀況也完全恢復穩健,現階段自結資本適足率預計將回到200%以上達到法定水準,為公司營運穩健成長奠下穩固的基礎。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在去年陸續推進完成三次增資作業,合計近280億元,因2022年底資本適足率(RBC)降至負1078.76%、淨值比降至負87.92%,資本嚴重不足,依法須啟動增資。為改善財務結構,董事會今年3月通過辦理減資,減資比率99.99%,減資後股本僅剩3,000元,並於4月底決議推進第四次增資、規模120億元,如今增資作業完成,自結資本適足率預計將回到200%以上達到法定水準。
據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防疫險理賠金額約496億元,賠付近101萬件,該公司防疫保單已於2月中到期,已徹底破除防疫險影響。
新安產發言人呂文泉表示,在增資完成之後,公司回復正常營運,會按照經營節奏,實現營運計畫,達成穩健成長。另外,新安東京海上立基於來自匯聚日本東京海上集團既有深厚的國際保險專業,及裕隆集團長年深耕台灣汽車市場強大的業務模式,在車險方面具有優勢,2023年第一季任意車險成長率11%,高居前三。
新安產表示,今後將在董事長志摩昌彦、及新任總經理賴麗敏帶領下,與經營團隊同心齊力,進一步強化既有優勢、開發更具創新性商品及服務,有效提高經營績效與穩健成長。
新安產提到,明年適逢日圓40年來首度改版,被譽為日本近代經濟之父的「澀澤榮一」將躍上萬元紙鈔,他也是日本東京海上集團創辦人之一,未來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將積極導入日本「東京海上集團」悠久的全球保險專業經驗及國際風險控管能力,強化與具備完善汽車產業鏈的裕隆集團交流,致力提供客戶與社會多元保險商品與服務。
【台北訊】夏日炎炎,暑假即將到來,許多家長早已規劃帶著寶貝出國遊玩,卻因為一個小問題而感到頭痛:孩子的累計喪葬費用保險金額已經達到61.5萬元的上限,無法再購買包含喪葬費用的傷害保險,這讓不少計劃出國的家庭不得不放棄這個美麗的機會。 行政院在近日通過了「簡易人壽保險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對於未滿15歲的孩童,若不幸身故,其死亡給付將以喪葬費用為限,並刪除了先前規定中,被保險人因戰爭或其他變亂致死者,保險公司不負給付保險金額責任的條款。這一修正對於家長來說,意味著他們需要尋找新的保險方案來確保孩子的安全。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保險公司開始推出針對15歲以下孩童的旅遊傷害醫療保險,其中不乏新安東京海上產險這樣的知名保險公司。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推出的兒童適用旅平險,提供0.5至61.5萬元不等額度的旅遊意外傷害喪葬費用保險金保障,這樣的設計可以確保即使家長已經為孩子購買了最高61.5萬元的喪葬費用保險,也能夠在旅遊時得到足夠的保障。 例如,富邦產險推出的兒童旅平險保障專案,就不含喪葬費,並提供海外意外、疾病就醫的保障,還有旅遊不便險。而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方案,則是針對那些希望補足喪葬費缺額的家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些新推出的保險產品,不僅解決了家長們的後顧之憂,也為台灣的旅遊保險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在全民報復性出國的氛圍下,這些保險產品將成為家長們安心出遊的重要保障。
現行保險法107條規定,未滿15歲小朋友若不幸意外死亡,保險公司最高給付61.5萬元的喪葬費用,然傷害醫療保險、健康保險之投保並不受上開限額規範,金管會建議,針對小朋友因意外傷害或疾病造成之住院或手術等醫療保障需求,家長可透過投保傷害醫療保險及健康保險等商品作為因應。
如今暑假將至,不少家長已經計劃好要帶小孩出國,但卻苦於小孩的累計喪葬費用保險金額已達上述61.5萬元限額,無法投保具喪葬費用保險金額的傷害保險包含旅行平安保險,最後只好放棄出國的機會。
據了解,市售旅平險針對未滿15歲孩童的旅遊「傷害醫療保險」保額,大多採「喪葬費用保額」的固定比率,舉例來說,若父母已幫子女購買30萬保額的壽險,旅平險的身故保障金只能買到31.5萬元,假設主約和附約的固定比例為100:1,則子女在海外的就醫額度僅為3,150元,嚴重不足。
但如今在全民報復性出國的氛圍下,有保險業者嗅到商機,針對15歲以下的孩童,推出「無喪葬費用的旅遊傷害醫療保險」或「在61.5萬內補足喪葬費缺額保障的旅平險」。就市售提供15歲以下孩童的旅遊保障來看,目前包含富邦產險、南山人壽、國泰人壽、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等皆有提供。如富邦產險就推出兒童旅平險保障專案,其不含喪葬費,具有海外意外、疾病就醫的保障,也包含旅遊不便險。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推出兒童適用的旅平險,提供未滿15歲孩童0.5至61.5萬元不等額度的旅遊意外傷害喪葬費用保險金的保障,確保補足61.5萬元喪葬費用保障。
防疫保險理賠金額逐月下降,產險業力拚回法定標準
【台北訊】近期來,隨著台灣疫情逐漸受控,防疫保險的理賠金額也逐月下降,這對產險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根據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防疫雙險(防疫險與疫苗險)的理賠金額不到30億元,比4月減少了2成,與今年1月的理賠高峰相比,下降了88%。不過,從去年起至今年5月,產險業在防疫雙險的累計理賠金額已經突破了2,700億元。
保險局於6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防疫險的理賠件數為5.3萬件,理賠金額為23.5億元,比4月減少了18%。疫苗險的理賠件數則下降至約9,000件,理賠金額僅剩3億元,比4月減少了65%。
儘管防疫保險的理賠金額逐月下降,但整體產險業仍面臨著不小的壓力。由於防疫保險的理賠金額已經超過2,700億元,這等於是產險業過去近30年的獲利歸零,迫使產險業去年拿出1,125億元的增資款來填補缺口。至去年底,仍有5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
為了讓資本適足率回到法定標準,產險業今年持續進行增資。截至目前,已有3家產險公司完成增資,總額達300億元,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增資80億元。另外還有4家產險公司預計在6月底前完成增資,包括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的第二次增資120億元。
保險局表示,預計6月底各家產險公司增資完成後,將會只剩1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未達法定標準,該公司將會再次啟動增資。保險局希望年底前所有產險業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都能達標。
【新聞報導】 哇塞,你聽說了沒?最近台灣的防疫雙險(防疫險加疫苗險)真的是熱鬧一陣子啊!金管會最新統計,2023年5月單月理賠件數6萬47件,理賠金額26.54億元,這個數字比上個月還減少了超過二成呢!看來COVID-19降級後,中重症確診才賠的防疫險理賠金額真的是一路狂跌啊!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的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前五月的593.3億元,這波防疫雙險,我們的產險業已經賠付了2,709.7億元,增資額也達到了1,575億元。這個數字真是驚人啊!市場預測,6月底幾乎所有的保單都要到期了,估計近2,800億元的保單要結束,這就是過去近三年抗疫的代價啊!我們的產險業真的是付出上千億元的天價理賠金,也吃掉了超過20年的獲利呢! 金管會還公布了5月防疫雙險的理賠件數、理賠金額以及各家產險業的增資狀況。其中,防疫雙險的理賠件數和理賠額各月減少了29%和20.5%。累計今年前五月的理賠件數是146萬3,575件,理賠金額是593.3億元。 產險業者表示,隨著6月底防疫險保單的到期結束,後續將僅剩前期遞延理賠件,理賠潮就要告終了。但是,增資潮可能還要到年底呢!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說,今年截至6月6日止,六家產險業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增資額將達530億元,但到6月底的產險業半年報,還會有一家產險業者的RBC和淨值比兩大財務指標尚未達法定標準。 據了解,這家產險業者是和泰產險,因為他們需要賣地,所以時間會比較久,預估今年底前,財務指標才能達標。這次防疫險的增資潮,從去年至今,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南山產等七家產險業的增資額已經高達1,575億元。其中,新安東京產險增資400億元最多,富邦產險310億元次之,和泰產險305億元,中信產險205億元,國泰產險200億元,兆豐產險140億元,南山產險15億元,合計1,575億元。 這次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的增資,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市場的信心和決心。雖然這次防疫雙險的理賠潮告終,但未來的增資潮還是讓人期待呢!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五月的593.3億元,合計這波防疫雙險、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709.7億元,增資額則已達1,575億元。
市場預料,6月底幾乎所有保單全數屆滿,估近2,800億元,換言之,過去近三年抗疫史,讓業者付出上千億元的天價理賠金、吃掉了產險業逾20年來的獲利。
金管會公布5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
據統計,2023年5月單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6萬47件、理賠額僅剩26.54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23.54億元、疫苗險理賠3億元,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額各月減29%及20.5%。
累計今年前五月理賠件數146萬3,575件、理賠金額593.3億元。產險業者說,隨6月底防疫險保單將全部到期結束,後續將僅剩前期遞延理賠件,理賠潮將告終。
理賠潮告終,但增資潮可能要到今年底。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說,今年截至6月6日止,六家產險業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增資額將達530億元,但到6月底的產險業半年報,仍會有一家產險業者RBC和淨值比,兩大財務指標均尚未達法定標準。
據了解,該家產險業者是和泰產險,因其需賣地,時間較久,預估今年底前,財務指標才能達標。
若以這波防疫險增資潮,從去年至今,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南山產等七家產險業增資額已高達1,575億元。
其中以新安東京增資400億元最多、富邦產310億元次之、和泰產305億元、中信產205億元、國泰產200億元、兆豐產140億元、南山產15億元,合計1,575億元。
今年3月20日起新冠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加上5月起新冠肺 炎病症降級,原本今年1、2月防疫雙險的月理賠金額還在200億元以 上,到3月開始大幅度下降,5月防疫雙險理賠金額不到30億元,預估 之後也將呈下降趨勢。
保險局6日公布防疫險最新理賠情況,5月防疫險理賠件數5.3萬件 、理賠金額23.5億元,比起4月減少18%;疫苗險理賠件數5月下降到 剩約9,000張、理賠金額僅剩3億元,比起4月減少高達65%。
就今年以來的數據來看,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呈現每月下降,今年1 、2月的月理賠金額約在200億元左右,最高是1月份的220億元,到4 月大幅下降只剩下33.4億元,5月更只有26億元。
官方統計,今年前5月防疫雙險理賠金額為593.3億元,加計去年的 理賠金額2,116.3億元,整體產險業在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已來到2, 709.6億元。因還有先前已確診的保戶還未申請理賠,預估之後還陸 續會有理賠金額的增加,但增加趨勢估計持續向下,單月理賠應不會 超過30億元。
防疫雙險理賠超過2,700億元,等於產險業過去近30年獲利歸零, 也迫使去年產險業拿出1,125億元的增資款填補缺口,及至去年底仍 有5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各家產險業今年持續增資; 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產險業已拿出1,655億元增資,目標於6月底前將 資本適足率回到法定標準200%之上。
據保險局統計,今年及至6月6日,已完成增資的有3家產險公司、 增資300億元,包含兆豐產6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80億元、富邦產 160億元,另還有4家產險預計在6月底前完成增資,其中新安東京海 上產正在進行今年的第二次增資120億元,和泰產增資45億元、南山 產增資15億元、中信產增資50億元。
保險局表示,6月底各家產險公司增資完成後,將會只剩1家產險公 司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還未達法定標準,預計將會再次啟動增資, 希望在年底所有產險業的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都能達標。
台灣車市五月再創佳績,總掛牌超過4.2萬台,月增11.1%,年增37.4%,創下近18年來5月新高紀錄。今年前五月累計市場登錄台數達19.2萬台,年增13%。汽車與電動車相關股如裕隆(2201)、康舒(6282)等,受到投資者青睞。裕隆昨日收盤上漲2.2%,創33年來新高價,並宣布投資事業鴻華先進申請創新板,預告新能源、電動車大時代到來。康舒則在盤中一度衝高,寫下今年新高價。去年裕隆受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防疫保單影響,保單虧損預提已在2022年底完全認列,國內疫情消退後,新安東京今年首季估列迴轉利益約5億元。展望後市,裕隆受中國大陸通路事業衰退影響,今年本業獲利可能失色,但首款純電車n7將於今年第4季開始交付,預期明年品牌與通路體系改善。康舒則宣布併購ABB集團旗下電源轉換事業部門,預期營運將有所轉機,並持續向商用市場轉型。權證發行商建議,看好裕隆、康舒後市投資者,可布局中長天期權證。
裕隆昨(1)日收盤上漲2.2%至89.6元,再寫33年來新高價,日前宣布重要投資事業鴻華先進,送件申請創新板,同時宣告裕隆新能源、電動車大時代來臨,拉抬車電、電動車概念股漲勢,康舒盤中也一度衝高寫下今年新高價。
法人指出,去年裕隆受到新安東京產險防疫保單的衝擊,保單虧損預提已在2022年底完全認列,隨著國內疫情消退,隔離政策調整,新安東京今年首季反而估列迴轉利益約5億元。
展望後市,法人認為裕隆受到中國大陸通路事業首季大幅衰退影響,今年本業獲利表現可能會較為失色,不過,首款純電車n7將在今年第4季開始交付,預期明年裕隆的品牌體系與台灣通路體系都能見到改善。
康舒年初宣布併購ABB集團旗下電源轉換事業部門,ABB為瑞士跨國企業,業務範圍涵蓋電力和自動化技術,為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有望增強康舒營運體質,並且持續向商用市場轉型,預期目標6月底完成交割,7月開始併入標的公司財務報表。
法人表示,康舒併購ABB的進度符合預期,完成合併後營運將有所轉機,加上新事業如車用電子、綠電事業,皆陸續有正面消息,獲利能力將明顯提高,今年仍然正向看待其成長性。
權證發行商建議,看好裕隆、康舒後市的投資人,可挑價內外15%以內、距到期天數三個月以上的中長天期權證進行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