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人壽(公)公司新聞
台灣壽險業積極籌資,創下十年來新高紀錄!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至本月19日,壽險業增資、發債籌資已達近1,800億元,其中約1,050億元來自發行次順位債券。這次增資潮中,台灣、中國、國泰、富邦、南山、新光等六大壽險公司皆參與其中,發債金額至少為十年新高,超過2016年的1,040億元。 今年,四大壽險公司增資總額達129.5億元,其中三商美邦人壽現金增資兩次,共計50.25億元;台銀人壽現增60億元;中華郵政、遠雄人壽、新壽等公司也進行了盈餘轉增資或公積轉增資。此外,今年還有七家產險公司進行現金增資,總額達530.85億元,整體保險業今年籌資金額創下史上單年新高。 在這波增資潮中,六大壽險公司搶發債籌資,票面利率逼近4%,吸引不少法人投資,甚至有上市公司一口氣投資10億以上。其中,新壽的次債票面利率最高,達4%,其他壽險公司的票面利率則在3.75%至3.88%之間。值得一提的是,國壽是唯一同時發行新台幣與美元計價次債的公司,美元票面利率達6.1%,受到專業投資人的青睞。 隨著接軌進入倒數兩年,若金融市場有大變化,國壽及新壽不排除在2024年再發次債。富壽今年已發行250億元次債,資本適足率(RBC)達350%,2024年暫時沒有發債需求,但為應對金融市場劇烈變化,仍將保留發債的彈性。此外,富邦人壽子公司韓國富邦現代人壽也計劃發行無擔保次順位公司債,發債金額與利率等相關細節尚在研議中。
台灣壽險業今年大動作,為了迎接2026年的新清償能力指標(ICS 2.0)挑戰,各家公司紛紛發債、現增資,總計金額高達1,179.5億元。金管會最新統計顯示,十家壽險業中,六家已經發債並且資金到位,總額達1,05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南山人壽發債150億元,位居第三,與富邦人壽、國泰人壽等大老闆一較高下。不過,富邦人壽和南山人壽尚未募滿的資金分別為25億元和35億元,成為六大壽險業中「唯二」尚未募滿的公司。金管會官員強調,這些公司仍可在一年內繼續募資。至於增資方面,兩家業者現增資共110.25億元,其中臺銀人壽現增60億元,三商美邦人壽現增50.25億元。郵局和遠雄則採取盈餘轉增資,分別為18億元和1.24億元。新光金控計畫將帳上現金15億元轉增資給新光人壽,但這筆資金可能要到12月29日才到位。市場對新壽的財務狀況表示擔憂,認為這筆資金對於改善資本適足率(RBC)幫助有限。新壽已向金管會承諾,從2023年起每年增資70億元,但今年不足額的部分將延後到2024年,明年增資壓力倍增。若RBC未達200%法定標準,金管會可採取相關監管措施。
金管會是在今年4月開放保險業可發行十年以上、具有到期日次順位債,可計入第二類資本下,六大壽險業申請發債最大額度1,110億元、實際到位1,050億元,均創史上新高水位。
據統計,六大壽險業中,以國泰人壽核准發債額度350億元最高,富邦人壽250億元次之,南山人壽發債150億元居第三大,台壽和新壽各發債130億元,中壽也有100億元發債規模,合計1,110億元;至19日止,實際資金到位1,050億元。
據了解,這中間差異60億元,是富邦人壽和南山人壽各差了25億元和35億元尚未募滿,也就是說,富壽實際資金到位是225億元、南山則是115億元,是六大壽險中「唯二」尚未募滿者。
官員強調,金管會核准壽險業發行次順位公司債後,可在核准一年內分次發行,富壽和南山仍可在一年內持續將資金募集到位。
至於增資情況,據金管會到19日統計,共有兩家業者增資共110.25億元,包括臺銀人壽現增60億元、三商美邦人壽現增50.25億元;另兩家業者採取盈餘轉增資,包括郵局轉增資18億元、遠雄也轉增資1.24億元。
此外,新光金控已規畫將帳上現金15億元、轉增資給新光人壽,據透露,新壽這15億元恐會在12月29日,2023年最後一天才會到位。
市場憂心,在11月台幣急升、讓新壽大虧後,15億元僅是杯水車薪「助益有限」,新壽2023年底資本適足率(RBC)恐將仍低於200%法定標準。
為改善財務結構,新壽向金管會提出每年增資計畫的承諾,從2023年起、每年需增資70億元,如今打了兩折,今年不足額55億元的部分,將遞延到2024年,若再加上2024年原定70億元增資額,新壽明年得增資125億元,增資壓力愈來愈大。
依「保險法」規定,RBC若在150%以上未達200%,是屬「資本不足」階段,金管會可令負責人限期提出增資、財業務改善計畫,屆期未依計畫確實執行者,得採取次一資本等級的監理措施,金管會還可限制業務、資金運用範圍、負責人酬金等其他必要處置。
據保險局統計,今年已核准前六大壽險發債金額達1,110億元,即 台灣、中國、國泰、富邦、南山、新光等六壽險等,已募集完成金額 共1,050億元,發債金額至少為十年新高,超過2016年的1,040億元。
今年核准四家壽險增資129.5億元,其中三商美邦人壽兩次現金增 資共50.25億元、台銀人壽現增60億元,盈餘轉增資或公積轉增資則 有中華郵政18億元、遠雄人壽1.27億元等,新壽現增15億元還未納入 。
今年亦有七家產險現金增資530.85億元,整體保險業今年籌資金額 達1,710.37億元,創下史上單年新高。
六大壽險今年搶發債籌資,票面利率幾乎快拉到4%,有不少企業 法人搶購。壽險業者表示,大部分是法人投資,不少大型上市櫃公司 搶購,甚至有上市公司一口氣投資10億以上。
六大壽險發次債票面利率,以新壽新台幣計價4%最高,其他壽險 依發行期間不同,票面利率約3.75%∼3.88%,六大壽險中只有國壽 唯一同時發行新台幣與美元計價次債,美元票面利率達6.1%,亦受 專業投資人青睞。
離接軌進入倒數兩年,若金融市場有大變化,國壽及新壽不排除2 024年再發次債,富壽今年已發行250億元,資本適足率(RBC)達35 0%,2024年暫時沒有發債需求,但因應金融市場劇烈變化,也將保 留發債的彈性。
另富邦人壽子公司韓國富邦現代人壽,3月因接軌IFRS17與韓版清 償能力指標(K-ICS)增資新台幣約92億元,富壽也依持股出資。18 日富邦現代人壽董事會決議將發行無擔保次順位公司債,富壽強調, 此為2024年全年發債計劃,發債金額與利率等相關細節尚在研議中。
台灣保險業因應疫情,不僅推動遠距投保,還將遠距保全服務帶入生活,讓消費者能夠更加便利地進行保單變更、身份認證等作業。根據最新數據,已有11家保險公司提供遠距投保服務,其中包括南山人壽在內的多家知名壽險公司。這項服務讓客戶透過視訊與生物特徵辨識技術,在短短幾分鐘內就能完成身分認證、文件簽署等流程。
自去年底金管會開放遠距投保後,截至目前,已有國泰人壽、富邦人壽、中國人壽、全球人壽、新光人壽、台灣人壽、南山人壽、元大人壽、富邦產險、保誠人壽、三商美邦人壽等11家保險公司加入這股潮流。其中,保誠人壽和三商美邦人壽是今年才開始提供遠距投保服務的。
在遠距保全方面,台壽作為業界先鋒,已獲得金管會核准,並在短短一個月內完成了近5,000件保單變更。遠距保全服務利用視訊和生物特徵辨識技術,透過三次刷臉完成身分認證、聲明事項確認及文件簽署。客戶的人臉資料被註冊在公司的資料庫中,成為專屬的密碼,未來申辦相關服務時,只需線上「刷臉」即可,既方便又安全。
台壽強調,遠距保全服務採用電子加密技術傳輸影音資料,確保客戶個資安全。即使保單變更涉及要保人和被保險人不同,業務員也能透過視訊與雙方完成核對作業。此外,多家壽險公司2021年開辦遠距投保,預估整體已超過18萬件,其中南山人壽的數量也超過2萬件,顯示遠距投保在台灣市場的普及程度。
金管會2021年底開放遠距投保,至今年11月底已至少有11家保險公 司開辦,包括國泰人壽、富邦人壽、中國人壽、全球人壽、新光人壽 、台灣人壽、南山人壽、元大人壽、富邦產險、保誠人壽、三商美邦 人壽等,其中保誠人壽、三商美邦人壽都是今年開辦。
壽險業開始將遠距功能放入到簽署聲明、保單變更等保全作業中, 金管會11月已正式核准壽險業開辦遠距保全,台壽是目前首家獲准開 辦的,據台壽內部統計,開辦至今不到一個月,已完成近5,000件保 單變更。
遠距保全是以視訊服務結合生物特徵辨識客戶資料,透過三次刷臉 來完成身分認證、聲明事項確認及相關文件簽署,保戶在壽險公司的 人臉資料庫完成身分註冊,人臉就是專屬密碼,未來保戶要申辦聲明 文件、契約變更文件簽署等服務,就只要透過線上「刷臉」,系統就 能自行判讀保戶的身分,不用再次註冊,或擔心忘記密碼,未來可望 減少保戶申辦保單變更或聲明簽署等服務的時間。
台壽表示,遠距保全是利用電子加密技術傳輸影音資料,可以保護 客戶個資保單變更服務,像是保單變更服務,即使要保人和被保險人 不是同一人,業務員也能透過視訊與要保人、被保險人個別完成核對 作業。
多家壽險公司在2021年陸續開辦遠距投保,預估整體壽險業已超過 18萬件,像國壽約已有9萬件、中壽也有近4萬件、南山壽超過2萬件 ,台壽、全球人壽、新壽也各超過1萬件。
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這個趨勢對於退休理財、健康照護以及樂享人生等議題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工商時報〉主辦的首屆「新大人經銀學」論壇於13日盛大開幕,會議聚焦於如何讓「新大人」們在退休後能夠「有錢、有閒、有健康」。 在會議中,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分享了自己成為新大人的心路歷程,並與金融業和醫界專家們共同探討了解決之道。中信金控證券事業長張浴澤強調,投資時要選擇讓自己安心入睡的投資方式,ETF和定時定額投資是解決選股和擇時困擾的好方法。 基富通證券總經理王浩宇則指出,由於退休金缺口不斷擴大,投資者需要找到長期且穩定的投資策略,以累積足夠的退休金。永豐銀行信託處副總經理鍾道成建議,透過信託規劃,可以為高齡照顧和財富傳承做好準備。 政大風險與保險研究中心主委王儷玲則提醒大家,在準備退休金時要打破四個迷思,包括設定較高的投報率、增加自提比例、長期投資以及及早開始。中信銀行理財規劃部長武于程則建議,要關注「三本」:老本、定本與保本,以確保安心退休。 在健康照護方面,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強調,醫療費的上升主要是由新藥和醫療新科技帶來的,台灣的醫療支出雖然只佔GDP的6.7%,但相比日韓還是偏低,因此應該增加醫療投資。 南山人壽資深副總陳維新則表示,台灣人預期退休金要超過千萬元才算充足,長照準備金也要近800萬元,因此應該早期開始準備並定期檢視,善用保障「補充包」。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涂)薏如則建議,要善用各種保險來轉移風險,並定期檢視保障,將新式醫療納入規劃,以確保有足夠的健康基金。
台灣保險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隨著社會進入高齡化,人們對於醫療、照護和長期養老的關注也越來越高。近期,南山人壽與多位專家共同探討如何為樂齡族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方案,讓年輕人也能提前規劃未來。 南山人壽資深副總陳維新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重大疾病或失能等情況發生時,健保已經無法滿足所有的醫療需求。除了機械手臂手術、新式療法等自費項目,還有許多輔具、術後療養等費用支出,因此,準備足額的健康保障至關重要。 簡仲明,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強調樂齡族應該將有限的資源用於投保在影響經濟最大的風險上,如醫療保險、失能或長照險,以及活多久領多久的年金保險。他建議購買一次給付大額保費的定期癌險,以減輕經濟負擔。 國泰人壽副總涂薏如建議,即使國人平均持有2.6張保單,也應該每三年檢視保障內容,確保保障範圍足夠。她指出,目前許多長照險保額過低,建議保戶可使用定期險來加強保障,並檢視1/10收入去購買年收入10倍的保障。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建議,購買保險時應將醫療險當作主約來投保,因為癌症標靶新藥健保多數不會給付。他指出,過去罹癌等於是生命幾乎走到終點,現在則是有經濟能力者可以續命,嘗試不同療法,因此,在健保未擴充前,民眾可自行規劃商業醫療險。 陳維新還提到,每種保單都有其保障範圍,如實支實付醫療主要是給付住院治療費用,若是癌症治療,則建議購買癌險或重疾險。現行保戶癌險或重疾險投保率約60%,保額多在50~60萬元,但現今癌症治療可能動輒百萬元,保戶應檢視自己的保額是否充足。
台灣南山人壽近期針對長期照顧和退休準備進行了一項深入調查,並與工研院合作發布了相關白皮書。白皮書中,南山人壽資深副總陳維新強調,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未來多數人將能活過百歲,但這也帶來了跨世代照顧的挑戰。他指出,現今50歲的人可能要同時照顧80歲的長輩以及未來可能活到100歲的家人,這對年輕一代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財務壓力。
根據調查,台灣國人預估退休金需達千萬元,長期照顧準備金則要近800萬元。陳維新提到,隨著少子化和高齡化現象的加劇,未來年輕人可能要面對扶養兩代老人的情況,這將進一步降低扶養比,甚至導致有些人選擇不生育,必須依靠自己準備養老。
白皮書還指出,現今約有46%的受訪者已有照顧家人的經驗,其中21%的人照顧經驗超過六年,年輕族群也有34%的人有照顧經驗。陳維新認為,雖然照顧人力目前還以家人為主,但未來可能需要依靠個人準備或機構服務。
調查顯示,受訪者平均預估長照準備金需達795萬元,較2021年的600萬元增加了近200萬元。陳維新預測,隨著認知長照風險和照護支出的增加,這個數字還會逐年上升。
在照護機構的經濟來源方面,約有63%來自子女,未來這部分也可能需要個人自行準備。陳維新強調,適足的退休金預期金額平均為1,024萬元,因此及早和長期累積退休金,並選擇正確的工具至關重要。
陳維新表示,南山人壽作為保險公司,不僅提供保障和風險轉移的工具,還積極跨產業合作,發展生態圈,提供客戶健康及照護服務,滿足老年生活的需求。
中信金控證券事業長張浴澤建議,投資要讓自己吃得下睡得著,「 ETF可解決選股的困擾、定時定額解決擇時的困擾。」
基富通證券總經理王浩宇點出國人退休金缺口變大,以「找到夠長 的坡道、找到夠濕的雪、持之以恆」的投資心法,才能累積足夠退休 金。
永豐銀行信託處副總經理鍾道成建議,透過信託可先規劃財產用於 高齡照顧、財富傳承,讓一生累積的果實留給對的人。
政大風險與保險研究中心主委王儷玲揭示存退休金要打破四迷思, 設定較高的投報率、自提多一些、長期投資及早點開始;中信銀行理 財規劃部長武于程提出安心退休要顧「三本」:老本、定本與保本。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醫療費上漲主因是新藥與醫療新科技出 現,台灣醫療支出只佔國內GDP的6.7%,遠輸日韓,呼籲增加醫療投 資。
南山人壽資深副總陳維新表示,國人預期退休金要準備千萬元以上 才充足,長照準備金亦要近800萬元,應早期準備、定期檢視,善用 保障「補充包」。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涂)薏如建議要先存好健康、關係與財富,善 用各式保險去移轉風險,保障要每三年檢視一次,將新式醫療納入規 劃,才能有充足的健康基金。
強調保發中心是非營利組織的簡仲明建議,要買對最需要的醫療險 ,即發生時,保單一次給付大額保費,減輕經濟負擔,如一次性給付 的定期癌險;同樣對於失能或長照,亦需要龐大經濟支出,可用保單 移轉風險;再者是活太久、錢不夠用的風險,可用依存活情況領取的 年金險支應。
即便國人平均有2.6張保單,但國泰人壽副總(涂)薏如建議應每 三年檢視保障內容,且「保大不保小」,如目前保戶很多長照險保額 是一個月1萬元,但長照實際支出每月2萬元以上,明顯不足,重疾險 保額50萬元,光一個達文西手術就20萬元,建議保戶可用定期險去強 化保障,且可檢視1/10收入去買年收入10倍的保障。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強調,買保險不只投保投資型跟壽險,建 議將醫療險當主約來投保,因為癌症標靶新藥健保多數不會給付,過 去罹癌等於是生命幾乎走到終點,現在是有經濟能力者可以續命,嘗 試不同療法,因此在健保未擴充前,建議民眾可自行規劃商業醫療險 ,先備妥未來救命錢。
南山人壽資深副總陳維新則指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一旦發生重 大疾病或失能等情事,單靠健保已無法滿足醫療需求,且除了機械手 臂手術、新式療法等自費項目,還有許多輔具、術後療養等費用支出 ,建議一定要自己準備足額的健康保障,才能達到理想的健康照護品 質,如南山亦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推出各式健康險「補充包」,讓保 戶可增加新式療法的保障。
陳維新也表示,每種保單都有其保障範圍,如實支實付醫療主要是 給付住院治療費用,若是癌症治療,還是建議買癌險或重疾險,現行 保戶癌險或重疾險投保率約60%,保額多在50∼60萬元,但現今癌症 治療可能動輒百萬元,保戶應去檢視自己的保額充足性。
陳維新表示,現在很多是50歲扶養80歲,但在少子化、高齡化下, 新世代未來面臨的是50歲要同時扶養80歲、與100歲的家人,若同時 要養小孩,恐怕扶養比將降到更低,有些人甚至不生小孩,要靠自己 準備養老。
南山人壽連三年與工研院合作白皮書倡議,今年特別提倡「跨世代 共好」,過往受訪者對生活品質的擔憂,普遍是健康或財務,但最擔 心的健康風險,已從過去的癌症、心血管疾病,今年第一名是失智, 現代人活得久,開始查覺高齡失智風險。
同時,約有46%受訪者已有照顧家人經驗,其中21%有六年以上, 甚至年輕族群亦有34%照顧經驗。照顧人力仍以家人為主,但未來少 子化,恐須靠自己準備或靠機構服務。
對於長照準備金,今年受訪者平均預估要795萬元才夠,相較2021 的平均600萬元,已提高近200萬元。陳維新認為,隨著認知長照風險 ,與照護支出逐年拉高,此數字還會每年攀升。
若無人照護或希望更專業看護,入住照護機構主要的經濟來源,約 63%是子女負擔,未來也可能要自己準備。
今年調查國人預期適足的退休金金額,平均是1,024萬元,所以如 何趁早、長期累積,且選對工具。
陳維新表示,保險公司提供保障或移轉風險的工具,但人在發生疾 病或失能等危難時,除財務補償,也需要找照顧員、諮詢等服務,正 積極跨產業合作發展生態圈,提供客戶健康及照護服務,滿足老年生 活需求。
台灣壽險業市場正在進入一個轉型新紀元。根據最新數據,11月份,國泰、富邦、南山、新光、中國、台灣等六大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總計約314億元,其中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的保費收入超過70億元。整體來看,台灣壽險業的保費收入預計將在500億元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總計衰退了13.7%,整體市場恐難以突破7,000億元的紀錄,創下17年來的新低。 從2009年開始,台灣壽險業的保費收入一直保持在9,000億元以上,甚至超過兆元,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壽險公司開始推廣保障型、投資型以及較保守的利變型保單,預計每年將有數千億元的保費從壽險轉移到其他金融或投資商品。 今年,投資型保單的保費收入預計將達到2,500億元,但無法達到3,000億元的目標,創下七年來的新低。同時,利變壽險的全年保費收入也難以突破3,000億元,這是十年來的最低點。有金融專家指出,壽險新契約保費已經進入「瓶頸期」,銀行、投信等機構都在積極爭奪壽險業流失的保費,銀行希望獲得更多手續費,投信則想增加管理資產規模,從而提高獲利。 金管會已經宣布將在明年調升各幣別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預計會導致保戶預期明年保費將更加便宜,因此12月份將無法出現往年停售業績。壽險業者預計明年的保費也將不會有太大變化。另外,由於2026年將接軌保險會計IFRS17與新清能力指標ICS,金管會將緊盯各公司的「商品轉型」情況,若公司再推銷蓄積型保單,可能無法獲得接軌獎勵。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壽11月的美元傳統理財型保單成長了10%,但投資型保單的業績從10月的99億元降至11月的16億元,新契約保費為55.9億元,在六大壽險公司中排名第三。富壽則繼續強推分紅保單,11月新契約保費達到67億元,位居六大壽險公司之首。台壽則以65.7億元的新契約保費,位居第三名,其主要業務為傳統保單。 由於美國聯準會持續升息並維持高利率,資金流向美債,壽險業為了吸引資金,開發了分紅保單、澳幣連動債與國際債保單等產品。六大壽險公司前11月的新契約保費累計為4,060億元,年減約4%。
壽險從2009年以來每年9千多億元到逾兆元新契約保費的時代「已 成過去」,壽險公司改推保障型、投資型與相對較保守的利變型保單 下,每年將有數千億元從壽險轉到其他金融或投資商品。
今年投資型保單應可破2,500億元,但站不上3,000億元,創七年新 低,利變壽險全年同樣難站上3,000億元,則是創10年新低,有金融 業者即表示,壽險新契約保費已進入「瓶頸期」,銀行、投信等都想 積極搶占壽險業流失的保費,銀行可賺更多手續費,投信則想增加管 理資產規模,同樣有助獲利。
金管會已宣布明年調升各幣別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保戶在預期明 年保費會更便宜下,今年12月將無往年的停售業績,壽險業者預估明 年保費應也便宜不到哪去,加上2026年要接軌保險會計IFRS17與新清 償能力指標ICS,金管會緊盯各公司「商品轉型」情況,若再衝儲蓄 型保單,恐拿不到接軌獎勵誘因,所以估計壽險新契約保費明年持平 或可能小幅成長。
國壽11月美元傳統理財型保單較上月成長10%,但其強項的投資型 保單11月僅16億元的業績,相比10月的99億元,少逾83億元,因此國 壽11月新契約保費為55.9億元,在六大壽險中排名單月第三。
富壽繼續強推分紅保單,11月新契約保費有67億元,應是單月第一 ,傳統型保單含健康、意外險等,有55億元左右;六大中的第三名是 台壽,單月有65.7億元左右,主要也是傳統保單為主。六大壽險11月 新契約保費約314億元,較10月減少逾46億元,減幅近13%。
在美國聯準會持續升息且維持利率高檔下,資金跑往美債,壽險業 用分紅保單、澳幣連動債與國際債保單想突圍,吸回流失的資金,六 大壽險累積前11月新契約保費為4,060億元,年減約4%。
【台灣金融新聞】
近來,台幣急升,對台灣壽險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在這波台幣升值潮中,南山人壽作為台灣六大壽險之一,面臨著挑戰與機會並存的局面。
根據最新數據,11月台幣升值近1.16元,六大壽險的匯兌成本達近650億元,單月合計稅後虧損達368億元,這是近12個月來的最大損失。不過,這些壽險公司在股債市場的表現卻相當亮眼,綜合損益近2,300億元,創下10個月來最佳紀錄。
南山人壽作為其中的重要一員,其資產佔整體壽險業的79%。面對台幣急升,南山人壽並沒有放任損失,而是積極調整投資策略,緊急拉升避險比重,努力降低匯率波動的影響。
然而,這並不是南山人壽首次面對這樣的挑戰。去年11月,新台幣也急速升值1.3元,當時南山人壽也承受了不小的壓力。但這次,南山人壽表現出了強大的抗風險能力,成功將損失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在這波股債市場的回彈中,南山人壽也抓住了機會,實現了約140億元的資本利得,這對於減輕損失、提高盈利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來,南山人壽將繼續密切關注市場動態,不斷調整投資策略,以應對匯率波動等各種風險。同時,也將繼續深化產品創新,提供更多符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新聞快報】近期新台幣匯率變動,對台灣壽險業帶來不小的影響。根據最新數據,11月份台灣六大壽險公司因為新台幣升值,整體虧損高達368億元,但相比去年同期,虧損已經減少了401億元。這其中,南山人壽表現出較好的獲利能力,前11月累計獲利279.4億元,而其他壽險公司則在這波匯率波動中承受了較大的壓力。
11月份,受到美元走貶及外資大舉匯入買超台股的影響,新台幣單月狂升3.7%,對壽險公司的匯兌損益及獲利表現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國泰人壽11月淨損達98.3億元,但由於掌握了波段操作,實現了較大的資本利得。而南山人壽則在這波調整中虧損90.5億元,但整體前11月還是獲利279.4億元。
不過,雖然11月份虧損較去年同期改善,但六大壽險公司合計前11月稅後獲利降至966億元,年減幅度達43%,這顯示了壽險業在市場變動下的脆弱性。新壽11月虧損88.54億元,累計前11月虧損達188.22億元,富邦人壽11月稅後虧損56.34億元,前11月稅後純益為389.62億元。中國人壽和台灣人壽的虧損則分別為11.3億元和23.01億元,兩家公司在整體市場中虧損相對較少。
這次新台幣匯率的變動,對壽險公司的經營環境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隨著台股回穩,以及各家公司積極的資本運用策略,未來的獲利空間仍值得期待。南山人壽的獲利表現,也讓人看到了在市場波動中,仍能穩健經營的壽險公司。
六大壽險合計前11月稅後獲利降至966億,年減幅度43%已較去年同期縮小。
國泰人壽指出,11月台幣兌美元單月大幅升值3.7%,對匯兌損益及獲利表現構成較大負面影響,單月淨損98.3億元,但因掌握波段操作,伺機實現資本利得。
南山人壽11月虧損90.5億,前11月累計自結獲利為279.4億元。新壽11月虧損88.54億元,累計前11月虧損188.22億元。富邦人壽11月稅後虧損56.34億,前11月稅後純益為389.62億元。
中國人壽11月虧損11.3億元為最少,台灣人壽虧損23.01億元,前11月累計稅後盈餘分別為112.8億元及137.8億元。
六大壽險即國泰、富邦、南山、新光、中國及台灣人壽,資產約占 整體壽險79%,11月即便有公司緊急拉升避險比重,但因新台幣急升 ,六大壽險全數出現單月虧損,重演去年11月情況。
但同時間,台股由16,001點站上17,343點,美股單月亦上漲8%到 10%,美債殖利率下跌40∼80個基本點,等於壽險公司手中的股票及 債券價值都回升,因此六家公司單月綜合損益近2,300億元,創10個 月來最佳成績,亦等於11月是丟了面子、但賺了裡子。
因新台幣強升,六大壽險11月若海外投資完全不避險,兌換損失將 高達3,900多億元,估計整體壽險業兌換損失將逼近5,000億元;同時 因台美利差仍大,無本金遠期外匯(NDF)短天期成本10月還在2.67 %,到11月中竟飆高到10.05%,11月底也還在7.26%,CS一年期成 本還在4%之上,10月為4.44%,11月還有4.25%。
因此六大壽險現在每月避險工具成本也在280億元以上,整體壽險 則要300億元以上,成為獲利沈重包袱;11月六大壽險共收回338億元 外匯準備金,最少收回40億元、最多150多億元,全數「一朝回到解 放前」,從免增提的上限,降回一般水位,即從12月開始,六家公司 都必須強制增提外匯準備金,亦是成本增加。
去年11月新台幣亦急速升值1.3元,六大壽險去年11月合計單月稅 後虧損402億元,收回447億元的外匯準備金,今年11月情境再度重演 ,六大壽險獲利回吐,前11月累積稅後獲利為967億元,較去年同期 1,704億元,年減約43%,主要是今年股債資本利得不如去年。
台股11月漲9%,有壽險大量實現股票資本利得,抵銷匯損帶來的 劇烈衝擊,有些則覺得已是年底,應將獲利留到明年,因此11月六大 壽險實現資本利得約140億元,是近六個月來新高。
台灣南山人壽再創紀錄!董事長尹崇堯參加世界氣候峰會,分享金融保險永續經驗
杜拜COP28進行中,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在7日參與了世界氣候峰會(World Climate Summit)的一場研討會,主題是「透過保險實現氣候韌性的未來」。這是台灣保險業首次參與世界氣候峰會,對於南山人壽來說,這是一個極具意義的時刻。
研討會上,尹崇堯董事長分享了三個關鍵觀點。首先,他強調保險業在台灣經濟中的重要性,去年保險業資產達到1.1兆美元,佔金融業總資產的三分之一,並創造了約40萬個就業機會。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保險業在社會安全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國民的退休生活和長期健康具有重要影響。
第二點,尹董事長呼籲企業和交易夥伴共同投身ESG實踐,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綠色投資。他強調南山人壽透過影響力投資和綿密的人脈網絡,改變社會,並推動產業實現低碳轉型,保護地球和台灣公民。
最後,尹崇堯董事長強調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中。南山人壽自2020年底成立「健康守護圈」,旨在促進民眾的健康福祉,確保他們能夠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並在疾病發生時提供財務補償,增強對抗氣候風險的韌性。
南山人壽將持續透過影響力投資和社會影響力改變台灣,並期望未來與各方共同努力,改善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議題。
台灣南山人壽成為國際氣候行動推手!董事長尹崇堯參與COP28「透過保險實現氣候韌性的未來」研討會,分享台灣金融保險永續經驗。這是台灣保險業首次參與世界氣候峰會,意義非凡。尹崇堯在會議上提出三大觀察:保險業對台灣經濟產業的重要性、保險業如何透過影響力投資改變社會、以及健康保險在應對氣候變遷中的關鍵角色。南山人壽將持續推動影響力投資和社會影響力,與各方共同改善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