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鋼運通公司新聞
隨著全球航運市場的不斷發展,對適任船員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據國際航運商會(ICS)的統計,全球至2026年底將面臨約9萬名的適任船員缺口,這對航運行業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然而,中鋼運通,這家中鋼(2002)百分百持股的子公司,正積極應對這項挑戰,為台灣船員培育工作注入新活力。
中鋼運通擁有21艘船舶,雖然船隊規模相較於國內其他航商並不顯著,但其在聘僱台籍船員方面的努力卻十分突出。據了解,中運積極擴大台籍船員的比 例,目前其船隊中台籍船員的占比已高達80%。這一举措不僅鞏固了中鋼煤鐵原料運輸的競爭力,同時也為台灣船員提供了更多發展機會。
除了在船隊中大力推廣台籍船員,中鋼運通還長期以來支持各海事院校的發展。該公司提供航運獎學金,並為在校生提供上船實習的機會,以此鼓勵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投身航運界。這種實質性的支持,不僅提升了台灣航運教育的實用性,也為台灣船員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面對全球船員缺口這一嚴峻現實,中鋼運通的積極作為不僅對於台灣航運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視意義,也對全球航運市場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一個積極的參考範例。隨著缺員問題的逐步解決,未來中鋼運通將在國際航運舞台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運公司擁有21艘船舶,船隊規模相較國內其他航商並不大,但聘僱台灣籍船員人數的占比高達80%,而且多年以來提供各海事院校航運獎學金及在校生上船實習機會,希望藉此鼓勵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投入航運界發展。
根據國際航運商會(ICS)統計,全球至2026年底將面臨約9萬名的適任船員缺口,各國需積極推出策略應對此項挑戰。
**台船再進商船市場,中航委託建造百億元海岬型散貨輪**
為迎造一波造船潮,台船(2208)近日簽署新合約,受中航(2612)委託建造2艘新一代21萬噸級海岬型散裝貨輪,另有2艘選擇權。每艘造價介於7,600萬至7,980萬美元,總計4艘合約金額約96.72億至101.56億元,逼近百億元大關。
中航董事長彭士孝與台船董事長黃正弘簽署相關合約,宣告台船再度回歸商船業務市場。中航則持續展開第二階段船舶汰舊換新計畫。
預計台船將於2026年下半年先交付中航2艘海岬型散裝貨輪,若執行選擇權,第3、4艘船的交船時間則為2027年。法人估計,台船造船毛利率約為3%至5%,實際獲利仍需視屆時原物料價格及美元匯率變動而定。
進入第二階段,中航將聚焦於汰舊換新老舊船舶。目前已持有14艘海岬型船,預計伺機處分3艘15年至20年船齡的船隻,因應二手船價高漲。
除了中航的合約,台船也已與萬海航運(2615)簽署意向書,新建12艘、並有4艘選擇權的8,000 TEU甲醇雙燃料貨櫃輪。總交易金額約為399億至644億元,預計在今年10月簽署合約,台船將於2027年第三季至2030年第一季陸續交船。
台船自2004年起,已建造9艘20萬至21萬噸級散裝貨輪,其中2艘為中航委託建造。近期交付中鋼運通的21萬噸散裝貨輪,更獲選為2019年英國皇家造船工程師學會年度名船錄。
中航董事長彭士孝與台船董事長黃正弘26日簽署相關合約,前董事 長鄭文隆受邀觀禮,此舉宣告台船再度回歸商船業務市場,中航則持 續第二階段船舶汰舊換新計畫。
據了解,台船預計2026年下半年先交付中航兩艘海岬型散裝貨輪, 如果執行第三、四艘船選擇權,則交船時間為2027年。法人估,台船 造船毛利率約3%∼5%,實際獲利仍要看屆時原物料價格與美元匯率 變化而定。
中航在第一階段擴大船隊計畫迎來四艘船之後,現有14艘海岬型船 ,今年以來運價維持高檔賺一波;進入第二階段將聚焦船隊汰舊換新 ,粗估旗下15年∼20年船齡的船舶有三艘,目前二手船價高,將伺機 處分。
除了中航的四艘海岬型船,台船也已經與萬海航運(2615)簽署新 建8,000 TEU甲醇雙燃料貨櫃輪12艘,及選擇權四艘意向書,交易總 金額12.3億∼19.8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99億∼644億元。據了解, 雙方最快在10月簽署相關合約,台船預計在2027年第三季至2030年第 一季陸續交船給萬海。
台船於2004年起,陸續建造載重噸20萬∼21萬噸級散裝貨輪共計九 艘,其中兩艘為中航委託建造,近期交付中鋼運通的21萬噸散裝貨輪 ,收錄在2019年英國皇家造船工程師學會年度名船錄。
中航與台船雙方自今年初開始接洽,經過多次技術及商務的協商過 程,台船最終以優越的船型性能方案爭取到本案。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表示,這波人事調整最大意義是朝年輕化布局,也希望做好接班傳承、考量專業背景及增加職場歷練等因素,例如中鋁董事長陳忠勳提前於6月底退休,由曾在研發部門研發新材料及擔任大陸寧波華揚鋁業總經理的現任總經理李至隆接任,至於中鋁總經理由中鋼軋鋼三廠副廠長張志哲派任,希望他能協助中鋁精進設備,提升生產效率及產品合格率。
翁朝棟指出,運輸處長許健明擔任中鋼運通總經理,主要考量其對業務純熟度;吳金龍接任中冠資訊總經理則考量他有電子計算的專業背景,也是中鋼當年派往美國學習貿易與人工智慧的第一批種子部隊,希望借由他的專業能力協助中冠開拓ERP等業務。
此外,中鋼這波人事異動還包括原營業管理處國組長陳柏翰升任業務部門專案副處長,並繼續派任中鴻鋼鐵擔任業務副總經理;原土木工程處組長高逸帆升任工程部門專案副處長,仍派任中國鋼鐵結構服務;原業務部門專案副處長朱敏升任業務部門專案處長,仍派任中鋼日鐵越南公司服務等。
中鋼總經理王錫欽表示,中鋼興達海基是國內目前唯一投入Jackettype水下基礎製造商,其結構複雜、技術困難度較其他如基樁、塔架等直管結構件高出許多,且業主多次變更設計,品質要求極端嚴苛。
因應對策上,王錫欽指出,不求數量多,但求根基穩,將做好製造技術和品質能力的扎根工作。興達海基將與沃旭修約,將部分數量移轉於未來競標風場上。
翁朝棟則強調,興達海基確實將於年底前展出由國人自製的第一座水下基礎,非世紀鋼做的基樁工程。未來只要中鋼技術能量強,就不必怕被砍單或轉單,且訂單會源源不絕的來,相信中鋼對於推動國產化目標,一定會使命必達。
此外,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18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辦「2020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頒獎典禮,中鋼第六度榮獲最高榮譽的「台灣十大永續典範企業獎」,由中鋼董事長翁朝棟接受總統蔡英文頒獎。
同時中鋼永續經營的優異成果,完整於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展現,也獲頒「企業永續報告白金獎」、「英文報告書金獎」;另,卓越案例獎部分,中鋼則獲頒「創新成長獎」、「供應鏈管理獎」、「人才發展獎」、「氣候領袖獎」、「永續水管理獎」與「循環經濟領袖獎」等。中鋼總計獲2020TCSA共九個獎項,顯現中鋼致力於永續發展的努力及成果,獲得高度肯定。
另中鋼集團成員的中鋼運通公司亦榮獲台灣TOP50永續企業獎;且在企業永續報告獎部分,中鋼運通公司、中鋼機械公司、中鴻鋼鐵公司、中聯資源公司、中鋼碳素化學公司、中鋼鋁業公司及中龍鋼鐵公司皆獲獎,攜手共創集團永續發展佳績。
在區域能源整合方面,中鋼表示,區域能源整合概念上是將性質相異的產業,使其在能源使用上互通有無,以提高整體能源使用綜效。中鋼利用汽電共生系統及廢熱回收等方式產製蒸汽,以及氧氣工場產出的各項工業氣體,與臨海工業區內鄰近工廠互通多餘能源,包括蒸汽、氧氣、氮氣、氬氣、氫氣及冷凝水等,目前共計有14家廠商參與13種能源整合,包括中鋼、中鋁、中鴻、中運、中碳、尚承鋼鐵等。
截至2019年底,中鋼已輸出蒸汽3,051萬公噸,相當節省235萬公秉低硫油,換算成溫室氣體減量約達CO2699萬公噸,相當於1.8萬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CO2的吸附量,降低環境負荷。此外,中鋼製程產出的副產品包括煤焦油、粗輕油、高爐石、轉爐石等,經過資源化加工後可供應化學、營建、土木、電機及民生等產業使用,高雄臨海工業區以中鋼為核心所建立的產業生態網路,使產業間資源可循環利用
水循環再利用部分,中鋼表示,多年來厲行用水管理及回收水再利用,製程用水回收率已高達98.4%。此外,中鋼配合政府開發再生水政策,第一個響應使用「鳳山溪污水再生使用示範案」的再生水,自2018年8月開始,平均每日廠內導入2.2萬公噸的鳳山溪都污再生水,去年8月增量到每日平均4.1萬公噸,達到再生水占總用水量的三分之一,預計2022年再導入臨海再生水每日2萬公噸,配合中鋼既有的全廠回收用水,逐步達到中鋼多元水源目標。
中鋼以「精緻鋼廠」、「綠能產業」雙主軸策略,透過智能創新創造更大的鋼鐵價值。同時中鋼也加速推展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太陽光電產業、電動車產業鏈相關技術,提升國內鋼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持續為台灣產業、經濟及社會發展貢獻心力,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中鋼運通主管表示,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中國大陸各地工廠從春節開始至今仍然關閉,使得散裝船運市場需求大降。其中,以鐵礦砂為主力貨載的BCI指數更下跌50點,收盤為負183點,創歷史新低。
業界指出,由於澳洲大火、巴西水災等問題,加上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大陸工廠延後開工,連帶讓鐵礦砂需求低迷,「船根本開不出去,若要開船,船東要自己貼錢」。
至於BCI指數轉為負數,中鋼運通主管說明,主要是其所參考的全球11條航線運價,在先前基期高下,歷經一波行情急跌,造成經加權後對照出來的指數由正轉負,若以實際海岬型船日租金變化來看,由去年9月的3萬美元高點跌至目前只剩下3,000多美元。
中鋼財務副總楊岳崑說,目前子公司獲利狀況正在會計師查核中,但可以確定中欣開發是第一名,主要來自「欣灣時代」完銷,成為獲利最好的公司。
中鋼集團子孫公司上百家,長期來子公司貢獻獲利約落在每年80億元至120億元之間,其中中碳、中鋼運通、中龍、中鴻等都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鋼鐵業景氣好的時候,鋼鐵投資事業如中龍、中鴻獲利回饋母公司更顯分量,但去年鋼市蕭條,中龍約打平、中鴻同顯艱辛,中欣大賺適時補位,猶如即時雨,甚至擠下傳統非鋼鐵事業的中碳、中運等。
法人表示,「中欣前鎮住宅大樓」快速完售,預估中欣全年獲利35億元入袋,初估占中鋼集團子公司回饋總額的三至四成。
中欣開發總經理徐逸治表示,去年獲利增加主要是員舍的開發模式產生帳上調整。當年是先將土地分割賣給集團各子公司,再由子公司配售給員工,屬於合建分售性質,土地利益沒有顯現,去年開始交屋再回沖土地收益,加上外售的「欣灣時代」出清入帳,共同帶動銷售利得。
接軌國際
整合區域能資源
區域能源整合概念上是將性質相異的產業,在能源使用上互通有無,以提高整體能源使用綜效。
中鋼利用汽電共生系統及廢熱回收等產製蒸汽,以及氧氣工場產出的各項工業氣體等,與工業區內鄰近工廠互通多餘能源,包括蒸汽、氧氣、氮氣、氬氣、氫氣及冷凝水等,目前共計有14家廠商參與13種能源整合,參與廠商有中鋼、中鋁、中鴻、中運、中碳、尚承鋼鐵、台灣志氯、中油、唐榮不鏽鋼、李長榮化工、盛餘鋼鐵、中石化小港廠、聯華氣體及三福氣體等。
自1994年正式運作以來至2018年底,中鋼已輸出蒸汽2,897萬噸,相當節省223萬公秉低硫油,換算成溫室氣體減量約達CO2 664萬噸,相當於1.7萬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CO2的吸附量,另外在空污減量方面有硫氧化物2.0萬噸、氮氧化物1.5萬噸、粒狀污染物0.2萬噸,除達到區域最大能源使用的綜效外,並可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負荷。
中鋼製程所產製出的副產品包括煤焦油、粗輕油、高爐石、轉爐石、氧化鐵粉、脫硫石及脫硫石著磁料等,除水淬高爐石外售給國內業者外,其餘都經過關係企業資源化加工後供應化學、營建、土木、電機及民生等產業使用。
目前高雄臨海工業區以中鋼為核心所建立的產業生態網路,推動工業區資源整合,使產業間資源共享且可循環利用。未來中鋼仍將全力配合政府持續推動「工業區能資源整合推動計畫」,擴大與臨海工業區廠商產出廢棄物的再利用鏈結作業,建構工業區內產業間資源共享與資源循環利用網絡,改善工業區內產業經營條件,提升其競爭力及與國際永續發展趨勢接軌。
製程回收
水循環再利用
中鋼透過區域能資源整合,互通有無,不僅創造循環經濟價值,多年來也勵行用水管理及回收水再利用等工作,並推動多項工程以降低原水耗用,製程用水回收率已高達98.5%。
此外,中鋼為確保廠內供水穩定,增加水源多元化,配合政府開發再生水政策,第一個響應使用「鳳山溪污水再生使用示範案」的再生水,自2018年8月開始,平均每日廠內導入2.2萬噸的鳳山溪都污再生水,今年8月更增量到每日平均4.1萬噸,達到再生水占總用水量的1/3,預計於2022年可再導入臨海再生水計畫每日2萬噸的再生水,配合中鋼既有的全廠回收用水,逐步達到中鋼多元水源策略的目標。
三方攜手
成就環境永續未來
長期以來,中鋼秉持主動多元的社會參與精神,善盡企業公民責任。現今,節能減碳及永續經營已成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及挑戰,而中鋼將挑戰視為機會,與國內企業、政府及公民社會一同攜手推動循環經濟,創造企業永續價值,成就環境永續未來。
台船27日於高雄國賓大飯店,與中鋼運通股簽訂二艘「208,000載 重噸雙層船殼散裝貨輪SOx Scrubber加裝工程合約」,由台船總經理 曾國正與中運公司總經理陳宏州代表簽署。
繼近期交船的「中鋼自由輪」、「中鋼和諧輪」,及目前仍在建中 的二艘20.8萬噸散裝貨輪,皆由台船為中鋼集團打造。
台船指出,現階段各航商旗下船隻紛紛啟動加裝脫硫器工程,主要是因應國際海事組織(IMO)制訂的2020年船舶使用低硫燃料油規定(亦稱為「IMO 2020硫燃料法規」)。
該項規定要求自2020年1月1日起,所有船舶使用的燃油硫量重量比不得超過0.5%(目前的上限是3.5%),除非船舶有裝設同等效用設備例如脫硫器,以減少船舶硫氧化物的排放量。
台船針對中鋼運通所下訂的四艘20.8萬噸級海岬型船訂單,已交付兩艘,正加緊為最後兩艘趕工的同時,此次進一步由台船總經理曾國正與中運總經理陳宏州代表雙方簽署加裝脫硫器合約。
該公司並指出,配合上述法規要求,近期不少船東積極洽詢加裝脫硫器業務,台船正抓住此一商機,利用自身造船、修船經驗豐富的優勢,加速開拓此一領域的商機。
中鋼運通是中鋼集團旗下百分百子公司,承載中鋼集團進口煉鋼原料與出口鋼品,提供原料海運服務、船舶租賃、船舶營運管理、船務代理、鋼品船運等服務。
中鋼運通為落實打造船隊海上行動辦公室,引領航運產業發展,布署高速船舶衛星寬頻服務,以增進船隊管理效率與資訊傳遞即時性,與中華電信合作建構全球衛星寬頻服務船隊。
中華電信表示,為協助中鋼運通發展海上行動辦公室的智慧船舶服務,中華電信國際分公司提供中鋼運通近30艘船舶衛星寬頻通信服務,以及船上全年365天全天候全球中文零時差的客服,寬頻服務速率可高達2048/512 kbps,將加速船舶與岸端雙向溝通效率。
中華電信表示,隨著高通量衛星發展的成熟技術,以及海上與偏遠地區高速寬頻通信需要,衛星通信可補足這項過去無法滿足的需求,中華電信經營且精進衛星通信業務的服務,近年來除提供商船、漁船衛星通信服務、電視台衛星轉頻器租用及上/下鏈傳送業務服務,也提供政府部門、企業客戶、跨國旅人與登山客等客群客製化提供Thuraya及Inmarsat衛星行動電話服務。
台船表示,中鋼運通是於2017、2018年分兩批,每批二艘下單,委託該公司建造20.8萬噸海岬型散裝船。首艘新船歷經一年工程期,剛在今年5月下旬命名為「中鋼自由輪」,接續完成交付。
其他三艘新船方面,目前施工順利,第二艘船工程已進入最後收尾階段,近期出海測試後,預計7月底交船。
第三艘新船進度超前,也與中運談妥可望於今年10月間提前交付,至於第四艘船則規劃明年首季完工。
台船進一步指出,上述新船工程加速推進除有助該公司營運回穩外,最近BDI指數受惠於礦場產量和中國大陸需求上升,加上國際海事組織(IMO)限硫等新制上路在即的推波助瀾,出現大漲走勢,船東中運將可搭上運費上漲順風車。
中運表示,與台船簽訂新船建造的同時,也向日本海洋聯合(JMU)下訂四艘20.8萬噸海岬型新船訂單,目前總共部署八艘海岬型新船隊正陸續到位。
由於此批新增運力尚未與母公司簽有載運合約,將會全數投入出租船市場,以即期或期租方式交叉運作,挹注獲利。
據了解,海岬型散裝船在今年3、4月期間,日租金只有3,000多美元,而現在飆漲、站上3萬美元,漲幅約十倍,中運今年對母公司中鋼營運貢獻度大增可期。台船昨(22)日下跌0.35元,收26.85元。
法人分析,中鋼集團開枝散葉,合併報表的子孫公司高達116家,中鋼淨利率能在亞洲鋼廠名列前茅,轉投資事業扮演關鍵角色,儘管各事業體跨不同產業,景氣榮枯不同,但多年以來,「這個不好,另外一個就力拚補上。」總是能讓獲利表現持穩。
中鋼自由輪是台灣造船自製史上最大噸位的輪船,將首航澳洲載運 原物料。蔡英文致詞肯定「中鋼自由輪」展現臺灣造船業和海事工程 的實力,台灣可以成為造船大國,高雄就是造船業最重要的基地,不 管是海軍、海巡還是企業訂製的船隻都在高雄製造,期盼一艘接著一 艘,把上下游產業鏈帶動起來,把工作機會留在高雄,重振台灣造船 業榮景。
蔡英文指出,中鋼營運穩定成長,並持續打造新輪船,對於中鋼將 造船訂單都交給國內企業夥伴台船,讓台船能同時肩負起「國艦國造 」、「國輪國造」這個光榮的責任,表達肯定之意。
鄭文隆表示,這艘船共使用2.7萬公噸的鋼板,且是台船建造600多 艘散裝貨輪以來首度邀請總統命名。台船去年起先造二艘,後二艘預 計109年3月交船,每艘造價近15億台幣。
李新民則強調,中運近年積極進行船隊汰舊換新計畫,二年前逢低 布局訂造8艘海岬型新船,除具有環保節能效果外,而且首艘船交船 後隨即加入前往澳洲裝運原料的營運。
中鋼投資34億元的興達海洋基礎公司,預計108年底完工,積極搶 攻離岸風電商機,預期離岸風電產業將是下一個兆元產業,有利拓銷 中鋼高品質鋼材,並協助國內廠商跨入國際風機產業鏈。
中鋼日前公布自結5月合併營收為350.03億元,月增9.61%,年增 16.04%,稅前盈餘26.96億元,創今年來新高,較去年同期成成長9 1%;今年前5月累計營收為1,603.28億元,年增13.68%。
展望下半年,第4季步入全球鋼鐵工業傳統旺季,下半年獲利可期 。
中鋼今(21)日將召開股東會,若看好未來鋼材需求商機,欲佈局 相關權證,建議以價外15%至價內10%區間的權證為主,並選擇隱波 穩定、報價透明、買單不縮減的權證發行商,更多權證資訊,可以上 「華南永昌權證網」查詢。(華南永昌證券提供,陳昱光整理)
中運表示,現有載重1.2萬噸至20.8萬噸的21艘大大小小散裝船隻,總共配屬451位船員;其中,除30位大陸船員外,其餘都為台籍員工,比率高達90%以上,為國內航商之冠。
去年因應船隻汰舊換新和擴大船隊運力規模,先後與日本海洋聯合(JMU)、台船分別簽約,各下訂四艘、每艘載重20.8萬噸的海岬型新船,總造價約3.7億美元(約新台幣110億元),隨著船廠啟動建造工程,內部正著手新人力布署。
以每艘散裝輪從甲板上的基層水手、各級船副和甲板下的各級管輪、輪機長、船長,共配置17至18位船員估算,初步將募100人,把船員總人數增加到550多人。
該公司最近赴設有輪機等相關科系的高應大的旗津校區舉行說明會,盼能吸引應屆畢業生加入;後續打算再前往台灣海洋大學及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舉辦招募。
業界指出,全球各大船公司都還在觀望等候,除了低硫油有供應的 困難,使用脫硫器脫出的硫如何處置,也非短期內能解決的問題。
IMO為提高空污防治,規定2020年起,全球船舶最大硫排放量從目 前的3.5%降到0.5%,這項規定將迫使航商改用高價的低硫燃料油, 包括輕柴油(MGO)及超低硫燃料油,粗估到2020年,全球海運燃料 成本將上漲25%,增加約240億美元支出,運費粗估需調升約一成。
以目前擁有國內最大散裝船隊,船隻逾百艘的慧洋海運來估算,如 果每艘船都裝脫硫器,總花費超過2億美元,約60億台幣,是非常龐 大的負擔,如果改用低硫油,萬箱級貨櫃船一年增加上百萬美元支出 ,海岬型船也要6、70萬美元,勢必造成全球海運運價大漲。
不過對於低硫燃油規定,慧洋表示目前還沒有具體實行方向,因為 法規對operator(營運商)的影響較大,owner(船主)非首當其衝 ,所以這個階段以密切注意是否有較符合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為主, 未有實際行動。
陽明海運與台灣航業等也表示,這個案子還在研究階段,目前沒有 具體行動。業界則分析,如果採用低硫油,估計增加費用每艘每年百 萬美元上下,約兩年費用就夠裝一台脫硫器,但全球只有三家廠商有 生產脫硫器,排程是三年以後。如果選擇採用脫硫器,排出的硫是排 向大海,還是收集起來,收集的廢棄物如何處置又是一大問題。
中鋼運通高階認為,既然要減碳,長期來看還是要用低硫油,美國 與加拿大已規定進入其兩百浬海域船隻,要改用低硫油,目前很多國 家供應低硫油還有困難,倒是中油回覆船公司,表示可供應低硫油。
中國航海技術研究會建議國內中小型船公司,可與油商簽署長期採 購低硫合約,大型航商可考慮訂造LNG船或改加裝脫硫器因應,長遠 可研究發展電動船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