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人壽(公)公司新聞
台灣南山人壽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成為亞洲首個獲得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證書的壽險公司!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南山人壽不僅導入氣候風險評估及管理機制,更在10月通過SGS-Taiwan的認證,展現其對永續金融的堅定決心。這家台灣保險業的領航者,自2018年起就積極參與支持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與永續低碳聯盟合作,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從治理、策略、風險管理等多方面,全面評估氣候風險。此外,南山人壽還連續多年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並獲頒「台灣企業永續報告獎」。代理總經理范文偉強調,企業必須積極投入資源,以實際行動迎接氣候變遷的挑戰,南山人壽將不斷推動低碳永續作為,成為保險業的綠色影響力。在後疫情時代,南山人壽更是落實公益服務業的理念,主動加入「紓困國家隊」,提供保戶即時保障,緩解經濟壓力,成為業界與客戶最堅強的後盾。
南山人壽繼2018年成為台灣保險業率先簽署支持TCFD的企業後;今年積極與「永續低碳聯盟」合作,成立TCFD工作小組,以管理系統的思維,依循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等四大框架,正式導入氣候風險評估及管理機制,將有助於公司經營納入各式風險考量,清楚掌握邁向低碳經濟轉型所涉及的風險與機會。
另外,南山人壽已連續多年主動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報告書內容及架構除採用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準則,也依循「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進行相關資訊揭露。不僅積極回應利害關係人關切之重大議題並有效提供透明且具可信度的資訊,且已連續七年獲得「台灣企業永續學院」所頒發的「台灣企業永續報告獎」。
南山人壽代理總經理范文偉表示,面對日趨嚴峻的極端氣候威脅,企業須全力投入有效資源並付諸行動才能邁向永續道路。南山人壽不僅致力打造成為國內保險業的領導品牌,更要化身企業社會責任的行動者;追求穩健經營的同時,秉持「低碳保險先行者」的理念,結合核心職能推動系列的低碳永續作為,發揮壽險業的綠色影響力。
面對後疫情時代,南山人壽持續落實「公益服務業」的理念,從本業出發主動加入「紓困國家隊」並以具體行動協助大眾與保戶共度難關。將所銷售的17張住院醫療保險商品以附加批註條款的方式,針對法定傳染病取消30日的等待期,提供保戶更即時的保障。同時全面擴大保費及保單借款利息緩繳的適用對象為業界最廣,成為客戶最堅實專業的後盾。
金管會對失能扶助險出手整頓,壽險市場頓時掀起巨浪。近期,壽險業者坦言,過去銷售及現售的失扶險存在三大風險,可能超出保單設計時的預估。這三大風險分別是保證給付風險、高齡理賠風險和疾病致殘風險,這些風險不僅存在於失扶險,壽險和醫療險保單中也有類似問題。
在這波風波中,南山人壽強調,過去幾年一直堅持不推出失扶險,只銷售傳統定義的長照險。與此同時,中華郵政壽險、法國巴黎人壽、合庫人壽及安達人壽等公司也沒有相關險種。而國壽則強調,他們從未推出「保證給付」的失能扶助險,只有銷售過保證給付失能扶助金的意外險,且不包含因疾病造成失能的部分,風險並未超出預期。
金管會關心的失扶險風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有業者推出一旦確認失能,就開始給付定期失能扶助金,保證給付10~16年之久,這導致一些被保險人在身故後還能領到失能扶助金,理賠超出預期。其次,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許多疾病可能會發生,如失智、高齡失能等,造成失扶險理賠率飆高。最後,許多疾病會導致器官切除、截肢,或失明、失聰、味覺喪失等問題,都可能符合理賠條件。
市場上甚至有人開班授課,教導如何申請失扶險理賠,這導致壽險公司失扶險損失率攀高,超出保單當初設計時的預期損失率。對此,壽險業者表示,若是真正意外失能,如車禍造成癱瘓或重度殘廢,存活期間大多不到10年,反而比保單設計預期要低。但上述三大風險的確超出保單當初設計時的預期,因此未來可能失扶險都無法保證給付,改採最高給付,否則就要收足保費,以避免增提準備金的問題。
台灣壽險市場近期掀起一陣「大地震」,這次震源來自金管會對失能扶助險的整頓。許多壽險公司坦言,過去銷售的失扶險存在三大風險:保證給付風險、高齡理賠風險以及疾病致殘風險,這些風險不僅僅影響失扶險,還波及到壽險和醫療險保單。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壽險公會正在緊鑼密鼓地討論失扶險增提準備金的機制。
在這波風波中,南山人壽表態強調,公司過去一直堅持銷售傳統定義的長照險,並未推出失扶險,因此不受影響。其他如中華郵政壽險、法國巴黎人壽、合庫人壽及安達人壽等公司也沒有相關險種。國壽則強調,公司從未推出「保證給付」的失能扶助險,只有銷售過保證給付失能扶助金的意外險,且保單都有再保公司承接,因此風險並未超出預期。
金管會關心的失扶險風險主要有三點:一是確認失能後開始給付定期失能扶助金,保證給付10~16年之久,可能導致理賠超出預期;二是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許多疾病可能導致失扶險理賠率飆高;三是疾病致殘風險,如器官切除、截肢等,可能符合理賠條件。市場上甚至有人開班授課,教導如何申請失扶險理賠,進一步加劇了壽險公司失扶險損失率。
業者表示,若真正意外失能,如車禍造成癱瘓或重度殘廢,存活期間大多不到10年,反而比保單設計預期要低。但上述三大風險確實超出保單當初設計時的預期,因此未來失扶險可能無法保證給付,改採最高給付,或收足保費,以避免增提準備金的問題。
壽險公會正緊鑼密鼓討論失扶險增提準備金機制,這幾天保戶及業務員關心的電話幾乎打爆各公司,22家壽險公司中,有5家沒有推出相關失扶險的公司也受牽連,如南山人壽即強調只有銷售傳統定義的長照險,過去幾年一直堅持沒有推出失扶險,另外中華郵政壽險、法國巴黎人壽、合庫人壽及安達人壽等亦無相關險種。
國壽亦強調三點,第一是從未推出「保證給付」的失能扶助險,只有銷售過保證給付失能扶助金的意外險,但這險種就不包含因疾病造成失能的部分,所以風險並未超出預期,第二是其保單都有再保公司承接,第三是其失扶險保戶平均年齡30多歲,尚未見高齡理賠風險飆高問題,亦沒有保障準備金缺口問題。
壽險業者表示,金管會關心的失扶險風險有三大部份,一是有業者推出一旦確認失能(即1到6級殘障或更大範圍),就開始給付定期失能扶助金,保證給付10∼16年之久,等於有些被保險人都已身故,還能領到失能扶助金,理賠超出預期。
二是高齡理賠風險,即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許多疾病可能是必然發生,如失智、高齡失能等,會造成失扶險理賠率飆高;三是疾病致殘風險,即很多疾病衍生出臟器切除、截肢,或失明、失聰、味覺喪失等問題,都可能符合理賠條件。市場上更有人開班授課,教導如何申請失扶險理賠,都造成壽險公司失扶險損失率攀高,超出保單當初設計時的預期損失率。
業者表示,若是真正意外失能,如車禍造成癱瘓或重度殘廢,存活期間大多不到10年,反而比保單設計預期要低,但上述三大風險的確超出保單當初設計時的預期,所以未來可能失扶險都無法保證給付,改採最高給付,否則就要收足保費,才不會有增提準備金的問題。
今年台灣保單銷售情況實在有些「冷清」。根據壽險業的統計,10月份的新契約保費僅約60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衰退超過23%。金管會已經確定2021年初不會調降保單利率,這意味著沒有停售效益的幫助,12月份的新契約保費可能將是五年來首次未達千億元,整年新契約保費也難以突破兆元大關。若僅有9000億元,這將是自2008年以來的新低點。
不過,由於近年來已經開始推廣分期繳保單,加上在低利率環境下,保戶不太會提前解約,因此2020年的續期保費反而呈現成長,前九個月已經接近1.65兆元,成長超過4.5%,全年破2兆元應無問題。預計全年壽險總保費收入仍可超過3兆元,資金流動性保持良好。
7月1日,一系列保險新制正式實施,包括最低死亡保障門檻等,加上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的下調,壽險市場至今仍在適應階段。7月份,由於上半年保單停售效應的遞延,當月新契約保費達到1064億元,但隨後8月份業績大減45%,當月僅有580億元。9月份,投資型保單的買氣上升,當月保費達到667億元,但10月份新契約保費又略低於9月份,約在600億元左右。
2019年10月,新契約保費已經突破1兆元,但今年則還有一段距離。截至今年前十月,新契約保費約為7624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超過29%。業內人士預估,新契約保單的買氣在12月份也不太可能出現大幅回升。往年12月份多半會有保單停售話題,且大型公司會有年度業務員競賽,近四年的12月份,單月新契約保費都在千億元以上,但今年則預估難以突破千億。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下半年保單銷售的溫度確實有些「冷」,不容易出現大單,年底又沒有降保單利率的話題,即沒有停售效益,全年新契約保費可能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11年新低。
不過,由於資本市場前景不明朗,壽險公司也不敢過度「吸金」,以免資金無法有效運用,並可能受到保險局的關注。
在10月份,前六大壽險公司中,只有國泰人壽的新契約保費突破百億元,達到103億元,前十月則接近1329億元,位居市場第一。第二名是富邦人壽,10月份約有84億元,前十月則有1015億元,與國泰人壽是目前唯一兩家新契約保費突破千億元的公司。南山人壽在沒有投資型保單的情況下,10月份保費約為56億元,前十月則約為890億元,力圖在今年內達到千億元的目标。
但因前幾年已開始推動分期繳保單,且保戶在低利率環境下較不會提前解約,因此2020年續期保費反而有成長,前九月已近1.65兆元,成長4.5%以上,全年破2兆元應沒有問題,推估全年壽險總保費收入仍可破3兆元,資金流動性仍佳。
7月1日最低死亡保障門檻等諸多保險新制上路,加上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下調,壽險市場至今仍在「適應期」,除7月有上半年保單停售效應遞延,單月有1,064億元的新契約保費,堪稱「曇花一現」,8月業績馬上大減45%,單月僅580億元,9月投資型保單買氣衝高,當月有667億元,10月新契約保費又比9月略低,約在600億元附近。
2019年10月時新契約保費已破1兆元,今年則仍有一大段距,累計今年前十月新契約保費約7,624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29%以上,壽險業者推估,新契約保單買氣到12月都不會有太大的回升,往年12月多半有保單停售話題,且大型公司有年度的業務員競賽,近四年的12月,單月新契約保費都在千億元以上,今年則預估難以破千億。
壽險業者表示,今年下半年保單銷售溫度真的「有點涼」,不容易有大單出現,年底又沒有要降保單利率,即沒有停售話題,全年新契約保費真的可能創2008年之後,即11年的新低。
不過,現在的資本市場前景未明,壽險公司也不敢「大吸金」,以免資金無處去化,且可能被保險局盯上。
10月前六大壽險公司只有國泰人壽新契約保費破百億元,達103億元,前十月則近1,329億元,都是市場第一;10月第二名是富邦人壽,約有84億元,前十月則有1,015億元,與國壽是目前唯二家新契約破千億元者,南山人壽在少了投資型保單下,10月約56億元保費,前十月約890億元,力拚今年全年要破千億元。
台灣南山人壽在近期公布的業績中,展現了穩健的成長勢頭。雖然10月份受到美國大選的影響,全球金融市場波動不斷,新台幣也持續走強,導致六大壽險單月獲利普遍下滑,但南山人壽仍能保持優異表現。根據數據顯示,10月份南山人壽的稅後純益為22億元,較9月份的53億元大減六成,但這並不妨礙其在前十月累計的稅後純益上創下新高紀錄,達到1804億元以上。 在六大壽險公司中,富邦人壽的表現特別亮眼,其10月份的稅後純益達到40.5億元,累計前十月稅後純益更是高達493.8億元,年增幅度超過八成,成為業界增長最快的公司。富邦人壽的獲利主要來自於投資獲利和匯兌損失的減少,其中處分投資部位實現獲利約59億元,主要來自國內外股票、基金和債券。 相較之下,南山人壽在10月份採取了較為穩健的策略,並沒有積極實現投資收益。儘管如此,其累計的稅後純益仍能創下新高,這也反映了南山人壽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穩健成長的能力。 此外,由於金融評價的下降,各家壽險公司的淨值普遍下滑,但南山人壽的淨值仍能維持在一定水準。在六大壽險公司中,南山人壽的每股淨值為56.83元,略勝於國壽。 總的來說,南山人壽在近期市場環境的挑戰下,仍能保持穩健的業績成長,這不僅反映了公司的穩健經營策略,也顯示了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
【台灣新聞】南山人壽帶動金控獲利創新高,富邦金10月獲利翻倍,EPS突破7元大關!
近期,台灣金控公司前十月獲利出爐,累計稅後純益達3,29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這其中,南山人壽的表現尤其亮眼,帶動整體金控獲利不斷攀升。特別是富邦金,10月單月獲利較前月大增五成,以每股稅後純益(EPS)7元的歷史紀錄,穩坐獲利冠軍。
金控獲利在第三季因股息入帳帶動而走高,但隨著股息入帳漸緩,逐月走低。然而,10月資本市場高檔盤整,也壓抑部分投資獲利。不過,富邦金10月獲利63.8億元,較9月大增22.8億元,增幅達55.6%,成為15家上市櫃金控中的異數。
其他14家金控中,半數比前月衰退,且有兩家月減幅度超過三成,三家月減兩成多。但在富邦金的帶動下,15家金控合計10月獲利仍有255.3億元,僅比9月小減1%,並維持7月以來每月比去年同月有兩位數成長的佳績。
富邦金今年前十月稅後純益745.87億元,年增33%,EPS達7元,是金控有史以來首家突破7元大關的公司。10月單月獲利比9月大幅成長,主要得益於富邦人壽積極實現投資獲利,單月大賺40.4億元,幾乎是壽險同業一倍以上。
南山人壽表示,這主要反映市場狀況投資獲利增加及不含避險成本的匯兌損失減少所致。其中,處分投資部位實現獲利約59億元,主要來自國內外股票及基金。富邦壽累計前十月稅後純益493.7億元,年成長80%,去年同期富邦人壽因匯兌損失導致單月虧損,基期也較低。
國泰金10月單月稅後純益37億元,累計前十月稅後純益680.7億元,年增20.94%,EPS 4.82元居亞軍。獲利引擎國壽不像過去幾個月那麼積極實現股債部位,因此10月獲利較前月下降,達20.7億元,但前十月仍賺468.8億元,年增逾四成。
開發金自結10月獲利11.86億元,月增26%,主因凱基證券貢獻,累計前十月獲利99.77億元,EPS 0.68元。各子公司中除開發資本10月仍有虧損,其餘維持獲利穩健。
台灣金融業再創佳績!南山人壽等上市櫃金控公司前十月合計稅後淨利達3295.83億元,創同期新高。其中,富邦金及國泰金表現亮眼,獲利動能強勁,預計全年將挑戰衝破3500億元,再創歷史紀錄。富邦人壽、國泰人壽及南山人壽等壽險公司亦表現出色,累計獲利均創新高。
富邦金累計前十個月稅後淨利達745.87億元,穩居獲利王地位,年成長達33%。每股盈餘(EPS)更達7元,稅後淨利也再創歷史新高。國泰金則在前十月稅後獲利680.7億元,年成長20.95%,EPS為4.82元。南山人壽前十月累計稅後獲利396億元以上,排名第三,同比成長2.28%。台灣人壽前10月稅後獲利165.61億元,排名第四,同比成長15%以上。
六大壽險公司今年前十月維持每個月合計稅後獲利100億元以上的速度,到10月底合計稅後獲利逾1806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8.73%。富邦人壽單月稅後獲利達40.5億元,累計前十月稅後獲利493.8億元,創獲利新高。國泰人壽則在上半年認列印尼銀行Mayapada投資損失後,前十月稅後獲利468.8億元,創歷史新高。
即便在3月、4月疫情衝擊資本市場時,六大壽險公司仍能單月獲利破百億元以上,合計每月獲利都在100~400億元,是歷年罕見情況。這些亮麗的成績,充分展現了台灣金融業的堅強實力與抗風險能力。
金控獲利通常在第3季因股息入帳帶動而走高,但也因股息入帳漸緩而逐月走低,10月資本市場高檔盤整,也壓抑部分投資獲利。
不過,富邦金10月獲利63.8億元,較9月大增22.8億元、增幅55.6%,成為15家上市櫃金控中的異數。
其餘14家金控中,半數比前月衰退,且有兩家月減幅度幅度超過三成,三家月減兩成多,但在富邦金加持下,15家金控合計10月獲利仍有255.3億元,僅比9月小減1%,並維持7月以來每月比去年同月有兩位數成長的佳績,才使整體金控獲利在8月翻轉為成長後持續創歷史新高,累計前十月獲利3,295億元,年增率3.4%。
其他10月獲利比9月佳的,還有華南金月增四成多、開發金與第一金月增逾兩成,累計前十月比去年成長則有富邦、國泰、元大、國票與日盛金。
富邦金今年前十月稅後純益745.87億元,年增33%再創新高,EPS達7元,是金控有史以來首家突破7元大關,10月單月獲利比9月大幅成長,主因富邦人壽積極實現投資獲利,單月大賺40.4億元,幾乎是壽險同業一倍以上。
公司表示,主要反映市場狀況投資獲利增加及不含避險成本的匯兌損失減少所致。其中,處分投資部位實現獲利約59億元,主要來自國內外股票及基金,富邦壽累計前十月稅後純益493.7億元,年成長80%,去年同期富邦人壽因匯兌損失導致單月虧損,基期也較低。
國泰金10月單月稅後純益37億元,累計前十月稅後純益680.7億元,年增20.94%,EPS 4.82元居亞軍。獲利引擎國壽不像過去幾個月那麼積極實現股債部位,因此國壽10月獲利較前月下降,達20.7億元,但國壽前十月仍賺468.8億元,年增逾四成。
開發金自結10月獲利11.86億元,月增26%,主因凱基證券貢獻,累計前十月獲利99.77億元,EPS 0.68元。各子公司中除開發資本10月仍有虧損,其餘維持獲利穩健。
其中,富邦人壽無論10月或累計稅後純益都排名第一,表現最亮眼。富邦人壽10月稅後純益40.5億元,相較南山人壽22億、國泰人壽20.7億元,多出近倍獲利;富邦人壽累計前十月稅後純益493.8億元,年成長逾八成,年增幅度最高。
富邦人壽表示,10月反映投資獲利增加,及不含避險成本的匯兌損失減少所致。其中處分投資部位實現獲利約59億,主要來自國內股票及基金約30億、國外股票和基金約18億,以及國內外債券約11億。10月底止,淨值項下「金融資產」未實現評價餘額約670億元。
國泰人壽、南山人壽等10月採穩健策略,沒有積極實現投資收益。南山人壽較9月稅後純益53億元大減六成,國壽月減近二成。國壽發言人兼副總林昭廷表示,10月沒有像過去幾個月積極實現股債部位。
受到金融評價下降影響,各家壽險10月淨值普遍下滑,例如國壽月減180億元後、尚有6,300億元水準,
富邦人壽10月淨值月減80億元,合併淨值約3,960億元,但股本不同,富邦人壽每股淨值56.83元,仍贏過國壽。
各家壽險累計前十月稅後純益都創歷史新高紀錄,去年10月剛好逢新台幣大幅升值造成多家虧損,普遍較去年同期成長,合計六大壽險前十月大賺1,804.43億元,年成長28.58%。
富邦金累計前十個月稅後淨利745.87億元,穩居獲利王地位,年成長達33%,每股盈餘(EPS)更達7元,稅後淨利也再創歷史新高,至10月底每股淨值為56.83元;國泰金10月稅後淨利37億元,前十個月稅後淨利680.7億元,續創歷史新高,年成長也達20.95%,EPS來到4.82元,若11月及12月未額外大幅提存準備,全年獲利將穩定向700億元邁進。
由於股債仍多頭,六大壽險卯起來賺。國泰人壽等資產規模前六大壽險公司,今年前十月維持每個月合計稅後獲利100億元以上的速度,到10月底六家公司合計稅後獲利逾1,806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8.73%。
前十月稅後獲利第一名是富邦人壽單月稅後獲利還達40.5億元,累計前十月稅後大賺493.8億元,比2019年同期成長逾80%,並創其獲利新高,主要今年富邦人壽是六大壽險中,唯一一家未額外增提外匯準備金者,目前餘額仍有94億多元,且今年富壽有實現較多的股債資本利得,先落袋為安。
前十月稅後獲利第二高是國泰人壽,上半年認列印尼銀行Mayapada投資損失140億元,及額外增提70億元外匯準備金後,國壽前十月稅後賺468.8億元,也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成長43%以上,國壽10月底外匯準備金達107億元,重新拿回第一大的地位,加上今年波段操作,股債資本利得創新高。
南山人壽前十月累計稅後獲利396億元以上,排名第三,比去年同期成長2.28%。台灣人壽前10月稅後賺165.61億元,排名第四,同比成長15%以上,獲利亦創新高。
今年即便3月、4月疫情衝擊資本市場時,六大壽險都能單月獲利破百億元以上,六家合計每月獲利都在100∼400億元是歷年罕見情況。
台灣壽險市場近期掀起一陣外溢保單的競賽熱潮,南山人壽與國泰人壽兩大壽險公司為了爭奪市占率,不遺餘力地推出各種新產品。根據最新數據,第三季外溢保單銷售量狂飆至逾6.8萬張,新契約保費達5.9億元,創下單季新高紀錄。 南山人壽在8月下旬一口气推出5款外溢保單,目標年底前銷售12萬張。截至9月底,已售出5.18萬張,新契約保費約2億元,銷售成績驚人。而國泰人壽則因為健走保單商品線齊全,今年前九月已售出6.12萬張,新契約保費11.43億元,在保單件數與新契約保費兩方面都領先南山人壽。 金管會為鼓勵保險業推出外溢效果保單,公布前三季成績,共有八家壽險公司推出46款外溢保單,銷售量達12.18萬張,較去年同期成長329%,新契約保費14.27億元,成長287%。 在這場外溢保單競賽中,南山人壽與國泰人壽各有所長。國泰人壽主打各類型健走保單,主張每天持續健走7,500步以上,有助於強化健康體態。而南山人壽則強調以體況決定保費折扣或保額增加,並沒有推出所謂的健走保單,而是希望體況保單能夠站穩第一名。 由於兩大壽險公司擁有強大的業務員通路,並且都擅長銷售保障型、健康險等產品,因此外溢保單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此外,給付健檢保單和給付長照服務保單也在市場上逐漸受到關注。
南山人壽是8月下旬才一口氣推出5張外溢保單,力拚年底前銷售12萬張,到9月底南山人壽已銷售5.18萬張,新契約保費2億元左右,銷售力道驚人;而國壽因為健走保單商品線齊全,且推出已久,今年前九月亦已銷售6.12萬張,新契約保費11.43億元,無論保單件數與新契約保費仍是領先南山人壽,但件數上差距已不到1萬件。
金管會鼓勵保險業推出具外溢效果的保單,3日公布前三季成績,共有八家壽險公司推出46張外溢保單,今年前三季銷售12.18萬張,較2019年同期成長329%,新契約保費14.27億元,則是成長287%。
保險局亦公布前三季依新契約保費來算,外溢保單前三名公司分別是國壽、南山及新光人壽。
國壽及南山競爭外溢保單第一品牌,已進入白熱化,前三季外溢保單12萬多張中,這二家公司市占就逾93%,保費市占率合計則近95%,國壽是主打各類型的健走折減保費或增加保額的保單,主張已有國外實證,每天持續健走7,500步以上,有助強化健康體態,所以國壽推出十多張各類型健走保單,是這一項目的第一品牌。
南山則是力攻以體況決定保費折扣或保額增加,只是南山也會訴求健走來強化體況,但最終仍看健檢結果,決定可折抵的保費或增加保額,南山表示,健檢結果才是真正能了解健康與否,亦或有預警作用,因此並沒有推出所謂的健走保單,希望在體況保單上站穩第一名。
由於兩大壽險公司都強大的業務員通路,也都訴求最會銷售保障型、健康險等,因此兩大龍頭的外溢保單之戰,從8月開打,目前戰況激烈。
另外如給付健檢保單,第三季終於賣出今年第一張保單,保費2萬元,估計是富邦人壽的健檢保單,而國壽的給付長照服務保單第三季亦再賣出91張,仍在熱身階段。
【新聞報導】 哇靠,全球利率這麼低,台灣的壽險業也跟著緊跟著動作啦!剛剛新光人壽發出消息,說是要調降新台幣跟外幣保單的宣告利率,這次主要是新台幣的停售商品,還有其他幾家壽險公司如國泰、富邦、全球人壽也跟著動了動呢! 新光人壽這次調降的宣告利率保單,都是已經停售的商品,加起來大概有八、九十張,比上個月少了一截。新台幣的保單有七、八十張,宣告利率降幅介於0.07~0.25個百分點,降到0.81%~2%;澳幣、人民幣的降幅都是0.1個百分點,調降後利率則是2.65%~3.2%。 為什麼要調降呢?新光人壽說,主要因為新台幣對美元強勢,避險成本上升,影響到公司的投資報酬率。而且,這些調降的保單都是停售商品,所以不會影響業務員的銷售策略。 國壽也跟著調降了四張保單的宣告利率,都是停售商品,其中新台幣一張、澳幣三張,調降幅度都是0.1個百分點。新台幣的調整商品宣告利率降為1.65%,澳幣則是介於2.3%~3.05%之間。 富邦人壽則是調降了已停售的人民幣利變壽險商品的宣告利率,幅度也是0.1個百分點,調降後宣告利率是2.9%,失守3%大關。 全球人壽也調降了新台幣保單的宣告利率,幅度為0.08個百分點,現售商品最高宣告利率由2%降到1.92%,成為第一家新台幣保單利率跌破2%大關的壽險公司。 不過,南山人壽、中國人壽、三商美邦與台灣人壽,他們的11月新台幣、外幣保單宣告利率都沒有調整,還是維持不變。 總結來說,因為全球維持低利率水準,再加上新台幣匯率強勢,外匯避險成本上升,美國聯準會也預估將維持寬鬆貨幣政策與低利率,所以壽險公司為了反映成本,就持續調降各幣別利變保單的宣告利率。這樣看來,新台幣保單利率守住「2」字頭恐怕有點難啊!
新光人壽表示,11月調降的宣告利率保單,全是已停售的商品,新台幣與外幣合計約八、九十張,已經比上個月(10月)調降停售135張、現售13張,合計148張的規模要小。
新光人壽11月調降宣告利率的保單當中,新台幣的約七、八十張,宣告利率降幅0.07∼0.25個百分點,利率降至0.81%∼2%;澳幣、人民幣的降幅都是0.1個百分點,兩者調降張數都是個位數,調完後利率降至2.65%∼3.2%。
新光人壽表示,11月持續調降宣告利率,主因新台幣對美元強勢、避險成本上升,影響到公司資產配置時的投資報酬率表現;至於說,調降的保單全部是停售商品,則有不影響業務員銷售的策略性考量。
國壽11月有四張保單宣告利率調降,均為停售商品,其中新台幣一張、澳幣三張,調降幅度均為0.1個百分點。
國壽指出,調整後,11月新台幣調整商品的宣告利率降為1.65%,澳幣調整保單則是介於2.3%~3.05%之間。至於現售商品,國壽宣告利率均維持不變。
富邦人壽昨日表示,11月僅調整人民幣保單宣告利率,受影響的是一張已停售的人民幣利變壽險商品,宣告利率調降0.1個百分點,調降後宣告利率滑落至2.9%、失守3%大關。
全球人壽11月調降新台幣保單宣告利率,幅度為0.08個百分點,現售商品最高宣告利率由2%降到1.92%,成為國壽、南山人壽、三商美邦人壽之後,新台幣保單利率跌破2%大關的壽險公司。
至於南山、中國人壽、三商美邦與台灣人壽,11月新台幣、外幣保單宣告利率未調整、全數維持不變。
壽險業者指出,除全球維持低利率水準外,新台幣匯率強勢、導致外匯避險成本持續上升,以及預估美國聯準會將維持較長時間的寬鬆貨幣政策與低利率,壽險公司為反映成本,才會持續調降各幣別利變保單的宣告利率,新台幣保單利率恐怕難以守住「2」字頭。
【台灣新聞】 睏了嗎?今年上半年因為冠狀病毒疫情,全球市場都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伏不定,不過台灣就比較穩定一點,因為我們防疫做得好,加上電子產業這麼紅,整體經濟還是比較硬朗。結果就是台幣升價,壽險業的人們看來對明年台灣經濟成長還是挺樂觀的,預期台幣還會繼續升值。 來講講南山人壽,這家公司啊,雖然他們在海外市場投資有點小損,但好在今年資本市場還是挺給臉的,他們在股債市場上還是賺了一些錢。而且他們的帳上還積累了不少金融資產的未實現利得,這樣一來,除了能夠抵銷因為台幣升值帶來的匯損之外,還能夠存點外匯準備金,為了應對台幣可能繼續升值這個情況。 南山人壽在今年6月就多存了30億元的外匯價格準備金,還特別提高避險比例,提前做好準備。未來還會根據台幣升值情況,不排除繼續增加這個準備金。不只南山,其他壽險公司也是這樣做的,看來就算台幣繼續升值,壽險業已經有足夠的準備應對了。
【台灣新聞】新台幣升勢強烈,壽險業匯兌壓力增,南山人壽領先增提外匯準備金200億元
近期新台幣升勢強烈,對壽險業帶來不小的匯兌壓力。根據金管會29日公布的數據,前九月壽險業國外投資若完全不避險,匯損將達新台幣3,630億元,但實際上,因為成功避險及收回外匯準備金,匯損金額降至987億元。不過,加上購買避險工具的1,206億元,前九月壽險業的匯兌總成本仍創下2,193億元的新高。
在這波匯率波動中,南山人壽表現突出,積極增提外匯準備金以應對匯率變動。保險局副局長王麗惠透露,截至本月29日,今年已核准八家壽險公司共增提外匯準備金195.5億元,而2019年同期則完全無公司增提。其中,國泰人壽已增提四次外匯準備金,累計70億元;中國人壽則將進行第二次增提,累計30億元。南山人壽的增提計畫尚未經董事會討論,但預計今年壽險公司額外增提的外匯準備金金額將破200億元,創下歷史新紀錄。
儘管匯率變動帶來壓力,但壽險業今年前九月的稅前獲利仍達1,967億元,成長12.6%。若不含外匯價格準備金變動數,即前九月收回200億元,只計算匯損及避險成本後,壽險業前九月國外投資淨收益仍可高達新台幣4,763億元。這意味著,若沒有匯損、避險成本,壽險業前九月海外投資可賺到新台幣7,156億元,投資報酬率約4%,即使扣掉避險成本後,仍高於投資國內公債、存款。
去年,因為新台幣貶值1%,壽險業國外投資若完全不避險,本可獲得匯兌利益868億元。但由於購買了換匯、無本金遠期外匯等衍生性工具作避險,反而出現908億元的評價損失。去年前九月避險工具的成本達1,533億元,匯兌總成本為1,817億元。今年,雖然台美利差縮小,避險工具成本下降,但由於新台幣強升,匯損大幅增加,壽險的外匯準備金也出現淨減少,若加上已一次性額外增提的185億元,等於已消失385億元用來沖抵匯損。
南山人壽表示,壽險業布局國外市場的投資策略,雖受到匯損不利影響,所幸今年資本市場表現不錯,多家壽險公司在股債市場的投資都有斬獲,獲利表現不錯,且帳上也持續累積了不少金融資產未實現利得,因此除了能抵禦今年台幣升值的匯損外,更有餘力能晴天儲糧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為台幣進一步升值做準備。
南山人壽已於今年6月增提外匯價格準備金30億元,且適時拉高避險比例提早因應,未來也將視台幣升值狀況,不排除持續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據了解除了南山以外的多家同業,亦是採取類似作法,相信即便未來台幣持續升值,壽險業已經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