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人壽公司新聞
舉例來說,電動車主要的動力來源是運用電池儲存電力,所以在充電期間,就可能發生因充電所致損失、或電池可能因溫度或外在壓力而自燃的風險。因此,建議電動車主在投保電動車專屬保單時,可透過加保「電池自燃附加條款」、「第三人責任保險充電期間附加條款」及「汽車車體損失保險充電期間附加條款」等三種附加條款,來轉嫁電池自燃及充電期間可能產生的風險。
同時,考量大多數電動車車主可能有的「里程焦慮」,也就是擔心上路後開到一半,發生電量不足、無法繼續行駛的窘況,也建議投保車險時還可加保「汽車道路救援費用附加條款」,提供愛車需拖吊時的額外費用補償。
隨著電動車普及,愈來愈多電動車主為了方便充電,會在自家停車位旁裝設充電樁,但集合式住宅社區在安裝個人自有充電樁時,需格外注意自有停車位與社區電表的配置,避免公共安全性的爭議;此外,台灣常面臨颱風、強降雨的侵襲,但許多電動車主的車位在社區地下車庫或透天厝的一樓,若不幸遇到淹水,固定在車位旁的充電樁就可能因泡水而嚴重毀損,不僅讓車主陷入需用車時卻沒電的擔憂,還需承擔維修或重新購置的費用損失。
因此,建議車主可另外投保「充電樁綜合保險」來為充電樁為轉嫁意外風險。以「南山產物充電樁綜合保險」專案為例,此保險商品包括「充電樁財產損失保險」及「颱風洪水附加條款」,針對車主自有、自用、且限固定於地面或壁掛方式的充電樁,提供因外來物碰撞、火災、閃電、雷擊、爆炸、拋擲物或墜落物、颱風洪水所導致充電樁的損壞賠償。
此外,內容也包含「充電樁第三人責任保險」,保障在使用充電樁時發生意外事故導致第三人體傷或財損、依法須負賠償責任時,對第三人的賠償責任所造成的損失。
要特別提醒的是,電動車專屬保險僅限於使用電池供應電力的「純電動車款」,並不包括油電混合車種,大家在投保時一定要特別注意,事先規劃電動車專屬保險,並定期檢視保單是否符合自身需求,不僅能保護愛車,還可保障自己及他人權益。(本文由南山人壽文樂通訊處處經理謝慧君提供,記者齊瑞甄整理)
金管會公布的最新統計,去年底全年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3,226.61億元,年增22%,成績單正式從谷底反彈。
根據統計,2023年壽險業外幣保單全年新契約保費收入年減36%、全年僅剩下2,637.52億元,貢獻整體新契約保費收入比重下探接近五年同期新低、僅剩39.29%。
金管會官員指出,受到市場對美國經濟看法轉趨樂觀,帶動美元投資型保單銷售增加,尤其去年第4季美元傳統型保單表現明顯轉佳,11月與12月兩個月美元傳統型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月增23億美元,單月新增契約收入超過10億美元,較去年10月之前單月新契約保費收入僅5、6億美元相比,月增近乎一倍。
另外,美元投資型保單去年12月新契約保費收入為2.17億美元,表現同樣亮眼,金管會官員分析,投資型保單受到市場對於美國經濟轉趨樂觀,銷售明顯提升。
觀看今年美元保單表現,壽險業已經在3月出擊,全球人壽、新光人壽拉高美元利變保單宣告利率到最高4.25%,凱基人壽拉到4.2%,讓美元宣告利率最高來到4.2%以上的大型壽險公司,家數來到包括國泰人壽、南山人壽,估計將可望刺激美元保單成績單。
國泰人壽宣布,即日起推出全新美元利變還本商品「國泰人壽穩盈樂活利率變動型美元終身保險(定期給付型)」,全期提供保戶超過總繳保險費的身故保險金保障,以「生命周期」為核心,兼具以下五大特色。
第一、保戶不同人生階段,提供相應保障與資產規畫,年輕著重基本保障與財富累積,退休後則提供穩定現金流,確保老年生活無憂外,同時保全資產傳承。第二、美元計價;第三、提供2年及6年兩種繳費期間選擇,輕鬆繳費無負擔。
第四、投保時可以指定保險年齡達到55歲、60歲或65歲之保險單周年日時,開始領取給付生存金,選定後就可每年領、領終身,無論是希望55歲就提前享受退休金,或不指定年齡(原定75歲)延後領取退休金。第五、身故保險金可以選擇分期定期給付方式。
以40歲男性投保,保額20萬美元、6年期繳為例,年繳保費約3萬7,132美元(含轉帳及高保額折扣後),六年總繳保費22萬2,792美元,在宣告利率維持下,第二年身故保障即有12萬2,644美元。
南山人壽推出春豐得利系列投資型保單,包含外幣變額壽險、外幣變額年金保險等,主打有三大特點,包括:專業投資團隊操作、一筆資金同時享有保障以及投資,以及每月有機會享有資產撥回以及加碼撥回三大特點,假設是退休族,可以選擇透過年金類的商品,彈性選擇一次給付或分期給付的年金給付方式。
遠雄人壽與第一銀行則推出「傳富康世美美元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BG1)」與「遠雄人壽傳富美一添美元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SV1)」兩張美元傳承型專屬商品,透過長年期繳性質,包括6年繳、7年繳、8年繳降低單筆保費投入受匯率影響,身故及完全失能保險金皆可選擇一次給付或是分期給付。
「傳富康世美」主打0到77歲都可以投保,並提供6年以及7年期兩種繳別,投保後第六年起,基本保險金額對應之身故保險金固定不變,不受宣告利率影響,透過增值回饋分享金機制,可再購買增額繳清保險金額提高身故保障;「傳富美一添」0至72歲皆可投保、繳費八年,投保後第六年起擁有較高身故保障,40歲男性投保繳費期滿合計保費559,976美元為例,假設宣告利率維持4.05%,身故保險金1,998,715美元,相對於累計總繳保費身故倍數高達3.57倍。
南山人壽表示,感謝評審青睞,該專案是以問卷調查深度了解民眾的生活習慣及健康狀況,並推出有助轉嫁風險的創新商品及疾病預防的解決方案;同時,承諾將會持續結合「保險保障」、「健康服務」,與時俱進滿足各族群的不同需求,多面向厚實臺灣健康資本,協助大家邁向更健康的生活。
IIC Asia Awards為亞洲保險界知名獎項之一,該獎項旨在表彰推動保險業創新發展的關鍵人物與企業,涵蓋技術創新、數位轉型、客戶體驗升級等面向,嘉許對於保險業具有深遠影響的創新成果與變革行動。今年首度擴大舉辦,廣邀亞洲保險公司加入角逐,南山人壽以健康守護圈專案「生活習慣病商品服務」參獎,一舉奪下首座獎盃。
南山人壽2020年攜手大健康產業夥伴,領先同業首創「健康守護圈」,提供客戶創新健康保障商品服務。這項倡議超越傳統保險範疇,從單純的理賠支付,轉化為可提供預防性醫療保健和醫療服務支援的永續健康領航者。
「生活習慣病商品服務」的專案核心,就是鑑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多種慢性病、失智症、癌症的風險上升,因此展開大規模的線上問卷調查並分析其結果,期以保險業首度發表的《2024國人生活習慣趨勢大調查》喚醒國人對於健康風險的意識。
《2024國人生活習慣趨勢大調查》顯示,受訪者的健康信心、醫療金準備皆不足,擔憂可能罹患的疾病前三項依序為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為此,南山人壽推出為生活習慣不良容易造成的心血管疾病設計專屬保單,也有台灣首張提升失智預防意識的外溢保單,透過創新健康保障商品,滿足客戶保險保障需求。
四大壽險持有台積電部位最多的是國泰人壽,至去年底持有台積電 約8.36萬張,買台積電的成本約達766億元,每股成本約在915元,若 以去年底的市價計算,持有台積電市值為899億元,顯示去年國壽持 有台積電的未實現利益高達133億元。
凱基人壽至去年底持有台積電張數也有4.87萬張,投入成本約392 億元,持股均價約在805元左右,至去年底的市價計算,持有市值為 524億元,未實現利益高達131億元。
南山人壽至去年底持有台積電約有4.25萬張,投入台積電的成本約 402億元,買進台積電的均價在945元左右,以去年底市價計算持有市 值共有457億元,未實現利益達55億元。
新光人壽至去年底持有台積電約3.73萬張,投入成本383億元,等 於買進的均價在1,025元左右,至去年底持有台積電市值402億元,未 實現利益約19億元。
近期因台積電擴大加碼赴美投資等因素影響,台積電股價震盪劇烈 ,假設四大壽險自去年底到今年2月底之前持有台積電部位未加減碼 ,四大壽險仍可呈現未實現正利益,國泰人壽、凱基人壽皆還有超過 100億元的未實現利益,南山人壽也還有逾40億元、新光人壽約有超 過5億元。
再就國泰、富邦、南山、新光、凱基、台灣等六大壽險來看,持有 台積電市值最多的是富邦人壽,依富邦金的大額持股,至去年底持有 台積電市值為1,526億元,主要多是富邦人壽的持股,富邦人壽更是 台積電的前十大持股股東,推算至去年底富邦金持有台積電約有14. 19萬張,假設富邦金在今年前兩個月並未大舉加減碼,今年前兩個月 的股價波動,讓富邦金持有台積電市值約下降近50億元。
統計至去年底,15家壽險投入國內外上市櫃股票成本為2.1兆元, 因去年大型壽險從股票實現較多資本利得,較2023年底的2.15兆元, 推估減碼超過400億元。但受惠去年股市多頭,帶動壽險上市櫃持股 部位未實現增加,持有國內外上市櫃股票市值來到2.24兆元,比202 3年底2.19兆元增加,去年未實現利益逾1,300億元,超過2023年的4 00億元。
去年15家壽險持有國內外上市櫃股票部位,七家超過千億元,國泰 人壽持有市值超過6,400億元最多,其次富邦人壽逾5,700億元,南山 人壽與台灣人壽都超過2,000億元。但就去年底股票未實現來看,15 家中僅三家呈未實現損失,未實現利益較多是富邦人壽逾480億元, 其次國壽約440億元,凱基與台灣人壽也有超過百億元。
若計入國內外未上市櫃股票與基金、ETF的持股,各大壽險去年持 有股票未實現利益更多。富邦人壽去年底整體有900億元,今年到2月 底還有700億元;國壽到去年底有1,000億元,到2月底還有800億元以 上。
去年底美債殖利率上揚,壽險手中的債券與債券ETF部位未實現損 失雖擴大,但仍積極搶進買債鎖高利,15家壽險去年底光是放在攤銷 後成本的債券部位,就達到19.65兆元,全年共加碼超過1.1兆元,帶 動利息收入飆升。
去年底15家壽險利息收入超過8,400億元,連兩年超過8,000億元大 關,主要是來自債券部位的息收增加。
壽險業者認為,今年多空夾雜,預期長率維持高檔區間盤整,將伺 機持續布局長天期債券,有利今年經常性收益率提升。
台灣壽險業界今年初展現出積極的徵才動向,力圖穩定市場人力。根據最新數據,1月份全台壽險公司登錄業務員人數達20萬5,006人,雖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996人,但與去年9月大舉徵員後的20.5萬人相比,仍維持在一定水平。為避免人數持續下滑,各大壽險公司不僅加強激勵措施,還深化留才教育訓練,力圖維持市場穩定。
自2023年1月跌破21萬人大關後,壽險業務員人數至今未能回升,並呈現逐月減少的趨勢。去年全年有20.8萬人,今年7月則一度降至20.4萬人。幸運的是,去年9月的大規模徵員使得人數一度增加逾千人,並回到20.5萬人。目前,國泰人壽和南山人壽在單月增員方面表現突出,分別增加逾380人和140人。
與去年同期相比,新光人壽、安聯人壽與全球人壽的年增員數分別為369人、201人和180人。此外,保經公司登錄的壽險業務員人數自去年5月突破9萬人大關後,持續保持在9萬人以上,年增2,398人。而保代公司登錄的壽險業務員,尤其是銀行保代,在降息環境下,登錄人數自去年11月起升破7.8萬人,並持續增加,今年1月達7萬8,506人,連續四個月在7.8萬人之上,成為三大壽險業務員登錄中唯一單月增加的類別。
南山人壽作為台灣壽險業的領頭羊,在這波人力穩定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該公司透過不斷優化產品、提升服務品質,以及提供優厚的福利和培訓機會,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加入。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南山人壽的這一策略顯得格外重要,對於維護業界穩定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為避免登錄業務員人數持續下降,各壽險公司今年加大力道徵員, 包含祭出激勵獎金、強化留才教育訓練制度等。今年1月底壽險公司 業務員登錄人數為20萬5,006人,單月減少447人,年減1,996人。
壽險公司登錄業務員自2023年1月跌破21萬人大關後,至今仍未能 重回21萬人之上,且有逐月減少趨勢,2023年還有20.8萬人,2024年 7月一度降到20.4萬人,9月在壽險公司大舉徵員下,單月增加逾千人 後回到20.5萬人,至今年1月已是連五月在20.5萬人之上。
單月來看,國泰人壽、南山人壽成長最多,單月各增加逾380人、 140人,若與去年1月比較,年增較多的則是新光人壽、安聯人壽與全 球人壽,各增加369人、201人與180人。
保經公司登錄的壽險業務員人數自去年5月正式升破9萬人大關後, 至1月底來到9萬1,750人,雖單月稍微下降60人,但仍持續守住9萬人 之上,相較去年1月還不到9萬人,年增2,398人。
保代公司登錄的壽險業務員主要以銀行保代為主,受惠於降息環境 下資金逐漸重回保單,登錄人數自去年11月正式升破7.8萬人後,至 今年1月為7萬8,506人,連四個月在7.8萬人之上,也是三大壽險業務 員登錄中唯一單月增加者,單月增加321人,年增也有140人。
近期來,台灣房市景氣蓬勃,多家建設企業及相關投資公司財報亮眼,其中潤泰家族旗下企業表現特別突出。以南山人壽為主角的潤泰全、潤泰新、潤泰材等公司,去年財報紛紛報喜,獲利創下新紀錄。
潤泰全在南山人壽的強力支持下,去年營收達28.93億元,稅後純益衝上135.64億元,年增長達52%,EPS達13元,創下歷史次高紀錄。然而,由於特別盈餘公積的保留,董事會決議擬配發股息僅2.5元,此一決定引發市場憂心,恐引發失望行情。據悉,潤泰集團已有準備,恐怕得戴上鋼盔應對股東的炮轟。
潤泰全副總經理李天傑解釋,去年第四季美國降息,但公債殖利率不降反升,導致公司必須多提列特別盈餘公積,侵蝕了單季獲利。總體而言,儘管獲利大幅成長,但為了保留更多法定盈餘公積,董事會決定配發股息僅2.5元。
另一方面,潤德公司受惠商辦及住宅案不斷上檯,去年營收達20.05億元,稅後純益2.24億元,雙雙創下新高,EPS達15.52元,創下歷史次高紀錄。董事會決議擬配發現金股息13.5元,資本公積發放現金股息1.5元,合計配息共15元,依12日收盤價計,殖利率達5.74%。
潤泰材則是因水泥、預拌砂漿美特耐新廠產能開出,去年營收創下66.68億元新高,稅後純益1.87億元為史上次高,EPS 1.25元,擬配息1.1元,殖利率4.31%。
潤泰新方面,除了房市景氣旺,交屋量攀升外,南山人壽的投資收益及AI龍頭輝達承租進駐旗下物業,兩大因素共同推升去年營收達318.17億元,稅後純益165.63億元,雙雙改寫歷史次高紀錄,EPS達6.07元,為近三年新高。不過,董事會決議僅擬配息1.1元,殖利率約2.56%。
在近年來的降息環境下,台灣壽險業的資金逐步回流至保單市場,帶來了一波業績回升的暖風。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六大壽險公司前兩月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已經超過千億元,達到1,028億元,年增長率達53%,預計整體壽險業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將接近1,800億元,有望創下五年來同期的新高。
儘管今年2月的工作天數比去年少,但壽險業的業績卻持續攀升。市場普遍預期美國聯準會今年將維持降息步調,這對壽險公司來說是一大利好。大型壽險公司今年在調升美元宣告利率上展現了極大的誠意,美元最高宣告利率已經接近4.2%,這對利變保單的銷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投資型保單的熱銷也為業績增長注入了動力,尤其是近期類全委的變額年金險銷售表現最佳。在銀行通路的加持下,分紅終身壽險也持續熱賣,六大壽險公司當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479億元,年增高達79.7%。
在六大壽險公司中,國泰、富邦、南山、新光、凱基、台灣等人壽的業績均超過去年同期。其中,國泰和富邦已連兩月賣破百億元。國壽連兩月拿下業績王,2月賣出158億元,年增長率達179.5%,主要得益於旗下類全委、變額壽險、附保證等投資型保單的熱賣,這部分新契約保費超過87億元,年增長超過4倍。
富邦人壽2月賣出108億元,年增長率達63%,在六大壽險公司中,富邦將主力放在分紅保單,今年分紅保單依舊是主軸。當月新契約保費多受惠於旗下外幣分紅終身壽險的熱賣,以及變額年金險銷售的挹注。
南山人壽2月賣出84億元,年增長率達55%,除了變額年金險熱賣外,利變終身壽險與傳統型的養老險也是熱賣主力商品。以利變壽險為主力的凱基、台壽、新壽,2月銷售也增溫,其中凱基賣出近60億元,年增長率逾9成,台壽、新光賣出超過30億元,年增長率2成左右。
前兩月已有四家壽險公司賣破百億元,國壽以超過300億元的銷售額衝刺最快,達到336億元,年增長率逾1.38倍;富壽以251億元的銷售額拿下亞軍,年增長率36%,南山、凱基也賣破百億元,分別為174億元和119億元。六大壽險公司累積前兩月新契約保費1,028億元,年增長率53%,業績明顯升溫,預計整體壽險前兩月新契約保費將超過1,700億元,接近1,800億元,年增長近6成,有望創下五年來同期的新高。
台灣製鞋龍頭企業寶成工業(9904)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交出亮麗的財報成績。根據公司董事會於昨日通過的合併財報,寶成去年全年合併營收達2,638.18億元,稅後純益更是創下160.36億元的新高,年增率達50.9%,每股純益5.44元,顯示出公司強勁的盈利能力。股利政策預計將於4月中旬公佈。
寶成表示,去年營收和獲利的顯著增長,主要得益于鞋類製造業務訂單需求旺盛,成功抵銷了運動用品零售及批發業務銷售相對疲弱的影響。其中,鞋類製造業務繼續是合併營收的主要來源,雖然成品鞋的平均售價因產品組合變化而有所下降,但年減幅度已逐季收窄。
隨著全球鞋類產品需求的大幅回升,以及2023年基期較低,寶成去年鞋類製造業務的出貨雙數顯著增長,營收較2023年增加230.08億元,年增率達14.6%,合併營收占比增至68.5%。在運動用品零售及批發業務方面,由於中國大陸零售環境的複雜多變,消費者購物行為更加謹慎,實體門店客流量大幅下降,導致整體銷售較2023年減少58.15億元,年減6.6%,合併營業收入占比降至31.1%。
在合併營業毛利方面,寶成去年合併營業毛利為651.75億元,較2023年增加40.64億元,年增6.7%,合併營業毛利率則維持在24.7%的水準。這主要得益於鞋類製造業務訂單幾近滿載,整體產能利用率和生產效率顯著提高。
在合併營業外收入方面,寶成去年合併營業外淨收益達137.72億元,年增48.9%,主要因為依權益法認列的投資收益增加43.29億元,總計達101.58億元。其中,認列直、間接持股18.09%的南山人壽保險相關轉投資收益為76.37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38.50億元,顯示出南山人壽對寶成投資的正面影響。
台灣壽險業市場在今年前兩個月展現強勁回溫,六大壽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收入合計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28.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近54%。業內人士預測,整體壽險業新契約保費收入將超過1,770億元,年增率逼近六成。
在六大壽險公司中,國泰人壽以336.5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年增率達138%,成為唯一一個兩項指標均居冠的公司。富邦人壽以250.9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年增率36%,位居第二。南山人壽以173.8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年增26.1%,排名第三。
凱基人壽在2月份的新契約保費收入為118.5億元,年增率驚人達70.5%,僅次於國泰人壽,奪得亞軍。台灣人壽和新光人壽的新契約保費分別為81.5億元和66.9億元,年增率分別為3.8%和14.3%。
在2月份,壽險業的兩大領軍企業——國泰人壽和富邦人壽,其新契約保費收入均突破百億元。國泰人壽以158.2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年增率近180%,再次成為六大壽險之首。富邦人壽則以108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年增62.6%。
國泰人壽表示,意外及健康險銷售動能穩健成長,2月份新契約保費月增29%,台幣傳統型商品月成長20%。在投資型商品方面,公司持續推廣穩健的類全委保單及兼顧資產保全的變額壽險與GMDB(附保證)商品,2月份投資型商品新契約保費達87億元,年增率高達415%。
富邦人壽則積極推動分期繳及保障型商品,2月份新契約保費年增近63%,續年度保費受益於分期繳比重持續提升,年增44%,2月份總保費收入達334億元,年增49%。
南山人壽在2月份的新契約保費為83.5億元,年增54.7%;凱基人壽為59.5億元,年增91.9%;台灣人壽和新光人壽分別為37.8億元和32.1億元,年增率分別為19.3%和20.6%。
寶成表示,去年營收、獲利明顯增長,主要獲益於鞋類製造業務訂單需求暢旺,有效抵銷運動用品零售及批發業務銷售相對疲弱的不利影響。
寶成鞋類製造業務繼續作為去年合併營收的主要來源,其中成品鞋平均售價雖因產品組合變化而下降,但是年減幅度已逐季收窄。
隨著產業庫存調整結束,全球鞋類產品需求大幅回升,加上2023年基期較低,出貨雙數顯著增長,帶動寶成去年鞋類製造業務營收較2023年增加230.08億元、年增14.6%,合併營收占比增至68.5%。
運動用品零售及批發業務方面,由於中國大陸的零售環境愈趨複雜多變,消費者購物行為更加謹慎,儘管線上銷售依然穩健,但實體門店客流量大幅下降,導致整體銷售較2023年減少58.15億元、年減6.6%,合併營業收入占比降至31.1%。
寶成去年合併營業毛利為651.75億元,較2023年增加40.64億元、年增6.7%,合併營業毛利率則持穩在24.7%,主要受惠於鞋類製造業務的訂單幾近滿載,整體產能利用率與生產效率顯著提高,對合併營業毛利的貢獻大幅增長。
在合併營業外收入方面,寶成去年合併營業外淨收益為137.72億元,年增48.9%,主要受惠於依權益法認列的投資收益增加43.29億元、達101.58億元。
其中,認列直、間接持股18.09%的南山人壽保險相關轉投資收益為76.37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38.50億元。
各公司公告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國泰人壽新契約保費收入達336.5億元,年增138%,金額與年增率均為六大壽險之冠。富邦人壽前兩月新契約保費250.9億元,在六大壽險裡居次,年增率36%;南山人壽173.8億元排名第三,年增26.1%。
凱基人壽前兩月新契約保費118.5億元,年成長70.5%,年增率僅次於國壽、奪下亞軍。台灣人壽與新光人壽前兩月新契約保費分別為81.5與66.9億元,年增率分別為3.8%與14.3%。
今年2月,「壽險雙雄」國壽、富邦人壽兩家新契約保費收入雙雙突破百億元。其中,國壽新契約保費158.2億元,年增近180%,同樣為六大壽險之首;富邦人壽108億元,年增62.6%。
國壽指出,意外及健康險銷售動能穩健成長,2月新契約保費月增29%、台幣傳統型商品月成長20%。投資型商品部分,持續推廣穩健的類全委保單及兼顧資產保全的變額壽險與GMDB(附保證)商品,2月投資型商品新契約保費87億元,年增率高達415%。
富邦人壽積極強化分期繳及保障型商品推動,2月新契約保費108億元,年成長近63%,續年度保費受惠於分期繳比重持續提升,年增44%,2月總保費收入334億元,年增49%。
南山人壽2月新契約保費83.5億元,年增54.7%;凱基人壽59.5億元,年增91.9%;台壽與新壽為37.8與32.1億元,年增19.3%與20.6%。
潤泰全擁有南山、潤泰新兩大轉投資引擎貢獻,推升全年營收28. 93億元,稅後純益衝上135.64億元、年增52%,獲利創歷史次高,E PS達13元,不過董事會決議擬配發股息僅2.5元,不如預期,市場憂 心恐引發失望行情,據悉潤泰集團已有準備,恐怕得戴上鋼盔被股東 炮轟。
潤泰全副總經理李天傑指出,由於去年第四季美國降息,但公債殖 利率不降反升,因此潤泰全必須比2023年度同期要多提列特別盈餘公 積,也侵蝕去年第四季單季獲利。總體來說,儘管損益表上獲利大幅 成長,但特別盈餘公積要保留較多,必須從法定盈餘公積來配發股利 ,因此董事會做成配息僅2.5元的提案;還好殖利率3.6%維持去年水 準,差強人意。
潤德方面,受惠商辦及住宅案源源不絕,獲利持續展現爆發力,去 年營收達20.05億元、稅後純益2.24億元,雙雙破表,EPS達15.52元 ,創史上次高,董事會決議擬配發現金股息13.5元、資本公積發放現 金股息1.5元,合計配息共15元,依12日收盤價235元計,殖利率達5 .74%。
潤泰材受惠水泥、預拌砂漿美特耐新廠產能開出,去年營收66.68 億元新高,稅後純益1.87億元為史上次高,EPS 1.25元,擬配息1.1 元,殖利率4.31%。
潤泰新除受惠去年房市景氣旺、交屋量攀升,多年來獲利貢獻比重 逾5成的南山人壽,及最大辦公承租戶輝達進駐,兩大咖都挹注可觀 的獲利,推升全年營收達318.17億元、稅後純益165.63億元,雙雙改 寫歷史次高紀錄,EPS達6.07元,為近三年新高。惟董事會決議僅擬 配息1.1元,殖利率約2.56%。
儘管今年2月工作天數比去年少,但壽險業績持續升溫,市場預期 美國聯準會今年維持降息步調,大型壽險今年在調升美元宣告利率上 展現極大誠意,美元最高宣告利率幾乎已拉上4.2%,讓利變保單銷 售增溫,同時投資型保單持續熱銷,尤其近期以類全委的變額年金險 等銷售最佳,分紅終身壽險在銀行通路的加持下也持續熱賣,六大壽 險當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479億元、年增高達79.7%。
六大壽險的國泰、富邦、南山、新光、凱基、台灣等人壽,2月業 績皆超過去年同期,兩大龍頭的國泰、富邦已連兩月賣破百億元。國 壽連兩月拿下業績王,2月賣158億元、年增高達179.5%,最關鍵就 是旗下類全委、變額壽險、附保證等投資型保單熱賣,約55%來自投 資型保單,新契約保費超過87億元、年增超過4倍。
富邦人壽2月賣108億元、年增63%,目前六大中僅富邦將主力放在 分紅保單,今年分紅保單依舊是主軸,當月新契約保費多受惠旗下外 幣分紅終身壽險熱賣,另一部分是變額年金險銷售挹注。
南山人壽2月賣84億元、年增55%,除受惠變額年金險熱銷外,利 變終身壽險與傳統型的養老險也是熱賣主力商品;以利變壽險為主力 的凱基、台壽、新壽,2月銷售也增溫,尤其凱壽賣近60億元、年增 逾9成,台壽、新光賣超過30億元、年增2成左右。
前二月已有四家壽險賣破百億元,國壽衝最快,逾300億元來到33 6億元、年增逾1.38倍;富壽251億元拿下亞軍、年增36%,南山、凱 基也賣破百億元,各為174億、119億元。六大累積前二月新契約保費 1,028億元、年增53%,業績明顯升溫,預期整體壽險前二月新契約 保費會超過1,700億元且接近1,800億元,年增近6成,有望創五年同 期新高。
台股2月份震盪修正,波動加劇,對壽險業的波段操作帶來了挑戰。在此背景下,新台幣的轉貶值成為了壽險獲利的關鍵因素。根據最新數據,六大壽險公司在2月份的稅後純益共達181億元,年增率超過兩位數,達到18%。這一成績,顯示了在股市波動和新台幣波動的雙重影響下,壽險業的運作智慧。
2月份,壽險業在股市操作上各有策略。部分公司伺機抓住高低點,勇於在股海中進出,實現了資本利得;而部分則謹慎以待,尋找機會逢低加碼。避險方面,由於新台幣在1月升值後轉為貶值,單月貶值達1.4角,壽險業者趁機實現了兌換利益,並且傳統避險成本下降,CS一年期成本已降至3%以下。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大型壽險公司調降了避險比重,並且因為傳統避險工具成本下降,整體避險成本相較於1月有所改善。然而,壽險業者仍然保持謹慎,不僅關注台美利差,還要關注匯率變動。目前新台幣兌美元已經接近33元,壽險業者認為新台幣不會一直貶值,但也不敢過度降低避險比重,以免反轉升值時面臨壓力。
在六大壽險公司中,富邦人壽表現突出,2月份稅後獲利達95億元,年增1.2倍,前二月獲利182億元,年增36%。南山人壽則以近55億元的單月獲利奪下亞軍,年增近6倍,前二月獲利78億元,年增23%。國泰人壽則以126億元的稅後獲利保持在前二月亞軍的位置。凱基人壽2月份獲利27億元,年增85%,前兩月累積獲利超過50億元,年增66%。值得一提的是,新光人壽2月份虧損31億元,主要原因是適用外匯準備金新制,避險兌換利益需全數提存外匯準備金,以及股市下跌未積極實現資本利得。
台灣壽險業界近期表現亮眼,各大壽險公司利潤持續攀升。根據最新數據,2025年2月,六大壽險公司合計賺進新台幣181.1億元,年增長達17.7%。今年前兩月,六大壽險公司合計獲利408億元,年增長近一成,達到9.1%。
富邦人壽在這波利潤增長中表現突出,2月份稅後純益達到95億元,累計後純益為181.8億元,年增長36%。其主要投資收益來源包括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以及基金配息收入。
國泰人壽2月份稅後純益為31.3億元,累計稅後純益達到125.6億元,年增長2.6%。公司2月份的獲利穩健,主要得益於資本利得、經常性收益的貢獻,以及避險操作的得宜。
南山人壽保險本業表現穩健,受益於穩定的經常性收益及資本利得挹注,2月份稅後純益為54.9億元,累計稅後純益為78.3億元,年增長22.9%。
凱基人壽保單銷售動能強勁,投資方面亦能掌握市場波動,實現資本利得。2月份稅後獲利為26.6億元,今年前兩月稅後獲利達到50億元,年增長65.8%。
台灣人壽2月份稅後獲利為4.6億元,累計獲利29.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四成。這主要是受到美元匯率波動影響,導致匯兒損失認列較高,但新契約保費業績量穩定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新光人壽在六大壽險公司中是唯一虧損的業者。2月份單月淨損達到31.3億元,累計前兩月虧損達到57億元。
台灣金融業界近期盛傳一則新聞,關於南山人壽可能與玉山金「雙山合體」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隨著新光金與台新金的合併案邁向最後階段,市場預測,2026年壽險業接軌IFRS 17、ICS後,將是下一個整併大案的時機,而南山人壽可能成為這波整合的焦點。
根據市場傳聞,玉山金與南山人壽雖然對合併消息予以否定,但雙方在金融商品、信用卡等業務以及公益方面確實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玉山金強調,目前並無合併計畫,南山人壽也表達近期沒有併購的打算。然而,傳聞指出,雙方高層已就合作進行初步討論,並認為2026年壽險業接軌後是較佳的推動時機。
若「雙山合體」成真,對玉山金來說,將意味著資產規模、業務市占和獲利的顯著提升,有望躍升為大聯盟中的一員,並避免「被狙擊」的風險。對南山人壽而言,則是實現IPO的快捷方式,一圓大股東多年的上市夢想。
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24年底,玉山金總資產規模為4.07兆元,南山人壽則為5.54兆元。若雙方合併,總資產規模將達9.61兆元,玉山金排名將從第十大躍升至第三大,僅次於國泰金與富邦金。
雖然「雙山合體」看似理想,但現實中仍存在許多挑戰。例如,南山工會可能會有不同意見,以及玉山金經理人是否能適應沒有家族股東的新環境,這些都可能成為合併的變數。
從2001年台灣第一家正式掛牌運作的金控公司誕生至今,金控公司數量已從16家減少至14家。隨著新光金併入台新金,金控公司的極盛期即將結束,未來的金融業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其中,富邦人壽2月稅後純益95億元,累計後純益為181.8億元,年增36%,主要投資收益來源為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基金配息收入。
國泰人壽2月稅後純益31.3億元,累計稅後純益125.6億元,年增2.6%。2月獲利穩健,主要反映資本利得、經常性收益貢獻及避險操作得宜。
南山人壽保險本業表現穩健,受惠穩定的經常性收益及資本利得挹注,2月稅後純益54.9億元,累計稅後純益78.3億元,年增22.9%。
凱基人壽保單銷售動能強勁,投資方面亦掌握市場波動操作實現資本利得,2月稅後獲利為26.6億元,今年前二月稅後獲利達50億元,年增65.8%。
台灣人壽2月稅後賺進4.6億元,累計獲利29.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四成,主因美元匯率波動影響認列較高的匯兌損失,但新契約保費業績量穩定成長。新光人壽為六大壽險裡唯一虧損的業者,單月淨損31.3億元,累計前兩月虧損5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