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德動能科技(興)公司新聞
經濟部持續推動電動大客車產業發展,其中一家業者-華德動能科技通過交通部之車型,即為本部工業局106年以產創計畫協助開發之車型,並於107年3月推出,後於107年10月在台北市第1條電動公車路線正式啟動,該公司目前在台中港建立新廠動工並持續改善產業自主化及國產化等,已有多年成績。
另一家為國內柴巴大廠-成運汽車,已研究電動巴士多年,並於109年於嘉義市推動電動大巴運行,其英倫風復古造型,啟用即吸引眾人目光、備受好評,該公司持續深耕,使嘉義市成為全國唯一「市區公車100%汰換為電動公車」的縣市。
配合交通部電巴示範案之政策,經濟部工業局也將持續協助國產電巴、關鍵零組件發展,讓台灣電巴產業落實國產化,也為環境盡一份心力,並達成公共運輸自主化之目標,共同創造交通部、環保署及經濟部等三贏局面。
蔡裕慶昨(20)日分析,電動巴士市場需求快速攀升,面對包括比亞迪這類國際車廠競爭,車王電與旗下華德動能已作好整體系統業務準備,不只在台灣整車與系統、儲電設計與銷售,並與日本等國外業者合作,提供軟硬體與系統輸出,全面搶攻市場。
蔡裕慶表示,電動車是大資本遊戲,不可能小資本營運,由於台灣資本市場及電動車市場不夠大,未來車王電集團已考慮事業體進行某種程度整合,且不排除到海外上市的可能,同時,也持續尋找合適併購標的,整併的對象是與電動車相關重要系統、軟體廠商,甚至要布局電動巴士最後一塊拼圖「能源」用來解決長途運行車輛能源問題的廠商。
主辦單位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表示,全球汽車產業在電動車浪潮下,傳統供應鏈已發生變化,軟硬體整合及跨界合作成為產業致勝新關鍵。
此次展覽可以觀察到業者跨界結盟的趨勢,除mTARC、MIH皆與聯盟成員一同展出合作成果外,台灣唯二通過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資格審查的車輛業者都參與本次展覽。
成運汽車結合大同、研華、飛宏、微星以及精英電腦等廠商,共同展現電動巴士供應鏈合作成果;華德動能與合作夥伴東元電機也參與本次展覽,一同搶攻電動巴士商機。
黃志芳進一步指出,智慧移動產業已進入發展的黃金年代,台灣具備高素質人才、資通訊產業競爭優勢,以及彈性製造等實力。在全球電動車、自駕車發展浪潮中將佔有一席之地。展覽完整展現台灣智慧移動業者的實力,正式向全球宣告台灣已經做好與世界合作,共創更永續的智慧移動新時代。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看好透過mTARC聯盟,結合相關部會的資源,提供業者研發能量;同時明年將打造全新的智慧車輛測試場域,提供更貼近市場需求的測試環境,協助台灣業者從零組件走向智慧化、模組化。
繼Gogoro有望2022第一季在那斯達克(Nasdaq)掛牌上市之後,蔡 裕慶表示,未來將把旗下事業體做某種整合,也不反對旗下事業體赴 海外股票上市,理由是台灣投資者對電動車認知程度較薄弱,主因是 台灣市場很小。
蔡裕慶強調,華德不可能到全球各地設廠,尤其牽涉政府電動巴士 補助案,當地政府會要求當地業者的電巴自製率,因此,華德電動巴 士輸出方式,以「後台營運」的電池管理及智慧電網、車載軟體與韌 體,還有關鍵零組件的硬體。目前車王電與華德結合業者,組成技術 移轉夥伴關係,將共同協助海外當地業者,成為當地電動車製造廠。
華德的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及軟體,都由公司自己掌握,未來可由華 德授權下,對方可出錢購買或以對方股權,讓華德入股,目前此方面 作業已開始洽談。
另以華德與日本西鐵巴士的電動巴士合作案為例,由西鐵製造電動 巴士,華德提供技術授權,可符合日本電動巴士在地自製的法規。
對於華德電動巴士未來如何與大陸的比亞迪、宇通及國際大廠,在 國際市場競爭,蔡裕慶認為,車王電與華德並非大財團,並沒有能力 、財力及人力可到處設廠;以東南亞市場而言,華德可幫當地車廠做 電巴後台營運管理,若車廠要做電池管理或能耗分析,或連場站建設 與智慧電網,華德也可幫助業者,並可出口自製零組件給當地車廠。
蔡裕慶說,若明年疫情緩和後,華德的合作案就會持續進行。舉例 來說,車王電美國公司已有30幾年,都是公司運作籌碼,且旗下英國 公司製造產品本月底運回台灣,增加台灣的產量。
蔡裕慶指出,電動巴士用很多的小型無刷直流馬達,均由公司自製 ,但大型無刷直流馬達,則由供應商東元提供。
至於電動巴士最關鍵的鋰電池,華德電動巴士的鋰電池,是採用日 本AESC公司的鋰電池,搭配自主設計「高可靠度」的電池模組,華德 迄今做到零事故電池及控制模組的目標。
在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東元展出了符合電動巴士使用的T Pow er+動力系統。董事長邱純枝表示,電動車無論在貨卡、乘用,東元 都準備好了,6月東元中壢廠啟用車用馬達與驅動器專用生產線,以 自動化、智慧化技術生產製造,希望為電動車國產供應鏈,打下最高 規格的基礎。
東元是目前台灣製造商唯一取得DMIT(台灣設計製造)產創計畫的 動力系統廠商,電動車動力系統T Power+可適用於電動大客車、重型 電動貨卡、港口AGV、渡輪等大型載具,看好未來全球電動載具的商 機,T Power+以馬達功率模組化設計,自150kW到250kW,符合車廠不 同車輛規格需求。
T Power+運用於在與華德動能合作的電動巴士,預計年底前完成路 測,2022年第一季開始小批量產,2023年顯著貢獻業績;東元也與宅 配通合作打造國內第一台電動物流車,2022下半年就會推出;整合馬 達、驅動器、減速機三合一動力系統的底盤車,則將配合印度廠202 2年7月完工導入量產,預計2024年整體電動車營收比重將達機電系統 事業群的10%。
至於業績展望,邱純枝表示,受惠於全球工業產品需求增加,202 1年東元營收、獲利是近年來最佳,東元在離岸風電、工程案件等方 面持續有收穫,東南亞各國的電力建設也有助東元馬達產品拉貨。至 於北美市場油氣產業,短期仍有強勁需求,希望營收獲利成長表現可 延續到2022年。
華德動能(Rac)扎根電動巴士的整車、車身、底盤傳動、車輛控制、電池動力等五大系統,自2011年在台灣第一輛電動巴士上路來,於2015年通過交通部6項性能驗證規範,2018年獲台北市首發電動巴士運轉上路,並以台灣設計製造獲VSCC「品質一致性」審查合格,取得交通部電動巴士自主設計開發資格認證。
華德動能在電動巴士產業鏈的積極作為與成果,被連續26年獲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為「財富全球500強」的日本住友商事株式會社長期關注,該集團看好華德動能未來發展,更在去年決定投資,而華德在全球電動巴士的資格賽中更進一步推進,今年通過「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車輛業者資格審查作業要點」資格,成為交通部首批取得電動大客車示範型資格的廠商,在國內電動大客車市場,先馳得點搶得商機。
目前運行中的華德動能電動巴士,包括:阿里山森林區車隊、南臺灣(綠一線)、欣欣客運木柵站及深坑站、淡水客運及指南客運陸續交車運行;另與三重客運及大都會客運共簽定的30輛低地電動大巴士,雖受疫情稍遞延、但最慢也將在今年底前交車。預估至今年底,將有超過200輛Rac電動大客車穿梭在台灣各大城市街道。
華德動能電動巴士性能優異、極具全球競爭力,車長12米、全球最輕(淨重12噸),一次充電,市區續航力280~350km,能源效率領先全球多款同型電巴,爬坡力(>30%)、時速(>120km/h);專利主動式電池平衡管理系統,採用日產Leaf同款電池,電池符合歐規ECE R100-2安全設計,值得一提,Leaf已量產約50萬輛,電池零事故,6年30萬公里保固。車載中控電腦整合所有智能化功能於單一主機,包含車輛控制、診斷、盲區偵測,車道偏離警示及輔助控制、防追撞警示、環景顯示、倒車影像、防瞌睡、行車記錄器…等功能。
因應電動商用車市場需求快速成長,車王電暨華德動能於臺中港廠區的新廠,占地約6,200坪,建物面積逾1.26萬坪,生產線採用智慧製造,藉由智能設備結合機械手臂、物聯網等垂直整合技術。新廠於10月初已取得使用執照、Q4完成裝機試產,預計明年Q1正式量產,第一期產能可達1,700輛電動巴士整車、底盤三電7,000套,期許成為亞洲最先進的智慧化電動巴士、底盤三電生產線及國際技轉培訓中心。
值得一提,日本政府呼應2050歐洲實現「碳中和」目標,日本住友商事與華德動能聯手合作,開發、設計和製造符合日本法規的電動化巴士,該電動巴士將在日本西鐵巴士北九小倉汽車營業所,和日本西鐵島城汽車營業所進行示範運行,以及驗證駕駛性能、環境影響,此項合作之目的在降低日本公車的營運成本,並促進高性能、低成本的電動巴士能夠儘速在日本普及。
啟動TTP商模、技轉完整生態系統
推動當地生產 成功拓展全球版圖
全球電動商用車運行生態系,包括智能載具、動力系統、先進電子控製零組件、電池及能源管理、充電場站基礎設施、智慧電網、智能營運管理平台、綠色金融等跨域且複雜之組合。
電動巴士及智能交通系統已是各國邁向綠能智慧城市最重要且最容易落地的政策手段,因應各國法規之差異化、政策補貼及營運商客製化需求,其成功關鍵即是「當地生產」。
車王電集團董事長蔡裕慶說:「我們不只做整車、底盤、關鍵零組件及系統軟體輸出,集團從去年啟動TTP(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artnership)商業模式,讓各國電動商用車能夠在市場本地組裝製造,華德除了輸出關鍵零組件及控制軟硬體外,我們更致力於電動商用車產業鏈與智能運行系統之整合,提供或技轉完整生態系統給當地業者,而不是到各國去設廠。」
蔡裕慶指出,絕對的自主設計及製造技術與全方位服務能力,才是台灣電動商用車拓展全球的成功關鍵。華德動能基於此核心價值,成功建構「電動商用車與能源管理全方位服務」模式,包括:1.電動巴士設計及製造服務。2.系統及零組件自主設計製造服務。3.自動駕駛發展與服務。4.充電基礎建設設計及施工服務。5.智慧節能電網設計及工程服務。6.新電池及汰役電池儲能系統服務。7.車聯網雲端管理平台等「服務能力」。蔡裕慶強調表示,不是只有生產車輛,是全球少見的完整運行系統技術及產品生產服務廠家。
華德動能將配合2021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明(20)日~22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二館(攤位:P0104),歡迎參觀。
自駕巴士結合BRT
推動無軌捷運
為補足轉乘間隙與運能不足,推動採用自駕電動巴士運行,相關技術已趨成熟完美,2019年車王電與工業技術研究簽訂智能合作,由華德動能技轉及打造自動駕駛電動巴士,預計於今年10月起有4部自動駕駛電動巴士,加入新竹高鐵站到新竹縣市區間運行載客,創下全台第一個開放道路自駕巴士運行,此項一般道路運行,將建構人、車、路、雲與服務全方位系統。
新竹高鐵接駁自駕車,車身由華德動能打造,車王電負責充電、儲電、電信等三電,而聯網的感知系統、決策控制和V2X智慧路口,則由工研院資訊所iRoadsafe平台,試營運商轉服務具是原客運公司科技之星負責,銓鼎科技則提供營運平台。蔡裕慶強調,藉由自駕巴士結合BRT及高架化,推動無軌捷運,將是華德動能下一個階段全力規劃發展項目。
關鍵性系統及零組件
自主設計獨步全球
華德動能結合母公司車王電全力自主研發及自製關鍵性系統及零組件包括:
1.獨步全球之電動巴士鋰電池主動平衡及控制之五大軟硬體控制系統及Pack 。
2.工研院合作,車王生產之車規VCU。
3.純電子式大電流繼電器。
4.高電壓及低電壓分電器(PDU)。
5.智能車身控制器。
6.多功能車規閘道器(Gateway)。
7.大型商用車TPMS 。
8.高效能無刷直流馬達(BLDC)。
9.高壓電力線束。
10.具有智能通訊之充電機。
11.車輛控制、車身控制、馬達結合自動變速箱、智慧儀表等軟體系統 。
全壽期鋰電池系統管理
台灣首家安全認證
華德動能將車上之鋰電池Pack及電源系統,於電動巴士電池汰役後,直接轉用於儲能系統,這項轉換工程,不再做任何電池篩檢及重組加工。
基於華德電動巴士之電池芯及各組Pack間,皆是採用全球少見之主動平衡功能,並可在車端及後台藉由AI進行電源及電池容量與健康狀態之即時監管,該電池電源系統亦為台灣首家取得TUV ECE-R100-2安全認證的電動巴士電源系統。
智能電動車充電場站
提升營運績效利器
華德動能為客運營運業者設計及施工整合太陽能創能、電池儲能、連網充電機之充電用能,依營業需求執行智慧排班充電,並藉由離峰及充電卸載以降低電力契約容量,大幅提升電力電網效能,場站內亦建置營運後台管理平台,即時監管車輛運營狀態、車輛耗能、整個場站及每部車輛充電狀態、駕駛者行為等智能化管理平台,該五能智慧電動車充電場站,已在台灣多個場站成功運行近3年。
為實現日本政府提出的「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此次電巴的示範運行計畫,除驗證駕駛性能、環境影響和操作方面的各種問題外,其目的在於降低日本公車的運營成本,並促進高性能、低成本的電巴普及化。
日本住友商事去年2月12日認購華德私募普通股,當年4月持有華德股權比重6.57%,成為可協助華德拓展全球業務行銷的策略投資人,其參與投資日本國內最大的電動車充電基礎建設計畫、歐洲最大的停車場業者,及北美最大的共享汽車營運業者等計畫,日本住友商事對電動商用車及移動性服務相關事業,採取積極性發展的態度。
華德與日本住友商事密切合作,主要著眼於電巴製造與服務合作案,未來將持續在智能移動載具,及汰役電池二次應用業務合作發展。尤其,住友商事旗下全球行銷服務據點,未來可協助華德拓展全球電巴市場。
針對華德與日本住友商事合作搶攻中南美洲及東南亞電巴外銷訂單案,華德總經理楊誌榮透露,因全球疫情關係,雙方合作進度放慢,上述地區電巴開發案還有沒有具體成果。
因應電動商用車市場需求的快速成長,車王電兼華德董事長蔡裕慶表示,斥資25億元興建中港廠,旗下華德規劃電巴整車年產能1,700輛,及集團底盤三電年產能7,000套,新廠10月初已取得使用執照,開始安裝設備,今年底可安裝完成,預定明年1月試產,明年第一季量產電巴等產品。
至於凱勝旗下嘉義馬稠後工業園區新廠,將持續擴增電巴產能,短 期年產能350輛以上,長期高峰期年產能650輛;另唐榮車輛、創奕能 源也跟進擴大營運規模,可望帶動國內電巴產業營運規模。
尤其,鴻華先進科技介入「電動大客車」,未來將是台灣電巴業界 的旗艦大廠,業者已提前嗅出電巴卡位戰的煙硝味。
車王電董事長蔡裕慶表示,斥資25億元興建中港廠,旗下華德規畫 電巴整車年產能1,700輛,及集團底盤三電年產能7,000套,10月開始 安裝設備,今年底可安裝完成,預定明年1月試產,明年第一季量產 電巴等產品。
成運透露,旗下屏東廠電巴年產能750輛,計畫新增的中科二林廠 ,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未來完工後,電巴整車年產能2,000輛以 上,及底盤三電外銷出口的年產能1萬套,目前新廠設廠計畫正在規 畫中。
唐榮車輛董事長何義純指出,該廠電巴整車最大年產能600輛,目 前先以年產60輛為目標。
據官方統計資料,截至今年8月底止,已掛牌行駛中的電巴共有74 3輛,其中,凱勝163輛、總盈146輛及華德133輛,分居前三名。華德 今年底前還會交給大都會客運20輛,及三重客運10輛電動巴士;同樣 地,凱勝交給新營客運7輛,及府城客運15輛的電巴,也還未納入上 述統計數字。
為扶植國內電巴產業,交通部去年11月推出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 分成先導期2020至2022年、推廣期2023年至2026年,普及期2027至2 030年。
其中,業者今年5月31日及7月31日共申請示範型計畫的電巴數量3 78輛,其中,成運計畫與彰化客運合作、共有29輛,其餘數量都是華 德,但實際通過數,還需由政府審核通過。
華德提出與首都、欣欣集團、台中客運、南台灣客運,及「台灣愛 巴士交通聯盟(IBUS)的中鹿客運、漢程客運」、巨業、大南客運、 台北客運,及三重客運等多家電巴示範型計畫申請案,一旦政府通過 後,雙方才能簽約執行。
華德總經理楊誌榮表示,公司在大股東日本住友商事居間促成下, 與日本某家大型客運公司針對電巴進行合作開發案,預定今年底開發 完成後,將是公司電巴首宗外銷日本的案子。至於合作客戶,對方是 日本的市公車業者,未來華德開發的電巴,將行駛日本知名地區的市 公車路線。這是華德多年前將電巴銷往菲律賓之後,可望成為另一個 電巴的外銷案。
車王電與華德的電巴業務,不僅開拓國內外市場,並與系統軟硬體 業者合作,及推展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針對華德與日本住友合作搶 攻中南美洲及東南亞電巴外銷訂單案,楊誌榮透露,因全球疫情關係 ,雙方合作進度放慢,上述地區電巴開發案,還有沒有具體成果。
同樣地,漢唐1號電巴的電動商用車(CTP)聯盟,包括唐榮車輛、 漢翔、亞力電機、大同、台灣雙日、台灣電綜、漢鐘精機、台灣精星 、台灣松下及為升電裝等公司。
沙烏地阿拉伯的「朱拜爾和延布皇家委員會」(Royal Commissio n for Jubail and Yanbu),與沙烏地阿拉伯國際工業區公司6月29 日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在一大港口城市-延布,成立工業聚 落,成運董事長吳定發透過視訊會議出席簽約儀式,成運將轉移電巴 技術給沙國業者,並在延布設廠。
另一家電巴廠創奕能源,去年10月與印尼國營INKA合作,打造電巴 E-INOBUS,完成東爪哇茉莉芬市(Madiun)法規測試,陸續在峇里島 及雅加達進行道路實測展示,被視為進軍東南亞市場的「敲門磚」。
創奕今年7月14日在駐台印尼經濟貿易處代表Budi與貿協董事長黃 志芳見證下,與印尼國營列車製造公司INKA及綜合型大學Universit as Sebelas Maret,完成線上合資簽約儀式,將在印尼共同成立合資 公司INOTRONS,積極拓展電動巴士與新能源事業。
華德動能科技,這家在台灣電動巴士產業中佔據重要位置的企業,今年將展開一系列的發展策略,讓人期待不已。董事長蔡裕慶在23日的股東常會上透露,公司去年已經向淡水、指南及欣欣等業者交付了34輛電動巴士,而今年還有欣欣客運等多家公司的訂單在身,預計今年的交付量將會超過去年。 蔡裕慶還提到,華德與工研院等單位合作,推動「新竹縣高鐵自駕接駁運行實驗計畫」,預計今年9、10月將在新竹高鐵站與竹北市區之間進行試運行,這將為台灣電動巴士產業生態鏈的建立打下基礎。 對於海外市場,華德動能也展開了積極的布局。車王暨華德中港新廠將於明年第一季量產電動巴士及底盤三電系統,預計整車年產1,700輛,底盤三電系統年產6,000輛,主要將出口至東南亞市場。華德也將與日本住友及海外客運業者合作,共同搶攻海外電動巴士市場。 華德動能今年還成為首批通過「交通部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車輛業者資格審查作業要點」資格審查的電動巴士業者。這意味著,華德的電動巴士將作為示範計畫的主要合作對象,這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將是一大助力。 華德動能不僅僅是車輛的出口商,還與美國、英國等國的子公司,以及大股東日本住友旗下的子公司或海外公司進行多項電動巴士合作案。這些合作案不僅僅是車輛的輸出,還涵蓋了系統設計、傳動、電池系統、次系統、模組、零組件、能源管理及充電場站等全方位的合作。 近期,華德動能與大都會客運簽訂了20輛「甲類電動低地板大客車」的買賣合約,總金額逾1.93億元;與三重汽車客運簽訂了10輛「甲類電動低地板大客車」的買賣合約,總金額約9,660萬元。這兩筆合約將有助於公司增加營收及獲利,並預定於今年12月交車。
另華德與工研院等單位共同推動「新竹縣高鐵自駕接駁運行實驗計畫」,華德共有4輛自駕車與科技之星交通合作,預定今年9、10月試運行新竹高鐵站與竹北市區之間,希望未來能建立起「台灣電動巴士產業生態鏈」。
至於海外市場,蔡裕慶透露,車王暨華德中港新廠,明年第一季量產電動巴士及底盤三電系統;其中,預估整車年產1,700輛,及年產六千輛的底盤三電系統,未來將以出口為主,整車以外銷東南亞市場為主。此外,華德也將與日本住友及海外客運業者合作,聯手搶攻海外電動巴士市場。
蔡裕慶說,包括華德及成運公司今年成為第一批通過「交通部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車輛業者資格審查作業要點」資格審查的電動巴士業者。據了解,多數地方客運業者,選擇華德的電動巴士,作為示範計畫審查的合作對象,但數量還在政府審查中,有利於華德明年協助各縣市政府推動上述示範型計畫。
除上述示範型計畫外,華德與車王旗下美國、英國及其他國家子公司,並與大股東的日本住友旗下子公司或海外公司,都有幾個電動巴士合作案。
華德與國外合作模式,不是光把車輛輸出而已,而是採取多種合作模式,包括系統設計整車、整機的傳動、電池系統、次系統、模組、零組件、能源管理及充電場站,全部都在集團中港新廠完成,以符合客戶購買整車、底盤車、系統及關鍵零組件的要求。
華德動能6月底與大都會客運簽訂20輛「甲類電動低地板大客車」買賣合約,總金額逾1.93億元;同時,也與三重汽車客運簽訂10輛「甲類電動低地板大客車」買賣合約,總金額約9,660萬元,將有助於公司增加營收及獲利。華德總經理楊誌榮表示,大都會及三重二家客運公司的上述電動大客車案,均預定今年12月交車。
車王電(1533)在26日舉行股東常會,決議不配發去年度股利。董事長蔡裕慶在會議中透露,集團將加大力度發展電動巴士整車及底盤三電業務,預計今年第四季中港廠將開始試產,明年第一季正式投產。為了進攻國內外市場,車王電規劃了兩班制,年產能將達到1,700輛電動巴士整車及7,000套底盤三電。 公司發言人蔡淑貞提到,今年車用電子產品如無線胎壓偵測器(TPMS)及電動工具,在國外市場及電商平台亞馬遜和eBay上表現亮眼。車用點火系統等產品也逐步恢復到正常營運水平。 由於疫情影響,車王電投資25億元興建的中港新廠原定今年第四季量產,但由於消防檢驗時程延誤以及國外技師無法回台安裝設備,量產期將延後至明年第一季。 今年上半年,車王電合併營收達12.78億元,年增長16.09%。分析師們普遍看好車王電今年的營收表現,預計將超越去年。 未來,車王電將積極發展電動商用車控制模組、電動商用車、高效能汽車電子及工業4.0鋰電工具,並朝著市場、資本及生產三個國際化戰略發展。 車王電旗下的華德動能(2237)於今年2月通過交通部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車輛業者資格審查,成為首批取得電動大客車示範型資格的廠家及車輛。這將有助華德在國內電動大客車市場搶得先機。 蔡裕慶強調,華德將持續提升車輛技術與品質,引入AI智能與自動駕駛系統,並與台灣本土專業車體公司合作,打造三贏局面。同時,車王電也將加速拓展電動巴士整車及底盤三電等產品,期望公司業績能快速成長。 車王電今年將持續推動智能、效能及儲能發展策略。在智能方面,將利用智能聯網技術精進智慧製造系統、電動車輛控制系統及智能聯網化產業工具。效能方面,將發展高效能汽車電子零組件,並加速電動車電力控制模組產品的開發與行銷。儲能方面,將精進智慧型電動大巴電能系統,並推廣電動堆高機鋰電池系統業務,同時發展儲能系統及虛擬電廠相關產品與服務。
車王電(1533)近日舉行股東常會,宣布不配發去年度股利。董事長蔡裕慶在會議中提到,集團將加大力度發展電動巴士整車及底盤三電產品,預計今年第四季中港廠將開始試產,明年第一季正式投產。計劃採用兩班制,年產能達1,700輛電動巴士整車及7,000套底盤三電,目標是攻佔國內外市場。 公司發言人蔡淑貞透露,今年車用電子產品,如無線胎壓偵測器(TPMS)及電動工具,在國外市場及電商平台亞馬遜和eBay都表現亮眼。車用點火系統等產品也逐步恢復到正常營運水平。 由於疫情影響,原計劃今年第四季量產的中港新廠,將延後至明年第一季開始量產。車王電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達12.78億元,年增長16.09%。市場分析人士對車王電今年營收表現持樂觀態度,預計將超越去年。 未來營運方面,蔡裕慶表示,集團將繼續在電動商用車控制模組、電動商用車、高效能汽車電子,以及工業4.0鋰電工具等方面發展,並進行市場、資本及生產的國際化戰略布局。 車王電旗下的華德動能(2237)於今年2月通過交通部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車輛業者資格審查,成為首批取得電動大客車示範型資格的廠家及車輛。這將有助華德在國內電動大客車市場中搶得商機。 華德動能將持續提升車輛技術與品質,導入AI智能與自動駕駛系統,並與台灣本土專業車體公司合作,打造三贏局面。同時,公司也將加速拓展電動巴士整車及底盤三電等產品,希望公司業績能快速增長。 車王電今年將持續推動智能、效能及儲能發展策略。在智能方面,將利用智能聯網技術提升智慧製造系統、電動車輛控制系統及智能聯網化產業工具。效能方面,將發展高效能汽車電子零組件,並加速電動車電力控制模組產品的開發與行銷。儲能方面,將精進智慧型電動大巴電能系統,並推廣電動堆高機鋰電池系統業務,同時發展儲能系統及虛擬電廠相關產品與服務。
車王電發言人蔡淑貞指出,公司今年的車用電子,包括無線胎壓偵測器(TPMS)及電動工具,除國外客戶訂單外;另在電商平台的亞馬遜及eBay,都賣得很好。至於車用的點火系統等產品,都有恢復過去的營運水準。
車王電投資25億元興建中港新廠,原預定今年第四季開始量產,但因疫情關係,消防檢驗時程延誤,加上安裝設備,國外技師也不能回台安裝,因此,新廠量產期,會延後至明年第一季。
車王電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12.78億元、年增16.09%。法人認為,車王電的車用電子訂單轉強,加上去年因疫情緣故,營收比較基期較低,因此,樂觀看待車王電今年營收表現,會比去年好。
展望未來營運,蔡裕慶說,集團仍積極在電動商用車控制模組、電動商用車、高效能汽車電子,及工業4.0鋰電工具發展,並朝市場、資本及生產等三個國際化戰略布局發展。
車王電旗下華德動能(2237),今年2月1日通過「交通部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車輛業者資格審查作業要點」資格審查,成交通部首批取得電動大客車示範型資格的廠家及車輛。此項資格將有助於華德在國內電動大客車市場,搶得商機。
蔡裕慶說,華德將持續提升車輛技術與品質,導入AI智能與自動駕駛系統,並開始提供電動底盤車,與台灣本土專業車體公司廠合作,打造成車,創造客運業者、車體廠、底盤車廠三贏局面。另集團也將加快拓展電動巴士整車及底盤三電等產品供應國內、外市場,期使公司業績能快速增長。
車王電今年將持續朝智能、效能及儲能發展策略推動。其中,智能方面,將以智能聯網技術,精進公司智慧製造系統,電動車輛控制系統,及智能聯網化產業工具。效能方面,集團將持續發展高效能的汽車電子零組件,運用於電動商用車及自駕車,並加速電動車電力控制模組產品的開發、行銷,進一步發展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
至於儲能方面,集團將持續精進智慧型電動大巴電能系統,及推廣電動堆高機鋰電池系統業務,同時發展儲能系統及虛擬電廠相關產品與服務。
電動大巴的市場被看好,不過疫情影響大眾運輸系統的使用量,也衝擊客運業者更換電動大巴的進度。去年華德動能交車台數34台,今年5月再交車三台,另有欣欣客運六台尚未交付,將在下半年完成,營收在下半年入帳。至於昨日公告的30台電動車訂單,則將在下半年起陸續交車,全部的交車進度須視兩家客運業者的需求而定。
華德動能昨日與三重汽車客運簽定十輛電動大巴,合約總額為0.96億元,另與大都會客運簽定20輛電動大巴的買賣合約,合約總額為1.93億元,總計30輛大巴士將從下半年開始陸續交付。
台灣電動大巴一年超過1,000台的汰換規模以及每年百億元的商機,吸引各家業者加入戰局,華德動能去年通過「交通部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車輛業者資格審查作業要點」資格審查,成為交通部首批取得電動大客車示範型資格之廠家及車輛,被看好將搶得電動大巴頭籌。
不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般民眾對使用大眾運輸系統的意願降低,客運業者的營收受到影響,也衝擊更換電動大巴的意願與進度,預期在疫情趨緩後,電動大巴的市場商機可望回升。
車王電(1533)近日來了大動作,決定加大對旗下子公司華德動能(2237)的投資力度。根據28日的董事會決議,車王電將進行策略性長期投資,預計將投資金額達2.53至5.4億元,以參與華德動能的現金增資案。這次投資將使車王電在華德動能的股權比重從目前的52.18%提升至51.4%至59.36%之間。 華德動能也同時宣布將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新股數量為1,500萬股,每股發行價格暫定在35至40元之間。全案需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再由董事長訂定最終發行細節。 為了鼓勵員工與股東參與增資,華德動能依照公司法第267條規定,將保留發行新股總數的10%供員工承購。另外,還有1,350萬股將優先供原股東依持股比例認購,每千股可認購超過158.96股。 車王電預計透過這次增資,將取得約7,044張至15萬張的新股,每股價格預計在35至40元之間,總交易金額將超過2.53至5.4億元。這一連串的動作,顯示了車王電對華德動能未來發展的信心,也將為華德動能帶來更多的發展資金,強化其市場競爭力。
華德董事會決議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新股,發行股數1,500萬股,每 股發行價格區間暫定35元∼40元,全案俟呈報主管機關核准後,授權 董事長訂定之。
華德表示,依公司法第267條規定,將保留發行新股總數10%,由 公司員工承購;另計1,350萬股,由原股東依認股基準日股東名簿記 載的持股比例,優先認購,每千股可認購逾158.96股。
車王電28日董事會決議通過透過華德現金增資,預計取得約7,044 張至15萬張,每股價格預計35∼40元,總交易金額預計逾2.53∼5.4 億元不等。
台股近期遭遇「512股災」,盤中創下史上最大跌點,市場信心動搖,不過,在這波股災中,仍有部分個股逆勢上漲。其中,華德動能科技等23檔個股跌幅皆逾一成,但生技股、遠距概念股卻逆勢奮起,成為市場資金避風港。雖然生技及防疫題材概念股僅屬於短線題材熱度焦點,但多數興櫃投資人仍看好公司前景,屬於中長線投資。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建議,投資人應靜觀其變,不必太在意個股波動,待本土疫情趨緩後,可布局基本面亮眼、股價跌深之「委屈股」。
本土疫情增溫,興櫃股「慘綠跳水」,共225檔呈下跌走勢,等於逾八成五個股下挫。證券商德信殺聲最猛烈,盤中跌幅一度擴大至兩成,鋰電池有量科技亦重挫16.32%。智微、葳天、敘豐、華德動能、尚化、力士、秀育等23檔個股跌幅皆逾一成,甚至當中近五成個股4月營收年月雙增,題材利多加持、基本面亮眼者,全都「照殺不誤」。
不過,興櫃市場一片綠油油,生技股、遠距概念股卻逆勢奮起,興櫃12日上漲個股74.19%由生技股包辦,於股災中樂當市場資金避風港。國內基因檢測大廠金萬林、精準醫療廠普生、疫苗國家隊昱厚生技,12日漲幅皆逾四成,昱厚生技不僅股價登歷史新高,最高更飆上88元天價,博錸、敏成、華宇藥也同步大漲逾兩成。
雲端科技、遊戲等「遠距商機股」亦出頭,股王綠界科技,客戶包含知名外送及線上教學平台,股價逆勢抗跌。此外,遊戲廠商樂意傳播12日以每股63元參考價登錄興櫃,興櫃生力軍挾「宅經濟」優勢力抗疫情利空,甫開市暫報73.6元,終場衝上103.5元,以參考價計算漲幅高達64.29%,不受台股殺盤攪局。
法人指出,生技及防疫題材概念股,僅屬於短線題材熱度焦點,惟多數興櫃投資人是看好公司前景、甚至希望能「一路追隨至上市櫃」,屬於中長線投資人,仍建議投資人此時「靜觀其變」,不必太在意個股波動。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表示,疫情變化仍是目前台股漲跌關鍵,不過,預估若後續控制得當,台股短期內仍有望「化險為夷」,建議無論是上市櫃抑或興櫃投資人,持股者不必過度殺低,空手者則建議暫且觀望。待本土疫情趨緩後,可布局基本面亮眼、股價跌深之「委屈股」。至於前段時間之強勢族群,一旦疫情趨緩,股價有望率先回歸主流。
東元電機積極布局電動車市場,與華德動能、承運汽車及創奕能源等業界佼佼者攜手合作,目標將電動車相關營收推升至3億元,並預計明年將翻倍成長。東元董事長邱純枝強調,公司有計劃性地發展車用電動馬達,著眼於「看得見的市場」和「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透過國內電巴國產化政策支持與OEM代工培養,從大型巴士市場切入,逐步擴展至印度、東南亞等市場。 邱純枝透露,機電、能源和空調將成為東元未來三大發展重點。日前,公司三大事業團隊主管亮相,負責機電及自動化事業的協理高飛鳶表示,全球能夠製造大型電巴動力系統的廠商不多,東元今年將推出全新自研自製的動力模組,整合馬達和驅動器,適用於城市和公路交通。此外,中型貨車和小型乘用車市場也在與合作廠商進行測試,目前已有宅配使用的3.5噸貨車投入運營。 東元與華德動能、承運汽車等電動巴士業者的合作,讓華德和承運因訂單增加而擴建新廠。近期,東元在印尼、土耳其、波蘭舉辦線上媒合會,土耳其在工業載具電動化方面發展迅速,而與印度當地最大車廠及亞洲在印度投資的汽車大廠的合作也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