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未)公司新聞
【台北訊】近年來,台灣保險業面臨嚴峻挑戰,尤其防疫保單的理賠風暴,讓不少保險公司陷入財務困境。不過,根據最新資料,去年底共有七家保險公司資本適足率低於法定標準,其中五家為產險業,兩家為壽險業。好消息是,金管會已經介入,並要求這些公司提出改善計畫,預計今年底前將全部達標。 這七家保險公司中,兆豐產險在2月底完成60億元增資後,資本適足率已回升至200%的法定標準。而富邦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和中信產險也預計在6月底完成增資,將能夠達到標準。和泰產險則因賣地案較為複雜,預計今年底前也能達到標準。 這波增資潮中,六家主力銷售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總計增資金額已達至少1,450億元。而壽險業方面,三商美邦人壽和宏泰人壽也都在積極規劃增資和賣地,以提升適足率。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由於國際經濟金融情勢不穩定,加上疫情影響,金管會已採取六項措施來協助保險業。這些措施包括協助產險業準備重大事故準備金、減輕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負擔,以及幫助壽險業緩解現金流壓力等。 這次金管會的專案報告,將於今(11)日提交財委會審議。隨著這些改善計畫的逐步落實,台灣保險業有望逐步走出困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11)日將赴財委會對「國內保險業資本適足率、淨值比及營運情形和改善計畫」做專案報告。
據報告指出,去年底共有七家保險業財務比率低於法定標準,金管會已在今年3月底請這七家公司,需在一個月內提增資、財業務改善計畫。
五家產險業中,兆豐產2月底完成60億增資後,已讓資本適足率回升到200%的法定標準,富邦產、新安東京和中信產也預期6月底完成增資後,都可達標,和泰產則因有賣地,時間較久,預估今年底前將達陣。
六家主力銷售防疫險的產險業,從去年啟動一波增資潮至今,總計增資金額已上看至少1,450億元。
另兩家壽險業部分,據了解,三商美邦人壽已增資、賣地、引進其他投資人,宏泰人壽也規劃賣地,以提升適足率達法定標準。
產險業則因防疫保單鉅額理賠,2022年大虧1,905億元,一年吃掉了產險逾20年的獲利。
金管會表示,因應國際經濟金融情勢劇烈變動,及疫情影響,已採取六項協助保險業措施。
三項是協助產險業,包括允許產險業可視防疫險理賠情況,做重大事故準備金沖抵、可一次全額認列遞延所得稅資產,及居家照護融通額可減計提安定基金,以降低增資壓力、減輕虧損。
另三項是幫助壽險業,包括實施外匯準備金新制、准發行10年以上債券、放寬壽險業附條件賣回債券種類,藉以緩解壽險業現金流壓力、穩住獲利。
保險業努力自救,金管會亦承諾協助,即壽險業將在2026年接軌I FRS17與ICS2.0,金管會表示,將研議相關「在地化及過渡化措施」 。ICS部分,將依保險業實務現況,在股票、不動產、公共建設等提 出因應措施,預計今年底前對外公布。
黃天牧11日將赴立法院財委會報告「國內產壽險公司資本適足率、 淨值比、營運情形暨改善計畫」,金管會明確指出,有個別保險公司 財務比率低於法定標準,已在3月31日發函要求一個月內提增資、財 務或業務改善計畫,保險公司皆已提出改善計畫。
兩家壽險去年底財務比率未達法定標準的,是三商美邦人壽、宏泰 人壽。三商美邦人壽去年底資本適足率(RBC)為155.83%,低於法 定標準200%,淨值比也連續兩期低於法定標準3%,屬於「資本不足 」;宏泰人壽則是淨值比連續兩期低於2%以下,宏泰人壽去年上半 年淨值比1.64%,去年底再掉到1.13%,屬於「資本顯著不足」。
金管會指出,三商美邦人壽已增資及持續規劃增資外,也將搭配出 售不動產、引進其他投資人,改善財務;宏泰人壽對則是規劃出售不 動產,以提升資本等級至符合法定標準。
另受到防疫險衝擊,有五家產險業財務比率未符法定標準,均屬於 「資本嚴重不足」,包含富邦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和泰產險、 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去年底五家產險業資本適足率皆已轉為負數, 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中信產險淨值比也轉為負數。
五家產險各提出改善計畫,包含辦理減資、增資及持續規劃增資, 新安東京產已辦理減資並規劃再增;兆豐產已在首季增資達標;富邦 產、新安東京產、中信產預期6月底前增資後可達標;和泰產規劃6月 底前先現增45億元,淨值比將轉正,後續再處分不動產或其他規劃, 預期12月底達標。
台灣五家上市再保、產險公司第一季全數獲利,中再保稱霸冠軍! 近來,台灣的上市再保險和產險公司陸續公布第一季財報,讓人驚奇的是,這五家公司全部都取得了獲利的好成績。其中,中再保險以6.51億元的稅後盈餘傲視群倫,成為這波獲利潮的冠軍。 若以每股稅後純益來看,新光產險以每股1.43元的成績獲得最高分,顯示了公司良好的盈利能力。其次是旺旺友聯產險、中再保險、台產險以及第一保險,分別以每股0.89元、0.83元、0.67元以及0.25元的成績位居後列。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因承保大量防疫保單而陷入虧損的產險公司,在第一季依然保持虧損,但虧損金額逐月減少。金管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產險業因防疫保單已賠付2,683.2億元,防疫保單的理賠已接近尾聲。 面對如此巨大的理賠金額,防疫保單銷售量前六大的產險公司,包括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保險、中信產險,自去年起紛紛進行增資計畫,以符合主管機關的要求,並逐步改善虧損情況。 以富邦產險為例,3月稅後虧損達18.07億元,第一季累計稅後虧損42.54億元;國泰產險3月稅後淨損9.5億元,首季稅後淨損為5.8億元;兆豐產險3月稅後虧損為7.19億元,第一季稅後淨損為6.51億元。而華南產險則因防疫保單銷售不多,去年和今年第一季都保持獲利,3月稅後盈餘為0.88億元,第一季稅後盈餘為1.79億元。
走出防疫保單風暴,五家上市的再保或產險公司第一季全部獲利, 以絕對金額來看,中央再保險第一季賺6.51億元居冠,若以每股稅後 純益比較,仍以新光產險每股1.43元最高。
上市再保或產險近期陸續公告第一季財報,以獲利金額來看,第一 名是中再保稅後盈餘6.51億元,其次是新產的4.53億元,台產稅後盈 餘有2.43億元,旺旺友聯產稅後盈餘有1.99億元,第一保稅後盈餘為 0.75億元。由於中再保去年辦理現金增資提高資本額,使每股盈餘被 稀釋,若以每股稅後盈餘比較,新產的1.43元最高,其他依序是旺旺 友聯的0.89元、中再保的0.83元、台產0.67元以及第一保0.25元。
去年承保大量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第一季依然虧損,但虧損金額 正逐月減少中。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產險業因防疫險已 賠付2,683.2億元,因疫情定義更改,防疫險理賠已接近尾聲。
面對如此鉅額理賠金額,防疫保單銷售量前六大的產險公司,包含 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保險 、中信產險,自去年起迄今紛紛進行多次不同金額的增資計畫,以符 合主管機關對保險業者所要求的法定標準,虧損情況也漸漸改善中。
依富邦金控先前公告,產險業龍頭的富邦產險3月稅後虧損18.07億 元,第一季累計稅後虧損42.54億元;國泰金控子公司國泰產險3月稅 後淨損9.5億元、首季稅後淨損則為5.8億元;兆豐金控子公司兆豐產 險,3月稅後虧損為7.19億元,第一季稅後淨損則為6.51億元。至於 華南金控下的華南產險因銷售防疫保單並不多,因此不管是去年或者 今年第一季都有獲利,3月稅後盈餘是0.88億元,第一季稅後盈餘1. 79億元。
近期來,台灣產險業界風雲變幻,由於去年以來防疫保單的賠付金額累計已超過2,600億元,對多家產險公司造成不小的損失。這股「震波」不僅讓多位產險公司高層職位出現變動,還引發了業界對於風險管理和市場策略的深度思考。 記者從相關消息人士處獲悉,去年7月,和泰產險總經理莊瑞德在就任不到一年後突然離職,這一離職事件在當時就引起了業界的關注。隨後,兆豐產險總經理游建鋒也步上了莊瑞德的後塵,離開了公司。而在富邦產險,董事長陳伯耀宣布退休,總經理一職則由許金泉接任。 就在這個背景下,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也傳來了總經理林榮泰請辭的消息。林榮泰在就任總經理期間,積極推動公司業務發展,不過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他在3日被證實請辭獲准。接替林榮泰的是賴麗敏,她將帶領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迎接新的挑戰。 這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反映了台灣產險業在防疫保單賠付壓力下所面臨的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產險公司如何調整策略,降低風險,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在賴麗敏的領導下,未來將如何發展,讓人期待。
【台北訊】近期來,防疫保險的理賠風暴逐漸平息,卻又傳來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的一則人事變動。昨日(3日),新安東京海上正式公告,總經理林榮泰因應業務挑戰及公司發展需求,請辭獲准。接替林榮泰的是賴麗敏,預計於6月1日生效,並在金管會核准後正式派任。 新安東京海上發言人呂文泉在記者會上表示,過去一段時間,由於防疫保險帶來的各種紛擾,公司內部增資、減資等相關作業暫時告一段落。隨著理賠風暴逐漸走出陰霾,林榮泰為了讓公司能夠更好地負起經營責任,決定提前請辭。對此,市場普遍認為,賴麗敏的接任將為新安東京海上帶來新的活力。 賴麗敏擁有豐富的金融業經驗,此前曾在多家知名金融機構擔任要職,對產物保險行業有深入的了解。此次接任新安東京海上總經理,賴麗敏表示,將帶著對公司未來的熱忱和責任感,與團隊共同努力,推動公司發展,提升服務品質。 新安東京海上自創立以來,一直以「保障民生、創新發展」為使命,不斷推陳出新,為廣大客戶提供全方位的保險服務。此次人事變動,對公司而言,是為了迎接未來的挑戰,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未來,新安東京海上將在賴麗敏的領導下,繼續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防疫保險理賠金額逐月下滑,台灣產險業情況緩和。近期,金管會保險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防疫雙險(防疫險與疫苗險)的單月理賠金額已降至33.37億元,相比上月的115.94億元,減少了71.22%。理賠件數也從上月的30萬件減至8.5萬件,月減幅達71.56%。這一數據顯示,隨著新冠肺炎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防疫保險的理賠金額逐月下降,市場情況逐漸穩定。 金管會指出,自今年3月20日起,指揮中心宣布新冠肺炎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這一政策變化對防疫保險的理賠金額產生了顯著影響。今年防疫保險的理賠金額逐月下降,從1月的220.52億元降至2月的196.92億元,再降至3月的115.94億元,最終在4月降至33.37億元,月減幅超過7成。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至今年4月底,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達2,683.2億元,這一數額幾乎吃掉了產險業過去近30年的獲利,迫使國內產險業者不得不增資逾千億元來填補缺口。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在過去一年內進行了三次增資,總計增資近280億元,以應對防疫保險的理賠壓力。 保險局進一步表示,目前已有富邦產險第二度增資160億元的申請獲准,預計增資完成後,其RBC與淨值比都能達到標準。由於防疫保單是一年定期保險,後續已無承保案件,理賠將逐漸減少。隨著防疫政策的調整,保險局將持續關注防疫保險的理賠情況,但預計將於5月後不再公布防疫保險的理賠統計數據。
台灣產險業在過去近三年的防疫風波中,承受了巨大的理賠壓力。根據金管會最新公布的數據,2023年4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的理賠件數和理賠金額均較前月大減七成,顯示產險業稍喘一口氣。不過,這場抗疫戰役的代價相當高昂,全體產險業已賠付達2,683.2億元,讓業者的獲利承受了巨大壓力。
具體來看,4月份防疫雙險的理賠件數為8萬5,242件,理賠金額為33.37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24.75億元,疫苗險理賠8.6億元。而今年前四個月的累計理賠件數達140萬3,528件,理賠金額則為566.7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衛福部自5月1日起將COVID-19降級,並僅對中重症確診者理賠,這將對防疫雙險的理賠額進一步產生影響。
儘管如此,產險業者的後續壓力並未完全解除。市場預計,5至6月保單全數屆滿,理賠金額預計將達2,800億元左右。而防疫保單最晚6月底就將全數到期結束,對於減緩業者的後續提列準備金缺口助益有限。
在產險業增資方面,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至今已完成增資共1,125億元。其中,新安東京產增資280億元最多,和泰產260億元次之。不過,即便這六家產險業完成了增資,還有富邦產、新安東京、和泰產和中信產等四家業者的資本適足率或淨值比仍未達法定水準。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今年累計前四月的566.75億元,合計這波防疫雙險、全體產險業已賠付了2,683.2億元。
市場預料,後面5至6月到保單全數屆滿,估上探2,800億元左右,換言之,過去這近三年的抗疫史,讓業者付出近3,000億元的天價理賠金、吃掉了產險業逾20年來的獲利。
金管會昨公布4月防疫雙險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及各家產險業增資狀況。
據統計,2023年4月單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件數8萬5,242件、理賠額僅剩33.37億元,其中防疫險理賠24.75億元、疫苗險理賠8.6億元,防疫雙險理賠額均月減七成左右。
累計今年前四月理賠件數為140萬3,528件、理賠金額為566.75億元。
衛福部5月1日起再將COVID-19降級,再搭配中重症確診才理賠,這兩大利多將讓防疫雙險理賠額5月可望續降。
但業者指出,COVID-19降級僅對四家產險業者有利,加上防疫保單最晚6月底就全數到期結束了,對減緩業者後續提列準備金缺口助益有限。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2023年依舊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都不受理個人投保。
據統計,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至今已完成增資共1,125億元,其中新安東京產增資280億元最多,和泰產260億元次之,國泰產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兆豐產80億元。
但就算這六家產險業完成了1,125億元增資,仍包括富邦產、新安東京、和泰產和中信產等四家業者,去年底資本適足率或淨值比仍未達法定水準。
隨著指揮中心宣布今年3月20日起新冠肺炎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 染病後,防疫險理賠終將進入尾聲。據金管會統計,今年防疫險理賠 已逐月下降,失血量減緩,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從今年1月的220.52億 元、降至2月的196.92億元、3月再降至115.94億元,4月一舉降至近 33.37億元、月減幅逾7成,顯示新冠肺炎輕症不再通報為法定傳染病 ,已為防疫雙險理賠止血,業者估5月後保單陸續到期理賠金額會再 降。
統計並顯示,去年至今年4月底的防疫雙險理賠金額達2,683.2億元 ,幾乎吃掉產險業過去近30年的獲利,也迫使國內產險業者必須增資 逾千億元來填補缺口。
保險局說明,去年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防疫險銷售前六大產險均 向金管會申請現金增資獲准,合計完成增資近1,125億元。六家產險 分別為國泰世紀產險二度增資合計200億元、中信產險三度增資合計 155億元、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三度增資合計近 280億元、和泰產險二度增資合計260億元、兆豐產險二度增資合計8 0億元。
保險局進一步指出,目前已核准、但尚未完成增資者,為富邦產險 第二度增資160億元,增資完成後,RBC與淨值比都可達標。由於防疫 險保單是一年定期險,後面已經沒有承保案件,理賠會逐漸減少;因 為防疫政策從3月20日已經改為因為中重症才會有理賠,等於後續的 理賠都是遞延申請,因保單理賠期限為2年,保險局將持續關注,但 預計防疫險理賠統計也將退場不再公布。
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從5月1日起將解編新冠肺炎的相關防疫措施,這意味著產險業的防疫險將正式進入歷史。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的數據,從去年到今年3月底,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已經接近2,650億元,而產險業去年累積的虧損則高達1,905億元,今年前3個月雖然有轉正的時刻,但隨後又陷入虧損狀態,累積虧損達32億元。 這樣的理賠壓力對產險業的獲利造成了長達11個月的衝擊。去年5月以來,產險業的稅前淨利轉為負數,整體產險業的稅前虧損達到1,905億元。儘管今年1月曾短暫轉正,但2月份又再度陷入負數。 為了彌補這個虧損大洞,銷售防疫險最多的前六大產險公司大股東們不斷出資增資。從去年到今年4月底,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已經完成現金增資1,125億元,創下了產險業史上最大的增資潮。 儘管這樣的增資讓部分公司的資本適足率有所改善,但仍有五家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屬於「資本嚴重不足」的狀態。這些公司必須依法進行增資。其中,兆豐產險在3月完成增資後,資本適足率已達標。而富邦產險再度啟動160億元的現金增資,和泰產險則將進行45億元的現增,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將啟動120億元的現金增資。 隨著疫情理賠逐漸告一段落,產險業正在進行最後的增資工作,目標是趕在6月底前將資金到位,讓資本適足率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即法定標準的200%以上。
根據保險局統計,去年整體產險業理賠防疫險共1,693億元、疫苗 險理賠423.3億元,今年以來至3月底防疫險理賠416.4億元、疫苗險 理賠117億元,防疫雙險從去年以來到今年第一季底理賠金額已高達 近2,650億元。
鉅額理賠的衝擊,拖累產險業獲利長達11個月。據保險局資料顯示 ,產險業從去年5月開始稅前淨利正式轉為負數,去年累積產險業稅 前虧損1,905億元,今年1月雖短暫轉為正數,但到2月又再度轉為負 數,前三個月累積稅前虧損來到32億元。
為彌補虧損大洞,銷售防疫險最多的前六大產險公司大股東多次拿 錢增資,據保險局統計,從去年至今年4月底為止,富邦產險、國泰 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已完 成現金增資1,125億元,創下產險業史上最大增資潮。
千億元增資後,仍有五家產險公司資本適足率轉為負數,皆屬於「 資本嚴重不足」狀態,依法必須再啟動增資。兆豐產險3月完成增資 後資本適足率已達標,已核准未完成的,富邦產險再度啟動160億元 現金增資,和泰產險將進行45億元現增,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將啟動 120億元現金增資。
在疫情理賠告一段落後,產險業正在進行最後的增資工作,目標趕 在6月底前將資金到位,讓資本適足率回到疫情前、法定標準200%以 上。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在面對防疫保單後遺症帶來的嚴重損失後,決心展開自救行動。就在28日,該公司董事會通過了一項重大決策,先進行99.9%的減資,再進行120億元的現金增資,以提升公司的資本適足率(RBC)至法定標準以上。這次增資將是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第四次現金增資,總計金額將近400億元,顯示了公司對於穩定市場信心的堅定承諾。
根據產險公司的公告,去年下半年有五家產險公司的RBC未達200%,其中包括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RBC低至-1078.76%。金管會對此進行了嚴肅的監督,並要求這些公司積極改善資本適足率。兆豐產險已經在2月完成了現金增資,而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則在董事會的決議下,獲得了日本東京海上及裕隆集團的強力支持。
預計這次增資將在6月底前完成,使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資本適足率回升至200%以上,符合法定標準。這將是該公司為了應對防疫保單理賠所採取的一系列自救措施中的一環。值得注意的是,截至3月底,新安東京產險的資本額已回升至52.99億元,這意味著減資後再進行現金增資的「過度期」已經結束。
不僅如此,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在第一季度的稅後淨損達到470.79億元,遠高於去年同期的6.33億元。這也反映了公司在防疫保單後遺症方面的嚴重影響。然而,公司依然堅定地通過增資來穩定市場,並對未來持樂觀態度。
在這場產險業界的自救行動中,富邦產險也加入了行列。該公司董事會在4月7日決議辦理私募現增160億元,並計劃以自有資金進行認購。同時,和泰產險也在4月7日通過減資和私募現金增資,以彌補虧損並應對防疫保單的理賠壓力。這些行動都展現了產險業界在面對挑戰時的積極態度和自我調整能力。
據各產險公司公告,在去年下半年有五家產險RBC未達200%,分別 是兆豐產險的-8.8%、富邦產險的-37.25%、和泰產險的-321.06% 、新安東京海上的-1078.76%及中信產險的-1680.90%。這五家產險 都被金管會要求需要積極改善,使RBC達到200%以上,在兆豐產2月 已先完成現金增資案。
為拉升資本適足率達到法定水準,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表示,已獲日 本東京海上及裕隆集團兩大股東支持,28日董事會通過辦理120億元 現金增資案,預計將在6月底前完成作業,屆時資本適足率(RBC)將可 回升到200%以上,以符合法定標準。該現金增資案將報請主管機關 核准後辦理,此已是該公司第四次辦理現金增資案,之前已完成三次 現金增資案,為了防疫保單理賠,總計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辦理四次現 金增資,金額共近400億元。
截至3月底為止,新安東京產由於在第一季已完成增資案,該公司 資本額已回52.99億元,之前外界一直盛傳該公司股本只剩下3000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表示,這是減資再增資過程中,減資後再辦理現金 增資時的「過度期」。然而第一季時該公司稅後淨損為470.79億元, 去年同期則是6.33億元。
除了富邦產董事會在4月7日已決議辦理私募現增160億元,股數10 億股,每股溢價暫訂16元,富邦金表示,將以自有資金認購160億元 ,資金預計5月底前到位,屆時富邦產RBC將高於法定標準200%,富 邦產因防疫險增資二次共310億元。
和泰產險在4月7日董事會也已通過減資45億元,消除股份4.5億股 以彌補虧損,另再辦理私募現金增資4.5億股,同時和泰產董事會已 通過在經金管會同意後,將提高短期借款額度,以因應防疫保單鉅額 理賠金額。
台股近期在萬六關前震盪整理,市場資金開始從電子股轉移,尋找績優、股價偏低的傳產龍頭股。其中,裕隆(2201)與中華(2204)等汽車股因應疫後內需市場復甦,受到權證券商的關注,建議投資者可利用認購權證參與相關個股走勢。裕隆在2022年底已將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的防疫保單虧損預提完全認列,隨著國內疫情消褪,隔離政策調整,防疫保單對公司影響逐漸減少,甚至今年首季還有幾億元的迴轉利益。市場預估裕隆首季稅後盈餘將達21.2億元,年增2.5%,每股稅後純益(EPS)為2.1元。 展望2023年,裕隆子公司裕融獲利預期持續增長,業外部分轉投資收益將顯著回升,加上迴轉利益及稅盾優惠,市場預期裕隆全年EPS將達7.8元。新店裕隆城則將從2024年起創造穩定租金收入,今年預計貢獻1億元租金收入,明年則有3億至4億元的租金收入,帶動獲利動能。 中華方面,市場對今年銷量看法正向,預期全年內銷四輪數量將成長20%,全新MG品牌目標銷量1.05萬台。外銷部分,積極拓展中東周邊國家、中亞及西非國家,預估成車外銷將小幅成長約5%。電動機車銷售目標則設在2023年的10,000台,成長逾50%。福建奔馳2022年銷售量為3.3萬台,預期2023年仍能穩定增長。 去年底MG新品牌上市後,已帶動中華當季財報表現,今年第1季,MG品牌累計銷量逾2,100台,為中華車帶來約19億元營收增量,成為首季營收成長的主要來源。首季業外將恢復正常盈利,加上迴轉利益貢獻,市場預估單季EPS可達3元。 對裕隆、中華股價後市看好的投資者,可考慮挑選價外20%至價內10%、有效天期至少150天以上的權證進行投資。
裕隆對新安東京防疫保單的虧損預提已在2022年底完全認列,隨著國內疫情消褪,隔離政策調整,已無防疫保單影響,甚至今年首季還有幾億元的迴轉利益,市場預估首季稅後盈餘21.2億元、年增2.5%,每股稅後純益(EPS)2.1元。
展望2023年,子公司裕融今年獲利依舊能繼續增長,業外部分,轉投資收益將顯著回升,還有之前預提損失的迴轉利益及享有稅盾優惠,市場預期裕隆2023年業績將回升,估計全年EPS約有7.8元的水準。另外新店裕隆城創造穩定租金收入,2024年開始帶來正面貢獻,今年約能貢獻1億元租金收入,明年有完整年度貢獻,將有3億至4億元租金收入,帶動獲利動能。
市場對中華今年銷量看法正向,預期全年內銷四輪數量約成長20%,其中,全新MG品牌目標銷量1.05萬台。外銷部分,今年積極拓展中東周邊國家、中亞及西非國家,預估成車外銷1,050台,小幅成長約5%。至於電動機車的銷售目標,2023年銷售目標10,000台,成長逾50%。中國轉投資事業方面,福建奔馳2022年銷售量為3.3萬台,預期2023年仍能穩定增長。
去年底MG新品牌上市後,已帶動中華當季財報表現,今年第1季,MG品牌累計銷量逾2,100台,按官方價格估計,為中華車帶來約19億元營收增量,為首季營收成長主要來源;除本業增長,首季業外將恢復正常盈利,加上回轉利益貢獻,市場預估單季EPS可達3元。
看好裕隆、中華股價後市的投資人,可挑價外20%至價內10%、有效天期至少150天以上權證入手。
【產業新聞】產險業首季大放異彩,簽單保費年增逾9%!新安東京海上產保費成長亮眼
台灣產險業在第一季交出亮麗成績單,簽單保費總額達61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3億元,年成長率超過9%。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表現亮眼,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根據產險業統計,今年首季有12家產險公司的簽單保費成長率都超過1成,顯示產險市場的活力。這12家公司分別是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明台產險、旺旺友聯產險、泰安產險、台產險、南山產險、美商安達產險、中國信託產險、美國國際產險、比利時商裕利安宜產險以及法國巴黎產險。
特別是比利時商裕利安宜產險和法國巴黎產險,首季簽單保費年成長率分別達到63%和36%,這主要得益於去年基期較低。
在產險項目中,航空險、火險以及運輸險的簽單保費成長率最高。絕對金額來看,任意車險、火險、工程險、運輸險以及一般責任險保費的增加,對總保費的成長貢獻最大。
在任意車險方面,富邦產險以52億元的保費收入佔比近2成,但成長率方面,國泰世紀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和泰產險等公司的成長率均超過12%,高於業界平均的9.7%。其中,和泰產險首季任意車險保費增加了逾5億元,成長率接近30%,位居冠軍。
產險業者表示,首季簽單保費成長的原因除了車險明顯成長外,商業火險、工程險也都有成長。這與新冠疫情降溫、國境解封有關,旅綜險、航空、運輸險等同為主要成長險種。此外,再保成本提升也是保費成長的原因之一,過去賠率高的商業火險、第三人責任險及寵物費率都跟著調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