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未)公司新聞
【台灣旅遊保險新風潮】國境解封後,桃園機場單日旅客量破10萬人次,創下疫後新高紀錄,旅遊熱潮帶動產險業搶攻商機,紛紛推出「旅綜險」。其中,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最新上架的個人旅綜險,特別針對未滿15歲的孩童提供增額投保無喪葬費用的旅遊「傷害醫療保險」,同時滿15歲的旅客也能享受海外突發疾病、旅遊不便及海外緊急救援等多重保障。南山人壽與華南產險也陸續推出相關產品,如南山人壽的陪童旅行傷害醫療險,華南產險則推出保費低至百元的旅行綜合保險,讓民眾出國遊玩更加安心。
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公布去年第4季案件統計,去年第4季共接獲1萬7,806件申訴及3,904件評議申請,其中以保險業1萬7,331件申訴、3,713件申請評議案件居前二大,雙雙突破九成五,主要申訴原因為產險遲延給付及拒絕承保,其次為銀行業,證券期貨業再次之,而受防疫保單之亂影響,富邦產險、和泰產險及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為爭議案件最多的前三名。
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資料顯示,保險業、銀行業及證券期貨業位居前三名,若將保險業拆開來看,又以產險及壽險業占去前二,分別為產險業1萬5,806件申訴、壽險業1,469件申訴、銀行業383件,富邦產險、和泰產險及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申訴件數最多,分別為4,639件、3,342件及2,539件。
申請評議同樣由產壽險業位居一二,銀行業第三,分別為3,134件、521件及105件,申請評議件數最多的公司同樣是富邦產、和泰產及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分別為1,612件、689件及187件。
爭議案件最多的產險業僅遲延給付便占了爭議類型的59%,另外拒絕承保、解除或終止契約也不少,占比37%,換句話說,約有1萬8,000多起爭議與遲延給付及拒絕承保案件相關。
保險代理人、業務員經紀人與公證人等保險輔助人部分,雖然爭議較少,但超六成都與業務招攬有關,又以錠嵂保經占最大宗,占整體申訴案件超三成。
銀行業及證期業爭議事件數較少,銀行業近兩成來自違反金融產品條件或風險說明爭議,為最主要爭議類型,證期業爭議點則多發生在期貨信託基金銷售糾紛,逾四成皆是相關爭議,分別以中國信託及元大證券接獲最多申訴。
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已公布評議決定書顯示,第4季絕大多數爭議皆與防疫保單掛勾,產壽險爭議案件雙雙遽增,因此金融消費評議中心也特別設置防疫保單爭議申訴專區,讓申訴相關案件的民眾更方便操作。
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資料顯示,保險業、銀行業及證券期貨業位居前三名,若將保險業拆開來看,又以產險及壽險業占去前二,分別為產險業1萬5,806件申訴、壽險業1,469件申訴、銀行業383件,富邦產險、和泰產險及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申訴件數最多,分別為4,639件、3,342件及2,539件。
申請評議同樣由產壽險業位居一二,銀行業第三,分別為3,134件、521件及105件,申請評議件數最多的公司同樣是富邦產、和泰產及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分別為1,612件、689件及187件。
爭議案件最多的產險業僅遲延給付便占了爭議類型的59%,另外拒絕承保、解除或終止契約也不少,占比37%,換句話說,約有1萬8,000多起爭議與遲延給付及拒絕承保案件相關。
保險代理人、業務員經紀人與公證人等保險輔助人部分,雖然爭議較少,但超六成都與業務招攬有關,又以錠嵂保經占最大宗,占整體申訴案件超三成。
銀行業及證期業爭議事件數較少,銀行業近兩成來自違反金融產品條件或風險說明爭議,為最主要爭議類型,證期業爭議點則多發生在期貨信託基金銷售糾紛,逾四成皆是相關爭議,分別以中國信託及元大證券接獲最多申訴。
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已公布評議決定書顯示,第4季絕大多數爭議皆與防疫保單掛勾,產壽險爭議案件雙雙遽增,因此金融消費評議中心也特別設置防疫保單爭議申訴專區,讓申訴相關案件的民眾更方便操作。
國境解封後民眾出國遊玩,光是清明連假桃機單日就湧入破10萬人次,創疫後新高紀錄,產險業者瞄準商機爭相推出「旅綜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新上架個人旅綜險,主打未滿15歲孩童可增額投保無喪葬費用的旅遊「傷害醫療保險」;南山人壽也有陪童旅行傷害醫療險;華南產則是喊出只要保費百元起的保險商品。
新安東京表示,最新上架的「平安御守個人旅行綜合保險」有別於市場,家長可為未滿15歲孩童增額投保無喪葬費用的旅遊「傷害醫療保險」;15足歲以上可選擇海外突發疾病、旅遊不便及海外緊急救援等多重保障。
華南產險旅行綜合保險則是,線上投保國外旅遊五天四夜,保障內容包含旅行平安保險意外身故及失能100萬元、傷害醫療5萬元、海外突發疾病(不含法定傳染病)住院保險金5萬元、個人責任保險10萬元,保費僅103元。
新安東京表示,最新上架的「平安御守個人旅行綜合保險」有別於市場,家長可為未滿15歲孩童增額投保無喪葬費用的旅遊「傷害醫療保險」;15足歲以上可選擇海外突發疾病、旅遊不便及海外緊急救援等多重保障。
華南產險旅行綜合保險則是,線上投保國外旅遊五天四夜,保障內容包含旅行平安保險意外身故及失能100萬元、傷害醫療5萬元、海外突發疾病(不含法定傳染病)住院保險金5萬元、個人責任保險10萬元,保費僅103元。
五天清明連假,不少人已規劃出遊,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提醒,行車出門前,檢查車輛狀況時應一併檢視車險相關保障是否充足,如全家開車出遊,除依法投保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外,可加保第三人責任保險及超額責任保險來強化行車防護力。
三五好友說走就走,租車或借車可讓旅程更有彈性,例如,可透過手機連結吉時保線上平台,投保短期租借車保險,降低意外事故後可能承擔的賠償責任,讓行車保障更全面,出遊更Chill(輕鬆)、更心安。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表示,當不幸意外事故造成他人財物損失,因強制險保障範圍不含財物,車主若有投保第三人責任保險,可適度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另外,民眾可加保超額責任保險,拉高對他人人身以及財物的保額,以提高自己承擔肇事後的賠償能力,讓行車更有保障。
華南產險也表示,政府規定的汽機車強制險,其保障範圍僅為每一個人傷害醫療最高20萬元、死亡或失能最高200萬元的基本人身保障,不包含財物損失。
近年民眾索賠意識抬頭,國內車禍死亡案件的和解金額動輒四、五百萬元,強制險的保額並不足夠。車主可另外投保任意第三人責任險,當不小心發生車禍意外事故,造成第三人體傷、死亡或車輛毀損,可補足強制險保額不足的部分。
華南產險指出,任意第三人責任險也可彌補強制險缺少的車體毀損等財物損失,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三五好友說走就走,租車或借車可讓旅程更有彈性,例如,可透過手機連結吉時保線上平台,投保短期租借車保險,降低意外事故後可能承擔的賠償責任,讓行車保障更全面,出遊更Chill(輕鬆)、更心安。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表示,當不幸意外事故造成他人財物損失,因強制險保障範圍不含財物,車主若有投保第三人責任保險,可適度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另外,民眾可加保超額責任保險,拉高對他人人身以及財物的保額,以提高自己承擔肇事後的賠償能力,讓行車更有保障。
華南產險也表示,政府規定的汽機車強制險,其保障範圍僅為每一個人傷害醫療最高20萬元、死亡或失能最高200萬元的基本人身保障,不包含財物損失。
近年民眾索賠意識抬頭,國內車禍死亡案件的和解金額動輒四、五百萬元,強制險的保額並不足夠。車主可另外投保任意第三人責任險,當不小心發生車禍意外事故,造成第三人體傷、死亡或車輛毀損,可補足強制險保額不足的部分。
華南產險指出,任意第三人責任險也可彌補強制險缺少的車體毀損等財物損失,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裕隆因旗下產險拖累致虧損,仍逆勢配息。裕隆昨(9)日公告,去年稅後虧餘46億元,每股淨損4.8元,但董事會仍決議,擬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元,現金殖利率約為1.3%。
不過,裕隆集團指出,造成裕隆集團虧損的新安東京海上產險防疫險2023年2月中旬全數到期,裕隆與裕融企業並在董事會通過下,再對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裕隆昨日股價收76元,下跌1.6元。
裕隆即使因業外轉投資造成虧損,該公司董事會仍決議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元。另外,業界也認為,產險對裕隆的損失已經全數認列,今年在電動車與各項業務持續成長下,營運獲利將可望高飛。
裕隆汽車與裕融企業董事會昨日分別決議通過,將分別增資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新台幣14.91億元及5.4億元,主要因應轉投資公司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去年底董事會通過增資新台幣80億元,用以強化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資本結構,並確保對全體保戶的承諾。
本次增資,裕隆集團與日本東京海上兩大股東依據既有股權比例49.48%及50.18%分別進行認列。
此外,裕隆汽車也在昨日董事會通過處分裕融甲種特別股,將不超過2,400萬股,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7,000萬股,以及發行70億元5年期可轉換公司債等決議,相關籌募資金將優先用於充實營運資金、償還債務,以及改善財務結構,為新能源車生產、綠能事業發展與裕隆城等業務成長預作準備。
裕隆公司2022年合併營收約770.7億元,年減1.24%,營業利益101.06億元,年增41.63%,稅後虧損46.97億元,每股淨損4.8元。公司表示,雖然去年受業外轉投資新安防疫險事件影響整體獲利狀況,裕隆汽車仍有充足的保留盈餘能力配發股息,董事會決議配發現金股利 1元,並將於後續舉行的股東會上提請承認。
裕隆昨日董事會後公告2022年財報,並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說明對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增資。
裕隆去年的本業表現優於以往,排除新安東京海上的虧損,集團獲利優於以往,也因此裕隆公司仍決定配發現金股利。
不過,裕隆集團指出,造成裕隆集團虧損的新安東京海上產險防疫險2023年2月中旬全數到期,裕隆與裕融企業並在董事會通過下,再對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裕隆昨日股價收76元,下跌1.6元。
裕隆即使因業外轉投資造成虧損,該公司董事會仍決議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元。另外,業界也認為,產險對裕隆的損失已經全數認列,今年在電動車與各項業務持續成長下,營運獲利將可望高飛。
裕隆汽車與裕融企業董事會昨日分別決議通過,將分別增資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新台幣14.91億元及5.4億元,主要因應轉投資公司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去年底董事會通過增資新台幣80億元,用以強化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資本結構,並確保對全體保戶的承諾。
本次增資,裕隆集團與日本東京海上兩大股東依據既有股權比例49.48%及50.18%分別進行認列。
此外,裕隆汽車也在昨日董事會通過處分裕融甲種特別股,將不超過2,400萬股,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7,000萬股,以及發行70億元5年期可轉換公司債等決議,相關籌募資金將優先用於充實營運資金、償還債務,以及改善財務結構,為新能源車生產、綠能事業發展與裕隆城等業務成長預作準備。
裕隆公司2022年合併營收約770.7億元,年減1.24%,營業利益101.06億元,年增41.63%,稅後虧損46.97億元,每股淨損4.8元。公司表示,雖然去年受業外轉投資新安防疫險事件影響整體獲利狀況,裕隆汽車仍有充足的保留盈餘能力配發股息,董事會決議配發現金股利 1元,並將於後續舉行的股東會上提請承認。
裕隆昨日董事會後公告2022年財報,並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說明對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增資。
裕隆去年的本業表現優於以往,排除新安東京海上的虧損,集團獲利優於以往,也因此裕隆公司仍決定配發現金股利。
裕隆(2201)受轉投資新安東京海上產險防疫險鉅額賠付虧損影響 ,去年稅後虧損46.97億元,每股虧損4.8元。不過在保留盈餘充足的 情況下,裕隆9日董事會仍決議擬配發現金股息1元。
裕隆去年營收為770.79億元,營業利益101.06億元、年增41.63% ,全年虧損46.97億元。裕隆說明,去年第四季認列虧損擴大,主因 公司採最保守認列方式,將業外轉投資虧損一次性在去年認列。
裕隆表示,新安產險防疫險已於今年2月中全數到期,防疫險事件 乃一次性影響,公司本業持續穩定獲利成長,預期今年營運表現將回 歸正常水準。
法人指出,即使新安產險防疫保單險仍至今年2月中旬才全數到期 。但隨著裕隆已在去年全數認列虧損,今年第一季財報將可順利轉盈 。
除通過去年財報,裕隆與裕融(9941)9日董事會亦分別通過增資 新安產險14.91億及5.4億元。裕隆表示,主要因應新安產險去年底董 事會通過增資80億元,裕隆集團與日本東京海上兩大股東依既有股權 比例49.48%及50.18%分別進行認列。
另裕隆董事會也通過處分裕融甲種特別股(不超過2,400萬股)、 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7,000萬股,及發行70億元五年期可轉換公 司債等決議。裕隆表示,相關籌募資金將優先用於充實營運資金、償 還債務及改善財務結構,為新能源車生產、綠能事業發展與裕隆城等 業務成長預作準備。
裕隆去年營收為770.79億元,營業利益101.06億元、年增41.63% ,全年虧損46.97億元。裕隆說明,去年第四季認列虧損擴大,主因 公司採最保守認列方式,將業外轉投資虧損一次性在去年認列。
裕隆表示,新安產險防疫險已於今年2月中全數到期,防疫險事件 乃一次性影響,公司本業持續穩定獲利成長,預期今年營運表現將回 歸正常水準。
法人指出,即使新安產險防疫保單險仍至今年2月中旬才全數到期 。但隨著裕隆已在去年全數認列虧損,今年第一季財報將可順利轉盈 。
除通過去年財報,裕隆與裕融(9941)9日董事會亦分別通過增資 新安產險14.91億及5.4億元。裕隆表示,主要因應新安產險去年底董 事會通過增資80億元,裕隆集團與日本東京海上兩大股東依既有股權 比例49.48%及50.18%分別進行認列。
另裕隆董事會也通過處分裕融甲種特別股(不超過2,400萬股)、 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7,000萬股,及發行70億元五年期可轉換公 司債等決議。裕隆表示,相關籌募資金將優先用於充實營運資金、償 還債務及改善財務結構,為新能源車生產、綠能事業發展與裕隆城等 業務成長預作準備。
防疫險理賠高峰已過?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月理賠金額153.8億元,相較1月的180.9億元,理賠金明顯趨緩、減少幅度達14.9%,不過增資金額仍是突破千億元大關,總計共有六家產險業者增資達1,045億元,產險業者表示,最新一波理賠高峰落在今年1月,若確診數持續下降,理賠高峰確實已經收斂。
金管會昨(7)日公布防疫雙險理賠數字,2月一般法定傳染病防疫險理賠金額為153.8億元、理賠件數38.25萬件,理賠金額及件數相較1月雙雙下滑;疫苗險理賠金額為43.11億元、理賠件數10.07萬件,合計防疫雙險2月理賠金額196.92億元。
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表示,由於理賠數字仍在變動,理賠高峰是否已過還在觀察中。產險業者則表示,多數防疫險在今年4月到期,在此前當然都不能非常確定高峰已經過去,但若是觀察前波高峰落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初,理賠高峰遞延至今年2月,如今已經進入3月,理賠案量確實大幅降低。
該業者指出,現在看來上一波高峰已是最後一波,至於是否可放心不再有下一波?業者仍保守認為「不好說」,畢竟案量還在發展中,申請量雖已減少,但後續距離保單到期還有一至二個月,「還不能百分之百有把握確定地說,不過如果沒有再一波高峰,理賠金額應就會慢慢收斂。」
據保險局統計,目前已完成增資程序的產險業者有六家,分別是國泰世紀產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80億元,總計達1,045億元。另外,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董事會在去年12月23日通過80億元的三度增資計畫,已取得金管會核准,預計會在今年完成。
短期借款部分,目前核准五家產險公司申請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至於雙險市售情況,目前業界已無販售防疫險,全保險業剩二家公司銷售疫苗險,由一家產險及一家壽險提供商品,產險疫苗險以續保件為主,壽險疫苗險則是團險,無法受理個人投保。
金管會昨(7)日公布防疫雙險理賠數字,2月一般法定傳染病防疫險理賠金額為153.8億元、理賠件數38.25萬件,理賠金額及件數相較1月雙雙下滑;疫苗險理賠金額為43.11億元、理賠件數10.07萬件,合計防疫雙險2月理賠金額196.92億元。
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表示,由於理賠數字仍在變動,理賠高峰是否已過還在觀察中。產險業者則表示,多數防疫險在今年4月到期,在此前當然都不能非常確定高峰已經過去,但若是觀察前波高峰落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初,理賠高峰遞延至今年2月,如今已經進入3月,理賠案量確實大幅降低。
該業者指出,現在看來上一波高峰已是最後一波,至於是否可放心不再有下一波?業者仍保守認為「不好說」,畢竟案量還在發展中,申請量雖已減少,但後續距離保單到期還有一至二個月,「還不能百分之百有把握確定地說,不過如果沒有再一波高峰,理賠金額應就會慢慢收斂。」
據保險局統計,目前已完成增資程序的產險業者有六家,分別是國泰世紀產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80億元,總計達1,045億元。另外,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董事會在去年12月23日通過80億元的三度增資計畫,已取得金管會核准,預計會在今年完成。
短期借款部分,目前核准五家產險公司申請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至於雙險市售情況,目前業界已無販售防疫險,全保險業剩二家公司銷售疫苗險,由一家產險及一家壽險提供商品,產險疫苗險以續保件為主,壽險疫苗險則是團險,無法受理個人投保。
針對國內三大外送平台說沒有外送員保險可投保一事,產險公會表 示,從2019年10月起,富邦、泰安、新光、國泰世紀、新安東京海上 等產險公司已陸續自行開發「汽車保險營業機車附加條款」,供外送 員投保或平台業者代理投保。
近年傳出了不少外送員發生交通意外事故,據指出,勞動部於去年 8月明訂「外送作業安全衛生指引」,要外送平台為外送員投保第三 人責任險,但國內三大外送平台仍未幫外送員投保,外送平台對外表 示,是因為目前沒有保險可保。
產險公會表示,有關外送員碎片式第三人責任保險商品,國泰產險 曾在2020年5月間報送並經保險局核准對外銷售,但是因六個月內皆 無人投保,依規定下架停售。國泰產險原擬重新再研議碎片式第三人 責任保險商品,但保險商品計價基礎,有賴平台業者配合提供資料, 以明確投保標的、計收保費及進行風險控管,相關外送資料提供確有 其必要性。
不過由於商品研發過程中,平台業者配合意願不高,為其外送員投 保責任保險之意願亦不高,雙方就外送資料頻率、內容未有共識,而 保險商品開發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及人力、物力等成本,經國泰產險內 部評估結果,決定停止該商品之開發。
雖然目前還沒有外送員碎片式第三人責任保險,產險公會指出,仍 有替代保險商品。若依勞動部「外送作業安全衛生指引」第八點規定 ,要求雇主使勞工從事外送作業應提供勞工第三人責任保險,最低保 額為每一人傷害200萬元,每一意外事故400萬元。
產險公會表示,目前富邦、泰安、新光、國泰世紀、新安東京海上 等產險公司都有「汽車保險營業機車附加條款」,可供外送員投保或 平台業者代理投保。
近年傳出了不少外送員發生交通意外事故,據指出,勞動部於去年 8月明訂「外送作業安全衛生指引」,要外送平台為外送員投保第三 人責任險,但國內三大外送平台仍未幫外送員投保,外送平台對外表 示,是因為目前沒有保險可保。
產險公會表示,有關外送員碎片式第三人責任保險商品,國泰產險 曾在2020年5月間報送並經保險局核准對外銷售,但是因六個月內皆 無人投保,依規定下架停售。國泰產險原擬重新再研議碎片式第三人 責任保險商品,但保險商品計價基礎,有賴平台業者配合提供資料, 以明確投保標的、計收保費及進行風險控管,相關外送資料提供確有 其必要性。
不過由於商品研發過程中,平台業者配合意願不高,為其外送員投 保責任保險之意願亦不高,雙方就外送資料頻率、內容未有共識,而 保險商品開發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及人力、物力等成本,經國泰產險內 部評估結果,決定停止該商品之開發。
雖然目前還沒有外送員碎片式第三人責任保險,產險公會指出,仍 有替代保險商品。若依勞動部「外送作業安全衛生指引」第八點規定 ,要求雇主使勞工從事外送作業應提供勞工第三人責任保險,最低保 額為每一人傷害200萬元,每一意外事故400萬元。
產險公會表示,目前富邦、泰安、新光、國泰世紀、新安東京海上 等產險公司都有「汽車保險營業機車附加條款」,可供外送員投保或 平台業者代理投保。
裕隆集團熬過去年防疫保單鉅額賠付低潮,今年恢復辦理經銷商激 勵大會,裕隆日產、中華三菱、中華MG及納智捷經銷商代表年後齊聚 舉辦春酒,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表示,推動務實轉型逐步開花結 果,雖然今年挑戰仍在,但她喊話「機會已經陸續浮現,有信心今年 表現更好!」
裕隆集團此次的經銷商激勵晚會,由嚴陳莉蓮宴請集團旗下中華三 菱體系(順益、匯豐、裕益)、MG Taiwan、Nissan、INFINITI及納 智捷等各汽車品牌經銷商代表,包括順益集團董事長林純姬、匯豐汽 車兩位副董事長林宏銘及黃教信都親自出席。
為強化與經銷商合作夥伴關係,裕隆於2020年首度舉辦集團經銷商 激勵大會,不過後來受疫情影響而停辦,今年隨著疫情趨緩,又逢集 團70周年,因此決定恢復辦理。
嚴陳莉蓮2018年底接下裕隆集團執行長後,積極推動務實轉型,嚴 陳莉蓮在激勵會上表示,集團能否轉型成功,關鍵就在從既有堅實的 研發製造基礎,轉型升級到更滿足消費者體驗的銷售服務導向,而在 轉型過程中,經銷商夥伴扮演最關鍵的角色。
嚴陳莉蓮指出,今年起集團各品牌將陸續推出新車,即使挑戰仍在 ,但機會也會陸續浮現,希望大家繼續攜手努力,品牌公司要推出具 競爭力的車型,把車輛品質把關好,經銷商夥伴則要把銷售及服務品 質做好。
嚴陳莉蓮預告,今年裕隆集團持續多元化品牌戰略布局,除納智捷 純電休旅n7已受到市場相當關注,中華菱利電動車改款、Eclipse C ross PHEV導入、Outlander新年式等、MG全新車型導入、裕日車的X -TRAIL e-POWER與X-TRAIL輕油電車型、KICKS e-POWER等全新車型, 都將開啟集團「全域移動、智慧啟動」的未來新願景。
嚴陳莉蓮推動務實改革有成,旗下五大上市公司-裕隆、中華車、 裕日車、嘉裕、裕融全數獲利,儘管去年有防疫險造成新安東京海上 產險虧損,但若排除轉投資,本業獲利表現仍優於以往。而隨著納智 捷n7將於第四季上市、轉投資的鴻華先進也正籌備於創新板掛牌,新 店裕隆城商場也將於第三季開幕等話題,再加上隨著裕日車及中華皆 看好今年車市銷售成長,集利多於一身,促使裕隆今年以來股價走勢 強勁,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裕隆集團此次的經銷商激勵晚會,由嚴陳莉蓮宴請集團旗下中華三 菱體系(順益、匯豐、裕益)、MG Taiwan、Nissan、INFINITI及納 智捷等各汽車品牌經銷商代表,包括順益集團董事長林純姬、匯豐汽 車兩位副董事長林宏銘及黃教信都親自出席。
為強化與經銷商合作夥伴關係,裕隆於2020年首度舉辦集團經銷商 激勵大會,不過後來受疫情影響而停辦,今年隨著疫情趨緩,又逢集 團70周年,因此決定恢復辦理。
嚴陳莉蓮2018年底接下裕隆集團執行長後,積極推動務實轉型,嚴 陳莉蓮在激勵會上表示,集團能否轉型成功,關鍵就在從既有堅實的 研發製造基礎,轉型升級到更滿足消費者體驗的銷售服務導向,而在 轉型過程中,經銷商夥伴扮演最關鍵的角色。
嚴陳莉蓮指出,今年起集團各品牌將陸續推出新車,即使挑戰仍在 ,但機會也會陸續浮現,希望大家繼續攜手努力,品牌公司要推出具 競爭力的車型,把車輛品質把關好,經銷商夥伴則要把銷售及服務品 質做好。
嚴陳莉蓮預告,今年裕隆集團持續多元化品牌戰略布局,除納智捷 純電休旅n7已受到市場相當關注,中華菱利電動車改款、Eclipse C ross PHEV導入、Outlander新年式等、MG全新車型導入、裕日車的X -TRAIL e-POWER與X-TRAIL輕油電車型、KICKS e-POWER等全新車型, 都將開啟集團「全域移動、智慧啟動」的未來新願景。
嚴陳莉蓮推動務實改革有成,旗下五大上市公司-裕隆、中華車、 裕日車、嘉裕、裕融全數獲利,儘管去年有防疫險造成新安東京海上 產險虧損,但若排除轉投資,本業獲利表現仍優於以往。而隨著納智 捷n7將於第四季上市、轉投資的鴻華先進也正籌備於創新板掛牌,新 店裕隆城商場也將於第三季開幕等話題,再加上隨著裕日車及中華皆 看好今年車市銷售成長,集利多於一身,促使裕隆今年以來股價走勢 強勁,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防疫險讓產險業獲利、淨值都好慘。據金管會統計,2022年全年產險業稅前虧損1,905億元,賠掉產險業長達逾20年來獲利,淨值則下探614億元,是2009年金融海嘯後的14年新低紀錄。損失慘重,獲利該如何自救?產險業內人士表示僅有四大方法。
產險業主管指出,防疫險的衝擊,讓產險業透過一、增資;二、處分金融資產,包含股債能賣都賣;三、賣大樓變現,業者說「賣樓可以收回較大資金,對現金流跟獲利都有幫助,賣樓可實現獲利、彌補虧損」;四、借款。短期借款支應理賠潮部分,目前金管會核准五家做短期融通借款,分別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業者指出,借錢是因為理賠的洞太大,處分資產可能不夠賠或是緩不濟急,增資金額亦有流程要走,只好先借錢將來再還,但跟銀行借錢還是得付利息,小型產險業者還得觀察將來有沒有能力還。業者坦言,這次防疫險虧損「洞不是很好補」,因為產險業不是暴利行業,獲利空間年年都很穩定,這次賠這麼多,不可能一時半刻補起來,每間產險業獲利都很穩定,獲利不會突然暴衝,不如電子業。「今年假設賠了10億,過去每年只能賺10億,那就要花十年才能賺回來。不可能一年就賺回來。」
至於今年4至5月多數防疫險都會到期,產險業主管不諱言,「從今年開始,股東們對於產險業的經營績效要求會更嚴格。」衝高獲利沒有特效藥,能做的就是「調整銷售策略、修改商品結構」,至於如何調整?業者說,「以前可能為了業績規模有些損益兩平,或是小幅虧損可以攤平的商品會承作,但如果要盡快提升本業獲利,改變策略就會更專注於賺錢的商品。
業者說,疫情仍在進行式,雖然現在看起來有逐漸和緩,政府有進行政策調整,促使理賠金額縮小,可之前尚未處理完的理賠金,多家慘賠業者還是免不了要持續增資,「借錢只是暫時措施,到時候錢還是要還,用你賺的錢還或是增資還。」
整體來說,產險業今年營運一定比去年好,若含防疫險一定比去年好,如果不含防疫險就不一定。產險業者說,首先,投資面去年不太好,今年還是很多挑戰,上市櫃公司發放股利明顯縮水,進損益表的股利一定會受影響,畢竟「股利是各保險公司很重要的一個損益表收入來源。」
他接著說,上市櫃公司的收入去年比前年差,所以今年的配息一定比去年差,業者自然有壓力。其次是,再保費率調整,包含資金成本,美國聯準會利率調升,加上近兩年天災人禍不斷,提升再保費率也合理。換言之,今年產險業務上不僅調整策略,營運上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
產險業主管指出,防疫險的衝擊,讓產險業透過一、增資;二、處分金融資產,包含股債能賣都賣;三、賣大樓變現,業者說「賣樓可以收回較大資金,對現金流跟獲利都有幫助,賣樓可實現獲利、彌補虧損」;四、借款。短期借款支應理賠潮部分,目前金管會核准五家做短期融通借款,分別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業者指出,借錢是因為理賠的洞太大,處分資產可能不夠賠或是緩不濟急,增資金額亦有流程要走,只好先借錢將來再還,但跟銀行借錢還是得付利息,小型產險業者還得觀察將來有沒有能力還。業者坦言,這次防疫險虧損「洞不是很好補」,因為產險業不是暴利行業,獲利空間年年都很穩定,這次賠這麼多,不可能一時半刻補起來,每間產險業獲利都很穩定,獲利不會突然暴衝,不如電子業。「今年假設賠了10億,過去每年只能賺10億,那就要花十年才能賺回來。不可能一年就賺回來。」
至於今年4至5月多數防疫險都會到期,產險業主管不諱言,「從今年開始,股東們對於產險業的經營績效要求會更嚴格。」衝高獲利沒有特效藥,能做的就是「調整銷售策略、修改商品結構」,至於如何調整?業者說,「以前可能為了業績規模有些損益兩平,或是小幅虧損可以攤平的商品會承作,但如果要盡快提升本業獲利,改變策略就會更專注於賺錢的商品。
業者說,疫情仍在進行式,雖然現在看起來有逐漸和緩,政府有進行政策調整,促使理賠金額縮小,可之前尚未處理完的理賠金,多家慘賠業者還是免不了要持續增資,「借錢只是暫時措施,到時候錢還是要還,用你賺的錢還或是增資還。」
整體來說,產險業今年營運一定比去年好,若含防疫險一定比去年好,如果不含防疫險就不一定。產險業者說,首先,投資面去年不太好,今年還是很多挑戰,上市櫃公司發放股利明顯縮水,進損益表的股利一定會受影響,畢竟「股利是各保險公司很重要的一個損益表收入來源。」
他接著說,上市櫃公司的收入去年比前年差,所以今年的配息一定比去年差,業者自然有壓力。其次是,再保費率調整,包含資金成本,美國聯準會利率調升,加上近兩年天災人禍不斷,提升再保費率也合理。換言之,今年產險業務上不僅調整策略,營運上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
產險業逐漸擺脫防疫保單陰霾,金控旗下產險元月份表現趨穩,除 富邦產險仍小幅虧損近1.1億元外,國泰產險、兆豐產險、華南產險 都已出現獲利。另新安東京海上產近百萬件防疫保單將於2月全數到 期,可望率先離開防疫保單暴風圈。
產險市占第一的富邦產險元月虧損1.08億元,明顯較去年12月虧損 91.05億元縮減。富邦產險表示,元月防疫險相關直接賠款金額為62 .83億元,核賠15.9萬件,自留賠款金額為55.06億元,對於已發生但 未報或未決的案件已提存自留賠款準備15.63億元。
國泰產險元月稅後純益為1.4億元,去年12月單月淨損為57億元。 國泰產險表示,元月份防疫險防疫險賠付直接簽單理賠金額為27億元 ,因去年12月對未報或已報未決賠案等預先估列提存93.8億元準備, 元月賠款由已提存的相關準備金沖抵,使獲利表現回歸正常。
兆豐產險元月份稅後純益為4,500萬元,而去年12月則虧損近26億 元。至於華南產險因防疫保單件數原本就不多,因此去年至今,每個 月都處於獲利狀態,華南產險元月稅後純益4,300萬元。另沒有防疫 保單的臺灣產險元月份稅前盈餘為0.45億元,自結稅前每股盈餘為0 .13元。
針對元月份營運大幅改善,兆豐產險同樣表示,該公司元月份防疫 保單依然理賠20.7億元,元月有4,500萬元獲利,主要是因去年提列 準備金回沖所致。
產險業者表示,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春節期間確診情況 依然攀升中,整體防疫保單2月理賠金額,一時之間恐降不下來,防 疫保單陰霾恐怕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煙消雲散,不過,新安東京海上 產險近百萬件的防疫保單,將在2月15日全數到期,可望提早「拆彈 」。然依統計,新安東京海上產去年已理賠93萬餘件、理賠金額逾4 56億元。
產險市占第一的富邦產險元月虧損1.08億元,明顯較去年12月虧損 91.05億元縮減。富邦產險表示,元月防疫險相關直接賠款金額為62 .83億元,核賠15.9萬件,自留賠款金額為55.06億元,對於已發生但 未報或未決的案件已提存自留賠款準備15.63億元。
國泰產險元月稅後純益為1.4億元,去年12月單月淨損為57億元。 國泰產險表示,元月份防疫險防疫險賠付直接簽單理賠金額為27億元 ,因去年12月對未報或已報未決賠案等預先估列提存93.8億元準備, 元月賠款由已提存的相關準備金沖抵,使獲利表現回歸正常。
兆豐產險元月份稅後純益為4,500萬元,而去年12月則虧損近26億 元。至於華南產險因防疫保單件數原本就不多,因此去年至今,每個 月都處於獲利狀態,華南產險元月稅後純益4,300萬元。另沒有防疫 保單的臺灣產險元月份稅前盈餘為0.45億元,自結稅前每股盈餘為0 .13元。
針對元月份營運大幅改善,兆豐產險同樣表示,該公司元月份防疫 保單依然理賠20.7億元,元月有4,500萬元獲利,主要是因去年提列 準備金回沖所致。
產險業者表示,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春節期間確診情況 依然攀升中,整體防疫保單2月理賠金額,一時之間恐降不下來,防 疫保單陰霾恐怕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煙消雲散,不過,新安東京海上 產險近百萬件的防疫保單,將在2月15日全數到期,可望提早「拆彈 」。然依統計,新安東京海上產去年已理賠93萬餘件、理賠金額逾4 56億元。
新冠肺炎已經趨近流感化,台灣針對新冠肺炎入境措施鬆綁,國人啟動報復性出國旅遊熱潮正夯,但過往海外旅平險常見的含法定傳染病海外突發疾病險,至今年2月僅有兩家產險業者推出,包括安達產以及台灣產,原因為何?業者直指,最主要原因是業者尚未擺脫防疫險理賠高峰。
產險業因防疫險深陷理賠泥沼。根據統計,700萬張有效防疫保單,讓產險業去年理賠衝破2,000億元大關元,賠款準備金提列達2,086億元,市場已經預估,最終理賠金額可能逼近2,500億元到3,000億元,相關大股東合計完成增資金額已近千億元,大型產險業者包括富邦產、國泰產,以及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等業者都必須啟動增資應急。
產險業認為,各家業者在防疫保險理賠進度不一,部分業者尚未完全擺脫防疫險的理賠泥沼,估計未來重新開放的產險業者,將會先以體質調整完畢、逐步擺脫防疫險壓力的業者為優先。尤其產險公會已經陳情,希望可以調高門檻,調整至「新冠肺炎併發重症」才需要適用「法定傳染病」定義,減輕理賠壓力,如今恐怕時程延後,讓產險理賠雪上加霜。
近期台灣產險宣布,成為國內繼安達後,第二家銷售海外旅平險涵蓋法定傳染病產險業者,上架一個多月以來,投保保單張數還在可承擔風險胃納量上。
產險業因防疫險深陷理賠泥沼。根據統計,700萬張有效防疫保單,讓產險業去年理賠衝破2,000億元大關元,賠款準備金提列達2,086億元,市場已經預估,最終理賠金額可能逼近2,500億元到3,000億元,相關大股東合計完成增資金額已近千億元,大型產險業者包括富邦產、國泰產,以及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等業者都必須啟動增資應急。
產險業認為,各家業者在防疫保險理賠進度不一,部分業者尚未完全擺脫防疫險的理賠泥沼,估計未來重新開放的產險業者,將會先以體質調整完畢、逐步擺脫防疫險壓力的業者為優先。尤其產險公會已經陳情,希望可以調高門檻,調整至「新冠肺炎併發重症」才需要適用「法定傳染病」定義,減輕理賠壓力,如今恐怕時程延後,讓產險理賠雪上加霜。
近期台灣產險宣布,成為國內繼安達後,第二家銷售海外旅平險涵蓋法定傳染病產險業者,上架一個多月以來,投保保單張數還在可承擔風險胃納量上。
據金管會昨(2)日公布統計,2023年1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額220.5億元、月減44%,主因是1月春節十天長假、工作天數減少,理賠件遞延所致,產險業者坦言,2月除1月春節遞延理賠件外,春節旅遊潮恐讓確診人數飆升,2月理賠額恐再飆高,理賠高峰還沒過去。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1月單月的220.5億元,防疫雙險理賠額至今已達2,337億元。
至於產險業企盼的COVID-19降級、或是「新冠重症」才列法定傳染病,衛福部表態可能要等到5月至6月,業者大嘆,屆時防疫保單幾乎全數到期結束了,降級或改法傳定義對減緩理賠壓力根本無助,「變成一個假議題」。
據金管會2023年1月底統計,廣義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1,569件、理賠53.5萬件,理賠額220.5億元,較2022年12月單月理賠額約395億元、月減174.5億元或44%。
其中1月防疫險理賠額是180.9億元、疫苗險理賠額39.6億元,平均每件理賠額仍落在4萬1,200元左右。也因2023年僅剩下兩家還有銷售防疫險,承保件數僅1,569件、保費收入498萬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2023年依舊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都不受理個人投保。
包括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已在2022年底完成增資共985億元,其中除富邦產、兆豐做一次增資外,國泰、新安、和泰都做兩次增資,中信產做了三度增資。
蔡火炎說,2023年還有兩家增資核准中。據各公司公告,兆豐產將再增資60億元、新安東京再增資80億元,合計這兩波增資額已達1,125億元,據了解,後續仍有業者有增資計畫。
短期借款支應理賠潮部分,金管會仍核准五家做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蔡火炎也說,目前共15家產險業開賣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僅安達產和台產承保範圍包括法定傳染病,其中台產是2023年1月薪開賣,有20%做再保、等於80%自留,但因海外確診的最高理賠額僅20萬元,仍在可控範圍。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1月單月的220.5億元,防疫雙險理賠額至今已達2,337億元。
至於產險業企盼的COVID-19降級、或是「新冠重症」才列法定傳染病,衛福部表態可能要等到5月至6月,業者大嘆,屆時防疫保單幾乎全數到期結束了,降級或改法傳定義對減緩理賠壓力根本無助,「變成一個假議題」。
據金管會2023年1月底統計,廣義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1,569件、理賠53.5萬件,理賠額220.5億元,較2022年12月單月理賠額約395億元、月減174.5億元或44%。
其中1月防疫險理賠額是180.9億元、疫苗險理賠額39.6億元,平均每件理賠額仍落在4萬1,200元左右。也因2023年僅剩下兩家還有銷售防疫險,承保件數僅1,569件、保費收入498萬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2023年依舊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都不受理個人投保。
包括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已在2022年底完成增資共985億元,其中除富邦產、兆豐做一次增資外,國泰、新安、和泰都做兩次增資,中信產做了三度增資。
蔡火炎說,2023年還有兩家增資核准中。據各公司公告,兆豐產將再增資60億元、新安東京再增資80億元,合計這兩波增資額已達1,125億元,據了解,後續仍有業者有增資計畫。
短期借款支應理賠潮部分,金管會仍核准五家做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蔡火炎也說,目前共15家產險業開賣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僅安達產和台產承保範圍包括法定傳染病,其中台產是2023年1月薪開賣,有20%做再保、等於80%自留,但因海外確診的最高理賠額僅20萬元,仍在可控範圍。
防疫雙險理賠黑洞繼續擴大,金管會2日公布今年1月防疫險、疫苗 險理賠,一個月理賠金額破220億元,平均日賠逾7億元,比去年日賠 5.8億元還慘。但隨防疫政策調整為「0+7」,不再強制隔離「5+N」 ,可望讓確診人數大幅下滑,減少防疫保單的虧損。
產險業去年一整年都陷入防疫險理賠黑洞之中。據金管會統計,去 年全年12家防疫保單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 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 到2,116.4億元,等於產險公司平均每天(含假日)要賠上5.8億元鉅 額款項。
今年農曆春節後,確診人數不減反增。據金管會統計至1月31日止 ,1月再增加防疫保險理賠共43萬8,155件、理賠金額達180.92億元; 疫苗險保單理賠9萬7,107件,理賠金額39.6億元,合計防疫雙險總理 賠金賠金額仍有220億元之多,產險業繼續叫苦連天。
因為面臨鉅額理賠,產險業增資的增資、借款的借款。保險局副局 長蔡火炎指出,截至今年1月底止,已有6家產險公司完成增資共985 億元,包括國泰產險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 安東京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另二家產險公司已 核准增資但仍在進行中,融通借款則已核准五家申請案。
儘管產險業防疫險理賠黑洞尚未結束,但還是有業者看準國境解封 旅遊商機搶發行有保「法定傳染病」的「海外突發醫療險、海外旅行 不便險」。蔡火炎表示,全台有15家業者有銷售「海外突發醫療險」 ,其中「安達產險」與「台灣產物保險」有保新冠肺炎,台產這張保 單有2成由再保公司共同承擔,但8成賠款自留。「海外旅行不便險」 則有14家產險公司銷售,其中僅安達產險有承保含法定傳染病與檢疫 所致不便的保險事故。
產險業去年一整年都陷入防疫險理賠黑洞之中。據金管會統計,去 年全年12家防疫保單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 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 到2,116.4億元,等於產險公司平均每天(含假日)要賠上5.8億元鉅 額款項。
今年農曆春節後,確診人數不減反增。據金管會統計至1月31日止 ,1月再增加防疫保險理賠共43萬8,155件、理賠金額達180.92億元; 疫苗險保單理賠9萬7,107件,理賠金額39.6億元,合計防疫雙險總理 賠金賠金額仍有220億元之多,產險業繼續叫苦連天。
因為面臨鉅額理賠,產險業增資的增資、借款的借款。保險局副局 長蔡火炎指出,截至今年1月底止,已有6家產險公司完成增資共985 億元,包括國泰產險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 安東京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另二家產險公司已 核准增資但仍在進行中,融通借款則已核准五家申請案。
儘管產險業防疫險理賠黑洞尚未結束,但還是有業者看準國境解封 旅遊商機搶發行有保「法定傳染病」的「海外突發醫療險、海外旅行 不便險」。蔡火炎表示,全台有15家業者有銷售「海外突發醫療險」 ,其中「安達產險」與「台灣產物保險」有保新冠肺炎,台產這張保 單有2成由再保公司共同承擔,但8成賠款自留。「海外旅行不便險」 則有14家產險公司銷售,其中僅安達產險有承保含法定傳染病與檢疫 所致不便的保險事故。
防疫險理賠爭議噩夢未歇,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統計,2022年共受 理41,460件防疫險爭議案,較2021年暴增219倍,平均每日湧進114件 爭議案,2023年以來噩夢持續,統計至1月18日止,已有2,411件爭議 案,平均每日有134件爭議案。但隨著防疫政策再度調整,這場惡夢 有機會進入尾聲。
去年產險業在防疫險上大栽跟斗,全年理賠衝破2,000億元大關, 連帶讓產險業大股東現金增資金額衝千億元,創史上新高。據金管會 保險局統計,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10萬件 、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 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隨著理賠件數的暴 增,爭議案量也一直居高不下。
但產險業兔年可望等到第一道曙光。衛福部已研擬將率先調整「確 診病例定義」改為只通報新冠「重症」,輕症者將不需通報,此政策 將可讓確診人數大幅降低、減輕防疫保單的理賠壓力,相關爭議也可 望大幅下降。
從防疫險的申訴案件來看,2021僅189件,2022受到變種病毒omic ron擴散,國內疫情大爆發,使得防疫險理賠也大舉攀升到4萬1,460 件,暴增到2021年的219倍。
今年以來目前統計至1月18日,申訴案件已高達2,411件,其中,保 險公司申訴處理中的有2,403件、紛爭已解決的僅6件、保險公司維持 原議有2件,也就是有99%的案件都還在處理中。
就個別產險公司的防疫險申訴案件,若以去年全年來看,富邦產險 遭申訴16,255件、占整體比重39%,位居第一名;申訴案件排名第二 是和泰產險為8,023件、占比率19%;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為4,826件、 占比12%,換言之,申訴案件前三大比重高達7成。而今年前三大申 請案量仍是富邦產險(675件)、和泰產險(446件)、新安東京海上 產險(378件)。進入評議的案件,2022年共有5,820件、做出評議的 案件數達1,685件、比重達29%,而2023年評議案件數達424件,其中 ,有415件還在審理中,尚未結案。
去年產險業在防疫險上大栽跟斗,全年理賠衝破2,000億元大關, 連帶讓產險業大股東現金增資金額衝千億元,創史上新高。據金管會 保險局統計,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10萬件 、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 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隨著理賠件數的暴 增,爭議案量也一直居高不下。
但產險業兔年可望等到第一道曙光。衛福部已研擬將率先調整「確 診病例定義」改為只通報新冠「重症」,輕症者將不需通報,此政策 將可讓確診人數大幅降低、減輕防疫保單的理賠壓力,相關爭議也可 望大幅下降。
從防疫險的申訴案件來看,2021僅189件,2022受到變種病毒omic ron擴散,國內疫情大爆發,使得防疫險理賠也大舉攀升到4萬1,460 件,暴增到2021年的219倍。
今年以來目前統計至1月18日,申訴案件已高達2,411件,其中,保 險公司申訴處理中的有2,403件、紛爭已解決的僅6件、保險公司維持 原議有2件,也就是有99%的案件都還在處理中。
就個別產險公司的防疫險申訴案件,若以去年全年來看,富邦產險 遭申訴16,255件、占整體比重39%,位居第一名;申訴案件排名第二 是和泰產險為8,023件、占比率19%;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為4,826件、 占比12%,換言之,申訴案件前三大比重高達7成。而今年前三大申 請案量仍是富邦產險(675件)、和泰產險(446件)、新安東京海上 產險(378件)。進入評議的案件,2022年共有5,820件、做出評議的 案件數達1,685件、比重達29%,而2023年評議案件數達424件,其中 ,有415件還在審理中,尚未結案。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金管會昨(17)日宣布,專案金檢發現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中信產及兆豐產等六家銷售產險保單量大者,因銷售防疫保單沒落實風控,每家處罰鍰180萬元,六家合計1,080萬元。
換言之,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已理賠超過2,116.45億元的同時,還要繳千萬元罰鍰;一家產險業者私下抱怨,罰鍰事小,金管會還要求各公司須提報「議處失職人員」這讓大家很難過年。
保險局長施瓊華直言,後續其他公司有相同情況,也會用相同標準評估(指另外六家也銷售防疫保單的業者);另外還有十家保經代通路部分,也被抓到「代客戶簽名」等疏失,也會做後續處分,換言之,罰完六家產險業,下一波將輪到十家保經代業者。
為何這次對這六家賣防疫險業者各裁罰180萬元?
施瓊華說,這次裁罰疏失,主要都是業者商品管理面問題,包括銷售前商品設計、銷售中風險控管和額度檢討、銷售後管理小組是否配合大環境變化做檢討,都是圍繞公司「銷售商品管理上」,核保、理賠爭議不在裁罰中、之後也不會再處理。
換言之,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已理賠超過2,116.45億元的同時,還要繳千萬元罰鍰;一家產險業者私下抱怨,罰鍰事小,金管會還要求各公司須提報「議處失職人員」這讓大家很難過年。
保險局長施瓊華直言,後續其他公司有相同情況,也會用相同標準評估(指另外六家也銷售防疫保單的業者);另外還有十家保經代通路部分,也被抓到「代客戶簽名」等疏失,也會做後續處分,換言之,罰完六家產險業,下一波將輪到十家保經代業者。
為何這次對這六家賣防疫險業者各裁罰180萬元?
施瓊華說,這次裁罰疏失,主要都是業者商品管理面問題,包括銷售前商品設計、銷售中風險控管和額度檢討、銷售後管理小組是否配合大環境變化做檢討,都是圍繞公司「銷售商品管理上」,核保、理賠爭議不在裁罰中、之後也不會再處理。
防疫險堪稱史上最慘的保單!金管會17日宣布對新安東京海上產險 、國泰世紀產、富邦產、中信產、兆豐產及和泰產等六家公司,因開 辦防疫險未落實風控,各開罰180萬元,六家公司共1,080萬元,即廣 義防疫險理賠逾2,116億元的同時,6家業者還要繳千萬元罰鍰。
這六家產險公司是承保防疫險量最大的六家業者,保險局在抽查保 單及金檢後,確認其有六大缺失,一是防疫險銷售前未能充分辨識法 定傳染病的風險特性;二是沒有合理評估銷售限額與訂定預警值;三 是未落實對個別被保險人進行核保評估,即有些保戶一人投保多張且 極高額保障。
四是部分公司保費收取僅參考未發展完全損失經驗,未妥適建立與 執行風險控管機制;五是銷售中未能及時因應外部情勢變化,重新檢 討評估風險管理計畫及自留風險,並採取措施;六是保險商品評議小 組與管理小組會議未充分發揮評估控管風險功能。
保險局長施瓊華表示,這六家公司有做到三件事,一是提出具體內 控改善措施,並積極執行;二是持續依保險契約履行保險責任,維護 保戶權益;三就財務影響陸續增資,有發揮安定社會的功能,因此是 以最低罰鍰60萬元的三倍開罰。
根據保險局統計到2023年1月2日,產險業防疫險已理賠逾410.7萬 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另疫苗險已理賠逾101.7萬件,金額423 .3億元;若扣掉居家照護約賠100億元,確診的定額給付應也有300億 元以上,亦即產險業在廣義防疫險理賠上已承擔近2,000億元,且很 大部分都是自留,沒有再保公司分擔,損失創產險史上最大。
施瓊華指出,2022年1月及2月疫情就已出現傳染率高但多是輕症的 情況,防疫險原本設計以重症為主,若輕症居多,費率就應調整,或 由原先定額理賠改為實支實付。二是有些公司接到再保通知不再續保 或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再保,公司卻沒有評估風險胃納量及風險承受量 ,即外在有跡象時未能即時調整商品及停售,或對風險對稱性作檢討 。
因此,保險局是針對商品設計、及銷售前中後端風控開罰,並沒有 針對核保及後續理賠開罰。施瓊華強調,後續若沒有其他變化,將不 再針對防疫險開罰。
這六家產險公司是承保防疫險量最大的六家業者,保險局在抽查保 單及金檢後,確認其有六大缺失,一是防疫險銷售前未能充分辨識法 定傳染病的風險特性;二是沒有合理評估銷售限額與訂定預警值;三 是未落實對個別被保險人進行核保評估,即有些保戶一人投保多張且 極高額保障。
四是部分公司保費收取僅參考未發展完全損失經驗,未妥適建立與 執行風險控管機制;五是銷售中未能及時因應外部情勢變化,重新檢 討評估風險管理計畫及自留風險,並採取措施;六是保險商品評議小 組與管理小組會議未充分發揮評估控管風險功能。
保險局長施瓊華表示,這六家公司有做到三件事,一是提出具體內 控改善措施,並積極執行;二是持續依保險契約履行保險責任,維護 保戶權益;三就財務影響陸續增資,有發揮安定社會的功能,因此是 以最低罰鍰60萬元的三倍開罰。
根據保險局統計到2023年1月2日,產險業防疫險已理賠逾410.7萬 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另疫苗險已理賠逾101.7萬件,金額423 .3億元;若扣掉居家照護約賠100億元,確診的定額給付應也有300億 元以上,亦即產險業在廣義防疫險理賠上已承擔近2,000億元,且很 大部分都是自留,沒有再保公司分擔,損失創產險史上最大。
施瓊華指出,2022年1月及2月疫情就已出現傳染率高但多是輕症的 情況,防疫險原本設計以重症為主,若輕症居多,費率就應調整,或 由原先定額理賠改為實支實付。二是有些公司接到再保通知不再續保 或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再保,公司卻沒有評估風險胃納量及風險承受量 ,即外在有跡象時未能即時調整商品及停售,或對風險對稱性作檢討 。
因此,保險局是針對商品設計、及銷售前中後端風控開罰,並沒有 針對核保及後續理賠開罰。施瓊華強調,後續若沒有其他變化,將不 再針對防疫險開罰。
中華汽車(2204)12日臨時董事會決議,將對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 資19.3億元,並提3月股東臨時會追認。
新安產險飽受防疫保單鉅額賠付損失衝擊,2022年已經辦理兩次現 增輸血,兩大股東-日本東京海上集團與裕隆集團,合計注資新安產 險199.99億元。2022年新安產險董事會通過辦理第三次現增80億元, 兩大股東也將按持股比出資。
中華車12日為此召開重大訊息記者會說明,中華車副總錢經武表示 ,主要是因應主管機關取得及處分資產辦法規定,中華車累計近12個 月參與新安增資金額已超過最近一期個體財報資產總額10%,須經股 東會同意,故中華汽車於12日召開臨時董事會,通過參與新安第三階 段增資及公告將於3月10日召開臨時股東會,以利討論並決議繼續增 資新安。
新安產險強調,為穩健經營,兩大股東-裕隆集團、日本東京海上 兩大股東都表態支持第三次增資計畫,裕隆集團與日本東京海上兩大 股東依據既有股權比49.48%及50.18%分別進行認列。
新安產險飽受防疫保單鉅額賠付損失衝擊,2022年已經辦理兩次現 增輸血,兩大股東-日本東京海上集團與裕隆集團,合計注資新安產 險199.99億元。2022年新安產險董事會通過辦理第三次現增80億元, 兩大股東也將按持股比出資。
中華車12日為此召開重大訊息記者會說明,中華車副總錢經武表示 ,主要是因應主管機關取得及處分資產辦法規定,中華車累計近12個 月參與新安增資金額已超過最近一期個體財報資產總額10%,須經股 東會同意,故中華汽車於12日召開臨時董事會,通過參與新安第三階 段增資及公告將於3月10日召開臨時股東會,以利討論並決議繼續增 資新安。
新安產險強調,為穩健經營,兩大股東-裕隆集團、日本東京海上 兩大股東都表態支持第三次增資計畫,裕隆集團與日本東京海上兩大 股東依據既有股權比49.48%及50.18%分別進行認列。
2022年最「燒錢」的產業,應是保險業。據金管會3日公布,產險 業2022年共六家公司辦理理增,金額總計達985億元,創台灣產險業 60年來單年最高增資金額,壽險業因強化淨值或財務結構,2022年也 有六家公司現增,金額共587.03億元,是近三年來新高,合計保險業 股東2022年共增資逾1,572億元。
2022年有五家金控辦理現增,共計844億元,是近四年新高,其中 ,國泰金控現增525億元,有350億元增資國泰人壽、100億元增資國 泰世紀產;台新金控現增53億元,其中50億元是增資台新人壽;新光 金控現增122億元,其中93億元是現增新光人壽;國票金現增30億元 ,及永豐金年底申報生效要現增114億元,但資金應是2023年第一季 才會到位。
還有七家銀行辦理現增,即上海銀、連線銀、遠東銀、台中銀、新 光銀、華泰銀、陽信銀,共348億元左右,亦是近五年新高,合計金 融業2022年現增金額(扣除子公司重複部分),共近2,142億元,創 歷史單年新高。
產險業因防疫保單慘賠,六家承保防疫險最多的產險公司2022年都 有現增,其中和泰產二次現增共260億元,國泰產二次增資共200億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二次現增合計近200億元,中信產險是增資三次共 155億元,富邦產險是現增一次金額150億元,兆豐產僅先完成一次現 增20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從2017年到2022年,產險業2017年有一 家產險公司增資6.7億元,2021年也是一家現增,金額僅1.08億元, 2022年六家合計增資985億元。
壽險業2022年亦有六家公司現增,台新人壽50億元、新光人壽93億 元,第一金人壽增5億元、安達人壽增資1.04億元,後因債市波動, 不少壽險公司淨值減少,國壽為強化淨值及為未來接軌IFRS17等預作 準備,提早增資共350億元,三商美邦人壽則是完成二次增資共87.2 6億元,目前仍在進行5億股現增,預計2023年第一季才會完成。
2022年有五家金控辦理現增,共計844億元,是近四年新高,其中 ,國泰金控現增525億元,有350億元增資國泰人壽、100億元增資國 泰世紀產;台新金控現增53億元,其中50億元是增資台新人壽;新光 金控現增122億元,其中93億元是現增新光人壽;國票金現增30億元 ,及永豐金年底申報生效要現增114億元,但資金應是2023年第一季 才會到位。
還有七家銀行辦理現增,即上海銀、連線銀、遠東銀、台中銀、新 光銀、華泰銀、陽信銀,共348億元左右,亦是近五年新高,合計金 融業2022年現增金額(扣除子公司重複部分),共近2,142億元,創 歷史單年新高。
產險業因防疫保單慘賠,六家承保防疫險最多的產險公司2022年都 有現增,其中和泰產二次現增共260億元,國泰產二次增資共200億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二次現增合計近200億元,中信產險是增資三次共 155億元,富邦產險是現增一次金額150億元,兆豐產僅先完成一次現 增20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從2017年到2022年,產險業2017年有一 家產險公司增資6.7億元,2021年也是一家現增,金額僅1.08億元, 2022年六家合計增資985億元。
壽險業2022年亦有六家公司現增,台新人壽50億元、新光人壽93億 元,第一金人壽增5億元、安達人壽增資1.04億元,後因債市波動, 不少壽險公司淨值減少,國壽為強化淨值及為未來接軌IFRS17等預作 準備,提早增資共350億元,三商美邦人壽則是完成二次增資共87.2 6億元,目前仍在進行5億股現增,預計2023年第一季才會完成。
去年防疫雙險理賠金額統計數字完整公布。金管會昨(3)日表示,去年一整年防疫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換算全台2,300萬人,相當於產險業對每人發放振興券9,200元,恐怕比政府即將要發放的現金給的還要多。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表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單周雙險新增理賠金額44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過去每周統計數都是統計至周一,剛好上周僅四個工作天,天數較少,因此新增金額看起來增加比較少。是否能解讀為理賠高峰已過?蔡火炎強調,「理賠部分還是要看實際發生保險事故的情形。」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去年整年,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為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7.2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6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12萬件。
商品部分,蔡火炎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蔡火炎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產險業者分析,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目前仍有公司存在尚未消化完的保單,雖然防疫政策逐漸鬆綁,不過業者透露,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農曆新年假期,人潮南來北往,很有可能出現更多確診數、擴大理賠數字,對於理賠金不敢過於樂觀,仍是戰戰兢兢。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表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單周雙險新增理賠金額44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過去每周統計數都是統計至周一,剛好上周僅四個工作天,天數較少,因此新增金額看起來增加比較少。是否能解讀為理賠高峰已過?蔡火炎強調,「理賠部分還是要看實際發生保險事故的情形。」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去年整年,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為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7.2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6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12萬件。
商品部分,蔡火炎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蔡火炎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產險業者分析,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目前仍有公司存在尚未消化完的保單,雖然防疫政策逐漸鬆綁,不過業者透露,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農曆新年假期,人潮南來北往,很有可能出現更多確診數、擴大理賠數字,對於理賠金不敢過於樂觀,仍是戰戰兢兢。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