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人壽保險(公)公司新聞
全球人壽表示,專案5大特色如下,特色一:繳費4、6年,輕鬆沒負擔。上班族可依生涯規畫及經濟能力選擇合適繳費年期。特色二:宣告利率機制,有機會領取增值回饋分享金。專案為利率變動型保單,當保單宣告利率高於預定利率時,有機會領取「增值回饋分享金」。
特色三:第一銀行信用卡繳費享保費折讓1.5%。以第一銀行信用卡繳交保費,享有與金融機構轉帳繳費相同的1.5%保費折讓,以及刷卡優惠或抽獎機會。特色四:穩定現金流,年年領取生存金。第一個保單周年日即可年年領回生存保險金,最多可領到109歲。特色五:額外提供3大加值權益。包含重大燒燙傷保險金、老年照護住院醫療保險金、提前給付保險金等加值權益。(賴俊明)
台灣壽險業將迎來重大變革,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於近期透露,將對壽險業推出一系列管理措施,其中資本強化成為關鍵。這次的新規定將導致業績衝刺不再是壽險公司無限制的選擇。
根據新規定,壽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RBC)需達到200%,並且淨值與資產比須高於2%。若公司雙指標均達標,但僅略高於標準,則可能需要進行現金增資或限制業務等改善措施。顧立雄強調,RBC 200%只是最低要求,未來將更加嚴格監督。
以宏泰人壽為例,若扣除分離帳戶資產後,淨值與資產比低於2%,RBC僅225%,將有可能被要求進行現金增資。而全球人壽雖然淨值與資產比在2%以上,但RBC高達400%,可能只需進行輕微改善。
此外,三商美邦人壽及新光人壽的RBC則在200~250%間,若淨值與資產比未達標準,將被列入警示區,並需提出改善方案。
去年底,台灣壽險業的淨值降至1兆900億元,帳上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達7,300億元,雖然稅後獲利948億元,但綜合損益為負5,008億元,創下歷史最慘紀錄。顧立雄表示,為了應對未來的IFRS17會計準則,將對保單訂價、商品結構等進行全面性調整。
顧立雄強調,即使RBC高於200%,若淨值過低,金管會仍會要求公司進行改善。這意味著壽險業大股東將面臨更高的增資壓力,無法再無限制追求業績。
顧立雄表示,RBC達200%是「最低要求」,未來在雙指標下,若RBC高於200%、但高出不多,且淨值比又不到2%、或是只高出2%不多,就可能要進行相關改善措施,不同程度會有不同的改善方案。
若依2018年底財報來看,不扣除分離帳戶的淨值/資產比,低於2%的有宏泰人壽及安達人壽兩家,但若扣除如投資型保單等分離帳戶資產,則僅剩宏泰人壽一家低於2%,且宏泰人壽RBC僅225%,即有可能會被要求進行現金增資或提相關改善計畫。
另外,去年底因為壽險淨值大縮水,扣掉分離帳戶後,淨值/資產比在2%以上但未達3%的公司有三商美邦人壽、新光人壽及全球人壽,但其中全球人壽RBC有400%以上,依顧立雄說法,可能是輕微改善計畫,而三商美邦人壽及新光人壽的RBC則是200∼250%間,就會被列入警示區,也要提出相關改善方案,如改善投資資產等。
壽險業去年底淨值降到1兆900億元,帳上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逾新台幣7,300億元,雖然稅後獲利948億元,但若加計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則綜合損益是負5,008億元,創史上最慘紀錄,且各界開始注意台灣壽險業未來要接軌「大魔王會計準則」,即IFRS17必須增提準備金等問題。
顧立雄表示,壽險全套改善方案,除了淨值/資產比加上RBC的雙指標,還會有保單訂價、商品結構指標,RBC匯率風險係數調整,將是「比較全面性的架構」,目前金管會已大致有腹案,將再與壽險公會討論後定案。
顧立雄強調,有些壽險公司淨值/資產比低於2%,但RBC很高,這代表資產配置還算控管不錯,因此會兩大指標一起看,即便RBC仍在200%以上,但若淨值太低,金管會評估未來可能「不是很令人安隱」,就會要求公司改善,即未來壽險業大股東相對增資壓力將提高,或是不再能無限制的衝業績。(相關新聞見A2)
投保先挑位置!宏泰人壽推出骨灰墓座保單,創新服務引注目
近期,宏泰人壽與擁恆文創園區攜手合作,推出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實物給付保單,這張保單不僅保額固定,還讓投保人可以提前選擇墓座位置,實現了「生前預約後事」的新理念。
這款實物給付保單的保額為39萬元,投保人可以选择分7年、10年或20年繳費,總價相比直接購買現貨便宜近5成。目前,台灣已經有五家壽險公司推出了類似保單,其中台灣人壽、富邦人壽和全球人壽均有一款,但都是與龍巖合作,主要提供禮儀服務與塔位。
宏泰人壽表示,這款保單的推出,旨在幫助投保人在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提前規劃身後事,避免家人在緊急情況下手忙腳亂。此外,保單還提供改以現金給付或現金補差價的機制,並有壽險公司協助把關,確保多年後能夠找到單位給付。
本月,宏泰人壽將擴大銷售通路,推廣這款實物給付保單。以50歲男性為例,若分7年繳費,每年保費約3.7萬元,總繳保費25.9萬多元。而在現貨市場購買墓座,大約要價50萬元,且需一次付清。
宏泰人壽合作的骨灰墓座位於基隆市信義區的擁恆文創園區「立足星空」,園區占地52公頃,是一個綠地墓園。保單給付的是約60公分的正立方體平面骨灰墓座,而非塔位,更符合國人入土為安的傳統習俗。
國內已推出五張殯葬實物給付保單,即台灣人壽推出三張、富邦人壽及全球人壽各有一張,但都是與龍巖合作,主要給付禮儀服務與塔位,同樣也是訴求投保人或保戶可以在投保同時,先預約好身後事及長眠處,避免走時家人手忙腳亂,從2016年推出至今,已賣出逾2千張。
由於訴求人一生之中一定用得到的保單,且在台灣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愈來愈多中年族群考慮透過保單預約身後事,也可鎖定成本,若未來塔位或禮儀服務價格降價,保單多數有改以現金給付或以現金補差價的機制,且訴求有壽險公司協助把關及有保單保護機制,避免多年後找不到單位給付。
宏泰人壽表示,本月要擴大銷售通路推銷這張實物給付保單,這張保單就是可分期繳費,39萬元保額,若是50歲男性、分7年繳,一年保費約3.7萬元,總繳保費25.9萬多元,但若是去現貨市場購買墓座,大約要價50萬元,且要一次付清,所以透過保單銷售,具有分期付款、購價相對便宜的功能。
宏泰人壽合作的骨灰墓座是位在基隆市信義區的擁恆文創園區「立足星空」,園區為52公頃綠地墓園,已故知名藝人豬哥亮亦長眠於此,保單給付大約60公分的正立方體平面骨灰墓座,而非塔位,強調較符合國人入土為安的傳統習俗。
台灣壽險業近期對不動產市場的投資興趣再次興起,但作為壽險業龍頭的國泰人壽卻選擇了不同的投資策略。據悉,國泰人壽強調,對於投資,他們會考慮投資標的的多方面因素,包括價格、投報率以及未來潛力。因此,對於只能收租的地上權這類資產,國泰人壽表示不會涉足。 隨著保險會計IFRS17新標準的即將實施,國泰人壽認為投資不動產未必是最佳選擇。這是因為未來保單負債將依市價列帳,價值將隨著利率的變動而波動,這與固定收益型資產如債券相比,不動產的價值變動性較大。 近期,政府釋出的不動產多為地上權,而大型土地拍賣已經停止。對於這一情況,國泰人壽指出,由於地上權在50或70年後價值將趨於零,因此除非是所有權的不動產,否則這類資產並不在其優先投資範圍內。 回顧過去,國泰人壽在2012年曾大規模投資不動產,當時投資了土城廠房、南京東路大樓等多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222億元。但自那之後,國泰人壽的投資態度轉趨保守,每年投資額只在20至80億元之間,甚至在2014年沒有進行不動產投資。 近期,國泰人壽在國外不動產和倉儲用地的投資上持观望態度,最後一次大規模投資是在去年12月,以76.6億元購買台中3,260多坪土地,計劃興建商場、辦公大樓及飯店。 相較之下,富邦人壽、台灣人壽、新光人壽及南山人壽在近年來對不動產的投資則相對積極,主要投資於商辦、商場和飯店,並且手頭上都有不少在建工程。其中,新壽則轉向樂齡高級住宅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富邦人壽外,其他三家公司國外投資額度相對較緊,因此除了國內股票,不動產投資也將成為今年較積極的投資標的。此外,台銀人壽、中華郵政近年來也在不動產投資上加大力度,以增加租金收益。而全球人壽、宏泰人壽及遠雄人壽則多以開發型投資為主,但由於金管會的限制,近年來投資較少。
國泰人壽去年租金收入創紀錄,突破百億大關!富邦人壽、新光人壽、南山人壽等壽險公司也紛紛加碼投資不動產。近年來,壽險業積極尋覓不動產投資標的,以穩定增加投資收益。其中,國泰人壽去年底已使用的投資用不動產金額達4,271億元,年收租金高達100.72億元,為全台壽險公司之冠。富邦人壽、新光人壽等公司也積極尋找不動產投資機會,預計今年將繼續加碼投資。
2018年,壽險業投資用不動產共收租近253億元,其中國泰人壽以近100億元的租金收入位居第一,富邦人壽以41億元位居第二,新光人壽以39億元位居第三。南山人壽去年租金收入增加7億元,為去年增加最多者。儘管2018年壽險業租金收益率降為2.44%,較2010年的3.69%低,但租金收入這八年來增加超過108億元。
國泰人壽近年積極推動都市更新、老樓拉皮等,投資金額仍為壽險業之首。其不動產租金收入去年站上百億元,若以市價認列的租金收益率也有2.36%。此外,去年其不動產還有其他利益6億多元,可能是認列增值利益等。富邦人壽、新光人壽、南山人壽等公司的不動產投資金額也都在千億元以上,並持續進行投資。
新光人壽的不動產續後仍採成本列帳,去年底還有402億元的未實現增值利益。全球人壽、遠雄人壽、宏泰人壽等公司也有上百億到數百億元的不動產增值利益。壽險業以成本列帳的投資用不動產,去年底有近1,329億元的增值利益,可能會處分認列獲利。
國壽表示,未來若保險會計IFRS17上路後,投資不動產「未必是好標的」,主要是未來保單負債將依市價列帳,即會隨利率升降,價值會變動,最能匹配的是債券等固定收益型的資產,不動產反而無法跟著利率變化。
另外就是國內近期釋出的幾乎都是地上權,政府已不再拍賣大型土地,但若投資地上權,50或70年後價值就趨零,因此國壽表示,若不是所有權的不動產,也不在其優先投資範圍。
國壽在2012年投資不動產大爆發,一下買了土城廠房、南京東路大樓、宏遠證券大樓、太子敦南大樓等,共投資逾222億元,之後就轉趨低調,每年只有20∼80億元的投資額,2014年甚至在國內沒有投資不動產。
前幾年國壽都在看國外不動產、倉儲用地,近期並沒有鎖定標的,最近一次大額投資是去年12月以76.6億元買下台中3,260多坪土地,打算興建商場、辦公大樓及飯店。
近年投資國內不動產較積極的反而是富邦人壽、台灣人壽、新光人壽及南山人壽,各家主要也都是以商辦、商場及飯店為主,手中都有不少在建工程,新壽則轉向要攻樂齡高級住宅。
而這四家公司除了富邦人壽還有10%的國外投資額度,其他三家公司國外投資額度相對「較緊」,因此除了國內股票,不動產投資亦是其今年會較積極投資的標的。
另外如台銀人壽、中華郵政近年亦有較大額投資不動產,以增加租金收益,至於全球人壽、宏泰人壽及遠雄人壽則以開發型為多,若出售建案也會一次認列數十億元的獲利,但因金管會不樂見壽險資金「開發住宅建案」,因此近年已鮮少投資。
壽險業在全台投資逾新台幣兆元的投資用不動產,以出租來增加收益,其中全台最大包租公國泰人壽,去年底已使用的投資用不動產金額共4,271億元,年收租金100.72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租金收入是其他壽險公司的2倍以上。
投資不動產除了可固定收租,增加穩定投資收益,還有機會出現增值利益,2019年壽險業面臨國外投資避險成本高、投資海外額度接近滿水位,不少公司又開始積極尋覓不動產投資標的,如富邦人壽、新光人壽都有意再加碼。
整體壽險業投資用不動產2018年共收租近253億元,第一名是國壽,第二大是富邦人壽有近41億元,第三大是新光人壽年租金39億元,且新壽強調今年會完工三棟大樓,年租金可飆上42億元,有機會再超越富邦人壽。第四大則是南山人壽的近27億元,南山去年一年增加7億元的租金收入,是壽險公司去年一年增加最多者。
由於不少壽險公司投資用不動產都已用市價開帳與續後列帳,墊高投資成本,因此算出來壽險業2018年租金收益率已經降為2.44%,比起2010年時的3.69%低很多,但租金收入這八年來增加108億元,其中單是國壽就增加近42億元,富邦人壽增加24億元,南山增加近13億元。
國壽有不少不動產都是早年投資,近年積極推動都市更新、老樓拉皮等,投資金額目前依舊是壽險業第一大,其租金收入去年站上百億元,若以市價認列的租金收益率也有2.36%,且去年其不動產還有其他利益6億多元,可能是認列增值利益等。
投資用不動產金額第二到第四大,分別是富邦人壽、新光人壽及南山人壽,都有逾千億元,且富邦人壽、新壽都有不少在建工程,仍在持續投資。
其中新壽的不動產續後仍採成本列帳,到去年底還有402億元的未實現增值利益,其他如全球人壽、遠雄人壽、宏泰人壽等都有上百億到數百億元的不動產增值利益,合計壽險業以成本列帳的投資用不動產,到去年底有近1,329億元的增值利益,也可能處分認列獲利。
台灣壽險業利變保單降息風潮再起,富邦壽、友邦、國壽等公司率先宣佈調降利率,市場掀起新一波降息波瀾。根據最新消息,在金管會緊盯高利保單風險的背景下,各家壽險公司紛紛宣布調降保單利率,外幣保單幾乎全面降至4字頭以下,未來4~4.03%高宣告利率利變保單將逐漸退出市場。
以富邦人壽為例,4月份調降逾50張保單,美元保單利率均降至3.65%,新台幣保單則降至2.7%以下。國泰人壽也跟進調降39張保單,最高宣告利率由4%以上降至3.65%。其他壽險公司如台灣人壽、新光人壽等也陸續公告調降利率,市場掀起降息風潮。
此外,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多次強調,壽險業賣保單宣告利率「不能亂喊價」,若要賣高利率保單,必須要有對應的計畫,以符合壽險業的穩健經營原則。在金管會的緊迫盯人下,各壽險公司不得不放慢高利率保單的步伐,轉向更穩健的保單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人壽保險尚未公布調降利率的具體方案,但隨著市場的降息趨勢,預計其也將會在近期內宣布相關調整。在這波降息潮中,各壽險公司將如何應對市場變化,我們將持續關注。
【新聞報導】近期,台灣壽險業界在金管會的高度關注下,於4月份全面調降宣告利率。然而,在眾多公司中,有一家公司的宣告利率卻意外地「爆冷」,引起了市場的矚目。這家公司就是友邦人壽,其4月份美元利變壽險宣告利率為3.83%,新台幣利變壽險宣告利率為2.83%,這一數字遠高於其他本國壽險公司,至少高出10個基本點。 在3月的最後一周,壽險公司們紛紛打探消息,試圖了解競爭對手的宣告利率上限,以免失去市場競爭力。然而,大家又不想宣告利率太高,以免成為被保險局關注的「出頭鳥」。直到3月29日,大多數壽險公司訂下了美元3.7%、新台幣2.65%的上限。 然而,在周六、周日,有公司突然傳出想要「突圍」,希望提高宣告利率以增加競爭力。結果,台灣人壽美元利變壽險主力商品訂在3.73%,新台幣最高也有2.72%,網路投保新台幣利變年金2.72%;全球人壽美元最高喊到3.73%,新台幣最高2.73%,網投利變年金有2.71%;遠雄人壽分期繳新台幣宣告2.74%,南山人壽則是在團體企業年金上宣告2.72%。 有公司對這種「偷吃步」已經跳腳,但宣告利率確定後,發現友邦人壽的美元宣告利率為3.83%,新台幣為2.83%,這一數字比本國壽險公司都要高,形成了「倒掛」現象。以往外商壽險公司相對保守,多以長期持有債券為主,因此宣告利率鮮少高於本國壽險公司,但4月份卻出現了「宣告利率倒掛」的意外情況。 據了解,友邦人壽強調其美元利變壽險與新台幣利變壽險都有極大的保障成本,因此可以宣告較高的利率。但其保單有的增額、1到6級殘豁免保費,本國壽險公司也有同款商品,因此有公司對保險局「厚此薄彼」、「差異化管理」表示微詞。 壽險業者表示,若依據現有區隔資產宣告利率的公式,4月份美元宣告3.7%、新台幣2.7%都是遠低於可宣告的上限。但金管會政策宣示已很明顯,有些公司私下暴跳如雷,但5月份估計也不太敢直接調高到友邦人壽的宣告水準。
在金管會緊盯高利保單下,4月各家壽險宣告利率昨(1)日下午紛紛出爐,富邦人壽4月一共調降逾50張保單,國泰人壽也下調39張保單,4%以上的外幣保單幾乎全面調降,紛紛降至4字頭之下,未來4~4.03%高宣告利率利變保單將從市場上消失。
在金管會緊迫盯人下,中國人壽3月起已率先調降宣告利率,其他壽險公司原本還在觀望其他業者作法,怕宣告利率太低影響競爭力,不過4月第一個交易日,一早富邦人壽率先公告大幅度調整50張保單,且美元保單都降至3.65%。最大降幅32個基本點(1BP等於0.01個百分點),新台幣則降到2.7%以下,最大降幅26BP,澳幣也降到3.65%以下,降15BP,人民幣利變保單則是降到3.1%,只降1BP。
隨後友邦人壽、國泰人壽也跟進調降,國壽同樣大舉調整39張保單,最高宣告利率由4%以上降至3.65%,其他壽險業隨後也陸續公告調降,台灣人壽也調整現售利變保單的宣告利率至最高3.7%左右。目前新光人壽與全球人壽還有4字頭以上的高利保單,尚未公布。
4月絕大多數壽險公司的美元利變保單大多數會降到3.65~3.73%之間,之前4字頭的高利保單4~4.03%將從市場上消失;新台幣保單則多數降到2.58~2.73%之間,也是從2.9~2.98%降下來。至於網路投保的新台幣利變年金,多數會宣告2.66~2.7%以上。
由於壽險業海外投資愈來愈多,避險成本居高不下,但對外招攬外幣保單的宣告利率動輒在3.8~4%以上,引發金管會留意風險,因此農曆年假後金管會邀請南山、台灣、中國、全球、遠雄及宏利人壽「喝咖啡」,了解宣告利率的情況及考量,3月26日再發函要求各家法遵人員,交出躉繳高利率保單宣告利率決策過程及相關會議紀錄等等。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更多次對外表示,壽險業賣保單宣告利率「不能亂喊價」,若要賣高利率保單,必須要有對應的計畫,像是大股東要拿錢出來增資或是其他動作,才符合壽險業的穩健經營原則。龍頭國壽亦在法說會後承諾一定會降後,各業者才紛紛跟進調降。
壽險公司在3月的最後一周到處打探消息,希望了解競爭對手宣告 利率上限,大家都希望不要比其他公司低太多,以免失去市場競爭力 ,但又不能高太多,變成被保險局盯上的「出頭鳥」,一直到3月29 日,各家壽險公司大多訂下美元3.7%、新台幣2.65%的上限。
但周六、周日陸續傳出有公司想「突圍」,希望宣告利率高一點, 增加競爭力,大家諜對諜,結果台灣人壽美元利變壽險主力商品訂在 3.73%,只降27個基本點,新台幣最高也有2.72%,網路投保新台幣 利變年金2.72%;全球人壽美元最高喊到3.73%,新台幣最高2.73% ,網投利變年金有2.71%;遠雄人壽分期繳新台幣宣告2.74%,南山 人壽則是在團體企業年金上宣告2.72%。
有公司對這種「偷吃步」已經跳腳,結果宣告利率1日確定後,發 現友邦人壽美元宣告利率3.83%、新台幣2.83%,比本國壽險公司都 高的「倒掛」現象。以往外商壽險公司相對保守,多以長期持有債券 為主,因此宣告利率鮮少高於本國壽險公司,但4月卻出現「宣告利 率倒掛」的意外情況。
據了解,友邦人壽強調其美元利變壽險與新台幣利變壽險,都有極 大的保障成本,因此可以宣告較高的利率,但其保單有的增額、1到 6級殘豁免保費,本國壽險公司也有同款商品,因此有公司對保險局 「厚此薄彼」、「差異化管理」,頗有微詞。
壽險業者表示,若依據現有區隔資產宣告利率的公式,4月美元宣 告3.7%、新台幣2.7%,都是遠低於可宣告的上限,但金管會政策宣 示已很明顯,有些公司私下暴跳如雷,但5月估計也不太敢直接調高 到友邦人壽的宣告水準。
【台灣新聞】近年來,台灣壽險業的獲利實在是豐厚,從2014年到2018年,整體壽險業的税後總獲利竟然高達5,516億元!但這筆錢,投資人看得到卻吃不到,因為只有少數壽險公司願意將獲利回饋給股東。根據保險局的數據,過去五年中,只有七家壽險公司申請並獲准發放現金股利,總額約725億元,這意味著獲利回饋給股東的比率僅有13.25%。 其中,國泰人壽和中國人壽在過去五年中,每年都有獲准發放現金股利,是發放次數最多的兩家公司。不過,今年這兩家公司都已經確定不會發放現金股利,這也讓連續發放的紀錄就此中斷。富邦人壽雖然過去五年中有三年發放現金股利,但今年也決定不配股息。 在這些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中,國壽在2015年到2018年間共上繳逾413億元現金股利給國泰金控,是壽險業中發放現金股利金額最多的公司。其次是富邦人壽,在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共上繳近200億元現金股利給富邦金控。而中壽在2014年到2018年間,則共發出約90億元的現金股利。這三大壽險公司在過去四年的現金股利總額達703億元,佔整體壽險業發放現金股利的97%。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曾經表示,由於壽險業要應對保險會計(IFRS17)的變革,每年都需要多增提準備金,並將獲利多保留在帳上,以厚實淨值與資本。此外,2018年底,許多大壽險公司的淨值項下都出現了未實現損失,因此今年大多數公司都無法發放現金股利。 在這些數據中,我們還發現,像新光人壽、台灣人壽、南山人壽和全球人壽這樣的大型壽險公司,近五年來都沒有發放現金股利。這也讓整體壽險業的現金股利發放率僅約13%多。
其中,國泰人壽、中國人壽從2015∼2018年都有獲准核發現金股利,是五年來發放次數最多的兩家壽險公司,但今年都已確定不發現金股利,中斷連續發放的紀錄;另外,富邦人壽五年來也有三年發放現金股利,今年也確定不會配股息。
國壽2015∼2018年共上繳逾413億元現金股利,給國泰金控,是壽險業配現金股利金額最多者;其次是富邦人壽在2015年與2017、2018年,上繳近200億元現金股利給富邦金控;中壽2014∼2018年則共發出90億元左右的現金股利。三大壽險公司四年現金股利達703億元,占壽險業發放現金股利的97%。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表示,壽險業未來要因應保險會計(IFRS17)都已有點喘,每年應要多增提準備金,且獲利應多保留在帳上,厚實淨值與資本;同時2018年底大型壽險公司淨值項下都出現未實現損失,因此今年應該都無法發放現金股利。
保險局公布,2015∼2018年曾被核准發現金股利的共有七家壽險公司,即國泰人壽、富邦人壽、中國人壽、三商美邦人壽、遠雄人壽、合庫人壽、康健人壽,共發出近725億元的現金股利,其中國壽及中壽連續四年都有發放股息,今年預計要送件申請發現金股利的則有康健人壽與合庫人壽,預計要發6.5億元,若能獲保險局核准,則近五年來發放現金股利的年數才能追平國壽、中壽的四年。
據保險局統計,如新光人壽、台灣人壽、南山人壽、全球人壽等大型壽險公司,近五年來都沒有發現金股利,整體壽險業自2014∼2018年稅後共賺5,516億元,但僅發出731億元左右的現金股利,發放率僅約13%多。
台灣保險業近期風雲變幻,關鍵焦點落在美元利變壽險的宣告利率上。消息指出,保險局於22日傍晚急速發函給部分壽險公司,對於4月份的利變保單宣告利率提出關切。這一動作讓市場感受到保險局對於調降宣告利率的強烈意向。 根據報導,若壽險公司未規劃調降4月份的宣告利率,將必須與保險局約定時間進行說明,並在未說明前不得對外公告利率。這意味著,壽險公司若不願調降利率,將面臨與保險局的對峙。 不僅如此,保險局對於那些宣告利率略低的保單也表現出關注。例如,宣告利率為3.97%至3.98%的保單,因為收費低且給予保戶折扣,其6至10年的內部報酬率與宣告4%的保單相近,這些公司也同樣受到保險局的「暗示」,可能需要調降宣告利率。 在市場上,目前宣告4%以上的美元利變壽險公司包括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台灣人壽、全球人壽、宏泰人壽等。其他如遠雄人壽、中國人壽、富邦人壽等公司則有宣告3.97%至3.98%的保單,南山人壽則宣告3.94%左右。這些公司的保單滿六年的內部報酬率大多在3.3%以上,10年則在3.5%至3.6%之間,實際上都高於美國10年期公債利率。 某壽險公司財務長表示,去年第四季股債價格下跌,各公司都承受了大量的未實現損失,這使得宣告利率根本到不了4%。此外,壽險業海外投資金額近新台幣16.7兆元,占可運用資金近69%,去年匯兌成本也達2,209億元。金管會對此出手管理,強調保單宣告利率必須與區隔資產的實際報酬率相關聯,回歸穩健經營的原則。
保險局此舉已非常「明白」告訴壽險公司,3月維持現有宣告利率不調高「是不夠的」,4月必須「調降」宣告利率,否則就要到保險局「喝咖啡」,喝完的結果恐怕還是必須調降利率,以符合實際投報率及穩健經營的要求,也就是保戶4月恐怕就買不到宣告利率4%以上的美元利變壽險。
其實不僅是宣告利率4%以上的美元利變壽險被盯上,有些宣告3.97%、3.98%的保單,因為只收低附加費用率,又給保戶折扣,保單6∼10年的內部報酬率與宣告4%的保單一樣,這些公司一樣被保險局盯上,同樣也「暗示」4月應調降宣告利率。
目前市場美元利變壽險宣告4%以上的公司,包括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台灣人壽、全球人壽、宏泰人壽,其他如遠雄人壽、中國人壽、富邦人壽都有宣告3.97∼3.98%的保單,南山人壽則宣告3.94%左右,保單滿六年的內部報酬率(IRR)大約都3.3%以上,10年是3.5∼3.6%,其實都高於美國10年期公債利率。
「宣告4%真的是太誇張」,某壽險公司財務長表示,去年第四季股債價格下跌,各公司都有大量的未實現損失,若把這部分加上去,宣告利率根本到不了4%。
壽險業海外投資金額近新台幣16.7兆元,占可運用資金近69%,加上去年匯兌成本達2,209億元,在金管會擋起國際板債券投資限額後,壽險資金轉往債券ETF,規避海外投資上限等種種現象,引起立委關注,逼得金管會須出手管理。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已表示,第一步必須從「源頭」管起,即壽險公司若一直宣告「過高」利率,資金要去化,就必須投資高風險、高報酬的標的,海外投資就會一直增加,因此會要求保單宣告利率必須貼合區隔資產的實際報酬率,要有合理關聯性,回歸「穩健經營、足以抵禦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動」。
小額終老保險的保額要升級啦!大家有聽說嗎?金管會前天(20日)公布了一個好消息,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小額終老保險的最高保額要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哦!這對大家來說可是個福音呢!已經購買過小額終老保險的親朋好友,也可以再買一張,最高保額也能達到50萬元,再也不用擔心保障不夠用了! 回顧一下,2017年2月金管會保險局為了應對高齡化社會,開放了小額終老保險,這個保險相較於一般終身壽險來說,價格便宜了二到三成,但當時保額上限還是只有30萬元,而且每人一生只能購買一張,這讓很多人感到保障不足。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上,民進黨立委江永昌提出了他的關注,他指出,台灣55歲至84歲的人口數有600萬,但小額終老保險的投保率只有6.7%,這實在太低了。再加上物價一直往上升,30萬元的保額根本不足以應對市面上的喪葬和靈骨塔費用。 江永昌還提到,現在的小額終老保險最高繳費年期是20年,隨著人們的餘命增加,繳費年限也應該進一步延長。 對於這些問題,保險局局長施瓊華在立法院回應,目前保險業者已經達成了共識,將把小額終老保險的最高保額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另外,已經購買過的民眾,也可以再買一張,讓保障更加完善,這項新政策最快會在下半年實施。 根據保險局的統計,自2017年2月小額終老保險上市以來,截至2018年底,總保費收入已達57.4億元,有效契約件數為43.57萬張。目前有13家壽險公司銷售這個保險,包括國泰、富邦、南山、三商美邦、中壽、台壽、新光、第一金人壽、台銀人壽、中華郵政人壽、宏泰人壽、遠雄人壽、全球人壽等,大家可要把握機會哦!
高齡化社會來臨,為讓所有民眾都能有基本壽險保單保障,2017年2月金管會保險局開放小額終老保險,較一般終身壽險便宜二至三成,但保額只限30萬元,且一人一生限購一張。
民進黨立委江永昌昨日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質詢表示,全台55歲至84歲的人口數有600萬,小額終老保險投保率為6.7%,投保率低,而且物價經年上漲,依目前市面喪葬與靈骨塔費用,保額只有30萬元根本不夠,保障偏低。
江永昌認為,目前小額終老保險最高繳費年期為20年,隨著人均餘命增加,繳費年限也應該延長。
對此,保險局局長施瓊華昨天在立法院回應說,目前保險業者對提高小額終老保額已有共識,將從最高30萬元拉高到50萬元;另外,原本每人一生限購一張,但之前已經買過小額終老保險的民眾,也可加買至保額50萬元,意即可再買一張小額終老保險,最快下半年就會上路。
據保險局統計,小額終老保險從2017年2月上市以來,截至2018年底止,總保費收入已達57.4億元,有效契約件數為43.57萬張。總計有13家壽險公司銷售小額終老保險,包括國泰、富邦、南山、三商美邦、中壽、台壽、新光、第一金人壽、台銀人壽、中華郵政人壽、宏泰人壽、遠雄人壽、全球人壽。
少子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愈來愈多人選擇不婚主義,所以對於後事的規劃,許多人開始提前「存起來」。最近,台灣人壽推出了市場上首張專門賣禮儀服務的實物給付附約,還建議大家搭配每人一生只能買一張的小額終老保單,讓中年族群可以用25~26萬元的價格,就能夠購買到約51萬元的身故理賠金加上禮儀服務。
過去,富邦人壽、台灣人壽以及全球人壽都已經推出了生前契約實物給付保單,但大多數是生後禮儀服務搭配塔位,去年銷售量約600多件,保費約1.6億元。壽險公司認為這種「一定用得到」的保單,未來有著巨大的成長空間。但由於是實物給付塔位及服務,和現金給付不同,所以保戶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
台灣人壽之前已經推出了兩張生前契約的實物給付保單,這次則是推出只有禮儀服務的實物給付附約,讓保戶可以和壽險等主約搭配,用相對較便宜的保費,鎖住未來物價膨脹的風險。
台灣人壽指出,由於物價和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今年殯葬業者公告的生前契約售價已是十年多前的2倍,即漲了至少1倍。如果現在投保禮儀實物給付附約,可以選擇分期繳費的方式,將身後事的成本先鎖住,繳費年期有6、10、15、20年不等,等於是提供第二張小額終老保單。
小額終老保單是金管會推動的較平價身故保障,每人一生限購一張,最高保額30萬元,最初規劃就是為了處理身後事做準備。台灣人壽建議保戶可以用小額終老保單當主約,搭配禮儀服務實物給付附約,提前規劃好,讓子孫不必為此煩惱。
如果現在要買30萬元的塔位加上台灣人壽禮儀實物給付附約,若六年繳清,大約就要40多萬元。但如果用其傳愛小額終老保單,30萬元保額,45歲女性六年共繳保費15萬元左右,加上禮儀實物給付附約,六年保費10.7萬元,等於用25.7萬元就能夠買到總價51萬元的身故給付及禮儀服務。
台灣人壽強調,透過殯葬實物給付保單規劃身後事,好處是分期繳費享有身故高槓桿乘數效果,且禮儀服務部分等於是「團購價」,還可以鎖住通膨風險。但如果未來物價下跌,保戶用較低成本處理身後事,再改辦保單用現金支付,即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