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泰世紀產物(公)公司新聞
據金管會昨(2)日公布統計,2023年1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額220.5億元、月減44%,主因是1月春節十天長假、工作天數減少,理賠件遞延所致,產險業者坦言,2月除1月春節遞延理賠件外,春節旅遊潮恐讓確診人數飆升,2月理賠額恐再飆高,理賠高峰還沒過去。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1月單月的220.5億元,防疫雙險理賠額至今已達2,337億元。
至於產險業企盼的COVID-19降級、或是「新冠重症」才列法定傳染病,衛福部表態可能要等到5月至6月,業者大嘆,屆時防疫保單幾乎全數到期結束了,降級或改法傳定義對減緩理賠壓力根本無助,「變成一個假議題」。
據金管會2023年1月底統計,廣義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1,569件、理賠53.5萬件,理賠額220.5億元,較2022年12月單月理賠額約395億元、月減174.5億元或44%。
其中1月防疫險理賠額是180.9億元、疫苗險理賠額39.6億元,平均每件理賠額仍落在4萬1,200元左右。也因2023年僅剩下兩家還有銷售防疫險,承保件數僅1,569件、保費收入498萬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2023年依舊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都不受理個人投保。
包括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已在2022年底完成增資共985億元,其中除富邦產、兆豐做一次增資外,國泰、新安、和泰都做兩次增資,中信產做了三度增資。
蔡火炎說,2023年還有兩家增資核准中。據各公司公告,兆豐產將再增資60億元、新安東京再增資80億元,合計這兩波增資額已達1,125億元,據了解,後續仍有業者有增資計畫。
短期借款支應理賠潮部分,金管會仍核准五家做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蔡火炎也說,目前共15家產險業開賣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僅安達產和台產承保範圍包括法定傳染病,其中台產是2023年1月薪開賣,有20%做再保、等於80%自留,但因海外確診的最高理賠額僅20萬元,仍在可控範圍。
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是2,116.4億元,加上1月單月的220.5億元,防疫雙險理賠額至今已達2,337億元。
至於產險業企盼的COVID-19降級、或是「新冠重症」才列法定傳染病,衛福部表態可能要等到5月至6月,業者大嘆,屆時防疫保單幾乎全數到期結束了,降級或改法傳定義對減緩理賠壓力根本無助,「變成一個假議題」。
據金管會2023年1月底統計,廣義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1,569件、理賠53.5萬件,理賠額220.5億元,較2022年12月單月理賠額約395億元、月減174.5億元或44%。
其中1月防疫險理賠額是180.9億元、疫苗險理賠額39.6億元,平均每件理賠額仍落在4萬1,200元左右。也因2023年僅剩下兩家還有銷售防疫險,承保件數僅1,569件、保費收入498萬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2023年依舊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都不受理個人投保。
包括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兆豐產、中信產等六家產險業已在2022年底完成增資共985億元,其中除富邦產、兆豐做一次增資外,國泰、新安、和泰都做兩次增資,中信產做了三度增資。
蔡火炎說,2023年還有兩家增資核准中。據各公司公告,兆豐產將再增資60億元、新安東京再增資80億元,合計這兩波增資額已達1,125億元,據了解,後續仍有業者有增資計畫。
短期借款支應理賠潮部分,金管會仍核准五家做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蔡火炎也說,目前共15家產險業開賣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僅安達產和台產承保範圍包括法定傳染病,其中台產是2023年1月薪開賣,有20%做再保、等於80%自留,但因海外確診的最高理賠額僅20萬元,仍在可控範圍。
防疫雙險理賠黑洞繼續擴大,金管會2日公布今年1月防疫險、疫苗 險理賠,一個月理賠金額破220億元,平均日賠逾7億元,比去年日賠 5.8億元還慘。但隨防疫政策調整為「0+7」,不再強制隔離「5+N」 ,可望讓確診人數大幅下滑,減少防疫保單的虧損。
產險業去年一整年都陷入防疫險理賠黑洞之中。據金管會統計,去 年全年12家防疫保單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 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 到2,116.4億元,等於產險公司平均每天(含假日)要賠上5.8億元鉅 額款項。
今年農曆春節後,確診人數不減反增。據金管會統計至1月31日止 ,1月再增加防疫保險理賠共43萬8,155件、理賠金額達180.92億元; 疫苗險保單理賠9萬7,107件,理賠金額39.6億元,合計防疫雙險總理 賠金賠金額仍有220億元之多,產險業繼續叫苦連天。
因為面臨鉅額理賠,產險業增資的增資、借款的借款。保險局副局 長蔡火炎指出,截至今年1月底止,已有6家產險公司完成增資共985 億元,包括國泰產險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 安東京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另二家產險公司已 核准增資但仍在進行中,融通借款則已核准五家申請案。
儘管產險業防疫險理賠黑洞尚未結束,但還是有業者看準國境解封 旅遊商機搶發行有保「法定傳染病」的「海外突發醫療險、海外旅行 不便險」。蔡火炎表示,全台有15家業者有銷售「海外突發醫療險」 ,其中「安達產險」與「台灣產物保險」有保新冠肺炎,台產這張保 單有2成由再保公司共同承擔,但8成賠款自留。「海外旅行不便險」 則有14家產險公司銷售,其中僅安達產險有承保含法定傳染病與檢疫 所致不便的保險事故。
產險業去年一整年都陷入防疫險理賠黑洞之中。據金管會統計,去 年全年12家防疫保單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 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 到2,116.4億元,等於產險公司平均每天(含假日)要賠上5.8億元鉅 額款項。
今年農曆春節後,確診人數不減反增。據金管會統計至1月31日止 ,1月再增加防疫保險理賠共43萬8,155件、理賠金額達180.92億元; 疫苗險保單理賠9萬7,107件,理賠金額39.6億元,合計防疫雙險總理 賠金賠金額仍有220億元之多,產險業繼續叫苦連天。
因為面臨鉅額理賠,產險業增資的增資、借款的借款。保險局副局 長蔡火炎指出,截至今年1月底止,已有6家產險公司完成增資共985 億元,包括國泰產險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 安東京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另二家產險公司已 核准增資但仍在進行中,融通借款則已核准五家申請案。
儘管產險業防疫險理賠黑洞尚未結束,但還是有業者看準國境解封 旅遊商機搶發行有保「法定傳染病」的「海外突發醫療險、海外旅行 不便險」。蔡火炎表示,全台有15家業者有銷售「海外突發醫療險」 ,其中「安達產險」與「台灣產物保險」有保新冠肺炎,台產這張保 單有2成由再保公司共同承擔,但8成賠款自留。「海外旅行不便險」 則有14家產險公司銷售,其中僅安達產險有承保含法定傳染病與檢疫 所致不便的保險事故。
兔年會比虎年更好。30日為兔年開工日,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以 影片向國泰集團員工團拜,並提出長久致勝策略,即國泰集團與廣大 消費者息息相關,務必要往前洞見消費者「生活型態與工作的改變和 需求」,落實以客戶為中心,才能長期得到客戶信賴。
蔡宏圖指出,2022年是艱辛的一年,疫情持續,俄烏戰爭爆發,通 膨浮現,聯準會升息17碼(1碼等於0.25百分點),各國央行也採取 貨幣緊縮政策,資本市場大幅震盪,股債雙跌,匯率大波動,這些衝 擊陸續出現,對各行各業帶來艱鉅挑戰。
國泰金控2022年亦面臨不小的挑戰,主要子公司國泰人壽面臨股債 匯市大波動,可實現資本利得變少,加上債券評價減損,影響淨值, 在2022年10月1日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淨值回升逾2,400億元,全年 稅後獲利380億元,另一子公司國泰世紀產險則因防疫險,全年虧損 逾195億元,國泰金2022年增資國壽及國泰產共550億元。
2023年上半年國泰產的防疫險將陸續到期,美國再升息的空間有限 ,但資本市場波動度仍大。
2023年很多機構提出不同經濟展望預測,蔡宏圖整合這些預測後分 析,大抵來說,應是「上半年觸底,下半年反彈回升」的格局。雖然 經濟成長下修或是可能短暫輕度衰退,對不同產業的影響也不同,但 多數認為2023年會比2022年要來得好。
尤其蔡宏圖看見二大商機,一是連續三年的疫情,到2023年迎來大 解封,開放國門重啟旅遊、消費、餐飲、聚會等,生活重回正軌,供 應鏈中斷的擔憂降低,可讓經濟恢復動能。 二是科技創新,假以時 日,AI(人工智慧)各種應用將更廣泛滲透工作與生活,應思考如何 應用新型科技,提升營運效能與服務品質。
所以蔡宏圖亦提出二大期許,一是往前洞見生活型態與工作的改變 和需求,以客戶為中心,獲得客戶長期信賴;二追求永續發展,善用 各項業務核心職能,精進ESG每一面向。
蔡宏圖指出,2022年是艱辛的一年,疫情持續,俄烏戰爭爆發,通 膨浮現,聯準會升息17碼(1碼等於0.25百分點),各國央行也採取 貨幣緊縮政策,資本市場大幅震盪,股債雙跌,匯率大波動,這些衝 擊陸續出現,對各行各業帶來艱鉅挑戰。
國泰金控2022年亦面臨不小的挑戰,主要子公司國泰人壽面臨股債 匯市大波動,可實現資本利得變少,加上債券評價減損,影響淨值, 在2022年10月1日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淨值回升逾2,400億元,全年 稅後獲利380億元,另一子公司國泰世紀產險則因防疫險,全年虧損 逾195億元,國泰金2022年增資國壽及國泰產共550億元。
2023年上半年國泰產的防疫險將陸續到期,美國再升息的空間有限 ,但資本市場波動度仍大。
2023年很多機構提出不同經濟展望預測,蔡宏圖整合這些預測後分 析,大抵來說,應是「上半年觸底,下半年反彈回升」的格局。雖然 經濟成長下修或是可能短暫輕度衰退,對不同產業的影響也不同,但 多數認為2023年會比2022年要來得好。
尤其蔡宏圖看見二大商機,一是連續三年的疫情,到2023年迎來大 解封,開放國門重啟旅遊、消費、餐飲、聚會等,生活重回正軌,供 應鏈中斷的擔憂降低,可讓經濟恢復動能。 二是科技創新,假以時 日,AI(人工智慧)各種應用將更廣泛滲透工作與生活,應思考如何 應用新型科技,提升營運效能與服務品質。
所以蔡宏圖亦提出二大期許,一是往前洞見生活型態與工作的改變 和需求,以客戶為中心,獲得客戶長期信賴;二追求永續發展,善用 各項業務核心職能,精進ESG每一面向。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金管會昨(17)日宣布,專案金檢發現富邦產、國泰世紀產、和泰產、新安東京產、中信產及兆豐產等六家銷售產險保單量大者,因銷售防疫保單沒落實風控,每家處罰鍰180萬元,六家合計1,080萬元。
換言之,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已理賠超過2,116.45億元的同時,還要繳千萬元罰鍰;一家產險業者私下抱怨,罰鍰事小,金管會還要求各公司須提報「議處失職人員」這讓大家很難過年。
保險局長施瓊華直言,後續其他公司有相同情況,也會用相同標準評估(指另外六家也銷售防疫保單的業者);另外還有十家保經代通路部分,也被抓到「代客戶簽名」等疏失,也會做後續處分,換言之,罰完六家產險業,下一波將輪到十家保經代業者。
為何這次對這六家賣防疫險業者各裁罰180萬元?
施瓊華說,這次裁罰疏失,主要都是業者商品管理面問題,包括銷售前商品設計、銷售中風險控管和額度檢討、銷售後管理小組是否配合大環境變化做檢討,都是圍繞公司「銷售商品管理上」,核保、理賠爭議不在裁罰中、之後也不會再處理。
換言之,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已理賠超過2,116.45億元的同時,還要繳千萬元罰鍰;一家產險業者私下抱怨,罰鍰事小,金管會還要求各公司須提報「議處失職人員」這讓大家很難過年。
保險局長施瓊華直言,後續其他公司有相同情況,也會用相同標準評估(指另外六家也銷售防疫保單的業者);另外還有十家保經代通路部分,也被抓到「代客戶簽名」等疏失,也會做後續處分,換言之,罰完六家產險業,下一波將輪到十家保經代業者。
為何這次對這六家賣防疫險業者各裁罰180萬元?
施瓊華說,這次裁罰疏失,主要都是業者商品管理面問題,包括銷售前商品設計、銷售中風險控管和額度檢討、銷售後管理小組是否配合大環境變化做檢討,都是圍繞公司「銷售商品管理上」,核保、理賠爭議不在裁罰中、之後也不會再處理。
公發公司2022年公募、私募兩樣情,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1 7日公布2022年公發公司公私募情形,其中公募金額為7,036.74億元 、較2021年掉27.03%,主要受升息與台積電發債減少影響;私募金 額衝1,678.61億元,不只是2021年的2.66倍、也創近三年新高,主要 受到防疫險拖累金控增資子公司影響,這部份就占私募總金額7成。
張子敏表示,公募2022年較2021年掉近三成主要有二大因素:一是 美國、台灣央行升息、發債條件不利、籌資成本增加,影響企業發債 意願,導致發債規模縮減;二是台積電發的普通公司債銳減,從202 1年的1,422億元掉到2022年654億元,也是公募金額創近三年新低的 主因。
根據證期局統計,2019年時公募金額為5,737.67億元,但2020年、 2021年公募都相當熱絡,金額皆破1兆元。私募部分,2022年私募上 衝1,678.61億元寫下三年新高,較2021年的631.29億元、2020年的5 88.02億元都呈現倍數成長。
張子敏分析,主要是100億元以上大型私募案件較多所致,尤其20 22年有防疫險虧損導致金控子公司增資案較多。根據證期局統計,2 022年金融保險業辦理私募金額達1,178.39億元,包括國壽就私募普 通股350億元、和泰產200億元、國泰產260億元、富邦產150億元等。
證期局官員指出,一般公募市場不佳時私募就會比較好,因為私募 可洽特定人,比較容易募到資金。
2022年企業仍以國內募集資金為主。據證期局統計,2022年度公開 發行公司辦理國內募集金額占總募集金額的91.83%,海外募集金額 僅占總募集金額之8.17%。另外,就資金用途來看,公發公司去年辦 理國內現金增資及發行公司債主要以「償還債款」為大宗,金額達2 ,828.68億元、占逾4成。
張子敏表示,公募2022年較2021年掉近三成主要有二大因素:一是 美國、台灣央行升息、發債條件不利、籌資成本增加,影響企業發債 意願,導致發債規模縮減;二是台積電發的普通公司債銳減,從202 1年的1,422億元掉到2022年654億元,也是公募金額創近三年新低的 主因。
根據證期局統計,2019年時公募金額為5,737.67億元,但2020年、 2021年公募都相當熱絡,金額皆破1兆元。私募部分,2022年私募上 衝1,678.61億元寫下三年新高,較2021年的631.29億元、2020年的5 88.02億元都呈現倍數成長。
張子敏分析,主要是100億元以上大型私募案件較多所致,尤其20 22年有防疫險虧損導致金控子公司增資案較多。根據證期局統計,2 022年金融保險業辦理私募金額達1,178.39億元,包括國壽就私募普 通股350億元、和泰產200億元、國泰產260億元、富邦產150億元等。
證期局官員指出,一般公募市場不佳時私募就會比較好,因為私募 可洽特定人,比較容易募到資金。
2022年企業仍以國內募集資金為主。據證期局統計,2022年度公開 發行公司辦理國內募集金額占總募集金額的91.83%,海外募集金額 僅占總募集金額之8.17%。另外,就資金用途來看,公發公司去年辦 理國內現金增資及發行公司債主要以「償還債款」為大宗,金額達2 ,828.68億元、占逾4成。
富邦金控年終獎金昨(16)日入帳,含海外及人壽子公司外勤人員,其員工人數約4.3萬人。富邦金昨日表示,富邦金每年會視年度各公司整體營運狀況及個人績效表現核定年終獎金,同時會考量金融同業獎金發放水準,平均數字無法透露。
富邦金核心子公司富邦人壽去年稅後純益655.5億元、年減35.7%,雖然獲利下滑,仍是國內金融機構全年稅後純益最高,據了解,富邦人壽雖然今年年終獎金平均數比去年要差,但平均仍有六到七個月。
至於台北富邦銀行,去年稅後純益226.5億元、年增20.6%,全年稅後純益創下北富銀歷年最高,但其中包含認列韓國現代信用卡廉價購買利益28.2億元,剔除此一次性因素,北富銀今年年終獎金較去年平均高約0.5個月,平均五到六個月。
富邦產險方面,受到防疫保單鉅額理賠影響,去年稅後淨損400.1億元,富邦產今年年終獎金較去年腰斬,有領到年終者,平均約三個月。換言之,民營金控都是與獲利績效連動,各子公司之間,差異很大。
擁有五萬多名員工的國泰金控,年終獎金在1月7日便已入帳,平均大約六個月,雖較去年平均七到八個月低,仍處多數金融業平均四到六個月的上緣,且績效好的超業,年終獎金最高可拿十幾個月。
其中,國泰產因為防疫險鉅額理賠,去年前11月稅後淨損138.8億元,國泰金為了照顧員工,國泰產同仁還是有年終獎金可領,只是較以往平均四到六個月的水準再少一到兩個月。
國泰金獲利動能穩健,去年前11月每股稅後純益3.43元,穩居14家金控第二,其年終獎金在14家上市金控中向來名列前茅。至於另外兩家大型民營金控富邦金與中信金,據了解也都不遑多讓。
富邦金核心子公司富邦人壽去年稅後純益655.5億元、年減35.7%,雖然獲利下滑,仍是國內金融機構全年稅後純益最高,據了解,富邦人壽雖然今年年終獎金平均數比去年要差,但平均仍有六到七個月。
至於台北富邦銀行,去年稅後純益226.5億元、年增20.6%,全年稅後純益創下北富銀歷年最高,但其中包含認列韓國現代信用卡廉價購買利益28.2億元,剔除此一次性因素,北富銀今年年終獎金較去年平均高約0.5個月,平均五到六個月。
富邦產險方面,受到防疫保單鉅額理賠影響,去年稅後淨損400.1億元,富邦產今年年終獎金較去年腰斬,有領到年終者,平均約三個月。換言之,民營金控都是與獲利績效連動,各子公司之間,差異很大。
擁有五萬多名員工的國泰金控,年終獎金在1月7日便已入帳,平均大約六個月,雖較去年平均七到八個月低,仍處多數金融業平均四到六個月的上緣,且績效好的超業,年終獎金最高可拿十幾個月。
其中,國泰產因為防疫險鉅額理賠,去年前11月稅後淨損138.8億元,國泰金為了照顧員工,國泰產同仁還是有年終獎金可領,只是較以往平均四到六個月的水準再少一到兩個月。
國泰金獲利動能穩健,去年前11月每股稅後純益3.43元,穩居14家金控第二,其年終獎金在14家上市金控中向來名列前茅。至於另外兩家大型民營金控富邦金與中信金,據了解也都不遑多讓。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整個2022年,鉅額的防疫險理賠金額,估計產險 業2022年稅前虧損恐逼近2千億元,讓國內產險公司度過史上最慘的 一年。
兩大壽險金控公告2022年獲利概況,旗下產險子公司的鉅額虧損成 為拖垮整體獲利的關鍵,其中富邦產險全年虧損400.14億元、國泰產 險則虧損195.8億元;另外,中信金也受到旗下台灣人壽防疫險理賠 拖累全年獲利衰退38%。
2022年最後一個月,主要承保防疫險的產險公司紛紛增提相關準備 ,虧損增加,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22年防疫險理賠金額,是保費 收入的37.2倍,整體產險業的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達2,116.4億元。 防疫險風暴不但壓垮了多家金控2022年獲利,也讓多家產險公司不得 不增資因應理賠壓力,目前共有六家產險公司完成885億元的增資, 若加計尚未核准的部位,總計全部產險業因應防疫風暴的增資金額高 達近千億元,也是前所未見。
產險龍頭富邦產險10日公告12月稅後虧損91.05億元,累計全年稅 後虧損400.14億元,其中單12月防疫險相關直接賠款金額為114.77億 ,核賠26.3萬件,自留賠款金額為110.95億;累計全年防疫險相關直 接賠款達733.24億,件數為161.7萬件,自留賠款達532.10億,對於 已發生但未報或未決的案件,已提存自留賠款準備63.49億(若不考慮 再保因素的直接賠款及準備約820億);國泰產險12月稅後淨損57.0億 元、全年稅後淨損195.8億元,12月單月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0億 元、全年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6.8億元(考量再保分出後自留賠款金 額為185.8億元)。
兩大壽險金控公告2022年獲利概況,旗下產險子公司的鉅額虧損成 為拖垮整體獲利的關鍵,其中富邦產險全年虧損400.14億元、國泰產 險則虧損195.8億元;另外,中信金也受到旗下台灣人壽防疫險理賠 拖累全年獲利衰退38%。
2022年最後一個月,主要承保防疫險的產險公司紛紛增提相關準備 ,虧損增加,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22年防疫險理賠金額,是保費 收入的37.2倍,整體產險業的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達2,116.4億元。 防疫險風暴不但壓垮了多家金控2022年獲利,也讓多家產險公司不得 不增資因應理賠壓力,目前共有六家產險公司完成885億元的增資, 若加計尚未核准的部位,總計全部產險業因應防疫風暴的增資金額高 達近千億元,也是前所未見。
產險龍頭富邦產險10日公告12月稅後虧損91.05億元,累計全年稅 後虧損400.14億元,其中單12月防疫險相關直接賠款金額為114.77億 ,核賠26.3萬件,自留賠款金額為110.95億;累計全年防疫險相關直 接賠款達733.24億,件數為161.7萬件,自留賠款達532.10億,對於 已發生但未報或未決的案件,已提存自留賠款準備63.49億(若不考慮 再保因素的直接賠款及準備約820億);國泰產險12月稅後淨損57.0億 元、全年稅後淨損195.8億元,12月單月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0億 元、全年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6.8億元(考量再保分出後自留賠款金 額為185.8億元)。
金控2022年獲利只剩單引擎衝刺。在升息趨勢下,多家金控下子銀 行獲利創新高,中信金控9日公告自結獲利,2022年12月中信銀單月 稅後賺37.65億元,累計全年稅後純益371.42億元,創中信銀獲利的 歷史新高,且較2021年大幅成長近24.7%。
但同時間台灣人壽因子公司中信產險防疫險理賠等,2022年12月單 月稅後大虧30.84億元,累計全年亦由盈轉虧,稅後虧損10.8億元, 亦是台壽近七年來首度虧損,且評估2022年防疫險已賠140億元的中 信產,2023年還要再賠50億元,第二季可能要再增資,即二年內的第 四度增資。
在銀行大賺、壽險大賠下,中信金2022年12月稅後賺5.92億元,累 計全年稅後純益336.06億元,比2021年自結數衰退38%,每股稅後純 益(EPS)為1.67元,比2021年每股少賺逾1元。
目前已有十家金控公告2022年全年自結獲利,十家金控12月稅後純 益合計83.88億元,比2021年同期少賺33%,剩下富邦金控、國泰金 控、開發金控及新光金控仍未公告,但這四家金控都有大型壽險子公 司,富邦金及國泰金還有產險子公司,12月獲利不容樂觀,即便這四 家金控獲利都與2021年持平,2022年14家金控稅後純益都難突破3,3 00億元,會比2021年大幅衰退逾43%,獲利創2019年以來、近四年新 低。
整體來看,14家上市金控2022年因升息及銀行放款持續成長,旗下 銀行獲利表現都不錯,除中信銀外,如第一銀2022年稅後203億元、 合庫銀191億元、永豐銀行逾146億元,都創新高,成為金控獲利推升 的主要引擎。
但若有產險子公司或孫公司且是承保防疫險較多者,如富邦產、國 泰世紀產、兆豐產、台壽子公司中信產等,2022年都因理賠暴增出現 大幅虧損,在金控成立20年來首度因產險獲利受影響。
另外是壽險子公司,2022年因資本市場波動,債券出現大量評價損 失,無法實現資本利得,股市亦波動,獲利不如2021年,再加上202 2年11月新台幣兌美元急速升值1.3元,壽險子公司多出現大額匯損, 2022年12月仍是有匯損問題。
但同時間台灣人壽因子公司中信產險防疫險理賠等,2022年12月單 月稅後大虧30.84億元,累計全年亦由盈轉虧,稅後虧損10.8億元, 亦是台壽近七年來首度虧損,且評估2022年防疫險已賠140億元的中 信產,2023年還要再賠50億元,第二季可能要再增資,即二年內的第 四度增資。
在銀行大賺、壽險大賠下,中信金2022年12月稅後賺5.92億元,累 計全年稅後純益336.06億元,比2021年自結數衰退38%,每股稅後純 益(EPS)為1.67元,比2021年每股少賺逾1元。
目前已有十家金控公告2022年全年自結獲利,十家金控12月稅後純 益合計83.88億元,比2021年同期少賺33%,剩下富邦金控、國泰金 控、開發金控及新光金控仍未公告,但這四家金控都有大型壽險子公 司,富邦金及國泰金還有產險子公司,12月獲利不容樂觀,即便這四 家金控獲利都與2021年持平,2022年14家金控稅後純益都難突破3,3 00億元,會比2021年大幅衰退逾43%,獲利創2019年以來、近四年新 低。
整體來看,14家上市金控2022年因升息及銀行放款持續成長,旗下 銀行獲利表現都不錯,除中信銀外,如第一銀2022年稅後203億元、 合庫銀191億元、永豐銀行逾146億元,都創新高,成為金控獲利推升 的主要引擎。
但若有產險子公司或孫公司且是承保防疫險較多者,如富邦產、國 泰世紀產、兆豐產、台壽子公司中信產等,2022年都因理賠暴增出現 大幅虧損,在金控成立20年來首度因產險獲利受影響。
另外是壽險子公司,2022年因資本市場波動,債券出現大量評價損 失,無法實現資本利得,股市亦波動,獲利不如2021年,再加上202 2年11月新台幣兌美元急速升值1.3元,壽險子公司多出現大額匯損, 2022年12月仍是有匯損問題。
長榮航勤不滿年終僅有1個月,在元旦有151人臨時集體休假後,由 於桃園航勤不排除在春節連假期間發動大規模罷工爭薪資福利,產險 業者表示,只要符合理賠規範,旅綜險及旅行不便險將會理賠「罷工 」所造成班機延誤、行李延誤或者行李損失等;不過,長榮航勤元旦 期間是屬於「集體休假」,並非「罷工」。
即使長榮航勤這次不是「罷工」,國泰產險、新光產險均表示,海 外旅行不便險「班機延誤保險」項目,預定搭乘「定期航班」較預定 出發時間延誤4小時以上即符合理賠範圍,保戶可準備證明文件,經 確認符合條款且未屬特別不保事項即依約賠付。
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罷工」理賠規範,富邦產險說明,於罷工事 件發生前已完成投保者,或已在海外旅程中的被保險人,因罷工事件 造成預定搭乘班機延誤或因班機取消,且於賠償責任期間內繼續原預 定行程,仍搭乘「原訂」班機或改搭「其他」班機,延誤達4小時以 上者,將依承保項目的約定負賠償之責。
也有產險公司以「進入海關」起算,入關後延誤4小時以上,才會 啟動理賠機制,保戶要細看理賠條款。至於行李延誤,富邦產險表示 ,若被保險人已於海外旅行,其託運行李因航空業者處理失當,導致 被保險人抵達目的地6小時後仍未領行李,產險公司依約給付行李延 誤保險金。
行李毀損部分,富邦產險和安達產險均指出,「行李箱內」的個人 物品,若因航空業者處理失當導致毀損或滅失,將依約給付行李損失 保險金;但行李箱、手提箱本身毀損,不在理賠範圍。
即使長榮航勤這次不是「罷工」,國泰產險、新光產險均表示,海 外旅行不便險「班機延誤保險」項目,預定搭乘「定期航班」較預定 出發時間延誤4小時以上即符合理賠範圍,保戶可準備證明文件,經 確認符合條款且未屬特別不保事項即依約賠付。
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罷工」理賠規範,富邦產險說明,於罷工事 件發生前已完成投保者,或已在海外旅程中的被保險人,因罷工事件 造成預定搭乘班機延誤或因班機取消,且於賠償責任期間內繼續原預 定行程,仍搭乘「原訂」班機或改搭「其他」班機,延誤達4小時以 上者,將依承保項目的約定負賠償之責。
也有產險公司以「進入海關」起算,入關後延誤4小時以上,才會 啟動理賠機制,保戶要細看理賠條款。至於行李延誤,富邦產險表示 ,若被保險人已於海外旅行,其託運行李因航空業者處理失當,導致 被保險人抵達目的地6小時後仍未領行李,產險公司依約給付行李延 誤保險金。
行李毀損部分,富邦產險和安達產險均指出,「行李箱內」的個人 物品,若因航空業者處理失當導致毀損或滅失,將依約給付行李損失 保險金;但行李箱、手提箱本身毀損,不在理賠範圍。
2022年最「燒錢」的產業,應是保險業。據金管會3日公布,產險 業2022年共六家公司辦理理增,金額總計達985億元,創台灣產險業 60年來單年最高增資金額,壽險業因強化淨值或財務結構,2022年也 有六家公司現增,金額共587.03億元,是近三年來新高,合計保險業 股東2022年共增資逾1,572億元。
2022年有五家金控辦理現增,共計844億元,是近四年新高,其中 ,國泰金控現增525億元,有350億元增資國泰人壽、100億元增資國 泰世紀產;台新金控現增53億元,其中50億元是增資台新人壽;新光 金控現增122億元,其中93億元是現增新光人壽;國票金現增30億元 ,及永豐金年底申報生效要現增114億元,但資金應是2023年第一季 才會到位。
還有七家銀行辦理現增,即上海銀、連線銀、遠東銀、台中銀、新 光銀、華泰銀、陽信銀,共348億元左右,亦是近五年新高,合計金 融業2022年現增金額(扣除子公司重複部分),共近2,142億元,創 歷史單年新高。
產險業因防疫保單慘賠,六家承保防疫險最多的產險公司2022年都 有現增,其中和泰產二次現增共260億元,國泰產二次增資共200億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二次現增合計近200億元,中信產險是增資三次共 155億元,富邦產險是現增一次金額150億元,兆豐產僅先完成一次現 增20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從2017年到2022年,產險業2017年有一 家產險公司增資6.7億元,2021年也是一家現增,金額僅1.08億元, 2022年六家合計增資985億元。
壽險業2022年亦有六家公司現增,台新人壽50億元、新光人壽93億 元,第一金人壽增5億元、安達人壽增資1.04億元,後因債市波動, 不少壽險公司淨值減少,國壽為強化淨值及為未來接軌IFRS17等預作 準備,提早增資共350億元,三商美邦人壽則是完成二次增資共87.2 6億元,目前仍在進行5億股現增,預計2023年第一季才會完成。
2022年有五家金控辦理現增,共計844億元,是近四年新高,其中 ,國泰金控現增525億元,有350億元增資國泰人壽、100億元增資國 泰世紀產;台新金控現增53億元,其中50億元是增資台新人壽;新光 金控現增122億元,其中93億元是現增新光人壽;國票金現增30億元 ,及永豐金年底申報生效要現增114億元,但資金應是2023年第一季 才會到位。
還有七家銀行辦理現增,即上海銀、連線銀、遠東銀、台中銀、新 光銀、華泰銀、陽信銀,共348億元左右,亦是近五年新高,合計金 融業2022年現增金額(扣除子公司重複部分),共近2,142億元,創 歷史單年新高。
產險業因防疫保單慘賠,六家承保防疫險最多的產險公司2022年都 有現增,其中和泰產二次現增共260億元,國泰產二次增資共200億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二次現增合計近200億元,中信產險是增資三次共 155億元,富邦產險是現增一次金額150億元,兆豐產僅先完成一次現 增20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從2017年到2022年,產險業2017年有一 家產險公司增資6.7億元,2021年也是一家現增,金額僅1.08億元, 2022年六家合計增資985億元。
壽險業2022年亦有六家公司現增,台新人壽50億元、新光人壽93億 元,第一金人壽增5億元、安達人壽增資1.04億元,後因債市波動, 不少壽險公司淨值減少,國壽為強化淨值及為未來接軌IFRS17等預作 準備,提早增資共350億元,三商美邦人壽則是完成二次增資共87.2 6億元,目前仍在進行5億股現增,預計2023年第一季才會完成。
去年防疫雙險理賠金額統計數字完整公布。金管會昨(3)日表示,去年一整年防疫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換算全台2,300萬人,相當於產險業對每人發放振興券9,200元,恐怕比政府即將要發放的現金給的還要多。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表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單周雙險新增理賠金額44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過去每周統計數都是統計至周一,剛好上周僅四個工作天,天數較少,因此新增金額看起來增加比較少。是否能解讀為理賠高峰已過?蔡火炎強調,「理賠部分還是要看實際發生保險事故的情形。」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去年整年,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為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7.2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6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12萬件。
商品部分,蔡火炎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蔡火炎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產險業者分析,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目前仍有公司存在尚未消化完的保單,雖然防疫政策逐漸鬆綁,不過業者透露,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農曆新年假期,人潮南來北往,很有可能出現更多確診數、擴大理賠數字,對於理賠金不敢過於樂觀,仍是戰戰兢兢。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表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單周雙險新增理賠金額44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過去每周統計數都是統計至周一,剛好上周僅四個工作天,天數較少,因此新增金額看起來增加比較少。是否能解讀為理賠高峰已過?蔡火炎強調,「理賠部分還是要看實際發生保險事故的情形。」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去年整年,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為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7.2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6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12萬件。
商品部分,蔡火炎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蔡火炎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產險業者分析,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目前仍有公司存在尚未消化完的保單,雖然防疫政策逐漸鬆綁,不過業者透露,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農曆新年假期,人潮南來北往,很有可能出現更多確診數、擴大理賠數字,對於理賠金不敢過於樂觀,仍是戰戰兢兢。
產險在防疫保單賠掉2,000億元,產險業全面檢討各保單損率、費 率,各產險對寵物險等保單條款作些「微調」或者乾脆不再承作新保 單。產險公司最高指導原則是「寧可少賺,也不要賠」,至少有兩到 三家產險停售換約或已修改條款。
少子化的浪潮下,毛孩作伴的風潮成了另類的趨勢,富邦產指出, 「毛小孩」成為飼主重要家人,據內政部及農委會統計,全台登記家 犬、家貓數量至2021年已經來到295萬隻,已超過了15歲以下的小孩 人口數,台灣寵物飼養風氣漸增,「寵物納保」的概念也在全台逐漸 興起。
依保發中心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為止,全體產險承保寵物險已 來到57,140張,較2020年的27,465張,成長108%;但是賠款率卻從 2020年的80.23%再提高至96%,若加上一些銷售費用,整體產險業 者承作寵物險是賣一張賠一張,有的產險寵物險是「倒賠」。因此, 相關產險已開始作調整。
原本銷售寵物險居冠的華南產險,易安網表示,就網路投保來看, 華南產修改後寵物險方案後因增加了許多投保限制,一度失去競爭力 ,然後來因兆豐產、中信產等公司網路投保停售換方案,華南產在易 安網的方案銷售有再增加情況。
國泰產險則表示,截至今年11月底承保件數破萬件,件數年增率超 過50%,整體而言,該公司寵物險業績穩定成長。
少子化的浪潮下,毛孩作伴的風潮成了另類的趨勢,富邦產指出, 「毛小孩」成為飼主重要家人,據內政部及農委會統計,全台登記家 犬、家貓數量至2021年已經來到295萬隻,已超過了15歲以下的小孩 人口數,台灣寵物飼養風氣漸增,「寵物納保」的概念也在全台逐漸 興起。
依保發中心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為止,全體產險承保寵物險已 來到57,140張,較2020年的27,465張,成長108%;但是賠款率卻從 2020年的80.23%再提高至96%,若加上一些銷售費用,整體產險業 者承作寵物險是賣一張賠一張,有的產險寵物險是「倒賠」。因此, 相關產險已開始作調整。
原本銷售寵物險居冠的華南產險,易安網表示,就網路投保來看, 華南產修改後寵物險方案後因增加了許多投保限制,一度失去競爭力 ,然後來因兆豐產、中信產等公司網路投保停售換方案,華南產在易 安網的方案銷售有再增加情況。
國泰產險則表示,截至今年11月底承保件數破萬件,件數年增率超 過50%,整體而言,該公司寵物險業績穩定成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27)日指出,台灣最快在農曆春節後討論是否有機會做新冠肺炎通報定義改變或「降類」。
市場認為,能夠舒緩產險業防疫險的鉅額理賠,產險業者則表示,目前降類依照保單條款僅有四家產險業者,理賠金有打折,加上年後宣布,距離保單到期僅短短三個月,影響很有限。
根各產險業者防疫險條款,原本保單條款載明第五類賠100%的防疫險,一旦調整到第四級,理賠金額將大打折,包含國泰世紀產、明台產、旺旺友聯產、中信產四家,法定傳染病理賠條件皆是第五類賠100%,若降類至第四類,國泰世紀產、明台產、旺旺友聯產理賠比率有10%,中信產5%。
以中信產「幸福安逸」為例,確診賠6萬計算,調整成第四類,確診賠3,000元;旺旺友聯「萬無疫失」確診賠2萬,降類賠10%換算只能拿2,000元等。
不具名產險業者指出,除了上述四家業者降類可以減緩理賠金,其餘多數產險業無法因此減緩。
業者表示,目前僅有住院日額回歸保單條款,確診者要住院才能理賠,但若真要減緩產險業理賠壓力,確診辨認方式也該回歸理賠條款,將快篩試劑如同確診改為PCR,才是有效做法。
市場認為,能夠舒緩產險業防疫險的鉅額理賠,產險業者則表示,目前降類依照保單條款僅有四家產險業者,理賠金有打折,加上年後宣布,距離保單到期僅短短三個月,影響很有限。
根各產險業者防疫險條款,原本保單條款載明第五類賠100%的防疫險,一旦調整到第四級,理賠金額將大打折,包含國泰世紀產、明台產、旺旺友聯產、中信產四家,法定傳染病理賠條件皆是第五類賠100%,若降類至第四類,國泰世紀產、明台產、旺旺友聯產理賠比率有10%,中信產5%。
以中信產「幸福安逸」為例,確診賠6萬計算,調整成第四類,確診賠3,000元;旺旺友聯「萬無疫失」確診賠2萬,降類賠10%換算只能拿2,000元等。
不具名產險業者指出,除了上述四家業者降類可以減緩理賠金,其餘多數產險業無法因此減緩。
業者表示,目前僅有住院日額回歸保單條款,確診者要住院才能理賠,但若真要減緩產險業理賠壓力,確診辨認方式也該回歸理賠條款,將快篩試劑如同確診改為PCR,才是有效做法。
防疫雙險理賠持續失血,本周正式邁入2,000億大關。金管會昨(27)日公布,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26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402萬件、理賠金額逾1,65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0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18.8億元,總計雙險的理賠金額共計達到2,071.9億元,單周新增理賠69.5億元,增幅較前兩周趨緩。
產險業者表示,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無法過於樂觀。
金管會保險局統計,今年以來至12月26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6.3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02萬件。
觀察前兩周單周理賠金額皆破百億元,理賠金額增加、確診數下滑,產險業者分析,主因是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因此出現金額不斷攀升確診數下降的現象;此外,許多產險公司仍有尚未消化完的保單,加派人力處理。保險局也說,與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有關。
27日國內新增24,498例COVID-19確定病例,相較前一周增加約43%。死亡個案創5月5日以來新低。產險業者說,雖然目前疫情以輕症為多數,且多數防疫險保單截至明年4月將到期,但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跨年、農曆新年等假期,人潮南來北往,是否會出現更龐大理賠數字是未知,也因此目前仍無法過於樂觀。
商品部分,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昨日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林志憲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產險業者表示,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無法過於樂觀。
金管會保險局統計,今年以來至12月26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6.3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1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達到502萬件。
觀察前兩周單周理賠金額皆破百億元,理賠金額增加、確診數下滑,產險業者分析,主因是理賠申請有遞延效應,大約兩周至一個月,因此出現金額不斷攀升確診數下降的現象;此外,許多產險公司仍有尚未消化完的保單,加派人力處理。保險局也說,與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有關。
27日國內新增24,498例COVID-19確定病例,相較前一周增加約43%。死亡個案創5月5日以來新低。產險業者說,雖然目前疫情以輕症為多數,且多數防疫險保單截至明年4月將到期,但隨著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加上迎來跨年、農曆新年等假期,人潮南來北往,是否會出現更龐大理賠數字是未知,也因此目前仍無法過於樂觀。
商品部分,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昨日表示,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針對產險業者增資,林志憲指出,目前共有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85億元,包括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155億、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核准尚未完成的是國泰世紀產100億元,合計產險業增資潮已達到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疫後全球物價攀升,讓各國勞工吃不消,繼美國紐約時報、星巴克 工會及日前結束抗爭的南韓卡車司機後,英國各業罷工不斷, 對於 各產險新上架旅綜險相關理賠規定不一。
據外電報導,英國鐵路工會、醫護人員已預告將展開間斷性罷工, 另機場人員也計畫從12月24日起也要間歇性罷工持續到年底,預計受 影響將有1萬班航班、逾200萬名旅客的假期行程。
經訪查,產險業新上架的旅綜險對於有關因罷工造成旅行不便保障 規定不一。富邦產險表示,該公司旅綜險未限制承保地區,仍承保歐 洲地區旅綜險,但若投保契約時已發生之事故,則不負理賠責任。
南山產物表示,該公司「金平安PRO」專案中個人旅行不便綜合保 險的「旅程取消保險」,保障被保險人於預定海外旅程「開始前七日 」,若因預定搭乘之公共交通工具業者之受僱人罷工,導致所預定搭 乘之班次取消或延誤達24小時,或其預定前往之地點發生暴動、民眾 騷擾之情事,而必須取消預定之全部旅程,對於無法取回之預繳團費 、交通、住宿及票券之費用,該公司將負理賠之責。
國泰產險指出,針對歐洲近期傳出罷工,針對民眾去歐洲旅遊,國 泰產險在相關旅綜險承保上並無特殊限制。
兆豐產險表示,該公司則不承保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發布國外旅遊警 示分級表所列「紅色警示」者,另對於保險契約時已經發生之事故, 該公司不負理賠責任。即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投保時已發生罷工事故, 該公司不負理賠責任。
各產險新上架旅綜險不但對罷工事件有不同規定,保障內容也不盡 相同,投保前先細看內容,另外,有的產險在保單上明文提到在同一 保險期間,對於民眾網路有「重複投保」有設限,且以一張為限,對 於超過之部份者會退還保費,保單不生效力。
據外電報導,英國鐵路工會、醫護人員已預告將展開間斷性罷工, 另機場人員也計畫從12月24日起也要間歇性罷工持續到年底,預計受 影響將有1萬班航班、逾200萬名旅客的假期行程。
經訪查,產險業新上架的旅綜險對於有關因罷工造成旅行不便保障 規定不一。富邦產險表示,該公司旅綜險未限制承保地區,仍承保歐 洲地區旅綜險,但若投保契約時已發生之事故,則不負理賠責任。
南山產物表示,該公司「金平安PRO」專案中個人旅行不便綜合保 險的「旅程取消保險」,保障被保險人於預定海外旅程「開始前七日 」,若因預定搭乘之公共交通工具業者之受僱人罷工,導致所預定搭 乘之班次取消或延誤達24小時,或其預定前往之地點發生暴動、民眾 騷擾之情事,而必須取消預定之全部旅程,對於無法取回之預繳團費 、交通、住宿及票券之費用,該公司將負理賠之責。
國泰產險指出,針對歐洲近期傳出罷工,針對民眾去歐洲旅遊,國 泰產險在相關旅綜險承保上並無特殊限制。
兆豐產險表示,該公司則不承保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發布國外旅遊警 示分級表所列「紅色警示」者,另對於保險契約時已經發生之事故, 該公司不負理賠責任。即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投保時已發生罷工事故, 該公司不負理賠責任。
各產險新上架旅綜險不但對罷工事件有不同規定,保障內容也不盡 相同,投保前先細看內容,另外,有的產險在保單上明文提到在同一 保險期間,對於民眾網路有「重複投保」有設限,且以一張為限,對 於超過之部份者會退還保費,保單不生效力。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持續大失血。金管會昨(20)日公布,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19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387萬件、理賠金額逾1,58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97.7萬件,理賠金額407億元,總計雙險的理賠金額共計達到1,990.6億元,單周新增理賠103.6億元,這已是連續二周單周理賠新增破百億元。
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19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4.8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0倍以上,防疫雙險總件數485萬件。
繼上周公布單周新增額暴增100.2億元,本周同樣理賠金破103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下該統計以來新高紀錄,估今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將上探2,000億元。
先前保險局分析,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但理賠金卻持續攀升,主因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商品部分,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產險業者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32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達985億元。
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19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4.8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40倍以上,防疫雙險總件數485萬件。
繼上周公布單周新增額暴增100.2億元,本周同樣理賠金破103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下該統計以來新高紀錄,估今年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將上探2,000億元。
先前保險局分析,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但理賠金卻持續攀升,主因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商品部分,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歲至18歲者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產險業者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832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產20億元;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達985億元。
交通部資料顯示,屏東縣今年1至9月每10萬人交通事故死傷高達2 ,018人,為協助更多青年學子提升風險意識,國泰產險「校園交通風 險地圖」前進屏東,於12月14日在國立屏東大學舉行「屏東事,屏大 事-守護學子用路安全」成果發表會,由屏東大學、國泰產險共同攜 手,揭露屏東大學三大校區的「Web VR校園交通風險地圖」及風險改 善建議報告書,讓學生透過VR虛擬實境科技親身走進容易發生事故的 交通衝突熱點,以懶人包方式宣導,以降低校園交通事故機率。
據交通部統計,2022年1至9月全台發生27萬1660件交通事故,其中 18至24歲機車騎士受傷就超過88,000人(占24.4%)、死亡235人( 占10.2%),顯示年輕駕駛為機車事故高風險族群,事故主要因為駕 駛經驗少及不熟路況。國泰產險自2017年起即開始推動「校園交通風 險地圖專案」,6年來已合作12所學校。國泰產險透過比對交通事故 資料找出學校周邊的事故熱點、偕同交通領域專家學者至事故熱點現 場查勘、繪製校園交通風險地圖以及風險改善建議報告書。
國泰產險損害防阻部謝昶盛協理表示,國泰產險建置屏大風險地圖 歷時7個月,期藉由風險地圖的建置,降低屏東地區的交通事故率。
據交通部統計,2022年1至9月全台發生27萬1660件交通事故,其中 18至24歲機車騎士受傷就超過88,000人(占24.4%)、死亡235人( 占10.2%),顯示年輕駕駛為機車事故高風險族群,事故主要因為駕 駛經驗少及不熟路況。國泰產險自2017年起即開始推動「校園交通風 險地圖專案」,6年來已合作12所學校。國泰產險透過比對交通事故 資料找出學校周邊的事故熱點、偕同交通領域專家學者至事故熱點現 場查勘、繪製校園交通風險地圖以及風險改善建議報告書。
國泰產險損害防阻部謝昶盛協理表示,國泰產險建置屏大風險地圖 歷時7個月,期藉由風險地圖的建置,降低屏東地區的交通事故率。
據交通部統計,今年前九月全台發生27萬1,660件交通事故,其中 18∼24歲機車騎士受傷逾88,000人、死亡235人,顯示年輕駕駛為機 車事故高風險族群。因此,國泰產自2017年以來即和各校園合作,建 置VR版校園交通風險地圖,六年來累計合作12所學校,國泰產險14日 前進屏東公布屏東大學交通衝突熱點。
為協助青年學子提升風險意識,國泰產險「校園交通風險地圖」1 4日在國立屏東大學舉行「屏東事,屏大事-守護學子用路安全」成 果發表會,揭露屏大三大校區的「Web VR校園交通風險地圖」及風險 改善建議報告書,讓學生透過VR虛擬實境科技親身走進容易發生事故 的交通衝突熱點,以降低校園交通事故機率。
國泰產險損害防阻部協理謝昶盛表示,國泰產險建置屏大風險地圖 歷時七個月,彙整分析屏縣警局及學校提供之交通事故資料、確立1 4個校園交通衝突熱點,範圍涵蓋臨近學校之共同生活圈,並與國立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吳宗修查勘現場,欲藉由風險地圖建置,降低屏東 的交通事故率。
屏東大學校長陳永森表示,與國泰產險的合作,不但可提供相關單 位專業道路工程改善方向,也有助屏東學子與市民了解高風險地點肇 事因素,提高用路人風險意識。
國泰產險推動校園交通風險地圖成效斐然,以前年台南市永康區三 校為例,比對風險地圖發布前後八個月事故率,永康區交通事故人數 下降8.81%,其中18∼
24歲的交通事故人數更下降15.47%。去年國泰產險與台南市東區 、中西區五校合作進行22處風險地點查勘,改善用路人道安觀念及道 路工程號誌等問題,其中A2類(造成人員受傷或超過24小時死亡)交 通事故中16至24歲死亡人數減少111人。
屏大學生表示,透過風險地圖學習交通安全是全新體驗,在科技輔 助下如同身歷其境,未來經過這些熱點會更加注意。國泰產險長期耕 耘損害防阻,重視事前預防大於事後補償,翻轉傳統宣導模式,以科 技互動創造符合新世代學生的「Web VR版校園交通風險地圖」體驗, 傳遞事故預防及安全駕駛觀念,守護校園交通安全。
為協助青年學子提升風險意識,國泰產險「校園交通風險地圖」1 4日在國立屏東大學舉行「屏東事,屏大事-守護學子用路安全」成 果發表會,揭露屏大三大校區的「Web VR校園交通風險地圖」及風險 改善建議報告書,讓學生透過VR虛擬實境科技親身走進容易發生事故 的交通衝突熱點,以降低校園交通事故機率。
國泰產險損害防阻部協理謝昶盛表示,國泰產險建置屏大風險地圖 歷時七個月,彙整分析屏縣警局及學校提供之交通事故資料、確立1 4個校園交通衝突熱點,範圍涵蓋臨近學校之共同生活圈,並與國立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吳宗修查勘現場,欲藉由風險地圖建置,降低屏東 的交通事故率。
屏東大學校長陳永森表示,與國泰產險的合作,不但可提供相關單 位專業道路工程改善方向,也有助屏東學子與市民了解高風險地點肇 事因素,提高用路人風險意識。
國泰產險推動校園交通風險地圖成效斐然,以前年台南市永康區三 校為例,比對風險地圖發布前後八個月事故率,永康區交通事故人數 下降8.81%,其中18∼
24歲的交通事故人數更下降15.47%。去年國泰產險與台南市東區 、中西區五校合作進行22處風險地點查勘,改善用路人道安觀念及道 路工程號誌等問題,其中A2類(造成人員受傷或超過24小時死亡)交 通事故中16至24歲死亡人數減少111人。
屏大學生表示,透過風險地圖學習交通安全是全新體驗,在科技輔 助下如同身歷其境,未來經過這些熱點會更加注意。國泰產險長期耕 耘損害防阻,重視事前預防大於事後補償,翻轉傳統宣導模式,以科 技互動創造符合新世代學生的「Web VR版校園交通風險地圖」體驗, 傳遞事故預防及安全駕駛觀念,守護校園交通安全。
六家產險業者公告,1日起新冠肺炎確診者居家照護,將不再通融 給付住院日額保險金。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說明,主要有二大因素, 一是當初是考慮保戶為了理賠,排擠到醫療量能,因此協調產險公會 給予通融措施,目前醫療量能已紓緩,二是防疫險理賠金額及確診率 超出預期,因此產險公司自行考量,取消通融措施。
國泰產險、富邦產險、中信產險、兆豐產險、明台產險及泰安產險 等六家產險在11月30日在其網站上公告,因疫情演變、輕症或無症狀 者達99.5%以上,加上政府防疫政策已日趨開放,如確診者同住家人 已不須再隔離,縮短確診隔離天數等,醫療量能恢復正常,因此從1 2月1日起,確診者住院日額保險金回歸保單條款約定辦理,即須入住 醫院進行治療者,按住院天數才有理賠。
林志憲強調,居家照護比照住院給付住院日額保險金,是今年4月 配合防疫政策輕重分流照護,與產險公會協調,居家比照住院日額辦 理,以避免保戶為了拿住院證明申請理賠,硬是輕症也要求住院,會 衝擊醫療量能,在產險公會問答集中亦有載明,各產險公司得考慮醫 療行為及實務作業等,給付理賠或融通給付,各家自行評估理賠方式 ,採取的理賠通融措施不必經金管會同意,取消亦不用保險局核准。
對於現在確診居家者可能就沒有住院日額保險金,林志憲表示,現 在只是回歸保單條款、契約精神,並無損及保戶權益的問題。
國泰產險、富邦產險、中信產險、兆豐產險、明台產險及泰安產險 等六家產險在11月30日在其網站上公告,因疫情演變、輕症或無症狀 者達99.5%以上,加上政府防疫政策已日趨開放,如確診者同住家人 已不須再隔離,縮短確診隔離天數等,醫療量能恢復正常,因此從1 2月1日起,確診者住院日額保險金回歸保單條款約定辦理,即須入住 醫院進行治療者,按住院天數才有理賠。
林志憲強調,居家照護比照住院給付住院日額保險金,是今年4月 配合防疫政策輕重分流照護,與產險公會協調,居家比照住院日額辦 理,以避免保戶為了拿住院證明申請理賠,硬是輕症也要求住院,會 衝擊醫療量能,在產險公會問答集中亦有載明,各產險公司得考慮醫 療行為及實務作業等,給付理賠或融通給付,各家自行評估理賠方式 ,採取的理賠通融措施不必經金管會同意,取消亦不用保險局核准。
對於現在確診居家者可能就沒有住院日額保險金,林志憲表示,現 在只是回歸保單條款、契約精神,並無損及保戶權益的問題。
防疫雙險理賠金額本周累積至1,786億元,下周將衝1,800億元。金管會保險局昨(6)日傍晚公布防疫保單最新數據,近一周防疫險理賠件數增加超過12萬件,理賠金額增加54億元;疫苗險近一周理賠件數增加2.8萬件,理賠金額增加11億元。合計今年以來廣義防疫險理賠已達1,786億元。
至於產險業增資則新增三家,六產險累計已達885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表示,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348萬件、理賠金額逾1,416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89萬件,理賠金額370.4億元,防疫雙險總理賠件數逾437萬件,理賠金額共1,786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1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5倍以上,總計防疫險加疫苗險總有效保單共730萬件。
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者完成增資,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增資90億元且已完成二次增資、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和泰產險20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六家合計707億元,林志憲說,最新進度是再增加新安東京海上再增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 中信產65億元,三家皆已獲准,總數相加增資金額邁入885億元。
另外,先前已對外公告,國泰世紀產也正規畫進行二度增資100億元,若後續核准,這波增資金額累計已突破900億元,達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四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以支應鉅額理賠金。
隨著疫情趨緩,目前多家產險業者已宣布住院日額理賠回歸保單條款,也就是必須要住院才能申請理賠,對於壽險業防疫保單是否也應比照產險業取消居家融通措施?對此林志憲表示,目前沒有接獲壽險公司反映要比照產險業防疫保單,「壽險公司當然可以考量實務作業情形判斷是否融通給付。」
至於產險業增資則新增三家,六產險累計已達885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表示,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止,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348萬件、理賠金額逾1,416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89萬件,理賠金額370.4億元,防疫雙險總理賠件數逾437萬件,理賠金額共1,786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自今年以來統計至12月5日,防疫險部分,有效保單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1倍以上;疫苗險部分,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5倍以上,總計防疫險加疫苗險總有效保單共730萬件。
增資部分,林志憲指出,目前六家產險業者完成增資,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增資90億元且已完成二次增資、富邦產險增資15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147億元、和泰產險200億元、兆豐產20億元,六家合計707億元,林志憲說,最新進度是再增加新安東京海上再增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 中信產65億元,三家皆已獲准,總數相加增資金額邁入885億元。
另外,先前已對外公告,國泰世紀產也正規畫進行二度增資100億元,若後續核准,這波增資金額累計已突破900億元,達985億元。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四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以支應鉅額理賠金。
隨著疫情趨緩,目前多家產險業者已宣布住院日額理賠回歸保單條款,也就是必須要住院才能申請理賠,對於壽險業防疫保單是否也應比照產險業取消居家融通措施?對此林志憲表示,目前沒有接獲壽險公司反映要比照產險業防疫保單,「壽險公司當然可以考量實務作業情形判斷是否融通給付。」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