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邦人壽(公)公司新聞
富邦金昨日代富邦現代人壽公告,董事會決議擬辦理1.4億股現增,每股面額與發行價都是5,000韓元(折合新台幣每股108元),總發行金額為7,000億韓元,原股東認購比率為100%,現金增資認股基準日訂在2025年9月9日。
富邦人壽表示,本次富邦現代人壽增資目的為滿足韓國主管機關對資本健全性之期待,並支持長期業務發展;富邦人壽目前持股富邦現代人壽83%,至於是否參與富邦現代人壽增資一事,尚待董事會討論決議。
富邦人壽董事長蔡明興2018年曾稱讚韓國保險市場是「新藍海」,看好其發展潛力。而富邦人壽於2015年12月以61.2億元,取得韓國現代人壽48%股權及五席董事,成為僅次於韓國現代汽車集團的第二大股東,當時是國內壽險業唯一成功進軍韓國市場個案。
富邦人壽在過去一共參與三次現增,分別是2018年以2,336億韓元,認購韓國現代人壽現增股4672.7萬股,持股比例提升至62%,公司更名為「富邦現代生命保險株式會社」(簡稱「富邦現代人壽」);2021年以韓元4,579.9億元或等值外幣認購現增股9,159.8萬股,持股比例達77%;2023年不超過韓元3,925億元認購7,850萬股,持股達83%,若此次參與,則為富邦人壽第四度增資富邦現代人壽。
富邦人壽表示,富邦現代人壽自2018年成為富邦人壽子公司後,多數年度穩定獲利 ,因應韓國自2023年起實施IFRS 17及K-ICS制度,富邦現代人壽已積極轉型,聚焦保障型與分期繳等高價值商品推動,以強化長期獲利基礎。
這次增資市場解讀,主要是富邦現代人壽為恢復資本充足率,確保經營成長。
富邦人壽回應,本次富邦現代人壽增資目的為滿足韓國主管機關對 資本健全性的期待,並支持長期業務發展;富邦人壽目前持股83%, 是否參與富邦現代人壽增資一事,尚待董事會決議。
富邦人壽指出,富邦現代人壽自2018年成為富邦人壽子公司後,多 數年度穩定獲利,因應韓國自2023年起實施IFRS 17及K-ICS制度,富 邦現代人壽已積極轉型,聚焦保障型與分期繳等高價值商品推動,強 化長期獲利基礎。
據韓國媒體報導,富邦現代人壽正在推動規模達7,000億韓元的現 金增資案,大股東富邦人壽將參與此次增資,目的是在無需採取過渡 措施,中長期內維持穩定的償付能力充足率(K-ICS),增資案預計 將在今年底前完成,本次增資金額寫下該公司歷史最大紀錄。
韓國媒體指出,富邦現代人壽近年來面臨資本充足率下降和獲利能 力低迷的困境。截至今年3月底,資本適足率進一步下降至145.5%, 扣除過渡性措施後,實際資本適足率為-23.8%,為業界最低。今年 上半年,該公司累計淨虧損約803億韓元(約新台幣17億元)。
另外,為充實營運資金、強化財務結構並提升資本適足率,三商美 邦人壽6月19日公告,董事會決議將辦理現增,預計發行普通股2億股 ;三商美邦18日發布重訊,員工認股股數為發行股份總數之10%,原 股東認購比率為發行股份總數之80%,並依證券交易法規定,提撥增 資發行新股總額10%對外公開承銷,現金增資認股基日為9月8日。
金管會的緊急措施為台灣壽險業帶來了暫時的安心。近期,六大壽險公司——國泰、富邦、南山、凱基、台灣和新光——共同增提外匯價格準備金達2,226.1億元,加上台新、元大、遠雄與三商美邦人壽,十家壽險公司合計增提近2,550億元,有效緩解了外匯準備金見底的危機。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六大壽險的外匯準備金餘額為2,007億元。然而,7月份新台幣匯率小幅貶值,導致六大壽險合計外匯準備金減少52億元,7月底餘額降至1,955億元。其中,富邦人壽的外匯準備金餘額為542億元,與前一個月相比增加25億元,顯示其穩健的經營策略。
新台幣匯率在第二季暴升約10%,對壽險業造成重大壓力。5月份,新台幣匯率狂升6.98%,全體壽險單月淨匯損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外匯準備金幾乎耗盡,僅剩188億元。面對這一挑戰,金管會迅速出手,允許壽險業針對特定保單的責任準備金計提基準進行調整,最高可釋出40%,並轉列為外匯準備金或稅前盈餘,從而成功轉危為安。
展望下半年,壽險公司將根據新台幣匯率價位、避險工具成本率及外匯準備金餘額,彈性調整避險比率及避險工具,以管理避險成本。這些避險工具包括SWAP、CS、NDF及一籃子貨幣Proxy等。有壽險高層預計,下半年新台幣匯率將在29.5至30元之間波動,若新台幣匯率回貶、NDF成本下降,將會擴大避險比例,以對抗2026年新台幣匯率持續升值的壓力。
金融市場再掀波瀾,台灣的金融龍頭富邦人壽近期搶攻亞洲資產中心的高資產商機,與北富銀携手合作,成功創造保費逾5,000萬元的亮眼成績,並已受理兩件業務。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富邦人壽特別開辦了「外幣分紅壽險」及「外幣利率變動型壽險」兩項專區試辦商品,這些商品不受傳統壽險最低給付比率限制,提供更高的彈性與保障,因此受到市場熱烈追捧。
在8月7日,富邦人壽再下一城,宣布開辦「保險融資」業務,推出9項「保費融資」商品及32項「保單融資」商品,為客戶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這一策略與國泰人壽推出的「美添增鑽利率變動型美元終身壽險」形成對比,顯示富邦人壽近年來在分紅保單市場的堅定立場。
富邦人壽透露,專區據點日前已受理自台北富邦銀行進件的高資產客戶,這些客戶的淨資產超過1億元,符合高資產客戶標準。新契約保費換算台幣超過5,000萬元,這些高額投保案件充分顯示了富邦人壽商品在彈性資產配置與長期財務規劃方面的優勢,吸引了大量高資產客戶的青睞。
作為首批獲准試辦營運的保險業者之一,富邦人壽進駐亞資中心,專區據點設於高雄苓雅分公司,持續拓展財富管理及國際保險(OIU)兩大業務。與銀行專區試辦合作,推動保險融資業務,自7月進駐以來,陸續推出OIU及高資產客戶專屬商品。
為了協助客戶彈性運用資金,富邦人壽自8月7日起與北富銀共同推出保費融資及保單融資服務,包括台、外幣利率變動型與分紅型指定商品。除了與北富銀合作外,富邦人壽也與多家金融機構洽談合作,旨在提升高資產客戶的資產運用效率。
在保費融資方面,富邦人壽提供了9項可承作的保費融資商品,包括富美鴻運外幣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尊榮紅富外幣分紅終身壽險、富貴長紅分紅終身壽險等多款熱門商品,為客戶提供全面的保障與投資選擇。
台灣股市近期遭遇第二季度匯損風暴,但在此波股災中,台積電(2330)成為市場中的「護城河」,為多家壽險金控帶來強有力的支持。以國泰金(2882)、富邦金(2881)、凱基金(2883)為例,台積電一檔股票就為這三家壽險金控帳上未實現收益帶來約311.8億元的增加,成為其獲利與淨值的關鍵支柱。
台積電15日的收盤價為1,180元,較6月底的1,060元上漲11%,這一漲幅對於三大壽險金控實現帳上未實現收益,並進一步挹注獲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壽險業,約九成的股票部位都放在FVPL(公允價值衡量,結果進入當期損益)中,並採用「覆蓋法」進行操作。賣股已實現的處分利益會直接進入損益表,而未實現的評價利益則會進入OCI(其他綜合收入),這會影響淨值。
台積電近期的跌深反彈,讓壽險金控得以一方面逢高減碼、鎖定收益,減緩匯損衝擊,同時也撐住了淨值。另一方面,這也促使壽險金控降低持股集中度。根據各金控揭露的台股大額交易資料,國泰金、富邦金、凱基金在6月底時持有台積電的市值分別為892.5億元、1,045.4億元和265億元,這些市值仍是其投資組合中最核心的部分。
以台積電第二季度單季股價16.4%的漲幅來換算,三業者在第二季度分別減碼台積電8,756張、33,645張和22,515張,採取了逢高減碼的策略,以鎖定帳上未實現收益。如果假設持股成本不變,並還原台積電第二季度的季漲幅,則在相同股數基準下,可以推算出國泰金持有台積電帳上增加評價利益約126.3億元、富邦金約147.9億元、開發金約37.6億元,合計帳上增加未實現評價利益達311.8億元。
此外,國泰金減碼了19檔科技股、富邦金減碼了15檔、凱基金則減碼了三檔,整體來看,約有六到七成的個股都有評價利益。市場法人分析指出,第二季度壽險業靠著科技股股價的飆升,成功減緩了匯損衝擊,並帶動帳上評價利益的大幅增加。這也顯示了大型電子龍頭在壽險金控「進攻、退守」策略中的核心資產地位。
近期,台灣金融業界掀起一股資金調整的風潮。根據最新揭露的資料,台灣三大壽險金控——國泰金、富邦金與凱基金,在第二季度對於股市的操作策略進行了明顯的轉變。這次轉變特別聚焦在大型電子股的減碼與低估值、高殖利率的成熟製程題材的加碼上。
在這波操作中,富邦金表現特別顯著,大砍台積電3.36萬張,成為減碼冠軍。凱基金也跟進減碼2.25萬張,而國泰金則調節了8,756張,三大壽險金控合計賣出台積電近6.5萬張。這一動作顯示了壽險金控對於大型電子龍頭股採取了獲利了結的策略,並且降低了對這些股票的集中度。
相對於減碼大型電子股,這三家金控則是同步加碼聯電。其中,國泰金大舉加碼26.5萬張,居於首位;富邦金買進11.1萬張;凱基金則補進1,761張。這一轉向,使得資金明顯從電子股轉向了聯電等低估值、高殖利率的股票。
新光金在7月24日併入台新金後,其持倉剔除約348億元債券部位,估算持股台積電約5.5萬張,與上季幾乎無變動。目前,新光金持有台積電股債部位合計936億元。而新壽去年底持股台積電約3.73萬張,每股成本1,025元。國泰、南山、新光、凱基四家大型壽險公司至去年底持股台積電成本均價約在800元至1,025元之間。
法人分析指出,第二季度台股波動較大,內有台幣暴升帶來的匯損衝擊,外有關稅隱憂,壽險金控因此從高估值的AI龍頭股撤出,轉向景氣循環與高息題材,以兼顧息收與成長。電子股在第二季度跌深反彈11.8%,漲幅遠高於大盤的7.5%。
國泰金在6月底持有科技股4,672億元,金額季增5.9%,低於同期電子股的11.8%,整體仍以減碼為主,資金轉向AI測試設備與供應鏈。富邦金則減碼電子股,加碼PCB、IC設計及伺服器鏈,操作最多元且分散,偏向「區間輪動」。凱基金則聚焦於減碼台積電,加碼核心電子股,專注半導體供應鏈。
富邦人壽8月7日也宣布開辦「保險融資」業務,共計9項「保費融 資」商品及32項「保單融資」商品。
有別於國泰人壽推出「美添增鑽利率變動型美元終身壽險」,近年 主打分紅保單的富邦人壽,本次開辦外幣分紅壽險及外幣利率變動型 壽險等兩項專區試辦商品。
富邦人壽透露,專區據點日前已受理自台北富邦銀行進件,客戶符 合財力證明淨資產超過1億元的高資產客戶標準,投保分紅高保障商 品,新契約保費換算台幣超過5,000萬,為高額投保案件,顯示此商 品彈性資產配置與長期財務規劃功能,深獲高資產客戶青睞。
富邦人壽進駐亞資中心,為首批獲准試辦營運的保險業者之一,專 區據點為高雄苓雅分公司,持續拓展財富管理及國際保險(OIU)兩大 業務,並配合銀行專區試辦,合作推動保險融資業務,7月進駐以來 陸續推出OIU及高資產客戶專屬商品。
為進一步協助客戶彈性運用資金,富邦人壽8月7日起共同推出保費 融資及保單融資服務,包括台、外幣利率變動型與分紅型指定商品, 除將攜手北富銀提供保險融資服務外,並持續與多家金融機構洽談合 作,協助高資產客戶提升資產運用效率。
以保費融資為例,可承作保費融資的9項商品,包括:富美鴻運外 幣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尊榮紅富外幣分紅終身壽險、富貴長紅分紅 終身壽險、美富長紅外幣分紅終身壽險、星美富足外幣分紅終身壽險 、智富紅運外幣分紅終身壽險、圓滿鑽利率變動型增額終身壽險、智 富美家外幣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富邦人壽(國際)富美環球利率變動 型終身壽險。
從數據觀察,富邦金大砍台積電3.36萬張居冠,凱基金同砍2.25萬張,國泰金同步調節8,756張,合計三大壽險金控賣出台積電張數近6.5萬張。
相對地,三家則同步進場聯電,國泰金大舉加碼26.5萬張居首,富邦金買進11.1萬張,凱基金則補進1,761張,合計近37.8萬張,資金明顯轉向。新光金(7月24日已併入台新金)持倉剔除約348億元債券部位後,估算持股台積電約5.5萬張,較上季幾乎無變動;目前持有台積電股債部位合計936億元。
新壽去年底持股台積電約3.73萬張,每股成本1,025元。國泰、南山、新光、凱基四家大型壽險公司至去年底持股台積電成本均價約在800元至1,025元之間。
法人分析,第2季台股波動大,內有台幣暴升匯損衝擊、外有關稅隱憂,壽險金控從高估值的AI龍頭撤出,轉進景氣循環與高息題材,以兼顧息收與成長。
電子股第2季跌深反彈11.8%,漲幅遠高於大盤7.5%。國泰金逢高獲利了結,轉布局AI中下游成長股;富邦金上季大減碼,本季回補加碼廣泛供應鏈;凱基金加碼核心電子股。
國泰金6月底持有科技股4,672億元,金額季增5.9%,低於同期電子股漲幅11.8%,整體仍以減碼為主,資金轉向AI測試設備(致茂、旺矽)與供應鏈(貿聯、廣達、日月光)聚焦中下游成長點。
富邦金減碼台積電、台達電、金像電、貿聯-KY等電子股,加碼PCB(欣興、華通)、IC設計(祥碩、矽力、聯發科)及伺服器鏈(鴻海、廣達、緯創、日月光、世界),操作最多元且分散,偏向「區間輪動」。
截至6月底,富邦金科技股持股水位3,318億元,季增24.8%,遠高於電子漲幅,顯示大舉加碼。
凱基金操作最為聚焦,減碼台積電,將台達電、智邦、國巨剔除大額交易名單,加碼聯電、鴻海、日月光、聯發科,專注半導體供應鏈。
台積電15日收1,180元,較6月底1,060元,漲幅高達11%,有助三大壽險金控實現帳上未實現收益,進一步挹注獲利。
壽險業九成股票部位,全都是放FVPL中並採「覆蓋法」,賣股已實現的處分利益,可進損益表,反映在當期獲利上,未實現的評價利益則進OCI,影響淨值。
台積電這波跌深反彈讓壽險金控一方面藉由逢高減碼、鎖定收益,減緩匯損衝擊,撐住淨值,另一方面降低持股集中度。
據各金控揭露台股大額交易資料中,國泰金、富邦金、凱基金6月底持股台積電市值各是892.5億元、1,045.4億元、及265億元,仍為投資組合中最核心部位。以台積電第2季單季股價漲幅16.4%換算,三業者在第2季各減碼台積電8,756張、3萬3,645張及2萬2,515張,採逢高減碼、鎖定帳上未實現收益。
假設持股成本不變,並還原台積電第2季的季漲幅後,在相同股數基準下,推算出國泰金持有台積電、帳上增加評價利益約126.3億元、富邦金約147.9億元、開發金約37.6億元,合計帳上增加未實現評價利益311.8億元。
國泰金減碼19檔科技股、富邦金減碼15檔、凱基金則減碼三檔,整體約六到七成個股都有評價利益。
法人說,第2季壽險業靠著科技股股價飆升,減緩匯損衝擊,甚至進一步帶動帳上評價利益大幅增加。
顯示大型電子龍頭扮演壽險金控「進攻、退守」的核心資產。
根據各公司提供數據,今年6月底,國泰、富邦、南山、凱基、台 灣與新光等六大壽險,外匯準備金餘額為2,007億元。7月新台幣匯率 僅小幅貶值,六大壽險合計外匯準備金減少52億元,7月底餘額降至 1,955億元。
國泰、富邦、南山、凱基、台灣和新光人壽,7月底餘額分別為35 4、542、107、222、150與約580億元。與前一個月相較,國泰人壽月 減210億元,南山人壽減少144億元,新光人壽減少約37億元;凱基人 壽、台灣人壽與富邦人壽,分別增加198、116與25億元。
新台幣匯率7月底收在29.916元,單月貶值1.4分或0.05%。國泰人 壽指出,外匯準備金餘額減少,主因有二,一是韓元、星元等貨幣比 新台幣貶更多,替代避險出現損失,其次為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 DF)6個月天期有評價損失,收回較多準備金,但整體水位仍舊十分 充足、足以因應外匯波動。
新台幣匯率第二季暴升約10%,壽險業飽受巨額匯損之苦。新台幣 匯率5月狂升6.98%,全體壽險單月淨匯損創下史上新高紀錄,外匯 準備金幾乎燒光,僅剩188億元。
眼見幾家壽險公司外匯準備金就快見底、難以因應未來可能的匯兌 風險,金管會祭出救急措施,允許壽險業可針對過往特定保單的責任 準備金計提基準進行調整,最高可釋出40%,並得轉列為外匯準備金 或稅前盈餘,因此才轉危為安。
壽險公司表示,下半年將視新台幣匯率價位、避險工具成本率及外 匯準備金餘額,彈性調整避險比率及避險工具以管理避險成本,會使 用避險工具包括SWAP、CS、NDF及一籃子貨幣Proxy等。
也有壽險高層說,預計今年下半年,新台幣匯率將在29.5至30元區 間波動,若新台幣匯率回貶、NDF成本下降,將會擴大避險比例,以 規避2026年新台幣匯率持續升值的壓力。
壽險市場一片熱鬧,台灣壽險業在今年前七月交出亮眼成績單。根據業界預估,整體壽險業的新契約保費累計可望突破5,800億元,與去年同期的4,448億元相比,增長幅度高達三成以上,顯示市場對保險商品的熱情持續升温。
在眾多壽險公司中,國泰人壽以1,104.1億元的新契約保費奪得冠軍寶座,年增率更達到69%,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而富邦人壽也不甘示弱,積極推動分期繳及保障型商品,新契約保費達717.9億元,年增率為11.1%,在眾多壽險公司中位居第二。
南山人壽則以515.2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排名第三,年增率為13%。凱基人壽、新光人壽與台灣人壽的新契約保費分別為416.5億元、390.4億元及336.3億元,年增率則分別為34.9%、23.9%及16.6%,均呈現兩位數以上的成長。
7月份的六大壽險公司新契約保費總計為459.1億元,年增率為9.5%。其中,國泰人壽以150.7億元的新契約保費在六大壽險公司中獨樹一幟,是唯一一個單月新契約保費突破百億元的公司。這主要得益於投資型商品的強勁成長,投資型新契約保費月增率達83%,主要原因是6月新增標的IPO帶動通路銷售力道,上半年外溢保單新契約保費達143億元,持續領先業界。
富邦人壽7月份的新契約保費為88.9億元,南山人壽為60.1億元,凱基、新光與台灣人壽的新契約保費分別為49億元、41.6億元與68.8億元。
整體來看,今年前七月壽險業的新契約保費成長亮麗,顯示了市場對保險商品的信心不減,也反映了消費者對保障及投資需求的不斷增長。
近期台灣壽險市場熱絡非凡,各大壽險公司紛紛提高保單宣告利率,吸引更多保戶投資。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六大壽險公司7月份的新契約保費(FYP)總額達到458.2億元,累計前七月則是3,478.1億元,年增率超過三成,成長勢頭明顯。其中,國泰人壽表現亮麗,7月份新契約保費收入達150.7億元,年增率17%,累計前七月突破千億元,達1,104.1億元,年增率達69%,在六大壽險公司中位居首位。
在險種方面,國泰人壽前七月利變型商品年成長率達123%,投資型商品年成長率則為70%。特別是7月份投資型商品新契約保費達76.6億元,月增率83%,主要得益於6月新增標的IPO帶動通路銷售力道,為客戶提供更多資產配置選擇。
富邦人壽在7月份的新契約保費收入為88.9億元,年減1.5%,但累計前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717.9億元,在六大壽險公司中排名第二,年增率為11%。富邦人壽積極推動分期繳及保障型商品,帶動累計前七月新契約等價保費收入(FYPE)達344億元,年增率14%。
南山人壽7月份新契約保費收入為60億元,年增率2%,累計前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515億元,年增率13%。南山人壽以投資型年金、理財型及高保障商品為銷售主力,並持續推出符合國人醫療照護需求的商品,醫療險商品動能穩健。
凱基人壽7月份新契約保費收入為49億元,累計前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416.6億元,年增率34.9%。凱基壽前七月利變型商品年成長率27.7%,投資型商品年成長率105.2%。
新光人壽7月份新契約保費收入為41.6億元,年增率42.3%,累計前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390.5億元,年增率23.9%。新光人壽將持續優化商品結構,累積新契約CSM。
台灣人壽7月份新契約保費收入為68億元,年增率驚人達100.8%,單月成長率在六大壽險公司中位居第一,累計前七月達334億元,年增率16.4%。台壽表示,7月份業績表現亮眼,主要得益於公司持續深化通路經營與商品布局策略,透過通路支援、提升專業賦能,與主要銀行及經代通路深化策略合作關係,透過激勵措施與數位賦能,提升業務員通路產能,並推出多元化保險商品,滿足不同通路屬性與差異化客戶需求。
據各公司公告資訊,壽險龍頭國泰人壽前七月新契約保費破1,100 億元、高達1,104.1億元奪下冠軍,年增率飆至69%;富邦人壽積極 強化分期繳及保障型商品推動,今年前七月新契約保費717.9億元居 次,年增11.1%;南山人壽前七月新契約保費515.2億元排名季軍、 年增13%。
凱基人壽、新光人壽與台灣人壽,今年前七月新契約保費分別為4 16.5億元、390.4億元及336.3億元,年增各34.9%、23.9%及16.6% 。換言之,今年前七月六大壽險公司的新契約保費,全數較去年同期 兩位數增長、業績暢旺。
單看7月六大壽險新契約保費459.1億元、年增9.5%。其中,國泰 人壽7月新契約保費150.7億元,為六大壽險裡唯一破百億元的壽險公 司,國泰人壽7月投資型商品強勁成長,投資型新契約保費月成長83 %,主因為6月新增標的IPO帶動通路銷售力道,且上半年外溢保單新 契約保費達143億元,持續領先業界。
富邦人壽7月新契約保費88.9億元,南山人壽為60.1億元,凱基、 新光與台灣人壽新契約保費分別為49億元、41.6億元與68.8億元。
壽險業者估計,今年前七月全體壽險新契約保費估破5,800億元, 較去年同期增長幅度可望超過三成。
據各公司統計,國泰人壽7月新契約保費收入150.7億元,年增17%,累計前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104.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9%,金額與年增率均為六大壽險之冠。
以險種來看,國壽前七月利變型商品年成長123%,投資型商品年成長70%。7月投資型商品新契約保費達76.6億元,月增83%,國壽表示,主因6月新增標的IPO帶動通路銷售力道,提供客戶更多資產配置選擇。
富邦人壽7月新契約保費收入88.9億元,小幅年減1.5%,累計前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717.9億元,在六大壽險裡居次,較去年同期成長11%。富邦人壽積極強化分期繳及保障型商品推動,帶動累計前七月新契約等價保費收入(FYPE)達344億,年增14%。
南山人壽7月新契約保費收入60億元,年增2%,累計前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515億元,年成長13%,南山人壽表示,公司以投資型年金、理財型及高保障商品為銷售主力,加上持續推出符合國人醫療照護需求商品,醫療險商品動能穩健。
凱基人壽7月新契約保費收入49億元,累計前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416.6億元,年成長34.9%,以險種來看,凱基壽前七月利變型商品年成長27.7%,投資型商品年成長105.2%。
新光人壽7月新契約保費收入41.6億元,年增42.3%,累計前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390.5億元,年成長23.9%,將持續優化商品結構,累積新契約CSM。
台灣人壽7月新契約保費收入68億元,年成長高達100.8%,單月成長率居六大壽險之冠,累計前七月達334億元,年成長16.4%。台壽表示,7月業績表現亮眼,主要受惠公司持續深化通路經營與商品布局策略,透過通路支援、提升專業賦能,與主要銀行及經代通路深化策略合作關係,透過激勵措施與數位賦能,提升業務員通路產能,加上推出多元化保險商品,滿足不同通路屬性與差異化客戶需求。
台灣金融壇近期掀起一片驚艷,富邦金控繼續蟬聯金控獲利王寶座,而其子公司富邦人壽的表現也相當亮眼。根據最新自結數據,富邦金控7月單月大賺逾百億元,累計前七月稅後純益達623.7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為4.29元,顯示其穩健的業務表現。
在富邦金控旗下,台北富邦銀行累計前七月獲利創下歷年同期新高,這主要得益于核心業務的獲利動能穩定。同時,富邦產險和富邦證券的累計獲利也分別達到歷年同期次高紀錄。特別是富邦人壽,7月稅後純益為59.3億元,累計獲利304.8億元,主要投資收益來源包括國內股票股利收入、利息收入,以及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及基金配息收入。
台北富邦銀行在7月的稅後純益為29.6億元,累計稅後純益達224.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5%,創下歷史新高。富邦產險的7月稅後純益為5.7億元,累計前七月稅後純益34.5億元,年成長24%,這反映了業務品質的提升與風險控管策略的成效。而富邦證券的7月稅後純益為12.4億元,累計稅後純益53億元,創下歷年同期次高紀錄。
另一金控巨頭國泰金控也表現出色,其子公司核心業務動能穩健,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及國泰投信累計稅後純益續創歷史新高。國泰人壽7月稅後純益為42.5億元,累計稅後純益達230.4億元,單月獲利持穩,主要受益於資本利得及經常性收益的挹注。
國泰世華銀行7月稅後純益為42.1億元,累計稅後純益達275.9億元,續創同期新高,年成長15%。這主要得益于放款成長和資金成本控制得宜,累計淨利息收入呈雙位數增長。國泰產險7月稅後純益為3.6億元,累計稅後純益達22.2億元,年成長34%。國泰證券7月稅後純益為3.3億元,累計稅後純益達21.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2%,但累計獲利仍創同期歷史次高。國泰投信7月稅後純益為1.7億元,累計稅後純益達15.7億元,創同期新高,年成長16%。
五大壽險公司7月份的獲利情況已經揭曉,根據各家公司公布的數據,國泰、富邦、南山、凱基與台灣人壽等五大壽險公司,在7月份合計帶回了165.3億元的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年減幅達47%。至於前七個月的累計獲利則為825.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61%。雖然受到新台幣匯率大幅升值等因素的影響,壽險公司的獲利表現並不如去年,但在經常性收益的挹注下,獲利逐漸恢復成長的趨勢。
在這五大壽險公司中,富邦人壽的表現特別引人注目。該公司7月份的稅後純益達到了59.3億元,這主要得益于國內股票股利收入、利息收入,以及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及基金配息收入的增加。截至7月底,富邦人壽的累計稅後純益已經達到了304.8億元。富邦人壽指出,7月份台股加權指數大漲約1,287點,正值台股除息旺季,公司趁此時機實現了資本利得及股息收入的雙重收穫。此外,美國公債利率的回升,也讓富邦人壽把握住了時機,增加配置並保留充足的現金,以彈性應對後續市場的變化。
國泰人壽的獲利表現也相當穩定,7月份的稅後純益為42.5億元,累計獲利達到了230.4億元。其獲利穩定的原因主要是來自資本利得和經常性收益的挹注。在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達成初步協議、美股財報表現亮眼以及全球AI需求持續強勁的背景下,國泰人壽把握波段操作,調節覆蓋法及FVOCI股票部位,進而帶動了整體績效的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國泰人壽7月份在公允價值衡量(FVOCI)項目下的股票資本利得為32億元,這部分雖然未進入損益表,但可以進入保留盈餘,若將這部分計入,調整後的稅後純益將約為74億元。
凱基人壽則是7月份受益於股利收入和股票獲利的實現,單月稅後獲利達到了38.18億元,累計稅後獲利為48.89億元。台灣人壽的7月份稅後純益為17.42億元,累計稅後獲利為89.58億元,但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今年美元重挫8.7%導致匯兌損失增加。南山人壽7月份的稅後純益為7.9億元,累計前七月稅後純益為151.8億元。而新光人壽因為在7月份併入台新金控,所以並未公布全月與累計前七月的獲利數字,估計7月份的稅後淨損約為3億元。
台股在7月份表現亮眼,加權指數大漲約1,287點,這主要得益于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達成的初步協議、美股財報表現突出,以及全球對AI技術的強烈需求。這些因素共同帶動了國內出口的強勁增長,進而推升了國内外股市的走揚。在這股熱潮中,壽險業也受益匪淺,尤其是台股除息旺季的挹注,讓業內獲利情況得到顯著提升。
根據統計數據,七大壽險公司在7月份的合計稅後純益達到了165.3億元,而累計前七月則賺進了825.47億元,雖然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逾六成,但整體表現仍屬穩定。在這七大壽險公司中,富邦人壽以單月稅後純益59.3億元奪得冠軍寶座,顯示其在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國泰人壽以42.5億元居次,凱基人壽則以38.18億元位居第三。其餘依序為台灣人壽的稅後純益17.42億元、南山人壽的7.9億元。
在累計前七月的表現上,富邦人壽以304.8億元的稅後純益領先群雄,國泰人壽以230.4億元位居第二,南山人壽的151.8億元、台灣人壽的89.58億元以及凱基人壽的48.89億元分別位居後三。值得注意的是,新光人壽因合併原因,其7月份的經營績效只計算了合併基準日(7月24日)後的八天,這段時間的稅後獲利為18億元,主要來自股利收益和資本利得操作。
富邦人壽的優異表現不僅反映了其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也顯示了其在風險管理和投資策略上的成功。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甦和科技發展的進步,富邦人壽有望繼續保持其市場領先地位,為投資者和保戶帶來更多的價值。
統計五大壽險7月表現,以富邦人壽奪冠、單月稅後純益59.3億元,國泰人壽42.5億元居次,凱基人壽38.18億元位居第三,後續依序為台灣人壽稅後純益17.42億元、南山人壽7.9億元。累計前七月表現,依序為富邦人壽稅後純益304.8億元、國泰人壽230.4億元、南山人壽151.8億元、台灣人壽89.58億元、凱基人壽48.89億元。
新光人壽因合併原因,只計入合併基準日(7月24日)後,共八天的經營績效,其稅後獲利(7月24日至31日)為18億元,主要是因股利收益進帳及資本利得操作穩定所致。
金控雙雄公布最新自結獲利,富邦金控7月單月大賺逾百億元、達 110.3億元,但較去年同期減少58.8%,累計前七月稅後純益623.7億 元、年減42.1%,每股稅後純益(EPS)4.29元,蟬聯金控獲利王寶 座;國泰金控緊追在後,7月稅後純益90.2億元、年減57.9%,累計 稅後賺547.7億元、年減41.2%,EPS為3.5元。
富邦金指出,子公司獲利表現穩健,台北富邦銀行累計前七月獲利 創歷年同期新高,富邦產險、富邦證券累計獲利皆為歷年同期次高。 富邦人壽7月稅後純益為59.3億元,累計賺進304.8億元,7月主要投 資收益來源為國內股票股利收入、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 利得及基金配息收入。
台北富邦銀行7月稅後純益29.6億元,累計稅後純益224.8億元,較 去年同期成長15%,續創歷史新高,主要受惠於核心業務獲利動能穩 定;富邦產險7月稅後純益5.7億元,累計前七月稅後賺進34.5億元, 年成長24%,反映業務品質提升與風險控管策略成效;富邦證券7月 稅後純益12.4億元,累計稅後純益53億元,創歷年同期次高紀錄,惟 較去年同期減少21%。
國泰金強調,今年以來各子公司核心業務動能穩健,國泰世華銀行 、國泰產險及國泰投信累計稅後純益續創歷史新高,國泰證券累計獲 利為歷史次高。國泰人壽7月稅後純益42.5億元,累計稅後賺進230. 4億元,單月獲利持穩,主要反映資本利得及經常性收益挹注。
國泰世華銀行7月稅後純益42.1億元,累計稅後純益275.9億元,續 創同期新高,年成長15%。受惠放款成長,資金成本控制得宜,累計 淨利息收入呈雙位數增長;國泰產險7月稅後純益3.6億元,累計稅後 純益續創同期新高、達22.2億元,年成長34%;國泰證券7月稅後純 益3.3億元,累計稅後賺進21.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2%,累計獲 利仍創同期歷史次高;國泰投信7月稅後純益1.7億元,累計稅後純益 15.7億元,創同期新高,年成長16%。
受到新台幣匯率劇烈升值影響,壽險公司今年獲利表現不如去年, 但在經常性收益挹注下,獲利逐步恢復成長。
富邦人壽7月稅後純益59.3億元,主要投資收益來源為國內股票股 利收入、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及基金配息收入,累 計稅後純益304.8億元。富邦人壽指出,7月加權指數大漲約1,287點 ,亦為台股除息旺季,台股部位於實現資本利得及股息收入皆有斬獲 ,7月美國公債利率反彈,富邦人壽把握時機增加配置,並保留帳上 充足現金,彈性因應後續市況變化。
國泰人壽7月稅後純益42.5億元,獲利持穩主要反映資本利得及經 常性收益挹注,累計獲利達230.4億元,7月隨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達 成初步協議、美股財報表現亮眼及全球AI需求續強,提振國內外股市 走揚,國壽掌握波段操作,逢高調節覆蓋法及FVOCI股票部位,在股 利收入挹注經常性收益下,帶動整體績效表現。
國壽7月實現歸在公允價值衡量(FVOCI)項目下的股票資本利得3 2億元,這部分未進損益表,但可進保留盈餘,若加計這個部位,調 整後稅後純益約為74億元。
凱基人壽7月受惠於股利收入進帳,及掌握市場脈動實現股票獲利 ,單月稅後獲利38.18億元,累計稅後獲利48.89億元;台灣人壽7月 稅後純益17.42億元。累計稅後獲利89.58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主 因今年以來美元重挫8.7%致匯兌損失增加;南山人壽7月稅後純益為 7.9億元,累計前七月稅後純益為151.8億元;新光人壽7月併入台新 金控,因此並未公布全月與累計前七月的獲利數字,估計7月稅後淨 損約3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