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邦人壽(公)公司新聞
壽險公司設定2024年要完成1億1,923萬元微型保單保費目標,據壽險公會統計,截至10月底,微型保險有效契約人數達66.2萬人,總保額2,028.7億元,總保費收入1億990萬元,總達成率由大幅攀升為92.17%,力拚年底達標。
進一步觀察微型保險壽險業目標達成率,15家公司設定今年要完成1億1,923萬元微型保單保費目標,目前已達標的壽險公司有凱基人壽、台灣人壽、南山人壽、中華郵政,達成率分別為168.25%、128.29%、123.23%、119.33%,其他包含富邦人壽 、元大人壽、全球人壽 、國泰人壽、新光人壽目標達成率皆在七成以上。
另以微型保險有效契約人數來看,截至10月底,國泰人壽以16.8萬人占最多、提供約577.8億元的保障,之後依序為南山人壽約有11.2萬人、保額約337.8億元,凱基人壽則有10.2萬人、保額達305.6億元。而台灣人壽、新光人壽、富邦人壽有效契約人數分別有7.2萬人、7萬人、6.9萬人。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於11日盛大舉辦了「2024台灣企業永續獎─綜合績效獎暨永續報告獎」頒獎典禮,其中,富邦金控再度榮獲「台灣十大永續典範企業獎」的最高榮譽,而子公司富邦人壽與富邦證券也分別獲得「台灣100大永續典範企業獎」的殊榮。在永續報告獎類別中,富邦金控與富邦人壽榮獲「白金級」評定,台北富邦銀行、富邦產險、富邦證券則獲得「金級」認證。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在典禮上表示,富邦金控始終積極發揮企業影響力,與各利害關係人攜手共創零碳社會。今年,富邦金控及其子公司共獲得「台灣企業永續獎」20個獎項,在金融業中獲獎數量居冠,這充分顯示了與各子公司共同努力深耕永續經營的成果獲得各界的高度肯定。
富邦金控秉持「多一步」的永續理念,自2015年起啟動「永續經營ESG願景工程」,並以「Run for GreenTM」為主軸,規劃了ESG四大策略與2025年的目標,預計到2030年達到2.91兆元的綠色金融目標。在永續資訊揭露方面,富邦金控首次將環境與社會面邊界擴大至金控及其五大主要子公司,並依循指標擴大至保險業與全部商業銀行指標,因而獲得白金級評定。
富邦人壽則不斷引導產業與供應商進行低碳轉型,並逐年提高綠色金融投資,以人權治理打造幸福職場。其最新的永續報告書涵蓋海外子公司,並二度獲頒100大永續典範企業獎及永續報告白金級。
台北富邦銀行在今年9月發佈了第二本永續報告書,遵循GRI準則、SASB商業銀行產業準則等,全面揭露ESG各面向的重要作為,並首度推出精簡版及英文版本,榮獲永續報告金級認證。
富邦產險的永續報告書則根據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利害關係人關注議題等面向進行重大主題鑑別,並首度參考消防署最新職場消防安全SDGs揭露實務建議指南,獲得永續報告金級認證。
富邦證券長期深耕永續經營,積極揭露盡職治理資訊,與被投資公司緊密合作,實施綠色金融投資與承銷,打造低碳營運環境,並長期投入社會公益,首度參獎即獲得100大永續典範企業及永續報告金級認證。
為了關懷與保護弱勢群體,台灣的保險業界積極響應政府推動的微型保險計劃。截至目前,全台壽險業的微型保險達成率已經突破九成二,顯示出業界對於此項公益事业的熱心參與。其中,凱基人壽、台灣人壽、南山人壽、中華郵政等四家壽險公司的達成率更是高達百分之一百以上,展現出業界的高度投入與成效。
微型保險計劃的目標是於2024年完成1億1,923萬元的微型保單保費目標。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微型保險的有效契約人數已經達到66.2萬人,總保額高達2,028.7億元,總保費收入則為1億990萬元。總達成率從去年的低點大幅攀升至92.17%,業界正努力奮戰,以達成年底的目標。
在所有參與微型保險的壽險公司中,有15家公司設定今年要完成1億1,923萬元的微型保單保費目標。除了凱基人壽、台灣人壽、南山人壽、中華郵政四家已經達標的公司外,其他如富邦人壽、元大人壽、全球人壽、國泰人壽、新光人壽等公司的目標達成率也都在七成以上,顯示出業界的普遍進步。
在微型保險有效契約人數方面,國泰人壽以16.8萬人的數字領先,提供的保障金額高達577.8億元。緊隨其後的是南山人壽,約有11.2萬人的契約人數,保額約337.8億元。凱基人壽則有10.2萬人的契約人數,保額達到305.6億元。而台灣人壽、新光人壽、富邦人壽的有效契約人數分別為7.2萬人、7萬人、6.9萬人,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了各公司的市場佔有率,也體現了其在社會公益責任上的貢獻。
受惠資本市場表現好、避險操作得宜,金控雙雄旗下壽險公司成為 11月獲利衝高功臣。富邦人壽11月在處分股票、基金的資本利得及利 息收入的挹注下,稅後純益82.7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56.3億回升1 39.1億元,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920億元,年增136%;國壽因股票波 段操作實現資本利得加上避險得宜,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707.9億元 ,年增201%,續創同期歷史次高。
壽險子公司挹注,富邦金11月獲利達103.6億元,創11月同期新高 ,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1,406.5億元、年增103.3%,距離2021年全年 1,446億元新高紀錄僅差40億元,前11月每股盈餘10.03元,已賺逾一 個股本。
國泰金11月稅後純益44.7億元,單月獲利被中信金超車,但累計前 11月稅後純益達1,131億元,年增100.82%,每股盈餘7.44元,續創 歷史次高紀錄,累計獲利與每股盈餘僅次於富邦金。
銀行子公司部份,國泰世華銀受惠央行升息及放款動能強勁,並優 化外幣存款結構,提升台幣存款佔比,有效控制資金成本,外幣有價 證券價量均增,累計淨利息收入達雙位數成長,且財富管理淨手續費 收入年成長逾3成,11月稅後純益27.5億元,累計稅後純益369.7億元 ,年成長近3成;北富銀也因利息淨收益及手續費淨收益持續成長, 11月單月稅後純益17.6億元,累計前11月達290.7億元,年成長21% 。
雙雄旗下證券受惠台股大漲,獲利均創新高,國泰證券11月獲利3 .1億元、累計稅後純益39.2億元創新高;富邦證券更因金融資產部位 獲利成長的挹注,11月獲利8.5億元,較上月成長61%,累計前11月 稅後淨利95.0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7%。
統計14家金控中,有12家前11月累計獲利超越2023年全年,僅兆豐 金、華南金尚未突破去年全年獲利,但年增率維持成長,預估加計1 2月獲利,可望全都年成長。金控前11月獲利以富邦金1,406.5億元穩 坐冠軍,國泰金1,131億元居次,第三名中信金683.27億元;超過30 0億元的依序有元大金340.66元、凱基金330.44億元、兆豐金320.61 億元;200億元以上有第一金、玉山金、永豐金、華南金。
在獲利年增率方面,富邦金103.37%、國泰金100.82%,均為翻倍 ,凱基金75.2%排名第三,台新金與元大金則都在三成以上。
金控子公司獲利貢獻上,11月以13家銀行獲利203.21億元最多,其 次九家壽險104.35億元、13家證券賺52.85億元;前11月累計獲利, 銀行2,761.21億元、壽險2,230.37億元、證券624.16億元。
其中,六大壽險前11月獲利全面年成長,合計賺進2,583.07億元、 年成長167%,其中富邦人壽稅後純益920億元、國泰人壽708億元, 雙創史上次高。
法人認為,多家金控獲利亮眼,也讓股東對2025年股利充滿期待, 可鎖定4%以上的高殖利率股,有利股息保護及股價支撐。
富邦金昨天公布,2024年11月賺逾百億元、稅後純益達103.6億元,創歷年11月新高;累計今年前11月稅後純益1,406.5億元,為歷年同期次高,每股稅後純益(EPS)為10.03元、等於已賺進一個股本,蟬聯金控獲利王寶座。統計今年11月,富邦金控獲利年增488%、累計前11月獲利年增103%。
富邦金旗下子公司富邦人壽、富邦證券單月獲利創歷年11月新高;台北富邦銀行、富邦證券累計前11月獲利創歷年同期最高,富邦人壽累計獲利創歷年同期次高。富邦人壽11月稅後純益為82.7億元,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為920億元,主要投資收益來源為利息收入、處分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及基金配息收入。
台北富邦銀行11月稅後純益17.6億元,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290.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1%,創歷史新高,獲利成長主要來自利息淨收益及手續費淨收益分別較同期成長9%及38%,帶動營收較同期成長17%。各項業務動能穩健成長。
富邦產險11月稅後純益0.1億元,受到依帳齡及評估實際可收回情形提存呆帳準備影響。富邦金說明,11月防疫險內部作業評估規範增加提存4.98億,為依據內部作業評估規範進行提存,實際金額將依帳齡與收回狀況提列準備。富邦證券2024年11月稅後純益8.5億元,較上月成長61%,累計稅後純益95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7%。
國泰金控11月稅後純益44.7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89億元,大增133.7億元,累計前11月稅後賺進1,13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00.8%,EPS達7.44元,累計稅後純益及EPS皆創歷史次高紀錄。
旗下子公司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國泰證券及國泰投信累計稅後純益皆創歷史新高,國泰人壽累計稅後純益為歷年次高。國泰人壽11月稅後純益14.5億元,累計稅後純益707.9億元。
近期,台灣14家上市金控11月的獲利情況逐漸揭曉,累計稅後純益達345.42億元,顯示出強劲的盈利能力。若以全年計算,前11月稅後純益已達5,714.57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58.8%,並超越2021年前11月的最高紀錄。這意味著只要12月份再穩定獲利超過91.68億元,並無大筆呆帳提存,即可再創歷史新高。
在這14家金控中,有12家的前11月累計獲利已超越2023年全年,僅兆豐金控和華南金控尚未突破去年全年的獲利紀錄。不過,兩家金控的年增率仍然維持成長,預期12月的獲利將帶動全年的成長。
富邦金控以1,406.5億元的累計獲利穩坐榜首,國泰金控以1,131億元位居第二,中信金控則以683.27億元排第三。超過300億元的金控還有元大金控、凱基金控、兆豐金控,而200億元以上則包括第一金控、玉山金控、永豐金控和華南金控。
在獲利年增率方面,富邦金控和國泰金控均實現翻倍成長,分別達到103.37%和100.82%。凱基金控以75.2%的年增率排名第三,而台新金控和元大金控的年增率也都在三成以上。
在金控子公司的獲利貢獻上,11月份以13家銀行的203.21億元獲利為最多,其次是九家壽險公司的104.35億元和13家證券公司的52.85億元。前11月的累計獲利來看,銀行以2,761.21億元領先,壽險公司以2,230.37億元次之,證券公司則以624.16億元收尾。
值得注意的是,六大壽險公司在前11月全部實現了獲利的年成長,合計獲利2,583.07億元,年增率達167%。其中,富邦人壽的稅後純益達920億元,國泰人壽則為708億元,兩家壽險公司均創下了歷史次高紀錄。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金控的亮眼獲利也讓股東對2025年的股利充滿期待,可謂是高殖利率股的佳選,預期將有利於股息保護和股價支撐。
台灣金融業再創佳績,14家上市金控前11月累計獲利突破5,714億元,年增近六成,創歷年同期最高紀錄。其中,「壽險雙雄」富邦金控與國泰金控表現亮眼,分別在昨日公布獲利數字,顯示台灣金融市場的強勁活力。
富邦金控在2024年11月實現稅後純益達103.6億元,創下歷年11月新高,累計今年前11月稅後純益更是達到1,406.5億元,為歷年同期次高。每股稅後純益(EPS)為10.03元,蟬聯金控獲利王寶座。富邦金控旗下子公司富邦人壽和富邦證券在11月的獲利也創下歷年11月新高,其中富邦人壽累計獲利創歷年同期次高,達920億元。
富邦人壽11月稅後純益為82.7億元,主要來源於利息收入、處分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及基金配息收入。台北富邦銀行11月稅後純益17.6億元,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290.7億元,創歷史新高,獲利成長主要來自利息淨收益及手續費淨收益的增長。
富邦產險11月稅後純益為0.1億元,受到提存呆帳準備影響。富邦金表示,11月防疫險內部作業評估規範增加提存4.98億元,實際金額將依帳齡與收回狀況提列準備。富邦證券2024年11月稅後純益8.5億元,累計稅後純益95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7%。
國泰金控方面,11月稅後純益44.7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89億元大增133.7億元,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達1,13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00.8%,EPS達7.44元,創歷史次高紀錄。旗下子公司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國泰證券及國泰投信累計稅後純益皆創歷史新高,國泰人壽累計稅後純益為歷年次高。
金控雙雄前11月獲利亮麗,富邦金創下同期次高紀錄
台灣金融市場近期表現亮眼,金控雙雄富邦金與國泰金在前11月的獲利均創下同期歷史次高紀錄,顯示出金融市場的強勁動能。
富邦金集團旗下富邦人壽在11月表現特別出色,處分股票、基金的資本利得及利息收入挹注下,稅後純益達82.7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56.3億元大幅回升139.1億元。累計前11月,富邦人壽的稅後純益達920億元,年增長率達136%。這一成績讓富邦金集團的11月獲利達103.6億元,創下11月同期新高,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更達1,406.5億元,年增長率為103.3%,每股盈餘10.03元,已超過一股本。
富邦金集團距離2021年全年的歷史新高1,446億元僅差40億元,2024年全年有望挑戰此一紀錄。
國泰金集團的表現也不俗,11月稅後純益44.7億元,雖然單月獲利被中信金超車,但累計前11月稅後純益達1,131億元,年增長率為100.82%,每股盈餘7.44元,續創歷史次高紀錄,獲利與每股盈餘僅次於富邦金。
在銀行子公司方面,國泰世華銀受央行升息及放款動能強勁的影響,並優化外幣存款結構,累計淨利息收入達雙位數成長,11月稅後純益27.5億元,累計稅後純益369.7億元,年成長近3成。北富銀則因利息淨收益及手續費淨收益持續成長,11月單月稅後純益17.6億元,累計前11月達290.7億元,年成長21%。
雙雄旗下的證券公司也受惠台股大漲,獲利均創新高。國泰證券11月獲利3.1億元,累計稅後純益39.2億元創新高;富邦證券則因金融資產部位獲利成長的挹注,11月獲利8.5億元,較上月成長61%,累計前11月稅後淨利95.0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7%。
12家金控今年前11月獲利,子公司中銀行占2,100.81億元、壽險6 02.47億元、證券489.96億元。由於仍有國泰金、富邦金獲利待公布 ,預計兩大金控壽險子公司11月表現受矚目。
至於兩大銀行子公司的國泰世華銀行前十月賺進342.2億元、台北 富邦銀行前十月獲利273.1億元,就看11月是否維持近幾個月每月20 億元∼30億元的獲利水準。
金控銀行子公司11月獲利以中信銀行42.86億元居領先;壽險子公 司以凱基人壽11.28億元居領先;證券子公司以元大證券大賺25.62億 元領先。
公股銀分析,12月雖有聯準會降息、美國新任總統、地緣政治風險 等干擾,但國內景氣維持擴張格局,基本面及資金行情可望延續,獲 利成長動能仍可期。儘管第四季金融三業獲利增速可能不如前三季, 全年預料仍維持成長態勢。
法人分析,2025年預期淨利息收益率將略有改善,並對淨手續費收 入成長持樂觀態度,但聯準會降息週期,美台利差將縮小,對銀行的 外匯交換(SWAP)收益持負面看法,對壽險業者CS(換匯)成本進一 步下降可樂觀看待。另預計美國長期債券殖利率2025年維持高位,壽 險業者避險前經常性收益應能維持高位。
近期,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引發全球股市與債市波動,對台灣金控業獲利造成影響。根據已公布的12家金控子公司獲利表現,銀行業獲利持平,壽險業三家子公司虧損,證券業單家虧損,其中金控11家銀行子公司獲利達158.11億元,占比最高;其次為11家證券子公司,獲利41.25億元;壽險業七家子公司則小賺7.15億元。
今年前11月,12家金控子公司獲利總計,銀行業為2,100.81億元、壽險業602.47億元、證券業489.96億元。國泰金控與富邦金控的獲利數據尚未公布,兩大金控的壽險子公司11月表現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在銀行業方面,國泰世華銀行前十月獲利342.2億元,台北富邦銀行前十月獲利273.1億元,11月是否能維持近幾個月每月20億至30億元的獲利水準,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在金控銀行子公司中,中信銀行11月獲利以42.86億元居於領先地位;壽險子公司方面,凱基人壽以11.28億元獲利位居第一;證券子公司則是元大證券,獲利25.62億元領先。
雖然12月有聯準會降息、美國新任總統、地緣政治風險等變數,但國內經濟持續擴張,基本面及資金行情可望持續,獲利成長動能仍可期。第四季金融三業獲利增速可能不如前三季,但全年預計仍維持成長態勢。
法人預期,2025年淨利息收益率將略有改善,對淨手續費收入成長持樂觀態度。然而,聯準會降息週期下,美台利差將縮小,對銀行的外匯交換(SWAP)收益持負面看法。對壽險業者來說,換匯成本進一步下降可樂觀,並預計美國長期債券殖利率將維持高位,避險前經常性收益應能維持高位。
壽險公會2020年7月陸續與產壽險公司建置「保險科技運用共享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單一申請,文件互通」的目標,讓民眾在保險理賠及資料變更上能夠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務。
壽險公會於2021年推出「保險理賠醫起通」服務,將理賠作業觸角延伸至醫院,透過客戶授權醫療院所與保險公司進行資料傳輸交換,提升理賠效率,同時為民眾提供更加完整快速的服務。此外,公會於2022年推出保險存摺服務,讓民眾於加入白金會員後,能夠即時、隨時、隨地透過手機查詢自己的人身保險資訊,進而了解自己的投保狀況及評估保障缺口。
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6萬人加入為會員,讓民眾更能掌握自己的保險資訊及保障規劃的主導權。其中理賠聯盟鏈至今已完成超過150萬件服務,平均理賠處理天數僅三天,理賠總額超過新台幣750億元。現在,全國逾20家產壽險公司已加入服務行列,讓更多保戶受益。
目前,包括臺大醫院、台北榮總、國泰醫院、新光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國軍花蓮總醫院、雙和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屏東榮民總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屏東分院在內的共22家醫院31院區已加入此一站式服務。尚有包含長庚醫院、亞東醫院、慈濟醫院在內共12家醫院已完成簽約目前正在建置系統中,這些醫院的加入,讓保險業的服務更加廣泛和深入,真正體現了提升服務質量的承諾和誠意。
保險理賠醫起通合作保險公司包括:臺銀人壽、台灣人壽、保誠人壽、國泰人壽、凱基人壽、南山人壽、新光人壽、三商美邦人壽、遠雄人壽、中華郵政、第一金人壽、合作金庫人壽、富邦人壽、台新人壽、友邦人壽、元大人壽、全球人壽、法國巴黎人壽、富邦產險、和泰產險、國泰產險、泰安產險。
蔡宏智表示,在青壯年的黃金工作期間,正值家庭責任最重階段,除了努力累積財富之外,還要備足壽險保障,轉嫁不可預期的風險;增額利變終身壽險具備壽險保障及累積保單價值的特色,且透過商品本身的宣告利率機制,可再享增值回饋分享金,可在繳費期間,提供高額的壽險保障,不因疾病或意外的風險導致身故或失能,影響家庭生活,可確保身價與賺錢能力;繳費期滿時,可彈性選擇整筆領回,或是透過附加權益,定期給付保險金,待屆齡退休時,自動轉變成源源不絕的終身俸,確保穩定可靠的退休生活,增額利變型壽險是能兼顧保障的財富累積工具,還能傳承財富給下一代。
以40歲的男性投保「全球人壽豪威六六利率變動終身壽險(定額給付型)」為例,每年投入100萬元,繳費六年,且預計65歲退休;在繳費第四年起,就享有1,000萬元的壽險保障,若萬一在繳費期間發生2-6級失能狀況,保費不必再繳,保障持續有效,規避黃金工作期的責任風險;繳費期滿後,直到65歲屆齡退休,隨時可選擇整筆解約領回,資金運用彈性高;此外,在保險年齡75歲後,只要符合保單條款所約定住院時,還可申請老年照護住院醫療費用,或是透過附加權益,定期給付保險金,創造安全且又可彈性的現金流,未來用剩的錢,還可留給親愛的家人,一舉數得。
至於分紅型終身壽險,蔡宏智表示,可將其本質視為「壽險加上分紅」,其運作模式是保險公司的投資團隊為保單所成立的獨立帳戶操盤,由保戶與業者共享紅利,但也必須一同承擔風險。分紅保單分為「強制分紅」與「自由分紅」兩種,目前市場主流為後者,由保險公司自行決定分紅比率與相關規則,自由分紅保單至少要拿出可分配盈餘的七成給保戶;而分紅保單又分「低分紅」、「中分紅」、「高分紅」三種情境,代表投資報酬率的高低,一般會以達成中分紅為目標,保險公司也普遍用中分紅來計算紅利。
例如,若以40歲的男性投保「富邦人壽美富優退外幣分紅終身保險」來說,一年繳約10萬美元,三年總繳30萬美元,65歲之前享有高壽險保障;65歲起,每年可領約3萬美元分紅金,可持續領到98歲,確保老後退休生活品質。
蔡宏智指出,退休需要安心感,保單在簽約當下,就能明確了解未來預設的退休年紀,確保何時有多少錢領,加上原有的勞保年金與個人既有的投資部位,雙重保障,規避風險,萬一老後發生失能照護的問題,也不必擔心龐大的醫療費用吃掉辛苦累積的退休金。
包括富邦人壽就預計投資141億元正式進軍大型物流中心;台壽砸137.4億元買下大園航空城土地;國泰人壽也公告取得桃園市不動產,交易總金額27.3億元;台新人壽同樣相中桃園土地要蓋立體化物流園區;全球人壽也砸下25.8億元搶當物流業房東。
國泰人壽早在2014年就與永聯物流攜手布局全台物流園區建設,規劃投入300億元興建35萬坪物流倉儲設施。
繼台北瑞芳、桃園大園及台中烏日三個大型園區開發案之後,楊梅園區也已在2018年完工啟用,之後國壽於2020年至2023年之間,累計買進11筆不動產,土地取得金額合計高達257億元,其中就有四筆計畫提供物流倉儲等相關服務。
今年10月,國泰人壽再度公告取得桃園市觀音區不動產,土地面積約1萬3,820坪,交易總金額27.3億元;國壽指出,此筆不動產,主要考量未來土地增值及租金投報率,打算買來做倉儲用地,預計花二年左右時間興建完工,預估租金報酬率可望達3%以上。
富邦集團旗下的富邦媒體在桃園、彰化和台南等地興建大型物流中心,據了解,富邦人壽也向經濟部提交辦理「新竹縣湖口鄉大型物流中心BOO案」,將以自有約3.29公頃土地興建,預計投資金額141億元,建物配置有兩個常溫物流中心和一個冷鏈物流中心,產業屬性為電商、生鮮食品業。
台灣人壽今年砸137.4億元標下桃園航空城計畫優先產業專用區土地基地,總面積約18.9公頃,將打造桃園指標「複合多功能園區」,除了興建符合國際賽事標準的多功能運動場館,加上附屬的商業與旅宿設施,帶動區域發展,也規劃興建新型物流與辦公設施,總投資金額預計逾500億元。
台新人壽則於本月公告取得日勝生位於桃園市之土地,交易總金額為53.6億元。
台新人壽表示,會買下該土地主要是考量北台灣地區物流需求強勁,而該土地未來將興建立體化物流中心,用來長期出租,創造穩定收益。
全球人壽同樣砸下25.8億元購置東煒國際物流園區,該案鄰近桃園機場,具地利優勢,據了解,該物流園區目前是100%出租,符合即時利用,且該投資案附有長期租約,有助全球人壽獲取長期穩定固定收益。
在現今台灣社會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及單身化等複雜社會趨勢之下,未來政府財政支出及個人退休保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退休議題,國人需要謹慎選擇合適的理財工具來保障自己的退休生活。中租保經保險行銷部副總經理蔡宏智指出,完善的退休財務規劃應該以「安全」與「穩定」為首要考量。
蔡宏智強調,對於青壯年來說,在積極累積財富的同時,應該重視壽險保障,轉嫁不確定風險。增額利變型終身壽險與分紅型終身壽險是兩種值得考慮的選擇。增額利變型終身壽險不僅提供壽險保障,還能累積保單價值,並通過商品本身的宣告利率機制,分享增值回饋金。這種保險可以在繳費期間提供高額保障,避免疾病或意外風險對家庭生活造成衝擊。繳費期滿後,投保人可以選擇整筆領回,或透過附加權益,定期獲得保險金,確保退休生活穩定可靠,並能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
以40歲男性投保「全球人壽豪威六六利率變動終身壽險(定額給付型)」為例,每年投入100萬元,繳費六年,預計65歲退休。繳費第四年起,即享有1,000萬元的壽險保障。若發生2-6級失能狀況,保費可免除,保障持續有效,規避責任風險。繳費期滿後,投保人可選擇整筆解約領回,資金運用彈性高。此外,保單75歲後,還可申請老年照護住院醫療費用,或透過附加權益,定期獲得保險金,創造安全且彈性的現金流。
至於分紅型終身壽險,其本質是「壽險加上分紅」。保險公司的投資團隊為保單操盤,保戶與業者共享紅利,同時承擔風險。分紅保單分為「強制分紅」與「自由分紅」,其中自由分紅保單至少將可分配盈餘的七成給保戶。分紅保單又分為「低分紅」、「中分紅」、「高分紅」三種,代表不同的投資報酬率。以「富邦人壽美富優退外幣分紅終身保險」為例,投保人每年繳約10萬美元,65歲起每年可領約3萬美元分紅金,持續領到98歲,確保老後生活品質。
蔡宏智還強調,退休保障需要安心感,簽約當下就能明確了解未來預設的退休年紀和領取金額。加上勞保年金與個人投資,形成雙重保障,有效規避風險。即使老後發生失能照護問題,也不必擔心醫療費用影響退休金。
近年來,台灣的倉儲與物流產業需求呈現顯著增長,這一趨勢吸引了五大壽險業者的目光,他們看準了其中的投資機會,積極搶當房東。從今年開始,這五大壽險業者的投資金額已經累計逾700億元,這一數字不僅反映了商機的龐大,也顯示了壽險業對此領域的熱情。其中,富邦人壽領軍,預計投資141億元正式闖進大型物流中心市場。
富邦人壽的這一決策不僅是對市場需求的響應,更是其多元化發展戰略的一部分。隨著台灣經濟的持續發展,物流業的發展對於整體產業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因此,富邦人壽選擇與時俱進,投入這一領域。根據了解,富邦集團旗下的富邦媒體已在桃園、彰化和台南等地興建大型物流中心,而富邦人壽也向經濟部提交了新竹縣湖口鄉大型物流中心BOO案,計劃投資141億元,興建兩個常溫物流中心和一個冷鏈物流中心。
另一家壽險業龍頭台壽也不甘示弱,砸下137.4億元購買了大園航空城土地,計劃打造桃園地區的指標性「複合多功能園區」。這一區域將不僅包含符合國際賽事標準的多功能運動場館,還將有商業與旅宿設施,進一步帶動區域發展。台壽的這一投資,不僅為其帶來長期穩定的租金收入,也將對桃園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國泰人壽也在這一市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早在2014年,國泰人壽就與永聯物流攜手布局全台物流園區建設,規劃投入300億元興建35萬坪物流倉儲設施。近年來,國泰人壽累計買進11筆不動產,土地取得金額高達257億元,其中多筆計畫提供物流倉儲等相關服務。今年10月,國泰人壽再度取得桃園市觀音區不動產,交易總金額27.3億元,未來將作為倉儲用地,預計租金報酬率可望達3%以上。
台新人壽也加入了這一競爭激烈的市場,本月公告取得日勝生位於桃園市之土地,交易總金額為53.6億元。台新人壽表示,這一投資主要是基於北台灣地區物流需求的強勁,未來將興建立體化物流中心,用來長期出租,創造穩定收益。
全球人壽也不遑多讓,砸下25.8億元購置東煒國際物流園區,該物流園區鄰近桃園機場,地理位置優越,目前100%出租,且附有長期租約,這將有助於全球人壽獲取長期穩定的固定收益。
壽險產業為了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與時並進地推動數位化改革。近期,壽險公會正式宣布,其創新的「保險理賠醫起通2.0」服務已成功上線,並擴展至全台22家醫院的31個院區,涵蓋北、中、南三大都會區,以及離島地區,為民眾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
這項服務的推出,是壽險公會與產壽險公司共同合作的成果。自2020年7月起,公會陸續與各家產壽險公司建置「保險科技運用共享平台」,並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單一申請,文件互通」的目標,讓保險理賠及資料變更過程更加簡化,大幅提升效率。
「保險理賠醫起通」服務的推出,將理賠作業的觸角延伸至醫院,透過客戶授權,讓醫療院所與保險公司之間能夠進行資料傳輸交換,從而加速理賠流程,並為民眾提供更加完整快速的服務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壽險公會更推出了保險存摺服務,讓民眾加入白金會員後,可以隨時隨地透過手機查詢自己的人身保險資訊,進一步掌握投保狀況及評估保障缺口。
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6萬人加入為會員,而理賠聯盟鏈至今已完成超過150萬件服務,平均理賠處理天數僅三天,理賠總額超過新台幣750億元,顯示服務成效显著。
在這項服務的推廣上,富邦人壽等逾20家產壽險公司積極參與,包括臺大醫院、台北榮總、國泰醫院等知名醫院也加入了這項一站式服務。目前,尚有長庚醫院、亞東醫院、慈濟醫院等12家醫院已完成簽約,並正在建置系統中,預計將為更多保戶帶來便利。
此次服務的推出,不僅是壽險業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對提升服務質量承諾和誠意的具體體現。未來,壽險公會將繼續與產業各界攜手合作,為民眾提供更全方位的保險服務。
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世岳表示,富邦人壽一直將人才視為永續經營的 核心,除了提供具競爭優勢的薪資福利,亦致力於形塑多元、公平及 共融的友善職場文化,不僅員工組成多元,提供每人公平的資源機會 ,更建立多元溝通管道,打造安全友善的職場環境,同時也發揮企業 號召力與影響力,攜手法人客戶共同落實DEI。
企業文化的形塑需要由上而下、由經營團隊帶頭宣示並成為團隊的 典範,富邦人壽在董事會的支持下,參考國際勞工組織勞動基準修訂 「人權政策」的相關條文,正式宣示富邦人壽落實DEI政策的決心。
除了舉辦高階主管工作坊,由高階主管帶頭推動DEI文化,在團隊 中能發揮正面影響力;在今年針對中階主管舉辦的領導力傳承講座中 ,也將主題聚焦在DEI核心領導力,現場近百位管理團隊齊聚於富邦 國際會議中心,除借鏡國際企業落實DEI友善職場文化的成功典範, 富邦人壽董事長林福星及總經理陳世岳也親自分享個人如何落實多元 、公平、共融的領導心法,使DEI核心領導力能成為管理階層必備的 能力。
在這個追求多元、公平與共融的時代,富邦人壽展現了其對於人才管理和企業文化的深刻理解。近日,富邦人壽正式與工會簽訂了團體協約,這項行動不僅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的保障,更展現了其在創造友善職場環境上的決心。
根據報導,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世岳強調,人才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因此,除了提供具競爭力的薪資福利外,富邦人壽還致力于打造一個多元、公平且共融的職場文化。這不僅體現在員工的多元組成上,更體現在為每位員工提供公平的資源和機會,以及建立多元溝通管道上。
「All Together」是富邦人壽推動多元、公平與共融職場文化的核心理念。為了落實這一理念,富邦人壽進行了多項具體行動。首先,公司舉辦了高階經營團隊的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工作坊,從上而下地推動這一文化。此外,公司還舉辦了法人客戶講座,進一步擴大影響力,與法人客戶共同實現共好。
陳世岳總經理指出,企業文化的塑造需要從高階主管開始,由他們帶頭宣示並成為團隊的典範。在董事會的支持下,富邦人壽參考了國際勞工組織勞動基準修訂的「人權政策」相關條文,正式宣示了實施DEI政策的決心。
為了進一步推動DEI文化,富邦人壽還舉辦了中階主管的領導力傳承講座,將主題聚焦在DEI核心領導力上。在這場會議中,近百位管理團隊成員齊聚富邦國際會議中心,學習國際企業在落實DEI友善職場文化方面的成功經驗。富邦人壽董事長林福星及總經理陳世岳也親自分享了個人如何落實多元、公平、共融的領導心法,使DEI核心領導力成為管理階層必備的能力。
今年台灣壽險市場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發債潮,統計至12月4日,已有六家壽險公司申請發債,總額達到驚人的2,23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今年已發行達1,835億元,預計全年將超過1,840億元,已有三家壽險公司用盡了今年的發債額度。
在這波發債潮中,壽險公司普遍預估明年發債額度將會低於今年,主要原因是即將進入與國際會計準則IFRS17和ICS接軌的關鍵時期。國泰人壽表示,在完成今年的發債目標後,已確保在接軌ICS上擁有充足的資本,因此明年暫無計劃進行發債。而新光人壽則表示,將根據合併案的進度來決定明年的發債計劃。
今年啟動發債的六家壽險公司分別是國泰、新光、南山、富邦、三商美邦和凱基。發債利率介於3.7%至3.88%之間,其中10年期債多在3.7%至3.75%之間,新光人壽和三商壽則分別為3.5%和3.8%。15年期債的利率則在3.85%至3.88%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國泰和南山今年還進行了壽險市場上的首次海外發債,票面利率皆超過5%。
根據統計,今年至今,六家壽險公司的發債總額已達1,835億元。其中,國泰和凱基已將今年的發債額度全部發行完畢,新光人壽也計劃在今年底前將最後的5億元發行,預計全年發行額將超過1,840億元,至少有三家壽險公司已用盡今年的發債額度。
對於明年的發債計劃,國泰人壽表示,目前沒有進行明年的發債計劃,因為今年的800億元發債目標已經達成,並且在資本強化上做出了大量努力,使得RBC(資本適足率)和ICS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富邦人壽則表示,今年還有約190億元的發債額度未發行完畢,預計明年將先完成這部分發行,再根據ICS的實際情況進行彈性調整。
整體來看,今年壽險公司的發債表現亮麗,國泰人壽以800億元的發行額位居首位,創下了歷史上的最大發債紀錄,其中包括500億元的國內債和9.2億美元的海外債。富邦人壽以560億元的發行額位居第二,全部為國內債;南山人壽發行額超過275億元,其中國內債和海外債的比例為75億元和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