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人壽(公)公司新聞
「如果沒有他們,我今天這條命,早就沒了!」這是嘉義長庚醫院 醫務社工服務個案阿生伯,對醫務社工最真誠的一句感謝。身為遊民 的阿生伯,無固定收入,當被診斷出直腸癌三期時,一度意志消沉、 甚至想放棄治療,所幸有醫務社工的及時介入,協助阿生伯申請低收 入戶、找到居住的地方;在醫務社工的鼓勵下,阿生伯逐漸恢復自信 ,願意固定回診、接受治療。阿生伯的故事彰顯出醫務社工無以取代 的價值,用溫暖及專業為病患及其家庭連結資源,陪伴病人與家屬走 過生命中的低谷。
南山人壽表示,社會工作是一項助人的專業,每位社工的力量或許 僅如微光,但對正面臨疾病重大變故的病患及家屬來說,卻像是在黑 夜中指引迷途方向的亮光。尤其,在重視精準與效率的醫療領域,醫 務社工努力連結與整合醫療與救助領域,陪伴病患家庭承擔身心壓力 ,支持他們順利走過人生的考驗。
「南山醫務社工獎」今年的評審團由衛福部、醫療專業領域、醫務 社工學界及媒體等跨領域專家學者組成,預計遴選出團體組「卓越獎 」、「優秀獎」各三組,頒發獎座及獎金各12萬元、8萬元;個人組 「卓越獎」、「優秀獎」各三名,頒發獎牌及獎金各5萬元、3萬元。 更多資訊可搜尋「南山醫務社工獎」網頁查詢。
商業不動產市場再掀熱潮,南山人壽成為焦點!近期商用不動產交易規模節節攀升,1月份上市櫃公司商用不動產總交易額達到18.6億元,比去年同期激增一倍,市場活絡程度顯著提升。其中,南山人壽在這波熱潮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內湖二棟廠辦大樓以近48億元的天價易主,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不僅如此,去年商用不動產市場交易規模僅有13.42億元,創近四年新低,但今年開春後,市場買氣轉趨熱絡,南山人壽的交易只是其中一例。根據信義全球資產統計,去年全年大型商用不動產交易規模僅為13.42億元,而今年已經有超過8件總金額超過10億元的大型商用不動產交易。 市場變化不僅限於核心都會區,都會外圍的工業地產也開始受到關注。長春樹脂以30億元買下彰濱工業區土地,而國盟開發、微星科技、耀華電子等企業也紛紛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地產交易,顯示市場對工業地產的需求日益增加。 信義全球資產顧問發展部經理林建勛指出,去年由於經濟成長緩慢,加上部分企業暫緩對工業地產的投資,導致工業地產交易規模減半。然而,隨著廠商去庫存完成、外銷市場復甦,以及全球對AI應用的需求增加,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加碼布局,加上ESG綠色轉型的趨勢,對於環保節能的工業地產需求大增,這些因素都將推動商用不動產市場重回成長軌道。 林建勛預測,隨著全球景氣的回升,廠商的投資動能將回穩,精華地段的工業土地和智慧廠房將成為今年市場的主流交易產品。同時,辦公租金的持續上漲,讓企業積極尋找高品質辦公大樓,進行小換大、舊換新、租轉買的動作,這將進一步推動商辦交易市場的活絡。
根據信義全球資產統計顯示,去年大型商用不動產交易規模僅1,3 42億元,為近四年最低量,不過今年開春商用不動產交易買氣轉趨熱 絡,包括台達電以近48億元買下南山人壽位內湖二棟廠辦大樓在內, 合計就有超過8件總金額10億元的大型商用交易現身。
有別於過去商用不動產市場以核心都會區的商辦、廠辦為大宗,1 月商用不動產大型交易中,位於都會外圍的工業地產占比逾5成,包 括長春樹脂以30億元買下彰濱工業區土地等,也有多件總金額10億元 以上的交易,如國盟開發取得南山人壽基隆安樂區新城段倉儲用地、 微星科技取得桃園龜山山頂段廠房、耀華電子入手宜蘭利澤工業區土 地、台新人壽買下台南永康王行段近萬坪工業廠房等。
信義全球資產顧問發展部經理林建勛表示,去年因經濟成長疲軟, 加上部分企業暫緩業對工業地產投資,工業地產交易規模僅約前年的 一半。
不過廠商去庫存告一段落、外銷復甦,全球AI應用需求浮現,台積 電等半導體科技大廠加碼布局,拓廠增加產能,加上企ESG綠色轉型 ,對具備環保節能題材的綠色工廠需求大增,工業地產可望成為帶動 商用不動產市場重回成長的最大動能。
林建勛表示,隨著全球景氣回升,廠商投資動能回穩,精華地段工 業土地、智慧廠房會是今年主流交易產品。此外,近年辦公租金上漲 ,企業積極尋找具氣派門面、大坪數或帶有ESG相關認證的辦公大樓 ,小換大、舊換新、租轉買的動機增強,帶動商辦交易持續看好。
台灣壽險業在2024年初打出了一記漂亮的好拳,六大壽險公司元月新契約保費 collectively 突破400億元,年增率達37%,創下半年來單月新高。其中,<南山人壽>表現亮眼,元月新契約保費突破百億元,年增近80%,在眾多壽險公司中拔得頭筹。 美元利變保單、健康險以及分紅保單的熱銷,為業績成長注入強心劑。不僅如此,六大壽險公司中,除了台灣人壽的成長率達119%,為六大中最高,其他公司如富邦人壽、國泰人壽、南山人壽等,也都回到成長軌道。 富邦人壽的元月新契約保費衝破百億元,年增率達81%,成為當月「保費王」。而<南山人壽>的業績也緊追在後,達84億元,且今年將重回投資型保單市場,預計將有初期爆發力。其他公司如台壽、新壽、凱基人壽等,業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長。 此外,投資型保單的業績也在元月達到150億元以上,創近三個月新高。這一連串的好消息,讓台灣壽險業在新的一年開出一片綠意。
台灣壽險業即將迎接重大轉變,2026年將全面實施國際會計準則IFRS 17與國際保險準則委員會(CICA)的ICS新制。這對壽險公司來說是一大挑戰,但也是機遇並存的關鍵時刻。許多壽險公司已經開始規劃未來的商品策略,以應對這一變革。 以南山人壽為例,他們在2024年的主要商品策略將著重於回歸保險的保障本質,並積極提升對高齡社會的保障。這意味著南山人壽將推出更多針對醫療或長期照顧的保障型商品,同時精準行銷,並擴大外溢商品群,讓更多民眾受益。 南山人壽不僅如此,他們還將積極推動與IFRS 17相容的商品,確保公司的發展與國際標準接軌。這樣的轉型對南山人壽來說,不僅是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更是對內部組織和技術的升級。 與此同時,南山人壽也將分眾分群,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提供更專業的保險解決方案。這種策略將有助於提升國人的保障額度,並補足民眾在醫療或長照上的缺口。 不僅南山人壽,其他壽險公司如國泰人壽和富邦人壽也在積極調整商品策略。國泰人壽以「保障優先、友善高齡」為主軸,提供多樣化的保險商品,期望讓民眾能夠實現豐足退休、健康生活的理想。而富邦人壽則將聚焦於高CSM商品,並逐步轉向銷售健康暨意外險(A&H)系列商品,同時不斷擴充分紅與利變型商品的線路。 隨著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壽險公司們的這些策略調整,無疑將對應來自社會的各種需求,並為民眾提供更全面、更實用的保險服務。
大型壽險業界在今年一月交出亮麗成績單!根據業內統計,六大壽險公司的新契約保費(FYP)總計達403.4億元,創下半年的新高,年增率更達37%,預計整體壽險業今年1月的新契約保費將突破658億元,年增率有望突破四成。這個成績對於壽險業來說,可說是「開門紅」,讓業界對今年整體表現抱持樂觀態度。
業界高層分析,今年元月新契約保費的年增率高於四成,主要原因是去年基期偏低,加上整體業績回溫,顯示今年有個良好的開始。他們強調,未來的保單銷售前景,除了受新台幣匯率影響外,保單宣告利率的調整以及聯準會的降息時程,都是影響壽險業績的關鍵因素。
在眾多壽險公司中,富邦人壽表現亮眼,1月新契約保費達117.9億元,同比大幅成長八成,這主要得益於傳統型商品的銷售。此外,個人意外及健康險(A&H)商品的銷售也增長了近七成。國泰人壽的1月新契約保費則成長14%,同比增長5%,其中A&H商品的銷售動能穩健提升,新契約保費較去年同期成長162%,並且理財型商品銷售動能也有所提升。
南山人壽在1月的表現也不俗,新契約保費達83.8億元,同比成長約二成。公司強調,利變壽險躉繳商品表現亮眼,同時,因應國人對醫療照護的需求,持續推出相關商品,使得醫療險商品動能穩健。
而台灣人壽的1月新契約保費則大增124%,凱基人壽(前中國人壽)的新契約保費則同比減少了2%。新光人壽的1月新契約保費則同比成長73%,成為業界中的另一個亮點。
國泰人壽、南山人壽在利變保單與健康險挹注下,單月業績也各逾 80億元,同比都回到成長軌道,台灣人壽亦靠傳統型保單,元月新約 保費近47億元,成長119%,在六大中是成長幅度最大者;推估整體 壽險業元月新契約保費會應逾600億元,應是半年來單月新高,且年 增4成。
為搶下業績開門紅,多家壽險今年初推出新的美元利變保單,1月 也有壽險公司拉高宣告利率,美元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升破4%,買 氣回溫,加上新台幣與外幣保單責準利率調升,帶來新一波買氣,分 紅保單持續熱銷,與去年底實支實付醫療險停售效應遞延,1月六大 壽險新契約保費達到404億元,為去年7月投資型保單新制上路前搶購 潮後的六個月新高,較去年一月年增109億元或37%。
國壽、富壽、南山壽、新壽、凱基壽、台壽等六大壽險,1月有五 家新約業績都超過去年同期,主要都靠傳統型保單支撐。像富壽受惠 分紅保單熱銷,單月拿下118億元,年增53億元或81%,拿下元月的 「保費王」,也是2024年第一家單月賣破百億元的壽險。
沒有推出分紅保單的五家壽險,主要是利變型保單回溫與健康險銷 售。國壽元月新契約保費84.7億元,拿下亞軍,比去年同期成長5% ,傳統型保單占率逾75%,投資型保單占率則近25%,健康險與意外 險銷售年增1.6倍,利變型保單銷售也年增近2成。
南山壽1月則以近84億元業績緊追在後,且南山今年將重回投資型 保單市場,蘊釀四年後的初期爆發力可期。台壽、新壽首月業績年增 7成到1倍,凱基人壽元月也賣近40億元。
元月雖以利變保單、分紅保單業績較佳,但投資型保單估計亦有1 50億元以上的業績,應也是近三個月的新高。
壽險龍頭國泰人壽2024年商品策略,將以「保障優先、友善高齡」為主軸,期望透過提供多樣化保險商品讓民眾能達到豐足退休、健康生活的理想目標,像是以健康醫療險及高齡專屬商品的保障型商品,以及以美元利變型、連結月撥回或附保證給付投資型為主的理財型商品。
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國泰人壽積極拓展商品和服務的深度和廣度,近年更結合外溢保單機制,協助強化樂齡族群醫療保障防護網,高齡外溢保單囊括住院、手術、防癌與長照險。
富邦人壽表示,2024年商品策略主力仍聚焦高CSM商品,逐步轉向銷售健康暨意外險(A&H)系列商品,並彈性視市場趨勢推出分紅與利變型等高保障壽險。
在A&H系列商品部分,富邦人壽將結合特定族群商機,持續開發重大傷病、醫療、長照、癌症及意外等高貢獻度商品,並結合富邦幸福more生態圈推廣;分紅與利變型商品部分,將持續擴充商品線,提供差異化額外給付項目,並以高保障壽險為主軸,同時因應特定通路需求,規劃專屬商品。
南山人壽2024年主要商品策略包括:回歸保險保障本質、提升高齡社會的保障、分眾分群, 精準行銷及擴大外溢商品群。
南山將推動具保障型質之壽險保障型、意外及健康險或長期照顧險等商品,以提升國人保障額度、補足民眾醫療或長照上的缺口,並能順利接軌IFRS 17,讓保險得以穩定正面發展。
對於今年保單銷售前景,壽險業高層表示,今年元月新契約保費年增可望逾四成,主要是去年比較基期偏低,但整體業界業績回溫,同樣顯示「今年有個好的開始」。展望今年,壽險業高層認為,除新台幣匯率強弱外,保單宣告利率調整及聯準會降息時程,均為影響壽險業績的重大變數。
另一家壽險業高層分析,2023年下半年投資型保單禁令上路,導致相關商品銷售狀況轉冷,但預料今年傳統型、利變型保單銷售情況將優於去年,特別是今年下半年,若聯準會調降利率,並促使新台幣匯率升值,將成壽險業銷售美元保單的大利多,對今年壽險業保費收入成長樂觀看待。
富邦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117.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八成,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傳統型商品;受惠分期繳商品推動成效顯著,個人A&H(意外及健康險)商品1月新契約保費較去年同期成長近七成。
國泰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84.7億元,較前一個月成長14%、較去年同期成長5%,其中A&H(意外及健康險)商品銷售動能穩健提升,新契約保費較前一個月成長77%、較去年同期成長162%。另外,受惠金融市場回穩,理財型商品銷售動能提升,國泰人壽美元傳統理財型商品新契約保費較上月成長17%、投資型商品新契約保費較上月成長12%。
南山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83.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約二成。其中利變壽險躉繳商品業績表現亮眼,加上持續推出符合國人醫療照護需求商品,整體醫療險商品動能穩健。
台灣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46.6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24%;凱基人壽(前中國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38.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新光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31.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73%。
台灣六大壽險公司今年元月表現亮眼,由於新台幣貶值和台股持續走強,六大壽險中五家單月獲利,合計稅後獲利超過220億元,與去年同期的虧損78億元形成顯著對比,讓今年的獲利「開門紅」格外亮眼。元月新台幣對美元的兌值貶值達近5.7角,若六大壽險對外投資完全未進行避險,將有超過1,900億元的兌換利益。雖然避險成本仍約4%,但避險與增提外匯準備金後,六家公司淨匯兌成本超過200億元。
在台股行情持續居高不下,台積電及AI相關高價股的帶動下,六大壽險元月實現近400億元資本利得,穩固了獲利成果。其中,富邦人壽元月稅後賺90.8億元,成為元月的獲利冠軍,南山人壽則以稅後淨利55.45億元位居第二,國泰人壽以47.2億元獲利排在第三,台灣人壽以41.67億元獲利緊追其後,凱基人壽(原中國人壽)也有15.8億元的獲利。
受惠於台股的強勢,壽險公司手上持有的科技股也出現增值利益,元月已有不少股票被賣出,以應對龐大的匯兌及經營成本。雖然2月台股衝上萬八,壽險公司仍有股票獲利可期,但由於債券殖利率反彈,債券及債券基金價格持續下跌,對獲利造成一定壓力。
新台幣貶值1.8%,讓六大壽險單月增提127億元外匯準備金,其中國壽的外匯準備金達223億元,富壽的125億元,新壽、南山壽及凱基壽均超過百億元。避險成本方面,雖然1月稍微下降,但仍需待美國降息後才能真正降低。傳統避險CS成本從去年10月的4.4%下降至1月的3.9%,但傳統避險NDF成本仍偏高,去年底還有6%~7%,因此避險成本下降的影響還不明顯。
台灣壽險業開年紅!南山人壽領軍獲利創新高
新年伊始,台灣壽險業交出亮眼成績單。在台股走強、新台幣匯率貶值的雙重利多下,六大壽險公司元月合計獲利220.3億元,創下自2023年8月以來半年來的最高紀錄。其中,南山人壽表現特別亮眼,稅後純益達55.4億元,位居領先。
受惠於台股漲破「萬八」關卡,以及新台幣匯率單月貶值1.81%,各大壽險公司普遍實現資本利得,入袋為安。富邦人壽1月稅後純益高達90.7億元,主要來自利息收入和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南山人壽則是保險本業表現穩健,並且受惠於新台幣回貶,成功緩和避險成本壓力,同時在市場波段操作中實現資本利得。
國泰人壽1月稅後純益47.2億元,主要得益于資本利得和經常性收益的挹注。該公司把握美國經濟強韌帶動的股市創高機會,進行波段操作,並從新台幣匯率貶值中獲得匯兌利得,進一步降低避險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新光人壽在六大壽險公司中獨一無二地出現虧損。而凱基人壽(前中國人壽)則是名列第六,但整體業績仍保持增長。
這次六大壽險公司元月的佳績,除了股市和匯率的助力外,也反映了公司們在風險管理、投資策略和市場把握上的成熟。隨著台灣經濟持續穩步進行,預期壽險業將在未來继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元月新台幣兌美元貶值近5.7角,六大壽險若國外投資完全不避險 ,將有1,900億元左右的兌換利益,因台美利差大,避險成本仍在4% 左右,在避險與增提外匯準備金後,六家公司淨匯兌成本逾200億元 。
但因台股行情仍居高檔,如台積電及AI相關高價股都「有利可圖」 ,六大公司元月實現近400億元資本利得,穩住開門紅,僅新光人壽 單月稅後虧損30.8億元,其他五家都獲利。
富邦人壽元月稅後賺90.8億元,拿下首勝,其次是南山人壽稅後淨 利55.45億元,國泰人壽以47.2億元暫居第三,台灣人壽則以41.67億 元緊追在後,凱基人壽(原中國人壽)亦有獲利15.8億元。
台股從2022年底的1萬4千點,到今年初仍在1萬7,890點左右,壽險 公司手中不少科技股都有增值利益可實現,元月亦賣掉不少,先「落 袋為安」,支應龐大的匯兌及經營成本,2月台股衝上萬八,壽險公 司仍有股票獲利可期,但因債券殖利率反彈,手中債券及債券基金價 格繼續下跌。
1月新台幣貶值1.8%,壽險公司出現匯兌利益,六大壽險單月增提 127億元外匯準備金,亦是元月獲利負擔,提存後,仍以國壽有223億 元外匯準備金最多,其次是富壽的125億元,新壽、南山壽及凱基壽 有逾百億元規模,但各家都已不在提存上限,因此每月都需增提外匯 準備金。
去年一直居高檔的避險成本,1月稍微下降,但仍要等美國降息, 成本才能真正降下來。壽險業者表示,傳統避險CS成本已不像去年1 0月高達4.4%,1月下降到3.9%,但傳統避險NDF成本仍偏高,去年 底還有6%∼7%,去年最後兩個月新台幣急升,壽險公司緊急拉高避 險比重,1月新台幣貶幅小,一籃子貨幣表現相對弱,因此傳統避險 成本較12月佳,但一籃子貨幣抵銷後,避險成本下降還不明顯。
據了解,包括富邦人壽、南山人壽、國泰人壽、台灣人壽與凱基人壽(前中國人壽),今年1月均伺機實現資本利得、入袋為安;另外,新台幣匯率1月貶值1.81%,有助緩和避險成本壓力,是壽險公司元月締造佳績的主因。
富邦人壽1月稅後純益90.7億元,主要投資收益來源為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1月台股加權指數突破「萬八」,富邦人壽伺機增加實現資本利得,加上台幣匯率貶值1.81%,貢獻當月兌換利益。
南山人壽保險本業表現穩健,且經常性收益穩定成長,同時受惠於新台幣回貶有助緩和避險成本壓力,及掌握市場波段實現資本利得,1月稅後純益增至55.4億元。
國泰人壽1月稅後純益47.2億元,主要反映資本利得及經常性收益挹注。1月受惠美國經濟維持強韌,激勵股市持續創高,國泰人壽掌握波段操作,伺機實現資本利得,另新台幣匯率貶值,匯兌利得有助緩和避險成本壓力,加以在經常性收益持續挹注下,獲利表現亮眼。
【壽險新趨勢】南山人壽展開新戰略,強化與保經代合作關係
近年來,壽險業的市場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傳統的銀行通路和保經代在業績貢獻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數據,去年銀行通路貢獻了2,477億元的新契約業績,而傳統保經代則貢獻了近1,037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
在這其中,安聯人壽和安達國際人壽以投資型保單為主,分別從傳統保經代獲得了298億元和214.8億元的業績,占市場總額近50%。然而,由於成本和過去併購的考量,外商壽險普遍沒有自家業務員通路,或者自建人數並不多。
相比之下,台灣的本土壽險公司大多選擇自建業務員通路。以南山人壽為例,去年其自家業務員貢獻了近447億元的業績,占公司總業績的72%。過去,南山人壽與傳統保經代的合作並不多,但近期公司展開新戰略,積極尋求與保經代進行策略聯盟。
此外,金管會對業務員的法定最低上課時數做出規定,壽險公司也必須投入大量培訓成本。這些因素導致業務員數量減少,因此許多壽險公司開始轉向與傳統保經通路合作。例如,台新人壽過去以銀行通路和自家業務員為主,但今年決定與保經公司攜手,近期已有保經公司與台新人壽簽署合作協議。
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在出席雄獅保經開幕典禮時也表示,新壽將會加強與保經代的合作,目前新壽約7成的業績來自自家業務員,3成來自銀行通路和傳統保經代,其中銀行通路的貢獻較大。
南山人壽這次的策略轉變,不僅體現了壽險業市場結構的變遷,也顯示了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積極求變、尋求新的成長點的決心。未來,南山人壽與保經代的合作將如何發展,值得期待。
其中如安聯人壽自傳統保經代拿到298億元的業績,占其全年新約 業績量的62%,亦在傳統保經代業績中排名第一大壽險;第二是安達 國際人壽有214.8億元,占其全年新約業績的77.5%,兩家壽險以投 資型保單為主,兩家就占傳統保經代業績近50%的市占。外商壽險因 為成本或過去併購考量,不是沒有自家業務員通路就是自建人數並不 多。
本國壽險則多數仍自建業務員通路,如國泰人壽自家業務員去年貢 獻1,040億元保費,占其業績的78%,依舊是壽險最強業務員通路, 金額第二大是富邦人壽業務員貢獻的518億元,占自家業績近55%, 第三是南山人壽業務員貢獻近447億元,占率亦有72%,南山與國壽 過去幾乎沒有跟傳統保經代合作,富壽去年則從傳統保經代拿近34億 元的業績。
金管會規定業務員每年有法定最低上課時數,各壽險公司亦要花費 大量培訓成本,各壽險公司通常會定期考核靠行、無貢獻、銷量未達 到最低標準的業務員,造成業務員減少。
去年銀行通路轉賣美債,加上培養自家壽險大軍需要時間與成本, 不少壽險公司轉為加強與傳統保經通路合作,像台新人壽過去多是以 銀行通路與自家業務員為主,今年將與保經公司合作,近期已有保經 公司與台新人壽簽約。
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日前出席雄獅保經開幕時也表示,新壽將強 化與保經代通路的合作,目前新壽約7成業績是來自自家業務員,3成 來自銀行通路與傳統保經代,3成中還是以銀行通路較多。
台灣保險市場近期出現一個亮點,那就是外溢保單的銷售量創下新紀錄。根據金管會的最新統計,2023年外溢保單的新契約保費總計達到了207.48億元,這是自該保單推出以來首次突破200億元,創下了六年來的最高紀錄。在這個領域中,南山人壽和國泰人壽的表現格外亮眼,分別以61.2億元和105.6億元的保費收入,以及60萬件和38.3萬件的件數,蟬聯外溢保單的保費王和件數王,兩家公司的市占率合計超過了80%。 外溢保單是一種針對高齡化社會的新興產品,它不僅提供保障,還透過保費折讓或現金回饋等方式,鼓勵被保險人提升健康水平,減少出險風險,從而延長保戶壽命並降低保險理賠。隨著壽險公司不斷推廣,2023年外溢保單的銷售量接近113萬件,雖然比2022年的123萬件略減8%,但新契約保費卻以近52億元的成長,從155.6億元增至207.48億元。 在這個領域中,健走步數型、健檢指數型與混合型外溢保單是最受歡迎的產品。其中,健走步數型外溢保單的買氣最熱,去年全年熱賣超過40萬張,總金額達113.8億元,年增61%。南山人壽、安達人壽、保誠人壽等公司在此類保單的銷售上表現出色。而健檢指數型保單則根據健檢結果折減保費或回饋,去年共賣出27萬件,保費收入達49.7億元,年增30%。 總的來說,南山人壽在這場外溢保單的競爭中表現卓越,不僅保費收入高居不下,還在件數上蟬聯首位,顯示了其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
金龍年來報到啦!年底的獎金準備好要怎麼用還沒?記得要關心一下自己的保單內容哦!南山人壽給大家一個好建議,無論你是幾歲,新的一年到來之前,先檢查一下你的保單,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保障計劃。
現在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長壽、疾病、長照這三個風險讓我們不得不謹慎。南山人壽為了幫助大家應對這些風險,特別針對不同年齡層的群體提出了不同的投保建議。
首先來說說年輕族群,這些小夥伴們體力好,戶外活動也多,意外險和重疾險是必備的。如果還是學生或者剛出社會,壽險規劃可以選擇繳費年限較長的產品,這樣可以減輕年紀輕輕的負擔。
三明治族群呢,作為家中的經濟支柱,要強化退休前的保障,還要照顧家人。所以定期壽險和醫療險是必須的,長照保障也該提前規劃,還有,如果想要留愛給家人,身故保障的長照商品也是一個好選擇。
對於樂齡族群,退休後的穩定收入很重要,還本終身壽險和躉繳商品都是不错的选择。還要留意健康狀況,癌症一次給付保障和實支實付型商品可以幫助減輕醫療開支。最後,不要忘了長照險,讓老後的生活品質有保障,過得輕鬆自在。
台灣壽險市場近來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2023年壽險初年度保費收入衰退逾13%,但外溢保單卻逆勢成長。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數據,2023年外溢保單的初年度保費高達207.5億元,年增長率達33%,顯示了市場對此類保單的熱情。其中,國泰人壽以105.6億元的初年度保費奪得「外溢保費王」的寶座,而南山人壽則以59萬9,982件的件數,成功奪得「外溢件數王」的殊榮。 隨著國人疫後健康意識的提升,外溢保單近年來成為各家壽險公司的競爭焦點。金管會已經核准及備查了13家公司共206張外溢保險商品,而保險局統計顯示,2023年外溢保單的賣出件數為112.9萬件,雖然比2022年減少了9.9萬件,但初年度保費收入卻突破200億元,年增長率達33%。 在這場外溢保單的競賽中,南山人壽表現亮眼。該公司以將近60萬件的件數,成功超越國泰人壽和富邦人壽,成為外溢件數王。而以初年度保費來看,南山人壽也位居第三,僅次於國泰人壽和富邦人壽。 外溢保單主要分為三大類型:健走型、健檢型和提供其他非現金方式給付促進健康的保單。其中,健走型保單在2023年的初年度保費收入達113.8億元,新契約件數約40.2萬件,是買氣最佳的類型。其次是健檢型保單,初年度保費收入49.7億元,新契約件數逾27.1萬件。 此外,金管會還核准了44張實務給付型保險商品,2023年銷售件數年增28%至28.1萬件,初年度保費收入年增11%至35.8億元。在這個領域,國泰人壽、全球人壽和台灣人壽分別拿下前三名。其中,提供「醫療服務」的保單最受到歡迎,賣出28.1萬件,初年度保費收入累計為35.8億元。
外溢保單是因應高齡化社會的新商品,即保險公司推出保單提供保 障的同時,也以保費折讓或現金回饋等方式,鼓勵被保險人強化健康 ,減少出險,即可延長保戶壽命、亦能減少保險理賠,即保單的「外 溢效果」。
隨著壽險公司大力推動,2023年外溢保單共銷售近113萬件,相較 2022年123萬件,雖年減約8%,但新契約保費持續成長至207.48億元 ,較2022年的155.6億元,年增近52億元或33%。
現行外溢保單以健走步數型、健檢指數型與混合型為主流,其中又 以國壽、南山壽競爭最激烈,去年新契約保費是國壽以105.6億元拿 下外溢保費王,南山壽以61.2億元居亞軍,,兩者保費市占率達80. 3%;若以件數來看,則是南山壽60萬件居外溢件數王,國壽38.3萬 件居次,兩者件數市占率逾87%。
若再加上第三名的富邦人壽,外溢保單有7.9萬件、保費25.8億元 ,三大壽險就吃掉外溢保單逾9成的市場,等於其他壽險公司無論在 件數及新契約保費上占率都不大。
據保險局統計,2023年以健走步數型外溢保單買氣最熱,即保戶上 傳健走步數,可折減保費、增加保額或現金回饋,市場上共有78張此 類保單,去年全年熱賣超過40萬張,比2022年的26.4萬張、年增52% ,去年熱賣113.8億元,也較2022年70.5億元、年增61%,以國泰、 新光、三商美邦人壽、凱基人壽、台灣人壽賣較好。
其次是健檢指數型保單,即依照健檢的結果,如血糖、血壓、體重 等,去折減保費或回饋,市場上共有60張此類保單,去年共賣出27萬 件,較2022年25萬件、年增8%,新契約保費收入達49.7億元,較20 22年的38.3億元年增30%,如南山壽、安達人壽、保誠人壽都是此類 銷售較多者。
國人疫後健康意識抬頭,外溢保單近年成為各家壽險兵家必爭之地。金管會目前已核准及備查13家公司共206張具外溢效果的保險商品,據保險局統計,2023年外溢保單賣出112.9萬件,件數較2022年減少9.9萬件、年減8%,但初年度保費收入達207.5億元,突破200億元大關,較2022年增加51.9億元、年增33%。
在銷售外溢保單的13家公司中,若以初年度保費來看,國泰人壽保費收入105億6,417萬元,拿下「外溢保費王」,南山人壽保費收入61億1,949萬元,富邦人壽保費收入25億7,811萬元,排第二、三名。以件數來看,南山人壽以59萬9,982件取勝,搶下「外溢件數王」,國泰人壽件數38萬3,475件,富邦人壽達7萬9,850件,三大壽險囊括逾九成。
外溢保單依性質區分,若扣除「其他類」混合型保單,外溢保單主要分為以運動習慣折減保費或增加保額的健走型保單、以體況數值折減保費或增加保額的健檢型保單、提供其他非現金方式給付促進健康的保單,共三大類型。
2023年以健走型保單買氣最佳,初年度保費收入逾113.8億元、新契約件數約40.2萬件,其次為健檢型保單,初年度保費收入49.7億元、新契約件數逾27.1萬件,至於提供其他非現金方式給付促進健康的保單初年度保費收入25.5億元、新契約件數7.8萬件。
另外,金管會已核准及備查六家壽險業、一共44張實務給付型保險商品,根據統計,2023年銷售件數年增28%至28.1萬件,初年度保費收入年增11%至35.8億元。而初年度保費收入前三名的保險公司依序為國泰人壽、全球人壽、台灣人壽。
實物給付型保單主要分為殯葬服務、醫療服務、健康管理服務三種類型,其中最受歡迎為提供「醫療服務」保單,2023年賣出28.1萬件、初年度保費收入累計為35.8億元,目前僅三家保險業者推出。「殯葬服務」保單2023年僅銷售96件、初年度保費收入177萬元;「健康管理服務」保單仍掛零。